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早期教会有一批信徒,被称为沙漠教父,甘愿选择离开繁华闹市,退居沙漠,过着极度刻己的苦修生活(Asceticlife)。第三至四世纪时期,一位被称为隐修士之父的沙漠教父—圣安东尼(St.Anthony,或译大圣安当,251-356)[1]出现后,在埃及有一个爆炸性的影响,[2]超过半数的信徒到沙漠苦修,数目大约有二百至五百万人,[3]连当代最著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也受其影响,渴望成为修道士!为何这种对今天信徒不易明白的苦修生活,在当时会带来如此震撼的影响?安东尼所持的是一个怎样的观念?当时的信徒为何愿意放下一切,独自躲在渺无人烟的沙漠,禁食禁肉地度过余生?苦修生活对他们的意义何在?笔者尝试从圣安东尼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亚他那修着的《圣安东尼传》(TheLifeofAnthony)及记录沙漠教父言行的《旷野之声》(TheSayingoftheDesertFathers)这些一手数据及其它二手数据,为以上问题作初步的响应。

    虽然亚他那修的《圣安东尼传》在作者及其真实性上,在近代曾具争议,但这些争议后来都被全部推翻,这本《圣安东尼传》经过争议后,仍被教会公认为可信的一手数据。[4]然而,在《圣安东尼传》中有一句话:

    你们若要知道完整的记述是困难的,因为有关他的详细事迹十分缺乏,只是点点滴滴而已。[5]

    因此,笔者尝试以这些有限的一手数据,为苦修传统作初步的探索。

    圣安东尼是早期教会的属灵榜样,从亚他那修在《圣安东尼传》的序言中,提到这部古典名著乃应一些修士的要求而写,这些修士希望以安东尼「作为学习的榜样,如何开始操练和成为自己操练的指标」。[6]最后部分叮嘱收件人「现在请你们诵读这些事给别的弟兄们知道,好让他们认识隐修士应有的生活。」[7]所以,我们可以从圣安东尼的苦修生活,明白当时代的苦修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