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慕道函授课程
作者: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
三、诫命重温
1、诫命总论 2、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3、彼此尊重(第四诫) 4、尊重生命(第五诫)
5、性的成熟 (第六、九诫) 6、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7、谨口慎言(第八诫) 8、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三、诫命重温 1、诫命总论
    诫命重温(1)

    诫命总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爱是法律的满全。

    前言

    小蕙今年三岁,每晚睡前妈咪都给她讲圣经故事。那天晚上,妈咪讲古经中洪水灭世的故事,说出当时的人因为不听话而犯了罪,所以天主便用大水消灭了所有的人,只救了诺厄全家。到了唸晚祷的时候,小蕙瞪着妈咪说:「妈咪,天主这么恶,今晚我不唸经了!」

    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心目中的天主形像也是很恶的。教理挂图上一个三角形里面睁着一只大眼睛,真是「一目了然」,任谁也逃不开天主的视线。这只大眼睛就好像专门为了看守着我们,一如考试时老师监堂似的。这形像可以说是将我心目中的天主定了型:是一个高高在上、威力万千的正义之神。于是,我们变得为了免受罚而守诫命,为了怕开罪天主而避恶行善。总之,畏惧之情多于孝爱。有时候反问自己:我的信仰生活真的是这般消极的吗?为甚么时常将诫命规条置诸眼前?当我们说「爱的诫命」时,它意味着甚么?基督来了,早已将旧有的十诫刷新、升华了,究竟我们懂得多少?

    罪

    朋友喜欢取笑我说:「你们信教的人,开口闭口就是罪,不上教堂有罪,不守诫命又有罪。信了教好像和罪结了不解之缘似的。」经她这么一问,好像被说中了。真的,生活中不其然地把罪视为一件自然与宗教相连的事,一件不可避免、不必过问和多加注意的事。究竟「罪」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有何意义?以前学教理时说:「罪就是明知故犯天主的诫命。」犯罪的后果便是受罚,所以为免犯罪便要守好诫命。这是我们一向对天主的消极关系。相反的,如果我们认识到「罪」本身的影响力,及它在「神」、「人」间的关系时,我们便不应只为了「怕受罚」而「不犯罪」了。

    「罪」就是人滥用天主所给予的自由,做出违背真理的事。这些行为不单使我们离开天主的真光,也蒙蔽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不懂得爱为何物,更不去爱天主和人。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来自天主的,一切都该当回归到天主那里。所以犯罪并非触犯诫命那么简单,而是好像一个儿子亲手打伤自己的慈母般,痛楚固然有,但是至大的痛苦是伤了母亲的心,那种伤心的感受,比起肉体上的痛苦程度何止千万倍。更且,罪不可能只触犯天主而不涉及人。所以,罪必使我们与天主和人分离。

     原罪

    天主创造人类之后,原赐给人恩宠的,但因为人妄用了自由,反对了天主,所以人便和天主分离了,要基督的降生才能重新使人和天主建立关系,这是传统上我们对原罪祸害的解说,就是由于亚当一人所犯的罪影响了整个人类。这里称之为「原罪」的「罪」,实有别于我们所犯的「本罪」的「罪」。向来,我们都不大顾意承担这「罪」的称呼,特别因为我们在传统上对「罪」一词非常敏感。人们都不愿意冠上罪的名称,因为怕惹官非。所以,对于人出生便白白地背上原罪的名义来说,实有点受不了的感觉。

    个人所犯的本罪是人相反天主的一个自由行动,是经过人的自由选择而做出来的;但「原罪」却不在人本身的自由选择之下便已存在。而且它影响着人的自由意志,它在人运用自由之前已限制了人。所谓承担原罪的后果,通常我们都将原罪视作一样「物件」般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现在如照上文所说的可以解释为:是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内在的状态(境地),都不合乎天主仁慈的计划。此状态并非由每个人故意,犯罪所形成,而是与人性一齐传下来的。在这种情形下,人不能凭自己的能力恢复与天主的父子关系,而需要基督的降生来修好天主与人的关系。

    基督的救援

    打开旧约圣经,无论有关原罪的描写或其他一切人性堕落的纷争事迹:如加音亚伯尔故事、分音塔、洪水灭世等事例,莫不是告诉我们:人需要基督的救援。从历史事迹和过去的经验,我们知道人生下来所接触的世界就是那么的败坏,瀰漫着罪的气氛,因为我们生长在一个不健全的环境中。如同今天许多孩子,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和爱护,于是长大了也不懂得爱护别人。所以,人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天主是爱,当我们的生活远离了爱的时候,我们也就远离天主了。基督降生成人,以生活来宣示爱。祂亲身以言以行来教导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爱人、怎样回归天父那里。基督的生活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使我们重新走回正路——找到天父。所以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人类原祖所犯过错的后患,因着基督而得以克服。圣保禄说:「就如罪恶藉着一人进入了世界但恩宠不是过犯所能比的,因为如果因一人的过犯大众都死了,那么,天主的恩宠和那因耶稣基督一人的恩宠所施与的恩惠,更丰富地洋溢到大众身上(罗﹒5:12,15)这里指出亚当(一人)的犯错殃及众人,但基督的降生却施恩于众人,赎回了一切。况且这恩宠远远超出原罪所遗下来的祸害,致使有人称这罪为「有福的祸害」。我们不难看出,天主爱人的爱永远超过人的罪。当我们尚在罪恶中时,祂已爱了我们,我们尚未回头时,祂已宽赦了我们的一切;因为「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时,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天主怎样爱我们。」(罗.5:8)人在软弱无力中才会更倚靠主,人在被宽恕中才更能体验到爱的真谛。(参阅路﹒7:36-50)如果我们接受这句话,那么,便会发现原罪道理中积极的一面——使我们更体会到上主的慈爱鸿恩。

    诫命

    「做基督徒是要守天主十诫的。」连教外人也能说出这句话来。小时候学道理时,将天主十诫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脑海里满是「不许这个,不许那个」。诫命是天主颁布给人的生活法则,是人在世上完成得救的其中一个方法。换言之,守诫命是得救恩的保证。十诫是天主在西乃山上颁布给以色列人,要他们遵守的生活规范。诫命的内容全按照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伦理生活情况,具体地、清楚地写下来,要他们绝对遵守。以色列人也知道十诫是天主给他们的恩惠,使他们懂得怎样生活,这实在是他们获得生命的幸福途径。(参阅申.10:13)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伦理规范,与以色列人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若只按着文字上十诫的条文去遵守,实未能满全我们守诫命的责任。换言之,我们应该有一套能够反映当代伦理道德的守则,来帮助我们走得救的途径,这就是「诫命」的精神;是耶稣所刷新的「爱」的诫命。

    其实,诫命内容本身不是最重要,主要的是我们守诫命的心态;因为内容会因时代之不同而有新的需要,要加以阐释;但是,精神就永恒不变。圣保禄说:「这约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神,因为文字叫人死,神却叫人活。」(格后.3:6)是基督所带来的新的精神,使我们更明白守诫命的真意义。

    耶稣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玛.5:17)这成全的标准是环绕着一个「爱」字。有人说:「爱」是最能容纳各项内容的公式;但在实行起来时,却又是最难达到成全境界的。就基于此,耶稣要我们无止境的去爱。因为只有基于真爱而做的一切才是无条件的。这好比一对相爱的男女,彼此为对方做一切时,从不计较报酬,也不吝啬所付出的是多少。同样,我们的信仰生活亦应源于「爱」,从而引发出来的行动才是至真至高的信仰生活境界。上文说「守诫命的精神和心态最重要」,就是基于这一点。究竟我们守诫命是出于爱天主爱人之心,抑或是为了怕受罚?

    诫命不是我们信仰生活的目的,它只是一个方法;一个用来帮助我们修德的指标,让我们的生活规范有一个准则;故此,为那些守法的人,诫命的存在与否无关重要,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原则;但是,为那些远离伦理规范而生活的人,诫命便成为他们的道德准绳,厘订生活的宝鉴。明白了这一点,相信我们都愿意生活于一个自由的、不在法律约束下的爱的生活。人都有爱和被爱的经验:父母子女、朋友夫妇间的爱。这些都是出于自然的流露,也不必强迫自己去接受。但是,耶稣却要求人去爱所有的人,连所憎恨的人也要爱。(参阅玛.5:46-48)这实在很难做得到,不过耶稣早就看到这点,所以祂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路.9:23)又说:「凡你们愿意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玛.7:12)以上就是爱的最具体描写。当我们的行为以爱为出发,超越了「法律」和「诫命」的界限时,再不会计较做了多少;得到多少了。

    基督徒应该同样爱好人和坏人,也准备好为别人而牺牲自己;耶稣以身作则,首先实践了这至大的爱仇德行。祂在十字架上将爱人的诫命升华了,成为我们的伦理生活总纲,那就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圣保禄也说:「爱是法律的满全。」(罗.13:10)这是最清楚明确的事实。

    天主十诫:

    一、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三、守瞻礼主日,

    四、孝敬父母,

    五、毋杀人,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盗,

    八、毋妄证,

    九、毋愿他人妻,

    十、毋贪他人财物。

    生活反省

     当我面对天主时,我常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抑或是祂的儿女?

     当我要为生活上的事情做抉择时,我会否从基督徒的立场上作取舍?

     我对于「守诫命」的态度是怎样的?是为了怕罚?是为了良心的平安?抑或是为了爱天主?

    参考资料

    *天主教的信仰(保禄书局)第65-70,203-406页

    *合一教理卷三(真理学会)第56-60,68-90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5-16页

    *原罪四讲张春申着(光启)

    *关于原罪的一些问题神学论集1、2期

    *有关原罪知识的来源神学论集29期第363-388页

    *现代神学中的原罪问题铎声175期第8-14页

    *原罪及其神学解释的变更神学论集47期第47页

    *「罪」与「皈依」的神学神学论集8期第297页

    *罪与天国「越」示编委会出版第9-17页

    *圣经:创.3:1-7若.13:34-35出.20:1-17路.15:11-24玛.5:17-48;22:36——40

    罗.13:8.14哥.3:14

    诫命总论习作

    甲、选择题:(可选择多项)

    (一) 原罪是:

    超出人本身所犯的本罪之外,从母胎传下来的。

    我们父母所犯的罪遗留到我们身上。

    人类失落天主恩宠的关键,所以需要基督的救赎。

    在圣洗圣中赦免的。

    (二) 亚当所犯的罪是「有福的祸害」因为:

    藉此基督降生,施恩予众人。

    基督的救赎恩宠远超过原罪的祸患。

    因此我们更体验、明白天主对我们的爱。

    这罪是由亚当一人承受,与我们的本罪无关。

    (三) 耶稣教给我们守诫命的正确精神是:.

    以爱为出发点,要爱天主爱人。

    主持正义,保存大众利益,发挥爱的精神。

    为了积极的度爱的生活。

    为了怕犯罪受惩罚。

    (四) 天主十诫在今天为我们来说:

    是过时的、不合潮流的法则。

    是约束人生活的法则。

    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是获得教恩的一个方法。

    (五) 我们对天主的形像应该是:

    一个高高在上、威力万千的正义之神。

    一个三角形里面睁着一只大眼睛。

    一个永远怀着宽恕的慈父。

    一个赏善罚恶的判官。

    乙、填充题:

    (一) 罪就是人滥用天主所给的 ,做出 的事。

    (二)原罪是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内在的状态,都不合乎 。它是与人性一齐传下来的。

    (三)救赎的恩典是说 所犯的罪,因 的降生得以补偿。

    (四)诫命的 不是最重要,主要的是 。

    (五)天主十诫可总括为:爱 及爱 这是我们的伦理生活总纲。
三、诫命重温 2、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诫命重温(2)

    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遇到任何挫折都不失望,要常赞美光荣天主。

    前言

    「我的天主,我的万有!」这是义大利圣人五伤方济各祈祷时常用的话。在方济的一生中,天主就是他的一切。当方济肯定了天主的爱后,便立即以行动来回应。在天主与金钱、名誉、地位以至亲情当中,他只选取了天主。于是,他很快地便失去了以往的一切,因为他选择了形同乞丐般的寒酸生活,致使富有的父亲公开地和他脱离关系。往日一班拥侍左右的朋友,也不知去向了。现在的方济,连起码的两餐饱饭也失了保障,但是他内心充满喜乐和平安,他觉得失去的不算甚么,找到天主才是无价之宝。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从未发生过如圣方济般的大抉择、大弃舍,不过,每天生活中的小事情,均不停地要我们去选择:是否爱天主在一切之上呢?例如:我们面对星期日的弥撒和旅行时,会选择那一样?我们会早些出门准时参与弥撒抑或贪睡多一刻钟而迟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少不了要做的取舍和选择。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 崇拜偶像

    有人说他不信神,只信自己;也有人说他心目中没有偶像,只有自己。尽管说的时候振振有词,但实际生活中却被围困于众多的群星英雄之中。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英雄人物的造像。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下,明星、歌星、球星等人物,早就深入人群中,一般人都对他们仰慕不已,也梦想着一朝荣登龙门之列。这些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有形偶像。另有一种无形的偶像,影响力尤甚,那就是金钱、名誉、地位了。人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或想得到一个更高更有体面的地位而不择手段,弄至寝食不安。耶稣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耶稣早就看到人的弱点——一个反覆善变的性格,所以祂给我们明言出来,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做个明智的决定。

     崇拜天主

    「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奴隶之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1-3)这是天主要人遵守的第一条诫命: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所谓钦崇天主,首先要肯定祂和我们间的关系:祂是神,我们是受造物;祂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一切都是由祂而来的。祂不但给了我们生命,更一直照顾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成长。就凭着这些恩惠,我们便该当爱祂超过一切其他的受造物了。出于爱心的崇拜是亲切的,是最真诚的。崇拜天主自然会做天主所要我们做的事,爱天主自然不会伤祂的心。

    一向我们都称天主为天父。然而,心目中有否把衪当作父亲般看待?或者,我们仍然将祂视为高高在上、威严透顶的判官?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是不能被别的事物所代替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亲情都会披露出来。孩子们崇拜父亲,除了欣赏、赞叹他的才干外,有时亦会跑到父亲面前撒娇或说些俏皮话。在敬拜之中,同时又产生倚靠和信赖。这分亲情是盲目的、无条件的和与生俱来的。多少次,耶稣的声音一次一次地重覆告诉我们「天父的慈爱」,祂是父亲,我们是祂的子女。我们理当体验到父子般的亲情。在浪子回头的比喻中(路.16:11-l2)耶稣极其称赞小儿子,因为他倚靠父亲的慈爱,由于爱而催使他勇敢地回头;而大儿子则抱着「公平交易」的态度来和父亲讨价还价。今天,我们早就应该摈弃大儿子的态度而怀着小儿子般的信赖去投奔天父怀中,这是祂所喜欢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信仰生活中对天父形像的一个改变:从一个威严判官转变为慈祥的父亲;从主仆关系走进父子亲情中;从畏惧的心理演进入倚靠的情怀里。最后,由于孝爱的推动,催迫着我们用生活来实践这对主的崇拜之情。

    尊重天主的圣名

    有时候听见人说:「某某人誓愿如同吃生菜」。这是说此人常乱发誓,谎话连篇。发誓这回事在今天来说太普遍了,连小孩子在游戏中也常起誓,以示清白。以前,人起誓是一件很谨慎严重的事,以至「誓言」可被作为某些信用的凭藉,人格的担保。

    身为一个基督徒,对「发誓」这行动要很谨慎,不可随便妄用天主的圣名。「不要奉我的名发虚誓,而亵你天主的名字:我是上主。」(肋.19:12)撒谎是违反真理,属欺骗的行为。立誓者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而妄用天主的圣名来为自己作证,这就罪上加罪了。所以第二诫命令我们「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天主的圣名代表天主自己。所以我们呼唤时要尊敬。另一种相反第二诫的行为是抱怨、诅咒天主,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出言抱怨,归咎于天主的不照顾。这是至大的不敬,同时亦看出我们自己信德的薄弱,受到挫折便失望,不倚靠天主的能力,只会抱怨。以上都是我们最容易犯错的例子。然而,第二诫亦有积极的一面,就是鼓励我们在祈祷中心口合一,常赞美天主的圣名,也呼求天主圣三的帮助。

    守瞻礼主日

    钦崇敬拜天主的方法很多,其中一个方式是祈祷和祭祀。当我们聚在一起举行敬礼时,就是崇拜天主的一个具体可见的行动。为使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恭敬天主起见,教会特定了一些节日来帮助我们想起天主。天主的诫命中也有明文规定要遵守的日子。

    「六天应该劳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当守的安息日。」(出.20:9-10)如今,世界各国的工作周,大多取用了星期日休息的制度。原来这第七天休息的规矩是由基督徒守罢工这诫命演变而来的,能够在每星期里,使全世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休息日,彼此间享受同一国际社的假日,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基督徒的守主日是在第七天停止工作,专心去参与崇拜、敬礼天主的聚会。所谓「主日」,就是「主的日子」,既然是主的日子,当然要保留作为专务主的事。这是为使基督徒保持清晰的意识——不要忘记天主的事。现时教会所定的日子里,除了每个星期日外,尚有圣诞节一天要守的节日。这些特定的日子里,除了祈祷、参与弥撒之外,还要求人罢工(停止每天上班的工作),以保有一个优闲的身心来恭敬天主。由于社会环境及生活上的需要,许多人都未能够安排到在主日休息,所以很难守好「罢工」的规定。教会因了牧民上的需要,便给予这些人宽免,只要求教友在主日参与弥撒圣祭,便算守好这一诫命。但是,应当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一台弥撒便全做好了守主日的本分,而是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在主的日子内,多行祈祷,学习和研究信仰上的事情,以加深对主的认识,稳固自己的信仰。

     主的日子

    直到现在,我们只从外在的罢工、参与弥撒来看「主的日子」。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事,若要深入「主的日子」的意义,我们便得从基督徒的信仰根本谈起。基督徒的信仰中心是基督的死亡、复活。原来主日是特别记念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奥迹。今天我们特定在主日庆祝基督的死亡、复活奥迹。这牢不可破的纪念,经历了二千多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那怕遭受了教难,但祇要一有机会,几个人聚在一起,便会举行纪念的仪式,藉以维系众人的信仰。在举行感恩祭时,不仅纪念基督的复活事迹,并且养活人灵,供给人生命之粮,使人在圣体圣事中成长茁壮。(请参阅「圣事重温」之五:感恩祭)如果深明这重大节日的意义,主日上教堂便不应只是为了尽本分;也不是因为被教堂内的清静庄严气氛吸引而来;更不是因为习惯了,所以便去,而是因为了解了主日的意义,要使信仰生活活得更充实、有内容和有意义。那么,我们得从弥撒中吸取生活的原动力,成为生活中的力量,使自己在基督内一日日地成长,同时也帮助别人归向主。

    综观上述三条诫命所要求的,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将主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在实际的某些事情上是不容易办到的;但我们的经验是:因为这是诫命,故此虽然难也得勉力的做,况且这是帮助我们走成全(得救)道路的一个方法。这也是履行了诫命的要求,不过,如果我们能跳越「法则」和「命令」的规条,纯以「孝爱」的心情守诫命时,我们将会享受到自由的可贵。

    天主十诫前三诫是:

    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三、守瞻体主日。

    生活反省

     在日常生活中,行事待人是否都以「敬主爱人」为出发点?为什么?

     你对祈祷和礼仪生活的态度怎样?可有可无吗?是填充空闲时间的活动吗?是刻意地孝爱天父的行动?

     在遇到逆境、失意或不顺心的事情时,曾否怨天尤人?在成功或得意时,又曾否赞美和感谢天父?

     在祈祷时是否心口合一?并以行动来配合祈祷?

     主日参与弥撒是否感到是一份沉重的负担?每次都准时及专心吗?能否提早十分钟到圣堂,准备一份平静的心境参与感恩祭?

     你感到弥撒为你有什么意义?除了主日外,平日也有把握参与感恩祭的机会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钦崇、尊敬天主圣名与守主日天主教的信仰第207页

    *主日与主日弥撒神学论集2期第227页

    *钦崇、赞美、祈求主与基督迈进第152页

    *基督(示编委会出版)第137页

    *基督之律卷二(1)(光启)

    *圣经:出.20:1-3;7;9-10肋﹒19:12咏﹒51:17玛.7:21

    路.13:3;4:33-35若.4:23;14:15斐.1:9

    钦崇赞美习作(第一、二、三诫)

    甲、选择题:

    (一) 我们与天父的关系应当犹如:(选出对的一题)

    罪人和判官

    子女与父亲

    兄弟姊妹

    知己朋友

    (二) 崇拜天主在万有之上,就是:(选出对的一题)

    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

    星期日望弥撒

    恒常祈祷,并在生活的取舍上选择天主。

    选择形同乞丐般的寒酸生活。

    (三) 我们对天父的态度是:(选出对的一题)

    倚靠和信赖

    公平交易

    畏惧

    仰慕

    (四) 我们不可以天主的名字发虚誓,因为:(选出错的一题)

    违反真理,亵天主的名字。

    誓言可被作为信用的凭证,及人格的担保。

    是现代人生活中太普遍的事。

    谨慎的誓言是信靠天主的凭证。

    (五) 我们该守胆礼主日,因为:(选出错的一题)

    这是教会的规炬,教友的本份。

    该天是国际性的假日。

    是主的日子,让信友保持一个优闲的心境,去专务祈祷和强化信仰生活。

    是特别记念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奥迹,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

    乙、填充题:

    (一) 我们该钦崇 在万有之上,因为祂是 的主宰。我们的一切是由祂而来,并由祂照顾,所以我们该用 来回应祂的恩惠。

    (二) 亲切而真诫的崇拜是出于 ,同时也产生 和 。

    (三)尊重天主的圣名,除了 外,在不顺心的事情上 和 天主,并在祈祷中 。

    (四)「主日」就是 ,要保留作为 。

    (五)在主的日子,应多行 ,学习和研究 上的事,以加深对 的认识,稳固自己的信仰。
三、诫命重温 3、彼此尊重(第四诫)
    诫命重温(3)

    彼此尊重(第四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们该以爱心去培养一个和谐、共融的人际关系。

    前言

    阿芬领洗十几二十年了,平日在家喜欢和邻居打牌。她的教友生活向来都过得马马虎虎,高兴时便带孩子去圣堂,若碰巧前一天打夜牌,第二天起不来的时候,便不去参与弥撒了。大概阿芬学道理时背熟了要理问答吧,虽然道理真义懂得不很多,但却喜欢引用圣经和要理来教训该子们:甚幺上天堂、下地狱、毋妄证等语不绝于口。上星期到她家时,她正在教训大女见,因为女儿没有准时煮好晚饭。孩子今年读中三,生来就是一副倔强的脾气,母亲骂一句便驳回两句,最后竟数说起母亲的不是来:甚幺自己学校功课多啦!没时间啦!况且母亲只是去打牌又不是做工等等。气得阿芬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然后她拖着女儿骂她犯了第四诫,要她去办告解求宽恕。

    我在一旁,想不到阿芬会这样教训|孩子,即时也觉到很愕然。实在也亏她能这样教导孩子们。她倒用对了,说孩子不听父母命,犯了第四诫,但她竟没想到她自己也可能犯了第四诫,因为她没有尽好做母亲应尽的责任。她竟不知道第四诫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何止儿女对父母这般简单,尚有上司下属、僱主佣工和政府人民的一切权利义务等问题。

    权威和服从

    人生下来便要倚靠别人才能生活。家庭是我们最先接触的团体。我们的群体生活始于家庭,然后是学校和社会。因此之故,人际关系是我们一生中要面对的,并且也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天主是爱,祂愿意我们度一个爱的生活,所以,祂给了一条让我们共同遵守的诫命——第四诫。

    凡有人群的地方,便应有制度和大家要遵守的规则,这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利益而定下来的。一个人如果从小便谨守规矩,服从父母,将来在学校和社会上都必易于守法,不会以服从法律和权威视为妨碍自由。但是,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是敌视「权威」的,对拥有权力的人,如父母、长辈、上司和政府等人,当他们行使职责时对他们就存有成见。这原因可能来自以往对某些人滥用了权力所留下的不良印象而产生的。事实上,权威是来自天主,为使人透过权力来完成服务的职责。所以,为上级的,要考虑在为人群服务时是否在寻求大众的利益?当我们谈及服从时,不要以为俯首唯诺就是最佳的服从者,因为权威和服从不应是单直下的,而是双程;将上下之间的关系建基于彼此尊重和共同负责的合作上。所以,上位者都有他们当守的职务和当行的权炳,这是为达到有效的服务而存在的。至于身为下属的便要切实地合作,遵守法则,尽好应尽的义务。

    父母与子女

    「父慈子孝」是建立美满家庭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人最讲孝道,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制度能够存在,便在于一个「孝」字来维系。今天大家庭制度早就不适用了,上下两代共处者也不多了。如今子女成家后多数搬到外面居住。家庭中成员的减少,在人际关系上理应较简单和易于接纳。然而现时上下两代间的隔膜却愈来愈大,于是「代沟」问题便成了最好的藉口。「代沟」固然是由于两代间的生活习惯、时代背景及教育差异所形成的,是个无可避免的事实,也是每一个时代都出现的问题。不过,由于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今天若要反省代沟问题,便要从两代间的责任和爱心来检讨了。

    养儿育女是父母的天职,除了养育和供书之外,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自小便受到父母们言行举止的影响和薰陶,所以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要给孩子树立好表样,耶稣也告诫我们说:「无论谁,使这些信我的孩子中的一个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系在他的颈上,沉在海里的深处更好。」(玛.18:6)现时许多父母都以为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一切需要,使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便尽了自己的责任,于是辛辛苦苦的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要使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享受。那晓得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怀和更融洽的家庭气氛。身为父母的,应该让孩子们有足够时间与自己交谈,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旦这种自由、开放、彼此分享的家庭气氛建立起来之后,当孩子长大时亦会视父母为交谈、分忧的对象;而做父母的亦习惯了让孩子们分担家庭中的困难。这点无论对个人的成长和彼此间的沟通来说,都有莫大的益处。

    孝敬父母是做儿女不可少的职责,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最大德行。所谓「生养死葬」,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儿女的,如果只是为了「尽责」而养父母,而不是出自「孝爱」,那末,仍未做到「孝敬」的高。虽然每天丰衣足食,但终日饱尝孤寂的滋味时,试问,这又怎比得上粗茶淡饭,但却享受到儿孙之乐的生活呢?讲孝道不只是生活、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更重要的是那片孝心。

    僱主与工人

    天主造人,是无分贵贱贫富,是一律平等的。虽然工作岗位不同,有些人做老板,有些人做工人,但是,都一同参与工作,建设社会。僱主少不了工人,而工人也不能没有僱主,彼此是建基于尊重、信赖和合作上的。可惜,有许多商家、老板,常常剥削工人,没有付出合理的工资,和为工人提供福利与保障,只着眼于自己的利润上,这是一种相反基督徒精神的行为,同时也触犯了第四诫。第四诫要居上位的以爱心关怀工人,使他们重视自己的工作,欣赏自己的能力,因而抱着服务大众的心态去工作。

    身为工人的,也要积极的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一切。偷懒、怠工,及故意浪费资源等,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损基督徒精神的。工作是天主悦纳的祭品,它要求劳资间彼此合作,去造福人群,建设世界,故此工作有至大的服务意义和价值,我们理应重视它。

    政府与人民

    在民间盛传的一句说话:「官字两个口」,可谓说尽了民众对政府的观感。官民间的关系,似乎自古以来就存着隔膜,不合作和互不信赖,两者间也常出现争执。且看耶稣时代亦如是,有人问耶稣说:「可不可以给凯撒纳税?」这些人企图以难题来使祂陷于官非中,幸而耶稣巧妙地解答了。(参阅路.20:21-25)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公共福利,保障人民的权利、生命和财产。世上所有的权柄都是来自天主的。身任要职的官长,也只不过是为人服务,做众人的「仆役」,受委托去管理一切。所以,不应滥用权柄,以大权在手便高高在上,自抬身价。相反的,要善用权能,本着服务的精神,为人民工作。耶稣说过:「你们中最大的,要成为最小的;为首领的,要成为服事人的。」(路.22:26)

    缴纳税收、奉公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当尽的义务。为求建设一个安定、幸福、充满正义、友爱的社会,除了执政者的明智行政措施外,每个人都应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来维护及推行。每个人的一分力量就是大众的力量,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前进。基督徒要想将基督的爱及精神带进人们的生活中,便要更积极地关心、参与大众的事情,热心公共事业。例如举报贪污,揭发罪案,保持城市清洁等都是我们份内的和可行的事情。

    第四诫所命的不外是我们常人该遵守的人伦关系;是最为普通并与生活忧戚相关的。对于这一条不是基督徒也应遵守的诫命来说,身为基督徒的,更应积极地、自动自发地用爱心去培养一个和谐的、共融的人际关系,毫无保留地献出服务的、关怀的和无私的爱心。

    第四诫:

    命人孝敬父母,但亦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并将这种关系推介至长上与下属;政府与人民的权利义务上。目的在维护各人的利益,要人各尽其职,共同去建设一个和谐共融的社会。

    生活反省

     我身为父母或教师的,会给孩子们立下甚幺好榜样?有改善的必要吗?

     为人子女,我曾如何孝敬父母?从今以后,我该怎样表达对父母的孝爱?言语上?行为上?

     我身为上司,是否常滥用职权?抑或本着爱心关怀下属的一切?能否有些具体的改善方法?

     身为僱员或下属,我有善尽职守吗?为甚幺?

     我当在祈祷及圣事中向天父祈求,赐我乐于善尽职守,怀着爱主爱人的心服务他人。

    参考资料

    *天主教的信仰(保禄书局)第214-221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17-132页

    *家庭中的沟通神学论集39期第115页

    *圣经之家庭生活神学论集19期第9页

    *基督化家庭见证68期第8页

    *要留给子女甚幺?(上)见证75期第20-22页

    *要留给子女甚幺?(下)见证76期第27-29页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见证1965年四月第32页

    *何来代沟?如何消弭?见证72期第8-9页

    *圣经:德、.3:14-18;30:1-13路﹒20:21-25;2:51;22:26

    若﹒19:l0-ll弗.:6:1-9罗﹒13:1-8

    诫命重温(3)

    彼此尊重习作(第四诫)

    甲、选择题:

    (一)普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人都:(选出对的一题)

    .喜欢「权威」的。

    .敌视「权威」的。

    .害怕「权威」的。

    .奉承「权威」的。

    (二)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选出对的一题)

    .物质的享受。

    .接受高等的教育。

    .自由活动。

    .关怀和更融洽的家庭气氛。

    (三)相反基督徒精神的行为是:(选出错的一题)

    .僱主以爱心关怀工人。

    .工人故意怠工及浪费资源。

    .商人只着眼于自己的利润上。

    .滥用权力。

    (四)基督徒应重视工作,因为工作是:(选出对的一题)

    .谋生的工具。

    .天主悦纳的祭品。

    .消磨时间的方法。

    .使自己生活有所寄托的方法。

    (五)第四诫命人孝敬父母,目的是:(选出错的一题)

    .揭示父母的无上权威。

    .提醒子女与父母间彼此应有的责任。

    .维护各人的利益。

    .提醒人要各尽其职,建设社会。

    乙填充题:(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 这诫命所涉及的人际关系,除了父母与子女之外,也包括各阶层人仕的一切 的问题上。

    (二) 有人群的地方,便应有制度和大家要遵守的规则,因为要保障 。如果大家都

     ,便不会以服从法律和权威为妨碍自由的事。但是权威和服从不应是单线直下的,却该建基于上下之间彼此 和 的合作上。

    (三)父母教育子女应给孩子 ,让孩子们有足够 ,分享

     ,并教他们分担 。做子女的,奉养及照顾父母应出于 ,而不应只为了尽责。

    (四)政府的存在是为了 人民的权利、生命和财产。官长们的权柄也都是来自 的,他们是受 去 一切。所以他们该 权能,本着 的精神,为人民工作。

    (五)基督徒要将基督的爱及精神带进人们的生活中,便要积极地 、 大众的事情,热心 ,献出自己的 来推动整个社会前进。
三、诫命重温 4、尊重生命(第五诫)
    诫命重温(4)

    尊重生命(第五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生命固然宝贵,但能使生命活得有意义就更宝贵了。

    前言

    某女修会在澳门离岛管理着一间小型的弱智和精神病院。某一天,我前往探访时,见到院长修女不停地东奔西跑,为这个病人清理床铺,为那一个病人剪头发,甚么都要由自己动手做。她告诉我,病院规模小,人手不足,所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当闲下来的时候,她又四处巡视,病人都爱拉着她问东问西,都是一些千遍一律无意义的问题,而她却不厌其烦的重覆一次又一次的回答。我就见到一位老婆婆把同一个问题问了七、八次之多,而修女也就回答了七、八次。每一次的答覆都使那老婆婆开心地拍手叫好。事后,我问修女,是什么原因使她有如此大的忍耐和爱心面对这一班人。她说:「没有什么,只不过她们是人,是我们中的一个人。她们都拥有生命,她们都有权利生存下去。我尊重她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如同尊重你和我的生命一样。我的责任是帮助她们活一个更丰盛、更有意义的生命。」

    人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都希望长命百岁。纵然活在世上的时间只是那末的短短数十年,但是,人却不惜为了保护生命而努力寻求方法。所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进步,莫不是为了使生命享有快乐的时光。病人努力与病魔搏斗,为的是要继续活下去。讲究卫生和营养也不外为了更长命。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方法则也都有明文保障、维护人的生命,防止损害人的身体。

    以上的事实表现出人和团体都极力的珍惜生命,使它不受祸害。然而,世界上均有一些人自动地为了爱,为了抢救别人的生命而捐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人不是轻视自己的生命,只是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我国有句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生命本身自然宝贵,但是,能使生命活得有意义就更宝贵了。

    人有权支配生命吗?

    有人不惜争取、延长生命的年限;另一方面,有人却视生命如草芥。不是吗?每天打开报纸,自杀、劫杀、伤人等事件淋廊满目,而我们早已对这些事处之泰然、,也显得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我们不关心别人、漠视生命的价值吗?抑或我们只关心自己而忽视了别人存在的价值呢?我们都知道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性命是犯罪的行为,连自杀也是违法,是禁止的,因为除天主之外,谁也没有权柄决定生命的长短。尽管我们对「毋杀人」的诫命最清楚明白,也不容置疑,但是每当我们面对社会上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的新道德观念时,往往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 堕胎

    在第五诫中关于堕胎的问题为今日教友们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也是一个切身的问题。基于家庭计划和经济预算,做父母的对养育儿女的数目早就作好了选择。于是当某些「不速之客」不在预算之内突然来到峙,便得面对挑战,做一个明智的抉择。往往在抉择时,碰到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和我们的信仰有所砥触时,我们在取舍的行动上就更形困难了。因为,或多或少的,我们都受到了社会上一般的道德尺度所影响。

    香港现时已放宽了堕胎,在不少情况下被视为合法行为。换言之,堕胎这回事再不必偷偷摸摸的找黑市医生。表面看来,好像是件好事,尤其是为那些孩子过多的贫穷妇女,以及一些不是因了自己的过错而必须堕胎的人来说,是安全得多了。但是,在基督徒而言,我们可否认同这些法例?

    以下让我们节录两段教会有关堕胎的指示条文来作反省:「生命之主天主曾将保存生命的卓绝任务,委托于人,并令人以相称人性尊严的方式,完成这任务。故此,由妊娠之初,生命即受到极其谨慎的保护。堕胎和杀害婴儿构成滔天的罪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51号)。

    很明显地,教会的指示是: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永远不能许可人以直接的行动毁灭无辜胎儿的生命。至于问及基于母亲的健康,优生学的根据,以及因奸成孕等情况下,教会是否允许堕胎?在一九七四年轻教宗保禄六世批准的「堕胎声明」中的立场为:

    「可能是母亲的健康,有时是她的生死问题,亦可能是增加子女数字,胜过家庭的负担,特别怕婴儿是不正常的、或残废的;也可能是家庭的荣誉问题,或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等。我们说以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授人权力去杀害另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它刚开始。对婴儿将来的幸福,没有人,连父母在内,亦不能代替他,虽然他尚在胎中,用他的名义选择他的生死。」(参阅合一教理卷四143页)

    有许多人以胎儿尚未成人为理由,否认杀害生命的说法。虽然医学及生物学不能清楚告诉我们,生命到底何时开始。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胚胎是一个小生命,是天主赋与人灵魂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现在,我们蓄意要将这将要成人的生命除去,便是破坏了生命成长的自然律,这实在是一项狭义的谋杀行为。

     自杀、安死

    上文提及「有些人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事实。这种伟大的行为,与自杀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自杀是人在自由意志、下决意终止自己的生命。为基督徒来说,这行动表示了对主的失望;大大的否定了天主的慈爱。纵使一个人的生命活得一无用处,且完全失去意义也罢,他也不能自杀,因为他无权这样做。「安死」是帮助一个人死去,以减轻和缩短一个垂死者的苦痛。通常是病人的家人要求医生使用药物,帮助病者早日结束生命。有人说:「既然明知病人无好转的可能,且出于爱心以减轻他的苦痛,究有何不可?」

    我们的答覆是:无论如何,我们没有权去干预人生命的长短。况且在天主的计划中及病者的立场来说:病痛不一定不好;相反的,可成为他个人修德立功的方法。同时也是天主容许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事实。在安死的行动中,我们超越了信仰天主是生死大主的应有界限。如果这行为是出自病者自己的要求时,这便成为一种间接的自杀了。

    活一个丰盛的生命

    毕竟在我们当中走上自杀的路和有勇气寻死的人还是不多,但是,染上恶习的人却比比皆是。所以,第五诫要求人远离一切伤害身体的事物,如吸毒、酗酒、打架、沉迷赌博和暴饮暴食等,都是损害人健康的行为。

    表面看来,第五诫所命令的不伤害人的身体和生命,也只不过是一项消极性的禁令。不犯错不等于就是守好诫命,每一条诫命都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第五诫唤醒人活一个丰盛的生命;善待身体,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说:生命是来自天主的,祂要求人在生活中成长,走向成全的境界(得救)。要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首先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个均衡的、有纪律的生活;培养一个欣赏生命的心态;以喜悦的心情来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用爱心来开导、劝勉那些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朋友,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的活下去。这样,在爱天主、爱人的生活里,我们才能满全守诫命的意义,在得救的路途上前进。

    第五诫——毋杀人

    命人尊重人的身体;积极地欣赏生命的价值。为此,人当远离伤害人身心的罪行:如杀人、自杀、堕胎、安死、酗酒、吸毒、打架和放纵生活等行为。

    生活反省

    一、与人交往的时候,我曾否向一些附和堕胎合法化、人工节育法等的朋友,表达自己的信仰对「生命」的立场。

    二、我同意并遵从教会的训导吗?我对「尊重生命」的内涵有多少认识?

    三、在履行尊重生命的责任时有什么困难?曾否向其他教友或神长们求教?或者帮助人解决困难?

    四、我曾否肆意纵容自己沉迷于损害身体的活动、事物或行为中?或者企图学习一些有损身心的事物,例如赌博、酗酒、吸毒、暴饮暴食、阅读不正当的刊物等。

    五、我是否每天都感谢天主的恩赐和眷顾?是否恒常祈祷?是否刻意地去渡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六、我是否努力从圣经中学习基督徒的生活?是否勉力以喜悦的心情去面对每天的际遇?

    七、我乐意把握时间,从感恩祭中吸取生活的力量吗?

    八、今后,我如何在履行尊重生命的责任时,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尊重人的生命天主教的信仰第222-224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132-166页

    *身体与生命合一教理卷四第139-147页

    *天主教对安死的看法神学论集23期第103页

    *安乐死亡铎声151期第29页

    *人口问题与调节生育神学论集18期第549页

    *毕林氏节育法铎声156期第49-50页

    *绝育铎声177期第30-32页

    *圣经:玛.5:21-22;12:9-13谷﹒8:35路.9:24;17:32若﹒12:25

    格前﹒6:13,19-20希.10:5-7罗.12:1;14:7-8

    诫命重温(4)

    尊重生命习作(第五诫)

    甲、选择题:(可选择多项)

    (一) 谁有支配生命的权柄?

    父母。

    自己。

    医生。

    天主。

    (二)我们要保护及爱惜生命,因为:

    要守第五诫。

    生命是来自天主的。

    要与堕胎合法化的运动抗衡。

    不能破坏生命成长的自然律。

    (三)教会训示我们,由那时开始生命即应受到极其谨慎的保护。

    怀孕三个月后。

    怀孕一个月后。

    婴儿出生以后。

    妊娠之初。

    (四)天主赋予生命,要人善度生活,因为祂要人:

    臣服于祂的威能。

    享受人生。

    报答祂的慈爱。

    在生活中成长,走向成全的境界。

    (五)满全守好第五诫的积极意义是要求我们:

    不犯错。

    在爱主爱人的心态中,尊重、保护和造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按时代的需要,保护可造就的生命。

    乙、填充题:

    (一)第五诫命我们 和 。

    (二)教会训示我们: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永远不能以直接的行动毁灭无辜胎儿的生命。而该以

     的方式,履行

    的卓绝任务。

    (三)基督徒不能在自由意志下决意终止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种行动,表示了对主的 ,

    否定了天主的 。

    (四)活一个丰富的生命,就是 身体, 中的每一刻。

    (五)要使生活有意义,首先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个 的, 的生活;培养一个 的心态,以 的心情来面对一切。同时,用 来 、那些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朋友,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
三、诫命重温 5、性的成熟 (第六、九诫)
    诫命重温(5)

    性的成熟(第六、九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发生的时候却发生了。

    前言

    有人说: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发生的时候却发生了。相爱本是件很美的事,但如果发生在不该爱的人的身上时,那便会铸成大错。

    珍是个热心教友。上星期弥撒后急不及待的来找我,说有件要紧的事和我商量。待我把她带进办公室,关上门后,她便放声大哭。她告诉我她犯了第九诫,她是个大罪人。原来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虽然明知这是相反天主诫命的,但又不能自拔,因为彼此相爱太深,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她又问我说:「为什么教会不许人离婚?现在我该怎么办?」

    这是千万例子中的一个吧了!珍因为是个热心教友,所以当她发觉做错了便来求指导,找个解决的方法。事实上,今天在教会内有许多人犯了类似的过错,但于害羞和无诚意、改过而不敢求宽恕和面对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教会的规条太严吗?抑或当今社会风气太坏?如果是后者,在信仰的角度下我们该怎么办?

    现实的挑战

    从古至今,色情腐蚀着每一国家、城市,甚至是人类的心灵。放眼香港,不知何时开始,性犯罪案件愈来愈多,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加上大众传播的喧染:电影、电视、杂志等都猛力推销色惰,都在猛烈刺激人的性欲。在日积月累的「陶成」下,人的道德观也随着「开放」了,被色情「同化」了。以致今天许多人面对离婚、重婚、试婚及婚外性行为等事,已不再大惊小怪了。甚至有些基督徒在犯错后,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许多人都这样做。

    早在二十多年前,香港尚未流行「试婚」这玩意。那时候「同居」事件,也只不过出现银色艺人的生活里,普通人是绝不接受这一套的。如今可不同了,同居还有个堂然皇之的理由,要互相了解、适应和自由,所以在结婚前先来一段「试婚」时期。

    性开放的恶果

    面对上述这些滥用性能力的例子,不难怪色情罪案愈来愈出现在年轻辈身上。继性泛滥而带来的恶果更是无法估计,不单自己受害,同时也波及别人,遗害社会,影响治安。据警察公共科资料统计:1979年非礼案件共715宗,强奸案104宗,乱伦及其他类型色情案共73宗;而1980年有关色情案件的总数为913宗。以上的统计也祇是报案所得的数字,可知,实际的犯罪数字远比这数目为大。

    据医务卫生处数字显示:1979年性病,患者达142,691人其中新患者有26,680人。1980年则增至144,641人。而新患者增至28,022人,增幅竟达百分之五。此外,另一新类型的性病也正威胁着人,据美国统计,这种名为「疹」的性病,正猛烈地打击人,以至几有「谈性色变」之象。此种病顿,以美国二百年历史而论,计有二千万人染上了,1981年就有五十万新病人加入行列。

    继这些直接性恶果之后,间接地受害的人群,可真无法计算。现时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性泛滥可谓不无关系。离婚率的直线上升,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破碎家庭所造成的问题少年,其数日增;未婚妈妈所带来的堕胎和私生子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香港人。在这一列互相作用、循环交替的连锁反应事件里,「性开放」是至大的罪魁。它在直接间接的控制着整个社会和大众的道德价值观。

    性泛滥的原因

    现时代放荡式的自由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是促成「性解放」的至大原因。许多人抱着「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性的需要,故此,想做便可以做,是正当的;但却忘记了在此之同时,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有人性尊严的。告子说:「食、色性也」,「生之谓性」。荀子也说:「性者,天之就也。」然后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通常我们只记得: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理上的需要,故此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却忘记了人若只随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为所欲为时,便会生淫乱而失去人生活中的礼、义、道德。而这点也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人要能辨别是非,自我控制,并非只随基本的欲念行事,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尊严。

    人以为人性、道德是种约束,故要求解放,争取自由,于是便不计后果地满足自己。岂知人是有理性的,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任,并承担其后果。婚姻制度是为了保障社会及大众利益而建立的。在婚姻制度下才能使人更正确及有意识地负起性行为的责任。在家庭气氛中,夫妻二人才能真正地、完整地将自己献给对方,并愿意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这些都是要在一个健全的婚姻生活中才可实现的。反之,人若只求个人短暂的享受,不负责任的交往,只会制造更多社会问题,除了破坏自己及别人的家庭幸福之外,并推翻我们的传统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人伦制度。在基督徒来说,更违反了天主的诫命,因为第六、第九诫极其严肃地告诫人,不可行邪淫,连思想欲念也该躲避。

    在天主眼中的「性」

    「性」是天主所创造的,且被视为「好」及「当尊重」的。天主赐给人两性不同的职分,使各尽其职,并在爱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在古经中清楚而严厉地记载禁止一切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包括淫乱、娼妓、强奸、猥亵、暴露等。如果人扭曲了天主:创造的原意,最后便招来祸害,如索多玛城的毁灭就是。同样,今天人在滥用「性」的本能后,也会招来罪疚、空虚和伤害。许多心理辅导者发现:人在性解放之后更得不到性的满足,而内在的罪疚和焦虑却不断增加。所以,人于任意妄为地使用性本能之后,并未使自己得到快乐。

    婚姻生活是天主订定的。「上主天主说: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造个与他相称的助手。」(创2:18)天主所结合的,人不能拆散;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是荼毒婚姻生活的细菌,因为「性」不是独立的,它牵涉到其他人和社会,最重要的是它与「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迈向性的成熟

    既然「天主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同样「性」的赋与,若善加运用时,亦必帮助我们发挥爱天主及爱人的力量。基于人性的软弱,社会的败坏风气,若要保持一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修鍊,不是一件易事。然而,若有决心,加上不断的努力时,也是可以实现的。

    面对环境的挑战,谈何容易?当我们站在街头,走在路上,举目均是色情书刊,如果要躲避,除非不出街。可知,麻雀可以在我们头顶飞过,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却可以不让牠在头顶上筑巢。无意中的接触色情书刊,不是我们的错,然不让意念滋长下去,却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坚强的意志、是我们的起步,最直接的方法是由本身做起。让自己有一个有规律、有条理的起居生活,能得很大的帮助。许多人因为生活散漫,以致事事不起劲,没精打采的,不但失去奋发心,更不会时刻警觉地去检讨自己的生活,注意身心的健康。许多时,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由于小事情上的疏忽而起的。此外,藉着圣事、祈祷和信仰团体聚会的滋养和帮助,我们会更了解、明白基督徒的「爱」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发挥爱的力量,帮助我们肯定这份圣洁的爱的礼物,在生命中是如此的珍贵和备受尊重。要保有这份高逸圣洁的情操,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而是在不断的努力和经验的累积中成长。孩子们可以从父母处体会什么是真爱;为人父母、师长的,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性知识,培善自律的生活习惯。如此,在彼此尊重、互爱的生活中,迈向性的成熟,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第六诫:毋行邪淫第九诫:毋愿他人妻

    这诫命要人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按照天主的旨意使用性本能,并禁止一切妄用性本能的思想和行动。

    生活反省

     与人交往时,对于某些有害心灵的不洁话题,我会表示自己的正确立场吗?

     我有否为自己安排一个有益身心的自律生活?

     我有否放纵自己,沉迷于有害,心灵的不良书报中?

     我对「性」的知识懂多少?我愿循正当的途径去了解它吗?

     我是否觉得教会对「婚姻」、「性行为」所定的规条太严谨?为什么?

    参考资料

    *保护身心的纯洁天主教的信仰第225-227页

    *基督之律卷三(2)(光启)第221-366页

    *性与婚姻合一教理卷四第124-139页

    *维护婚姻与家庭尊严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No.47

    *人类生命通谕No.13,14

    *信理圣部对某些性道德的问题宣言铎声155期第1-2页

    *性与婚姻见证1967年1-2月第79页

    *性与贞洁神学论集14期第563页

    *天主教对性的看法铎声175期第15-23页

    *性的新义见证89期第44页,90期第42页

    *圣经:创.1:27,2:18-25玛.5:27-28,31-32谷.10:9-12

    格前.6:15-20,11:11雅﹒1:2-4。

    诫命重温(5)

    性的成熟习作(第六、九诫)

    甲、选择题:(选出下列各题中的正确答案)

    (一)什么是促成「性解放」的最大因素?

    性是与生俱来不可缺的本能。

    性是人生理上的需要。

    放荡式的自由观和享乐主义。

    过分约束的道德规诫。

    (二)在什么情况下,人可以正确地使用性能力?

    在男女相爱中。

    在人生理上有需要时。

    在男女二人彼此同意之下。

    在婚姻生活夫妻二人相爱中。

    (三)天主赐给人两性不同的职务,使各尽其职,是为了:

    男女有别。

    在爱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反映出「性」的美善。

    反映出天主的伟大创造力。

    (四)婚姻生活是天主订定的,所以:

    可以随意使用「性能力」。

    是男女双方的事,与其他人无关系。

    人要负责任,不能拆散。

    与家庭、社会全无关系。

    (五)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在男女相爱中:

    祇要彼此真心,便不必理会是否有婚姻上的阻挡。

    祇要双方同意,便可以随时结离。

    应该谨慎,决不可感情用事,同时要负责任。

    第三者是完全没权来干预的。

    乙、填充题:(请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现时的许多社会问题,婚姻家庭纠纷和青少年罪案,间接直接都是由于 造成的。所以 是至大的罪魁。

    (二)许多人只抱着性是 的 。却从不想到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有 的。

    (三)「性」是天主创造的,且被视为 及 的。

    (四)不负责任的 是 婚姻生活的 。

    (五)第六、九诫命人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按照 使用性本能,并禁止一切相反这诫命的 和 。
三、诫命重温 6、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诫命重温(6)

    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

    前言

    星期日和朋友外出购物。商场内挤满了人,玩具部尤甚,都是一家大小出来逛公司的。忽然,被一对母女的谈话吸引住。女儿嚷着要买玩具,那位年轻的母亲却很有耐心和女儿解释不买的理由。好温柔的声音:「宝宝,家里不是有了一只灰狗熊吗?你还没有好好的跟牠玩过呢!你看这只狗仔和灰狗熊不是很相似吗?有一只便够了,我们不要买多余的东西,这样做是浪费的,你明白吗?」只见那孩子不住地点头,我也不知道她明白了多少。不过,她乖乖地拖着妈妈走开了。我正想告诉朋友赞赏那位母亲的教育时,背后传来吵闹声。一个男孩子正吵嚷着要买坦克车,给妈妈连打带骂的教训|他:「不买、不买,谁叫你父亲不争气,赚钱少。如果有钱,想要什幺都有了,那怕你要飞上天也可以。回家告诉你爸,叫他想办法赚多些钱吧!哭有甚幺用,还不收声!」望着这对母子离去,心中好纳闷:明知没钱买,干吗要带孩子来逛公司,引起他的欲望呢!真不敢想像,孩子长大了会是个怎样的人?会是个视财如命的守财奴?抑或是个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者?

    视财如命

    有人说过:「有人为财而死,有人为财伤心。钱财越多,负担越重;在数字上是赚进来,在精神上是赔出去,那真是得不偿失」。只要每天留览一下新闻,尽是抢掠、劫杀、诈骗、走私和贩毒等谋财害命的事件,式样愈来愈多,层出不穷,无非都是为了生财有术。

    「钱财至上」已成为现今社会的新价值观,不论大小事情却离不开金钱、物质主义。在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里,金钱改变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待人处事态度。钱财当前,早就没有了「道义」可言。人为了致富,可以不择手段地无视正义和公理的存在。反正,上起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小民,都有他们发财的方法和手段。所不幸的,这些人常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有以贩卖毒品致富的毒枭;有专门剥削工人起家的奸商。我们的第七诫禁止人偷盗,然而这些人的行为却比盗贼更不如。他们真是丧尽天良,虚有其活着的躯壳。难道人真的不分阶级,视财如命吗?

    不患寡而患不均

    身处于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制度下,受苦、受制于人的永远是同一群人。就以香港为例:曾几何时,「炒楼」之风迷上了人的心窍,有钱、没钱都一窝蜂地「炒楼」作投机买卖。结果,害得那些节衣缩食、真正需要住屋的人捱贵租、买贵楼。现时更有所谓跨国公司的大财团,影响尤甚;世界的财力就这样集中于小撮人手中,他们可以随意支配生产,厘定价格及工资,全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福利;而被剥削的全是那些贫穷的第三世界的国家。看来贫富悬殊的局面,是永远无法推翻的。财富竟成了「世袭」似的代代相传。有钱财的可以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贫穷的便要捱飢抵饿,受制于人。

    人为财死

    要生活便得工作,以赚取日用粮,这是生活的规律。钱财固然重要,但应取之有道。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况且,人一旦发了财,便容易起贪念,被欲望困扰,生活也随之散漫无节制。所以,有钱不易,用钱更难,而且要用得有价值就更加难了。难怪圣保禄说:「那些想致富的人,却陷于诱惑,堕入罗网和许多背理有害的欲望中,这欲望叫人沉溺于败坏和灭亡中。」(弟前﹒6:9-10)这才是我们有至大的忧患,所谓人为财死,因了短暂的物质生活而断送了永恒的精神生命,太过得不偿失了。多少次,耶稣在比喻中以财物来提醒我们精神生命的可贵,因为祂明白「人为财死」的道理,所以祂警告我们不要让我们在追求钱财中丧失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要变卖你们所有的来施舍,为你们自己备下经久不朽的钱囊,在天上备下取用不尽的宝藏;那里盗贼不能走近,蠹虫也不能损坏,因为你们的宝藏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12:33-34)

    安贫乐道

    纵使人性软弱,欲望无穷,人毕竟是有灵性的,所以人能自制。为了追求一个圣善的理想,人可以放弃享乐的生活,安贫乐道地固守一个简朴的刻苦生涯。大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了。古今中外持有这崇高情操而又能身体力行的大有人在。试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那「富贵非吾愿」,「性本爱丘山」的隐逸、豪迈高情,为了保持纯真而辞官归故里,过一个简朴的农家生活。

    义大利圣人方济各为了追随主的召唤而摈弃一切荣华富贵。他们都道尽了「钱财如粪土」的心境。印度的德兰修女,基于对人的爱和关怀,放弃安定的生活,走进贫民窟,为病患、垂死者服务,是那发自心灵的爱迫使她选择别人所抛弃的贫穷生活。也许,我们仍然觉得这些「大人物」的事迹和我们有段距离。另一个向我们挑战的实例是:每年香港都有不大学生和身任高职的人,、放弃原有的优厚工作,而投身于社会服务,为弱小的人群谋福利,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上所有的真人真事,决不是一股勇气便能做到,而是要有爱心和安贫的精神。在这鼓吹物质至上的风气中,能「安贫」「乐道」真不容易。一般人的舒适生活和享乐主义,使我们无法不被感染。然而,上述人物在我们眼前实一个挑战、一个邀请;他们激励我们无法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分的浪费,不必要的奢华和那种「人有我有」的虚荣欲。这些都是守好第七、十诫的绊脚石。难怪耶稣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

    超然物外

    人可以有金钱财物,但必须善于管理,善作钱财的主人。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和处理。金钱、物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好坏的定义是来自人对物质的使用和管理上是否得当?有人中了六合彩,拿大部分彩金出来做善事;也有人中了六合彩后,趾高气扬,只管利中求利,六亲不认。天主创造世界万物是了给人使用,使人人都能沾受其福。「天主曾钦定:大地及其所有是给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应在正义及爱德原则下,公平地惠及人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69号)这里说出每个人都有权及有责任分享和分施财富,以解决生活所话,同时,也是履行爱德应做的本份。这是「毋贪他人财物」的积极一面,要人共享自己的所有。「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若一﹒3:17-18)

    除此之外,人若能时常怀着欣赏的心态善用所拥有的,那怕家财万贯,既不执着又不占有;本着「上主所赐予的,上主有权收回」的精神,纵然有一天,真如约伯般被上主收回一切时(参阅约伯传),也必能安贫乐道,无怨无尤。这种精神并不容易做到,但不是不可以。我国司马迁在狱中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着作;诺贝尔文学得奖者,俄国大文豪索忍尼辛被囚期间,凭着记忆完成了许多作品。我们会问: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创作思源从何而来?这是置生死于道外、择善固执的超脱精神,使他们能够接受局限,不为困境和失去的自由耿耿于怀,反而更能专注于灵性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身为基督徒更应该怀着一颗「安贫乐道」的心态,为「甘贫」作证。培养一个正义、诚实、尽责的人格。慷慨助人是我们最好的见证。穷寡妇的捐献是耶稣最赏识的。不要为所拥有的而失去内心的平安,而要抱着不带来什幺,也不带走什幺的旅途者心态,做一个善于理财的管家。耶稣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幺益处?」(玛.16:26)

    事实上,一个人的贫或富,视乎他对真理的态度而定;有些穷人实在是富人,而有些富人实在是穷人。我们决不能将我们的身外物带走,所能带去的是我们自己这个人。「今世的富人,你要劝告他们,不要心高气傲,也不可寄望于无常的财富,惟独寄望于那将万物丰富地供给我们享用的天主﹒。」(弟前﹒6:17-18)

    第七诫:毋偷盗第十诫:毋贪他人财物。

    禁止人用一切不正当的、相反公义的途径赚取财物;要抱着欣赏、分享的心态,来享用天主在生活中所赐予的一切;并运用它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度一个成全的、圣善的、爱的生活。

    生活反省

    一、你如何运用了自己的财物?

    二、你的生活是否一个有节制的生活?可以如何改善,使更符合基督的精神?

    三、在别人有需要而求助于你时,你如何以行动去实践爱德?

    四、你是否在与人共处时尊重别人的财物?是否爱护公物,因为它们是大众的产业?

    五、你如何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否有改善的必要?试为你厘定一些实际的行动。

    六、你是否欣赏天主恩赐的一切,并小心地享用?是否时常感念天主的恩赐,每天在祈祷

    中感谢天主?

    参考资料

    *尊重他人的财物天主教的信仰第228-230页

    *人间和平越(示)第23-30页

    *违反他人财产权之罪过基督之律卷三(3)第451-455页

    *基督徒对世间财物之评估基督之律卷三(2)第384-396页

    *正义待人与基督迈进(真理学会)第161页

    *基督徒、福音、金钱见证73期第6-27页

    *神贫的精神铎声129期第16页

    *生活的简朴铎声156期第10-17页

    *新世界——金钱的正确观念见证88期第32页

    *福音的贫穷铎声184期第6页

    *圣经:创.1:28-30玛.25:14-30,13:22,6:24-27路﹒12:15-21.弟前.6:8-10.17-19

    诫命重温(6)

    超然物外习作(第七、十诫)

    甲、 选择题:

    (一)我们要度成全的生活,便该选择:

    物质至上主义。

    舒适的生活。

    有节制的生活。

    享乐主义。

    (二).一位基督徒对于金钱财物,应该:

    善加管理。

    视财如命。

    挥金如土。

    视若无。

    (三)天主曾钦定:大地及其所有是给人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应在正义及爱德的原则下:

    按人的地位分配。

    给善人享用。

    公平地惠及一切人。

    给穷人享用。

    (四)圣若望告诉我们:若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时,我们的关怀,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

    行动和事实。

    祈祷。

    爱心。

    金钱。

    (五)有节制的生活,就是:

    视财如命,一毛不拔的生活。

    安贫乐道地活一个简朴的刻苦生活。

    捱飢抵饿的生活。

    置生死于道外。

    乙、填充题:

    (一)第七诫和第十诫教训|我们要 他人的 ,即教人抱着 和 的心态来享用天主所赐生活上的一切,并善用财物去 帮有困难的人。

    (二)身为基督徒,应该怀着 的心态,为「甘贫」作证。

     是最好的见证。

    (三)耶稣劝告我们切不可赚得了全世界, 。我们该以旅途者的心态,做一个 。

    (四)圣保禄提醒我们,不要因想望致富,以致陷入诱惑及欲望中,因为这些欲望叫人沉溺于

     和 中。

    (五)耶稣在讲道中,多以财物设比喻,为提醒我们 ,警诫我们不要在追求 中丧失了 和 。
三、诫命重温 7、谨口慎言(第八诫)
    诫命重温(7)

    谨口慎言(第八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一张喋喋不休的嘴,是因为他缺少一颗安静的心。

    前言

    我有一位朋友最爱认第一。无论事属大小难易,只要在座有人引起话题,他便能接上口,且娓娓道来,有声有色。假如你说昨天听了一场毕生难忘的音乐演奏会时,他便会说某年某地的一场音乐会更使人难忘;如果有人埋怨给扒手打了荷包,损失了二百多元,他便立即告诉你有一次他被人抢走了五百元。反正,无论事情好坏,别人有的,他都经验过,而且,情况都在别人之上。我们不能说他故意撒谎来哄人,但却很难令人相信他句句都是真话。

    有人以为这并非甚幺大不了的缺失,也没有非改不可的必要。可是,若要建立起别人对自己的信誉时,就得注意管制口舌,不胡乱发表意见。这无论对己对人,都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无意识的谎言

    有没有尝试过,一个人坐巴士时,细心留意一下旁人的谈话。你会发觉,那些高谈阔论、声浪惊人的交谈者,往往不是说东家长西家短的,便是自擂自吹的在炫耀自己。祇要他们话匣子打开了,便很难关起来,要等到其中一人下车,才可以停止。

    有些人在睡觉前都有习惯回想一下一天内的事情,作个反省。如果我们愿意,可以来个统计:看看自己和甚幺人说了些什幺话?又算一算,在所说的话中,究竟有多少句是闲话?多少句是真心话?多少句是有建设性的?又有多少句是非说不可的重要话?更且,有没有说了伤害别人的话?

    言语是人沟通的媒介,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多半要与人来往接触,言语便成为人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往往无意识地,也带点放纵地想说便说,从来很少考应该不该说和为什幺说。这是人的通病,而且更是香港人的通病,因为身处于这地狭人多的环境里,想逃避不见人,实在不容易。于是,就间接地制造了许多「言多必失」的机会。这类过失不外是:如上文所说的好自夸、充「内行」;有些人则喜欢挖苦别人,表面像开玩笑,目的则为使对方下不了台。更要不得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好奇心,出尽方法打听别人的隐私,其后又张扬开去,破坏别人的名声。更有些人心口不一,满嘴阿谀奉承的言语。凡此种种,都是第八诫所禁止的。虽然,其中有些是来自无心的、不自觉的行为,但也得承认,这是人的毛病。在此,可见出第八诫是人生活中最常犯的一条诫命。因为,抱着人人如是的心理,便不加以注意和纠正,当日久成了恶习,便想改也改不掉了。所谓「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一个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必定贻患无穷,实在不可以不谨慎。况且,许多家庭纠纷、不睦,都间接地源起于「是非」和「谎言」。

    制性度的谎言

    有一些公认的大众谎言,是文明社会所不能控制的,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电视「教育」深入家庭的今天,无论男女老幼,都受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许多坏意识和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都一一深入人的脑海,并影响、左右人的生活价值观。例如「想做就去做!」的口号,好一派洒脱豪爽之气,可谓风靡一时,以致年青的一辈都「敢作敢为」,毫不负责。另一个鼓吹享乐、虚荣心的广告,提倡「人生要享受」和「生活讲派头」,像锦上添花般给人灌输金钱、欲望的意识。

    另一项愚惑人的大众谎言,常出现于报章和新闻报导中。往往为了争取读者和观众,凭着少许蛛丝蚂迹便大造文章,把传说、臆测与谣言说成如真的一样。当这些渲染性的内容深入观众的脑海,留在读者的记忆时,便很难将它除去。甚至,在一些政治性的宣传报导中,往往歪曲事实,恐怖分子几写成英雄人物。此外,也有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不负责地批评,故意的人身攻击等,都是相反第八诫精神的。

    诚实笃信

    「诚实」是「做人」的要求。以前我们小时候,自三、四岁起妈妈便给我们说「狼来了」的故事,告诫我们不可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偶有半句谎言,给母亲知道了,便会受罚。况且,撒谎的技巧不到家,所以一定会给人识破。因此,更不敢轻易撒谎了。反观今天的小孩子就不同了。年仅三岁,便学会了察言辨色,知道甚幺时候说甚幺话来讨大人的欢心。而做父母的也从不纠正孩子们的做法,反而欣赏自己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正所谓「小时了了」,如果长此下去,真不知道长大了可真成才否?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往往是导致孩手们离开诚实路途的起因。

    做人要守信用。基督徒呢?这更是诫命所立、福音所示的真理。耶稣说:「你们的话应当: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玛.5:37)当我们面对「是非」、「黑白」要做抉择时,往往慑于权威或在人众我寡之下,不敢说真话,但又不敢说谎,于是便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转移目标。耶稣在此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邪恶的事。第八诫禁止人说谎、做假见证。(参阅出.20:16;申.5:20)新约中圣保禄也说:「你们应该戒绝谎言,彼此应该说实话,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弗﹒4:25)圣雅各伯更告诉我们:「谁若在言语上不犯过失,他便是个完人,也必能控制全身。」(雅﹒3:2)由此更可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所谓诚于内、形于外,言语是人内心的表达,来自基督徒口中的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言语。诚然,在言语上不犯过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要做一个成全的基督徒,就得努力不懈地下功夫,在言语上着手,做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

    善用口舌

     维护真理

    耶稣在世的生活,一生的事迹都在为真理作证。祂在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敢说敢做、不苟且贪生的硬汉。祂的言词是如此的具权威和说服力,以至当他公开地,揭发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假仁假义时,一向狡猾如他们的,也无言以对。最后祂的死亦是为真理而牺牲。

    历代教会内亦出了许许多多维护真理、敢说敢做的人物。而最常见的,莫过于领导教会、带有先知性角色的教宗们。在他们任内,关注世界各地的需要,特别在信仰、伦理道德等问题上,呼吁众人注意精神生活,保持,心身的平衡发展。每当面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时,教宗便会向普世教徒发表他的文告来维护真理。例如一九六八年,教宗保禄六世在一片拥护人工节育的声浪中,发表了「人类生命」通谕。主要在于重申禁止人工节育的立场,说明生命的尊贵和夫妻间的彼此相爱。

    维护真理确是我们的责任,不过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原因不是我们做不来,而是不敢或不勉力去做。例如生活中当听到别人被毁谤时,我们多做到缄默不语,却很少出言纠正。这是因为我们爱面子,怕说不过别人,也怕开罪人家;更且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便不管「闲事」了。

     诚心的读美

    圣保禄说:「一切坏话都不可出于你们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叫听众获得益处。」(弗﹒4:29)天主给人说话的能力,是要人透过言语的沟通,彼此相爱。所以,若只做到言语上不犯错是不足够的,第八诫积极的一面,是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诚心赞美别人。我们中国人是很少(或不习惯)自动自发的出言赞赏别人的。出自诚心的赞美,为对方是一个支持和鼓励。又或在别人痛苦失意时,巧妙地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这些都是最轻而易举的言语运用,叉是最真诚的礼物。

    说话的另一面是聆听。我们应该培养一个聆听的心,随时准备接受别人。安慰别人和接受安慰是双轨的,说和听都两样重要。要能说一些有建设性的话和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评时,才是一个善用口舌的人。有人说:「一个说得太多的人,是因为他想得太少;一张喋喋不休的咀,是因为他缺少一颗安静的心。」人要能保持一个宁静心境,确实不是件容易事。一个惯于思考的人,通常予人一个谨慎、言之有物的印象。要做一个沉着、有深度、有智慧的基督徒,便要培养自己有一个能耐,去接受「静默」的挑战。凡事多思考、少说话,对自己的舌头控制自如;不语时固守内心的平静,说话时流露智者的慧见。人在静中才能聆听,才能听到上主的声音。

    第八诫:毋妄证。

    要我们谨口慎言,诚实待人,尊重别人的名誉,严守他人的秘密;并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善用口舌赞美、鼓励别人,为真理作证。

    生活反省

     与人交往,当听到对方毁谤别人的名声时,通常我的反应是怎样的?保持缄默?出言阻正?抑或加以附和?

     生活中,我是否很随便地说话,从不会想一想该不该说,并想到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

     把这一条诫命列入每天生活反省中,睡觉前查考一下日间与人交往时说过什幺话。

     当别人有所成就,样样比自己强时,我会诚心的赞美、恭贺他?抑或在背后批评他?

    参考资料

    *爱真理和尊重他人的名誉天主教的信仰第231页

    *言语真实基督之律卷三(3)(光启)第543-560页

    *关于荣誉之主要义务(仝上)第609-621页

    *真理和诚实合一教理卷四(真理学会)第117-124页

    *圣经:肋.19:15-18出﹒20:“德﹒7:14,28:13箴﹒6:16-18,30:8

    玛﹒5:37,10:16.11:25若.18:37,8:“-47罗.1:29一32宗.5:1

    弟前.1:9-10弗.4:24-25哥.3:8-9雅.3:2-10

    诫命重温(7)

    谨口慎言习作(第八诫)

    甲、 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谨守口舌,不犯言语上的过失,这是生活上:

    最容易犯的毛病。

    最容易遵守的诫命。

    最普遍的毛病,故不必介意。

    最难克服的事,故做与不做都是一样。

    (二)言语是人内心的表达,所以和人交谈时应该:

    察言辨色,以免得罪别人。

    注意对方的反应,然后才好说实话。

    诚实不欺。

    尽量缄默,以免犯口舌之祸。

    (三)维护真理不是容易的事,因为:

    世间上就没有真理可言。

    人都慑于大众的权威而不敢勉力的主持正义。

    自己无权无势,起不了作用。

    事不关己,管也管不着。

    (四)圣保禄叫我们「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

    是要我们不断地赞美、恭维别人。

    是要我们看到别人有需要时,加以鼓励和安慰。

    是要我们免伤爱德,处处袒护别人。

    是要我们祇说使人高兴的好话。

    (五)第八诫命令我们:

    不要管闲事。

    祇说赞美别人的话。

    谨口慎言、诚实待人。

    不要伤害别人的生命。

    乙、填充题:(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一个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必定实在 , 。

    (二)「你们的话应当: , 其他多余的, 便是 。」

    (三)雅各伯说:谁若在言语上 ,他便是个 ,也必能 。

    (四)天主给人说话的能力,是要人透过 , 。

    (五)第八诫命令我们谨口慎言、诚实待人之外,还要求人尊重别人 的,严守

     并积极地善用口舌,为 。
三、诫命重温 8、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诫命重温(8)

    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爱能化腐朽为神奇,是使人走向完美境界不可缺的动力。

    前言

    每天早上,自沙田乘车至官塘的途中,常见到三两个弱智儿童,在母亲的照顾下登上89号巴士。孩子们在车上喜欢大声说话,间东问西,并不时发出傻笑;做妈妈的也不怕麻烦,更不会因了车上乘客投来的奇异目光而显得不好意思,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她们总是细心地不厌其烦的聆听和回答。其中有个患了小儿痲痺、连坐直身子也不能的男孩,每次都见他母亲吃力地背着他上、下车,看来,怪辛苦的。有一次,和这位母亲交谈起来,便问她为什么不送孩子到健康院去,省得每天来回奔波接送。怎料所听到的答话是:「孩子是自己的,该由自己来照顾,健康院人手不够,病人又多,致于送进去总比不上在家里舒服。看起来好像很辛苦,其实倒不然,有时候,见到孩子吃饭吃得开心时,我自己也跟着开心起来。于是,也忘记了辛苦这回事了。」

    听了这一夕话,心中不期然浮现了某书本中的一段话:爱能把重担变为轻省,把急燥变为忍耐,把苦楚变为甘甜,把怯懦变为勇敢。

    源于爱的诫命

    爱和被爱的经验是我们所共有,是自然而来的,也不必我们去刻意安排和寻找。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反映出爱的行为。小如母亲手中的一杯水、一碗汤,便表达了对子女的爱心;情侣眼底的一朵玫瑰花,亦能道尽了爱的美意。水和玫瑰花本身没什么意义,然而,加上了爱的行动,它们便升价百倍。许多时,赴汤蹈火的牺牲壮举,亦导源于爱的力量。只有爱叫人忍受一切,不计较,不执着,也不图报酬。

    天主十诫的内涵也维系于一个「爱」字。当我们透过生活中爱的经验时,便不难体会到为什么守诫命要回到以「爱」来做基础;因为祇有在爱中成就的事才是至真至美的。这不是说以爱心来做的事一定十全十美,无止境;不过,可以说:爱能化腐朽为神奇;爱可以遮蔽许多不完美的事;甚至,爱可以洗净罪恶的污痕,使人重获新生。而最重要的,爱是人走向完美境界不可缺的动力。

    「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8)基督徒的使命是成圣,是走向一个完美的、圣的境界。它要求我们无条件地、完全地、彻底地交出自己,就好像圣经里的穷寡妇一般,献出自己的全部所有。(参阅谷.12:41一42)这个彻底的交付,更是一个无正境的、不断的行动,也只有透过爱,人才能够锲而不舍地去做。因为发自爱的行动是永远不会结束、停顿下来的,爱的给与是永远没有「足够」的。

    在爱的信仰生活

    山中圣训中的真福八端,是基督徒实践爱的生活的具体表现和应有的心态,真福八端实可称为我们伦理生活的大宪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飢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10)

    细读内文,我们也许会问,这些话是那末的不可思议,且极其相反人性生活中的需求。不错,在本性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透过爱便得到升华了。事实上,这些看来好像自相矛盾的条文,都是耶稣自己亲身生活过、经验到的。现在,祂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 神贫的人:是指那些人不为财物所迷惑,而常保持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心态。这些人无论现世生活是贫是富,都能为天国的缘故舍弃物质的享受,在现世过一个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样他们已开始沾尝天国的福乐了。

     哀恸的人:是指那些人拒绝与世界协调或适应世界的标准,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态,为那些离开正途的人哭泣、祈祷。这样,他们是站在被钉耶稣的身边,承受祂的安慰。

     温良的人:是指那些勇于忍受侮辱毁谤,虽在蒙受不公平的时候,仍能保持心平气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显出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

     飢渴慕义的人:是指那些人按照正义生活,虽然得不到别人以义相报,而仍能仰望着正义的主宰,脚踏实地去生活。

     怜悯人的人:是指那些能同情他人疾苦,并乐于伸手援助他人的人。这怜悯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名誉,而甘与穷困者在一起,因而他们会得到主的怜悯。

     心里洁净的人:是指那些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耶稣、时常保持纯洁、问心无愧地生活的人,他们常能沉浸在默思上主的爱中。

     缔造和平的人:是指那些努力谋求人与天主、人与人间和平互爱的人,他们是天主的和平工具。

     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指那些甘愿为持守正义、真理而受苦、受迫害,也不违背义理的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综观真幅八端,它们不是死板的条文,而是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实例。要求人将它刻在心板上,活于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发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具有「八端」中的全部德行,不过,其中之一、二定必在生活里出现或发生过。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行了多远?但把持一个不变的信仰生活规范是不容置疑的。今天,圣经、教理以至教会都很难划出一套当守不易的道德规条,让我们按字实行,因为时代、环境以至个人性格的不同,都会影响取舍的标准。所以,个人应以真幅八端为伦理精神的标准,在反省中不断交出自己,迈向成全的境界。

    真福生活的见证者

    每当我们在爱中生活,向着真善美圣的境界前进时,我们的每一个善行都能反映出天主的美善,都向人类宣示着上主的爱。教会宪章第五章强调人都有成圣的使命:「任何身份与地位的所有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基督生活的饱和点、及爱德的成全境界。」(N0.40)向来我们都将「成圣」两字视作圣人们的事情,总觉得我们这些常人,何来做圣人的资格?可知,圣德是修鍊得来的。就在现代世界里,也能找到许多人摒除国家、种族的界限,为了爱,不惜离乡背井,到遥远的地方去为人服务。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岁月和才能,也有不惜献出了生命。这种超然的忘我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他们具有过人的爱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罢了。

    天主造人,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同样,在人生的旅途上,亦各自走着不同的步伐和小径,也都独自地生活出真福八端中的内涵:圣女小德兰在隐修院中默默地献上她的青春岁月,在祈祷克己中走完她的小径。另一位隐修者嘉禄富高神父,却跑出修院的围墙,离乡背井,先后寄居于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沙漠,以祈祷和爱心来关怀照顾四周的人,在那里完成他奉献的生活。现代人中的德肋撒修女,早已迹及四野,跑遍了印度的大街小巷,为能使更多人得到帮助和照顾,目的在散播爱的种籽。她说:「我希望他们知道,在这世界上,仍然有人真真正正地爱他们,需要他们,最低限度,在她们死前几小时,能够明白到上主及人的爱。」

    这些圣者伟人的独特生活事迹,成了世界的见证者,也作了我们生活的宝鉴,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圣」途径,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完美的幸福境界。

    基督徒的旅程

    做一个活生生的基督徒,就要度一个充满爱的生活,迈向一个无止境的圣善目的地。生活中多姿多采的挑战是行旅生活必然发生的事。我们要抱着朝圣者的心态,怀着虔敬的精神,细察四周的事物,拥抱所走过的每一片土地,关怀每一个角落的人所发生的事,与哭泣的人一同哭泣,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直到那一天,当我们走完全程,站在上主面前之际,能够坦然地向祂揭示自己的每一个步履,承认此生中有爱、有泪,曾付出牺牲,也接受了祝福;曾在大自然中赞叹上主的美善,也在贫苦者身上看见天主的救赎。无论那里,身在何时,都能把握每一时机,反映出上主美善的影子,给世界散播爱的馥郁气息,这是基督徒的使命,也是朝圣者的精神。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生活反省

     生活为我来说,是一个担子抑或是享受?我会珍惜生活中所亲尝的经验吗?

     我有生活出真福八端中的某些内涵吗?是那几样?

     我觉得真福八端中那些内容是自己最难实行的?为什么?我该怎样克服自己?

    参考资料

    *我是道路天主教的信仰第200-202页

    *成全的标准与基督迈进(真理学会)第165-168页

    *信徒成圣与传教的使命天主教的信仰第233页

    *追随基督潘霍华着(道声)第95-105页

    *山中圣训合一教理卷四(真理学会)第56页

    *基督徒的希望神学论集26期第559页

    *基督徒的人生观基督(示)第129-158页

    *见证的生活基督(示)第119-125页

    *论教会内普遍成圣的使命教会宪章第五章

    *圣经:玛.5:1-16,43-48谷﹒8:34-37,12:41-44

    若﹒17:15-18,15:18-20格前﹒9:24-27哥.3:1-14

    诫命重温(8)

    完美之境习作(真福八端)

    甲、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凡事只要我们怀着爱心去做:

    便一定做得十全十美。

    便一定没有差错。

    便不必考虑是否已尽了力量。

    便会使它更有意义。

    (二)真福八端是我们伦理生活的大宪章,因为:

    它是极其相反人性的。

    它是我们走向完美境界的指标。

    它要求人舍弃一切追随基督。

    也要求人度一个克苦的生活。

    (三)人人都可以做「圣人」是说每个人:

    都要向着圣善的境界前进。

    都可以行奇迹、治病。

    都要苦身克己,离乡背井出外传福音。

    都要度一个远离世俗的生活。

    (四)圣者伟人的独特生活显示出:

    天主特别爱他们,使他们与众不同。

    天主愿意;每个人透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成圣。

    做一个圣人的恩典是与生俱来的。

    人不需要努力,都可以成圣。

    (五)基督徒的现世旅程,要求我们:

    不必关心世界上的人和事,只寄望永生。

    尽情享受,度一个多姿多采的生活。

    把握生活中的时机去爱天主、关怀人,度一个成全的生活。

    舍弃一切人、地、事物,度一个孤寂的生活。

    乙、填充题:(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说:你们应该是 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 。

    所以,基督徒的使命是 。

    (二)穷寡妇的捐献是献出她的 ,这是一个 的交付。

    (三)当我生活于 ,向着 的境界前进时,我们的善行都反映出天主的 ;都向人宣示 。

    (四)「任何身份与地位的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 的饱和点、及 的 。」

    (五)伟人圣者的独特生活事迹,是世界 的,是我们生活 的,故此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