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饼
作者:基督的仆人
第一章 勇敢地去接受被接纳的事实 第二章 全知的天主 第三章 在真理内的自由 第四章 擘饼
第五章 主,请你教我们祈祷 第六章 你就是那个人 第七章 祂仍然是忠信的 第八章 治愈之爱
第九章 告诉他我是谁 第十章 我的首肯 第十一章 我不判断你们 第十二章 人不可能,天主却不然
第十三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 第十四章 最小的弟兄 第十五章 祥和 第十六章 光荣的时刻
第十七章 他空虚自己      
第一章 勇敢地去接受被接纳的事实

神学家们基本上认为,信仰与圣经可以回答人心最深处的问题。信仰与生活是相关的,特别是与「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信仰好比X光能透视人性的存在。借着信仰,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更有人性、更圆满。同时借着信仰,我们觉察到一「绝对」的事实,即天主是我的存在根源。
每个人都渴望受到重视,而人心的一大渴求就是被欣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味需要他人来夸赞自己是多么的优越!诚然,这是每一个人的渴望,但却不是人最基本的渴求。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含糊,因为爱的种类就像花的种类一样繁多!有些人认为爱是热情的表现,有些人觉得它是浪漫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爱只是性欲的表现。然而天地间却确存在有一种更深遂的爱 ── 接纳的爱。
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 ── 接纳「我」这样的人。为此,人一旦遭受到一种完全被摈弃的经验,那么此经验在其人生的历程中将会造成一持久、致命的影响。易言之,当我不被接纳时,在我内心就已经有了被伤害的感觉。一个婴儿不受家人的欢迎,等于排除了他的存在;一个学生不受老师的喜爱,他就不会认真学习;一个成人不为同僚所接纳,他就会患胃溃疡,下班回家无故迁怒家人;修女若感觉到不为她的团体所接受,她也就无法得到幸福;许多罪犯的记录中显露一事实:在他们的一生中,由于没有人曾真正诚挚的接纳他们,以致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一个不曾被接纳的生命,是无法满足人性最基本的要求。
接纳的意义就是:感觉到被他人尊重,而使我获得价值;即使我是这样的人,别人也乐意接受、容纳我。因此在我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压迫,或被塑造成另外一个人。接纳不是使我封闭在过去或现在的经验中,而是给我一个自我发展的范围,在错误中成长。
每个人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除非别人接纳我,否则它们是不易发挥的。因此,被接纳使得我开放自己内在的一切,在被接纳的爱中,我才能成为我自己。这种被人接纳的爱使我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一个人因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欣赏时,并不表示他是独特的,因为别人可能比他有更优越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若因他「个人价值」被爱时,他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一种不能取代的人格。为了使我更成为「我」,故我需要真正的被接纳;否则我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能向完美的境界迈进。一个被接受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心灵开放并茁壮。

如何接纳别人
接受一个人并非否认他的过失,掩饰他的毛病,或把他的缺点强说成优点,更非歪曲事实的说法:这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完美无瑕的;但亦非一味抨击他的缺点,因为如此我便无法触摸到他的内心深处。而唯有坦诚接受他时,我才真正的面对他的缺点与优点。
接纳的消极面是不使他人感觉到不受重视。当我们对某一个人没有任何的期望或欣赏时,那就等于断绝此人的生机、阻碍他的发展,他会用各种方法去博取他人的接纳,如同患有软骨症的小孩迫切地从石灰墙上攫取他身上所缺乏的钙质一样。再者,不被接纳的人还有下面的一些现象:
   夸大:以狡猾或明显的方法获得渴望的赞美。
   倔强:不被接纳因而缺乏安全感;同时更缺乏勇气、冒险往前迈进。
   自卑感:简言之,此现象与上述情况相同。
   手淫与其它表面上的自慰:内心深处有着极大的缺憾,以致于以极容易的方法,来获得生活上的满足。
   其它:渴望表现自己、极力勉强自己、过分引人注目,有威胁、夸张、饶舌、猜忌等倾向。
一个内心真正平衡的人是没有以上的现象。艾瑞克逊 (Erik Erikson) 在《青年路德》(Young Man Luther)书中提到:人在生活上所维持的平衡,通常可回溯到初次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心理学家、神学家及天才哲学家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这初次的关系,人生便有所缺失。这初次的宝藏被命名为「基本信赖」,它是社会心理的最初表现,也是其它一切的基础。「基本信赖」是假定有一位在那儿,没有他,我便无法过一个相互性关系的生活,无法获得一乐观态度的动源。如果一个小孩在幼年时,得不到母爱,他的基本信赖便无法发展,进而造成心理上毫无生气、没有反应、拒绝学习、消化不良、无抵抗力,通常不只是身体甚至心灵都灭亡了。

上述问题的解答
天主接纳的就是「我」这个人,而非接纳一个我该当是如何的人,因为接纳一个该当是如何的我,是无意义的。我并非生活在一条坦直的路上,在许多曲折及不当的抉择下,而导致目前的我,所以我永远不可能做到一个我该当是如何的人。圣经告诉我:「看,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 (依四九16) 天主一看手掌就看到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就是「我」。天主保证让我成为我自己。圣奥斯定说:「朋友虽洞察你的一切,但还是无条件接纳你」。
让我们分享下面的一个梦:「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知己,一位真正能接纳整个我的人,彼此能倾心相谈、互见真知,他甚至明白我那未言之言。」天主正是我们所渴求的知己;祂爱我,包括我的理想、失望、牺牲、快乐、成功和失败。祂接纳我的一切,祂是我存在的根源。然而体察到被接纳和真正意识到这是两回事。的确,人与天主的爱只经一次的碰触是不够的,人更渴求在天主的爱内生活,为此,相信天主接纳我这个人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
常有人叮咛我们:爱天主是重要的。这固然正确,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天主爱我们。天主爱我们是首先的,我们爱天主是其次的。「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若壹四10) 天主的爱是一切爱的基础。
拉内神父 (Karl Rahner) 曾提出:「这个时代非常关心教会的政策,如教廷的改革与神职人员的独身以及谈到避孕等问题。这种关怀或许是一种极深的信仰表现,但也可能是一种缺乏信仰的现象」。基督徒的基本信仰是知道天主接纳了我。「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壹四16) 这就是信仰的内容。诵念信经就是对「天主如此爱了我们」的信仰作十二次的声明。
耶稣受难前夕,向天父作如此祈求:「祢爱了他们,如爱了我一样……好使祢爱我的爱在他们内。」(若十七23,26)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事实,但我们却很难接受「天主爱我们,如同祂爱祂的圣子耶稣基督一样」的真理,这是由于人的生活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 时间:为人而言,分秒的时间如此真实地从我们眼前流逝;为天主而言,即非如此,天主永远存有于「现在」之中,不受时间的拘束。永恒的意义就是时间凝聚在恒久持续的这一刻中。(2) 空间:人的伸展受到诸多限制;为天主而言不是如此,天主是完全唯一性的天主。(3) 爱情:如此的分配感情,给某甲百分之九十的爱,给某乙百分之五十的爱,加注某丙身上是百分之廿的爱;天主不衡量爱,祂是百分之百完完全全的去爱。假如我们认为天主与人一样,将爱分等级,那么我们所想的天主就不是真天主而是我们自己。天主是恒真恒善恒美的一位,是完美合一者。我们「有」爱,但天主「是」爱,天主的爱不是一种活动,而是天主自己。如果我们确实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天主给予祂圣子是百分之百的爱,而不可能给我们只有百分之七十的爱。如果天主的爱确实有等级之分,天主就不再是天主了。圣女加大利纳谢纳的传记中,记述圣女与天主晤谈的一段,每使读者有一种感觉:天主除了为加大利纳忙碌外,似乎就无正事可作;天主对圣女的关怀无可分割,由此可知天主的关怀同样也加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田立克 (Tillich) 对信仰的定义是:勇敢的去接受被接纳的事实,即相信我是被天主所接纳的。我们可能认为这种信仰无须很大的勇气,因为它似乎是温和且容易的。诚然,勇气是信仰的必要条件,但人们常常缺乏它,当不如己意的事情横阻眼前时,我们每易抱怨「天主何以允许这事发生」,而对天主的爱画上个问号。但在不同的环境中,不管发生任何事,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天主还是接纳我。对我而言,信仰的动作超越个人的经验,信仰是对所认同生活的一种看法。天主的爱是无远弗届的,我们无法捕捉,更不能控制它,而唯有投身在祂的无限中。遗憾的是我们不喜欢一跃而入天主内,因为我们害怕这样作。
瑞典一位皈依者史托贝 (Sven Stolpe) 认为,信仰的意义正如爬上一高梯,而后听到一个声音说:「跳吧!我会安全的接住你。」听从此话采取行动者就是有信仰的人。我们为此一跃实在需要勇气,因此勇气是接受被天主接纳的最后一个理由。虽然此理由不甚显明,却与其它的理由一样实际。天主普遍的爱是容易相信的,但天主对我「个人」的爱却难以相信,因为天主何以会怜惜眷顾我这样的一个人呢?由于我们不常遇见一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权威者」,所以我们也就很难接受自己,更遑言接受被接纳的事实。
「接纳自己」不是建立在自我及自己的长处上,若依附在这基础上,它会崩溃。接纳自我是信仰的行动。因为天主爱了我,所以我也必须接受自己,我不能要求的比天主的更多!
第二章 全知的天主

上主,祢鉴察了我,也认清了我:
我或坐或立,祢全要认清了我,
祢由远处已明彻我的思考。
我或行之或躺卧,祢已先知,
我的一切行动,祢完全熟悉。
的确,我的舌头尚未发言,
上主,看,祢已经知悉周全。
祢将我的前使包围,
用祢的手将我荫庇。
这是超越我理智的奇事,
也是我不能明白的妙理。 (咏一三九1-6)
上主真的认清我吗?圣咏上说:天主是按照我实在是怎样的认识我。我们却常喜欢将别人予以归类:保守的或开放的;有深度的或肤浅的;沮丧痛苦的或满怀希望的……。当我们为别人加上一些标签之后,便毫不保留的说:「我已看穿他的一切了。」其实,我们并没有触摸到他的内心,自认看透别人,只是一种表面的认识。上主不用标签也不归类。
新的要理教授对这道理有很好的诠释:「当父母怀育我时,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孩子而已,要的并不是『我』。唯有上主真正的要『我』,祂知晓我的名。」在希伯来文中,「名」代表独一无二的人。当希伯来人说:我认识这个人的名时,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我洞晓他,如夫妇彼此相知相解。」故除非我实在爱这个人,否则永远不能认识他。「天主知道我的名」就是「祂爱我」的意思。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是贵重的,我爱慕你。」(依四三1-4)
世界的人口虽然已逾五十亿,但却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天主造人决不是大量的复制,因此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人,但是祂造的每个人都不相同。这显露了祂的丰盈,天主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住在每一个人心中。圣奥斯定说:
『主』,祢的美是恒古常新的,我爱祢太晚了,祢怎会在我内而我在我外?我在外边找祢,我追求妖艳的受造物‥‥祢在我身边,我却醉心外物,远离祢。当知晓离了祢的一切,都不算什么,祢叫过我,祢的叫声震动了我的耳鼓。 (《忏悔录》第十卷第廿七章)
他四处找寻天主,而天主那么临近他,即在他的心内!圣保禄告诉我们:「其实天主离我们每人并不远,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祂内。」 (宗十七27~28) 我之所以能成为我,那是天主的缘故,祂是我存在的根源。当我逃离祂或与祂绝断时,我便不再是我。「远离祂的生活便不能成为生活,丧失信仰的便不能成为人,而人便不能在祂面前存留」。
我逃脱什么?逃离谁?问题不在于天主,也不是我与天主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一切不是我自己造成的。我的内心总以为天主会来威胁我,有如别人揭露我的一切。这些都是错误的概念,其实天主比我更亲近我自己,祂是我生活的泉源。祂要我生活、茁长且达到完满。因而一切恐惧是来自我自己。我们常违背自己,正如圣保禄所说的:「我所愿意的,我偏不做,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做。」(罗七15) 在那时刻,天主总是在我其实的这一边,而我自己却不是。天主是忠实的,祂比我更亲近我自己。潘霍华 (Dietrich Bonhoeffer) 认为「天主是超越我们的,在我们当中天主是至高无上的一位。」
天主比我更忠实、更亲近我、更深入我心,这个「更」的意思是超越我们临在,即是超性。我永远不能了悟我的人格的奥妙,但在祈祷时,好像显露了。在祈祷中我向一位倾诉,但祂却是无法说出的一位,我向祂祈求时,却不能要求什么,因为我所要求的,祂已先给了或拒绝了。祈祷是向在我内的那一位更亲密的呼喊。这一切证实了天主比我更大,我必须朝拜祂,祂是我之所以为我的保证,而非一种恐惧。
我往何处,才能脱离祢的神能?
我去哪里,才笼逃避祢的面容?
我若上升于高天,祢已在那里,
我若下降于阴府,祢也在那里。
我若飞住日出的东方,
我若住在海洋的西方,
祢的双手仍在那里引导着我,
祢的右手还在那里扶持着我。
我若说:愿黑暗把我笼罩,
光明变成黑暗将我围包;
但黑暗对祢并不蒙眬,
黑夜与白昼一样光明,
黑暗对于祢之异光明。 (咏一三九7-12)
我们不能躲藏或逃避天主,即使「我飞往东方」,天主仍在那里。
乔布对天主自诉苦命的说:「人算什么?祢竟如此显扬他,将他置诸心头,天天早晨看护他,时刻不断观察他?祂到何时才不注视我,而让我轻松咽一下唾沫?」 (约七17~19) 乔布感觉到天主不断的观察他,使他心神不宁,这是他生活中最烦燥的时期。过去的要理问答曾把天主视为一个监督者,无论你到何处,天主总在那儿,天主的临在被视为一种惊骇。但在圣咏第一三九首中指出了天主的临在拥抱了一切,祂的真实给人安全感而非使人惧怕。天主是生命的泉源,但有时人们曲解天主,其效果是非常严重的。沙特在他的自传中,写到他少年时的经验:在一次无知的戏谑中,他突然体验到:「天主在看察我。」这使他吓坏了,同时他故意去诅咒天主,这遭致严重的后果。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他承认如果没有那次错误的观念,他与天主会相处得很和谐。他在少年时视天主为一道不能跨越的鸿沟。当父母和老师因教育失败,而不能进入青年的内心,然后他们利用天主作为辅助教育的工具,那不是圣经所允许的。的确,从类似沙特的人们身上,我们看出这种重大伤害的效果。
天主创造了一切,也是我们生命的泉源。当我们体会到这事实时,我们会因而喜悦并有安全感。无论我们做什么,天主的「手」总是扶持我。耶稣的生活显扬了这一切:天父不是以一考察者的身分处处都在,而是以爱及喜悦祂的圣子的身分临在。为此耶稣告诉我们:
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么,难道生命不是贵于食物,身体不是贵于衣服吗?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食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牠们;你们不比牠们更贵重吗?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关于衣服,你们又忧虑什么?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u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披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田地里的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天主尚且是这样装饰,信德薄弱的人哪;何况你们呢? (玛六25-30)
天主的临在消除了我生活中的忧虑,祂不但没有吓坏我,却给我平安,这种平安与我真正的信仰相结合。
祢造成了我的五脏六腑,
祢在我母胎中缔结了我。
我赞美祢,因我被造,惊奇神奥,
祢的工作,千奇万妙!
我的生命,祢全知晓.
我何时在暗中构形,
我何时在母胎造成,
我的骨骸祢全知情,
我尚在母胎,祢已亲眼看见,
世人的岁月尚未来到以前,
都已全部记录于册表,
都已全由祢预先定好。
天主,祢的策略,对我何其深奥!
祢策略的总数又是何其繁浩!
我若去计数,而它们多于沙粒;
设若数到底,我仍同祢在一起. (咏一三九13-18)
聆听!圣咏的呼喊:「天主缔结了我。」我就是我这个样子,这是归因于天主。祂充满了创造性,并由每个生命的奇妙诞生,我可以体会到天主的无限眷顾及关注。天主并不因我的存有而认识我;而是因祂认识我,我才存在。为天主而言,知与爱是一致的。故奥斯定说:「因祂爱我们,我们就变得可爱」。所以一切的爱以及创造性的知识,都是实际的临在。天主时时刻刻知晓并爱我,祂是我存在的根源,那不是静态死寂般的事实,而是活泼及永久给予生命的动力。在我内心就有这奥秘,也是我自身的美妙!圣经并非藐视人身的价值;相反地,基督的启示却非常尊重个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能分享玛利亚的赞颂:「全能者在我身上行大事」 (路一49) 。
赞美天主在我身上的成就是很有益的,这种信仰态度渐渐地表现于外表及举止上。如果在祈祷的生活中忽略了瞻仰天主的感受,就易流于死板、无味,毫无圣咏所说的:「我的灵魂请向上主赞颂,请你不要忘记祂的恩宠。」 (咏一零三2) 借着这种祈祷,我与天主的关系更加深了,对奥理的感受也茁长了。
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被接纳的尊重,这并没有贬低我的价值。对世人而言,更确切地了解到生命的来源使一切更宝贵、更可信赖,同时仰赖天主会产生一种世界所不能给予的深刻的平安。真正对自己的尊重、容纳,是完全仰赖天主,并认出天主在我身上行了大事。
天主,恨不得祢能杀掉恶人,
叫流人血的凶手迷离我身!
他们无法无天地亵渎祢,
他们不忠不义地攻击祢。
上主,憎恨祢的人,我怎能不痛恶?
上主,背叛祢的人,我怎能不厌恶?
我对他们深恶痛弃,视他们为我的仇敌。
天主,求祢检察我,洞知我的心曲;
天主,求祢考验我,明悉我的思虑。
求祢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
求祢引导我迈上永生的道路。 (咏 (三九19-24)
这篇圣咏的最初几节,使我品味到天主与我同在的真理。可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我常弃绝这事实。虽然,我常常借着圣咏赞颂天主,并洞察我思想及行为的奥理,但圣咏助我了解天主与我之间的鸿沟。每个人仍有背弃天主的危险性,其代价也是背弃其真实的自我。虽然天主比我更亲近我,但与天主对立是可怕的,它可截断我的根源,使我违背天主的许诺,而诱惑我说:「你将如天主一样」 (创三5) 。
在我一生中,如果有一次我视天主不是我的一切,以后在我的心中祂就变得不重要了。置天主于次要的地位,就是根本否定祂的地位。因而不知不觉我变成自己的神,这是实际上而非理论上的论点。那时,我也被诱惑去服侍两个主人,甚至于去破坏天主在我生活中的范围,并以他人或他事取代天主,那就是否认天主。若望书信说:「孩子们,你们要谨慎,远避偶像!」 (若壹五21) 拜偶像在基本上是违背了真理,它使我无生气及受苦受难,它否认我生命所包含的无限深渊。崇拜偶像不是原始文化的现象,在这个时代,我们虽不崇拜木刻的偶像,但崇拜的对象,却是对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及推动性的流行式样。
虽然借着启示,我接受了在我们中的全知天主,但我永远不能完全彻悟生命的神奥。圣咏的作者卑微且深具信心地说:「天主,求祢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祢引导我迈上永生的道路。」在这一三九首含意深远的圣咏结尾中,表达出圣咏作者的惧怕,不是惧怕天主,而是怕他自己和怕发现在他内有一种能力,此能力可能毁灭天主在他内,及世上所行的奥迹。

第三章 在真理内的自由

你们如果固守我的话,就确是我的门徒,也会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 (若八31-32)
若望福音好几次用「真理」两个字,譬如:「真理会使你获得自由。」(若八32)  但是若以理智来解释这句话,便失掉它整个的意义。若望所说的真理是:天主的爱是可靠的。当我真正知道可以信赖天主时,虽然我是一个罪人,但天主还是接纳我 ── 那么我便是一个自由的人。
天主以一切的爱来关怀我,故显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对天主最正确的经验就是不怀疑这件事实。天主只有在永恒的爱中才显示自己。
希伯来文中的 “ EMETH ”(Emeth)在拉丁文中是真理的意思,现在被译成「忠实」。为希伯来人而言,它是一个「存在」的词汇,使他们更认识天主。希伯来民族的整个生存全扎根在对雅威的「忠实」上,他们信赖雅威,雅威永不会放弃他们,那就是「忠实」的意义。
西方人认为真理就是理智,也就是观念或言词与事实相符一致。东方人比西方人,更能体会出它的意义。
“ Emeth ” 是一个名词,动词是 “Aman”,其意义是去「证实」,而 “Amen”「阿们」就是由这个字而来,它的意思是「但愿如此。」当天主对我说:「就是如此」,祂便不会收回祂的话。
希伯来人学习对雅威的忠实,便永不会忘记祂。虽然他们好几次废除了盟约,但永远确信天主是忠实的,并知道可以回归雅威,而雅威也在等待他们。唯有借着耶稣基督新而永久的盟约,「忠实」才获得圆满。圣保禄明确的说:「如果我们不忠信,天主仍然是忠信的,因为祂不能否认自己。」 (弟后二13)
按照圣经的道理,真理将使人获得自由,基督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例子,他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严格法律的约束;他为每一个人而敞开,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接近他。基督如何显示自由?如何使人接近他?如何接纳任何人?这些秘诀在福音中都显露了,也就是显露圣父是他生活的中心。基督生活在父的喜悦中,并说道:「我与父原是一体。」这的确显示耶稣是自由的,他没有自我的挂虑与困扰,他将自己托付于天父的旨意,并获得完美的平静,「天主的圣意是他的食粮」 (参阅:若四24) 。
当人们觉得不被接纳时,便会寻找一些方法来维护自己,如坚守某些原则,避免因让步而损失了人格。但是,人们若生活在被天主接纳的气氛中,则用不着维护自己。借着信仰,他们知道天主使人有价值,为他们这已足够了!
某些人费尽力量并不是为了宣扬天主的国,而是为建立自我的形象,这引起许多的惊扰!假如相信天主真的爱我,便可放弃维护我的那一部分,认出天主对我的爱不是建立在我的功劳上,而是建立在「无」中。圣经记载:「上主喜爱你们,拣选你们,并不是因为你们比其余的民族人数众多;其实你们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个;而是由于上主对你们的爱,并为履行祂向你们祖先所起的誓,上主才以大能的手解救你们,将你们由为奴之家,由埃及王法郎的手中救出来。」 (申七7-8)
不管我的行为如何,天主的爱仍存在,爱就是如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若壹四10) 在我生存以前,天主已爱了我。圣奥斯定说:「祢创造我是因为祢爱我。」天主不管我是什么样子,祂仍然爱我。祂爱我,我才能存在。天主的爱是建立在「无」中,它决不会被毁灭,因为得到此爱不是由于我的功劳,故我也不会失去它,天主的爱是恩惠,给我自由、平安及福乐。
当天主的爱不再是我生活的基础,不再是我生命的中心时,我就被束缚了。那时我就得依靠某些东西或某些人来救自己。但是当天主是我一生中最关怀的对象时,我就不必去救自己,天主会负责的。假如在每日的生活中,忽视了最关怀的对象 ── 天主,便会逐渐的失去自由,这是一个危机。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应该关怀无穷的深蕴 ── 天主,祂是我存在的根源,但我却认同于一个有限又微小的范围,我不仅失去了自由,甚至于丧失了人性。
自由有两种:一是在生命中不容许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如:老板、长上、约束等。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自由,它不受爱好与幻想的束缚,并使我降服。有些「宣扬自由的人」,并没有真的自由,他们所喊的自由,却成为个人的喜好。圣保禄提醒我们说:「弟兄们,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这自由作为放松肉欲的借口。」 (迦五13)
在福音中我们可找到一些极不自由的人,如法利塞人的自由与基督的自由是对立的;更清楚的说他们是假善的人。耶稣说:「祸哉!假善的法利塞人,因为你们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坟墓:外面看来倒华丽,里面却满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样的污秽。同样,你们外面叫人看来倒像义人,你们里面却满是虚伪和不法」。(玛廿三27~28)
法利塞人以遵守法律为光荣,并相信只要守法律就能救自己、革新自己,这是他们的错误观念。法利塞人即是那种为遵守法律而杀害自己的人,法律为他们是一切,并尽责的去实行法律的每一细节。他们在一星期内守斋两次,捐献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及各种菜蔬,并强调已完成的工作,但却忽略了公义及爱天主的义务,甚至不敢顺从主。在他们心目中,天主是严格的审判者,残酷的批评者,细心的找寻人的缺点者,他们认为天主找到人的缺点时,祂就高兴,并惩罚他,因此对天主的观念,使他们封闭了自己。
法利塞人生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尽量躲避任何过错,然后在他的生活结束时,可以让天主看见他是多么完美的一位,因而天主将会接受他。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不相信天主任何的爱。他抑制犯过,因为每一毁灭性的过错,会使他的整个的生命丧失。伪善的表现,实际上是法利塞人不能接受自己的一个象征,他需要自夸,也需要别人的称赞,因为他在心理深处畏惧天主,而感到非常不安全,他将此恐惧隐藏在自我满足之下,这也指出了他们缺乏信德,缺乏被接受的感觉。当我们了解法利塞人的心理,一切都非常明确。假如天主是残酷的,缺乏怜悯的,那么法利塞人就得遵守法律以获得安全。
法利塞人自满自足的肯定自己是对的。福音记载:「那个法利塞人立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其它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路十八11) 别人对法利塞人的看法却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别人看;为此,他们把经匣放宽,衣隧加长;他们又喜爱筵席上的首位,会堂中的上座:喜爱人在街市上向他致敬,称他们为『辣彼』。」 (玛廿三5-7) 法利塞人极关怀自己的画像,且引用祈祷来改善自已,可是耶稣说:「当你们祈祷时,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样,爱在会堂及十字街头立着祈祷,为显示给人。」(玛六5)  法利塞人认为他们在雅威的天国里,占着很重要的位置,其它的人都不如他们。
法利塞人遵守法律,并以为此能令天主赞同。天主的接纳对法利塞人可说是次要的,但对基督而言,却是相反的,受天主的赞同该是最重要的。假如一个小孩从未经验过父母的爱,而看见别的孩子被他们父母所疼爱,他便会嫉忌而想:「我也要被人爱,我从来没体验过爱,但是我要尽力得到父母的爱,同时以讨好的行为来得到爱。」这也就是法利塞人的态度,他们以这样的态度去引诱天主的爱,这种主动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怕,是多么大的重担。最初,天主盟约的基础是爱,而遵守法律是选民对盟约的答复。随着时间的过去,盟约在他们的生命中失去了意义,也就是作为天主的选民已不重要了,全心喜乐的答复也无影无纵了。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遵守法律这件事。当天主与祂的选民建立盟约时,百姓知道雅威爱他们,他们是雅威眼中的瞳孔。那时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如何中悦于雅威?」然而法律为他们说明了如何中悦雅威,故他们很乐意的去接受它。 (参阅:圣咏一一九篇) 这不是一个压迫的经验,而是一个喜悦的经验。「以色利: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 (申六4~5)  假如法律为人们留下来的只是义务和压力,那么它便成为一个重担。当遵守盟约的神修活跃于百姓中时,他们感到在主的爱下是安全的。但在法利塞人的时期,旧约已堕落,选民唯有在「法律」之下才感到安全。法律变成一种束缚,同时成为逃避的借口。
当人们不相信天主在盟约中的爱时,法律便没有存在的理由。法利塞人善用法律的词句,且只看到法律的表面,故受到基督激烈的攻击。法利塞人强调自己的力量和成就,而福音却是强调天主的爱,法利塞人认为自己的努力最重要;但为有信德的人,信赖天主的爱是首要的。
整个福音所显露的,就如一个孩子在天主的怀抱中一般,他除了被爱就从来没经验过什么事,而爱使他茁长。有时候,孩子们偶尔会犯一些错误,但不会危及父母对他们的爱。孩子们从来没想过父母不会不爱他们。耶稣教导人们要以同样的心来遵守法律,其原则是:
一、「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 (玛五17)
二、耶稣用一个比喻告诉门徒祈祷要有恒心。 (参阅:路十八1)
三、认识时代的记号,「假善人哪!你们知道观察地上及天上的气象,怎么不能观察这个时机呢?」 (路十二56)
四、我们是在爱内受审判:「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玛廿五40)
在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的诱惑,我们显露了法利塞人的态度。例如:过分遵守法律和规则;度一个「有规则」的祈祷生活;赶上时代的复兴神学;为别人生活并帮助别人,这一切都是依赖自己行事。总之,在生存的过程中,自我完成救援。
在天主的旨意下服从、祈祷、复兴和从事爱德的工作时,我们应该微笑了,但这是法利塞人所办不到的,他们不能为自己的成就而微笑。永生为他们是得失攸关的,因此他仍常常严谨紧张地处理自己的救恩。然而有信仰的人在完成任务时则说:「这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天主的爱。」路加也同样的告诉我们:「你们也是这样,既做完吩咐你们的一切,仍然要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 (路十七10)
基本的问题不是「天主对我满意吗?」而是:「天主就是天主,因而祂爱我,这为我是足够吗?」信德是去相信天主对我及我的生活说:「是如此!」当真正相信天主坚固我时,我才能够回答天主:「就是如此!」
第四章 擘饼

在生活中,我紧紧的掌握着我的财产,甚至非物质的东西。例如:工作、地位、朋友、思想、原则、自我的画像等。假如我张开紧握着的拳头,虽然手是打开了,但一切仍在里面。所谓祈祷就是在天主面前,敞开心灵及双手,祈祷所发生的就是这样。若我愿意张开双手,以足够的时间来等待,不久之后,主就要亲自来临,祂先要环视一下我手内所有的,也许祂会感到惊讶,我手中竟有那么多的东西,然后祂注视我并问道:「假如我拿走一部分,你会在乎吗?」我回答说:「当然可以,请祢拿走吧!我张开手的目的就是表示祢可以拿走。」上主于是再间我:「假如我再放一些东西在你手里,你在乎吗?」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当然可以。」
上面所显露的就是祈祷的核心。我手里掌握的,上主可以随时拿去一些,也可以增添一些,使其更丰富。任何人都无法如此做,可是天主却能够这样做,因为祂是主。我所能做的,就是伸张双手,敞开心灵,耐心的等待天主的来临。
祈祷不是一个探讨或是一个思考,而是一个「等待」。探讨是一种不耐烦的表现,而祈祷是盼望「另一位」的来临。等待即表示我以无能与空乏预备主的来到,这就是我对天主应有的态度。许多人以为祈祷是从事一件事情,所谓从事事情是以己意负责一切,但祈祷并不如此;我们不能勉强天主,只能专心的等待祂的来临。祈祷即是松开紧握的一切,因为那时候掌握一切的是天主,而非我,所以我该放弃一切勇敢的听从天主。
再举一例以说明「等待」的意义:假如有四个人相约去郊游,约定九点钟见面,到时只去了三位,那么大家只好等待第四位了。这种「等待」表示其中每一位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他,便不成众。同样的,在祈祷中我静静的等待天主,就是承认在我的生命中,天主是重要的,没有祂,我便不能存在。在法雷尔 (Edward Farrell)所作:《圣神的惊人之举》Surprised by the Spirit一书中,著者问住在巴哈马群岛猫岛的一位隐士 ── 若望兄弟,有没有话要转告给他的同胞们,此隐士一句也没说。可是四、五天后,当法雷尔要离开猫岛时,若望兄弟说道:「当你回去见到我的同胞时,请他们要耐心的等待和对待天主。」
当我愿意等待时,我已完全不一样了。祈祷是一个等待,它塑造我的人格,也使我关注、静观。因此祈祷者,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操纵者;他不是紧抓住任何东西,而只是去抚摸它们;他不紧咬任何束西,而是触摸它们;他赞赏而不存疑。圣十字若望对生活的理想所下的定义是:「在爱中生活,殷切的期待」,这就是人对天主的正确态度。每个人该单独以整个的人来面对这个等待,不要逃避。潘霍华曾说:「假如你拒绝单独的面对自己,那就是放弃基督的召叫。」
祈祷的核心是察觉到天主对我们的爱,并且完全顺从地回答此爱,这个位际的关系称为崇拜,它要求整个的人参与其中,这就是人行为的最高峰。当一个人完全崇拜天主时,他便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我们称之为天堂,这将会持续到永恒。
崇拜天主,永不可被视为是一种达到任何目的的方法,因为它的本质是不许可被人利用的,也不是以效率来达成任何事情。因此真正的崇拜天主,对我们来说是很难实践的。通常我们有计划地平安生活,并期望产生良好的结果,甚至于在片刻的休息中,也想完成某些事情。不过祈祷并不如此,它是个最大的例外。它是一个轴心,其它的动力都绕着它而运转。当这轴心失去时,我们的生活便没有准则了。严格的来说,轴心不可以被任意加以利用。明显的,在祈祷时如果抱着某种目的,必将会失望。这也是祈祷生活中最大的困难。
在每一个真实的祈祷中,为了更放弃自己,付出时间是必要的。「谁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必获得生命」,那就是真正祈祷的核心。这不是说祈祷没有效果,而是说它的「利益」不能是祈祷的目标。友谊可以贡献很多实用的利益,但如果把友谊建立在利益上,那么友谊便不存在。中世纪神修家艾克哈(Meister Eckhart)说:「利用天主,就是杀害天主。」
当祈祷不再带给我平安,而耗尽我的力量并使我感到软弱时,我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这样的祈祷又是什么呢?是否是浪费时间?自我的浪费?当这种问题使我没有信心继续祈祷,或使我感到天主不再聆听我时,我便发现祈祷不再给我任何内蕴及成就感。此时我很可能会被诱惑,而将祈祷转变为半小时的阅读或是自然的漫步,因为至少这是比较实际的东西。祈祷是不能以「好处」来衡量的,它只能被视为完全的顺服,而不要求得到什么;因此上述这种祈祷并未接触到祈祷的最深处。
许多传播福音者常说服我们:
主听到了我们的祈求。
祈祷给我们在别处找不到的智慧和内蕴。
祈祷蛤我们最深的平安,它是无处可寻觅的。
祈祷是力量的根源,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克服一切。
祈祷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察觉到天主的爱。祂爱我这个样子,而非我该是什么样子。天主熟知我的名字,因此这名字在祂的掌中,祂先爱了我。祈祷的意义就是在天主面前获得安全感。祈祷是沐浴在天主的爱中,此爱塑造了我,渗透了整个的我,并使我明白我的心灵超越了理智、意志及感受。祈祷决不是去试着使天主改变主意,若是如此,便是无信仰的概念。祈祷是屈服于天主的爱中,放弃自己而能全心勇敢的说:「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承行在人间」。
知道天主是爱,还是不够的,我不能以此观念去生活,因为今天所得到的观念很快的就变为模糊的印象。天主知道我是人,故我可触摸到祂的爱,在基督内可以看见祂的爱。耶稣说:「谁看见我,即看见我的父」。
祈祷生活的第二步,是以基督为中心,更认识他、爱他,亲密的跟随他。正如圣依纳爵在他的《神操》中不断的重复说(在我们歌咏中也有类似的话):「祈祷有三种要求:看得更清楚,付出更多的爱,一日比一日更接近基督并跟随他。」这种茁长使我达到与基督有位际的关系,以及在我的生活中极深刻的关系。正如圣保禄所写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是基督在我内生活,因为在他看来,生活原是基督」。
在潘霍华1944年,八月廿二日的一封信中可以找到一个更近似的例子:
「我们所希望从天主得到或祈求的,在基督内都找到了。因此一切的关键是『在基督内』,在天主基督内,这件事并不是幻想。若是我们了解天主所许诺的、所完成的,我们必须在永恒的默想中,与基督的生活、言语、行为、痛苦、死亡等合而为一。在基督身上,天主肯定了这一切,此肯定使我们屹立着。在这纷乱的时代中,我们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甚至认为别人的生活能给我生活意义。其实,基督可以做或该做的,他都已经做了,所以基督是我们的一切,他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更得到意义。为人而言,这一切就足够了,不必再有所渴求。」
祈祷的第三阶段,是发觉天主与整个的事实有所关联,我们不但在基督内找到天主,同时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件事上都能找到天主。在此阶段,祈祷的意义是对事实说「是」同时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确信一切,不只是为了实践的关系,而是因为天主是一切存在的根源。祈祷是在存有的最深处与天主有位际关系,在那里呼唤祂的名字,这就是真正的祈祷。
马丁鲍伯(Martin Buber)更清楚的解释:「并非是祈祷在时间内,而是时间在祈祷内。」假如二者倒过来说,即否认了这事实,故一天廿四小时都在祈祷内。只要用五分钟的时间去真正祈祷,那么廿四小时便在祈祷内。在祈祷中我直觉到这是一个奋斗,因为那时我必须做抉择,做一个基本的抉择  天主是否是我一生的天主。在祈祷中我答复了这个问题,若不祈祷,我就不能做这个抉择,一直到‥‥
祈祷改化我,使我成为被擘开的饼。 [1] 在我内心所隐藏的,正如面饼一样,擘饼不只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予‥‥祈祷要求人类接受这奥迹,如同以整个的人去答复一个召叫。在擘饼时我体验到死亡、复活的逾越奥迹,如果要生活在此奥迹中,我就该祈祷,否则我永远无法在奥迹内生活;另一方面,我若要祈祷,我必须以开放的态度生活此奥迹。
祈祷的困难是不愿意交付自己,除非我们完全交付自己,否则我们的祈祷不是真实的。任何事物不能代替我在祈祷中的整个给予;以时间来说,每晚半夜我收到一份礼物 ── 廿四小时,我按照天主的意思生活这廿四小时,这便是交付自己。因此,诚恳地祈祷,对天主说:「承行祢的旨意吧!」
当祈祷触摸到深处时,它包括了「等待」,正如在黑暗中、分娩前等待一般。既然祈祷是在我生命最深之处发生的,那么我的整个生命便联系在其中。
我必须生活在祈祷的环境中,祈祷的真正困难不是祈祷本身,而是生活的方式。有时我抱怨祈祷使我紧张,因此我不能有规律的祈祷。这是一种逃避的说法,因为祈祷不会产生紧张;而是我的生活方式不适合我的祈祷这是因为我祈祷时,不张开双手,不给天主完全的自由,我拒绝天主明晰的要求,所以我的祈祷便是枯燥的、空乏的及荒废的,如此一来,我便不能说:「承行祢的旨意」这种祈祷就如打网球时,在我身边有一尺高的铁杆,以致使我时时提心会碰到它,因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比赛一般。球赛不但不能使我轻松,反而使我紧张、害怕,整个球赛气氛都给破坏了,我只好放弃或不体面的结束球赛;或是坚持继续比赛下去。祈祷也大致相同,它可能是完成某种工作,如每天忠实的看电视、进三餐,这种祈祷是不真实的,因为我的生活并没有参与其中,故这是一种幻想。这种拒绝的习惯、盲目而倔强,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虚伪,最后它渗透在我各种的生活形态中。牟敦(Thomas Merton)称不真实的祈祷为「一个完全虚假的内在」;虽然在表面上非常虔诚,但在实际上他并未进入真实的生活。他又继续说:「非常不幸,这些人保留面子,以掩饰自己的无用。」他们所造成的最大的害处是伤害了那些愿意祈祷的人,因为他们使祈祷丧失了吸引力,并创造一个巨大的反对力量。愿意祈祷的人说:「假如这是祈祷,我不要它。他们的祈祷并非是真实的。」
第五章 主,请你教我们祈祷

路加福音记载:「有一次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停止以后,他的一个门徒对他说:『主,请教我们祈祷』」(路十一l)。然后,「耶稣以比喻向他们说明,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参阅:路十八1)
对于祈祷,有所谓以前的以及新近的理论。有人说,一切都是祈祷,「我整天祈祷!」这听起来是多么的美!但这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祈祷已失去了意义和内容。如果一切都是祈祷,那么祈祷本身什么都不是了。又有人说,工作即祈祷,这是含糊其辞的说法,在某一方面是对的,但在另一方面却是错的,因为我可能不按照祈祷而生活。工作应当反应我们的祈祷,但是如果以工作来取代祈祷,或者祈祷的动机只在于实用的话,那就是欺骗自己。祈祷是很具体的一件事,它超越了我们所能看见或听见的范围。
为了解祈祷的真实性,我们必须开始祈祷。当然,刚开始时也许不易进入状况,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将工作与祈祷视为一体,使得工作与祈祷的界线模糊不清。假如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维持祈祷,这种起步是不妥的,因为那时我们仍然贯注在原来的工作上。真正的祈祷应该把一些琐事抛于脑后,不让它们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祈祷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否则便失去它的目的和真实性。因此「内心深处的一切」都该参与祈祷。
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的了解祈祷是什么:当我们获知所喜爱的人患重病时,我们必定会为他祈祷,此时我们可能有二种反应,或是由于挂虑而思绪纷乱;或是将这消息加入祈祷中。伯多禄曾说:「将我的一切挂虑都托付给天主。」故我也将朋友托付给天主,相信天主会扶持他。我能以这样的态度,在真实的祈祷中,祈求一切重要的事。
怎样开始好好的祈祷呢?是凝神于祈祷的对象上;或是归回我心、松弛自已,立即与默想的对象合一?这二者是有差别的,凝神使人专心,但容易疲劳且不易维持;而放松则不会有任何压力且能持久。所以开始祈祷时先凝神片刻,而后放松自己,接着默想天主父、耶稣基督,或圣经中的某些圣人,并与他们认同。这时整个的我沐浴在宁静和平中,天主就在这里,祂永远等着我。
虽然,我虔诚的祈祷,但还有另一些困难存在,例如看不出天主给我的答复。天主不是人想象中的一个答复者,对天主而言,我只是祂的话语,我是答复天主的一位。
「啊!天主,你先爱了我,在我整个的生活中,你不只是一次来爱我,而是好几次。可惜,我们只能以时间性的言辞说出这爱。天主,你不断在我们身上发出爱,当我清晨醒来,举扬我心时‥‥你已临在了‥‥你先爱了我们。假如我黎明起身,在祈祷中,将我的心灵望向郝,同样地,祢也先关爱了我。当我从一天分心的事中退缩出来,敞开我的胸怀,我便发现,你永远临在。虽然如此,我们总是毫无感恩地认为你只爱我们一次。」(齐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有一些人把祈祷加上一层「外衣」,经过一小时的祈祷后,他们便除去了外衣,回复本来的面目。这是逃避生活,而不是祈祷。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不实在的。祈祷时,我该设法使自己平静,敞开心灵、聆听天主对我所说的,而不是我想要听的喜讯。
「默观是在沉默中聆听:期待。但从某方面而言,当我们不再聆听时,我们才开始听到天主的话语。这是更高深的聆听,而不再是对喜悦的某种感受而已。真正的默观者不是以心灵准备接受所渴望或期待的特殊喜讯,而是空虚自己,他了解永远不能预知那些由黑暗变为光明的天主话语。
沉默不是一个推论,也不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自我隔离,此二者都是自我限制、自我孤独,使我不能与天主在一起。沉默是面面相对超越的那『一位』,而不是面对满足自己的偶像;后者使人沉溺、迷失、僵硬,停留于原始而幼稚的自我崇拜中。」(牟敦)
有些人不喜欢反省,并以为祈祷就是反省。事实上祈祷不是面对自己,而是面对天主。祈祷是将心灵集中于基督,让基督的光渐渐显示于我,并在我身上实现他的光。在平静中我开始认识基督,也开始认清我自己,这一切不是凭着个人的分析而能发现的。祈祷不渴求人自我省察、发现自我的成长,因为那都是祈祷衰败退化的现象。
下列的步骤,有助于我们在祈祷中成长,它并非抑制祈祷,而是澄清祈祷的概念,使得祈祷的经验变得更明确、更自由。此程序分五个步骤,现在我们由最高峰的来述说吧!
一、天主的爱是我生活中最基本、最稳固的事实。被天主所爱,不只是我的动作而已,更是在被动的状态中,让天主的爱沉润、弥漫我整个的生命,这是人所持最安祥最有效的态度。祈祷的第一个步骤是意识到天主爱我目前这个样子。我尽可能地停留在这步骤中,不任意加长或缩短时间。为什么不缩短?因为在这步骤中,我所做的比任何事更有价值。为何不加长一些呢?因为勉强自己总是一个错误。当我感到满足时,便迈向下一步骤。
二、在第二个步骤中,我所能做的是回答天主的爱,那是最高峰、最热烈的行动,我们称它为「朝拜」。朝拜是完全将自己托付于天主的慈爱中。天主支配我,而我对祂说:「尔旨承行」。我在毫不紧张的心情下祈祷,因为我确知天主不是一种威胁,而是我丰裕生命的来源,这朝拜有声或无声的被道出。我在没有丝毫压力之下,尽可能地不加长或缩短时间,只让自己停留在这朝拜中。
三、以圣经或其它有助于祈祷书籍的某一特殊章节开始,并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分,来默观、肖似耶稣或与耶稣有关的人。这不是幻想,而是按照福音的意义洞晓耶稣的心灵,这一切不是我作的,而是基督在我内说话、触摸我、治愈我。这使我得到真正的祈祷经验。同样地,我也不延长、不缩短地停留在这一步骤中。
四、由于祈祷的循序渐进,祈祷变得愈来愈活泼,这帮助我了悟到我的许多要求,所以我达到了祈求的步骤。我所能要求的是:要认识耶稣基督,加深信仰,更勇敢更慷慨地跟随他,更爱那些进入我生活的人,或要求其它恩宠。我也能用我自己的话语、圣咏或其它有助于我的祈祷文,来表达我的祈祷。
五、最后一个步骤是默想,这须要技术,翻开圣经或其它书籍,选择其中某一段或某一章节,以作为默想的开始,这包含了努力地思考、分析、研究和了解字义等。这是一种理智的过程,这种思想引导我祈求,并使我焕然一新地肖似耶稣基督;也许,它能引导我到朝拜中,甚至沐浴在天主的爱中。这时,可从默想的步骤上升到较高的祈祷境界。祈祷就像登一座高山,在圣神的引领下向上迈进……
总之;查普曼(Dom Chapman)说:「『祈祷』是尽其所能,不作其所不能。」因此,我在每一步骤中都能憩息。
第六章 你就是那个人

「年初,正当诸王出征的季节,达味派约阿布率领他的将官和全以色列人出征;他们蹂躏了阿孟子民,就包围辣巴。当时达味住在耶路撒冷。一天傍晚,达味由床上起来,在宫殿的房顶上散步;从房顶上看见一个女人在沐浴,这女人容貌很美。达味遂派人打听那女人是;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厄瑞安的女儿,赫特人乌黎雅的妻子巴特舍巴吗?』达味就派人将她接来;她来到他那里,达味就与她同寝,那时她的月经刚洁净了,事后她便回家。不久,那女人自觉怀孕,就打发人告诉达味说:『我怀孕了。』」(撒下十一1-5)
此时达味为了挽回面子,便想否认他的罪过,他变得疯狂,漠视一切。他运用君王的权力来保存他的名誉。达味毫无理由的命令乌黎雅离开战场,甚至要求他留在宫殿中。「乌黎雅一来到他跟前,达味就问:『约阿布近来如何?士兵好吗?战事怎样?』又说:『你下到家中洗洗脚罢!』」(撒下十一7-8)但是,乌黎雅并未受骗,「乌黎雅却同他的主人的仆役一起睡在宫门旁,没有下到家里。」(9)达味第一次的企图失败了。「第二天清晨达味知道乌黎雅并没有回家,便又叫了乌黎雅,并向他说:『你不是由远道回来的吗?为什么不下到家里去呢?』乌黎雅回答说:『约柜、以色列和犹大人都住在帐幕里,我主约阿布和我主的仆人都在野外露宿,我岂能回家吃喝,和我妻子一起睡觉?上主永在,陛下万岁!我决不做这样的事。』」(10-11)达味的第二次企图又没成功。达味遂命令乌黎雅回到战场上,「达味向乌黎雅说:『今天你还留在这里,明天我要打发你回去。』乌黎雅那一天就留在耶路撒冷。」(12)达味又开始了第三个企图:「第二天,达味召他来与自己一起宴饮,将他灌醉。傍晚,乌黎雅出去,仍与他的主人的仆役睡在一起,并没有到家里去。」(13)即使乌黎雅醉了,他仍然坚强得足以把持其原则。「达味于是派乌黎雅回到前线,并给约阿布统帅带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应派乌黎雅到战事最激烈的前线,然后在他后边撤退,让他受到攻击而阵亡。』约阿布查看那城以后,便派乌黎雅与最强悍的敌人交战,乌黎雅到那里去。城内的人出来,与约阿布交战,达味的仆役中,有些人阵亡了,赫特人乌黎雅也阵亡了。」(14~17)。达味的做法极为极端,他认为这样才可以挽回面子。但事实并不尽然,因为乌黎雅从开始便起了疑心,约阿布也猜测这件事。我们总以为他人不会对我们所掩饰的过错加以注意,事实上别人早已留意了。战役结束,约阿布聪明的派人向达味报告这次战役的败北,达味发怒之后,使者又说:「你的仆人赫特人乌黎雅也阵亡了」(21)。当达味接到使者的这个传信,立刻改变口吻说道:「你去告诉约阿布说:不必对这事过于伤心,因为刀剑有时砍这人,有时砍那人;你只管加紧攻城,将城毁灭,你要鼓励他!」(25)掩饰过错远比罪过本身更为严重。假如达味认错,还不算太坏,但企图掩饰罪过时,真正的邪恶就开始了。
「人心最狡猾欺诈,已不可救药,谁能透识?」(耶十七9)邪恶是我们的一部分,最经微的激惹,会使它在我们身上显出其势力。保禄写到:「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的恶,我却去做。」(罗七19)真福高隆汴(Blessed Claude de la Colombière)曾说:「我自觉有犯各种罪的可能。」有这样的自觉是很好的,至少当看到别人的邪恶时,不会太惊讶,因为我们无法预计邪恶何时会来临。
邪恶发生的过程甚为缓慢,它始于无知和软弱,尤其是好奇的感觉,这是人性的弱点。从上述故事的结尾,可知邪恶会很快地变成谋杀者。开始时是一些琐屑的事,它随着人性而成长。在成长中,时间使它成为真实的。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内在的推理,例如说谎是件小事,但当人撒了一个谎后,为求前后一致,他必须说一个以上的谎,很快的便陷入了谎言的网中,这时他便成了一个骗子。这就是生活的内在推理。另外一个例子是离婚,它的发生也有一段历程,可能始于挫折感,丈夫把怕老的心理投射在妻子身上,挫折使他情绪多变,对妻子失去兴趣,但这还不致于太糟。这种情况也有其内在的推理,渐渐地夫妻相处愈来愈疏远,丈夫对别的女人产生了兴趣,她是他单调生活中的绿洲,这种游戏使梦想成为事实。他们愈陷愈深,甚至于意识到它的危险性,但仍然告诉对方:「我们要想办法保持婚姻关系」,这真是自欺欺人。内在的推理一步一步的前进,终于以离婚为结局。邪恶如任何事情一样,始于一粒种子,然后生根茁壮。这就是邪恶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大的情形。
新约和旧约对邪恶的解释有显著的不同。旧约所依据的是律法,律法所处理的是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邪恶。古人曾说:「不可杀人,谁若杀了人,应受裁判」(玛五21),又说:「不可奸淫」(玛五27)。基督却重视罪恶的根源和罪恶的种子,认为法律无法洞察罪恶,基督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玛五22),法律足以将通奸者处死,但基督说:「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玛五28)基督一再强调根本,「那从口里出来的,都是由心里发出来的,这些才使人污秽」(玛十五18)。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
「于是上主打发纳堂先知去见达味;他一来到他跟前,就对他说:『在一座城里有二个人,一富一贫:富的有很多牛羊;贫的,除一只小母羊外,什么也没有。这只小母羊是他买来喂养的,在他和他儿女身边长大,吃他自己的食物,喝他自己杯中的饮料,睡在他的怀里,待牠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有一个客人,来到富人那里,他舍不得拿自己的牛羊,款待那来到他这里的旅客,却取了那贫穷人的母羊,来款待那到他这里来的人。』达味对这人大发忿怒,问纳堂说:『上主永在!作这事的人该死!并且,因为他这样行事,舍不得自己牛羊,他应七倍偿还。』」(撒下十二1-6)
达味看出他人的罪,知道富人所犯的过错。孔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我们常明察他人眼中的木屑,而却不见自己眼中的巨梁,这二种罪过都是相同的。达味虽致力于外在的世界,但内心里活在不稳定的意识中。富人的行为令达味恼怒,甚至对他加以惩罚。的确,达味所指出的富人过错,是该受到惩罚的,然而达味在控诉他人时,却无法面对自己的罪过。他这种狂热的行为乃是一种逃避,虽然热爱真理,但本身且显示不公道。他不断的与人诉讼,此隐藏了他的恐惧和罪恶感。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会以积极的作为来消除心中的恐惧和罪恶感,这种态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只有极少数的人真正了解到这是一种逃避的行为。达味虽然承认自己是罪人,但却不承认犯过某种特殊的罪,故他决不会说:「我杀了一个人。」我们常常掩饰自己的罪过,认为所犯的并非大罪,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纳堂对达味说:「你就是这个人」时,这确是一个转变的时刻。「天主的话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百穿入灵魂和神魂,关节和骨髓的分离点,且可辨别心中的感觉和思念。」(希四12)上主透过另外一个人来告诉达味,要达味承认「我得罪了上主」(撒下十二13)。当我们掩饰自己的罪过时,我们所表现的是完全不被接纳;而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上主的接纳并相信祂的接纳是无限时,我们就能表明我们的罪过。掩饰罪过象征着我不相信天主的爱,这也是最糟的一点,它表示缺乏信心,缺乏了解自已的被接纳。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不愿承认过错的人,他们的不安全是值得同情,他们是软弱的,且受最大的痛苦。
就在我缄默不语的时期内,
我的骨骸因常伤效而疲衰;
因为你的手昼夜在重压着我,
我的力量像在盛暑中而消耗。
我终于向你承认我的罪过,
丝毫也没有隐瞒我的邪恶,
我说:「我要向上主承认我的罪孽,」
你即刻便宽赦了拭的罪债。(咏三二3-5)
答案并不在掩饰而是宽恕,「罪恶蒙赦免,过犯得遮掩的人是有福的。」(咏三二1)他的罪过不再被上主所计数,那该是多么大的福气。唯有在信仰中才能获得自我认错的勇气。宽恕表示了天主至深之爱,那是福音另一个领域。因我们的认罪,在蒙受宽恕的片刻,过错变成美好的事;因为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天主,并体验到祂的接纳是无限的,祂的爱远胜过我们的罪过。宽恕使我们与上主间缔结了新的关系,因为圣神为我们显示出罪恶是什么。(参阅:若十六8)只有勇于认罪的人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并发现举世不移的平安。

第七章 祂仍然是忠信的

只要大致翻阅一下新约,便可看出耶稣与罪人间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耶稣与罪人在一起,引起人们的愤慨,但祂仍去寻找他们;祂必须这样做,因为祂是耶稣。「祂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 (玛一21)
「当耶稣在屋里坐席时,有许多税吏和罪人也来同耶稣和祂的门徒一起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祂的门徒说:『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同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呢?』耶稣听见了就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你们去研究一下:「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 (玛九10~13) 耶稣很少与有品德的人在一起,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路十九10) 祂不是来攻击中产阶级的习惯、废除已建立的制度、煽动社会的革命或是袒护被驱逐的人,「祂被父派遣是来找寻罪人」,这是耶稣任务的重心。总之,祂不是来加强人们和祂同胞的关系,虽然这也是祂的任务,但这毕竟是次要的。耶稣只有一个目标;加强人与天主的关系。祂来是为了召叫罪人。
耶稣所行的奇迹,和祂为人赦罪,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耶稣一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孩子!你的罪赦了。』」 (谷二5) 瘫子来到耶稣跟前,不是为了罪赦,而只想被治愈。耶稣为了表达祂救赎的任务,在这人身上加上了赦罪的记号,便对他说:「起来!拿你的床回去罢!」 (谷二11) 治疗和赦罪在耶稣的使命中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耶稣不主动地寻找病人,祂只是治愈那些自动找祂的病人,而罪人更是祂的目标。祂与罪人在一起,主动表示祂真心的接受;祂与税吏和娼妓为友,常出现在他们之间,与他们共进晚餐,并从他们之间选择了一位作为祂的门徒。祂来的使命是拯救这些丑恶的行为。虽然基督在许多方面很像先知,但在这一点上,祂却不同,祂接纳税吏以及类似这样的人。
基督教义就是深植在此颠倒的事实中。在基督之前,人们对宗教的需要,乃是为了逃避罪过、寻找克服内在邪恶的方法,或是为了弥补不断扩展的不良影响。但耶稣却推翻了所有的问题,祂不说某人该做什么或该到哪里去,而说天主来是为了救赎,是为「耶稣在罪人之间并与他们一同吃喝」提供了证据。(纪廉特Jacques Guillet)
天主派遣了祂的唯一圣子来寻找罪人,祂对我们正如对犹太人一般地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奸淫者投石罢!」(若八7) 耶稣并不指出谁是罪人,因为在祂的眼中我们都是罪人。但是,在祂治愈我们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罪。病人若不承认自己的病,则医生无法为祂治疗。只有在承认我们需要被拯救时,我们才能被拯救。天主尊重我们的自由,不强行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若拒绝,祂便不会救赎我们。谁若自认为公正、有品德,则是将自己置于基督的影响力之外。基督宗教的教义为无法意识到罪的人是空虚的,整个的福音也失去了意义和目的。「我们说我们没有罪过,就是欺骗自己,真理也不在我们内?……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犯过罪,我们就拿祂当说谎者,祂的话就不在我们内。」(若壹一8~10)
基督不是来鼓动社会,祂的来临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带来了一个革命  在人的心灵深处可以阻挡天主的爱。基督对此革命采取了主动,罪妇用香液抹了祂的脚。耶稣说道:「她的那许多罪得了赦免,因为她爱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爱的少。」(路七47) 对这一章节可以有两种解释:因为那女人爱得多,所以罪得了赦免;或是她的罪得了赦免,所以她爱得多。前一种为旧约的看法,先知们也有同样的观点,一个有罪的妇女哭着忏悔,他们就原谅了她。在福音中这个过程是前后颠倒的,赦免应该在前,而后妇人才能得到无限的爱。在罪赦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睛被打开了,了解到天主慷慨的爱,并对此爱有自由的反应。散发者是天主 ── 天主的赦免;而成果却是我们的 ── 爱的增强及更进一步的了解上主的真理。
耶稣从不藐视罪过,反而赦免罪过,祂向犯奸淫的妇人说:「『没有人定妳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说:『我也不定妳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若八10~11) 基督认为她的行为是有罪的,但祂毫不发怒,毫无责难的接受此淫妇,这就是基督。基督不是以「说」,而是以行动使我们获得自由。祂的福音不是一篇讲演,而是事实,是发生过的事实。满被天主性的天主圣子,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个,并分担我们的罪过,在这结合的至深之处,使那些愿意接受救赎的人与天主重新和好。要了解基督的精神,必须先了解新约中和好圣事的重要性。
在圣经中,尤其是新约,特别强调弟兄之间的关系;彼此相爱就是遵守全心全力爱天主的诫命。基督徒弟兄间的关系,不是基于人性的理想和博爱主义;而是完全依赖天主 ── 天主完成和好,这是天主救赎工程的结果;在基督内。人与天主的和好已经建立,人与人的修好也在其中。在圣经中「和好」为宽恕、赎罪、拯救、赦罪、圣化、平安和仁慈等,提供了重要的观念。「所以谁若在基督内,祂就是一个新受造物,旧的已成过去,看,都成了新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天主,祂曾藉基督使我们与祂自己和好,并将这和好的职务赐给了我们:这就是说:天主在基督内使世界与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们的过犯,且将和好的话放在我们的口中。所以我们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借着我们来劝勉世人。我们如今代基督请求你们,与天主和好罢!」 (格后五17~20)
低估自己的罪过是天真、肤浅的,也不会为祂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样贬抑赦罪的真实性,会使自己陷入挫折和攻击中,甚至于企图以自己的力量创造较好的社会。假如弟兄间的关系只是建立在上述的任何一个关系上,则不能达成传布福音的使命。唯有了解自己的罪过并得到宽恕后,才会去爱敌人。「和好」圣事使人在面对任何事时,不丧志也不沮丧。
山中圣训表示,听众已经验到蒙受天主的宽恕,并要求在生活中更依赖祂。「和好」圣事不只是在宣讲福音时极为重要,同时在遭遇挫折时,它提供我们如何以谦逊、耐心地去服务他人。如果不生活在天主的爱叫,如何能毫无私心地去爱别人呢?故教友的热心奉献如不建立在和好圣事上,则山中圣训便毫无意义。
罪过乃是人类历史中最痛苦的经验之一,它为希腊的伟大戏剧及现代电影提供了剧情。所有世界的大宗教对「罪恶」和「和好」都有实质上的教诲。其它宗教是借着苦行、赎罪和牺牲 (甚至牺牲小孩) 来与神和好;而基督宗教的方法是独特的,基督要与人和好,赎罪是天主自由给予的恩宠,天主提供恩惠同时推动我们慷慨地接受此和好的恩惠,这一切是天主的启发及渴望。
和好圣事并不表示说,圣子死在十字架上,天主就此满足了。圣子被派遣来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满足天父,而是为了让我们确信祂的救恩。许多基督徒以公义来解释天主救恩的计划,同时加给天主父这公义者的面目,如此一来,天父好像是由天空来的一位,在祂的圣子上获得代价。福音作者没有如此的观点,甚至整个新约也没有。 (施坦利David M. Stanley)
整部旧约乃是天主愿意救赎人类的长久历史,祂极力使祂的选民恢复尊严和幸福,天主的忠实彰显出祂的爱是可依赖和可信仰的。保禄致弟茂德书信中有一段极佳的结论,而这也是所有的先知所宣扬的:「如果我们不忠信,祂仍然是忠信的,因为祂不能否认自己。」 (弟后二13) 虽然先知们伟大的人格,没有完全成功的使得人们接受罪过的教训,但天主的爱仍然存在,「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借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末期内,祂借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 (希一1~2) 。在邪恶的工人的寓言中,基督说:「主人还有一个,即祂的爱子;最后就打发祂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必会敬重我的儿子。」 (谷十二6) 这说明天主为救人类,牺牲了祂的圣子。圣子的任务是显示天主的爱比我们的罪过更大。虽然我们有罪过,但我们仍然被天主接受,耶稣表白:「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给其理作证」 (若十八37)。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圣经中「真理」的意义:天主的爱是可靠的,祂的使命是接纳任何人 ── 包括税吏、娼妓、淫妇等,天主的仁爱使他们都觉得被接纳。破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熄的灯心,祂不吹灭;祂发掘每人的优点,从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天主派遣子到世界上来,不是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借着祂而获救。」 (若三17) 祂来到群众中间接受被压迫的罪人,没有一个人被基督抛弃,在祂的眼中也没有人是极端的邪恶。在艰难的世界中,祂真正的爱每一个人。接纳祂的召叫需要忍受寂寞,因为当一个人接受任何人时,祂就不再属于任何人。基督从不拒绝任何人,但也不属于社会中的任何团体和党派。「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假使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但是我的国不是这世界的。」 (若十八36) 虽然这种开放的伦理使耶稣寂寞,但祂仍然忠实自己的使命,当每个人都敌对祂时,甚至在生命危险中,祂仍然接受苛责祂的人,「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 (路廿三34)总之,不是圣父要求圣子残酷的死,而是人们把基督「开放伦理」的真实性和普遍的接纳性推到极致,这是人向天主算帐,而不是天主向人算帐。
钉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百夫长和罗马官员,从头至尾都看到了耶稣的死亡,因而被祂超越的人性所感动。在他们军旅生涯中,从来没看过这种事情。站在十字架前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断了气,就说:「这人真是天主子」 (谷十五39) 。基督在最后的试验中,耶稣仍被同胞们试探着。
当天主的爱在基督身上发挥到极致时,我们明白天主的爱是无限的,这爱比我们的心和罪都更大,并超越了所有人类的思想,使我们深信:「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 (罗八39) 因而,即使带着真正的罪过,我们仍能接近天主并确信祂的接纳。这是体验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受造物。例如:当一个人受到责骂时,祂的创造力、爱的力量、生活的喜悦以及祂的完整性都受到了阻挡;但是当他忽然或逐渐地了解到,他并没有被拒绝或受到责骂,而是受到人们的爱和接纳时,他体会到一股新生的力量,每一件事都改变了。此人在阳光和歌唱中,散播着快乐。而今他可以再给予和爱,他成为一个新人,新的受造物。在被责骂时不可能做到的事,现在都变成可能了。基督的使命是带给人和好及重生,了解这喜讯和事实的人,就称之为基督徒。
第八章 治愈之爱

耶稣曾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小的向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给我罢!』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来,就往远方去了。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他便开始穷困起来,他去投靠一个当地的居民;那人打发他到自己的庄田上去放猪。」(路十五11-l5)父亲为了避免儿子的反叛,答应了小儿子的选择,他一反犹太人的习俗,把财产分给了两个儿子,这表示他尊重儿子的自由。
很明显的,儿子自食罪恶的后果。他耗费了一切,甚至于他的未来,然而所得的经验却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一切钱财、食物、朋友、休息和平安的不幸下,他崩溃了。甚至于在富有时所交的朋友,至今却远走高飞。我们知道,罪过的经验不会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或收获,但是我们却不断的犯罪。罪过所造成的影响会波及他人,就如这个孩子的愚蠢为家庭带来了悲哀,也破坏了家庭的名誉,但是比这一切更悲哀的,是刺伤了慈父的心。
「儿子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并且要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罢!』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路十五17-20)。饥饿使他意识到要回家,这动机虽然并不高尚,但确很实在。他的饥饿是一个恩典,使他真正的忏悔。治愈、洁净及更新的渴望,是推动人开始过新生命的强而有力的动力
孩子毫无辩白的认错了:「父亲!我得罪了‥‥」有时我们的认错是那么空洞,或常停留在应该开始的地方,或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深入。太多的教育甚至于不良的宗教训练,使我们以隐晦的方式背叛天主,所以,如果要我们的认错有效果,必须从正面突破。福音就是要人把所有阻挡人认罪的借口都置于一旁。
孩子回家时表示了真实的悔改,垂直的对象是天;平行的对象是他的父亲。这就是懊悔和悔改不同之处,前者是人感觉难过,但不表示出来,因此变得沮丧、郁闷。犹达斯便是一例,他背叛了天主,却拒绝认错,认为赦免是不可能的。而后者是一种表白,把罪过表达出来。伯多禄和犹达斯两位都背叛了天主,但伯多禄却认错了,并得到宽赦。
真正悔悟包含了了解自己的地位,正如儿子对父亲说:「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佣工罢!」他毅然地放弃了人性的尊严,回家向父亲认罪。他无所要求,可是任何赐予为他都是礼物,他都感激的接受。
「他的父亲老远便看见了他,以怜悯的心跑上前去,热情的亲吻着他。儿子向父亲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去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路十五20-24) 毫无疑问的,在回家的途中他会想到「父亲会说些什么呢?他会有些什么反应呢!」事实上,父亲的反应超出了他的期待,父亲怜悯的把袍子、戒指、鞋子都给了他。父亲治愈了他的创伤。有一些曾受过创伤的人,却没有被治愈,他们变的非常痛苦,甚至连人格也受到损伤。问题不在天主,而在我们!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明确认罪的重要理由。天主很容易预备好了要宽恕我们,但我们却很难接受祂的赦罪。天主的反应相当快,我们则很慢,尤其是很慢地才能从罪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在意识到真实的罪过之后,再感受到被接受,乃是一个逐渐被包容的过程。有不少人承认自己的罪过,理智上也明白被原谅,但罪的伤痕却未被治愈。这深藏着告解圣事的基础,就是说,假如不向一个人说出我们的罪过,并听到他以天主的名赦免我们,那么原谅不会达到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我们必须表达我们的罪过,并且要大家一起来表达。为听告解的人而言,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他应该让忏悔者有充分的时间,并且在毫不受轻视或催促下说出他的罪过。其次他应该灌输忏悔者说,天主不但会宽赦我们的罪,同时也会治愈我们。虽然天主在一剎那间宽赦了我们,但我们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协助才能由罪恶中解脱出来。
「告解圣事是所有圣事中最个人化、最强烈并且是最困难的。因为它要求人的成熟,要求人接受巨大痛苦的能力,以及真正的认识自我;或许这是人为什么只打算在临终时才去办圣事的原因。在我们之中有谁又真正准备好去面对生活的天主呢!」(法雷尔)
也许我们太熟悉荡子的比喻,以致于忽略了父亲的反应是那么的特别。别人的父亲在这情况下会有些什么反应呢?他们可能因孩子的罪过及伤害,而毫无抱怨及爱他吗?我们很难相信天主这样的对待我们;从人的经验来说,这是很奇妙的事。不少人有两个难题:我们的罪过是真实的,故天主不可能爱我们;或是天主真的爱我们,因此我们的罪过并非真实的。浪子的比喻打破这进退两难的情况,它使我们相信:「天主的思念不是我的思念。」(依五五8)。并使我们克服了天主对我们的罪过会有一个狭小反应的错误看法。父亲不要求任何条件,和儿子倾心的交谈,在毫无束缚下赢得了儿子完全的回头。儿子的回来是父亲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有关迷失的恙羊、钱财和荡子的比喻说明了父亲的喜悦。喜悦是忏悔圣事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当我们给天主一个机会来宽恕我们的罪过时,天主会很高兴的。我们的忏悔让天主有一个机会显露出祂是我们的天主,并实现祂的忠信。天主说:「让我们庆祝吧!」
当荡子归家时,他的哥哥正返回家中,「他听见有奏乐和歌舞的欢声,遂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这是什么事,仆人向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他回答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羊,让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路十五25-32)小儿子曾是家中的迷羊,在他误入歧途时,大儿子得到父亲的宠爱;但在宽恕的过程中,这个情况全改变了,最后的变成最先的。在被宽恕之后,小儿子以亲密的方式认识了他的父亲。天主的赦罪为人和天主之间缔造了一特殊的关系。罪过对我们并不一定有害,相反的对我们可能有利。天主治愈的力量如此的大,以致于邪恶都变成了美善;这就是福音的另一面。
大儿子拒绝参加欢宴,并向父亲诉说这几年来对他的服事。这种诉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人与他一样服事只是为了自己的缘故,当然这并非这个比喻的重点。耶稣着重于父亲的仁慈、反应,他的爱以及原谅的意愿。在比喻中,两个儿子的爱并非重要,因为荡子已没有爱,他回来的原因是因为饿了;而大儿子则是抱怨从来没有机会为他的朋友宰羊欢宴。过分重视服务和成就会使我们陷于肤浅或沮丧的自满。我们最好把焦点放在天主及祂的爱上:「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他爱了我们」(若壹四10)。让我们仰望天主的爱吧!在盛宴中喜悦。

第九章 告诉他我是谁

离皇宫十里远的河流上游住着一对夫妇,一天,国王想要召见他们的孩子,使者接获命今后,立即朝着指示的地点去传达君命。他来到了一个小田庄,看见一位村妇正在喂猪,当这位使者传达了国王的旨意时,妇人惊讶的说:「你一定是弄错了,我并没有孩子呀,更别说是有大到可以和国王说话的孩子。」于是使者回到了皇宫并报告未能达成所交付的任务。王室深怕国王气怒,并且也希望他能从此忘掉这件事情。果真如此,自那天以后,国王便不再提起这件事。
大约过了廿五年后的一天早晨,皇宫的大门前出现了一位青年,他虽然穿着一件深蓝色,庄重且质料最好的衣服,可是却与他那土气的外表与天真的举止极不相称。他要求谒见国王,因为国王曾经要传见他。守门的侍卫以怀疑的眼光注视着他,过了一会儿,侍者宣称国王并未召见过这位年轻人,但是他坚持国王曾经要传见他,双方争执不下,终于请来了宫中的一位官员来排解这件事情的症结所在,一位老参议想起了他所说的这段故事:「早在他出世之前,国王就曾派员要召见他。」当官员禀告国王是否要召见这位青年时,国王满面惊喜地说:「我不是曾经梦寐以求地想接见这个孩子吗?」
于是农夫的儿子,见到了他的主人,国王遣退所有的人,让男孩坐在宝座前,并握住他的手说:「我拥有广大的王国,它可以延伸到你家以外很遥远的地域,如果以行程的时间来计算,那么要走好几个钟头才能到达边界,我的子民都分散在各个地区,很少人见过我,所以他们对我的影像都极为模糊,现在我赐给你一支宝杖,一顶皇冠及一件皇袍,并交付给你一个任务  让我的人民能了解我的影像。」
国王站起身来,男孩疑惑又害怕地坐在椅子上,手中紧握着皇冠、宝杖和皇袍而不知所措。在国王离开大厅之前,男孩以急促的声音问:「但是我根本不认识你啊。」国王并不理会他,男孩又以更大更激昂的声音喊道:「我到底要做什么呢?」国王走了,男孩极为失望的喊道:「为什么要我做这些事呢?」一位侍者走过来,向他鞠躬,然后将他引出皇宫。男孩在正午太阳的炎威之下,想着刚发生的奇怪事情。他回到家中,把全部的故事告诉父母,他们很高兴儿子能被国王召见且和他谈话,他们将此事传扬给亲戚、朋友和邻居们,然而这个儿子无论在田中工作或休息时,都时时刻刻想着他所负的任务,却不知如何去实践。
后来,他决定去拜访林中的智者,在听完了这位年轻人的故事之后,智者说:「你当然知道国王是做什么的,但是因为你只见过国王一次,所以你不认识他,当你被召唤晋见国王时或许得到一些暗示。再者,宝杖、皇冠和皇袍象征着国王,那也不必太惊奇,想一想国王所赠给你的礼物,便会发现它们的意义,然后按照所隐含的指示去实行。」男孩点点头,但是他又问道:「我如何谋生呢?」智者答道:「你身为一个农夫,继续不断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假如一个农夫扮作行政首长或是一个职员扮演地主的角色那是极为糟糕的事,若是如此,国王早就到你田中工作了」。年轻的农夫叹了一口气说:「但是为什么国王要我做这个工作呢?」智者含笑地回答说:「国王也同样要求别人做这种工作。」‥‥
于是,众所周知,在沿河的附近,住了一个大家喜爱的人,这位年轻人种田、施肥、收割、养猪,他聪明而正直,常常有人来拜访他,与他共处是件赏心的乐事。这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他使人们感到非常自在,正如饥饿者成为饱足者一样。大家讨论这神秘的传说,有一天傍晚,他与朋友在田边散步时说道:「一粒麦子,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麦粒死了,而生命却茁壮了,我们不要怕死。」又说了另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一切都将消失,唯有被爱永远长存。」
一天他去逝了,他的侄儿们开始清理他的财产,他们听说他曾经从国王那儿得到宝杖、皇冠和纯金的皇袍,他们努力寻找,但只发现一本破书,书面开始这样写着:「耶稣基督;亚巴郎之子,达味之子‥‥」
寓言的解释:
这个寓言的开头非常奇妙,它说:「一个男孩在他出世之前就受命去见国王。」很奇妙的是在圣经上也可找到这样的经验:「我还没有在母腹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耶一5)。「从母胎中已选拔了我,以恩宠召叫我的天主,却决意将祂的圣子启示给我,叫我在异民中传扬他」(迦一15~16)。天主交付给先知、圣保禄和我们同样的使命。即是这使命来自我们出世以前,天主已派遣了使者来召叫我们。
国王等了廿五年,男孩子才到了他的跟前,虽然他预料有一天这件事会发生,但当典礼官疑惑地问国王是否愿意召见这男孩时,国王说:「我当然要见他呀!是我叫他来的啊!」廿五年为天主来说并不算什么,祂非常耐心等待着我们,祂尊重每一个人,同时期待有一天我们会回答祂的召叫。天主毫不怀疑地给了我们无限的信任和信心。当我们不怀疑天主对人的信心时,我们便能相似天主,分享祂的耐心。
男孩的任务是让人们认识国王。而基督徒的召叫却是告诉人们基督是谁?上主说:「我使你们站立在我面前,你若能发表高尚而非荒谬的思想,你就可作我的口舌」(耶十五 19)。我们要学习天主的话而说:「吾主上主赐给了我一个受教的口舌」(依五十4)。传播福音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但宣扬者不要带有个人的讯息和思想,不要给福音添加任何东西。我们忠实天主,只说天主的话语。我们必须先以自己的生活作为榜样,才能传达天主的讯息。借着「生活的基督」告诉人们基督是谁:「因为天主所预选的人,也预定他们与自己的儿子的肖像相同‥‥」(罗八29)。圣子的真像召叫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基督、圣言的见证者。
在寓言中,青年对国王说:「但是我一点也不认识你啊!」如果我们本身都不认识基督,又怎能告诉别人基督是谁?故认识基督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为了要认识他,我们必须牺牲一切,「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做是损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将一切都看做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他」(斐三7~9)。
认识基督应是我们一生的目标,而认识基督的唯一途径是注视他。「我们众人以揭开的脸面反映主的光荣,渐渐地光荣上加光荣,都变成了与主同样的肖像,正如由主,即神在我们内所完成的。」(格后三18)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我们变成了所注视的那一位,这就是「天主」,即神在我们内所完成的工程。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需要漫长的祈祷生活,除此之外无法认识基督。
更进一步的问,认识基督我们应做些什么呢?「因着信德,亚巴郎一蒙召选,就听命往他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去了:他走出时,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希十一8)我们也要在不清楚道路之前出发,但要不断地注视基督,全心信赖他,去「夺得」他。这就是信仰的基本生活。
智者确实给了青年很实际的忠告:「或许你被召入宫内的方式和国王接待你的态度,都给了你某些启示。」天主召叫我们的方式也给我们一些敢示。每一个人的召叫都是独特的,它是美好的,甚至是奇特的,天主召叫我们使我们接受祂且生活在其内。为了更新我们的生活,必须回到天主召叫我们的那时刻。智者建议男孩研究一下国王赠予的礼物的意义,皇冠代表棘冠,宝杖乃是十字架,而皇袍却是基督被黑落德士兵嘲弄时所穿的,这三件礼物象征着受苦难、受讥笑的生活。唯有透过苦难,我们才能表达出基督是谁,要了解基督的肖像,我们必须走十字架的路。
青年间智者:「为什么国王要『我』完成这项任务?智者回答:「国王同样地会要求每个人完成这项任务。」天主并不因我们是什么样子才爱我们,而是祂的爱使我们变成这个样子。祂的召叫是创造性的,既然祂召叫了我们,祂便使我们丰盈。「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真」(若十五16)。在祂的拣选中,祂付予我们结果实的可能性,祂的果实是永恒常存的。
「我如何谋生呢?」智者回答:「你是个农夫,你依然做个农夫吧!」
我们在受召时,不应成为特殊的人,不应以为有了圣召,就会万能,然而我们要谦卑的接受自己的有限,并不超越此限制。若我们不接受肉身、才智等的限制,就会受到很多的伤害。
结论:由于那位青年出现在国王跟前才确认他的职务,而在基督面前我们每个人得更认识自己,也更能负起自己的使命。同样地,在圣人跟前也会觉得自在与美好,毫无压力与焦虑。压力常表示缺乏尊重,缺乏爱,这不是天主的路。如果我们要告诉别人基督是谁,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
在一切事务消失后,有一件事仍存在  就是「人被爱过」。「被爱」比「去爱」更重要,它是更深更原始的。首先,我们必须被爱,才会去爱人,这是基本的道理,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若壹四10)。那就是天主的真理,天主的可靠性。
青年人的侄儿们都找寻他被国王召见的秘密,但无法找到,这秘密是个人的,无法代代相传。召叫唯有藉圣经才能传扬下去,并不断地再来临。

第十章 我的首肯

耶稣的受洗象征他传教工作的开始,福音也以宣布基督的受洗作为开端  [1]。简言之,基督的受洗包含了整部福音的内容。它像一出戏的序曲,也是一部不寻常书的标题:「介绍基督给信仰者」。洗礼在基督一生中是最重要的一刻,他三十年的生命都是为此而做准备,同时尽一生去实现先知们对雅威仆人的预言。如同在圣事中,基督从圣父那儿接受了他的任务,为圣父和圣子这是重要的一刻。他欣然接受父亲给他的工作并正式的向圣父说:「是的」,同时也完全了解「是的」的含义。他把整个的一生过去和未来,都交付于圣父的手中。
「那时,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约旦河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玛三13)。依照记载,耶稣在纳匝肋住了三十年,也就是三十岁时他来到约旦河。他的母亲常常担心「这就是天使所预报的孩子吗?哪里有王国的象征和达味祖先的王座呢?」但有一天耶稣非常伤心地告诉母亲,他必须离开家,到父亲要他去的地方。玛利亚也知道圣父对他儿子所做的一切,因为他十二岁时在圣殿便对母亲说:「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二49)当时她不了解,现在渐渐地明日圣父的旨意是她圣子生活的核心,玛利亚便不去干扰此事,愿天主的圣言在他的生命中实现,而说:「愿祢的旨意承行吧!」即使耶稣离开家,他要的是完成圣父的旨意。耶稣感谢他的母亲,而后他母亲也以和他在一起的生活来回谢。现在儿子是一个寂寞的人了,他不再属于任何人,任何家和任何村庄。
「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祂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路四18~19)
他属于大家 ── 穷人、盲人、俘虏及被遣的人,这也表示他是寂寞的,那寂寞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印度圣人甘地曾说:「假如你想成为上主的朋友,你不是寂寞的,便是全世界的朋友」,这两种情形几乎都一样,这就是基督体验到的寂寞。他出现在若翰洗者讲道和付洗的约旦河边,他加入群众中,倾听若翰的话,他在若翰身上认出自己的神修,便决定受洗,这时他们神灵相通。
若翰的洗礼是对罪的悔改和宽赦,因而他不愿意为那些想加入犹太教的人施洗,而愿意为那些已信犹太教而要悔改的人施洗。若翰在讲道中不断的宣称:作为亚巴郎子孙并不表示什么,一个人必要改变他的生活,承认罪过。耶稣与群众一起等待受洗,他不要求特殊和例外,事实上他和我们亲密地在一起并分享我们的生活。对基督而言,亲密不只是指出与群众在一起,同时他也分担他们的罪过。
「若翰想要阻止耶稣说:『我本来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却来就我吗?』耶稣回答他说:『你暂且容许罢!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于是若翰就容许了他。」(玛三14~15)耶稣坚持被视为一个罪人一般,接受洗礼,他与大众共同生活,可是他超越了时空,及超越约旦河的两岸,甚至于此「共同」的关系使基督完全成了一个罪人:「因为基督使那些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好叫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格后五21)当基督受洗时,他完全了解到他的洗礼表示他的生命和死亡。这是他最珍贵的行为,以后每当他提他的受洗,他总是提到他的死亡:「我有一种应受的洗礼,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路十二50)这就是他整个生命的关键。
「耶稣受洗后,立刻从水里上来,忽然天地为他开了,他看见天主圣神有如鸽子降下,来到他上面;又有声音由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三16~17)玛窦福音以旧约的一段话来说明洗礼,那是与雅威之歌的第一节有关:「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依四二l)。对若翰而言,圣洗和雅威仆人之歌是相连在一起的,若翰把洗礼浓缩为下面几个字:「我看见圣神彷佛鸽子从天降下,停在他身上。」(若一32)同时若翰把依撒意亚的话放在一起。「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我的神」(依四二l)。可见犹太人熟知圣经及默西亚即将来临的预言,上主仆人的四首歌对「要来的那二位」描述得非常清楚(参阅:玛十一2~6)。基督明了、默想和深思这四首歌的真实性。这四首歌是:
一、上主打发仆人来实现一项任务,仆人倾听并遵从「祂每天清晨唤醒我,唤醒我的耳朵,叫我如同学子一样静听,吾主上主开敢了我的耳朵」(依五十4~5)。
二、仆人是来为民众服务并解放他们的。派遣和服务是相关联的,他将以温和的态度协助民众,因为圣子完全顺从圣父并且属于全人类,因为他对圣父如此的开放,圣父的爱透过他使他成为服务他人的人。「破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火,他不吹灭」(依四二3)。
三、仆人要完全付出自我的代价。这首歌(依五二13~五三12)告诉我们上主仆人的艰苦生活,以及他将承受巨大的痛苦:
他没有俊美,也没有华丽,可使我们瞻仰;
他没有仪容,可使我们恋慕。
他受羞了侮辱,被人遗弃;
他真是个苦人,熟悉病苦;
他好像一个人们掩面不颓顾人;
他受羞了侮辱,因而我们都以为他不算什么。(依五三2~3)
四、仆人因受苦而生活将会有收获,他的收获将普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因它而受益。耶稣受洗时便接受了四首歌所指出的使命。他知道要做什么并对父说:「是的,这就是我的任务,我接受它。」耶稣完全空乏自己的去接受它。纽曼曾对我们说:「除非他们行事,否则美善不会成真」。
玛窦福音中指出耶稣并没有依照一般的仪式洗礼。犹太人来到约旦河边,弯下头来浸到水中,入浸后站起来并认罪,然后便离开了。耶稣一受洗便从水中起来而后就离开了,耶稣并没有承认自己的罪,然而,来自天上的声音宣扬:「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保禄使我们了解基督空乏了自已并受到天父的光荣并写道:「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为此,天主极其举扬他,赐给他一个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 (斐二6~11)
这首赞美诗说明了初期教会中基督徒的生活,而此生活在基督受洗时就被预言了。基督空乏自己,与我们的罪恶结合在一起,因而他受到圣父的光荣,圣父因圣子而喜悦。天主在救赎人类计划的历史中,派遣圣子 ── 耶稣基督来完成此工程。基督把圣父的爱以及祂的心接纳显露给子民,虽然那需要付出代价,但一定会成功的。
「那时,耶稣被圣神领往旷野,为受魔鬼的试探。」(玛四1)耶稣受洗时圣神充满了他,然后耶稣的生活使我们更了解:「天主怎样以圣神和德能传了纳匝肋的耶稣,使他巡行各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宗十38)。圣神象征生命 ── 天主的气息(Ruah Yahweh)。在旧约创世纪第一章中,可知圣神是多么的有力。圣神加强以色列的领袖(先知、国王)的力量,可是圣神的全部力量还是集中在基督身上。他充满了天主性并散发天主性,他充满了圣父及圣神,故在他内我们体会到天主本身。
当受洗时,我们分享基督的空乏和光荣、死亡和生命。「难道你们不知道 ── 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罗六3~4)
我们空乏自己,分享基督的死亡,同他一起进入坟墓,并和他一起复活。他的复活带给我们平安,新的力量推动我们,我们体验到新生命的效果,并抛弃过去的束缚。受洗使我们向基督开放,他的生命透过我们并不断的延续着。


第十一章 我不判断你们

我要听天主上主说的话,祂说的话确是和平纶音。(咏八五9)
上主的法律是完善的,能畅快人灵;
上主的判断是直实的,无不公允;
比黄全,比极钝的黄全更可爱恋;
比蜂蜜,比蜂巢的流汁更要甘甜。(咏十九8,10-11)
如玛利亚一般,我也要完全开放自己,接受天主的话语,使它渗入我生命中,并在世界上变成一种祝福、一种恩惠。
「清晨耶稣来到圣殿,众百姓都到他跟前来,他便坐下教训他们。」(若八2)
他话语中,已包含了天主所要说的一切,甚至他沉默,那是由于他已说过话,而不愿再赘言补述了,那时候他要人更集中、更热烈地聆听难以了悟的话。
在这瞬息变幻的社会中,说话是最大的浪费。文字和声音,在十年之内,便成为过时。但天主的话永不会变,而永远存在。唯有把自己奉献给天主时,祂的话不真正进入我心中。耶稣曾说:「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十四33)
法利赛人及经师都不易听天主的话,他们都信赖法律,利用法律的规则,来判断淫妇,甚至处死她。「那时,经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叫她站在中间,便向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若八3~4)
这些人使妇人站在群众中间,好让大家看得见她,可是那时她不只是一个妇人,同时是一个被人审判的案件。那时经师和法利赛人都对人没兴趣,也不去了解、关怀他人,而只判断他人。他们对耶稣说:「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若八5)这话是要试探耶稣,好能控告他。
法利赛人不只利用法律来判断这妇人,同时法利赛人利用妇人做为审判耶稣阴谋的工具,甚至他们利用人心,来控告、谋杀耶稣。耶稣知道他们不认识真正的公义,于是他沉默了。
「耶稣却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因为他们不断地追问,他便直起身来,向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若八6~7)耶稣用他的手指,不是为去控吉人,他在地板上写字,表示他的等待和沉默。
耶稣说明我们都是罪人,我是大罪人或小罪人,这对我是很重要,但对耶稣而言,这分别似乎并不重要,主要的是我们如何学习在他的宽恕下去生活。这就像耶稣用手指写在地上,而不用来控告淫妇的情形一样。
耶稣给群众说过:「『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遂直起身来向她说:『妇人!他们在哪里呢?没有人定妳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向她说:『我也不定妳的罪』」(若八7~11)。
在妇人的一生中,该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按照法律,她该被判砸死的刑罚,她已临近死亡。然而耶稣在她垂死之前救了她!没有任何人关怀这妇人,但耶稣却关怀了她。终于有一位临近她,把她视为「人」,并进入她生活内接纳她,甚至于相信她,这不是因同情而相信,基督是无条件的欢迎她。
耶稣基督是聆听者,那位妇人从开始几乎没说一句话。当耶稣问她说:「妇人,没有人定妳的罪吗?」她只说一句:「主,没有人。」证明耶稣在她尚末开口前,已聆听了她。这是一个很美的聆听例子。
假如不能了解朋友的沉默,那么便永远不了解他的话。聆听比注视更难,当我说话或注视某人时,理所当然,我便成为一个中心;可是当我聆听时,他便成了中心,我把全副的精力放在他身上,这是需要我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其中包含自我的控制,让对方的话进入我内。
耶稣这一位师傅在聆听时,使自己空虚,并不顾及自己,而了解一切,他对妇人说:「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八11)耶稣这样说,并没有得罪她,因为耶稣接纳了她,而他又奇妙地说:「不要再犯罪。」他不以吓阻,而以接纳的方式赐给这妇人克服罪的力量。在与基督的相遇中,她开始度崭新的生活。……依撒意亚上记载:「你们不必追念古代的事,也不必回忆过去的事!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发生,你们不知道吗?看哪!我要在荒野中开辟道路,在沙漠里开掘河流。」(依四三18~19)
基督给我们新的未来:「看,我在你面前安置了一个敞开的门,谁也不能关闭它」(默三8),这个门就是基督自己,它敞开了天主的领域。在基督内被天主接纳的经验,可完全改变一个人,使他以信仰走崭新的道路。信仰就是:勇敢的去接受该接受的。它带来扳依以及不断地悔改,因为信仰的核心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位 ── 基督。
福音并不要求人达到完美崇高的理想,也不要求人以福音作为蓝本,尽全力去实现它,这二者都会使人陷入挫折及衰败冒险中。也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走了许多歧路,或是还留在原地时,便感觉到这种理想是那么的遥远,这时候,我们容易被诱惑放弃一切。
将福音视为一个意识,或一个理想,那是基本的错误。福音就是一位基督,达到完美就是跟随耶稣基督,接受他的友谊。与基督走在一起,便没有紧张、罪恶和失败感;我们不会畏缩,因为他接纳了我们,我们也接受自己。这一切对人心是有益和解放的。我们不必以福音为蓝本,而应该将一切集中在基督的要求上。生活在基督的临在中,便时时刻刻临在圣化中。生活的目的不是达到完美的理想,而是依靠天主的爱和眷顾。基督为中心,使世界上的一切变得不同了。因此我们更容易接受自己及他人的错误和不完美的地方。天主爱了我们,并以此爱弥漫我们的心。
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跟随基督,唯有以诚恳的心与他建立关系,才会获得平安、鼓舞和创造力。当我们跟随基督时,要放弃任何虚伪,与人相处也是一样,不应该隐藏错误或是表示虚伪。跟随基督,不只帮助个人,同时也帮助教友团体的成长。过团体生活并不是一个理想,团体也不是以建立人际之间的桥梁去弥补人与天主之间的鸿沟。团体的生活,就是与基督一起生活,并重视基督。
圣经的成全是如此,借着圣经,我们从一个人身上或一个地方体会到天主的力量和光荣的临在,这临在显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所谓的「成全」。
雅威这名字是神圣的,祂的光荣与特殊的方法降临,显露了天主的临在,西乃山也因为雅威的特别降临,而成为圣山。由于雅威以不平凡的方式,临在于梅瑟的身上,而梅瑟便成为圣人。可知,圣德永远是要求人展开自己、放弃自己,而活跃于天主的临在中。
保禄写到:「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他,并非藉我因守法律获得的正义,而是藉由于信仰基督获得的正义,即出于天主而本于信德的正义。」(斐三8~9)
这是保禄对斐理伯人讲述成全的道理,他要信友与基督在一起,不全依赖自己,也不完成任何志业。基督福音不该成为普照世界的基督论,福音就是基督自己。
在与基督相遇的人们当中,有一位犯奸淫罪的妇人,耶稣说:「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因为她与基督相遇,因此她可以安然走开,而且她将永不会忘记他,虽然相见只一霎那间,但却发生那么多的事,她获得了救恩。当她迷路时,耶稣接纳了她;不管她到何处,她将永远跟随基督。
第十二章 人不可能,天主却不然

有一天,一位富贵的少年为了永生的问题,来到耶稣跟前。他觉得这位不平凡的师傅知道永生的奥秘。他怯除了尊严,就在大街上向耶稣跪了下来,问道:「善师,为承受永生,我该做什么?」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善?」(谷十17~18)耶稣不在乎自己的荣耀,也不会陷于人类所加予的任何头衔。并说道:「我不寻求我的光荣,有为我寻求而行判断的一位。」(若八50)他将这少年归于父,又说:「除了天主一个外,没有谁是善的。诫命你都知道: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欺诈,应孝敬你的父母。」(谷十18-19)故可知,永生就是借着侍奉同胞的爱,表达出对天主的爱。
少年对这种省察答道:「师傅!这一切我从小就都遵守了。」因此很明显的,他所追寻的并不是诫命,因为这些他早已晓得并且已遵守了。他是在打听那最终的、决定性且唯一的蒙召。于是,「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这爱,就是父的爱,在圣子的眼中反映出来。也许我们不能说,我们自己已遵守了所有的诫命;但,同样无穷的爱降临到我们及这少年身上。当耶稣以完全的信赖及爱情,定睛看少年时,就是诗中所说的「天主看了,认为好」(创一)便在他的眼中流露出来了。那时,耶稣继续说:「你还缺少一样:你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谷十21),基督爱的邀请并不是附加的诫命,而是使其更具体化。基督是那么地爱这少年,并施与他神贫,那是一个礼物、一项特恩。
我们了解,耶稣如何触摸到那少年的最脆弱之处,而这就是福音的本质。「耶稣对门徒们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玛十六24~26)当我们读这篇或其它类似时,都能保持距离,并与它们不发生任何关系,便仍能过着舒服的生活;但基督却召唤了这位独特的少年,邀请他在神贫的生活里,获得幸福。耶稣因为已碰触到这年轻人的心灵深处;于是说:「在天上你必将获有宝藏。」此为他显露永生的秘诀。福音的意义永远是独特的;基督的邀约永远是对个人的。
这位富有的年轻人,甚至在大街上,跪倒耶稣面前,提出最艰难的疑问,耶稣给了他友谊,这是所能给予的最大鼓励。若是少年恐惧自己的弱点,耶稣会先伸出援手。况且耶稣所立的榜样,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少年往前走。他召唤他过一个赤裸裸的神贫生活。但,那少年因了耶稣的话,「就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因为他有许多产业」,因此舍弃了天主的善意。
神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基督明白在人之间的天堂就是幸福、快乐与平安,而这一切是在神贫中才能获得的;因此基督就要这少年得到这样的幸福!可是神贫的价值是非常的奥秘,人仅能以内在的经验发现它;若神贫一旦被忽略,人就不再是幸福的了。神贫使灵修生活容易进步,因为,当一个人贫困时,一切皆自然地依赖了天主。他如今所做,皆是每个人在末来所要做的。他为了寻求天主,以答复祂的召唤而放弃了一切财产。假如人看不见神贫的丰腴,谁会选择它呢?神贫的人时时刻刻拥有天国,因而他们比一般人早了一生的时间走在前锋。
「跟随我」(谷十21),选择神贫,跟随耶稣的报偿就是神贫。换言之,神贫是跟随耶稣的条件。「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十四33)的确,这是很难实践的,因此应不断地努力与尝试。
失败感充满了少年的心,他的眼脸垂落了,肩膀也松垮了,整个人颓丧无比。于是我们禁不住要问:「他是否为其一生感到失败了?」「在余生中,他会得到幸福吗?」「他能否令别人幸福呢?」的确,少年与基督美妙的晤谈,却是一个悲叹的结局!当耶稣变得更为明确时,这少年却更为忧伤。假如福音对我是一般的书籍,而没有任何启发,那便不是福音了!甚至魔鬼也不否认天主,牠放弃任何一切,不托付自己于上帝。马丁鲍伯说:「假若有魔鬼,牠也不会冒犯天主的,但是在永生中,牠却无法做成决定。」耶稣要求少年以特别的方式托付于他,但少年不愿意,因为他的心被他的财产所占有了。拥有财产是多么的危险!人多么的容易被慢性毒药所攫住而失去了神贫的精神 ── 自由、公义与真理。
神贫是一个很脆弱的宝藏。人必须尽力保存其完美。每个人该当自问:「神贫在我生活中,如何形成至福?它对生活的影响若何?我又如何领导他人去发现与保持神贫的奥秘?」神贫在这少年心中挣扎了一会儿;但,他的财产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于是他失败了。一位年轻、富有且有教养的人,为了召叫来到耶稣跟前,并非是常见的,为什么耶稣不先允许他加入团体,再逐渐地教导他神贫生活呢?他不信赖这种方式。「耶稣向周围一看,对自己的门徒们说:『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门徒们也都感到惊讶。耶稣更强调说:『孩子们!仗恃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谷十23~25)耶稣认为,不愿弃绝其财富,是很严重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同时侍候两个主人。
卡罗加勒度(Carlo Carretto)在《星语》这本书里提到:「我们不能自我蒙蔽,稀释了耶稣箴言的珍贵价值。对我的朋友,我要说:要对财富的引诱警觉,因为它的危险对现代许多怀有善意的基督徒,远比他们想象的大,它的危险就在他们低估它的破坏力上。财富是慢性毒药,它不知不觉的侵蚀,在灵魂最健康时瘫痪它。它是那些杂生在秧苗之中的莠草,窒息了刚刚结穗的稻子。有多少男女修道人士,在中年以后,被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所控制。」
门徒们从来没有这种惊讶过「这样,还有谁能得救?」(谷十26)他们发现,耶稣更加难以了解。事实上,除非真正体验到福音不可能的那一面,否则,我们仍不能按照福音而生活。福音是那么的确实,那么的迫切,其要求又是如此硕大,因此,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在与耶稣相遇的一刻中,决定性的因素是,面对彻底的选择:也就是说,我认出他是主,我不再侍奉其它人或事。在十个癞病患者中,只有一位认出主,并感谢天主,而他与耶稣的相遇,足够改变其生活方式。
当明了福音的范围远超过我们的领域时,我们才能跟随着基督。然而,当时机来到时,我们会发现它要求的太多了 ── 「我做不到。」── 于是,我们不再依靠自己,而是依赖基督的力量。从此,基督徒的生活真正开始了。为达到这一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预备的前奏。「耶稣注视他们说:『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却不然。因为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谷十27)我们可在天主的力量上,建立一切,祂是我们的平安。只要我们托付自己,让步给天主,祂将完成在我们身上的工作。
第十三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五3)但是今日的人们不容易了解「贫穷的人,是幸福的」。
市场上,到处充满了大量倾销的产品,而并未顾及到,是否这是为消费者所需求的。反观从前的人,如果需要面包,就有人开一家面包店,那时候,人是为了消费而生产;现在却是为了生产而消费。那些制造业者不会自问:「应该如何去服务人群?」却想着:「为了发展工业或广销产品,应如何去敌发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成了被压迫,工业不是满足人们真正的需要,工厂为了本身的发展而生产。有些产品在几个月内就成了过时的货品,这些失去时效的货物便成了废物,譬如;一个汽车工厂,不再制造汽车的某部分,若那部分的零件需要修理,人们却找不到同样的产品;诸如此类的事,真叫人感叹!
人们总不自觉的深陷于人的生活价值何在的网罗中。不过,假如我们不重视物质,就能获得较多的自由和幸福,并且也会注意到家庭里彼此的沟通,以及是否充满基督的信仰生活。
在此富裕的社会中,为财阀而言,贫穷的人好像是最不辛的牺牲品。电视上的广告及工业界的压力,对穷人比对富人具有更不幸的效果。虽然富人他们可以得到各种物质的享受,但他们并不是每天都真正的快乐,他们面临破裂婚姻、孩子问题或代沟等。对穷人来说,几乎不会体验这些,他们祇是梦想有较多的钱,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宽裕、富足。因此,他们希望有一天会更辛福。修会中神贫的誓愿帮助穷人们了解,幸福并不是等待。修会为穷人做见证。故他们应重视誓愿,善度神贫生活。
根据统计,三分之二人类由于缺乏粮食而生病,甚至饿死;而三分之一的人却计划如何减肥与面对污染的问题。基督徒是否就是这三分之一中的一部分?如此便使三分之二的人类忽视了福音的确实性。做一个神贫者是反时代潮流的,圣若望记载:「世界若恨你们,你们该知道,在你们以前,它已恨了我。若是你们属于世界,世界必喜爱你们,有如属于自己的人」(若十五18~19)。不能否认,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过神贫生活的人,是需要疯狂并且也需要谦虚。
在此所论及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神贫的精神」;缺乏这精神就会使人不快乐、心理不平安,甚至有些修会为适应新潮流,而忽略了神贫的生活以及内在的生活。「那撒在荆棘中的,即是指人听了话(天主的话),却有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话蒙住了,结不出果实。」(玛十三22)
神贫生活需要坦诚虔敬的新精神:福劳梅(René Voillaume)说道:「神贫要求不断的革新,不断的去努力超脱。假如一个人贪恋他所有的东西,那么他就被物质所奴役,便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神贫是趋于朝圣,走向「绝对」‥‥即是世人永远不能达到的领域。因而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除却占有的欲望,摆脱心灵的束缚。这是一项艰难的挑战,然而唯有具有坚毅信念的人,才能找到福音里神贫的核心。」
虽然神贫的精神比物质上的贫穷生活更重要,但我们仍不可忽略后者。假如说:在精神上过着贫穷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上不需要贫穷的生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是缺乏了神贫的基本精神。施坦利写道:「当代的人很不容易实践『贫穷』的生活。有些传教修会仅为工作的益处做某些牺牲,可是他们并没有过真正的神贫生活」。很明显地,忽略了采取具体的贫穷生活,便不能明白神贫生活的页谛,因为看不出行动的实体,就等于说无法实践神贫生活。纽曼枢机主教(Cardinal Newman)说道:「我不求主指引遥远路程,我只恳求一步一步导引。」
旧约中对贫穷观念的进展,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新境界。旧约一开始便指出财富是天主特别降福的标记。亚巴郎及梅瑟的财产,达味遗留给撒罗满的财产,都是雅威对他们恩惠�
第十四章 最小的弟兄

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说:「孩子们‥‥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十三34-35)可知,基督对爱的观念是奇妙、独特的,几乎是当时人们前所未闻的,而此爱已成为基督徒的特征。基督告诉我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玛五20)
基督所要求的革命性的爱,引起了群众的议论:「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对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他答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耶稣向他说:『你答应得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路十25-28)由于犹太人每日早晚不断地诵念这个大诫命,故法学士便自然而然地这样回答耶稣。
申命纪记载:「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我今天吩咐你的这些话,你应牢记在心,并将这些话灌输给你的子女。不论你住在家里或在路上行走,或卧或立,常应讲论这些话;又该系在你的手上,当作标记;悬在额上,当作徽号,刻在你住宅的门框上和门扇上。」(申六4-9)以色列人都熟悉这段话,不料法学士却在「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之后加上肋末纪中的一小段  「应爱人如己」来回答耶稣。但是众人不会把这句话与申命纪中的诫命相提并论。耶稣将「彼此相爱,与爱天主至上」等量齐观,因此恼怒了法学士并认此为异端,故他在群众面前争论不已,而耶稣并不与他辩论,只说:「你答得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但是法学士为了表示自己理直,进而向耶稣说:「谁是我的近人?」他要求基督对近人下一定义,以达到辩论的目的,这显示法学士未能进入基督宣讲喜讯的氛围内。
基督拒绝对近人的涵义设界限、立范围,因为设界限必定会排斥伤害一些人。经师与法学士都以无生命的法律作为生活的标准。按犹太人的学派,经师们知道近人可分为六种;兄弟;朋友;邻家村舍;犹太民族;信仰犹太宗教者;更广义的是那些准备信仰犹太宗教者。这种分类表示,凡不在他们所谓近人的范围内,都会遭到被愤恨、唾弃及不友善,这正是「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的表现。
因此我们了解,法学士试探基督的意图,是问基督究竟属于何学派,并对这学派又有何解释。基督避免正面的答复,而以一个比喻:「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在途中遭遇强盗,最后得到一位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怜悯与照顾」,来说明谁是我的近人。法学士以自我中心显出了他的有限度及偏见的爱。基督的教导是广博的,因而众人也不应当区分谁该获得帮助,反而应该站在需要被帮助的立场上自问:「谁是我的近人?」那时,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需要者为核心,在此广义的伦理观下,谁不是我的近人呢!因此,人与人之间没有敌对,人人彼此相爱,此深且广的爱,就是基督所宣讲的革命性的爱。
玛窦福音中对爱的记载如下:「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祂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赏报呢?税吏不是也这样作吗?」(玛五43-46)
友谊是天主的赐予,但友谊与爱近人毕竟是不同的。假如将爱近人视为友谊,那么就忽略了新约的核心。人人都有一些朋友,是不足为奇的:基督从不问:「你是否有许多朋友?」而问道:「你是否拒绝、唾弃某人?」若我们确实拒绝、排斥某人,我们就没有基督徒的爱  爱近人的爱。如保禄宗徒写道:「我们可能会说方言,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奉献施舍所有财产,为消灭贫穷而奋斗,交友广泛……但在基督眼中,我们可能仍无爱德。」(参阅:格前十三1-3)
基督在最后的审判中,对爱有中肯的诠释:「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体而给了你穿的:我们什么时候见你患病,或在监里而来探望过你?』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然后他又对那些在左边的说:『可咒骂的,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因为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没有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没有给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监里,你们没有来探望我。』那时,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几时见了你饥饿,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体,或有病,或坐监,而我们没有给你效劳?』那时,君王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便是没有给我做。』」(玛廿五37- 45)
这是一段肯切的解释,但也许会造成一些疏忽。对我而言,谁是最小的呢?他是否是名人表上阶级最小的一位?或是我对清洁工、看门者所做的,就是对基督而做呢?这些观点都误解了福音。基督不以阶级或声望区分人,但我们拥有的名册与基督的大相径庭。基督认同并接纳那些不为我们接纳的最小兄弟;而我们对那些人所做的,就是我们为基督做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其生命要有价值、有意义,这一切端赖我们是如何对待最小的弟兄,如同天父接纳众人,众人也当彼此接纳每一位弟兄。基督徒的爱德(Agape)非但不损害弟兄的友谊,反而此爱德应在一切行为之上,并使一切爱更臻圆融。
田立克曾说:「爱德并不否认深刻的友谊,在爱德光照下,友谊被净化、超越、升华至普及性的爱。那时深刻的友谊是不自命清高、排斥他人。诚然,并非众人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应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因此,平等与不平等、缘分与陌生、友善与冷漠、希求与渴望完全都被净化了。彼此相爱无须有缘分,否则友谊便被排斥了,爱德借着众人、偕同众人、在众人内使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爱德促使我去爱他人,爱他那独一无二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奥秘,借着爱德,我可触及他的深处,并于此找到天主;所以,爱人如己与爱天主至上两大诫命是同等重要。
有些人的态度与福音是背道而驰的,如我们常指证某人是一个说谎者,法利赛人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一位淫妇,他们完全忽视她的人格及犯罪的因素,这种行径显然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一与第二条诫命。我们若将一个充满生命的人,视为一个骗子,那么我便否认了他内心深处的天主的临在。爱德是不将某人置于我所认识的范围中。
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写道:「爱他人,就是永远对他保持希望,当我们开始判断他时,我们就对他丧失了信心;当我们以所知的去认同他时,我们就不再爱他,而他也就失去成为更好的可能性。相反地,我们该当以期待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人与事物。在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勇敢去爱。」
假如低估我所不喜欢的人的价值,那么对所有的朋友都会划一个界限,而此友谊便会减淡。林肯曾说过:「即使我不喜欢的人,我还是该认识他。」我不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未触及他内心深处,基督革命性爱的教育,就是使基督徒相信人内蕴的美好。
当我们读到:「你们应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若十五12)此段经文时,便会感到任重道远,因为爱近人如同基督爱我们,这是何等大的要求!基督在最后晚餐时,洗涤宗徒们的脚,与宗徒们分享奉献的饼与酒。基督在十字架上仍不忘为众人祈求:「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廿三34)试问:在受凌辱、讥讽之后,我们还会为我们的敌对者祈祷、祝福吗?基督不然,他甚至在接受犹达斯的出卖亲吻后,仍称呼他为「朋友」。基督的博爱与接纳每一个人,是多么值得颂赞的,但我们却无法如出一辙的效法。虽然我们能尝试,但永远无法达到基督的要求  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
基督的教导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有人认为,基督要求的太多了,而欲皈依另一种宗教,或是与其成为一个冷淡的教友,毋宁是个异教徒;或有人把「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中的「如同」二字作广泛、自由、中肯的批注而感到舒服,但不与基督所说的相比;幸而还有些人将「如同」二字赋予完美的意义,那当然是最正确的,因为整部福音的精华就在此二字上。
基督徒的喜讯让我们体会到上主爱我们,如果我们允许天主的爱充满我们的心,那么爱德就会满溢而出,那时爱近人就是天主的爱,此爱唯有源自天主,祂的爱包容、扶持且推动我们。「爱德」就是去发现这个泉源。「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若壹四7-8)
纵然是科技文明的今天,也无法创造一个爱的天主,因为那超越我们的能力与灵巧。我们不能创造天主,同样我们也不能创造基督徒的爱。换言之,基督徒的爱就是分享天主生命的爱。所以,我们唯有敞开内心,且任由天主的爱因着我们而满溢到周围的人身上,而我们也就是那输送天主爱的运渠。天主不加重我们无法承担的轭;相反地,在天主的爱内,我们领受一无限的宝藏,「信、爱、望」都是天主赐予的,此德性是那么伟大,而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的彰显它们。但是圣保禄曾说:「望德不叫人蒙羞,因为天主的爱,借着所赐与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五5)并且圣若望也写道:「我们所以知道我们存留在祂内,祂存留在我们内,就是由于祂赐给了我们的圣神。」(若壹四13,思高圣经批注:爱是圣神在信友心中所产生的效果。)
因而,我们明白何以我最小兄弟是如此的重要。天主的爱是无远弗届的,天主的「忠实」是不放弃任何人,因此,最小兄弟就成了一种爱的反省,它是基督徒的爱,或是一种有选择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若望壹书曾说:「天主爱我们与我们爱近人是相互交融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误解若望的本意,以为:「天主在我们中间,是因为我们彼此相爱,那是将爱之源泉归诸于我们,即众人相爱在先,天主爱人在后」。这不是若望的原意,并将基督革命性的爱本末倒置。其真正意义是:天主是爱德之始,天主爱人是因,众人彼此相爱是果,爱近人就是天主爱我们的延续。若望宗徒并且以葡萄树的比喻解释,葡萄树是爱的圆满,葡萄枝唯有留在树干上,方才能茁长欣欣向荣。(参阅:若十五)同时,基督更明确的教导:「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今而存在祂的爱内一样。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若十五10-12)
福音不使人沮丧、失望,或过分的要求,它是人类的真正喜讯,使我们丰硕满盈,在此福乐情况下,我们该当如何去接纳我最小的兄弟?答复是:不以个人意志的力量去爱,而是全心、全灵、全意对天主的爱的开放。唯有如此,我们方才能够真正的去接纳每一个人,甚至那些使人无法忍受的人。而达此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祈祷。当我们谦冲屈膝仰视天主时。牟敦说:「我们发现,在奥秘的寂静、沉默中,有一种祥和的氛围引领我们页正的去爱我们的近人,去接纳他之所以是他的整个人,而不再如昔以貌或言取人」。换言之,在真正的祈祷中,我们与他人内在最深处相遇,而我心也因着天主爱的满溢而能去爱我们最小的兄弟。
救主基督降生的使命就是拆除人际间的藩篱,以爱来拯救我们脱离那不爱的、非人的境遇;祈祷就是引领我们让基督在我们内工作,对天父、圣子、圣神的活动完全开放。
第十五章 祥和

祥和一词是引自圣经,其原文Praütes(名词)或Praüs(形容词)是源于希腊文的圣经中。这个字显示耶稣的特征,故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分析。哲学家维根斯坦(Wittgenstein)说:「语言的界限反应个人的界限」。倘若在我的语言中,无法恰当的表示出这个字的意义,那么就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它的含义。在确认它的真义之后,我们便更认识耶稣基督。「祥和」描绘了基督及其生活的基本态度。
首先我们以其福八端的整体来体会祥和的意义。真福八端的每一端都相互关联,我们试着以八端为八个线条来画出耶稣的肖像,而每一线条试着以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同一的「祥和」,它们都显露了耶稣及信友的心性和生活态度。
真福八端及保禄所述说的神恩都概括了「祥和」的意义。保禄在迦拉达书信中写到:
「神恩的效果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它们不是九种孤立的美德,而是对神恩的九种表达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基督徒的真正画像。
没有一个英文字能够表达Praütes,有些人译为温良、柔和、宽宏;有些人译为平安;其它的人译成谦逊、宽柔、端正、简朴、安详及宁静。在古希腊文中Praütes包含抚爱、呵护,但它确切的意义还是「心怀平静」。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必会流露出祥和的气宇,他外在的高尚、祥和气质渊源于他的内心。祥和是一种理想,需要人内心的各种力量来实现。伯多禄鼓励信友说:「你们的装饰不应该是外面的发型、金饰或衣服的装束,而应是那藏于内心,基于不朽的温柔和宁静心神的人格:在天主前才是宝贵的。」(伯前三3~4)这宁静心神的人格与圣保禄所用的「穿上基督」两者与「祥和」都相互关联。
玛窦福音所提到的「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呈现了祥和的真意,但我们仍须体会这句话的背景,才能完全了解它的意义。
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广大领土下,百姓获得食粮及娱乐,统治者为使百姓生活更愉快,还举行各种节庆。当战胜时,全罗马的人民与其统领下的人们,都热烈的欢迎及庆贺凯旋而归的将领。一个罗马士兵参与这欢庆场面,并见到皇帝赐予那些如神般的将领许多财富。
假如这士兵在耶路撒冷看到从橄榄山骑驴而来的「人」。群众挥动棕榈枝高喊欢迎,理所当然,他可体会到这种「祥和」的气氛与罗马人的盛会之间的对立关系。
默西亚是谦逊、温良的,他心怀平静,并请我们效法他「你们背起我的鈪,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玛十一29)。唯有我们学会了祥和,我们才获享安息。
平静超越口舌的沉默。在聚会中,交谈突然静止,而大家都觉得尴尬,即表示内心的不平静。有些沉默含有审判责难他人的意味,如果我们长久不与他交谈,他所受到的伤害就更甚于言词的责备,而使我们的内心更不能获享平静。下面禅宗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这个道理:
在大雨纷飞下,有二位僧人起程到另一佛寺,路上泥泞不堪。在崎曲的路旁伫立着一美貌的少女,身穿丝质和服、腰系宽带,手里撑着雨伞。谭僧立即明白:这少女想过马路,但她又怕衣服会被泥泞弄脏,所以谭僧上前抱起她,走过马路,再放她下来。二位僧人继续前行。另一僧人艾僧从那时起就不说一句话。当他们到达寺庙时,艾僧再不能保持沉默而说:「你所做的太危险了,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出家人应远离女色,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谭僧说:「我把那少女留在那儿,而你仍带着她。」这证明艾僧内心不能平静而被扰乱了。
如果我们不学习沉默,我们就不会表示,而只是紧张地嘎嘎而语。另一方面,如果语言不能补助沉默,沉默就会今人慌张失措。郭蒂尼(Guardini)曾说:「沉默与交谈相辅相成。」唯有心灵的平静才能使言语和沉默达到完美的领域,故二者有着共通的根源。口头的平静只是心灵平静的前奏,而真正的平静在于一点也不顾虑自我,它使人体会到天主接纳我这样的人,并将自己托付于爱,在天主的临在中,安全地憩息着。
上主,我的心灵不知骄傲蛮横,
我的眼目不知高视逞能;
伟大惊人的事,我不想干,
超过能力的事,我不想办。
我只愿我的心灵,
得享平静与安宁;
就像断乳的幼儿,在他母亲的怀抱中,
我愿我的心灵在我内,与那幼儿相同。
以色列!请仰赖上主,
从现今一直到永久!(咏131)
回教徒认为当两个人开始相爱时,要不断地交谈,好使彼此不觉得难为情;而爱情茁长后,他们可以几小时不说一句话,他们知道,那时不能以言词表达最深的事实。他们的沉默显露出爱。我们对天主的关系也是同样的:假如我们与天主相处有家庭一般的气氛,我们用不着整天与祂谈话,而只要和祂在一起就行了。在天主的临在中,沉默乃是扎根于人心的平静,这即是「祥和」。由于这平静,我们才可开口说话而不破坏沉默。「耶稣来自沉默,沉默为其居所,他奋力去完成他的话m人却柑反,来自吵杂和烦恼,而致力于沉默是人的工作。」(包罗斯Ladislaus Boros. God is with us.)
有人说:「狂热的根源是怀疑,狂热者大声疾呼,尝试喊出内心的怀疑。」平静的沉默是有价值的,因为沉默比话语更能深刻地与他人接触;在沉默中,我们可聆听别人,而后反应及回答。「祥和」带给我们怀念、智慧、感受和同情,它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提供一个轻松的态度,使人知道天主爱了每一个人,更使人获得信心;借着信仰,人达到平静及憩息的境界,那就是真福八端所包含的祥和。
福音记载:「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事实上这是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成全,它给人一种压迫感,福音就是要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福音要求我们改善自己,但面对福音时,人体会到以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福音的要求,这一切引领人们全仰仗天主的力量而不依赖个人的力量。天主与我们在一起时,一切便能完成,因此我们获享内心的平安。相反地,当我们照自己的方式去实行福音时,我们沮丧和自卑,取巧或自选福音中的某些偏爱的章节,那时我们逃避福音的要求,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它将引领人步入歧途。
「祥和」令人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福音,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体验到这负担是多么轻松,度福音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非洲的妇女虽然头上顶着沉重的东西,但是她以技巧的方法平衡它,便能优美地走远路;如果她不能正确地顶着东西,既使走五十步,也会觉得背痛。相同的,对福音不正确地态度,就成为沉重的担子了,但我们正确地照着福音活时,
就确实快乐。「原来爱天主,就是遵守祂的诫命,而祂的诫命并不沉重」(若壹五3)。「祥和」使我们以天主为中心,视天主在我们之上,并知道天主是一切的敢发者,因此被动比主动更重要。祥和的人完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工作,同时付出许多时间去祈祷。他们怎么处理这种生活呢?他们内心平静,知道天主爱他们,因此不会顾虑自己;相反地,不重视天主的人,耗尽心力,不了解祥和教人脱离内心的衡突,他们信任自己的成就,强调自我,因而失败。对他们而言实现福音是不可能的。
「一只小鸟躺在地上,双脚上举,作擎天状。另一小鸟飞来问:『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躺着?』『嗯!我一定得这样,我正举擎着天空!如果我放下腿来,天就会压下来,会压死全人类。』突然一片叶子由树上落下来,发出沙沙之声,惊动了小鸟。这小鸟就翻起身来飞走了,大空仍没有压下来。」这个禅宗的故事告诉我们,若是我们如同小鸟一样,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天主不再是我们的焦点,我们不会祈祷,也就失去了心灵的平静。
祥和不是软弱、怯糯,只有坚强的人才可获得它。我们常常难以体会「祥和」中所包含的温和并含有坚强的力量。它不是无脊椎的温和、感情化的喜欢,或被动的肃静;相反地,「祥和」的力量,是恬逸的,不是我所能支配,而是天主支配的。可惜,我不敢完全投降于天主,故我的信德常是微弱的。
「初期教会中,基督徒意识到『祥和』的特性及力量,就是不自私。那时殉道者的新力量进入世界,他们颤抖,但仍屹立不移,彼此没有攻击,也不以虚荣或恶意贬抑他们的痛苦。为我们而言,能与真正良善的人相遇,是极大的幸福,那会影响我的一生。」(包罗斯)
祥和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是一个悲观者。伯多禄曾说:「你们但要在心内尊崇基督为主;若有人询问你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你们要时常准备答复,且要以温和、以敬畏之心答复,保持纯洁的良心」(伯前三15~16)。基督徒以「祥和」的态度来答复此召叫,并能有效地实现圣保禄的话:「你们中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让他用好的品行,彰显他的行为是出于智慧的温和‥‥至于从上而来的智慧,它首先是纯洁的,其次是和平的、宽仁的、柔顺的,满有仁慈和善果的,不偏不倚的,没有伪善的。」(雅三13~17)
祥和更甚于美德,它涵盖了基督所有的德能,虽不能翻译它,但在生活中使我学基督精神,并宏扬它。
  
第十六章 光荣的时刻

耶稣对众人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讲了这些道理以后,大约过了八天,耶稣带着伯多禄、若望和雅各布伯上山去祈祷。」(路九23、28)当耶稣祈祷时,父的光荣充满了他,这时他的面容改变了,全身变得光辉,衣服也洁白发光,并且有声音来自云端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从他!」
圣经中叙述云彩的出现是象征上主的临在,云彩覆盖着约柜;玛利亚要诞生的圣者,将称为天主的儿子,那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荫她;在大博尔山上,也有一片云彩遮蔽了宗徒们。当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天主显露出祂的临在,那时基督贬抑自己置身于罪人之中。甚至耶稣带着有罪的门徒来到天主显现的大博尔山上。
耶稣的一生中有两个转折点:他的受洗及他的显圣容。受洗后,他所隐藏的生活成为一个公开的生活,在那决定性的时刻圣父也发言了。在大博尔山的显圣容是他从公开的生活进入苦难的境界,同样圣父也表示对圣子的喜悦:「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从他!」圣子是完美的,他实践父所托付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听从他,可是坦白的说,我们永远不够认识基督,因而我们必须重视这件事,否则我们的信仰就发生问题,便会对一切感到失望,甚至对基督表示不满。
虽然我们不够认识基督,但我们被蒙召就会愈来愈认识他,伯多禄为基督作见证而写到:「我们将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来临,宣告给你们,并不是依据虚构的荒诞故事,而是因为我们亲眼见过他的威荣。他实在由天主接受了尊敬和光荣,因那时曾有这样的声音,从显赫的光荣中发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来自天上的声音,是我们同他在那座圣山上的时候,亲自听见的。因此,我们认定先知的话更为确实」(伯后一16~19)。
耶稣所获得的光荣是来自十字架,教父们在其著作中常常提到耶稣显圣容这事,认为那是耶稣光荣苦难的前奏,教会的礼仪也显示了这道理 [1],而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来了解此道理。
一、福音记载:「忽然,有两个人,即梅瑟和厄里亚同他谈话。他们出显在光耀中,谈论耶稣的去世,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路九30~31)虽然那时耶稣处于光荣中,但梅瑟和厄里亚却谈论耶稣在耶路撒冷所要完成的苦难及死亡。那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与果的关系,因为基督的荣耀来自苦难的效果。
二、耶稣显容时,为什么祇有梅瑟和厄里亚一同与他谈话?因为梅瑟是执法者,而厄里亚是最伟大的先知,他们一起代表着旧约整个氛围。郭蒂尼也解释说:「梅瑟的任务就是带领百姓从他们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经过四十余年的长时期,梅瑟领导心硬的百姓度过沙漠中的所有困苦,并且在其百姓反抗下保持耐心。厄里亚先知在阿哈布王朝下,与恶势力搏斗;同时他更努力与依则贝耳,阿哈布的顽强、邪恶的妻子奋斗。从梅瑟至厄里亚一千多年中,百姓对天主不驯及盲目所造成的不幸,由于这二位先知的帮助使得百姓脱离罪恶。
三、在福音里,特别是若望福音,提及耶稣的光荣和苦难所用的字句,最初看来好像有双重意义,但为信仰者,此两种意义是一致的。信仰的赐予让人们知道「光荣和苦难」在基本上是一个,并且相同的。耶稣说:「我的时刻来到」,也许我们认为「时刻」乃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成功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事业的颠峰。为基督,这「时刻」就是他的苦难,「时刻」也是他的光荣,但却是在十字架上的光荣,这就是「时刻」的双重意义。「举扬」也具有双重意义,我们以为「举扬」为丰富的赞美,心神超然的赞赏。为基督,「举扬」的时刻就是在十字架上。
耶稣开口向门徒们说:「人子要受光荣的时辰到了。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织结出许多子粒来。」(若十二23~24)举扬与基督悬挂于十字架上相结合,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我们无法将其分开,那也是大博尔山上所显露的奥秘。
四、耶稣的显圣容,在对观福音中都有相同的记载。
(1)  伯多禄代表众宗徒明认耶稣为默西亚,他说:「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十六16)
(2)  耶稣首次预言他的苦难,虽然宗徒们被认为有足够的能力聆听耶稣的死亡,但那时这显示为他们还是太早。伯多禄谴责说:「主,千万不可!这事决不会临到你身上!」(玛十六22)
(3) 在三部对观福音中都描述了耶稣的显容。「那时耶稣以奥秘而非以语三言来预言他将成为受苦的仆人。」
(4) 耶稣预言他的受难,并在第一次与第二次预言之间显现了他的圣容。这也充分指出耶稣的显容也预言他要受的苦难。
伯多禄的明认与耶稣两次预言受难和显圣容,是不可分的。耶稣显圣容乃是十字架的神学道理。不过在神学中,至今仍是最难使人了解的,甚至宗徒们对基督所教授的十字架的道理亦尚未能了解,在他死亡及复活后,他还得亲自给世人阐明十字架的真义。在厄玛乌有二位门徒不明白这道理,因此耶稣就对他们说:「唉!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路廿四25~26)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天必须面对「十字架」,那个日子的来到是我们无法意料得到的。不论我们被赋予多少幻想力,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已所要背负的是何种十字架。因而,我们必须先体会到耶稣显圣容的意义,并努力了解它的来源及与十字架的关系,所以当十字架的日子忽然到来时,我们早已认出并有所准备了。有些人虽然默想过福音,但当十字架来到时,他们却不认同自己的十字架与基督的十字架,因而他们变得反叛、狠毒及放纵,并失去了生命中的转机,且让光荣的时刻溜走了。事实上,这些人没有为十字架作任何准备。
世界上有许多人白白地背负着该接受的十字架;但是有些人陷入不必要的忧虑中,而他们的痛苦本身根本不存在,事实上他们不应该难过。同样的,人们也不该学习不妥的神秘的神修法,这些方法使他们处处寻找背负十字架的机会叫对我们而言,必须以更具体的态度去了解所遇到的困扰,是实际的痛苦,或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帕多瓦诺(Anthony Padovano)写道:「人类生命的失败并不因做错了多重要的事,而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其生活目标是虚伪的、追求世俗上的价值,或以仲裁者的立场作为生活的规范,因此不免会遭遇许多的苦恼。他们都低估了人类生命应有的价值标准,这样做非但不能免除不幸的悲剧,反而增加未来更多的痛苦。」
耶稣的生命是特别的丰富,但他却以深刻地自我空虚,才得到这些卓越的效果。若是我们按照福音真正生活,效法耶稣而使自己空虚,那么我们心灵就能得到深刻的平安与完美的充实。基督真正的属于人们,人们也视基督为他们的产业,他不操纵人们,也不利用人们来愉悦自己,或傲慢自大;相反地,他让人们的需求进入他的内心,并分担这些需求。在他眼中没有一个人是不重要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能被救的,显然这一切都是来自一颗不自私的心。耶稣卑微的生活显露出他的美善;换言之,因为他的谦逊,他才赐给人们丰盈。
布卢姆(Anthony Bloom)写道:「谦逊源于拉丁字humus,其意义是肥沃的土地,它不为人所注意,且常被人践踏,它是沉默的、不显明的、晦暗的;然而它总是准备着去接受任何一粒种子,准备给予它实质和生命,愈深入,结实愈多。当它接受了大地不愿接受的一切,它才真正地变为沃土,它是如此的深入,没有任何东西能沾污、贬低或羞辱它,因为它已接受了至极的微末故无法再低下了。」基督徒的谦逊也将成为奇妙的沃地,并且显示出空虚的光荣,这是师傅的奥秘,也是徒弟的奥秘。
韦伊(Simone Weil)写道:「基督宗教的伟大性不是给予人们抵抗受苦的灵药,而是使人们透视苦难。它并未使我们免于受苦,福音没有承诺说我们将不受苦。事实上,福音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说:『我们必须失去我们的性命,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这是独特的教训!其它的宗教都是试着叫人避免痛苦,或使人对痛苦具有免疫性,而不再感觉痛苦;这并不是福音所要教导我们的。可知基督宗教与其它宗教的差别即在下述所说:『无论如何痛苦是一个事实,但福音赋予它一个意义,这就是福音所宣扬的喜讯,一旦我们知道受苦有其目的时,或者至少能够相信痛苦有其意义时,我们便能忍受更多痛苦。也许有些人在痛苦中变得愈来愈狠毒,但也有人能变得愈来愈美好。后者就是对别人指出了天主的美善,痛苦使他们明智剔透、心胸宽宏、聪慧良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出了十字架的光辉。总言之,痛苦使人们获得光辉与荣耀,并且也享有丰盈的生活。』」
潘霍华说:「天主降生为人,在世上祂是软弱、无力的,这是祂与我们在一起及帮助我们的唯一的方法。」「他承受我们的脆弱,担荷了我们的疾病。」(玛八17)很明显地,基督不以他的全能,而以他的软弱和痛苦来帮助我们,但是人们却抛弃他,钉他于十字架上。
基督宗教与其它宗教的差异在此:「当人们遭遇困苦时,都是立刻渴求世上全能的神 ── 机器般的神;但圣经却指引人去认知那甘于软弱及受苦的天主,只有受苦的天主才能帮助人。」
基督在十字架上给我们显示了痛苦的意义。许许多多纯朴的人们,也因握在手中的十字架,而找到了背负痛苦的力量,他们真正属于基督的世界。无神论者说:「如果你是天主子,从十字架上下来罢。」福音却这样说:「因为我是天主圣子,我留在十字架上。」这就是耶稣显容的喜悦。因此我们看到了十字架上的光辉。世界也因着十字架,才获得普照的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作者解释东、西方的天主教会同样是以八月六日为耶稣显容节,其礼仪也相同。
第十七章 他空虚自己

耶稣派遣伯多禄和若望到耶路撒冷,为逾越节做准备。几个小时后,他和其它的门徒也到了。这是耶稣的最后晚餐,他将要和宗徒们一起度过。圣经记载着:「我渴望又渴望,在我受难前,同你们吃这一次逾越节晚餐。」(路廿二15)
他要在受难前,因着与朋友们的相聚,而获得勇气、安慰和力量。同样的,他也渴望在这次晚餐中,与门徒分享一个最珍贵的礼物,这礼物就是基督本身,就像一片面包一样的渺小、无足轻重地将自己付出。最后晚餐正是基督空虚自己的奥理。
耶稣久盼的晚餐,在开始时就起了争论。圣经记载:「在宗徒们中起了争论;祂们中数着谁最大。」 (路廿二24) 那是一个可叹的争论。基督完全没有想到,在祂生命的最后一天,祂的朋友们竟然为着谁属最大而争吵。我们也是一样,不论如何以神学或社会学做掩饰,我们内心都确认自己的伟大而不让步,争吵便因此而起。基督曾多次以小孩做比喻,宗徒们却不了解和接受。他们虽然希望做大人物,但事实上并不比别人强。
最后晚餐的确使耶稣极为失望,门徒们使祂觉得,祂的一生是一个失败。做为一个群众的领袖,祂没有成功过,从开始人们就拒绝了祂。有一时期,祂极得人们的拥护,但不久,祂又失去了这些群众。在耶路撒冷,百姓热情的拿着棕榈枝夹道欢呼迎接祂,但只隔一天,他们又以同样大的声音喊着:「钉死他!」而现在,宗徒们虽然知道,这个时刻为耶稣是重要的,但他们却不了解基督教导的中心。
基督什么都没有完成,而明天,一切却都要结束了。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面临这时刻,而体会到基督在最后晚餐时所感受的:
我们无法忍受亲密朋友的死亡,那时我们会问道:「天主怎么会允许它发生呢?」
或许共赴理想的挚友,有一天掉头和别人走了,我们会觉得被出卖了。使我们遭受最大痛苦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深爱的朋友,因为只有他们才使我们觉得极痛苦,也只有他们才会造成如基督所承受的痛苦。基督曾与门徒们分享祂的一切,但他们却出卖祂。
或许是对自已的失望。突然间,语言思想与行为不一致,而使我们茫然不知所从,甚至逃避诺言,逃避福音的要求,觉得自已的虚伪,觉得整个一生,就是个大谎言。
或许别人批评我们所做的都错了,一切都是失败,于是内心改变了,对自己的作为感到失望与徒劳。
或许对自己说:「最好我没出生。」
愿我诞生那一天,是可咒骂的;
愿我母亲生我的那一天,不蒙受祝福!
愿那给我父亲报信说:「给你生了一个男孩」
叫他异常高兴的人,是可诅咒的!
愿这人像上主不顾惜消减的城市.
早晨听到哀号,
正午听到警报;
因为他没有叫我死在母胎,
使我的母亲成为我的坟墓,
叫她永远不分娩生我!
为什么我要从母胎里出未,
眼见辛酸痛苦,
在羞辱中消磨我的岁月? (耶廿14~18)
初期教会只以「耶稣是主」简短的一句话来宣扬信仰,其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耶稣会应付一切难关。因此,当我们与人吵架或挑剔他人的毛病时,基督便显示另一条道路,正如祂在山上所训示的:
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却对你们说:不要抵抗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那愿与你争讼,拿你的内衣的,你连外衣也让给他。若有人强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两千步。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你不要拒绝。 (玛五38~42)
耶稣不只教训人类,并且身体力行以为表样。虽然门徒们使他蒙羞,但是他却更贬抑自己。
当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时,一般人便以自我怜悯来作避难所,以逃避来取代自己;或相反地,当难关来到时,它推动人更安心地把自己托付给天主,这是一个大恩宠,因为它使人忘了自己、空虚自己。圣经记载:「谁丧失性命,必要保存性命,得到永生。」 (若十二25) 当不幸来临时,是我们放弃自己的最好机会,放弃渺小的自我,同时奉献自己,信仰便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晚餐时,基督更是空虚自己,甚至为门徒们洗脚。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件事的真实意义,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范围。例如,做一个奴仆有什么意义?洗别人的脚又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宗徒们也犹豫了一会儿,并没有明显的拒绝,也没有试着去了解他做这件事的理由,他们只想:「祢不能这么做,祢这样是在折磨自己。」他们真是非常的惊慌。
福音的喜讯不易被人接受,甚至被称为雷霆之子的雅各布伯和若望,其母亲曾秘密的要求耶稣,让他们两个坐在天堂的首位;但是基督表示服事人的人才是最大的,他们先必须为别人洗脚。富有的税吏玛窦,他的奴仆经常跪在地上为他洗脚;而今晚,却是他的师傅跪在面前为他洗脚。耶稣也为那心中充满诡诈,在几小时之后准备以亲吻来负卖师傅的犹达斯洗脚。这一切证明了基督空虚自己,同时也是福音的伟大性。
这种谦逊是基督徒爱的特性,基督徒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它形式的爱完全不同,后者大部分是渴望、企图、占有并以利益和价值为前提,事实上那是十分自私的,是利用别人做为垫脚石。基督徒的爱却扎根在谦逊上,这需要慷慨的心,不断的与「自私」、「欲望」作战,才能维持基督爱的精神。
基督徒在一生中,都会面临以「谦逊」为爱而战,假如他拒绝了此挑战,那么他的爱便消失了,或成为不切实际的。人类的悲剧乃是:自私永远潜在人们的慷慨和奉献中。当侍候他人时,其目的是抬举自已,寻求自己,那么他们便志得意满,这一切都是错误的。相反的彼此洗脚和甘居末位,便却显露出基督徒的爱和服务的精神。
基督要和我们在一起,他将自己付出给我们,在最后空虚阶段中,使自己变成一片小小的面饼和几滴酒,他说:「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其实的饮料。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 (若六55~56) 礼物因诚心而使它更为珍贵。基督把自己当作礼物给了我们,那是一个无穷尽的赐予,礼物和赐予者是完全相同的。那是人们绝对无法做到的。因而接受这份礼物,需要有简朴和感恩的心。
礼物是一个奥秘,假如去分析它,它就失去了意义,而不再是一个奥秘,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接受奥秘,在领受礼物时他们必定去分析和追根究底。同样的,他们也排斥圣体圣事,拒绝恩宠。
如果我们不能下跪、不愿意给别人洗脚,我们便不会相信圣体圣事。若要在圣体圣事中与基督相遇,我们必须谦逊的贬抑自己;因为圣体圣事就是基督空虚自己的奥秘。圣体是一个象征,是一个圣事的象征,一个特别的象征,因为圣体的象征成就了它所表示的 ── 基督的体。若要试着去解释这件事实,便会迷失,我们该当以赐予的礼物去接受他。一个人要成大器,最好应先自问:「倒底基督在圣体圣事内做了些什么?」
最后晚餐最主要的一道菜,是伯多禄和若望所准备的一只羔羊。对宗徒们而言,牠是纪念古代逾越节、纪念从埃及的出谷,以及雅威对选民所显示无法怀疑的巨大奇迹;为基督而言,这羔羊,是显示基督将在最近 ── 明天被杀的标记。肋末纪记载着,公羊被加上以色列的罪,而被放逐到旷野,明天,基督将背着全人类的罪,成为天主的羔羊离开世界。 (参阅:若一29) 每年大司祭要到圣所,「带着不是自己的血进入圣殿」 (希九25) 。明天,基督要进入圣殿,但「带着的却是他自己的血」 (希九12)。
为基督而言,最后晚餐是祂自我空虚的极限。祂深知,当祂擘饼时,就是祭献自己,基督说:「没有人能夺走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这是我由父所接受的命令。」 (若十18) 当祂擘饼时,祂已宣布了死亡的命运。可说,最后晚餐的仪式实际上已显示了次日所有残酷的行为。
在最后晚餐中,基督亲自宣布了祂的死亡,由于最后晚餐包括祂的苦难和死亡,这时耶稣的空虚达到最深之处,圣保禄也告诉我们:「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格前十一26) 在每一个感恩祭中,我们也分享基督空虚自己所得到的光荣,擘开的面饼,就是把基督的身体作我们的食粮,直到基督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