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之旅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下午三时半,我们安抵沙勿略。在那里与先前约好的何神父及罗马初学院的初学神师会合。

    虽然我们抵达的时间已相当迟了,但仍受到该地神父及修士们的热切招待,使我再次地肯定,修会的确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修会。即使是与我同行的班籍和神父,也称赞不已。

    我们去的是一间只有一百六十个学生的中学:也是该地唯一的中学。建筑相当的简陋。不过,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而能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

    我们去访问的那天,正巧遇上他们学校的校友们返校聚餐,所以显得非常热闹。只见校友们携家带眷地和老同学们聊个没完。虽然我不懂他们在聊些什么。不过我想,十之八九总脱不了是一些「想当年」的往事吧!

    席间,还听到有人高歌一曲,博得满堂的掌声。我以为,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往事:而在这些往事中,青少年时代的种种轶事,却似乎最值得我们回味与珍惜了。我想,也许这是因为在这段岁月里,我们都是那么的纯真,不如天高地厚。而一旦进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就比较容易把真我隐藏起来,而带上一副假面具,变得世故多了。

    尝听人说,中学时代的友谊最持久,而我个人的经验,似乎也证明此说十分有理。我曾经就此问题作了一点分析。我认为,在中学时代,同学间的交往比较单纯,大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利害冲突,而且在国内往往是男女分校,感情的问题也不会产生困扰。但是一旦进入大学,这一局势就马上改观,每个人开始为交异性朋友、找家教、考研究所,或准备留学而忙碌起来。同时,由于在大学校园内课外活动又多,所以每个人很容易按照个人的兴趣去参加。因此反而容易造成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而在这一切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算是交异性朋友了。

    在国内的大专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认为一进大学就得交异性朋友,把交男女朋友看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说起来你也许不会相信,曾经有一位国内闻名的国立大学的男生跑来告诉我说:「神父,昨晚夜里,我们大二的几个男孩子在校园里聊到清晨两点。谈话中,○○○还因为目前交不到女朋友而感到很自卑呢!」

    交异性朋友,本来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却往往给父母及家庭带来了一些困扰。特别是刚进大一时交男女朋友,有时候让父母感到非常不安。常常有一些做母亲的向我诉苦或讨教,要我告诉她们一些如何管教她们读大一子女的方法。

    如前所说,在自由中国,中学时代多属男女分校,所以男女朋友的问题较少:而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大,功课又紧,所以少有时间去交异性朋友。但一旦考上大学,年龄大了,课外时间也多起来了,没有升学的压力,再加上男女合校的客观环境,所以很自然地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大一的年龄,可以说是情窦初开的时候,所以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冲动,如果没有能够得到适当辅导的话,容易造成偏差,甚至发生不幸。我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为人父母者会感到不安与忧虑的原因。

    有不少的父母,在子女还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只会关心他们的健康与学业的问题而已,不如不觉很容易忽视了这段时间也是子女在生理与心理双方面起变化最大的时期,因此未能给予适当的指导与教育。也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他们一旦发觉子女在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因为父母与子女双方根本就没有应有的心理准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开始采取「紧迫钉人」的战术,特别是做妈妈的,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是「感人」,开始做起私家侦探来了。她会偷偷地拆阅子女的信件,翻箱倒箧地寻找女儿的日记,时刻不停地在子女的脸上察言观色,好象要把他们看透似的。换句话说,她对子女开始敏感起来了。

    对于父母是否有权拆阅子女的信件或翻阅子女日记的问题,见仁见智。对于这件事情,个人倒有一些感想,愿意与大家分享。

    父母这种行为,虽然是发自于爱子女之心,深怕子女交友不慎而遗憾终身。从动机方面来说,实在是值得赞美的。但是这种做法,确实有检讨的必要。因为这种做法,最容易导致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因为,大一的年龄是最容易反抗权威,也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因为当他们一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忽然间会觉得已经「成人」了,足可以独立自治而不要父母再管了。所以如果父母再加以「干涉」,他们就会感到唠叨啰唆而加以反抗,甚至于盲目地反抗。

    曾经有一位妈妈气急败坏地跑来找我诉苦说:「神父,我女儿小的时侯什么话都告诉我,但是读了大学以后,知好象什么都不肯告诉我。我叫她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让电风扇直对着身子吹,以免着凉。我原是一片好心,但是我的女儿却嫌我啰唆,使我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想,这位妈妈对女儿的爱心是不容怀疑的,可是问题却在于她忘记了女儿已不再是十岁的小女孩了,毕竟她已经是上大学的学生了呀!

    在父母的眼里,子女好象永远长不大似的。当我们年纪一大把,甚至于儿女成行的时候,我们不是有时候还会听到父母向我们说:「你们小孩子不懂。」吗?

    我以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心不可爱,可是表达爱心的方法却应当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而加以适当的改变,否则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痛苦。

    我觉得,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当子女还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他们和父母交谈的习惯。当子女小的时候,父母不妨可以表现的权威一些,可是等到子女渐渐长大之后,父母最好多采取聆听的态度,以适度的关怀与辅导代替权威性的干预。这样,子女会感到他们不再被视为小孩子,自尊心也被尊重,因此就比较容易信任父母,也肯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声了。

    我常想,世上最值得我们信任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的希望。我们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快乐。因此,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莫不是出于他们绝大的爱心和关怀。既然如此,为何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呢?我认为,问题大概就出在彼此沟通的方式上了。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说:「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地管教了我们。看!我们不是好好的吗?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子女却不欣赏这一套管教方法呢?」

    我看,有这种抱怨的父母,往往是忘记了时代已经不同了。譬如说,在旧式的家庭里,子女差不多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只有一味的服从父母的权威:而在那个时代里,大家也很自然地接受这种管教的方法。可是今日却强调交谈,特别是在民主的社会里更是如此,所以如果父母仍一味地要以旧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去管教孩子的话,恐怕困难就重重了。

    既然谈到管教问题,我愿在此替父母们说几句话。

    我们有时候在报章上看到一些家长的名字被公布出来,做为一种惩罚,因为他们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变成了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我相信在这些父母中,的确有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但是否在他们当中也有一些父母不是不尽责任,而是不晓得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呢?如果真有这样的父母的话,相信这样的父母可能为数不少,那么,只消极地公布他们的姓名,除了让他们感到羞辱与难堪外,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积极的教育作用。因为这样做并不帮助他们彻底解决问题呀!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这样的父母,与其消极地公布姓名,不如积极地帮助他们如何教育子女来得更有效。

    再者,常常听到青年人向我抱怨说;「我父母不了解我!」对于这样的青年,我喜欢反问他一句:「你有没有设法帮助他们来了解你呢?」青年人很容易把责任推到父母的身上,而忘记了父母所成长的时代及所接受的教育,实在与自己的很不相同了。我们且举一个例子罢!在现代的中国青年的眼光里,裹足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甚至于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可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在当时它却被认为是一种美呢!

    所以,身为父母和子女的,如果能够常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事情的话,恐怕代沟的问题就可以减少许多了:而这种努力应当是来自双方的,不可只一味地要求对方努力而已。代沟需要桥梁来沟通。但是如果只有一方筑桥的话,一定要慢得多了。如果双方同时筑桥,那么沟通的时日当已不远。如果光一味地站在岸边抱怨无法过河的话,我们是永远无法抵达彼岸的,只有当我们开始着手去筑桥时,我们才能享有渡桥的成果与喜悦。

    但愿我们都成为筑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