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灵修生活的基础》第五册第1.2章
    灵修的关键不是方法,而是态度。

    一、圣经所指的灵修态度

    灵修方法并不难学,灵修态度却是最难培养。什么是灵修态度?这些即是:谦逊、虔诚,热诚、积极、努力、专心、耐心、恒心、不失望、不怕挫折、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不断悔改、诚恳的自我省察、常在天主内收心、热切渴望天主…等等。这些灵修态度也就是灵修上的美德,所谓的灵修态度,就是指这些德行。如果缺乏这些德行,怎么办?那就要修炼到有这些德行。除非我们拥有这些德行,我们不可能建立灵修基础。

    灵修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细心默观,就可以发现,圣经中有许多有关灵修态度的教导:

    1.“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五3)。——不眷恋世物的态度。

    2.“锅炼银,炉炼金,上主炼人心”(箴十七3)。——接受磨练的态度。

    3.“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宽路和大门导入丧亡”(玛七13)。——不求安逸的态度。

    4.“我赤身脱离母胎,也要赤身归去;上主赐的,上主收回。愿上主的名受到赞美!”(约一21)——不怨天尤人的态度。

    5.“你们悔改罢!天国临近了”(玛三2)。——悔改的态度。

    6.“所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全力以赴的态度。

    7.“当你施舍时,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玛六4)。——隐藏德行的态度

    8.“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六24)。——专一爱天主的态度。

    9.“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玛十一12)——努力的态度。

    10.“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路九23)。——弃绝自己的态度。

    11.“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十八35)。——宽恕他人的态度。

    12.“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玛二十五35)o一一关心人的态度。

    13.“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他们中五个是糊涂的,五个是明智的”(玛二十五1-2)。——醒寤祈祷的态度。

    14.“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玛六33)。——以天国为优先的态度

    二、三类基督徒

    灵修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灵修深度,也影响灵修的成果。

    这里介绍三类不同灵修态度的基督徒,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在灵修上的成果。第一类型:希望天主赐给他们平安与喜乐的基督徒。第二类型:能为天主服务就很开心的基督徒。第三类型:不断寻找天主的基督徒。由于他们的态度不同,成果也会跟着不同。

    l•追求平安与喜乐的基督徒

    这是最常见的基督徒:他们虽然爱天主,但更爱自己。贴切的说,他们的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们的灵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平安、喜乐,不是为追求天主。所以这类基督徒常处于“我得到满足就是天主对我满意”的错觉里。

    由于非常强调“平安与喜乐”,这类基督徒通常不会重视自我省察的神课,因为对他们而言,省察自己的缺失是件“很不平安、很不喜乐”的事。故此,他们的灵修是不注重克苦和舍弃自己。

    这类基督徒在教会的服务及活动,总以个人的平安和喜乐为目的。若遇着考验与困难,很快就怨声四起,甚至另找出路。如果遇上让他们感到不平安喜乐的神师(严格要求的神师),很快就经不起考验,怨声不断,或逃之夭夭。

    他们在信仰上由于太着重平安与喜乐,因此只要内心有喜乐,无论这喜乐是出自个人或是魔鬼,都会照单全收,视为是圣神的喜乐,因此常陷入自欺以及被魔鬼欺骗的格局。在这情况下,魔鬼只要不断鼓动他们人性上的平安与喜乐,阻止他们进入自我省察的功课,就能让他们永远滞留在灵修初级阶段,内修无法取得任何进展。

    灵修的目的是追求天主,不是追求平安和喜乐,不能本末倒置。要知道,追求天主的当儿,天主自会赐予你平安和喜乐,但也会赐予考验和磨练。唯有真正追求天主的人,才能从天主手中接受平安和喜乐,也能接受考验和磨练;不是真正追求天主的人,他们只能从天主手中接受平安和喜乐,不能接受考验和磨练。

    2•服务耶稣的基督徒

    真正能善用神恩来服务教会的人,必属于谦虚、服从、自我舍弃、及重视克修生活的基督徒。这类基督徒由于拥有这些美德,所以较能突破私意,较能承担考验与困苦。也由于较不自私,他们会不断问“我该如何让天主满意”,不断辨认天主的旨意,不陷入“我得到满足就是天主对我满意”的错觉。

    这类信徒较愿意服务教会,他们比较像圣经中的玛尔大,以事奉耶稣为乐,即便与本堂神父的合作上遇到一些困难,心理不好受,但最后能以灵修的角度,服从本堂神父的安排,视服从本堂神父就是服从主耶稣。这类基督徒很明显的,他们在教会中不是为追求平安、喜乐和个人荣誉,是真正的为主耶稣服务。这类基督徒难能可贵,乃天主所喜爱的人,有相当的灵修基础。不过从全程来看,这类基督徒在灵修路程上依然不会跑得更远,可能灵修中程阶段的一半也不会到达。灵修若要能跑得更远,是属于第三类型的基督徒。

    3•寻找天主的基督徒

    灵修上能跑长远的人,是属于不断寻找天主的人。当然,凡热心于灵修的人,都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位“寻找天主的人”。是真的寻找天主吗?其实不全是,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绝大多数仅是“寻找平安与喜乐”或“寻找个人光荣”的人。

    有些基督徒不是不愿寻找天主,只是他们的爱太粗浅,而且以不成熟的心态追求成全的灵修。这些人不重视反省,事奉天主掺杂着许多自私之心,并使用错误的灵修法寻找天主。

    是否寻找天主其实并不难辨认:进入默祷、自我反省、弃绝自己、背负十字架的人,才是真正寻找天主的人。脱离了这标记,一切新奇的灵修法、一切随意发挥的灵修法、一切宽松大道的灵修法,都不会引领人进入真实的灵修世界寻找天主。

    真正寻找天主的基督徒,有一个很好的意识型态:“天主的满意就是我的满意”,完全以天主为中心。但是要让天主满意是不容易的,他们必会被天主的爱所催迫,催迫他们逐步、逐步、逐步地舍弃自己,直至彻底弃绝了自己,完全脱下旧人,穿上基督,走上成全之路。

    这是天主爱情的催迫,催迫那些“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来寻找他的人;由于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所以会爱得伤痕累累,像极了天主的爱子耶稣基督。天主怎会不深爱如此像似他爱子基督的人呢?最后天主也以最高的赏报(天主自己)来回报如此深爱他的人,与他达至最深的结合,让这分真挚爱情,在永生中无止境的延续,完满无缺。

    三、划下界限的灵修态度

    有些灵修人划地自限:限制了自己,也限制了天主。他们将自己的灵修生活设于某种“安全地带”;即愿意侍奉天主,也愿意和天主保持良好关系,但是这种侍奉及关系,又不会给予自己太多的挑战和压力。总之,缺乏安全感的地带,他是不会踏进去,也不会让天主跨越过来。不愿天主跨越过来,是害怕天主的要求越来越多,所以最好和天主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不愿跨越过去的原因,就是害怕失败。为什么害怕失败?他也许不会去深思。但在潜意识里,他知道,他害怕在失败中证实自己并不是那么深爱天主,这种证实,打击太大了,所以最好还是留在“安全地带”,然后可以安心的告诉自己:“我是爱天主的。”

    有些灵修人则将自己的灵修生活设置于某种“舒适地带”。即是说:他可以接受灵修上的挑战,但希望这挑战不要太多、太大、太久,并且在小小挑战中可以继续保持某种“舒适”的灵修享受;例如平安、喜乐、神味、与主亲密同在此类享受。至于这种美好感受是否来自圣神,还是出自个人一厢情愿的感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可以保持这种美好感受,就可以了。

    以上这两类灵修人,皆有一些共同点:就是自己安排自己的道路,超过自己所能忍受的挑战,就不会尝试去突破。同时划地自限:自己不跨过这界限,天主最好也不要跨进这界限,就在这界限中“与天主继续保持良好关系”。

    这类灵修人的微妙心理,听来有点奇怪,里头好像有很多自欺、自爱、及自私的成分,他们对天主的信任及慷慨,似乎很有保留。虽然如此,却也可以指出很多人在灵修上的限度。或说,有些灵修阶段,本是不容易跨越的。

    四、热心是灵修的标记吗?

    热心的基督徒,大都会常参加教会的活动以及活跃于教会组织中,但这一切,并不一定是圣德的凭据,也不一定是灵修生活的表现,亦非承行天主旨意的必然保证。

    有些基督徒将热心视为圣德的象征;或认为灵修生活的表现;或视为承行天主旨意的标记。其实,这种观念不但有偏差,甚至陷于灵修危机而不自觉。

    真正的圣德,其实并不是能为天主做多少教会事工,而是能为了天主而弃绝自己。能为天主而弃绝自己的人,他所行的教会事工,才容易是为了天主,而不是为了个人成就感。反之,将圣德基础建立在教会事工的多寡和成败上,很容易以个人的意志和私欲来取代天主的旨意而不自觉。

    真正重视灵修生活的人,必会重视静默祈祷、自我省察、以及克修的功课。热心的信徒,不见得会重视这些功课。他们也许很努力于教会事工,但是却如玛尔大一样,很少静下心来聆听主耶稣的声音。在这情况下,所做的事工,虽然不是坏事,却很少能掌握住天主的深切心意。所以说,并非热心就能掌握天主的旨意,反而不少热心信友将自己的看法当作天主的旨意而不自觉,他们注意的仅是个人内心的热火,而非圣神的召唤,容易将自己的热心当作圣神的指引。

    热心的基督徒,至多只能说有了某些动力,但它依然拥有许多不确定性。若要确定这热心是经过验证的,那就得以操练静默祈祷、走十字架苦路、以及每天弃绝自己为印证。

file:https://books.ziliaozhan.org/files/article/attachment/0/440/19277/75.doc(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