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您读经
作者:宋之钧神父
前言 《陪您读经》的 宋之钧 神父 1.忠实的管理员 2.做谁的事
3.穷寡妇的故事 4.求恩又一招 5.求恩典 6.隐而不彰
7.朝圣旅游 8.我的使命 9.空与有 10.天人合作
11.耶稣的祷词 12.古经新读 13.信友表率 14.天父是爱
15.最爱 16.施舍之道 17.不厌其烦 18.知行合一
19.教不严 师之惰 20.有人渴望你时 21.左右丞相 22.尔旨承行
23.事事有时 24.叁思後行 25.长子的诱惑 26.超越
27.交帐时候 28.无偿的爱 29.成就感 30.多做一些
前言
    不久前,在谈话中,狄刚总主教勖勉出本小册,作为大禧年献礼。笔者因健康欠佳,更是才疏学浅,不敢冒然尝试。但总主教的鼓励常在耳边响起,盘旋在心头。

    最近,遇到《见证月刊》主编,提起此事。她祭出锦囊妙计,认为如将叁年月刊中(陪您读经)专栏的叁十篇短文,整理润饰,正可合成一本小册。虽自知无多大价值,甚至可能被认为「聊以塞责」。但笔者只期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应,使教内大师纷纷推出宝贵的大禧年献礼,以嘉惠教友,为教会增光。

    这本小册属於灵修类型,取圣经片段,配合自身灵修经验,简单平直的写下。可说它是《教友灵修》之後的一册「教友读经灵修」。因为是灵修文字,故不宜一次多读,每日一篇,甚至每周一篇,读後沉思反省,配合自己的生活,加以实践,才能在灵修途上有所进步、深入,也才能踏着愉快的脚步,走入大禧年怀抱。

    愿天父赐福读者,愿耶稣陪伴读者,愿圣神启迪读者。

    ──宋之钧谨识于新店若瑟楼1999年7月
《陪您读经》的 宋之钧 神父
    我们的地方教会与有些本土文化相当配合,其中之一便是偏爱头衔,原本想把宋神父的「蒙席」标榜出来,但我想《陪您读经》由一位神父担任更为适当。

    宋之钧神父在铎职培育途上是我的前辈,在我还是小修生时,就常看到他与另一位大修士,从教区修道院到耶稣会神学院听课。後来知道他俩天资极高,在出国深造前,先至耶稣会神学院念硕士学位。他们的学业胜过很多中外耶稣会的神学生。我们小修生每个主日到大修院去参加大礼弥撒,大家都遥望出人头地的宋修士。

    果真,宋之钧神父被上海教区派去那时罗马天主教最高学府继续求学,攻得博士学位,这是梵二大公会议之前的事了。後来为了养病,宋神父去了法国,参与了法国教会梵二之後的复兴工作。他的法文一流,因此无论在圣经或礼仪方面,都有了相当水准的内涵。他曾告诉我养病并非停工,其实在这段时间他参加了牧灵行列,也经常出席司铎进修班。并书写了一些有关司铎灵修的作品,这些後来都发表了。返台後,他出任台湾小修院院长,诚是最适当的人选。从这方面来看,台湾天主教的铎职培育并不落人後。

    後来宋神父又荣任牧灵中心主任,因为在这方面他装备齐全,得心应手。当时,我也在中心担任一些课程,有机会互相切磋,一起分享圣学领域的心得。他是一位读书人,博览群书,对普世教会的动向也极感兴趣,不时有自己的观点。

    他身体一直称不上强壮,但即使退休静居,仍继续不断阅读新书,偶尔去拜访他,在晤谈间,常能发现他的智慧之光。同时也经常在《见证月刊》读到他有关圣经方面的文章,陆续也有新书出版。

    在《见证月刊》读过他释经的文章,且发现在这些文章中,每有独到的见解,生活化但不落窠臼,此所谓灵感是也。他舍学究的咬文嚼字,而以简单、平实的文字呈现,却有东方禅师当头棒喝的功力,为此极受读者的喜爱,现在汇集成书,将可以继续《陪您读经》,以陪伴更多的读者深入圣经的堂奥。这个牧灵工作,宋之钧神父还要继续下去呢!

    趁此新书出版之际,期待本地教会的读经能发挥更大功能,培育在圣神灵感下的信德。

    张春申
1.忠实的管理员
    万事的结局已临近了,

    所以你们应该慎重,

    应该醒寤祈祷。

    最重要的是:

    你们应该彼此热切相爱,

    因为爱德遮盖许多罪过;

    要彼此款待,而不出怨言。

    各人应依照自己所领受的神恩,

    彼此服事,

    善做天主各种恩宠的管理员。

    谁若讲道,就该按天主的话讲;

    谁若服事,就该本着天主所赐的德能服事,

    好叫天主在一切事上,

    因耶稣基督而受到光荣。

    (伯前四7~11)

    伯多禄的这段话不愧为金玉良言,非常值得深思力行。我常想起一位同学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怎麽向天主交代!」随着年岁的增长,这句话给我的警惕更大,也更深入我的心坎,掀起了剧烈的激。

    伯多禄「万事的结局已临近了」这句话,不只为年迈的人而说,因为为任何人,任何时刻都可能是他的「结局」。最近发生小留学生假期返国省亲,莫名其妙地被一名十九岁青年刺死的事,更使我相信随时随地都可能是结局。可见这个教训谁也不能等视之。

    天主赐人不同量、不同质的恩赐,要人用它来彼此相爱、彼此款待,而非为个人的享受。在元宝的比喻中,这道理已非常明白。天主给元宝是要人生产,接受多的,生产要多,若只顾自己使用,并不符合天主的意愿,而且最後还要向天主交代。伯多禄说得好:「做天主各种恩宠的管理员」。所有的才学能力都是天主托付的,现在只是「管理」而已。

    所谓善用天主的恩宠,就是在兄弟姐妹身上的「大方款待,彼此相爱」,因为爱兄弟姐妹,就是爱天主;给兄弟姐妹一杯凉水,就是给天主一杯凉水;服事兄弟姐妹的,就是服事天主自己。这样的生活,就是光荣天主。所以若要光荣天主,就应将天主要求我们的,将来要向他交代的,及时做好,换句话说,就是要竭尽所能地爱护近人、款待近人、服事近人。

    至於善用天主恩宠的程度,不要同人比高下,而是要每日自问:在表现爱心、殷勤待客、服事弱小这些事上,今天是否比昨天做得多?明天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多?这个原则是做天主管理员的温度表。这就是「日新,日日新」;这也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之道。

    至於善用天主恩宠的方式则因人而异,因为天主托付给各人的恩宠,各不相同。照伯多禄所说:「讲道的,按天主的话讲;服事的,按天主所赐的德能服事。」因此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行动时,不必因他做这事,我也做这事,应该是看在什麽环境、旁人需要什麽而行动。

    别小看蚂蚁只是小小的昆虫,但它们既聪明又工作勤奋。虽无日历来提醒,却知道在夏天就把冬天的食物准备齐全。

    据说还有一种「农蚁」,它们能清除直径七至十二英范围内的一切野草或野生植物。它们分工合作|即各按各的能力工作,发挥惊人的力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它们的窝巢;千百条的道路,好多层的「楼房」,使人叹为观止。

    记得撒罗满在箴言篇中,劝人要学习蚂蚁工作时的努力、认真、恒心和分工合作,并以此为表率:

    「懒汉,你去看看蚂蚁,观察它的作风,便可得些智识:它没有领袖,没有监督,没有君王;但在夏天却知准备食粮,在秋收时积储养料。懒汉,你要睡到几时,你几时才睡醒?『再睡片刻,再假寐片刻,再抱臂躺卧片刻!』这样贫穷就要如同窃贼,困乏也要如同武士,向你侵袭。」〈箴六6─11〉
2.做谁的事
    有一个人设了盛宴,邀请了许多人。

    到了宴会的时刻,

    他便打发仆人去给被请的人说:

    请来吧!已经齐备了。

    众人开始一致推辞。

    第一个给他说,

    我买了一块田地,

    必须前去看一看,请你原谅我。

    另一个说:

    我买了五对牛,

    要去试试它们,请你原谅我。

    别的一个说,

    我才娶了妻,

    所以不能去。

    (路十四16~20)

    「我告诉你们,先前被请的那些人,没有一个能尝我这宴席的」〈路十四,24〉我们从比喻的结语便可以明白,这比喻是耶稣针对当时以善人自居的犹太人民族领袖,如司祭、长老、经师等人而说的。

    自梅瑟开始,天主在西奈就邀请了他们,做为自己特选的子民,吩咐他们按天主的旨意做天主的事。可是他们曲解天主的诫命,把自己的事排在天主的事之前。天主派先知来规劝,他们就杀先知;最後更惨绝人寰地谋害了天主的儿子。唯有一批心田纯真的贫病弱小,因心中无所贪婪,安分守己,接受了福音,认福音教训为先,自己的思念为後的教训,做了天主的好仆人。「…忠信善良的仆人,进入你天主的福乐吧!」这些人尝到了天国宴席。「他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玛利亚这两句话道尽了这教训的真谛。

    有人说,今天全世界有个共同特徵,那就是「忙」。忙碌的生活宛如走马灯,转啊!转个不停,转得人身心俱疲,但观其所忙,无非是自身的事,天主的事总是被搁置一边。忙於天主之事者,是天主的子民;忙於自己之事者,远离了天主的轨道,不知不觉中,越离越远,而不自觉地忙下去。大家都在忙,有的忙利,有的忙名,有的忙事业,有的忙应酬,有的忙开会,有的忙暗斗…甚至连年纪轻轻的青少年,也莫名其妙地被卷入忙的漩涡中。於是大家的教友生活就起了很大的变化,再也没时间做天主的事了。

    「唉!整个星期加班忙得要死,星期天上午正好睡觉,补一补精力。」「孩子课业很重,星期天上午不能不去补习」。主日早晨,我们的青少年不是补平日不足的睡眠,就是补习课业,以致毫无教友的基本训练。「趁年轻力壮时,奠下根基,以期日後事业有成。」年龄稍长的教友为职业而忙,忙得昏头转向,忙得不顾身体健康、不问精神压力、不想人生的目的、不思事物的先後本末…。一般人就是这样从年轻忙到年老,忙了一生,最後还是两手空空的去面见天主。这就是耶稣的明白教训|若得普世而失去自己,何益之有?

    太忙不是好事,忙的本身不一定坏,但要分清界限。忙谁的事?忙什麽事?忙谁要我忙的事?忙天父的事呢?还是忙自己的事?忙有永生价值的事呢?还是忙暂世过去的事?忙必须忙的事呢?还是忙可以搁置的事?若能清楚分辨,就不会失去天国的宴会。但有时为了必须立刻执行的事〈如紧急救人者〉,只好暂时搁置天主的事,为这些人,耶稣也会对他们说:「你为我最小弟兄所做的,就是为我做的,来承受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吧!」因为他实在未搁置天主的事。总之,若只忙自己的事,就无法顾到天主的事,俗语说:「心无二用」,耶稣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者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或轻忽那一个」。

    人的一生是活在「做自己的事」,「做天主的事」的斗争中;「做天主的事」是搁置不得的,因为你不知何时是你的旅途终点。圣经上富翁计画造屋,当夜就蒙受天主的召叫而离开人世。天主的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与天主和好。笔者见过一位长者,他过着退休的生活,非常热心,天天参与弥撒,每天长时间的祈祷,玫瑰念珠总不离手,但四十多年以来从不领主,因为不愿告解。别人劝他,他总说:「我死之前,必会告解领主」。可惜,在他来不及告解之前就死了。我不知道他是属於那一种人!但无可否认的,这例子给了我们很好的警惕:做天主的事,要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现在就开始!
3.穷寡妇的故事
    他(厄里亚)就起身往匝尔法特去了,

    来到城门时,看见一个寡妇在那里拾木柴。

    厄里亚唤她说:

    「请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

    你正要去取水的时候,厄里亚又叫住她说:

    「请你也顺便给我拿点饼来!」

    那寡妇说:

    「我指着永生上主你的天主起誓:

    我没有饼,

    缸里只有一把面,

    罐里还有一点油。

    你看,我正要拾两根木柴,

    回去为我和我的儿子做点东西,吃了等死。」

    厄里亚对她说:

    「你不用害怕,尽管照你所说的去做;

    只是先为我做一个小饼,给我拿来!

    然後,再为你和你的儿子做─」

    那个寡妇就照厄里亚的话去做了。

    (列上十七10~15)

    谈到穷寡妇,大家就联想到路加福音中,投两个铜钱在圣殿银库里的那一位,且都承认她比众人奉献得更多,如此而已。今天,我们读到古经里厄里亚时代的这位穷寡妇,实在可与耶稣时代的那位互相媲美,两人献出的都是极小的东西,但在天主眼中,却完成了无比的大事,认为她们比别人奉献更多,甚至可以说是奉献了自己的性命。

    厄里亚时代的穷寡妇只有一把面、一点油,这是她仅有的食粮,荒时期的最後食粮,也就是她的生命之粮:「我正要拾两根木柴,回去为我和我的儿子做点东西,吃了等死。」不吃就是死。但她大方地答应了厄里亚的要求,把自己仅有的东西─当时的生命之粮─奉献出来。厄里亚说:「先为我做一个小饼,给我拿来!然後,再为和的儿子做。」这穷寡妇就毫不迟疑地照样做了;她不问厄里亚吃後,是否还有剩馀?也不思考这把面如何能吃饱叁个人?正如耶稣所说的:「她把所有的一切生活费都投上了。」她甚至不顾虑没有了面,今後将怎样活下去。

    假使我们能更进一步省思,还能看到她们炽热真挚的爱德「人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一把面一点油是她的性命:「吃了等死。」就是说:「送给了别人,自己就是死。」但是她却送了,做了饼,送给厄里亚。况且,她同厄里亚素平生,竟把一位陌生人排在自己独子之前,排在自己本人之前。这种爱人的德行,正是耶稣所赞扬的,而且他也把自己排在这行列中,甚至十分渴望世世代代在他的教会中,也能找到同样的人。

    天主是爱,耶稣是爱的现身,他的门徒该是怎样的人呢?「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如同基督一样的爱,就是肯牺牲性命的爱。「这就是我命令你们的,你们该彼此相爱。」爱到牺牲性命。

    牺牲性命不是容易实行的命令,但却有人做到了,例如不久以前〈一九四一年〉,国柏神父在纳粹集中营代人受死,奉献了自己的性命,表现了惊人的爱德。历代更有无数的烈士,至死不肯背弃称他们为朋友的基督而抛头颅、热血。这实在是一条不容易满全的命令,但基督向众人说了,你做得到吗?

    今天的读经给了我们一条实行这命令的捷径,我们可以探索一下,这是一把面一点油的另一面。牺牲它,等於牺牲性命。按上下文推想,当时耶稣所说的性命,很可能是实义的性命,但读厄里亚穷寡妇的经文,我们也有理由把「一把面一点油」解释成转义的性命,如同被战争夺去的爱子、失窃的传家之宝、遗失的最後一块钱、洪流中被冲走的一块木板::往往都让人「痛不欲生」。意思乃某时某地某境况中,此事物和你的性命同样重要,若失去它,似乎比失去性命更难受。每见有人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就是证明。

    这是厄里亚穷寡妇事件的启事:人人能满全耶稣为爱朋友而舍弃性命、牺牲自己的最爱。
4.求恩又一招
    有一个病人,

    名叫拉匝禄,

    住在伯达尼,

    即玛利亚和她姐姐玛尔大

    所住的村庄。

    玛利亚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过主,

    并用自己的头发

    擦乾过他脚的妇人,

    患病的拉匝禄是她的兄弟。

    他们姐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稣那里说:

    「主啊,你所爱的病了!」

    (若十一1~3)

    这是求恩又一招。求恩的人对主有绝大的信心,非但相信主有能力,而且相信主对我们有无比的爱;他不只能给我们所需要的,而且还会超过我们的要求,所以不必向他说明我们的急需,只要把现状坦白地呈现在他面前,因为我们的要求可能不是最好的。

    玛尔大和玛利亚在深信主的大能和热爱之下,不指定要求疾病的痊愈,只把现状向耶稣说明。果然,她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耶稣所给予的,超过了「疾病的痊愈」,耶稣竟复活了死去的拉匝禄!天主的做法,远远超过了人所能想像的。

    在荡子回头的比喻中,我得到了印证:荡子向父亲求:「做你们的仆人」,父亲却恢复他儿子的地位,而且还设筵庆祝,以致长子气愤地抱怨:「我做了一生忠实的儿子,你没有如此待我!公道吗?」他不了解父亲的大爱。假使长子当了父亲,可能也会那样做,届时他就能了解老父的所作所为。

    这种祈祷只有在对天主的慈爱极度信赖时才可能说得出来。玛利亚经验过主的慈爱,主怎样宽恕了她的罪过,她也曾经对主表达她的感恩,她用香液傅抹耶稣,用自己宝贵的头发擦乾耶稣的脚,众宾客不乐意见到她如此礼遇耶稣,耶稣却为她辩护。玛尔大屡次招待耶稣,体验到耶稣的良善慈爱,对耶稣也有深度的认识。

    从这些经验中,姐妹俩说出了出奇的求恩祷词:「你所爱的病了!」她们不指定什麽恩宠,不预作设定,只把现状呈显在主面前,她们深信主的爱会给她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果然,她们看到了,也得到了。兄弟丧亡的悲伤因而云消雾散,换来的是对主奇妙作为的赞赏,对重新获得健康兄弟的快乐。

    真正认识主的心、了解主的爱的人,求恩时,往往如此。请看,在加纳圣母玛利亚的祈祷,若望这样记载说:在加里肋亚加纳有婚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婚宴。酒缺了,耶稣的母亲向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答说:「女人,这与我和你有什麽关系?…」他的母亲给仆役说:「他无论吩咐你们什麽,你们就作什麽。」〈若二1─11〉

    圣母的求恩祷词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她不指定要什麽,譬如:「叫仆人去买几瓶酒」。她只把新人的困境指给耶稣看:「他们没有酒了。」然後,让耶稣选择他所要给的。结果大大出人意料之外:「人人都先上好酒,当客人都喝够了,才摆上次等的;你却把好酒保留到现在。」我们不必惊讶圣母这样的做法,因为她对耶稣有深度的认识,她只把新人的需要摆在耶稣面前,而不向耶稣指定要什麽,她的行动证明了求恩的高招。这方式实在也包括了「尔旨承行」的内涵,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若加以深思,必会发现这个真理。

    求恩祈祷看似容易,实不简单。我们因为现实而又短视,因此常「点菜」式的做求恩祈祷。圣母与两位圣女能自然地做出惊人的祈祷,因为有深度的内修,与主有密切的契合。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抱着感激的心,努力向她们学习,以期也有获得这种祈祷秘诀的一天。
5.求恩典
    你们求,必要给你们;

    你们找,必要找到;

    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

    或者你们中间有那个人,

    儿子向他求饼,

    反而给他石头呢?

    或者求鱼,反而给他蛇呢?

    你们纵然不善,

    尚且知道把好的东西给你们的儿子,

    何况你们在天之父,

    岂不更将好的赐予求他的人?

    所以,

    凡你们愿意人给你们做的,

    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

    (玛七7~12)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回国不久,大专同学借小修院的场地举行避静。某天,一位避静同学走进我的办公室,我不认识他;大概找不认识的神父,比较能没顾忌地谈真心话,反正他不知道我是谁,说真话,就没有什麽不好意思。

    他开口说:「神父,我有一个问题想与您谈谈。」「尽管说,现在是放假期间,没有修生,我有时间。」他面带忧郁,畏缩地说:「神父,我已大四了,朋友很少,别说女朋友,就连男同学中,也数不出几个朋友。我觉得寂寞。对前途,尤其婚姻,不乐观,我该怎麽办?」这突然来的问题使我顿了一下,然後用安慰的语调说:「努力恒心的找吧!友情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婚姻,更要靠因缘。」这是老生常谈的话,说了等於没说,而且我想他自己也会说!

    今天读到这段圣经,倒使我得到一个启示,所谓「求则得,觅则获,叩则为汝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这段圣经的最後一句话,「凡你们愿意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你要找朋友,自己先不要拒绝做别人的朋友,先给别人找你的机会。自己若先对别人关闭,怎可因等不到别人的友爱而抱怨?至少应打开心门,快乐地准备接受别人的友谊,无论大小都乐意接受。可能别人早有意思,但吃了一次闭门羹,不会再来了。他人输送,你不来电,怎会发生火花?

    当时,我还不会用耶稣的这句话去开导他,因此整个避静期间,他都闷闷不乐。现在回想起来,未能及时点醒他,我感到很抱歉。

    「求得」、「觅获」、「叩启」的先决条件,就是「开启心胸,准备接受」,人与人之间是如此,人与天主之间也是如此,这是常理,别无他途。

    常听到教友祈求之馀,有所抱怨。他真心祈求,他恒心祈求,例如多次九日敬礼、每月十叁日的法蒂玛圣母敬礼、不断地奉献…结果呢?一声叹息,无奈地两手一摊,希望仍在虚无飘渺中。谁是谁非?是自己?还是耶稣?

    实际上他有了预先「设定」,他的心胸「门槛」过高,他的祈求是交换,而不是恩赐。我称它为「买卖」式的祈求:我给你「钱」,你给我「物品」。若抱着这种心态祈求,就不是耶稣教导的祈求。耶稣教导的祈求是以「尔旨承行」的钥匙,先开启自己心门,没附带任何条件。人对你要求时,若先指定要这要那,我想十之八九,你不会满足他的。买卖可以挑选,而接受赐予则另当别论。我相信你在赐予时,也会要求对方被一把「尔旨承行」的钥匙开启心门。

    耶稣亲自给了我们真正祈求的榜样。请看他在生死关头时祈祷说:「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但不要照我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他第二次再去祈祷说:「我父!如果这杯不能离去,非要我喝不可,那就照你的意愿吧!」他第叁次去祈祷,又说了同样的话。其实,在早先他教导我们怎样祈祷时,便在留给我们的唯一祷词中,把这方法告诉了我们。他强调:「愿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

    预设门槛的祈求是「求则得」的阻碍,值得深思。
6.隐而不彰
    耶稣带着伯多禄、

    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

    单独带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

    在他们面前变了容貌:

    他的面貌发光有如太阳,

    他的衣服洁白如光…

    云中有声音说:

    「这是我的爱子,

    我喜悦的,

    你们要听从他!」

    …他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

    耶稣嘱咐他们说:

    「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复活,

    你们不要将所见的告诉任何人。」

    (玛十七1~9)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先贤老子的这句话使我联想到耶稣隐而不彰的奇迹。

    耶稣显圣容的事,教友都看成奇迹,我则始终认为耶稣终生深藏不露是更大的奇迹。

    耶稣叁十多年隐藏了天主性,不显半点庐山真面目,做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纳匝肋人,这不是绝大的奇迹吗?你若有一张美丽的脸孔,你甘心长期遮掩起来吗?你会要求你的父母不告诉别人吗?恐怕你正迫不及待地要人知道、欣赏、赞美吧!但耶稣一生隐而不彰,不让看见的人说出来。他不但嘱咐叁位门徒保守密,也禁止魔鬼说出他是天主子,传道时,每逢魔鬼称他是天主子,他立刻怒斥它们,赶它们快走,不许声张。你想这是件容易的事吗?所以,我说这才是更大的奇迹。

    耶稣的深藏不露,其保密程度高明绝顶、滴水不漏。直到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交出生命之後,才让人发现他的真正身分,而这还得透过信德的眼光才行。一位监督执行囚犯死刑的罗马军官,看到所发生的各种事情,由衷的说:「这人真是天主子!」可是他那时已是体无完肤、遍体鳞伤,不像人而像条。这是信德力量:信德从罗马军官的心坎升起,由他眼睛射出一股强烈的信光,照亮了十字架上的耶稣,他看到耶稣变了,不再是常人,而是天主子。耶稣为他终止了隐而不彰的奇迹。

    叁十多年隐而不彰的生活是容易的事吗?他诞生在山洞,比穷苦人家的孩子更穷苦,他能引导东方叁位博学士来到白冷,为什麽不指引玛利亚和若瑟找到一处比较适宜的地方诞生呢?为什麽他逃避黑落德士兵的追杀,而不施出一招隐身术?近叁十年的工夫隐居在纳匝肋,成个被人轻视的纳匝肋人,这又为什麽?他用几个饼、几条鱼使数千人得到饱饫,而自己则需要善心妇女们的供养,他真的不能变石头为饼,使自己不饥饿吗?他真的没法由雅各伯井取水,而必须向撒玛黎雅妇女低头要水吗?他真的也疲乏得在大风大浪中,呼呼酣睡吗?

    最後,在革责玛尼山园中,他哀求哭泣,呼天抢地,他的天主性那里去了?在捕捉他的士兵面前,他从容不迫的任人捆绑,未显出半点的天上神力,你说他没有办法吗?他忍受士兵们鞭打,头戴茨冠,接受苦架,背负上山,末了还伸出四肢,任凭锤钉,受尽了耻笑!「能救别人,救救你自己,让我们看看你是谁!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会信从你!」耶稣不动声色,良贾深藏到底。这一点你做得到吗?唯有慧眼能识英雄,一位罗马军官看出了底细。

    耶稣如此丝毫不露真面目,不是绝大的奇迹吗?我想你不愿承认也不行。你一直只说耶稣在山上显圣容是奇迹,而不说他的隐而不彰为奇迹,只因为你对这一切未加省思罢了。因此,你只想夸耀、表彰自己,甚至连自己没有的优长,也希望人家表扬你…唉!你没有受到耶稣显圣容教训的改造,错过君子容貌若愚的恩宠,这又能怪谁?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亡羊补牢,是时候了!
7.朝圣旅游
    若翰看见耶稣走过,便注视着他说:

    「看,天主的羔羊!」

    那两个门徒听见他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

    便向他们说:「你们找什麽?」

    他们回答说:

    「辣彼意即师傅-你住在那里?」

    他向他们说:「你们来看看罢!」

    他们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

    并且那一天就在他那里住下了……安德肋,

    就是听了若翰的话,

    而跟随了耶稣的那两人中的一个,

    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满,

    并向他说:

    「我们找到了默西亚意即基督。」

    (若一36~41)

    台湾人,钱多多,络绎不绝地组团出国,其中还有许多朝圣旅游。今天的这节读经,也可称为旅游的记述,但结果完全不同。

    若翰组织旅游团,耶稣是领队,两位门徒是团员,旅游工具是他们的双腿,目的地是无枕首之地的小屋子,观赏的不是山明水秀的风景,听到的故事是耶稣的话,他们感受到的是耶稣的爱。那里没有什麽纪念品可买,他们可带回家的是得救的感觉,回到家里可以与人分享的是「我们找到了救世主」的好消息。

    无比的快乐、无比的欣慰,充满他们的心;一股回到耶稣身边的无比推动力、带领别人投奔耶稣的无比热忱,都等不及的要实践。果然,不久之後,耶稣在海边遇到兄弟俩,便召叫他们,他们就舍弃了一切,跟随耶稣,跟随耶稣如同他一般的死在十字架上。这是若翰组团旅游的结果。

    想到这里,有人会心生羡慕,恨自己生活的时代不同,没有若翰的呼喊宣传,更没有耶稣这个人出现,只觉得自己浮沉在污染的世海中。

    今天旅游团广告满天飞,旅游工具最新颖,休息招待场所最舒适,观光地方充满着俗世的欢乐,以及贩卖纪念品的店,一圈兜下来,大包小包两只手都不够用,钞票少了一叠没关系,反正物品太重了,减些重量也好。旅游团成了采购团,到处受人欢迎,甚至受了骗仍以为虽贵一点,但货色真不错!回家可以向人夸耀。这是参加俗世旅游团的结果。

    在现世真的没有若翰式的旅游吗?其实到处都有,只是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用信德的眼去看,不用信德的耳去听罢了。所以,虽然身在其中,得不到参加的效果。这旅游就是你每主日的弥撒!你惊奇吗?

    教会每年底就公布翌年的旅游节目表,在圣堂门口张贴着,教友也可以携带回家。神父按节目表行事,参加节目非常方便,既不需任何费用,又有多梯次选择的可能,目的地可能常是同一地点,但旅游主题每周不同:天主的话每次是新的,导游神父的解释因人而异,一样是使人仰望高山,鼓励游客景行行止。这一切都是耶稣亲临在导游身上的工作。

    纪念品不必买,天父免费分赐,他以自己圣子的体血分送给每一个旅游者,给每个人营养,增加体力,回去後能面临世俗的挑战,克服四面八方射来的诱惑。结束时,天父还借导游神父的声音,指点团员回家去实践弥撒中的教训,发挥弥撒中所获得的神力,让他人看见自己参加旅游的益处,吸引他们也来参加。弥撒是这样不必花钱的旅游。朋友,你想过吗?

    依撒意亚先知曾代天父呼喊说:「啊!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那没钱的,也请来罢!请来买不花钱、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你们为什麽为那些不能充食的东西花钱?为那些不足裹腹的东西浪费薪金呢?你们若细心听我,你们就能吃丰美的食物,你们的心灵必因脂膏而喜悦。你们如侧耳,走近我前来听,你们必将获得生命…。」〈依五五1~3〉
8.我的使命
    若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

    关於取洁礼发生了争辩。

    他们便来到若翰前对他说:

    「辣彼!曾同你一起在约但河对岸,

    你给他作证的那位,

    看,他也施洗;

    并且众人都到他那里去了。」

    若翰回答说:

    「人不能领受什麽,

    除非有天上的赏赐。

    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证,

    我曾说过:

    我不是默西亚,

    我只是被派遣作他前驱的…

    他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

    (若叁25~30)

    假使有位同学与你很投缘,谈得来,早就成了莫逆之交,加上身分地位也无相差;离校後各奔前程,或许因他运气好,或为人机灵,不久便在事业上飞黄腾达,而你则总在原地踏步,至今仍是个小职员。在这情况下,你心中会起怎样的情绪?我自问:我对他的友情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真诚,而对自己则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慨。

    若翰的门徒好像在为老师抱屈,老师帮过耶稣很多忙,为他是天主子而作证,并引人归向他,而今见他名望日盛,好多人去跟随他,请他授洗。他们认为耶稣受过若翰许多恩惠,应该过来帮助若翰才对,岂可自立门户,争取若翰的听众?这是不公道的事。在抱不平的心理下,还冒出了一股嫉妒的心,希望群众离开他、抛弃他。

    可是,若翰却处之泰然,毫不激动地照常做自己应当做的事:为耶稣准备接受天主救恩的人心。若翰看到跟随耶稣的人越多,他越高兴;因为,这就是他的成功,他来是使人跟随耶稣的,他只是耶稣的前驱。就像有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侍立静听,一听得新郎的声音,就非常喜乐。若翰的门徒不清楚老师的使命,也无法体会老师的喜乐,所以,心中起了疙瘩。其实,他们应同老师一起欢欣快乐才是。

    若翰继续为耶稣的成就而努力,甚至把自己最优秀的门徒推荐给耶稣,「请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这位就是我论他时曾说过,有一个人在我以後来,成了在我以前的…我作证,他就是天主子。」安德肋与若望就跟耶稣去了。耶稣又升级了。

    这两位门徒走後不久,若翰被捕下狱,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使命,再打发留下的门徒去见耶稣,目的是要他们跟随耶稣。所以,要他们亲口问耶稣:「你就是要来的那位,或者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耶稣的团体又扩大了一圈。

    耶稣兴盛了,若翰知道可以衰退了,就在牢狱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真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己衰微,耶稣兴盛,一生为耶稣的前驱,但这表面的衰微却是他真正的成功。我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名言用在他的身上十分贴切,若翰是真正的「仁」者、「义」者。

    藉着圣洗及坚振,每位教友都被耶稣亲身委派从事福传工作,即作主的证人:「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不少教友知道独善其身,却不知兼善天下,忘却了教友的使命。而且,当前环境要求教友更加强、更努力於他们的使命。事实上,人口继续膨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紧密,不仅扩大了教友作耶稣证人的领域,而且也激起了新的问题,要求他们具有更大的责任感和热忱。

    教友忘却了为耶稣作证的使命,如何向天主交代,所以保禄才感叹地说:「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
9.空与有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

    「师傅!我该行什麽『善』,为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

    「…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

    他对耶稣说:「什麽诫命?」

    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

    那少年对耶稣说:

    「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麽?」

    耶稣对他说:

    「你若愿意是成全的,

    去!变卖你所有的,

    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

    然後来跟随我。」

    少年人一听这话,就忧闷的走了,

    因为他拥有许多产业。

    (玛十九16~22)

    记得有位智者曾说过:「空是有的前奏」。神修大师圣十字若望在《登上加默罗山》一书的开始,亲手绘制了一幅图画,描出到达山巅|耶稣|的途径。在图画的下面有四首诗,第一首就开宗明义,说明「空」在神修中的地位。他说:

    为了要品一切,请不要设法品任何什麽。

    为了要认知一切,请不要设法认知任何什麽。

    为了要占有一切,请不要设法占有任何什麽。

    为了要成为一切,请不要设法成为任何什麽。

    图画中,有着叁条道路。左边一条是指向天国的不完美的大道,它有不少美好的事物,但中途阻塞,不能到达山巅。中间一条是窄路,窄路上充满「无」、「无」、「无」,它直达山巅。右边一条是迷失的大道,充满着俗世的财宝,当然达不到山巅。这显示出若欲到达与耶稣结合的境界,便应走窄路,路上毫无乐趣,空无一物。这是圣十字若望的基本思想。

    当耶稣沿着加里肋亚海时,看见西满和他的长兄安德肋在海里撒网,原来他们是渔夫;耶稣向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他们便立刻舍弃一切跟随他。

    西满与安德肋早已认识耶稣,然在未舍弃一切〈即空〉之前,不能跟随耶稣。跟随耶稣有个先决条件,即摆脱一切,空乏自己。

    满心世俗,贪图财帛的人,是无法跟随耶稣的,富少年的故事便是明证。他有一切条件,也得到耶稣的青睐,可是只缺少一条,就是他恋恋不舍世物的心,就是缺少「空」的先决条件。

    圣洗圣事有一段礼节说明了这端真理。在一切前导做完之後,神父在受洗者的头上倒水前会问:「你信天主吗?…」但为使「信天主」成为可能,先得除去阻碍,也就是内心要「空」,所以神父要受洗者公开弃绝一切世俗的牵引及祸根,而问道:「为了度天主子女的自由生活,你弃绝罪恶吗?」「为了脱离罪恶的奴役,你弃绝邪恶的诱惑吗?」「你弃绝万恶之源的魔鬼吗?」在这公开问答之後,神父才给受洗者施行圣事。可惜准备领洗者很少注意到这基督信徒的基本神修:「空」!

    这麽说,基督信徒难道就不能有高位名誉?就应该一贫如洗?不!阻止人跟随耶稣的,并非世俗财帛本身,而是吸引他们远离天主的那股力量,也就是日夜孳孳追求名利的心。天主赐人一颗血肉之心,是要使人有爱。但重要的是,爱什麽?「空」什麽?

    圣奥斯定曾言:「恋爱世物,使人轻忽天主;热爱天主,使人轻视世物。」圣方济则说:「我的天主!我的万有!」因为他以天主为万有,所以他心满意足,能放弃一切,度安贫的生活,而唱出「和平祷词」,成为万世不朽的金句。

    我很喜欢司马迁有关孔子的一段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换言之,老子只教孔子一个字,就是「空」。
10.天人合作
    耶稣来到坟墓前,这坟墓是个洞穴,

    前面有一块石头堵着。

    耶稣说:「挪开这块石头!」

    死者的姊姊玛尔大向他说:

    「主!已经臭了,

    因为已有四天了。」

    耶稣对她说:

    「我不是告诉过你:

    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

    他们便挪开了石头…

    耶稣便大声喊说:

    「拉匝禄!出来罢!」

    死者便出来了,

    脚和手都缠着布条,

    面上还蒙有汗巾。

    耶稣向他们说:

    「解开他,让他行走罢。」

    (参阅若十一38~44)

    这段圣经中,有两句话是值得深思的,更好说,在向天主求恩时,应该实行的:「挪开这块石头!」「解开他,让他行走罢!」

    请你反省反省:求恩时,你向天主说了许多话,不停的求,而且真心的恳切祈求,之後呢?你就等着天主的行动,等着天主来满全你的企求。若使天主答应而赐给你所恳求的,你就心满意足,高兴非凡;若得不到回应,就灰心丧志,闷闷不乐。你有没有想到,在天主的行动前,存在着阻碍未除去,而这阻碍应由你去撤除,因为你有能力去除。天主不愿宠坏世人,天主给了人头脑与手脚,是要人运用,而不是为装饰的。在拉匝禄的坟前,有块石头堵着,人有力量,就该运用这力量先将石头挪开,才请耶稣施行奇迹。

    拉匝禄复活了,已在坟墓口,但手脚被困绑,脸面被遮住,不能走,不能看,必须要先松绑,耶稣的圣迹才能完全实现。为什麽耶稣自己不挪开墓门滚石?为什麽耶稣不替拉匝禄松绑?圣经上没有说明,但我们应该有理解反省的能力,天主不必在圣经上留下解释。做任何事情,天主都尊重我们,我们不是什麽都不懂、什麽都不会的小孩,即使在圣迹中,天主都要我们做能做的事,然後他才做我们不能做的事。更何况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在人际之间,我们对好朋友或对自己的子女,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应该是帮助他,而不是替代他;否则不是真爱,而是溺爱。帮助他成长,他会成为有用之人,若替代他,他就永远长不大。看看四周,你会见到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不必在此赘述。

    圣经上有一件事,含着同样的教训。圣神降临後,宗徒们不顾司祭长老等的禁令,到处不断宣讲耶稣复活了,引起了他们的恼怒,於是黑落德命士兵拘捕伯多禄,将他关在监里,上了两道锁链,让他睡在两个士兵中间,监狱门前还有卫兵把守。但主的天使来拍醒伯多禄,锁链自动松绑,天使叫他穿上衣鞋,并领他向外走去,走过两道岗哨,到了大铁门前,铁门就自动开了,他们便出去,往前走了一条街,忽然天使离开了他,不见了,伯多禄这才清醒过来,说:「现今我实在知道主派了他的天使来,救我脱免黑落德的手。」

    伯多禄不能自己出来,主派天使救他出来;天使没有为伯多禄穿衣鞋,伯多禄要自己穿;天使把狱门打开,因为这是伯多禄做不到的事。他们到了大街,伯多禄没有阻碍,可以自己自由行动了,天使就离开他,他也自动走到教友家。这故事不是与耶稣复活拉匝禄的教训异曲同工吗?

    我们祈祷,不该求天主帮我们做那些我们自己能动手的事。有人说:「人生好像自助餐,食物准备好了,你必须自己去拿。」你说是吗?
11.耶稣的祷词
    耶稣说:

    「你们应当这样祈祷:

    我们的天父!

    愿你的名受显扬,

    愿你的国来临;

    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

    如同在天上。

    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

    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

    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不要让我们陷於诱惑,

    但救我们免於凶恶。」

    (玛六9~13)

    圣奥斯定有句名言:「天主造人不需要人帮助;天主救人,需要人的努力。」为善念天主经,这句名言有着极大的启示力,能改正教友祈祷中不知不觉的错误。

    教友无论幼年受洗或成年求道,天主经〈耶稣的祷词〉都是最先接触到的经文之一,所以对此经文都耳熟能详,甚至滚瓜烂熟,不必动脑就滚滚而来。因为太熟识,因为滚滚而来,就不加思索、有口无心地诵念。诵念完毕,脑中、心中毫无影踪,屡屡还不知道已念了「阿们」!一篇主耶稣亲自传授的祈祷经文,竟沦落到如此地步,不亦可悲乎?糟蹋天主的恩赐,罪哉!罪哉!

    必须提醒的是:切勿把天主经变成一纸清单、一张发票。分析天主经时,常说它有七样祈求,前叁条为天主,後四条为自己。诵念者似乎向天主说:「这七样祈求,都是我所需要的,今天在?面前,向?陈述,请?完成。」套句不敬的话,等於告诉天主:「请?付帐!」许多父母收到住校子女的来信,往往就有此感觉。

    其实,「祈求」不是请天主行动以满足我的需要,而是求主加我毅力,赐我勇气,使我努力完成在祷词中所表达的需要,绝非诵念後,空空的等待天降玛纳,而是与天主合作,一起行动,走向目的。天主的助佑生效与否,应看看我行动与否。无信仰的人也有「求人不如求己」的说法,这与教会的道理相差无几。

    还有一点应注意:在这篇主耶稣亲自教导的祷词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字:「如同」,它有「等号」的意思。因为诵念时不加思索,学习时也未深究,不知道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它把自己对人的宽恕作为天主宽恕我们的标准,就是向天主说:「我怎样宽恕别人,?也怎样宽恕我!」自己向天主提出了这条件,你想到它严重的後果吗?

    我们待人是否常宽恕?是否立刻宽恕?我们的宽恕是否真是一笔勾消?宽恕别人後,是否待他如同往昔?常听教友说:「宽恕,我可以勉力实践,完全忘记则无法做到。当时他谩骂我的声音还在我耳中响着,他欺侮我的态度还在我眼映着。去不了,擦不净。试问你若是我,你会忘得一乾二净吗?」

    还有另一个记号,就是我们的宽恕远不如天主的宽恕。我想每人都有过经验。宽恕之後,往往还留下内心的不平,晚上睡觉时,在内心起伏,不得安宁,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其实,这就是没有完全宽恕的记号,天主经中的「等号」没有出现。请看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是什麽。」接着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托付在你的手中。」说完这话,就垂下头,断了气。何等安详!毫无心中起伏不平的迹象。

    这样的宽恕是天主的宽恕,我的宽恕可与它画上等号吗?朋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日益虔诚的心念天主经就是了!
12.古经新读
    天主说:

    「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

    按我们的模样造人,

    叫他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

    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

    造了一男一女。

    天主祝福他们说:

    「你们要生育繁殖,

    充满大地,

    治理大地,

    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

    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创一22~28)

    有肖像,必先有实体;世上既有天主肖像,为什麽又有许多人说:「没有天主」?大概是他们找不到、看不到天主的肖像吧!

    保禄宗徒在致罗马人书信中说得很清楚:「自从天主创世以来,他那看不见的美善,即他永远的大能和他为神的本性,都可凭他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以致人无可推诿。」〈罗一20~24〉

    保禄严词责斥不信天主的人,但也可能他们看不到天主的真正肖像,因为天主的肖像被扭曲,显出来的不是天主的真相。人与其他受造物不同,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可以变,可以不变,都由自己决定。传说名画家达文西画最後晚餐像时,都是找人做模特儿;当他画犹达斯时,曾极为惊讶:这个人走进画室,对环境似乎非常熟悉,自动坐下,摆出姿态。画完之後,达文西问他曾否当过模特儿,那人说:「你画耶稣时的模特儿就是我!」

    朋友,这是传说,但它的寓言很清楚,人的自由意志可使他从貌似耶稣的和蔼慈祥,变成犹达斯般的阴险刁慢。想到这里,你惊讶?你惶恐?还是无动於衷?世人找不到天主的肖像而不信天主,答案就在於此。

    果然,天主是无形的,我们如何能活出天主的肖像呢?他派遣圣子,取了人的身体,取名耶稣,与我们过同样的生活,但他的生活是圣洁的,因此显示出天主的美善,十足表现天主的真相,所以他说:「谁看见我,就是看见父。」他居於人间,生活在我们中间,世人清楚的看到他的一举一动,听到他的声音、教诲。换句话说,他是天主的有形肖像。那麽,谁还能推诿看不到天主?他来向我们说:「你们向我学习吧!」

    我深深的领悟到这句话中极深的意义,我们若能起而行,就会更相似天主,也会使人看到天主。

    看到他的人果然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向他学习,真正成为天主的子女。您还记得吗?根据宗徒大事录的记载,「基督徒」这名词不是教会自己「制造」出来的,而是安提约基雅居民见到教友的生活相似耶稣基督的生活,按照耶稣的生活而生活,好像是耶稣基督第二,所以称他们为「基督徒」。

    可是,耶稣是有形的,受到时空的限制,真正看到、听到他的,只有两千年前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居民;除此以外,谁还能看到、听到他?这就要靠世世代代的教友,生生不息地做「基督徒」,後代的人才能见到天主在他们身上出现。这就是为什麽领洗以後的教友,应努力成为基督第二的理由;他应向以前恶劣的习惯「拜别」,勇敢地说:「你是以前的你,我已不是以前的我。」

    耶稣是爱,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你我若能朝此目标前进,每天生活一句,周而复始,则天主肖像大显於世的日子可待矣。
13.信友表率
    耶稣的母亲和他的兄弟们来了,

    站在外边,派人到他跟前去。

    那时,群众正围着他坐着。

    有人给他说:

    「看!

    你的母亲和你的兄弟在外边找你。」

    耶稣回答他们说:

    「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

    遂环视他周围坐着的人说:

    「看!

    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

    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

    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

    (谷叁31~35)

    耶稣废寝忘食,一心传扬天主的道,他的母亲及亲戚听说了,就想来看看他,劝他稍作休息。他们来到他讲道的地方,看到他被群众团团围住,无法接近。於是有人传话,告诉耶稣:「你的母亲到了。」耶稣趁这机会给群众启示一端关於教友灵修极重要的道理。

    「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耶稣对母亲有所失敬,不够尊重,其实不然。为领悟这句话,不仅要注意外在与表面,更应进入其内涵,发掘其真义。这就是耶稣的话胜人一筹之处。

    在我国历史上,有「和氏璧」的故事。此宝玉价值连城,原为楚所有,反为赵所得。赵惠文王时,秦昭王愿以十五城交换,其为举世珍宝可想而知。然细工琢磨之前,璞玉一块形同废石,甚至卞和献玉给楚王时,曾被判欺君之罪,而遭刖足之刑。

    世上种种,大小人等,都是天主所造,创造之後,天主认为样样都好。所谓「样样都好」,就如璞玉一块含有完美的一切因素,加以工夫,久而久之,就会显出其光彩,非但成为稀世珍奇,更有上天的光辉。圣经所说的新天新地,就是天主造世时蕴藏在万物之中的美好,表露无遗之时。

    「和氏璧」的故事帮助我们领悟耶稣论玛利亚的灵修妙方,西欧有米开朗基罗的梅瑟雕像与哀痛圣母的杰作,两者异曲同工遥遥相对。一块粗糙的大理石,谁能看到其空前绝後的蕴藏?此无他,天主所造,件件含有丰富的美好,只需按天主的旨意加以工夫就是。

    人类是按照天主肖像所造,由圣洗而成为耶稣的手足。开始时,只是黄土一堆,异於禽兽者几希;若不断照天父旨意生活行事,就可期盼相似玛利亚的日子来到,会有天主的肖像出现。

    玛利亚是完全遵照天主旨意生活的人。天使报喜时,她透过这位天主的特使,全心答应了天主的要求:「看!上主的婢女,愿照照的话成就於我罢!」之後,她全力以赴,养育唯一中悦上主的祭品,她清楚耶稣的使命:「牺牲与素祭,已非你所要,却给我预备了一个身体;全燔祭和赎罪祭,已非你所喜,於是我说:看!我已来到,关於我,书卷已有记载;天主!我来为承行你的旨意。」有时,她不明白耶稣的行动,但她看到天父的旨意,而默存在心中,向父说:「尔旨承行」。玛利亚所以成为救世主的母亲,玛利亚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终生照天主旨意而生活。

    照天主旨意生活,我们就不再是废石,就不再是黄土,而是天主宠爱的子女,这是信友成圣的不二法门。

    然而,我们怎麽知道天主的旨意呢?「听耶稣的话」,他的话真是我们的福音,努力悟出福音所含的真义而实行之。

    因此,这段圣经正是耶稣在表扬玛利亚,也正是教训信友奉玛利亚为表率,绝无贬抑的意味,而是神修的妙方。
14.天父是爱
    你们中间那个人有一百只羊,

    遗失了其中的一只,

    而不把这九十九只丢在荒野,

    去寻觅那遗失的一只,

    直到找着呢?

    待找着了,

    就喜欢的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来到家中,

    请他的好友及邻人来,

    给他们说:

    你们与我同乐罢!

    因为我那只遗失了的羊,

    又找到了。

    (路十五4~6)

    前晚在电台广播节目「感恩的心」中,听到一则故事:

    「再过两天就是儿童节了,今年是寻获小弟的廿周年庆日,我要特别感谢两位好心的女学生,我不知道她们的姓名与地址,只有透过广播,向她们表示感恩。

    犹记得那天是儿童节,我们全家去动物园游玩,大约叁点半时,五岁的小弟不见了,於是爸妈弟妹和我共五人立刻分头寻找呼唤,管理员也来帮忙。到天色将黑,动物园关门时,还是毫无小弟的影踪,我们的呼叫声只换来几声狮吼的回应。#本=天黑了,我们赶路回家,到了家,也无心吃饭,大家急的不知所措,最後决定报警,值班警员说:刚才总局通知,有一迷路小孩在百龄桥旁派出所,哭着叫妈,你们可去察看一下。到派出所已十一点,小弟一见妈妈,立刻大哭的扑到她的怀中,妈的泪水也如项断了线般地落下,不知这是喜乐还是悲痛的泪。

    警员说:「八点左右,两位女学生领他到这里,说在百龄桥上,看到小孩又哭又叫妈的走走停停,她们问他,而他只是继续哭叫,於是就送他到这里来。她们没有留下姓名地址就走了。」

    圆山动物园走到百龄桥,路程不算短,时间也不算短,路上行人更不算少,为何没人看到一个啼哭的小孩独自踽踽而行?更好说为何都视而不见,不伸手照顾一下?他们不愿管事吗?怕惹麻烦吗?未必!最大的理由是心中充满着对「九十九只羊的思念」,具体的说::这是下班的时候,他们心中充满着自己的事:他们想去幼稚园领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已在焦急的等待了;他们在想还有晚餐要准备、一堆衣服待洗;他们在想怎麽陪送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他们还想跟才艺老师报告自己孩子回家练钢琴画水彩的情形,希望老师加以指教改正;他们怕自己的孩子不回家,与不肖的同学到街上的电动玩具店::这些都是好事,但挤满了他们的心,已无处容纳那哭叫妈妈的小孩,只有两位心田单纯的女同学,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出心田的一角,使这小孩得到一些温情。

    为何那些成年人忘记了耶稣的话:「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得到怜悯。」照顾别人的也会受到天主的照顾。我敢相信他们没忘记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在这时刻,对亲生儿女的爱遮盖了对别人子女的恻隐之心。是罪过吗?未必。因为人的心是有限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视若无睹,赶快走罢了。

    但天父的爱是无限的。「他要众人都得救。」「妇女岂能忘掉自己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

    信友如果要在自己身上保住天父的肖像,这段圣经不是很好的提示吗?可以把有限的心渐渐扩大,给无限的爱多让出一些空间。
15.最爱
    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

    我如今为了基督,

    都看作是损失。

    不但如此,

    而且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

    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为了他,

    我自愿损失一切,

    拿一切当废物,

    为赚得基督。

    (斐叁7~8)

    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保禄一生所追求的是什麽,他认为基督是他的「至宝」,有了基督,其他一切就等於废物。用现代的话形容最为传神,更表达出保禄的心境:如「最爱」〈至宝〉、「粪土」〈废物〉。

    「最爱」虽然是近代战後才使用的新名词,然其实质却是自古以来,早已存在了。

    梅瑟带领以色列出离埃及之後,天主派他传话,告诉以色列应世世代代认他为他们的最爱,而天主也认以色列为自己的最爱|特选的民族、眼睛的瞳人:

    「以色列,你们要听着: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们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们的天主。我今天吩咐你们的这些话,你们要牢记在心,并将这些话,传授给你们的子女。你们或居家、或行路、或卧或立,要常默思这些话。」〈申六47〉一直到天主亲自降来人间,以色列常以此为生活的最高准则。

    耶稣传道时,有人问他,法律中那条诫命最大,耶稣就用上面的那句话提醒他们:「你应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这是最大也是第一条诫命。天主是最爱。

    今日教会也是以:「爱天主在万有之上」这句话指引我们,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远。天主要我们奉他为最爱。保禄深深了解此道,所以一生以「拥有基督」为至上,他说:「我以耶稣基督为至宝;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作废物。」连自己的生命也视作废物,不惜为基督抛头颅、热血。

    耶稣又说:「天国好像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卖掉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了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

    这是教友一生该奉行的圭臬,付出一生精力去追求「拥有基督」的目标。

    圣师奥思定研究了多少哲学派系?经验了多少宗教?直到中年,才由圣盎博罗削的点化,获得他的「最爱」而留下一句名言:「主!我认识识太迟了!我爱爱实在太迟了!」何其悲凄!何其爱慕!从此,全心全力抱持这最爱,直到最後一刻。

    圣方济终其一生对其唯一的爱用心呼喊:「我天主,我的万有!」这也是对最爱的另一种呼声。

    假使您想找到您的最爱,或更正您现在拥抱着的错误的最爱,有个简单的方法。这方法有叁个步骤:

    第一天,逐条列出,并写下您喜爱的人地事物。

    第二天,平心静气,不偏不倚,按照您对每个喜爱的热度,排列先後。

    第叁天,在圣神的指引下,仔细审核前日的排列是否有改动的必要。若有,立刻修正。

    最後在神师的同祷中,向天主献上您排列的第一项;然後,立刻「拥抱」它,其他一切,则视为废物抛弃。这项功夫必须有圣神的助力,否则难以成功。

    上述的方法与我国《中庸》所教,十分近似;即格物的功夫在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国人有福,已先受此文化薰陶,尔後再有天恩相助,相信终有水到渠成的一日。
16.施舍之道
    你们应当心,

    不要在人前行你们的仁义,

    为叫他们看见;

    若是这样,

    你们在天父之前,就没有赏报了。

    所以,当你施舍时,

    不可在你前面吹号,

    如同假善人在会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样,

    为受人们的称赞;

    我实在告诉你们,

    他们已获得了他们的赏报。

    当你施舍时,

    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

    好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

    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

    (玛六1~4)

    施舍之道看似简单,但若无深度的教友生活,实无法实践真正的施舍:施舍是爱德的另一名词!

    施舍不是拿出几块钱,给有需要的人而已;它是发自心底的爱,因爱而怜悯,因怜悯而掏出钱来,「钱」是心中爱火的有形记号。不论给多少,爱火越热,施舍的真实性也越大。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这爱火的烈窑。假善人的钱是冷的,穷寡妇的钱是滚烫的。

    施舍不只是将自己的一部分或多馀的钱捐出,真正的施舍含有「割爱」的成分。自己所喜爱的、自己所需要的,大量的拿出来,拿到有些「心痛」,这才是施舍。耶稣所说向圣殿钱库投大把钱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施舍,耶稣说他们是为了使人看到而受称赞,其实这大把钱很可能毫无割爱的味道。

    施舍是将刻苦节省下来的钱捐出来,耶稣早已把刻苦与施舍连在一起。现在教会很重视这一点,譬如为救助某地的饥民,鼓励教友守斋一日,把省下来的菜金捐出,救济该地的饥民。尤其使人深深感动的是,不少教会学校鼓励学生,捐出一天省下来的点心钱,作为救济金。从小就播下爱心的种子,等他们长大成年,一定大有可观。

    施舍不是把该用在某处的钱|譬如税金,捐给某公益机构,索取收据,而在报税的时候抵消应给付的税金。这种移花接木的作法,捐款的人丝毫未作牺牲,怎能称为施舍呢?

    还有一种不太正确的施舍方式,就是去「徵信」。这种做法,对收款的人而言是表示清白,但也可能是多得捐款的「方法」,如在报上公开大名,促使人因为荣誉心的作祟,怕别人捐得比我多,就多捐一些。有这种心理的教友大概不多,但不能肯定没有这种事。

    施舍是与天主合作创造世界、改善世界。九六年四旬期募捐的主题「五饼二鱼」,我五体投地的佩服制定这主题的智者。天主要人与他合作改造世界,人的能力微薄,五饼二鱼对大夥群众算什麽?但放在耶稣手中,就成了奇迹,千万人饥饿的问题得以解决,大家都吃饱,还有剩馀!这非但解决了一次问题,更给我们留下绝大的教训。对於现在世风日下的社会,大家都感到束手无策,於是退而求其次,只求「独善其身」!没有想到教友可以联合起来行动,再加上祈祷,奇迹就会出现。台湾天主教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工作,是最好的例子。天主教友在台湾是小小的羊群,但多年以来所作的救济施舍,可说成果斐然。再假以时日,相信会更令人刮目相看,连教友也会惊讶:小小的台湾教会竟蕴含有如此的能耐!

    施舍非富有者之专利,穷寡妇的奉献就是明证;施舍并非等待他人的劝募才行动,自己也要寻找需要者而主动资助;施舍不只限於钱财的给与,为病贫服务,贡献自己的时间、劳力,都是施舍;甚至帮助环保,维持地方的清洁,虽然只是举手之劳,皆可称之为施舍。真心有意施舍者、诚心实践施舍者,是天父所祝福的:「因为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玛廿五35~36〉
17.不厌其烦
    人听说耶稣在家里,

    就聚来了许多人,

    以致连门前也不能再容纳,

    他就对他们讲道。

    那时,有人带着一个瘫子到他这里来,

    由四个人抬着,

    但因为人众多,不能送到他面前,

    就在耶稣所在之处,

    拆开了房顶,把床缒下去,

    耶稣一见他们的信心,

    就对瘫子说:

    「起来,拿你的床,回家去罢!」

    那人就起来,

    当着众人的面走出去了。

    (谷二1~12)

    研读这段福音时,什九都鼓励教友对天主子耶稣要有信心,而且耶稣自己也受人们信心的感动而显奇迹,治愈了病患。今天试从另外一面省思:即如何向耶稣学习温良待人,行道做事的耐心。

    我国历史上有位周公,是周朝的圣者,他辅佐侄儿成王治国有功,受封於鲁。他因谦虚,让自己儿子伯禽前去受封。临行时,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叁握发,一饭叁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周公为治国利民,广徵天下菁英。无论何时,从不拒绝接见,惟恐失去贤人,用饭时可以多次放下碗筷,沐浴时可以多次中止洗涤,这种不厌其烦的精神,使其成为圣人贤者而能扶助成王。他也以此教导伯禽,绝不可慢待任何有德之士。

    耶稣的教导更胜一筹,周公叁握叁吐,为能多得英才帮助自己;而耶稣随时随地,甚至废寝忘食,被人视为疯子,为的却是他人的益处。

    我们反躬自问,离这境界有多远?应下的功夫有多少?往往在繁忙时,有人求助,不理不睬,甚至厉声厉色地答说:「你不见我正在忙,你不能稍待一会吗?」这种厉声,我们都听到过,这种厉色,我们都看到过,而自己对人必定也犯过不少次。今天看到耶稣的和颜悦色,被人打断讲道,立刻接待病人,赐以痊愈之恩,可不动心乎?可不警惕自己,无论何时,人有所求,立即放下自己的工作,而加以援助吗?至少和蔼可亲的,好言告之稍待片刻。笔者曾见过一位神父夜间叁次被电话催醒,要求傅油。第二天他虽然稍显苍白,但毫无愠色,实在是一位得到耶稣真精神的门徒!

    最近遇到一位初为人母的教友,问及其小女怎样,她说:「晚间多次起来,奶拍背,自己睡眠不够。」她虽毫无愠色,但最後吐出了一句:「好累啊!」当时不能向她讲道理,只有默默为她祈祷,求主增强她的体力!说到这,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授课的情形,某位学生问题特别多,上课常发问,我幽默的称他为:「问题学生」,虽然并非不耐其烦,但总带有一点嫌他「多嘴」的味道,今天看到耶稣的行为,真觉汗颜。

    那稣赢得人心,吸引众人归向他,因为他是良善心谦的,他是容忍宽大的,只求爱人,忘却自己,也从不放过爱人的机会。然而对於自傲,认为自己不需要他的人,耶稣也无可奈何!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残杀先知,用石头砸死那些派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鸡把自己的幼雏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却不愿意!你看罢!你们的房屋必给你们留下一片荒凉。因为我告诉你们…自今以後,你们断不能再看见我,直到你们说: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当受赞美!」〈玛廿叁37~39〉
18.知行合一
    不是凡向我说:

    「主啊!主啊!」的人,

    就能进天国;

    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

    才能进天国。

    到那一天,有许多要向我说:

    「主啊!主啊!

    我们不是因你的名字说过预言,

    因你的名字驱过魔鬼,

    因你的名字行过许多奇迹吗?」

    那时,我必要向他们声明说: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你们这些做恶的人,

    离开我罢!」

    (玛七21~23)

    因着这段圣经,一件令人难忘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修院神师的话也在我的耳边轻轻响起。

    这已是叁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修院服务,某日,一位修生按例同神师谈话,谈话中提到读圣书的事;照院规,应每日定时念十五分钟圣书。修生告诉神师说:「多年来,我守院规,每日读圣书,现在已没有圣书可读了,我已经把图书室中所有的圣书全念完了,怎麽办?」

    修院当时的中文圣书不算少,几乎将当时光启、华明、香港真理学会、慈幼等出版的都买齐了。神师提出好多本圣书,他说都念过了,接着这位热心又充满圣神智慧的神师问他说:「你全部念了,但你做了多少?」修生被问得哑口无言,不知说什麽是好,於是神师指导他说:「没有做,再去念。念圣书的目的,不在乎知道,而是要学习圣人嘉言懿行,使自己渐入佳境,度更好的教友生活。」智者斯言,「知」「行」合一,「起而行」,这句话也使我一生受用不浅。

    一次,有位修女同我谈话,她说:「修会要我们每日读福音,但我已念过好几遍,几时翻开福音经,无论那一段,开始念一句,我已知道全段在讲什麽。我真觉得这条会规有修改的必要,为初学者可能有益,为年长者,却毫无益处。」我也用上面神师的话指点了她,不知她的感受怎样。其实,福音及圣书是智慧的话,随着读者的心态,随着当时的环境,将之默存在心、反覆思索,靠着圣神的引导,常有意想不到的启示。「温故而知新」是千真万确、永垂不朽的名言。

    总之,「知」是好事,「行」更重要。雅格宗徒说得清楚:「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麽益处?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假使有弟兄或姊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麽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也许有人说,你有信德,我却有行为,把你没有行为的信德指给我看,我便会藉我的行为,叫你看到我的信德。你信只有一个天主吗?你信得对,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雅二14~19〉雅格的意思是说:信仰若没有功行,为得救毫无裨益,因为这没有功行的信仰,不能救人。这种纯属智力的信仰,连魔鬼也有,不能使人得救,惟有以爱德行事的信德才可使人得救。雅格以另一种方式强调了「知」「行」必须合一的态度。

    为此,「知识」果然重要,因为它使人知道而信;异能奇迹也能帮人相信;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信而认识天主的旨意,度一个合乎信仰的教友生活。如此,即使贩夫走卒也都能成为天父宠爱的子女。
19.教不严 师之惰
    耶稣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後,

    就开始向门徒说明:

    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

    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

    并将被杀,但第叁天要复活。

    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

    谏责他说:

    「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

    耶稣转身对伯多禄说:

    「撒殚,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绊脚石,

    因为你所体会的,

    不是天主的事,

    而是人的事。」

    (玛十六21~23)

    家喻户晓的《叁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耶稣刚称扬伯多禄的信德,接着立刻严词责斥他为撒殚、绊脚石。他对门徒们的教育是有错则改,不会因得过奖励而有所宽容。身为真理、道路、生命的耶稣乃万世师表,能得如此良师教导的人是有福的。

    人人都做过学生,大家都喜欢宽容的教师,而逃避严厉的,甚至会咒骂或怨恨他们。平日评分宽松的教师受欢迎,考试前给预备题的则被赞扬。及年长懂事,往事不堪回首,然悔之已晚,奈何!

    笔者青少年时,在本堂中有位好好神父,他年事已高,非常忠於铎职,每天下午都在告解亭中服务。因为他是外籍神父,言语多少有些隔阂,向他告解的教友就格外多,特别是有难以启口的罪过要告明时,而补赎经一律是一遍圣母经,并且也没有什麽告解指导。无人告解时,他会站在圣堂台阶上,小孩常向他索取圣牌圣像。现在回想,自己也觉好笑,找这位神父告解有益吗?

    再看看若翰,真正的良师是谁,也一见分明。若翰对前来受洗的群众说:「毒蛇的种类!谁指教你们逃避那就要来临的忿怒?那麽,结与悔改相称的果实吧!」他对税吏说:「除给你们规定的外,不要多徵收!」对军人说:「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诈,对你们的粮饷应当知足!」他对群众说:「有两件内衣的,要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应照样做!」现在明爱会、慈济功德会的行动,若翰两千年前已大声疾呼,而若翰只是古先知的回声罢了!

    天主曾藉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过,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後作;徵於色,发於声,而後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亡。然後知生於忧患,死於安乐。」这是天道,身负教育之责者可不深思乎!

    这项真理非但针对有灵性的人而发,即使植物界也不能逃其规。韩国以人闻名於世,因其滋补力举世无双;但人之生长必须经过六、七年风霜冰雪之考验,不断吸收天地之精华,始能成为极品。今人见种植人有利可图,就以人工培养,加速其成长,外形虽相似,实质却不能相比。所谓温室之花朵,不堪风霜之打击,良有以也!

    耶稣对门徒的要求十分严格,是希望门徒有成就,他再叁说明:「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十六24~25〉

    朋友!求主使你领悟吧!
20.有人渴望你时
    耶稣进了耶里哥,正经过的时候,

    有一个人,名叫匝凯,

    他原是税吏长,是个富有的人,

    他想要看看耶稣是什麽人;

    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见,

    因为他身材短小,

    於是他攀上了一棵野桑树,

    因为耶稣就要从那里经过。

    耶稣来到那地方,

    抬头一看,对他说:

    「匝凯,你快下来!

    因为我今天必须住在你家中。」

    他便赶快下来,

    喜悦地款留耶稣。

    (路十九1~6)

    普世人类是一张网,由「彼此渴望」所织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富有的人可做大事业,但他需要工人,否则开设工厂有什麽用?贫苦的需要富有的人,否则他那里去找工作?病人需要医生为他治疗,医生也需要病人,否则他空等候,毫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们彼此都渴望着。诸如此类,在在皆是。

    耶稣传道,渐渐闻名,匝凯心中有渴望,需要救援。听到耶稣将经过他的地区,於是赶快奔去,想看耶稣;又因为身材矮小,不顾税吏长的身分,爬上树去;他对耶稣的渴望迫使他如此做。耶稣也渴望匝凯,因为他是救世主,若不救人,那能名实相副的做救世主?耶稣说:「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因为他也是亚巴郎之子。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所以他故意走近那棵树,抬头对匝凯说:「快下来,我要去你家:救你和你的家人。」匝凯需要耶稣,所以很快的跳下来,喜出「望」外,因为他原来只是想「望望」耶稣是怎样的人,现在竟听到耶稣要到他家中去,这不是喜出「望」外吗?又因为他原来只想带耶稣到家里坐坐,竟听到耶稣要住宿在他家里,这不更喜出「望」外吗?匝凯需要耶稣的救援;耶稣需要拯救匝凯。两个「需要」在人类的「网」上紧紧的打了一个「结」。耶稣走近那棵树,抬头看望匝凯,叫匝凯下来,耶稣要到他家去,耶稣住在那里,这个「结」越抽越紧,救援的恩宠也就漏不出去了!

    笔者在国外休养时,也曾有过相似的经验:一位大概七十多岁的老妇,有病在身,行动不方便,只好整天坐在窗口向外张望,独自一个人,好不凄凉。她的儿子与媳妇每星期日来探望她一次,并给她一些生活费。平常日子,则由堂区善会的教友〈犹如这里的圣母军〉去探望她,替她整理打扫,并买些肉菜之类日常所需的物品,除此以外,别无他人…,还有一位医生,每周去为她作一次诊断。

    她怎样打发一天漫长的时间呢?只有坐在窗边,向外探看,渴望经过的人同她聊几句,解解闷。因为我本人每周要经过她那儿好几次,有时看到有人同她隔着窗谈话。开始时,我不知是怎麽回事,後来,从驻院修女口中得知她的情形,於是我每次经过时,都向她打个招呼。後来比较熟识了,就同她聊天,讲讲彼此的历史。我懂了她的渴望─需要解除寂寞孤独。她需要我!但今天想想,我当时也实在需要她。神父的铎职是:「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有了她,铎职得以实践,满全了我的「渴望」。

    没有一个基督信徒不需要他人,没有一个他人不需要你。睁开眼睛,处处有人请你伸出援手。闭眼静思,可以懂得你时时需要他人。基督要求教友们要彼此相爱,以织成一张坚实的网:「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这就是我命令你们的:你们应该彼此相爱。」〈若十五13~17〉爱越深,结越紧;爱越多,网越大。

    朋友!「有人渴望你时」有什麽意义?深思一下吧!
21.左右丞相
    在他们中又起了争论:

    他们中数着谁最大,

    耶稣给他们说:

    「外邦人有君王宰制他们,

    那有权管治他们的,

    称为恩主;

    但你们却不要这样:

    你们中最大的,

    要成为最小的;

    为首领的,

    要成为服事人的。

    是谁大呢?

    是坐席的,还是服事人的?

    不是坐席的吗?

    可是我在你们中间却像是服事人的。」

    (路廿二24~27)

    从有人类开始,人就在争荣誉、争权位、争大小,魔鬼看准了人性的弱点,就从这里下手。他对我们的原祖说:「你们那天吃了这果子,你们的眼就会开了,将如同天主一样知道善恶。」〈创叁4~5〉「如同天主一样」不就是至高无上了吗?不也就是最大了吗?於是原祖不顾天主的禁令,犯下骄傲的大错!

    回顾世界历史,那一次祸患的根源不是人为了追求「我最大」?耶稣的救世,就是要铲除人追求「最大」的劣根性。我们若细心读福音便会发现:耶稣最多的训言,是教人谦恭自下。而且他一生中,常亲自在宗徒间生活出这些话。可是有耳听而实行的又有几许?

    宗徒们争论谁最大的时刻,根据路加的记载,是在最後晚餐中。当时,耶稣跪下为宗徒濯足,并对他们说:「你们明白我给你们所做的吗?你们称我『师傅』、『主子』,说得正对,我原来是。若我为主子、为师傅的给你们洗脚,你们也该彼此洗脚;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也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若十叁12~15〉在这样的时间与场合下,宗徒们还在争论谁最大,可见他们真是「孺子不可教」。

    记得曾读过一则水的寓言:工人们劳苦的盖一座大楼,大楼落成,得到了不少好评。听到了好评,建造大楼的各种材料於是起了争执。钢筋说:「我最重要,因为没有我,大楼站不起来。」水泥说:「我最重要,因为没有我,钢架不能成房屋。」油漆说:「我最重要,因为没有我,你们像什麽?」这时候,和在水泥中的水悄悄的走了〈乾了〉!功成身退,这才伟大,才合乎基督的精神。

    想想宗徒们,从受训开始,就为了争名位而不睦,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向耶稣要求天国中左、右丞相的高位,「那十个听了,就恼怒他们两兄弟。」〈玛廿20~24〉直到「毕业」前夕,还在吵吵闹闹,争夺不休。他们若听到「水」的寓言,真不知要何地容身?

    人的这种劣根性,真可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有些喜欢在圣堂中服务的教友,不知不觉之中会产生某种优越感。於是批评其他教友做得不够好、缺乏基督的精神,在组织之中,总要求担任领导指挥的职司,对於基层劳苦的工作不屑碰触。这不是同雅格和若望要求天国中左右丞相的职位一样吗?

    基督的精神有时看来是矛盾的,正如保禄所说:「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但为那些蒙召的,不拘是犹太人或希腊人,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因为天主的愚妄总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总比人坚强。」〈格前一23~25〉犹如一位神父在讲道时所说的:「二楼的地板总比一楼的天花板高。」这句平凡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您说对吗?
22.尔旨承行
    玛尔大为伺候耶稣,

    忙碌不已,

    便上前来说:

    「主!

    我的妹妹丢下我一个人伺候,

    你不介意吗?

    请叫她来帮助我吧!」

    主回答她说:

    「玛尔大,玛尔大!

    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

    其实需要的惟有一件。

    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分,

    是不能从她夺去的。」

    (路十40~42)

    教友很熟悉这段圣经,而且也了解其中的含意。因为讲解的神父常把玛尔大的行为比作服务生活,把玛利亚的行为比作祈祷生活。还引用玛窦福音中耶稣的一段话:「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麽,或喝什麽;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麽。难道生命不是贵於食物,身体不是贵於衣服吗?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他们…关於衣服,你们又忧虑什麽?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披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25~33〉,劝人勿为俗务生活过於操心,并强调祈祷生活的优越和实践。

    不过,教友生活在人世间,有物质的需要、人情的来往,自当顾到世间的一面;只是事有本末,物有先後,在合理衡量後实行,始能按分寸在祈祷与俗务之间生活。

    耶稣的教训除了解释祈祷与俗务的关系外,很可能还要教导我们何谓待客之道。这是我个人的猜测,是对是错,就由读者来判断吧!

    玛尔大是个大方的好管家,耶稣很可能是她家的常客,但玛尔大不因此而稍有怠慢,不会随意以两样饭菜就打发。她知道即使一两盘菜,耶稣也不会介意,因为从耶稣的话中,我们听得出来:「为许多事忙碌。」岂不是意味着:「为物质的准备不必如此费心嘛?」可是,玛尔大还是全心全灵全力的操作,希望对耶稣的招待能做得尽善尽美。

    虽然如此,在玛尔大的话中,我们也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对妹妹有所不满,认为她不识时务,不懂待客之道,所以请耶稣叫她来帮忙。而且好像还对耶稣有所不谅解:「我的妹妹丢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你不介意吗?」以上是我个人的推测。玛尔大的待客之道,可以用「无以复加」四个字来形容,因此现在教会也奉玛尔大为家庭主妇的主保。

    这样的一个「忙人」,若非修养有素,可能已踏在「陷阱」的边缘:她会自以为能干,自以为比别人强,只想让人体会到自己待客的诚意超人一等,或想趁此机会向人夸耀一番,结果,在天主台前,一场辛苦的功德却付诸东流。

    从这对姊妹的故事,耶稣似乎想教给我们真正的待客之道,应当是─尔旨承行。以客人需要多少,需要什麽为标准;然後,怀着对人的爱去做。这才是待客之道的上上策,也是两姊妹故事的又一章。
23.事事有时
    耶稣与他们一起进食时,

    吩咐他们不要离开耶路撒冷,

    但要等候父的恩许…

    「当圣神降临到你们身上时,

    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

    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

    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

    耶稣说完这些话,就在他们观望中,

    被举上升,

    有块云彩接了他去,

    离开他们的眼界。

    他们向天注视看他上升的时候,

    忽有两个穿白衣的人站在他们前,

    向他们说:

    「加里肋亚人!

    你们为什麽站着望天呢?

    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稣,

    你们看见他怎样升了天,

    也要怎样降来。」

    (宗一4~11)

    同天主在一起,是热心教友的乐事,但却常乐而忘返,忘记了还有不少服务他人的事等着他。

    在耶稣升天时,宗徒与在场的教友眼见亲爱的耶稣离开他们,升天回到天父那里,在云彩遮掩了耶稣後,他们还是抬头望着天空,呆呆的站在那里,不但没想到该回家工作了,甚至连方才耶稣向他们说:「你们充满圣神的德能时,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的话也忘得一乾二净,竟然还需要天使来提醒他们:「加里肋亚人,为什麽站着望天呢?」

    同样的反应,圣经上还有不少记载。耶稣显圣容时,伯多禄陶醉在其中,对耶稣说:「老师,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搭叁个帐棚,一个为你,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伯多禄真是乐不可支,路加说:「他不知道说什麽了。」

    耶稣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时,也有同样的现象发生,玛利亚拉住耶稣不放,而没想到自己该做的事。所以,耶稣提醒她说:「『别拉住我不放,因为我还没有升到父那里;到我的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玛利亚玛达肋纳就去告诉门徒说:『我看见了主。』并报告了耶稣对她所说的那些话。」〈若廿11~18〉

    聆听耶稣,与主同在,虽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但别忘了人有「治理大地」的责任。训道篇有言:「事事有时节,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除栽种的亦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拥抱有时,戒避拥抱亦有时…爱慕有时,憎恨有时;作战有时,和睦有时。」〈训叁1~8〉

    法国大革命时,历史家有过一段记载:一日,革命军裁决某隐院修女全部该受绞刑。在风声鹤唳之时,有位年轻修女因害怕而私逃回家,管家修女也因事外出,所以当革命军来抓人时,这两位修女不在其中。刑期一到,绞刑架高竖广场。看热闹的与同情者蜂拥而至,两位修女及她们的神师也在人群中。於是执法者一一唱名,修女按名字上刑架。唱名到管家修女时,不见有人,管家修女想从人群中冲出来,但她的神师向她说:「我们的天父,愿你的旨意承行於地。」意思是此时不是管家修女殉道的时刻,而是应留在世上,等候时机,重整修院。执法者正在迟疑,那位私自逃离的年轻修女忽然从人群中冲出,并唱着圣歌走上刑架。真是事事有时,与主结合有时,在世为主服务有时。

    教友可常自问:「此时此地,天主要我做什麽?天主要我留在他跟前呢?还是要我去为某人服务?」
24.叁思後行
    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

    他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

    便打发使者走在他前面;

    他们去了,

    进了撒玛黎雅人的一个村庄,

    好为他准备住宿。

    人们却不收留他,

    因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雅各伯及若望两个门徒见了,便说:

    「主,

    你愿意我们叫火从天降下,

    焚毁他们吗?」

    耶稣转过身来斥责他们说:

    「你们不知道你们有的是什麽精神,

    人子不是来毁灭人,而是来拯救人。」

    他们遂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路九51~56)

    耶稣时代,撒玛黎雅人与犹太人早已不和睦,不相往来,因为充军亚述时,撒玛黎雅已成为各民族杂居的处所,而且信奉混合的宗教〈原和犹太人一样,信奉唯一雅威宗教〉。所以耶稣派人向撒玛黎雅人借宿时,很可能当地人看到他们是朝耶路撒冷去的,知道他们是犹太人,而不欢迎他们。耶稣知道这些人的想法而容忍了下来,但宗徒就不一样了,见到师傅受人慢待,气愤填胸,两个雷霆之子,再也按捺不住怒气,要把他们置诸死地才甘心:想用天火焚烧他们。於是耶稣斥责他们:「你们不知道你们有的是什麽精神…。」

    容忍忠恕是基督信徒的标志,是基督信徒的基本精神,耶稣开始传道,就实践了这道理。当他回到家乡,家人都惊讶地说:「这人从那里得了这样的智慧和德能?」可是因为耶稣指出了他们缺乏信心,他们就把耶稣赶出城外,领他到了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耶稣却安详地由他们中间走了过去。他一生宽容,直到最後,在革责玛尼山园被捕时,伯多禄怒气冲天,拔剑砍人,耶稣还是教训他,平和地说:「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伯多禄尚未修得基督信徒的宽容。在十字架上,耶稣仍为敌人祈祷宽恕:「父啊!宽恕他们罢,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麽。」

    受人慢待或奚落,愤恨与反感之心必油然而生。为能避免心情不快,先得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无礼举动背後的缘由。譬如撒玛黎雅人不肯尽地主之谊,这是数百年来的积习,怎可强求一夕即改?耶稣的乡亲驱逐耶稣,甚至要把他推下山谷,因为耶稣在本乡不施行奇迹,不奉承他们,反而斥责他们心硬,同乡自然对他起反感。兵丁差役到山园逮捕耶稣,是受雇於人,不得违命,那能归罪於他们?伯多禄的举动未免有冒失之嫌。甚至在十字架上,他经过清楚的思考,仍然向天父说出:「父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麽。」

    有一次,某圣堂举行四旬期避静,中午,人手一盒便当、一碗酸辣汤。神父因不吃酸辣,所以饭後送汤到收拾碗筷处,因见到地上有个水桶,认为是倾倒残汤之处,顺手就倒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背後传来吼声:「你这人是怎麽的!」神父不知所以然,就走了。下午道理结束後,半路有一教友走来向神父道歉,原来这教友就是刚才责骂神父的人。假使他当时思量一下或问一声,就没有这故事了,更不必尴尬的来道歉。

    叁思而後行,非但可以避免无谓的忿怒,也可以增进人间和平的气氛。
25.长子的诱惑
    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

    当他回来快到家的时候,

    听见有奏乐及歌舞的欢声,

    遂叫一个仆人过来,

    问他这是什麽事。

    仆人向他说:

    「你弟弟回来了,

    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归来,

    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

    他回答父亲说:

    「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

    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

    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

    让我同我的朋友欢宴;

    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

    他一回来,

    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父亲给他说:

    「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

    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只因为你这个弟弟,

    死而复生,

    失而复得,

    应当欢宴喜乐。」

    (路一五25~32)

    天主的爱是不可言喻的,甚至是一种奥秘。照理而论,小儿子既然分得了家产,不再有权利享受其他的财物。而且在反省的时候,他也明白自己荒淫糊涂,耗尽了一切所有,所以准备对父亲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工吧!」

    长子的气愤也不无道理,他一时无法明白父亲对弟弟的态度。自己辛苦一生,未得父亲丝毫的赞赏,更未曾得过任何酬报─父亲爱的表示。自然,在当时,父亲的解释听不进耳、进不到心,因为气愤已填满了他的心胸,再也没有位置接受其他的好话了。父亲却了解长子当时的心境。所以,看到自己所说的理由,一时改变不了长子的埋怨,丝毫不加责怪,还是好言相对,并且告诉他:「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其实在这句话里,包含着父亲的一切─父亲一生对他的爱,只可惜长子一时懂不过来。

    今天读这段圣经,为的是找个机会反省自己是否也是圣经所描绘的长子。自信常常进堂,对十诫中的前叁诫,奉行不违,而且对圣堂事务常关心帮助,无怨无尤、高兴快乐地出来服务,因而被认为是「好教友」,自己也认为当之无愧。同时对於不进堂、不顾堂区事务者,认其为有名无实的教友,无意中就把他们看作故事中的幼子,那麽,无形中自己也就成了故事中的长子。

    讲这故事的时候,一般人往往都注意幼子,称之为「荡子」〈其实最要强调的是天父的慈爱〉;但笔者今天愿意点出长子的态度,因为「长子的诱惑」实在太多了。真如伯多禄所说的:「你们要节制,要醒寤,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咆哮的狮子巡游,寻找可吞食的人。」〈伯前五8~9〉每个好教友都是魔鬼寻找的对象。

    为此,每人都可做个反省,如果发觉自己已是「长子」,或已有「长子」的倾向,快用耶稣给予的良药:「…你们既做完吩咐你们的一切,仍然要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路十七7~10〉意思是说,我们即使尽了自己的职责,仍不可认为完美无缺而邀功图报,受赏是出於天主的仁慈。
26.超越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

    「师傅!我该行什麽『善』为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

    「你为什麽问我关於『善』?

    善的只有一个。

    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

    他对耶稣说:

    「什麽诫命?」

    耶稣说:

    「就是不可杀人,不可…

    应爱你的近人,

    如爱你自己。」

    那少年人对耶稣说:

    「这一切我都遵守了,

    还缺少什麽?」

    耶稣对他说:

    「你若愿意是成全的,

    去!

    变卖你所有的,

    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

    然後来跟随我。」

    少年人一听这话,就忧闷的走了,

    因为他拥有许多产业。

    (玛十九16~22)

    这段圣经中的人物有两位:富少年和耶稣。富少年是个好少年,自小守全一切诫命;而耶稣则在指导人群向善;富少年非但守法守诫,还来向耶稣求向善之道,他知道要成全,需要不断的超越,因耶稣说过:「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但超越需付代价、肯牺牲,不只是愿望而已;愿望之後,就应付诸行动,今天超越昨天,天天自我超越。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假如今天洗净了污垢,以後更要洗净污垢,每天继续不断地洗净污垢。身体是应该这样清新,心地也应该这样清新。非但自己要奋勉日新,还要鼓励人人振作,有改过自新的精神。《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天子以至庶人,均要以修身为本。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有道者时时处处遵行最好的法则,并由自己推广到大众身上。中国古训与耶稣的教导可说不谋而合。

    不久前,读到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段对话:

    成功者:「这件事,我做错了!」

    失败者:「这才不是我的错呢!」

    成功者:「这件事,还可以做得好一点。」

    失败者:「我做得不错了!很多人还不如我呢!」

    成功者:「某人真有一手,我要向他学。」

    失败者:「他算老几,我才不学他呢!」

    成功者:「我想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件事。」

    失败者:「这件事人人都这麽做,别耍什麽新花样了!」

    成功者:「现在就做!」

    失败者:「明天也不迟呀!」

    分析两人的话,前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不断超越的精神与行动;後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在原地踏步,经常拖延到明日,更无奋起的决心。

    所谓「不断」超越,就是从来不想自己已经做够了,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可能有时因疲劳而稍事休息,但他的休息是为走更远的路,这「不断」须不怕牺牲,肯下决心抛掉阻挡自己进步的包袱、铲除阻碍自己前进的事物。有时这牺牲是重大的、难以接受的,富少年虽已是守全诫命的好教友,但对耶稣要求他的牺牲,他难以接受,因为他的财产太多了,越不过这道障碍,「就忧闷的走了」。耶稣曾说过:「谁爱自己胜过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生命。」〈玛十六25〉
27.交帐时候
    天国如一个远行的人,

    将自己的仆人叫来,

    把财产托付给他们:

    按照他们的才能,

    一个给了五个元宝,

    一个给了两个,

    一个给了一个。

    那领了五个的,立刻去用来经营,

    另外赚了五个。

    同样,那领两个的,也赚了另外两个。

    但是那领了一个的,

    却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藏了。

    过了多时,

    主人回来了,便与他们算帐,

    那领五个及两个的,交上另外五个及两个,

    主人对他们说:

    善良忠信的仆人。

    那领了一个的,

    只还给主人给他的一个,

    主人说:

    可恶懒惰的仆人!

    (玛廿五14~30)

    笔者在国外有个朋友,经商敛财是他的传家法宝,白手起家的他,现在已拥有小小的资产。他对我说:「耶稣说:接受五个元宝的,该赚五个,接受两个的,该赚两个。」只因他是教友,所以我希望他在天主手中,也赚了同样比例的恩宠,领导同样比例的同胞皈依天主,那麽,他才是天主善良忠信的仆人。

    谈到他,想到自己,在这年逾古稀的时候,念到这节圣经,不免有所感触,尤其想到「怎样向天主交代?」这问题时,心中不胜惶恐。

    所谓元宝,不只限於金银财宝,凡天主托付给人的才学、健康、恩宠、助佑都包括在「元宝」两字之中,都是交帐的项目。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领洗时所受的恩宠,在我最後面见天父时,是否增加而使我成为更中悦天父的儿女?坚振时所受的恩宠,是否使我在一生行为中成为天父更坚强的证人?每次领圣体後,我的精神生活是否更健康?每次告解後,我是否能更有效地对抗罪恶?领婚姻圣事时所受的恩宠,是否帮助我有日益完美的基督信徒家庭?

    至於本性生活也是如此,在各种处境及工作中,天主给了我们每人「元宝」,而我们是否也赚了别的元宝?天主赐我聪明,我读书成绩如何?天主赐我体力,我是否尽力工作而不懈怠?天主赐我做事灵活,我是否因此而比别人多做一些服务?天主给我空时间,我是否去做义工,而不把时间消磨在麻将桌上?诸如此类的事还多着呢!自己反省,可有一箩筐。

    至於钱财,天主若给我宽裕的生活,我是否想到帮助贫穷弱小?这就是在天国预先积聚钱财,最後结帐时,可以一齐交还给天主。教会有需要,我是否会大量的奉献而不吝啬?关於钱财,常常回忆耶稣的话:「你们不要在地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在地上有蛀,有蚀,在地上也有贼挖洞偷窃;但该在天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那里没有蛀,没有蚀,那里也没有贼挖洞偷窃,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玛六19~21〉预先存入天国银行,交帐时,一并结算不好吗?而且还有利息呢!何乐而不为!

    天主教我们的敛财哲学实在奥妙,「增」与「减」的方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23〉这句话是最好的注脚。
28.无偿的爱
    几时你设午宴或晚宴,

    不要请你的朋友、

    兄弟、

    亲戚及富有的邻人,

    怕他们也要回请而还报你。

    但你几时设筵,

    要请贫穷的、

    残废的、

    瘸腿的、

    瞎眼的人。

    如此,

    你有福了,

    因为他们没有可报答你的;

    但在义人复活的时候,

    你必能得到赏报。

    (路十四12~14)

    贫病弱小是耶稣的最爱,福音中充满着耶稣关心照顾贫病无依和被唾弃者的记载。而且在开始传道时,他就已清楚说明了这点:在他来到纳匝肋,自己曾受教养的地方;按他的习惯,就在安息日那天进了会堂,并站起来要诵读。「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他;他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7~19〉这是上主赋予耶稣的使命,而他也终生奉行,丝毫不违。

    耶稣训人帮助贫病弱小,因为天主是爱,贫病弱小应该多受关照,所以特别爱护他们。不过,这段福音不只指出教友有照顾弱小的天职,还说明了照顾贫病行为的高贵,因为从事这工作,不但不受人的重视,也不会得到报谢。

    照顾贫穷,不会使自己升迁,没有回报,只有损失,这是俗世的共同理念。而人向高处爬,水往低处流,为设法达到上升目的,只好另辟途径。於是登门送礼、邀请赴宴、拜托提拔。这是高升的叁部曲,虽然花样繁多,巧妙各有不同。这种利己自私的行为,都被耶稣所不齿,因此,以身作则的训导,使我们脱离这俗世的行为,以「无偿」的爱德,做真正的天主子女。耶稣对法利塞人的话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发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颗「求偿」的心。

    在这里,耶稣用宴客的模式,但这原则是该应用在我们一切的行为上,它教训我们为「善」而行善,而非为获得利益而行善,我们可引用几个实例来说明:

    有一次,某圣堂有殡葬弥撒,一位教友前来参加,他说:「我今天来参加,为使日後其他教友也会来参加我的葬礼!」这是否是「无偿」的善行?是耶稣所赞赏的吗?

    有一学生为使老师对他慢慢有好感,在周记上隐约的写上几句奉承老师的字句。这是「无偿」的善行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多年,各处还有许多贫苦无依的人,他们被称为「钟楼人」,因为他们夜间寄宿在钟楼的廊下。有位伯铎神父发动救助运动,向各处「求乞」食物、衣服,分发给这些穷人,甚至还用木板在桥下隔了「违章建」,使他们能稍避风寒。而他自己则不求名利,默默的终其一生。他知道这些穷人也不认识他,更不会偿还他什麽。这真是「无偿」的善行,是耶稣所喜悦的。

    再看加尔各达的德肋撒修女,她为贫弱者所做的一切,不必在此赘述,早已是家喻户晓。你说这是「有偿」还是「无偿」的善行?

    耶稣要我们做的就是这样,大家所能做的,随时随地都有,只须你有信德的眼、爱德的心,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够你用。

    「无偿」的爱使人成为天父中悦的子女。
29.成就感
    那七十二人欢喜地归来,

    说:

    「主!因着你的名号,

    连恶魔都屈服於我们。」

    耶稣向他们说:

    「我看见撒殚如同闪电一般自天跌下。

    看,

    我已经授予你们权柄,

    使你们践踏在蛇蝎上,

    并能制服仇敌的一切势力,

    没有什麽能伤害你们。

    但是,你们不要

    因为魔鬼屈服於你们的这件事而喜欢,

    你们应当喜欢的,

    乃是因为你们的名字,

    已经登记在天上了。」

    (路十17~20)

    做事求成就,希望受人赞许。成就了,便乐不可支,兴高采烈;假若失败,则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再无勇气面对工作。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耶稣赐我良药,使我胜不骄,败不馁,把目光放在真正的目的上。

    耶稣派遣七十二门徒,那是他们第一次出征,他们制服了一切仇敌的势力,凯旋赋归,这样的胜利当然增加他们的俗世信心,但离基督徒的信心,还有一大段距离,甚至偏差。所以,耶稣立即纠正他们的心态。

    成就有两种:地上的和天上的。若只以有形的、地上的为标准,有朝一日,必会灰心丧志;若以无形的、天上的为标准,时刻一到,一定其乐无穷。耶稣看见七十二门徒回来时的兴奋,知道他们正陶醉在有形成就中,如不速加纠正,将後患无穷。

    做福传工作时,我们往往也有七十二门徒的心态,常以有形的成绩,来衡量自己工作的成败。不是吗?排场要庄伟,声势要浩大,人山人海的参与,才算有所成就。教务盛衰也屡以领洗的多寡为唯一准则,领洗者众,就庆幸;领洗者少;则认为失败。

    耶稣告诉门徒,外表不是成败的标准,而是「你们的名字登记在天上了」。你的成就在於天主的喜悦,在於你贡献了心力,做了他托付给你的事,向人报导了天国的喜讯。别人接受与否,是另外一件事。「善良而忠信的仆人,你既在少许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许多大事,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玛廿五23〉耶稣要我们寻求的,就是「名字写在天上」,就是使天父欢欣,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曾经听过一则笑话。一座乡间圣堂,人口外迁,居民日益稀少,本堂神父工作几年之後,毫无起色,气馁之下,向主教请求调职。新本堂到任之後不久,主教就来视察,看到地区实在荒凉,就向神父问道:「教务怎样?」神父答说教友数字增加了一倍,主教认为自己调度有方,颇有成就感。原来圣堂有一位传教员,以前每天弥撒只有他参与;自从新本堂来到之後,自己的母亲也每天参与弥撒,按正确的数字统计,教友不是增加了一倍吗?

    数字乃指有形的成就,不是坏事,但天主更喜爱的成就,是牧灵人员的热心、爱心、恒心。有信德的教友应有如此的认知。

    廿五年台湾牧灵中心的历史,带给它成就感吗?今天的改制转型,会带给它什麽?主其事者若一心为天父工作,前者後者都是成就。朋友!你怎麽想?怎麽说?恳求耶稣用领导七十二门徒的方法,亲自来指引吧!
30.多做一些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

    到耶里哥去,遭遇了强盗;

    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

    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

    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

    看了看他,

    便从旁边走过去。

    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

    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

    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

    遂上前,

    在他的伤处注上了油与酒,

    包扎好了,

    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

    把他带到客店里,小心照料他。

    第二天,

    取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说:

    「请你小心看护他!

    不论馀外花费多少,

    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

    (路十30~35)

    这故事交代得很清楚,它用两种不同的人物,呈现出一种很容易有的心理,因为它一边提出被人尊为「好人」的司祭和肋未人,另一边却描述被犹太人轻视的罪人─撒玛黎雅人。因着不同的行为,「罪人」与「好人」的位置就对调了。

    一般诠释这比喻者,大都只是点出「罪人」的可爱和「好人」的自私,劝导教友随时随地帮助别人。但若深一层钻研两人的心理,可能会发现所以成为好教友的另外一种原因。

    司祭和肋未人经过受伤者的身旁时,「看了看,就走了」,视而不见,见而不行。他们的良心当时可能很平安,因为一个想:「我在圣殿热心的奉献了圣祭,满全了应尽的本分,现在可心安理得的回家休息了。」

    另一个也说:「我在圣殿准备祭品,整整齐齐;之後,收拾得乾乾净净,做好我应做的工作,天主,我守全了的规诫,可以很高兴的回家!何况我也很累,别管事了。」

    两人确实做完了应做的事,满全了诫命。回家路上,可能还哼着赞美诗歌,心中批评某人没来圣殿祈祷,某人没去敬拜上主。

    再看撒玛黎雅人,他也经过同一条路,看见同一个受伤的人,虽然自己做生意辛苦劳累,疲乏得很,何必再去多管事?而且看到病人之後,明了照顾他是件麻烦事。可是他不怕多做一些事,既然是件好事,就做吧!於是跳下牲口,先用酒消毒,再傅油滋润伤口,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送到客店休养,而且还对店主说:「不论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我必要补还你。」他不怕多花费,不怕多做事。

    由此可见两者心灵深处,有着相反的心理:一个不愿多做一些本分之外的事,另一个不问是否本分,看到善事,就本着恻隐之心,动手去做。

    这是个很实际的教训,教友往往以「守诫命」为标准,不管本分之外的事:参与主日弥撒後,立刻离开教堂;收工时刻一到,立刻下班回家;某地需要志工,我没有时间…诸如此类的例子俯拾皆是。本来做或不做,不是有罪无罪的问题,归根结蒂,是不愿意「多做一些」的心理在作祟。

    天主在天看到世间痛苦,原可不闻不问,但他愿意多做一些,愿意伸出援手、派遣圣子,以致招来杀身之祸,而他却欢欣喜乐,因为「我的儿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