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一、平凡中的不平凡
耶稣并不姓耶,那是一个希伯来文名字。我们通常不会在他的名字后附上生卒年份,因为现在的“公元”,原来便是以他的出生年份为计算起点的。即是说,他该是大约在公元零年出生。
耶稣的英文名字是Jesus,希伯来文原意是“救主”;他也被信徒尊称为基督(Christ),意思是“受过傅油的”尊者;基督是希腊文的音译,按照希伯来文的音译该是默西亚(Messiah)
耶稣基督的一生,是世上最突出的传奇之一。他在人类宇宙中的出现,虽然只像漆黑夜中的电光一闪,却充满了爱与美的光辉。
他生于贫穷,长于微贱,死于羞辱,一生勤劳苦干,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而且经常与穷人、微贱者为伍。
他的言语和行动充满了争议性。有人认为他是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或传达天主旨意的人;但也有人认为他妖言惑众。有人认为他是从天主来的;也有人认为他是从魔鬼来的。许多人信从他,认为他是天主子;但更多人反对他。一般来说,纯朴的人、谦卑的人、胸无城府的人较易听懂他的话,也较易接受他;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热中名利地位、满脑子自以为是的人,却很难明白他,更谈不到接受他。
他在世上只活了三十三年,却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在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村落中,度着一种平凡的生活。也许他要用自己的表样,去告诉我们这些平平凡凡的人:只要在平凡中活得不平凡,那么,平凡便一样是充实、丰盈和伟大的。
二、热爱生命,释放众生
耶稣热爱世人,是人性尊严最积极的歌颂者。他似乎特别照顾被人遗弃的人,无论是穷人、病人、痲疯人、渔民,甚至是被人鄙视的税吏、外邦人、娼妓和罪人,都不会被摒绝于他的注视和爱顾之外。
他曾经为了提高人的地位,而和当时的宗教领袖、法律专家起了严重争执,因为这些人认为传统和法律(例如安息日禁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耶稣却认为人比最神圣的法律更神圣,比人为的传统更重要。
他在被钉十字架时,更曾热切地为自己的仇人祈求天父的宽恕。
但他并不是一位泛爱主义者,他也有自己的团体和一些特别亲密的朋友。他甚至曾经为了自己朋友的死亡而悲伤,为了自己民族即将遭受的悲惨命运而流泪。换句话说,耶稣虽然属于整个人类,但他也有强烈的民族感情。
虽然不少人称他为师傅或老师,但他除了本身的条件外,却是一无所有:他没有进过大学之门,没有做过官,没有令人震慑的权势,也没有足以提高自己身价的证件。他孑然一身,无所依讬庇荫,世人认为伟大的东西,他一样也没有。他唯一拥有的,也许只是自己的信念、热诚和毅力。就凭这些,他到处奔走,冀能为世间带来滋润,替人类带来苍天的祝福。
他是一个诗人,一个对生命观察入微的真正艺术家,所以他常能用最美丽的图画和比喻来教导群众。在他的眼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命中的一静一动,随意俯拾,都可成为宣道的材料,都可为人生最高深的道理作最浅白的注脚。
他除了是一位良善心谦、慈悲为怀的导师和牧者之外,也是一位革命家、释放者。他曾宣称要“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他并不轻视财富,也不鄙弃富人,他只是要改变由财富所造成的人为不平等,并要制止一切不公义、压迫和剥削。他不单同情弱小者,而且是他们的朋友、拯救者和代言人。
他由天父所派遣,来到世界与人同住,要向世人揭示建设大同世界的蓝图,教给人个人成全的准则和人际间交往的金科玉律。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人人都能度一个更丰盛的生命,以光荣他的,也是众人的天父。他甚至告诉人们,他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为只有他能完全透彻生命的真理和秘密,只有他能指示人如何走向生命──一个自今世开始,而于来世完成的永恒真生命。
他为人守正不阿,而且充满正义感,所以他常揭露人心的歪念,谴责隐密中制造的阴谋。他憎恨罪恶,却同情在愚昧和软弱中失足犯罪的人。但他的同情并非姑息,他要求真诚的悔改。
他经常发出振聋启聩的呼声,这些声音甚至能使那些尸位素餐、不按上主计划行事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们的宝座感到震动。于是,正如所有先知都曾因为自己的敢言、敢为而遭难,这位先知中的先知也难逃被迫害的厄运。因为虽然“光明来到了世界,世人却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若3:19)
终于,他不再见容于世界,而被他曾热爱过的世界所舍弃。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屈辱而死,完结了他在世上三十三年的生命。
他死后第三天,安葬他遗体的墓穴空了。他的敌人说是别人偷去了他的遗体,他的门徒却说他已经复活了。
三、活力永存,死而不
在多少年代以后的今天,不管世界已经起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管有多少人要拚命消灭他和他所创立的教会,可是他却比他在世时更有活力。
他虽然从未拥有过巨额的财富,却使许多富人乐于赒济,使许多穷人获得关怀,使更多人获得财富所不能购买的东西。
他虽然从未写过一本书,可是世上很少图书馆能容得下有关他的一切著作。
他虽然从未办过学,但世上根本没有一间学校能拥有像他所拥有的那么多学生。
他虽然从未作过一首歌曲,但他自己却是世上许多歌曲的题材。
他虽然从来没有挂牌行医,但他治好了许多病人,不用医药,也不收诊金;他所治疗的破碎心灵,是世上的医生都感到无能为力的。
他虽然从未统率过军队,但没有一个军官能有他那么多志愿兵;在他的感召下,千千万万人都作了他的理想和爱的俘虏。
每逢星期日,许多人都为了他而到教堂中聚会。他的生活成了他们的最高典范,他的训言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明灯。对这些信徒来说,他仍旧活着,活在他们的心中,活在他们的周围。他就是这些信徒们的救主,他的名字叫耶稣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澄清对天主教信仰的误解--
天主教不是一个普通的宗教,“天主”不是一般意义下的“神”,天主教的信仰因此也有其非常独特的一面。在探讨天主教信仰的同时,让我们也澄清一些对天主教信仰的误解。
一、天主教信仰不纯是“心灵寄讬”
信仰充实人生,使人生有所寄讬;但信仰并不单单是一种寄讬。
寄讬源于生活的空虚、无聊、寂寞,对一切感到迷惘、无助。
但真正的宗教信仰却是正视人生、积极进取、信心坚定、与神与人共融、甘心为神为人而献身的。他自信有神明的助佑,所以失败而不气馁,受苦而不畏缩,甚至失望也不绝望。有神在远处向他招手,在他身旁扶持,在他耳边细语,他会无恐无惧,百折不挠,一心依恃地奋勇前进。
他不会只顾把心灵寄讬于神身上,相反地,由于信仰的充实,他自己反而会成为其弱小兄弟姊妹的寄讬!
二、真信仰并非只为“祈福免祸”
天主有能力福佑我们,使我们免于灾祸;也愿意把最好的东西赐给我们。但信仰却不单单为了祈福免祸。
祈福免祸心理源于逃避现实、贪图侥幸、找寻己益,使到与神的交往渐渐变成一种交易;求而不得时,更易对神失去信心。
真正的信仰却是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力求上进、讲求牺牲与奉献。他知道神已经把他视为“成年人”,所以乐于看到他独立生存、勇敢奋斗。这时人应做的就是“尽人力而听天命”,而且要“足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绝不贪生怕死,只顾自私地苟存性命于乱世。佛家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更显出有真正信仰者高贵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
三、真宗教不单在“教人为善”
绝大部分的宗教都教人为善,也要求人努力为善,更提供方法助人为善。但真宗教却不单单是一个教人为善的“道德集团”而已。
其实要做善人,未必一定要相信宗教。我们有时也会见到外表虔诚的人,内里却是伪装的君子。
纯正的宗教信仰能开启我们的眼睛,使我们醒觉到人的尊严;天主教更认为人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这种自觉下,我们很自然去爱、去服务,那是一种发诸内而形诸外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矫揉做作。在这个角度下,“升天堂”也不再是信仰的首要目标,而是信仰的结果;我们不会只是为了天堂而信天主,正如孝顺的子女,不会单单为了遗产的继承而敬爱父母一样。
四、真信仰不在追求“奇迹”
有人以宣扬奇迹去吸引别人,使人相信;并以天主的“有求必应”去企图使人相信“天主比黄大仙更好”。殊不知你有你的奇迹,我有我的奇迹,每个宗教所宣扬的奇迹,可说数之不尽,欲凭奇迹的多寡去判定宗教的真伪,并无意义。这里并非否认奇迹的存在,却欲指明:奇迹并非信仰的核心。
其实奇迹是存在的,圣经中也记载了很多奇迹,今日也仍然有奇迹的存在,但我们自己却很少亲身经验到奇迹,它并非我们日常碰到的东西。
圣经中的奇迹有特殊的含义,它象征一个“善必胜恶”时代的来临,耶稣也是藉着奇迹去证明他说话的权威性,让人去相信、接纳他的话;但现代奇迹却并非宗教的核心。我们既不是为了贪图获得奇迹而信仰,我们的信仰也毋需靠奇迹去支持。
相反地,真正的宗教信仰会让我们看到--天天都看到--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奇迹:大自然的瑰丽、宇宙的和谐;人们相亲相爱,甚至互相宽恕;吸毒的人戒了毒;自私自利的商人成了童叟无欺的好商人;自我中心的人忽然开始想到要关心别人;我们天天能够起床;我们发觉我们所爱的人仍然健在……这一切都是“奇迹”,都值得我们庆贺、欣赏、感谢。
五、信仰要避免陷于狂热
有些人过分强调宗教的感性层面,逐渐引导信徒走上狂热之途。他们在聚会中狂叫、号哭,陷入半昏迷状态,有时甚至使人达到“竭斯底里亚”(hysteria)的疯狂地步;这是很危险的。
过分的宗教狂热可以使信仰变得非理性和反理性。更甚者,还会使信徒妄自掣起信仰的大旗,去攻击,甚至迫害、残杀异端者(其实只是异己者!)这种信仰除了巩固宣教士的权威及增加他们自己的经济收益外,对人生、对世界大同可说是害多于利。很可惜的是,这种宣泄情感式的宗教行为,在冷漠的世界中,可以治疗人在社会中因经常被拒绝而受到的创伤,所以信仰这种宗教的人还是趋之若鹜;而狂热的宗教行为,仍是永远都有市场。
本来深刻的宗教经验可以使人感动、流泪、痛哭,或在另一方面使人喜乐、甚至手舞足蹈。这是好的、健康的。不过,这只是信仰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信仰应比一时的感动和短暂的皈依更有深度。它应是一个人全心、全意、坚决、不可反悔的行为,人愿意无条件地接受天主进入自己的生命,指导自己的生命和改变自己的生命。他在信仰生活中,有热情、感动的时刻,也有冷然面对和正视生命的时刻;有经验到神的临在因而拥抱他的时刻,更有当灵性生命进入了黑夜,似乎失去了神,而仍能在漫漫长夜中枯等神再现的时刻。
真正的信仰是终生的、持久的、有深度的、对自己和对接触到自己生命的人都有裨益的;有热的时候,也有冷的时候。
六、真宗教并不等于“礼节仪式”
一切宗教都有或繁或简的礼仪,这是重要的;但礼节仪式不过只是一种发诸内而形诸外的“标记”,所以并非信仰的核心部分。耶稣很重视内心的虔诚,他认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若4:23)所以只重外表而缺乏内心的虔敬和生活的真诚,实在是舍本逐末;必须两者兼备,才能相得益彰。
七、真宗教绝非“法术魔力”
有一位神学家说:“上主创造世界时,希望人能爱人用物;但在人心败坏后,人却只会爱物用人。”法术或魔力所标榜的是“言语”(例如咒语、经文等)、“动作”(例如“作法”)或某些“物件”(例如符箓、镜等)本身的“法力”。人们甚至相信神也会屈服在这些言语、动作或物件之下,而为作法者所“用”。所以相信法术魔力的人,不单“用人”而且“用神”!天主教和许多其他大宗教却是相信神的本身,而且要按神的旨意去生活,去圣化自己、改善世界。神绝对不是供人役使的对象,相反地,他却是人生活的目标和取向。
八、真宗教并非源于人的无知与无能
有些无神的社会学家认定宗教是源于人的无知与无能。无知,所以误信打雷是雷公作怪;无能,所以渔夫在茫茫大海中,易于产生求神拜佛的心理。随着民智的开启(打破了无知),与科技的发展(人变得越来越能干),于是上述的社会学家便认定神可以寿终正寝了。信仰,当然不是指这一套!
九、真宗教不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
有些人信教,只是因为太清闲、无聊,要找朋友、凑热闹。他们有空才去教堂参加活动,一旦忙起来,或失意了,便不再相信。所以有些人求学时、未婚时很热心,结婚了,或者有了事业,便冷淡了;有些人环境顺遂时,感到“天恩浩荡”,所以十分虔诚,一旦遇到挫折,便怨天尤人,连教堂也不去了。
真的信仰当然不是这样的。天主教是一个正视人生者的宗教,人在最忙、最软弱、最困扰时,反而是他最需要宗教给他奋斗力量的时候!
十、圣经金句
1.
我们藉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藉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旧人已与他同钉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属罪恶的自我消逝,好叫我们不再作罪恶的奴隶。(罗6:4,6)
2.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反而应以更新的心思变化自己,为使你们能辨别什么是天主的旨意,什么是善事,什么是悦乐天主的事,什么是成全的事。(罗12:2)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检视你的生命--
一样米养百人。有人一生过得轰轰烈烈,有些人却在无可奈何中生存,甚至死去。
如果你是八岁或十八岁,你或者会觉得生命是一个黎明,刚刚开始,生命悠长,而且充满阳光和希望。但假如有一天你到了八十岁或者八十八岁时,你又会如何看生命呢?回顾你所走过的路,你会后悔吗?你会认为曾经不枉此生吗?
如果有机会再走一次,你会重新再走你曾走过的人生路吗?或者,你会选择另一条路?如果你不想八十岁时有任何悔意,你现在该作什么准备呢?
圣经的感叹
圣经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它记载的,大半都是有关人生和生命的事情,而圣经作者本身对人生也有极深的体会。以下是他们对人生精辟体会的一些片语:
一声叹息
圣咏作者曾向天主说:“我们的日月,都在你义怒中消逝;我们的年岁,也不过像一声叹息。”(咏90:9)
任何人都会有过“叹息”的经验,它是我们在无可奈何中的呻吟。随着那一声声的叹息,我们期望能把不愉快的经历都呼出去、吐出去。事实上,那一声深沉的、急促的呼气,确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松弛了一点点,也让我们的神经,不会紧张到爆裂。
但那毕竟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的叹息,源于我们极深的经验:疾病的煎熬,环境的逼迫,经济的厄困,坎坷的遭遇;被人误会了不能解释,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温温暖暖的家庭,忽然人人冷若冰霜,如日中天的事业,忽然危机四伏;已经尽了力量,还是再次失败,已经做到最好,老天爷还是好像要千般作弄人,不断和我作对。读书时愁不能毕业,毕业后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会为升职而伤脑筋。恋爱有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我们为父母担忧,也为子女担忧。
即使个人没有问题,我们的社会、国家、教会,甚至整个世界还是充满了问题。一次的金融风暴,便足够令全球大部分的人都要齐齐过着紧缩的日子。
谁不曾叹息过呢?静夜深思、午夜梦回、清晨起来,我们有时都会喟然长叹。叹出我们的感伤,叹出我们的无奈。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说,忧患的意识和人生的挫折,会使我们不断警醒,也因此使我们能生存、成长、发达;而安逸的生命,就会使我们疏忽、大意,而终致失败、死亡。
这生于忧患,不就是圣经所说的“人生像一声叹息”吗?
速于织梭
圣人约伯在经历了许多人间的苦痛后,忽然若有所悟的说:“我的日月速于织梭……我的生命无非像一口气”(约7:6-7)
人生不但像一声叹息,而且过得很快、很快。即使有人有时会度日如年,觉得时间走得比蜗牛还慢,但日子过去了,还是好像一瞬间的事。
无论你是王侯将相、或者贩夫走卒,有地位的、没有地位的,高贵的、微贱的,有学问的、目不识丁的,又无论你是政治家、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或者只是卖菜的、讨饭的,你的一生都要“速于织梭”,转眼就过去。
我们都是旅客,我们的世界不过是个大旅舍。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们便是住在这世界的大旅馆中,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的;而且,那会是很快便发生的事。
离开了这旅舍,我们往那里走呢?
云烟消散
圣咏作者说:“我的日月消散如云烟。”(咏102:4)上面的约伯也说:“他去了,好像云消雾散……”(约7:9)
人生不但充满叹息和哀愁,不但过去得快如电光火石,而且,刹那间,会消灭得无踪无影,如云消雾散。
一百年前,没有你、我的存在,一百年后,你、我又将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名字,将会从人间消失,我们的音容笑貌,也不会再被任何人所追忆。我们不过是投在大海里的一块小石子,虽曾溅起过一点浪花,但很快地,便会消失得无处可寻;没有人再会知道,谁在什么地方曾投下过什么东西。
我们一生所曾斤斤计较过的成、败、得、失、名、利、地位、学业、成就、荣誉,又会变成什么呢?我们曾经那么执着的爱呀、恨呀、报仇呀、囤积呀,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国演义》开始时有一首词,最能道尽人间的兴亡和变幻,它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生不能抓着一些永恒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岂只是“笑谈”而已,还不是白白地活了吗?
感叹的背后
其实,生命远比上述所描写的为充实而有意义。
叹息的背后也可以有欢愉;生命无论多么易逝,我们仍然可以把握着有限的时间,去为永恒而累积一些不可朽坏的东西;如果我们活得好,云消雾散后,不就是雨过天青吗?
信仰--尤其对基督的信仰--可以把你的生命完全扭转过来,你完全值得付出更多的时间,以更大的热忱和恒心,去追寻有关你自己生命的事。你的努力,一定会让你有丰富的收获!你是完全不必无可奈何地生活的!
耶稣说:“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他又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
耶稣启示一切真理,而且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道路,他本身就是永恒生命的泉源。你愿意更进一步去认识这位耶稣和他所启示的真理、所建立的教会吗?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一、玛窦福音(第6章25-34节)
为此,我告诉你们: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么,或喝什么;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么。难道生命不是贵于食物,身体不是贵于衣服吗?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牠们;你们不比牠们更贵重吗?……关于衣服,你们又忧虑什么?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披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田地里的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天主尚且这样装饰,信德薄弱的人哪,何况你们呢?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
耶稣这段话针对着三种重要的人生忧虑,一是对衣食的忧虑,二是对自我的忧虑,三是对死亡的忧虑。
对衣食的忧虑
衣、食是人生的最基本需要,难怪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而一般老百姓也会毫不讳言自己辛勤劳碌,不外是为了“两餐”,或是为了“糊口”而已。缺少了这些最基本的维生物资,我们便会产生极大的忧虑。
但人生就只是为了衣、食吗?我们一生劳劳役役,就只是为了混饭吃吗?饱食暖衣后又怎样?我们和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
耶稣就认为人生不是为了衣、食,也毋需为衣、食而过分忧虑。他说:“生命不是贵于食物,身体不是贵于衣服吗?”他的意思是:生命是本,衣、食是末。虽然衣、食是生存的必需品,但生存决不是为了衣、食。所以人生存的时候,便应该追求比穿衣、吃饭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东西。耶稣举出飞鸟为例子,“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牠们;你们不比牠们更贵重吗?”
是的,连飞鸟的生命都有意义,牠们要自由自在地飞翔,要快快乐乐地歌唱,要为世界平添动感,为山川河岳增加秀色。我们的生命不是比飞鸟更贵重吗?为什么我们不为生命的充实与升华而努力,却为衣食的多寡而忧虑呢?
耶稣的忠告是:要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然后把一切交讬在天父的手中,我们便可以无忧无虑了。
对自我的忧虑
拥有自我是很愉快的,但这个自我却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有时,我们最不能面对的,就是这个“自我”。
对于这个自我,许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我们不能接纳自己,也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地位,怕别人瞧不起我们。因此我们刻意打扮、努力“急弗”(keepfit)、拼命赚钱、尽心竭力去求取在事业上或学业上的成功,目的无非是为在人前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有时连我们勉力做个好人,也不外是想赢得别人的称赞。其实这种努力,背后是隐藏着一种自卑的心理。
耶稣却指出,飞鸟在平凡中活着,自得其乐,牠们绝不会担心被别的飞鸟看不起。我们比飞鸟更贵重,我们自有自己本来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有了别人的欣赏才能心安呢?莎士比亚说:“如果你是一朵玫瑰花,即使别人叫你作‘臭花’,你还是香的。”
别人是我们的镜子,不错。但很可惜的是,别人往往却是一面哈哈镜。人常有看重自己、看轻别人的毛病,中国古人便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因此我们少不免会在别人眼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一面。其实,我们的真正尊贵,不必是从别人的肯定而来,而在乎我们自己能否接纳、爱惜、尊重我们自己。何况,耶稣还说过,天主既爱了飞鸟,自然也会更爱我们这些比飞鸟“更贵重”的人。
如果比我们更伟大的天主,接纳、肯定和尊重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纳、不肯定和不尊重我们自己呢?
齐克果说过,牧羊人无需重视羊怎样看自己,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全人类夸赞我们?有天主看重我们,不就够了吗?何况,这个伟大的天父,他接纳我们,完全不是为了我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他无条件地爱我们,也愿意照我们原来的样子爱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位慈父的眼中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我们又何必担心自尊的问题呢?
耶稣的意思是:照着我们原来的样子去活,快快乐乐地活,把自己完全投在天父的怀抱中,我们便无需为“自我”而忧虑了。
对死亡的忧虑
没有人可以免于对死亡的忧虑,除非他是白痴!
我们对自己的生前和死后都一无所知;就连在生时,我们对自己的所知也是十分有限。人生好像被一个无限的寂寞与苍茫所包围和笼罩。
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我们会竭力去求知;但我们立刻便会发现好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越知,便越觉得自己无知。我们又会尽力去攫取更多、更多的金钱、地位、权势等,希望能保障自己、延长自己。但拥有越多的人,越怕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像赤条条地来到世上时那样,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我们什么都不会再拥有。即使我们的名字能刻在什么石上、纪念碑上,又或者能名留青史,但假如我们已经消失、不再存在,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对我们来说,即使是万世流芳,不也一样是荒谬、虚无吗?
面对这种忧虑,耶稣只是淡淡地指着田间的百合花和野草说,它们比撒罗满最荣华时代所穿戴的还美。这些野草闲花,“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天主尚且这样装饰”,何况我们人类呢?
耶稣的意思是:生命本身是有价值的,野草闲花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去装饰大地,它们已尽了生存的责任,已经无负于创造它们的主。
人只要懂得生存,只要能正视生命、发挥生命,则亦可以生而无憾、死而不惧了。尤其若我们懂得与天主沟通,与宇宙的创造者结合,与天下百姓共融,以民胞物与的心胸,上能与造物者游,下能欣赏花草天地无言之美,进而了悟宇宙、万物、人性的美与光辉,我们便会感到生命的欢愉、深沉、广阔和伟大。
敞开心灵,接近生命的根源,我们便可以消除对死亡的忧虑,而经验一个丰富、完美而有意义的生命。
二、圣经金句背诵
1.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牠们;你们不比牠们更贵重吗?
2.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
讨论与分享
1.你有没有一些只关心吃、喝、玩乐的朋友?请你分享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并对他们这种人生观加以评价。
2.你是否确信你的生命比飞鸟的、猪狗的贵重一些?请分享。
3.下列情况很可能是自卑的表现,请你选出其中最明显的两个:
1.看见别人成功就不舒服______;
2.作些奇怪事来引起别人注意______;
3.缺乏自信、不敢负责______;
4.不敢在人前讲话______;
5.把失败归咎别人______;
6.事情未开始就害怕失败______;
7.承担责任后常焦虑至睡不着______;
8.故意压低别人、抬高自己______;
9.不能冷静地聆听别人的批评______;
10.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比你更伟大的天主接纳了你,你便无权不接纳自己”。请分享这句话。
5.你有最接近死亡的经验吗?请分享。
6.生得光明便死得磊落;只要生而无憾,便可以死而不惧。对吗?
7.读完玛6:25-34,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附录:全能的天主也有作不到的事吗?
有人问:天主有没有办法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不能举起的石头?
答案是: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很无稽的问题,一件逻辑上不可能的事。如果要问这类问题,天主不能作的事太多了:他不能画一个四方的圆圈、他不能造一件黑色的白衫、他不能使一个人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他不能消灭自己(因为他就是永恒而圆满的生命)、他不能做坏事、他不能创造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神。
天主是全能的意义是:一切能作得出的、合理的,他都能做得到。
实在,我们更应把天主的全能与我们的生活挂钩。我们相信他是全能又是全善的,他爱我们,又有能力爱和帮助我们,并愿意把为我们最好的东西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全心信靠他,在任何环境中对他怀有希望。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
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
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张潮:幽梦影)
真信的人亦不会因环境的顺逆而改变他对天主的信赖。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一、人类的困境
人生充满困境。我们熟悉的成语就有:家家有本难唸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打开每天的报章,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类似以下的消息:八岁的小孩因为默书只得三十分而跳楼自杀;亲人因为争家产而对簿公堂、互揭隐私和丑事;风风光光的生活,一夜之间全部丧失;911事件使一向固若金汤的美国刹那间变得人心惶惶、风声鹤唳;金融风暴使许多国家破碎疲憋;世界的大、小战争使许多人家散人亡……。
除了这些我们很易察觉到的困境外,我们是否还有其它难于察觉到的困境呢?
以下是天主教的“现代”宪章,邀请我们从“微观”也从“宏观”去全面反省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和现象,这都是现代人特有的困境:
科技十分发达,但未必全为人服务。
(相反地,倒像是人为了追逐科技而生。例如:有些人本来只要有某种程度的电脑便够用了,但还是要不断的“升级”。这事实只会产生一个后果,就是让电脑商赚大钱,小市民大出血!)
懂得心理规律,但未必能处理自身的问题。
(不是有些心理学家能帮助他人不自杀,他们自己却自杀;有些婚姻问题专家能帮助他人不离婚,他们自己却离了婚吗?)
世界整体拥有大量财富,但仍有广泛的贫困、饥饿、文盲。
(七零年代全球有三亿赤贫人,今天的赤贫人已超过十亿了!根据香港统计处2001年10月公布,显示贫富差距之坚尼系数达到0.525,是本港三十年来贫富差距最严重的一年,比落后的国家、地区还严重,情况令人吃惊。你知道吗?)
人人向往自由,但却出现了新式的社会与心灵的奴役。
(例如:群众在投资上盲目跟风的羊群心理;看电视时的“惯性收视”;在社会稍微出现不安时集体抢购日用品甚至出现银行的“挤提”;群众情绪易受政客煽动;大众传媒对群众的“愚弄”……,这些不都是我们常见的现象吗?)
无人不渴求世界和平,但却常活在灭绝全人类的战争阴影下。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911事件与美国对阿富汗的轰炸,有哪些是必然要发生的呢?不都是人们的愚蠢所造成的吗?人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多么可怕!)
很能处理目前问题,但未来方向模糊。
(谁能知道明天?谁能掌握明天?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前途和生命的方向?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只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吗?)
宗教生活更为活泼,但离开宗教的人亦日渐增多。
(单看香港经常往参与主日弥撒的天主教徒人数,只占总体教友人数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够让我们一叶知秋吗?)
知识愈来愈发达,但不能予以控制、综合。
(只要看看下面现象就够了:有些中学生在做习作时懂得在电脑上“下载”许多资料,而且多是色彩缤纷、美仑美奂,但他们往往不能对这一大堆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
处身广大的群体中,但失却个人的思考和静观时间。
(许多人都是忙、忙、忙;有事忙,无事也忙。有些人爱热闹、追逐热闹,但他们即使是处身在热闹的群众中,还是感到十分的孤单、寂寞。)
事物趋向专门化,但失却了对全局的兼顾。
(你听过什么叫“心存千秋,方能面对目前;胸怀全局,始可经略一方”吗?你相信我们要Thinkglobally,actlocally吗?)
人类好似大有作为,却又好似柔弱无能。
(只要看看连有些大学教授,都不能好好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就可以看到人是多么“无能”了。)
可能行至大的善,但亦可能做最坏的恶。
(人确实可以活得崇高而伟大,却也可以变得十分腐败和卑鄙。人有能力创造和平,也有能力消灭世界,毁灭自己。)
可以走上进步、友爱之途,但亦可以走上堕落、仇恨之途。
(佛教所谓“成佛成魔一念间”,个人如是,社会和整个世界也都如是。)
物质生活十分发达,但精神生活十分落后。
(所以中国大陆在人民物质生活获得大幅度改善的同时,亦要提出建设“精神文明”这个大目标和大方向。)
*****
以上用红字印出的内容,是天主教梵蒂冈大公会议“现代”宪章所说的话。
天主教于二千年前由耶稣基督所创立,她在过去二千年中,差不多每隔一百年,便会大规模地回顾自己的过去,自我检视、自我更新,把自己的信仰生活重新整理一番,并为未来而确立发展的新方向,希望能以全新的面貌,迎向新时代的挑战。
教会这种大规模的回顾、反省、检视、更新和重订方向,称为“大公会议”。
一九六零年初期,天主教召开了她的第廿一次大公会议,称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二”)。会议中有一份重要文件,称为《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简称“现代”)。该宪章对现代人的处境、烦恼、焦虑、矛盾、不平衡等,都有很深刻的描写。它除了邀请我们反省上述问题外,还提出下面的见解:
二、不平衡
“现代”宪章认为上述的一切,都可以用“不平衡”三个字来形容。人类不错是在进步,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但却是不平衡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好似是一个一条腿比另一条腿肥大数十倍的人,难怪走路时摇摇欲坠。
其实这种不平衡,几乎笼罩了我们整个生活的各方面:
o
我们习惯了“即食”、“即溶”的东西,因此已变成能快不能慢(例如我们只能欣赏节奏明快的音乐和电影,却失去了欣赏轻歌慢舞或文艺化电影的兴趣和能力。)
o
我们习惯了“一用即丢”的东西,已经到了只能浪费而不能节约的地步。
o
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中国人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菜根香三字,为现代人已经成了怪谈。
o我们能拿出来炫耀的,不过只是服装、房屋、汽车等物质的丰盛而已,我们几时曾经以道德责任自许,以精神生活的深度化和多辨多姿而欣慰、而自豪呢?人生活,就只有物质吗?没有精神生命,人可能获得真正快乐吗?
三、不平衡的根
“现代”认为现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其实是源于人心的基本不平衡。它认为在人性内存在着许多互相矛盾、水火不容的因素。例如:
o
由于人是“受造物”,所以一方面感到自身有许多限制,但同时内心深处却又有无穷的愿望,向往绝对的幸福、快乐和自由。
o
他有许多欲望,无法同时获得,所以必须选择一部分,而放弃大部分。放弃就会带来痛苦。
o由于人本性的软弱无能和为恶的倾向,往往会做出本心不愿做的事,又往往不做本心所愿做的事。即是说,人在内心的“天人交战”中,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怎能不苦?
四、不正确的解决办法
“现代”认为今日许多人面对着世界和生命的不平衡,多是用不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例如:
o
有些人不肯或不敢正视这些问题;又有些人因为遭受到众多不幸(例如太过贫穷的人,或日夕在战争威胁下生存的人),而无暇反思这些问题。
o
有些人什么都信,以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良心平安一点。
o
有些人则什么都不信,以为单靠人力,便可以完全拯救人类;地上的国度,已经可以满足人心的一切渴求。
o更有些人认为人生本来无意义,而主张由人去给予人生全部意义。
不过无论如何,“现代”仍认为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下述问题:
人究竟是什么?痛苦、罪恶及死亡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人类在创造了那么多进步之后,这些不幸仍然存在?人类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后所获得的胜利,何益之有?尘世生命完结之后,还有什么?在这一切人生之谜的背后,将是清泉涌溢的真、善、美、圣?还是怪诞、混乱的荒漠?或者竟是一无所有,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死寂灭绝?
五、基督带我们突破困境
要回答上面问题,天主教二千年来的经验是:在基督身上找答案!
o
基督是神的儿子,由天主而来,是“天主的肖像”,是一个“完人”、“至人”,一个人中之人,也是我们当效法的模范;只有在他身上,我们才能找到有关人类生命之谜的最后答案。
o
耶稣基督告诉我们,我们原是天主的子女,原是为继承永生而受造的,我们原有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我们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活出这个崇高而伟大的生命。
o
我们虽然曾经堕落,虽然可以犯罪,虽然卑鄙不堪,但耶稣为我们倾流了自己的圣血,为我们赚得了生命,把我们从罪恶及自私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我们能与天主、与他人重修旧好。耶稣已经使天人合一由理想变为事实。
o
耶稣为人受死并复活,藉圣神提供人类以光明和力量,使我们有能力满全自身的崇高使命,达到真、善、美、圣的境界。
o
耶稣揭示给我们,人生之路是满有意义的,只要我们善意地、努力地去走,生命和死亡,皆被祝圣,一切幸与不幸、顺或逆、快乐和痛苦,都可以成为祝福。
o
由于相信基督,使徒保禄突破了生命的困境。他说:“我们在各方面受了磨难,却没有被困住;绝了路,却没有绝望。”(格后4:8-10)
o接受和信仰耶稣基督,是突破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你愿意继续去找寻这位基督,多一点认识他,从他身上获得丰盛人生的力量吗?
六、圣经金句
1.
耶稣向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
2.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但谁若喝了我赐与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若4:13-14)
3.“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14:6b)
讨论与分享
1.
请在第一节的“人类困境”中,圈出你觉得最认同或最有同感的两项,并请分享。
2.
在第二节的“不平衡”例子中,请你再多举一个你曾亲身经历过的例子,以显示当我们在一方面进步时,往往亦同时在另一方面退步。
3.
当你只有一个选择而没有其他选择时,你会不高兴;但当你有太多选择,而最后又只能选择一个而放弃其他时,你也会不高兴。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进一步说明吗?
4.第五节的“基督带我们突破困境”中,有那点是你认同的?
天主教相信什么?天主教相信:
1.
生命和宇宙都是有意义、有方向的。
2.
所有人和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高贵、伟大,渡一个更丰盛的生命。
3.
更丰盛的生命包括:肉身和灵魂;精神和物质;现世和永生;个人和团体;天主的圣言和中国的文化……这个更丰盛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整全的、立体的生命。
4.
我们有三重身份:香港人(本地人)、中国人、基督徒。我们会尽公民和国民的义务,参与社会,关心政治。即是说,我们要扎根信仰、投身社会、认同祖国、放眼世界。
5.
天主教徒愿意在教会内生活和学习上述的一切,以圣经为准则,以祈祷和圣事为动力,并以自己的生活文化去加以滋润。
6.我们强调大同的天国,并要有足以促进这种大同的生活态度,即我们要:肯定自己,尊重别人;学习别人,完成自己。
取材自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公教教研中心出版
也是序
如果你只是在教堂内工作,如果你只是帮助堂区作点小服务,那你只是帮助神父“牧民”,那不叫“福传”。福传主要是“向外”的!
基督新教和佛教在“传教”上比我们天主教略胜一筹,那是全靠他们的“平信徒”。
你愿意作个这样的教友,也作个一生都致力传教的“宗徒”吗?
福传的三大类型
*传教士式的福传--就好像圣方济各沙勿略,他远赴日本和印度传教,并且还打算进入中国,向中国人民传福音。他梯山航海、历尽艰辛,就是为了把福音带到天涯海角。他是伟大的传教士,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所以他成了教会的“传教主保”。
我要做的是:起来!坐言起行!向未认识天主的人以行动、以言语、以生活去宣讲福音,引导他们皈依天主。这是第一类福传。
*祈祷福传--圣女小德籣一生未离开过信仰基督的欧洲,她最青春的生命是在隐修院渡过;但她毕生为传教事业祈祷。透过她为福传而奉献出的祈祷,她也成了“传教主保”!
我要做的是:心心念念的想着福传大业,关心外教人的得救,时常想着这个世界怎么能够完全遵照天主的旨意而相亲相爱……,然后不断的为世界的得救、为世人的皈依而祈祷。
这是第二类福传。
*劳动福传--在教会宪章第41节里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至于那些辛苦劳动的人们,应该藉着人力操作来使自己成全,协助同胞,提高整个社会及生产的水准,效法曾经亲手操劳的基督,以实在的爱德,欢乐的切望,彼此担待,而且要从每天的劳作中升高到传教的圣德境界。”
我要做的是:如果我能效法基督的劳动精神,以爱德和望德去为人类的幸福而快乐地工作,我一样可以成为伟大的传教士。这是第三类的福传。
希望你:三种福传都去做!全做!
福传你我他
福传是整个教会的责任。由教宗、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到每一位平信徒,都有福传的责任。连小孩子,也可以向同辈的小朋友“福传”。中学生间的“同辈辅导”更是福传的最佳形式。
我们要特别强调教友(平信徒)参与福传的重要。事实上,佛教和基督新教的传教事业,主要都是“靠”平信徒的参与才能成功的。而天主教在福传上最大的弱点,正正就是因为缺少了教友的主动和参与!
福传行动大检阅──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从五方面思考这个实际的福传问题,即:
1.标记扩散
2.意识渗透
3.行动福传
4.生活感染
5.集体见证
现分述如下:
1.标记扩散
要福传,首先可考虑让天主教的临在和福音的标记清清楚楚的展现在社会中,让人很易的就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接触到教会和耶稣的“临在”。
我们可以做的是:
o
身上配带天主教的标记,如苦像或其他一看就知道是天主教的饰物。
o
家中以天主教的装饰为基调,例如以十字架、耶稣像、圣母像、圣经小祭台、信仰金句、宗教画、宗教小摆设等等为装饰。
o
个人小汽车、办事处的个人案头、手提电话、手袋、书包、笔袋……,都可以放上一些宗教性的装饰品。连电脑的“桌面”或“荧幕保护装置”也一样可以以天主教为题材!
o
手上戴只玫瑰戒指(指环),还可以提醒自己随时唸玫瑰经。
o
送圣诞卡,一定要以耶稣为主题,千万不要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等等取代了耶稣在他自己生日中的位置!
o
送任何贺卡,都应该选择有宗教性质的,不要只求美观就算。
o
其实,圣诞节也可以给朋友送本《福传小册子》,或其它一些简明易懂的天主教书籍。
o
如果有些宗教好书,记着要多买一本去送给你想向他福传的人!
o
开车,不是也可以播放一些宗教音乐吗?播放一些好的讲道录音带或CD,也可以和同行的人一齐分享呢!
o
有一位在“女人街”摆卖的小贩,天天在她的摊档内播放天主教的讲道录音带,很有意思!
o
如果你在公开的场合内划十字(例如吃饭前),你是在提醒人天主的存在。
o
教堂顶的十字架、教堂的钟声、神父和修女的会服,也可以恒久的提醒人天主的临在。
o
邻舍式的基基团,由于它们是临在于民居中,他们的歌声、他们联群结队的共融和快乐表现,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好奇,甚至羡慕。
o善用现代科技,例如互联网、电邮、电视节目、电台广播、CD、VCD等,去让福音讯息能有机会展现在大众面前。
2.意识渗透
标记是形,意识是神;真正的福传要形神兼备。我们要让人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福音的临在,更要让人明白福音的内容,掌握福音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切切实实的把福音精神和内容传扬开去。
我们可以做的是:
o
在和人谈话时,不防培养甚至创作一些良好的“信仰口头禅”,例如:“天主保佑!”或“按天主的圣意去做吧!”或“痛苦是天主化了妆的祝福”或“请为我祈祷!”或“我会为你祈祷的!”等等、等等。
o
在和人分享时,或作任何较严肃的谈话时,要学会引用圣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o
如果你要写文章,为何不在适当的段落中也引用一两句圣经呢?
o
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机会去和人分享信仰,例如在学生在小息时或甚至在露营时,也可以主动地找一位朋友,和他“单对单”地分享生活、分享信仰。
o
如果你是坐飞机(或在类似的情况中),有机会时为何不与坐在你旁边的人谈谈人生、谈谈信仰呢?
o
在计划团体行动时,不妨多想一下如何多办一些福传的活动。别让基督徒团体成为只是吃喝玩乐的地方。
o
如果我们习惯把生活与信仰、圣经与文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生活语言就会染上信仰的色彩,我们的信仰语言也会有很强的生活成分了。
3.行动福传
如果福传要“靠”平信徒去配合,甚至需要他们的主动,那么,多看一看平信徒该作什么或能作什么,都很有用。平信徒如能多思考这问题,甚至把传教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本分和光荣,那么“圣教广扬”便再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理想了。
我们可以做的是:
o
多找机会去主动配合教会或堂区的福传运动。
o
协助派传单、卖圣书,积极找朋友参加堂区或教区的福传活动。
o
加入堂区做福传大使,策划福传活动,踊跃做福传义工。
o
介绍朋友去慕道,至少每年介绍一位。
o
陪同你的朋友去参加慕道班,多关心他在慕道班的情况,他的信心一有动摇,就要立刻设法补救,一直到他们领洗为止。
o
作慕道班义工,协助教慕道班,这本身也是最有效的“再慕道”!
o
如果你的朋友询问你有关信仰的问题,你要立刻亲自回答他,他最想听到的是你的答案、你的信仰经验。
o
如果你要介绍他去见神父或修女,便要紧记追踪这个个案,不要让它慢慢的淡化、消失!
o
在各种宗教交谈中,不要硬销自己的信仰,但也要坚定不移地向人介绍自己信仰的特点,并告诉他们自己为什么选择了天主教。
o
其实,教友传教的第一个对象是自己的家人。所以,公教父母要亲自教子女要理,尤其要积极准备他们初领圣体和领坚振。
o
用“随机教育法”去解答子女的问题,并刻意时常将生活和信仰连在一起去回答他们,使他们能从小学习以信仰提升生活,以生活实践信仰。(请参考徐锦尧着《家庭、民主、信仰》)
o
家庭基基团,家庭玫瑰经、在家中举行的宗教活动,都是最好的福传时机。
o
如果堂区或教区有一些适合外教人参加的宗教活动,记紧带同家人参加。
o
刻意的用写信、写贺卡、写便条、打电话等等方法,去向家人传福音。
o
善用家中或堂区中的红、白二事去给外教的参礼者点出福音的精神,因此,无论是选经、唱歌、证道,都要做到最好。
o
善用金钱,赞助各种的福传活动,资助出版福传书籍。
o
你也可以利用你个人的电邮,把福音讯息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去。
o
有一点或许要提醒你的,就是如果你要带外教朋友去参加主日弥撒以让他“经验”一下天主教的气氛,那么你最好找一些气氛好的弥撒:即唱歌好、讲道好、有共融气氛、教友主动而活泼等等。一台如果连教友都感到闷得发慌的弥撒,是会吓跑外教人的!
4.生活感染
这是福传中最重要的方法。拉丁文说:“你没有的,不可以给人。”如果我们活不出福音,不以作基督徒为荣,那么我们不过是一部录音机,而非福传者。基督要我们为他的福音“作见证”,初期教会的一大群一大群皈依者,也是因为见到教友们的友爱和喜乐的生活而皈依的。
我们可以做的是:
o
认真的活出信仰生活,同时以信仰提升生活,以生活实践信仰。
o
忠诚地按教会的要求满全自己的宗教责任,如参与主日弥撒、勤领圣事、天天读经、经常祈祷等,也要花些时间去多学习有关信仰的知识(如参加教区的各种讲座和神学班等),这样才可以深化自己的信仰,为基督作见证。
o
如果你能够让人看出,你信主后比信主前有极大的转变,变得更好、更快乐、更爱人、更有用,那么你的“生命语言”或“行为语言”将比一切的口头语言都来得有效。
o
如果你是一个能干的好老师,学生佩服你、敬爱你、景仰你,那么你讲的信仰说话,便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果你肯抽出时间去教学生道理,他们也会很乐意跟着你、听你。
o
如果一个孩子在信教后,能更多帮助作家务、更体贴父母的辛劳、更少和兄弟姊妹吵架、更专注于学业,那么,其他家人信主的可能性必会大增。
o
如果你能于信教后戒掉了你原来那些人所共知、有目共睹的恶习或坏毛病,那么你的生命将会比许多传教士的声音更响亮、更有力和更有效。
o
一个敬业乐业的专业人士,如果要做福传工作,必然事半功倍,因为他的话会因他的人品而有更大的魅力。
o
如果你不能以自己的好生命去福传,至少不要以你的坏表样,去作福传的“反见证”!
5.集体见证
教会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团体,大家都应按自己的情况和特殊环境,去传福音。
堂区──
o
堂区每年应有完整的福传计划,并让“福传”和“牧民”成为堂区的两条腿、两条同样重要的发展主线。
o恒久地每年设立福传月或福传双周,使能集中力量,把堂区动员起来去福传。
堂区设立“网站”,不单告诉人堂区的活动,也可以把好文章、好书、好图片传开去。
o
堂区的电话接线生或任何在教会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包括各种教区机构、明爱、公教医院和学校等),如果有礼貌、热情地接待来客,也可以增加外教人对天主教的好感。
o
在堂区的主日礼仪中,或在任何其它堂区的大型活动中,要注意陌生的参加者,热情的接待陌生人是把这些人留下来的重要方法。
o
慕道班要培育慕道者福传的使命和方法,让他们一成为教友后,就勇于负起福传的任务。
o
组织“教友探访组”去探访病人、独居老人、各种身陷困境的“边缘人”,这些爱德工作,配以微笑行动、口头宣讲,往往能打动在旁的外教人的心。
o
开放堂区的地方以作各种社区服务用途,同时亦趁机向参加者传福音。
公教学校──
o
学校如果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有静室可供同学冥想,这都可让同学潜移默化地受福音的感染。
o
不要让同学对宗教起反感,例如不要强迫同学参加宗教活动。
o
也小心不要“循例”地办宗教活动,以免让人有“天主教活动”等于“低素质活动”的错觉。
o
如果是正规的“宗教/伦理”课,就应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生活、心灵为重心。(不要“硬销”天主教,更不能带有强迫性。)
o
课外活动中的学生慕道班、学生基基团、天主教周、布道会、灵修营、宗教壁报板等,如果办得好,能收很好的福传效果。
o
学校早会如能以生活为题,以世界及宗教新闻为切入点,并加上大公性的祈祷(即让外教人听起来也有共鸣的那种),那也是个潜移默化的福传方法。
o
如果举行圣诞联欢会,切记不要让它成为一个没有耶稣的“外教节日”!
o
有些奖品可以考虑用宗教书籍,或有宗教性质的饰物,更可大量的赠送免费的“福传小册子”。(其中一个途径是向公教教研中心大量索取)
o
也要注意学校中公教老师和公教学生的培育,因为他们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别人对天主教的印象。
基基团──
o
由于基基团有相对的独立性,团员在基基团中不单要学习信仰、分享信仰、生活信仰,还要宣讲信仰。所以基基团应是个理想的福传团体,团员也应有较强的福传能力。
o
基基团也应有一个完整的福传计划。
o
每次在聚会的后半部,都可以共商如何以具体行动为福音作集体见证。
o
对那些临在于社区的基基团来说,每当堂区有福传活动时,不妨“承包”向这区派传单、贴海报及接触各家庭的工作。
o
记着,社区基基团的歌声,和他们参加聚会的踊跃和笑容,都可吸引外教人。
o社区基基团要把自己的社区看成是自己福传的好园地,以爱德、以热情去对待邻人,就是福传的第一步。
基基团对团员的关心,特别是为团员家中的亡者的祈祷和守灵,往往都能感动外教人。
公教家庭──
o
有没有想过,家庭玫瑰经也可以成为福传的第一步?如果公教家庭能够每晚,或每周星期六敬礼圣母的日子,或至少在五月圣母月内或十月玫瑰月内,全家一起唸玫瑰经,不是可以告诉邻居们“有天主”这回事吗?
o
公教家庭的相亲相爱,本身就是对外教人说:“天主教真好”的最佳宣传。
o
公教家庭门口,不妨按不同节日而贴上一些具有宗教与人生意义和有启发性的对联(不必只是贴上那些泛泛的老生常谈句子)。
o可找机会在适当场合(包括在弥撒中)全家去证道,为福音的理想而作生活的见证。
他山之石────他能,我也能!
有些人的表样,可以给我们参考。以下都是笔者亲身经历,或亲自听到当事人的见证而记录下来的。你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我不也去试一试呢?
o
大陆有一位工厂厂长,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我送给他一套《正视人生的信仰》录音带,他很喜欢,随即复制了八十套,送给他工厂的工友。
o
我认识的一位天主教徒开了一间精品店,他那位信基督新教的弟弟要求在他的精品店中辟出一角,让他售卖基督教的书籍、录音带、CD、小摆设等等(你看,基督新教的平信徒是多么热衷于传教!)
o
台湾有一位信徒,用了自己工厂纯利收入的八成(80%!)去作教会及福传事业。
o
有一位年届中年的基督教朋友,他来找我给他一些意见,因为他说他前半生已在神的保佑下获得了所有办报的经验(由记者到编辑都做过),现在是他奉献下半生为神工作的时候了,他要为神办一份报纸去传扬福音的讯息!
o
大陆有一对热心夫妇,因为经商赚了钱盖了大房子,所以拿出房子来作教友主日聚会的地方。他夫妇两人努力福传,在三年内皈化了六百人!
o
香港有一位教友每星期买公教报,阅读后随即转送给别人阅读;有些教友在圣诞节时,不寄圣诞卡而改寄福传小册子。
o
我自己在写文章或讲道时,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将理性、社会科学、信仰和中国文化互相对照并加以发挥。这对外教人和知识分子来说,甚至对无神主义者来说,往往都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实在是福传的一个好方法。
o以上都是真人真事,如果天主教徒都这样作,你认为教会将会出现什么新气象?你认为你也可以作些什么吗?
我们要传什么?
“福传”与“天主教教理”不同。教理要包括全部的信仰内容,福传则是要设法让外教人对天主教有初步的认识,对天主教产生好感和生出一种由衷的佩服。所以福传的首要目的,不是强调教会的传统和细节,而是把福音的精神传开去,以感召人和帮助人去活出更丰盛的生命,并获得主所赐的救恩。所以福传的内容要小心设计。以下是一些原则:
o圣经是整个福传的核心,但要传的是圣经的精神,是由福音光照下而了解的“整本圣经”。
o
传一个更丰盛的生命:身、心、灵都获得提升的生命。
o
传一个物质与精神、肉身与灵魂、今生与来世、天上与地下并重的生命。
o
传一个整合的生命:即一个信仰与生活、宗教与社会、福音与文化都要有机地结合的生命。
o
传一种扎根信仰、投身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注目永恒的信仰。
o以上的生命都是以基督为中心,由圣神所推动,而于天父内达致圆满的生命
**********
附录
(一)传一个“天主圣三”的信仰
以下是笔者多年来向外教人首先传的信仰,这种信仰连外教人听起来都很有共鸣,仅录出来供各位有心“福传”的同道参考。
天主教和一般宗教不同。天主教不但相信有神,而且相信“一神”,认为真的“至上神”只有一位。
天主教不但肯定生命有意义,也肯定痛苦有意义;追求来世的生命,也肯定现世的生命。
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都是天主的杰作,物质和精神、灵魂和肉身、有灵之物和无灵之物,都有独特价值。天主教的信望爱三德,不单是指对神而言,也包括对自己、对别人和对世界都怀有信、望、爱。
天主教认为人只能活一次,所以必须好好地活这一次。更具体来说,天主教相信下列真理:
1.天主教相信一个位格化的神
我们称这位神做天主或“上帝”(其实他并没有名字,即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他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一个有智慧、有生命的实体。我们更进一步相信他是全能、全善、全知、无所不在、无始无终的至上神,是宇宙和人类的最高主宰。
他是造物主;生命由他而来,最后也要回到他那里去。他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我们有时称这位天主为“天父”。
如果世界由天主而来,它便是属于天主的;它是天主送给人的礼物,人必须加以爱惜和保护,要学到“对物有情”(这是天主教整个绿色思想和环保精神的基础),而且要保证世界的资源能惠及所有人和每一个人;因此我们也要学到如何去与人分享我们的,亦即是天主赐给我们的东西。
又如果天主是‘父’,那么我们所有人(无论信徒或非信徒)便都是他的子女;而我们(不分种族和阶级)便彼此都是兄弟姊妹了。
2.天主教相信耶稣基督
这位耶稣基督是天父的独生子,是真真实实的天主,也是真真实实的人。他于二千年前为了救赎堕落的人类而降生成人,“住在我们中间”。
他活过人的生命,走过人的路,经历过人生的一切波折、辛酸、痛苦和不幸。他知道什么叫生老病死和成败得失,他有过许多好朋友,但也尝过被朋友出卖和舍弃的滋味。我们经验过的一切苦与乐,基督都全部经验过。
他追求正义、仁爱和一个更人性化的社会;他同情社会中的边沿人,认为‘人’比宗教、制度、传统都更重要;所以他反对法利塞式的形式主义,认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他不单有理想,而且还以言、以行去推动这理想,所以他不见容于这个世界。他的死并非偶然,而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感到他是一个威胁,所以必要将之除去才得安枕。但他的“死而复活”鼓励了他的追随者,使他们相信:为真理而奋斗是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他曾许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基督的降生显示了‘人’在天主心中的重要性;人的罪恶和堕落亦显示了人有他的阴暗面。但无论如何,“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却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之一,也是我们肯定人和肯定人性尊严的基础。
如果基督走过‘人’的路,是真天主也是真人,我们也该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一步一脚印地努力“走人的路”,接受人生的一切,勇敢地迎向未知的将来。
又如果我们真信基督,我们一定会“穿上基督”,成为新人,并要一生追随基督。
3.天主教相信圣神
这是“三位一体”的天主的第三位。他无形无相,来去如风;他在我们的周围,也在我们的心中。他是宇宙之神,超越了教会的围墙、充盈于天地之间。他要使万物更新,是一切真善美的泉源,世上所有宗教和文化中的真善美,都无一不是源于这位真理之神。
他是智慧和勇毅之神,是我们生命的动力、灵性的光明;他推动我们的理性、感性和我们的心,使我们趋吉避凶、去恶行善。
他帮助我们找到自我、完成自我,度一个耶稣所说的“更丰盛的生命”。他帮助我们明白人生、欣赏人生,有追求理想的欲望和实践理想的勇气。他激发我们的生命力,也滋润我们的生命。圣神,他使我们更易明白中国人所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义。
对圣神的信仰使我们相信人有无限向上的潜能。人不单是一个“是”(being),也是一个有待完成的“成”(becoming)--人要按照天主的计划去完成自己;他也因此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
在具体的实践上,假如我们能按‘良心’去度正直的生活,我们便是在回应圣神的呼召了。
以上的圣父、圣子、圣神,我们称为三位一体;虽是三位,却只有一个天主。
(二)外教人的得救和“福传”
天主教相信外教人也有得救的机会。圣经说天主“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而基督徒古往今来只占人类的少数,所以愿意“所有人”得救的天主,一定有他救所有人的方法。
梵二就认为“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良心的指示实行天主的圣意”,及“勉力度正直生活”的人,都可得永生。(教会宪章:16)。
既然是这样,为什还要“福传”呢?我们自己为什么又要信天主教呢?
我认为福传有许多理由,信天主也有许多理由,“救灵魂”当然是重要的理由之一,但我们还有其他很重要的理由,例如:
1.
我们要宣讲喜讯--天主存在,他爱我们、他派遣了他的独生子来救赎我们;生命有意义、痛苦有价值;我们可以活得更快乐……,这些都是喜讯,值得我们向亲友和向普世人类宣告。
2.
我们要分享我们的快乐--我们对天主、对基督、对圣事和对自己的信仰生活都有特殊的体验,体验越深,获得的力量越多;我们亦藉此而能度一个更丰盛的生命。这一切都值得向别人,尤其向我们的亲友、邻人介绍,使他们亦能分享和经验到我们的快乐,获得我们所获得的力量,度更丰盛的生命,接受上主赐给我们现世和来世的救恩。
3.以正确的人生观抗衡不正确的人生观--基督徒虽然绝不应自以为是,但无可否认,世界上确是存在着黑暗的势力、不正确的人生观,甚至有害人的异端邪说。天主对人和对世界都有他的计划,但人却因为一己的私欲而破坏了天主的计划。
因此基督徒有责任和基督一起找寻、实践天主的计划,恢复世界原有的秩序,让天国早日来临。这便是“福传”。
4.
找寻同路人--亦即扩展教会。这并非要建立教会的势力,而是为找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为基督、为生命、为真理作见证,作地上的光、盐和酵母,使生命和世界都获得更新和救赎。
5.
基督的意愿--最后,我们传教的最重要理由是耶稣自己的意愿。他在升天前向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我们经验了爱,接受了救恩,对于这位爱情之主和救主的愿望,又怎可不悉力以赴、设法去满全呢?
6.
以作基督徒为荣--我们说外教人可以得救,并不是主张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或说在信仰上可以随便信什么。我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身为基督徒为荣。梵二《教会宪章》说:“如明知天主藉耶稣基督所创立的天主公教为得救必经之路,而不愿加入,或不愿在教会内坚持到底,便不能得救。”(14节)所以我们在面对其他信仰的态度是:肯定自己,尊重别人;互相挑战,也互相学习。我们相信在一切的真善美中,会找到那位无所不在的天主。
7.传教三部曲--按照印度德兰修女的传教经验,传教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使信其他宗教的人成为更好的信徒,或使无信仰者成为更好的“人”;第二步是帮助他跳出自我,使他愿意与别人分享生命的美善,“兼善他人”,使自己和别人一起成为更好的“人”;第三步是邀请他加入天主教,成为天主教徒,一起为天国、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福传当然是三步都要做,但如一时未能做到第三步,也要努力先做好第一、二步。
以上各点的阐释也显示了天主教原来是一个十分“包容”的宗教。其实、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包容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标准。我们既肯定自己,也欣赏别人;我们如果学习别人,也正是为了完成和丰富自己。
今日世界最需要的便是这种包容精神,因为这正是民族和谐、世界大同的基础。我们以忠于这种包容的信仰而自豪,我们也会努力去传扬这种既要求忠贞,又需要包容的信仰。
本网站无商业目的,若我们上传的资料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撤下。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