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其他 12、天主教与艺术
    天主教是爱好艺术的,“经常要求艺术崇高的服务,特别为使有关敬礼的事物,真正表现高雅、和谐、美观,成为天上事物的记号与象征”。(礼仪宪章122)教会的艺术可分为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就艺术风格而言,“教会从来没有把某一种艺术风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与环境、就各派礼仪的需要,采纳了各时代的风格,而形成了历代弥足珍惜的艺术宝藏。连我们现代的各民族各地区的艺术,在教会内仍可自由发展,唯一的条件,是对圣堂的神圣典礼,保持应有的尊重与敬意”。(礼仪宪章123)

    一、建筑艺术

    在天主教艺术史上,圣堂建筑占极重要的地位。大体而论,天主教圣堂的建筑式样,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公元四世纪,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信仰自由时,也开始建筑圣堂。其式样采取当时的宫殿式,大概是长方形,或长十字形的平顶大厦,这样的教堂建筑称做“拉丁式”。接着,在东罗马帝国流行“皮桑丁式”,即四臂等长的十字形圣堂,中间矗峙半圆形的圆穹,甚或在中央大圆穹又有许多小圆穹。中古前期西欧流行着“罗马式”,便是圣堂的屋顶及窗户上方都是半圆形的弧拱,内部开阔明朗。中古中期,教堂的建筑发展为“哥特式”;哥特式圣堂内部高峻峭拔,外部尖塔直指云霄,表现出庄严肃穆、超凡向上的精神。到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家利用古希腊的技术,扬弃弧形,恢复平顶,更加上一排排的石柱。17一18世纪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欢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以上各种建筑式样,以后的许多圣堂还在继续使用。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流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二、绘画艺术

    天主教绘画艺术是教会画家,藉他们个人在自己所处环境中的美学感受,来表达他们对天主的认识,对信仰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宗教感情。追根溯源,教会绘画艺术曾是指《圣经》的图解。在中世纪,绘画艺术用于对教堂的装饰,而在现代已成为对信仰的申明。目前,圣经图解、教堂装饰、个人信仰的申明、传福音使命和社会责任构成了教会绘画艺术的四大因素。

    天主教绘画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他们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对信仰的认识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每个时代的教会艺术家对基督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通过理解,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为教会艺术作出了贡献。《圣经》中所展现的基督的形象仅仅是人们所认识、所理解的形象而已,没有展现他的面孔、他的肖像是什么样。各个《福音》书中也没有具体告诉人们基督的肖像。这样,艺术家只好凭自己对临在于世界的基督,基督的生、死、复活等永恒的“历史事实”,去理解人类自己的处境,使人的生活与基督发生关系,一幅幅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宗教绘画艺术便成为超时限的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

    当代的天主教艺术,随着各民族、各国家逐渐授受福音,并把其与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教会文化。尤其是亚、非、拉地区,天主教文化已与神学、社会、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道成肉身和处境化的基督形象已表现为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面孔、肤色、服饰,并且生活在他们中间,参与和体验着他们的每日生活。

    三、音乐艺术

    天主教的音乐艺术是十分突出的。梵二公会议《礼仪宪章》第112号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他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又说:“圣乐越和礼仪密切结合,便越神圣,它能发挥祈祷的韵味,或培养和谐的情调,或增加礼仪的庄严性。”教会以宗教仪式为沃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使音乐得以普及和发展。教会制定了音乐的体制,对乐谱加以研究,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完成了键盘乐器。文艺复兴后,虽然艺术的推动力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但至今为止,任何一种音乐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中世纪天主教音乐基础之上的。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大都是继承中世纪的,就连世俗的交响乐和歌剧也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教会初期时代到今天的两千年间,米兰大主教圣盎博罗削和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在教会音乐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公元四世纪,盎博罗削在任米兰主教期间,表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才能。他在教会音乐中的主要贡献是收集教会歌曲,编汇成《盎博罗削圣歌》,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创造了对唱的形式。

    中世纪的音乐是从圣歌的诞生开始的。圣歌是教会在祈祷时所唱的音乐。对圣歌贡献最大的是公元540年至604年担任罗马教宗的圣额我略一世。中世纪的圣歌因他的贡献而被称为额我略圣歌。额我略圣歌也称平歌或素歌,以与定律歌曲相区别。它是西洋音乐文化中的第一花朵,其发展与欧洲音乐史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到音乐学校的成立,都与此有关,现代的调式音乐也以额我略的调式为基础。额我略歌曲的完整,更令现代人感到惊讶,成熟的三段体的曲式,产生了后世各种乐曲。许多大作曲家都喜欢用额我略歌调作为主题动机。

    文艺复兴时代是复音音乐的时代。16世纪时复音音乐达到顶峰。天主教的复音音乐,多以额我略歌调作固定调,然后在固定调上运用对位法完成其他声部。曲式和对位法处理基本相同。乐曲皆以弥撒和经文歌为主。

    16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代的圣乐一方面保持着古代风格,一方面允许新风格的乐曲存在。

    大约从1750年至1820年,是教会音乐古典风格从开始到全盛的时代。古典时代天主教最伟大的作曲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著名弥撒曲有海顿的《LordNelsonMass》、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19世纪以后,天主教因为有世界通用的教仪,保证了教会音乐不受时代的冲击。虽然教会在梵二大公会议后鼓励和提倡各民族风格的圣乐,但“教会以额我略曲为罗马礼仪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礼仪行为中,如果其他歌曲条件相等,则额我略曲占优先”。(礼仪宪章116)

    主要资料来源:

    1、《礼仪宪章》

    2、《弥撒经书总论》

    3、《圣事礼典》

    4、《天主教教义探讨·方法部分》上海光启社1989年

    5、《我们的庆节》赵一舟台湾见证月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