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有我 谁是我?如今有我 我是谁?长大成人 知我谁!合眼蒙胧 又是谁?
一、人有自我实现的基本渴望
许多人追求个人的理想,在“实现自我”之后,似乎逐渐认识了自己,但是临终的时候,却又蒙胧起来,禁不住问:“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如何找到真我?”“我死后往哪里去?”这些问题皆是极具宗教内涵的问题。
圣经说:“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创二7)。天主教信仰告诉我们,人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答案——“未曾有我之前,天主就是我的根据。”
天主在尘土中吹了一口气,即是说——人是具有“尘土气息”与“天主气息”的结合体。故此,人在“实现自我”的当儿,会有两种自然趋向:一个趋向就是从“社会性的我”(尘世性的我)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另一趋向则是从“隐藏性的真我”(天主性的我)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大部分的人仅以“社会性的我”为自我实现,诸如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教授、医生、艺术家、作家、歌星、贤妻良母…等等。在这实现自我中,人好像拿笔要画自己,画出一个亮丽、充实、幸福的自己。不过这类追求即便再充实,仍然是尘世性的,因此许多人在最后会蓦然发现,此类的实现自我,似乎有所缺憾,而且是大大的缺憾,仿佛缺少什么重要东西似的。即便成为司铎或会士,如果缺乏真我(天主性的我)的实现,在此神圣身份包装之下,仍然是属于社会性的我(尘世性的我),没碰触到宗教的核心意义。所以有些司铎与会士,虽是修道人,同样会感到内心的骚动;除非他们能找到“天主性的真我”。
二、忘我寻真道 道中还真我
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创一26)。既然人是天主的肖像,因此我们可以说,天主就是我的“真我”、“大我”、“比我更我的我”。天主既然是人的“真我”,人在“实现自我”中若找不到这个“真我”,将有所缺憾,灵魂深处一定会骚动不安。这也就难怪许多人活了一段时日之后,内心会莫名地骚动起来,深感这世界很虚幻,而活生生的我,也显得“蒙胧”起来,不禁的自问:“我是谁?”
真我在灵魂深处,被许多世俗东西压抑着。人的心灵之所以骚动不安,那是“真我”在灵魂深处不断在呼唤,等待着被彰显。凡拒绝天主的人,就是拒绝真我得到彰显。所以成圣与成全的问题,本就是接受天主的带领,如同一滴小雨滴,投身在天主爱的海洋中,领受大海的同化,将自我完全消失在天主内,由此找到自身之谜。
找到天主,就是找到真我;找到真我,即是找到天主,二者是同义的。缘此,就不难了解,那些能了悟“天主是比我更我的我”的灵修人,可以为了“大我”而放弃功名利禄、甚至性命,为的是能在这“比我更我的我”中找到“真我”。
为追求真我者而言,“小我”即便为“大我”牺牲了,这牺牲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小我”已经找到了“大我”,“蒙胧的我”找到“清晰的我”、“虚幻的我”找到“真实的我”,这牺牲已经不算是牺牲,而是一种圆满的成全。
“小我”越能为“大我”牺牲时,“小我”反而更能消失在这“大我”之中,并在这消失中找到“真我”。这就是为什么说,天主有这条件要我们为他做牺牲;也为什么说,天主有条件和理由要我们“全心、全灵、全力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天主并非狂妄或自私,而是我们对他的认识不够,或说,我们并不清楚,天主和我的关系,比我和自己灵魂的关系更密切,只是我们不知道。
圣若望就是了解“天主是比我更我的我”的悟道者,所以他说:“可爱的诸位,现在我们是天主的子女,但我们将来如何,还没有显明;可是我们知道:一显明了,我们必要像似祂,因为我们要看见祂实在怎样”(若壹三2)。的确,我们在此尘世,就仿佛天空里的一片云,蒙胧、飘渺、零散,直到一天我们化为小雨滴,归回大海里和大海溶为一体,我们才能看到大海的真相,同时也认识了自身的真相。
file:https://books.ziliaozhan.org/files/article/attachment/0/440/19267/65.doc(2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