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祈祷生活 9、耶稣的祈祷
    祈祷生活

    耶稣的祈祷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天父悦纳每一个满含爱心的奉献。

    前言

    当我们在福音中读到耶稣的行实峙,会发觉在祂的生活中,祈祷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们见到耶稣出外传教时,将自己全部交出来,让群众尽量的接触祂:人们包围祂,向祂求恩惠,消耗祂的时间、体力,经上记载说祂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见谷.3:2)但是,就在这种忘我的生活里,耶稣却从没有忽略过祈祷这件事。相反的,祂将生活中的这些事,以祈祷作开始,也以祈祷来完成,同时,更透过祈祷来贯串全部的生活。

    耶稣的祈祷生活

    福音中活跃不息的耶稣,常感到有迫切的使命等着祂,就好像在祂心底深处有股恒常存在的力量,促使祂不断的前进。这股无形的力量,一方面令祂毫无保留地走近人群,另一方面又叫祂离开工作,独自的祈祷。这就是我们从福音中多次读到的事迹——耶稣经常从人群中隐退,走到山上、荒野间,独自向天父祈祷。耶稣经常在夜间、甚至整夜、或在深宵时分、破晓之前祈祷(见玛.4:23,谷.1:35,路.5:16,6:12,9:18,11:1等等)。耶稣这样的经常祈祷,反映出祂感到祈祷就如工作一样不可或缺。

    Δ耶稣祈祷的时刻:

    从四部福音的记述中,有关耶稣祈祷的部份,总是和一些特别的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耶稣受洗(路.3:21),耶稣显圣容(路.9:28-29),显圣迹后被魔鬼指出祂是天主子时(路.4:42),拣选门徒之前(路.6:12),为坚固门徒们的信德而代祷(路.22:32),大司祭的祈祷(若十七章),以及在山园中的祈祷(路.22:41,谷.14:32,玛.26:36)等。我们从这些章节中,不难看出耶稣的祈祷,都是出现在祂生命中具有决定性的时刻中。每一次,祂必定在履行任务之前后行祈祷,这就是上文所说及的,祂以祈祷来贯串整个生活,也因为这样,耶稣能够在生活中不断的祈祷,使祂的使命在祈祷中完成。

    耶稣这些祈祷状况,我们虽不感到陌生,但极具挑战性。耶稣是人,因而受制于人性的局限,祂不能一身二用:一方面在山上祈祷,另一方面身处于人群中。但当祂全神贯注的接待人们时,祂每一刻都是在祈祷的心态中。祂在山上祈祷和与群众在一起,同样是明显的工作,都受到时间秩序的限制,但我们可以肯定说:耶稣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导向同一方向归向天父,都是一次与天父共融的真正祈祷。是祂对天父的爱催迫着祂工作,是使命的催迫使祂进入祈祷中。所以,祂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不是源于对父的爱,也没有一刻不是在祈祷中与父契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祂的工作、祂的生活,便无法不成为祈祷了。

    Δ植根于天父的爱:

    耶稣很清楚自己是属于天父,来自天父的,在祂怀里永远与祂合而为一(参阅若.1:18;10:30),祂说:「我不是独自一个,而是有我,还有派遣我来的父。」(若.8:16),祂降生的使命,是带领人归向天父。既然耶稣所做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天父的工作,祂就时常依靠天父和圣神,只讲述由父那里来的说话:「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训的。」(若.8:28)「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

    从这些祈祷内容中,我们可清楚的见到耶稣生命中每一刻都是与父同在,是对父的爱带动祂的祈祷和工作。这分情感有时涌现于祂的工作中,随时流露出来。例如当祂行奇迹治病或复活死人时,祂会举目向天祈祷(谷﹒7:34),又当祂被人群拥戴之际,祂会静悄悄的隐退而去祈祷(路﹒5:15-16)。这一切都在福音中记载下来,如果我们留意耶稣所言所行的事,我们会发现祂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道出了祂和父的密切交往。

    天主经

    耶稣不断的祈祷,不只是因为渴望和父相契合,而且也是为教育他的门徒,吸引他们力行祈祷。「有一次,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停止以后,祂的一个门徒对祂说:主,请教给我们祈祷,如同若翰教给他的门徒一样。」(路.11:1)这是最好的「身教」例子,门徒们因见师父祈祷,便激起了他们的意欲,求耶稣教他们祈祷。当然,他们也分辨出耶稣的祈祷态度和若翰的不同,而觉得从耶稣那里有一些新的启示。果真耶稣教他们祈祷时要称天主为父(见路﹒11:2-4),这是他们想不到的。也就在这篇祈祷文中我们找到祈祷的中心。

    当我们说「我们的天父时」,我们肯定了自己是天父的儿女,这是信德的行为,并带有赤子依恃的情怀。继而是关心和赞美天主的事,祂的名字、祂的国度、和祂旨意的实现,这是一个爱天主至上的行动。在下半段,我们祈求日用粮,将生活全交到主的手中。继而是人与人间的爱德问题,彼此的宽恕;也就是说上主所悦纳的祈祷,当是一个满含爱心的奉献,因为天主本身就是爱。最后,祈求天主恩宠的保佑,免陷于诱惑。这是至真的事实,一切善均来自天主,我们所行的义,都是来自天主圣神的恩宠。

    祈祷的态度

    耶稣除了教导我们怎样祈祷外,更用许多实例告诉我们祈祷时应有的态度。

    第一、 祈祷要恳切。耶稣教导我们向天父祈祷后,就说出友人半夜借饼的比喻(路.11:5-13),祂说出只要我们热心地求,像孩子求父亲的那样,我们的祈求就必会得到垂允。

    第一、 祈祷时要有恒心,决不可灰心。这是耶稣讲不义的判官和寡妇比喻的涵意(路.18:1-8)。

    第二、 祈祷时要谦虚,要感到自己有所需要。我们实在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说有,也只是有罪恶。这是耶稣讲法利塞人和税吏祈祷的比喻的用意(路.18:9-14)。

    第三、 祈祷时要有信德。马尔谷在福音中很直接的将这点说出来:「他心里若不怀疑,而相信他所说的必要实现,就必给他实现。」(谷.11:23)所谓要确信不疑,是因为向父祈求,而父亲一定爱子女的,并给与他们最好的(玛﹒7:11)。

    以上所举的实例,都是用来引证一个基督徒祈祷时应有的心态。这种心态似乎多集中于对「求恩」时所抱的态度来说,事实上,求恩只是祈祷内容中的一种,尚有对主的赞美和感谢的祈祷,也是极之重要的,例如路加福音中的那个癞病人,看见自己痊愈了便回来赞美天主感谢祂(路﹒17:11-l9)。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

    山园祈祷默想

    我们说过耶稣降世的使命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给人类分施祂的爱」。同时又说「耶稣是人,因而受制于人性的局限」。现在,我们从福音中看到面对苦难、死亡时的基督,带着孤独焦虑向天父祈祷的一幕:

    在山园中,孤独的耶稣在祈祷着,祂充满着焦虑和畏惧。玛窦圣史用两句话来表达耶稣当时的孤独及焦虑的变化:起初,耶稣俯首至地,这般祈祷着:「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玛.26:39)第二次,耶稣的祈祷是这样的:「我父,如果这杯不能离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你的意愿吧!」(玛.26:40)

    如果直觉地从人的感受上来看这段圣经,我们觉得耶稣在第一次的祈祷中,主要的是求免痛苦,其后经过了一段祈祷之后,耶稣的语气有了改变,求的是成就天父的意愿。从这段福音的默想中,我们看到祈祷的力量:就是祈祷者藉着身临的遭遇与天主开始一种更深、更密切的来往和沟通。在祈祷之初,祈祷者会祈求主除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后来,渐渐地进入个人内心的转化,而变得勇敢、有力量的去面对痛苦和承行主的意愿。

    以上所说的只是我们人的想法,为天主子的耶稣而言,山园祈祷着实包含了更深更丰富的意义。现在,我们只不过从自己的经验中来解释它,为能深明祈祷的效能。

    结语

    我们的师傅基督教导我们要不断地祈祷,要怎样祈祷,同时也以身作则的给我们立下了祈祷的榜样。

    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是最容易想到祈祷的;当接触到美好的事物,例如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下,我们能够举心向上,赞叹上主的造化,这是一种祈祷;当感念世间苦痛,坐视别人遭来横祸时,我们怀着爱心向上主乞求眷顾之恩的时候,同样也是天父所悦纳的;又或只把握着那片刻的时光,感谢祂上智的安排,与主神交之际,这可遇不可求的一刻,将足以改变我们那顽硬的铁石心肠。经验中,祈祷的形形式式实不胜枚举。在我们的一生中,但愿能把握着生活中的一切,力求在各种的祈祷氛围中与主交得,让天主圣神在我们内转化我们。

    反省、分享、行动

     从四福音中找出「耶稣山围祈祷」的章节,比较各部福音所用的不同字眼,并选出其中一段你最喜欢的,加以默想。

     试打开路加福音,将涉及耶稣祈祷的章节全找出来,看看有多少。

    参考资料

    *圣经神学辞典 卷三 第754-756页 光启

    *不朽的圣人. 真理学会

    耶稣的祈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多次从工作中、从人群里,退下去祈祷;这是因为:

    祂感到祈祷的重要性。

    祂工作得太累了。

    群众的压力太大了。

    (二)当门徒要求耶稣教他们祈祷时,耶稣:

    告诉他们祈祷时要有恒心和谦逊。

    教他们天主经的祷文。

    强调祈祷要有爱心。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祈祷的态度为:1.要_____、2.要_____、3.要_____、4.要_____。

    (二) 我们祈祷,不是求主除去困难,而是求个人_____,而变得_____、_____的去面对痛苦和承行主旨。

    (三) 祈祷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能把握着生活中的一切,在_____中与主交往,让圣神在我们内__________。

    (四)

    丙、能否描述一下你对这一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