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慕道函授课程
作者: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
六、伦理再反省
1、人生观 2、易地而处 3、打破偏见 4、公平的博爱 (伦理要素之一)
5、醒觉和决志 (伦理要素之二) 6、感觉和情绪 (伦理要素之三) 7、知识和技巧 (伦理要素之四)  
六、伦理再反省 1、人生观
    伦理再反省(1)

    人生观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不正确的人生观,对人对己都有莫大的影。

    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

    如果我们稍为留意周围的人,我们会发觉人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显着的不同;他们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生命、看朋友、看自己、看世界。但在不同之中,似乎又可以大别为若干类,例如:有些人重色轻友,有些人爱财如命,也有很多人看重友谊或爱情等。一个人的这些特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在他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表现出来。亦由于人对生命和对世界的看法、观点与角度有不同,所以他们对生命和对世界的反应也便有了差异。这便是人生观。

    选择人生观的重要性

    许多人似乎没有刻意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观。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看法,也似乎只是出于偶然:是社会、父母和学校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是他们所看的电视,所阅读的报纸,所去的教堂,所交的朋友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固定看法。

    选择人生观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你不能说,什么人生观都没有关系。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中,不正确的人生观对自己、对别人都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是纳粹党人,你会认为杀害犹太人是为人类谋幸福;如果你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日本皇军进攻中国,你会认为中国本来就应该是日本的属土。

    每个人都可能犯许多错误,但最大的错误,莫过于选择了错误的人生观,即一个不适合他、不能使他的生命放出最强的异彩的人生观(若.10:10)。

    怎样划分人生观

    人生观有许多分类法,有些人喜欢按主义或宗教去划分人生观,如基督徒人生观、佛教人生观、儒家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按照这个方法去划分人生观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因为在不同主义或宗教的人生观之间,彼此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在同一主义或宗教的人生观之中,有时会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第二,是因为我们若果过分强调各宗教、各主义人生观的分别,我们会忘记或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容易造成人类大家庭的更趋分化。

    为避免上述缺点,下面试将人生观分为四大类:1.服从自我的人生观;2.服从别人的人生观;3.考虑自我的人生观;4.考意别人的人生观。

    按照上述方法分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打破各宗教和主义之间的隔膜,给各宗教和主义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因为无论一个人信什么宗教,或服膺什么主义,他的行为都不能脱离上述分类的范畴。事实上,基督徒、回教徒、或共产主义者都可以是为了服从而生活(服从天主、阿拉或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为了自利的动机而处世待人(考虑自我):他们可以各自利用圣经、可兰经、或共产主义去塑造自己的「良心」(服从自我),也可以透过对这些经典着作的领悟,而加深对别人的关怀(考虑别人)。

    「服从自我」的人生观

    服从自我(Self-Obeying)可能是人类行为中最普遍的现象。人有时会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力在驱使自己。这种力虽似在自己体内,又好像不属于自己的,自己不能控制这种力(罗.7:15-23),反会跟随、服从和听命于它。这种力有时是一种禁忌,谁触犯了这种禁忌,就会难过,感到内疚。这种力有时是人的情感,即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他无法不受情绪的波动所影响。这种力有时是他的自我形象,例如:他认为自己是个新潮人物,所以便花很多金钱去装扮自己。这种力有时只是一种本能,好像动物有求生和求性欲满足的本能,他也一样会服从这种本能的驱使。他有时会称这种在自己体内的力是良心,有时又称它做灵感或直觉。至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人生观和没有原则的人,其实他们的最高原则是:「不按原则办事」;而「不按原则」的意义,便是在每一个情况中,都要听命于这种力,按照他当时的好恶、情绪或「灵感」去行动。

    「服从别人」的人生观

    服从别人(Other-Obeying)的意义就是服从或听命于一种外在的权威。这种权威的来源可能是人,例如:父母、师长、神父、好朋友、总统、一些我们崇拜的英雄或偶像等等;也可能是非人格化的东西,如圣经、可兰经、佛经、孔孟的学说、学校的规则、社团的惯例、地方的风俗,甚至体压力和潮流等等,都可以成为规范人行为的力量。

    「考虑自我」的人生观

    考虑自我(Self-Considering)是一个人只考虑和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所能获得的好处,或考虑如何可以避免损失和惩罚。这是一种自利的人生观。他可能会帮助别人,而且他在帮助别人之前也可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但他帮助别人的基本动机,并不是以别人为中心,不是为了别人的好处或需要,也不是要服从神或良心的指示,他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例如:他知道如果他帮助别人,他会获得感激和赞美,别人在他需要时也可能会反过来帮助他。或者,如果他是基督徒,他相信帮助别人会为他带来天堂的赏报;如果他相信轮回,他相信帮助别人,就是在为自己的下半生或来生积福。

    帮助他人是否只为了天堂的赏报?

    「考虑别人」的人生观

    考虑别人(Other-Considering)就是一个人肯认真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利益。他看得出别人的愿望和急需,他尊重别人应得的权利;他也会服从内在的良知或按外在权威的指示去行事,但他的服从有一个很清楚的动机:以别人的权利和需要为重。他重视公平和正义,因为他觉得与人交往必须以公道为原则;他也会重视仁爱和慈惠,因为他肯定人应该守望相助,并以爱德彼此交往。

    人生观中的理性成分

    上述四种人生观,单从字面上,已可看到它们之间的基本分别。但在前二者(服从自我、服从别人)与后二者(考虑自我、考虑别人)之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分别:就是在「服从」的人生观中,理性及思维成分较少;在「考虑」的人生观中,理性及思维成分较多。这并不是说,「服从」的人不会思考,更不是说他们没有思考能力。而是说:他们当时的基本心态和倾向是不必思考;思考并不是构成「服从」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要达到服从的目的,基本上是毋须思考,所以实际上许多人也就在服从时,没有经过详细思考和深思熟虑这一阶段。如果我们留心观察那些纯粹为了守教规而去圣堂的人,或那些纯粹为了听父母命令而上学读书的人,我们便会知道他们对宗教或求学的意义不太着意去寻求。

    「考虑」的人生观,和「服从」的人生观之间的最大分别是思考。以「思考」为主的人生观,也会服从;但服从总是从属在思考之下。例如:有些自私自利的父母,也会把自私自利的精神教给自己的子女,灌输给他们一些只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生观(考虑自我的人生观)。以考虑为主的子女,也会服从父母这些不正确的教导。但他们并不是纯粹为了服从,他们是经过了考虑,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者父母的话,正好加强了他们原来已有的「自利」的心态,所以他们才欣然地去接受和服从这套自利的人生观。在这情况中,与其说他们是服从,不如说他们是在详细考肤之下,「选择」了去服从。

    又或者一个人去圣堂尽宗教本分。他可以是纯粹为了听命和服从教规,为了服从神的旨意,也许还可能只是被父母所迫而去圣堂。他也可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而「选择」了服从,因为他看到宗教的意义,知道正确的宗教信仰,会使他的人生观更积极、更有意义。在这例子中,考虑是他的主要态度,服从只不过是他在经过「详细考虑之后」所作的决定。

    伦理行为是符合理性的行为;而唯一正确的人生观,是「考虑别人」的人生观,我们对这命题将于下一节详加讨论。

    圣言生活

    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

    信奉基督,做基督徒,并不是单单等于洗礼、聚会、听道、唱歌、祈祷……。做基督徒的意思就是: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并以基督的精神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换句话说,基督徒在领受了象征「死而复生」的洗礼之后,应该选择基督所揭示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基督的人生观表面上似乎难于实践,但二千年来,千千万万追随基督的人都能够証明:原来那是使人活得更积极、更有意义和更自由的人生观。

    参考资料

    探索(第八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1)

    人生观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请在下列四题中,每题以回选出最主要的一项

    *我不说谎,因为:

    口A良知不容许我说谎

    口B.父母、神父告诉我不可以说谎

    口C.谎言给拆穿了,会十分丢脸

    口D.若别人对我诚实,而我对别人说谎,那是不公平的。

    *我不偷窃,因为:

    口A.我会感到内疚

    口B.圣经禁止偷窃;

    口C.被人捉到那不是玩的

    口D.别人会蒙受损失。

    *我主日去圣堂参与礼仪,因为:

    口A教友而不去圣堂,那根本不能算是教友

    口B.那是教会的规矩,也是十诫的要求

    口C.会多得功劳,将来在天上多享福乐

    口D.我要活一个更丰盛的生命,以酬谢天恩,即服务人。

    *我服务,因为:

    口A.我是善会会员;

    口B.我会获得神长的称赞

    口C.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打发冗长沉闷的时间﹒

    口D.生命和时间都属于天主,都是社会人类共有的财富,理应为公益而拨出一部份来。

    (二)你认为你自己的人生观主要是属于那一类:(请以√选出其中一项)。

    口A服从自我

    口B.服从别人

    口C.考虑自我

    口D.考虑别人。

    (三)同你是否觉得需要挣化自己的人生观?

    口是

    口否

    因为

    (四)在你的亲戚和朋友中,你认为最多人认同那种人生观?请在下列四种人生观中分别填上1.2.3.4.(1.表示最多人认同,4.表示最少人认同):

    口A服从自我

    口B.服从别人

    口C.考虑自我

    口D.考虑别人。
六、伦理再反省 2、易地而处
    伦理再反省(2)

    易地而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伦理和道德是教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伦理方向

    伦理不单与人某个或「某些」行为有关,而且与「整个人」有关;它不单要教人做「某些」善事,躲避某些恶事,而且要教人度一种基于善的生活,向着善的「方向」走去。因此,伦理的最重要问题,不是一些「德目」(如孝敬父母等)的灌输,而是要帮助人掌握伦理的原则,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对人和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看法。

    在这角度下,我们认为上一课所说的「服从自我」、「服从别人」和「考虑自我」的人生观都不合理,只有「考虑别人」的人生观才是合理。

    (1)「服从自我」的人生观不合理

    因为:主观、直觉、感觉、情绪,甚至「良知」等,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不可靠,而一切偏见的发生,通常都是因为主观和情在作怪。若每人都按自己的感觉去待人处事,一定会使人际关系乱七八糟。又如果我们翻查历史,我们也会发现,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或沉迷于「邪教」的人士,他们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按着良知去行事,但他们都犯了很大的错误。

    (2)「服从别人」的人生观不合理

    因为:

    第一,人是理性的动物,必须思考,而不能盲从。人在购物、读书、工作及生活的许多环节上,都知道要运用理性,绝不可能单在伦理问题上,反要服从别人。

    第二,服从极其量只能达到某个限度,在行为特殊、具体、迫切的情况中,当老师、父母或任何权威人士都不在场时,人根本不可能靠服从去行事和生活。

    第三,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任何别的人可以替他负起他自己行为的责任。

    第四,权威可能出错,古往今来也曾出现过许多荒唐的领袖;朋友、潮流、明星等更可能错。所以盲目地跟风,人云亦云,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前途和人格,卖给了别人。

    (3)「考虑自我」的人生观也不合理

    因为:

    第一,「考虑自我」如果是一个准则的话,它无法可以成就一个普通的准则,也无法可以同时适合当事人双方的要求。例如:如果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背信弃约,和我立约的人一定会蒙受损失。

    第二,考虑自我极易演变为损人利己,例如:如果我不顾一切地争上巴士,我便会把一些比我早候车的人,挤下车去。所以「考虑自我」的结果,许多时是﹒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它不能成为适用于双方的原则,它欠缺普遍性。

    「考虑别人」是唯一合理的人生观

    (1)「考虑别人」是普遍而公平的原则

    用「考虑别人」这原则(人生观)去处世待人,不单适用于任何时间和情况,也适用于交往的双方。举例来说:如果「飢饿」是获得食物的理由,那么任何一个飢饿的人,都应获得食物,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张三或李四。但假如我说:「我飢饿,『所以』我要获得食物。」这句话的「理由」便不明显。因为若我是以「飢饿」为理由,我的理由便是充分的;若我以「我」为理由,我的理由便不够充分。为什么?因为假设在现场还有两位「飢饿者」,若我以「飢饿」为理由,我便会和这两人平分食物,因为他们和我也有同等的权利,他们和我一样是「飢饿者」。若我以「我」为理由,我便会不顾其他人的死活,一于把食物抢来塞满自己的肚子再算。

    很明显的,若以「我」为出发点,我的人生观或是基于「服从自我」(因为我无法抵受得住飢饿),或是基于「考虑自我」(因为我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想,罔顾其他人的存在)。在这两个情况中,我的人生观都不是基于一个普遍的原则,因为它只能适用于「我一个人」,只是对我一个人有利;而且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完全无法可以「充分解释」,为甚么只有我一个人才有权利获得所有食物。

    相反地,若以「飢饿」为出发点,我的人生观便是基于「考虑别人」。我会清楚知道和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中,别人和我有同等的权利;若他们和我是同样地飢饿,他们也和我同样地有权利去分享这些食物。「考虑别人」的人生观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是基于一些合理而普遍的原则,(在上例中的原则是:「飢饿的人有权分享食物」),这些原则不单适合所有的人,也是客观公平的。

    (2)「考虑别人」是各大宗教和人类智慧的精华

    「考虑别人」其实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博爱、仁爱、慈悲、或爱人如己等等;而「爱」的真谛其实就是「考虑人」,也只有「考虑别人」的爱,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为被爱者的好处和需要而施予的。如果我爱一位朋友,我不会只基于我自己的好恶,便去强迫他吃他不喜欢吃的东西,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要爱的是「他」,而不是「我自己」。

    在这角度下,「考虑别人」正是各大宗教教义的精华,也是古今中外,许多大智大慧的人的共同主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的「爱仇」,和他的「怀着天父慈悲之心去爱所有的人」(玛.5:43-48)的道理,都是典型的「考虑别人」的主张。佛陀甚至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名言,去表明佛教弟子应有的舍己为人和舍身救人的决心。

    (3)「考虑别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许多人或者觉得这个社会太自私,太多人只是为自己打算,而不顾别人的死活。但自私毕竟只是社会的表面现象。我们对社会的自私现象感受很深,是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最易见到和感受到的东西。但在社会的底层、根基和深处,我们会发现到爱、公平和许许多多「考意别人」的例子;正是这些因素,支持了社会,使这社会能继续存在和繁荣。下面都是社会充满爱和「考虑别人」因素的例子:

    第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很明显的,家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不是自私,而是各分子间彼此的相亲相爱和互相「考虑别人」。

    第二,社会上有很多各色各样的团体、会社,尤其还有教会的聚会和善会,他们的宗旨,至少在文字上是以互助互爱为目的;而事实上,亦有很多人肯为自己的团体而奉献,按着自己团体的宗旨而努力服务他人。他们都是「考虑别人」的人。

    第三,社会上不时出现的济贫和账灾运动,还有无数默默地为社会而作出贡献的义工,这些都在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潜伏着巨大的爱的力量。

    第四,在各行各业之中,固然有不少人只为钱而工作,但也有很多人实在有敬业乐业之心,用自己的技能,去为社会而作出宝贵的贡献。

    第五,社会上各种分工合作现象,基本上就是人人需要互相合作,各种职业间需要彼此相辅相成的一种表现。

    上述的例子都在证明,社会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慈悲.、博爱、爱人如己、「考虑别人」的人生观和精神作为基础。这些精神,在我们的具体经验中可能隐而不露,但它们确实好像是一棵大树的根,是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爱和「考虑别人」,才能给「社会的存在」这现象一个充分的解释。

    伦理和道德的真正意义

    基于上述的原则,伦理和道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人在世界上学习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去和人交往。人要不断学习的,就是应如何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去与人和谐地相处。他要开放自己,冲出自我,看清在他的周围有个客观的世界,确认在他的身旁,有许多和他一样地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能罔顾别人的存在,不能否定别人的权利,不能不考虑到别人的感觉和需要(迦.5:14)。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都各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原则、标准、规范和诫律,这些可能都是好的,但不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下,指示人应该怎样做。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独特情况,合理地运用这些标准和规范。这时,他不单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或更好说,他要全盘地考虑整个情况,包括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在内。

    圣言生活

    「凡事都可以」,但不全有益;「凡事都可行」,但不全助人建树。人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但也该求别人的利益。凡在肉市上买来的,为了良心的原故,不必查问什么,你们只管吃罢!『因为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若有一个无信仰的人宴请你们,你们也愿意去,凡给你们摆上的,为了良心的原故,不必查问什么,你们只管吃罢!但若有人向你们说:「这是祭过神的肉,」为了那指点的人,和为了良心的原故,你们就不可吃。我说良心不是自己的,是他人的良心,那么,我的自由为什么要受他人良心的束缚呢?我若以谢恩之心参加,为什么我要因谢恩之物而受人责骂呢?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一切都要为光荣天主而作。你们不可成为犹太人、希猎人、或天主的教会跌倒的原因,但要如我一样,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不求我自己的利益,只求大众的利益,为使他们得救。(格林多人前书.10:23-33)

    在教会的初期,有些人认为吃祭过邪神的肉,就有信奉邪神的嫌疑,所以不可吃这些「祭肉」。

    但保禄则认为,祭过神的肉和未祭过神的肉毫无分别,因为邪神并不存在,所以吃祭肉并不违反信仰。虽然如此,保禄仍认为对吃祭肉一事应小心处理,尤其若有人因他吃祭肉而跌倒,他便要为了这人的缘故而不吃祭肉。这是保禄具有「考虑别人」「替人设想」的精神的表现。

    参考资料

    探索(第九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2)

    易地而处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 爱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易地而处」及「考虑别人」的能力。在下列各例子中,请写出当事人双方的想法和感受:

    *父亲由于经济困难,拒绝给读中三的儿子买一双名贵的球鞋:

    A.父亲的想法

    

    B.儿子的想法

    

    *本堂神父拒绝给一位本堂的冷淡教友向学校写一封求学位的介绍信:

    A.本堂神父的看法

    

    B.该教友的看法

    

    *十四岁的妹妹,了四十五分钟电话粥,十六岁的哥哥大表不满:

    A.哥哥的感受

    

    B.妹妹的感受

    

    (二) 保禄宗徒在迦拉达书第五章十四节中说:「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你对这话的了解怎样?

    A.谁是近人?

    

    B怎样爱?(按照「他」的需要或按照你自己的方式?)

    

    C.何谓「如你自己」?

    

    (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的;但「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对不对?

    口对 口不对

    理由:

    (四) 按你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世上的「好人」与「坏人」的比例如何?请以选出一项:

    好人与坏人的比例是:口9:1;或口7:3;或口5:5;或口3:7;或口1:9。
六、伦理再反省 3、打破偏见
    伦理再反省(3)

    打破偏见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偏见是构成人际间误会和世界动乱的主因之一。

    前言

    当我们谈及伦理道德时,我们多想到孝、悌、勤、俭等道德项目,我们的重点也多是有关个人的修身问题。我们很少想到:为什么人人都想好,而社会风气那么坏?为什么人人都愿意和平,而免不了有战争?

    当他们亲眼看到两个人吵架或甚至打架时,他们觉得很可怕;但他们感到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美、苏)和南北两个天地(贫、富)的可怕吗?世上绝大部分的人——包括「好人」在内——都被糊里糊涂地安置在不同的阵营或天地中,不知不觉地要去和另一阵营中的「好人」对垒、对骂,甚至对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怪事?因为有「偏见」的存在!

    有人说:「正确的思考能力,是伦理行为的重要条件;思想歪曲的人,很难活得正直。」偏见便是一种歪曲的思想。个人可能有偏见,国家、民族、宗教也可能有偏见。偏见是人际间误会的根源,也是世界动乱的主因。

    什么叫偏见?

    偏见(Prejudice)一词由拉丁文Praejudicium而来。在古罗马时代,法庭未审讯一宗案件之前,照例有一种「先断」(预先判断)的习惯,以澄清诉讼双方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先断」慢慢就演变成今日我们所称的偏见。所以偏见是在正式审判「前」而下的判断,是在未认识事件,或对事件未经详细考虑前,便遽下的结论。

    偏见大多带有感情用事的味道,是在没有证据下就认为别人不好,是轻视一切陌生的、我们所不认识的或我们所不同意的东西。因此,偏见是非理性的,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做基础。如果人们憎恶一些东西,通常不是因为有了理由才憎恶,而是因为已经有了憎恶的倾向,才去找理由来证实自己憎恶得有理。

    一个人对别人的反感,有时可能是出于误会,或者是由于判断错误。但真正的误会或判断错误,会在获得足够证据后才被矫正;而偏见是即使在明显的证据面前,也不会使人更改原来的看法。怀有偏见的人,甚至会抗拒证据,拒绝去相信某人或某事的本来面目。许多「谈判」的失败,主因便在这里。

    产生偏见的社会性因素

    人的偏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产物。既然我们无法离群独居,我们便无法不感染到社会、家庭、学校、朋友所传给我们的偏见。为了避免受到偏见的传染,我们很值得探讨下偏见的来源,以便提高警惕,并使自己对偏见能产生「免疫」的作用。

    1. 内群

    内群(In-Groups)是偏见的原产地。婴儿是没有偏见的,但当他们到了两三岁时,偏见已在他们心中渐渐萌芽。到他们十多岁时,便已经有许多偏见。很明显的,家庭是第一个内群,是人们偏见的主要来源。「阿差」、「鬼佬」这些偏见性的名称,大概便是在家中学来的。

    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们长大后所参加的各色各样的团体。一般人都有聚居和结社的倾向,以便发展所长,确立身份,和获得一个使自己觉得安全的地方。这些团体对团员来说便是「内」。凡是团体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习惯和背后的一套价值观。人在渐渐适应了这些习惯,和感染了这些价值观念以后,便会觉得这些价值观念和其他的一切都很合理,并觉得其他的团体——外群——的价值观念是没有那么合理,或他们的规则和习惯是古怪的

    形成偏见的更重要原因,是许多团体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内聚力和团结力,都在有意无意间排斥其他团体。不同政党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造谣毁谤,便是这种现象的极。欧洲政治学鼻祖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曾说:「要团结一个内,必须创造共同的敌人。」敌人的存在可以使人团结,而努力一致对外。今日有些政治家都懂得玩弄一些「制造敌人」的把戏,就是当国家内部出现动荡或不安时,故意制造一些事件,有时甚至发动战争,去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和加强国人对政府的拥护。

    2. 害怕

    害怕是偏见的另一个来源。人找寻团体的支持,基本上是因为害怕。上古时,是害怕野兽的袭击,害怕这个无情的大地;现在,是害怕别人,害怕别的团体的威胁。一九三零年代经济衰退时,美国和欧洲都有人主张驱逐外来的侨民,因为害怕外国人会抢走他们的饭碗;中世纪的欧洲,大部份国家都有「国教」,同时亦不容许别的宗教存在于自己的国境内,是害怕别的宗教会危害自己国民的信仰,甚至会腐蚀自己国民的道德观念。

    害怕的人,有时会采取自卫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以攻为守,即藉着打击别人去保护自己。要证明自己的主义或宗教是真的,并不太容易,但要证明别的主义或别的宗教是假的,是容易多了。

    和害怕别人相反的,就是向别人一面倒。有一些人对自己、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都有自卑感,他们在心理上可能渴望成为另一个自己,属于另一个民族,有另一双父母。他们所渴望加入的团体,称为准撮团体(ReferenceGroup)。例如:一个黑人有可能希望和白人打交道;一个工人有可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为了希望能使别人把她当作千金小姐。虽然女性打扮是绝对正常的,但若纯粹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而打扮,就是自卑感在作崇。其实这也是一种职业偏见:以为做工人是一种次等的职业。

    3. 代罪

    偏见的第三个来源,是人有找代罪羔羊(Scapegoating)的倾向。当事情出错的时候,我们会责怪别人:我们所拥护的球队打败了,我们会怪球证、旁证,甚至天气;打破了一只碗,我们会怪那只绊倒了我们的猫。大部份人返学或返工迟到的理由,都是巴士和交通之过,而不是因为他们太迟起床。若我们所责怪的,正好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人,那么,我们便连任何歉疚的感觉都不会有,因为我们以为:这些人根本是当受责怪的。

    找代罪羔羊的原因,是因为遇到挫折:所拥护的球队被淘汰了,上课迟到了。我们必须找到失败的理由,但最好不要是自己所应该负责的那个理由。我们已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更怕要对失败负起责任;我们要使自己在心理上好过一点,便希望自己是无罪的。唯一的办法,只有把过失推到别的人或物身上。

    人在挫折前会显得颓丧;若是错在自己,更会产生罪恶感。罪恶感对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而消除罪恶感的正常方法是忏悔认罪,设法赔偿及补救,忏悔礼仪就是一个例子,它完全是自责的,要自己承担一切责任,并负责补偿,根绝了嫁祸他人的诱惑。但另一些人会设法逃避罪恶感,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否认」有罪,另一个方法便是「投射」。

    投射是一种强烈的自卫本能,用来减轻或消灭个人在挫折后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的情绪。有些不诚实的人,会说别人不诚实;贪慕虚荣的女子,最憎恶别的女子搔首弄姿;一群正在搬弄是非的人,竟然窃窃私语地说:「某某人呀,他真是一个好搬弄是非的人!」

    投射也能出现在夫妇之间。独断独行的妻子会说丈夫很独裁;说妻子太过浪费的丈夫,也许正是个挥霍无度的人——但他会自辩说:这是社交上的需要。

    偏见者的性格倾向

    怀有偏见的人,对事物喜欢采取「两极」的「二分法」,以为凡事非是即非,非黑即白,决没有中间路线。他们容易觉得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思想都是异端,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左道,因而必须用各种方法,包括运用权力去干预。如果可能,他们会要求一个单纯的社会:一种道德观、一个宗教、一套价值标准;所有的东西都应是明确的;一切的是非对错,最好都有清楚的法律、文字去界定。极左或极右的人,都容易产生这种的偏见;世界的分化,便是由这类偏见而促成的。

    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人人有不同的思想和信念。如何使这些不同信念的人和谐地活在一起,是现代政治的挑战,也是教会应该致力的目标。

    圣言生活

    弟兄们,我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求你们言谈一致,在你们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因为,我的弟兄们,我由黑罗厄的家人手听说你们中发生了纷争。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各自声称:我是属保禄的,我是属阿颇罗的,我是属刻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被分裂了吗?难道保禄为你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吗?或者你们受洗是归于保禄名下吗?其实,阿颇罗算什么?保禄算什么?不过只是仆役,使你们获得信仰,每人照主所指派的而工作: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是天主。

    (格林多前书.1:10-13;3:5-6)

    偏见不单存在于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宗教之内!如果人不是小心提防偏见的腐蚀,它会像燎原的大火一样,把任何合一的努力与和平的果实,都毫不留情地焚毁。在这个角度下,偏见可以说是人类分裂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探索(第二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

    打破偏见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请在你所认识的人中,以选出三类他们最常具有的偏见:

    口1食物偏见; 口2年龄偏见; 口3性别偏见;

    口4外貌偏见; 口5时代偏见; 口6职业偏见;

    口7阶级偏见; 口8教育偏见; 口9主义偏见;

    口10宗教偏见; 口11种族偏见; 口12你我偏见。

    (二)请用不记名的方式,写出你最憎恶的一位亲友或同事的三个缺点和三个优点:

    缺点: , ,

    优点: , ,

    (三)耶稣说:「先从你眼中取出大梁,然后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玛﹒7:5)这句话和打破偏见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以不含价值判断,毫无偏见意味的「中性」术语,去描写下列名词(有些是例子):

    阿差:印度人;黑鬼: ;神棍: ;

    老顽固: ;飞仔: ;叛徒:不再附属于原来组织的人;

    死硬派: ;说教:教训;冲动:

    奇装异服: ;独断独行: ;蛮不讲理: ;

    丑八怪:样子异乎寻常;落后国家: ;不文明:一些和我们的文明不同的文明

     。

    (五)你是个有强烈偏见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伦理再反省 4、公平的博爱 (伦理要素之一)
    伦理再反省(4)

    公平的博爱(伦理要素之一)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人为什么只顾发掘彼此的分歧,而无视于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共同点?

    人人生而平等

    爱不是施舍;人必须懂得在公平的基础上学会彼此相爱。

    人被称为「人类」因为人人同属一类,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人在生理上结构相同;在智慧上,能运用语言、文字和标记,能运用双手去操作,运用脑袋去思考、联想和记忆;在情绪上,人有喜、怒、哀、乐、爱、恨等情绪,有上进心、成功感,能欣赏世界、享受人生;人能与人交往,有合群和组织的能力。圣经还告诉我们:人有不朽的灵魂、永恒的命运,大家都是天父的子女,彼此都是兄弟姊妹。伯多禄使徒要认为人是用基督的血赎回来的(伯前.1:19),是圣神的宫殿,共同组成一个基督的「神妙身体」(格前.12:12-27)。

    但是,为什么在人间有阶级、分裂、仇恨和杀戳?因为人忘记了上述所有的人类共有的特点,反把人的「偶有」因素,如智、愚、贫、富、美、丑,或性别、年龄、国籍、种族、文化、主义、宗教等,当作是人的「特质」。人只顾发掘彼此的分歧,而无视于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相同地方。于是由不同而产生分裂,由分裂而产生仇恨和争斗。

    人有时并不把其他人作为「同类」看待,于是有人爱猫、狗、雀鸟等宠物,多于爱和自己血脉相通的人类。人有时是仇恨自己的同类,以至于出现大规模地「同类相残」的现象。人,在地球上也只有人能大规模地残杀同类;这种现象是连在最野蛮和最凶残的动物中都不会发生的!

    人类如果不彼此相爱,就必会彼此灭绝。

    爱的客观成份:公平

    真正的爱必须遵守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它要求爱人者本身有正直的性格,能公平合理地去对待所有的人。没有公平,就没有爱。一个老板若果不能给工人以公道的工资,只在平时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绝不能说是爱工人!真的爱要求爱人者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去使别人获得他们「应得的」权利,把原属于别人的归还给他们。

    例如:他不会争上公共汽车,因为他知道那些比他早候车的人有权利比他早上车,这是爱所有正在候车的人;他在和人合作时,不会只顾占小便宜,专拣容易的一份,把困难和棘手的部分留给对方做,这是爱自己工作上的伙伴;他会守信、重诺,因为他知道别人有权利要求他实践许过的诺言,这是爱朋友;他在恋爱之中,会尊重对方,不敢做出越轨的事,还敢于拒绝对方过分的要求,和负起一切行为的后果,这是爱自己的「爱人」;他会保持地方的宁静和清洁,因为他知道人人有权活在一个宁静清洁的环境中,这是爱邻人;他会孝敬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恩情,昊天罔极,父母有权要求子女对自己尊重和爱敬,这是爱父母;他会照顾和帮助弱小者,因为他知道弱小者亦有权获得公平的待遇,能无恐、无惧地活在这个本来应该充满爱的温暖世界上,这是高尚的民胞物与的爱心。

    在这个角度下,爱可以说是包括和涵盖我们的整个生活。

    爱的主观成份:热情

    这是指一个人内心的感觉,人的「情」。人在爱人时,在心中会有温暖、热情、激动、喜乐、畅快、甜蜜和欢愉等「感觉」,这些都是爱的主观成份。父母子女间的爱,朋友间的爱,恋人间的爱,主要都是这种主观的爱。这种爱有时是很强烈的,但有时是盲目的;这便是为什么父母有时会过份溺爱子女,朋友间有时会过份互相维护,恋爱中的人有时会不顾后果,而做出越轨行为的原因。

    主观的爱在与人交往时很重要。别人最易感觉到的,有时不是我们外表的举止和谈吐,而是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是否对人怀有热情,是否对人尊敬。如果我们冷若冰霜,即使我们对人十分公平、正直,别人也不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爱。

    爱的普遍化:公益

    重视公益,可说是「爱人」的普遍化的发展,就是从一个具体的人,推而至于去爱群自己所不认识的人。这有点近于孔子说的「泛爱众」(论语:学而)。即是说,人要能由爱一些直接接触到的人(如张三、李四等),进而去爱其他一切他接触不到的人,产生一种悲天悯人和民胞物与的心。在这个角度下,爱要求人重视公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关心全国甚至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这便是爱的普遍化,是进一步的爱。一个怀有这种爱的人,会爱国家、群众;会努力保障人权,维护宪法,扶助弱小;他会有拒绝贪污的力量,和不肯殉私的品格;他会致力于使人人的生命、财产都不受掠夺和威胁,使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受剥削和践踏;他甚至会连保持地方的清洁和宁静等事情也不会忽略。

    爱的反面

    (1) 对人采取敌对的态度

    最普遍的就是向人发泄、发怒、骂人、打人等,这些可能都是由于一时的冲动所致。另有一些可能是源于对人的偏见,如憎恶人、恨人、轻视人、逃避人等。这些敌对的态度,有时会在人的心中维持一段颇长的时间。另外有些是报复性的,我们觉得必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有些是纯粹的出于嫉,如我们不想别人比我们强,于是我们便设法去中伤、破坏别人的名誉或工作。

    (2) 利用别人

    有些利用别人的例子是很明显的:例如奴隶的主人利用奴隶去劳作;在远足时要经过一段没有路的草丛,众人因为怕蛇而硬推一个人去做开路先锋;为了贪图对方的金钱而和对方结婚等,都是明显的利用别人。另外有一些例子是不太明显的,例如:父母把子女当作是自己的财产或所有物;子女当父母是一个可以「日夜提款」的机器;到教堂做点服务工作,只为了学点什么东西;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只为了要向人炫耀自己的魅力;对一个人好,只为了讨另一个人的欢心(或为了讨神的欢心)等等,都是在利用别人,而不是在真心爱人,不是把人的「本身」当作是一个「可爱者」去看待。这样对人是不公平的。

    (3) 冷漠和不关心

    天主教的伦理学,认为一个人犯罪的方式可能有四种,就是思、言、行、缺。即是说:一个人犯罪可以是在思想、言语、行为方面,也可以是在「缺失」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是因为什么都不做而犯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医生不懂最新的医学,而医死人;老师完全没有兴趣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又一窍不通而误人子弟;父母由于沉迷赌博或过份专注于工作,而严重地忽略了教育子女的责任等等,都是由「缺」而犯的罪。再比方:在严寒的冬天里,当一群人正在温暖的屋内饮酒作乐时,发现屋外有一位快要冻死的陌生人,但这群人不采取任何行动,任由这个人冻死,这群人也不能说对这个人的死毫无责任。

    我们很易看得出暴力行为的不义,很难会看得出「冷漠无情」、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的不义。有些人由于过份内向,和过份地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完全忽略了别人的存在,他们对周围的痛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对自己的同胞好像已完全丧失了恻隐之心。这些都是缺乏爱的罪。

    培养爱的方法:与人沟通

    首先必须对「人」产生兴趣,多读有关「人」的书籍,多看反映人生的优良电影、电视或小说等。在与人交往时,要积极主动,不单从外表去观察人,还应用「心」去与人交往,能透过人的外表,去接触他的内心世界。与人沟通的重要方法是「交谈」,藉着坦诚的交谈,我们可以知道别人的感受和意愿,知道他们是怎样强烈地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公平的对待。他们更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要求被人了解、接纳、鼓励,甚至原谅。这一切对激起我们心中对别人的爱和关怀之情,有很大的帮助。

    圣言生活

    (1)爱就是慈悲

    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对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他答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耶稣转向他说:「你答应得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但是,他愿意显示自己理直,又对耶稣说:「毕竟谁是我的近人?」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遭遇到强盗;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他到了那里,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带到客店里,小心照料他。第二天,取出二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小心看护他!不论余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那人答说:「是怜悯他的那人。」耶稣给他说:「你去,也照样做罢!」(路加福音.10;25-37)

    (2)爱就是正义

    你大声呼喊,不要停止,提高你的喉咙,有如号筒,向我的百姓宣布他们的过犯,向雅各伯家指明他们的罪孽。看哪!你们在守斋日仍然苦心经营,勒索你们所有的工人。看哪!你们一面守斋,一面争吵,打架,以恶拳打人;你们不必再如今天一样守斋了,免得你们的嘈杂在高处可以听到。我所中意的斋戒,岂不是要人解除不义的锁链,废除轭上的绳索,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折断所有的轭吗?岂不是要人将食粮分给飢饿的人,将无地容身的贫穷人领到自己的屋裳里,见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衣穿,不要避开你的骨肉吗?你若哀求,他必答说:「我在这里!」你若由你中间消除欺压,指手画脚的行为和虚伪的言谈,你若把你的食粮施舍给飢饿的人,满足贫穷者的心灵;那么,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将如中午。(依撒意亚先知书.58:1,3b,4,67,9b-10)

    (3) 天主就是爱(若望一书﹒4:7-8,11-12,16b,19-21)

    参考资料:

    探索(第十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4)

    公平的博爱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 请举出人与人之间最相似和最相异的三点:

    A.最相似之点: ; ; 。

    B.最相异之点: ; ; 。

    (二) 如果你要以公平的原则去待人,在下列情况中,你会有什么态度?

    1. 等候乘搭公共车辆时,

    2. 和人一起进食时,

    3. 和人合作时,

    4. 得罪了别人时,

    5. 答应了朋友一件事时,

    6. 为贫苦大众请愿时,

    (三) 在下列情况中,你愿意括号内的人,怎样待你?

    1. 迷路时(路人)

    2. 打电话时(接线生)

    3. 在圣堂中(神父)

    4. 工厂倒闭(厂长或老板)

    5. 向两局议员投诉时(议员)

    (四) 在上述情况中,当你是括号内的人时,你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吗?为什么?

    

    

    (五) 在某些情况下,冷漠比暴力更可怕,你同意吗?为什么?

    

    

    
六、伦理再反省 5、醒觉和决志 (伦理要素之二)
    伦理再反省(5)

    醒觉和决志(伦理要素之二)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我们需要醒觉和有坚强的意志力,去推动自己把爱心化为行动。

    由爱心到行动

    我们可以相信人人平等,相信别人和自己一样重要,也可以对人有充分的同情和关怀的感觉,但我们未必就会用实际的行动去关怀和扶助别人。我们在爱心之外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命令」我们自己,推动自己把爱心化为行动,使同情心在实际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耶稣曾把「自我牺牲」与「爱情」联在一起,认为能为被爱者而牺牲,才算得上是最大最真的爱,他说:「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他自称是牧羊人,是一位可以为了爱羊群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好牧童,他说:「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若.10:11)这是爱心与行动的最大结合。在他所宣讲的喜讯中,他十分强调爱心与行动的一致性,所以他厌恶那些「用嘴唇尊敬上主,心远离上主」的人(谷﹒7:6),并且严肃地告诉他的追随者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即信仰与生活一致,爱心与行动结合)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行动的两个先决条件

    在伦理的各个组成因素中,爱心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有了基本的爱心之后,人还须将这爱心付诸行动,变为事实。不过,凡是行动都必爱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况中,按照事情本身的需要而行,否则,我们或者不会有所行动,或者会做不该做的事。所以在行动前,我们必须醒觉到有一种特殊情况出现,而且懂得去「正确地描写这个情况」。这是导向行动,或使行动正确的两个先决条件。

    (1) 对情况的醒觉和注意

    如果我们愿意自己对别人的爱心,能变为爱的实际行动,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醒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个很有爱心,很愿意帮助其他同事的人,当你见到一位新同事表现得很胆怯、不敢和其他同事交往时,你一定会主动去接触他和鼓励他。但在你能够采取这行动之前,你必须至少先注意到下面三件事:

    1)有一位新同事在场;2)他很胆怯、很害羞、不敢接触别人;3)他需要别的同事对他鼓励,需要有人主动和他接触。若果你过份忙于自己的事,你便不会注意到这些情况;若果你粗心大意,心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你也不会注意到这些情况。这样,无论你的爱心有多大,你也不会去主动帮助这位新同事。

    在消极方面,违反「爱」的行为有时也是由于注意力不足而引起的。一个说话不检点,经常得罪别人的人,极可能只是因为完全未曾「注意」到,别人对他的话觉得多么刺耳和反感;一个人和大伙儿在一起高声喧闹,也很可能是因为未曾「醒觉」到,自己的声浪对别人是多么的骚扰。

    注意情况和对情况的醒觉,可以在积极方面帮助我们实践爱心,在消极方面,帮助我们提防做出有违爱心的举止和行动。

    (2)对情况正确的描写

    在爱的实践中,正确地描写情况和注意情况是同样重要的。不能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固然不会有所行动;但若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描写或认识情况,我们会做出错误或愚蠢的事来。让我们再举上一节引用过的例子。若你把一位胆怯和害羞的同事描写为:「无用的胆小鬼」,或「不知从那里被赶出来的家伙」,你便不会去帮助他,你甚至会不屑和他做朋友;但若你把他描写为一位需要被关怀的同事」,你便可能会接触他。有时我们做出违反爱的事,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情况,而是因为我们把情况加以「错误的描写」。一个在言语上随便讽刺和挖苦别人的人,会错误地认为别人是由于太过小器,才未能欣赏他的「幽默」的说话;一个肆无忌惮地高声喧哗、用各种声浪去骚扰别人的人,也会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在各种对人的错误描写中,最严重的错误是不把人当「人」看待。许多对人有偏见的人,都犯上这种错误,他们不把别人描写为与我有同等权利的「人」,而用其他的说话去描写或形容他们。他们会说:「他真是个老糊涂」,「他太无知,太冲动了」,「他不是我们一伙的」,「他是个丑八怪」等等。这些人觉得别人不顺眼,只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在年龄、性别、肤色、家庭上,都和他们不同罢了。我们有时也会把人的「身份」当作是「他」的本身。例如:老师是一种身份,负有教导学生的责任,但在师也是人;父亲是一种身份,负有督促、教养子女的责任,但父亲也是人;警察是一种身份,负有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但警察也是人。

    老师、父亲、警察都是人,正如学生、儿子、小偷是人一样。既然都是人,便同样地有思想、感情、愿望、恐惧和焦虑。在我们描写、形容任何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所有的人、不论年龄、身份和性别,都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愿望。这些人都是平等的,都希望获得别人公平的对待,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好好地去和他们交往,并按照他作为一个「人」的需要去关怀和爱护他们。在我们描写、形容、看待任何人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把「他是人」这个因素加进去。其实,即使是我们的仇人,他们仍然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仇人」。所以耶稣才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5:44)因为

    他们也是「人」。

    提高醒觉和帮助正确描写情况的方法

    (1)除去生理上的障碍:

    一个人在熟睡时,完全不能注意到周围的情况。同样地,一个人在喝醉酒、吃了迷幻药、吸食了毒品,或在生病、健康情况欠佳、过份疲劳、睡眠不足或发白日梦时,也不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觉。只有精神饱满的人才能保持醒觉。

    (2) 除去心理和情绪上的障碍:.

    一个人在愤怒、悲伤、恐惧、仇恨等激情的影响下,极难注意到在他周围所发生的每件细微的事物,更不能客观而正确地去认识和描写所发生的情况(所以在激动中最好不要做决定)。有些人在感觉无聊、颓丧时,或者在怀着一种和大伙儿去找寻刺激的心理时,也难于正确地描写情况,更想不到要兼顾别人的利益。还有那些过份内向,对世事从来不闻不问,或惯于自私自利的人,也不会有敏锐的目光,去觉察别人的需要。

    (3) 除去偏见的障碍:

    偏见对人的影响很大,可以使人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不能尊重别人,不能看清楚客观的情况。吕氏春秋中的「去囿」篇这样说:「夫人有所囿(偏见)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故人必别囿然后知,别囿则能全其天(成为完人)矣。」

    (3)运用积极的方法:

     每日做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天主教的神修经验,也是要人每天在睡觉前,做个一天的省察;每隔一段时间去领受修和圣事或做一两天的退省。这一切无非都是鼓励人不断去做反省,以确保人所走的路是对准了方向。

     时常和人讨论:

    在和人讨论、分享、交流中,我们会扩阔自己的视野,注意到一些别人注意到、而自己未必注意到的事。在讨论中,我们也可以渐渐学到如何去正确地描写我们所遇到的人、物和情况,如果我们的看法有了偏差,别人也可以易于提醒我们。

     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醒觉和正确描写情况,最终目的是使我们能贯彻爱人的信念;而养成爱人的良好习惯,正是使我们能持久地爱人的好方法。事实上,经常帮助人,留心听人说话,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待人等行动,也是可以养成习惯的;若我们能习惯去爱人,我们便可以在心情不佳、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状态下,仍然如常地善待他人。

     伦理教育:

    伦理教育本身更是一门扩阔视野、刺激注意力、推动意志力,鼓励我们在一切好事与善事上去努力参与的学问。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和研究有关伦理的问题,增加自己对具体环境的醒觉和认识,然后努力把所认识的去实践出来。

    圣言生活

    (1)我的兄弟们,你们既信仰我们已受光荣的主耶稣基督,就不该按外貌待人。如果有一个人,戴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入你们的会堂,同时一个衣服肮脏的穷人也进来,你们就专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且对他说:「请坐在这边好位上!」而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说:「坐在我的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自己立定区别,而按偏邪的心理判断人吗?我的兄弟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难道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兄弟或姊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也许有人说:你有信德,我有行为;把你没有行为的信德指给我看,我便会藉我的行为,叫你看我的信德。你信只有一个天主吗!你信得对,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虚浮的人啊!你愿意知道信德没有行为是无用的吗?(雅各伯书.2:1-4,14-20)

    (2)谁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孩子们,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

    (若望一书.3:17-18).

    这两段圣经的意思是太明显了,我们甚至可以说:爱的行为是检验信德和爱德的标准。任凭人怎样说自己是信神、爱神、爱人,若没有具体的爱的行为和事实,那么,一切都不过是漂亮的空话。若望甚至称那些说自己爱天主却不爱弟兄的人,是「撒谎的」人(若望一书.4:20)。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一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

    醒觉和决志习作

    (一)为什么我们很难醒觉到别人的需要?你认为最大的阻碍是什么?请以选出三个最主要的阻碍:

    口分心;

    口粗心大意;

    口颓丧;

    口不关心;

    口缺少训练;

    口不知道要关心别人;

    口不知道别人有什么「需要」

    口自我中心;

    口过分挂心自己的事;

    口怕别人误会;

    口认为不该管别人开事;

    口自私自利;口。怀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

    口太过内向;

    口对别人有偏见;

    口其他:

    (二)你的父亲禁止你去参加新年舞会,理由是你的年纪太细。你应该怎样描写他?(请以选出一个答案):

    口一个老顽固;

    口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家伙;

    口一个关心子女的慈父;

    口一个为子女而焦虑的父亲;

    口一个未能面对子女成长问题的父亲;

    口一个为太多事情而烦恼的家长;

    口一个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不得不硬起心肠的严父;

    口其他:

    (三)我们通常都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或从许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一个人。如果你向一位朋友打招呼,他垂头丧气,完全不理睬你,你应该怎样描写他?你能举出三个完全不同的描写吗?

    (1) (2) (3)

    (四)当你听到「应该」这两个字时,你想到「谁」应该?例如当你听到「应该传教」时,你立刻想到的是(请以白选出一个答案):

    口「你自己」应该传教;

    口神父堂区议会会长应该传教;

    口其他教友(自己除外)应该传教;

    口一切教友(抽象的)都应该传教;
六、伦理再反省 6、感觉和情绪 (伦理要素之三)
    伦理再反省(6)

    感觉和情绪(伦理要素之三)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明白自己或别人的真实感觉和情绪,及引起这感觉和情绪的原因,为改善自己是很重妻的。

    爱心与感觉和情绪的关系

    如果我们要用具体的行动,去表现我们对别人的爱和关怀,我们必须能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情绪,而且也要知道,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别人时,他们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和感受。让我们再引用上一课的新同事做例子:我已具备关怀别人的爱心,也醒觉到有一位新同事在场,他在外表看来,似乎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的需要是什么呢?这便要看我能不能明白他的感受了。他的感受可能是害羞、紧张、害怕;也可能是觉得旧同事不够热情和友善;或觉得自己若太过主动便会使人认为自己冒失;也可能是因为由于没有旧朋友在自己身边而觉得郁郁不乐我若越能明白他的感受,便越会倾向于帮助他;越能知道他有什么感受,便越会用「最适当」的方法去帮助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爱心是与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情绪紧紧相连的。不明白别人的感受,便不容易去关怀别人;而且若要关怀,也未必能恰到好处。

    我们若要真的认识别人的感觉和情绪,便必须有和别人「易地而处」或设身处地的能力。例如:如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多数都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需要别人主动地来和我作友善的接触。因此,我会猜想到这位在我面前的新同事,也多半会有类似的感觉和需要,他需要别人——需要我——去关怀他和接触他。其实,这种易地而处、将心比心的能力,已经是」一种爱人、和愿意平等待人的标记。因为如果我不是用平等的态度去待人,我便只知重视自己,而不知重视别人,会觉得自己在孤独时,有人来关怀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别人在孤独时,则是否有人去关怀他都无关重要。

    认识和了解别人的感觉和情绪,是同情和关怀别人的第一步。在孟子梁惠、王章句里面有一则小故事说:齐宣王因不忍见到一只被牵去宰杀祭锺的牛的恐惧样子,而下令「杀免」了这只牛的死罪,改用羊去代替。老百姓们以为齐宣王是由于吝啬的缘故,才不肯用高价的牛去祭钟,而改用贱价的羊。齐宣王却为自己辩护,说自己并非吝啬,只是不忍见到那头牛的可怜样子罢了。孟子随即反问他:「你不忍心见牛去受死,为什么叉忍心让羊去受呢?」这时齐宣王亦不禁哑然失笑:「这便难怪老百姓都说我吝啬了!」但孟子却指出,这正是齐宣王具有仁心的表现。他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有同情和个恻隐之心,只要人能「见到」别人或禽兽的痛苦状态,他的同情心和恻隐心便会油然而生,在看到、听到或接触到别人的苦况,了解到别人的感受时,都会自然地泛起同情之心,而乐于在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们。

    潜意识的感觉和情绪

    认识感觉和情绪的其中一个困难,是由于它们在我们心中有时会出现得很快和很突然,我们往往在「未知」发生什么事情之前,已经有发怒、嫉妒、恐惧或紧张等情绪。有时更在一个情绪之后,紧接着发生一连串其他的情绪,使我们无法知道究竟什么是第一个情绪,或我们原先的感觉怎样,更不知道什么是引起这感觉和情绪的原因。

    举例来说,一个在三、四岁时曾经遇过溺的小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很怕游泳。每当他的朋友邀请他游泳时,他总推说是没有空,或不感到兴趣,或不喜欢等等。他绝不能容忍朋友们笑他胆子小;他有时甚至会讨厌那些邀他游泳的朋友。因为他自己相信:也愿意别人相信他不去游泳完全与胆小无关,而是他自己不喜欢的缘故;他认为自己只是「不愿去」,而不是「不敢去」游泳。

    明白自己或别人的真实感觉和情绪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无法帮助自己,更无法帮助别人去面对自我和突破困境——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要突破什么?面对一个口里说不喜欢游泳、心里里怕水的朋友,你不可能单用「说话」去和他讨论游泳的益处和乐趣,这是不会令他回心转意的;因为他并非不知道游泳的益处和乐趣。你也不要奇怪,为什么当你每次邀请他去游泳时,他都回避你,甚至会发脾气,因为你正刺中了他的要害。也许只有一位慈祥的、善于体察人的心意和能够了解别人感受的长者,才能成功地帮助这位曾被水吓破了胆的朋友,去重新面对「水」的挑战。

    我们也很容易会歪曲别人的形象,把真的当假,假的当真。例如:一个男孩子如果有一个很严厉的父亲,他会觉得一切男人都是严厉的;一个女孩子如果有一个很爱管束她的母亲,她也会觉得自己的女上司时常都在针对着自己,因此便时常都想反叛这个上司,故意和她作对。这些可能都是极端的例子。要普遍的情况是:我们根本不去留心观察别人,也无心去反省和分析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我们不单不设法明白自己或别人的感觉,反而完全跟随自己的感觉(或冲动!)去行事,或把别人表面所流露出来的表情,当作是他内心的感觉和情绪。不少人把朋友误作仇人,把别人好意的提醒当作是尖酸的讽刺,都是因为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认识感觉和情绪的方法

    认识自己或别人,正如任何知识和技能一样,都可以藉努力学习和实践而获得。下面便是一些简单的可行方法:

    1. 阅读——多读一些有关心理学和有关人行为的书籍,我们便可对感觉和情绪有基本和正确的认识,也可以知道感觉和情绪对人的影响。

    2. 角色扮演——例如:你可以在一齣话剧,或在一个小组动力中扮演一个角色,然后留心体味你自己在不同情况下「演出」不同的角色时,究竟有什么感受。

    3. 观察——如果你要观察别人,是颇为容易的。只要你能作「近距离」的观察,注意他的面部表情和变化,留心倾听他的说话的内容和声调的转变等等,你多半可以猜到他的感觉和情绪。但要观察自己,便没有那么容易了。你必须刻意去观察自己,留心细听自己究竟在说什么,注意自己的心脏是否在加速跳动,自己的面部是否在转热或变冷等等。换句话说,你必须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和身体的变化,才可以更易确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把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录起来,再听听自己说话的速度和声调的变化,也有助于探索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4. 利用艺术作品——有些刻划人性、能深度地反映生活的文学着作,如小说、诗歌等,或一些精心拍摄的优良电影,通常都能有效地带读者或观众进到书中人或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活和情绪虽然并非按着一定的「公式」而演变,但古往今来的人性还是彼此相当接近的。成功的文艺作品,通常都能「捕捉」到生命中某些不变的规律,或人情中的共通地方。我们在其中不单可以看到别人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那些和自己生活相似的地方,因而更能意会到别人或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

    5. 研究个案——这是指研究或接触某些在心理上有问题的人的生活事迹。我们惯常认为有些人患上「精神病」,称他们为疯子;其实,「正常人」和「不正常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大部份人,都或多或少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扰。经常在疯子身上出现的情况,有时也会间中在我们身上出现;「疯子」的「不正常」行为、思想和情绪,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的夸张和扩大。所以研究某些精神不健全者的个案,有时也会使我们不期然、地看到自己的样貌,使我们能更认识自己、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多加警惕。

    6. 交谈——以上各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们的或别人的感觉和情绪,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交谈。当我们与人交谈或分享时,我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这时,我们不单可以有机会「看清楚」别人,也可以透过坦诚的交往,从别人的口中,和在别人的态度与反应中看到自己。事实上,当一个人能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内心时,他已努力去认识自己;当一个人敢于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时,他已经具备了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勇气。

    圣言生活

    那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了一个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叫她站在中间,便向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时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好能控告他;耶稣却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因为他不断地追问,他便直起身来,向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他又弯下身去,在地上写字。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遂直起身来向她说:「妇人!他们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向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3-11).

    耶稣曾经宣讲慈悲,又劝人谨守法律。他的敌人于是利用这两者间的矛盾关系,迫他走进一个「两难」的困境中;如果他定这个妇人的罪,他便不是慈悲的;如果他赦免这个妇人,他便有教人蔑视法律的嫌疑。耶稣没有被他的敌人难倒,他根本没有进入这个「两难」的圈套中。因为他没有以「法律」为中心,也并非纯以「慈悲」为重点。他选择了以这个「人」为中心,他要人正视的,是一个犯了罪、满脸羞惭、但仍然是值得同情、可以获救的「人」。他当然要维护法律尊严,但他也要那些执行法律的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其实也与这个犯法的人在同一的水平上。这些人后来都没有执行向妇人「掷石头」的法律,耶稣当然也没有。但耶稣并不是对罪恶姑息,他对妇人的忠告是:「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样,他不单救了这个妇人的肉身,也救了她的灵魂。这段插曲的中心不是在讨论法律与人情孰重,耶稣愿意突出的,是「人」本身的重要。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新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同情和宽恕的机会。耶稣明白这个妇人的感觉和情绪,也知道这妇人最真实的需要;因为他由始至终,都是在用「心」去处理这个妇人的问题。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二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6)

    感觉和情绪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用肉体的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外貌;只有用心灵的眼睛,才能;透视别人内里的感受。你能由下列的「外貌」,去指出当事人可能有的三种感受吗?(例如脸红,可能的感受是:害羞、愤怒、发烧)

    A.面青唇白: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B.手脚颤动: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C.垂头丧气: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D.默不作声: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E.手舞足蹈: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F.激烈辩驳: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G.左顾右盼: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H.窃窃私语: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I.高声唱歌: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J.手足无措: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二)如果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遇到下列情况或有下列感觉时,你会怎样做?(例如忧愁时:安慰)

    (1) 害怕时:__________;

    (2) 失望时:__________;

    (3) 伤心时:__________;

    (4) 不知如何是好:__________;

    (5) 愤怒时:__________;

    (6) 做错事时:__________;

    (7) 知过不改时:_________;

    (8) 高兴时:__________;

    (9) 考试名列前茅时:

    (10) 考试失败时:__________;

    (11) 选了他做会长他又在推辞时:__________。

    (三)你试过在情绪上对人判断错误吗?(例如:你以为他忧愁,其实他在沉思)请你举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四)情绪能够支配我们,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闹情绪。例来说,许多人在发怒时,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怒。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六、伦理再反省 7、知识和技巧 (伦理要素之四)
    伦理再反省(7)

    知识和技巧(伦理要素之四)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如果我们认真地面对伦理的问题,我们便会进入一个除旧更新、出死入生的历程。

    知识、技巧与伦理的关系

    本来,如果我们怀有爱心,愿意把爱心付诸实践,我们在多数的情况下都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以使爱心成为事实。我们在伦理问题上,其实已经知得不少:我们知道殴打别人会使人受伤,开快车会危害别人或自己的生命,郊游时不小心会引起山火等等。我们也有足够的技巧去与人交往,例如:我们知道怎样去表达感谢或关怀的心,知道怎样有礼貌地和人交谈,或如何以善意的微笑去鼓励别人等。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会认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更多的知识,或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以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伦理或道德的要求。例如:我们必须具备更多的急救或医学知识,才能在重要关头救人一命;必须掌握更多的特殊技巧,才能帮助那些严重弱智的人士等等。

    其实,知识、技巧和伦理间的关系,并不限于在特殊情况中才显露出来。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如果我们要好好地处理个人、人际、家庭、工作、社会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数都与伦理有关),我们便必须具备许多基本的知识,掌握更多待人接物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能已经知道大概应该怎样和家人、朋友、邻居等人交往,但如果我们要和他们相处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学习。

    也有些时候,单纯的「知」已经能改变我们对人、对物的看法和态度,使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更能符合伦理的要求。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刚进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便不会介意他有手足无措、或甚至有「失礼」的举动;若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父亲刚去世,或刚遇上什么特别困难,我们便会期望这个人表现出忧愁的样子,甚至会原谅他某些不友善的态度。我们越认识一个人,越知道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便越容易接纳他的言语和行为。在上述情况中,我们会把这个人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受苦、被困扰的人,而不会把他当作是一个过份情绪化的人,更不会把他当作不可理喻的人看待。

    要认识什么事实?

    我们必须认识什么,才能善度伦理生活?显然地,任何东西都可能与伦理有关,都值得我们去注意。不过,下面几类事物,却似乎与我们的道德生活有格外密切的关联,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认识:

    1.有关健康、身体、性、毒品、药物的知识。

    2.有关当地的基本法律知识:例如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认清违犯法律者应受的处罚;也要认识当地的罪案情况和防止罪行的方法等。

    3.要认识在不同的团体或组织中,或在特殊情况下应注意的习俗和惯例。例如:赴宴的礼节,送殡的仪式,或在正式的会议中要遵守什么程序等。

    4.认识和我们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组织或机构的运行程序,尤其要熟悉自己的学校、家庭、政府、或所属社区与教会的运作过程。

    5.要认识社会内下层人士或基本社会权利被忽略者的实际情况,认识穷人、新移民、老人、伤残人士.、弱能人士等的处境,因为这些人士更需我们格外的照顾和关怀。

    6.此外,在类似香港这种日趋复杂和急剧转变的社会中,人更必须略具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常识,而且还应学习思维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善尽现代公民的责任,懂得如何建设美满和谐的家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共融,和维持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团结。

    以上只是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的很小部份。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认识事实」和「伦理生活」间有很重要的联系;即是说,如果我们对事物或情况无知,便很难圆满地实践道德的责任。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关怀老人,便必须明白老人的心境,退休者的心理状态;或者要了解,当老人觉得自己无能、无用、退化、时常在加重别人负的时候,他们在心中所尝到的,究竟是怎样的无助与孤独。这一切都可以使我们更加感到有关怀老人的需要。我们对这些情况或事实越知得清楚些,便越易于落实地去履行我们对老人的责任。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些人对许多事物都发表许多「高见」,可惜,这些人对他们所评论的事物,有时却可能知得很少。他们不是在客观地分析,而是在诉诸感情;他们不过是在把自己强烈的好恶之情,借题发挥罢了。用这种态度去对待伦理问题是极不正确的。伦理或道德问题,正如一切科学问题一样,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和对真实情况的尊重,而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解决。我们对许多事物,尤其对党派宗教、性爱、权威、潮流等含有强烈价值取向的慨念,都无可避免地有一些既定的看法(其实这便是偏见);这些看法未必都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如果我们只从我们的偏见出发,我们便很难使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认清事实,是解决伦理问题的第一步。

    有关要认识「什么」这问题,还有下面两点很值得注意:

    1. 由近及远

    先认识一切和我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尤其那些能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左右我们去作决定的事物,例如:家庭、学校、朋友、健康、工作、性与爱、吸毒、赌博、消费、潮流、代沟、使用金钱、政治团体、宗教、娱乐、运动等等。

    2. 通才教育

    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一切科目和活动,不单对我们的前途或职业有帮助,就是和我们的伦理生活与品德陶成,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切的社会教育科目,固然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就是所有的其他科目,也与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

    例如:经济及公事务科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社会的运作过程;地理科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面貌;历史科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探索自己的根源;语文科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和增加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中国古典文学可以使我们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数学科可以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生物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现象和我们自己身体的机能;其他的科学,.可以使我们养成求真、求证和求实践的科学精神;体育可以锻练我们的体魄;音乐、美术可以陶冶性情,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宗教科更可使我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对「超越」的向往,增加我们对精神领域的探索与追求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学习这一切,又能懂得把这些知识结合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便一定会使我们的伦理生活要丰富和更充实。

    当然,我们并非都是「学生」,我们已无需再学习上述的科目。但这些科目的内容,仍是我们作为一个良好市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而且「求学」也并不限于在学校中学习,如果我们经常注意报纸上带有思想性或社会性的文章,或多收看电视中一般的「益智」节目,也会增加我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此外,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需要获得某些知识时,至少应知道去询问谁,或懂得如何在书本或在图书馆中,寻求适当的答案。

    伦理行为分析表(请参阅附表)

    在这最后四课里,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行为分为四个部分:公平的博爱、醒觉和决志、感觉和情绪、知识和技巧。虽然这四部分并不是互相毫无关连,但这四种因素或元素却不可混为一谈。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元素掌握得很好,对另一个元素却感到力不从心。例如:有些人可能很有爱心,却不知如何表达;有些人可能具备了许多和生活有关的知识,却不能醒觉到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有些人可能很热心去帮助人,却不明白别人的感受等等。如果我们能经常按照附表去反省,我们便会慢慢发现自己在那点上是较「强」的,在那点上是较「弱」的。这样,我们便可以在自己弱的地方多加努力,以谋补救,使我们的伦理生活,达到更高的水准和要求。

    伦理行为分析表

    我是否醒觉到我周围情况的变化或有某些事件「发生」了?我的行动是否有损别人的利益或侵犯别人的权利? 醒觉情况

     

    我是否在正确地了解和描写所发生的情况?或者我正在用自己的幻想力去正确描写妄断所发生的一切? 正确描写

     

    我是否爱人和把别人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我是否重视别人的权利好像重视自己的权利一样? 平等待人

     

    我明白别人的感受吗?我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吗?我明白别人的需要吗? 别人感受

     

    我明白自己的感受吗?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某种反应吗?我知道自己本来是有侧隐之心的吗? 自己感受

     

    我是否具备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我能掌握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吗?我懂得怎样「恰当地」去表达和实践自己的爱心吗? 认识事实

    掌握技巧

     

    我是否敢于做一个真诚的「决定」?在份所应为的事上,我是否有「舍我其谁」或「应做就去做」的勇气? 决志

     

    我是否正在行动?或者我仍是停留在愿望、计划、愿望、计划的阶段行动中? 行动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三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7)

    知识和技巧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甲. 在「伦理行为分析表」的各个项目中,你认为你自己最能掌握的是那一项?最不能掌握的又是那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如果我老早知道他有这样的遭遇,我便不会怪他了。」「如果我当时能明白他的心情,我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你有过这种经验吗?你曾经因为不认识当时的实况,而对你的父母、兄弟、同事或朋友产生误会吗?你能分享一两个这样的经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在本课文「要认识什么事实?」那段中,你有什么是认识得最多的?有什么是认识得最少的?

    甲. 我最认识的是: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乙. 我最不认识的是: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你认为对事实的「无知」,可以引起伦理行为的错误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