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加福音中的福传者
作者:马尔蒂尼枢机著
01引言 02了解福传的意义 03福传失败的耶稣 04了解福音的困难
05福传工作及定义 06培养福传者的罪恶感 07圣路加福音中的福传者之赎罪过程 08耶稣培育自己的门徒
01引言
    心态

    “我在你们中间,藉着你们与我彼此所共有的信德,共的安慰。”圣保禄在这段经文里,以听众的信德为首要目标。避静也是以这种心态为其目标。的确,避静也成为‘神探’,是一种活动,以完成一件工作。

    带领者的心境-耶稣的心境。

    让我先描写我自己的处境,好使你们每人,也能在肃静的祈祷中,描述自己的处境。我的处境,对一个要负责指导别人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环境;因为根据福音的记载,耶稣坐在山上,训诲自己的门徒。那是一个已把诸事料理妥善者的处境;就是说,把自己精神方面的信仰,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种种事务,都已一一安排妥当,然后抱着这种心身都很平衡的状态,开始提出一些要做的工作。

    带领者的处境-实际处境

    但是,今晚我想想自己的处境,都应该用另一种景象来描述;就是从亚巴郎听到了天主召唤之后三天的那种景象。亚巴郎离乡别井,启程前往异地;因为天主这样吩咐了他。

    除了必须动身之外,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离乡背井,知道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断绝许多故旧的交往知己,建立其他新的友谊。他也知道必须使自己所有的情感、人际关系,以及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完全都要适应天主命他去的那个地方的新环境。

    所以,我是在不大平衡的状态下,是在寻找那个现在召叫我来此的天主,是在尝试着对教会的一种新经验;就是以他的组织、结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论,体积也远更庞大,使我完全失去以前的平衡。为此,我讲话时的情形,好像一个正在步行中的人,并不能如所愿,常有喘息的机会。即使愿意想象或假设一个不同的处境,我也做不到。

    认清自己的处境

    明了我们之间所以在此的出发点,也就明了我们把圣经作为默想题材的出发点。

    当然,每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所遭遇的考验、诱惑、困难、辛苦、高兴或失意的事、希望或在我们正在忍受的不适和疾苦等情形,对处境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认清自己的起点,很有助於找出一条正确的路线。
02了解福传的意义
    一:了解福传的意义

    1:傅传与牧灵:

    谁是福传人?

    ‘福传者’这个名称,是指那种建设基督奥体的特殊神恩。圣保禄致弗书中(4:11)里,谈论耶稣升天后所赐的神恩时,也提到了‘福传’这项神恩。圣保禄一共列举了五种神恩,都是为创立一个基督徒团体,建设基督徒的奥体。(使徒、先知、福传者、神牧、导师)

    我们知道,神恩并不是只有五个。其它书信记载有十一种。不过弗,提到的是建设教会这个问题。

    ‘使徒’是一个团体的基石,并以支持。

    ‘先知’宣布天主对一个团体当前的情形有什么旨意。

    ‘福传者’负责讲道,传布福音,使基督徒团体巩固、更加。

    ‘神牧’看守团体、负责指导。

    ‘导师’负责讲解要理,对神学、教义,以及一切有关基督徒团体的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上述五种神恩,对於建设和训导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稳固的基督徒团体,对於这五种神恩都有良好的发展;在教会史中,它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创立团体的,即那些使徒们,以及那些对当时的信徒们说明救恩真意的先知们,后来担任其他的工作,在教会里提供别的服务;他们就是现在的各位主教。支持整个团体,使它能共融合一,并继续对它解说,天主对它目前有什么旨意。

    至于福传和牧灵,虽然也属主教的职务,但是现在教会的实际状况,大多把福传和牧灵托付给各个司铎们;而且福传方面更阔之每一位信徒。不过福传和牧灵属于主教和司铎的主要任务和责任。

    福传和牧灵的平衡状态:

    当然这种平衡状态,可能随着不同的环境和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如果破坏这种平衡状态;譬如,如有一个教会只顾福传,而对发展和支持团体。置之不理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情绪高涨,兴奋热烈的教会,只求发展,而不重建设。相反的,如果一个教会,完全着重牧灵工作,而不大注意福传时,那么这个教会,就常在管理自己本身,维持现状,却失去了教会应有的进展本色。

    在福传方面,以某种意义来说,似乎偏重於创新、进取、推广等方面,能应付各种客观的情势,能面对思想不同的世界,能帮助那些远离教会的信徒们的需要,也能深入探索各人内心深藏着对真理、正义和天主的渴望,并能把它引发出来。这不是‘期待’,而是‘前进’;不是建筑一座宝塔,以便在内安居,而是不断地努力向前迈进。

    斐理伯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福传神恩的福传者。(宗8:40;21:8)这就是一个典型人物,受有福传神恩的具体形象。受有这种神恩的人,具有一种特殊的神力,能洞察别人的内心:别人没有表示的需要,他也能知道;他能发现那些似乎远离了福音信仰的地区;他若看见某人已有恩宠的幼苗,就能使这人走上归向基督的道路。

    这种福传工作,并不是教会唯一的活动;牧灵才是最基本的要务。凡是已经领受了福音恩宠的,应该一生尽心培植它,务使传道的能力常在他的身上光明照耀;同时他也要完成真正属于基督徒的行程。不过,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神恩,以不同的程度分布在各地的教会里:有人领受的多、有人少,有人属于牧灵方面、有人属于福传方面的。

    教会要求自己的司铎们,对於上述两种神恩,都能具有某种程度;或者更好说,在教会这个有组织的团体里,这两种神恩都是必要的;可是,应该保持平衡,不可过于静止,却也不可只有强风般的热情,而缺乏稳固而坚实的建设。

    为什么圣路加福音,更适用於说明福传者的形象呢?

    路加福音有一个特色,即特别喜欢搜集耶稣宣讲的训辞。

    他们都格外注意,务使自己对于进行的福传工作,能有一个明确的观念。他们对于耶稣的言行,有其独特的看法;在收集他的训辞,并加以整理时,依照他们自己所定的准则。因此,路加写了福音之后,认为必须再写宗徒大事录,为能提供许多福传的实例,使福音显得更加充实和圆满。所以,路加福音是一部最适用於福传者的经书,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所从事的福传工作。譬如,只有路加记载耶稣派遣七十或七十二门徒出外福传。他们就是那些旅行福传者;他们的主要工作,在於周行巴勒斯坦各地,传播福音。不仅是在耶稣的时代,还要时代继续。

    由于福传,因而必须搜集耶稣的言行。路加福音里格外明显;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有特色的事件;其中,稍后我们要讨论。

    那么我们怎样利用这部福音呢?

    我们提供的方法是阅读,以便解答我们的问题:怎样培育一个福传者?

    要是选择这部福音的一些焦点,对於培育福传者提供一线光明。

    第一件事迹:路4:16-30:《耶稣在纳匝肋会堂里讲道。

    第二件事迹:路24:14-35:《耶稣复活后显现给厄玛乌二门徒。
03福传失败的耶稣
    2:福传失败的耶稣

    第一件事迹(路4:16-30)

    耶稣因圣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亚。的名声传遍了临近各地。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受到众人的称扬。来到了纳匝肋,自己曾受教养的地方;按他们的惯例,就在安息日那天进了会堂,并站起来要诵读。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祂;祂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因为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把书卷卷起来,交给侍役,就坐下了。会堂内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路4:14-20)对耶稣一生的使命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如果他失败的话,他的整个前途,也许就要完全破灭。正如初次与一些人见面的情形那样:若是走错了第一步,未来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会堂的民众,怀有一种很大期望的紧张心理。他们都在想:关於这人,我们听到的传闻,真是多不胜数。现在且让我们看看,这人究竟能够做出些什么事来!所以,大家都注视着他。

    我们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今天,好多注释家,还弄不清楚,第20和23两节,完全隐藏着什么奥秘。起初听众似乎觉得满意,接着开始争论起来:他是什么人?他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在他的故乡行奇迹?….

    最初似乎态度和善,对他的印象也相当好,但很快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耶稣发觉气氛越来越紧张,听众的敌意也越高涨而明显,便直接了当的对他们说:“你们必然要对我说这句俗语:‘医生,医治你自己吧!’我们听说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乡这里实行吧!”接着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一个先知在本乡受悦纳的。我据实告诉你们:在厄里亚时代,天闭塞了叁年零六个月,遍地起了大饥荒,在以色列原有许多寡妇,厄里亚并没有被派到她们中一个那里去,而只到了漆冬匝尔法特的一个寡妇那里。在厄里叟先知时代,在以色列有许多癞病人,他们中没有一个得洁净的,只有叙利亚的纳阿曼。」(路4:24-27)这是听众已经激动得到了极点;他们怒气填胸,再也忍不住了;于是爆发了那次严重的冲突。耶稣竟被他们驱逐出了会堂,甚至要遭到杀害;他的一生似乎就此即要结束。这一天好像要在暴力中告终;而耶稣的福传告终也完全失败。

    我得坦白地承认:每次我读到这段路加福音时,常感到诧异不已:为什么路加这样开始叙述耶稣的福传工作呢?假如我们要写一部有助於福传者的福音的话,就会引用许多吸引和鼓励人心,给人良好印象的事迹,记述耶稣福传十分成功,因而能使许多人跟随他,信从他。记述耶稣多么会利用各种方法诱导人聆听他等等。

    有可能稍后,我们才叙述耶稣遭遇的困难。

    我们面对路加福音发呆,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路加要这样开始叙述耶稣首次从事的福传工作。耶稣讲道没有成功,没有使人明瞭他的话,反而引发了一场误会,不得不急忙离去。

    如果是你的话,你要怎样写这段故事呢?你心中向往的故事?

    “耶稣从他们中间过去,就走了。”试想想,当耶稣离去时,满心多么忧伤。这里也有天主神秘的力量。耶稣没有遇害——只知道为什么——却被放走了。也许是因为那些乱民面对自己想做的坏事,自觉恐怖,深恶自己反应过于激烈,随让耶稣黯然离去,不过,他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去的呢?必然深深地觉得自己首次讲道,即告完全失败。

    路加福音描述耶稣福传的第一幅图:初试失利,被人驱逐,不受欢迎,无人信从。

    这真是百思不解的一幕。如果你身为当时的人物,你会怎样想呢?

    这并不是一椿在新约里仅有的事件,路加之所以将它放在耶稣开始福传之初,因为他知道,这是属于天主之国常见不鲜之事。譬如:保录和纳伯两位福传者,在安提约基亚和皮西提亚二地传播福音,似乎稍有成就,但很快,第二次回答那里时说遭遇的情形相同。(宗13:45)于是他们二人不得不离去。他们所从事的福传工作并没有成功;天主的圣言也没有被人接受。我们可以从这里着手,仔细观察新约里其他的篇章,就会屡次发现福传者所应忍受的痛苦。耶稣对第一批他所召选的门徒们说:“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他并没有对他们说过什么动听的话,使他们产生美丽的幻想;诸如‘一切你们都会顺利成功’,‘你们将会拯救许多人灵。’同样,我们不知道当耶稣被驱逐时,有何感想,但是,我们知道圣保禄的感受:“弟兄们,我们深愿你们知道,我们在亚细亚所受的磨难:我们受到了非人力所能忍受的重压,甚至连生活的希望也没有了。”(格后1:8)

    圣保禄的这些话,显示了他内心多大的沉痛:“我们受到了非人力所能忍受的重压。”意思是说;在那里所发生的事,使我们非常痛心,真是无力忍受,‘甚至连生活的希望也没有了’;我们是在要说:实在活不下去了!完了!“我们自己也认为必死无疑;这是为使我们不要依靠自己,而只依靠那使死人复活的天主。”(格后1:9)

    由此可见,圣保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跋涉奔走,艰苦辛劳的行程中,曾经多次受了耶稣开始福传时那种失败的痛苦经验。有人也许会说:耶稣那次遭遇的事件,是路加刻意这样布置的。这话说的也是事实;可是,要是这样的话,问题就更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了。我认为,最近乎事实的答案是:路加愿意就在耶稣福传开始的时候,使读者能够深思一下,福传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会堂内众人都定睛注视着他”以及按普通的事件:民众对耶稣怀有很大的期望;都留神听讲,意图耶稣来给於他们所向往的。

    好多传教者都有类似的经验。

    在初期教会史的光线之下,来观察这些民众的期望,就能想象得到,当时所发生的种种纠纷:在耶稣的亲戚之间,互相争取首要的地位;在耶路撒冷与加里肋亚之间,彼此争论不休。由此也就可以窥见,纳匝肋的居民所想得的,就是能‘独占’这位显奇迹的大先知,作为当地的大光荣,或许因此也能得到一些物质方面的利益。这位耶稣能够给他们带来荣耀。

    他们开始觉得耶稣不近人情:

    你是我们这地方的人,为什么你在别的地方(葛法翁)做得,在你的家乡却不做呢?

    所以,一方面,耶稣受到他们的强迫和威胁:他们想让耶稣满足他们的期望,实现他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耶稣却显然想有完全的自己。他完全不理关荣的成就,也完全不顾可能发生的事故,更不为那初次与自己故乡的人接触,他直言不讳地讲了自己所想要讲的,于是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更有甚者,他似乎显有直接向那些居民挑战的样子,明明地告诉他们,天国,远比他们所想象的大;还有许多别的地区、领土、疆域,都属于天主之国的版图。他还使他们知道,外邦人比他们这个小市镇的人更有价值。

    耶稣表现出是一位有绝对自由精神的福传者。他的自由那么深远广阔,只顾天主无限的奥秘,心胸怀抱整个的世界。这种自由精神,就从他开始福传工作之初,即给他勾画出了一个伟大先知的形象,完全超越一个小小市镇上讲道者的形象。他给我们所留下的,是一个完全自由,不为任何世物所拘束和限制,周行各地,广传天国的福传者的形象;因为他所看到的是天主创造的辽阔无际的宇宙。

    稍作祈祷:“上主,你初次从事福传工作,既保持这样的态度,愿意给我们什么训诲呢?你给我们的圣训,就是要使我们知道,传播福音,并不是首先要我们做一些什么事,得到一些什么成果,安放一块能永久常存的石头;而是要我们应该具有像你那样的自由精神,要有像你那样的自由精神,要有像你那样的远大目光,要有像你那样的内涵非常丰富的真自由。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效法耶稣那样坚决的拒绝和强烈的抵抗——有时我们由于自己心情恶劣,或轻举妄动,也会表示这样的态度——而是说,我们应该效法他绝对不受丝毫人情的束缚,或物质方面的限制。只有他才能向人宣讲天主的真自由。

    2:奉召跟随耶稣

    所以,耶稣宣讲的是:精神的自由,摆脱一切的牵连,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使人获享自由的天国已经来临。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已经首先过着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生活,完全超越纳匝肋当地居民所有那些卑鄙浅近的期望和意愿。是他以本身,向民众宣布天主的受傅者已经来到他们中间,能使人由奴隶而获得真自由、光明的照耀,以及罪过的赦免。耶稣当时所传播的自由福音,就是他自己。这件事的前部发人深省,就是耶稣传播福音的极端人格化:与其说这是福音的传播,毋宁说是传播者自己的现身说法。

    “上主神临於‘我’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了‘我’。

    耶稣引用依撒意亚着几句话,将默西亚本人非常突出地显露出来,似乎是在对听众说:“天主派遣‘我’来释放被俘的人类,赦免世人的罪过,宣讲天主的神国。”

    上主,你召唤了我们,派遣我们去传播福音,不是要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而是要我们首先同你密切结合,成为一体,有你那样的自由精神,负起你那样的使命。在想我们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或得到什么效果之前,必须先与你合成一起,负起你的使命,享有你那样身为天主圣子,与父同性同体的真自由。

    这就是第一个人格化的福传;也就是说,由于福传与天主圣子耶稣的生活而获得真正自由的人,就是传播自由的人。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留神地细想一下;因为奉召传播福音,其枢纽即在于此。如果我们自己尚未自由,尚未因耶稣的将来而获得和平与救恩,尚未留在他这位使人获得自由的救世主之内,我们决不可能帮助别人,使他们也获得自由与和平。

    为什么纳匝肋人不愿意听信耶稣呢?

    也许是因为他们所意图的利益得不到,受到了打击,使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受到打击的利益企图是什么?

    我们落空的希望又是什么?

    就是这些利益和希望,阻止我们,使我们不肯接受耶稣,承认他把我们从奴役中释放出来的救世主,作为给我们传播天国福音的福传者。
04了解福音的困难
    二:了解福音的困难

    这正是福传工作所常附带着的一种困难。福音应该逐渐使我们了解,福传这件工作,在我们手中,不应该变成一支多节的棍棒,在那些不幸的人背上重击几下,却应该成为圣经所说的那把双刃的利剑,能够深入它所应该去的地方。

    我们必须必须审慎地认清真正的福传,以及其他一切‘看来好像’福传,其实却只是模仿、冒充、近似福传而已,因而造成不少的问题和困扰。

    事实上,纳匝肋人并没有接受福传,只是把它误解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仿冒或近似的福传观念,按照他们自己的见解来体会它,并没有真正开放自己的胸怀,来接受耶稣的圣言。

    厄玛乌二徒的事迹就是这个问题的延伸。

    首先我们问:

    他们是谁?

    代表什么角色?

    他们走在前往厄玛乌的路上,内心有什么感受?

    然后再问:耶稣对这两个门徒做了什么?

    采取什么行动?

    那两个门徒有什么反应?

    当耶稣走进他们时,他们对他有什么表示?

    最后:耶稣向他们提出什么意见?

    他的话得到了什么效果?

    每一句话都含有深长的意义,因为他后面都附带着初期教会对福传接受的态度和信徒感化的经过情形。

    1、福传者的危机

    第一、他们两个人是谁?

    原来他们是两个EXAuton(希腊文),即两个属于‘特选者’的人,不是两个偶尔跟随耶稣的门徒,而是我们所谓的‘自己人’;换句话说,是我们曾经培育过的,悉心教导过的,对他们抱有一些希望的,是初期教会里两个‘受过特别训练的人’。

    他们离去是因为发生了重大危机,大家都深受震惊,大感失望的时候:谁受得了这样的事?我们还期待些什么呢?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什么也没有实现。空话没有用。真正的事实并没有发生……他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眼中的危机。这是福传者经常会遭遇的考验。

    他们生活的情形,稍稍可以表现出当时初期教会整个团体的心理状态。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否定什么,只是不告而别,去做他们自己的事,一些对他们更实惠,更有直接利益的事;也许他们是去经营自己的业务;总之,去做一些能使他们稍感满足,消除忧闷的事。他们对福传的希望已经完全落空:一切都显得虚幻和空洞。

    因为:“他们彼此谈论一切发生的事…互相讨论…他们就站住,面带愁容。”(路24:14,15,17)

    他们不是放弃福传,而感到一身轻的人;他们不想从此作罢,改变注意说:算了吧!这次的尝试完全失败;以后再也不要谈它吧!不,他们并没有这样的主意;他们内心还在回味着这次苦涩的经验。为此,他们还在讨论这件事,彼此争论,为能查个清楚,究竟是谁犯了错误,好能后来责备他行事冒失,不知审慎。

    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每逢事情进行的不大顺利时,就会发生的;这时大家都想指控某个人犯了错误;因为都想发泄内心郁结着忧闷不满的情绪。

    这个希腊字Syzetein(争论),在使徒大事录15:17里重新出现;那里记述初期教会团体,为了割损礼的问题,起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可见,他们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愿意互相团体,共融合一,彼此之间也有相当友好的情谊,却也会发生分歧的意见;因为有一些问题,使他们感到困扰,不能取得一致的见解。

    第二:是采取行动的时刻。耶稣对两个门徒做了什么?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开始能更认清主耶稣本身就是福音,就是福传者。

    耶稣怎么做了呢?“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这短短的两句话,含有强大有力的象征意义。当他们两人满怀忧伤,心神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耶稣亲自接近他们。所以,是他这位伟大的福传者,主动伸出援手,进行救助的工作。

    耶稣是无穷仁慈的亚威。他又一次主动地去接近两个迷失的人灵,两个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福传者,正需要他来给他们传播他的福音。

    “耶稣与他们同行”。就是说,光荣复活的天主耶稣,跟着他们走,好久不发一言,只是默然听他们谈话。这样,他与他们作伴,使他们以为他只是一个捎带一些神秘色彩的同路人,温文有礼,毫无干涉的行动,也没有迫使他们要缄默无语,或低声说话。两个人继续他们的话题;因为耶稣这个同路人似乎很友善;为此,几乎很自然地使他也能参加他们的谈话。

    不过,谈到了某一个时候,耶稣却问他们说:“你们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他本来可以从天主的光荣,作为他开始参与谈话的起点,说明天主的光荣确实已经来到了人间;这样,他可以立即照明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的错误。但是,他却使用另一种方法,即使用藉着刺激、询问、逐步引发问题的渐进方法。

    他没有使他们先知的直觉,引起他们诧异惊奇,立即指出他们的错误观念,却设法使他们自动把自己内心深藏的思想吐露出来,且发现自己在做着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们认出自己的心结,而把它解开。

    耶稣向他们适当地提出一个问题。一般的人,在类似的情形下,往往使话题急剧转变,也许假装不知或不理,或者使人分心,或者改变话题。

    可是这种作法,往往会使谈话终止;纵然有时由於话题平凡,无关宏旨,这种作法可能还行得通;但是大多数它根本是不对的。

    耶稣一方面关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耶稣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

    耶稣问了他们只不过一句话,立刻使他们深藏心底的‘愁苦’浮现出来:二徒无法避开耶稣向他们提出的简单而有富有人情味的问题,而不作答。那么他们怎么答复呢?首先他们的语气,捎带轻蔑和排斥:“只有你在耶路撒冷做客,不知道在那里这几天所发生的事。”耶稣并不介怀,好像没有什么似的;他知道,凡是最初的答复,并不真实,有如刺猬,不肯立刻暴露自己内心深藏的秘密。耶稣安然忍受他们这种无礼的态度,以他宽仁的作风予以纾解,并再度搭上了话题。

    2、一半的福传

    那‘两个满怀忧愁’的门徒,终于说明了事实真相。他们的答复,确实令人称奇。的确,假如我们把他们的答复,逐字加以详细分析,连其语句的结构也不放过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两人是在进行福传,是在宣读信经:宣读纳匝肋的耶稣。

    我们只要把他们所作的答复,与伯铎、保录两位使徒福传时的讲道(宗2、3、10、13),彼此对照,就会发现相互雷同,前后呼应:“纳匝肋的耶稣原是一位大先知,在天主或是民众前,说话行事都有权力。”这些原是福传者的话,在初期教会里,将用传播福音的语气,向民众公然宣布的。

    他们两人传播福音,却好像是在报告噩耗,用忧伤的语言,宣讲救恩的福音。

    这个描绘他们面容的希腊字Skythropoi(愁容,路24:17),也见于玛窦福音,当耶稣训诲民众时所讲的训话中:“你们禁食时不要面对愁容。”(玛6:16)两个人的面色,正如家有丧事者的愁容。路加利用这些矛盾的事实,玩弄他的笔墨:两个门徒,口中讲的福音,心里想的却完全不是那回事;因此他们说得差不多好像是一椿很不幸的可怖事件,已经无法补救的了。他们还接着说:“我们本来期望他就是那位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这些事发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我们中有些妇女惊吓了我们。他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没有看见他的遗体,回来说,她们看见了天使显现;天使说,他已复活了。”(路24:21-23)

    不过,他们表达时的语气,却把它说得好像是一件无法令人了解的,不可能发生的事;而且在所有对耶稣怀有期望的人看来,都是一幕惨烈的大悲剧。

    正因如此,我们称之为‘一半的福传’;也就是说,这只是口传的说话,并非表示真心的思想;而且他们心中还满怀着忧伤,只有无可奈何的容忍、灰心和沮丧,使说着痛心,听者不信。

    耶稣面对这种生活的矛盾,采取什么行动呢?

    如果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形,将用什么方法应付呢?

    譬如: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遭受了无法挽回的灾难的人,内心常为此而受折磨,因而不断地向人谈论这件不幸的事故;或者我们看见有些家庭里发生了灾变;或者遇见一些精神病患者,无力摆脱某些悲惨的环境,或某些深染的恶习;或者见有失业而实在找不到工作的人;总之,有些实际情形,虽有一部分可以避免,可是另一部分却实在无法逃避的;如果我们面对这些情形,将采取什么行动呢?

    我们有时设法减轻事件的严重性,不像那个身受其害者看得那样沉重难觉,同时似乎也是为使受害者更易于忍受;有时则用鼓励和微面的方法,恳切地答应受害者,我们将在旁尽力帮助他,为他祈祷,同时我们也觉得自己说的话,实在无济于事;有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受害者,只有向他表示怜悯同情,使他知道,我们是在他身边,不会忘记他的。

    3、完整的福传

    耶稣怎样来回应他们的问题呢?

    这句传播救恩福音的、确实前所未闻的、出人意料的、不可思议的、非常简明的,由于他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因而完全适合实际情况的话,是怎样表达的呢?它正是我们面对上述那些情形的时候,所需要提示给人的答复,为能彻底消除灾难的根由。

    耶稣所提示的答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采取进击的行动,给那两个门徒一个坚强有力的责斥:“哎!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的话,你们的心竟是这样迟钝!”这真是一句当头棒喝,使他们大吃一惊。怎么?这个本来和善可亲,谦恭有礼的人,现在居然变得这样强硬可畏了呢?

    但是,这是必要的步骤。如果一个人,对於福传的真谛,已经把它去接到了这样的程度,完全颠倒了天国的价值观念,对它好不了解,那么必须惊醒他,使他记得人生真正的意义,必须开启他的心窍,唤起他们的责任心。的确,‘你是个无知的人!毫无责任心!’再也没有比这更强硬,更刺耳的话。耶稣说这话,就是要使那两个门徒自己也觉得,他们这种忧愁的心态,以及对宗教信仰方面这种迷糊的程度——因为他们是在谈论宗教信仰的问题——即使从教义的观点来看,也必须加以彻底改正的:‘无知而信心迟钝的人!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属于耶稣这位大先知的门徒,却一点也没有学到什么!你们所受过的种种训诲,对你们毫无作用。’接着耶稣又给他们宣讲了有关救恩史的圣经:“默西亚不是必须先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

    这是耶稣所使用的一把钥匙,以开启以前一切所发生的事件含有的蕴意:事件依旧如故,并无丝毫改变;可是,用以开启其中蕴意,使人得以了解的,却是要用一把特殊的宝钥。

    那两个门徒,究竟有些什么重大的问题呢?我们大家每逢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看来,认为是价值观念逐步低落之故,甚至於把一个无罪的义人无故处死;

    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天主究竟在那里?为什么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个人既然是一个虔诚敬主的义人,为什么天主不帮助他,让他冤屈而死?正义公道在那里?天主的全能在那里?

    耶稣开始和善地给那两个门徒解释救恩的计划。这个计划,你们已经知道,他早已记载在圣经上。你们也知道,亚巴郎曾经受过要丧失唯一儿子的痛苦考验;以色列人横渡红海时,以为自己必将淹死。你们也知道,梅瑟受过多少痛苦;我们的祖先,在进入天主所许的福地之前,也经历了多少困苦艰难。你们也知道,怎样天主使自己的子民经过了这些黑暗的时期,来训练他们。

    耶稣开始和善地给那两个门徒解释救恩的计划。这个计划,你们已经知道,他早已记载在圣经上。你们也知道,亚巴郎曾经受过要丧失唯一儿子的痛苦考验;以色列人横渡红海时,以为自己必将淹死。你们也知道,梅瑟受过多少痛苦;我们的祖先,在进入天主所许的福地之前,也经历了多少困苦艰难。你们也知道,怎样天主使自己的子民经过了这些黑暗的时期,来训练他们。是,你们却不明白,因为你们不懂圣经;为此,最近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故,使你们心慌意乱,如堕五里雾里,不知和所是从。相反的,如果你们明瞭天主的旨意,就会扩展你们的视野,因而对於人生,或是世局,都能以天主奥秘的旨意,上智的安排,这样的观念加以解释,并安心予以接受。

    所以,耶稣当时对那两个门徒,做了一个福传者,一位导师Didaskalos。他使用解经学和教义学的才能,完成了启蒙照明的工作;这正是那两个门徒,当时所急切需求的。

    不过,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知道,事情的进展,并非就此终止。的确,当时那两个门徒忽然释然於怀,又能彼此言归于好——他们本来是在争吵、辩论,现在却已经和好,且同声邀请这位同行的陌生人,与他们一起进食——他们入席之后,耶稣才显露真相。他是用一个他们已经熟悉的行动——掰饼,显示了他是谁。

    在路加的心目中,掰饼这个行动,一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表示在初期教会里,耶稣每次都是在掰饼中显示自己的真相的。耶稣这样显露自己的真相,表示他是在他们身边,同他们在一起。这样的显示,与他们这样亲近,就能清楚他们内心所有的一切疑虑,同时也彻底暴露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路24:32)

    福传的耶稣,不仅宣讲福音,说明救恩大计,以为他自己来使它完全实现,而且还使听他宣讲的那两个门徒的内心燃起了热情。那两个门徒没有说:耶稣讲得好,却说:他炙热了我们的心;他显示自己是我们的好友,能消除我们内心的忧苦,使我们对於天主救世的计划,本来好像不能了解,无法接受的,现在都能看得清楚了。关於这点,我们触及了一个确实非常重要的问题。

    谁若真正面对世上的天灾人祸,痛苦灾殃,都会问:天主的爱,为什么这样?

    追根究底,反对福音的实在原因,往往就是这些疑问:怎么可能承认有一个天主,竟然容许这样的事,这样残忍暴虐、丧尽天良的事发生?我们固然还能加以这样解释:这一切都应该归罪与人;天主造了人累,赋予了自由;因而有些人被另一些人所操纵或统治,无论是为行善,或是为作恶。纵然我们把一切完善的逻辑理论,都能综合使用,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在充满天主的圣爱,使我们确信无疑,耶稣——正义、真理、智慧——实在是生活着的,且能使世界上所有受着沉重压迫的人,都能获得生命。这里我们所触及的,就是福传者最难采取的行动,而切愿必须达到最高的极点。如果福传者本人没有充满耶稣——圣爱、生活、生命——的这种能力,就很难用言语和理论,感化那些已被忧闷、痛苦、不公道等生活实况所硬化的心。

    “当他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是必须打开圣经,就是要向人宣读圣经,并加以讲解。

    第二是宣读和讲解圣经,必须使我们的心,感受天主圣神所赐的活力;因为使他能使死人复活,并使那些听我们讲解的人,也能仰望他、信任他。

    所以,我们必须用心来意会,而不能用逻辑的理论来表达的。为此我们必须祈求上主,使我们能进入他的圣心里,好能了解他这位真正的福传者,所能给我们传授的真理。
05福传工作及定义
    三:福传的工作及定义

    第一福传进行什么工作?

    它进行的工作,就如耶稣与厄玛乌二徒的谈话结束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实(路24:13-35)当时所发生的事实,使那两个门徒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他们的视线扩大了,目光完全转变了,呼吸也通畅了,忧伤一撒而空了。

    1、福传进行什么工作?

    上述的一切,路加用不同的字句,把它们一一描述出来:

    首先他们的眼开了(路24:31);其次他们觉得内心火热(32);接着他们急忙前往向其他的人报告(33);因为他们无法把这个消息隐藏起来,必须向人报告;最后他们发现众人都在一起,便向大众报告这个消息(35)。

    从这段圣经里,本来这可以取得许多其他的情节;但是我们在此只提出了几点,藉以说明,传播福音,在人身上所能引起的变化,既能开明眼目、炽热内心、切愿向人传报,以及希望团结合一。

    那里有上述各种特点,那里就是真正的福传;那里没有那些特点,哪里就有想厄玛乌二徒那样的忧愁:对当前的生活环境,觉得沉重不堪,对未来却满怀疑虑,觉得一切都好像云霄烟散,完全落空了。要是这样的话,那么表示根本没有福传,即使有也不得其道。

    我要特别在此标明的,就是那两个门徒的特殊环境;因为可以把它视作基督徒生活的具体典型。当他们正在路上时,已经具备了福传应有的一切条件:他们有福传应有的话;他们也有福传的主要对象,即与他们同行的生活的耶稣;可是,他们却没有开明的眼,也没有炽热的心。

    为此;因为福传正是为开明眼目,就是在我们目前生活的处境里,认出天主已经给我们显示了自己,并给我们指出意想不到的辽阔远景。

    福传能使人内心发生强大的转变,使他满怀喜乐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十一位使徒共聚一堂之时,忽然有人来向他们报告:主真的复活了!已给伯铎显现过了!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这个初期教会的小小团体,怎样踊跃欢腾,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胜,甚至以外在的行动来表示内心的喜乐。

    这种以外面的行动来表示内心的喜乐的现象,在各地有不同表达这种喜乐的方式。

    福传的效果,正是这种也用外面的行动,来表示内心喜乐的情形。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已经达到这样成熟程度的人,就能看到类似的外表行动。是天主的圣言,基督复活的生命,进入了我们的内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能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人、地、事、物,以及一切实际的情形和具体的环境。这个层面本来已经存在的;现在才发现它的人,当然会觉得奇怪,怎么自己以前没有发现它。

    这种情形,好比一个人在黑夜里看高山,只有一种沉重的和恐怖的感觉;可是,到了晨光时分,天空渐明的时候,他才能发现美丽的高山。这就是福传在我们的生活上所造成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全心接受福音所引起的反应。

    2、福音是什么?

    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福音。(宗2、3、10、13)

    让我们默想宗2:14-36:(慢慢诵读)

    伯铎站起来‘高声’;也就是说,他所想民众宣讲的,是他所有的一切;因为他相信自己所宣讲的,且已彻底把它付诸实行,并不是提出一个假设,所他才‘高声’说:

    我们从上面的经文提出四点,它是福传的基本结构:

    第一点,福传的效果:

    福传的第一要件就是2:16的‘这’的代名词。希腊文Toutoestin。你们所看见的,‘这’是岳厄尔先知所预言的。在讲道中,屡次出现这种讲法:“你们所看见的,有‘这’意义”

    ‘这’代名词,表示正在发生的实况。

    宗3写着:“‘这’个跛子之能痊愈,表示天主光荣了自己的圣子耶稣。”

    福传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与当前生活的实况相连的关系。福传就是一个人亲身在经历着的事上开始,与当前实际的生活情况,与在讲话的我,或与正在听讲的你,都有相连的关系。这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情况。

    所以,福传的第一要点,是指福传时所说的话,绝对不是一些悬空不着实的话。

    譬如:‘耶稣复活了’。不错这是事实。可是,这句话表示什么?对我说了什么?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

    福传就是从一个人正在过着的实际生活开始;在这生活的实况中,可能显示天主神能的一个征兆。

    这个征兆可能有种种不同的想象:在五旬节那天,福传讲道中所显示的征兆,是使徒们讲道时兴奋异常的表情。宗3那个胎生的跛子,霍然而愈。宗10是保录抵达皮西提亚传播福音此事。

    所以,福传者的信德和他所怀有的坚信无疑的信心,以及一个人正在过着的生活实况,这一切都能予以不同的解法,来说明救恩的涵义,并彰显天主的光荣;为此,常与听者有着一些相连的关系。

    对你听者来说,这是一个喜讯。你的生活情形可能不同;你的问题,也可能用不同的目光来观察;你这样判断你的现况,你实在错了。

    不过你还有一条出路。

    你所期待的,所希望的,你所愿意的实际现况是这样的,我可以告诉你,把它说给你听。

    实际情形与听者生活的现况,事实上往往是一个生活的基督徒团体,是基督宗教信仰生活的经验,是救济穷人,或主持正义,或表示爱心,或宽恕兄弟,或在团体生活中的喜乐等的经验。

    福传的第二要点,就是采取行动的天主。

    它就是福传的主动对象。对听者的生活,它具有什么意义?你的生命是在天主手中;他并没有遗弃你,却把你放在他自己的面前。你在他面前,为你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把福传这件工作,视作为我们,为我个人一件当前现实的事。

    “我们祖先的天主”,在历史上显示的天主,也就是现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天主。

    所以,事实上,是要重新拾起那种也许已迷失的对天主的信心——也要与以前的传统连贯起来——必须记住,天主曾在历史中采取了行动,复活了耶稣,产生了那些圣人,以及那些传授教理给我们的人。他是‘我们的’天主。‘现在’他是在对我的生活,进行救恩的行动。

    福传的第三个要点,就是这个全能的天主,能使一切外表完全改观,焕然一新。

    “你们……钉他在十字架上,杀死了他;天主却解除了他死亡的痛苦,使他复活了。”

    那个被人拒绝的,却被天主光荣了;那个似乎已被人打倒了的,天主却高高举扬了他。天主把那些属于人世间的外表情景,反转过来,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的看法与世人的完全不一样。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希望听到一个福传的喜讯。

    事实上,一切似乎使人失去信心,感到挫折,灰心意冷,自知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畏缩后退;因为全能的天主,能使你的生活环境完全改观,如同关於他圣子耶稣在世时的生活境遇,以及世人对他的判断。请注意这个原则的重要性:神贫的人是有福…。

    上主来使人世间的外表情景完全改观,也使相反公道正义和一切痛苦悲伤的情形完全反转过来,彻底消除那些似乎要把我压扁的情势和实况,却形成一个使我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新局面。

    他来到这个似乎要使我们窒息,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境遇中,为给我们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他来是为在我的内心,就从我和我的团体开始,推翻一切旧的价值观念,另外重建一个充满新希望的生存空间。

    福传的第四个要点,就是耶稣亲自来与你相会,炽热你的心,或用他说话的语气,或以他与你接近时的态度,按照我们所能设想的形式,使你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情形。

    人能够这样觉得耶稣是在自己身边;这是我们首先应该体会的,并在自己生活上实行的一件事。觉得自己是在他身边,与他如是亲近,将使我们在某一个机遇中,能令别人感到福传的能力。

    3、圣神的神恩

    最后,我还愿意标明一点:耶稣是藉着一种神恩,既一种内在的新活力,也就是‘天主圣神的神恩’而在我身旁的。

    所以,福传从一个人的现状开始,加上天主神能的行动,使这个能复活耶稣,或使人生的处境完全改观的天主临在的现场,为能彻底变化你的生活,给你一种新的生命,一种新的动力,即圣神的神恩。

    福传常以圣神完成的这件使人内心改变的事结束。完全过程,可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把它表达开来:或用‘父所预许的圣神’这样的话;或用希腊文AfesisAmartion,即‘赦免罪过’这个专门的术语。

    意思是说:从你的生活上,把一切的重负,所有的压力,凡能阻止你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使出活力的障碍,完全清楚净尽;换句话说:把那些阻碍、重负、闭塞,使你无法显露自己的个性,以致令你忧郁不乐的种种障碍物,一概扫除无遗。

    天主圣神的神能,就是这种使人完全变化的新生命。这不是只用言语所能把它说明的,而是由福传者本人的或基督徒的生活所体会的经验;或是在某些地方,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得到的信德、爱德、忘我、容忍、对穷人的关怀,负责的精神、不怕死的勇气等等重大变化。

    这一切事实,都在显示永生天主圣神的神能,使人可以明认:圣神是在那里进行活动。

    这并非只是在大的事件上,在微小的事上亦然:一个真正的爱德,或宽恕、或忘我的行动,就是以给我们放射一线光明,使我们走向新生之途。

    的确,还有一种新的生活、思想、热爱、相信和喜乐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你的。

    福传是一件难以言喻的事;因为它涵盖整个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包括一个已被救赎的人,前来与他相遇的天主的神能、复活的基督,以及已经赐给了他的圣神。

    不过,让我们反躬自问:福传最重要的各点,如同我们在前面所默想过的,首先在我身上,而非在我的言语中,占有多大的比率?我们以什么程度,听由复活的基督和能使一切改观的天主圣神的神能,在我们内心进行变化的工作呢?

    我们是否把自己完全托付在天主手中,让他在我们身边,同我们在一起,给予我们活力和喜乐,免得我们生活在目前的环境之中,孤独地忍受当前的考验,负起现有的重任。
06培养福传者的罪恶感
    四、培育福传者的罪恶感

    耶稣出外传教教导我们,他怎样废弃使人那种闭塞狡诈的心境,怎样教导自己的门徒们,使他们能够实在知道,福传是什么,因而也能明瞭,福传怎样进行救灵的工作。

    三件事:

    召选伯铎(路5:1-11)

    治愈瘫子(路5:17-26)

    在西满家里宽恕罪妇(路7:36-50)

    以上三件事共同点:即罪恶感,或好说,消除罪恶。培育一个福传者,首先应该使他感觉到,怎样仁慈的天主宽赦世人的罪恶。

    1、召选伯铎(路5:1-11)

    这件事之前,第四章耶稣做的另几件事:他不只是前往纳匝肋故乡,进行‘福传工作,而告失败’,而且在受到那次挫折之后,仍然勇敢地周行各地,继续他的福传工作。他前往葛法翁,治好了一个负有不洁魔鬼的人,也在会堂外,使许多病人恢复了健康,又到加里肋亚各地的会堂里去宣讲福音。

    这时路加才提到伯铎。耶稣自己先讲道,立下了福传的榜样,后来才开始召选门徒,叫他们跟随他,同他一起生活。

    “我要照你的话撒网”

    这一幕的背景,是有许多人来听耶稣讲道。

    地点是加里肋亚海:看见有两只渔船,渔夫们都早已上岸,正在清理他们的渔网。

    耶稣好像是他们家中的人似的,稳步而自由地登上了那只属于伯铎的船。

    可以设想伯铎的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能开始沾沾自喜…。

    不过,等一会儿,出乎他意料:耶稣讲完道理后,伯铎正想上岸,接受百姓的道贺时,耶稣却突然叫他把船划到湖的深处去撒网。伯铎听了这话,心声必然起了很大的变化,关於人的情绪,圣经很少提及,往往让读者自己去想像,不过,从伯铎第一句回答的话,我们可以猜想得到,他对这位师傅的话,一定是满腹孤疑;因为当时太阳早已升起,捕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时撒网,一定空手而归。

    伯铎此时的感受:要是一条鱼也打不到,真是丢人现眼。这对他真是一个大的挑战,很有可能对耶稣的信心动摇。

    从伯铎的话可以设想“我们辛苦了一整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辛苦’动词,希腊文Kopiasantes。新约里,这个动词也曾几次被用来叙述使徒工作的辛苦。

    我们的‘辛苦’:我曾十分辛劳工作,费了很多力气,把我所有的一切完全都投注在工作上了,耗尽了我的能力;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落得一场空。於是就会引起对福传工作的厌倦、气馁、灰心。我们还会向天主抱怨:上主,你本来可以早些来帮助我的;为什么你至今还一无动静?

    这就是伯铎要以自己来赌注的问题:如果他怕枉费体力,回答耶稣说:我们已经试过了,一无所获,最好还是早些回家休息;他若这样回答耶稣,就要坐失良机,丧失恩赐了。

    相反的,如果他决定不妨在试试,再冒一次失败的危险,不理自己的疲劳,别人的讥笑,坚决地回答说:“好吧!我们就去吧!”那么这个未来的福传者,就过了考验信心这一关:“我要找你的话撒网。”

    “照你的话”希腊文EPIDETOrematisou,这几个子深远的意义,在圣经中明确地描绘出人在天主面前所保持的态度:“我全心信赖你的话”。

    伯铎的行动不再是个人事件,而是象征着一个要把自己完全投注在一件事上的人,具备某种程度的决心和勇气,抛下一切厉害的计较,完全信赖上主的话。

    这也是一个福传者身上必须要有的特色。

    就如我们发现一些瞻前顾后的青年,我们可以评断他们不适合接受圣召,是一样的。

    的确,一个福传者,正是在这样的光景中,显露他的真面目。福传工作是一件需要稍作冒险的行动,必须把自己完全投入的事,不可瞻前顾后,做太多的预算和估计。

    一个福传者,时时显有这种‘不太思考’的特点,好像‘不照情理’做事似的。当然并非指做不合理的事;而是说,有时必须稍跨越完全稳妥的界限。

    伯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从福音中伯铎处处给我们呈现出这一面貌,有时甚至为此而被斥责。好的好多行动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冒险的。也就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一个勇敢而有魄力的人-福传者。

    若望保录二世在他的《人类救主》的通谕中明言——人不能没有爱而生存。正是爱,使人不顾前顾后,多做计较,而把自己完全投注在一件事上。

    耶稣当时正要测试伯铎的能耐,看看他是否具有冒险的精神。其后耶稣还要在这方面长期训练他。这就是一个福传者应有的特点。

    伯铎照耶稣的话,撒下了网,果然满网是鱼。其他的渔船也都赶来帮助拉网,连他们的船也因超载而几乎沉没。

    伯铎目睹这一切奇特怪事(福传有时也是一样的怪事),立刻觉得这是天主神能所显的异象,便跪在耶稣跟前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

    的确发生了一件事:耶稣的神能,使伯铎认清了自己是一个罪人。虽然他不是葛法翁市内最大的罪人之一,可是他实在也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面对着权能全善的天主,当然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上,确实有许多不对的地方。

    耶稣的态度是宽容和善;他不像有些从事教育者,态度严肃,吹毛求疵:“伯铎,既然你愿意跟随我,做我的门徒,那么你必须好好记住,你是一个罪人。所以,你首先应该真心痛悔你所犯的罪,设法妥善地清洁自己的灵魂;否则你就不配做我的门徒。”

    耶稣没有这样做,只是要伯铎表示有信心而已。伯铎有了信心之后,就能体会到耶稣的伟大,自然也就很容易看出自己的罪过,不必费很大的工夫。

    耶稣引导伯铎叫他去做应做的事:真切悔改、清洁自己、谦逊自下、明认自己需要天主的仁慈宽恕;因而使他明了福传和宣讲救恩的仁慈。这样,耶稣引导伯铎,使他作了重大的改变,并没有要他费很多力气,却很自然地完全顺乎人情,达成了谦逊认罪,痛心改过的目标。这种谦逊认罪特别为一个福传者是必须的。

    伯铎现在不用害怕什么人,因为他是在耶稣面前,即使别人听到他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他开放了自己的心,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以前他怕别人说什么,想什么,种种顾虑;现在他却已经把它们抛到脑后了。

    伯铎本来以为耶稣将坚定他悔改的志愿,却听到耶稣对他说:“不要害怕!从今以后,你要做个捕人的渔夫。”

    这里伯铎有一个大的转变:起初伯铎有些自满自足,现在却完全信赖上主,把自己托付在他的手中;本来是一个颇有信心的人,现在却居然自动承认自己灵魂的贫穷可怜。

    这就是所谓亲身体验天主的神能。这也是培育一个福传者所应经历的过程。谁若接受了天主的神能,把人性现实的情况颠倒过来,彻底改革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福传者。

    2、治愈瘫子(路5:17-26)

    福音是使有信心者获得宽赦的能力(路5:17-26)

    在这件事上,也有五个人必须有不怕被人嘲笑的勇气;因为他们登上屋顶,掀开瓦片,把瘫子缒下去,不知道耶稣是否愿意接见他;可能枉费力气。耶稣是否显奇迹?究竟会发生什么事?这个瘫子回去时,也许会更沮丧?……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希望得到一个奇迹,本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得不到的话,那么只有死路!

    在这件事上,耶稣显示他有赦罪的权力,也有治病的神能。福传确实具有这些特征:能宽赦人罪,治愈那些全心信赖,坚决勇敢地把自己托付给天主的人。

    耶稣在完成这种彻底变化时所要求的勇气,因为这种勇气,正是一个成熟的人才会有的。他发觉只有靠充分的勇气,把自己完全投注在这件事上,对于其他的一切,丝毫不予顾虑,才能达成自己所渴望的目标。

    所以,在这件事上,也有勇敢坚决的行动;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顾虑和计较,虽然他们并不很熟悉耶稣这位先知,却由于他们对他怀有无限的信心,便决定了采取这个并不十分合理的行动。

    但是,由于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得到了回报。

    我之能成为一个所应该是的那样的人,这要看我怎样顺从信心的倾向。由于人性生来就附有这种倾向,能藉着对别人的信心,而逾越自己本身的界限;从而产生社会、友谊、爱和手足之情。假如谁也没有冒险的勇气,对别人都没有信心,那么什么也不会产生。

    一个福传者,由于他照着耶稣的话撒网,才能接受训练,把自己完全托付於天主手中。

    3、宽赦罪妇(路7:36-50)

    “西满”是一个自以为是一个重要人物,能控制当时的情势。他在做任何冒险的行动。他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却以冷漠的态度接待他;这样,可是大家满意。

    他请耶稣赴宴,表示他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能面对新的思潮;同时也显示他相当聪明,心胸宽宏。虽然他没有以厚礼招待耶稣,却常特别注意他,观察他的一切行动,留神听他所说的话。

    这种对人人都好,却也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圆滑作风,恰好刻画出当前这个时代一些政客的形象。他也有作为,却没有人能说他做得不对。他在人世的大海中航行,保持得四平八稳,非常安定,在各对立的派系之间,都行得通,吃得开,从来不会招致别人的批评。

    这样的人,有时固然也有其重要性;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可是过这种生活的人,并不是过真正的生活;也就是说,他的生活实况,恰好与圣经上所记述的那个法力赛人西满的相同。他请耶稣赴宴,却使气氛显得十分紧张,令人人都有揣揣不安的感受。

    耶稣明知自己受着别人的监视;为此,他保持安详镇定的态度,并不高兴地讲话。至于其他在做的宾客,也都抱着戒心,互相猜忌,因而只谈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免得失言而惹祸,自找麻烦。

    当大家正在宴饮之中,忽然来了一个妇人。众人都停止谈话,环视四周,然后附耳低语,互相探听消息;接着众口一词,同声指责,实在不应该邀请这样的妇人,来参加宴席;可是,谁也不承认自己认识他。

    “罪妇”却毫无畏惧似的,径自走到耶稣跟前,当众表示忏悔的态度,跪在他足前,显露感谢敬爱的热情。这是所有在座的人,连邀请耶稣前来赴宴的西满也不例外,没有一个这样对待他的。

    今天没有一个敢做的事,这个罪妇今天做了,而且还表现了很大的勇气。

    “耶稣”做了什么?他站在东道主和在座·的宾客那一边呢?还是站在妇人这一边呢?

    他并没有立刻责备在场的人;因为他很清楚知道,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切言行,必须十分审慎,不得轻举妄动。

    耶稣先给西满讲了一个比喻;最后才用了一句话,使这个自以为是的西满,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现状,无论是依据天主洞悉隐情的观察,或是按照任何一个公正真诚的旁观者的看法,正好与在座各人心中所想的相反。

    行动不当,任意武断,显得最尴尬的,就是那个法力赛人骄傲自满。一切都能适合於当时的情况,诚实、恳切、完全表示内心真情的,就是那个妇人:是他认清了事实的真相,也是他用实际生活的行动,把这实在的情形表现出来了。

    我们在这件事上,可以再度看到,福音所用的方式,使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引人走上改过自新的道路。不是用严厉的责斥,使人听了心中不服,采取自辨的行动,而是鼓励劝慰那个妇人,更加她的勇气,使她解开内心的桎梏,获得精神的自由。

    这一切,都在给我们描绘一个悔改者的形象,必须以真诚的热爱,经过清洁灵魂的道路,才能获得天主的宽恕,使自己的生活彻底改观。

    就意义而论,上述两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使在伯铎身上所发生的事更加昭彰明显。伯铎自动自发的行动,起初表示他兴高采烈的,后来却明承自己的罪过。他的实在现状,终于完全倒转过来:他原是一个当众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却蒙受耶稣赐以最强大的信心。

    这就是福传所进行的工作:把那些原属人性的实际状况完全颠倒,彻底推翻,使那些自以为具有哪些实况的人深感惭愧,却把那些谦逊自下,行动真诚淳朴的人,凡能自愿牺牲奉献,肯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为了爱而敢稍稍冒险的,彰显举扬。

    “爱”这个字,在西满伯铎那件事上,并没有明明地提到它;

    在罪妇获得宽恕这件事上,却占着中心的重要地位。“她的许多罪得到了宽赦;

    因为她‘爱’得多。”不过,就是伯铎的行动,也显示了他热烈的爱。至于那个瘫子,则是本能地受了爱的推动。所以,他们也都被福音的神能所完全改变了。

    宣讲福音,使听着认识自己的真相,采取自愿的行动,引领他抵达自己所向往的目的,成为一个他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人;就是说,有信心,肯努力,敢冒险,能热爱,也会当众表现他所到达的精神自由程度。

    以上所述,是培育一个福传者初步所做的工作:特别应该强调上述各点,把它们发现且表彰出来。既然宣讲福音,能使听者激发他内心的潜能,让他显露自己,逾越罪过的阻障,那么这一切当然首先必须表现在一个福传者身上。
07圣路加福音中的福传者之赎罪过程
    4、我们忏悔赎罪的过程

    罪恶的赦免是一个福传者应必须有的经验。

    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自己的悔改赎罪的过程——这个悔改赎罪的过程,在教会里,显有停顿的现象。

    以前大家都劝办告诫;这就表示忏悔赎罪的过程。这种传统的习惯,已经大幅度衰退了,尤其是在某些地区,情形更为显著。

    有些地方利用忏悔仪式取代告诫圣事;因为这比个人告诫轻松的多。

    教宗若望保录二世《人类救主》通谕,明明提出了,每个基督徒都享有权利,在他个人去办告诫时,应由神父听他告明自己的罪恶,并接受神父因着耶稣之名,宽赦他的一切罪恶。

    有关告诫的危机原因之一,有可能是一种形式主义造成的。

    有些大多数的人多办告诫,却没有得到多大的益处。

    现在却有一种相反的现象,恰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有一个行动,变成了一件例行的常事,那么就会更好把它完全放弃,却不会设法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找出实在的原因,好能加以改进或纠正。

    关於告解,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至于将来发展的情形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实在难以预料。不过,教会对于忏悔的意义,已经得到了比以前要更深得多的认识,尤其是关於现代社会上种种相反正义公道的罪恶,以及人类彼此之间更要互相友爱等等。虽然这些只是一般性的论题,还很粗浅述略,却已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我们身为福传者来说,也如同对伯铎那样,必须再三强调在忏悔赎罪开始时的行动。

    这是我们应该时常回想,一再提醒自己的事:我们要设想自己是在天主台前,明知自己灵魂的实况,软弱无力的真相,以及对救恩的急切需要。

    教会目前所遭遇的危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教会的一份子,所以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降低了忏悔赎罪的观念,减轻了对罪恶和过错的感受;

    因而对於赦免罪过和与主修好的意识,也模糊不清了。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危机;

    因为要是这样继续下去,结果可能完全忘记,救恩原是天主仁慈自愿赐给人类的;

    因而也不觉得自己需要救恩,也不知道救恩是天主平白地宽赦人类的罪恶,显示他无限仁慈的恩赐。

    於是,一般人把救恩视作人类彼此之间,公平结构的相互关系,而把福音视作这种结构的一个典范,再也看不出为何保录使徒居然要为它而努力不懈,也无法了解耶稣所宣布的“我来不是为义人,而是为罪人,不是为健全的人,而是为患病的人”这些名句的涵义。

    天主宽赦罪人,完全是出于他的仁慈,并非由于罪人有什么功劳,应得什么酬报;这就是全人类不断蒙受的救恩。人类实在无法激发真正的爱;只因天主圣神加以彻底净化和改变之后,才能发出真正的爱。

    为此,如果我们遗忘了这个重大的转变——天主圣神主动地自愿与人类这个洪恩,净化而改变他,使他克服自私,不怕死亡,而能怀有真正的爱心;如果把这重要的一点放在一边的话,那么纵然我们有崇高的抱负,最远大的志愿,希望在人类彼此之间,建立友爱互助的关系,也无法创立一个基督徒的团体。这对忏悔的意义和罪恶的观念,显然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应该再补充一些什么,作为一个忠告呢?分为两部分说明:

    有些人,使用以前传统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就是用以前一般基督徒常用的多次简短的方式来办告诫。

    他们把这样的告解当作一系列的有效办法,为能帮助我们清楚每天所犯的罪过,并使我们对於救恩认为是天主自愿给予我们的一大恩赐,常能保持深切的感受。

    谁若认为这是一件平坦易走的道路,且已养成这样的习惯,并能帮助他向前迈进,没有什么困难的问题,那么这是天主赐给他的一项恩宠,表示天主愿意这样引导他,无论现在或将来,都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不过,有些司铎、会士、修女和信友,由于他们对於忏悔赎罪的新方式,已经有过经验,觉得很难继续使用以前传统常用的旧方式,认为它很不方便,太过形式化,没有鼓励的作用。

    我们先对这第二种人讲几句话。由于曾试用过以前那种传统的旧方式,也经历它的困难处,而且我也设法找出一个补救的办法。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初看起来,似乎矛盾不适用,其实却有了不少帮助。

    既然简短的告解法有困难,为什么不采用较长的告解法呢?这好像有些把实际的情形颠倒过来的样子。

    於是产生了交谈的告解法。这种告解法,一方面保持传统告解法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也把它放在更为个人化的架构里。

    个人交谈是指什么?是指一个人进行交谈,而这个人,对我来说,是教会的代表;具体地来说,他是一位司铎。在这交谈中,我设法使与主修好这件重大的事,比只把自己的罪一一叙述的简短告解法,范围要更宽广。

    交谈式告解法:

    先读一段圣经;

    明认感恩;

    明认生活;

    明认信仰。
08耶稣培育自己的门徒
    五、耶稣培育自己的门徒

    下面从路加五章——十八章做一个综合性的纲要:

    1、因信德而服务和为信德服务

    读经:“按我们各人所受的圣宠,各有不同的恩赐:如果是说预言,就应与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务,就应用在服务上;如果是教导,就应用在教导上;如果是劝勉,就应用在劝勉上;施与的,应该大方;监督的,应该殷勤;行慈善的,应该和颜悦色。”(罗12:6-8)

    读经“这人从圣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语,另一人由同一圣神蒙受了知识的言语;有人在同一圣神内蒙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圣神内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迹,有的能说先知话,有的能辨别神恩,有的能说各种语言,有的能解释语言…”(格前12:8-10)

    读经:“天主在教会内所设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叁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说各种语言的。众人岂能都作宗徒?岂能都做先知?岂能都做教师?岂能都行异能?岂能都有治病的奇恩?岂能都说各种语言?岂能都解释语言?”(格前12:28)

    在教会里,有一些工作,可以称之为‘因信德而服务’:

    它们都是我们给弟兄们所提供的服务,都以信德为出发点;为此,它们都从圣洗开始,都以我们领洗进教为起点。但是,这些工作,也可由许多其他的人来进行,也可以由人共同合作来推动;譬如:服事病人、障碍者、染有毒隐者,或为主持正义,或为社会服务,或为从事教育,或为帮助囚犯,还有为各种被人遗弃,缺乏照顾的人提供服务。

    不过,无论什么工作,都是属于慈善救济性的;可是,对一个基督徒来说,都是发自信德而为人服务。本来这些工作,也都可能是站在人道的立场而进行的,或是由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互助观念。然而,为一个基督徒,这些工作都具有另外一个特色,因为它们都是成熟的信德所产生的佳果。至于就其工作的目标而论,则与其他的人所提供的服务,并无什么不同。

    还有一些服务(使徒、先知、福传、牧灵、导师),特别属于《信德的服务》,就是说,这些服务的目标是信德。

    譬如:各种宣传福音的工作、牧灵工作、主持一个基督徒团体的工作,使人明了仰望天福的工作等,都是属于《信德的服务》。

    上述两种服务,彼此有相连的关系:因信德而提供的服务,目的比较着重於人性方面的利益;至于信德的服务,则更偏重传播福音,而以信德为其追求的目的;也就是说,是以自己所得的神恩,使别人也能分享为其工作的目标。

    《信德的服务》,是给别人所提供的最重大的服务。人的需要固然多不胜数,可是最基本、最重要、不可或少的,就是对於信、望、爱三德不受任何限制的需求。

    所有其他的服务工作,都对人类有所裨益;可是,用基督徒的目光来看,它们之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因它们与工作之最,服务之首,即那种使人能有希望和产生活力的服务,有相连的关系。

    外面的慈善工作重要,可是如果此外不再使人能有一个更崇高的生活意义,那么即使给人提供一切物质方面的需求,有什么益处呢?

    一个基督徒之准备为人服务,因为他知道,只有一种服务——信德的服务——是不可或少的;至于其他一切的服务,只能使人获得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已。

    2、基督徒人性的教育

    从路加9:51起,有一个重要的区分。从其时起,耶稣开始前往耶路撒冷的行程。

    只有路加收集了这段时期的史事,把耶稣一系列特殊的言行,都集合在这部分的圣经里。

    路5-9章《基督徒人性的教育》

    路9-18章《福传者的培育》

    路加第五章,记述耶稣开始召选门徒,亦即耶稣真正公开的活动。

    从第五章起,其后几章的内容,可以把它们这样区分:首先一连共有七个奇迹。我们可以这样这样说,这些都是越来越大的奇迹;因为最后是个奇迹,竟复活了一个死人。

    《驱逐一个附魔的魔鬼、治愈西满伯铎岳母的高烧、癞病人痊愈、右手残废者复原、治愈百夫长的一个仆人的疾病、复活那因寡妇的独子。》

    其间稍停之后,接着又一连七个奇迹:《平息风浪、治愈革拉萨的附魔人、治愈患血漏病的妇女、复活雅依洛的女儿、增饼、大博尔山显圣容、驱逐宗徒们不能赶走的附魔儿童。》

    一共十四个奇迹——前后各有七个——接着第九章开始这样叙述道:“耶稣召集了那十二人来,赐给他们制伏一切魔鬼,并治愈疾病的能力和权柄,派遣他们去宣讲天主之国,并治好病人。”(路9:2)

    耶稣在显了那些奇迹之后,把这神能赐给了使徒们,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除了奇迹以外,我们还有耶稣所讲的道理,内容并不相同。先用三个名称,把它们概略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兄弟友爱的道理》就是仁爱、慈悲,以及努力付诸实行。

    第二类《驳斥伪善的道理》即缺乏信心,以及法力赛人所主张的不合人道的禁食。

    第三类《默西亚的或彻底改革的道理》即《你们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你们富有的是有祸的!》

    耶稣所关切的,就是要使他们接受基督徒为人之道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教育他们养成有如一个成熟的人所应有的性格,能关怀别人的需要和痛苦。

    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耶稣显行奇迹时的教育效能:门徒们目睹这些奇迹,清楚地一一看到人类所受的痛苦:疾病灾难,附魔者的可怜状况,以及各种肉体的或精神的病患。

    门徒们亲眼目睹这些事实,接近这些受苦的人,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痛苦,有多少被遗弃的人,有多少堕落在罪恶之中的不幸的不幸者。於是他们接受了这种实地的教育,对各种实在的情况,能激发爱心,能表示同情,能引起共鸣。

    这是对各种受苦的人,应有仁爱、怜悯和予以救济的教育。这是开阔胸怀的教育,也被宣称为耶稣的特征,如同伯铎关於耶稣一生的言行,作一综合的报道时所说的:“他周行各地,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忍受压力的人。”(宗10:38)

    耶稣使他的门徒们,也能养成像他那样的怜悯和同情心,要敏感而迅速地予以救济,并使他们也能看到别人的痛苦和灾难。

    其次是关於门徒们应该怎样与耶稣交往的教育。这种教育使他们对耶稣默西亚的使命能有信心。

    使徒们是耶稣的见证人:亲眼看到耶稣仁爱的态度,对百姓的吸引力。为此,使徒们对耶稣极有信心,发现他对人心最隐秘的痛苦情况,也十分敏感和同情。当他们看到耶稣也具有引领和指导他们的能力时,就更信任他了。

    再其次,耶稣也教育自己的门徒们,使他们能够洞察深在别人内心的问题。

    “你的罪赦了。”

    “我来不是为义人,而是为罪人。”

    “她的罪赦得多,因为她爱的多!”

    耶稣的这些言行,都在教育门徒们应该发觉,世界上有许多痛苦,有许多人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有许多人内心受着剧烈的悲痛。

    耶稣的那些门徒,大概没有很多人生的经验,往往只顾那些与自己的家庭直接有关的事,如同任何一个专心致力於自己那份工作的人。

    为此,他们都急需要耶稣与他们这样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注意别人,尤其是那些在精神上受着痛苦的人。

    这就是我所谓的“基督徒人性的教育”,特别强调‘人’这个名词,即一个能对别人表示手足之情的受造物。

    即:友爱、怜悯、慈善救济等等。(有一些无信仰者都此善行)

    所以,这第一种教育,才能知道人类最隐秘的需要;因为它们是属于人类本性最内在的奥秘,然而,他必须先认识人类那些最直接的需要,如疾病、饥饿、孤独,以及种种被人遗弃的情形,并且对这些实在的惨况,已有敏感的同情心。

    一个名符其实,已经成熟的基督徒团体,必然会设法给自己的信徒们,提供很多获得这类经验的机会,且来教育儿童和青少年。

    不然,我们就好像只会给他们精美的物质食物,却忘记给他们精神的食量。

    其次是关於门徒们应该怎样与耶稣交往的教育。这种教育使他们对耶稣默西亚的使命能有信心。

    使徒们是耶稣的见证人:亲眼看到耶稣仁爱的态度,对百姓的吸引力。为此,使徒们对耶稣极有信心,发现他对人心最隐秘的痛苦情况,也十分敏感和同情。当他们看到耶稣也具有引领和指导他们的能力时,就更信任他了。

    耶稣的这些言行,都在教育门徒们应该发觉,世界上有许多痛苦,有许多人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有许多人内心受着剧烈的悲痛。

    耶稣的那些门徒,大概没有很多人生的经验,往往只顾那些与自己的家庭直接有关的事,如同任何一个专心致力於自己那份工作的人。

    为此,他们都急需要耶稣与他们这样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注意别人,尤其是那些在精神上受着痛苦的人。

    这就是我所谓的“基督徒人性的教育”,特别强调‘人’这个名词,即一个能对别人表示手足之情的受造物。

    即:友爱、怜悯、慈善救济等等。(有一些无信仰者都此善行)

    所以,这第一种教育,才能知道人类最隐秘的需要;因为它们是属于人类本性最内在的奥秘,然而,他必须先认识人类那些最直接的需要,如疾病、饥饿、孤独,以及种种被人遗弃的情形,并且对这些实在的惨况,已有敏感的同情心。

    一个名符其实,已经成熟的基督徒团体,必然会设法给自己的信徒们,提供很多获得这类经验的机会,且来教育儿童和青少年。

    不然,我们就好像只会给他们精美的物质食物,却忘记给他们精神的食量。

    关於司铎:应该理应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接受教育,能安心地读书、祈祷、养成严肃而有纪律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习惯的话,日后就无法应付司铎生活的种种困难。

    有时神父应该亲身去体验一下生活,体会到生命是上主的一项恩赐,借此加强自己的神父圣召。

    我们圣职人员的生活,与这种救济、援助、怜悯、慈悲等服务工作,有着密切相连,不可分离的关系。尤其是对於那些病人,更加应该细心照顾,因为他们是基督徒团体中美丽的鲜花。

    在病人之间,有病的神父,也是更需要被提及的。

    有些地方(地区,教区)在照顾有病神父上欠佳。

    3、福传者的培育

    路加在第二部分就显了五个奇迹,(9-18)治好耶里哥的瞎子后就不再显奇迹了。相反的,他的训话却增多了,尤其对十二位门徒,这些未来的福传者。

    “那时,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聚合起来,竟至互相践踏,耶稣开始先对自己的门徒们说……。”(12章)

    “我告诉你们做我朋友的人们……。”(12:4)

    12:22“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

    显然是耶稣对群众讲了一些话,随即转向自己的门徒们,对他们致训。显然他格外关心十二位门徒。

    这第二部分的福音里,耶稣的训辞显有什么特色呢?他的用语,与第一部分里的有相当大的区别;具体地来说:他的谈话是全部福音中最强硬、最不留情的讲辞;因此,如今对在堂讲道理的基督徒来说,也是最不便讲解的章节。“我不是来给人和平,而是带来了刀剑。”

    路加福音的第二部分里耶稣的话,是对那些跟随他已有一个时期的人讲的。所以,如果只照字面来讲,在那些从未听过这些章节的人听来,觉得非常刺耳,自然很容易会误解,而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我们将耶稣非常时期所说的话分为三个主题:

    首先是劝人不可贪恋世物,而要保持精神的自由。(路12:33-35)

    凡是紧随耶稣的门徒,接受他的教导的,必须逐步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再留恋任何事物:世上的财务、荣华、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种种顾虑。凡能妨碍他,使他不能专心致力於福传的工作的,一概都要放弃。

    第二个主题是教导门徒们,应该全心信赖天父。

    身为耶稣的门徒就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托付在天父手中,全心信赖他,由他圣意处理。无论现在,或是将来,一概都托付给了他。

    慢慢诵读(路11:11,13;12:22-32)

    一个人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心。耶稣在这里所讲的,是要说明,这种信心有一个确定的对象,即在天的大爱。如果没有他的许可,就是连一个头发,也不会掉在地上。他决不会放弃你们的。你们应该全心信赖他。这就是耶稣向那些准备做他的福传者——使徒们,所提出的要求。

    最后,第三个主题就是他的苦难死亡。

    耶稣三次预言受难:

    第一次,“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弃绝,并且要被杀;但第叁天必要复活。”(路9:22)

    第二次,“你们应谨记这些话:人子将要被交於人手中。”(路9:44)

    第三次,“耶稣把那十二人带到一边,对他们说:「看!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凡藉先知所写的一切,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要被交於外邦人,要受戏弄、侮辱及唾污。人在鞭打之後,还要杀害;但第叁天要复活。”(路18:31-33)

    4、实际生活的教育

    这重要教育非常重要,这不是思想教育,而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教育:门徒们与耶稣在一起生活,亲眼看见他怎样应付一个实际的情况,讲些什么保持怎样的态度。

    言语和行动互相配合,亦即言教与身教彼此相连。耶稣以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向门徒们施教:这是福传教育的基本要点。福音是由于耶稣怀有自然的同感,且已照着福音来生活,因而能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别人也是这样向我们学习:不只是我们的言语,尤其是我们的生活态度,以及我们的反应和判断,最能发挥教育的功能。

    如果在福传者和民众之间,真有这种密切的关系,那么经过这样的沟通,这种无形的管道,就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有一本书特别强调:

    ‘言’以外

    ‘行’的重要性。

    在福传上,现在‘行’‘互动’的教育更显得重要了。

    还有‘象征行动’就是指一切艺术和歌咏的行动有时远比言语更重要。

    耶稣的一举一动,都是基本的象征行动,受难而惨死於十字架上,最能表示他伟大无比的圣爱。

    耶稣的十字架是他三年宣讲的注解,直到门徒们看到十字架后才了解耶稣的话。

    所以,培育福传者是一件困难棘手的事,相反一些隐匿在人内心里的性向。直到我们还没有把这些隐而不显的性向揭露出来,清楚认识之前,我们所听到的言语,只在其上流过,有时也能进入其内,且能引起共鸣,却始终没有深入我们内心深处。

    厄玛乌二徒,在遇见耶稣之前,福音的话固然在他们的心里,却没有炙热他们的心。於是,福传者的痛苦,危机和种种难题,都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