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故乡
作者:梁雅明
序言 圣地——耶稣的故乡 白冷—耶稣的诞生地 纳匝肋
约但河 加纳和大博尔山 提庇黎雅湖 撒玛黎雅古迹名胜
耶里哥和伯达尼 上耶路撒冷去 耶路撒冷圣地 耶路撒冷圣殿
晚餐厅和革责玛尼山园 从山园到加尔略山 加尔瓦略山的圣墓大殿 复活与升天的胜迹
圣母的圣地 尾声    
序言

                                                 梁雅明  著              
    1966年秋,笔者尚在新加坡为天主教南洋教务促进社主持《海星报》之编辑工作;当时为提高读者对巴力斯坦圣地的认识与兴趣,并协助他们更易于阅读圣经及深刻了解主基督生平事迹的史地背景起见乃决定在《海星报》副刊圆地增阅《巴力斯坦圣地风光》连载专栏。并荷蒙香港思高圣经学会梁雅明同道惠赐鸿文,对救主基督和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生平主要活动地区,都分期予以扼要介绍。
从1966年10月8日刊出该专栏的第一篇文字《圣地——耶稣的故乡》始,至1967年7月20日刊完了最后的一篇《圣母的圣地》止,先后经历凡八阅月,期间获得到许许多多读者的好评与欢迎;先认为巴力斯坦圣地既属救主基督的家乡,兼且亦为天主公教之发祥地。任何人士允宜对之有更清楚、更透明的认识;惟有关介绍巴力斯坦圣地的书籍却不多,尤其中文书籍更属少见,故梁雅明神父所做的这十多篇连载文章,自有其本身之价值。
职是之故,梁铎于撰写完《巴力斯坦的圣地风光》这专栏以后,即有意汇集在《海星报》上所发表过的各篇文字,及所刊出过的各种图片,印单行本问世,其目的亦所以方便于台、港、澳地区的教内外的朋友阅读。但,适逢其会,恰值当时思高圣经学会正忙于中文新旧约圣经合订本之修订与出版,而梁铎参与此一项艰巨工作,致无暇自己的作品整理付梓。延至天,中文新旧约圣经合订本暨新约全书缩影袖珍本已经相继面世,梁铎乃抽暇整理渠两年前的旧作,搜集更多有关巴力斯坦圣地的图表与照片,辑成此书,交由香港公教整理学会出版,并增编《本书引用的人名地名英汉对照索引》,列为附录,承嘱为作序文,兹乐意将其介绍给各位读者。
方济会士谢华生谨序
   1969年11月11日脱稿于九龙方济堂
圣地——耶稣的故乡

[圣地]——巴勒斯坦,在耶稣光荣复活和升天以后,便成了一般信仰耶稣的人的珍宝,他们远自初世纪,便到圣地去朝圣,默想耶稣的生活,纪念耶稣的事迹。但是,自从教宗保禄六世在1964年往圣地朝圣以来——这是圣伯多禄以后,到圣地的第一位教宗——普世信友的目光都集中在圣地那里,因此,圣地更深刻和更热烈地成了他们研究的对象和朝圣的目标。就以这几年而言,各国有关圣地的书本、图片、书报、影片等,都如雨后春荀,可惜,在我国的天主教文献中,有关圣地的文字不多,致使圣地还是陌生的。
可是,为一个信仰耶稣的人,圣地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来可以使我们具体地觉到耶稣其人其事,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一个幻想出来的人物和神话,而是一个有史可证的人物和史实,因为他生活的地方和传教的去处,今日依然存在;二来,我们若对圣地有个具体的认识,我们读圣时,一定能更具体地明白圣经内对人地事物的描写;明白了这一切,自然我们可以更进一层的踏上第三步,就是能更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耶稣的德表和教训,也能更实际地把他的福音精神活化在我们的教友生活上。
只能把主要的地点,以综合的方式给各位热爱耶稣故乡的读者加以介绍。这里,我们首先给合位一个关于圣地的概念,然后把有关耶稣在世生活的主要地点,按着耶稣生活的程序,依次介绍。
地点
所谓[圣地],是指纬线31.13至33.16度,经线34.17至36度的那块小小的土地,位于今日的以色列和约但国,西临地中海,东达约但河东的高原,南到死海以南的旷野。全地面积约34000千平方公里,长约240公里,宽约150公里。
命名
这块小土地,按历史时代的变迁,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客纳罕、阿摩黎地、希伯来、以色列地、犹大地等。自大亚历山大占据了该地以后(公元332年),时至今日,都通称为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源自一个很古老的名字,就是[培肋舍特],即古代居住巴勒斯坦西岸的民族(见苏十三:2—3)。在天主教的名词中,我们一向都称巴勒斯坦为[圣地],因这是天说的圣子以他的生活,圣死所圣化了的土地。
地势
巴勒斯坦的地势,是东部高,渐向西倾斜而成为平原,直达地中海。按古地质学家的考据,在第三纪时(不知是多少万年前),曾发生一次很剧烈的地震,致使巴勒斯坦中部地质较弱之处,由北而南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形成了今日的约但河谷,使巴勒斯坦从此分为东西两部。这样,整个巴勒斯坦,由东至西,构成四种不同的地区:东部是高原,接着便是约但河谷,谷之西部是山带(最高的山峰跋地中海1208公尺),近地中海的一带,却是平原。这四种不同的地势,使巴勒斯坦成为具有特别天然美的地区。
气候
圣地的气候是亚热带气候,一年只有两季:由10月11月至4月5月是冬季,也是雨季,雨量以西部近地中海的平原为多:由4月5月至10月11月是夏季,也是旱季,下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多时也吹东南风,干燥而炎热,把阿拉伯沙漠的沙尖都吹到圣地来,弄得满天模糊,好像是下雾一般。夏季里浇灌田地唯一的水量,是每夜由午夜至清晨浓厚的露水。从此我们也明白为什么依撒意亚先知用旱地期望露水的譬喻描写以色列民期待默西亚的恳切(见依四:5—8)。夏季最高的温度,在约但河谷近死海一带,可能到达摄氏50度;冬季最低的温度,在耶路撒冷,大约降到摄氏4或5度,因此,下雪只是一个例外的可能吧了!
历史
巴勒斯坦有它悠久的历史,而且也有它沧海桑田的历史。按古物学家在巴勒斯坦的发掘在历史上已有了它的地位,贸易也兴盛。但是,由于它东有巴比伦,北有阿摩黎,南有埃及。因此,它也成了这些强国彼此不睦的缘因和侵略对象。公元1200年,若苏厄继承梅瑟,领以色列民进了巴勒斯坦,把它分配给了十二支派,从此巴勒斯坦成了希伯来人的产业。接着,达味圣王(公元前1000至970年)使圣地得到了政教的统一,而他的独生子撒落满(公元970年至930年)更使它对外的政策和对内的统治走入了黄金时代。但是,他死了以后,以民也随着分裂成南北两朝:这内部的分裂也就是国家灭亡的先声。果然,北朝(以色列)及南朝(犹大)都先后在公元前721及586年落在亚述及巴比伦人手中,被他们掳去为奴。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后,却慷慨地放以民回圣地去重建圣城和圣殿。公元前332年,随着大亚历山大的胜利,巴勒斯坦也开始希腊化起来。公元前63年,庞培占领了耶路撒冷以后,在大黑落德王的推进下,罗马帝国的势力和文化也侵入了圣地;耶稣诞生时,在耶路撒冷(圣墓)及橄槛山上,共兴建了三所大殿。从此,前往圣地朝圣的人,日增月盛,而前往隐居的会士,也满布巴勒斯坦。但是,阿拉伯人(回回人)在第七世纪占领了圣地以后,圣地得在蹂躏中,挣扎了四个世纪。结果,公元1099年引起了十字军东征的血战,为保护圣地的权利和争取朝圣的自由。1333年方济会会士开始接管圣地的圣殿。从此,时至今日,600多年,虽然少不了频频的流血事件,但在圣五伤方济的神子艰苦和牺牲的保管下,这块天主赐与以色列民的[福地],和耶稣以他的宝血圣化了的[圣地],终得保存下来,成为敬爱耶稣的人的宝物。今日的圣地,虽受约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犹太人)两个非天主教国家所分占,前往朝圣或旅游的人却络绎不绝;这除了感谢天主上智的安排外,我想还得感谢在圣地挣扎了600多年并不断在与政教人士挣扎的方济会会士吧!
白冷—耶稣的诞生地

[我约他们报告一个为全民族的大喜讯: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他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二:10—11)。自从这大喜讯,在黑暗的郊区—这正好象征罪恶的世界—公布了以后,牧童和贤士,以及历代信仰耶稣的人,都把的目光转向这个原是没没无闻的[达味城]那里。这个[达味城],并不是像罗马、巴黎般的一个大城市,而只是一个名叫[白冷](路二:4)的一个小小乡镇吧了!当时的人口约2000或3000。
圣经上的白冷
白冷,按希伯来文,解说[食粮的房子]。它又名叫[厄弗辣大](米五:1—2;卢一:1);有时又称为[犹大的白冷](玛二:1—5、6),因为位于犹大支派境内,在耶路撒冷以南8公里,跋地中海777公尺。它又称为[达味城](路二:4),因为是达味圣王的家乡(撒上十七:12),达味受祝圣为以色列民的君王,也是在那里(撒上十六:13)。
但是,在天主的计划中,这一具小小的乡镇,却要成为默西亚的摇篮。米该亚先知已在公元前六百多年,代替天主说了:“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郡邑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出生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他的来历源于亘古,远自永远的时代”(米五:1)。果然,按圣玛窦和圣路加的记载,降生救赎的耶稣,真的诞生在犹大的冷(玛二:1—12;路二:1—20)。
耶稣虽然诞生在白冷,但是,并没有诞生在城内的客栈里,因为[为他们没有地方](路二:7):耶稣圣婴的第一个摇篮,是白冷城外山洞中的马槽。凡到过巴勒斯坦的人,都知道在耶路撒冷以南的一带山地,有很多天然山岩。无疑的,白冷也不能例外。这些天然山岩,或是荒芜的,或是穷苦人栖身之所,或是牛羊的圈子。耶稣诞生的地方,就是白冷城外的一个山岩。
白冷圣诞大殿
这个[最小的]乡镇郊外荒芜的[山岩],自从那[大喜讯]的一天起,便成为耶稣信徒们珍爱的朝圣地。初期的教友,都到那里作私人或公共的祈祷为默念降和生成人的天主圣言。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亚德里亚诺,曾一度封闭了这圣地。但是,公元326年,归依天主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岩上建了一座堂皇的大殿;正祭台的部分,是八角形的建筑物,圣岩就在正祭台下面,大殿的中部(即教友座位的部分),广阔异常,分有四行六公尺高的红白相间的独石柱,地板则用细石图案砌成。
撒玛黎雅人造反(公元529年)焚烧了这大殿后,如斯弟尼亚诺王,在公元540年又加以重建,把原有八角形的部分扩大和改成十字形,建成存留至今日的大殿。这大殿长约60公尺,宽26公尺,十字形的部分则宽约36公尺。在这千多年内,这重建的大殿又曾几次修补过。但是,大部分的建筑物仍是540年的遗迹,尚且还保留不少君士坦丁大帝原建的工程;除了那些独石柱外,在大殿地面上几块锁着的木板下,还可看见原建时代(及重建时代)细石砌成的图案地板。
十字军东征以后,这座大殿由方济会士代表拉丁礼节的教会接管。但是非常可惜!由于历代一些很复杂的政教问题,今日的大殿落于非天主教的东方教会手中,致使我们不能在这大殿里举行礼节,殊属痛惜!
白冷圣诞之夜
每年的圣诞节,都会有很多朝圣者前往白冷,渴望能在白冷洞中参与子时弥撒。但是,可惜!事实却不如此理想!圣诞大殿既不属于我们(拉丁教会),圣诞的礼节也就不能在大殿举行。1882年,方济会士把大殿旁的一座中世纪建的小堂,改建为今日的圣加大利纳堂,这是白冷科丁教友的唯一堂区(今日白冷人口约二万)。
这堂的面积很狭小,只可以容纳三百多人。每年隆重的圣诞节,就得在这小堂举行;朝圣团不能容纳者,只好在隔壁的大殿或大殿的前地[听]子时弥撒吧了!子进大礼弥撒由拉丁礼节的宗主教举行,与礼者常有白冷的政界要人。弥撒前唱夜课经;弥撒毕,则开游行—这是动人的个礼节:宗主教抱着圣婴,由小圣堂前往大殿正祭台下的圣岩。圣岩是一个形式不规则的山洞,长约12公尺,宽约4公尺。可分大岩小岩两部分:大岩=是属东方教会的:小岩,是属我们的,面积约三方公尺。可好马槽却在小岩内。
到了圣岩,宗主教仍抱着圣婴,由六品唱耶稣诞生的福音,唱到“她(玛利亚)生了她的头胎儿”,六品便从宗主教手中接过圣婴,把他放在大岩的地上,然后又继续唱“用襁褓将他裹起,放他们马槽中”。那时,六品便用白布把圣婴裹起来,从大岩把他抱至小岩,放在石调的马槽中;接着把全段福音唱完。于是宗主教走下小岩,向圣婴献香,再唱圣诞祝文。随后,众人在圣诞欢乐的气氛下,唱着[谢主词],按原路列队回圣加大利纳堂去。如此,圣诞之夜的隆重礼节才算告终。
隆重礼节毕,在小岩内,则开始由神父们轮着举行弥撒(这是全座大殿我们可以自由行礼节的唯一方寸地)整夜不断,真至次日正午。信友们也可以在圣岩内参与弥撒,领圣体。的确,要具体地默想和体味耶稣圣婴的天真可爱,没有比折冷更适合的地方了!
纳匝肋

纳匝肋位于巴勒斯坦北部的加里肋亚,在提庇黎雅湖以西30多公里,跋地中海375公尺:在它东北8公里处,有加纳,即耶稣变水为酒的地方(若二:1—12):在它以东约10公里处(沿今日的公路走则有三十多公里),有大博尔山,即耶稣显圣容的地方(玛十七:1—8;谷九:2—8;路九:28—36);在它东南约15公里处,则有纳因,即耶稣复活了寡妇的独生子的地方(路七:11—17)。
纳匝肋的古迹
纳匝肋,是古经和别的古典里从没有听过的名字。但是,按考古学家发掘的研究,远在公元前第十世纪已有人迹存在,这些学者在纳匝肋那里发掘了很多仓库、储水池、酿酒器、石磨等,那些仓库都是在地底下掘成的,高约两公尺,宽约34方公尺,它们多是一个个排列成行的,有隧道互通的;有时,还一个个的叠起来,组成两层或三层的仓库,这些发掘出来的古迹,叫我偏差知道当代的居民都是务农的人。
圣经的纳匝肋
这个古代没没无闻的纳匝肋,在耶稣升天以后,竟成了人所共知的圣地。纳匝肋,按希伯来文,解说[花朵],在耶稣时代,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由北而南,长约七百公尺,宽约二百公尺,东西两边都是山谷,这二个山谷在今天再看不见了,因为已填高了十至十五公尺,圣史们多次称纳匝肋为[城](玛二:23;路二:29及51等)。但是我们该知道,圣经里所说的[城]字,不常含有我们今日的[城]字的含意,尚且,有时只指人烟稠密的村镇(路一:39;七:11)。
当救赎的时刻一到,天主就打发天神加俾额尔,到纳匝肋去征求童贞玛利亚的同意,作救世主的母亲(路一:26—38)。因此,纳匝肋是圣母的家乡。黑落德死了以后,逃命往埃及的圣家,又回到纳匝肋,降生救赎的天主,便在那里隐居数十年,好应验先知所说的:“他将称为纳匝肋人”(玛二:32)就在那里,“孩子(耶稣)渐渐炸药大而强壮,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他身上”(路二:40),他常谦诚地服从父母的命令(路二:51),帮助他的父亲干木匠的工作(玛十三:55),直到成年开始到外边传教为止(路三:13)。
因此,纳匝肋不但是圣母的家乡,且也是耶稣的家乡(路二:39)。开始传教的时候,人们听说他出身于没没无闻的黄匝肋,都瞧不起他说:“从黄匝肋还能出什么也事吗?”(若一:46)。因此当他回到纳匝肋的会堂宣讲天国喜讯时,他的同乡都有对他表示讨厌,不相信他(玛十三:54—58),甚而把他领到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路四:29)。但是,世人轻视的,天主却喜爱。在新经里,[纳匝肋]的名字几乎成了耶稣的姓氏:不论在四圣史的福音或宗徒大事录里,我们能屡次看见[纳匝肋的耶稣]的字样(共21次);而且连他的信徒也承受了这个姓氏(宗二十四:5);今日在巴勒斯坦,亚剌伯及以色列人还称天主教徒为[纳匝尔],意谓[纳匝肋耶稣的信徒]。
纳匝肋圣地
纳匝肋的圣地,主要的有二,即圣母领报大殿和鞠育堂;此外,还有会堂和圣母泉。圣母泉:位于纳匝肋极北端,是纳匝肋唯一的水泉,因此圣母在生时一定与别的主妇一般,常到这水泉来汲水。按圣经外传的传说,加俾额尔天使与圣母作初次的会面,就在这水泉的边缘,因此在不泉附近,建有一【圣加俾额尔堂】,这圣堂大概是十一世纪末建筑物。
会堂:位于纳匝肋中部,在鞠育堂以西,是第六世纪的新产品,面积为九乘八公尺,筑在耶稣时代的全堂原址上,旁有一圣堂,中纳匝肋东方希腊礼的天主教教友的本堂区,名为[默西亚的学校],为纪念耶稣在会堂讲解依撒意亚先知的事迹(路四:16—22)。
鞠育堂:位于纳匝肋中部,重建于1914年,长19公尺,宽15公尺,原址本是一所十字军时代的圣堂,称为[鞠育堂],为纪念耶稣在纳匝肋长大的事迹,圣堂下层,可以看见我们上面谈过的古代仓库。
领报大殿:位于纳匝肋极南端,离鞠育堂约200公尺,原址是圣母的住宅,是一个天然山洞,面积约5方公尺,当时的居民多住天然山洞,圣母也不例外;远自初世纪,这山洞已成为基督徒的朝圣地。第六世纪往圣地朝圣的人,已在这山洞上见到筑有一座圣堂;遭回回毁坏后,十一世纪时(即十字军东征后),又重建了一所堂皇的大殿,大殿正祭台下就是圣洞。圣洞里祭台上有圣母领报的油画,祭台下用拉丁文刻有“圣言在此降孕为人”的字样。
但是,可惜,第二次的毁坏接踵而来。1263年,回回的仇教风气把这堂皇的大殿,夷为平地,只剩下的圣洞,让果敢的信友偷偷去朝圣。如此,又是四个世纪。1730年才再兴建了一的大殿。但是,为了纪念圣子降生成人的奥迹,并为激发我们对降生救赎的天主圣言真诚的爱情,管理圣地的方济会神父们在1955年又拆去了这圣殿,重建一所三层的大殿。最底一层,保留该大殿殿底在近十多年内由方济会的考古学家发掘的古迹,中间的一层则以圣洞为中心,最上的一层是普通的圣堂,实在是一巍峨的大殿。十年一来的建筑工程,已于1969年圣母领报瞻礼(3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祝圣典礼。
今日的纳匝肋
今日的纳匝肋,除了几条的纳匝肋,除了几条狭小的路径以外,在人口面积和建筑上,都换上下了一个新面目。人口约三万五千,其中除了回教徒和以色列人外,信仰基督的有一万三千,天主教教友却只有六千七百人。
约但河

约旦河是一条又长又狭的河流,全长320公里,但是,最宽之处不到30公尺,最深之处也不达6公尺,是巴勒斯坦的中部,把它分成东西两部:东巴勒斯坦在经外历史文献上称为“约旦河东部”,而西巴勒斯坦则称为“约旦河西部”。
约旦河也许可说是世界最奇特的河流,因为不但它走的路径最屈曲,而且它的地势也最变化无常。约但河有三个河源,位于巴勒斯坦北部的赫尔孟山脚下:最高的河源跋地中海563公尺,其次的则329公尺,最低的为143公尺。这三条源流合流以后,便以高度的斜角泻下去,约十公里以后——亦即到达豪里湖那里(面积为6×5公里,深约3至5公尺,今日已填满了)——它的海跋高度,从几百公尺降至2公尺。它还继续以高度的斜角向下倾斜,人们才给它起名为“约但”:按希伯来文,“约但”的辞源,解说“下降”。从提彼黎雅湖直达死海的一段,是最弯曲的一段,从飞机下望,好像是几条滚动在一起的长蛇:其直线长度只是109公里,但全长却为320公里。到了死海,约但河的下泻,便告终止。
死海长七十六公里,宽十六公里,又叫“东海”(则四七:18),以别于“西海”,即地中海。“死海”这名字,出自圣热罗尼莫。称为死海,有三个缘因:第一、因为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海,宽则是一个湖。第二、因为死海海水的含盐量为百分之二十四至二七。因此,除法少数的菌藻类可以生存外,任何其它的生物(如约但河涌下来的鱼类),都得丧身其间。正因盐量过多,圣经称死海为“盐海”(创十四:3;户三四:3及12)。第三,因为过分的盐量,使海水的重量比普通的海水大。因此,即使吹起大风,也掀起不了什么波浪。无怪以色列民称这没有动态的死海为“荒海”(申三:17;苏三:16)。在死海四周,有关圣经的地区不少,但是,特别值得我们留意的,是死海西北的“宫兰窟”:1947年发现的“死海残卷”,就是在那里发掘出来的。
圣经上的约但河
在古经里,有关约但河的事迹,最主要的要算是以色列民(苏:三),以及厄里亚和厄里叟先知(列下:二),在耶里哥附近,使河水分立两边,徒步走过对岸的事迹了。在新经里一提起约但河的名字,我们便油然想起圣若韩洗者来。若韩是耶稣的表亲,也是耶稣的前驱:他并是默西亚(若一:20),只是旷野的呼声,叫人预备主的道路(玛三:3)。凯撒提庇留执政第十五年(路三:1)。于是犹太全地和耶早稻撒冷的群众(鹆 :5),以及约但河一带的人(玛三:5)都到他那里受洗,因为天国临近了(玛三:2)。果然,天国临近了!因这些前往受洗的人群中,有一位他们所不认识的(若三:17),是以圣神施洗的天主子(若一:30—40),他也谦诚地自愿领受悔改的洗耳恭听礼(玛三:30)。耶稣领洗耳恭以后,就退入了旷野,以祈祷克苦准备开始他的传教工作。
约但河朝圣
正是为纪念若韩的授洗,特别是为了纪念耶稣谦诚的洗耳恭听礼,远自初世纪,信友们都到附近耶里哥的约但河那里去朝圣。当时的望教者,多到那里领受圣洗圣事。主显瞻礼日(通称“三王来朝”),前往的信友更络绎不断,因为那天特别纪念耶稣受的事迹,他们都披着被单子,走进这被耶稣圣化了的河水里行沐浴礼;他们逝世的时候,就用这被单子入殓。方济会神父们曾在河畔筑了一所小堂,可惜,1956处的大地震后,保剩下一个重加修补的祭台。现在每年两次到那里朝圣:一次是在每年十月最后的一个瞻礼五;另一次是在每年的主显节。到了那里,先在那修补的小祭台上或在别的临时设备的露天祭台上举祭,圣祭后一位神父或六品,穿上短白衣和领带,伴以辅祭,还有圣地的保管人(常是一位方济会神父)或别的神职要人,一同登上一只小艇,把它划到河中心去,然后在小艇上唱耶稣受洗福音,别的朝圣者都站在河畔上恭听;在那沉静的旷野里,神父唱福音的声音,好像回响着当时若韩洗者的呼声,真好像当时的犹太人惊讶地参与耶稣洗礼一般。
加纳和大博尔山

按圣史们的记载,耶稣守了四十日的严斋,得胜了魔鬼的诱惑后(玛四:1—11),便因圣神的德能回了加里肋亚(路四:14);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宣讲(玛四:17),宣讲天主的福音(谷:14)。因此,加里肋亚是耶稣开始传教的地方。那么,我们先把加里佃亚几个重要的地点给你们介绍,然后才南下至撒玛黎雅和犹太。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加里肋亚的加纳和大博尔山。
加纳位于纳匝肋东北8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今日的人口,也不外1200人左右。加纳是纳塔乃耳(若一:45—51),即巴尔多禄茂宗徒的家乡(若二一:2)。在今日的加纳北部,有一所圣巴尔多禄茂堂,就是为纪念这位宗徒而建的;而且,按照古代的传说,这圣堂的位置,正是这位宗徒昔日的住所址。
在这个小小村落里,耶稣行了他的开始的两面三刀个圣迹。第一个圣迹,我们都有知道那是变水为洒的圣迹(若二:1—11):这个圣迹可说是圣母转求的结果。,因为耶稣已说得很清楚:“我的时候尚未来到”(若二:4);可是在他母亲转祷下,在这个永与魔鬼为仇的【女人】(若二:4;创三:15)的请求下,耶稣却“提前了”他行圣迹的时候。因此,我们天主教相信和托赖圣母大能的转求,并不是幻想出来的信仰,而是基于圣经的。
为了纪念第一个圣迹,1879年在加纳建了一所圣堂,这圣堂筑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废墟上。相传废墟就是加纳新婚夫妇的住址,在圣堂的下层有一个小室,内存有一个很古老的酒壶,就在这里耶稣行了他的第一个圣迹。
第二个圣迹,是治好了王臣的儿子(若四:46—54):他的独生子在葛法翁病倒了。他听说耶稣到了加纳,便前去求他往葛法翁医治他的儿子,他想耶稣非亲身前往,不能医治他的儿子。但是,耶稣在加枘只对他说一句话:“去吧!你的儿子活了”(若四:50),他那远在47公里的儿子,便立时痊愈了。
大博尔山及显圣容大殿
从加纳回到纳匝肋,再由纳匝肋南下,经纳因城。便可以到达大博尔山。这是一个8公尺,风景优美。古经曾多次提及这个山(苏十八:12、22  耶四六:18  咏八十:13):在那里,以色列民有过他可歌可泣的战史(民四:6、12、14;八:18),也作过叫上主憎恶的罪行(欧五:1)。
但是,这个历史悠久的山陵,在新经里却没没无闻,新经的二十七卷书里,从没有提过“大博尔山”的名字。虽然如此,每当我们听到这名字的时候,我们却油然想到耶稣显圣容的事迹(玛十七:1—8;谷九:2—8;路九:28—36)。按圣史们的记载,耶稣显圣容的地方是一座“山”(路九:28),或“一座高山”(玛十七:1;谷九:2),至于这是那一座山,圣史们却没有记载。
但是,圣经没有说清楚的,却加以补充:近远至宗徒时代教父的传说,耶稣显圣容的山,就是大博尔山。因此第四世纪时,在山上已建有一座小堂,为纪念显圣容的事迹。今日“显圣容大殿”就是建筑在这小堂的遗址上。
大殿的建筑风格,是古代第四至第七世纪在小亚西亚很通用的“罗马叙利亚式”。大殿正门左右的两方塔,原是古代的两座小堂:一为梅瑟堂,一为厄里亚堂。建筑这大殿时(1921—1924年),工程师便把它们划入大殿的图案内。如此,这丙个古代遗下的小堂和今日新建的大殿,正好满足对伯多禄在山上搭三个帐篷的愿望(路九:33)。
大殿内部很是高昂光亮,使进去的人都略略觉到耶稣显圣容的光荣和辉耀,与革责玛尼大殿的气氛全然相反。大殿分上下两层:上层的正祭台,由左右两边石级登上,从圣堂门口望去,好像是吊在半空的;祭台上有碎石砌成的显圣容图形,一边有梅瑟,另一边有厄里亚,耶稣在中央,耶稣是离开地面而显圣容的,也许工程师故意设计这吊在半空似的祭台,叫人与祭时能意想离开地面显圣容的耶稣吧!
下层的祭台是古代祭台的遗迹,祭台的圆穹上,左右共有四个细石砌成的图形。按“显圣从”这一字,希腊原文解说“改变外形”(玛十七:1;谷九:2)。这四个图形正给我们描写耶稣另外四次改变他的外形,就是:圣诞,圣体圣事,苦难圣死,光荣复活。的确,大博尔山上的风景,和这高昂光亮的大典,使这无灵的山陵面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胜地。怪不得圣伯多禄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玛十七:4)。
提庇黎雅湖

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时,主要的活动中心,可说是提庇黎雅湖了。
提庇黎雅湖位于水平线下208公尺,为约但河昔日下泻的第十站。湖面长21公里,宽12公里,平均深度为20至40公尺,湖水清淡,鱼类丰富。湖的四周,除了小部分是平原外,多是山区。
提庇黎雅湖最古的名字是“基乃勒特海”(户三四:11;苏十二:3;十三:27),因为湖的形状像似以色列民用的弦琴,按照希伯来文,弦琴称为“基乃勒”,因而得名。
以民从巴比伦充军回来以后,即公元38年以后,他们称提庇黎雅湖为“革乃撒尔湖”(加上十一:67)取名于该湖西北岸肥沃的平原“革乃撒尔”。耶稣的时代,则称为海(谷二:13),或“加里肋亚海”(玛四:18;十五;二十九等)。第一世纪晚期,由于湖西南岸的提庇黎雅城(建于公元后二十年左右)渐成为湖滨最要和繁荣的城市,这“加里肋亚海”便取了它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在圣经里称为“提庇黎雅海”(若六:1;二十一:1),而经外典籍则称它为“提庇黎雅湖”,按希伯来文,“提庇黎雅”解说“好景致”。
在这“好景致”的湖上,耶稣曾多次坐船横过湖面,四处宣讲福音(玛八:18—28;九:1;十四:13、14、22、34;谷五:21;路八:20等);有时则坐在船上向湖畔的民众宣讲道理(玛十三:2;路五:3);多次平息了湖上的风浪(玛八:23—17;十四:20—27),两次在湖上行了捕鱼的圣迹(路五:4—11;若二十一:3—7),一次拯救了溺死的伯多禄(玛十四:28—31),也曾叫他垂钓,从鱼口若悬河中取得一块钱币来纳税(玛十七:27)。
除了湖上的活动外,在湖边的传教工作,更多不胜数:虽然今日提庇黎雅湖的四周,除了提庇黎雅城以外,都有是荒芜之地,但在耶稣时代,湖边四周的平原或山区,都有人烟稠密的乡镇和城市,如提庇黎雅、玛格达拉、基乃撒尔、葛法翁、苛辣匝因、贝特赛达、希颇、加特辣等。这里我们不能一一详尽,只介绍几个主要的地区了。
葛法翁
葛法翁解说“纳鸿村”,位于提庇黎雅湖西北岸,在约但河以西3公里的地方。按犹太人的传说,纳鸿先知葬身于此,故名。“葛法翁”为一般读者都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因为在福音里一共提过了十六次:它是伯多禄和安德肋的家乡(谷一:29),同时也是耶稣的第二个家乡(玛九:1)
在这个城里,耻稣施行过很多圣迹,也普驱过很多魔鬼(谷一:32—34);也是在这城的税关里,耶稣召叫了玛窦(玛九:9);圣体的道理也是在这里启示给我们的(若六:26—59)。耶稣在这里居留时,大概是寄居在伯多禄的家中(玛十三:1—36),在这家里,耶稣治愈了伯多禄的岳母(玛八:14—17),并且给彼此争论谁为大的宗徒讲了谦逊的道理(谷九:30—35)。葛法翁当时有一所会堂,是当地的百夫长建的(路七:5),每逢安息日,耶稣都会进去宣讲天国的福音(谷一:21)。可惜,这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反而没有接受耶稣的道理,回头改过,因此招来了耶稣的咒骂(玛十一:23—24)。今日的葛法翁只是个废墟,只剩下会堂的遗迹,而且这还不是耶稣时代的那座会堂呢!
说到会堂,这里得给读者们一个简介:会堂是充军期后以民祈[祷和解经的地方。通常是个正方或长方形的建筑物,有两行石柱;有时还是双层的:上层为女界,下层为男界,各自有进口处。会堂两旁的石凳是信从的坐位。正中有“梅瑟的讲座”(玛二十三:2),是经师或司祭宣讲和领祷的地方,左右有灯台,正面有放圣经卷子的圣柜。会堂的正门都朝向耶路撒冷。上述的是会堂的主要部分,多次还有附属的部分,即会堂旁边有走廊的房子,用作朝圣者的旅馆或小孩子的学校。犹太人每逢安息日及节日都得到会堂祈祷和听经师的宣讲。
基乃撒尔地
从葛法翁西面一直至玛格达拉一段海带,是一平原,称为“革乃撒尔地”(玛十四:34;谷六53;路五:1),解说“王子的花园”,是一肥沃的地带,水泉比比皆是,故又称“七泉区”。福音里每说及加里肋亚的“海边”时,多指这一带。
这个肥沃的平原,是一个天然的演讲室,能容纳五千多人(谷六:44)。耶稣向群众宣讲的道理大部分是在这里宣讲的;就是在这里,耶稣行了两面三刀次分饼的圣迹(玛十四:13—21;十五:32—39),今日,在那里有一座“增饼堂”,堂内还保留第五或第六世纪建造的增饼堂的细石图形很美观的地板。在这个“海边”,耶稣召叫了最初的四位宗徒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玛四:18—22)。复活后,还是在这湖畔的一角,耶稣把教宗的首席权授予伯多禄(若二十一:15—17)。在这湖畔的一角,今日有一所小堂,纪念这“授首席权”的事迹,在这小堂内,还存留昔日耶稣与宗徒们最后一次用膳的石台(若二十一:12、13)。当今教宗往圣地朝圣前,渐祝圣一块奠基石,准备不日在此兴建一巍峨的“首席大殿”。
真福八端山
由首席堂北上四公里,便是“真福八端山”。那是一个跋提庇黎雅湖约100公尺的小丘,在那里能眺望整个湖面。按圣玛窦记载,“耶稣上发山,坐下后”(玛五:1)才给宗徒和群众宣讲真福八端和山中圣训(玛:五至七章),这个“山”,按初世纪的传说,就是今日的“真福八端山”。
1937年,在山上建有一座八角形的圣堂。圣堂的下面朝向北方,圣堂四周干墙壁的中部,都有一行玻璃窗,使在献祭时,神父和教友站起身来,都能看到湖面的景色。圣堂四周有走廊,月明的夜里侍在走廊上眺望湖面全境,实在是不能更动人的了。那个狂风的夜里,耶稣不是在这里目睹宗徒们的惶恐而下山前往施救的吗(玛十四:23—27)?在那幽静的走廊下,仿佛还可听到耶稣的声音:“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良善的人是有福的士……;内心洁静的人是有福的……等”。(玛五:3—11)
撒玛黎雅古迹名胜

上面我们曾把加里肋亚主要的地点给读者们介绍,现在我们该南下到撒玛黎亚雅去了。
“撒玛黎雅”,起初原是一个城名。按列王纪上十六章二十四节的记载,以色列国(即北国)的君王敖默黎用两“塔冷通”银子买了芍默龙山(跋海443公尺),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城,并依照该山原主“舍默尔”的名字,取名为“撒玛黎雅”:那是公元前880年的事。
这个新建的城,成了当时北国的首都。到公元前721年,撒玛黎雅城被亚述国毁灭以后,“撒玛黎雅”这个名字便有了一个更广泛的意义,就是指加里肋亚和犹太之间的地区。因此,我们阅读圣经时,若经典不明文说“撒玛黎雅城”而只说“撒玛黎雅”,我们就得看看上下文才能知道名字是指那个别广阔的地区还是指那座历史悠久的城。
撒玛黎雅人受轻视
顾名思义,“撒玛黎雅人”就是北国住在撒玛黎雅的居民,因此,也该是正种的以色列民。但是历史却告诉我们:撒玛黎雅人是些“混血儿”。自从北国沦陷,撒玛黎雅城被毁(公元前721年)以后,北国大部分的了民被掳到导地去,而亚述王又移来了不少外邦的民族。日久天长,那些仍居留在撒玛黎雅的少数居民,便与这些外邦人互通婚姻,也习染了他们的邪神教(列下十七:24—41)。新经里的“撒玛黎雅人”,就是指这些混合宗教的以色列民和他们的后裔:他们自认是雅各伯的子孙(若四:12),也期待默西亚的来临(若四:25),想他是第二位梅瑟,即是先知,也是以民的领袖(申十八:15),因此他们称默西亚为“归来者”,
他们强调敬礼天主的圣所不应在耶路撒冷,而应在撒玛黎雅的革黎斤山,因为他们说他们的先祖们祭献天主的地方都在这山上(若四:11),因此在这山上,他们也筑有他们的圣殿。
由于他们是些混血儿,双习染了外邦人的邪教,那些“正宗”的以色列人都瞧不起他们,与他们没有来往(若四:9),充军期后(公元前第五世纪)也不与他们一起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厄上四:1—3),把他们看作可恨的愚顽民族(德五十:17—18),而且这轻视憎恨是如此深刻,致使连“撒玛黎雅人”这个名字,也成了毒心的骂语:他们要毒骂他人时,便称他为“撒玛黎雅人”(若八:48)。
但是耶稣基督,虽然叫宗徒不要进撒玛黎雅人的城去宣讲(玛十:5),为保持正宗选民对天国福音的优先权,他对撒玛黎雅人却好像有点另眼相看:一次,他路经撒玛黎雅的一个村庄时,居民都不肯接待他弄得雅各伯和若望都不耐烦,要叫天主降火来惩罚他们。但是,耶稣不但没有降下火来,反而斥责了那两位门徒(路九:51—56)。讲爱德的比喻时,耶稣故意用一个“撒玛黎雅人”来充当善心人的角色(路十:33);因此圣路加描写十个癞病人痊愈的圣迹时,也故意叫我们知道那唯一知恩感恩的癞病人,还是“一个撒玛黎雅人”(路十七:16)。
耶稣传教撒玛黎雅
撒玛黎雅虽是圣地的一部分,可是,在接受耶稣的神形恩惠上,却远不如加里肋亚和犹太,因为在耶稣的传教生活上,撒玛黎雅不外是加里肋亚和犹太的桥梁:按福音的记载,耶稣在撒玛黎雅只留居了两天(若四:44),除此以外,只是“经过”那里罢了(路十七:11;若四:4)。
但是,耶稣既然“巡行各处,施恩行善”(宗十:38),在他“经过”撒玛黎雅时,他也不放过给人施授神形恩惠的机会。一次——在耶稣受难前不久——当耶稣由加里肋亚往耶路撒冷时,在撒玛黎雅与加里肋亚交界附近,治好了十个癞病人(路十七:11—19)。这个治好癞病的地方,据说是今日约但和以色列交界的“节宁”;可惜今日的节宁是军事重地,游客不能前往。
另一次——在耶稣开开始传以后不久——当耶稣从犹太回加里肋亚时,路经撒玛黎雅,虽然已疲倦,还在雅各伯的井旁感化了一个撒玛黎雅的妇人(若四:4—15),致使城里许多人都信了耶稣(若四:39)。这个“城”名叫“息哈尔”。
舍根和雅各伯古井
“息哈尔”,原是很古的“舍根”,位于革黎斤山和厄巴尔山(苏八:30—35)的山谷中。远在公元前约2000年的埃及文献中,已有“舍根”的名字。亚巴郎按着天主的指示,离开了他的家乡以后,到达客纳罕地时,曾路经舍根,在那里天主许下把客纳罕赐给他的后裔(创十二:1—7)。其后,雅各伯买了舍根,居住在那里(创三三:18—19),并且掘开了一口井,使他和他的子孙,并他们的畜类都得以畅饮(若四:13)。
因此,雅各伯南到犹太的赫贝龙以后(创三五:27)内陆的独生子们多次到舍极去牧羊(创三七:12—13);他临死时,又把舍根给了亿的独生子若瑟(创四八:22;若四:5),因此以色列子民从埃及进入了福地以后,把若瑟的遗体运来安葬在那里(苏二四:32)。
古经这个有纪念的“舍根”,也就是新经只提及过一次的“息哈尔”(若四:5)。今日在那里,还可以看见雅各伯的井。那是那地带唯一的蟛,深度由井口至水面为32公尺,正符合若望福音第四章十一节的记载。井水清鲜可口,正好用来象征耶稣的“活水”(若四:10)。
公元后第四世纪,曾先后在那里筑有圣堂:前者为十字形,以那口井为中心;后者是有两行石柱的大殿,筑在井的上面,右惜,这两座圣堂都先后被仇教者毁掉了。1914年,希腊东正教愿重修十二世纪的那座圣堂,但是,重修的工程半途而废。今日我们能看见的,只是那修了一半的圣堂围墙,那口井就圣堂下面。
撒玛黎雅的圣经古抄本
从息哈尔往西北前行约两公里,便是纳普路斯城。在这城的撒玛黎雅人的会堂里,存有一本圣经古抄本,名为“撒玛黎雅古抄本”,它是撒玛黎雅人所用的圣经本。
他们只承认梅瑟五书为圣经,因此,这古抄本记载的也只有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因此,又名叫“撒玛黎雅五书”。
该抄本的文字是希伯来文,字体却是古希伯来字体。抄本源自公元前八世纪,可能也源自公元第九或第十世纪,实在是名贵的古典。按撒玛黎雅人的传说,它还源自梅瑟时代哩!
耶里哥和伯达尼

上面我们曾把巴肋斯坦的加里肋亚和撒玛黎雅给读者们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这里我们要给读者们简介的,是圣地最面的地区:犹太。现在就让我们从耶里哥和伯达尼开始吧!
耶里哥
耶里哥可说是世界海跋高度最低的城,位于约但河谷西岸,离约但河只八公里,高度为水平线下约300公尺,气候终年酷热,温度可达摄氏45。以上。按考古学家发掘的研究,远在耶稣降生以前八千年,已有人迹存在,实是至今发掘出来的古城中历史最悠久的城池。今日往耶里哥朝圣的人,仍可以看到发掘出来的几千年前的古迹。
“耶里哥”解说“月亮”,也许是因为在远古时代敬拜月神而得名;由于该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盛产热带植物,尤其以棕榈树为多,故又名“棕榈树城”(申三四:3)。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中,耶里哥常是军事和贸易的要点,因为是沟通约但河东岸和西岸的中心。果然,若苏厄带领以色列民进入天主预许的福地时(公元前1200年),受到当头第一棒的,也就是耶里哥(苏六)。
耶稣的时代,耶里哥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困为黑落德王在那里建筑很多希腊式的宫殿、别墅、水道、浴池、跑马场和露天戏场,这个黑落德兴建的耶里哥,位于古代耶里哥遗址的西南面两公里,福音里记载的,就是这个耶里哥。
在这个城里,耶稣感化了那爬上桑树看他的税吏长——匝凯(路十九:1—10);在这城附近,又医好了两下出来求他可怜的瞎子(玛二十:19—24;谷十:46—52;路十八:35—43)。受难前,也就是离开这城的时候,耶稣对宗徒们说:“看!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于司祭和经师,他们要定他的死罪……”(玛二十:18—19)。耶路撒冷,在耶里哥以西,相距只37公里(今日的新公路则大约20公里):虽说这么短少的距离,但是两者海跋的高度却相差1000多公尺,因为耶里哥在水平线下约300公尺,而耶路撒冷则跋地中海700多公尺,因此耶稣说“上”耶路撒冷去。从此,我们也明白为什么讲“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时,耶稣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路十:30)。
可惜,黑落德兴建繁华的耶里哥,在公元后十二世纪时早已成了废墟,遗留下来的,只是些发掘出来的陈迹而已。今日的耶里哥,却是十八世纪的产儿,位于古代的耶里哥和黑落德兴建的耶里哥的遗址以东约一公里,原址是十二世纪十字军兴建的耶里哥。今日人口约三千,城外的难民则有六万多,大部分是回教徒;城里虽有一座“善牧堂”,但信仰耶稣的人的百分率,实在少和可怜:要是今日圣玛窦再写福音,已不能再说:“有许多群众跟随耶稣”(玛二十:29)了!
伯达尼
现在,让我们跟着耶稣,离开耶里哥“上”耶路撒冷去吧!他昔日走过的大石块砌成的路,今日犹存。沿着这条路走上去,在快要到达耶路撒冷以前,我们便可以看见伯达尼。伯达尼。解说“谦小者的住宅”,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路十:38),离开耶路撒冷“15斯塔狄”(若十一:18),即大约3公里(按:“斯塔狄”等于185公尺),是耶稣特爱的一个村庄,因为在那里有一个耶稣特爱的家庭(若十一:5—36),那就是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三兄妹的家庭。
在传教的时候,耶稣多次在这家庭里休息(路十:38—42),多次还在那里过宿(玛二十一:17;谷十一:11)。受难前不久,耶稣在伯达尼行了他生前所行的最大的奇迹,把死去了四天的拉匝禄复活起来(若十一:1—44)。他受难的前一天,还在那里的一个名叫西满的癞病人家中用膳(玛二十六:6—13;谷十四:3—9;若十二:1—11),或许是愿意向这可爱的小村庄作最后一次的话别吧!
在伯达尼,既然有耶稣特爱的一个家庭,敬爱耶稣的人,从初世纪开始,对这家庭的一切都细心保存。按第三世纪的历史家欧瑟伯的记载,直至第三世纪初,拉匝禄的墓穴还好好的存留在那里;又按圣热罗尼莫说,在公元四世纪末叶,已有一圣堂筑在这墓穴之上。
十三世纪时,共有两座圣堂,一座筑在墓穴上,另一座则筑在离此不远的地方,据说那是拉匝禄家的原址,或说是瘌病人西满家的原址,此外,还有一所隐修院。其后,在回回统治之下,一切都成了废墟。
今日的“复活小堂”,只是到了1953处才建成的,原址是中世纪时建在拉匝禄家上的圣堂。这小堂内四周都针有耶稣复活拉匝禄、与玛利亚和玛尔大会谈、以及在西满家受玛利亚傅油的事迹,小堂正祭台上机的墙上,用拉丁文金字写着“我是生命与复活”(若十一:25)。
离开小堂不远,今日仍可参观拉匝禄的墓穴,这是一间黑漆无光的墓穴,须经过24级石级才能走下去,这些石级并非原有的,而是十七世纪时掘成的,当时回教徒已在拉匝禄墓穴的废墟上筑有了他们的寺院,经过了不容易的调停和大仳金钱的补助,才获准在墓穴后的大岩石掘成今日的24级石级,使信友们再能到那里朝圣。
从这些石级下去后,便是墓穴的前院,面积约3方公尺,再由一小洞屈身才能进入停放拉匝禄尸体的地方,这正符合了圣若望记载说的:“这坟墓是一个洞穴”(若十一:38)。在这墓穴里,我们只可以一年一次举行圣祭,为纪念拉匝禄的复活。
今日的伯达尼,除了看守复活小圣堂的几位方济会士,和屈指可数的几个教友外,全村都是回教徒。盼望在这小小村庄里,耶稣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找到很多很多像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一般爱慕他的灵魂。
上耶路撒冷去

上面我们由耶里哥沿着耶稣走过的道路西上,快要到耶路撒冷以前,我们遇到了耶稣特爱的小村庄——伯达尼。现在我们沿着这条路继续上去吧!不到一刻种的工夫,我们便可到达贝特法革。
贝特法革
“贝特法革”这个名字,为读者也许会陌生吧!可是,这个地方却是读者们很熟悉的:这就是耶稣进耶路撒冷圣城的出发点(玛二十一:1—11;谷十一:1—11;路十九:29—40)。贝特法革,是一个比伯达尼还小的村落,“靠近橄榄山”(玛二十一:1),说的准确一些,恰巧在橄榄山顶的东坡那边,离耶路撒冷不足两公里。
在那里,有一座小小圣堂,是为纪念耶稣荣进圣京的事迹。每年的圣枝主日下午二时,从那里开始“圣枝游行”,直往耶路撒冷。这是圣地每年最隆重和动人的宗教游行,也是耶路撒冷圣城年中最高兴的一天,参与者,除了圣地各不同礼节的天主教教友外,还有来自各国的朝圣团;而且,耶路撒冷的回教居民,清早十时便走出城外的路旁左右坐下等待,挂上他们的国旗或别的彩色纸条,这更加上一番热闹了!原来他们都信仰耶稣为一位“大先知”哩!
“圣枝游行”于下午二时准时开始列队前行,但是,主礼的拉丁礼宗主教,却站立着等待,大约三刻钟以后,方能举步前行;与礼者的人山人海,从此可见不一般!与礼者都手执又长又大的棕榈树枝,各人以本国的言语,多次反覆地唱这首同谱的圣歌:“耶路撒冷!请你赞美主!熙雍!请赞美你的天主!贺三纳!贺三纳!贺三纳!达味和儿子”啊!那天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实在是“贺三纳于至高之天”(谷十一:10)!要是你有幸能亲身在这高唱贺三纳的人群中,设身处地诚心默想昔日耶稣荣进圣京的事迹,你的心不能不整个的融化过来,因为这个“贺三纳”(意谓:万岁)的欢呼声,正是1900多年前在这贝特法革开始唱起来的。
天主经堂
这圣枝游行,缓步上橄榄山的东坡,不一会便到达橄榄山的山顶,橄榄山跋地中海830公尺,可说是犹太地区的屋脊。在山顶西坡那边,有一所“天主经”堂,传说耶稣曾在这圣堂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给宗徒们宣讲了“末世言论”(玛二十四——二十五;谷十三;路二十一:5—36),也教给了他们诵念“天主经”(路十:1—4),故名。
在这圣堂的前院走廊的墙壁上,刻有36种不同文字的天主经,中文的那端,恰巧在一进入前院门的右手边。这圣堂的遗址,原是君士坦丁大帝建的一所堂皇大殿,名为“橄榄山堂”,长约30公尺,宽约19公尺。还有一大约同面积的前院,前院前面还有一很体面的横廊,可惜,这堂皇的大殿,今日只留下些发掘出来的陈迹罢了!
耶稣痛哭堂
经过了“天主经”堂以后,“圣枝游行”便从橄榄山顶的西坡下来;下来的时候,整个耶路撒冷都好像是一本摊开了的书本似的,能一目了然,因为耶路撒冷海跋只770公尺,比橄榄山较低数十公尺。1900多年前,正当橄榄山的西坡回响着“贺三纳”的欢呼时——圣路加告诉我们说——耶稣望见了京城,便痛哭起来:“恨不得在这一天你也知道有关你平安的事……”(路十九:41—44)。多忘恩的圣城啊!竟叫耶稣流出天主的苦泪!盼望这圣城不是象征着我们的灵魂才好!
为了纪念耶稣的苦泪,在橄榄山的半山上,于1954年建筑了上所小堂,名叫“耶稣痛哭堂”,小堂面对着耶路撒冷,化学元素台正面的墙壁是下班的,叫举祭的司铎能看见圣城;祭台下方砌有一圆形的彩色细石小图案:一只母鸡正展开翅膀保护向四面逃去的雏鸡,图案四周用拉丁文写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鸡聚集自己的雏鸡在它的翅膀下,可是你们偏不愿意”(路十三:34)。这就是耶稣痛哭的缘由!
克德龙谷
经过了“耶稣痛哭堂”继续下橄榄山西坡。再经过革责玛尼山园(后祥),便到达山脚的“克德龙谷”。耶稣吃完了最后晚餐,由晚餐厅往山园祈祷的时候,也就经过这山谷(若十八:1)。“克德龙谷”,从公元后第三世纪开始,又称为“若撒发山谷”(今又译:约沙法特山谷)。这山谷,今日只是下大雨的时候,才形成一个临时的小瀑布,向东南直泻入死海;晴天的时候,却是一个干涸的山谷。但是,在耶稣和达味的时代,它却是一条“溪”(若十八:11;撒下十五:23 )。这“溪”使橄榄山和耶路撒冷一东一西两相对立;在这溪谷的两旁,都是坟墓。
抵达圣城
由今日广阔的公路跨过了克德龙谷后,“圣枝游行”便再“上”耶路撒冷,不一会便到达今日的城门。城门上下左右四方看热闹的人或不便参加游行的教友和朝圣者,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随着“贺三纳”的呼声,我们慢步进入“圣城”:这里是耶稣“荣进圣京”的终点,“圣枝游行”也就在这里结束。
在一所圣堂(圣亚纳堂)的广场里,众人跪下领受“达味的儿子”的降福;圣体降福时,在沉静的空气中,只听到一阵沙沙的骚动声,原来是跪下领受降福的信友,给圣体内的君王耶稣挥动着他们的棕榈树枝;这是一个出自爱心的无声的“贺三纳”。在这神圣的一刹那,他们的心灵深处,一定再来一次诚切的欢呼:“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当受赞美,贺三纳于至高之天”(玛二十一:9)!
耶路撒冷圣地

“耶路撒冷啊!我们的双足,已经站立在你的门口。耶路撒冷建筑的好似京城,确是内部划一整齐的京城”。
这是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以色列民,到这圣城的时候的欢呼(咏122:2—3)。是的,他们都知道,耶路撒冷是“集会的城邑”,是“安全的寓所”,是“不动摇的帐幕”(依33:20),因为她是上主的圣山(咏2:6),是天主的居所(匝8;3),是他特选的圣殿(编下6:6),是他特爱的城池(咏87:2)。因此,耶路撒冷为他们,是个“圣城”(依52:1;厄下11:1),是永远不能也下许遗忘的圣地(咏137:5—6)。
这个在旧约时代已经是“圣”的城池,在新约时代 更是一个“圣城”,是一块“圣地”不但是因为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曾在那里行过圣迹(若5:5—9;9:1—38)或“天天坐在圣殿内施教“(玛26:55;或19:47),而且特别是因为在那里,他—人类的救主—”主我们把自己交出,献于天主作为馨香的祭品“(弗5:2),为我们”贬抑了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把他最后的一滴宝血都流过净尽(若19:34),给我们挣来了“永远的救赎”(希是9:12)。
1. 释名:“耶路撒冷”,解说“平安在望”。在公元前约二千年的埃及文献中,
原称为“乌鲁撒冷”,解说“撒冷城’或“愿撒冷眷护”:“撒冷”是远古时代敬奉的一个神,或许就是客纳罕人所崇拜的“健康神’’吧!因此 ,耶路撒冷的古代名字,也简称为”撒冷”(创14:18;咏76:3)。
   在圣经的诗体中文字中,耶路撒冷屡屡称为“熙雍”(依2:3;咏51;20等),或“熙雍山”(咏74:2;125:1等)多次诗人还用“人位化”或“拟人化”名字,称她为“耶路撒冷女郎”(匝9:9;索3:14等)”,“熙雍女郎”(依1:8;耶4:31等)或“熙雍处女”(哀2:13及18)。正为了这缘故,文济会神父主办的思高圣经学会所译的圣经,常以女性的代名词“她”来指耶路撒冷或熙雍。
“熙雍”,原指今日耶路撒冷城东南曷费耳山上的“熙雍山堡”(撒下5:7),其后先知及诗人们才用它来指整个的耶路撒冷城。至于“熙雍”这名字解说什么,已无从稽考。
2. 历史:今日的耶路撒冷,有“新城”和“旧城”;我们这里要说的,只是
“旧城”,因为只这“旧城”才是圣经的历史的舞台。按考古家的发掘研究,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在耶路撒冷已有人迹存在。当时的耶路撒冷,位于今日“旧城”东南的曷费耳山丘上。
公元前三千年,客纳罕人占领了巴力斯坦,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他们的领域。若苏厄领以色列民入福地的时候(公元 前1200年),耶路撒冷是耶步斯人的城池(苏18:16),名叫“耶布斯”(苏18:28):以色列民虽然擒获了它的君王(苏10:23),但却未能攻破这个城池(苏15:63;民1:21)。二百多年后,达味才用暗计取了耶步斯人的堡垒(撒下5:8),(撒下5:8),即我们上述的“熙雍山堡”(撒下5:7),把它改名为“达味城”(撒下5:9),且向西北部大加建筑,围以城墙(编上19:8)。从此,耶路撒冷便成了以色列民的政冶中心。不久,达味把约柜从巴阿拉迁入耶路撒冷,并起意在那里给上主建一所圣殿(撒下6及7):那时,耶路撒冷也成了以色列民的宗教中心。
达味起意的,他的儿子撒罗满(公元前970至930年)便实践了;他向达味城北部扩展,在那里建了一所堂皇的圣殿以外(列上5及6),还给自己和自己的妻子筑了两座奢华的宫殿(列上7:1—12),而且还筑了城墙(列上9:15),把他新建的工程和达味城围在一起。可惜这个豪华的城池,随着犹大国的灭亡(公元前586年),也遭受了浩劫,致使耶肋米亚先知哭吊她说:“怎么!这个人烟稠密的京都,却孤坐独处!从前是万民的主母,现在好像成了寡妇;往日是诸郡的王后,如今竟然成了奴仆”(哀1:1)!
从巴比伦充军回来后(公元538年),以色列民虽重修圣殿( 厄上3)和圣城(厄下3— 6),但是撒罗满时代的豪华,该等到大黑落德王时代(公元前37—4年)才能复兴起来。他除了重建和装修圣殿和城墙以外,还在圣殿北面,建筑了驰名的“安多尼堡垒”。并且,向圣城西面扩展,像在耶里哥一般,建筑了希腊罗马式的皇宫、垒塔、市场、露天战场、跑马场等,实在是不能再体面和壮丽了。新经里记载的耶路撒冷,就是大黑落德兴建的这城池。
可是,正是对着这豪华的圣城,耶稣哭着说:“日子将临于你,你的仇敌要在你四周筑起壁垒,包围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荡平你及你内的子民,在你内决不留一块古头在另一块古头上……“(路19:43—44)。这个预言果然在公元后七十年的八月间应验了。在罗马军队的进击下,圣城和圣殿都遭受了彻底的毁灭,只剩下建筑在西北面的几个垒塔和圣殿西南的一段围墙;这段围墙是用巨型的石块筑成的,今日犹存,称为“哭吊墙”,因为犹太人,屡屡到那里哭悼圣城的毁灭。
今的耶路撒冷,分“新城”和“旧城”。“新城”是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位于旧城以西,兴建于1860年,全部是以色列国的领土,也是他们的首都;“旧城”是圣城的旧址,古色古香,面积不达四方公里,这“旧城”的城墙大部分是1542年的建筑。旧城里,圣殿的遗迹已一扫而空,至于其他圣地,有赖于君士坦王、十字军和方济会士六百年来的努力,仍保存下来。这些圣地,我们将在下面继续给讲求读者们介绍。
3. 形势:但是,为使读者们能更具体地明白下面的文字,并更设身处地去
体会耶稣的苦难事迹,这里我们得先把耶稣时代圣城的形势,给读者们一简短的介绍。
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由两个山组成。东面的山,跋海740公尺,西面的则跋海770公尺,其间有一深谷,这深谷名叫提洛培安谷,今日已填高了廿多公尺。在东面的山领上,有圣殿和安多尼堡垒,堡垒以北,有贝特匝达池(若5:2)。至于西面的山领,又分为上城下城,在“上城”北部城墙外,有加尔瓦略山,即哥耳哥达;在上城西部有黑落德宫殿,而在西南则有亚纳斯府和晚餐厅;在“下城”,与耶稣传教生活有关的,有史罗亚池(若9:7—11);这池的西南,便是哈刻达玛田,变即“血田”(玛27:8),传说这就是犹达斯上吊的地方(宗1:18)。
圣城的四周都有山领围着(咏125:2),与新经有关的,是东面的阿里瓦山,即橄榄山,革责玛尼山园就在山园下。全城除了北部与山连在一起以外,四周都 是山谷,东有克德龙谷,西有革厄纳谷(即古经的本希农谷),这两谷在圣城南部共汇,直下死海。
耶路撒冷圣殿

 新约时代的圣殿,就是黑落德王增建的圣殿,位于圣城的东北部,全面积比撒罗满王兴建的圣殿面积大一倍,共十四万四千方公尺。这圣殿兴建于公元前十九年,动用了一万工人和一千司祭劳役,约十年后才落成;但是,一切修饰的工程却在公元后六十四年——即被毁灭前六年——才全部完竣。这圣殿今日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仍须给读者们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我们才能具体地明白新经有关圣殿的记载。
1、 外殿
新约时代的圣殿分两大部分,就是外殿和内殿: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前院,
后者却好像是嵌在前者怀中的一颗宝珠。
外殿,就是“异民庭院”是一个歪长方形的露天庭院,任何宗教和国籍的人
士都可以进去。庭院四周,围以柱廊;东面的,长474公尺,西面的,486公尺;南面的,282公尺;北面的,371公尺。这四条柱廊中,东西北的三条,各宽14公尺,其间有两列圆柱子,每根柱子高12.50公尺;东面的柱廊,称为“撒罗满廊”(若10:23;宗3:11)。
但是,最南面的“王廊”:宽32.34公尺,有四列柱子,共一百六十二根。每根的直径为1.60公尺;中间的两列柱子,高33公尺;而外边的两列则高15.40公尺。这些广阔的柱廊,尤其是“撒罗满廊”,都是犹太人所聚集的地方(宗5:12), 耶稣在“圣殿”或在“殿”里治病(玛21:14)、施教(玛21:23;谷12:15;路19:47;若7:14等)、讲“喜讯”(路20:1)、驱逐买卖人(玛21:12-13)等,就是在那里。
这些柱廊的外边,四周还筑有围墙,建筑的材料,全是巨形的方石,“美丽的石头”(路21:5):每块长约九至十二公尺;庭院的地板,也用类似石块铺成,怪不宗徒们都惊讶对耶稣说:“师傅!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建筑!”(谷13:1)。今日的朝圣者,还可在“哭吊墙”那里,欣赏这些大石头。在庭院四周的围墙,共有八道大门:西面三道,北面三道,南面三道,东面三道;但是,今日称为“金门”,是公元后第五世纪的建筑。
2、 内殿
在异民庭院偏西北之处,有矮小垣墙围着的地方,就是内殿。这是异民不可以进去的圣地,因此在四周的一切入口处旁边,都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着:“严禁外邦人越过这界限而擅自进入圣殿围墙内:违犯者必受死刑”。圣保禄宗徒因为被控领了希腊人进入内殿,几乎就失去了他的生命(宗21:27—32)。
这内殿的下面朝向东方。进入了围墙以后,东南北三面都有十四级石级,上去后,走过一块约五公尺宽的平地,便是——可以说——正式的内殿。这这“正式的内殿”。这“正式的内殿”四周筑有很高的围墙,围墙内大部分是些楼房;围墙共有九道门,南北面各四道,正门却在东面,称为“格林多门”,因是用驰名的格林多铜铸成的;由于它的华丽,圣路加称它为“丽门”(宗3:2—10)。就是在这门前,圣伯多禄行了圣迹,治好了一个胎生的跛子(宗3:1—10)。每道 门前有五级古级;由东面的“丽门”进去,这“正式的内殿”,由东而西分成三部分,就是妇女庭院、以民庭院和司祭庭院。
“妇女庭院”是犹太妇女与礼的地方,她们不可进入以民庭院或司祭庭院,故名。妇女庭院是个露天的庭院,四周是柱廊,柱廊下是些古凳是妇女与礼时的座位,小房子却用以安放油、酒、木柴等,圣若望说的“金库院”(若8:20))就在那里,因为在柱廊下安有十三个“献仪筒”。耶稣多次也在那里施教(若8:12—20),也就在那些献仪筒讨论决旁边,称赞了女士们捐出了两个小钱的穷寡妇(谷1大:41—44;路21:1—4),大概也是在那里给被捕的淫妇说出了这慈爱的话语:“妇人!……没有人定你的罪吗?……我也不定你的罪……”(若8:10—11)。在妇女庭院里,还有两个大灯台。
从妇女庭院西面登上五十级半月形的石级,便是“以民庭院”,这露天的庭院只有男性可进去。庭院四周是柱廊和楼房,共有七道门,南北各三,主要的是那十五级石级上的一道;高廿五公尺,宽二十公尺。圣母的献堂和取洁礼,大概就是在这门前举行(路2:22—27)。
在以色民庭院里,有矮小石栏杆围着的地方,便是“司祭庭院”。这是以色民不许擅进的圣地。在司祭庭院里,有“全燔祭坛”和“圣宫”。“全燔祭坛”不外是一块高耸的露天的天然岩,用以燔祭牛羊;这祭坛与圣宫相距十一公尺,其间有一“铜海”(列上7:23—26),为司祭祭献前洗濯之用(出30:18).“圣宫”是圣殿的中心,是有顶盖的建筑物,四周是楼房,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宫顶全盖以金片,放满了金针,使飞鸟不能立足其上。圣宫内部分三部分,就是门廊,圣所和至圣所。
圣所内部,高和长18.40公尺,宽9.20公尺;中央有一全金的“焚香坛”,右边有一个七臂的金灯台,左边是木料盖金的“陈列灯台”。司祭该朝夕两次,进入圣所行香祭。匝加利亚正是在这里奉香时,天神给他预报了圣若翰诞生的喜讯(路1:8—17)。从圣所经过另一帐幔,便是“至圣所”(希9:3),这是天主的居所,谁也不许进去,只是大司祭每年一次进去赎罪祭(希9:7)。在新约时代,至圣所是全空的,内部体积为9.20立方公尺。
3、毁灭:从上面说的,我们可以略略知道耶稣时代的圣殿,是个多么伟大
豪华的建筑物。但是,自从耶稣的预言于公元后七十年应验了以后,时至今日,这壮丽的圣殿,果然是“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上而不被拆毁的”(玛24:2)。今日我们可以看见的,只是一广阔的平地,东南面还可看见一坚固的城墙,但这是公元后十六世纪的建筑。在这广阔的平地中,除了和中部的两座回教大寺外(前者建于公元后第八世纪,后者则建于第七世纪)不外是一片荒凉,野草丛生:自愿承当天主圣子无辜的鲜血(玛27:25),实在是非同小可啊!
晚餐厅和革责玛尼山园

 “在逾越节日前,耶稣知道他离此世归父时辰已到:他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这个“到底”,解说“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耶稣曾亲自说了:“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
可是,这个“不能再大的爱情”,与他对我们的爱比起来,实在渺小得太可怜了。因为,他不是为“自己的朋友”舍生,而是“义人为不义的人”(伯前3:18)而死,因为“基督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罗5:8)。他死去了,又复活了:死了,是为补赎我们的罪过;复活了,是为使我们得到生命(罗4:25);而且,他还升到高处,把恩惠赐与我人(弗4:8),坐在天主右边,为我们热切祈求(罗8:34),这不是“爱到底”的爱吗?耶路撒冷,就是他这无限圣爱的见证。现在我们朝拜他为我们受苦受死、复活升天的圣地吧!
1、 晚餐厅和建立圣体
晚餐厅位于耶路撒冷城内的西面,在今日的以色列国内,是一个“宽大楼厅”(谷14:15;路22:12),即在楼上的一个大厅。大厅的主人,大概是圣马尔(宗12:12)。
那时是公元后三十年四月六日,瞻礼五;是“无酵节的第一天,即宰杀逾越节羔羊的那一天”(谷14:12),耶稣从伯达尼打发伯多禄及若望到圣城里去预备逾越节晚餐(路22:8)。
“逾越节”是天主亲自给以民制订的庆节(出12:14;申16:1),为纪念天主救他们出埃及的大恩(出12:42)。宗徒们都按耶稣吩咐的做了(玛26:19)。那天晚上,耶稣照例与宗徒们坐席,吃逾越节羔羊(玛26:20),但是,这已经是最后的一次了:“我告诉你们:非到它在天主的国里成全了,我决不再吃它”(路22:16)。
就在这最后的晚餐中,在“被交付的那一夜”(格前11:23),耶稣亲自建立了圣体和神品两件圣事,并且建定和举行了弥撒大祭:“你们拿去吃吧”(玛26:26),“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路22:19)!“你们都由其中喝吧”(玛26:27),“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流出来的”(谷14:24)!“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22:19;格前11:44及46)。从此,在这个“爱到底”的无限圣爱推动之下,他开始了加尔瓦略山上的祭献,并且借着弥撒圣祭,继续这“爱的牺牲”,直至世界穷尽。
这个晚餐厅,自从那晚起,成了天主教的第一座圣堂,初世纪称它为“天主的小堂”,第四世纪曾在那里先后建了两座大殿:前者称为“圣熙雍”,后者名叫“诸圣堂之母”,晚餐厅就在大殿内的南角。但是,可惜这两所大殿都先后遭仇教者的毁坏;虽说一三三五年意国拿玻里王罗拔道曾赎回了晚餐厅,把它托给方济会会士保管,倡不到两个世纪,回回以占取了这圣地,严禁教友们进入。
十九世纪时,这可可禁例和缓了些:准进入,但不可行公开的礼节。自一九四九年起,这晚餐厅划入了以色列国境内,一年只准许举行公开礼节两次,即圣瞻礼五日,和圣神降临瞻礼日。在这两天指定的时间,我们到那里恭诵是最后晚餐和圣神降临的圣经记载,并作短小的祈祷。除此之外,只可以“参观”,不可以朝圣。这个今日只可以“参观”的晚餐厅,是十四世纪方济会士修建的:长15.30公尺,宽9.40公尺。可惜,只是一个客厅而已。
2、 革责玛尼山园
吃晚餐以后,耶稣和宗徒们“唱了圣咏,就出来”(玛26:30;谷14:26),沿着
今日依然留存的石级路走下去,经过史罗亚池附近,“到了克德龙溪的对岸”(若18:1),“到橄榄山去”(玛26:30;谷14:26),“在那里有一个园子”(若18:1),“名叫革责玛尼”(玛26:36;谷14:32),意思解说“油榨”。
在这园子里有一个山洞,长约十七公尺,宽约九公尺,高约三公尺,今日称为“革责玛尼洞”,内有三个祭台可以举行弥撒,洞内的四周上下仍可以看见一些第四世纪的细石图案,及第六世纪和第十二世纪的壁画或绘画。这是耶稣与宗徒们常到的地方(若18:2;路22:39),夜间耶稣多次也在那里过宿(路21:37)。
那天晚上,耶稣到了那里,便对宗徒们说:“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祈祷”(玛26:36)。耶稣说的“那边”,不外是“投石那么远”(路22:41),约三十公尺:那边是橄榄园,即今日的“革责玛尼山园”,在这山园和山洞之间,今日开辟了一条上橄榄山的道路。
耶稣“带了伯多禄和若望与他同去”(谷14:32),在那暗淡的月影下,俯伏在地祈祷,说:“阿爸!阿爸!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14:36)。在这“极度的恐慌中,他的汁如同血珠在地上”(路22:44)。
这个经无玷羔羊的宝血所洗涤的山园,今日仍然局部存在,内有四株千多的老橄榄树,它们就是耶稣为我们流出血汗的见证人。在这山园中,第四世纪曾筑有一美丽的大殿。今日的“革责玛尼大殿”(建于一九二四年)不但是筑在第四世纪的大殿遗址上,而且还保存那大殿同一的建筑图案,只是面积扩大了些吧了!
在今日的大殿地板上,我们可由大理石砌成的线条看到当时大殿的图案。至于大殿内部的气氛,则与大博尔山殿正全然相反:四周的好几处大窗都镶上紫色和蛋白色的小玻璃片,大殿的殿顶没有窗户,好像是重重压在头上一块黑天盖,只在大殿暗晦的紫光中,可隐约看见装在殿顶上的点点金星。凡进入这大殿的人, 都油然觉得喘不过气来的郁郁感。
整个大殿顶上,只是正祭台上的顶盖,开设了一个白玻璃的窗眼,使全殿信友的目光,都集中在这窗眼下正祭台前面的一块大岩石。这块大石块叫我们记着:一千九百多年前,就是在这里,全能的天主圣子,为我们“成了微虫”(咏22:7),转转挣扎,作了他殊死的决斗:“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随您的圣意”!
在这大殿里,每月的首瞻礼五下午都举行一小时“圣时”,为安慰“忧闷得要死”(玛26:38)的耶稣。圣时间,一位神父把山园祈祷和耶稣被捕的福音,分开几次给信友们诵读。在这暗晦无光好像是在月影下的大殿里,福音的每一句话,都会深深刺透你的心灵!啊!就是在这里,他——“亲自承担了我们的罪过”(伯前2:24)的他——为我们尝尽了人性的软弱、痛苦、忧闷、惶恐、……失意这不外是“为叫我们……安全为使我们痊愈”(依53:5)、
但是,最动人的,还是圣瞻礼五晚上的圣时,不但是因为参加的信友满挤一堂,而且特别是因为那万籁无声的“黑夜”中,叫我们更能设身处地去回忆和默想山园祈祷和被捕的事迹!啊!在“被交付的那一夜”……
谈到革责玛尼大殿,还有一点直得我们知道的,就是:在那里住有一位年老的意籍方济会主教,他原是中国某教区的主教,自一九五二年被逐出境后,他便请求总会长准他住在这大殿里,好能与耶稣一同尝味这“临终的痛苦”,不断为受苦的中国教会祈祷牺牲,使耶稣的“平安”早日重临我中华。他的思想和挂虑,只是他的教区和“他的”中国。他每天的工作,不外是躲在大殿的一角,在那里痛哭和祈祷:与耶稣一同,为中国教会祈祷。记得有一年的圣瞻礼六,由他在加尔略山上主持圣瞻礼的礼仪,当他领唱“大祈祷”,领至“请为我们望教者祈祷……”时,他竟多次呜咽了起来,唱不下去。事后他很凄楚地说:“正是我们的中国还得不到他的救赎”。是的,这是一个真爱耶稣的灵魂,是一位真爱中国教会的主教。盼望他的苦泪与祈祷,混合于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所流的苦泪和血汗中,能为我们中华早日带来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从山园到加尔略山

夜已深了!革责玛尼山园死一般的沉静,只有那吹动橄榄树枝叶的轻风和唧唧夜鸣声的小昆虫,冲破这死寂的黑幕。宗徒们“都因忧闷睡着了”(路二十二:45),“他们的眼睛很是沉重”(玛二十六:43)。耶稣祈祷完毕,“第三次回来,对他们说:‘你们还睡下去吗?还安息吗?够了!时辰到了。看!人子就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起来!我们去吧!那负卖我的来近了’”(谷十四:41)。果然,负卖他的人来近了,而且还是十二宗徒中的一个!与他同来的,“还有许多带刀剑棍棒的群众”(玛二十六:47),好像是捕捉强盗似的。他们在犹达斯亲吻的暗号下,“就向耶稣下手,拿住了他”(玛二十六:48—50;谷十四:44—46)。
亚纳斯和盖法衙门
按圣若望的记载,犹太人拘捕了耶稣以后,先把他解送到亚纳斯那里(若十八:13)——因为他是当年的大司祭的岳父在政教上是个非官方的权威——然后解送到大司祭盖法那里(若十八:24)。在那里审问,是宗教问题:“你是不是默西亚,天主之子?”(玛二十六:63)。但这两次都是临时性非官方式的审问,因为那时是午夜过后不久,按犹太的法律,官方有效的审案,该在日间举行。因此圣路加补充说:天一亮,民间长老和司祭及经师集合起来,把耶稣带到公议会里,在那里仍是审问夜间的问题(路二十二:66—71)。
“公议会”是当时犹太人的最高法庭,由七十二人组成,在位的大司祭为当然主席,因此公议会也可以说是当时作大司祭的盖法的衙门。这衙门的议事厅位于圣殿的西南隅的“方砖砌的厅堂”,今日仍留存在圣殿的西南角下层。至于亚纳斯泼雷托和盖法的府第,觉得认为两者是同一的宫殿,位于圣城西南,晚餐厅东北不远,今日已不复存在。但是在那里附近却有一所美丽的“鸡鸣堂”,为纪念圣伯多禄背主和后悔的事迹(玛二十六:69—75;谷十四:66—72;路二十二:55—62;若十八:15—27)。那天夜里,在大司祭的外院里,伯多禄亲身体验了耶稣说了的“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玛二十六:40;谷十四:38)这句话是多么真实无伪。
但是,在这人性软弱的深渊中,最动人的还是耶稣慈爱的注视和伯多禄真诚的痛悔。按圣路加的记载:伯多禄正说出第三次背主的话时,“鸡便叫了,主转过身来,看了看伯多禄,伯多禄就想起主对他说的话来:今天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伯多禄一到外面,就凄惨地痛哭起来”(路二十二:60—61)。这座“鸡鸣堂”是今世纪的建筑,筑在一个自初世纪教友们便在那里行敬礼和的山岩上,相传这岩是圣伯多禄当时隐身痛哭的地方。或许在第六世纪文献中提及的盖法衙门辚的“对伯多禄大殿”,原址就在那里。
比拉多衙门
经过了“公议会”的判案后,他们把耶稣送到总督比拉多那里(玛二十七:2),在这“总督府”(若十八:28)审问的,是政治问题:“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玛二十七:11;谷十五:2;路二十三:3;若十八:33),但是,得知耶稣是加里肋亚人,隶属于黑落德权下,比拉多把耶稣解送到黑落德的行宫那里(今日已不留阵迹),好能逃脱这棘手的判案(路二十二:6—7)。然而,这狡猾的“狐狸”(路十三:33)戏笑了耶稣以后,把他解回比拉多那里(路二十三:11)。
驻巴肋斯坦的罗马总督的“总督府”,原设在撒玛黎雅靠地中海的凯撒肋雅。可是,每年逾越节,总督都驻在圣城,以防万一。按学者传统的意见,在圣城里总督驻居在圣殿北部的“安多尼堡垒”,因为在那里能鸟瞰圣殿的一切动态,发生意外时,也能迅速地加以控制(宗二十一;27—34)。因此通常说的“比拉多衙门”,就早指这堡垒。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堡垒,耶肋米亚先知时代(公元前七世纪)已经存在,名叫“哈纳乃耳塔”(耶三十一:38)。大黑落德却把它加以增建和修饰(面积为150×80公尺),并为纪念他的好友“玛尔谷安多尼”,称它为“安多尼堡垒”。这堡垒今日已不再存在。耶路撒冷城内一条由东而西的路,把这堡垒的原址分成南北两部分。路旁边可见到些遗址留下来的石块垣墙。
在南面的堡垒遗址里,今日筑有一所回教的中学。在北面的原址里,由东而西建筑有三座圣堂,为纪念耶稣在比拉多衙门所受的苦辱,那就是“鞭笞小堂”(谷十五:15;若十九:2),“茨冠小堂”(玛二十七:29;谷十五:18;若十九:2)以及“看!这个人”大殿(若十九:5),在这大殿的下层,有一面积广阔由红色砌成的平地,大石块上面多嵌有凹凸的线纹,以免当时的马蹄滑倒;在有些大石块上,刻有当时兵士们下棋的棋盘或其他游戏的图案。相传那就是比拉多坐在那里审判耶稣的“石铺地”(若十九:13)。
十字架苦路
在比拉多衙门,“他们戏弄了耶稣之后,就给他脱去紫红袍,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然后带他出去,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谷十五:20)。
从比拉多衙门到加尔瓦略山,约有400公尺,步行起来,不达十分钟。但是,为受了鞭打,戴着茨冠,背着沉重十字架的耶稣,那就是一条要命的苦路。比拉多衙门在圣城东面的山岭上(见上面耶路撒冷的形势)。因此耶稣先得走下那很深的提洛培安谷,然后上西面当倾斜的山岭。因此我们通常都听说“上”加尔瓦略山。
这条苦路,自中世纪以后,用拉丁文称为“苦路”。要是你在耻路撒冷询问这个拉丁文名词,连回教徒也会告诉你这条路在那里。为了纪念耶稣的苦路,在圣城里,每瞻礼六下午三时都有公行“拜苦路”的善工:由回教的中学(即南部的堡垒遗址)开始,沿着今日的“苦路”,直走到圣墓大殿。开头的三处苦路站,在比拉多衙门的原址举行;第四至第九处,则在途中举行;最后和五处,则在圣墓大殿举行(第十至十三处在加尔瓦略山上,第十四处在圣墓前)。这是一个动人的神功,叫喊在耶稣宝血洗涤过的街道上,一步一步的细心存想他的苦难。
圣瞻六那一天,更是动人;除了由早到期晚都有朝圣团不断地个别行这苦路善功以外,下午三时,则是集团的公拜苦路,不论本地教友或来自各国的朝圣团,都分组的聚在一起,各组以自己的方言拜苦路,一队完了一处苦路站,另一队便接踵而来,有的念苦早稻善功的经文,有的每到一处由一位神父作简短的默想道理,有的轮流背着重大的十字架,有的高唱着苦路的圣歌。总之,从比拉多衙门,直到加尔瓦略山,可不断的听到:“天主因尔所受之苦难,可怜我们”!
是的,设身处地走着这苦路,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抱着信心,谦诚地痛悔所犯的罪过,乞求为我们而死的救主垂怜。谁知道,多少负罪的灵魂,就在这鲜血斑斑的苦路上,再次投奔到在天大父的怀抱中呢!
加尔瓦略山的圣墓大殿

加尔瓦略山,在耶稣时代,位于耶路撒冷圣城西南面“城门外”(希十三:12),但却“离城很近”(若十九:20),是耶路撒冷西面山岭上一个凸起的小丘,高不达十公尺,形状有舅人的头,因此犹太人称它为“髑髅”(玛二十七:32;侣十五:20;路二十三:33),“希伯来语(更好说:阿拉美语)叫哥尔达”(若十九:17)。我们则通称为“加尔瓦略”山,来自拉丁文通行本“髑髅”一字的拉丁译音。这个小丘,是无玷羔羊自作牺牲的祭台,是天主圣子临终圣死的见证(玛二十七:31—56;谷十五:20—41;路二十三:33—49;若十九:17—37)。
在加尔瓦吃略山的西北不到几公尺那里,“有一个园子,在那园中有座新坟墓,里面还没有安葬过人”(若十九:41),这是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开建的新墓穴”(玛二十七:60)。耶稣的圣尸,昔日就是安葬在那里(玛二十七:57—61;谷十五:42—47;路二十三:50—56;若十九:38—42)。
圣墓大殿
远自初世纪,耶稣的信徒都以加尔瓦略山为圣地。无疑的,他们常到那里朝圣,默想耶稣的苦难圣死,为感谢救赎恩主的无限圣爱和救赎厅恩。但是,为了使信友们不再到那里朝圣,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亚德里亚诺竟企图使这圣地绝迹,在它上面筑了一所伟壮的爱神大厅。可好,仁慈爱的天主却另有安排;公元326年,皈依了天主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拆毁了那爱神厅,把加尔瓦略山的圣地再次发掘出来,并在那晨兴建了一所大殿,其面积与爱神厅相同:长137公尺,宽37公尺。、
大殿的正面朝向东面,由东而西,共分四大部分:先是一个广阔的前院,继而便是正式的大殿,长45公尺,宽26公尺,内有四行柱。300多年后发现的十字圣木,便是在这正式大殿下的一个洞穴发掘出来的,这洞穴今日犹存。
正式的大殿以西,是一个广滋阔的露天庭院,“髑髅”就在这庭院一角,四周镶以宝石,其上竖立一上巨形的银十字架。庭院以西,便是复活堂,也就是圣墓的所在。圣墓在堂中央,圣墓四周原有的山石都完全除掉;这复活堂的形式仿效罗马皇帝的灵朝式,是圆形,内部四周有石柱围着。这所大殿,实在堪当是位热心君王的作品,全部工程于公元335年完竣。
可惜!这华丽神圣的殿宇,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里,是一所饱受创伤的建筑物。经过了多次的毁坏和多次的修建以后,今日的圣墓大殿,虽得保存昔日那大殿的主要部分,但已成了摇摇欲坠,毫无光彩的楼宇,经过了很长久和很不容易的商洽以后,现在正进行彻底的改建和修饰。
在今日的圣墓大殿里,正门朝向南面。进去后,在右边有十多级可上加尔瓦略山,即髑髅的地方(这地方自十一世纪开始已不再是露天的了),其面积约十方公尺,共有三个祭台;在左面的祭台下,还可以看到耶稣断气时大地震(玛二十七:51)所引起的裂缝。这裂缝,是逆岩石的天然纹而崩裂的,长1。70公尺,宽0•2525公尺。在同一祭台下,还有一个洞口,相传是耶稣十字架坚立的地方。
从加尔瓦略同沿着方才的石级下来,正对着亚门,有一块放在地上的“傅油石”,为纪念宗徒们卸下耶稣的圣尸体后,给耶稣傅抹香油入殓的事迹(若十九:38—40)。人“傅油石”那里向西走去通过一黑暗的走廊,便可进入圆形的复活堂,圣墓就在中央。
大殿每年举行隆重礼节
由于很复杂的历代政教问题,今日的圣墓大殿,也像白冷的大殿一般,同属于三个不同礼节的教会,即天主教拉丁礼节教会,非天主教的东正教(希腊礼节)和非天主教的亚美尼亚礼节的教会。他们在大殿内各占一方,圣墓则公用。在圣墓那里,各有指定的行礼节时间,不能稍有变动。此外,还有三个非天主教的东方教会,也可以在指定的日子及大殿内指定的地方举行他们的礼节,他们是:哥得礼节、叙利亚雅各伯礼节及彼西尼亚礼节的教会。这一来,圣墓大殿里的礼节,真是五光十色了!
平常的日子,我们(拉丁礼节)早上只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在圣墓内——即停放圣尸的石板上——举行弥撒圣祭。在圣墓里举行的,不是穿黑色或紫色的苦难圣死弥撒,而是穿白色祭衣,满是啊来路亚气氛的复活弥撒。因为这个空了的坟墓正在告诉我们:耶稣真真复活了,战胜了魔鬼、罪恶和死亡。在加尔瓦略山上右边的两个祭台上(一是被钉祭台,一是痛苦之母祭台),每天早上可随时举行弥撒。每天下午四时,在圣墓大殿里都有一次“朝圣游行”,朝拜大殿内很多的小堂,在每小堂内念一遍天主经、圣母经及圣三光荣经,每次可得一全大赦,这是大公会议前的“圣地大赦”!
在圣墓里隆重的时节,莫过于复活节了,有时六个不同礼节的教会的复活节都在同一天(因为他们的圣教日历彼此略有出入),那便是挤和水泄不通。而且,由于复活堂的地方太小,还呈现和一片混乱。我们(拉丁礼节)在圣墓大殿里,由于上述很复杂的政教问题,仍用1956年以前的“圣周礼仪”。
复活节的大礼弥撒,是在圣墓前的临时大祭台举行的,通常由拉丁礼节宗主教主礼,信友们则站立在圣墓的四周参与礼节,好像是当时守候在墓穴边的热心妇女(玛二十七:61)。就在这里,耶稣显了他一生最大的圣迹,“照他所说的复活了”(玛二十八:6),证明了他实在是天主圣子。
但是,在这大殿里,最动人的礼节,就是圣瞻礼六的礼节。早上,在加尔瓦略山上最右边的“被钉祭台”举行圣瞻礼六的礼仪;在这礼仪中,最叫人落泪的是“受难始末”和“朝拜苦像”。1900多年前,这被钉的惨剧,正是在这“髑髅”上发生了的。就是在这天然的祭台上,耶稣为我们作了他救赎人类的大祭,流尽了他的宝血,呼出了他最后的一口气。
另一个动人的礼节,是下午三时的苦路善工。前文说过了,这里不再讲。但是晚上还有一个很动人的礼节,就是“卸下圣尸”。这礼节是在加尔瓦略山上左面的祭台上举行。这也是我们在这东方正教的祭台上,一年一次举行的礼节。
在这祭台上,被钉的耶稣已坚立在十字架上,先由一位六品把耶稣的三根铁钉,一根一根的慢慢拔出来,虔诚地口亲以后,放在一个盘上,然后两位六品用一条白布把耶稣僵硬的尸体,从十字架上缓缓垂下来放在祭台上的白殓布上;接着,四位六品手执着殓布的四角,把耶稣的尸体送到加尔瓦略山脚下“傅油石”那里,行殓葬的傅油礼;礼毕,再把耶稣送到圣墓昔日安放耶稣圣尸的地方。
的确,这种设身处地重演耶稣圣尸殓葬的事迹,实在不能不深深击动每位与礼者的心弦。这重演的惨剧,都叫我们快快同耶稣一齐死于罪恶,努力做出一个“新人”来,因为,我们灵魂的代价,实在太昂贵了!
复活与升天的胜迹

降生救赎的基督耶稣“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路二十四:26)。在天主无限奇妙的安排下,外表的失败,多次正是彻底成就先声!正当人们觉得一切都了结的当儿,多次一切正在开始。
耶稣埋葬以后,门徒们的心中都笼罩着一层失望颓丧的黑幕:“我们原是指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二十四:21)。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都从此罢休!可是,“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公告”(依五十五:8)。
“一周的第一日,天快亮……忽然发生了大地震,因为,上主的天使从天降来,上前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他的容容貌好像闪电,他的衣服洁白如雪;死人一样。天使对妇女说道:你们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寻找被钉死的耶稣!他不在这里,因为他已经照他所说的复活了……他已经由死者中复活了”(玛二十八:1—7)。这是公元后30年4月9日——主日——清晨发生的事!
耶稣的墓穴,按照当时犹太人的习俗,并不是在地面上掘成的一个坑穴,而是在山石间镯成的一个墓房(玛二十七:60)。这个“墓房”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空房子,长3•9公尺,宽3•4公尺;为了要纪念天神曾坐在那那里给热心的妇女们报告复活喜讯的事迹(谷十六:5),称为“天神小堂”;在这小堂中央的大理石座上,仍存留昔日关墓那大石的一小碎片。从这房子穿过一个高1。33公尺的狭小洞,便进入第二部分,即正式的“圣墓”。
这圣墓长2•07公尺,宽1•93公尺。在里面横放着的一块大理石,就是昔日停放耶稣圣尸的地方,每天早上神父们也就是在这石块上举行弥撒圣祭。安葬了耶稣以后,宗徒们便用一块好像磨石一般的贺形大石块(类似的墓门石,今日在圣城内的“君王墓”还可以看到)关闭了进入圣墓的那矮小和狭窄的洞口(玛二十七:60;谷十五:46)。为了提防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的预言得以应验,犹太的司祭长及法利塞人还在这墓石上“加上封条,派驻卫兵把守”(玛二十七:66)
可是这石块依然“由墓穴滚开了”(路二十四:2),复活了的耶稣显现给门徒们,对他们说:“诸凡梅瑟法律,先知并圣咏上指着我所记载的话,都必须应验……经上曾这样记载,默西亚必须受苦,第三天从死者中复活……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人”(路二十四:44—48)。
厄玛乌
就在那一天,门徒们中有两个往一个村庄去,村名厄玛乌,位于耶路撒冷以西约60“斯塔狄”(约11公里,今日的公路则18公里)。他们在途中很失意地谈及耶稣那悲惨的结局时,耶稣便扮作旅人与他们同行,解答他们的疑惑。到了克罗帕的家中,耶稣把自己的真面目显示给了他们,他们便欢天喜地的,立即赶回耶路撒冷,给宗徒们报告耶稣复活的喜讯(路二十四:13—35)。
为了纪念这事迹,在厄玛乌建有一座圣堂,是筑在另一所圣堂的遗址上的。在这圣堂内的左角,还有另一所小堂,长约9公尺,宽约8•25公尺。相传这就是昔日克罗帕的家。在圣堂外边,考古家们发掘了当时的“罗马路”以及路旁各远近时代的不少遗迹。
橄榄山
耶稣复活以后,“用了许多证据向他们“宗徒们”显示自己还活着,四十天之久发现给他们,讲论天主国的事”(宗一:3)。临升天以前,对他们说:“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要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二十八:18—20),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谷十六:16)于是“耶稣领他们出去,直到伯达尼附近,就举手降福了他们;正降福他们的时候,就离开他们,被提升天去了”(路二十四:50—51)。
耶稣升天的地方,按圣路加记载的,是“伯达尼附近”(路二十四:50)。前文我们说了,伯达尼在椰榄山的东坡。因此圣教会历代的传统,便广泛地以椰榄山的山峰为耶稣升开的地方。椰榄山,亦称阿里瓦山,这是因为这名词源自拉丁通行本“椰榄”一字的拉丁译音。
为了纪念耶稣升天的事迹,远自第四世纪,央椰榄山上已筑有一所大堂;中世纪时又筑了另一所八角形的大殿。可是,在今日椰榄山上,只残留下该大殿的一座破陋不堪的小堂。在这小堂里,我们每年只可在耶稣升开瞻礼那天举行弥撒圣祭,因为那小堂现在是回教徒占有的地方。
为了方便朝圣的司铎们,在小堂外边四周,那天也设有几个临时的露天祭台,以便举祭!与祭时,默想着耶稣说的“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世”(若二十:17)这句慰人的话,谁也会像宗徒们一样凝望高天(宗一:11),盼望终有一天,我们也能随着耶稣离开这不值得留恋的尘世,飞升到“我们在天的父”那里去,永远安歇在这慈父的怀中。
可是,要能飞升天国,永享真福,该走的是那一条路呢?只要你在椰榄山上俯下头来鸟瞰一下耶路撒冷的加尔瓦略山,你就会明白:飞升天国唯一的捷径,只是耶稣以爱心所走的苦路。怪不得耶稣对我们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1我”(玛十六:24)。
圣母的圣地

在上面的文字里,我们曾把圣地的主要地点,按着耶稣的生活,给各位读者作了个简单的介绍,使读者们能具体地了解和默想福音一切有关耶稣的生活和教训的记载。但是,“耶稣的圣地”,也是“圣母的”,因为圣母是耶稣的母亲,她大部分的岁月是同耶稣一齐过了的;而且,她也是我们的母亲,因为在那太阳失光,遍地昏黑的下午(路二十三:44—45)快要离开这苦世时,耶稣指着自己的母亲对若望宗徒说:“看!你的母亲”(若十五:27)。
这位耶稣特爱且又是童贞的青年圣若望,正好代表耶稣以童贞的宝血所孕育而以天主的爱心所爱慕的“新生的教针”。因此,就从那时开始,宗徒们和门徒们都明白:圣母不是圣若望个人的母亲,而是“圣教会的母亲”。因此,就从初创时代起,圣教会对圣母都有特别的敬礼和赤子的孺慕:特别的敬礼,因为圣母是救世主——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的母亲;赤子的孺慕,因为圣母也是圣教会——即我们——的母亲。在这“孺慕”的推使之下,我信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耶稣的圣地”也是“圣母的圣地”,因为子女对母亲的一切,无不珍惜爱慕;圣教会对圣母在世居住或经过的地方,也不能不油然加以尊重和记念。
因此,在巴勒斯坦那弹丸之地,也有不少“圣母的圣地”:这些圣地,有此我们已给记者们介绍了,如:纳匝肋是圣母领报(路一:26—38)和圣家生活(玛二:22—23;路二:39—40)的地方;白冷是圣母诞生耶稣的地方(路二:1—20);而圣殿是圣母取洁(路二:21—38)和献堂的地方;加纳是圣母的转求得第一个圣迹的地方(若二:1—11);加尔瓦略山是圣母同耶稣一齐为我们受苦并成为“圣教会的母亲”的地方(若十八:25—27)。
这里,我们要把几个还没有说及的主要地点,给读者们来素描,好加强热爱圣母的读者们对这位天上慈亲的敬礼和孺慕。
圣母圣诞堂
对圣母出生地点,圣经上没有明文的记载。按传统来说,从互九世纪开始,通常都说纳匝肋是圣母家乡,因为天神来报时,圣母住在纳匝肋(路二:26),而耶稣三十年隐居的生活,都是同圣母在那里过的(路二:39—40、51)。但是,按另一个源自第一世纪的传统,圣母原来的籍贯,即是耶路撒冷,因为她的双亲——圣若亚敬和圣妇亚纳——都居住在耶路撒冷。那么,无疑圣母的家乡也该在那里(至于圣母在什么时候及为了什么缘故还居到纳匝肋去,那已无从查考)。
因此,远自第五世纪,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东北,恰巧在“有五个走廊”的“贝特匝达”水池附近,即在耶稣医好了那患病三十八年的人的水池(若五:1—9)旁边,筑有一所圣堂,名为“圣母圣诞堂”;第九世纪时,又重建了那圣堂,改名为“圣亚纳堂”,今日犹存。在圣堂下层有一间小堂,纪念圣母圣诞的事迹;在祭台下,有圣母婴儿躺在摇篮上的刻像。传说这小堂就是圣若亚敬和圣妇亚纳的住宅。按笔者所知,这是圣地唯一的圣母圣诞堂。
圣母往见堂
圣母往见表姐依撒伯尔的地方,按圣路加的记载,是在“山区”,是“犹大的一座城”(路一:39),但没有提出该城的名字。按第七世纪文献的指示,这座城就是耶路撒冷西南约七公里的“艾殷卡陵”,那里有圣若韩的父亲“匝加利亚的家”(路一:40),这家今日仍留存在那里小城的“圣若韩洗者堂”的一角,那是耶稣前驱诞生的地方;在那角的小堂圆穹上,用拉丁文写下了匝加利亚赞美天主的第一句话:“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应受赞美,因为他眷顾救赎了自己的民族”(路一:68),而祭台下则写着:“主之前驱诞生于此”。
离开这“圣若韩洗者堂”约十分钟的路程,在绿阴下的便是“圣母往见堂”,为纪念圣母往见她的表姐的事迹(路一:39—56),这圣堂是这世纪的建筑物,筑在中世纪的圣堂遗址上。圣堂有两层,上层是正式的圣堂,下层是一个岩穴改建的小堂,其间有一口井,传说这是圣母到达匝加利亚家以前,途中与依撒伯尔相遇的地方。
在圣堂正面对着的一幅围墙上,用很多国的文字把圣母的(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歌(路一:46—55),全首写上,是用瓦片烧成的,与椰榄山上“天主经”堂的天主经一样,只是面积较小罢了!今日圣教会通用“我的灵魂颂扬上主”一曲,就是在那里初次唱起的。果然,圣母的预言全应验了:“今后万代都有要称我有福”(路一:48)。凡是耶稣的真信徒,今日在世界各处,都口不绝声地引用加俾额尔天神和圣依撒伯尔的话,反复地赞美圣母说:“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你同在(路一:28),女中尔为赞美,尔胎子耶稣,并为赞美”(路一:42)。
圣母安眠堂
按照前两任教宗碧约十二世在1950年11月1日钦定的信德道理,圣母完结了今世的生命以后,灵魂肉身一同被提升天享福。俣是,圣母是否好像耶稣一样死了以后才复活升天,抑或是一完结了今世的生命峭经过死亡便立即升天呢?对这问题,神学家的意见不一。这里放开神学家讨论的问题不谈,只就圣地的历史,给读者们介绍圣母安眠大殿。、
自从垂死的救主耶稣在苦架上把圣母交托给他的爱徒以后,圣若望就加上一句说:“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若十九:27)。无疑的,这个“家”字,按字意来说,可以指圣若望宗徒的家,由于圣若望在耶稣死后不久便到了小亚细亚的厄弗所传教,直到逝世为止,且还安葬在那里,因此远自第五世纪便有人说:圣母一直到生命的末时也跟圣若望居住在厄弗所。
但是,按我们上面说了的,圣若望不外是“新生的教会”的代表。那么,那个“家”字,或许正是指圣教会的摇篮——晚餐厅。
因此,另一个源自第七世纪的传统却说:对母在耶稣升天后,常住在晚餐厅,并且也死在地里。
果然,自第七世纪开始,晚餐厅除了纪念圣瞻礼五晚和圣神降临的事迹外,还纪念圣母的“安眠”于主怀。中世纪十字军重建的晚餐厅大殿北面一部分,称为“圣母安眠堂”。今日的对母安眠大殿,则建在晚餐厅附近,是今年内世纪初年的建筑物,由德国本笃会士接官。大殿外观,宛如中世纪的堡垒典有两层:上层是普通的圣堂,下层中央有一具祭台,祭台前面有人巨大的对母安眠像,为纪念圣母逝世的事迹。母亲离开世升天了,作子女的,跪在这安眠像前,内心该有怎样的感触啊!她在天堂上等待着我们哩!
圣母圣墓堂
按古代民间习惯,尸体是安葬在城墙或住宅区外附近的地方的,犹太人也不例外。因此,耶路撒冷城的坟场,远自基督前几个世纪,常是在城外东面的克德龙谷(列下:二十三:6);今日的坟场还是在那里:按初世纪的传统,圣母死后也安葬在那里。圣母的圣墓 ,恰巧在革责玛尼山洞附近。第五世纪时,已在那里筑有八角形的圣堂,圣墓就在圣堂的下层,。
这圣堂被回教徒毁坏以后,中世纪时又重建一座圣堂;可惜这圣堂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是圣堂的下层——圣墓——得以保存。这圣墓,从十四至十七世纪,由方济会会士接管;但是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却落在东正教手中。
圣母的圣墓也与耶稣的相同,是在山边岩石上凿成;但是为了能把圣墓列入圣堂的内部,工程师便把圣墓四周原有的山石除掉了,像耶稣圣墓一般,只留下最主要的部分。今日的圣母圣墓堂,是一个黑暗无光的地方。进了圣堂门口,该走下三十多级宽大的石级,圣墓就在石级尽头的右边。
走完了那些石级以后,该先点上蜡烛方可慢步走向圣墓,不然,只是一片漆黑。圣墓是一个狭小的房子,没有前院,左右有两扇矮小墓门;圣墓内没有什么,只有一块大石板,传说那是停葬圣母圣尸的地方。但是这不过是否片刻的停葬吧了!圣若望达玛瑟(公元后第七世纪末)说:“从古代和很可靠的传统,我们知道……圣母的尸体放革责玛尼的一个坟墓中……三天过后,宗徒们打开坟墓,再也找不着圣母的圣尸……天主愿意光荣圣母无瑕无玷的肉身,不但使她不致于腐烂,且还提前赏赐她复活升天”。
尾声

亲爱的读者,我们的“圣地风光”,至此可说结束!当笔者写这最后一篇时,巴勒斯坦正在炮火连天:那时是1967年6月。可是,两年后的今日,当笔者重整这些稿件,准备问世时,圣地的炮火,更是变本加厉。我们为中东的和平祈祷吧!这弹丸之地,是“和平的君王”的家乡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