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克镳
导言
去年神学年刊中笔者曾介绍当代神学家卡.拉内(KARL RAHNER) 神父论基督之死的「圣事标记因」(SACRAMENTAL-SYMBOLIC CAUSALITY);1 当时已计划于本期年刊中继续介绍拉内有关基督意识的独到见解。刚巧今年辅大神学论集五十四、五十五两期中,张春申神父先后发表两篇大作,详细讨论有关耶稣的知识及意识的问题;张神父从圣经、传承以及现代神学各方面讨论这问题。2 笔者愿意继续这一探讨,专门介绍拉内对这问题的精辟见解;张神父在论耶稣的意识一文中也曾撮要地介绍拉内的思想,3 但因该文是全面性的探讨,无意详细研究拉内的思想,本文可作为这方面的补充资料。
在天主教神学范围内,有关基督的意识和知识的探讨,在梵二前的一段时间,曾一度成为基督学的热门问题;4 梵二以后,基督学的争论点渐渐转移到基督的身份上。5但基督的意识及知识问题,与祂身份的问题是无法分开的,对于降生奥迹及基督身份的了解,自然也影响到有关祂的心理与认知的看法;反过来说也是真的。所以有关基督的意识与知识的问题,虽然现在已不是明显的热门问题,但一直是隐伏在对基督身份的探讨后面的重要问题。
在拉内的基督学中,这问题也占很重要的位置;拉内的基督学主要是一种超历史的先稔的基督学(TRANSCENDENTAL CHRISTOLOGY),他不以基督的生平事迹为起点,却从人的普遍状况与特性出发,研究基督的奥迹。6 拉内对基督的意识与知识的探讨,可以说是连贯这种先稔基督学与历史角度的后稔基督学(HISTORICAL-CATEGORICAL CHRISTOLOGY) 的桥梁,7 俾能继续发挥一种以基督生平事迹为基础的基督学。
拉内对于基督意识及知识的见解,被不少学者视为有关这深奥问题的突破;8 当然不能算是这问题的完满答案,但至少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既然拉内的理论贡献重大,在他自己的基督学中又占重要位置,所以很值得我们较详细地加以研究。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讨论拉内有关基督意识的见解,希望有关基督知识的问题也会因此更为清楚。9 本文第一部份首先介绍拉内有关的思想,然后在第二部份指出其特殊贡献。
(甲) 卡.拉内关于基督意识的见解
「荣福直观」(Beatific Vision) 与「直接神视」(Immediate Vision)
传统神学二向以荣福直观解释基督意识与知识的问题,称基督在世时已经如天上神圣一般享有直观天主的特恩。10 原因在于基督是圣言降生成人,要把救恩带拾人类,因此祂本人在世时便应该享有这完满救恩,即面对面享见天主的荣福直观;同时,因着这荣福直观,基督又能在天主内谛观一切,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使命,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拉内首先对「荣福」一词发出异议,认为与天主亲近并不一定带来荣福;11若说耶稣在世时常享受天上的荣福,那么在山园祈祷时及垂死的痛苦中,难道祂也享有这荣福吗?传统神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或是把基督的意识划分为两个互不干犯的区域,或是说在受难时荣福直观的神恩暂时中断;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况且耶稣在世时真正是一位旅居尘世的路人(VIATOR),祂必须接受各种痛苦与考验,才能作我们的楷模。为了这些缘故,拉内建议把「荣福直观」一词改为「直接神视」(IMMEDIATE VISTON)。12
外在理论(extrinsicist theory)
除了建议把荣福直观改称直接神视外,拉内又分析对这种直观或神视的两种不同解释:即外在理论(EXTRINSICIST THEORY) 与内在理论(INTRINSICIST THEORY)。13 外在解释把基督的直观视作一种额外的恩典,因着基督的特殊身份而赏赐给祂的。这理论是以所谓「完美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ION) 为依据,祂的人性既然与圣言结合,故应享有一切完美及特殊恩宠,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世时不断享见天主的直观神恩。这种视直观为额外恩典的看法,也影响了对直观性质的了解,把它看作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认识,认为藉着直观,基督清晰地看见天主,就如一本书或一面镜子一般,同时又在天主内洞悉一切世间的事物。14
拉内认为这种对直观的外在解释不无困难,首先这与圣经的记载不甚配合,福音上介绍的基督是一位懂得发问、疑惑、学习、惊讶、深受感动……曾遭受到被天主遗弃的垂死痛苦的基督。15 再者,假如耶稣在直观中对自己的身份、使命及在祂身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完全瞭如指掌的话,那么,祂对于天主的信赖与委顺将是轻而易举;祂的自由抉择也大受限制。16
内在理论(intrinsicist theory)
因此,拉内给直接神视提供一种较内在的解释,把这神视看作降生奥迹的必然因素;同时认为这不是一种客体般的认识,却是主体的自我意识。首先,拉内反对把直接神视看作一种额外、附加的恩典,他强调直接神视与降生奥迹根本无法分割,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个不同幅度,圣言与人性的结合(HYPOSTATIC UNION) 是降生奥迹的存有幅度(ONTOLOGIGAL DIMENSION),直接神视便是这奥迹的认知幅度(EPISTEMOLOGICAL DIMENSION)。17
拉内的见解基于他的一个重要哲学理论,即任何事物的存有与认知的一致性。18他发挥圣多玛斯的意见,主张一切事物都朝着意识境界前进,趋向于「自反」(REDITIO IN SE) 的能力。19事物必须通过认识及爱才能返回自己、临在于自己(SELF-PRESENCE),这种自反或临于自己的能力正是事物存有的程度的指标。20 初看起来,拉内的理论好像犯了「泛意识论」的错误,以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意识的,或是以为但凡没有意识的事物,便缺乏真正的存有。为了解答这疑难,应注意拉内对世界的看法,他认为在整个受造界,物质与精神之间,有一种基本上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物质具有潜力,不断趋向精神,有形的世界不断趋于内在化(INTERIORIZATION),无灵之物以达于意识为鹄的。21 拉内这种见解,不难获得进化学说的支持,由于造物主赋与的潜能,物质与精神之间并无不能跨越的鸿沟。
当然拉内也看到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基本区别,物质没有认知的能力,它只能被认识而不能有所认识;物质固然朝着意识界前进,但它本身的意识只是尚在发展中的潜能,因此物质的存有程度是很贫乏微弱的。22 随着人的出现,物质的世界首次返回自己,进入自我意识,所以人是有形世界的颠峰,他的存有高于一切物质界之上。由此看来,拉内所持存有与认知一致性的理论,具体上指一切具精神的主体都能基本上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与实况;更具体地说,天使与人都能各自认识自己的身份与特性。其实这哲学原则与心理学理论也相符,正常的人都能基本上了解自己的身份,精神分裂的一种表现便是对自己身份的误解与错乱。
认知与存有不但一致,而且自我意识的程度与存有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存在个体越成全,其自我意识也越深,如此天神的意识胜于人的意识,因为前者是直觉的,无需透过物质的中介。现在让我们返回基督意识的论题,拉内认为不但物质界不停地朝着精神迈进,就是人本身也在不断进展中,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却在不断成长与实现中。人之所以为精神体,因为他对神具有无止境的开放(POTENTIA OBOEDIENTIALIS),拉内认为这是给人最好的定义。23 既然人最基本的特性是对于神的开放,那么神的临在与占有,并不减弱人的价值,反而把人提升到更完满的境界。从这角度看来,圣言降生的奥迹无异是把人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因为圣言的临在与结合满全了人对神无止境的开放。24 依照上述存有与认知成正比的原则,降生奥迹既然是人的最高境界,这事实该是基督的人性所意识到的,而且这意识的深度远胜于一般人的自我意识。25 拉内称基督完全被圣言占有的意识为直接神视,它不是额外附加的恩典;却是降生的奥迹的内在因素,这不外是把圣言与人性的结合由存有的层面引申到认知的层面。
「基本状况」(basic condition)
拉内除了以直接神视为降生奥迹的内在因素外,他的理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神视不是主体与客体间清晰的认识,而是同于主体的意识。26 他又把意识区别为两个不同的层面或型态,即未经反省、含蓄、非概念的意识型态,以及经反省的、明显的、以概念表达的意识型态。他认为基督的直接神视属前一种意识型态。27 这种未经反省的意识也可以称为主体的「基本状况」(GRUNDBEFINDLICHKEIT),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他一切精神行动的先决条件。28 人在认识任何事物时,便同时意识到自我及这个我与所认识的对象有所分别;除了这自我意识外,他还含隐地意识到一个更大的视野(HORIZON) 或可知的领域,他意会到这视野或领域比他所注意到的任何对象更广大,拉内指这视野或领域相当于一切可知事物的总和(TOTALITY OF ALL KNOWABLE OBJECTS) ;这种超越个别对象,趋向更大视野的动力拉内称为"VORGRIFF" (PRE-APPREHENSION)。29 就如人在观看一件事物时。他同时意识到围绕着这事物的背景;假如他蓄意观看这更广阔的背景时,他还是意会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他知道山外还有山,海洋尽处仍是浩瀚无涯的海洋,甚至整个大地也只不过是一颗微粒,被无边际的太空包围着。
这更大的视野或领域不但出现于认知的行动中,在作出任何选择时,人也意会到除了眼前选择的对象外,还有其他无数可以选择的对象。总之,人感到自己常被更大的真善美包围着,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之外还有更大的真理,在选择的对象以外还有更大的美善。这更大的视野或领域,这无止境的真善美,是我们认识或选择个别对象时不可或缺的条件。假如没有这视野,我们根本无法形成抽象的概念或把个别事物列于存有的范畴。30 拉内认为这不断伸展的视野,这无尽的真善美,到最后该是天主自己。拉内称之为「无名的奥秘」(NAMELESS MYSTERY),31 这奥秘充塞天地,环抱万象,包围众人,这奥秘同时是光明与晦暗,正如在太阳的光辉下我们看见一切,但太阳本身却光耀夺目,不可正视;这奥秘沉默无言,却不断邀请人朝着更大的真善美提升,催促人超脱万物,超越自我,迈向无限的真善美。32 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名称称这无名的奥秘;无信仰的人否认这奥秘的存在,却无法对这无止境的更大视野给予一个满意的解释。
拉内称这种被奥秘包围的意识为人的「基本状况」,这是一种含蓄、未经反省、非意念的意识,但却深深植基于人心,成为他一切精神行动的基础。拉内视基督的基本状况与一般人的相似,同是一种被天主包围的感觉;但因祂的人性与圣言结合,被圣言完全占有,所以在祂心灵的深处意识到与天主的绝对及唯一无二的亲近(RADICAL AND UNIQUE CLOSENESS TO GOD ),一种跟天主极密切的关系,这是一般人意识不到的。33 这便是基督灵魂的基本状况,拉内把这基本状况看作基督所享有的直接神视,定是一种主体的、未经反省的意识,并非一种客体般的认识。
基本意识渐趋明朗化
按拉内的意见,未经反省、非意念的意识形态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渐趋明朗化及以概念表达出来;34因此基督的直接神视或基本状况也渐由含蓄、直觉的层面发展到反省及表达的层面。这是真正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发展需要一段时间;同时,耶稣也须藉着外在的环境,通过与别人的来往接触,透过四周发生的事情,以及在圣经的指引下反省学习,以便更了解及更清楚表达自己的身份与使命。35 基督很早便发现自己与天主独特的关系最适宜以父子的关系来诠解及表达,所以在福音中耶稣的言行间流露出很深的子的意识,一种由父而来,及不断回归天父的心态。拉内解说基督这种子的意识正是祂作子事实的认知层面。耶稣又认定天国的图象最能解释祂受于天主的特殊使命,所以福音中天国成了基督宣讲的主要对象,祂甚至把自己本身比作天国的来临。36 称基督这种探索、诠解的过程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并不是说祂由一无所知的境界渐渐进入意识及认知的境界,而是说由一种含隐未能解说的基本意识渐渐进入一种明显,以概念表达的意识。37 拉内的见解一面维护基督在基本上常具有天主子的意识,一面又强调祂有真正的心理意识的发展,使祂的生平历史更有真实感。
1.「救恩的「圣事标记」 卡.拉内论基督之死」,神学年刊6 (1982) 11-20
2.「耶稣的知识与意识(上)」,神学论集54 (1982) 537-552;「耶稣的知识与意识(下)」,神学论集55 (1983) 79-93.
3.art. cit., 神学论集55 (1983) 86-89.
4.参阅W. Pannenberg, Jesus-God and Man (London, SCM, 1976) pp. 328-334; 有关书目参阅K. Rahner, "Dogmatic Reflections on the 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Christ", TI vol. 5, pp. 193f., note 2. 以下简称"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
5.有关近日基督学新趋势,参阅H. Miessen (陈宽薇译),「基督论的新趋势」,神学论集47 (1981) 55-62; F. S. Fiorenza, 「梵二以后的基督论」,神学论集51 (1982) 49-69.也参阅A. Dulles,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hristology: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Living Light 13 (1976) 119-144; G. O' Collins,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Jesus? (New York, Paulist, 1977); B. Cooke, "Horizons on Christology in the Seventies", Horizons 6 (1979) 193-217; B. O. McDermott, "Roman Catholic Christology : The Recurring Themes", Theological Studies 41 (1980) 339 -367; A. Schilson-W. Kasper, Christologie im Prasens. Kritische Sichtung neuer Entwurfe (Freiburg, Herder, 1977); L. Renwart, “Un signe en butte a la contradiction (Lc. 2,34). La Christologie dans quelques ouvrages recents", Nouvelle Revue Theologique a. 112, t. 102 (1980) 716 -754.
6.K. Rahner, FCF, pp. 206 - 208; 参阅H. Miessen, art. cit., 神学论集47 (1981) 56; F. S. Fiorenza, art. cit., 神学论集51 (1982) 51; O. H. Hentz, "Anticipating Jesus Christ : An Account of Our Hope", in L.J. O' Donovan (ed.), A World of Gra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s and Foundations of Karl Rahner ' s Theology ( New York, Seabury, 1980) p. 110.
7.K. Rahner, “Jesus Christ, IV”, SM vol. 3, p.200.
8.参阅A. Grillmeier, “The Figure of Christ in Catholic Theology Today”, in J. Feiner et al. (eds.), Theology Today, vol. 1 (Milwaukee, Bruce, 1965) pp. 99-105; J.-J. Latour, “Imago Dei Invisibillis”, in idem et H. Bouesse (eds.), Problemes actuels de Christologies (Paris, Desclee, 1965) pp. 246-249; E. Gutwenger, “The Problem of Christ’s Knowledge”, Concilium 2(1966) 48-55, R. E. Brown, "How much Did Jesus Know-A Survey of the Biblical Evidence",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29 (1967) 343f.
9.拉内对于基督知识的见解参阅 “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 vol. 5, pp.200-202.
10.奥脱,天主教信理神学上册(台中,光启1967) pp. 271-275; 奥脱称这为神学上确定意见。
11."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 vol. 5, p. 203.
12.ibid.
13.ibid. pp. 204f.
14.ibid. p. 207.
15.ibid.
16.ibid. p. 202.
17.ibid. pp.206-208 这里拉内没有用 “ontological” 与 “epistemological” 两字,却用了"ontic" 与 "on-logical". 当拉内把这两词对立时,其意义与习用上 "ontological" 与"epistemological" 的对立相同。
18.ibid., p. 205; 拉内在他的哲学著作曾详细讨论这基本原则,参阅 SW. pp. 67 - 77; HW, pp. 37-44.
19.参阅多玛斯Summa Contra Gentiles IV, 11.
20.HW, pp. 45-52; 拉内称存有属类比性质,存有的程度与意识或自反的能力成正比。
21."Christology within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the World", TI vol. 5, pp. 161-168.
22.HW, pp. 49f.
23.HW, pp.66f.; "On the Theology of the Incarnation", TI vol. 4, P. 109.
24."On the Theology of the Incarnation", TI vol. 4, p. 110; "Current Problems In Christology". TI vol. 1, pp. 170f., and note 3.
25."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 vol. 5, p. 206.
26.ibid., p. 208.
27.ibid., p. 199, 208f.
28.ibid., p. 200.
29.ibid., p. 201: HW, pp. 58 - 60.
30.“Vorgriff” 是拉内思想主要观念之一,在SW中有很详细讨论 ,他证明人觉察到更大视野或领域的超越能力("Vorgriff”) 是形成抽象概念及认识实有的先决条件。参阅SW, pp. 117-236.
31."The Concept of Mystery in Catholic Theology", TI vol. 4, pp. 51f.; 拉内也称这奥秘为「神圣的奥秘」(Holy Mystery) (Ibid., pp. 53f.) 「奥秘」一词对拉内神学极重要,除上述文章外,请参阅FCF, Ch. II : “Man in The Presence of Absolute Mystery" (pp. 44-89).
32.超脱的理由不在于这世界不好,拉内强调天主临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因祂是万物的范围与基础 (horizin and ground),祂超越万物之上 。因此拉内认为一方面必须在万物中找寻天主,同时又应该不断超越万物,参阅 "The Ignatian Mysticism of Joy in the World". TI vol. 3, pp. 277-293; “Being Open to God as ever Greater”, TI vol. 7, pp. 25-46.
33.FCF, p. 249: 拉内也称这种独特的关系为 "direct presence to God", 参阅"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 vol. 5, p. 209.
34.“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 vol. 5, p.211.
35.ibid., p. 212; FCF, p. 249.
36.FCF, pp. 251-254.
37.“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nesss”, TI Vol. 5, p.212.
(乙) 卡.拉内的特殊贡献
一、更符合空虚自己的降生神学
拉内关于基督的意识问题提供直接神视的解释,的确把这个讨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少神学家,不论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的,都一致认为这是拉内的特殊贡献。38这见解的优点格外在于它的内在性质,认为直接神视不是附加的恩典,却是降生奥迹必然的因素。这种解释可以克胜传统神学有关基督的荣福直观所遇到的困难。首先新约没有提及基督生前时常享有面见天主的特恩;39 反而告诉我们,祂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无异(斐二,七);又说祂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是我们真正的长兄(希二,十七)。传统上以为这荣福直观的意见来自圣奥斯定,但事官上也并不那样确定;40至于教会训导也没有明文指出基督享有这特恩;教宗比护十二在「奥体」通谕中也只不过按照神学传统提及基督的荣福直视,无意对这传统作出权威性的声明。41这种特恩基于受希腊思想影响的完美原则,这原则跟基督空虚自己,与常人无异的降生神学不符,后者成了今日基督学的普遍趋势。42 因此拉内所提出直接神视的解释在今天的神学上更受接纳。
二、兼顾基督的基本意识与心理发展
拉内强调人的意识应分为不同的层面或形态;把这理论应用于基督的意识可以解决一个双重的困难。一方面保存了正统神学所持意见,说基督常具有天主子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能顾及基督精神生活发展的真实性。首先,神学上往往争论耶稣何时才知道自己为天主子的身份及作默西亚的使命,有些人说耶稣在孩童时代便清楚知道,有些说在领洗时才得到特殊的启示,更极端的说要到复活后基督才明白了解自己的身份与使命。43拉内的解释可以符合正统神学的意见,他承认耶稣自孩童时代,开始有自我意识时,便基本上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即意识到与天主的唯一无二的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来说,拉内关于基督心灵基本状况的解释,又说出了基督心理发展的事实。祂也和常人一般,在身体与智慧上逐渐成长,也得从四周的一切学习与反省,以便解释祂与天主那种独特的关系。在古经的光照下,这种独特关系的意识逐渐明朗化,成为子及默西亚的意识。即使在公开传教的生活中,耶稣仍在探索这默西亚使命将如何具体地完成。这种对自己身份、使命及命运不完全清楚,以及探索的需要,使耶稣不断向天父开放,信赖及交付。其实,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有些含糊不清,并不是一种欠缺,反而更符合人的真实处境,而且是全心仰赖天主及真正运用自由的先决条件。基督在探索中所表现的信赖与服从,正是我们基督徒的最好楷模,就如希伯来书劝勉信友们应「常以双目注视信德的始创者和完成者耶稣」(希十二,二)。
三、视降生奥迹为历史过程
接受基督心理发展的事实也会影响对基督生平的看法;否定了这心理发展,基督的生平便谈不上是真正的历史。祂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作给我们看,好叫我们效法而已。这无异说基督的一生在白冷降生时已全部完成,日后并没有真正演变的过程;这种看法与今日动态,历史角度的基督学观点不同。44拉内把降生的奥迹视作一个延续至基督圣死复活的奥迹。45因着圣言降生,基督成了天主子,但这天主子的身份不是机械式的一下便完成;还须在基督的一生中渐渐实现。降生的奥迹固然给了这作子的生活一个形上的基础,但子的身份还要透过基督向天父不断的交付,以存在的方式渐渐完成。46所以垃内强调,福音上所载耶稣对天父的朝拜、感恩、祈求、信赖与服从等行动都是构成祂作子身份的要素。47 正如每个人都在不断成为他自己,耶稣也一生不断实现自己,直至死在十字架上,祂才满全了子的身份及默西亚的使命。
这种对基督生平的认真态度是由于相信祂有真正的心理意识的发展;根据这种看法,基督的生平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过程。虽然拉内的基督学主要是先稔的、超历史的基督学,他自己没有充份发挥一种以基督生平事迹为基础的基督学,48但他对于基督意识的见解,给了这种历史角度的基督学一个有力的支持。拉内又多次强调,「意识基督学」(CONSCIOUSNESS CHRISTOLOGY) 或「存在基督学」(EXISTENTIAL CHRISTOLOGY) 应与「形上基督学」(METAPHYSICAL CHRISTOLOGY) 殊途同归;49假如我们认真地以基督对天父独特关系的意识为出发点,探究祂一生所表现的那种自己完全来自天父及不断回归天父的心态,我们不难到达传统上以圣言降生为出发点的形上基督学。其实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正表明拉内所坚持的存有与认知一致性的原理。存在的基督学以福音中耶稣的生平为起点,是一种从下而上的基督学,是今日较普遍采用的基督学方法。50
四、提供基督徒的意识模型
拉内将基督的直接神视看作祂心灵的基本状况,且与一般人的基本状况在结构上相似,是一种向着无限奥秘的无止境开放,这奥秘本来是沉默及无名的,人被它包围着却不知怎样称呼它,即使给了它一个名称还是感到词不达意。待基督来了,祂给我们启示了这奥秘的名称,原来这沉默的奥秘便是天父。祂在默默中化育万有、亭毒众生。在基督的光照下,人才知道自己向着无限与永恒不断超越的那股无名动力,正是一种归根返源,回归天父的趋向。原来每个人都是按照基督昨子的肖像受造,带着子的形象,51要和基督一起,在圣神的启发下不断呼喊:「阿爸、父啊!」作基督徒的真正意义便是便自己灵性的基本状况渐渐明朗化及基督化,参与基督作子的意识,感到自己是由父而来,并要以绝对的信赖及完全的交付,不断回归父家。
再者,基督徒既分享基督作子的意识,也该加深彼此间是兄弟姊妹的意识,要像基督一般向别人开放,为别人而生存。这种向天父及弟兄的开放便是件基督徒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拉内对于基督意识的反省,不但对基督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基督徒的灵修生活也有重要的启发。
结论
上文简要地介绍了拉内有关基督意识的见解与特殊贡献。读者也许注意到,拉内对这问题的解释,除了基督学外,也涉及不少拉内思想的其他要点,诸如存有与认知的一致性,人的不同意识型态,以及人向着奥秘无限开放的基本状况……等。因此,拉内对于基督意识的理论可说是他思想的纲要,明白了他对这问题的解释,自然会对他的思想体系有一概括认识。
要讨论人的心理及意识问题,本来已是极奥妙复杂的;现在要探讨人而天主的基督的意识,更无异企图进入奥秘中的奥秘。拉内当然无意对这问题作出解答,只是设法给予一个探讨性的解释;欲知这解释是否正确可靠,最好还是看看定是否与新约资料配合。拉内不是圣经学者,但也熟读圣经,对新约介绍的基督有很深的体会。他对于基督意识问题的反省,虽然哲理成份很重,但基本上还是受着新约资料的指引。
拉内所介绍的基督与福音中的基督相同,是一位懂得发问、疑惑、学习、惊讶、深深感动、曾受到被天父遗弃的垂死痛苦的基督。(注五十二)诚如希伯来书所说,是「一位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受过试探的,只是没有罪过。」(希四,十五)另一方面,这位基督也能向门徒们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十四,九)。53 祂深深意识到自己与父之间有着一种唯一无二的密切关系,一种无法描述的子的意识;这种意识由祂一生向天父的绝对开放,无条件的信赖与交付中表露出来,使祂在各种试探中常保持忠贞不二,成为「信德的始创者和完成者」。
若干有权威的圣经学者,以圣经批判的方法对有关基督意识的问题加以研究后,他们乐于承认,拉内以信理神学家的身份对这问题所持意见,与他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相同。54 由此可见,拉内的理论解释,不但带来这问题的突破,而且与新约资料配合,是可靠的理论。
缩写:
FCF-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 New York, Seabury, 1978 )
HW-Hearers of the Word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69)
SM-Sacramentum Mundi : Vols. 1-6
SW-Spirit in the World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68)
TI-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 Vols. 1-20
38.见上注八。
39.参阅J. Galot, Who is Christ? A Theology of the Incarnation. (Rome, Gregoria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354f.
40.ibid., p.355, and notes 29, 30; 参阅张春申「耶稣的知识及意识(下)」,神学论集55 (1983) 84f.
41.ibid., p.358, note33.
42.参阅 ibid., pp. 356f.: “Other historical epochs and other mentalities may well have delighted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Jesus” most sublime perfections. In our own day, we tend to be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the incarnate Son of God has in common with our human way of life." (p. 357).
43.参阅R. E. Brown, “ ‘Who Do Man Say That I Am’: Modern Scholarship on Gospel Christology”, Catholic Mind 73 (1975) 21-33.
44.参阅H. Miessen, art. cit., 神学论集47 (1981) 56; W. Kasper, Jesus The Christ (New York, Paulist, 1976) pp.20, 37f.; B. Welte, Jesus Chritstus und die Theologie", in J. Sauer (ed), Wer ist Jesus Christus? (Freiburg, Herder, 1977) pp. 155f.
45."Salvation", SM vol. 5, p. 428.
46.K. Rahner, The Trinity (London, Burn & Oates, 1970) pp.62f.
47.ibid.
48.虽然拉内本人没有充份发挥一种以基督生平事迹为基础的基督学,但他深信这种基督学方法的重要性;参阅 "Remarks on the Importance of Jesus for Catholic Dogmatics," TI vol. 13, pp. 201-202; “The Two Basic Types of Christology”, ibid., pp. 213-223.
49参阅 "Current Problems in Christology", TI vol. 1, pp. 168-174; FCF, pp. 302-304. 这里拉内也称他视作相对的两种基督学为:“Ontological Christology” 及 "Ontic Christology”; 见上注十七,薛理辟 (E. Schillebeeckx ) 也强调耶稣对天父的深切意识 (Abba-experience) 是了解基督身份的秘诀;参阅E. Schillebeeckx, Jesus-An Experiment in Christology (London, Collins, 1979) pp. 256-269.
50.参阅G. O' Collins, op. cit., p. 13.
51.参阅E. Mersch 所发挥 “Filii in Filio” 的思想:Theology of the Mystical Body (St. Louis, B. Herder, 1951 ) pp. 325-373.
52.见上注十五
53.拉内多次引用这句经文,甚至说基督学不外是对这节经文的诠释;参阅 “The Theology of the Symbol” TI vol. 4, p. 237.
54.参阅A. Vogtle, “Exegetische Erwagungen uber das Wissen and Selbstbewusstsein Jesu", in J.B. Metz et al. (eds.), Gott in Welt, II (Freiburg, Herder, 1964) pp. 608-667; 也参阅以上引用R. E. Brown 的两篇文章 (注八及注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