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是狄奥多西一世召开的,当时他只主管东罗马帝国。因此,他的召开会议通过发给了东罗马的主教们,西方人参加,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想借此来结束东罗马基督教内部纷争局面。
到会主教共计150人,狄奥多西参加了开幕。会议主席最初由安提安基主教担任,后来会议
中新选出的奈克大略担任。亚历山大城主教到会略迟,始终未担任主席。
信条集:大会通过的信条集,基本上就是今天弥撒中神父念的信经,所不同的是它比这端信
经在有关圣神的段落里少了圣子。(fieloque)一词。Filioque一词是西班牙主教在公元589年第
三次托莱多会议上加进去,以后逐步在西方推大的,这之后,成为东西方教会争论的重要问题。引起严重后果的教律:这次大会制定的第三条教律是这样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应享有仅次
于罗马主教的荣誉地位,因为该城(君士坦丁堡)是新罗马。
这条教律的措词显然是故意写得含糊的。历来许多西方教会法学者和历史学者,都宣称这第
三条仅仅给与君士坦丁堡主教以荣誉。这种说法其实是勉强的,很难说是由衷的。我们拿这一条和尼西教律第七条对比,就会发现:仅仅给耶路撒冷主教以荣誉的尼律第七条,规定得清清楚楚的,使人没有争论的余地,而君士坦丁堡会议的这第三条教律却不是这样。奈克大略当选主教的情况和盎博罗削当选主教的情况十分相似:两人都是政府大员,当选时
同样是未领洗的望教。
我们应当从当时发生的事实来理解这条新制定的教律:(1)新祝圣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奈克
大略一直担任大会主席,(2)大会闭幕后,狄奥多西于7月30日发布的谕旨,“所有教会,应
立即交由信奉圣父、圣子、圣神为一体的主教,即凡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奈克大略共融之主教管理。埃及教会,交由与亚历山大城主教第茂德共融之主教管理。这样,狄奥多西就把君士坦丁堡主教列为东罗马教会正统主教的标准。所以东罗马主教必须与之共融。如果有谁说狄奥多西误解了这第三条教律,或说这道谕旨写成这样只是偶然,都是无法令人相信的。
一般历史学者一致肯定,从公元331年开始,君士坦丁堡主教升格为宗主教。虽然西方主教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是后来接受了这次会议的有关信仰决议,列为第二次大公会议。但罗马主教拒绝承认这次大会制定的教律。
君士坦丁一届会议第三条教律直接违反尼西教律第六条,有损亚历山大城主教的地位。当时亚历山大城主教虽然签了字,但其实是口服心不服的。大会后不久,接连两位君士坦丁堡主教遭受厄运。一被判成异端首领,一被打死。而且两件事都与亚历山大城主教有关,虽然两次都与教义争论有关,但要说完全与这第三条教律无关,是不客观的。
基督学的发展有关耶稣人性与天主第二位之间的关系问题称基督学。历史上当时教会尚未确使用“三位一体” 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论点,归纳起来,大致为:(1)阿波利纳里派,耶稣的肉体是神化的肉体。(2)圣母所生的是真人,不能称圣母是天主之母:二位二性位。(3)一性派,其说法与阿波利派大同小异,(4)正统派。一位二性,耶稣既是真天主又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