作者:多明我•格拉西
你是经常参与教会活动的天主教徒吗?
可能你会依据你是否参与主日感恩祭宴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好,我改变一种提问方法:
你是怎样实践你所领受的洗礼的?
这个问题看来就比较难回答了,是吗?意识到每个主日早晨去参与感恩祭宴,是一回事;而意识到每一天都应实践自己的信仰,又是另一回事了。事实上,每主日去参与感恩祭宴,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不把它与一星期中其余六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去理解,那意义就不会很大。我们之所以把参与感恩祭宴放在首位,那是因为通过洗礼,我们已把自己交托给某件事和某一位。不幸的是,我们中许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在洗礼时真正承诺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要实践我们的洗礼到底意味着什么。其结果就是,主日去参与弥撒圣祭,有时候看来好像颇有意义;而往往又会希望在主日早晨睡个懒觉,这想法好像也挺有吸引力的。
这儿有一份令人难堪的记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约有75%的天主教徒每周至少参与一次弥撒圣祭,而今天只有35%的人这样做了(根据杰姆•戴维森【James D.Davidson】的文章“美国天主教徒和美国天主教:对事实、趋向、影响的综合调査”)。或许,我们把参与弥撒圣祭人数的减少归咎于社会的转型;但还有一个事实,在其它基督宗教团体中,并没有显示出同样存在着这惹人注目的、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戴维森)。那么,天主教会在过去五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导致了参与感恩祭宴的人数大大减少?
有些天主教徒很快下结论说,参与弥撒人数的减少,可追究到梵二大公会议后的礼仪改革,特别是,当弥撒从拉丁文转到本国语言后,参与的人数就减少了。而另一些捍卫礼仪改革的人认为,参与弥撒人数减少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对新礼仪的教导不足。在美国,天主教发生较大变化是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由于多元化的广泛兴起(只有少数天主教徒像他们的父执辈一样生活在信徒群居之处),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主教的权威,并且在教会的教导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天主的判官形象。事实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许多堂区成了大量外来移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但与此同时(大部分梵二之前的天主教徒并不像今天的天主教徒那样,善于把感恩祭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许多人之所以去"望"弥撒,只是因为害怕"不"去望弥撒会导致的后果!
梵二大公会议一方面继续教导信徒,主日参加感恩祭宴是应尽的责任,同时强调每个信徒要积极参与,而较少强调不参与所要受到的惩罚。许多天主教徒首次意识到,自己以前从没有想到要把弥撒圣祭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有些天主教徒发现自己不参加主日弥撒并没有受到天主的打击时,就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另一些人慢慢地,且无情地,把主日早上的时间花在逛商场、陪孩子去参加课外辅导,或者睡个懒觉,读读报纸,看看电视上。
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威吓信徒不参加感恩祭宴就要受惩罚,让他们感到害怕?或重新恢复梵二之前的礼仪? 如果用这些方法来设法解决,依然未找到问题的症结。天主教会在过去五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存留着,那就是,天主教徒没有把自己所信仰的内容、所举行的崇拜或礼仪庆典,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真正的问题不仅是信徒缺少对感恩祭宴的理解,更坦率地说,是他们不知道“要像一个已付过洗的天主教徒那样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要解决这问题,并不只是想方设法来改善一些外在事务,比如提髙唱经班的演唱质量,提高神父的讲道水平,或者把祭台装饰得更合适等;尽管在这些领域内作些提高和改进,往往是极有必要的。若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应帮助信徒认识到天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脱节的;我们应帮助信徒更清楚地理解到参与感恩祭宴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不是集中在不参与弥撒所造成的可怕后果上;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应帮助信徒理解洗礼是对我们生活之道的一种交托,它需要通过举行圣体圣事来得到支撑和养育。
本书在提及感恩祭宴时,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已有好多相当合适的书籍。本书谈论的是生活之道:主日早晨的一小时如何能够并应该使一周内其它的167个小时"生活、行动、生存在祂内"(宗17:28)。这是我们的责任:这个责任并不仅仅是主日应该去参与感恩祭宴,而且是我们该怎样活出一个天主教徒的生活之道:我们在入门圣事的洗礼中交托了自己,还要在入门圣事的感恩祭宴中使之达到完美!
你在做什么?
当人们相遇或希望初步了解对方时,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在做什么?"当我们问这问题时,其实我们想说的是:"你是做什么的?"为回答这问题,我们往往都从自己的职业去加以说明,如"我是工人","我是老师","我是律师","我是护士"等。我们这样回答时,人们就对我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有了一个初步认知。
但如果我们回答:"我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是否会使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对我们利用时间的方法有所认识?我们应该非常小心谨慎:说自己是蒙召的基督徒,往往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我们付洗成为一个天主教徒,就意味着我们蒙召像基督一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从小就领洗的;对于这些人,或许他们从来也不会有意识地自问:"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应该做什么?"不管怎样,我们每一次去参与感恩祭宴,是奉命"这样做,为纪念我(耶稣基督)"。当弥撒结束时,神父或者执事会说:"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因此,很清楚,我们奉派遣去做一些事!问题在于我们去"做什么"?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为建立圣体圣事说了这些话:"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交出的;你们举行这个来纪念我"(路22:19 )。若望福音告诉我们,在最后晚餐时,耶稣离席,给门徒们洗脚,并且说:"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若13:15)。当耶稣对我们说,为纪念祂这样去"做"时,祂的意思远远超过仅仅要求我们完成所熟知的弥撒礼节。耶稣要求我们不仅要擘饼,而且要把我们自己献给他人,就像他把自己献给了我们一样。本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晓示我们该如何参与感恩祭宴,而是向我们揭示该做些什么,以及怎样来准备自己,以便走出去按照耶稣基督所要求的那样去做一些事。
在四部福音的每一页中,我们都能看见耶稣基督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做祂的门徒,就是要去"做"一些事:
"你们凡愿意人怎样给你们做的,你们就照样给人做。" (玛7:12)
"不是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的人。"(玛7:21)
"我切实告诉你们,凡你们没有为这些最小中的一人做,就是没有为我做。" (玛25:45)
"凡奉行天主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 (谷3:35)
"爱你们的仇敌。仇恨你们的,你们要待他们好。" (路6:27)
"你们为什么称我'主啊!主啊!'而不照我的话做呢?" (路6:46)
"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凡信我的,也必做我所做的事业;而且做得还要大。" (若14:12)
"你们如果奉行我所命的,就是我的朋友。"(若15 :14)
当我们在弥撒中听到这些话,"你们要这样做,为纪念我" 时,这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受洗时,我们已承诺像基督的追随者那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或许,我们常常不知道弥撒要派遣我们出去做些什么,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在受洗的时候,我们已经承诺要做的是什么。当我们交托自己愿意成为基督教会的一份子时(如果我们在婴孩时就接受洗礼的话,我们的父母亲或其他人已为我们作出了这一交托),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基督徒生活之道的过程中。在这儿所说的"生活之道"与初期教会的成员所说的"此道"或"主的道"(宗9:2,19:9、23,22:4,24:14、22)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在生活道路上,像一个学徒一样从自己的良师益友身上学习怎样来做;我们的双亲、兄弟姐妹、代父母、配偶、亲戚和朋友都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榜样。一个学徒就是一个学习者,为了学到手艺,把自己的全副精力与某个师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圣体圣事是一件入门圣事,它使我们继续维持自己的学徒身份,学习活出一个基督徒生活之道的技能和艺术,然后受派遣把所学到的实践出来。
我们蒙召去活出怎样的生活之道呢?正如主礼(可以是主教、神父或执事)在为我们举行洗礼后的傅油仪式中所说的:
全能的天主,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父,已从罪恶中解救了你们,并借水及圣神重生了你们。现在祂更给你们傅上救恩的圣油,显示你们已成为祂的子民和基督奥体的肢体,分享祂司祭、先知、君王的光荣职位,以获得永生。
作为基督的门徒,我们蒙召爱天主和他人,并为天主和他人服务,分享耶稣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职。这意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蒙召做以下这些事:
作为司祭:向其他人展现基督,在我们的一生中赞颂、朝拜天主,在祭献中奉献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帮助其他人接近天主,为整个世界的需要祈祷,并使我们的行动作为天主对整个世界的需求所作出的回应。
作为先知:代替被压迫者发言,清晰而大声地宣讲天主圣言,承担见证者的使命,向人们传扬福音和教理问答,为那些灰心丧气的人带去希望,向大众和教育机构的诚意提出挑战,毫不怕惧地指出社会的非正义行为。
作为君王:保护脆弱者并为他们服务,为那些不能自给自足的人提供帮助,爱仇敌,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正义而战,活出自己的尊严并尊重他人的尊严,更新心灵破碎者的生命,展现天主的旨意。
在感恩祭宴即将结束,神父或执事说:"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奉派遣去为他人行使司祭、先知、君王的使命。如果我们能理解这是对我们的召叫,是我们接受的天命,那么,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在弥撒中所做的是什么,也更能理解感恩祭宴是如何准备我们、给我们力量以便我们走出去做这些事;同时,感恩祭宴也向我们提出挑战并激励我们这样去做。
主日是休息天,礼仪(liturgy)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leitourgia,它的意思是"子民的工作"。礼仪确实是一件"工作",或者说是我们所做的一件事。但同时,我们"做"这件事时,不是仅仅局限在圣堂里的那一个小时内,它也是在我们离开圣堂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时,要继续从事的一项"工作"。星期一早上,我们已经充足了电,精神饱满地稳步向前,准备好把我们在感恩祭宴中所开始的工作继续做下去:愿意将自己交托给天主所赋予的使命:"在平安中,爱天主和他人,并为他们服务"。
在受洗时,神父或执事用圣油祝圣了我们。这是我们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君王职位的一个标记。庆祝感恩祭宴,强固和更新了我们在受洗时的承诺。感恩祭宴和它的每一部分都为我们出去行使"司祭职、先知职、君王职"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本书将区分和描述什么是基督徒蒙召去做的和去成为的,什么是作为一个基督徒需要活出的质量和技能;以及感恩祭宴(它的每一部分)是如何授予、装备、激发、挑战我们,以回应天主对我们的召叫:去爱上主并为他服务。
—————————————————————————
※ ①本书用词得到台湾辅仁大学礼仪中心主任钱玲珠老师斧正,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 ②“感恩祭宴”的名称
由于感恩圣事意涵丰富、深刻,很难只用一个词汇来涵摄所有的意思,因此,从初期教会开始,对于耶稣在祂十字架上作出祭献的前夕所建立的圣事,就有了各种不同的称呼。教廷在1992年出版的《天主教教理》一书中,以“感恩礼”、“主的晚餐”、“擘饼”、“感恩聚会”、“神圣的祭献(圣祭)”、“神圣的礼仪”、“共融(领圣体)”、“神圣的弥撒”等,来称呼这件圣事,好展现这圣事的不同面向。
教廷于2003年出版的《弥撒经书总论》修订版,也以“弥撒”、“感恩庆典”、“感恩祭”等词汇称之。华语教会的礼仪学者,有时也称之为“共融的圣事”,或“感恩祭宴”等。
本书在选用多个译名的基础上,首选“感恩祭宴”一词。因为,英文的Eucharist(thanksgiving,感恩),源于希腊文eucharistein(祝谢)和eulogein(祝福)。而“主的晚餐”本身, 既预示了第二天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同时,又有基督和门徒们餐宴、共融之意,因此,以“感恩祭宴”能清楚表达感恩、祝福、祭献,以及共融餐宴之意。
钱玲珠
我曾经历过许多"哇,太妙了!"这种时刻,其中之一就是我到迈阿密沿海的一个小镇去度假时所参与的弥撒。主持弥撒的是一位老神父,背面隐约可见崎岖的海岸线,在我面前展示了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一幅海景水彩画。神父的态度既温和又有魅力,我马上感到来这儿参与弥撒太好了。领圣体以后,我惊讶地发现,整个团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提早离开圣堂。当神父双目环顾我们每一个人,并说:"弥撒礼成,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 后,他弯下身体,双手举起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她一点没有露出不安的样子。神父把她放在自己的左肩上,看上去就像一张我们都熟知的圣像:克利斯朵夫把小耶稣放在肩头过海。当这台弥撒结束我回答"感谢天主"时,我确确实实发出快乐的赞叹欢呼。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动人的召叫。当我回到堂区主持感恩祭宴时,我就把从这位聪明的长者身上学到的东西,与我自己团体的信徒一起分享,我改变了以前主持感恩祭宴的老方法,而更相似这位老神父。当弥撒结束时,主礼把一个小孩放在肩头随着歌咏团的歌声,与辅祭一起徐徐走出圣堂时,全体信友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当这个略带难为情的孩子回到他面露自豪的父母亲身旁时,大家都耐心地等着他,还一路与他握手。我在自己的圣堂也创作了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景画。
(格拉西)
提起这个简单的回顾有两个目的:其一,为提醒我们,当我们在提及感恩祭宴时,应保留一些幽默感,一个人的心里充满光明时,就比较容易举心向上。其二,这故事对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吸引我们对感恩祭宴中最容易忽视的那部分——礼成式——加以关注。事实上,要谈论感恩祭宴,不管怎样,都应该从庆典的最后一部分开始讨论——感恩祭宴这一神圣的礼仪召叫天主教徒在自己一生中,周而复始、月而复始、年而复始地在信众团体中共同度过。我们不论说什么、做什么、祈求什么——甚至各种姿势、咏唱的圣歌、弥撒中的答句、静默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都引导我们到这最后的派遣:"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由于生活的天主同时临在于圣言和感恩圣事中养育我们,由于在"忏悔礼"中我们请求天主原谅并得到祂的宽恕,由于我们要接受神父在讲道中所展现出的洞察力的挑战,由于在预备礼品时我们要把自己的需求和希望都带到祭台上的天父面前,由于在互祝平安礼时我们把自己的祝愿延展到参与感恩祭宴的整个基督徒团体的每一成员身上,因此,在感恩祭宴结束前,我们领受了使命:"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现在的问题是,这句强有力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应怎样去完成这一使命?
这使命要求我们"走出去"。感恩祭宴后我们只花很短的时间相聚相会,彼此问好显示友情,然后,我们就离开了。在这儿(圣堂内),我们该做的事已完成。但教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答应走出圣堂的大门后,继续在世界上承担一些责任。团体中教友的任务就是走进世界,展现天主的临在。这儿所谓的"世界",范围很大,包括我们的家庭、邻里、团体,以及工作场所。"走出去"的意思就是离开这个既安全又保险的圣所,把天主的圣言内在化,并进一步以言以行向那些还没有机会听见或体验的人们传扬福音。教会激励我们"走出去":这是唯一的途径,以便使那些没有来参与感恩祭宴,没有来参加祈祷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耶稣基督。太多的人,他们选择不来参与我们的崇敬礼,因此,我们必须走向他们,而不是等待着他们走向我们。
但是,我们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就被打发走的。主礼对我们说:"平安地去吧!"我们带着在弥撒中已接受到的、已分享到的、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平安离开圣堂。"平安地去吧!"是什么意思?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争吵,就没有平安;如果我们心烦意乱,也没有平安;如果我们愤怒、痛苦、怀疑、判断,或者比这些情况更糟,我们在离开时就不能拥有平安。感恩祭宴召叫我们首先要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都是犯了错误的有罪之人,但是感恩祭宴邀请我们把这一切错误、罪过都带到爱我们的天主面前,祂早就喜乐地答应赐给我们平安。感恩祭宴邀请我们不要紧紧地抓住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放,这样,我们就能生活在平安中。
我们处在平安中,这并不是说,当我们离开圣堂时,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而是说,我们愿意接受即使在感恩祭宴结束后仍存留着的那些疑惑。我们明白,如果没有疑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心。"平安"并没有使所有的问题都变得"不存在",或者有了"确实肯定"的答案。错误的肯定会导致骄傲, 它使得我们对任何一个不赞同我们意见的人都采取批评否定的态度。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不是带来平安而是伤害。
"平安地去吧!"也不仅仅是使我们自己处在"平安"中,它有着更深的含义。感恩祭宴派遣我们平安地离开,向他人走去。在平安中走出去,就需要我们与他人分享平安,而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充满了平安的话,那就比较容易让他人也分享我们心中的平安。在感恩祭宴中对我们宣读的天主圣言向我们提出挑战,要求我们把一切使我们与他人隔开的东西:妒忌、怀恨、偏见等全部抛弃。即使我们在进入圣堂的时候,还背负着这些重担,但感恩祭宴召唤我们把这一切都奉献在天主面前,我们不要在离开的时候,还拾起它们,不"舍得"把它们留下来。"平安地去吧!"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已经有了显而易见的转变。世界企图破坏我们和邻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感恩祭宴派遣我们走出去,为那些心灵破碎、生活混乱的人们带去修和的精神。我们蒙派遣生活在平安之中,让平安在我们的言语和反应中,在我们为他人所提供的帮助中,在我们的一切行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我们还要让平安存在于一切不能外露的地方——比如在我们的态度、感觉、思想、愿望内。
某星期天早上,当我们在弥撒后离开圣堂时,女儿艾米问我"什么时候我可以获得一些平安?"这时候,她大约五岁。妻子和我都有点茫然,不很清楚她到底想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就叫她把自己所想的讲得更详细一些。她说:"你们走到祭台前面,神父就会给你们平安……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得到神父给我的平安?"她这么一说,我们明白了她指的是领圣体。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都想参与在"大人"能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中。她看到我们走到祭台前,从神父那儿"获得"某样东西,而对她来说,这"东西"就是"平安"。她听到的是"愿主的平安常与你们同在","让我们彼此互祝平安","……求祢赐给我们平安",当然还有"弥撒礼成,平安地去吧!"这些句子中都有"平安",因此她下的结论就是:神父(或主礼) 反复说的"平安",就是当我们走到祭台前去领圣体时,神父给我们的东西。说真的,她是对的。当我们领受耶稣的圣体圣血时,我们打开自己的心灵接受真正临在于圣体圣血内的耶稣基督,祂是和平之王。
艾米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那出名的緩冲器销售商所做的广告:"没有耶稣,就没有平安;认识耶稣,就认识平安。"
(帕普罗茨基)
"平安地去吧!"听到这句令人高兴的话,我们会点头赞同,但我们并不应仅仅在理论上赞同。的确,这句话还包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挑战。当我们反省这些话的意思时,首先应意识到,感恩祭宴建议我们转变自己。我们开始认识到,因为我们受洗成为基督徒,因此,蒙召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天主召叫我们成圣,做一个不同于世俗的人,这是伯多禄在书信中多次劝勉我们的。我们开始意识到,"平安地去吧!"这句话的意思,远远超过"怀着好心情离开圣堂"。它的意思是当我们离开圣堂时,要怀着一个締造和平的意向——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邻人的生活,充满平安。
感恩祭宴宣布我们应"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我们不仅仅是那些强迫自己友善地去对待弟兄姐妹的人文主义者。我们去締造和平的时候,是以上主的名义去做这一切。我们的上主并不是一个离我们遥远的,或总是惩罚我们的天主,也不是一个隐藏在矮树丛后面的无位格的神明。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生活在我们中间,并为了我们的罪献出自己的生命,祂从死者中复活,为我们整个人类打开了天国的大门。在信经中,我们自豪地大声宣称,我们相信三位一体的天主——祂是创造我们的天主,祂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并救赎我们的天主,祂是经历了我们人类最深层的内在存有的天主。在我们离开圣堂走出去,在平安中深爱并为之服务的,也正是这位天主。我们正是以这位天主的名义奉派遣。
天主本性的真谛就是彼此相爱,因此我们发现自己与天主之间存在着关系。也正是为此,教会教导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我们都知道,爱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个字,它要求我们有所行动。感恩祭宴敦促我们以反对不正义和暴力,反对战争和偏见的切实行动来爱天主;敦促我们以任何一种能促使彼此之间相亲相爱的方式来爱天主。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强固我们与邻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从全球角度来说,我们蒙召去完成那些绝不能视而不见的责任。我们要走出去行使我们的司祭职,以便向世界展示耶稣。我们要走出去行使我们的先知职,代那些受压迫的人发言,并为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带去希望。我们要走出去行使我们的君王职,服务并保护那些脆弱者,为那些有需求者提供他们之所需。我们要走出去大声承认,耶稣不仅临在于我们刚领受的麦面饼和葡萄酒中,同时也临在于"穷人、病人和囚徒身上"(《天主教教理》1373)。
最后,教会教导我们不仅要爱上主,还要为祂服务。我们离开圣堂时,不能只记得自身的事务,期待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我们要为上主服务而不是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必须采用的是天主的途径,我们必须说的是天主的话语,我们必须履行的是天主的行动。必须是天主的旨意得以承行!毕竟,在祝圣圣体圣血后不久,我们以天主经祈祷时所说的是"愿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间"。我们蒙天主降福之后走出去做天主所命令的事。再说一遍,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因为,为上主服务的意思是为我们的邻人服务。为上主服务,不是在圣堂里做某些事,而是在家里、在邻里、在工作场所做某些事!为使事情更具有挑战性,天主的旨意经常与人本能的想法相反,不管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有多么高尚。天主的旨意同样也可以是神秘莫测得令人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有信德。我们是怀着信德为天主服务。我们需要有大信德,才能用与他人愿望相反的方法来作出回应,用那种似乎把自己与他人相隔离的方法来作出回应;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在他人眼里,我们成了异类或陌生人。在那些痛苦的孤独时刻,我们需要记得,自己并不孤独。感恩祭宴把我们与基督共融在一起,与弟兄姐妹结合在一起,它强固了我们的信德。在圣祭礼仪中,我们已把耶稣基督领到自己心里来了,祂与我们同行。所有与我们一起分享基督平安的弟兄姐妹,正与我们一起作战,大家以同样的方法在奋斗。感恩祭宴帮助我们战胜孤独感,使我们有能力认识到:多多少少具有相同信仰的弟兄姐妹正与我们一起战斗。更何况"如果天主和我们在一起,谁能反对我们呢?"(罗8 :31 )
因此,总括上面所说的一切,当我们奉派遣平安地离开,"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的回答只能是"感谢天主!"当我们说这句话时,我们并不是单单为了过去一个小时的体验而感谢天主。同样地,我们也不是怀着像带着一个两岁孩子的那对父母那样的心情:"感谢天主,弥撒终于结束了!"他们的孩子在整个礼仪中不是哇哇大哭,就是吵着要图画书,或者嚷着要带她到洗手间去;他们感谢天主,因为这些难堪可以结束了。当我们说"感谢天主"的时候,我们为天主所恩赐的信仰而感谢天主,他带领我们来参与感恩祭宴;我们也为所有的人感谢天主,因为祂恩赐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我们的信仰: 这些人还包括圣人们,包括我们所深爱的亡者和一切在感恩祭宴中所纪念的人。两千年以来,这些怀着相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举行感恩祭宴,我们今天联合着他们一起继续这感恩祭宴。
当我们说"感谢天主"时,最主要地,是我们为天主的信任而表达感激之情:祂信任我们,要我们在世上把基督的爱展示出来。我们称自己是基督徒,基督正是通过我们,并在我们内生活和工作。我们是有福的,蒙召来参与上主的宴席,这宴席把我们准备好,以便能平安地走出去,"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当我们说"感谢天主"时,我们满怀喜乐、充满深情地感谢天主;感恩祭宴结束了,我们可以带着更新的力量离开圣堂,把天主真实的爱与平安在我们个人所能影响的圈子里展现出来。这就好像在进行了好几个月的训练后,我们现在正站在起跑线上,等待着比赛开始;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指向这一时刻。现在我们将竭尽全力,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并且时刻准备着去完成放在面前的任何一件任务。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允许自己去为其他"主人"服务,但天主已经解救了我们,我们可以自由地去从事作为一个受造者所应该做的事:那就是,爱我们的上主并为祂服务。
请在脑海中记住上面我们对弥撒礼成仪式所作的反省,现在我们要回到感恩祭宴开始的时候。我们作为信仰的团体进人到圣堂里——不管这是主教座堂,还是传教区的一所小棚,或是我们的堂区——开始举行感恩祭宴、我们的神圣礼仪!
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平安。和平不是乌托邦,也不是难以达到的理想,更不是不真实的梦想。和平是可能的。正因为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和平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极其重大的责任,是我们崇高的责任。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1982年6月11日
发给联合国的信息
圣周四排队吃中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站在琼的后面,她是一位中年妇女,在一所学校教书,还没有结婚,是个老姑娘。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说起了圣周五堂区想为大家提供一顿金枪鱼盒饭。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哇,太好了!我可以有两天与其他人坐在一起吃饭了!"有很多像琼一样的人,他们差不多每天都得一个人独自吃饭,但我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情况。我们家弟兄姐妹有九个,而现在我每天又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吃饭,所以我很少有单独吃饭的时候。于是我想到,像我们这样的人往往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独处。我们挂上耳机,为了把自己与世界隔开;我们在每一间房间放上一台电视机,这样就可以独自欣赏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在火车上或在剧院里,最好旁边的座位空着,以便留有归自己享用的空间。我们走得远远的,为了避免与其他人接触。我们警觉地留意自己所渴慕的东西,或许,正当我们独处时得到了它。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像一个"孤独的巡逻兵"那样独立行动,而是作为团队中的一份子走出去;我们怀着归属感走出去;我们带着无私与好客之情走出去。我们张大眼睛走出去,意识到他人是我们的弟兄姐妹,而不是陌生人或对手。但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高度?事实是,从我们走进圣堂去参与感恩祭宴起,我们就蒙受邀请,或更好说,我们就接受挑战,把自我扔到脑后。
"自我"本身,或者,在"自我"内,本来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自我"往往会使得一个人不知约束自己,而演变为"自恋"。孤独是宝贵的必需品。但自恋却使人衰弱,心里只有自己。自恋既是一种个人的失控,也是一种社会处境。久而久之,我们受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的炮轰,激励我们去追求自我满足。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有一种自我陶醉的倾向,容易把他人排挤在外。
人的自恋态度使得亚当厄娃堕落了。蛇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强制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诱惑。实际上,它对亚当厄娃说的就是:"别把天主和其他任何人放在心上,只要想想你自己。"耶稣在旷野中也受到魔鬼的诱惑,要祂想想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思考他人的需要。同样,在革责玛尼山园中,耶稣也受到诱惑要祂按照"让我的愿望实现",而不要按照"愿祢的旨意承行"来生活。自恋的姿态,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形式,它诱惑我们效忠于各色各样的事情——那些自以为能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事。
针对那遍及我们社会的自恋倾向,感恩祭宴是治愈它的一帖良药。
感恩祭宴以进堂式开始,它挑战我们,要我们进入到团体之中。我们注意到,我们在进进出出火车站、飞机场、超市,或百货公司时,与陌生人只是擦肩而过;但当我们进入圣堂时,即使大家只是第一次见面,也会彼此点头致意。我们是以一种好客之情在彼此相待,以此传达一个信息:"每一个进入这儿的人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热情好客告诉大家,人的尊严不是出于个人,而是由于彼此之间都是弟兄姐妹。
有时,感恩祭宴中的进堂仪式,宁可被称为问候仪式。不管怎样,这个礼节具有双重幅度。一方面,这是个人聚集到团体之中,如2003年出版的《弥撒经书总论》(修订版)(The General Instruction of the Roman Missal,2003)所教导的:"在主的圣筵——弥撒中,天主的子民共聚一堂"(27)。《总论》进一步说:"在弥撒圣祭中,……基督实在亲临于因祂的名而聚会的团体内"(27)。弥撒是"团体"祈祷,而不是私人敬礼。我们参与在歌咏中、在神父和信众的对答中、在福音前的欢呼中,以及我们的手势、回答、身体的姿态,甚至我们的静默等举止,都不是仅仅给出"团体庆典的外在标记,而且能培养并促成主祭与会众间的交流合一"(34) 。总之,弥撒的进堂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准备参与感恩祭宴时,不能意识到耶稣正临在于周围的弟兄姐妹们中间,那么,也就不能指望他(她)会意识到耶稣临在于麦面饼和葡萄酒中。
布鲁斯(Bruce)是芝加哥圣阿尔伯(St.ailbe)堂区的一位执事,该堂区居多的是美籍非裔中产阶级。当布鲁斯和圣阿尔伯堂中的另一些教友传道员来我们学院学习信仰和教理讲授培育课程时,我正好担任他们的老师。一天课后,我不期然遇见了布鲁斯,他邀请我带着自己的家人到他们堂区去参与感恩祭宴。几个月后,我说服了妻子和孩子与我同去了圣阿尔伯堂。他们要到一个自己一点不熟悉的堂区去,确实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们一走进圣阿尔伯圣堂,布鲁斯马上走过来,张开手臂拥抱我,热烈地欢迎我到他的堂区去参与感恩祭宴;他也以同样的姿态欢迎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他们呢! 一个"陌生人"受到这样的接待,我的妻儿感到既惊讶又高兴。本堂神父若望在接待大厅里活跃地来来去去,他在我们面前站住,以同样的方式问候并拥抱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接下来的短短时间内,我遇见了我们教理培育班的好几位教友传道员,我们接受了更多的拥抱。当我们被引领到圣堂内的座位上时,我妻子的一位学生——和平之后高级中学的学生——走来问候并拥抱了她。我坐到位子上之前,至少与"一打"人行了拥抱问候礼。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不由自主地谈到了今天的感受。实在太具有讽刺意义了,我们在一个偶尔去参与感恩祭宴的圣堂里所获得的热情问候与关注,大大超过了自己经常进出的堂区!
(帕普罗茨基)
就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进堂式具有双重幅度。一方面,大家相聚一堂,形成一个团体。有些堂区就像圣阿尔伯堂一样,进堂式不单只是安排得很好而已,它还有一种门徒的服务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集中于自身;就是说,当我们到达圣堂后,需要花一点时间集中自己的思想、心智,以面对天主。正是为了这理由,我们到圣堂参与感恩祭宴时,应该早一点到,在对邻人作了简短问候后,先坐着或跪下,在静默中作一个祈祷。这样就能使我们集中心智和思想,并渐渐让思想从自身离开,而进人对天主和弟兄姐妹的关注中。进堂式的目的,不仅是把个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共融团体;且还让我们集中思想以便聆听天主圣言,怀着崇敬的心情参与感恩祭宴。除非我们花些时间这样做,不然我们仍只会专注在自身;除非我们花些时间集中思想,不然我们仍只会处于自恋的风险中:被自己所困扰而排除他人。
进堂式的每一部分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当我们找到位置,在静默中收敛自己的心神后,接受正式的问候,受邀把自己的思想转到节日的奥迹中,或转到所庆祝的礼仪季节之中。通常,这一切是由颂唱进堂咏,或主礼对今天的读经作一个简短的解说来完成的。较典型的做法就是选择一些"合适的礼仪歌曲"来作进堂咏。不幸的是,许多人在感恩祭宴时,"克制" 自己不咏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歌唱家的歌喉,因此,就应该紧闭双唇。其结果就是把自己与整个大团体隔离开了。他们错误地认为,歌唱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上去。但请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向往着去参加一场生日宴会,却拒绝与大家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这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唱歌可以帮助我们把弟兄姐妹聚集在一起。通过声音的汇聚,我们进入到心灵结合的进程中。正是圣歌中的歌词在邀请我们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上主的工程中,团聚一堂,向上主献上自己的感恩。
进堂式还帮助我们以团体的身份聚集在一起。辅祭者高高地举着十字架,后面跟着礼仪队伍,这是邀请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耶稣基督无私的爱的行动。辅祭高高举着的蜡烛照亮了我们的道路,因此我们能认出耶稣基督临于我们中间,也临于与我们共聚的人中间。读经员或执事高高举起的福音书,旨在提醒我们清洁自己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接纳天主的圣言。主礼是聚会的领导者,他象征着以基督名义相聚一堂的整个团体之合一。整个礼仪队伍慢慢地朝着祭台走去,旨在提醒大家,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行走在追随天主的朝圣旅途中。当主礼和辅祭在祭台前鞠躬,以及当司铎和执事亲吻祭台时,旨在提醒我们,我们应邀聚集在上主的唯一餐桌周围。这与在饭馆里吃饭不一样,在饭馆里,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私人桌子,但是这台"酒席"召叫我们共聚一堂,围着一张祭台。当礼仪队伍已各就各位,进堂咏也颂唱完毕后,主礼带领我们全体用右手划十字;从前额(因父)到心口(及子),再从左肩到右肩(及圣神之名。阿们)。这一古代基督徒的礼仪手势提醒我们,受洗意味着我们打上了基督的印记——我们已属于祂——并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天主的名义在做。
主礼: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信众:阿们。
主礼:愿天父的慈爱,基督的圣宠,圣神的共融,与你们同在。
信众: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我们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我们是"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相聚一堂。然后,主礼可以对参与弥撒者说几句问候的话。在弥撒之前,我们与团体中的一些人已经相互打了招呼、开了小小的玩笑,现在我们使用礼仪语言互相致意,我们采用保禄宗徒在给格林多教会团体的信徒致意时所用的语言(参阅格后13:13)。这些礼仪语言并不是乏味、生硬的,相反地,它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属于超越自己的更大团体。我们是同一信仰团体中的一份子,这一信仰团体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家相聚一堂,采用相同的词语互相致意,这些词语是我们祖先传递下来的。这些词语也告诉我们,主礼所说的问候语,并不是纯粹代表他本人在对我们说"你好",他所说的是天主的意愿,也就是天主的慈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宠、天主圣神的共融,永远与我们同在!
主礼在进堂式中采用普世性的礼仪词汇问候大家,也避免了主礼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诱惑,那种诱惑往往是每一个站在麦克风前演讲的人都会经受的!但主礼在用这些普世性的礼仪词汇问候大家时,是在邀请每个人前来参与感恩祭宴,其目的是让我们大家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这团体中进行转变。
当我们猛然一瞥,或许会认为主礼刻意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为他穿的祭服是那么特別。但是,礼仪中所穿的祭服,是为了掩盖主礼原本的身份,只强调他所承担的角色——献祭者。穿祭服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起主礼的个性,而让整个团体把注意力集中到基督身上,主礼正是以祂的名义为大众服务。主礼作为此集会的领导者,正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受洗之后,穿上白衣,象征"穿上了基督"。尽管我们平时参与感恩祭宴的时候,并不穿上白衣,但是每次当我们进堂,用手指蘸了圣水划十字圣号时,就在提醒自己,我们必须缩小,基督必须壮大。
感恩祭宴的进堂式是一个皈依的过程,通过我们接受他人的热情好客并把这份好客之情向外传递;通过花些时间集中心思;通过团体齐唱进堂咏;通过目睹象征着我们信仰之旅的主礼和辅祭队伍徐徐进堂;通过意识到我们团聚在同一张祭台前;通过以至圣圣三的名义而不是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开始礼仪;通过我们采用礼仪词汇来接受主礼的问候并给予回应,我们已经打开了心灵之门,准备转变自己。我们蒙召来参与这一星期一次的皈依,它邀请我们把注意力从自身转开,而更多地去关注他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是单独在此,而是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一时空。当这进程渐渐展开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自恋行为或许伤害了他人;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于自身,那么,我们正在走向危险的境地,不可能认识到天主临于他人身上。当我们互相问候之后,感恩祭宴立刻邀请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我们需要求得宽恕;但这两件事不是同步进行的。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进堂式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每天花一些时间让自己静心祈祷;
*对在工作单位、在马路上、在家庭和团体中所遇见的人,展示我们的热情款待;
*我们既要维护个人独处的需要,但也要保持警惕,不受个人主义的诱惑;
*承认他人的尊严,因每个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
*邀请他人在我们上下班的途中与我们同行,并且主动与他人同行;
*克服自恋情绪,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
*寻找那些孤独的人,主动邀约那些经常孤独进餐的人共同进餐。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有许多肢体,但身体只有一个,肢体虽多, 只组成一个身体——基督也如此。我们无论犹太人或希腊人,当奴隶的或自由人,都在同一位圣神内领洗进入一个身体,而且共同享受同一位圣神。
身体不是由一个肢体,而是由许多肢体构成的。如果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于身体",它并不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如果耳朵说:"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属于身体",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如果全身都是眼睛,它怎么能听呢?如果全身都是耳朵,它怎么能嗅呢?
天主按照自己的选择,把不同的肢体安置在人的身上。如果都是同样的肢体,怎么能成为身体呢?其实,肢体虽多,身体却是一个。眼睛不能对手说:"我不需要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不需要你。"
致格林多人前书12:12-21
我读高一的时候,大家都谴责我"多嘴多舌",并且不幸得很,我所做的事还常常缺乏常识。我这张不饶人的嘴,竟把一个同学骂哭了——我称他是"老师宠爱的小皇帝",因为体育教练每天都开车接送他上下学。因此,在一个星期五下午,当有人通知我下周一早上到体育组办公室报到时,这仿佛已在我的预料之中。当我意识到我确实把一切事都搞砸以后,就开始挖空心思,希望找到为自己开脱的最好方法。我是否应该否定一切?是否应该把责任推到他人头上?对老师说这只是开开玩笑而已?我动足了脑筋,想把自己从自找的麻烦中解脱出来。特别,当我发现教练是到一所孤儿院去接送这位同学,除了老师去接送他之外,没有其它的途径可以使这位学生到校上课时,我更是感到自己十恶不赦。眼看星期一就要到来,我心里越来越害怕,前所未有地渴望得到支持,于是我就去向三个哥哥讨主意。他们先迫使我承认自己的性格实在太古怪,然后,他们给了我所迫切需要的忠告和支持。他们对我说,星期一早上,我应该走进教练办公室,在他还没有开口说任何话之前,就直视他的眼睛,说下面五点:我错了 ;我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找借口;我应该受到他给我的任何惩罚;我应该向教练和那位被我伤害的学生道歉;我今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然后我应该低下头,一声不吭,等待教练的回应。没有借口!没有搪塞!我只是简单地把自己交托在他的仁慈之中。不管他对我说些什么,我都要感谢他;然后转身离开办公室。我决定完全照着哥哥们的忠告去做,没有其它的选择!这样做起作用了。教练没有严厉地谴责我,而只是向我表示,他对我很失望;并且对我说,我要学的还多着呢。
四年以后,在我毕业的时候,教练坦诚地告诉我,当初,他已经准备把我开除了;但是我悔改的举动,完全驱散了他对我的愤怒,因此,他原谅了我,甚至忘了关我几天禁闭。生命的改变是多么令人惊讶!并且一声谦虚的、真心诚意的道歉,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呀!
(格拉西)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的时候,我们应怀着谦卑的感情离开。我们在离开时,应在心里深深地记起自己的软弱,意识到天主无限的仁慈。我们在离开时,不应怀着假仁假义的态度,而应真心承认自己是罪人,但也意识到仁慈的天主已经治愈了我们。我们离开时,深深地明白自己是浑身充满瑕疵的人,但我们也渴望向破碎的世界共同分享天主的仁慈。不过,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高度呢?那就是感恩祭宴中的忏悔礼给了我们这帖健康的谦卑良药。在举行忏悔礼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过错,恳求上主垂怜我们,赦免我们的罪,给我们力量,以准备自己的心灵,虔诚地举行神圣的感恩奥迹。
懊悔、悲痛、原谅——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品质,当这些品质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加深广的结果。当众人团聚一堂参与感恩祭宴时,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所犯的罪——不论是个人或团体所犯的罪——表示悲痛,并谦卑地恳求天主的原谅。这样的安排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惊讶。感恩祭宴中的这部分,称为仟悔礼。弥撒向我们提出挑战,让我们逐步意识到自己并非宇宙的中心;进堂式邀请我们承认自己需要团体;而仟悔礼邀请我们承认自己应該谦卑。
忏悔礼提醒我们,需要为我们所犯的罪恳求原谅——事实上,这是一个不间断的需要。确实,在每一次礼仪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自己以便去参与令人敬畏的基督死而复活的奥迹;我们需要准备自己以便去参与基督为我们建立的圣体圣事奥迹。在此强调所犯的罪,是为了提醒自己,我们所生活着的、弥撒后仍将回去的那个世界。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天主的恩宠,但也是一个有罪的世界;很不幸,由于我们的行为和不负责任,更使它罪过累累。所以在礼仪中,我们首先要做的重大事情就是承认自己的罪,谦卑地恳求天主宽恕我们。这与本章开篇故事中所描写的经历非常相像:安安静静地站在教练面前,别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而只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事实上,在礼仪中,我们还要多次回到这一主题,让我们牢记仟悔礼的重要性;这样,当感恩祭宴结束离开圣堂后,我们方能接受挑战,抵制一切将要遇到的犯罪机会。忏悔礼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是:懊悔和原谅并不是历史中一次而竟全功的事件,而是由于我们的罪恶环境所必然造成的一个正在发生的进程。
忏悔礼有三种仪式,不包括洒圣水礼(洒圣水礼是提醒我们在受洗时所接受的罪的赦免)。
第一式是诵念"忏悔经"。这一式非常个人化,所用的是第一人称:
我向全能的天主和各位弟兄姐妹,承认我在思言行为上的过失。我罪、我罪、我的重罪。为此,恳请终身童贞圣母玛利亚、天使、圣人,和你们各位兄弟姐妹,为我祈求上主,我们的天主。
从某方面来说,第二式的仟悔礼最简单,默默地承认我们自己所犯的罪,并请求天主赐予我们仁爱。它所用的词汇,提醒了我们路加福音记载的一个比喻(路18:9 - 14):有两个人在圣殿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一个是税吏。税吏远远地站在圣殿的后面,谦卑地恳求天主的原谅。第二式忏悔礼中所用的祷词与税吏所说的话同出一辙。
主礼:上主,我们得罪了祢,上主,求祢垂怜。
信众:上主,求祢垂怜。
主礼:上主,求祢大发慈悲信众:请赐给我们救恩。
第三式仟悔礼,是团体一起恳求天主的仁慈:
主礼:上主,祢奉命来拯救仟悔的人;上主,求祢垂怜
信众:上主,求祢垂怜。
主礼:上主,祢来召唤罪人;基督,求祢垂怜。
信众:基督,求祢垂怜。
主礼:上主,祢在天父面前为我们转祷;上主,求祢垂怜。
信众:上主,求祢垂怜。
这三组仟悔词,都以主礼诵念赦罪经作结束:
主礼:愿全能的天主垂怜我们,救免我们的罪,使我们得到永生。
信众:阿们。
最后,如果我们没有选用第三式忏悔词,就要用垂怜经来表示我们的悔罪行为(也可以用希腊文的垂怜经):
主礼:上主,求祢垂怜。 主礼:Kyrie eleison
信众:上主,求祢垂怜。 信众:Kyrie eleison
主礼:基督,求祢垂怜。 主礼:Christe eleison
信众:基督,求祢垂怜。 信众:Christe eleison
主礼:上主,求祢垂怜。 主礼:Kyrie eleison
信众:上主,求祢垂怜。 信众:Kyrie eleison
在继续感恩祭宴时,显然,我们必须在天主面前诚恳地痛悔自己所犯的罪,因此,通过忏悔礼请求天主的原谅。的确,表示悔改和请求原谅极端重要,因此在感恩祭宴中,我们要多次重复这一仪式。在礼仪开始时的进堂式中,我们按照礼仪季节——特别在四旬期——反复表示忏悔并恳求天主的原谅。毫无疑问,在整个礼仪年的圣道礼中,我们所宣读的圣言,也有许多是集中在这一主题上,因此这也成为主礼讲道的基石。我们在信友祷文中恳求天主原谅我们。偶然,在感恩经中,我们也选择强调原谅和治愈性质的修和式的颂谢词,借由把这一主题与感恩祭宴的核心部分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心。当我们用天主经来祈祷的时候,请求天主原谅我们。就在我们领受基督圣体圣血之前,我们在认识到基督有能力除免世界的罪恶后,我们坦承自己是有罪的,当不起上主降到我们心中,因此, 再一次请求天主仁慈的怜悯。我们察觉礼仪本身就是深含仟悔意义的行动。
在弥撒庆典中所强调的忏悔,最好不要单从礼仪本身来理解;而更好从礼仪中退后几步去加以理解。让我们简短地看一下它与入门圣事的关系。作为一个基督徒,圣洗圣事使我们在信仰旅程上起步,它是清除我们罪恶的第一件圣事;在感恩祭宴中的忏悔礼提醒了我们所接受的洗礼。
主礼也可以选择降福水和洒圣水的仪式;因为这一仪式与圣洗圣事产生共鸣,它提醒我们在受洗的时候,就已经死于罪恶并在基督内获得了新生。在主日感恩祭宴中,首选是祝福水及洒圣水,来代替忏悔礼和诵念垂怜经。在复活期的弥撒中, 主礼往往都采用洒圣水礼来代替仟悔礼和诵念垂怜经,这些圣水是在复活节的夜间庆典中祝福的,并用来为慕道者授洗。
许多圣堂的门口都有圣水池,因此,信徒进出圣堂时,都用手蘸圣水划十字。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在提醒自己所受的洗礼。
好莱坞电影中有些台词确实相当不错,但有些对白令人不敢恭维。对我来说,觉得最愚蠢的台词就是在那非常有名的电影《爱情的故事》中的一句。AliMacGraw对Ryan O’Nal说:"相爱,那就永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如果缺少了像"对不起"这样具有魔力的话,还有什么相互关系可以存留。但我知道,在我的婚姻生活中,我所学到的恰与此相反,换言之,相爱,那就应该一次,再次,又一次地说"对不起"。说"对不起",并不是要你卑躬屈膝地匍匐在地求饶,而是要让对方明白,你意识到自己不是完美的,因此在做事时,常常会出差错,并愿意改正。
(帕普罗茨基)
忏悔礼与感恩祭宴中的其它时刻一样,让我们找到一股动力,以致我们离开圣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时,这股动力会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我们因诚意地承认自己是罪人而变得谦卑;我们因圣体圣事而变得坚强;我们接受挑战去面对各种诱惑,之前我们经不起它们的诱惑而屈服了,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们是不能战胜我们的,除非我们自己去选择它们。仟悔礼使我们充满了希望,对天主所赐予的恩宠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不会停留在因有错而感到羞愧上,也不会停留在因有罪而彻底沮丧上,更不会停留在因感到无助而倍受折磨上;相反地,我们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离开圣堂时心里明白,自己已不再成为罪的奴隶,罪恶已不能控制我们。
在忏悔礼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天主的爱和慈悲远远超过我们的软弱。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使得我们在忏悔时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罪,相反地,在承认自己有罪后,就把注意力转向天主无限的慈爱——只有祂是让我们战胜罪恶的唯一力量。谦卑并不是把我们自己痛打一顿,而是真心诚意地承认我们所面对的是胜过我们千万倍的伟大的神。所以,我们不是沉溺于自己的罪中,走不出来,而是怀着喜乐之情为天主所赐予的怜悯之恩献上我们的赞美。
仟悔礼一结束,马上就反映出了这层喜乐;整个团体高唱一首充满喜悦的圣歌——"光荣颂",直接转到了光荣天主的庆典。除了四旬期和将临期之外,教会邀请信众在每个主曰和一些特殊的庆节咏唱"光荣颂"——这是天使在耶稣诞生时所咏唱的光荣天主的颂歌,天使在这首圣咏中向正在等待默西亚的世界启示了天主。我们喜乐地宣称天主降生到我们中间,成为我们中的一位。祂降世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用祂的肩膀来挑起我们所犯的罪恶的重担,我们刚刚在忏悔礼中承认了自己有罪;并在悔改的过程中获得拯救。确实,天主永远不会放弃赐予我们仁慈,我们刚以谦卑之心向祂恳求原谅,且已获得了祂的怜悯。
天主在天受光荣,
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圣父,
我们为了祢无上的光荣,
赞美祢、称颂祢、朝拜祢、显扬祢、感谢祢。
主、耶稣基督、独生子;
主、天主、天主的羔羊,圣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
求祢垂怜我们。
除免世罪者,
求祢俯听我们的祈祷。
坐在圣父之右者,
求祢垂怜我们。
因为只有祢是圣的,
只有祢是主,
只有祢是至高无上的。
耶稣基督,
祢和圣神,
同享天主圣父的光荣。阿们。
当我们结束忏悔礼的时候,怀着这一帖健康的谦卑良药,期待着在我们即将听到的圣言中与临于内的天主相遇。在"光荣颂"中,我们真心诚意地把荣耀归于至圣圣三,但我们也再次获得良机恳求天主的怜悯。当我们与天主的荣耀相遇时,自己所能做的只是为所犯的罪恳求天主的原谅。这为我们扫清一条道路,让我们进入天主临在的喜乐中。接下来,主礼"收集" 了整个团体中每一个人的祈祷,用一个合一的声音把这些祈祷呈现在天主面前,这个祷文就是"集祷经"。随后,我们就正式进入圣道礼仪。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忏悔礼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以一种健康的谦卑态度生活;
*原谅他人,为了求得天主原谅我们;
*尽量不要去判断他人,因为我们并不比自己的弟兄姐妹好一些或坏一些;
*在生活中充满了恩宠的时刻,要善于去发现天主对我们的慈爱;
*从现在起要做一个好人,要比过去有所改进;
*永远不要放弃,因为天主永远不会拒绝宽恕我们,我们也总可以再次开始行善;
*不论对自己或他人,都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生活在天主荣耀的喜乐中,时时记得天主爱我们。
*************************************************
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因为他也是亚巴郎之子啊。人子来,正是为了寻找、拯救迷失的人。
路加福音19:9-10
在大部分的地下室里,不会配备小药房,但我家的地下室却例外。你会发现我家地下室的酒吧间正是帕普罗茨基药房的一个"翻版"。我父亲和祖父都是药剂师,我就是在芝加哥南部这样一个药剂师家庭中长大的。在我的药房里,有许许多多收藏品,如药瓶、旧照相机、贴着帕普罗茨基专用商标的药品,等等;此外,还有一本旧的照相簿,它阐述了我们这个家庭药房从1919年到1987年为团体服务的许多故事。我常常会回忆这些往事,重温自己在药房里帮忙时的经历,无论是孩童时、少年时,亦或青年时,这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和祖父对我的激励和教导,让我从小就知道我是谁。尤其使我无法忘怀的是在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父亲含辛茹苦地挑起家庭重担,度过这些艰难岁月的点滴。我清楚地记得,尽管那时家里已几近破产,父亲仍完全信赖天主;在感恩节那天,他举起一杯葡萄酒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衷心感谢天主。当我想到这些故事,并把它们讲给我孩子们听的时候,我获得了信心;我知道就像在艰难时期,天主坚固了我父亲的信德一样,祂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前来帮助我和孩子们度过难关。在日常生活中,天主为我们做了一些极其非凡的事情!
(帕普罗茨基)
我们从感恩祭宴中往前进时,对未来满怀信心,因为天主已向我们证明了祂以往的救恩大业。看来通过汽车后视镜,我们最容易认出天主,因为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祂出现。亊实上,由于天主教的灵修基础就是建立在我们坚信天主在整个救恩史中已为我们实现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奇事上,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成为一个有所感动的人,就是成为一个能主动发起的人。教会遗传给我们的信仰宝藏告诉我们,天主永远在行动,我们也总处在回应的状态下。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向前移动时,有时会像一个坐在船头划船的人面对着后面一一他(她)有时会向自己的目的地瞥上一眼,除此之外,他(她)的眼睛总是牢牢地盯住源头。圣道礼仪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凝视过去,看看天主是如何在祂子民——如你我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中,以一种非凡的、特别的方法行动。
感恩祭宴的圣道礼仪向我们宣读的圣经故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令人敬畏的背景。我们一面听天主以特殊的非凡方法在祂子民的生活中行动的故事,一面逐步认识到,他也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殊的非凡方法在行动。这些读经并不是简单地在叙述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件,它所宣告的是活圣言!为回应天主为我们所行的奇事,我们共聚一堂来举行感恩祭宴(Eucharist),这个词是从希腊语的eucharistia翻译而来,意思就是"感谢",这是由于我们深深地感到要为过去与现在生活中的某些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满怀信心为未来向天父献上祈祷,因为在过去生活中所显现出的证据,使我们无法不感恩。我们在聆听第一篇读经和第二篇读经后,大声说:"感谢天主"。在聆听福音前,我们又大声欢呼"阿肋路亚",因为我们知道即将听到的好消息是什么!当司铎或执事说:"恭读……福音"后,我们回答"主,愿光荣归于祢",并用大拇指在额上、口上和胸前划十字圣号,表明我们愿意把天主的圣言记在脑中,说在口中,爱在心中。在聆听了福音后,又大声说:"基督,我们赞美祢!,'这是由于我们意识到天主通过圣经故事临在我们中间,我们听了圣言所宣告的天主的救恩故事,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向世界宣讲耶稣("耶稣"的意思就是"天主救赎"),并光荣天主。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上主的时候,我们就要以曾听到的故事作为证据回答他们。这些故事既可以取自圣经向我们阐明的天主在过去为"我们"所做的事,也可以来自我们现实生活向我们表明的天主仍继续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中所做的事。
在整本圣经中,天主常常通过一些媒介所作的见证来启示祂自己,很少直接启示给我们。事实上,通过进入到圣经的故事中,我们成为了见证者,或者如希腊语所说的,成了殉道者。无疑,殉道者就是指那些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基督已复活的基督徒。但不管怎样,早期基督徒认为,殉道者是指那些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为复活的基督之临在活出可信的见证生命的人。我们不是凭经验来证明信仰的原则;但在见证信仰时,携带着无法抵抗的、令人确信的证据:天主救赎了我们。我们受到驱使向全世界展现我们是耶稣基督的见证人,向全世界见证天主通过耶稣基督救赎了我们。我们的"证词",就是我们的生活之道。就如传说中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所教导我们的:"我们宣讲这好消息……有时候我们甚至用语言来宣讲这好消息。" 教会妥善地安排了在圣道礼仪中宣讲的故事,这样,在我们一生中,会周而复始地听到天主的救恩行动。就像那些坐在船头划船的人,我们从岸边不断地划出去,越来越远,但我们努力使自己永远不要失去视野,一直瞄准起点,这样我们就能安全地回归。通过教会的礼仪年历,和每三年更换一次的主日读经,我们的信仰旅程获得了指导。
当你造访大峡谷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我想每一个到那儿去的人都会像我和妻儿那样,在第一眼看到这奇妙的景致时,兴奋得不断赞叹!我们站在第一个景观点,赞美着大峡谷的雄伟壮观,但也意识到不可能一下子就把美景尽收眼底。然后,开始沿着便道拾步而上,一边走,一边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致,试图进一步领略这雄伟的艺术作品。当我们来到又一个景观点时,停下来拍些照片,再次从心底发出赞叹。我们看到的景致和在第一个景观点上看到的是同一的实体,只是观望的角度不同。从这新景观点看到的大峡谷,比第一次看到的更加雄伟壮观!
(帕普罗茨基)
大峡谷是如此雄伟壮观、广袤深远,不可能一下子看透看全;我们在与基督相遇时所采取的方法更是如此!基督的逾越奥迹——他的生平、苦难、死亡、复活——是如此地意义深广、令人惊异;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尽收眼底",所以要反复地通过礼仪年和循环的读经来与基督相遇。我们必须从各种不同的最佳位置来"凝视"逾越奥迹。有时候,我们需要停顿一下,以更大的热情取一些特殊的角度(如将临期、圣诞期、四旬期、复活期)来凝视基督,而在其它时候我们迎着便道拾步而上,把我们的凝视固定在进入到基督内(常年期)。
我们的礼仪年正象征着我们信仰旅程的一个秩序,它从将临期开始。这季节的读经帮助我们把心灵集中在希望上。我们的渴望与以色列人渴望默西亚来临相连接。我们听到的是先知们和洗者若翰所宣告的默西亚即将来临的信息。我们离开圣堂时已了解到,希望不会成为泡影:过去的历史教导我们,对未来总要抱有希望!将临期的读经教导我们要成为基督的门徒,就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喜乐和希望,这生活不单是为了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也是在整个一年内充满着期盼。
圣诞期的读经邀请我们反省耶稣的临在一一天主第二位亲自降生成人。我们听到的是小耶穌诞生和贤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天主向世界展示了祂的人性面容。我们庆祝人类的处境,因为它已分享了耶稣的神性。我们离开圣堂时已了解到, 不管我们走向何处,不管我们将做何事,耶稣永远临在我们身旁,他就是厄玛努耳(即"天主与我们同在")。不必害怕,因为我们并不孤单。不需视他人为陌路人,因为天主的面容已展示在人的处境中。天主降生成人,使我们能在最小的弟兄姐妹脸上看见耶稣的面容。
四旬期的读经召叫我们反省,要成为耶稣的门徒是什么意思,要跟随耶稣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听到了耶稣战胜魔鬼诱惑的故事,我们也明白,魔鬼同样会用这些方法来诱惑我们。我们听了耶稣完全有能力来拯救和保护我们的故事。我们还听到,如果我们愿意跟随耶稣,那我们该作出怎样的交托。我们更加仔细地去默想十字架奥迹,并反省如何使自己的痛苦获得救赎。我们离开圣堂时已在心里作好安排,以使自己生活的中心更为清晰明了。
圣周的读经,特别是逾越节三日庆典(主的晚餐、救主受难纪念、复活节夜间庆典)的读经,是意味深长的;它带领我们直接进入信仰的核心——"基督,我们传报祢的圣死、我们歌颂称的复活,我们期待着祢光荣地来临"。我们听到令人震惊的故事:耶稣被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否认与出卖;并且我们也认识到自己也缺少勇气和献身精神。我们还听到耶稣把自己完全交托于天父的旨意,并因忠于自己的承诺,接受了敌人残忍恶待的故事。我们也听到了耶稣受难和死亡的故事,我们面对面地与信仰似非而是的论点碰撞——为了活,我们必须死!在我们离开圣堂时已了解到,即使当我们经历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我们可以转向耶稣,因为祂也曾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刻。
复活期的五十天读经都充满了喜乐,为让我们热烈庆祝因死亡的转化而获得的新生。我们听到了复活的主显现给祂门徒们的故事,在我们离开圣堂时已了解到祂今天也在我们中行走。我们确信,天主能战胜死亡,祂就可以战胜一切。在复活期,我们庆贺我们的信仰:复活主的神正临在这儿,临在信徒团体中,给我们渴望分享好消息的愿望,也让我们有能力与他人一起分享天主圣言。
常年期的读经邀请我们去探究基督逾越奥迹的浩大深博,就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利用不同的观景点去更深层地理解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礼仪中的读经教导我们,常年期的读经并不平常。意识到天主的临在和持久不变的爱,教会绝不会让我们虚度一天却不诉诸于天主。为此,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属于天主的"主日",我们称之为常年,也就是"依次的"、"可计算的"。由于我们一天又一天,一个主日又一个主日,在圣经中与上主的行动相遇,这一切都有规则地提醒我们,这一时刻和每一时刻,都是属于天主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由于读经员而经受了或多或少的痛苦。有的读经员像一位演员,读经时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她)身上;另一个极端是,有些人根本没有准备过,因此把天主的圣言读得结结巴巴,整个过程中常出现错字断句。在一般情况下,读经员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但不管怎样,我们也见证过一些非常特殊的时刻,那就是读经员的心灵被天主圣言所触及,以至于他(她)的读经是真正在宣报好消息,我们都体验到了因天主的恩宠,她(他)所宣读的圣言照亮了我们的心。整个团体的成员达到了面对面、心连心,临在于天主的恩宠内。此时,天主的临在显得如此充满爱意和具有神秘色彩。
圣周五,凯伦读了依撒意亚先知书所描写的受苦的仆人这段经文;她的读经令我终身难忘。当她读完后,一种虔诚的宁静笼罩着整个团体。凯伦庄严地说:"这是上主的圣言",而整个团体还被刚聆听到的宣报所惊呆,因此,全体继续沉浸在静默中,没有一个人回应。过了一会儿,凯伦怀着极大的谦虚之情,温柔地又说了一遍"这是上主的圣言"。这一次,信众们听到了她所说的话,怀着虔诚之心回答说:"感谢天主!"当凯伦回到自己座位上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毕恭毕敬地站着,不是为她,而是为她刚才所宣报的活圣言。
(格拉西)
天主圣言是生活的,读经员应具有权威地把它宣读出来。在初期教会时,人们发现,那些带着权威进行教导的人,有能力使他人把所学到的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耶稣的教导具有权威,因为祂所说的话能使人们付诸行动,按照天主的召叫度圣善的生活。当我们接纳了天主圣言,成为说话具有权威的见证者一一这个权威并不是一种威逼,强迫他人按照我们所指定的方法去行动,而是让他人通过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像基督的门徒一样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法来生活。
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在与天主圣言的接触下寻觅到了真意,那么,我们就是承认自己的生活也发生在那广阔的、不断发展的故事背景下。圣道礼仪接下来的部分就是讲道,希望我们在这特殊的背景下能重新解释我们外在的日常生活。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读经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生活在确信中,明了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天主永远在伟大的行动中;
* 以天主救恩能力见证者的身份去说、去做;
* 把我们的生活置于天主救恩计划中;
* 在生活中怀着一种意识,那就是每一分钟都属于天主, 没有一个时刻是平凡的;
* 开放自己、不断转变,让天主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
* 承认我们的生活应当回应天主,祂总是积极而主动地接近我们;
* 为我们的过去怀着感恩之心,接纳我们的现在处境,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仔细地发现天主慈爱地临在我们中的迹象;
* 怀着权威性地宣讲天主圣言,使他人能以天主圣言为生活准则。
**************************************************
我们不断地为你们感谢天主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你们听到我们传播给你们作为天主福音的语言时,你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人的语言,而实在把它作为天主的语言来欢迎,这语言正在你们信者身上发生效力。
致得撒洛尼人前书2:13
一位刚被祝圣的新神父在星期六晚上到我们堂区来主持感恩祭宴,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讲道。他把自己从修院里学到的每一样工具和技巧都施展出来——每一样!这样一来,他的讲道整整花了35分钟!不幸的是,只有少数几个人能领会他所讲的内容。当他看到我等在圣堂的台阶上盯住自己的手表看时间的时候,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惊惶地向后退了几步。他不能相信他主持的这台感恩祭宴花了这么长时间。弥撒后,他用胆怯的声音问我怎么会是这样的。我简单地告诉他,在今后50年的生涯中,他天天都要讲道,不需要在第一次讲道中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格拉西)
正是通过讲道——也就是由主教、司铎或执事根据当天的读经提供对圣言的诠释——我们来再次反省自己的生活。讲道养育了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主教、司铎或执事告诉信众应怎样把读经中的要点与天主子民的日常需求结合在一起。
讲道者不需要为了达到效果,而对信众大吼大叫,或者说些笑话取悦于信众。事实上,人们不应该用娱乐性的价值观来评价一篇讲道。衡量一篇道理是否成功,是根据人们离开圣堂回到自己的家里或学校,回到自己的邻里或工作单位后,该道理是否对他们产生了真正的冲击。因为天主的子民需要承担一个意味深长的重任,在离开圣堂后把耶稣基督的使命传达出去,因此,他们有权利获得一些卓越的道理,以帮助他们实践自己的使命。
讲道应是弥撒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时刻之一,因为团体成员并不知道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什么。讲道也是弥撒中仅有的几个没有预先决定好用什么语言或手势来作答的时刻之一。在这个戏剧性场面上一定会掺入某些混合着听众高度期盼和讲道者个人局限的化合物。一个纯粹的凡人怎么能说天主不朽的语言?当你思考这一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对于一个讲道者来说,在刚诵读了极其富饶的圣经章节后,还有什么比用自己的语言来尾随天主自己的圣言更加难做的事?天主对我们说的话一代又一代地通过故事、圣咏、神视、预言,通过纳匝肋耶稣的言语和行动,还通过宗徒们的书信,传递给了我们。跟随着这些所宣讲的故事,整个团体成员都坐在那儿,等待着讲道者与我们一起分享他对刚刚诵读的圣言所作的一些诠释和反省。天主子民静静地坐着,背负着那些不可见的包袱,里面装的都是他们独特的经验、感情、愿望、期待和梦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应该在讲道中期待些什么呢?要回答这问题,只需一个词语:转变!
这短短的七八分钟时间怎样才能转变我们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纵览教会历史,探究弥撒中讲道所起的作用,那么就能更淸楚地理解讲道对当今时代所担负的使命了。自从耶稣临死前的那个晚上,在祂第一次于晚餐厅里与门徒们一起擘开那饼至今,讲道在这几千年中有着令人感兴趣的历史。初期教会的许多教父们都为特殊的礼仪庆典写下了讲道辞,这些讲道辞成了从方方面面来论述天主教信仰的精彩论文。许多以手稿形式呈现的讲道辞已装订成册,这些讲道辞都展示了那时代最高级的哲学思想、神学思想和牧灵思想。有一段时间,弥撒中的讲道变得很简短,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哥德式的圣堂里,一些没有接受均衡教育的神职人员在向团体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信众讲道,这一现状使人们很容易忽视礼仪的样式。但不管怎样,二千年来,教会还是蒙受着恩宠,在教会历史中的某些特殊时段,仍有许多需要让人们聆听的精彩宣讲。一次讲道就能发动一场宗教战争,打倒一个国王,或者募捐到足够的资金来保持那动荡不稳的教皇国。或者,一次讲道可以感动成千上万人进行悔改,放下他们手中的武器、停止暴动,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心灵。在合适的时空中,有一个正直的宣讲者,那么一次讲道可以获得超出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宗教改革运动强调重视圣经,其结果就是导致了新教的讲道者在宣讲时着重于讲述天主圣言。而同时,天主教会对过多地强调天主圣言产生怀疑,而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圣事性生活上,比如重视标记、象征和礼节。在特利腾大公会议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这段时间里,讲道渐渐在天主教会的感恩祭宴中失去了它的重要位置。信徒中年龄足够大的老教友一定还记得,盛夏的几个月内,主礼在弥撒中不讲道理,因为天气太热。但自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倡议礼仪改革以后,主教们号召大家"完全、主动地参与感恩祭宴",因此,再次肯定了讲道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天主教徒来说,在主日弥撒中不讲道理,简直是难以想像的。
现在教会惯于用"讲道"来描写感恩祭宴中的这部分礼仪,而以前它被称为"说教"。两者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基本上它们是相同的,不过"说教"倾向于成为一系列教义上的解释,或者对于各种主题给予伦理道德上的规劝,而"讲道"是根据礼仪中的读经来解读我们的生活。"说教"是在一个团体内进行宣讲,倾向于给出回答;而"讲道"可以多种方式提出正确的问题来挑战我们。"说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答案,而"讲道"给了我们一个"课外作业",也就是给了我们一个任务:把天主圣言应用到我们独特的生活处境中去。一篇好道理,并不是在宣讲有关耶稣的事,而是在宣讲耶稣。一位优秀的讲道者不是在谈论有关天主的道理,而是在引导天主子民与生活的天主相遇一这位天主正临在我们的礼仪中。
感恩祭宴中的讲道是建立在礼仪和刚宣读的圣言的基础上,它努力帮助我们在离开圣堂时仍携带着天主圣言。为了能达到这一切,根据达尼尔•哈里斯(Daniel E.Harris)——《我们讲述上主的圣言》(We Speak the Word of the Lord) 一书的作者一之说法,一篇好道理,必须是:
* 宣讲圣言
* 见证信仰
* 富于想像
* 充满希望
* 接触生活
* 富有魅力
* 中心突出
* 清晰明了
能完成这一切的话,该篇道理就能进人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故事就成了救恩史庞大故事的导管;而正是在讲道中,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部分的救恩史。讲道并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讲道者并不是预先选好了主题到时候发表一篇演讲的讲师,后者所讲的道理可以与近期发生的事件、与共聚一堂的团体成员的生活,或者与礼仪年的读经全然无关。相反地,讲道者所讲的必须直接把人类的生活经验与天主圣言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讲道者才能指望激励他的听众们转变心灵。
杰克,戴利神父(Fr Jack Daley)在看待生活和对待他人时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这使得你愿意呆在他身边。在杰克身旁时,我会觉得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务,以及与人相处的态度都会有所转变。不管什么时候杰克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仿佛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杰克和我在同一所中学教宗教课。至今对一次特殊的事件,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正与一位自己并不很熟悉的学生在一起。我认为这个年轻人有点不讨人喜欢、态度消极,做事一点不投入。当杰克进到房间里来的时候,我期待他能站在我一边,我正用完成任务似的态度来"打发"这位学生。毕竟,杰克是相当机敏的,就像我一样,一眼就看出,与这位年轻人在一起就是在浪费时间。但他采取的态度与我不同,他慈爱地向他问好,我以为这种问候的态度只是给像我这样的朋友的——个好朋友、一个显然应得到尊重并愿意花时间与他(她)相处的好朋友。我搞不懂,杰克对这样一个学生,怎么也会眼睛发光的!我像一个旁观者那样看着这两个人交谈。突然,我看见了这年轻人的另一部分,这是我以前根本没有见过的一部分。他向杰克展示了自己非常投入的一种姿态。杰克清楚地看见了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某些东西,这是我没能在他身上发掘出来的。没多久,我也被吸引到他们的交谈之中,第一次与这个真实的年轻人相遇。我再也没有用以前的老方式来看这位学生,因为现在当我看他的时候,我是通过杰克的眼睛在观看。你看,杰克就是一篇活的"讲道"。他邀请你以另一种视线来看待生活和他人——这视线就是耶穌基督的视线。
(帕普罗茨基)
福音迫使我们以不同的方法来看待生活。这就是一篇好道理努力要成就的事。讲道的重点不在于介绍,而在于转变。一篇好道理就能使我们把自己的信仰活出来。圣经上说,耶稣的教导具有权威性:"他们惊奇祂的道理,因为祂的说话具有权威"(路4:32)。耶稣使人们有能力把天主的法律生活出来。一篇好道理所做的,应该与此相同。
当我们聆听一篇道理的时候,并不是等着取悦自己,而是等着改变自己。即使这是一篇讲得很糟的道理,我们仍然有能力自己对所读的福音作反省,基督通过福音正召叫我们从今天起改变我们自己。但不管怎样,一篇好道理总能提出一个既新颖又可行的方法来面对现实。一篇好道理首先展现的是"坏消息"——那些在我们生活中阻挡我们努力向善的绊脚石,然后介绍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在某种程度上,一篇好道理总能使我们把这些好消息内在化并珍藏在心。因而,当我们离开圣堂的时候,我们也能成为活道理:好消息的信息战胜了那些坏消息。教会历史中充满了"活道理":多玛斯,耿裨斯(《师主篇》作者)、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加尔各答的真福德肋撒姆姆,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圣者,他们面带微笑走在街上,伸开双手帮助他人,拥抱孤独者,服务贫病者,使他人有能力来思考现实生活中更替出现的现象。感恩祭宴后,当我们离开圣堂走入世界时, 我们也蒙召以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福传事业:邀请他人思考耶稣的好消息,让他们在现今的生活道路上把耶稣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选择对象。要成为"活道理",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我们并不需要站在街头路口,或者在广场上召集群众,以便向他们"宣讲"耶稣的好消息。如果我们的生活能为改变失望、仇恨、压迫、不正义、顽固、偏见、贪婪、欺骗、暴力,及其它罪行提供可行的选择方法,那么我们确实就是作为"活道理"奉献了自己。
要衡量一篇道理是否真正有成效,并不是看它是否能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是当我们离开圣堂回到自己家里或学校,回到邻里或工作单位时,看它能否感动我们,并让我们活出这些道理。正如两位在前往厄玛乌路上的门徒彼此问的:"当祂在路上对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经文的时候,我们心中不是火热的吗?"(路24 :32),同样,这些道理也燃起我们的心火,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为一个选择失望和死亡的人提供了希望和新生命!
在每一个团体中,都因年龄、背景或其它原因而有着多层次的人,要能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人讲道理,就应把圣经、教会史,及传统的普世性真理和事实置于讲道的中心。接下来,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信仰时,我们就能毫无怕惧地把这些真理事实全部宣讲出来。我们在感恩祭宴中背诵尼西亚信经,就是以基督徒的方法宣讲所见的事实——经由宣读圣言和聆听道理中所获知的天主的活圣言,使我们有可能以一种转化的方法来看这些事实。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讲道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转变我们自己,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世界;
* 我们离开圣堂后不论去哪里都能坚持自己所相信的;
* 活出我们所相信的,从而成为一篇活道理;
* 反省天主的临在,并反省在我们生活中,这意味着什么;
* 把我们的信仰整合到行为中,而不使两者隔离;
* 促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德更坚定的人;
* 邀请他人思考耶稣的好消息,以便他们在现今的生活道路上,視耶稣为充满活力的选择对象。
*************************************
讲道首先要从圣经及礼仪的泉源中取材,因为讲道就是传报天主在救恩史中的奇妙化工,这救恩史也就是基督的奥迹,它常临在、活动于我们中间,尤其在举行礼仪时。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礼仪宪章》n.35
第六章 我们信赖天主
——承认我们的信仰
我们常听到、见到"消费者,别上当!"这一短句。当我们用钱购置一些物品或需要进行一些服务交易时,我们需要知道对方是否值得信任。结婚后不久,我和妻子打算买第一辆属于我俩的新车,我们对于买车之复杂性了解甚少,因此,就到一家车行找到一位经销商,告诉他我俩的车都已旧了,差不多不能发动了,我们不得不掏空口袋来买一辆新车。我们完全信任那位看来极其和蔼的老人,但他却捉弄了我们。成交的结果,或许是让他退休的时期拖延了几个月,但却让我们陷入好几年困境!但是这个糟糕的经历并没有阻挡我跨进汽车陈列室,反而促使我更有力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迫使这些经销商建立诚信,以便让买卖双方在相互信任中成交。当一个人的信任感遭到欺骗时,会发生两种情况;或是永远也不再信任任何人,或是进入到一个新层次——无论是在人格方面或职业方面——张大眼睛、增长知识,寻求一种能得以实现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离开圣堂时,我们怀着对天主的信赖离开,因为天主信任了我们,已接纳我们成为祂儿子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离开时已拥有一些能表达信仰的词汇,我们用这些词汇极有限地阐述对那位超越在人认知之上的天主的理解。我们离开时在心灵上铭刻了方才启示我们的天主面貌的一些记忆。但我们怎么能获得这一切呢?那就是通过我们对信仰的宣认,也就是通过"信经"。"信经"是我们信仰的内容,表达了我们所相信的天主是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的天主。
"信任我!"这三个字可以使人感到惊恐。当任何人要求我们信任他(她)时,他们是在邀请我们与他们建立一种关系。当我们把自己的信任交托给某人时,那就是我们愿意跟随他(她),走他(她)指引的路。信任某人,就意味着我们得放弃自己的意愿。有时候,我们没有其它选择而只能信任某人,比如对于某领域内的专家,脑外科主任,或者汽车修理工等。从我们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学习信任他人或他物。如果我们所信任的人和蔼可亲,我们就被他们所吸引;如果我们所信任的某物或玩具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就敢接近它们。
当我们说"我信唯一的天主"时,我们是在说,我们信赖天主。当我们在感恩祭宴中念"信经"的时候,我们是在宣告一种关系。我们往往过多地认为"信经"列出的就是教义声明,发誓从理性上接纳这些信条并信奉它们。或许,不论在什么地方,若我们把"信"这个词代之以"信任",我们对自己所宣认的信仰,就会有一个不同的理解。
我信(信任)唯一的天主。
全能的圣父,
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
都是祂所创造的。
我信(信任)唯一的主、耶穌基督,
天主的独生子。
祂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
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
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
祂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
万物是藉着祂而造成的。
祂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
从天降下。
(俯首)祂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
而成为人。
祂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
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
受难而被埋葬。
祂正如圣经所载,
第三曰复活了。
祂升了天,
坐在圣父的右边。
祂还要光荣地降来,
审判生者死者,
祂的神国万世无疆。
我信(信任)圣神,
祂是主及赋予生命者,
由圣父圣子所共发。
祂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
祂曾借先知们发言。
我信(信任)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我期待死人的复活,
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我们为什么信任天主?因为天主先信任了我们,祂把自己无条件的爱给了我们。祂现在邀请我们给予回报。我们中没有一人可声称在维持这种信赖关系上自己能得满分,但天主永远不会让我们不及格。礼仪中的读经和主礼的讲道恰恰提醒了我们天主那无穷尽的爱,以及他在过去与现在所实现的救恩行动。我们满怀信心地向未来前进,因为我们信(信任)天主。
由于有这样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不生活在恐惧中。在圣经中出现最多的句子,其一就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不要害怕"。事实是,我们有太多的担心。尽管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所可能发生的危险存在怕惧感,但我们趋向于一个更大的怕惧:我们害怕天主对我们的爱还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不能完全信赖天主,还没有相信天主的恩宠为我们之所需已足够。因此我们去寻求那些自以为值得信任的东西,但其结果就是我们受到了欺骗,因为没有一件东西可以使我们满足。在经历了这一切以后,天主邀请我们回归于祂、信赖祂。圣经从一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天主向祂的子民伸出双手,邀请我们克服自己的怕惧而信赖祂。下面仅仅是极少的几个例子:
这些事以后,有上主的话在神视中对亚巴郎说:"亚巴郎,你不要怕,我是你的盾牌;你得的报酬必很丰厚!" (创15:1)
天主说:"我是天主,你父亲的天主。你不要害怕下到埃及去,因为我要使你在那里成为一大民族。"
(创46:3)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在一起;你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天主;我必坚固你、协助你、用我胜利的右手扶持你。 (依41:10)
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去告诉我的弟兄们, 叫他们到加黎利去,在那里他们将见到我。"
(玛28:10)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会堂长说:"不要怕,只管信。"
(谷5:36)
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怕!因为你在天主面前获得了宠幸。"
(路1:30)
祂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若6:20)
一个晚上,主在异象中对保禄说:"别害怕,只管讲,不要緘默。"
(宗18:9)
我一看到祂,就俯伏在祂脚前,一如死人。祂用右手抚我说:"不要怕!我是无始之始,也是无终之终。我是永生。"
(启1:17)
天主信任我们,祂甚至和我们签订盟约来证明祂的意愿,尽管我们常常违背所订的盟约,但祂永远信守。当我们毁约以后,天主不是寻找机会报复我们,反而主动寻求与我们修好——恢复祂对我们的信任。即使祂最亲近的追随者们在祂受难的时候离弃了祂,但是耶稣用"祝你们平安"(若20:19)这样的话来回应他们的不忠。圣多默和我们一样,不相信在发生了这样可怕的事情后,还会出现如此之好事。他没有能力相信复活,直到耶稣亲自来恢复了与他的关系,并叫他要相信为止。多默就以宣认自己的信仰来回应耶稣,他说:"我主!我天主!"(若20:28)
耶稣不顾我们的罪恶,主动与我们修好(回想一下忏悔礼)。我们要像圣多默一样,用宣认我们的信仰来回应天主对我们的宽恕。当我们诵念信经,宣认我们的信仰时,我们把自己的怀疑和怕惧都扔到了一边,而坚定不移地确认一种信赖关系——我们信赖创造我们、爱我们的天父;我们信赖用自己的苦难、死亡与复活拯救我们的天主子、耶稣基督;我们信赖给了我们生命并教导我们如何去信任的天主圣神。此外,我们还信赖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教会是天主的子民,是基督在世的身体。
"如果天主和我们在一起,谁能反对我们呢?"(罗8:31)我们还怕谁呢?
当我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我挖空心思使自己成为一个坏孩子,糟糕地使自己堕落。就像大部分青少年一样,我为寻找认同自己而尽力挣扎。我进了重点高中,但并不想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平常人,只想被人称赞为"酷"。因此,我留了长发,穿着打扮都别出心裁。我在一群"酷哥儿们"中独占鳌头,所想所行的都令人心寒。实际上,我所干的都是些最愚蠢的事。但是做这一切事的,其实不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是谁。就像大部分青少年一样,我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没有真正领会我认同的是什么,或没有理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若干年之后,当我开始明了我真正相信的是谁,明了天主召叫我成为怎样的人以后,我的行为才开始与之相符。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你的信仰是什么时,你一定难以知道该怎样行动。
(帕普罗茨基)
谈论青少年的情况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也会感到非常痛心。因为青少年在身体和大脑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努力挣扎来定义自己。这时候,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许多青少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能以确信与平衡的方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缺少了清晰的认同感,就很难用恒久不变的态度来行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清晰的认同感,为了能拥有这种认同感,就需要知道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信经"的作用,是表达认同。我们受洗而进入这一信仰。对于一个受洗的婴孩来说,他(她)的父母亲和代父母(或称教父母)代替这个孩子接受了受洗后的新身份;他们用"我信"来代替孩子回答"信经"中的受洗誓言。我们在受洗时要穿上白袍,以象征我们获得了新身份。我们就与自己所穿的相同!当教会大家庭欢迎一个成年人通过入门圣事加人其中时,就在他、(她)领受该圣事之前,要颁授他们"信经"。"信经"这份礼物象征那些即将受洗的人將获得新身份。"信经"的信息是清晰明了的:如果你愿意成为耶稣的门徒,那就把你的信任交托给祂;去了解你所相信的是谁,以及你为什么相信祂。有这些坚定不移的信心支撑我们,就可以活出一种恒久不变的生活态度。
但是,有信仰并且能以一种恒久不变的态度活出信仰,不要与拥有绝对确定的东西混为一谈。在若望福音中(参阅20:24 -29),多默宗徒体验了对复活耶穌的怀疑。不幸的是,多少世代以来,多默因自己的怀疑而受到了斥责,但事实上,他的反应只是阐明了怀疑与信任两者之间的不可分隔性。没有怀疑的话,信任能变成精神上的一种骄傲自大。美籍黎巴嫩哲理散文家、神秘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 -1931)说过一句名言:"怀疑是一种痛苦,它孤独地去分辨信任是它的李生兄弟。"
在马尔谷福音第9章中,也阐明了怀疑与信任之间的关联。耶稣遇见了那位身附哑巴魔鬼者的父亲,父亲对耶稣说:"祢若能做什么……帮助我们吧!"对他的这句话,耶稣的回答是:"‘祢若信!'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小孩的父亲立刻说:"我信!请祢帮助我的无信吧!"耶稣就驱赶了魔鬼,把一位怀疑的人转变成了一位信任的人。有信仰的意思就是,对某件事相信,而同时又对它抱有希望。当我们在信德中成长,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确定,而是变得越来越信赖。对三位一体天主——圣父、圣子、圣神——的信赖,引导我们通过了怀疑的阶段,帮助我们日复一日像耶稣基督的门徒那样生活。
当我们相信天主是我们的父亲,相信祂创造了世上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时,就能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彼此珍惜,并善待一切受造物;就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操控者,而要依赖天主生活,祂是造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我们每天起身、工作,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创造者的孩子,是按照祂的肖像所造,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并也能意识到要与天主合作,参与在祂继续创造的工程中。
当我们相信天主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中的一个时,就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并明了我们的天主有一张人的面孔。当我们相信耶稣受难、被钉至死,且从死者中复活时,就能怀着信心生活,并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把我们与爱我们的天主分开——甚至死亡也不能。当我们相信耶稣将再次来临时,就能充满希望地生活,并明了我们确实会有一个未来。
当我们相信圣神是赋予我们生命的天主时,我们可以毫不怕惧地生活,并明了我们并不是孤独无依的,复活基督的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当我们相信教会是"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 时,就能为寻求团结合一而生活、寻求按照天主的旨意而生活;就能拥抱多样性,并能受派遣担负由与耶稣同行的人传递给我们的福传使命。
当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时,就可以不再忧虑,并明了天主对我们的计划,是让我们分享祂的永恒生命。
我们只需要简明地,用"阿们!"来回应上面所说的一切!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宣认信仰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信任天主——圣父、圣子、圣神;
* 怀着信心、悔罪心和勇气生活;
* 没有怕惧地生活,并帮助驱散他人生活中的怕惧;
* 按照我们的信仰行动,并使我们的生活相称于基督门徒的称号;
* 了解并领会那些能帮助我们相信与天主和教会建立正确关系的词汇;
* 尊重天主所创造的万物;
* 认出展现在全人类中的耶稣面目;
* 以一种认同感来生活,并使我们的行动相称于这一认同感;
* 让我们的每一天和一生都穿上基督。
*************************************
这是我们的信仰。这是我们教会的信仰。我们自豪地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名宣认这一切。
第六章 我们信赖天主
——承认我们的信仰
我们常听到、见到"消费者,别上当!"这一短句。当我们用钱购置一些物品或需要进行一些服务交易时,我们需要知道对方是否值得信任。结婚后不久,我和妻子打算买第一辆属于我俩的新车,我们对于买车之复杂性了解甚少,因此,就到一家车行找到一位经销商,告诉他我俩的车都已旧了,差不多不能发动了,我们不得不掏空口袋来买一辆新车。我们完全信任那位看来极其和蔼的老人,但他却捉弄了我们。成交的结果,或许是让他退休的时期拖延了几个月,但却让我们陷入好几年困境!但是这个糟糕的经历并没有阻挡我跨进汽车陈列室,反而促使我更有力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迫使这些经销商建立诚信,以便让买卖双方在相互信任中成交。当一个人的信任感遭到欺骗时,会发生两种情况;或是永远也不再信任任何人,或是进入到一个新层次——无论是在人格方面或职业方面——张大眼睛、增长知识,寻求一种能得以实现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离开圣堂时,我们怀着对天主的信赖离开,因为天主信任了我们,已接纳我们成为祂儿子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离开时已拥有一些能表达信仰的词汇,我们用这些词汇极有限地阐述对那位超越在人认知之上的天主的理解。我们离开时在心灵上铭刻了方才启示我们的天主面貌的一些记忆。但我们怎么能获得这一切呢?那就是通过我们对信仰的宣认,也就是通过"信经"。"信经"是我们信仰的内容,表达了我们所相信的天主是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的天主。
"信任我!"这三个字可以使人感到惊恐。当任何人要求我们信任他(她)时,他们是在邀请我们与他们建立一种关系。当我们把自己的信任交托给某人时,那就是我们愿意跟随他(她),走他(她)指引的路。信任某人,就意味着我们得放弃自己的意愿。有时候,我们没有其它选择而只能信任某人,比如对于某领域内的专家,脑外科主任,或者汽车修理工等。从我们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学习信任他人或他物。如果我们所信任的人和蔼可亲,我们就被他们所吸引;如果我们所信任的某物或玩具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就敢接近它们。
当我们说"我信唯一的天主"时,我们是在说,我们信赖天主。当我们在感恩祭宴中念"信经"的时候,我们是在宣告一种关系。我们往往过多地认为"信经"列出的就是教义声明,发誓从理性上接纳这些信条并信奉它们。或许,不论在什么地方,若我们把"信"这个词代之以"信任",我们对自己所宣认的信仰,就会有一个不同的理解。
我信(信任)唯一的天主。
全能的圣父,
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
都是祂所创造的。
我信(信任)唯一的主、耶穌基督,
天主的独生子。
祂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
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
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
祂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
万物是藉着祂而造成的。
祂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
从天降下。
(俯首)祂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
而成为人。
祂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
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
受难而被埋葬。
祂正如圣经所载,
第三曰复活了。
祂升了天,
坐在圣父的右边。
祂还要光荣地降来,
审判生者死者,
祂的神国万世无疆。
我信(信任)圣神,
祂是主及赋予生命者,
由圣父圣子所共发。
祂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
祂曾借先知们发言。
我信(信任)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我期待死人的复活,
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我们为什么信任天主?因为天主先信任了我们,祂把自己无条件的爱给了我们。祂现在邀请我们给予回报。我们中没有一人可声称在维持这种信赖关系上自己能得满分,但天主永远不会让我们不及格。礼仪中的读经和主礼的讲道恰恰提醒了我们天主那无穷尽的爱,以及他在过去与现在所实现的救恩行动。我们满怀信心地向未来前进,因为我们信(信任)天主。
由于有这样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不生活在恐惧中。在圣经中出现最多的句子,其一就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不要害怕"。事实是,我们有太多的担心。尽管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所可能发生的危险存在怕惧感,但我们趋向于一个更大的怕惧:我们害怕天主对我们的爱还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不能完全信赖天主,还没有相信天主的恩宠为我们之所需已足够。因此我们去寻求那些自以为值得信任的东西,但其结果就是我们受到了欺骗,因为没有一件东西可以使我们满足。在经历了这一切以后,天主邀请我们回归于祂、信赖祂。圣经从一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天主向祂的子民伸出双手,邀请我们克服自己的怕惧而信赖祂。下面仅仅是极少的几个例子:
这些事以后,有上主的话在神视中对亚巴郎说:"亚巴郎,你不要怕,我是你的盾牌;你得的报酬必很丰厚!" (创15:1)
天主说:"我是天主,你父亲的天主。你不要害怕下到埃及去,因为我要使你在那里成为一大民族。"
(创46:3)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在一起;你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天主;我必坚固你、协助你、用我胜利的右手扶持你。 (依41:10)
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去告诉我的弟兄们, 叫他们到加黎利去,在那里他们将见到我。"
(玛28:10)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会堂长说:"不要怕,只管信。"
(谷5:36)
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怕!因为你在天主面前获得了宠幸。"
(路1:30)
祂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若6:20)
一个晚上,主在异象中对保禄说:"别害怕,只管讲,不要緘默。"
(宗18:9)
我一看到祂,就俯伏在祂脚前,一如死人。祂用右手抚我说:"不要怕!我是无始之始,也是无终之终。我是永生。"
(启1:17)
天主信任我们,祂甚至和我们签订盟约来证明祂的意愿,尽管我们常常违背所订的盟约,但祂永远信守。当我们毁约以后,天主不是寻找机会报复我们,反而主动寻求与我们修好——恢复祂对我们的信任。即使祂最亲近的追随者们在祂受难的时候离弃了祂,但是耶稣用"祝你们平安"(若20:19)这样的话来回应他们的不忠。圣多默和我们一样,不相信在发生了这样可怕的事情后,还会出现如此之好事。他没有能力相信复活,直到耶稣亲自来恢复了与他的关系,并叫他要相信为止。多默就以宣认自己的信仰来回应耶稣,他说:"我主!我天主!"(若20:28)
耶稣不顾我们的罪恶,主动与我们修好(回想一下忏悔礼)。我们要像圣多默一样,用宣认我们的信仰来回应天主对我们的宽恕。当我们诵念信经,宣认我们的信仰时,我们把自己的怀疑和怕惧都扔到了一边,而坚定不移地确认一种信赖关系——我们信赖创造我们、爱我们的天父;我们信赖用自己的苦难、死亡与复活拯救我们的天主子、耶稣基督;我们信赖给了我们生命并教导我们如何去信任的天主圣神。此外,我们还信赖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教会是天主的子民,是基督在世的身体。
"如果天主和我们在一起,谁能反对我们呢?"(罗8:31)我们还怕谁呢?
当我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我挖空心思使自己成为一个坏孩子,糟糕地使自己堕落。就像大部分青少年一样,我为寻找认同自己而尽力挣扎。我进了重点高中,但并不想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平常人,只想被人称赞为"酷"。因此,我留了长发,穿着打扮都别出心裁。我在一群"酷哥儿们"中独占鳌头,所想所行的都令人心寒。实际上,我所干的都是些最愚蠢的事。但是做这一切事的,其实不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是谁。就像大部分青少年一样,我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没有真正领会我认同的是什么,或没有理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若干年之后,当我开始明了我真正相信的是谁,明了天主召叫我成为怎样的人以后,我的行为才开始与之相符。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你的信仰是什么时,你一定难以知道该怎样行动。
(帕普罗茨基)
谈论青少年的情况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也会感到非常痛心。因为青少年在身体和大脑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努力挣扎来定义自己。这时候,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许多青少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能以确信与平衡的方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缺少了清晰的认同感,就很难用恒久不变的态度来行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清晰的认同感,为了能拥有这种认同感,就需要知道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信经"的作用,是表达认同。我们受洗而进入这一信仰。对于一个受洗的婴孩来说,他(她)的父母亲和代父母(或称教父母)代替这个孩子接受了受洗后的新身份;他们用"我信"来代替孩子回答"信经"中的受洗誓言。我们在受洗时要穿上白袍,以象征我们获得了新身份。我们就与自己所穿的相同!当教会大家庭欢迎一个成年人通过入门圣事加人其中时,就在他、(她)领受该圣事之前,要颁授他们"信经"。"信经"这份礼物象征那些即将受洗的人將获得新身份。"信经"的信息是清晰明了的:如果你愿意成为耶稣的门徒,那就把你的信任交托给祂;去了解你所相信的是谁,以及你为什么相信祂。有这些坚定不移的信心支撑我们,就可以活出一种恒久不变的生活态度。
但是,有信仰并且能以一种恒久不变的态度活出信仰,不要与拥有绝对确定的东西混为一谈。在若望福音中(参阅20:24 -29),多默宗徒体验了对复活耶穌的怀疑。不幸的是,多少世代以来,多默因自己的怀疑而受到了斥责,但事实上,他的反应只是阐明了怀疑与信任两者之间的不可分隔性。没有怀疑的话,信任能变成精神上的一种骄傲自大。美籍黎巴嫩哲理散文家、神秘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 -1931)说过一句名言:"怀疑是一种痛苦,它孤独地去分辨信任是它的李生兄弟。"
在马尔谷福音第9章中,也阐明了怀疑与信任之间的关联。耶稣遇见了那位身附哑巴魔鬼者的父亲,父亲对耶稣说:"祢若能做什么……帮助我们吧!"对他的这句话,耶稣的回答是:"‘祢若信!'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小孩的父亲立刻说:"我信!请祢帮助我的无信吧!"耶稣就驱赶了魔鬼,把一位怀疑的人转变成了一位信任的人。有信仰的意思就是,对某件事相信,而同时又对它抱有希望。当我们在信德中成长,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确定,而是变得越来越信赖。对三位一体天主——圣父、圣子、圣神——的信赖,引导我们通过了怀疑的阶段,帮助我们日复一日像耶稣基督的门徒那样生活。
当我们相信天主是我们的父亲,相信祂创造了世上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时,就能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彼此珍惜,并善待一切受造物;就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操控者,而要依赖天主生活,祂是造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我们每天起身、工作,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创造者的孩子,是按照祂的肖像所造,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并也能意识到要与天主合作,参与在祂继续创造的工程中。
当我们相信天主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中的一个时,就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并明了我们的天主有一张人的面孔。当我们相信耶稣受难、被钉至死,且从死者中复活时,就能怀着信心生活,并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把我们与爱我们的天主分开——甚至死亡也不能。当我们相信耶稣将再次来临时,就能充满希望地生活,并明了我们确实会有一个未来。
当我们相信圣神是赋予我们生命的天主时,我们可以毫不怕惧地生活,并明了我们并不是孤独无依的,复活基督的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当我们相信教会是"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 时,就能为寻求团结合一而生活、寻求按照天主的旨意而生活;就能拥抱多样性,并能受派遣担负由与耶稣同行的人传递给我们的福传使命。
当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时,就可以不再忧虑,并明了天主对我们的计划,是让我们分享祂的永恒生命。
我们只需要简明地,用"阿们!"来回应上面所说的一切!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宣认信仰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信任天主——圣父、圣子、圣神;
* 怀着信心、悔罪心和勇气生活;
* 没有怕惧地生活,并帮助驱散他人生活中的怕惧;
* 按照我们的信仰行动,并使我们的生活相称于基督门徒的称号;
* 了解并领会那些能帮助我们相信与天主和教会建立正确关系的词汇;
* 尊重天主所创造的万物;
* 认出展现在全人类中的耶稣面目;
* 以一种认同感来生活,并使我们的行动相称于这一认同感;
* 让我们的每一天和一生都穿上基督。
*************************************
这是我们的信仰。这是我们教会的信仰。我们自豪地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名宣认这一切。
我被祝圣为神父后不久,就一直在一所修道院里教初学生;每天我会轮流到几所修女院去举行感恩祭宴。到信友祷文的时候,我经常会给来参与弥撒的修女们提供机会,让她们分享自己的祷词。在一个修女院里,她们每天献上的祷词都是同一模式,这使我痛苦地意识到,因她们每天的团体生活所造成的问题和必须密切关注的事。在纪念了一位刚过世的同会修女,或庆贺了另一位修女发终身愿若干年之后,一位修女就会首先以祈祷的形式公开地"炮轰"另一位修女。当一个修女在祈祷中希望他人终止闲言蜚语,或希望每一位修女能担负起自己的重任时,可以从她的声音中听到挫折感。然后,另一位感到自己受到了攻击的修女,就用一种自卫的方式祈祷,盼望在那些已发了愿的修女之间能发扬基督徒的爱德。这样,或许又为其他的一些修女壮了胆,祈祷时毫无遮掩地直接指向另一些修女的行为举止。因此,这样的"祈祷" 一直无休止地下去,直到团体中的那位最年长者用一种圣洁的声调——也暗示了她的恼怒——恳求天主恩赐她们团体能融洽相处为止。仁慈的天主!这祈祷或许是最不顾一切的、最诚实的、最直言的祈祷;在她之后,没有人再发声祈祷了。这祈祷带来了静默, 以至于我可以用结束祷词来为信友祷文划上句号。不管是好是坏,当我们站在天主前祈祷时,信友祷文都把我们的真实自我显示了出来——拼命恳求天主赐给我们所需的恩典,以便让我们能爱自己的邻人。
(格拉西)
感恩祭宴结束,当我们奉派遣出去时,应更鲜明地意识到: 我们需要祈祷,我们的生活依赖它,因为这是事实。我们走出圣堂的时候,应该对他人、教会和社会的需要,充满更新的关注。我们盼望在离开圣堂时能认识到,生活并不是完美的,只有信赖天主,才能使我们有丰富的生命。我们走出去进人世界时要记住,现实生活是充满了悲伤和痛苦的,但同时我们也被一个确实的信念所支持:天主将提供给我们必需的恩宠使我们有能力战胜障碍。但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认知呢?通过感恩祭宴中的代祷,通过信友祷文,我们学会与天主接近,我们将逐步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自己所求的都将得到回应,我们敲,大门必将为我们打开。
什么是祈祷?祈祷在礼仪和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首先,我们可以从初期教会得到一些启发。在《宗徒大事录》中,我们了解到最初的基督徒热切地相信祈祷的力量。圣经告诉我们,"他们专心聆听宗徒们的训诲,参加团体生活、擘饼、祈祷"(宗2:42)。圣保禄在《致得撒洛尼人前书》中告诉他们要"不断祈祷"(得前5:17)。在教会刚发展起来的那些时日里,为团体和世界祈祷是感恩餐的一部分。当信徒们聚集在祭台周围的时候,他们聆听耶穌的故事,并听到祂在传教生涯中对众人所说的话。当他们听到圣保禄或其他宗徒给大众写的书信时,他们受到规劝要怀着信德生活。当他们分享感恩餐时,就提出那些生病者、殉道者、受迫害者,或其他有需要者和被关心者的名字,为他们祈祷。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信友祷文在弥撒中失去了它的地位。许多世纪以来,信友团体在弥撒中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而主礼代替了整个团体担任了献上祷词的责任。幸运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召开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对礼仪进行了改革,在感恩庆典中,重新把注意力集中于信友的"完全意识和积极参与"(《礼仪宪章》,n.14)。其中之一就是重新恢复礼仪中的信友祷文。今天,《天主教教理》教导我们,对于耶稣的门徒而言,祈祷并不是一种选择,"祈祷和基督徒生命是休戚相关的"(《天主教教理》,n. 2745)。事实上,祈祷被认为是天主教信仰的四大支柱之一,其它三大支柱是信经、圣事和伦理道德生活。
在感恩祭宴中,信友祷文紧接在讲道和宣认信仰(信经)之后,这样的安排恰到好处。在受到天主圣言的激励后,我们接受挑战要改变生活,我们信赖圣父圣子圣神,并强烈地渴望与天主接近,恳求他赐予我们恩宠来转变自己。进堂式和圣道礼提醒我们,天主就是天主,我们就是人,与天主不一样。意识到我们所有的一切全都依赖天主,我们向祂祈祷。如果没有天主的恩宠,我们甚至不能张眼、不能呼吸。感谢天主赐予的奇妙恩宠,我们转向生活的根源并献上我们的祈祷。
承认对天主这种根本性的依赖,是受洗的核心所在。正因如此,慕道者在宣认信仰和作信友祈祷之前就离开圣堂,不再参加下面举行的礼仪,而去专心致志地进一步反省刚聆听的天主圣言。什么时候让慕道者离开圣堂,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选择。那些在宣认信仰和作信友祈祷之前离开圣堂的慕道者,是为了进一步准备自己的心灵来接受洗礼,这个行动所发出的信息不仅为那些离开者本人,也为这些继续留在圣堂里的人。"离开"是为了告诉我们,宣认我们绝对信赖天主,以及我们在祈祷中与天主接近,并不是轻描淡写的马虎事,而是牵涉到一个人根本性的转变。那些离开圣堂的人受派遣去反省他们内在正不断成熟、把自己彻底交托给上主的愿望,而这样的交托能导致他们接受洗礼,并与耶稣基督共融。而这些留下来的人并不是不再需要反省。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我们需要彻底地依赖天主。我们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完成福音所嘱托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祈祷。在信友祷文中,我们分享了团体共同的需要和关注之事。大家一起作的回应提醒我们,当我们把耶穌的好消息带给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单独行事。我们全心相信爱我们的天主将聆听我们的祈求。
与感恩祭宴中其它大部分祷文所不同的是,信友祷文根据不同的礼仪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堂区负责安排礼仪的团队或牧职人员可以自行创作代祷的祈祷文。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现成的祈祷文或礼仪辅助读物上获取所需的恳求祷词,但更理想的祷词是根据当天的读经,或所举行的庆日,或团体的特别需要,拟定最合适的祈祷文。这样,我们的祈祷就可以把每一个人,以及和参礼者相关的事宜,都尽量包含进去。团体在每一个祷文后,可以一起大声回答:"上主,求祢俯听我们的祈祷", 或者"上主,求祢俯听我们",或者"上主,请拯救祢的子民"等。
"所有的祈祷,都是对上主的回应!"这是我的一位教授说的,我没有想过是否有人敢对他的权威性提出质疑。不过,我自以为有些小聪明,因此,毫不犹豫地举起手,并说:"对不起,我不同意您说的,所有的祈祷都是对上主的回应。您怎样来看待求恩祈祷?当我们献上我们的恳求时,我们不是在回应天主。这是我们先发出的祈祷,是我们先与天主联系,我们祈祷,然后天主来回应我们。"他一面听我说,一面脸上浮现出微笑,我意识到自己已在同学面前出了洋相,他们一定捂住自己的嘴,以便不笑出声来。教授问我:"为什么你会觉得当我们作求恩祈祷时,是我们采取主动?"教授继续说:"我们请求天主听我们的祈祷,因为我们在以往已经看见祂以多种非凡的方法介入在我们中——即使不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发生在他人身上。而且恰好因为我们看见了天主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奇妙化工,我们通过接近祂来作出回应,恳求祂为我们做更多的事!"这句话,我完全可以加以证明。从那一天开始,我毫不怀疑地确信,所有的祈祷,都是对上主的一个回应!
(帕普罗茨基)
那么,在通常的代祷中,我们为什么意向祈祷?为谁祈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为太阳底下的每一样事物祈祷。在听了所宣讲的天主为我们行的奇妙工程,以及祂临在我们中间以后,我们可以把脑海中所出现的、自己所关心的每一件事,都呈献到祂面前。同时,我们又应遵照圣保禄的教导,让我们的礼仪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参阅格前14:26-40),因此,我们要以有秩序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祈祷。事实上,按照一个特殊的规则所提出的祈祷意向,不单单是为这一个主日的礼仪,而且是为接下来的整个一周而安排的。在主礼邀请信众祈祷以后,就可以由执事,或堂区负责人,或读经员,或团体中任何一位,按照下面这些祷文献上我们的恳求:
"为教会的需要":作为教会中已受洗的成员,我们为教会的传教使命,以及为我们教会的领导祈祷。
"为政府领袖以及为整个世界的得救":我们参与感恩礼是为了进一步蒙派遣到世界中去传扬福音,为此我们为这个世界、为政府领导,并为世界上需要关注的各种危机祈祷。
"为那些担负各种困境重担的人":我们特别想到为社会上的穷苦人和易受伤害者的需求祈祷。
"为所在团体":我们为自己的家庭、堂区、团体、邻里、城镇中有需求者,以及为我们自己祈祷。我们特别为那些生病者和服侍他们的人;为已亡者和他们的亲人祈祷。
"为其它的意向":由于我们中许多人都有着不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可能他人并不知道;所以我们邀请全体参与者大声分享自己的需求,请大家一起祈祷;或者请他们在默祷中把自己的需求呈现在天主面前。
最后,主礼用一个通过耶穌基督奉献给天父的祷文来结束这部分礼仪。然后,我们坐下来,了解到我们已把自己的生活交托在天主手中;我们信赖祂的仁慈、关爱和同情;我们准备自己以便进入更深层地与天主子、耶稣基督相结合,当我们离开圣堂时,祂将与我们同在。
为表达参与者的祷文是因应时势的,因此,信友祷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提出挑战,要求我们在离开圣堂时能活出受洗时的召叫。信友祷文结束了圣道礼仪,它预示了我们马上要在圣祭礼仪中准备礼物奉献给上主,同时我们要把这些祈祷与祭品一起呈现在祭台前。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信友祷文(代祷)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要意识到,所有的一切要依赖上主;
*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须依赖上主,因此,我们要不断为此祈祷;
*意识到天主所行的非凡之事,并以寻求祂继续不断的恩宠来作出回应;
*要常常把整个世界以及我们团体的需求谨记在心,并怀着同情心对这些需求承担起责任;
*向病人以及照顾病人的服务者伸出援手;
*把我们的需求、关心和愿望都献给天主;
*在教会的传教使命中,积极地扮演公正的角色。
***********************************************
要想救一个人的灵魂却不祈祷,这是最困难的,也(如我们所见)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要救自己的灵魂就进入异教徒中,并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也没有必要,退入沙漠中以野草为食。我们只需要说:"我的天主,帮助我吧!上主,请救助我!请祢怜悯我!"还有比这样的祈祷更容易的事吗?如果我们勤勉地不断这样做,这小小的祈祷就能使我们得救!
圣亚尔丰索,利果里(St.Alphonsus Liguori)
《救恩与成全的重要方法》
(The Great Means of Salvation and of Perfection)
礼成咏还没有唱完,一位管堂先生就匆忙地朝我走来。他激动地对我说,有一个妇女在奉献礼品时,把一张5美元的妙票放进了献仪篮里,又从里面取走了两张1美元的钞票。这件事使得这位管堂先生极端不安,我感到他马上要心肌梗塞,倒在我面前了。在他做管堂先生的这些年里,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做出这样的事来。听了他的话,我能做什么呢?我感谢了他对堂区的关心,告诉他我会处理这事,然后把他扶进大厅里,在那儿我们总是预备一些糕点,以便在感恩祭宴后邀请人们来享受我们的款待。或许一块甜点可以让他感到些许安慰。我还没有喘过气来,他所说的那位妇女出现了,正站在我的面前,哭得很伤心,努力对我讲述她的故事。她不是本堂教友,今天正好要到圣堂附近的老人院去看望正在弥留之际的姐姐。她是第一次到我们堂里来参与感恩祭宴。当她把那张5元的美钞放进献仪篮里后,突然发现,这是她所带的全部现金。意识到回家乘车还需要2元, 她就又伸手到献仪篮里取了两张1元的美妙。管堂先生正站在她面前,看到这一切后,就指责她是贼。她的表情明显地不安,感到生气,又感到有罪,同时还感到疑惑不解。当我正在努力安慰她,向她保证一切都正确、没有问题的时候,我看到那位管堂先生用颤抖的手拿着一杯咖啡向我们走来……嘿,牧灵工作还有比这更喜乐的吗?我认为,在感恩祭宴中预备礼品时的捐献,比想像中的意义更为丰富。
(格拉西)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是带着慷慨的精神离开的,我们知道天主的恩宠远远超过我们之所需。我们回到世界上去,怀着一个愿望:要把我们的时间、天赋、财产献给天主,并让他人一起分享。我们重新意识到,由于我们获得了天主如此丰富的恩宠和降福,我们也蒙召把自己的所有献给他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预备礼品时,我们献上饼和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献的象征。通过这些祭品,我们表达自己的信仰:把属于天主的归还给天主。
进堂式和圣道礼已经很清楚地使我们知道:我们获得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礼物:恩宠、宽恕、修和、救恩、生命的满全,以及与天主的亲密交心;这位天主不停地爱我们。在这之前,我们用语言来回应天主的爱;现在,当我们进入圣祭礼后,要用行动来回应天主的爱。
进入圣祭礼时,有一个短短的过渡,称之为"预备礼品"。在这礼节中,团体的成员把饼和酒奉献给上主,它们即将成为我们的主耶稣的圣体圣血。在初期教会里,当人们聚集在家里举行感恩祭时,习惯带着饼和葡萄酒前去参与神圣的筵席。但是,当教会的规模逐步扩大以后,这种方法已不适用。现在,呈献礼品之前,先把饼酒准备好放在献礼桌上,到时候,信徒代表把它们呈献到祭台前。
与此同时,所做的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捐献。
不幸的是,人们往往认为,捐献纯粹是为支付堂区的各种账单之需。团体中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捐献的另一個幅度:这是一个心灵的行动,以此表达我们希望在一周内其它的六天中能生活出这种精神。如果我们已经以合适的方式投入进堂式和圣道礼中,那么,在感恩祭宴的这个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天主已经给了我们一件又一件的礼物。进堂式和圣道礼都提醒我们,没有天主的恩宠,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圣灰瞻礼, 我们也通过更微妙的方法获得了同样的信息:人只是灰土;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侮辱我们的尊严;反而是提醒我们,我们是如此幸运,天主让我们这些灰土转变成祂自己的肖像,并让我们分享祂的一切受造物。进堂式和圣道礼也以同样的方法提醒我们,让我们作好准备,以感恩之心为自己所获得的诸多礼物回应天主。
如果我们认同礼仪向我们所说的话,就能意识到,只有天主的恩宠能带给我们真实的满全。《驱魔人》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父在驱魔的时候,对那个附魔的女孩不断地重复:"基督的力量逼迫你!"而在我们的礼仪中很少采用这种戏剧性的方法,但给我们阐述同样的信息:只有基督的力量能催迫我们。我们承认圣保禄宗徒曾经说过的,只有耶稣基督的恩宠是我们的至宝,而其余的一切都看作是"垃圾"(斐3 :9)。当我们承认耶稣基督的力量在催迫我们时,我们就容易放手让金钱、权力、财产等等其它东西离开,而往往我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带给我们幸福。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基督的力量在催迫我们,那么,我们很容易被另一些操控我们的"偶像们"所逼迫或"摆布"。
在宣认信仰时,我们已经宣称了自己对天主的信任,祂是一切有形无形之物的创造者。在信经中,我们也表达了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天主恩赐的礼物。我们的回应就是要照管好天主所恩赐的礼物,并且要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善用它们。"照管"的名词就是"管家"。天主教徒相信,我们蒙召做天主受造物的管家——承认我们所是与我们所有的,全部属于天主。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任何一样东西的主人,而只是受委托来照管属于天主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储藏任何东西。天主教徒的管家身份就是召唤我们负责任地照顾天主恩赐的礼物,并要我们慷慨地把自己的时间、天赋和财产与其他受造物一起享用。
因此,做一个管家并不是为堂区制订一个计划,归根到底,也不是做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这是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做管家是一种生活风格,蒙召让自己的生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这种风格增强了我们与天主以及与其他弟兄姐妹的关系。(你是否还记得进堂式?它不是就要求我们克服"自恋"的态度!)耶稣是最终的管家。耶稣与我们一样受魔鬼的诱惑,引诱祂把生命的中心奠基于个人的舒适、物质财富、权力上。但是,耶稣选择了把自己的生命中心置于天父的旨意上而不是置于自己个人的意愿上。耶稣慷慨大量地放弃祂自己,并把自己所获得的教导和治愈的恩典,让他人一起分享;最终,祂又以最无私的行动,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他人。我们作为耶稣的门徒,就应努力像祂那样生活。
我们是基督的追随者,蒙召在三方面活出管家身份,也就是在时间、天赋和财产三方面要管理好天主所恩赐的礼物。当我们思量这三个领域时,还要晓示大家,传统上,修道人所发的三个圣愿——神贫愿、贞洁愿、服从愿——就是从根本上表达了基督徒蒙召的管家身份。
奉献我们的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很熟悉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就是:时间是宝贵的。再换一种说法,就是:时间是一件礼物。时间是赐予我们的一件礼物。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她)拥有时间;并且,我们也说不上来,这份礼物到底是怎样赐给我们的。我们应邀来使用时间,更被允准以无私的方法使用时间。或许,你还听到过另一种表达方法:"每一个老人都会说:’但愿我没有虛度此生。’"换言之,当我们回忆自己的过去时,倾向去检测如何善用了时间,并评价自己是否利用所賦予的时间去关注他人的需要。
在查尔斯,狄根斯的名著《圣诞颂歌》中,吝啬鬼埃比尼泽(Ebenezer Scrooge)恭维他已过世的合伙人雅各伯,马肋(Jacob Marley)的幽灵,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商人。雅各伯的幽灵带着懊悔的声调回答说:"生意!人类是我的生意!大众福利是我的生意!慈善事业、怜悯、忍耐、善行,这一切都是我的生意!我在商场上的生意与我所经营的整个事业相比,只是大海中的小水滴而已!"听了他的一席话,吝啬鬼埃比尼泽却完全没有获得教益,仍不知道怎样来利用他的金钱,同时也不懂得如何来利用他的时间。
与蒙召跟随耶稣相接近的,就是蒙召把我们从天主那儿获得的大部分时间应用在服务他人上。我们蒙召把自己的时间投注于为有需求者服务:在工作单位或家庭里,为我们的朋友、堂区团体,或是为我们周围的弟兄姐妹们服务。同时,我们蒙召做管家,也是要让我们确保有时间休息片刻,并使我们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得到欢娱。《创世纪》中天主造天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天主认为休息是相当重要的事,祂把休息设计成为时间段里的七分之一——天主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天地,第七天休息(安息日),可认为是娱乐日。
根据天主教传统,男女修道士都要发服从愿。服从愿并不是意谓着会长说"跳",修士就问跳多高?"的这样一种服从。事实上,这个圣愿所针对的是负有责任——一个人怎样来使用他(她)的时间。修会团体的成员并不是"独立的巡逻兵",来去自由,一切请便。这些修士修女要根据团体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作为各种不同团体的成员——家庭成员、堂区成员、小区成员、单位成员——都蒙召根据团体的需要来作出决定,如何使用好自己的时间。我们已付洗的天主教徒,确实应彼此负有责任,而且,我们也已蒙召聪明地使用自己的时间,不要把时间用在自我需要上,而要把它用在整个团体的需要上。
奉献我们的天赋
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很有才能时,我们是指他(她)有很高的天赋。但不论我们所拥有的天赋程度如何,我们都是天才。天主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赋,好用来为他人服务。我们的技能、兴趣爱好、性格脾气,都是天赋。我们有机会利用自己的天赋来为他人服务,来光荣赞美天主;无论是天赋本身,还是服务的机遇,都是天主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堂区团体中,通过服务来行使自己的天赋。
耶稣在"元宝的比喻"中向我们阐明,善用天主所赐给的"天赋"是相当重要的(参阅玛25:14 -30)。在这故事中,天主所赐的天赋,就是元宝,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比喻中,我们听到,一个人要出远门,就把自己的仆人叫来,把财产托付给他们。他给了一个仆人五个元宝,一个仆人两个元宝,一个仆人一个元宝。拿到五个和两个元宝的仆人,立刻着手谋利,使自己所投资的财产翻了一倍;而那个拿到一个元宝的仆人,出于恐惧而把元宝埋藏在地里。等主人回来后,重赏了两个精心投资的仆人,同时也严厉斥责了那个因恐惧而把元宝埋在地里的仆人。耶稣用这个比喻教导我们,恩赐给我们的天赋,应该要用出来,而不是储藏起来为自己所用。耶稣教导我们,没有一个人把点亮的灯放在斗下,相反地,要把它"放在灯台上照亮屋中所有的人。同样你们的光也应当照耀在人前,好让他们见到你们的善行,光荥你们在天之父"(玛5:15 -16)。
在修道人的团体中,这些男男女女都发了贞洁愿。可惜的是,我们往往都把贞洁愿仅仅看成是与严谨的性生活有关,事实上,贞洁愿涉及的是怎样适当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自己。对修道人来说,贞洁愿是保持独身的一个承诺,目的是为了适当地与天主的全体子民分享他们的恩典。每一个人都蒙召在各种关系中度贞洁的生活。已婚夫妇蒙召对自己的配偶分享自己的忠贞,这样他们就能适当地与自己的家庭和所属的团体分享他们自己。当我们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身份地位,适当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自己时,就有能力自愿地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来分享我们的天赋和"元宝"。
我家每星期都买彩券。有一次,全家聚在一起庆祝家中的一件喜事,在闲谈中我们说起若有朝一日中了"乐透大彩",将如何使用奖金。大部分人都说想买栋新房子,出去旅游一次,以及其它的一些娱乐。但我弟弟若望看来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想成为一位慈善家,把这些钱全部捐献出去。"我们看着他,仿佛他是外星人一样。他继续说:"我一直想当一个慈善家。"我承认,事实上,他总是乐善好施。他没有百万大元去赠送,但是不论他有多少,总是那么慷慨大方。看来,若望意识到我们在世上的时间太短促了,而且我们在今世积聚的任何财物,没有一样可以带到彼岸的,所以,我们还不如把它们都奉献出去!
(帕普罗茨基)
奉献我们的财产
现在的社会相当重视物质财产的价值。享用美好的事物,包括人们利用天主所赐予的天才和资源而生产出的昂贵物品,這并没有错。但是,如何使用这些财物,显示出我们真实的态度並表达我们优先的挂虑。比如,我们蒙召做耶稣的追随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坚持正义;而行使正义包含了关注他人的物质需求。我们的基督信仰把关爱穷人放在极其优先的位置上。
当我们赚了钱,往往会认为这是我们的钱。而作为一个管家,这就提醒我们,正是由于天主给了我们恩典,才使得我们有可能赚到这些钱。因此,一个基督徒"管家"在处理金钱的时候,会持有以下的态度:
*我们的一切收入都属于天主;
*天主认可我们可把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用于我们和自己家庭之需要;
*而与此同时,天主也鼓励我们为所賺到的钱怀有感恩之心,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还给天主——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旧约》提到,一个人收入的10%。要捐献出来(什一税)。因为以色列是一个神权国家,因此,奉献"什一税"就成了政府的一项强制性要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德工作永远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天主十诫从来没有要求基督徒缴纳"什一税"。《新约》没有规定信徒应把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几奉献出来,相反,圣保禄在《致格林多人后书》(9:6-7)中说:
要记住,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每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心意酌量捐助,不用为难,也不要勉强,因为"天主爱乐意捐助的人"。
如果一个天主教徒想知道,自己到底应奉献多少才是正确的,那么,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方面,没有一个人能作出决定,百分之几对他(她)来说是一个合适的数目;但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被召叫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以及自己的处境来考虑,应奉献出自己收人的百分之几。(根据美国独立部在2001年所作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平均支出自己收入的3.2%用于慈善捐款上。)决定把你收入的一个百分比捐献出来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你正给予的东西,并不建基于你多余的东西上,而是建立在你的感恩心上,建立在你意识到你所有的收入都是天主恩赐给你的礼物。这种给予的类型是一种朝拜的行为,因为我们是满怀着感恩和赞美之心,把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天主。这种给予的类型是一种信赖的行为,因为我们给予的不是由于我们太丰富,而是由于我们需要。这种给予的类型促进了我们的谦卑,因为它打消了人们的幻觉:以为给出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做管家,并不是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相反地,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得到了天主如此巨大的祝福,我们其实保留了绝大多数原本属于天主的财物,而只把极小部分还给了祂!
修道人在度修道生活时,发了神贫愿;这并不是说,修道人就应该穿着破烂、身无分文。贫穷,指的是能分辨物质财富的态度。在修院团体中发了愿的男男女女,他们承诺不拥有私人的物质财富,在团体中分享一切,承认天主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赐福给他们。同样地,每一个基督徒都蒙召在生活中能分辨物质财富,意识到天主赐给了我们大量的恩典。这并不是说,物质财富不好,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它们,在我们处理它们时,可能对我们自身造成伤害。若我们拥有了分辨物质财富的能力,就会意识到真正支撑着我们的是天主的恩宠,从而使我们能自愿地让他人来分享我们所拥有的财富。
我给高二的学生上课,内容是修道人传统上所发的三愿:神贫愿、贞洁愿和服从愿。像往常一样,我问这些青年学生,他们对这种类型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想法。很快,一个学生举手并回答说:"听起来,这种生活太具有挑战性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太困难了,我宁可结婚。"当然,我不得不阻止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把婚姻生活看成比修道生活来得"容易",这样的观点显示出他们完全不懂在婚姻生活中所包含的牺牲精神。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对任何一种基督徒生活所应有的付出,一点也不懂。我继续给这些学生解释,如果你以为在婚姻生活中不必实践神贫、贞洁和服从的话,那你以后一定会大吃一惊。事实是,不论我们选择度怎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真正能分辨物质财富、合适地让他人分享我们的财产,并且在我们所属的团体中能负起我们该尽的责任时,我们才能为天主和他人服务。 (帕普罗茨基)
最后,学做管家并不是为了支持堂区工作而安排的一个计划,它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蒙召在各种不同的团体中去分享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天赋和我们的财产,我们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团体:家庭、工作单位、邻里、堂区、城市等等。无论是单纯的奉献饼酒,还是奉献财物,都象征着我们蒙召作出牺牲,使每一天都为我们自己,以及为每一个人的好处,赞美、光荣天主的圣名。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预备礼品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向我们所属的各种团体:家庭、工作单位、邻里、堂区和城市,分享我们的时间、天赋和财产;
* 以神贫的精神对待生活、工作、娱乐(正确地分辨物质利益);
* 以服从的精神对待生活、工作、娱乐(当我们安排如何使用时间时,要有责任感);
* 以贞洁的精神对待生活、工作、娱乐(承认我们蒙恩多多,并愿意合适地让他人分享我们所获得的礼物);
* 承认天主的恩典为我们已足够,并能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的只是天主的恩典;
* 做天主所造万物的好管家;
* 为我自己的收入决定一个合适的百分比,把部分还给天主,并感谢天主给我机会保留其余部分用于我和我家庭之所需。
***********************************************
你们每人都接受了特殊的恩宠,就应按照所领受的不同的神恩,忠心耿耿地彼此服务。
伯多禄前书4:10
我祝圣为神父已经四十多年,所主持的感恩祭宴简直不可计数。这些感恩礼既有成千的信徒参与,有时也只有我一人在庆祝。在弥撒中,我往往会进入深度的祈祷,但偶尔也会感到非常疲劳,只像一位机械式的领航员。有时候,我是如此心烦意乱,以至于读福音时结结巴巴,或忘了自己的身份。在弥撒中,我往往被所发生的令人敬畏的奥秘惊呆得哑口无言。这么多年来,我越来越提升了对弥撒的感恩之情。感恩祭宴既成了我祈祷生活的屋角基石,也成了我祈祷生活的顶峰。它的丰富内含继续不断地在我面前展示,令我感动和惊讶。我总是期盼着感恩祭宴:无论是我自己主持它,或者在旅途中坐在信众席上等待弥撒开始,我总是期盼着它。我是一位神父,它就是我生活的中心,让我保持一种难以置信的特权。但同时,我也学会了让一切显得透明、清晰,这样,就能使参与感恩祭宴的信徒把注意力集中在所举行的圣祭上,而不是集中在我身上。来参与感恩祭宴的不论是数十人,或数千人,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聚在一起祈祷。几年前,当我被"钉"在医院的病床上时,我意识到如果病情不能得到治愈,那么,我最思念的一件事就将是主持感恩祭宴。现在每当我以感恩经祈祷,特别当我诵念成圣体圣血经文时,心里充满了耶稣想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并且我怀着敬畏、谦卑和感激之心,想到自己多么有福,可以在这儿诵念这些感恩经。
(格拉西)
感恩祭宴中的感恩经使我们奉派遣离开圣堂时,仍记得天主的伟大工程,庆祝基督的死而复活,并相信此时此刻祂与我们同在。
很少有什么会比"在弥撒中的改变"更使天主教徒感到惊怕了。毕竟,弥撒是一个宗教仪式,而宗教仪式都是耐久的,因为它们有着不可更改的本质。但事实上,兩千年来,感恩祭宴经历了无数次的改变,不是只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提倡的礼仪改革。缺少一点历史观的话,人们还以为在梵二之前的一千九百多年中,弥撒从来没有经受过任何改变呢。尽管在这些世纪里,我们庆祝感恩祭的方法改变了,但它的本质持久地保持着,不会改变。这一点在感恩经中最忠实地体现出来。
如果要把这些世纪以来,感恩经的详细历史罗列出来,或许要用整本书来阐述。在本书中,我们只是集中在感恩经的一些持久不变的要点上,特别是集中在耶稣在主的晚餐中的言语和行动上:在主的晚餐中,耶稣提供给我们所庆祝的圣餐,同时,还提供了作为祭品的祂自己——新的逾越节羔羊。在感恩经中,除了展示耶稣在主的晚餐中的言行之外,还包含着为教会祈祷、向圣人请求代祷、纪念亡者、为教会的领导者们祈祷,等等。
第四世纪以后,感恩经与整台感恩祭宴都以拉丁文来祈祷——在神圣罗马帝国内,拉丁文是通用的语言。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朝拜天主的地域越来越广,所使用的语言种类也越来越多;主礼在弥撒中背对着信众,祈祷时用的又是拉丁文,团体中的信众听不到他的祈祷,并且大部分人也根本听不懂拉丁文。这样,群众日益被动,再加上感恩祭宴中最强调的是神父在成圣体成圣血时的行动,由于不理解而产生了好奇;这些不幸的现象仍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对感恩经的理解。
比如,中世纪有一段时期,强调瞻仰圣体的重要,因此信徒们会从一所圣堂奔走到另一所圣堂,为了赶在举扬圣体时到达那儿,然后等待着辅祭者摇铃。那时,神父背对着信众,双手举起圣体,又举起圣爵;信徒抬起头,看着面饼和盛着葡萄酒的圣爵慢慢地从神父的头顶上露出来变成了耶稣的圣体和圣血。对信徒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当这一时刻一结束,他们马上离开圣堂,再去寻找另一所正在举扬圣体的圣堂,渴望再次见到面饼和葡萄酒确确实实变成耶稣圣体圣血的那一时刻;仿佛神父正在完成一件魔术,他们都是该事件的见证者,而不是这件神圣行动的参与者。人们相信,传统的魔术家一面说着"hocus pocus" (咒语),同时就完成了他的魔术;因而某些人也用它来"嘲笑"祝圣面饼和葡萄酒。在拉丁弥撒中,神父一面说"Hoc est enim corpus meum"("这是我的身体"),一面用他的手在圣餐盘和圣血爵上划十字。而对于大部分不懂拉丁文,也听不清楚神父轻声所念经文的信众来说,这些拉丁文听起来就成了" hocus pocus "了。
由于信众在感恩祭宴中的被动角色,因此,他们在圣祭中作私人祈祷;只有在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时刻,才停止作私人祈祷;而这时刻就是当神父念"感恩经"("赞美圣德之源"经文)的时候——事实上,整个礼仪都是在诵念"感恩经"。大部分人相信,当神父一面用拉丁文低声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一面举起被祝圣的圣体、圣血时,是一切完成之时。因此,毫无疑问,人们对耶稣所说的"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路22: 19)缺少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这句话是指神父一个人通过他祝圣的力量来完成某件事。但是,耶稣的这句话——"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是对每一个来参与感恩祭宴的人说的。尽管只有神父一个人大声地用"感恩经"祈祷,但他是代表所有聚集在圣堂里的信众,并联合他们一起祈祷。神父与前来与他一起朝拜天主的整个信众团体分享感恩经。参加梵二大公会议的天主教主教们在《礼仪宪章》中是这样来表达他们的理解的:"因此,教会操心焦虑,切望信友参与这奥迹时,不要像局外的哑巴观众,而是要他们借着礼节和经文,深深体会奥迹,有意识地、虔诚地、主动地参与神圣活动,接受天主圣言的教训,领受吾主圣体餐桌的滋养,感谢天主,向天主奉献无瑕的祭品,不仅借司铎的手,而且学习同司铎一起,奉献自己,一日复一日地,通过基督中保,与天主及弟兄彼此之间,融化为一,终使天主成为万物中的万有"(48)。
感恩经虽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本质完全一样。目前在感恩祭宴中常用的有四式不同的感恩经:①
感恩经第一式被称为"罗马正典"。这是因为在特利腾大公会议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间,在罗马礼仪中只允许使用这式感恩经,它的经文是根据四世纪的圣盎博罗修所撰写的祷文,它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庇护五世时的弥撒(1570)。这些祈祷文使我们回想起从犹太人开始,经过了圣宗徒,以及各位圣人和殉道者向我们所展示的救恩史,我们恳求这些圣者们帮助我们达到最终目的——与天主在天上共融合一。
感恩经第二式是在梵二会议以后才选用的经文,取之于第三世纪初罗马圣希波吕托斯的《宗徒传统》中所记载的感恩经。这式感恩经以它的简短、朴素而享有盛名。
感恩经第三式仿照感恩经第一式,只是简短得多。它集中在天主的救恩行动上,召叫"散居各处" 的天主子女和祂团聚在一起。
感恩经第四式是以西叙利亚的祈祷文为其基础,采用了圣经中的图像——创世、盟约、降生——来彰显救恩史。
此外,我们现在还有专门为儿童或为修和弥撒所撰写的感恩经,还为与罗马共融的东方礼的教会提供了具有丰富传统的礼节和感恩经。但不管人们采用哪一式感恩经,最重要的是这些感恩经为信徒提供了清晰的重点:耶稣亲自要求我们为纪念祂而做这一切——也就是纪念、庆祝、感恩和相信。
感恩与欢呼
你是否考虑过,为获得永生,你将做些什么?有时候,我们想像自己到处漂泊,一事不做。"一事不做"或许能吸引我们一会儿,但永远"一事不做",听起来更像是让我们堕入地狱,而不是升入天堂。如果在圣经中有任何暗指永生的地方,它不可能是被动的,而只能是积极的行动。最起码,我们可以感谢天主、赞美天主。感恩经就是通过让我们品尝这一点而开始它的经文。主礼在感恩经的前言中用对话的形式邀请我们感恩:
主礼:愿主与你们同在。
信众: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主礼:请举心向上。
信众:我们全心归向上主。
主礼:请大家感谢主、我们的天主。
信众:这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主礼就在颂谢词中表达我们渴望赞美天主,每一主日的颂谢词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庆日、节日、教会的礼仪季节;为婚礼和葬礼,甚至在主日与平日,都有不同的颂谢词;信众和主礼一起,随同天使、总领天使,以及天上所有的圣人,同声感谢赞美天主。以下是复活期的颂谢词:
主、圣父、全能永生的天主,我们时时处处歌颂祢,实在是理所当然的,并有助于我们的得救。由于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完成了牺牲,今夜(今天)我们更当隆重地赞美祢。因为基督真是除免世罪的羔羊,祂以自己的死亡消灭了我们的死亡,并以复活恢复了我们的生命。
为此,普世万民,洋溢着复活的喜乐,踊跃欢腾, 同时,天上的天使,和所有圣人,都同声歌颂祢的光荣,不停地欢呼。
整个团体用欢呼词来回应主礼的颂谢词,这篇欢呼词(即"圣颂")取材于二世纪犹太人会堂中用的祈祷词,出于依撒意亚先知书第6章中天使的歌咏。
圣、圣、圣。上主万有的天主,祢的光荣充满天地。欢呼之声,响彻云霄。奉上主之名而来的,当受赞美。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当主礼继续代表我们祈祷时,全体信众跪在祭台前,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感恩经的尊敬。
呼求祝圣
对于大多数运动迷来说,当让他们找出一位自己想呼唤、总能满足要求的英雄时,往往会想到那曾使自己喜欢的球队大获全胜的英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往往会呼求那位远比自己伟大的天主来拯救我们。当我们呼求祂时,天主总会立刻俯允我们。在感恩经的"呼求祝圣"中,我们再一次表达了对天主的依赖。我们呼求天主,因为我们知道,没有祂,我们一无所是,只有祂能拯救我们。主礼表达我们的愿望,通过天主圣神的德能,面饼和葡萄酒将圣化为基督的圣体圣血,每一个领受祂的人,都将得到救赎。
圣父,祢实在是神圣的,祢所创造的万物,理当赞美祢:因为祢藉着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以圣神的德能,养育圣化万有,又不断为祢召集子民,好能时时处处,向祢呈上纯洁的祭献。
圣父,所以我们恳求祢,藉着圣神,圣化我们献给祢的这些礼品,使成为祢的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我们遵照祂的命令,举行这项奥迹。
——感恩经第三式
这些话非常明显,面饼和葡萄酒在圣神的德能下已转变成了耶稣的圣体圣血,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是天主救恩工程的领受者。
在过去十五年中,每到八月,即将开学之前,我总会找时间与妻子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安排一年的行程,看看哪些日子对孩子们是重要的,哪些日子为我们自己是重要的。制定这些计划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我们能常和孩子在一起,特别在那些重要的时刻。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临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当我的孩子们在学习走路、讲话,最后在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总是陪伴在他们身边。当他们毕业的时候——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都去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在他们的生日和其它纪念日,在他们上学或放假时,我们与他们在一起。当他们生病或遇到烦恼时,当他们成功或只是希望有人交谈时,我们与他们在一起。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特殊的事件中,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他们不是孤独无助的,我们爱他们、支持他们、赞同他们。孩子们会大叫大嚷要这要那,但是最终他们真正想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赞同——换言之,就是父母的临在。
(帕普罗茨基)
建立圣体的叙述及祝圣
当我们谈到"临在"这一概念时,天主总是临在!父母努力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对照天主,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完美榜样。在《旧约》中,天主通过燃烧的树丛、白天冒烟和晚上冒火的云柱,通过盟约的方舟、圣殿,以及无法计数的奇迹和承诺,来向自己所选的子民显现自己。天主知道,我们需要得到他临在的承诺,就派遣了祂的唯一圣子、耶稣基督来到我们中间,使我们能认识到祂临在血肉中。进而,耶稣恩赐给我们圣体圣事,这样祂就可以永远与我们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 (玛28:20)。圣体圣事是天主临在祂子民中的一个最完美的标记。建立圣体的叙述及祝圣——重现耶稣在主的晚餐中的言语和行动——使天主的临在结出果实。
祂在被出卖的那天晚上,拿起面饼,感谢赞颂祢, 把面饼分开,交给祂的门徒说:
你们大家拿去吃:
这就是我的身体,
将为你们而牺牲。
晚餐后,祂同样拿起杯来,感谢赞颂祢,交给祂的门徒说:
你们大家拿去喝:
这一杯就是我的血,
新而永久的盟约之血,
将为你们和众人倾流,
以赦免罪恶。
你们要这做,来纪念我。
——感恩经第三式
曾仅仅是面饼和葡萄酒的这些礼品,现在成了我们的救主、默西亚、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教会把这一奥迹称为"质变"(transubstantiation)。耶稣命令他的门徒们永远保存祂所说和所做的一切。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和隐藏在面饼和葡萄酒形象下的基督的真实临在共融合一了。由于与基督共融,我们最终就与圣周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牺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因此,紧跟着建立圣体的叙述及祝圣,主礼邀请众人欢呼:"信德的奥迹"。我们有四个答句,可任选一句。但四个答句都为提醒我们,基督为我们死了,祂已复活来拯救我们,祂为了我们还要再次来临。
A. 基督,祢曾为我们死,祢已经复活,祢还要再
来。
B. 基督,我们传报祢的圣死,我们歌颂祢的复活,我们期待祢光荣地来临。
C. 我们吃这饼、喝这杯,主耶稣,我们传报祢的死亡,直到祢光荣地再来。
D. 上主,因祢的十字架和复活,祢使得我们获得自由。祢是世界的救主。
确实,耶稣已经与我们同在。当我们前去领受基督的圣体圣血时,我们就将享受到基督的临在。当我们离开圣堂时,我们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携带着临在的基督,我们的行为将帮助他人看见基督临在于这个世上。
纪 念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在电脑里设有提醒功能,提醒我们各种约会;我们使用日历——普通日历或电子日历——提醒我们应完成的任务;我们在工作场所和家里挂着亲人的照片,提醒我们珍爱他们;我们把小纸条贴在显目之处,提醒我们要去接孩子,或者要大扫除,或提醒我们要做这两件事。提醒是相当重要的。在感恩祭宴的感恩经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天主为爱我们所显示出的那极其伟大、令人惊讶的方法。感恩经的这部分——纪念——引领我们对天主的救恩行动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上主,因此我们作祢仆人的,和祢的神圣子民,纪念祢的圣子、我们的主基督神圣的苦难,和祂从死者中的复活,以及光荣的升天。
——感恩经第一式
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我们意识到天主现在的临在,并期待着祂在将来仍不断地临在。
奉 献
报答是人的天性。当有人待我们非常友善、慷慨时,我们就尽力想以感谢和赞赏来回报。我们经常会说:"请告诉我,我能做些什么来回报你!" 在感恩经的这部分,我们感谢并赞赏天主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不单向天主奉献"生命之粮、救恩之杯"(感恩经第二式),同时,还把自己奉献给天主。事实上,我们在对天主说:"我在这儿,有什么事可让我以祢的名义去做?"
我们以感恩之心,献上这生活的圣祭。(第二式)
愿圣神使我们成为祢永恒的祭品。(第三式)
这一部分的感恩经提醒我们,我们的奉献确实是对天主的邀请作出回应。我们把自己奉献给天主,并不是为了引起祂的注意,而是怀着感恩之心对天主向我们所揭示的、祂对我们的关爱作出反响。
代 祷
在圣道礼仪中,我们已以"信友祷文"作了祈祷。在感恩经中,我们再次为教会、为教会成员——包括生者和死者——祈祷。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祈祷是永无止境的;同时,也证明当圣保禄教导得撒洛尼人要"不断祈祷"(得前5:17)时,他是很认真的。
上主,但愿这与祢修好之祭,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得救,并使旅途中的教会:我们的教宗(O O)我们的主教(O O)、所有主教、神职人员,以及祢所救赎的全体子民,在信德和爱德中坚定不移。祢既愿这大家庭侍立在祢台前,求祢也俯允全家的愿望。仁慈的圣父,求祢使散居各处的子女,和祢团聚。
求祢恩准我们已亡的弟兄姐妹,和所有在祢宠爱中去世的人,进入天国。我们也希望将来在天国永远同享祢的光荣。因我们的主基督,祢藉着祂赐给世界一切美善。
——感恩经第三式
前面,在以"信友祷文"祈祷的时候,我们为世界和团体的需要献上祈祷;在这儿,我们为教会献上祈祷,这样我们可以因圣体圣事得以坚固我们的力量,而去践履福音所要求于我们的行动。
圣三颂
你是否听到过有人用你自己惯用的言语来表达你的思想?当这事发生时,我们会兴奋地跳起来,说出诸如此类的话:"这就是我想说的!","太对了!" ,"谢谢你!"。或许我们中还会有人说:"阿们!"。这两个小小的、强有力的字,是一个赞同的记号。当我们说"阿们"的时候,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声音,加入到已经说出的声音中,以表达全心拥护、接纳这已经说出和(或)做出的事,当然是以我们自己的名义表示赞同。最后的圣三颂词,或称为"大阿们",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表达了我们在整个感恩经中的个人身份。主礼一手举起已祝圣的圣体,另一手举起圣爵杯,并大声说出下面这段经文:
全能的天主圣父,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并在圣神的共融中,一切崇敬和荣耀都归于祢、直到永远。
感恩经已趋向它最后的高峰,主礼为我们大家同心的祈祷作了总结。此时,我们的回应并不像平时所说的"阿们",而是像雷鸣般的"大阿们"。通过这个"大阿们",我们对整个感恩经给予了赞同和认可;这是一个十十足足的、彻彻底底的"大阿们"。这个"大阿们"提醒我们,感恩经属于每一个前来参与感恩祭宴的人。这个"大阿们"是我们个人身份的表达,它让信徒们自己确认,在感恩经中所说的每一个字,实实在在就是自己想说的话。
在感恩经中所显示的比在历史上所发生的要丰富得多。在感恩经这短短的时间内,不管我们是站着还是跪着,我们不仅见证并参与耶稣与他的门徒聚集在晚餐厅里所举行的事件,还见证并参与了救恩的重大工程——即耶穌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死,以及祂的光荣复活。我们的信仰因着在感恩经中所分享的恩典而得以强固,以至于能够把复活基督的临在带到世界上去。我们并不是一群观察员,观察正在上演的一场过去的戏、一顿值得纪念的晚餐、一次为我们所作的牺牲。我们自身正参与并分享主的晚餐中的感恩祭,参与并分享新的逾越节,甚至我们自己被羔羊之血所洗净,并被基督的复活所救赎!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感恩经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特别是在家里和工作场所;
* 与那些我们应负责任的人——配偶、孩子、父母、同事、朋友——在一起;
* 承认天主临在于所有的人和一切事物中;
* 成为感恩的人,对他人为我们所做的微小事情表示感谢;
* 生活在感恩中,衷心感谢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祝福;
* 把基督带给他人,特别让那些处于绝望中的人感受到基督的临在;
* 提醒自己和他人,天主无限爱我们;
* 为我们时代的需要恳求天主;
* 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奉献给天主,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成为圣洁的,把我们的时间都用于承行天主的旨意上。
*******************************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连同祂的灵魂和天主性,即整个基督,真正地、真实地、且实体地"蕴藏于至圣的感恩(圣体)圣事之内。"我们称这种临在为真实的,这说法并非是排他性的,好似其它的临在是不真实的;但这临在是最卓越的,因为它是实体的临在,而且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个地借此临现。"
——《天主教教理》1374
——————————————————
①感恩经
在华语教会通用的弥撒经书中,只列出四个感恩经,所以,许多人误以为感恩经只有四式。其实,感恩经共有十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四式之外,第五式感恩经是瑞士主教会议于1974年以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所撰写,并获得允许使用,且逐渐流传于欧洲。1998年,国际英语礼仪委员会出版英译本时,经英语系各国主教团呈准使用之。1999年,香港教会把它译成中文,蒙胡振中枢机准予试用。
另有两式修和感恩经,用于修和感恩祭宴。还有三式,是儿童感恩祭宴所用的感恩经。(钱玲珠)
每天我在上班的路上都会遇见一个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也不知什么理由,我总认为她叫"安妮"。安妮是一位游民,大约60多岁,身材矮小,不会超过152厘米。每天,她都站在火车站门口,即使是芝加哥最冷的日子,她也站在那里。她用虚弱的声音向成千上万的路人请求说:"请帮助我,请帮助我,请帮助我……",我就像许多行人一样,尽可能地帮助她。我不知道她的背景,但她每天来到同一个地点,看起来,至少她确信: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地点,在这儿,她能请求帮助,并且有成果。
近来,我发现自己在念天主经的时候,就想到了安妮。这篇祈祷文相对来说比较短,而且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像"小和尚"似的背诵它。但是我承认,在我用天主经祈祷时,我从安妮那儿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可以站在天主面前,脆弱但满怀确信地奉献这篇祷文,它的本质要素就是不断地说:请帮助我!"
(帕普罗茨基)
感恩祭宴结束,我们离开圣堂时,满怀确信——不是对自己确信不疑,而是对通过我们作工的天主确信不疑。我们离开的时候,满怀交托感,愿放弃自己的意愿和欲望,完全向天主的旨意开放——愿意让天主的德能在我们心中为王。我们倒空自己,为能让天主的安排来填补。我们离开的时候,满怀勇气,意识到自己将遇到罪恶的诱惑,但我们确信自己不会陷入其中。在天主经中,我们肯定了这些确信。它提醒并教导我们,要按照主耶稣亲自教导的天主经来生活:"愿祢的旨意奉行!"
主礼:我们既遵从救主的训示,又承受祂的教导,才敢说:
全体:我们的天父,愿称的名受显扬;愿祢的国来临;愿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
"愿祢的旨意奉行"这几个字很简单,但是却是整篇祷文中最难做到的。说"愿祢的旨意奉行",就是愿意完全交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这正是我们不大容易实践的事。它挑战我们与自我掌控的习惯奋斗,并要求我们不惜任何代价获取胜利,永不投降!
而当我们说"愿祢的旨意奉行"时,是否显得软弱?
恰恰相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坚强!理由极其简单,因为天主的旨意才是宇宙的驱动力。与天主的旨意合作,是我们最终能够坚强的唯一策略。企图代替天主的旨意行事,是最傻的方法。直到现在,我们在感恩祭宴中所举行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重点,就是意识到一切行动的正确航向都指向天主的旨意。进堂式提醒我们,当我们聚集在一起赞美天主时,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忏悔礼提醒我们,如果不是按照天主的旨意行事,我们就有罪了。圣道礼提醒我们,拯救世人是天主的皆意。信友祷文向我们每个人提出挑战,在生活中,应该仰赖天主的旨意。预备和奉献礼品提醒我们,相信天主的旨意就是相信天主是极其富裕的。感恩经提醒我们,由于耶稣顺从天父的旨意,祂战胜了死亡,现在正与我们同在。当我们努力肖似耶稣基督时,从逻辑上来说,即是按照耶稣所教导的,用他的祈祷文齐声说:"愿祢的旨意奉行"。
有时,本堂神父不得不作出强硬的决定。我自己就有过一次亲身经历,我辞退了一位员工,而他的父母亲打从出生,就是本堂的教友。他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对我大为生气。每个主日他们坐在圣堂的最后一排,我发觉,他们怀着敌意看着我。起初,我感到自己像罪犯一样,但几星期以后,我开始对他们生气了。由于我的职务需要我尊重个人隐私,并对其保持缄默,因此我不能随意告诉他们,辞退他们孩子的原委;这导致了我在他们面前像是一个罪人;当他们一出现在堂区,就使我心烦意乱。当堂区的教友不同意你,或者他们被你伤害时,你就很难进行牧灵工作。你为所作出的决定祈祷、采取行动,希望人们能理解你,换来的却是愤怒,这使得你感到非常孤单。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了我的神师;她对我提出的忠告极其简单:每一次当我看见这对老夫妇的时候,不要生气,而是念一遍天主经。对于她的建议,我报以一
笑,认为"这不会起作用"!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尝试这样做。几次以后,我的内心有某样东西融化了。我走向他们,并对他们说:"让我们谈谈好吗?"他俩一点就着,并且说:"我们早就在等待你这个建议了!"我们心中的疙瘩就此解开。
从那以后,凡是有人来向我诉说类似的事情,我都给他们这个建议。当我们恳求让天主的旨意得到奉行时,我们就是要放弃自己的意愿。当我们恳求天主宽恕我们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时,我们给了自己一个任务去完成。当耶稣的祈祷成为我们的祈祷时,特别是在感恩祭宴中、在即将领受圣体时,我们必须迫使自己有所行动。
(格拉西)
交付我们自己,这是令人惊恐的想法。它的意思是,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愿望,以此作为获得好处的代价。圣保禄教导说,把自己交付给天主的旨意,是信仰的行为,使我们成义。也就是说,它使我们在天主面前成为一个义人。圣保禄相信,一个人交付了自己而变成软弱以后,才有可能使我们在基督内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然而,我们仍然要与这些话进行一场"搏斗"。如果你仍觉得自己难以理会这些话,放心吧,你会在圣经中找到好同伴。在圣经所记录的整个救恩史中,许多男男女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感到非常困惑。
亚当和厄娃知道,天主的旨意是要求他们别去吃知罪恶树上的果子,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吃了 !
加音知道,天主的旨意是不能杀死自己的弟弟亚伯尔,但不管怎样,加音还是杀了他。
希伯来人知道,制造一只金牛并朝拜它是违背天主旨意的,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
达味知道,杀死乌黎雅并占有巴特舍巴是违背天主旨意的,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这样做了 。
约纳知道天主的旨意是让他到尼尼微去宣讲,但不管怎样,约纳最初还是选择了无视天主的旨意。
伯多禄知道,跟随耶稣是天主的旨意,但不管怎样,他还是三次背叛了耶稣,甚至说自己不认识耶稣。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圣保禄对这种人性的倾向作总结说:"我所愿的善,从未去做;我所不愿的恶,反而去做"(罗7:19)。
但在光谱的另一端,救恩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向天主的旨意说"是"的模范人物,正因如此,他们享受到了天主爱与恩宠的丰富。
亚巴郎和撒辣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因此,他们生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梅瑟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因此,他带领了这一伟大民族从奴隶走向自由。
卢德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因此,她成了忠于家庭之爱的典范。
约纳醒悟过来后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他不仅看到了日光,还使一个堕落的城市悔改。
玛利亚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她就成了天主之母,并成了耶稣的第一个门徒。
若瑟说了"愿祢的旨意奉行",他娶了玛利亚成为自己的妻子。
当然,耶稣是按照天父的旨意生活的最完美的典范。在耶稣开始祂的公开传教生活前,祂由圣神引导进入荒野,魔鬼引诱祂服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顺从天父的旨意,祂就与魔鬼的诱惑格斗。祂没有把石头变成饼,祂选择了随从天父的旨意。同样,在革责玛尼山园,耶稣面对着强大的诱惑去随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接受正在等待着他的苦难。尼科斯•卡赞察斯基(Nikoa Kazantzakis)的小说《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就是聚焦在耶稣所受的这个极大的诱惑上。作者描写如果耶稣不是说"愿祢的旨意奉行",而是说"愿我的意愿实现",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耶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祂或许可以与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生活得更长久,做个好木匠。如果祂选择这样的生活,没一点错误,问题是,耶稣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天赋以及祂与天父之间的关系。如果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祂就背叛了祂的真实圣召。天主圣父愿意耶稣基督走不同的圣召之路——那是一条为整个人类带来救恩的道路。耶稣基督没有选择自己的愿望,相反地,祂选择了为他人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生命。祂选择了对天父说出这些话:"但不要照我的意愿,而照祢的意愿!"(玛26:39)
我们追随天主的旨意时,不能只衡量表面上的选项。耶稣知道,追随天父的旨意并忠于自己的召叫,将死于不信者之手。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天主的旨意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好木匠一或者做一个好工人、好技术员、好老师、好医生、好管理员等等。这并不是说,天主对我们的召唤在祂对世界的计划中处于次要地位。或许天主对一位年轻妈妈的旨意就是半天工作,而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整个家庭的需要;这个旨意从表面看来并不引人注目,但同样是天主的一个决定性的旨意。或许,一位中年男子蒙召去进行心理咨询,以挽救他和妻子32年的婚姻生活,这也可以是天主对他的一个决定性的旨意。或许,一位本堂神父在花费几个下午准备主日道理上做得并不怎么令人满意,但他非常忠于另一使命:晚上参加堂区会议,唤醒堂区教友意识,给予他们心理咨询;可能,这就是他跟随天主的召叫,实行祂旨意的神圣例子!天主召叫我们实践祂的旨意, 是按照每一个人的不同恩典、天赋、能力,以不同的样貌活出"愿祢的旨意奉行"的意境。耶稣知道,天父对祂的召叫超越在我们所认为的平凡生命之上;但祂在承行天父的这一旨意时也向我们指出,即使是平凡的生命,在"愿祢的旨意奉行"这七个字的力量下,也可以转变成一种非凡的生命。
纵观教会历史,圣人和神秘家再三教导我们,做基督的门徒就是交托自己。我们往往努力把耶穌"加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像我们把鲜奶油加入冰淇淋中一样。方济各会著名的演讲家和著作家、理查德•豪尔(Richard Rohr)说,灵修并不是"增加什么",而是"减少什么"。当我们把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东西清理出去后——就像我们每年四旬期所做的那样——我们就创造了一个空间,有意识地让耶稣恒久地住在我们内。有时候,当我们决定把自己生活中的某一部分奉献给耶稣时,仿佛只是在自己家里拨出一间房间作为办公室一样。但是,刘易斯(C.S. Lewis)说,信仰应该把我们的全部献给耶稣。
基督徒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既困难又容易。基督说:"给我一切!我并不想要你奉献太多的时间,太多的金钱,太多的工作,我要的是你!我并不是来折磨你的本我,而是要你摧毁它。任何‘半价'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好的!我并不想剪掉这根树枝,或那根树枝,而是要把整棵树砍倒。我并不想镶补蛀牙,而是要拔掉它。放弃你全部的本我——不论你认为是天真的还是邪恶的愿望,统统放弃。我将给你一个新的愿望。事实上,我将给你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愿望将成为你的。"(C.S. Lewis,Mere Christianity)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交托给天主的旨意时,才能够真正地爱。但是我们所交托的,是否符合天主的旨意呢?我们常听到人们说:"这是天主的旨意",试图以此来规劝他人不要陷于痛苦中。有些好心人,用"这是天主的旨意"来解答人们提出的"为什么他(她)会死去?""为什么我会失业?""为什么我会得癌症?""为什么我的婚姻会破裂?"等问题;无论他们的意向多好,却是在帮倒忙。天主永远不愿意人们受苦。尽管在旧约作品中,以色列子民经常把痛苦看成是天主旨意的一部分,以导引他们悔改;但是圣经的整个趋势都朝着一个方向,即理解天主的旨意就是要让祂的子女得到丰满的生命。在《耶肋米亚先知书》里,我们能看到对天主旨意总结性的描写:
诚然,我知道我对你们所怀的计划——上主的断语——是和平而不是灾祸的计划,令你们有前途、有希望。
(耶29:11)
我进了耶稣会的高中就学,也就是进了芝加哥圣依纳爵学院的预科班。我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去的,那时候,学院正兴旺发达;坐落在罗斯福路1076号的那座大楼,在一个世纪之前芝加哥发生的那场大火中幸存了下来。在学院大门上方,刻着一行字AD Majorem Dei Gloriam,意思是"愈显主荣"。耶稣会会祖、罗耀拉的圣依纳爵用这句话来表达他的确信:通过承认"天下万国,普世权威,一切荣耀",永归于天主,且只归于天主,我们丰满的生命就得以实现了!圣依纳爵相信,我们在一生中所担任的角色,是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向天主的荣耀,而不是引向自己。圣依纳爵的"愈显主荣"成了耶稣会的座右铭,它经常以四个为首字母来表达:AMDG。尽管我在学院读书时学过一些拉丁文,但说实话,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由于在四年中每天要重复这四个字母,它们已根深蒂固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要移除它简直就不可能。20年之后,当我在办公室第一次有机会为留言电话选择密码时,最初跳入我脑海中的就是这四个字母:AMDG。当然,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怎样来获得我的电话留言,但这四个字母却让我记住每天所做都是为光荣天主,而非光荣自己,我认为这极有价值。
(帕普罗茨基)
主礼:上主,求祢拯救我们免于一切凶恶,恩赐我们今世平安,使我们仰赖祢的仁慈,永久脱免罪恶,并在一切困扰中,安然无恙,虔诚期待永生的幸福和救主耶稣基督的来临。
信众:天下万国,普世权威,一切荣耀,永归于祢!
确实,人生中最大的诱惑之一就是相信光荣属于我们自己;相信当"我的意愿得以奉行"时,就将给我们带来丰满的生命。当我们说"我的意愿得以奉行"时,就好像我们把自己看成是王国的主人,而其他人都在我们的统管下运作。天主经教导我们把自己交托在唯一的真天主的旨意内,并且大声宣称"天下万国,普世权威,一切荣耀,永归于祢!"当我们用"愿祢的旨意奉行"来祈祷时,我们的生命完全向天主的国开放,把我们紧紧抓在手中的生命和企图控制一切的愿望交托给天主。当我们说"天下万国,普世权威,一切荣耀,"永远只归于天主时,我们就变得像洗者若翰一样,说:"祂该壮大,我该缩小"(若3:30),若翰是为荣耀的国王进入王国的铺路者。当我们承认天主的救恩计划统管一切时,就变得像玛利亚一样,说:"主的婢女在此,愿照祢的话,成就于我吧!"(路1:38),玛利亚是使默西亚的诞生成为可能的一位。圣母玛利亚是真门徒的典范,因为她把一切荣耀和敬意都从自身转开而朝向天主,并且,她大声歌唱:"我的灵魂赞颂上主"(路1:46)。
在耶稣内,我们对"威力"一词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对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来说,威力就是用来强迫和控制人的某样东西。但另一方面,耶稣向我们揭示出天主的威力与祂拯救人类的旨意密不可分。天主的威力通过耶稣所行的奇迹显示出来,但奇迹的目的永远不是为了表演一番。耶稣在治愈瞎子和跛子、在平息风浪、在复活死人时所显示的威力,从来不是为了把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身上,而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天主的救恩临在于人们中间。但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基督徒威力与荣耀的象征,就是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形象。我们看着这个破碎而脆弱的形象,却在救恩的威力中深感欣喜。如果我们把《天主经》铭刻在心的话,那我们发现,我们正在用一种颠倒的语言在祈祷——这种语言反驳了我们的世界所认可的威力,却认可了只有当我们让自己成为软弱时才显示的威力。
为"愈显主荣"而生活,就是愿意满怀谦卑地生活。(还记得仟悔礼吗?)当雅各伯和若望的母亲请求耶稣同意让她的两个儿子在天国里坐在祂左右时,耶稣拒绝了她自私的请求,但祂是以一个要求来给予答复的:耶稣要求他们能与祂一起饮祂的苦爵(参阅玛20:22),也就是要求他们像祂一样作出交托。当门徒们在路上相互争论谁是最大(参阅谷9:33-37)后不久,耶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群被带到祂面前的孩子身上。祂对门徒们说,除非他们变得像这些孩子,否则就无缘进入天国(参阅谷10:15)。"要变得像孩子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要我们忘记成人的责任,而像孩子一样嬉戏?当然不是!耶稣在对我们说,要具有每个孩子都拥有的那种态度——全心信赖。
依赖强于我们的一位,这样的依赖为我们有益。在天主面前成为像孩子一样的人,就是承认天主比我们强有力,承认我们需要得到祂的保护。就像《指环王》中的弗拉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一样,一直深感安慰,充满勇气,因为他知道山姆•甘姆齐(Samwise Gamgee)总是在他旁边。我们能最终没有怕惧地向前进,因为我们知道恐吓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以《天主经》祈祷以后,司铎就向上主祈祷,让我们在自己所面对的一切焦虑中获得保护;这样的安排绝不是偶然的。当我们以"愿承行天主的旨意"祈祷,并承认一切威力全属于祂时,我们再也没有理由感到焦虑不安了。一旦,焦虑远离我们,我们就能充满希望,深感平安;这是基督的平安,我们正准备彼此分享祂的平安,也让整个世界享受基督的平安。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天主经》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停止妄图控制自己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承行天主的旨意;
* 像孩子一样生活,承认我们需要依赖天主;
* 做一切事为"愈显主荣";
* 谦卑地生活;
* 伸展我们建立在确信天父全能基础上的希望
* 与强大的威力相遇并明了这威力将使我们免于凶恶;
* 意识到真正的威力是为天主服务,而不是掌控人们。
************************************
愿称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
请赐给我们恩宠,
让我们发现我们一切喜乐
只在想见祢
渴望祢
思念祢。
请赐给我们永远弃绝自己
并弃绝一切事,
我们将在服从祢那美好的
易接纳的
完美的旨意中
发现光明和生命。
我愿意祢所愿意的。
我愿意因为祢愿意。
我愿意当祢愿意时。
我愿意只要祢愿意。
若我们的思念欲望
不纯粹出于祢
为了祢
在祢内,
请熄灭它们。
圣儒利安•依玛德(St.Julian Eymard)
对假期的美好回忆总使人心旷神怡,而某年暑假我们一家四口 一起到密歇根州的Mackinac岛所度过的那几天,最让我难以忘怀。那天,天气晴朗,我们安排了全家骑自行车环岛旅行。在半小时的飞速快骑以后,我们把其他的游客远远地抛在后面,不多久就来到了小岛的另一头,展现在眼前的是水天相连的美景,一望无际的碧绿湖水上方是蔚蓝的天空。我们停了下来,贪婪地饱享这一美景。今天是一个稀有的曰子,我们四口团聚一起,没人说话,生怕打扰眼前的景致。最后,还是我十岁的女儿打破了沉默,她用梦幻般的声音说:"啊!正像在天堂里……这儿是如此地平安宁静!"在我听来,她之所言并非仅仅指环境的安静与美丽,她指出了一个事实:我们一家四口聚在一起,而且每一样事情都完美得令人神往!平安,更好是指"以某种可能的方法"与他人团聚在一起,这要比单独一人处在宁静中好得多。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带去的是基督的平安。我们带着与他人和平相处并努力缔造和平的承诺走出去。我们怀着"只有当我们心中充满了平安才能与天主共融"的意识走出去。归根结底,平安礼提醒我们,平安来自于我们与基督的共融。在感恩祭宴中,在紧跟着《天主经》后,并在整个团体即将去领受圣体前,我们受到邀请去分享基督的平安。这一平安的标志,从根本上来说,远远超过一种姿态,或远远超过政治上的——甚至神学上的——一份和平声明。同样地,它远不是一个社交上的问候。我们刚刚按照基督的教导,向我们的天主献上了一篇最优美、最亲切的祷文;我们刚刚像一个小孩一样,怀着信赖之心为我们之所需向天父作了恳求。在用《天主经》祈祷之后,紧接着的是一个自然的转变:也就是,在向天父献上了我们愿意交托自己并承认自己脆弱无力的祈祷之后,现在我们要伸开双手、张开双臂与我们的邻人握手、拥抱。这时候,主礼用了感恩祭宴中唯一一篇直接向耶稣恳求的祷文邀请我们这样做。
主礼:主耶稣基督,祢曾对宗徒们说:"我将平安留给你们, 将我的平安赏给你们。"求祢不要看我们的罪过,但看祢教会的信德,并按照祢的圣意,使教会安定团结。祢是天主,永生永王。
信友:阿们。
此后,主礼大声地向全体聚会者祝贺:愿主的平安与大家同在;接着,再由主礼或执事邀请众人相互分享平安礼:
主礼:愿主的平安常与你们同在。
信友: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主礼或执事:请大家互祝平安。
我出身在一个意大利家庭,家中每一个人进门或离开,都以亲吻礼相互问候或道别。如果有亲戚从意大利来访,那他们更正规:要亲吻双颊;而我们其他人就不太拘礼,只亲吻一边。直到今天,这亲吻礼还没有改变。事实上,当我们有盛大聚会时,比如圣诞节或复活节,我们要比开始的时间提前20分钟到达,以留有充分的时间彼此亲吻问候。有时候,我们在离别时,第一批已亲吻道别的人站在门口,还会轮到第二次的亲吻!客人们会怀着惊讶之情观看我们,但从小到老,这已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不易改变。不管那天我们相处在一起非常和谐或非常不高兴,不管那天我们是否对一些敏感主题争得面红耳赤,不管那天我们是否喋喋不休地商讨一些家庭瑣事,但在道别时,我们一定不会遗漏亲吻礼。我自己深感安慰的是,在妈妈临死前亲吻了她,这是我对她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她的回应,就是给予所有围绕在她病床前的家人一个飞吻,并告诉我们,她是多么爱我们。
(格拉西)
感恩祭宴在这时候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到基督身上,是为了提醒我们,一会儿我们将要领受基督的圣体圣血。它是在告诉我们,教会从一开始,基督徒就彼此以"平安亲吻礼"相互问候。这一问候指出,不管我们之间存在多少差异,现在都请放置一边!我们相信耶稣,相信祂真正地临在于我们的心灵中,这足以把我们带到一起,拥抱在一起。这一神圣的亲吻礼治愈了我们,使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固,情同手足。多少世纪以来,这一平安亲吻礼已成为授予圣秩圣事礼仪(祝圣主教、司铎和执事礼仪)中的一部分。主礼者与被祝圣的主教(司铎、执事)行亲吻礼,并用拉丁语说:"Pax tecum",即"祝你平安"。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后,平安礼再次引进感恩祭宴中,但有的人认为在感恩祭宴中引入这一礼节,实在是破坏了礼仪的完美性。我们怎么可以突然从彬彬有礼的宁静中走出,去与自己身旁的人——甚至那些陌生人——握手、拥抱、亲吻?还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有非礼之嫌。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弥撒圣祭是一种私人的崇拜,那他(她)有这样的反应,是能理解的;但我们需要合宜地从上下背景中来了解平安礼,它不是"打扰了"弥撒圣祭,相反,它是共融的一个优美而重要的前奏曲。它再次直接向我们指出,当感恩祭宴结束、我们离开圣堂时,立刻将发生的事。
我们需要平安礼,因它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前来领受圣体,并不仅仅渴望与天主共融,我们也要与邻人共融。正是我们互祝基督平安的这一亲密态度预示了感恩祭宴那深具威力的亲密无间。正如一首圣歌向我们挑战的那样:"让平安由我做起,此时此刻就开始。"让基督的平安免除我们的担忧和焦虑吧!当初门徒们把自己紧锁在楼上一间小屋里,他们担忧、焦虑,但复活的耶稣进来了;祂对门徒们说:"愿主的平安与你们同在"。现在,因我们所领受的洗礼的德能,耶稣也把祂的平安赐给了我们,祂承诺让我们彼此分享祂的平安。
我们应该常常以耶稣的告诫提醒自己:"你在祭台上献礼物,如果想起你的兄弟对你有所不满,你应把祭品留在那儿,留在祭台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 : 23 -24)。现在就是时候!我们聚在一起分享基督亲切的平安,让一切争论与怕惧都远离我们,这样,才能分享感恩圣祭。礼仪结束,当我们离开圣堂时,也应努力把在基督的临在中所找到的最深刻的平安,"随身"带给世界。
要抓住这一点,为我们是一个困难的挑战。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有些人(包括我们自己),还没有走出圣堂大门,就对其他的信友发起脾气来;或者我们听到有些人在感恩祭宴结束后的闲谈中,就已在评论东家长西家短了。有些东西被我们抛到了后面,或者被我们遗忘了——那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和平使者!
我们知道,平安并不仅仅是没有战争、没有暴力,而是必须让众人共同分享那可触及的真实。它是通过信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态度。平安包括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在考虑每一件事,在以各种方法回应生命时,我们都应为他人的最大利益着想。平安是我们周围的一种气氛,它能吸引他人到我们身旁,就如小船喜欢进入一个安全的港口 一样。平安能营造一个更加正义的社会,它带来了相互之间——不论与我们自己、与耶稣基督,还是与他人——更加亲密的关系。
基督的平安远超过一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有时候,它会,而且通常会,失去它的意义;基督的平安也不只是一种"标记"——作为一种标记,它常常会使所代表的内容显得平凡与琐碎。基督的平安是一个真实,它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感恩祭宴中的平安礼既代表了一件艰巨的任务,也为我们带来了艰巨的任务:当礼仪结束后,我们要全力以赴地缔造和平。
耶稣在山中圣训中说:"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被称为天主的儿女"(玛5:9)。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难道耶稣需要教导跟随祂的人,分享平安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圣史玛窦在安排他所写的福音时,直到第14章第13-21节,才再次提到曾聆听耶稣山中圣训的大批群众。这次,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了这些跟随祂、围绕在祂旁边、听祂讲道的挨饿群众。最终,他们是否能更清楚地明白做一个缔造和平者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是否在自己的行动中向人展示了平安?他们或许做到了,当他们在分享被祝圣过的饼时,每个人都只拿了自己所需要的一份,没有人多拿点,且把它储存起来,因此,众人吃饱后,还有满满的十二筐食物留下来。
说到底,平安就是心灵的慷慨,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恳求天主赐予力量。因此,我们在分享了基督的平安以后,就进入到最庄严的时刻: 分享基督的圣体圣血,把耶稣基督领到自己心里。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平安礼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把我们的气愤和对他人的不满留在祭台前;
* 花费一些时间,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感到平安与宁静;
* 尽力在我们的家中、邻里、工作单位、团体内、在世界上,成为和平的缔造者;
* 尽量不要去判断他人;
* 积极支持、参与社会上促进和平的事业。
******************************************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词
上主,请让我成为祢和平的工具:
哪儿有仇恨,让我来播种爱情;
哪儿有伤害,让我来播种原谅;
哪儿有怀疑,让我来播种信赖;
哪儿有失望,让我来播种希望;
哪儿有黑暗,让我来播种光明;
哪儿有悲伤,让我来播种喜乐。
我工作单位内有一个圣经分享团体,每周聚会一次,为下一个主日的读经作准备。有一次,分享若望福音有关"生命之粮"的章节,这引起了我们对感恩祭宴中领圣体意义的热烈讨论。艾米是一位年轻人,迫切希望加深信仰的知识,渴望与上主更为亲近;她谈到自己在领圣体时的内心挣扎:"我看到其他人,特别是老教友,领圣体时非常虔诚,有些人看起来仿佛已到了入迷状态。但我却一点也没有感觉。这使我十分烦恼。我确信,如果我有更大的信德,也会有所感动。"她的话使我产生共鸣,我佩服她的坦白。尽管我有与她类似的体会,但我永远没有勇气像她那样坦诚相告。我并不想给予她任何神学上的解释,只是对她说:绝不是只有她一人有这种想法;但是,我又补充说:"领圣体并不是为获得某种感觉;或许对我们来说,怀着对耶稣基督的饥渴感,自愿前来领圣体,这就足够了"。我不知道,我的一席话是否能对艾米产生任何影响,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次讨论对我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每当我自愿前去领圣体时,都会想起这次交谈。就在领受圣体圣血前一刹那,我总会对耶稣说,我渴望得到祢充满爱情的拥抱。我仍然没有自己立刻得到升华的感觉,但是当我领了圣体,回到座位上时,能充分地意识到,只有当我允许耶稣基督来拥抱我,来喂饱我的饥饿,来解除我的口渴后,人的转变才可能实现。有了这样的意识,转变也就开始了。
(帕普罗茨基)
我们之所以能平安地走出去,"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与天主及与他人的共融中。感恩经和分享基督的平安,直接引领我们进入分享共融圣事本身,也就是进入我们习惯上所称的"领圣体"。通过分享基督的体血,天主拥抱了我们,增加了我们在平安中走出去的力量。
你是否知道,每个信徒在主日都有责任参与感恩祭宴和领受基督圣体?大部分人都会把它与天主十诫的第三诫(守瞻礼主日)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它与天主十诫的第一诫(欽崇天主在万有之上)更为相关。真的就是这样,你感到奇怪吗?尽管天主十诫的第三诫教导我们应牢记天主的日子(主日)是神圣的,主日参与感恩祭宴就是牢记这一点的最恰当的方法;除了朝拜天主,我们还避免不必要的劳动,让主日在喜乐中,完成仁爱工作,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休息,以记住主日是神圣的(参阅《天主教教理》2185)。
另一方面,天主十诫第一诫告诉我们:
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你制造任何仿佛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恼恨我的,我要追讨他们的罪,从父亲直到儿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孙。
(出20:2-5)
天主在这儿告诉我们,天主十诫的基础是建立在承认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上。其它,一样也不是!再没有一个(人或神)可以是!我们的美貌、金钱、财产、地位、朋友、家庭、地理位置、声望、权力,或者能力,全都不可能!
唯有天主!
这关乎到我们参与感恩祭宴、恭领圣体的全部内涵。从我们走进圣堂参与感恩祭宴的那一刻起,就接受邀请和挑战,承认唯有天主能支撑我们。说它是一种挑战,是因为在一星期的其它日子里,我们将受到无数诱惑,使我们误以为某些东西也能够支撑我们。逐渐地,我们会陷入某些花言巧语中:如果我们买了某件新衣服、驾驶某辆车、保持某个身段、居住在某个高级住宅区、有某种样式的房子、有某种类型的工作、能赚到多少钱、发生多少次性关系、达到某层次的声望、发挥某程度的权力,……我们就会非常快乐。
感恩祭宴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清晰明了的:我们没有能力在最深的层次上支撑自己。感恩祭宴的信息就是圣灰礼仪给我们的信息:若不是天主的仁慈,我们仅是尘土而已,根本没有能力来支撑自己。每年我们至少需要有一次——圣灰礼仪——听到这个信息,来敲醒我们懵懂的心,张开我们模糊的眼。每一个主日,当我们领圣体时,要不断提醒自己,那些东西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我们相信它们中的任何一样真能使我们得以满足,能支撑我们的话,那我们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我们把自己与真正的根源——爱我们的天主——分隔开了 !
为什么钦崇唯一的天主在万有之上是我们应遵守的第一条诫命呢?这是有理由的。当一位经师问耶稣,什么是第一条诫命,也就是最大的诫命时,耶稣回答时总结了天主十诫中的第一诫:
第一条是:以色列!你听着!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们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主、爱你们的天主。 (谷12:29 -30)
在另一场合,当一位富少年问耶稣,为获得永生,他应该做些什么时,耶稣告诉他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卖了 ,把金钱送给穷人,然后来跟随耶稣基督(参阅玛19:16-26)。耶稣并不是说,为获取永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全部卖掉,而是对这一位年轻人提出挑战,因为这位年轻人显然认为他的金钱是获得成全的根源,因此,耶稣要他意识到,唯有天主是一切的根源。当教会教导我们,感恩祭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和高峰"(《天主教教理》1324)时,她提醒我们,唯有临在感恩祭宴中的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当我们能按照第一诫生活的时候,那么其它各条诫命都会得以落实。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就一定能尊敬祂的圣名,保持主日的神圣,并能爱我们的邻人就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第四到第十条诫命)。
共融,是从最根本上承认:唯有天主是我们的根源,唯有天主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我的朋友和同事安娜,称我是"草食动物",因为在工作时,我常常吃零食。这习惯已无法改掉,……因我总觉得肚子饿。我书桌的抽屉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零食店,里面有胡桃夹心饼干、麦片条、葡萄干、脆饼干、麸皮薄饼,以及各种糖果;这些东西帮助我度过一天。在我这年龄的人,必须关注饮食;尽管我经常感到饥饿,但只能吃一些对我有益的食物,否则卡路里大量堆积,我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让它尽快消耗掉。有许多零食是我极其喜欢的,比如甜饼干、油炸饼、果汁软糖等等。但这些零食虽可以让我在肚子饿时得到满足,但最终对我的身体只会造成伤害而没有好处。
(帕普罗茨基)
耶稣在荒野里受到的第一个诱惑,就是要祂把石头变成饼来满足祂的饥饿,这并非偶然;同样地,耶稣也选择食物和饮料作为把自己通传给我们、临在我们中间的途径,这也绝非偶然。耶稣知道,我们不管吃了多少食物和饮料,最终仍会不断感到饥渴。同样的道理,不管我们如何设法来填饱空虚,我们的心灵永远会感到饥渴——这就是歌唱家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在他创作的歌曲"饥饿的心",(Hungry Heart)中,极其生动地表达的。问题是,我们将选择什么来满足这永不满足的饥饿,和这难以抑制的口渴?我们有多种选择。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问题是大部分这样的选择都是不健康的。天主十诫的第一条诫命教导我们,唯有天主是我们应选择的"食物"。
在我做教师的那些岁月里,我对学生的任何小动作或妨碍课堂秩序的事,绝不放过。有一年的情况特别糟,我疲惫不堪,以至于医生恐吓我,如果到周末情况不见好转的话,就要送我住院检查。我害怕被送进医院,因此决定回家——回父母家去放松和休息一下。当我一走进家门,父亲看到我脸色不好,就对我说,不管事情多糟,妈妈会照顾我的。妈妈看见我时,睁大了眼睛,她对我说,不用担心,她会照顾我的。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脸色一定难看极了。一会儿,妈妈为我准备了一席大餐;我长期以来不振的食欲一下子大开。妈妈命令我"多吃点!"她对我说,菠菜里有铁质,番茄酱里有钾,而牛排里有蛋白质。饭后,我就回房睡觉,一觉睡了 15小时。我被妈妈叫醒吃第二顿大餐,妈妈兑现了照顾我的承诺。她不断对我说:"多吃点!"再次,我吃饱了又睡了一大觉。我提前结束休假回学校去上课。当我在那个周末遇到那位医生时,他端详了我一会,然后作出评论:我看上去100%恢复了;我的感觉也正是这样。
不管我们受到多大的折磨,感恩祭宴总能治愈我们。它不单为健康的人有用,它尤其能把那些因心灵病痛而受到打击的人领回到天主面前。
(格拉西)
若望,埃尔德雷奇(John Eldredge)在《愿望之旅》(The Journey of Desire)一书中陈述,我们内在的饥渴和愿望若要得到终极的满足,有三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忽视或压制内在的愿望,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选择让内在的愿望"死去"。有些人常认为,这就是基督宗教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蒙召压制一切愿望。许多人选择的是第二种途径,即沉浸在愿望中。当我们企图满足内在的饥渴、战胜内在的痛苦时,很容易沉浸在任何一种能给我们带来暂时满足的欲望中。最后一种,也就是第三种选择,是基督徒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成为活着的饥渴之人。埃尔德雷奇肯定地说"基督徒蒙召度‘神圣的渴求'的生活"。"神圣的渴求"这个词汇,他是借用了罗纳尔德,罗尔海泽(Ronald Rolheiser)论基督徒灵修的那本书名《神圣的渴求》(The Holy Longing)。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总是不断地努力,为满足一种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饥渴。不论是压制还是沉浸,都只是简单地加剧我们的内在饥渴,使我们的健康更加恶化。唯有天主能满足我们心中的愿望,允许我们成为"活着的饥渴之人"。领圣体是我们把自己的愿望导向天主的一个行动,也是天主赐给我们生命之粮和救恩之杯的一个行动。毫无疑问,我们是有福的,因为我们蒙召来分享主的圣宴!
主礼:请看天主的羔羊,请看除免世罪者。被邀请来赴圣宴的人是有福的。
信众:主,我当不起祢到我心里来,只要祢说一句话, 我的灵魂就会痊愈。
当我们承认唯有天主可以满足我们的饥渴时,生活就得到了平衡。圣奥斯定有一句名言:"上主,只有安息在祢内,我们的心才能得到安息。"我们承认,这种内在的安息就是最终对天主的渴望。同样地,这一承认使我们能战胜诱惑,不允许以任何事物来取代天主,而成为我们得到满足的根源。
作为一个孩子,可能在领圣体的时候产生一种迫切的期待,希望像"大力水手"(Popeye)一样,一吃了菠菜,就可以刹那之间就转变。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知道,利用这种方法来邀请我们领圣体,好像把圣体看作一件产品,而我们是消费者。自然啰,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立刻得到满足。但是我们知道,圣体绝不是一件"产品",它是一个拥抱——不是瞬间的拥抱,而是一生永久的拥抱。
通过领受圣体,我们被天主拥抱,祂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并使我们得到满足。领受真实临在圣体中的耶稣,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新约中,说到"身体"的时候,并不单单指肉体,而是指整个人,整个存有。不过,在希伯来文中,并没有一个特指"身体"的词,也不能像希腊文那样,用"soma"来指身体,用"sarx"来指肉体,从而把两者加以区分。一个活着的存有,并不是指"有着一个身体的人";"身体"和"人",被看作是同等的,都是指人。换句话说,当耶稣把祂的身体奉献给我们的时候,祂奉献给我们的是祂的全部存有,是完整的祂。同样地,在犹太人的思想中,"血"代表了活人的全部生命。正因如此,禁止人们浪费血——因为只有天主可以支配生命。当耶稣把祂的血奉献给我们的时候,祂邀请我们去"耗尽"祂完全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领受圣体,就是与耶稣一起成为"耗尽"的。我们的存有和生命,共融在耶稣的存有和生命之中。耶稣真实临在于饼酒中的意思,就是相信我们确实领受了耶稣实实在在的存有和生命,并不是仅仅美好地记起这一切。
同时,我们领受圣体,并不是只有天主在拥抱我们,邻人也在拥抱我们。领圣体,并不只是"我和天主"之间的体验。事实上,我们被邀在同一张桌上吃,从同一个杯里饮,这已经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我们彼此之间共融!平时,我们与另一些人一起坐在餐桌旁用饭,并不是仅指人们坐在一起而已。与人共同用餐,就是与他人进入一种友谊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用人家已喝过的杯子来喝水,除非我们与这个人有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分享共融之杯,就和那些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我们与天主的共融,是通过爱自己的弟兄姐妹来实现的。领圣体迫使我们意识到,天主不仅临在饼酒之间,也临在于我们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的体内。天主派遣祂的唯一圣子、耶稣基督成为人,因为祂"如此爱了世界"(若3:16)。通过领受圣体,我们为了这世界的利益而把自己交托在天主的爱内——这个爱渴望全人类获得正义。我们在感恩祭宴中朝拜天主,除非这能引导我们善待邻人,否则就毫无意义了。正因如此,当经师向耶稣请教第一条(最大的)诫命是什么时,耶稣回答以后,紧接着说:"第二条是,你应当爱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一样。再没有别的诫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 (谷12:30)。
神学家保禄•莱克兰德(PaulLakeland)在《平信徒的解放》(The Liberation of Laity)一书中提醒我们:"我们知道,只有天主知道祂怎样在行动。"我们并不是通过某种私人启示来认识天主,而是通过天主圣子、耶稣基督的行动来认识祂。耶稣做了什么?祂使盲者复明;祂释放囚徒,治愈病者;祂使失望者充满喜乐和希望;祂宽恕罪人,给所有的人带来新生命。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就要追随祂的芳踪,通过我们的行动来使他人认识天主。领圣体并不是召叫我们与大众隔离,只与天主相处;相反地,它召叫我们行动。圣雅各伯在书信中向我们提出挑战:"你们必须按真道行事,听而不行,是自欺而已"(参阅雅1:22)。
领受隐藏在饼酒形象中的耶稣基督,使我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承诺:我们要"按真道行事"。领受在圣体中显现给我们的基督,就是表达我们与天主子民团结一致,因我们相信,通过圣洗圣事,我们都成了基督奥体的一部分。领受杯中的基督圣血,就是表达我们愿意把自己交托给教会的传教事业。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里受到诱惑,请求放弃祂的承诺:"请免去我这爵吧!"(路22:42)但是,耶稣最终仍然为承行天父的旨意交托自己。我们从这杯爵中饮基督圣血,就标志着愿意交托自己去承行天父的旨意。主日领受圣体,表达我们承诺与天天遇见的每个弟兄姐妹共融。领圣体之后,我们即刻奉派遣,通过爱我们在每天生活中遇见的近人,来践履爱天主的工程。感恩祭宴并不只是一个加油站,以便我们加足能量到世界上去耗尽体力,做天主的工作。它更多是召叫我们像天主一样,走出去拥抱人类:鼓励大家像天主的儿女一样生活,并在他们陷入困境时向他们提出挑战。圣体召叫我们意识到天主的临在正展现在整个世界上,并且让我们牢记祂派遣了自己的唯一圣子来成为我们中的一个。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领圣体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意识到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
* 承认我们只依赖天主;
* 区分我们生活中各种潜在的爱好倾向;
* 与我们最深层的希望和欲望接触,并请求天主来完成它们;
* 导引我们的欲望,以便它们能健康地得到实现;
* 意识并战胜所受的诱惑;
* 意识到耶稣临在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身上;
* 把我们自己交托给教会的传教事业;
* 肯定世界上有美善存在,并能向他人提出挑战,使大家像弟兄姐妹一样生活。
******************************************
其实,我今天吩咐你的这诫命,为你并不太难,也不是达不到的。这诫命不在天上,以致你能说:"谁能为我们上到天上,给我们取下,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也不在海外,以致你能说:"谁能为我们渡到海外,给我们取来,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其实,这话离你很近,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里,使你遵行。
(申30:11―14)
当我第一次应聘到芝加哥的一所天主教高中去教修生的时候,他们问我是否能接手一门宗教课,并是否能花20分钟演示一下。我迫切希望向他们展示我有能力接受挑战,于是冷静地说:"当然可以";而这时候,我的胃开始不断蠕动,头也仿佛在空中旋转。为了稳定我的紧张情绪,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并意识到我必须为这一挑战作些准备。很幸运,我曾选修过好几门教育课程,这些课都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和技巧。我向校长提出请求,是否能给我几分钟时间,让我准备一下上课的思路,他亲切地答应了。我为自己的"听众"拟定了一个授课大纲。花了10分钟作了一个快速的准备后,我被带到一个高三班级去上课。这事发生在25年之前,或许还不止25年,我已经记不得那节课的详细情况,但有一点足够说明问题:我的应聘成功了。
为游戏制定一个计划,总是一件好事!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携带了一个行动计划走出去,带着使命感,并且方向明确。我们作为福音使者走出去,并得到天主的正式批准。通过感恩祭宴的派遣礼,我们接受了"任命状",把福音传递出去,去完成受洗时所作的承诺。
当一支橄榄球队聚在一起商讨后又各就各位时,每个人都很清楚,在接下来的球赛中,自己将执行的任务。当一个大厨师接受聘用准备一席特殊的盛宴时,他(她)在穿上围裙,走进厨房之前,一定先拟定了一份特殊的菜单。当一位消防队员到达火灾现场时,他(她)一定先寻找熄灭火焰的突破口,快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开始行动。
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按照计划发展的状况。生命并不会根据我们所拟定的草案来进行,即使如此,有一个大致计划,总是一件好事。就像著名的化学家、生物学家、研究专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说过的,"机会赐给有准备的头脑"。
当我们在感恩祭宴的派遣礼中奉派遣时,并不是根据一份草案、一项上课计划、一张蓝图,或一本剧本受派遣。然而,我们受派遣也有一个基本计划。由于感恩祭宴的派遣礼非常简短,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像空间。我们蒙祝福、受派遣做进一步的工作。弥撒派遣我们,在日常行动中,活出天主的圣言。教会对此提供给我们详细的帮助和指导。根据信仰传统,我们获得了在世界上像基督门徒一样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做些什么?
教会通过天主十诫,通过身心的仁爱工作来培育、准备我们,以便让我们知道,哪些事情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我们不能做。
天主十诫
我们往往认为天主十诫在于禁止我们去做某些事情。但事实上,天主十诫更是告诉我们如何作出选择,让我们能按照天主所希望的那样生活。天主十诫的前三诫告诉我们怎样爱天主。而其它七诫指示我们怎样爱人。我们在这儿列出天主十诫,并通过感恩祭宴来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在礼仪中得到肯定。
1、"我是上主你的天主,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我们所宣读的信经教导我们,我们相信唯一的真天主。圣言教导我们,唯有天主是我们的救主。领圣体教导我们,唯有天主支撑我们,并且我们应该把天主置于一切之上。整台感恩祭宴都教导我们,只应朝拜我们的真天主。
2、"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忏悔礼教导我们,我们的言语应该是纯洁的。圣言教导我们,为什么天主的名字是如此伟大。光荣颂、福音前的欢呼、"圣三颂",感恩经,以及在感恩祭宴中所咏唱的圣歌都教导我们,要尊敬、赞美、光荣天主的圣名,和代表天主的一切象征物。感恩祭宴开始和结束时所划的十字教导我们,要尊敬天主的圣名,及尊敬所有以天主圣三名义接受洗礼的人。整台弥撒都教导我们,要尊敬神圣。
3、"应记住安息日,守为圣日。"感恩祭宴的进堂式教导我们,所有信徒以上主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团体来朝拜天主是相当重要的。感恩经教导我们回顾上主如何为祂的子民带来救恩,以及我们该怎样以遵守盟约来回应天主,而这些都通过遵守安息日来表达。圣言帮助我们回忆天主为我们行的奇事,以及人们怎样以赞美、感恩、度一圣洁的生活,来作出回应,而这一切就是主日的宗旨。整台感恩祭宴教导我们应庆祝耶稣的复活,祂的复活发生在一周的第一天。
4、"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圣言教导我们,要爱近人,而这命令首先应从家庭开始实施。信友祷文教导我们,作为地球村的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晓示我们应尊敬政府和各级领导。天主经教导我们,不仅要对天父表达我们的爱、关怀和尊敬;并且对接受祂委托的人——我们地上的父母和家庭成员,以及年长者和行使权力的人——也要关爱和尊敬。
5、"不可杀人。"忏悔礼教导我们,应在思想、言语、行动中对他人表达爱。圣言教导我们,对全人类的生命都要加以关爱和尊敬。信经教导我们,天主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创造者。信友祷文教导我们,要尊敬亡者,并要捍卫一切人的尊严与生命。互祝平安礼教导我们,要避免愤怒和仇恨,而要与他人分享基督的平安。
6、"不可奸淫。"忏悔礼教导我们,在思想上要纯洁。信经提醒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创造,并且天主通过耶稣基督取了人的肉躯而成为人,以此来强调人身体的尊贵。天主经教导我们,不要陷于诱惑。领圣体教导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活天主的宫殿,我们的欲望只能由天主使之成全,并且我们与他人的共融是通过忠信的友谊才能得以长存。
7、"不可偷盗。"信经教导我们,天主为全人类创造了万物。信友祷文教导我们,应关爱穷人和脆弱者的需求。预备礼品教导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懂得感恩,并且要像一位管家一样生活,关心和尊敬他人的权利和财产,把自己交托给正义,并能对有需求者慷慨奉献。
8、"不可作假见证,害你的近人。"仟悔礼教导我们,要成为一个诚实和谦卑的人。圣言教导我们,天主就是真理,我们都蒙召生活在真理中。讲道教导我们,怎样做真理的见证人。信经教导我们,要为真理而交托自己。天主经教导我们,应向天主请求宽恕,就如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9、"不可贪恋你近人的妻子。"忏悔礼教导我们,应思想纯洁,成为一个谦卑的人,这可以导致我们不产生邪念。领圣体教导我们,唯有天主可以满全我们的欲望;并且它还教导我们,用天主的眼光来看待他人。
10、"不可贪你近人的房舍。"忏悔礼教导我们要谦卑,这正好与骄傲相反,而后者常会导致我们产生妒忌。预备礼品教导我们,通过献出物质财产和对他人慷慨大量,来实践心灵的贫穷。天主经教导我们,要满足于每天的日用粮,避免各种诱惑,而把一切权力和荣耀归于天主。领圣体教导我们,要让耶稣来满足我们的心灵饥渴。
身心的仁愛工作
我们常想知道,人死后面对面接受耶稣的最后审判,会是什么景况。其实,耶稣在说到最后审判的比喻时,已经相当清楚地告诉我们,接受最后审判的准则就是:
因为我饿时,你们给我吃;我口渴时,你们给我喝;我出门时,你们接待我;我赤身棵体时,你们给我衣穿;我患病时,你们照顾我;我坐牢时,你们来探望
我。 (玛25:35-36)
这些行为是物质性的仁爱工作的基本要素。所谓物质性的仁爱工作是指:我们在帮助近人时,侧重人们在物质和身体上的日常需要。教会也鼓励我们去做另一类的仁爱工作,这些工作侧重人们在感情和心灵上的需求;这些工作被称为灵修性的仁爱工作。一切仁爱工作的关键在于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我们才作出回应;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关心,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先考虑到,并付诸行动。当我们在弥撒中奉派遣去行仁爱时,就要思考该做什么;不论物质性的或灵修性的仁爱工作,都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喂饱饥饿者。从你自己的家庭做起,关心你家庭中所需要的营养品。感谢餐馆中为你准备食物并为你服务的人。支持像天主教救灾服务团那样的服务中心(如香港明爱、石家庄的进德公益、上海的光启服务中心等),自愿为饥饿者的聚会提供食品、饮料等,并为他们服务。拥护为捍卫穷人的需要所制定的各项政策。避免浪费粮食。让你自己的饮食爱好尽可能简单。出门的时候,经常带一些方便食物,以便提供给你在路上所遇见的、正在寻求帮助的挨饿者。
保护无家可归者。为你的家庭提供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关心你的家庭,并为它提供所需之物。帮助你的邻人,照顾他们的家庭。为了你有能力支付房租或房屋贷款而感谢天主。拥护为普通老百姓的需要所制定的经济制度。支持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并(或)义务为他们服务。支持天主教为无家可归者所设立的收容中心,并(或)义务为他们服务。
捐献衣服给赤裸者。为有机会给你自己和你的家庭购买衣服而充满感激之情。整理你的衣橱和箱子,把你不再穿的衣物捐献给明爱中心,以便赠送给需要衣物的人。推迟给自己购买新衣和新鞋的安排,直到实在有需要时才去购买。把你的孕妇服和孩子的衣服捐献给低收入的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在你的团体或工作单位里,创立一个衣服周转站;或参与类似周转站的服务工作。
访问病者和囚犯。有时候,有的家长因长期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而感到"如囚徒",愿意为这样的家长做一天(或几天,或几小时)照顾该家庭的义务"保姆"。花一些时间去照顾病人,特别是那些慢性病患者和独居者。花些时间给病人打个电话,或写封信,或发一封电邮。拥护更加关爱全民健康的法令。关心帮助被监禁的囚徒和他们的家人,投身于为他们的服务之中。拥护对暴力者采取公正合理惩罚的法令。对那些因吸毒而遭监禁的人提供帮助和关心。
给穷人提供帮助。当你在路上看到正在寻找帮助的、有需要的穷人时,请给他们一些零钱。在家里或工作单位放一个储蓄罐,把你的零钱扔在里面,到一定的时候,把它们捐献给关爱穷人的慈善机构。如有可能定期给一个慈善机构捐献一些钱,以帮助穷人。改变你的心态,为你所得到的收入感谢天主;并有计划地生活,不至于入不敷出。帮助人们停止吸毒和酗酒,并帮助终止从穷人身上搜括钱财的任何举动。为促进一个更好的医疗体制、教育制度、工作聘用制而努力。
埋葬亡者。忠于守灵责任。拜访并安慰因失去亲人而悲伤的朋友和亲戚。帮助济贫所,并义务为他们服务。参加治丧服务组,专门为那些因失去亲人而悲伤的家庭提供所需要的帮助。花些时间陪伴亡者的亲人,特别是寡妇和鳏夫。陪朋友或亲人对刚过世者表示追悼和敬意。支持教会的某些服务,比如对没有钱来买安葬处的人提供免费的基督徒骨灰安放处等。
教育。与他人——特别与那些和你一起工作的伙伴——分享你的见解、知识,和技能。花些时间"培育"那些刚参与到工作中来的新手。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人这样做。花些时间多学习天主教的教理教义,向你的孩子以及所有对天主教信仰感兴趣的人,分享你自己对信仰的理解。
忠告。在召集人们和进行教导时,成为一个勇敢的、有同情心的人,并成为一个忠于福音价值观的人。当有人明显地伤害自己和他人时,要勇敢地干预。用积极但不固执的陈述来回应那些负面的、带有偏见的评论。当人们在说三道四时,立即离开以终止他人的饶舌。为他人立好榜样。
安慰。努力成为乐观主义者,而不要成为冷嘲热讽者。以满怀希望的态度来回应玩世不恭者和怀疑论者。清楚地表白你自己的希望。询问周围人的希望是什么,以鼓励和安慰来支持他们获得所渴望的正当愿望。对那些受到委屈的人表示自己的同情和关爱。
鼓励。与那些经历痛苦的人同行。鼓舞气馁的人和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同事。陪伴内心挣扎,或在感情上受到创伤,或灰心丧气的人。同情沉浸在悲哀中的人。
宽恕。为那些不公正对待你的人祈祷,也恳求天主给你宽恕他人的勇气。请求他人的原谅。让不高兴的事情离开自己。主动走出去与那些和你僵持的人友好相处。
耐心忍受不公正的对待。少批评他人。对他人的小缺点和错误尽量宽容。设想那些人之所以伤害你,是由于他们自己忍受着痛苦。为那些不公正对待你的人祈祷。
我们怎样来做到这些
活出我们的信仰比单纯的行动,内容要丰富得多。通过天主圣神居住在我们内,恩赐给我们的七恩,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圣善的人格,从而涌流出圣善的行为。
天主圣神的恩典
今天的人们已习惯把许多事情都交给律师处理;他们会提供给我们符合法律的指导,他们在处理事务时有专业技术,而我们在面对这些事务时,往往感到这是极大的挑战。有时候,我们会称律师为"慰藉者"。耶稣也英明地给了我们一个"慰藉者"以帮助我们成为祂的门徒,这位"慰藉者"就是天主圣神。我们要活出基督门徒的生命,将经受许多挑战,因此,基督的神留在我们身上,为我们提供七样恩典,当我们按照天主的召叫而生活的时候,这些恩典时时在帮助我们。
上智。天主赐给我们智慧,让我们有能力用天主观来看待生活,意识人、事、物的真价值。智慧使我们不是愚蠢地仅仅从表面来判断人与事。
聪明。聪明给了我们理解事物的洞察力,知道信仰的真谛和怎样做基督的门徒。当我们与天主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聪明这份恩典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美好的选择。我们通过祈祷和阅读圣经,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明达。圣神赐予的明达,帮助我们给予忠告、寻找忠告,开放自己的心灵接受他人的忠告。有天主明达恩典的帮助,我们有能力为他人排忧解难。
刚毅。刚毅使我们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在面临困境时做一个人应该做的正确事,并能信德坚定地忍受一切痛苦。刚毅之恩,不仅使我们在面对信仰的挑战时坚定不移,而且使我们忠于自己的生活。它使我们在遭人漠视时,仍有力量、有勇气活出基督徒的真生命。
超见。超见的神恩帮助我们明了天主对我们的旨意,并适当地回应。我们越来越认识天主,认识自己,并通过我们的体验来认识事物的真价值。超见还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受的诱惑,而能转向天主,寻求帮助。
敬畏。敬畏天主并不是害怕天主,而是因天主的伟大而惊讶、赞叹,从而能完全依赖上主。敬畏之恩引导我们不断诧异天主赐予我们的那份难以置信的大爱。
孝爱。孝爱之恩帮助我们热爱并崇敬天主。它召叫我们忠于与自己、与天主,及与他人的关系。孝爱也帮助我们对他人满怀敬意,慷慨大量地对待邻人。
天主圣神的果实
甲壳虫乐团最有名的歌曲之一,是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写的"某些事"(Something)。哈里森用"某些事"来描写在他的爱人身上所见到的那些无形的品质。同样,耶稣的追随者身上也有"某些东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至于他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基督的门徒。事实上,第三世纪的戴尔都良说,非基督徒用"看,他们彼此之间多么相爱!"来谈论基督的门徒。耶稣亲自教导门徒说:"你们若彼此相爱,众人将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当我们奉派遣出去传播福音时,也要遵行同样的方式,而我们所表达出的品质,就是众所周知的天主圣神的果实。
爱。有时候,人们也用"仁爱"一词来表达以言以行无私地为他人服务。仁爱标志了我们爱天主,以及像耶穌爱我们那样爱他人。我们"在爱德中日趋完善"(感恩经第二式)。
忠诚。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承诺。当我们向天主,以及向那些我们献身为之服务的人表示忠诚时,我们就是基督信徒。有信德的人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也是听命的。"让我们恳求天主降福这些水,求主借这些水帮助我们纪念领洗的大恩,涤除罪恶,积极回应祂的召叫。……求祢降福这些水,使我们借这水的洒涤,感念祢救赎的大恩,蒙受圣神的恩宠,得到身心的更新,好能手洁心清地事奉祢"(祝福圣水和洒圣水礼)。
喜乐。喜乐是在主内深沉而恒久的喜悦,任何处境不能摧毁它。当我们与天主以及与他人建立一种很好的友爱关系时,就得到喜乐;而这种关系是真诚的爱的关系。"我们也希望将来在天国永远同享祢的光荣"(感恩经第三式)。
谦逊。谦逊就是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特别是在与人交流和在外表举止上,要保持谦卑。谦逊标志着把天主恩赐的才能与成功,归还给天主。"我们怀着谦逊和痛悔的心情,今天在祢面前举行祭祀,求称悦纳"(预备礼品)。
仁慈。我们通过服务的慷慨行为来表达仁慈。仁慈的人不仅具有同情心,考虑也非常周到,总是尽力发现他人的优点。"请祢垂顾聚集在祢台前的天主子民"(修和弥撒【一】的感恩经)。
良善。圣神的这一恩典从天主的大爱中涌流出来。它标志着我们爱一切人,没有一个例外。"祢也是唯一慈善的、又是生命之源;称创造了一切,使万物充满祢的祝福,分享祢的光荣"(感恩经第四式•颂谢词)。
平安。耶稣在复活那天晚上对门徒们说:"祝你们平安!" (若20:21)。一个门徒应以平静的态度忠于天主的圣意,而不是极度焦虑不安。我们能够心里平安,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天主与我们同在,一切都将圆满地得以解决。"上主,求祢拯救我们免于一切凶恶,恩赐我们今世平安"("平安礼")。
忍耐。忍耐也是爱的表现,愿意忍受生活中的各种疾苦、困难,以及日常琐事。遇到困境时,也不放弃、逃避;而是"虔诚期待永生的幸福和救主耶稣基督的来临"(天主经之后的附祷经)。
克己。通过对他人的谦逊和尊敬,来控制自己身体和感情上的欲望。通过克己自制,我们能够有礼有节,而不会粗鲁地对待他人。"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天主经)。
贞洁。贞洁就是我们身体的性倾向和心灵本质的完美结合。天主召叫所有的人,不管是已婚的,或是单身者,都要度贞洁的生活,"以便我们能像祢一样圣洁"(修和弥撒【一】的感恩经)。
慷慨。慷慨就是愿意给予,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它表达了我们愿意与有需要者相遇,即使我们要牺牲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再为自己生活,却要为祂而生活"(感恩经第四式)。
温和。通过爱来调节力量,使得我们成为温和、安宁、亲切的人。温和的人有力量来原谅他人,而不是向他人发火。"愿全能的天主垂怜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得到永生"(忏悔礼)。
德 行
八十年代出版了一本畅销书《高效者的七大习性》(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R. Covey)。它强调了成功的七个原则,或七个习性。科维的想法对解决人格以及专业问题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不过这些想法并非仅他所有。教会在许多世纪以来,就已经教导这七大习性,或称七大原则,成为活出基督门徒身份的关键。这些原则被称为"德行",或"习性",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反复运用。如果忽视它们,这些"习性"就会消失。如果我们能够依赖以下这些习性(或称德行),当我们在感恩祭宴后去爱天主并为祂服务时,就能有效地完成使命。七种德行中,前三种称为"三超德",因为这三种德行来自天主,并导向天主。其它四种称为"四枢德",这需要人们通过教育,切实地实践,才能获得的德行。拉丁文用cardo意思是"枢纽"、来称呼它们,意思是其它一切德行都要依靠这些"枢纽"来建树。
就像人们学琴,或交朋友,或进行体育训练一样,这些德行需要花时间培育,努力使之得以发展。经过了不断实践,这些德行就成为我们的部分天性。通常,人们在说到"实际上的天主教徒"时,往往是指那些主日到圣堂去参与感恩祭宴的信徒。但是,在感恩礼之外的其它时间,也要提醒自己,需日日夜夜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一个医生每天都要行医一样。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在所完成的责任和使命上时,才是"真实的天主教徒",不单主日是,平时也是,永远是!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三超德和四枢德。
信德。信德是天主赐予的恩典,使我们有能力相信天主, 并把我们的爱给祂。信德使我们能够完全信赖天主,接受祂所启示和教导的一切。"他们的信德和虔诚,是祢所深知的"(感恩祭第一式)。
望德。望德与信德密切相关,使我们渴望天主为我们所计划的一切。望德使我们确信,天主永远与我们同在,并且我们将来要在天上永远与天主生活在一起。"我们也希望将来在天国永远同享祢的光荣"(感恩经第三式)。
爱德。爱德使我们能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能爱近人如同爱自己一样。这种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思念天主的方法,朝向祂的行动。爱德使所有的德行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正如保禄宗徒在《致格林多人前书》中所说的:"现在有的是信、望、爱三者,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仁慈和爱的圣父,求祢使散居各处的子女,和祢团聚"(感恩经第三式)。
智德。智德帮助我们看清什么是好的,并选择做好事。在我们行动之前,智德导引我们暂停片刻作些思考。"上主,求祢拯救我们免于一切凶恶"(天主经之后的附祷经)。
义德。正义导引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并把他人应得的正当权利给他们。具有义德者关心他人的需要,永远试图保持公正。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天主经)。
勇德。勇德使人有勇气做一切正确的事,即使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也在所不辞。它提供给我们力量去抵制所面对的各种诱惑。"我们既遵从救主的训示,又承受祂的教导,才敢说……"(主祭邀请我们以天主经祈祷)。
节德。节德帮助我们在欲望和需要之间作一个平衡。它帮助我们缓解享受的欲望,而逐渐建立克己自制的能力。"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天主经)。
当我在芝加哥某堂区担任牧灵中心的成员和宗教教育的负责人时,偶尔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教友,他们都希望和我谈谈他们的职业。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有灵修上的饥渴感,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上都体验到巨大的挫折感。他们对我说:"但愿我有像你一样的工作。感到与天主如此接近,可以每天为天主工作,可以在教会内花上大部分时间,一定是很高兴的事!"还有些人甚至询问,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前来从事牧职工作。对我来说,一方面,为有人要加入牧职工作,非常兴奋;但另一方面,我又想对他们说:"你疯了吗!"他们也稍微意识到,我喜欢为教会服务,但同时我在工作时与他们一样受到种种挫折:有难以相处的领导和同事;有时候的任务也是单调乏味,服务的对象永远不满足,工作超时而工资低,等等。我不能彻底了解某种观念:仿佛在教会内工作的人,就要比在其它地方工作的人,更像是一个基督的好门徒。事实上,绝大部分人不会,也永远不会在教会内工作。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好像没有把一个真实的信息传递给他人,那就是天主希望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活出在受洗时的承诺……而不是只在圣堂里,或在属于堂区的那一小块土地上活出自己的承诺。
(帕普罗茨基)
佛教有一则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见习生问一位老和尚,他在达到涅槃的幸福状态前后,生活有了怎样的转变。这位和尚回答说: "达到涅槃之前,我砍柴挑水,达到涅槃以后,我砍柴挑水。"
当我们受洗以后,生活改变了。主日领受圣体时,我们被转变了。但是这个转变,并不是由我们在圣堂,或堂区的这块土地上花的时间之多少来衡量。这个转变也不一定与我们每天的活动有关。这个转变更是由于我们为一种新而不同的理由做事,采用一条新而不同的途径,从一个新而不同的资源而获得。一个人的转变(或称皈依)是心灵的皈依,这并不需要他(她)一定是一个"修道人",或者是一个总用"阿肋路亚"或"阿们"来结束每一句话的极其虔诚之人!
感恩祭宴结束,离开圣堂时,我们更深地意识到自己受洗蒙召像基督的门徒一样生活;我们不需要想,我需要改变自己的职业,或者我应该更多地从宗教的角度来谈论自己的工作。马丁•路德•金强调说,我们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我们真实的召叫:"如果一个人蒙召成为一个马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以米开朗琪罗绘画、贝多芬作曲、莎士比亚作诗那样的态度来打扫马路。他应该把马路扫得干干净净,以致天上、地下的主人都会停下来说:这儿曾生活着一位伟大的马路清洁工,他非常出色地做自己的工作。"
额我略•皮尔斯(Gregory F.Pierce)在他的著作《工作中的灵修》(Spirituality at Work)一书中告诉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可以正确地实践"灵修生活,"这更是一个意识的问题,而不单是怎样来虔诚地实践"。他说,有些人认为,成为基督门徒的意思就是不断提醒自己,然后去归化他人,劝诱他人加入自己的教派中。皮尔斯描写说,天主教的福传"应更多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体现在语言上;要使福传发出效果,并不一定需要让它穿上宗教语言的外衣"。罗耀拉的圣依纳爵(St. Ignatius of Loyola)鼓励他的同会兄弟明智地传播信仰,他说:任何时候,我们想赢得某人,让他和我们一起更好地为天主、我们的上主服务,就应该……和他一起进人他的门,不过我们应向他传播我们该说的话"("如何在主内对待和归化他人"摘自《圣依纳爵书信选集》Selected Letters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
几年之前,我妈和堂区另外24位妇女被提名为堂区的功臣,在一次正式的午宴上进行了庆功会。我和兄弟姐妹一起参加了这次难忘的庆典,大家高兴万分;我妈和这些妇女完全值得获取这个荣誉。当有些妇女自告奋勇地谈起自己简短生平的时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完全没有看不起任何获奖者的意思(特别对我妈妈),我只是注意到,在这25位如此受到尊敬的人中间,除了一人外,其他都直接为堂区服务。换句话说,只有一人所从事的是"世俗社会"上的牧职工作。这一个特殊的领奖者不单帮助本堂区的妇女,帮她们整理并录下演讲稿,使她们的孩子可以听到自己母亲的声音;同时,她还从事机场的牧职工作,向旅游者显示好客和友情,也向其他有需要者提供各种服务。其他的妇女都从事堂区的服务工作,比如读经、送圣体、助善终;布置圣堂,添加圣水,大扫除;洗涤和熨烫祭台布和圣爵布等等。当人们在赞赏这些无私地为堂区服务的妇女时,我却想到了一个问题,活出我们信仰的最值得赞赏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是否一定要与个人花在圣堂里的时间挂上钩?
(帕普罗茨基)
我们按照派遣礼所命令的那样度"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当耶稣对我们说:"你们要这样做,为纪念我"时,祂要求我们做什么?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应该成为一个更具有灵修精祌的人。但是成为一个具有灵修精神的人,又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灵修?如果你要求人们画一个表格,把自己每天花在灵修上的时间和花在其它事务上的时间作一个统计,大部分人可能会把自己花在圣堂里的时间,或花在祈祷、读圣经、参与感恩祭宴、参加圣堂活动上的时间,置于"灵修"条款下;而把工作、学习、看电视、睡觉、做家务等等列入其它事务条款内。不幸的是,因为我们对灵修缺少充分的理解,所以当人们认为自己需要提升灵修时,就是意味着应花更多的时间去祈祷、去读圣经、去参加堂区活动。但事实上,灵修的提升并不是以参加堂区活动之多少来衡量的,灵修是细察我们整个一生与天主建立关系的一种方法。罗纳尔德•罗尔海泽在他的《神圣的渴求》一书中说,灵修就是"发现合适的方法和操练,由此能获得精力并保存之"。他所说的并不是当我们在圣堂里祈祷、读圣经,或参加各类活动时,用这些精力来做什么。灵修是指,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时刻,用这些精力在做什么。换句话说,做一个灵修人,就是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灵修价值。就如前往厄玛乌路上去的两位门徒,当我们的眼睛睁开以后,就能认识到,耶稣一直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与我们同行。这故事告诉我们,正是擘饼(圣体圣事)这个动作,使我们张开了双眼。
耶稣诞生在马槽里,但我们却总是习惯只在圣堂和隐修院里去寻找祂。当耶稣宣讲天主之国的时候,他并没有对民众说,你们可以在圣殿或者会堂里找到天国。祂说的是:"天主的国近了 "(谷1:15),意思是说,它正在我们中间。天主的国指的是天主的旨意,或天主统管我们生命的这一现实。简单地说,天主的旨意就是祂要我们得救。当耶稣说"天主的国近了"时,祂正在告诉我们,救恩就在我们身旁。圣体圣事打开了我们的双眼,看到救恩这一现实,在我们之上,在我们之下,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正团团围绕我们。受了洗礼、愿做基督门徒的我们,已承诺要把这一现实揭示给众人。
这需要我们实践出来,每天都要实践。这就是成为一个有行动的、真实的基督徒的意思。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起初,我们并不会骑车,有一天开始学骑车了,第一次骑上车的时候,东倒西歪,但如果坚持下去,就越骑越好。做基督门徒与此相仿,我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或一学就会的。要做一个真正的、实际的天主教徒,就要每天努力做传福音的工作。起初,我们可能做得不理想,但仍须不断努力。没有人能说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基督门徒,我们有的只是信心。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派遣礼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把基督的福音带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庭、工作场所、娱乐天地、亲朋好友、邻里社区、国家世界; * 根据耶稣所启示的天主对我们的旨意而活出每一天;
* 努力在生活中,把邻人吸引到耶稣身边;
* 活出受洗时的召叫;
* 做一个真实的天主教徒;
* 把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看成是提升灵修的时刻。
************************************************
通过行动可以证实我们的爱,因此,我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呢?我无法做大事,但我能用散播小花来证实自己的爱;每一个小牺牲、每一个注视、每一个词语,以及为爱而做的最小的行动,就是这些小花。
圣女小德肋撒《灵心小道》
"911"那一天,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事件的进展;对此,我们终身难忘。在堂区的网站上,我们发出通告,晚上七点将举行一台特别意向的感恩祭宴;此外我们也在堂区附近张贴通知,告诉大家弥撒的时间。圣堂大门整天敞开,进来祈祷的人络绎不绝,气氛既沉静又悲伤,大家都在深思默祷。感恩祭宴结束时,我对大家说,圣堂大门将一直开着,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为止,你们想呆多久都可以。最后一首出堂咏也唱完了,我站在堂门口。接下来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使我进一步理解了礼仪的意义、教会的意义、团体的意义。没有一个人起身离开,在这重要时刻,他们都悲伤地跪在圣堂里默默地祈祷。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慢慢地离开自己的跪凳,但仍然留在圣堂里,相互拥抱、握手,彼此安慰。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起了重大的变化,大家都准备好怀着信德来面对一切。我意识到,我们聚在一起来举行感恩祭宴,为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呀!许多人前来感谢我安排了这次弥撒。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句话:"我们知道今天晚上你会做弥撒的!""我们知道你不会让我们消沉的。""我们知道今晚一定要来参与弥撒!" ……今天晚上在结束感恩祭宴时说"平安地离开吧",确实很困难,但是在经过了又长又可怕的一天之后,这几个字正是我们最希望听到的。 (格拉西)
一天又一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活出基督门徒的生命,看来,这任务令人感到胆颤心惊,事实也真是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就像2001年9月11日,要离开圣堂回到社会上去,看来着实使人惊恐。但是,信仰告诉我们,好意愿总会胜利。圣经中从第一部《创世纪》到最后一部《默示录》,篇篇都教导我们,天主所创造的样样都好,我们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而且天主不断更新每一样事物。不管怎样,耶稣意识到我们的胆小惊怕,因此,他向我们担保说,在我们行使祂的使命时,祂不会扔下我们不管。祂把自己的圣神恩赐给我们,圣神通过教会教导我们,什么事情应该去完成,以及怎样去完成。
那位恩保,我父因我名而将派遣来的圣神,要教导你们一切,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
(若14:26)
天主圣神通过教会教导并提醒我们,耶稣对我们所说的是什么。当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当我们怀抱基督的信息践履责任时,这些教导为我们提供了必备的工具,以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完成门徒的使命。我们并不是为能完成这些任务,所以来参与感恩祭宴,获得力量、营养和方向——事实上,我们在感恩祭宴中已经开始了这一重大任务。前面说过,"礼仪"一词,取自希腊文leitourgia,意思是"子民的工作"。换句话说,感恩祭宴并不是为紧接着的工作做预演或热身;我们正是在感恩祭宴中已开始了我们在离开以后要进行的工作。
到此为止,感恩祭宴的每一部分都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实用的建议,以便离开圣堂,回到家庭或工作场所时,知道该怎样承担福音的使命。有一点要牢牢记住,因为它太重要了:我们做这一切事并不是为了赢得天主的恩宠,而是为回应天主已经白白恩赐给我们的许多恩宠。我们在受洗的时候已经承诺要活出基督门徒的生活,它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家里和工作单位。正是在家里和单位里,我们最需要圣体圣事(耶稣的临在),同时,蒙召分享耶稣基督的圣职——司祭职、先知职,和君王职。
感恩祭宴的要点
在感恩祭宴的进堂式中,我们已经开始的工作是,放弃个人主义,进入团体中。在一周的其它六天,我们怎样来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用温和的微笑、点头示意,或打个招呼,来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 热忱接待在工作场所、马路上、家里或团体中所遇到的人;
* 优先考虑他人的需要;
* 给家人或朋友打个电话或顺路前去拜访,不为任何特殊的目的;
* 带给孤独者希望和问候;
* 做社会边缘人士的代言人;
* 多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少看相异处;
* 在公共场所对他人要有耐心,并尊重他们;特别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开车和乘公交车时。
在感恩祭宴的忏悔礼中,我们已经开始的工作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谦逊。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我们怎样来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工作的时候保持安静;
* 多赞美他人,而不要寻求他人的赞美;
* 称赞同事的成就;
* 成功时,把一切归功于天主;
*做那些不为人重视者的代言人,宣告他们的需求;
本默默地为他人做好事;
* 帮助他人成功;
* 像天主原谅我们那样原谅他人;
* 在公共场所对那些难以相处的人有礼貌地说话;
* 避免说三道四,判断他人;
* 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反省一天中有多少次没有按照天主对我们的要求去做;
* 诚心诚意地作建设性的批评;
* 需要的时候,与一个能使自己保持冷静的人谈话;
* 时刻记住,尽管我们没有做什么好事,但天主恩赐了我们无穷恩典。
在感恩祭宴的圣道礼中,我们已开始的工作是,承认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特殊救恩事件,并愿意把这些好消息传报给别人。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我们怎样来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回忆圣经金句或主礼的讲道金句,写下来当作座右铭,贴在容易看见的地方(如电脑屏幕边上,镜子上,冰箱上等),以此提醒自己:每天都应据此把基督的教导生活出来;
* 在每天的生活中分辨天主的声音;
* 承认所有的人都是我们救恩史中的一部分;
* 仔细发现天主的爱临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迹象;
* 帮助他人把他们的喜乐和奋斗与救恩史联系起来;
* 向那些感到失望的人保证,只要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天主的爱内,就能获得希望;
* 在与他人谈话时,特别遇到思想和观点与福音相左的人时,提供他们看待事物的另类眼光;
* 向领导进言,并与他们一起行动,真实地活出福音价值观;
* 以天主救恩计划见证者的身份说话和行动;
* 以感恩过去、接纳当下、展望未来的态度生活;
* 花些时间阅读圣经和灵修书籍,并作反省和研究,以便越来越熟悉天主圣言;
*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圣经教导这两者之间,寻找联系,并作比较;
* 把天主圣言置于生活的中心,以新方法来看待人生,以便改变自已的心灵。
在感恩祭宴的宣认信仰中,巳经开始的工作是,加深对天主的信赖。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来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信任同伴能承担他们的角色,完成他们的任务;相信亲人和朋友能负起责任;
* 鼓励同事及亲朋好友相信,他们忠诚的努力终将获得成果;
* 怀着信心和勇气生活;
* 信任天主,特别当处在困难的境遇时;
* 不必怕惧生活,并帮助他人建立信心,不必怕惧;
* 当他人处于困境时,鼓励他们信赖天主,并带给他们希望;
* 做一个值得他人信赖的人;
* 仁慈待人,和那些与我们有隔阂的人(如不同种族、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建立信任关系,要言而有信,但不要期待他人报答;若我们伤害了他人,要请求他们的原谅;
* 尊重有不同信仰的人,并能公开且满怀信心地与他们谈论自己的信仰;
* 根据我们所相信的行动,使自己符合基督门徒身份;
* 尽量理解我们所宣认的信仰内容,这能帮助我们清晰地陈述我们的信仰内涵与天主和教会的关连;
* 尊重天主所创造的一切,并帮助他人认识天主临在于全人类和大自然中;
* 在他人身上认出耶稣的面容,特别从我们身旁的同事、家人、朋友、顾客、对手的身上,以及那些我们在马路、火车、公交车、超市、停车场等地方与他们擦肩而过的人身上,看见耶稣的面容。
在感恩祭宴的信友祷文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为我们自己、他人、教会、世界的需要祈祷。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充分意识到,我们完全需要依赖天主;
* 敏感地觉察他人的需要,并为这些需要祈祷;
* 让有需求者知道,我们在为他们祈祷;
* 为同事、家人、朋友的需要和健康祈祷;
* 为受压迫和脆弱的人祈祷,并做他们的代言人
* 恳求天主赐予精力和勇气,以便能为他人的需要服务;
* 把我们的需要、关注和愿望交托给天主;
* 邀请他人和我们一起为受压迫和脆弱的人祈祷;
* 通过不断发现天主在我们的工作场所、家里、游戏中持续赐予的恩典,而意识到天主为我们所做的非凡事情;
* 把世界的需要和我们团体的需要放在心上,并满怀同情地回应;
* 向病人和服侍病人者表示我们的关爱;
* 安慰亡者家属。
在感恩祭宴的预备饼酒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向天主和他人献出我们的时间、天赋和财产。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花些时间在我们的同事、顾客身上,为他们的需要,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 意识到我们在工作上所花的时间,正是与天主的创造工程合作的时刻;
* 意识到我们花在工作、照顾家人朋友上的时间,应是无私的给予,并且,也没有耗损我们"自己"的时间;
* 寻找机会与志工合作,为有需求者献出我们的时间和天赋;
* 向慈善机构提供帮助,特别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时候;
* 把天主恩赐给我们的薪资作恰当的安排,借由固定奉献部分给慈善事业而归还给天主,并满怀感恩地把其它部分留作家用;
* 当人们和我们讲话时,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与我们讲话时,不要心有旁骛;
* 为那些感到自己被忽视,无人关爱的人带去希望;合理地安排花在工作和家庭上的时间比例,以维持健全的人际关系;
* 以神贫的精神(与物质享受相左)、服从的精神(需要的时候,我们能承担责任)、贞洁的精神(承认我们获得诸多恩典,并承诺将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所获得的礼物)来善度生活、工作、娱乐;
* 做天主受造物的好管家。
在感恩祭宴的圣祭礼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满怀感恩之情生活,记得天主为我们所做的伟大工程,呼求天主降临、承认祂临在于我们中间,并献给天主我们的爱。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有意识地正视他人——我们的邻人、家人、朋友、团体成员、同事——的临在,并主动向他人致意,特别对那些感到孤独的人;
* 对他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特别对那些不声不响、无人注意的人;
* 每天清晨和晚上,感谢天主赐给我们的诸多恩典;
* 把耶穌的临在(祂的同情、理解、原宥、喜乐、平安等)带给他人,特别带给那些感到孤独和失望的人;
* 不断提醒自己,我们之所以有丰满的生命,都是由于天主的伟大功绩;
* 呼求天主降临到我们和他人身上,特别降临到那些有需求者的身上;
* 清早醒来,把我们和这新的一天,交托在天主手中;
* 我们整天的工作都是为了光荣天主;
* 努力使我们的一整天(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都成为神圣的一天(即一切都为天主而做)。
在感恩祭宴的天主经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放下自己的意愿,向天主的旨意敞开心怀。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放下自己对当天工作和家务日程安排的控制欲望;
* 放下自己对他人,特别对同事和家人的控制欲望;
* 对同事和家人表示信心,而这信心建立在对天主旨意的信赖上;
* 向那些失望的人保证,天主的旨意就是仁慈和同情;
* 努力向他人阐述,天主希望的是正义与仁慈,特别对那些受压迫者和脆弱者,践履正义和仁慈;
* 原谅他人;
* 从他人处寻求原宥,特别恳求同事和家人的原谅;
* 承认真正的权力是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超越他们;
*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大地光荣天主,为了颂扬天主圣名;
* 像小孩一样生活,意识到我们都需要依靠天主;
* 在一切处境中分辨天主的旨意,也就是说,要和他人生活在正确的关系中。
在感恩祭宴的平安礼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与我们的弟兄姐妹和睦相处。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要正向思考和评论;
* 努力加强和同事及家人的关系;
* 接纳他人的本来面貌,而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
* 默默地祈祷,愿基督的平安充满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也充满在自己一天的生活中;
* 放下我们的焦虑,并帮助他人驱散不安;
* 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少判断他人;
* 为正义服务,因它是和平的基础。
在感恩祭宴的领圣体礼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了解只有天主能支撑我们,同时承认天主也临在于他人内。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认出天主临在我们内,也临在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内, 比如在我们的同事、朋友、亲人、顾客内;以及临在我们于车上、路上、商店里所遇见的人内;
* 鼓励家人、朋友、同事发现天主在他人身上所行的善事;
* 提醒我们自己和他人,即使在失意时,天主的临在与恩宠也继续支撑着我们;
* 肯定世界上有许多善行;
* 向他人提出挑战,要像弟兄姐妹一样生活;
* 通过坚定地与受压迫和脆弱的人站在同一边,来彰显我们与他人团结一致;通过为同事和家人提供无私的服务,来体现"为他人洗脚的精神";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把天主的恩宠带给有需求的人;
* 在一天的开始,充分意识到只有天主是我们完美的根源;
* 明辨生活中潜在的爱好倾向;
* 承在一天结束时省察一下,我们是否试图用不正确的方法来获得完美;
* 默思我们深层的希望,恳求天主成全这些愿望;
* 求天主引导我们的愿望,使之能符合祂的旨意;
* 意识到自己受到的诱惑,并努力克服它。
在感恩祭宴的派遣礼中,已经开始的工作是,活出付洗时的承诺,把福音带给世界。在一周的其它六天中,怎样继续这一使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观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家庭、工作、娱乐、关系,想方设法把耶稣的福音带进每一层面;
* 提醒自己,我们是带着天主的降福走出去的;
* 每天,通过我们的行动来实践信仰;
* 每天提醒自己,天主对我们的计划已经在主日弥撒的读经中向我们显示了;
* 继续接受信仰培育(学习教理),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是谁,以及怎样做基督的门徒。
当我来到一个堂区做本堂神父的时候,有一位老修女负责至圣所的管理已多年。她习惯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祭台、更衣所等。我差不多比她小40岁,因此,如果我们对于该怎样庆祝主日感恩祭宴意见不同,并不令人奇怪。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上任的第一个周末举行弥撒时,分歧就发生了。她为了节约圣堂里的电费,在我一走下祭台,还没有走到圣堂中央通道时,已经非常迅速地把圣堂里所有的电灯全部关掉了。在那个星期六晚上弥撒结束时,我只能在黑暗中从祭台走到门口。之后,我请她不要在礼仪一结束就马上熄灯,并说,等当天最后一台弥撒结束后,我会把电灯全部关掉的。第二天、主日的早上,头两台弥撒,没碰到任何问题,电灯一直开着。最后一台弥撒结束了,我站在圣堂的台阶上第一次向信众问候致意。趁我专注于教友身上时,修女不单把圣堂里的电灯全部关掉,还把我身后的大门也关上了。我转身去推门时,门已锁上了 。她只是为了 "回敬"我,而全然不顾我的尴尬——教友们看到我被关在门外都大笑起来。我不得不从侧门进去,我有那扇小门的钥匙。这时候,有一位老人家讲了一句含意深刻的话。他说:"弥撒后,我们是属于外面的人,你是属于里面的人。"我做这儿的本堂神父还不到一个星期,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所以,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此外,我也被这位老修女搞得有些心烦意乱,因此时她正步伐坚定地从我面前走过,回修女院去,她甚至没有朝我看一眼,只是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在反省的时候,我认识到这位老教友的话充满了智慧。他意识到,他所承担的角色,使他在弥撒后走向世界;而我的角色是召集人们聚在圣堂里,以便把他们派遣到世界中去。在这第一个周末,我就意识到将从教友们那儿学到许多。
(格拉西)
感恩祭宴是在一个拥有天主特别恩典的地方举行的庆典,我们听到耶稣的教导:"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也接受了天主的降福,奉派遣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弥撒礼成,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主礼和教友一起,有许多事情要做,在每一个任务中去转变世界。很幸运,我们并不孤独……"感谢天主!"
***********************************
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导他们遵守我所给你们规定的一切。看!我将常与你们在一起,直至世界末曰。
玛窦福音28:19-20
本网站无商业目的,若我们上传的资料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撤下。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