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礼仪问答
作者:巴博
六、其他
1、天主教内各级成员的组成怎样 2、平信徒与堂区神父之间的日常礼仪如何 3、平信徒、神父在遇到主教时的礼仪如何 4、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服饰有何要求
5、对天主教徒一般怎样称呼 6、天主教的教堂怎样 7、教友在教堂内的仪态有何要求 8、非天主教徒到教堂里应注意些什么
9、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在交往中应注意些什么 10、常见的天主教标志有哪些 11、天主教为何敬供圣像 12、天主教与艺术
六、其他 1、天主教内各级成员的组成怎样
    天主教各级成员包括神职人员、修会人员及平信徒。神职人员指领过圣秩(神品)圣事的主教、神父及执事,均为男性,终身独身;修会人员指加入男、女修会的修士、修女;除神职人员和修会人员外,所有的信徒皆为平信徒。现分述如下:

    ①、教宗:亦称“教皇”。教宗一词译自拉丁文Papa,意为“爸爸”,初为古代教会对高级神职人员的尊称,后被专用为罗马主教,普世教会的元首。教宗还被称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耶稣基督在世的代表,天主的众仆之仆等。教宗统一管理世界各地天主教的传教事业,有权建立教区,委任主教,制定、修改或废除教会法规,拥有教会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及对《圣经》、教义、伦理等问题的最高解释权。教宗由枢机主教组成的“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当选教宗任期终身;除因被证实的异端外,不受罢免;有权自行决定辞职,而无须得到任何机构的批准;但无权指定继任人。

    ②、主教:“主教”一词译自拉丁文Episcopus,意为“监督者”。主教被认为是宗徒的继承人,在管理教务上,是某一地方教会的主持者,是教区之主。他也被称为司牧,代替耶稣牧放全教区的“羊群”;在神品圣事上,更好称做大司祭,有祝圣他人为司祭或主教之权。主教有一般主教、总主教、枢机主教的分别。枢机主教为高级主教,由教宗直接任命,在教会中担任特别重要的职务;总主教为驻节大城市、管辖教省的主教,有权召开教省会议、监督和协调本教省范围内各教区的教务;一般主教只管理本教区的教务,有召集教区会议、在本教区祝圣、委派神父等权力。所有主教在神品地位上是一律平等的。主教在教会初期一般由教友选举产生;后来只由神职人员推荐,由总主教批准;从14世纪起,渐渐由教宗直接委任。其具体事宜请参见法典。

    ③、神父:“神父”意为精神上的父亲,译自拉丁文Pater(父亲),是对领受了司祭职者的尊称。按神品圣事的本来意义,神父称做“司祭”。我国教会又称之为“司铎”。铎是一种铃。《论语》上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便是说上天要叫孔子打铃来唤醒民众,教训民众,后来用“司铎”来称呼教训民众的人。教会称神父为“司铎”,便是指他们是领受了神品而讲道传教的人。神父协助教区主教管理教务,通常是一个堂区的负责人,有为本堂区教友付“圣洗”、听“告解”、做“弥撒”、祝“婚配”等义务。

    ④、执事:“执事”是在神品上低于主教和神父的神职人员,除不能举行弥撒外,可以给人付洗、送圣体、行婚配、在礼仪中讲道、主持祈祷及殡葬仪式等。执事原为神品中的第六级,称为“六品”,是领受司祭职位以前的过渡性品级。梵二公会议后,教会恢复设立终身执事职位,而且经过批准年龄较长的已婚男性教友也可担任执事。

    ⑤、修士、修女:属天主教修会成员,均称做“会士”。修会有男修会、女修会,各有自己“会规”(组织章程),其共同点为:成员须发圣愿(即“神贫、贞洁和服从”)、过团体生活、无私有财产、协助地方教会传教,他们多从事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修士、修女须遵守“会规”,严格从事“每日颂祷”等团体祈祷及本分工作,并听命于修院院长和修会会长。

    ⑥、平信徒:指天主教内平常、普通的信徒,是与神职人员相对而言的。在我国教会内,一般称平信徒为“教友”或“信友”。彼此之间喜欢称为“主内的兄弟或姊妹”。
六、其他 2、平信徒与堂区神父之间的日常礼仪如何
    平信徒对神父一般称“神父”、“某神父”;视神父为自己“灵魂上的父母”。平常遇见神父,应点头问候。有事拜访神父,要注意衣着整洁,以表示对神父的尊敬;进神父居室时应先轻轻敲门,待听到答应“请进”后,才可推门进见;会见时,一切举止言谈宜端庄大方、自然朴实。

    对来访的教友,神父都应热情招呼、接待。由于教友来访的目的不同,在具体接待上自然有所区别:

    ①、有的教友拜访神父,是由于对神父十分怀念,想通过访问表示自己的敬仰之意。对这样的来访者,神父无疑应表示欢迎,和教友亲切交谈,让教友感到温暖。

    ②、有的教友来拜访神父,是带着某些信仰方面的问题向神父请教的。神父应采取积极诚恳的态度,认真听取教友的问题,正确给予解答,还应耐心、谦虚,善于与教友一起切磋问题。

    ③、有的教友来拜访神父,是求领圣事的,如办告解、在弥撒外领圣体、为病人请终傅等。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神父自己正在忙什么,都应当把所做的事暂时搁下,全心全意地为教友施行圣事。

    平信徒与神父通信时,信的开头应写作“尊敬的神父”,也可写“某神父”;正文写完后,可写上祝颂语及表示敬意的话,如“主佑平安”、“神形康泰”、“德化日隆”等。落款时在自称加姓名后再加启禀语,如“教友某某谨上”、“主内某某敬书”。神父写信给平信徒时称作“亲爱的教友”、“亲爱的主内兄弟姊妹”,或直称教友的圣名,如“若望教友”、“主内玛利亚”等。
六、其他 3、平信徒、神父在遇到主教时的礼仪如何
    通常,平信徒、神父在遇到主教时,应主动招手致意或点头致敬,或者上前握手甚至“亲”手,向主教问好。如果有事拜访主教,应事先联系,并按约定时间略为提前到达;拜见时,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影响主教的工作或休息;告辞时,应求主教降福。中国天主教中的一些老年教友见到主教时,按传统一般都单膝下跪,亲吻主教右手上的象征神权的戒指,称为“亲

    权”;不过,现在大都和主教握手时向主教“亲权”。据说,西方国家的教友在觐见教宗时,要双膝跪下亲吻教宗鞋上的十字架鞋饰,但近年来已取消,连亲吻教宗手上的权戒也已不作为必要的礼规,改而采用握手、拥抱或鞠躬致敬等。教宗为了表明自己是“众仆之仆”,历来称主教们为“可敬的兄弟”,称教友们为“可爱的子女们”。
六、其他 4、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服饰有何要求
    天主教中的平信徒一般都从事社会各方面的职业,教会对他们的穿着没有任何规定,上教堂做礼拜或参与节日礼仪,也只以服饰整洁大方为原则,可各穿适合自己身份的服装。

    神职人员的穿着,神父和执事基本上穿黑色长袍(长及脚跟,胸前饰有竖式成排细小钮扣;腰围较宽,腰带附有黑色二叶飘绺),颈项带白色硬领(罗马领);但外出时,一般都改穿黑色西服,带白领。主教的服饰为黑长袍,白硬领、小红帽;腰带、飘带及绺头、长袍缝边均为紫红色;并带金色项链十字架,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象征神权,习称“权戒”)。总主教多一黑色小披肩。枢机主教多一红色小披肩。教宗则穿白色红边饰长袍,带白色披肩。所谓“主教神父(服色)一般黑色,唯有教宗一人白色”;但如今连神父中也有改穿白色长袍的。在举行礼仪时,神职人员的服装应按礼规要求办事。

    修会人员的“会衣”都大同小异。修士只穿黑色长袍。修女穿的长袍多为黑色,也有蓝色和青色的,胸前领下围有一白布披褡,戴头盖,额前露出内衬的白边。

    现在,不论主教、神父,还是修士、修女,如果不在宗教场合,或不需要表明神职身份时,为行动方便,平日穿着与常人一样,只是朴素一些罢了。
六、其他 5、对天主教徒一般怎样称呼
    对所有平信徒都可以用同志、先生、小姐、师傅、老师等一般社会称呼。对在教会组织内担任职务的平信徒,也可使用会长、主任、秘书长等职衔。对神职人员和修会人员,可用神职称呼,如某主教、某神父、某修士、某修女等,以表示尊敬。
六、其他 6、天主教的教堂怎样
    教堂是天主教举行宗教礼仪、进行公共祈祷的场所。为表示神圣,称教堂为“圣堂”。我国教会中常用的“天主堂”一词,其狭义固然是指教堂,但广义是指某处天主教会的全部机构和建筑物。教堂有“公堂”、“经堂”之分。公堂是为大众而设立的,如主教座堂、铎区教堂、朝圣地的圣堂等。经堂专为某团体而设立,如男、女修院内的经堂。任何教堂的设立,须有当地主教的许可。圣堂落成,该举行奉献礼;规模宏大、建筑牢固的教堂,可举行极隆重的祝圣礼。奉献或祝圣一圣堂时,应为之取一名号,此名号能为天主圣三(圣三堂、圣神堂……)、主耶稣基督(救主堂、圣体堂、圣心堂……)、圣母(无原罪圣母堂、玫瑰圣母堂……)、天使或一位圣人圣女(圣弥厄尔堂、圣若瑟堂、圣女德肋撒堂……),所取之名即为该堂的主保。著名的教堂,亦称“圣殿”。圣殿分甲级和乙级。甲级圣殿事实上只有罗马的救世主大殿、圣母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圣保禄大殿。别的都是乙级圣殿,如我国的上海佘山圣母大殿。

    教堂是一座整体建筑物,其主要部分为“圣所”及“参礼间”。圣所是举行弥撒礼仪的地方,亦称“弥撒间”。在圣所设有敬供耶稣圣体的圣体柜、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祭台、读经台及主礼和辅礼人员的座椅;在圣所靠后的墙壁上,挂有巨幅圣像。参礼间主要摆放着跪凳,供教友们参礼时使用。在教堂的后方有“神工架”,为教友办告解之用;在进门处设有“圣洗池”,专为付洗之用;在堂门内侧两边有“圣水盘”,为教友们进、出堂时蘸圣水之用。另外,在圣所前方上空挂有“圣体灯”,指示教友们圣所内供有耶稣圣体;在参礼间前方设置风琴,为伴唱经歌而用;并设有“献仪箱”,为教友们向天主做奉献之用;两边的墙壁上挂着纪念耶稣苦难的十四处“苦路像”。

    每座教堂都附设“更衣室”,为司祭和辅祭穿着并脱卸祭服礼服;圣祭用的各种器具、祭台上的装饰品也都存放于更衣室内。教堂进门处上方设有唱经楼,和前方圣所中央的祭台遥遥相对。
六、其他 7、教友在教堂内的仪态有何要求
    教友们进教堂后,应免冠,到圣水盘蘸圣水划十字,面向圣所(弥撒间),向圣体内的耶稣行屈膝礼(亦称’请安”:身体立直,弯曲右膝至地,再站直,表示敬礼圣体),然后择一位置跪下(也可坐下)默祷。教堂是聚会的场所,教友们在堂里应守静默,不可东张西望,不可大声说话,不可随意走动,也不可互相招手致意(若需致意,互相以点头表示)。当公共祈祷或弥撒礼仪开始后,应心专神注,按礼节要求或跪或坐或立,做到仪表端庄,虔诚恭敬。不可“坐无坐相,站无站相”,疲沓懒散。咳嗽或打喷嚏,要用手帕捂住嘴,尽量压低声音。教堂对教友的衣着没有规定,以大方整洁为宜。参加礼仪完毕出堂时,不可喧哗,离开位置,向圣体行屈膝礼,按先后次序到堂门口蘸圣水划十字出堂。
六、其他 8、非天主教徒到教堂里应注意些什么
    天主教教堂在举行公共祈祷和礼仪时,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人们进入教堂,应衣着整洁,举止文明,不可吸烟,不可吐痰;在宗教活动进行中,不可大声交谈、嬉笑,不可随意走动。非教徒尤其应注意:不能讥讽教徒的宗教习惯,不可宣传无神论,不可宣传别的宗教和迷信;要使用闪光灯摄影,应征得教堂工作人员同意;在信徒念经和唱经歌时,自己可以不出声;但当信众起立时自己也应起立;在弥撒中送圣体时,不可上前领受。
六、其他 9、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在交往中应注意些什么
    应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共餐:天主教徒在饭前饭后要祈祷,同桌以信徒为主时往往还有人领祷,祈祷时站或坐;同桌以非信徒为主时往往各人默祷。非天主教徒在场时,应待祈祷完后一同开始用餐。

    ②、言谈:不说伤害天主教徒宗教感情的话,不可以天主起誓,更不可以天主或耶稣基督开玩笑。

    ③、赠品:凡向天主教徒馈赠的礼品,上面不宜有其他宗教的神像或标志图案。

    ④、邀请:在耶稣受难节那一个星期(即复活节前一周),不要请天主教徒参加私人喜庆活动,有的信徒每逢星期五都不愿参加这类活动。

    ⑤、葬礼:非天主教徒参加天主教徒的葬礼,不得自行别的宗教的礼节,不要大声嚎啕;遇天主教徒参加非天主教徒的葬礼,也不要强求他们行别的宗教的礼节,或参与迷信。
六、其他 10、常见的天主教标志有哪些
    (1)、十字架: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信教人在行各种神功,如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起床后以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划十字。十字架在教会的各种场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会组织的标志、礼仪用品、圣书圣物上随处可见。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有竖长横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腊十字架。

    (2)、苦像: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JesusNazarenusRexIud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若19:19)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

    (3)、圣号: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了人类。在X上加P:它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4)、A和Ω:希腊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尔法”、“敖默加”,意为“元始”和“终末”。圣经《默示录》第一章8节:“我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天主这样说。”因此,教会用A和Ω表示天主是万物的根源与归宿。

    5)、鱼: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代表基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IXΘγ∑。IXΘγ∑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儿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I代表耶稣、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儿子、∑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

    (6)、羔羊:圣经上提及“羔羊”的次数非常多。所谓羔羊是指不超过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肋7:23)旧约中几时提到羔羊,常有两种意义:或是用来作为祭品,或是用来象征喜乐、驯服及无瑕等美德。作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应在出生八天后,(肋22:27)都应是公的,早晚各献一只,(出29:38—42)安息日则双倍;(户28:9等)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节、初熟节、新年等,都应向上主奉献羔羊。羔羊是喜乐的象征,(智19:9)以民的象征。(耶51:40)良善的耶肋米亚先知、(耶11:19)受

    虐待的默西亚、(依53:7)得救的以民、(依40:11)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驯服与豺狼的凶悍相对,(德13:21)但羔羊与豺狼的共处,却是默西亚时代太平幸福的象征。(依11:6)羔羊在新约中特别用于耶稣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l:29)他甘心接受了苦难,为救赎人类。(宗8:32,伯前1:19)羔羊一词在《默示录》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稣的得胜及完善无缺。所以,教会用羔羊象征基督及他的良善服从、牺牲奉献。

    (7)、鸽子:代表天主圣神。《路加福音》第3章2l一22节记载耶稣受洗:“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借着形体,象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所以,教会常用鸽子表示天主圣神。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洪水灭世后,诺厄从方舟中放出鸽子观测天候;鸽子衔着一枝青绿的橄榄枝回来,告诉诺厄全家大地已恢复了平静。因而,鸽子也象征和平与平安。

    (8)、耶稣圣心:耶稣圣心曾向圣女玛加利大显现,表达他对人类的爱。圣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稣圣心爱火炎炎,如同烈窑;圣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稣爱世人的大凭据,他为爱人而受苦受难死于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围绕圣心,表示耶稣圣心为人类所受的苦辱与伤痛;圣心上的伤痕,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一个兵士用长枪所刺,(若19:34)他为救赎人类而流尽了最后一滴宝血。耶稣圣心流露着对人类无限的恩爱,是人类救恩的泉源。

    (9)、麦穗与葡萄:代表圣体圣血。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祝圣麦面饼和葡萄酒为他的圣体圣血,给门徒们吃、喝.并要求门徒们如此做,为纪念他。以后教会举行弥撒常以麦面饼和葡萄酒做为成圣体圣血的材料,因而用麦穗和葡萄来象征奉献、祭品和圣体圣事。

    ⑽、饼与杯:代表圣体圣血及祭献。教会举行弥撒圣祭时,根据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用麦面饼成圣体,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圣血,这样,饼与杯便成了耶稣圣体圣血与感恩祭献的象征。

    ⑾、圣母的标记:在许多教堂或圣母像前,常会看到一个记号,由拉丁文字母A和M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圣母经”第一句“AveMaria”的缩写,意思是“万福玛利亚”,教会以此作为圣母的标记。

    ⑿、圣牌:是用金属、有机玻璃或其它工艺材料制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标志图案,经神父祝福后,称为“圣牌”。教友们将圣牌悬挂

    在颈项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纪念、敬礼耶稣或圣者,并为信仰作证。
六、其他 11、天主教为何敬供圣像
    在教堂或其他教会场所及教友家中常供有耶稣、圣母以及天神圣人的画像或塑像。教会称这些画像或塑像为“圣像”,以区别于世俗的图像。教友们祈祷时往往面对圣像,或从圣像前面经过时点头鞠躬。教会认为,圣像本身绝对不是偶像,也不代替天主;它们是记号,是用来见证信仰的;作为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圣像使人透过画面,较直观地了解到信仰的内容,因而起到某种宣传的作用。教友们尊敬圣像绝非尊敬或崇拜偶像,只是通过有形(圣像)的标记,钦崇无形无像的天主,并纪念他的救世工程。同时,敬供圣像,能提醒并激发人们的虔诚与热心。
六、其他 12、天主教与艺术
    天主教是爱好艺术的,“经常要求艺术崇高的服务,特别为使有关敬礼的事物,真正表现高雅、和谐、美观,成为天上事物的记号与象征”。(礼仪宪章122)教会的艺术可分为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就艺术风格而言,“教会从来没有把某一种艺术风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与环境、就各派礼仪的需要,采纳了各时代的风格,而形成了历代弥足珍惜的艺术宝藏。连我们现代的各民族各地区的艺术,在教会内仍可自由发展,唯一的条件,是对圣堂的神圣典礼,保持应有的尊重与敬意”。(礼仪宪章123)

    一、建筑艺术

    在天主教艺术史上,圣堂建筑占极重要的地位。大体而论,天主教圣堂的建筑式样,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公元四世纪,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信仰自由时,也开始建筑圣堂。其式样采取当时的宫殿式,大概是长方形,或长十字形的平顶大厦,这样的教堂建筑称做“拉丁式”。接着,在东罗马帝国流行“皮桑丁式”,即四臂等长的十字形圣堂,中间矗峙半圆形的圆穹,甚或在中央大圆穹又有许多小圆穹。中古前期西欧流行着“罗马式”,便是圣堂的屋顶及窗户上方都是半圆形的弧拱,内部开阔明朗。中古中期,教堂的建筑发展为“哥特式”;哥特式圣堂内部高峻峭拔,外部尖塔直指云霄,表现出庄严肃穆、超凡向上的精神。到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家利用古希腊的技术,扬弃弧形,恢复平顶,更加上一排排的石柱。17一18世纪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欢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以上各种建筑式样,以后的许多圣堂还在继续使用。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流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二、绘画艺术

    天主教绘画艺术是教会画家,藉他们个人在自己所处环境中的美学感受,来表达他们对天主的认识,对信仰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宗教感情。追根溯源,教会绘画艺术曾是指《圣经》的图解。在中世纪,绘画艺术用于对教堂的装饰,而在现代已成为对信仰的申明。目前,圣经图解、教堂装饰、个人信仰的申明、传福音使命和社会责任构成了教会绘画艺术的四大因素。

    天主教绘画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他们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对信仰的认识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每个时代的教会艺术家对基督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通过理解,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为教会艺术作出了贡献。《圣经》中所展现的基督的形象仅仅是人们所认识、所理解的形象而已,没有展现他的面孔、他的肖像是什么样。各个《福音》书中也没有具体告诉人们基督的肖像。这样,艺术家只好凭自己对临在于世界的基督,基督的生、死、复活等永恒的“历史事实”,去理解人类自己的处境,使人的生活与基督发生关系,一幅幅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宗教绘画艺术便成为超时限的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

    当代的天主教艺术,随着各民族、各国家逐渐授受福音,并把其与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教会文化。尤其是亚、非、拉地区,天主教文化已与神学、社会、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道成肉身和处境化的基督形象已表现为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面孔、肤色、服饰,并且生活在他们中间,参与和体验着他们的每日生活。

    三、音乐艺术

    天主教的音乐艺术是十分突出的。梵二公会议《礼仪宪章》第112号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他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又说:“圣乐越和礼仪密切结合,便越神圣,它能发挥祈祷的韵味,或培养和谐的情调,或增加礼仪的庄严性。”教会以宗教仪式为沃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使音乐得以普及和发展。教会制定了音乐的体制,对乐谱加以研究,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完成了键盘乐器。文艺复兴后,虽然艺术的推动力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但至今为止,任何一种音乐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中世纪天主教音乐基础之上的。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大都是继承中世纪的,就连世俗的交响乐和歌剧也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教会初期时代到今天的两千年间,米兰大主教圣盎博罗削和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在教会音乐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公元四世纪,盎博罗削在任米兰主教期间,表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才能。他在教会音乐中的主要贡献是收集教会歌曲,编汇成《盎博罗削圣歌》,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创造了对唱的形式。

    中世纪的音乐是从圣歌的诞生开始的。圣歌是教会在祈祷时所唱的音乐。对圣歌贡献最大的是公元540年至604年担任罗马教宗的圣额我略一世。中世纪的圣歌因他的贡献而被称为额我略圣歌。额我略圣歌也称平歌或素歌,以与定律歌曲相区别。它是西洋音乐文化中的第一花朵,其发展与欧洲音乐史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到音乐学校的成立,都与此有关,现代的调式音乐也以额我略的调式为基础。额我略歌曲的完整,更令现代人感到惊讶,成熟的三段体的曲式,产生了后世各种乐曲。许多大作曲家都喜欢用额我略歌调作为主题动机。

    文艺复兴时代是复音音乐的时代。16世纪时复音音乐达到顶峰。天主教的复音音乐,多以额我略歌调作固定调,然后在固定调上运用对位法完成其他声部。曲式和对位法处理基本相同。乐曲皆以弥撒和经文歌为主。

    16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代的圣乐一方面保持着古代风格,一方面允许新风格的乐曲存在。

    大约从1750年至1820年,是教会音乐古典风格从开始到全盛的时代。古典时代天主教最伟大的作曲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著名弥撒曲有海顿的《LordNelsonMass》、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19世纪以后,天主教因为有世界通用的教仪,保证了教会音乐不受时代的冲击。虽然教会在梵二大公会议后鼓励和提倡各民族风格的圣乐,但“教会以额我略曲为罗马礼仪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礼仪行为中,如果其他歌曲条件相等,则额我略曲占优先”。(礼仪宪章116)

    主要资料来源:

    1、《礼仪宪章》

    2、《弥撒经书总论》

    3、《圣事礼典》

    4、《天主教教义探讨·方法部分》上海光启社1989年

    5、《我们的庆节》赵一舟台湾见证月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