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
作者:赵可式著
一、前言 二、中国先民信仰中的死后世界 三、恐惧死亡的原因 四、生死教育
五、从人格教育看死亡教育: 六、不同群体的死亡教育 七、结论  
一、前言
    这几年来,「生死教育」的探讨掀起空前的热潮,对于已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台湾来说,似乎反映台湾社会的人们,开始重视本土精神文化及生死课题对人们的重要性。

    探讨生死教育的内容方面,可由几个步骤来思考;首先,思考死亡其实是思

    考生命。因为在生命里离不了死亡,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因为有限,所以要珍惜。再者,体认死亡就是体认生命的意义,而接受死亡会让我们承担生命的责任。

    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我们从中国先民信仰中的死后世界,来谈如何落实宣导中国人生死教育的观念。
二、中国先民信仰中的死后世界
    1.二元论及三层式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当二元论的,比如说有魂与魄,有天与地,阴与阳,气与

    形,裨与鬼。我们的宇宙观是一个三层式的宇宙观,上面有天庭,中间有人间,下面有阴间。同时我们对天庭跟阴间的看法,因着我们没有办法实际经验到,所以常常用人间的经验来想天庭是怎幺样,阴间是怎幺样。比如说我们到过很美好的花园,就会说这个花园太美了就像天堂一样。而阴间呢?想象与人间一样,最明显的,我们在许多丧葬的礼俗中,烧一些日用品给亡者用,以前是烧房子烧车子,现在又烧信用卡,因为人间已经进步到使用信用卡。这些想法全按照人间的经验来想象阴间。不过烧车给亡者使用,就还得烧些汽油才对,否则怎幺开车呢?

    2.人类之本质结构

    在我们的文化里,人分成魂与魄,魄是肉体,魂是精神,魄死后归土,魂死

    后归天,二者都是回归自然。另外在中国的文化里常常有三魂七魄之说,三魂为灵魂一:赴十殿阎罗王受审而后轮回转世,轮回的观念是受佛教影响。灵魂二:藉由做功德手续来移民「阴间」,这是受道教的影响,所以要做很多的功德,请道士来念经超渡。灵魂三:由道士叫回家中点主含炉于公妈牌位,这个其实受儒家影响,愤终追远,所以家里要有一个祖宗的牌位,灵魂要由道士叫回来。如在外面因不幸事故死亡,如日本名古屋的飞机失事,或者大陆的千岛湖失事,这些亡者的家属需请道士到失事的地点去把魂给引回来。

    七魄就是入土为安。无缘的骸骨则加以供奉以免作祟人间,即为有应于之由

    来。而鬼魂的种类分善鬼和恶鬼,善鬼就是被供奉的祖先灵魂(公妈),可庇佑子孙及其家庭事业。恶鬼就是孤魂野鬼,所谓孤魂就是子孙断绝香火的亡灵。无嗣的孤魂,是无后之男女亡灵。厉鬼就是枉死的亡灵,人间疾病、灾祸苦难之来源,这些孤魂野鬼会沦为恶鬼,有时会回到阳间危害人畜,所以我们用阴历七月来供养他们,来讨好这些好兄弟。在安宁病房中常会看到一种现象,例如:一位女士到四十几岁还没有结婚,她得了末期癌症,在去世以前她恨怕变成孤魂野鬼,所以她要收养兄弟或姐妹的孩子,成为她的义子或是义女,以便有人供奉,这样她就不会变成孤魂野鬼。
三、恐惧死亡的原因
    为什幺我们会那幺害怕死亡呢?究其原因可有下列四项:

    (1)未知的恐惧: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的传说及禁忌,人们弄不清死亡是怎

    幺回事,死后的世界如何?连自己的亲人死后也可能变成厉鬼来害人,自然会心存恐惧。

    (2)失落及分离的恐惧:人死亡是总体的失落,我们在人间拥有的一切都必须分离,我们舍不得人间的人、事、物,皆要舍下。如果一个人平常就不能处理失落及舍的经验,对于死亡自然会恐惧。

    (3)死亡的形貌及死亡过程的恐惧:古代死亡都是发生在家里,小朋友很自

    然的看到祖母生病了或阿公生病了,每天放学回家看阿妈,一天比一天弱,一天比一天瘦,死亡是自然现象。现在都发生在医院,小朋友突然看到的就是遗体,参加的是丧礼,人们想象死亡的过程一定是很恐怖,而且身上插满管子,一定很痛苦。

    (4)未了心愿的遗憾及对人生过程的悔恨,来不及补救之恐惧:因为人们不做死亡准备,不预立遗嘱,一旦死亡发生则发现许多未了心愿的遗憾已来不及弥补了。
四、生死教育
    国人大部份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以上所述,吾人认为死亡教育就是一个生命的

    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放在由未知变已知,从不甘心到甘心、放心。而生死教育核心可由以下四点来阐述:

    (1)将「未知」变为「已知」:

    生死的奥秘及死后世界是属于宗教领域的,培养坚定深厚的正确信仰,将可

    减除对死亡未知的恐惧。

    (2)对失落、对人生无法避免的悲剧,如死亡之态度: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有许多失落,比如说我想要考到一个理想的学校,如果未达愿塑,就是一个生命中的小失落。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参加学校合唱团,他非常珍惜这个合唱团,因为合唱团这群朋友是他喜爱的同侪团体,他又喜欢唱歌,后来他的声音变粗了不好听,就被合唱团给开除了。他关在房里三天三夜,不吃饭、不出来,非常深度的忧郁。他觉得自己已经死掉了,那幺珍爱、那幺宝贝能参加这个合唱团,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可是现在被开除,几乎类似小的死亡经验,此时是一个非常好的死亡教育机会,藉此机会父母、师长给孩子一次死亡教育。我们社会有很多新闻,如:有一个大学生,他的女朋友对他表示冷漠,他就在热水瓶里下毒,要让女朋友生病,然后照顾她,看她是否能回心转意?差点把女孩子害死,像这位男学生就是缺乏生死教育,他无法健康地处理及面对生命中无可奈何的失落。所以生死教育第一个要径不是从哲学、文学、历史著作来着手。而是从人的生命中间,尤其是对失落,对无法避免的一些情况的态度来着手,是怨天尤人吗?则需从「怨天尤人」慢慢学习成「谢天谢地」;他要从「舍不得放不下」学习到「舍得放下」;他要从「不甘心」到「甘心认」;把这个事情是一个「危机」看成是一个「转机」。就是要学会人生无法避免的失落态度着手,要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学习。对于这些小的死亡、小的失落,我们都能「谢天、谢地、舍得、放下、甘心认、转机」。有了这样的学习,当真正的死亡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以谢天谢地、可以放下、危机过后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不是一蹴可及,也不是一步登天,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我二十年来照顾上千个临终病人,看到形形色色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曾看过一位十七岁的女孩长的那幺漂亮,在她临终阶段过最后一次圣诞节时,我们给她办一个最佳女主角的宴会,女孩一个一个感谢,真的是谢天谢地,谢父母、谢医生、谢护士、谢姊姊及所有的人,因为她活得很满足很喜悦,这是一个最好的死亡教育。所以死亡教育并非由理性着手,而是在乎平常每一天的生活中的生活教育。

    (3)认识、接受、参透人生的有限性及人的脆弱性:

    实际上生命就是要认识、接受、及参透人生是这样的有限,而且人是脆弱的。

    我记得护理系三年级刚刚实习的时候,在急诊室看到一位长得很壮的男性,被脚踏车撞倒下来,太阳穴被石头打到,结果就昏迷,变成植物人,当时我在思考人到底是什幺?人好脆弱,那幺强壮的一个人,脚踏车碰一下就没了,变成植物人,人的身体及心灵都是相当脆弱的。一些青少年「好象无限的生命任你磋跎荒废」,等到能参透人生的有限性,才会「珍惜有限的现在」,这也是生死教育的要素。(4)认清何为永恒,因而调整价值秩序:认清什幺东西对生命是重要的。在生死教育里,其实是要做一个价值观的调整,我建议现在大学开的生死学课程,要从这个角度来着手。

    从学生的价值观调整,价值观反省,对生命的脆弱性,有限性的参透领悟作为方向。孔子说:「未知化,焉知死」改成「末知死,焉知生」,从死亡来领悟生命是什幺?死亡教育是人格教育整体中的一环。
五、从人格教育看死亡教育:
    (1)「电子鸡」的省思

    近来小朋友玩电子鸡风气很盛,这是非常负面的人格及死亡教育。因为小朋

    友若饲养真正活的宠物,则必须对牠负责任,要喂牠,处理大小便,生病了要看兽医,不可玩厌了就随意弃置,宠物若死亡则会经验到哀伤。但电子鸡则不同,玩厌了就把他丢到抽屉中;死了再接个钮就会复活。混淆生死的不可逆性,也误导对生命的无责任感及不尊重。将无生物与有生物混为一谈,更是最错误的生死教育。

    (2)生命的三幅度

    生命有不同幅度,第一个幅度是生理生命,这不言而喻。第二个幅度是内涵

    生命,这个内涵生命由贫乏到丰富,能有极大的差异,端视人如何选择及如何充实自己的内涵生命。第三个幅度是超越生命,由腐化到不朽,也是人能自由选择的生命方式。就因为生命有限,人终有生理生命的死亡,才能突显它的价值,更加充实内涵生命而使超越生命之不朽。

    (3)求生愈厚,愈怕死

    现代许多人因为从来不想死亡的问题,只想生的问题,如何吃得好,穿得好,

    高官厚禄,名声权力财富,因此会怕死怕得要死,因为求生愈厚,愈怕死。生死不能沟通不能互渗,只能生,不能死,就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更趋向现实与功利。完整的人格教育应注重在生死沟通及生死互渗的观念。

    (4)生涯规画

    现代人很重视「生涯规画」,可是好象多在规画如何生,却忘了规画生、老、

    病、死。一旦老、病、死来临,就慌了,不知如何应对。国人缺少预立遗嘱的习惯,常见人死后,仍留给家人许多困扰及麻烦。86年暑假民生报及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发起预立遗嘱征文活动,带动社会风气,今人赞佩。

    (5)死后生命之信仰

    死后生命是属于宗教领域的问题。只有具备经典的正信宗教才有一套死后生

    命完整信仰的理论。具深度正信宗教信仰不只教人如何生,也教人如何死。宗教信仰也是人格教育中很重要的部份。正信宗教与怪力乱神有天壤之别。台湾近年来怪力乱神之风颇盛,更是需要以正信宗教来导正的时候了。
六、不同群体的死亡教育
    现今绝大部份的临终过程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中间,已经不像古代大部份是发

    生在家里。民间习俗要在家里断气,不然会变成孤魂野鬼。因此常在剩最后一口气时,压着呼吸球回家,在家里把管子拔掉。前面所有的临终过程却在医院,所以绝大部份医护人员都会接触到死亡。

    (一).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有下列五项要点:

    (1)领悟医学的极限:

    医学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死亡也并非医学的失败。

    (2)从自身的参考架构来领悟死亡:

    学生写遗嘱,希望他们从自身的参考架构,领悟死亡,反省死亡,从他死、

    你死到我死的经验反省生命,领悟死亡。

    (3)认知如何照顾临终病人与家属:

    我们必须增进知识与技术来照顾好临终病患及其家属。

    (

    4)澄清面对遗体的态度:

    由医护人员面对遗体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对人及对死亡的态度。

    作遗体护理时,我们应该把他当活人看待,跟他讲话,引导家属在旁边跟他告别,讲安慰的话,比如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你是一个好爸爸,我们以你为荣,我们永远记得你,永远爱你,你的一生很有意义等等。因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有一位肺癌病人,他临终时,因肋膜积水,而插了一条胸管引流积水。病人去世后拔掉胸管,流出许多水,请住院医师来缝合胸管拔除后的洞口。医师在缝合时,看到护理长在旁边清洗遗体并跟遗体说:「伯伯,我帮你脸擦干净,迭你上路」。医生听了好感动,他也就开始说:「伯伯,我要把你的伤口缝起来,对不起喔!如果你感觉痛的话,忍耐一下,两针就好,现在缝第一针,现在缝第二针⋯」。这个病人的太太跟儿子本来在旁边哭,看到他们二个人的态度也就一起跟父亲讲话及告别。二个礼拜之后,丧事办完了,妈妈带着儿子回来道谢,

    特别指明感谢护理长和那位住院医师,说他们永远无法忘记,在先生去逝时,旁边的人士怎样对待遗体,这是以前的医学及护理教育里所欠缺的一环,但却是很重要的。希望医学及护理院校能从对待遗体的态度教育着手,一起来尊重生命。

    (5)借着认识死亡更重视以「人」为本位的医学:

    人是什幺?生命为何?借着认识死亡更重视以人为本位的医学,是我认为医

    学教育里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病人的死亡教育:有下列四项要点:

    (1)借着同理心,使病人不至感觉孤独无依,幽谷伴行,陪伴他、关心他、爱他,你才可以教育他,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借着关怀,陪他成长。

    (2)借着症状缓解使病人不至痛苦,而可致力于灵性的成长。如果身体上有

    痛苦,或整天呕吐、痛,根本没有办法提升到灵性的层面。他所有的注意力及精神,都放在身体的痛苦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安宁照顾为什幺首先要缓解他的症状,因为若症状不缓解,病人根本没有办法好好准备他的死亡。缓解痛苦以后,就能慢慢借着各种治疗,像:意义治疗法、怀旧治疗法、宗教咨询等协助他灵性成长,准备死亡。

    (3)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唯有活得丰富,体会生命意义时,才能坦然迎

    接死亡。

    (4)认知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出路:此时牵涉到宗教信仰,只有正信的宗教,

    才能使人获致平安。

    (三)对病人家属的生死教育,有下列三项要点:

    (1)爱结与依恋的松弛与转换:家属为什幺会哀伤呢?就是因为有爱结,这

    是英国相当有名的学者提出的哀伤理论。「爱结」就像二只手握在一起,一只手失落了,另一只手就会感到哀伤及空虚。如夫妻感情很好,结婚多年,其中有一位去世,另外一位很容易生病,二年之内去世的或然率也会高过这个年龄层的一般比率。所以家属的生死教育是对爱结的松弛与转换,他可以去握另一只手,另外一只手并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将爱与精力投注「转换」到其它的理想与事、物上面。

    (2)困着更领悟生命,而将生命做更好的利用:

    家里有一个所爱的亲人去世了,他不但不悲观消极,反而因着死亡让他更参

    透,领悟生命,更好的过每一天,也借着这样的机会他可以净化价值观。

    (3)净化价值观:

    借着死亡的启示而净化生命中何为重要,何者不重要的价值次序。

    (四)一般民众的生死教育:

    (1)死亡准备:

    在今天这样意外频传的时代,实际上每个人平时就应做好死亡准备。死亡准

    备分为物质与精神贰个层面:

    物质准备:预立遗嘱、预立委托人、交代丧葬、遗物、遗言等。平时就做好

    这些准备,心里会坦然无惧,万一碰到真的死亡来临,家人也不至于慌乱了。

    精神准备: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人成长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为

    「统整」。若一个人到老,或即将死亡时,回头一看,感到过去生命毫无意义,白活了,一片混乱与失望,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对死亡的精神准备,就是要对生命的重新评量与统整,以使对生命满怀满足。

    (2)人生观、价值观之反省及确立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丰富生命内涵,超越死亡的腐朽。

    (3)面对拥有及失落的态度与处理

    人生中的失落就像是许多的「小死亡」,如何处理这些「小死亡」将为将来

    面对真正死亡的态度奠基。好的生死教育是从学习面对拥有及失落的态度与处理着手。

    (4)丧葬习俗与文化的建立

    从丧葬习俗可看出一个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台湾社会的丧葬习俗最混乱,没

    有礼仪规则,随葬仪社摆布。有些人甚至标新立异,在丧车上跳脱衣舞,在葬礼中播放录像带,不伦不类。导正丧葬礼仪的正规化,庄严肃穆,是社会民间及政府该注意的时候了。

    (5)死后世界的信念:

    死后世界的信念,是属于宗教的领域。医学、心理学都无法给我们一个死后

    世界的信念。傅伟勋教授的著作〔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言及构成宗教的十大要素:1.「开创人格:像基督宗教的开创人格是耶稣基督,佛教的开创人格是释迦摩尼。2.基本的圣典:基督宗教有圣经,佛教有佛经,一定要有基本经典,否则就会以讹传讹。3.终极关怀。4.终极真实。5.终极目标。6.终极承担与献身。7.解脱进路:就是得救的方法,基督宗教与佛教这些正信的宗教都有解脱进路。8.世界观:宗教也给我们一个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是怎幺来的一个宏观。9.人生观。10.精神共同共同体:如教会或佛教的团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宗教的十项要素中,有五项是与「终极」有关的,可见对人生终极问题是一定会牵涉到宗教的。
七、结论
    有一首诗,「活在当下」:「起初我想进大学想的要死。随后我巴不得大学赶快毕业好开始工作,接着我想结婚,想有小孩,想的要命。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我回去上班。之后我每天想退休,想的要死。现在我真的快死了,忽然间我突然明白了,我忘了真正去活。」这首诗,很有意思。每一天活得很好,死的时候就会很好。每一天活不好又怎能好死呢?

    对生命的态度,如果是汲汲营营,处心积虑,非要不可或非不要不可,拿不

    起放不下,失落什幺就好象世界末日,没有办法接受失落,面对分离,那幺有一天他会非常困难面对死亡。一个人临终时,如果心理有这样的三个态度,就是「谢谢你」、「对不起」、「再见」,他就会平安。所谓「谢谢你」,就是心理充满感恩的心,谢天谢地谢人,感谢所有的一切。第二是「对不起」,谦虚地承认自己在某方面是不完美的,道一声歉,对天,对人。最后放下,对失落,对分离潇洒地放下。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养成,平常从来不会感恩,到临终的时候,就不会说谢谢你。从来不反省自己的不好和不完美,到临终就不会说对不起。对失落与分离放不下的,也不能说「再见」。最后让我们的人生如泰戈尔的诗一般:让生灿如夏花,死美如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