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慕道函授课程
作者: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
一、信仰与人生
1、困惑人生 2、大地之谜 3、死何足畏 4、痛苦何价
5、人间褔乐 6、怒之以爱 7、简朴生活  
一、信仰与人生 1、困惑人生
    信仰与人生(1)

    困惑人生?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该怎样善用此生来建设永恒的天国?

    前言

    有一个老迈的艺术家一生勤奋创作,如今已到了晚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就只是坐在窗前的躺椅上,望向窗外那棵大树,细数着树上的叶子。他告诉自己,当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时,就是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刻。春去秋来,眼看着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飘落,说也奇怪,树上剩下了最后的那块,却一直没有掉下来,老人便一天天的活下去。

    住在老艺术家隔邻的是一个嗜酒如命的老酒鬼,一生人中没有一天不拿着酒瓶的,如今也快到七十了,却一点儿也没改变。一天适逢酒醒之际,听到老艺术家自言自语的话后,他想他自己一生中从未做过一件有益于人的事,如今也快结束人世了,就给人间带来些希望吧!于是他便偷偷的在老艺术家的玻璃窗上绘了一片树叶,就是那一片永不脱落、一直支持着老艺术家生命的叶子。

    生命岁月只是短短的几十年,有人生活得很充实;有人却觉得很无聊,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如果问一句:「你为甚么生在世上?」所得的答案可又多姿多采了。

    「人生在世吗?为了吃、喝、玩、乐,不外是享受人生!」

    「不为甚么,既来之则安之!」

    「过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一生。」

    「为了贡献社会,服务别人,为大家谋福利。」

    「为了。」

    「你呢?你为甚么生在世上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在生活着,但是,是否每一个人都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

    现代人的人生观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营营役役的社会中,人心之不同宛如其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以下便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生观:

    享乐主义的人生:「人生需要享受,使钱要讲派头!「高人一等的生活!」虽然这些是广告的绰头,但是却道尽了不少人的人生观,只要留意一下电视广告所推介的重点,均离不开「有钱人的天地」。却是住洋楼、穿华衣、吃美味、出入汽车代步,早已成为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

    明哲保身的人生:「反加价?有甚么用,反正结果还是要加,算了吧!有钱便多用些,没钱少买些好。」「各家自扫门前雪,我问心无愧,做好自己的一分便够了。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但求安居乐业。所谓明哲保身,怀着与世无争的心境度日的人生观,在年长者身上是最常见要的;同时也是今日大多数市民所抱的处世态度。

    愤世嫉俗的人生:有些人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来看四周的事物,于是每件事都看得不顺眼,都是要不得的。例如人家做善事,他会说一定是为了出风头;人家帮助了别人,他便猜想别人有所企图。生活为他来说是一种痛苦,他活着好像全是为了鼓毁谤和批评,也好像世界亏待了他们似的。这些人永不会感到快乐。

    机械式的人生:有些人一天的生活在漫无目的中度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只是无意识的动着。「有时候好睏,真想好好的休息一下;但是要生活,停了手便没饭吃。」这是一个典型工友的心声,生活的压力使人忘却了工作的意义。

    服务‧欣赏的人生:「我最大的理想是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我的长处,贡献社会。「我此生希望的是能够善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活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我希望此生中能够将爱心带给更多的人,让人人都能分享生命的意义。」以上是一些有抱负、充满爱心和信心者对生命的看法。他们都拥有一个积极而崇高的人生观,因而生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智者慧见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创造时势!」姑勿论那一句话正确,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时势固然影响人生,但也得要有可造之才,才能产生英雄。古今中外的贤人哲士,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虽然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偏向都不同,但能把握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方向,坚持到底,这是信心和毅力使然的。以下就是一些贤哲们对人生的看法: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责任,人的过咎,不在于所行的过而在于未行的善。他这种积极而有责任感的人生观,可以鼓励人认真地行善。

    人若能够将生命的年限置诸度外,抱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宗旨去看生命,度一个顺应自然的生活的,莫过于陶渊明了。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影答形)这里又当与庄子的「古之真人,不知悦世,不知恶死」(大宗师)相呼应。他们二人均不以死生祸福而动心,而从顺应自然中泰然自若的活下去。

    以爱和服务来贯彻生命意义的,有罗马哲学家辛尼加。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生活得好像自己的生命是完全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存在似的。这是何等伟大的服务精神。在爱人方面,大仲马的看法是:爱人能使生活优美、热烈,仇人能使人生活紧张、计较。

    最后有些人将信仰、真理注入人生目的中。但丁说过:生活中没有信仰的,有如一个没有罗盘的水手,在浩瀚的大海里随波逐流。而泰戈尔则认为人生虽只有几十年,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总观上述各人的人生观来看,他们都拥有真的一面,而且这些哲人们都能坚守自己的见解,努力地生活下去,虽然成功失败不尽相同,但都奋斗过,都努力地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基督徒的人生观

    有人说: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就让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便好了。也有人认为基督徒的信仰也是一种人生观,实在没有甚么特别的地方。究竟基督徒的人生观是甚么?它的理想和目标在那里?耶稣说:「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18)从耶稣的这句话,可知基督徒的人生观是全面性的,是追求一个「成全」的境界,它包括了以上各学者所持的论点。以下我们将提出数点来讨论。

    超越现世──基督徒对物质的看法都是积极的,既能够善加利用而又不执着。相信大家都承认:一个人若将物质生活作为生活的最终目标时,便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刻。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只换来更大的空虚和欲望;因为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物质所能解答的。基督信仰告诉我们,现世生活是短暂的,只是走向永恒生命的途径;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人走向一个完美境界的必经过程。所以,人应该透视生活的意义,找到万物的美善根源,一切均以天主为依归。这里要求人除了具备陶渊明和庄子顺天安命的心态外,还应积极的投身于生活的生死祸福中,去感受创生的伟大;去品尝人间的甘苦,这样,人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才能善用此生来共同建设永恒的天国。

    根源于爱──爱是人生最丰富的经验,一般人都在爱与被爱中成长。许多人一生抱着爱和服务的精神献身大众。爱也是基督徒的最大诫命,基督的一生是在「爱人爱到底」的牺牲中完成。基督这种无私的爱,是为了给人启示爱的根源──天主,让人在有形的爱德行为中,体会到世界是可爱的,从而更认识到天父的爱;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美善,都是反映着那永恒的爱。人世间反映着爱的大小行为,真是无可胜数。例如每天默默地做着家务的妈妈,在巴士上遇见的一位好心司机,就是一种最不为人注意的爱的行动。这些都反映着上主的爱。

    积极、喜悦的心态──基督徒的人生观不是避世,而是积极地、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所谓「积极」意味着一个永不停止的持续行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行动中;而「喜悦」则有别于「快乐」。快乐来自外在有形事物的感染所得,故事过情迁时,快乐随即消逝,喜悦则发自内在无形的心灵境界。有时候,纵然在痛苦中、在磨难里,人也可以拥有喜悦心境,而随喜悦而来的是一个充满安宁的属神境界,剎那间,人真正的拥有了那喜悦和爱的根源的天主,这是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从上述基督徒的人生意义看来,好像只不过要求人度一个真善美的生活。顺天应物、服务和爱人都是基督信仰所强调的,那么,人只要活出这些德行时,他们便是基督的人了。这点是肯定的,这世界上的每一分努力,每一个善行,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出天主的爱和善。上文所引述贤哲的人生观,也都生活出基督的部分人生意义来。换言之,无信仰的人都可以拥有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过只是局部的罢了;除非人能透视了真善美的根源,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而来,而最后又回归衪,否则,人永远把握不到人生的意义。一个只致力于服务他人,或抱着心安理得的心态来度日的人,还未能真正的把握到基督徒的人生意义。他们只是为服务而服务,结果会为工作所劳役,纵然跳出了「自我」,却又变成工作的奴隶。最后,当所致力的「善行」遇到人力无法避免的某些「局限」时,人便会无所适从,无所依靠。到底人是需要援助的,这时候他需要一种超常的力量来支持他,来肯定他的价值方向。

    我们相信人是天主所造的,人最终的目的是要归向衪,以祂为依归,以祂为生命中的一切根源,在此生度一个丰盛的生命。度一个丰盛的生命,不在于趋吉避凶,而是脚踏实地的在生活中体尝天主那无私的爱,并将这爱还施于别人身上。基督徒的生活遭遇当和常人无异,但是,正确的人生观必能将它美化,使活出意义来。此外,人的生活也是在不停的选择中,那怕活了一辈子,到老年将死之时仍在摸索里。因此,老艺术家会寄望于那一片不落下的树叶来延续生命;而一生无所事事的人,也会如同那醉酒鬼般为别人做出好事来。

    反省‧讨论‧行动

     在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它和基督徒的人生观相配合吗?

     用几分锺的时间回想一下:在我的生活经验中,有过那些积极的行动,能帮助我生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吗?

     用心去做好身边的日常事情,首先从家庭中做起。

    参考资料

    *「人的无限欲望」、「人心趋向绝对价值」 天主教的信仰

    *人生与人生观 见証63期第20页

    *基督徒人生观 基督(示)第129一158页

    *圣经:

    依‧40:6─7

    玛‧5:18;6:19一23,24,25一34,16::26

    路‧12:6一9,15谷‧8:35一36

    若‧16::33格前‧3:18一19

    伯前‧1:24一25

    信仰与人生(1)

    困惑人生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怀有积撤人生观的人会:

    □1.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来看四周的事物。

    □2.抱着「但求明哲保身,安居乐业地生活」的心态来过活。

    □3.尽情地享受目前生活中的一切。

    □4.对生命充满爱心和信心,以求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二)基督徒除了应具备陶渊明和庄子顺天安命的心态外,还应:

    □1.积极地去求取一个更舒适的物质生活。

    □2.把握时间,满足目前的一切欲望。

    □3.积极地投身于生活的生死祸福中,感受上主创生的伟大。

    □4.抱着一切以永生为依归的目的过活,故不必理会现世的生活。

    (三)基督的一生是在「爱人爱到底」的牺牲中完成的,这是为了:

    □1.让人见到痛苦的惨状,使人不敢犯罪。

    □2.将天父的爱启示给人,也让人以爱的生活去回应上主。

    □3.显示出人的忘恩负义,竟将天主钉死在十字架上。

    □4.反映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着罪恶的。

    (四)基督徒的人生观,是常怀着积极和喜悦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事物。所以能够:

    □1.常常保持一个无忧无虑的愉快生活。

    □2.于面对痛苦、磨难时,也可以拥有内心的安宁和喜悦。

    □3.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全无困扰。

    □4.不停地追求一个更快乐,全无艰难的生活。

    (五)人是天主造的,所以人最终的目的是要归向祂,这是说:

    □1.若人的生活与努力,皆能以天主的爱为依归时,才能把握到人生的意义。

    □2.要能趋吉避凶地度一个丰盛的生命。

    □3.人只要服务他人,献身于工作,便能达到人生的目的。

    □4.基督徒的生活和际遇,是和一般人不同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说:「你们应当是ˍˍˍˍˍˍˍˍ的,如同你们的ˍˍˍˍˍˍˍˍ是成全的一样。」所以,基督徒的人生观是追求一个ˍˍˍˍˍ的境界。

    (二)基督徒使用物质的积极态度,是既能够ˍˍˍˍˍ而又ˍˍˍˍˍ。

    (三)快乐来自外在有形事物的感染所得,喜悦则发自ˍˍˍˍˍ的。所以,ˍˍˍˍˍˍ人纵然在痛苦、磨难中,也可以拥有一个充满ˍˍˍˍˍ的心境。

    (四)人除非透视了ˍˍˍˍˍ的根源,知道一切都是由ˍˍˍˍˍ而来。最后又回归祂;否则,人永远把握不到ˍˍˍˍˍ。

    (五)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只换来更大的ˍˍˍˍˍ,因为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ˍˍˍˍˍ所能解答的。

    丙、这一课题中,我最欣赏的几点是: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2、大地之谜
    信仰与人生(2)

    大地之谜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生活中的那一片段,能揭示出大地之谜的奥秘?

    前言

    「一粒砂石,观全宇宙;一朵野花,想见天国。」见到这句话,使人联想起那首旋律幽美的歌曲─「道之道」:

    告诉你,那一天,我抱着一个婴孩,拥抱了人类的生命。

    我拾起一粒砂,看到宇宙的缩影。世上一朵小花,可盛载千万人的喜乐;

    世上的百般灵气,能聚积成一粒小水珠。而花的生命和路旁的水珠,都在邀请我走向你

    ,走向你!再平凡无奇的东西,在诗人艺术家的眼中,经常成了美妙的天地。世上的事物,即使是最渺小的,若细心加以观察和思考,也都能给人带来意义,并使人悟出真理来。所以说:「都在邀请我走向你」这个「邀请」是来自造物者的奇工妙化,是因为人有一双敏锐、好奇而有心的眼睛,去体察和沉思,最后找到了祂──宇宙大地的造物主。

    有一个印度人说:世界是由一头大象支持着的。有人问他,这头大象是由什幺东西支持的?他答说是由一只大乌龟。那人再追问他这只乌龟又是用什幺支持着的呢?他回答:是由一种不知叫什幺的东西支持着。

    宇宙间的许多问题,追究到最终时,到头来总是一个谜,一个不可解答的奥秘。自古有人类以来,人便将这些不可解的奥秘归根于超然的力量──神。另一方面,自有宗教以来,一直也有人在怀疑和反对神的存在。以下我们将透过一些人的经验、历史事实和前人的智慧来探讨一下神存在的问题。

    人性经验

    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许从不去理会神和宗教的问题。但是,到了身陷苦痛、挫折时,便会发出求助、求救的呼声,下意识中希望有一个外来的力量打救人,这就是发自内心对神的渴慕。

    为什幺许多人都否认神的存在?这是因为情欲诱骗人心,使人希望没有神,好能不安束缚和制裁。但不争气的人心,每每在作了坏事时,便经不起良心的谴责,愈觉得天下间冥冥神明的力量,这种犯恶时巴不得没有神,而心里又惧怕受罚的现象,就是神存在的最大証明。有时候,人看来是生活于恶根性底下的,但恶事做尽之时,亦会自觉不安,这实在是身不由主使然。正如圣保禄说的:「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罗‧7:15)

    另一个证明神存在的具体经验是爱,从人身上发出的爱的力量,可以说使人感受到造物主的伟大奇能。我们深信在人性的内心深处,潜在着一股来自天主的爱的力量,是超出人本性所能控制的。痛苦、死亡原是人所共畏,但由于爱的驱使,人竟有力量为义而受害;又或者为所爱的人代罪。这是「因为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的缘故。(格后‧5:14)我们相信造生人类的主宰,是一切美善的根源,人是祂的肖像,所以蕴藏着追寻美善和爱的能力,纵然有时候这种能力好像被外在事物所蒙蔽了,但发自内心的无形力量,仍然在人的心内行动着,也只有当人回归到这爱的根源──造物主的时候,人才得到内心的喜悦。这时候,人所努力的、赋出的一切也便得到了补偿。

    科学可以解释吗?

    有人以为:从前由于人无知,慑于自然的威力,所以误信神鬼之事,如今科学昌明,人早就呓不必再相信这些无稽之谈了。不错,科技的进步,确实给人解答了许多疑问,也使人摆脱了迷信的事情。不过,有一个现象是无法否定的,就是面对越进步的科技,人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惊叹宇宙的伟大。试看今天的许多发明,真称得上巧夺天工,但是,人在饱享了物质文明的成果后,却又宁愿置身于渺然寂静的环境下,那怕是道旁的小草,天边的浮云,都比那些神乎其技的成就更为可爱,要觉奥妙:因为大自然的生命是造化的成果。出自人智慧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媲美的。人本身是有生命的,也一直的追求生命的奥秘,也惟有创造生命的主宰,才能真正回应人的需要。

    也有人说:宇宙大自然、的一切是「巧合」而成的。「巧合」在阿拉伯语原意是掷骰子。将骰子掷出去,如果出现了同一点时,我们便说「巧合」。如果我们将钟表的零件随意放在一起,它会凑成一只会报时的表吗?再看看宇宙中四时变化,万物的成长繁殖等,都有其一定的井然秩序。再者,今日人虽已发明了至大功能的电脑系统,然而却无法使死去的大脑恢复生命。有限的事物,如锺表和电脑,尚且要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安排处理,那幺,宇宙之大,生命的奥秘,又怎可以没有一个主宰来善加管理呢?

    中国哲人

    离开中国哲学史,虽然诸子的论述从未有正面、直接地谈论神的事情,但从他们的言论教诲中,均不难理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哲人都意味到宇宙间有一超然的力量,影响着宇宙和人的内心世界。于是,靠着这力量运行不止,生生不息。而人生于世,无论处世待人,都常受到一种无形的、发自内心的力量所左右。

    Δ老庄之「道」──:首先老子以为天地的生存,一定有他的来源和原理,他描述这个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25章)就是说老子认为这个先天地而存在的「物体」,是万物之母,就是「道」。其后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在万物中,在蝼蚁中,甚而在屎溺中。从这一点更可推知这无所不在的道更在人心内,因为庄子主张寻求「道」的方法是静心,要人从忘我的境界悟道。所以老庄的哲学是:指出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就是「道」:而这道既存在宇宙之间,作为宇宙的根源,也存于人心之内,作为人的根本,所以庄子又称这道为「大本大宗」(天道篇)。

    Δ孔孟主张──孔子论道,大抵是以「仁」为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仁是人的根本,是人做人处事的原则,是一切行为和判断的动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教人「尽心以知性,知性而知天。」然后更进一步「存心养性以事天」。孟子先点出人的根本是「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如果人能按着他自己的本心行事待人,他就能由他的善行追溯到他自己的本性,而这本性也就是天的本性,于是可知人和天的本性都是「善j。总括来说,孔孟哲学是先从人的善行来体验人的根源是善,天的根源也是善。

    综观以上各人所持的论点,不外承认宇宙万物以至人心道德的准绳,均与冥冥中有一力量相连,作为动力的根源。姑勿论称它为道、为仁、为善也好,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其实他们都承认有一个超越的存在,只不过他们只从现世阶层来看它,把它解释为推动宇宙的力量,和支配人心的道德准绳,而不直接说明它就是「神」。

    宗教的存在

    自古有人类,有社会团体存在,便有宗教现象的出现。如原始民族的精灵,庶物崇拜,是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并将特喜爱的物件如兽骨、饰物等,视为降褔消灾的灵符。这些现象显示出人对超现实力量的恐惧和寄予希望。世界上差不多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神话故事,尽管描述过程,及故事发展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神仙有超人的力量,是赏善罚恶的,最后结局时,善人必得胜利。

    世界各大宗教,莫不向人宣示一种超现世的境界,追求一个不灭的永恒生命。例如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无我和苦的,而这个苦不在于现实环境造成,而在于「我」的修练,在于能否修善行,这些就成为生死轮回不息的后果。佛教修练的最高境界「槃」,意即解脱。

    印度教亦相信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并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复活,而现在的生活便成为人转世的准则。

    回教虔信唯一真神「阿拉」,信人死后复活,及末日的审判。人要承认自己的信仰,并行祈祷斋戒来敬拜真主。

    基督教所信奉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神。此外,我国民间信仰的崇拜,由来已久。从以上种种事实显示,人心深处都直接间接的寻找着造化他们的神,可惜人类理智在探求真理时,常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集。

    启示的宗教

    翻开各宗教史实,追本溯源,其中只有天主教有详尽的历史记载。旧约中记载天主首先告诉人「祂是自有者」(出.‧3:13),而历代的圣祖和先知们做了这个信仰的传承人。我们从中东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知道旧约时代的宗教如何在众多的多神宗教中,保持了独一无二的真神信仰,独树一帜。后来,基督降生了,便更清楚地将天主的真面目目敌示给人。至此,从以上所举的中国哲人及世界各宗教情形看来,我们相信只有天主教保存了天主启示的全部真理,而自称为「启示的宗教」。所谓「启示」是说这位至高无上的神,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向人指示、被露祂自己的本性,这些超过人思想所能明白的事理,除非神自己给人讲明白,人的理智是无法找到圆满答案的。

    天主教能肯定地向人宣示这个神的形像和面目,是因为神亲自的来到世上(耶稣基督的降生),向人介绍祂的本性,揭示祂的计划和祂与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再不必用揣测的名词来形容祂,而能透过天主教教会的传承去认识我们的造物主──天主。

    反省、讨论、行动

     除了从教理学习中认识天主的存在之外,你在生活中如何体验这份信念?试分享一些经验。

     试在一天工作之后,停下一会儿,回顾一下在今天的生活中,那些经验能使自己更信赖天主。

    参考资料

    *神的存在 天主教的信仰第8一19页

    *合一教理 卷四第31一34,50一60,94一99页,

     卷一第10页

    *神的观念 神学论集5期第295页

    *圣经:

    出‧3:14

    咏‧19:2

    智‧13:1一5;15:1一6

    依‧40:26

    约‧12:7一10

    罗‧1:20;2:14一16

    若‧14:9

    信仰与人生(2)

    大地之谜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人本身是有生命的,也一直的追求生命的奥秘,究觅谁能真正回应人的需要?

    □1.生物学家。

    □ 2.创造生命的主宰。

    □ 3.星相家。

    □ 4.科学家。

    (二)人有力量为义而受迫害,为所爱的人代罪,究竟什幺在催迫着我们?

    □1.自信心。

    □ 2.利他主义。

    □ 3.基督的爱。

    □ 4.英雄主义。

    (三)那个教会是唯一有详尽的历史记载?

    □ 1.天主教。

    □ 2.佛教。

    □ 3.回教。

    □4.印度教。

    (四)谁将天主的面目清楚地做示了给人。

    □ 1.圣母。

    □ 2.耶稣。

    □ 3.孔子。

    □4.圣保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我们相信造生人类的主宰是一切ˍˍˍˍ的根源。人是祂的肖像,所以蕴藏着追寻

    ˍˍˍˍ和ˍˍˍˍ。

    (二)人能得到内心喜悦的时候,就只有当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的时候。

    (三)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比那些神乎其技的成就要可爱,因为是造化的成果,非人的智慧所能媲美的。

    (四)中国各哲人的论点均有共通之处,就是承认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以至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均与冥冥中一股ˍˍˍˍˍˍˍˍˍ的力量相连,作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的根源。

    (五)我们不能单凭理智去认识创生人类和宇宙的造物主,必须藉着天主的ˍˍˍˍˍˍ。就是天主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世上,向人按露自己的ˍˍˍˍˍˍˍˍˍ,揭示祂的ˍˍ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ˍˍ的关系。

    丙、在这一课中,那一些事例或言论能协助你更要肯定天主的存在。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3、死何足畏
    信仰与人生(3)

    死何足畏在主内死去的人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那里能找到一份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困难、甚至死亡?

    前言

    几个月前,一位朋友的历女亚玲,患上癌症不治,去世时才十八岁。在她卧病期间,家人常谈论她的病况。故此,朋友六岁大的儿子辉仔一直都晓得玲姐姐患了重病。在玲去世后几天的一个早上,哥哥问辉仔:「玲姐姐去了那里?」他说:「死了,去了天堂。」「你想她吗?他点着小头表示想念。「你有没有哭呀?」「没有。哥哥再问他为什么以后再见不到玲姐姐也不哭呢。他望着哥哥不解的说:「她在天堂上,将来我去天堂时,便可以见到她了,为什么要哭啊!」

    这是辉仔对「死亡」的认识,从他的答话中,觉得他不会认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当然,这些思想是成人所灌输的。通常父母愈不愿意提及死亡,该子们就愈怕死亡。习惯上,我们都不愿意直接地讲出「死亡」这个名词。我们会说「他走了」或「他离开我们了等话。究竟死亡是不是这么可怕,以致人忌讳到连讲这两个字也不敢呢?死亡在人的生命中意味着什么?死亡是表示生命的完结吗?如果明天你就要死去,你会怎样去准备这一刻的来临呢?

    为什么怕死?

    自古以来,死是一个自然的生命现象,富人会死,穷人也会死,年老的固然要死,但年轻的亦会死去。「死亡」一直威胁着人类。孩子们斗咀,骂对方早死;成人们揽镜自怜,亦不过由于年华消逝、一步步接近死亡之故。究竟人为什么怕死呢?不外由于对现世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可知产生恐惧,更加上不知道死亡会在那一时刻来临之故。

    △对现世的留恋──人一生奋斗,不断追求成就和财富,但当死亡来临时,一切都化为乌有;也有人一生发奋图强,培养知识和才能,为人服务,到死亡来临时,他的贡献也变成了有限。也有人一生坎坷,在苦痛中度日,但如果他知道快将死去的话,他便会巴望着能有多些时间,享一下苦尽甘来的日子。另一个面对死亡时最难放下的一件事,就是要离开自己的亲友,如果家中尚有幼小子女的话,那就更加放心不下了。总之,面对死亡的来临,就好比一个远行的人,坐在候机室中等候着进机仓。此时浮现脑际的尽是往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和令人留恋,连过去不快的人和事,如今看来也是可怀念的。

    △对未来产生恐惧──人都希望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占卡,士丫问卦的心理就在于此。对于现世时间中的未来际遇,尚可以从过来人身上推测,作鉴戒。死亡后的世界人无从知道,也没有人可给与经验上的指示,纵或有人敢告诉你,却都被视为无稽或迷信之言。因为大家都认为生死之不同,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敢不同于现实,又不能确知它的究竟,于是人便产生对手亡的恐惧。

    △不知道何时会死──死亡的出现最难预测,人除了久卧病榻而死之外,通常大多数人是没有心理准备去接受死亡的。每天意外死亡的事件中,都难逃「死亡」的劫运。可以说,人最确定的事情,是死亡,因为每个人都要死,而人生最不确定的事情是死亡的时刻,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此外,人对将死弥留时刻的那阵痛苦程度,也是无法推测和作好准备的。

    死亡价值观

    人怕死,欲逃避死亡,但却又无法知道死亡的日期;而现实生活中,郄又有人找「死」,用「死亡」来解除痛苦,自杀者的出发点就在于此。一名中学生,因为不能升级而自杀身亡。在遗书上他写道:「其实死亡和留班对我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已考虑得很清楚了,十秒钟的痛苦,比起日后接种而来的痛苦更为舒服。所以,我选择了前者。这里,为他来说,死是一个结束、终点,也是一个解脱,脱离现实生命中的困境;因为他对生命失去了信心。他在寻死之时只看到自己的成绩表,他忽略了在学生生活之外,尚有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于是他毁灭自己,同时也否定了生命中的一切意义。

    我们说:「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以下就是另一个实例:「突破」杂志的创办人苏恩佩女士,在二十多年与,癌病斗争的岁月中,不但没有妥协,反而不断地献出自己的每分力量,为主为人服务。在她,的遗着「死亡,别狂傲」中,她写道:「我知道我不畏惧死亡,因为我虽然谈不上『成就』,但我已献出凡我所有,过了充实有意义的一生。我知道我不畏惧死亡,因为我是一个蒙赦免、蒙教赎的人,死亡于我并非『不可知之地』,而是迁移到一个更美好、要光明的地方,更有能力地献上自己。」一个多么积极、负责的心态!她能够接受死亡,但又郄不是为了逃避,更不会惧怕死的来临,因为她已经献出了她有意义的生命。可以说,她是无愧于心,死而无怨了。况且,她知道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到一个更美、更光明的地方,那里有更充实的爱的生活。

    死亡可充实生命

    有死亡,人才会珍惜生命,真正珍惜生命的人会常常准备着面对死亡。人面对死亡可以如同学生面对考试一样:考试日期愈近,便愈发奋用功起来。但是,一个勤力的好学生,整年累月都是那么勤力的,时时准备好随时应考。

    智利一名二十岁的少女,得悉自己心脏过弱,仅剩半年寿命。结果,她辞去原先的职务,自动到贫民窟从事社会工作。她说:「这样,我会死得痛快些。」以后,因她工作成绩卓绝,应邀到纽约演说。在那里,她遇见一位名医,治好了她的绝症。至今,她仍在南美帮助穷人。说起来,给予她的生活新意义和新方向的不是那位名医的成功手术,而是她自己对死亡的期待和准备。

    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给予生命一个局限,于是,人便要在这个局限内努力,好充实这一段有生命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的生命一直参与着世界的造化工程,人类的历史就是由许许多多生命来延续的。由于生命受到死亡所加的局限,人便要更积极地把握时间,完成自己的责任。

    基督徒的死亡观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是生命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各阶段是:出生、长大、年长、衰老和死亡;但「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它只是生命的「生活」形式改变罢了,所以,我们不以为毛虫死去,而说牠已转化成蝴蝶了。人死去实在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里,痛苦不能伤害他们。在愚人看来,他们算是死了,认为他们去世是受了惩罚其实,他们是处于安宁中充满着永生的希望。」(智‧3:1─4)这个新开始的新生命,是超越人现世生活经验的,所以人将「生」与「死」视为两个极端,同时又带着一个「短暂」的视野来看生命,故将「死亡」当为生命的结束。信仰告诉我们,死亡是进入新生的门径。在追悼亡者礼仪中有这样一句话:主,为信仰你的人,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故此,死亡也可以有它积极的一面,这个结局是值得高兴的。因为「这场好仗我打完了,应走的路途,我走完了,信德,我保守了。」(弟后‧4:7)

    △死亡开始了永生──耶稣基督的被钉而死,是件千真万确的事,所有基督徒都相信耶稣接受了究亡这事实,同时亦肯定了祂的复活事迹。「我们若是信耶稣死了,也复活了,同样,也必信天主要领那些死于耶稣内的人同祂一起来。」(得前‧.4:14)这是说:既然我们相信耶稣自己复活了,当然也相信祂能使我们和祂一起复活。事实上,基督的复活告诉我们,死亡不能征服祂,相反地透过死亡的事迹来显示了基督自己的爱,和天父的恩宠和爱:因为爱,基督甘愿接受死亡,也由于天父的慈爱和恩宠,基督死后复活了。由于基督的复活,我们相信我们将来也会与祂一向复活。在耶稣传教的时候,祂先后复活了雅依洛的女儿和拉区禄(若‧11:1─44),这更坚强了我们对「复活」的信心。其实,因为有死亡才有「复活」。因了基督复活的事实,我们才可以分享天父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说,「复活」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希望和凭藉。

    △死亡的准备──圣经中形容死亡的来临,如盗贼一样突然而至,(得前‧5:2)因而劝勉人:「你们也应当准备,因为在你们不料想的时辰,人子来了。」(路‧12:40)事实上,既承认死亡是生命必然的事实,我们便应该时常做好准备,就好像一个少女筹备婚嫁,或一个妈妈准备迎接自己的孩子诞生一样。人要是有这样的一个积极心态来准备死亡的话,便一,定会善度生活来期待永生。诚然,相信永生和复活,是不会减少生活中的痛苦事件和困难的,不过,可以给予我们无比的坚韧力量,去积极的面对它们,同时更帮助我们体会到生、老、病、死在生命中的意义,并勉力的去适应和接受,相信这是准备死亡的最好方法。

    结语

    「死亡」是人生命中一个必然现象,就好像生、老、病一般的普通,不过由于不知死后的情形,故人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基督徒对死亡也是恐惧的,但信仰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回到天父那里,而最后人都会复活起来。现在的生活就是准备日后「复活」的时刻。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善度现世的生活。因此,死亡不足畏,要害怕的是:我们是否把握着现世的生活,来准备死亡的来临?我们能否如苏恩佩女士般在迎接死亡时,充满信心地说:我已献出了我的所有,过了充实有意义的一生。

    反省、讨论、行动

     试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时常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困难。你是否以一个充实的生活去迎接死亡?

     在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困难时,请尝试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如果你感到力不从心,请尝试在祈祷中吸取力量。

    参考资料

    *死亡奥秘的意义 天主教的信仰第238页

    *死亡 合一教理卷三第34─39页

    *基督徒的死亡观 基督(示)第151─158页

    *死亡的奥迹-人类的未来 (光启)第109页

    *死亡是什么 铎声210期第31页

    *死亡的意义 见证101期第5页

    *死亡的冥想 见证66期第700页

    *圣经:

    玛‧24:36─37

    路‧12:40;21:34─35

    智‧3:1─4

    罗‧5:14;6:3─14;14:7─9

    得前4:14;5:2

    格后‧5:8─9

    默‧14:13

    信仰与人生〈3〉

    死何足畏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你以为人们惧怕死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

    口1.对未可测的将来感到畏惧。

    口2.死后受地狱之苦。

    口3.怕孤单寂寞。

    口4.怕死时的痛苦。

    (二)为基督徒来说,死亡是:

    口1.解脱痛苦的方法。

    口2.生命的终结。

    口3.生命存在形式的改变。

    口4.天主的惩罚。

    (三)面对死亡所加的局限,我们应该:

    口1.今朝有酒今朝醉。

    口2.得过且过。

    口3.善度此生。

    口4.坐以待毙。

    (四)那些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希望和凭藉?

    口1.金钱。

    口2.复活。

    口3.知识。

    口4.友谊。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死亡可以ˍˍˍˍˍ生命。因为死亡是必然的现象,它给予生命一个ˍˍˍˍˍ, 这样促使人要ˍˍˍˍˍ地把握这段有生命的时间,ˍˍˍˍˍ自己的责任。

    (二)信仰告诉我们,死亡是进入ˍˍˍˍˍ的门径。为一位信主的人,死亡只是生命的 ˍˍˍˍˍ,并非ˍˍˍˍˍ。

    (三)耶稣的复活证明了ˍˍˍˍˍˍˍˍˍˍ是ˍˍˍˍˍ的开始。透过死亡的事实, 揭示了天父对人的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

    (四)「复活J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ˍˍˍˍˍ和ˍˍˍˍˍ。

    (五)信仰告诉我们,死亡如盗贼一样,突然而至,所以该当时刻ˍˍˍˍˍ。最好的 方法就是使自己的生活ˍˍˍˍˍ和ˍˍˍˍˍ,不逃避痛苦和困难,郄勉力 ˍˍˍˍˍ和ˍˍˍˍˍ。

    丙、在本文中,那些说话或事实最能鼓励你善度此生,迎接死亡。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4、痛苦何价
    信仰与人生(4)

    痛苦何价?麦子不死空自留,麦子死去百倍收。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生中每一点滴的苦与乐,加以善用,一定能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前言

    陈太有五个儿女,但其中一个是患有癫痫兼先天低能的,有人提议送那孩子入一间修女办的医院,陈太连声道谢说:「我舍不得让他离开我,因为在众儿女中,他在我们夫妇两人心里占有特别的地位。」

    亚祥是个热心教友,才三十六岁便遭遇到两次丧偶的痛苦,每次都给他留下一个未满月的孩子。当第二个妻子死于车祸时,亚祥给妈妈写信说:「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天主竟这样对待我。」那位母亲郄给他回信说:「孩子,勇敢些吧!天主不是不爱你的,你知道吗?祂一直和你在一起呢!不然,你怎会经得起考验啊?」

    这就是痛苦的价值:疾病虽令人痛苦,但它使那对夫妇充分的发挥了他们对儿女的爱心。丧妻之痛虽然令亚祥一度踌躇天主对他的照顾,但他妈妈郄为他另找出答案来。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痛苦事情太多了,无论肉体上的、或心灵上的痛苦,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便有痛苦相随着。好像人的出生,就是为了受苦而来到世界上似的。究竟痛苦的意义在那里?人可以逃避痛苦吗?受了苦又有什么价值?

    人生不可能无痛苦

    人都害怕受苦,并要设法逃避痛苦,或减少受苦的程度,所以广告总是要人相信那些止痛药的灵验性。每一种创伤都可以找到特效药:牙痛有止痛药,头痛有头痛药,手术有麻醉剂;甚至在遇上精神苦恼问题时,有人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为求得一刻时间躲开烦恼问题。活在这世界上而没有一点痛苦的,这真是神话。除非将人的感觉切断,否则很难使人无痛苦地活着;又或当人失去了理智,成了疯子时,便没有烦恼,也不感到受苦之痛了。但是,人活着而不知道痛苦,那只是个半生半死、是个不完全的生活。

    痛苦在生活中是很真实的:如考试失败、事业无成、谋职不顺、久卧病榻、亲友亡故、家庭失和、遭人误解等都带来痛苦。尤有甚者,如战争、天灾横祸等,更是无法控制的事。痛苦就是那么不停地闯进人的生活里,更是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痛苦是一种惩罚吗?

    许多人认为痛苦是一种惩罚,是因为人做了恶事,所以天主要罚人。固然,我们不否认有些痛苦是因为人而产生的,例如家庭变故、考试失败,还有其他许多的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结果因为人性软弱及败坏的缘故,而使悲剧发生了。这时候,人本身便要自食其恶果。但在另一方面来说,有些痛苦郄非来自人为的错误,例如天灾横祸等事情,对于天旱、水灾的发生,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天主降灾罚人的记号,因为我们常背叛天主,做出相反祂的爱的事情。古经上不是有很多例子吗:诺厄方舟和所多玛城的事迹就是了。我们对这个说法暂不置评,但是我们都承认痛苦是人类犯罪的后果,如果没有罪恶,人便无痛苦了。不过,我们肯定地知道,天主准许痛苦的出现,并非单是为了「惩罚」我们的罪,而是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关于这个痛苦的意义,耶稣用自己的一生给我们说明白了

    耶稣所受的痛苦

    痛苦本身不是件好事,连耶稣自己也害怕和不喜欢受苦。祂在山园祈祷时说:「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玛‧26:39)耶稣在传教时也常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祂行了许多奇迹:治好癞显病人(路‧16:11─19),复活寡妇的独生子(路‧7:11─15),这都表示出祂希望人不用受苦。但另一方面,祂郄站在受苦人当中,受尽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就是要告诉我们,既然此生不可能无痛苦,便应该积极地去了解痛苦的意义,勇敢地去面对它。

    耶稣是人,是有感觉有感情的一个人,所以,祂和我们一样会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事情:他看见朋友死去会难过的流泪(若‧11:35);当在圣殿中驱逐商人时,他该是多么的痛心,因为人把天父的祈祷殿宇作为市场(玛‧21:13)。最后,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祂的苦难圣死了。

    Δ基督的苦难──耶稣在山园祈祷的时刻(路‧22:29─44),披露了自己心灵上所受的至大苦痛,祂祈祷说:「父啊,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你的意愿成就罢!」(路‧22:39─44)耶稣的一生都在做天父要祂做的事,当这最痛苦的时刻来临之际,祂明白这是祂的使命,但是极度的恐惧迫使祂向父发出哀祷。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无辜者将白白地被人控告、侮厚,并接受惨刑处死,这一切怎叫人不害?现在耶稣是在极度被人遗弃的孤单中,因为连祂的三个门徒都远离了祂,唯一在祂身边没有忘记祂是天父,福音上说:「有一位天使,天上显现给祂,加强祂的力量。」(路‧.22:43)这是说在祂被人遗忘的极度痛苦中,有一度从上而来,超常神力在支持着祂。最后耶稣「在极度恐慌中,祈祷越发恳切,祂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4)就从这最后的两句描写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耶稣当时的心灵苦痛。

    至于肉体上的痛苦,耶稣在去世前受了双重的刑罚,就是先受鞭笞,然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鞭笞是一个极重的刑罚,按史实记载,一般人在受此刑罚时,十之八九都会死去。我们知道耶稣捱受了三十九下后并未死去,但祂身上必已体无完肤了。因为祂先受了这等重刑,故此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仅数小时便死去。,

    耶稣确实受尽了人间的苦楚(心灵的、肉体的)才去世,祂的受苦死亡是有血有泪的真人真事,祂所受的苦并不因祂的天主性而减轻,祂是百分之百的具有一般人的感觉和感情。所以,天主圣子的苦难圣死,不是在世人前玩把戏以赚取同情,而是为了表达对人类的爱;同时,也愿意和受苦的人在一起,一齐面对痛苦。故此我们可以说:痛苦是爱的奥秘。

    痛苦[的价值

    Δ痛苦是爱的奥秘──耶稣所受的苦难,给我们做示了爱的奥秘:这是天父对人类的爱,和耶稣回应天父爱情的至大行动。于是,痛苦不是惩罚,是爱的标记。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可以毫不畏惧地愿意为他受苦,至少会分担他的痛苦。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毫不注意「痛苦」本身的事情,而只专注于「爱」的行动上;因为爱超越了一切。

    Δ痛苦使人成长──痛苦可以是使人成长的工具。我们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温室里成长的花卉,是经不起风霜的,只有在风雨中长大的花草,才能接受考验。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生活,每次经验了或挨过了一个困难之后,或多或少都觉得自己成长了些吧!

    Δ痛苦加深信德──孩子跌倒了会马上找妈妈。我们有困难时会否想起天主?求祂赏赐力量?痛苦使我们认识自己的软弱无能而投奔天主,依靠祂。这就是信德考验的时刻(参阅圣经约伯传),它反映出我们对主信赖的程度,同时如果把握机会,它可加深我们的信德。

    Δ痛苦教导人分施爱──当我们有过大病住院的经验时,便更容易明白病人的苦况,了解他的心情。所以我们经验过痛苦,也亲尝过爱之后,便能够更同情、了解别人的痛苦,而以行动来帮助他人,以减轻他们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

    Δ痛苦是一个警号──孩子玩火,给烧痛了便以后不再玩火,假若没有痛楚,他便不知道危险,或许记不起危险是什么,继续地忘形的玩下去,其结果必是不堪设想了。痛苦使我们从安逸中醒过来,时常反省,不断谢恩;因为有痛苦我们才会感受到快乐的可贵。

    胜利的十字架

    产妇如果不经过痛苦,又怎会享受到做母亲的喜乐呢?据说孕妇生产时的阵痛程度,是痛苦中最大的级数。据某些资料的统计说:一般母亲都宁可忍受痛楚而不使用无痛分娩。又说:使用自然生产法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往往超过那些应用无痛分娩者的母亲。这就是痛苦愈大爱愈深之故。

    人生不可能无痛苦,人也无法躲开痛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痛苦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内心面对痛苦的态度了。与其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痛苦,为什么不勇敢地面对它。基督徒面对痛苦时,不应只着眼于当前的痛苦,而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就好像我们面对十字架时,我们除了见到被钉的基督外,同时亦看到复活的基督。所以,痛苦不应代表着失败和绝望,而是另一个希望的实现,走向胜利的代价。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反省‧讨论‧行动

     经验中有那一件痛苦的事情影晌了你的生活?它使你成长了?抑或至今你仍耿耿于怀?为什么?

     试找出一两个积极的方法来帮助自己面对痛苦。将这些方法写在记事簿上。

     用二十至三十分钟来默想耶稣苦难(玛‧26─27章,路‧22─23章,谷‧14─5章,

     若‧13,18─19章任选一篇),并将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耶稣的苦难连结在一起。你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快乐的时候多呢?还是痛苦的时候多?为什么?

    参考资料

    *痛苦合一教理卷三第32─34页

    *十字架和人类的痛苦铎声195期第─5页

    *罪恶与痛苦见证二卷5期第11页

    *圣经:

    创‧22章

    玛‧24:23

    约‧1:1一2:10

    训‧3:9一15

    若‧16:33;12:24一25,27

    哥‧1:24

    格后‧12:9一10;1:5一7,8一11

    弟后‧2:8一13

    信仰与人生(4)

    痛苦何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面对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

    □1.设法逃避、躲开痛苦。

    □2.尽量寻求快乐的事情,可帮助忘记痛苦。

    □ 3.认识痛苦的真义及价值。

    □ 4.承认痛苦是一种惩罚,罪有应得。

    (二)耶稣所受的苦难告诉我们

    □ 1.天父对人的爱,以及祂承行天父的圣胜意。

    □ 2.痛苦是极可怕的事,因为它往往便无辜者受磨难。

    □ 3.祂运用了天主性的无上权威来接受苦难,所以基督的苦痛不同于我们的痛苦。

    (三)耶稣传教时行了许多治病的奇迹,这是因为:

    □ 1.祂愿意人知道祂是天主子。

    □ 2.祂愿意解除人的痛苦。

    □ 3.要显示出痛苦、灾难在人生活中是无意义的。

    (四)耶稣在山园祈祷的事迹中,告诉我们:

    □ 1.人在受苦时,连天主圣父也离开他。

    □ 2.天父常出现于人的苦痛中帮助人。

    □ 3.人在极度痛苦时往往忘记天主的存在,故不必祈求祂。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山园祈祷时向父说:「父啊,你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二)痛苦不是惩罚,是ˍˍˍˍˍˍˍˍˍ。如果爱一个人,便愿意为这个人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痛苦使人ˍˍˍˍˍˍˍˍ,是人成长的ˍˍˍˍˍˍˍˍˍ。

    (四)痛苦教导人从受苦经验中去分施ˍˍˍˍˍˍˍˍˍ。因为这样更容易ˍˍˍˍˍˍ ˍˍˍˍˍ。而以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来帮助他人。

    丙、在读完这一课后,你对「痛苦」的看法怎样?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想:
一、信仰与人生 5、人间褔乐
    信仰与人生(5)

    人间褔乐期待上主的人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生活中能够时刻与主在一起,就是人间的真福乐。

    前言

    五岁的小强放学回来,拉着姐姐的手,一脸羡慕的样子:「姐姐,你就幸福啦,不必上学了。」因为姐姐的学校暑假开始得早,所以姐姐放假了,小强还在考期考。妈妈听见了,便问小强:「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小强侧起头数着指说:「好开心囉,可以一直看电视啦,不用上课啦,可以吃很多朱古力啦,还有「还有不被爸爸罚啦!」妈妈说。「对了!」小强满意的大声说。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也都希望抓紧它。

    「有情人终成眷属」被视为幸福的一对。

    「儿子考上大学」母亲被羡慕为有福的妈妈。躺在母亲怀中甜睡的婴儿,何尝不予人一种身在福中的感觉呢!说起来,真难给幸福下定义,因为各人所追求的不同,对幸福的价值观也不一样。

    人人都追求幸福

    人生在世上,如果全不感受到幸福,或认为世界上根本无「幸福」可言,若是如此,生活实在太痛苦了,太没有意义了。人的一生在营营役役中度过,交织着若无数大小的幸福和痛苦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情的发生,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人怎样在痛苦与困难中,生活出幸福的人生来。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延医食药为了减除病苦,以及负荆请罪求得良心平安等行动,都是人追求幸福的具体行为。

    有人认为升职加薪是幸福;有人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个好家庭;医院的病人都觉得健康的人最有福;老年人会认为得子孙的孝顺是至大的福分。由于各人的遭遇不同,思想各异,于是便对幸福产生不同的看法。不过,大致上看来,人所追求的幸福,不外于下列事情:有相当的物质生活;有健康的身体;有相当的自由和精神生活,最后便是生活于爱和被爱中。

    以上各点,在我们生活中的大小比率可不必相等,但一定要存在于生活中,才能使人感觉到他是生活在幸福中,或者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前进。

    世间的幸福

    「福」字在中国传统上代表着「好兆头」,更常以平安、快乐、欢笑、爱情和荣华富贵等,作为「幸福」的表达和描写。向来我国人对「福j字特别有亲切感,在喜庆贺词中更常出现福字的对联。

    福字在说文解字中说:「福、备也,从示褔声。」而段玉裁的注释是:「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从说文内容来看,「福」是说无所缺,万物皆备不失便是有福之人。而段注将它引伸为无不顺,就是在生活里得心应手,无所欠缺。传统上更以儿孙满堂,荣华富贵为至大的福气。从这一点、看来,它反映出一般人对福的观念,多集中于物质层面的解释,就是在生活物质方面的「有」与「无」来衡量是否幸福。不过,在这物质层面之上,亦有主张将「福乐」置于不朽的精神领域的,那就是传统上我国人所说的三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德行,一直被人视为人生中所致力的不朽精神境界。从历史中,也见到许多圣贤,虽然一生坷坎,无官无禄,死后郄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生活的表样;他们的论着一直世世代代地影响着后人。这些不朽的德行,是人从现在物质生活中,跨越出来的一种精神福乐,可惜,我们生活着的人,多忽略了它存在的价值,而祇追求物质生活的福乐。

    圣经中的褔乐

    圣经中所讲论的福乐,与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是无法相比的。在旧约中有关真福乐的描写,散见于圣咏中:「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喜欢他诫命的人真是有福」(咏‧112:1);「眷顾贫穷人的人,真是有福」(咏‧41:1);「凡依赖你的是有福的」(咏‧84:13)。在新约中,耶稣的山中圣训条文里,除了包罗上述所说的,更清楚地指出福乐的定义:「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飢渴慕义的要得饱饫。怜悯人的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要看见天主。缔造和平的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天国是他们的。」(玛‧5:3一10)

    总观上述圣经中所说的真福的人,不外是那些贫穷的和受迫害的人。所谓贫穷者是指那些没有财物、没权利、饱受压迫和被人蔑视的人,这些人在天主面前是特别蒙受眷护的,因为「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派遣我向穷人传报喜讯。」(依‧61:1),而耶稣在世的生活中,正履行了这任务,祂常常出现于这些人当中。至于受压迫的人,是因为他们忠于真理和信仰而受到迫害,他们着实是为耶稣的缘故而受苦的。对这些人来说,,天主一定和他们在一起。这里所指的福乐,是指「与天主在一起」的这个恩典。真福八端中所说的得到天国和土地,做天主子女等,都不外是指享见天主,得到主的怜悯和安慰;换言之,是「拥有」天主的时刻。我们是主的受造物,此生的路向是回归天主那里;我们但愿能够在生活中时刻与天主在一起,因为拥有天主便即拥有一切,这才是真福乐。

    从人间幸福到天上真褔

    如果将上述两段对福乐描写的内容对比一下,可以见到正好是两个极端。人间的福乐建基于衣食住行的荣禄上,有钱有势的人常为人所羡慕;但在天主眼里,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是次要的。因为,这些东西很可能,成为我们寻找天主的障碍物。一个家财万贯的人,可能整天对着天文数字的钱财来精打细算,以求能赚得更多。反之,一个贫如洗的穷光蛋,当他相信他不可能再会比现时更穷的时候(因为已到达了穷的极点),他心内真的是无牵无挂,他不必为股市行情而失眠,也不用为未来的社会动向而操心。如果天主就在此两人的面前,那一个会首先找到祂?

    诚然,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如果有机会升学升职,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也是天主赏赐的,应该好好享用。然而,这一切不应作为基督徒的幸福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因为最大的福乐是「与天主在一起」。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要与主在一起,便首先谦下自己,要成为一无所有,要不执着于富贵荣华的享受。因此,那些不拥有什么的人,是比较容易找到天主的。

    切勿以为天主要我们都变成了穷光蛋才接受我们,而是要我们从现世的「幸福」环境中去追求天上的福乐。这是最难而又是最重要的,不过实行起来时,说易不易,话难亦不难。刘太出身于清贫家庭,结婚后十年,夫终于从打工仔的日子,克勤克俭的,当起老板来。刘太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建立起一个幸福富裕的家庭。朋友们都羡慕刘太有今日的生活,刘太郄从不骄恣,因为以前尝过苦,知道穷困的味儿,现时虽富有,郄仍能安分守己地生活。上星期忽然在圣堂见到她,追问之下,原来她搬家了,因为刘先生生意失败,连房子也没有了,故此暂时在母亲家里住。正想安慰她几句,不料她郄说:「以前也不是一样吗?挨穷也挨过了,,富有的日子也享受过了,我原是一无所有的,如今就算再挨苦,也只不过是再过以前的日子吧!我是绝对不怨天的。当然,最初几天也有点不是滋味,于是到圣堂祈祷,求点力量和指引。现在,我反而觉得好平安,好像天主就在我身边似的!」

    谁说刘太现时不幸福?她富有时,大家都认为她是有福的,这是人世间的幸福,如今生活上的转变,使她得到另一种福乐,就是天上的真福。这就是从人间幸福到天上真福的最好例子。基督徒的幸福,应指向天上的真福,而世间生活上的幸福,应该成为我们走向天上真福的桥梁。

    重视生活的「幸福」

    保持心灵平安,认识及欣赏生活中的事实,是获得「幸福」的两个要素。

    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时,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路‧24:36)「平安」二字,在原文中意指「和谐」、「融洽」之意,就是说要有一个「和谐」的生活。有一个和谐的生活起码要做到三方面的和谐。要能够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接受自己的局限;要能够同时接受他人的长处和缺点;要能够与天主保持亲密的交往。看起来,好像是三件事情。实际上三点是共通的,一切关键在于「我」自己能否达到心灵平安,所以要由自己开始做起。

    认识及欣赏生活中存在的事实,就是要懂得知恩满足。许多时,人不快乐的原因,主要是对于所拥有的各项恩典缺乏认识,也就是不懂得欣赏生活的各项经验和成就,而感激上主的恩赐。所以,现世生活中的真正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自己生活了多少,那就是接受了多少,而又将它应用于生活,贡献出来。这都是一个恩赐,是来自天主的。这样看来,所谓幸福,是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激」之情,一个懂得感激、多谢的人,必能常拥有一个满足、快乐的幸福人生。刘太能够同时面对「幸」与「不幸」的环境,活于平安之中,谁说这分意志、这生活的心态,不是幸福的明证呢!

    讨论、反省、行动

     在以往的日子里,我对「幸福」的追求抱什么态度?我会着眼于财富?名誉?成就?或其他的东西上?

     为什么说「拥有天主便拥有一切」?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可行吗?或者这只是理想罢了?

     打开圣经细读「玛‧5:3─10」的内容。在其中找出两端与自己现况很吻合的经文,静静地默思。

    参考资料

    *贫穷者乃真福萌(示)第51页

    *幸福与基督迈进(教理中心)第11页

    *真福八端?神学论集55期第67页

    *金钱的正确观念见证88期第32页

    *圣经:

     依‧30:18

     圣咏49篇

     路‧6:20─26

     伯前‧3:14,4:4

    信仰与人生(5)

    人间福乐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人的一生中是交织若无数的幸福和痛苦的事情,所以:

    口1.人是无法控制的,完全是天意所定。

    口2.人不必去努力谋求幸福,因为有福便自然来到。

    口3.人能够从中生活出意义来。

    口4.人要努力地逃避痛苦的事情,才能得到幸福。

    (二)圣经中真福八端所描写的福乐,重点是指:

    口1.当人与天主在一起时才是真福乐。

    口2.当人甚么也没有,成了穷光蛋时是真福乐。

    口3.当人被人欺负到极点的时候是真福乐。

    口4.当人生活上一无所缺时是真福乐。

    (三)一个幸福生活的条件是:

    口1.要有足够的生活享受。

    口2.要有健康的身体。

    口3.要懂得知足常乐。

    口4.要万事都没有困难。

    (四)一般人在现世生活中把握不到真正的福乐,原因是:

    口1.未能赚取足够的金钱。

    口2.一般人都过于贫穷。

    口3.未能体会到福乐的真正意义,和放弃现实中的短暂安逸。

    口4.这个世界永不会有「福乐」的临现。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一般人对幸福与否的看法多集中于ˍˍˍˍˍˍˍˍ层面的解释,也就是以ˍˍˍˍ生活的ˍˍˍˍˍˍ来衡量。

    (二) 我国传统上所说的三不朽,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四) 缔造和平的人是ˍˍˍˍˍˍ,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人ˍˍˍˍˍˍˍˍˍ,因为ˍˍˍˍˍˍˍˍ他们的。

    (五)人不快乐的原因,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缺乏认识,故此我们要ˍˍˍˍˍˍˍˍˍ自己的生活,ˍˍˍˍˍˍˍˍˍ上主的恩赐。

    丙、请用简单的字句写出本课的中心思想,并加上你个人的见解。
一、信仰与人生 6、怒之以爱
    信仰与人生(6)

    怒之以爱七十个七次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宽恕的行动,是来自无比的爱心与勇气。

    前言

    明德是天主教徒,在政府机构内担任要职。他为人尽责,向来都得到上司们的读赏。两年前调职后,与上司合作愉快。上两个月,明德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事,这位上司曾写了一份对明德很不利的报告书。明德一怒之下便要求调职。个多月来,他都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终于,机会来了,上星期明德接到通知,上级为了调查一件事而要明德写一份关于这位上司的意见书。

    如果你是明德,你会怎样写这份意见书呢?故意毁谤他以雪心头恨?抑或放下成见,据实情书写?

    有仇不报非君子

    有人认为报仇是英勇的行为,是公义的事情。所以,当人看到电影、电视中的主角终于大仇得报,恶人自食其果时,便大快人心,全剧也圆满结局。如果这是事实,这一代仇恨的结束,便成为下一代报复的开始。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俗语也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恶性循环的仇恨,只会增加双方的痛苦,并使仇恨愈来愈深。

    被人欺负而反击和生报复之心,是极自然的反应,是自卫的行为。但是这种因仇恨而生的报复反应,不但无法补偿损失,反之会加增自己心灵上的痛苦,因为一个人若怀着报复的野心时,便会失去内心的平安,整天想着报复的事情。愈是他不想见的人──仇人,便会是无法抹去他在自己心内的影子,因为怨恨太深了。试想,在这情况下,人会快乐吗?人的内心有余地接纳天主和其他人吗?事实,仇恨束缚人,使人吃不下,寝不安,不能祈祷也不能言笑。仇恨使人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宽恕,是最光荣的报复。」在论语中,孔子也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意思是如果有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不要报复,但是要公正地对他,叫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对于有恩惠于自己的人,便要以恩德去回报他。圣经中耶稣要我们爱仇人,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玛‧5:44),耶稣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要求更高,是远超过宽恕和以直报怨之上。

    宽恕与被宽恕

    与好朋友争吵后,再和好如初时那种喜悦,心情:孩子被父母惩罚,后来得到宽恕的那份快乐;又或每次从告解室走出来时的那阵轻松心境,这些都是人得到「被人宽恕」的具体经验。它给人带来平安、喜悦而又蕴含着一种「更新」的希望。在那一刻,人都会有一种类似要「从头做起」的感觉。当彼此间的情谊愈深,或所发生的事情愈严重时,我们被宽恕后的那种「轻快、喜悦」的心境就愈大。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被宽赦得多的爱也愈多。(路‧7:36-50)

    事实上,怨恨、宽恕和爱,这三个行动间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由于爱得深,不快事情出现时,受伤害的一方便会恨得切,要得到这「怨恨」的解除,便得有更大的爱,才能打动人的心去彻底地宽恕。当我们走在街上,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指骂一顿,当时的反应很生气,巴不得把这人痛打一顿,幸而他溜得快。回到家里虽则仍感不快,但很快便会把这件事放下了。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出自你好朋友的所作所为时,这份被侮辱了的愤怒,便会耿耿于怀,历久不消。究竟这两件事有什么不同呢?是两个当事人彼此间关系不同之故。对一个陌生人,我们是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的,也就是说:这人在我心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会「伤」我的心。朋友就不同了,情谊愈深,寄望愈高,于是失望也就愈大。所以,恋人、夫妇间的伤痕,常是铭心入骨的,需要很大的努力,无比的爱心和勇气,才能达到宽恕的行动。

    宽恕的动力

    从以上的事实看来,宽恕的动力来自爱。伤心而生怨恨是自然的反应,但宽恕的行动却一定要透过爱心,要从「伤心」的经验中挣扎出来。宽恕不是忘掉一切,也不是压抑自己不去回想往事;而是承认接受这个事实,从这一份痛苦、被害的事件中,面对事件的祸首而不怀恨,不起报复心,也愿意透过时间,慢慢的去重新接受这个自己「原想忘掉」的人。宽恕也不是从不计较,让人消遥法外,而是要让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的。适当地纠正别人的错处是一个爱德行为。不然,宽恕可能变成了纵容,使人变本加厉的作恶。耶稣宽恕人的时候,也很注意这一点,祂对罪妇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这里,耶稣使人知道自己的错处也帮助她改过。至于上文所引用的,孔子教导弟子要「以直报怨」的宽恕,也有同一的道理。

    圣经中的宽恕

    圣经中讲及宽恕的事迹很多,在旧约中最着名的爱仇故事是古圣若瑟,虽被哥哥卖往埃及,却对他们以德报怨。(创‧37一45章)另一个感人事迹,是达味圣王两次放过自己的死对头撒乌耳。当时撒乌耳正设法追杀达味。(撒上‧24:4;26:1一12)新经中耶稣的宣讲和教训,也常强调宽恕和爱仇的事迹:要宽恕,不要以眼还眼;要爱仇人;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玛‧5:38一44)此外,耶稣更以身作则,立下了宽恕的榜样。她在面对将要发生的苦难和痛苦之际,宽恕了出卖祂和背叛祂的徒弟──茹达斯、伯多禄。祂更多次给他们示意,希望他们改过。虽然茹达斯和怕多禄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耶稣却爱他们如一,给予同等机会。在基督复活后多次显现给门徒的这个行动中,表示了祂对这一辈曾经和祂日夕相随,却在「共患难」时一个一个地离开祂的门徒们的一个至大宽恕。至于十字架上,祂为杀害祂的人祈祷(路‧23:34),也便是以德报怨的爱仇行为了。

    尔免我债

    宽恕是一度命令,是基督徒信仰的要求,伯多禄问耶稣该宽恕人到多少次,耶稣说要到七十个七次,意即无限吹的宽恕。其后,耶稣又讲了「君主与仆人算帐」的比喻(玛‧18:21一35),在其中告诉我们,天主的无限仁慈。宽恕了我们的一切过错,我们也应该宽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这里说:「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35)看起来,好像天主定下了「宽恕」我们的条件,就在于我们能否「宽恕」别人。事实这是基督徒信仰本身的要求,因为我们信仰的核心是爱,不宽恕他人就是不爱人,不爱人就等于不爱天主。如果我们不爱天主,就表示我们拒绝接受天主的宽恕。所以,能否得到宽恕的关键,全在我们自己身上。宽恕别人的能力不是本性做得到的,是超越了人感性层面。我们能够宽恕别人,是因为我们丰富地接受了天主宽恕之恩,而这份恩典是由于我们从主那里所得的爱,推动着我们去宽恕他人。

    生活中的宽恕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没有做下伤天害理的事,也没有与人结下深仇大恨,表面上倒不必强言「宽恕」那么严重,不过生活中人与人间的误会,是需要有宽恕的心。更说不定,有一天会碰到重大事情,如事业上被人陷害,婚姻生活被欺骗了等等,这就需要有更大的爱心和力量才能做到宽恕了。以下是一些帮助我们实践宽恕的具体方法:

    △以爱为出发──二次大战期间,一个德国随军神父走进苏境的一个农家里,主人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很用心的照顾这位敌军的神父,给他吃的,用的,又为他安排机会逃去。神父问她为什么不将他交给军部处理时,老太太幽幽地说:「战争使我失去了儿子,我痛苦够了,我不希望别人如我一样遭受失子之痛。」然后招招手叫神父离去。这是以爱体爱的力量,促使这位老太太化解仇恨,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也体会到别人失子的痛苦,况且报复不能弥补产生了的痛苦。

    △信德的精神──天主是全知的,世界上所有不公义的事情,天主都清楚知晓一切,我们相信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连不公义的,都有它使人成长好的一面,而且是天主准许发生的,祂亦自会照料一切。相信这份信德、可以减轻我们心中的愤怒思想。

    △接受事实──让自己正视事实,也明白到事情发生了,报复是于事无补的。最好在面对事实之余,也尝试让自己多了解出错的原因。我们许多时会发现,原来人家不是完全蓄意害自己的;又或自己原该也负起某方面的责任等,这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的宽恕。

    结语

    宽恕的行动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强迫。也不能用表面行为强装出宽恕来。天主要求我们不记仇,不报复;祂帮助我们去爱人,也帮助我们去宽恕人。一个生活于真爱中的人,一定能够善用这些机会。上文故事中的明德,就是一个好例子。你想知道他怎样写那份意见书吗?明德经过几番内心的挣扎,终于服膺于信仰下,他明白做一个基督徒最好的报复方法是宽恕。于是他写了一份对他上司极有利的意见书。一星期后,他的上司亲自来找他,为过往的事向他道歉。明德说:「那时候我是那么的开心,以致全忘了他曾做过的一切,我心内历久不解的结全打开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份从没有过的自由心境。」

    这就是「宽恕」的硕果。

    反省‧讨论‧行动

     在生活中有没有「宽恕人」和「被宽恕」的经验?那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 你觉得宽恕别人是件困难的事吗?为什么?试举出一些其体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实践「宽恕」。

     在这一两天内找出半小时来默思「方济各祷词」的内容(见颂恩270首)。

    参考资料

    *宽慰 合一教理(3) 第97页

    *宽恕 见证1965年2月 第13页

    *圣经:

    创‧37一45荤 肋‧19:17

    出‧21:25 撒上‧26:1一12

    德‧28:2 路‧23:34

    玛‧5:38一42,18:23一35

    罗‧13:4,12:21

    伯前‧2:23 宗‧7:60

    信仰与人生(6)

    怒之以爱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身为基督徒,对待自己的仇人应该抱甚么态度?

    口1.以直报怨。

    口2.以牙还牙。

    口3.以德报怨。

    口4.冤冤相报。

    (二)要真心宽恕一个人,不是容易的事,为了履行这宽恕:

    口1.人要忘掉一切,不再去回想往事。

    口2.人要透过时间,抱着爱心来面对事实。

    口3.人要努力忘掉这个人,在心中除掉这个朋友。

    口4.人要毫不计较地让别人逍遥法外。

    (三)我们能够真心地宽恕别人,是因为:

    口1.我们为人慷慨大方之故。

    口2.我们蒙受主的宽恕,是主的爱推动我们宽恕别人。

    口3.我们本性能力的推动,使我们有怜悯人的心

    口4.我们要守好诫命。

    (四)耶稣在宣讲福音时,特别多次强调宽恕和爱仇的事情,这是因为:

    口1.祂自己也行了宽恕和爱仇的表样。

    口2.祂觉得这命令最易遵守的。

    口3.祂知道仇恨阻挡人去爱天主和爱人,一定要有真心的宽恕,才能得回这份爱。

    口4.宽恕的道理最感人。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由于爱得深,被伤害的程度便愈大,,继之而来便要付更大的╴╴╴╴╴╴╴才能宽恕 对方。这就是因为╴╴╴╴╴╴╴的多,╴╴╴╴╴╴╴也愈多。

    (二)有关宽恕、报复的见解各不相同:英国谚语说╴╴╴╴╴╴╴╴╴╴╴╴╴╴;孔子 也说:╴╴╴╴╴╴╴:而耶稣则要我们宽恕别人至╴╴╴╴╴╴╴次。

    (三)因仇恨而生的报复行为是无法╴╴╴╴╴╴╴的,并会加增╴╴╴╴╴╴╴。

    (四)实践宽恕的一些具体方法是1.╴╴╴╴╴╴╴2.╴╴╴╴╴╴╴3.╴╴╴╴╴╴╴。

    (五)耶稣教导我们爱╴╴╴╴╴╴╴,为祈祷╴╴╴╴╴╴╴╴╴。

    丙、请写下你对这一课内容的「感受」。

    (注意:这不是理想,只是你个人即时的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7、简朴生活
    信仰与人生(7)

    简朴生活像是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若能以简朴的心态来生活,虽在穷困中却比任何人都富足。

    前言

    「请问是什幺力量吸引了这些工程师、音乐家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岗位,跑到隐修院去过一个默默无名的清贫生活?难道不觉得埋没了他们的天分吗?」一次圣召研讨营中,一位青年站起来问道。就在「星语」一书中,作者卡罗修士也答覆了一个类似上述的问题,他说:「我们不能靠普通常识或理智来理解。只有信仰能开启我们的心智。为什幺耶稣要做穷人?为什幺祂要隐藏祂的神圣尊严身份,祂要在我们当中过最卑微的生活?。」(星语128页)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均有人自愿放弃生活中可得的享受,选择一个简朴的生活。表面看来,是这些人蒙受一个特殊的召叫,专务献身的生活;但若想深一层,基督一生所过的简朴生活,不也就是所有基督徒应该勉力效法的吗?祂一生在贫穷中渡过,相信祂也要求我们度一个简朴的生活。

    生活的两个极端

    生活在广告下的人群,物质生活的追求愈来愈高,崇尚时髦、赶潮流的玩意,不单只是成年人的事,现在连几岁大的小孩,也懂得嚷着妈咪要买名牌货。一个月入不到三千的文员,可以化上六、七百元来买衣物。在校学生对着一本十块钱的参致书,大叫太贵而不买,然而下课后会化上四、五十元逛街看戏,却说物有所值。也有人因为隔壁陈家换了套新沙发,便认为自己也该买套新的,事实上原有的一套尚未坏呢!祇要看看假日街上的人潮,茶楼酒家的客满现象,就可知道今日香港人的消费程度。有人说:「有消费才有繁荣,对社会是一种贡献。当然,如果人能够量入为出,不浪费的话,这确实是个好现象。可惜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已分辨不出何者是需要,何者是浪费了。

    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却有不少人连一餐饱饭也吃不到。据称在非洲,每四名儿童之中就有一个是吃不饱的;在印尼,每年都有十万名六岁以下的儿童,因缺乏维他命A而失明。更讽刺的是,欧洲富裕国家中,却有人因为营养过多而形成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病。一个经济学家说,世界上的物质本可养活全世界的人类,飢饿、贫穷的现象出现,这完全是因为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生活的简朴

    文俊夫妇俩人月入万余,但一直只租住一个六百多元月租的房间,食用方面何止简朴,简直到了清苦的程度,相信连起码的所需营养也不够。就这样,他们银行的存款数字愈来愈多。他们要这样节衣缩食的原因,是为了日后生活的保障和安全。

    Δ简朴生活不应是悭吝──简朴生活不该像守财奴般的视钱如命,而要懂得分辨出奢侈、必需和吝啬间的分别。如果为了能拥有更多财富而忽略了必需的物质,甚或愿意牺牲必需品时,这种简朴生活就使人成为钱财的奴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简朴生活也不否定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有权利享用和欣赏自己流汗所换来的合理成果,然而却不表示有钱便可以随便地购买物品,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这会带来无止境的纵情享受,和陷于越来越深的自我中心。

    Δ简朴生活要求我们懂得分享──钱财节省下来,是为了与那些没有的弟兄们共同分享,从自己生活的盈余中,甚至从不足里腾出一些来,为捐助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以下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这种人溺己溺的博爱精神,应是我们基督徒共有的。回想一下每次木屋区大火,或豪雨成灾时,我们的关心程度如何?有慷慨解囊吗?或且如杜甫般会节省自己的食用来赈灾?

    Δ简朴生活使人更接近天主──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又说:「富岁子弟多赖。」(告子上)由此可知,生活中永无所缺,事事从心所欲的人,自然容易变得散漫和苟于安逸,所以孟子提醒人要抑制欲望,,然后才可修心养性,达到心灵上的鍊净。欧瑟亚先知书上也说:「饱饫之后,他们便心高气傲,因而忘却了我。(欧.‧13:6)真的,人在富贵荣华中,是较难对天主忠心的,因为人都容易醉心于钱财的事情上。所以耶稣说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人(玛‧6:24)。为得到天主,人要有所舍弃,就好像为获得那颗珍珠,人便要变卖一切(玛‧13:45)。然而,这也不是说要人放弃财富,绝不可占有财物,而是让人知道,财物本身不值得人为它牺牲自己。富人可以有自己的钱财,但应拿来与别人分享,有责任照顾别人。事奉天主的人,把金钱拿来施舍;事奉钱财的人却固守着金钱,作为自己的依靠。

    Δ简朴生活使人易于体会生活的意义──生活原不单指衣食住行,但许多时,为了两餐而奔波,致使人忘掉了其他的事,而只着眼于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每餐大鱼大肉的人,从不知道米饭的甘味;每天出入都以汽车代步的人,很难有机会体会到漫步的情趣。简朴生活就是叫我们减少生活中的许多「不必要」,而拾回那些早已遗落了的生活片断。有时候,从某些不足和缺乏当中,我们才能够珍惜那「有」的时刻,因而也便懂得感恩和颂赞。

    心灵的简朴

    度一种简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金钱,以及用不用钱的问题;也不是指物质上是否欠缺,而是人的心灵境界。甘于简朴──这是一个生活于天主爱中的自由选择。人可以不拥有什幺?但心中老是奢望着许多东西,希望终有一天会得到;人也可以拥有许多家财,然内心却是自由无所牵挂的。基督徒的简朴能否真正存在于生活中,就要从点来衡量了。

    人的一生中,在物质的享用上,有时候较富裕,有时候好贫乏,这「富裕」和「贫乏j的出现,许多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使自己时常怀有一个简朴的心境,无论在「有」与「无」的时候,都能自由地、快乐地生活在喜乐和爱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天主子女的自由。人在生活中常奢望着占有许多事物,这表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害怕将来没有保障,为明天而忧虑;相反的,如果常有依靠天主的心,便不会太过依靠财物,因为相信一切都是天主所赐,主要的是与天主一齐和信赖祂。耶稣也教导我们不要为明天而忧虑。

    (路‧12:22一31)

    立德是个大厂家,他以前是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凭着双手辛勤地工作,如今创下了自己的事业。在一片经济不景和前景不明朗的声浪中,朋友们都劝他到外国去投资,为自己准备后路,但立德却认为,既然自己原先只是个打工仔,大不了将来会打回原形。现在既然能够继续做下去,支持着自己的工厂,为一班工人提供现有的工作,间接上也帮助他们养活了一家大小,看来,这也该算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立德这种「白白得来的,白白分施出去」的心态,可称得上是一个简朴精神的典型。也因为他抱有这种自由的心境,所以不必为未来担忧,因为有与无在他看来都是身外物,他所需要的心灵简朴已经得到了。

    结语

    持守一个无牵挂、不执着的简朴心态来生活,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得到。现今,大多数的人,生活于一个中等家庭,三餐不缺,生活上也不缺少什幺。可以说,大都失掉了真正贫穷和缺乏的经验。因此,亦较难领会「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说度一种简朴生活时,是希望能从节省生活中不必要的物件开始,养成一个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从这外在有形的节制中,进而深入了解到贫穷的真正意义,和它存在的价值:「像是忧苦的,却常常喜乐;像是贫困的,却使许多人富足;像是一无所有的,却是无所不有。」(格后‧6:10)这是说,天主以恩宠充满祂拣选的人,虽在贫穷中,但他不会羡慕任何人,也不会感到自卑或产生任何的怨恨,故此能做到如圣保禄所说的,在穷困中却比任何人都富足,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

    反省‧讨论‧行动

     环视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东西,看看有多少是必需品,有多少是属于多余的。

     耶稣说:「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入天主的国是多幺难啊!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入天主的国还容易。」这句说话有什幺意思?可能吗?

     外出购物前,最好将所需物品写在纸上;避免受广告引诱,买回不必要的物品。

     能否在每月的支出中节省一些,将省下的钱财捐献出来,资助那些有需要的弟兄。

    参考资料

    *丰 示出版

    *星语 真理学会第89页

    *生活的简朴 铎声156期第10一17页

    *神贫的精神 铎声129期第16页

    *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见证66期第1页

    *希望在人间 神学论集50期第507页

    *圣经:

    玛‧5:3一1,13:44─45

    路‧12:16一21,32一34,18:24一27,28一30

    格后‧8:9,9:8一11

    信仰与人生(7)

    简朴生活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有消费才有繁荣,对社会才有贡献」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消费者应有下列的条件, 这才达到人类共享社会繁荣的真实意义:

    口1.有很高的购买力。

    口2.懂得享受生活。

    口3.会分辨出「需要」和「浪费」的不同点,而将钱财用于有意义的事物上。

    口4.常设法追求一个更高的物质享受。

    (二)世界上有部分人的生活在奢侈浪费中渡过,但有部分却两餐饱,饭也不足,这是因为:口1.世界上的资源极缺之故。

    口2.那些人不争取,不懂得生财之道。

    口3.财富资源的分配不均。

    (三)我们鼓励人度一个简朴生活的用意是:

    口1.为了许备更多的财富。

    口2.为了与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节省下来的金钱。

    口3.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更富裕的生活环境。

    (四)人在生活中,有时候很富裕,有时候会较贫乏,所以我们要:

    口1.尽情享受那一段有钱的日子。

    口2.常怀一个不执着的心境来面对「有」与「无」的生活。

    口3.努力地赚取更多的金钱以换取高级的享受。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简朴生活不应是悭吝,这种悭吝的生活会使人成为ˍˍˍˍˍˍˍ。

    (二) 钱财节省下来不是为了自己的享用,而是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 简朴生活使人更接近ˍˍˍˍˍˍˍ;并易于体会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四) 度简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ˍˍˍˍˍˍˍ的问题,而是人的ˍˍˍˍˍˍˍˍˍˍ。

    (五) 当我们相信、倚靠天主,我们不会奢望有ˍˍˍˍˍˍˍ,也不必为明天ˍˍˍˍ。

    丙、请写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度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