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圣经--这是上主的话
一、启示的宗教
我们很确切地相信,天主教是一个启示的宗教:它的道理不是人理性的发明,圣事不是人的故弄玄虚,而教会更非人手所创立。教会是上主临在世界的一个可见的记号,即透过这个上主所创立的教会,便可以慢慢接触到这个生活的天主。
二、启示
我们相信天主实在进到了人类的历史中,他藉着特别的“行动”和特别的“言语”将他的计划启示了出来。以色列民因他们所怀的“信仰经验”,在某些历史事件上“看出”是天主的行动,从某些人的宣报中,“听出”是天主的言语。其中最突出的是梅瑟带领为奴的以色列民出埃及,以民清楚看到这是“天主的行动”。当依撒意亚、耶肋米亚等先知在民族存亡之际,说出责斥或安慰的话时,以民又听到这是“天主的言语”。
其实我们也可以有这种“信仰经验”。有些人不是可以在美丽的星空下,“看到”造物主的存在吗?有些人在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时,不是也可以“感觉到”天主的手在引导着他们吗?
三、行为语言
语言用来表达自我,或向人讲述和传达自我;它透过一些外在的标记,表达一些更深、更大的事实。它通常有三种方式:声音语言、身体语言、行为语言(或行动语言)。
声音语言就是我们的说话,我们用一些话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觉和情绪,例如母亲向女儿说:“我爱你!”
身体语言就是用身体的动作去表达同样的讯息,例如母亲抱着女儿、亲吻女儿。
行为语言则略有不同,它是用整个生活的方式,用存在的事实,去表达这个讯息。例如母亲为女儿煮一碗汤、一碗药,听她诉苦,分享她的喜乐,询问她有关功课或学校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表达“母亲爱女儿”的语言--行为语言。
上主对人的启示,对人的说话,用的原来只是“行为语言”,即是说:整个宇宙、我们的整个生命、人类的整个历史,都在说:“天主爱了我们;天主与我们同在”。但天主并没有在耳边告诉我们他如何爱我们,虽然我们整个人、全人类都是畅泳在上主爱的海洋中。
四、天主说话了
这个爱我们,与我们同在的主,最后也“说话了”,他藉圣经而说话。
基督徒所相信的主,是一个与人类同在的神,一个关心人,进入了人类历史,分享了人类命运的主。许多宗教的神都是等待人去找寻和膜拜,但基督徒的神却主动去找人。数千年前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所要说明的就是这事实。
古时以色列民族的领袖(例如梅瑟),他们在自己民族的争取自由和复国努力中,都“看出”其实是上主在带领他们脱离奴役、奔向自由;他们把这些宗教经验写出来,便成为圣经中的“出谷纪”。以色列人也在许多贤人的话语中,“听出”是上主在说话;这些说话的纪录,后来便成了圣经中的“先知书”。
于是圣经便成了上主的一种“声音语言”,这“语言”在表达一件更伟大的事实,这事实便是:“上主与我们同在”。所以,上主其实是用了“带领以色列民族”作为一句“话”,显示他是要领导“一切民族”。
所以相信圣经的中国基督徒,也有理由相信上主是在带领中华民族奔向自由,而中华民族的历代圣哲,也就等于是上主的“先知”,是上主要透过他们去训导中华民族,并使中华民族能逐渐认识生命、迈向完美。这也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意义。
在这意义下,读圣经的人并不是在读数千年前的“以色列民族史”,而是透过以色列民族史(上主的“声音语言”)去“听”、去“看”出上主的“行为语言”,并藉此“语言”而了解和深信:上主同样在照顾我们、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世界,而且现在仍在照顾着我们每一个人。
五、逐渐启示的天主
天主是逐渐向人自我显示,他对人的要求也是逐渐提升的。以下是两个例子:
1.天主的形象:天主在圣经中的形象是从“家神”(亚巴郎家)到“族神”(以色列民族),然后变成“战神”(替以色列人作战),后来在先知口中则是“万民之神”,最后到了耶稣时代则成了人的“父亲”(天父)。
2.宽恕:创4:24暗示了当时复仇是无限制的,有时是七倍报复,有时是七十七倍报复。出21:25则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在这背景中,伯多禄问耶稣,宽恕人到七次够不够?这已算十分慷慨,但耶稣却认为应宽恕到“七十个七次”(玛18:21-35)。
这里我们应采取一些教训:
A.读圣经一定要读通全本书,不能断章取义。
B.古经时代的以色列人,正是处于人类的“儿童期”,天主的启示也必须适合他们当时的情况和程度。
C.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教会,都在慢慢认识天主、逐渐认识真理。谁也不能自以为是,误以为自己是天主的唯一代言人,妄自以天主的名义去随便判断别人。梵二承认教会是一个“旅途中的教会”,自己也是在不断找寻真理,需要不断自我净化,正是这种觉悟的宣言。
D.中国人认为一个人初读书时是“隙中窥月”,有了所悟以后变成“庭中望月”,最后才达到在毫无遮掩下的“台上玩月”。这也说明我们对真理的了解,总有一个渐进的境界。
六、泛爱众的天主
附图的意义如下:
1.圣经与各文化是平行的,以色列民与各民族也是平行的。圣经是上主的启示,中华文化中也蕴含天主的启示(虽然层次不同)。天主爱了一切人,也召叫了一切人,他绝不“偏心”。
2.但圣经仍有其独特的地位,因为它是天主所“钦定”的,是天主刻意选出来,并藉此而清楚地、直接地向人说话。在天主的计划 中,圣经并享有“不可错性”,使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圣经,并以之作为我们奔向永生的安全而准确的指示器。
3.天主恩宠永远是足够的、充沛的,但人的接受能力却永远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努力去学习,而不应对我们所拥有的自满自足。
4.读圣经能使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更敏锐(Sensitive),使我们能看到、听到上主在世上的临在。我们也可以说:聆听人的话和聆听上主的话是互相补充,和互相提升的:越能明白人,就越能明白上主;越肯听上主话的人,也越肯听人的话。同样,圣经与文化也有互相补充和提升的作用。
七、圣经金句背诵
1.求你开明我的眼睛,透视你法律的奇能。(咏119:18)
2.最主要的,你们应知道经上的一切预言,决不应随私人的解释,因为预言从来不是由人的意愿而发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圣人,在圣神推动之下说出来的。(伯后1:20-21)
讨论与分享
1.你相信专心听天主的圣言与专心听人的说话之间有某种互相提升的作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回顾过去中,看得出天主的手在引导着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比较行为语言与声音语言间的关系,它们哪个较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课给你什么有关天主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天主教与基督教对圣经的不同态度
1.基督教主张“唯一圣经”,其中的“基要派”们更有把圣经绝对化和抽离现实的倾向。天主教认为圣经是“传承的核心”。圣经原是在教会传统(传承)中诞生的,它原来反映出一个活教会的信仰,所以圣经也必须在一个活的教会传统中,去被领悟和了解,被活学和活用。
2.基督教徒相信“自由解经”,他们往往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便把圣经解释一番。这本来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他们有时还把自己的解释当作定论,并以此去批判、攻击别人(尤其攻击天主教!)天主教也主张信徒可以在圣神推动下去读圣经,并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和力量。但天主教认为“自由解经”是有限度的,因为把“自由解经”绝对化了以后,可以产生许多惊人的流弊。(参考徐锦尧着“新答客问--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质疑”p.28-33)。同时,天主教也看出,圣经本身不是一本“自明”的书,它必须在个人、团体、圣经学家、教会四者的互动中去了解,还须在这二千年的教会史和解经历史中,去回顾和领会天主圣言的深沉意义。(注)
3.有些基督教徒专门熟读圣经的某些部分,去攻击天主教徒,但他们往往故意略去圣经的另一些部分。例如:圣经固然说过“因信称义”,但也说过要有好的行为(见雅各伯书);圣经固然说过信徒彼此是同路人、是主内的兄弟姊妹,或信主的人才可得救,但圣经更重要的启示是:天主是爱,是全人类的父亲,我们彼此都是兄弟姊妹,这位天父也愿救一切人。而且,天主教徒更多是用圣经来批判自己,而非批判别人。
4.基督教徒常批评天主教徒太重视传承(传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传统,尤其有解经的传统。他们不同的宗派对圣经都有不同的解释。
5.天主教信圣经,但更信圣经背后的天主,和这位天主对人类的期望--合一、相爱、共融的期望。忘记了圣经背后的天主,圣经也可以被误用而变成陷阱,变成“偶像”!引述天主的话去攻击天主的子女,这是多么令天主伤心的事!如果圣经变成了人类分化、分裂的原因,这又岂会是天主启示圣经的原意?
6.圣经的存在,是为使人生、世界更美好,它应使人更善良、更容忍、更慈悲、更高贵、更伟大。它不应使人显得小器、充满戾气,或变得杀气腾腾。有些基督教徒由于太过热中于攻击天主教,又要引用圣经来作后盾,有时竟把圣经任意割裂和曲解。吴主光所著的小册子《基督教与天主教有什么不同?》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例子。
7.上述所说的“基督教”或“基督教徒”,并非指他们全体。许多较开明的基督教朋友和天主教的关系都很和洽,都能彼此尊重。这个附录的目的,只是为给天主教的平信徒,提供一些有关圣经的要点,使他们能面对别人的攻击而已。
天主的圣意只能一步步显露出来:在个人的历史中,也在教会历史和整个人类历史中慢慢显露。在寻求上主圣意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四种力量均衡地互动:个人读经,团体读经,教会对圣经的诠释,及世界的现实和需要。其实,天主也藉“世界”而向我们说话,信仰也必须回应世界的需要,才算得上是有活力的信仰。以上四者必须互动、互相启发、互相影响,方能使人逐渐悟出天主的圣意,及他对我们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