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卢云专辑
作者:亨利卢云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作 者 简 介 前 言 第一章 独处与群体 第二章 独身与圣洁
第三章 祈祷与思考 第四章 默观与职事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作 者 简 介
    卢云神父(Fr.HenriJ.M.Nouwen1932-1996),原籍荷兰,1957年晋铎。曾任教于美国圣母大学、耶鲁和哈佛大学。自1986年应方舟团体(L’Arche)之邀加入黎明之家(Daybreak)服务智障人士,直到因心脏病突发安息主怀。

    他是近代天主教内、外著名的神学家及灵修作家。他独具心慧眼能从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视人生伟大及软弱层面所深藏的奥秘。他的著作共有40多本问世,畅销全球,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前 言
    马戏表演的外缘

    这本小书诞生于罗马。我曾不时猜想,若长时期居住罗马,而不仅是休假数星期,会是怎么一回事。当北美学院(NorthAmericanCollege)的职员邀请我与他们一起工作五个月时,我终于有机会到了

    学习适应生活于一座俯瞰梵蒂冈,及胜者厄玛努耳纪念碑(VictorEmmanuel)的大厦,花上我一点时间;也要一点时间去同时熟悉圣伯多禄大教堂内教宗礼节的庄严,和威尼斯广场(PiazzaVenezia)所展示的激情。也要一点时间,才能在这虔敬和暴虐极炽地互相抗衡的城市里,有置身家中的感觉。也要一点时间,才能把圣伯多禄广场(PiazzaSanPietro)的虔诚信徒,跟拿科娜广场(PiazzaNavona)的浪人平常无奇地视作罗马人生活的部分。但一个月后,那巍巍的建筑、拥挤的人群和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件,却只成了一些很不显著、但更具穿透力的事件的背景而已。

    住在罗马的五个月,影响我至深的并不是红衣主教或红衣军旅,而是在伟大场景之间发生的细微事。我遇过圣艾狄哥社团(TheSanEgidioCommunity)的数名学生,他们正在辍学学生和耄老身上“浪费”时间;我遇过医疗使命团的一位姊妹,她将自己所有的时间,献给两名住在卓沙特维依(Trastevere)、困居于楼顶小窝的老妇;我遇过一群年轻男女,他们在晚间搀扶起街头的醉汉,供应他们食物饿度宿之所;我遇过一名为残障人士建立社团的司铎;我遇过一名修士,连同三名年轻美国人,在罗马近郊某处,建立一个默观群体;我遇过一位沉浸在神性奥秘的女士,她的脸因这这份充满而发放出天主的爱;我遇过许多敬虔的男女,他们以坦诚的慷慨,将生命献给别人;渐渐地,我开始领悟到在罗马的庞大马戏团中,各色各样的驯兽师、空中飞人等惊人业艺不错引人注目,但真确现实的故事,却由小丑缕述。

    小丑并不处于事件中心。他们穿插于伟大场面之间,碰碰跌跌,使我们从所景仰的英雄所缔造的精神紧张中,再次绽放笑容。小丑并不井然有序,他们不能达成他们所努力的,他们笨拙不灵活,常常失去平衡,又行事偏颇……却是与我们一伙的。我们给他们的回应,不是欣羡,而是同情;没有错愕或绷紧的态度,但只有理解和微微一笑。向演艺名师,我们说:“他们怎能如此?”向小丑,我们说:“他们跟我们一样。”小丑以泪光、以笑声,提醒我们固有的人性软弱。是故,荷兰的费巴希也(HeijieFaber)和美国的希尔得纳(SewardHiltner)等教牧心理学家,在小丑身上发现强而有力的形象,可协助我们体认牧者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实在毫不为奇。

    我在罗马越久,对小丑越感欣赏。这些外缘的人,以他们谦卑、圣洁的生活,即或在这被绑架和街头暴力所惊吓的城市中,也召唤起微笑和复苏过来的希望。若想罗马教会不过是一全无创意的官僚组织,不亚于保守主义的僵硬城堡,或与一所展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华丽博物馆无异的话,那就是全然误解了。不论梵蒂冈内外,罗马仍有许许多多的小丑,正与这些观念逆向而行。我甚至开始感受到,在罗马众教堂的黑色、紫色和红色背后,并在罗马事务所的西装领带背后,所留存的小丑特质,仍足以叫人不轻言放弃希望。

    贯串这书四章的,就是这份希望。执笔时,是以这些文章作为向往在罗马,说英语的修女、神父及神学生讲学的讲章。它们要求我们关注属灵生活中四项小丑般的元素:独处、独身、祈祷和默观。我对罗马小丑不断加增的爱,令我渴望自己能稍稍像小丑般舞动一下,说说那独自一人、珍视空无、在天主面前赤身站立,和按事物的本质单纯地看它们等愚昧事。我逐渐感悟到,在这丰满、壮丽、繁忙,和令人肃然其敬的城市之中,必然存在一份极深的渴望,要求活出我们存在的另一面,就是那想要嬉戏、舞蹈、微笑及去干其他许多无用事物的一面。

    忙于繁重行政职责的修女,希望明白独处。那早已察觉孤身存在的危机的神学生,疑惑于以独身作为一种生活模式。注视着牧养沉重要求的神父,质疑那满有祈祷的生活的可能性。而每一名在任何一所罗马的大学上课的人,在越来越涉足这城市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际,不禁怀疑满足他们默观需要的可能性。

    我以《罗马城的小丑戏》作为书名,是由于我所谈论的题目,相对于这被《使者》(IIMessaggero)和《追日者》(IICorrieredellaSera)所填满的报纸内页,似乎属于世界的外缘,却又同时是属灵生命的中心。这四章的次序,其中并没有逻辑关系,它们可被个别独立的阅读。把它们连结在一起的,四它们均被罗马感召而成,并为生活在那里的修女、神父、及神学生而写的。故此,我抗拒把它由原来演说的形式,转为论文形态的诱惑;或试图修撰,使之适合普罗大众。那独特的地点和听众,已结合于这些演说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或许令全书出现一点颠簸不定的感觉,但假使罗马的丑角举止,变成顺滑流畅的演出时,那就不会引发半点笑声了。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第一章 独处与群体
    引言

    当我们反思过往数周的重大事件,便不难感受到我们这世界已进入了紧急的状态。在罗马,一名法官被杀,而基督民主党领袖莫鲁雅度被绑架,他的五名护卫则因而被杀。在都灵,一名警官被枪击致死;在米兰,两名年轻左派学生被谋杀。在荷兰,数名摩鹿加(Moluccan)恐怖分子占领一座政府大楼,令全国陷入数小时的恐慌之中。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游击队屠杀了三十四名公共汽车乘客;而在黎巴嫩,数以百计的男女、幼童因报复行动丧失生命。在罗德西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虽经多轮会议磋商,战事仍然持续。在美国及其他多国,罢工事件打击国家经济,并揭露了百万人民对生活现况的不满情绪。在贝尔格莱德(Belgrade),世界人权会议未能达成重大的协议,但来自苏联、阿根廷及巴拉圭等国家,违反人权的报告却不断出现。世界强国的关系日益恶化,而因着核子军备的升级,全球大灾难的危机与日俱增。故此,当我们迎向耶稣纪元二千年的尾声,我们的世界却愁云惨淡。一份无坚不摧的恐惧、不断持续的忧虑,和对人类整体陷入自毁边缘、却叫人瘫痪的觉醒,正笼罩全球。我们再不用反问是否迈向紧急的状态。我们在此时此地,已身处其中了。

    你不用是伟大的先知,也能预测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更多的战火、饥荒和压逼,更能预知要逃避,也只会是无力的尝试。我们要准备迎向一个时代,当中自杀会像今日的毒品一样广泛;当中新形态的自我鞭笞会横扫全国,以宣布世间的终局来惊骇众人;当中不同的异国新教派将藉着迷惑的仪式,试图逃避最终的灾劫。我们要准备面对一个新宗教运动的浪潮,它将把最反基督的行动套上基督的名号。简而言之,我们要准备活于一个将因着恐惧、猜忌、互不信任、仇恨、身心伤创和迷惑加增,而令百万人类心灵蒙上阴翳的世界。

    基督徒群体正在这漆黑的世界中备受考验。我们能否在人类家族中,成为我们弟兄姐妹的光、盐和面酵呢?我们能否向这世代的人,献上希望、勇气和信心呢?我们能否叫人因看见我们而高呼:“看他们如何彼此相爱,如何服侍邻舍,如何向他们的天主祈祷。”至终突破令人瘫痪的恐惧呢?抑或在这历史的转接点,我们得承认我们实在没所需的力量和恩慈;承认我们基督徒群体,不比由一群乐意支持彼此个人志趣的人,所组成的社团优胜多少?

    当你需要求我反思信仰群体生活中独处的问题,我便意会到必须在这些紧迫的问题下,谈论独处。简单而概括地谈论独处与群体的事宜是较为容易第,是故也极易诱使我如此,但于你便毫无挑战性了。故此,我将会尝试阐释,在我们存活的世界中,其紧急的景况如何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视域,明白独处在基督徒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我希望通过三个题目来讨论基督徒群体的生活——亲密关系、职事和祈祷——因为亲密关系(看他们如何相爱)、职事(看他们如何彼此服侍)和祈祷(看他们如何向他们的天主祈祷),是一个满有见证的群体中赋予生命的动力。我希望能展示出群体见证的这三个层面,跟忠贞、顺服、神贫的关系,并且那是何等需要委诺于独处之上。

    ËËË

    独处与亲密关系

    恐惧和愤怒的推力

    独处如何能加深我们群体对爱的见证呢?在我们这个以紧急事件为导向的世界中,恐惧和愤怒已成为人类行为的强大推力。我们不仅在报章上看见人群如何被恐惧所催赶成群,如果被愤怒缠缚一起,我们更开始察觉到许多宗教群体被沾满恐惧愤怒的不安所困扰。我们看到在许多信仰群体中冒起一份需要,渴求一个能提供一点归属感的地方,一个可倾述忧困、分享挫败和医治创伤的地方。不少在往者感到安稳和自信的信仰群体,现正在自疑,甚或常常在一份深切的无力感中饱受困逼。不少长年累月满足于其宗教生活的男女,也正质疑着他们职分的意义。他们怀疑自己可有真正作出贡献,怀疑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他们。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有否被不纯的动机,和虚假的热望所误导。许多人反身自问,自己可曾作出一次自由的选择,会不会是被在现今看来是毫不可取的敬虔所诱导。

    在这自疑的背景中,许多人开始体验到一份深沉的隔绝和孤寂。他们通常会尝试于其群体中拓展新的生活模式。但在这行动中,却发觉他们真正的需要是何等的深切,而要在他们的家中感到惬意是何等的困难。无怪乎在过往一直隐伏在意识边缘的深层性欲催逼感,会进入知觉的中心,并引发出与往昔日割断的意愿,渴望一种更能直接感受亲密关系的新生活。多少时候,那对我们世界的恐惧愤怒至为敏锐,极炽寻找出路的人,也同时最深刻地感受到对热情与温柔的需要,而这却又是其群体没法满足的。

    故此,我们或许会猜想,许多信仰群体中的男女曾否如此深刻地被世界的恐惧和愤怒所感染,以至在实际上已不可能叫他们像吹笛子的孩童一般,邀请他人踊跃跳舞(参路七32)。他们内心的折磨和不安涨溢的程度,已使他们只关注其肉身和情感的存活。他们也不能付出更大的精力,显露活泼和感人的见证,并不能藉此表明天主的爱眷和关怀同在。

    这一切告诉我们,一个没法经验真正亲密关系的群体,绝不能长期在我们这满有忧惧、愤怒的世界中,作出富创造性的见证。因着这景况,我们便需要非常审慎地检视独处在群体生活中的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我们这世界各项紧迫的需要,我们便贬低了独处的地位,也因而危害了我们基督徒见证的基础。故此,我愿意以独处作为恒久的亲密感的源头这观点,来开始我们的讨论。

    脱离强制压力

    藉着独处,我们能达至的深切契合,远胜于因恐惧和愤怒而成的紧急维系。虽然恐惧和愤怒确能把我们推赶在一起,却不能萌生出共同见证来。在独处之中,我们可领会到我们不是被推赶到一起的,而是被引带到一起的。在独处之中,我们会明白我们亲爱的同类,并不是满足深层需要的工作伙伴;却是一同被呼召的弟兄姊妹,显明天主无所不包的爱。在独处之中,我们将发现基督教群体并非一共同的意识形态,而是对一工同召唤的回应。在独处之中,我们真正明了群体并非努力营造而成的,而是一份赐予。

    独处于此不再是相对于群体时间的私人时间,或重整我们疲惫心灵的时间。独处跟群体外的自由时间也迥然不同。独处是群体发芽生长的土壤。当我们独自祈祷、研习、阅读、写作,或不过从直接互相交往的地方退去,稍稍度过些安静时刻,我们便互相迈向一份更深的亲密关系之中。认为只有在我们一同说话、游戏或工作时,才会更接近对方,实在是一种误解。不少成长进展诚然出现于这些人与人的交往中,但这些交往却是源自独处的成果。因为在独处中,我们相互间的亲密关系才会加深。在独处之中,我们将在对方身上瞥见一份新的洞察,那却是被形体的同在所妨碍,即或未完全隔绝。在那里,我们体认到一份不靠言语、举止、行动的相互契合,一份远深于我们达成的契合。

    假使我们把共同生活,建筑于形体的接近,或能同度岁月、彼此交谈、一同进食、一起敬拜的范畴之上,群体生活将很快就随着情绪气氛、个别的吸引力和彼此的相合度而波动,进而令群体生活充满要求和令人枯竭。独处对群体生活极为重要,因为在那里我们开始发现合一是先于所有联合的行动。在独处之中,我们将觉察到在我们走近一起以先,我们早已连成一起,而且群体生活并不是我意志的创造,却是服膺于我们已被连合的事实而作的回应。我们在何时进入独处,我们就在何时表彰那超越我们人际沟通的爱,也向世间宣告我们相爱是源于我们已先被爱了(若壹四19)。独处使我们与承托万有的爱保持联系,而群体也是由这爱支取力量。它把我们从恐惧和愤怒的强制中释放,容让我们在这充满焦虑暴戾的世代中,成为盼望的记号、勇气的泉源。简而言之,独处创造出自由的群体,令旁观者说:“看他们如何彼此相爱。”

    纯洁的爱

    以独处作为群体的沃土的观点,十分具有实际的含义。它意味着安静、自修、个人祈祷和沉思的时间,必须有群体的所有成员看重,并等同于一起行动、一起工作、一起游戏和一起敬拜的时间。

    我深切相信和善、温柔、和睦,并彼此拉近,或从对方面前退隐的内在自由,均孕育于独处之内。缺乏独处,我们便会彼此依附;我们将忧心于彼此的评价和感受;我们很快便会猜忌对方,或互相厌烦;我们且会在无意识之中,以教人疲累、并过度敏感的态度,去审查对方。缺乏独处,浮现的冲突迅即加深,并引致疼痛的创伤。而“开心见诚地说话”更会成为不堪负荷的义务;日常生活也充满过分的自我关注,以致长期共同说在实际上已变得不可能了。缺乏独处,我们将不时困扰于多与少的苦恼问题:“他是否比她爱我更多?我们的爱是否比昨天为少呢?”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分裂、张力、忧惧和相互的厌烦。缺乏独处,群体很快便会沦为私党。

    因着独处,我们却学会依靠天主。凭着祂,我们被呼召在爱中共处;在祂以内,我们得享安息;透过祂,我们可以互相欣赏信赖,即使我们互相倾吐自我的能力是何等有限。因着独处,我们免疫于互相猜忌的伤痛影响。而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成为一份已然的信任所产生的喜乐涌流,不再是要求表明信赖忠诚的委婉行径。因着独处,我们得以体会到,个人都是那超越我们众人的爱的不同表彰。

    这说明独处为何影响我们两性的需要。独处防止我们把性的特制转成表明我们可以相爱的途径;故此,独处把性从强制的素质中释脱出来。它容让我们把两性的感觉,经验作天主无条件的爱。在独处之中,自由地回应我们两性的身份变得可能,而禁欲才真的成为委身信仰生活的男女的真选择。

    故此,独处成了贞洁扎根的地方。贞洁的含义远比禁欲广阔,它温柔地指导一切亲密的关系。贞洁引带我们深切认识到天主对我们大能的爱。它让我们自由地在这世界拓展富创意的关系,而不被其间许多的“应分”和“必须”所纠缠。贞洁令亲密关系从它世间的强制性中脱缚,使亲密关系重现可能。

    所以独处对群体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使我们从恐惧和愤怒中解脱出来,向我们提供一份超越现今世界中种种紧急事态的亲密关系。它令人群惊叹对说:“看他们如此彼此相爱”,并从中给我们带来希望。

    ËËË

    独处与职事

    职事个别化的趋向

    我们已清楚看见,在这以紧急事件为导向的世界中,独处如何可以真的加深群体对爱的见证。现在我们则要探讨一下,独处如何也能增强群体对服侍的见证。其中一个紧急状态的回应是,众人放弃他们长远的目标,专注于近在眉睫的问题。当一个城市或小镇被炮弹轰炸,医生便会停止他们的复杂医疗问题研究,为伤者进行急救。当紧急意外的气氛蔓延于一个文化之中,短期解决方案、地区性管理和临时的援助,便会轻易地掩盖那需审慎研究的长期计划的需要。

    我忖想大部分信仰群体的职事是否早已被这危机感所影响。许多群体专注了数十年的圣工路线,在刹那间丧失对其成员的感召力。教牧、院牧及其他传统职事似乎再不是时代急需的回应;许多信仰群体也发现自身处于重新评估和重整的过程中。在寻索新的适切性的当儿,信仰群体却以群体共有圣工的角度展现其职事,便显得甚为困难。“你群体的独特使命是什么呢?”这问题常常难以回答。大部分回复是:“我们有些人在医院工作,有些担任教导,有些在教区内履职,只有少数进行个人门徒职份,我们一起在不同的岗位上互相支持。”最明显的益处是有不同类型的职事可供选择:对囚犯、吸毒的、病卧在床的、同性恋的;有在教区的、在工厂的、在精神病院的职事;也有专心于音乐、艺术、传媒的职份。这种制度中的解体的宗教生活现象,为职事选择打开广阔的新境地。这些选择在不久以先,仍实际上是居于宗教门户内男女的禁忌。

    但当中也蕴涵一些损失,那损失就是基督教职事的群体特质。不少时候,我们的职事是如此个别分殊,以致我们的职事要显露共同任命的现象,不仅无迹可寻,也缺乏说服力。强调重视个人特殊才能,有时致使我们难于说及群体整体的职事,我们通常只能讲论个别成员的各项职份。

    我忖想,因这这职事个别化的趋向,我们会否已失去作为共同见证的可能性。作为信仰群体,我们不仅照顾个人人士及其具体需要,同时也需要成为那较大社会的勇气和信心记号。正因为我们处身于这个被紧急事态多撕裂的文化之中,单单关顾那些我们没有直接接触的大多数人送上希望,让他们因见我们共同的职事而说道:“看他们如何服侍邻舍。”一项共同召命的重大能力在于其独有的能见度。作为一项群体共有的职份,它能接触、医治和感染的人,远较它能直接影响的为多。

    我个人曾在泰泽团体(TaizéCommunity)的见证中发现巨大的动力,纵使我从没有到过那里。我在维利纳真(JeanVanier)的工作中发现伟大的希望,纵使我从没有遇过她。我只在得知小兄弟与小姊妹会(TheLittleBrothersandLittleSisters)、仁爱传教修女会(TheMissionariesofCharity)和圣艾治狄哥社团(SanEgidioCommunity)的工作和生平后,便从中发现极大的安慰。这些群体共有的职事,令我不至随同那许多悲观的论调。

    群体共有的职事正是我们这时代具决定性的,也是我们亟需关注的。

    共同的召叫使命

    这一切与独处又有什么关联呢?独处正是信仰群体寻见他们群体共同身份的地方。在那里,作为一个信仰群体成员的我们,可以听到天主的呼唤,分辨我们共有的召叫使命。为什么会这样呢?独处岂不是我们与天主(单独与天主)一起的地方?岂不是我们得以洞见我们最个人召叫使命的地方么?不错,但这并不与共同的召叫使命有任何冲突。因为在独处之中,我们才能够明了如何把最个人的才干投入共同事工的贡献之中。我们个别的恩赐能直接转化成一项呼召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我有优美的文笔,所以天主希望我成为作家;我有教导的才能,所以天主希望我成为教师;我有弹奏钢琴的天分,所以天主希望我成为钢琴家。”等说法,令我们忘记自我的认识不一定等同天主对我们的认识。曾几何时,单方面的谦卑心态贬低和否定了个人的恩赐。我们希望这段日子已属过往。但若以为个人的恩赐便即天主心意的彰显,只揭示了片面的召叫使命观,并且忽视我们的才能既可通往天主的路径,也可以成为路上的障碍。

    在独处之中,我们跟人群好友的众多意见观点确保有距离,并成为在天主前可受伤损改塑的。在那里,我们可以细心聆听祂,区分我们的事工和私欲、使命和催逼、天主的呼召和我们心底的意欲。我察觉到一个群体若不以独处为日常生活的整合部分,我们将很快对天主的要求充耳不闻,并只会关注达成“我自己的事”,而忽略了我们共同的事工。群体接着也将跟互相支持的小组没有多大的分别,当中对共同事工的觉醒便退至意识的后面了。

    独处是我们共同召叫使命成形显现的地方。我们永不可忘记天主呼召我们原是作其子民,而我们个别的信仰召叫应常被视为群体更大的召叫使命的部分。我们不可利用群体作为发展和塑造我们个人宗教热望的手段。我们若仍把群体视作达成我们个人理想的支援系统,我们便不是天主的儿女,却是这世界的儿女。我们个人的召叫使命只可视为所属群体的召叫使命的个别展示。

    独处正是这共同召叫使命显露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倒空自身对自我肯定、自我成全和自我满足的需要,并开始经验天主的召叫,如果透过与我们一起生活的弟兄姐妹,向我们传达。我们对群体的深厚爱心,将会不时引领我们思想我们的职事,怎样才能成为我们被召唤到一起的职份的表彰。

    顺服的群体

    以独处作为瞥见我们共同职事之处,这观点蕴含一些非常实质的意义。它意味顺服,即为聆听天主的呼召,乃是群体全部的核心事工,而不能约化为个别成员对其上级的关系。只在它被视作从整个群体的整合部分时,对上级的顺服才能等同于听从天主的体验。这群体共有的顺服很明显不是简易的举动。相反,它是一个生命的模式。于此,我们身为群体的成员,不断地返回独处之处,好使我们对天主于此时此地的召唤我们的方式更加敏感。

    因此,当避静、追思日或沉思时间都只是由个人作自主的选择时,委实是一项令人忧心的发展。当群体的成员拥有集体进入独处,规律地互相分享其祈祷、沉思和研习成果的意念时,这才是真正成熟的表征。为你个人与天主独处,跟以你们整体生命的一部分的身份与天主独处的经验是迥然不同的。我深切确认,何地的群体能规律地进入独处生活,共同发现天主召唤他们之处,更新就在何地出现。每一项重大抉择,或一个方向的转折点,皆在全体成员于某些形式内共同参与,长时期、宁谧的聆听之下作出的。

    或许我可同时提出规律性的缄默,对群体生活的重要性。缄默单纯作为一条守则可以是非常、非常没有效果的——但缄默作为我们一起倾听天主在我们中间的同在,并开放自我让祂引领的途径,却是在健康的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以往的年日中,我们强调了研讨会、学习日及分享环节的言语;故此加深我们对言语只在缄默中结果的观念,该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危机、冲突和充满强烈情绪张力的时期中,缄默不仅带来医治,也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显示出新的方向。

    故此,独处是群体共同顺服的起点。特别在危机紧迫的时刻,而适应不断的变迁的能力是当代群体的必要素质时,向独处的彻底委诺正是关键所在。故此你可凭一个信仰群体对独处的委诺,作为其健康的指标。委身于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职事需要扎根巩固在与信实的天主的安排、沉默的接触之中。这容让群体在所需的时日,作出迅速有效的行动,而不会出现干扰或妨碍的感觉。这同时容许我们经验一连串不同的具体事工,并且使得这一切显为一项共同职事的不同表彰。在独处之中,他们的合一性将被察觉,也会持续地得以加强和培养。

    当身为群体的我们真的深深与那在这世界之中、呼召我们去作成一项事工的天主联合时;我们或可活于这以仅仅事故为导向的世界之中,富有创意地回应今天的各项具体事件,却不至被诱陷于惊慌失措的反应,或错谬的行动之中。从而我们得以避免让紧急事故把我们挤向自我保护或自我服侍的行为,我们也因而可以达成带来希望的职事,并令人群惊叹:“看他们如何服侍其邻舍。”

    ËËË

    独处和祈祷

    信仰的凡俗主义

    正如独处能影响我们彼此的爱心和共同的职事,独处对我们跟天主的关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基督徒群体的见证不仅令人叹道:“看他们如何彼此相爱”和“看他们如何服侍其邻舍”,也会叫人赞叹:“看他们如何向天主祈祷。”

    以为紧急事故催使更注视天主,及苏醒宗教信仰的情感是肤浅的见解。我们不禁猜想情况会否刚好相反。恐惧和愤怒并不指向天主。我们时代的庞大压力已产生了太多苦涩、怨愤和仇恨,不少人已转离天主和祈祷,因为他们再看不出为何仍然可以向那容许那样多暴虐、刺痛和苦楚发生的天主祈祷。

    信仰群体自然也不能免疫。事实上,我强烈地感到,作为持守信仰的男女,我们正与天主有着一份矛盾冲突的关系。

    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已非常接近一爱恨交织的关系。我们不时自问:“天主是否真的足以信赖?祂是否真的爱我们?祂是否真的关心呢?”我们纵使绝少以说话发出这些问题,我们的举动却往往把我们的心意泄露。我们对朋友说:“我会为你代祷。”但我们却甚少以此当作一项慎重的许诺。我们细听重申祈祷价值的讲座,心底里却认为我们所需的不是祈祷,而是行动。只有当你再没有别的事可作时,祈祷才是可取的。我忖想在我们敬虔的背后,我们会否极度猜疑天主于我们这世界的影响力,及祂对我们的兴趣——是的,甚至怀疑祂在我们中间的存在。我忖想我们大部分人会否已因着对天主或对天主的观念获得深层敌意而饱受折磨,却苦无表达之法。我甚至怀疑可还有大量的虔敬人士,仍以天主为他们惟一的关注点。

    当我们声称我们这世代是凡俗的世代时,我们必须首先愿意检察这凡俗主义进入我们的心已有多深,而疑惑、猜忌、犹豫、愤怒甚或仇恨又如何侵蚀我们与天主的关系。

    祈祷,即使不是在大部分,也于为数不少的信仰群体中失去其中心位置。那不单由于我们四周不断转变的形势,同时也由于天主本身已成为一个不值得信赖的同伴。你得与之结伴才避免出现问题,但和祂一起却不会令你感到畅快。虽然对大部分虔敬人士而言,这些感受和经验只徘徊于他们意识的边缘,但仍有少数人已到达自命懦夫的地步,已令他们自觉是缺乏勇气让天主离去,而靠自己生活。这怯懦感觉反映出一种被天主以恐惧和依赖的罗网所逮着的感受,并不时会引致自毁性的愤怒。

    在我们许多的信仰群体中,天主已跟我们油画的银框相差无几。悦目的礼仪、充满洞见的座谈会、季节性的避静被视为我们共同生活中极有启发作用的事宜,但在某处——通常在心灵深处,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也不会有什么分别。故此,无怪乎许多人轻易地便离开他们的信仰生活,并时常带着一种莫名的感觉,自觉解去这一切肉身和情感的枷锁,以致他们现在所作的比先前的更加美好。

    这并不意味这一项控诉。刚好相反,我所描述的信仰凡俗主义,已深植于我们在这世界的存在形态中,以致我们不可以将浮浅的指控加诸其上。但却可以在反思之下指控,不仅因为在指控中显示出作为虔敬人士的我们,是何等接近变成这以紧急事故为导向的世界的部分;也解释清楚,我们当代信仰群体为何在替永活的天主作出毫不含糊的见证上,变得如此艰难。

    伟大的接触

    独处就在这信仰凡俗主义的背景下,获取它至深的含义。因为在独处之地,天主会把自己显作“与我们一起的天主”:是创造我们、救赎我们和圣化我们的天主;是我们存在根源、中心和意义的天主;是渴望以无条件、无限量、无限制的爱把祂自己交给我们的天主;是渴望我们全心、全意、全灵去爱祂的天主。独处确是伟大接触出现之地,是所有其他接触相遇得到其意义之处。在独处中,我们与天主相遇。在独处中,我们撇下我们那许许多多的活动、关注、计划、意见和信念,却赤裸地、可受损伤的、开放地、善于接受地进入我们至爱的天主的同在中。在那里,我们看清楚惟独祂是天主,惟独祂是爱,惟独祂是关怀,惟独祂是宽恕。在独处之中,我们真的能称天主为我们的天父、全人类的慈父。

    我这样说,并非表示有简易的方法,能解决我们与天主矛盾的关系。独处并非解决办法。它只是一个方向,这方向是由先知厄里亚所指出的。他并没有在强风、地震、烈火中找到上主,却在微小的声音中遇见祂。这方向也经由耶稣所指示,祂拣选独处作为祂与父共处的地方。当每一次我们进入独处,我们就从我们充满强风、地震和烈焰的生命中抽退,开放自己迎向那伟大的接触。我们在独处中,首先发现的通常是我个人不能平静的心、受强制和催逼的感觉,并内里的意欲冲动。它们要求迅速地行动,要求发生感染作用和制造影响改变。我们不时发现,渴望尽速返回“有适应性”的世界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但当我们靠温和的纪律而坚忍下去的话,我们便逐渐听到那平静、微小的声音,感到那柔和的微风,开始认识我们心、魂、灵的主,就是令我们看清我们本相的主。

    在此,我们能摸到独处最大的礼物,这礼物是一个新我、一个新的身份。独处引领我们彼此进入一份新的亲密关系之中,也使我们看到我们共同的事工,那正因为在独处之中,我们得以发现我们的真正本性、真正的我和真正的身份。对本我的认识容让我们在群体之中生活工作。只要我们共同的生活和工作还建基于虚假或扭曲的自我了解之上,我们便注定要纠缠于人际间的冲突,并且失去对我们共同的事工的透视。

    这引导我们再次检验一下我们的恐惧和愤怒。恐惧愤怒固然是我们在紧急状况中,最“自然”和“显而易见”的反应,但作为我的种种表现,却必须予以揭穿。当我们带着恐惧而战抖,或因愤怒而激昂时,我们便已把自己的灵魂卖给这世界或一个假神了。恐惧和愤怒夺去我们的自由,并使我们沦为周遭势力的受害者。恐惧,一如愤怒,显明我们自我价值的观感,是何等依赖我们在世界之中的成就,及别人的评价,它也表明我们所作的,或别人对我们的观点已怎样取代了我们自己。

    但在独处之中,恐惧和愤怒这些假我的表现,却会逐步被揭穿;在独处之中,因着天主的爱的围绕,它们会丧失其能力。那就是圣若望在说:“在爱内没有恐惧,反之,圆满的爱把恐惧驱逐于外。”(若壹四18)之时,他心中的含义了。在独处之中,我们得以一步步的被引带到真理之中,那真理就是我们乃按天主创造我们的而作回自己。故此,独处是转化之地,在那里,我们从那类希望向别人展示我们拥有什么、和能作什么的人;转变成那些向天主高张空无一物的手、坦承我们一切所是均为天主的白白恩典的人。故在独处之中,我们不仅与天主接触,也接触到我们的真我。事实上,这正是处于天主同在的亮光中,我们才得以看清我们是谁。因着我们认识天主,和透过祂认识自己,我们不再是一群由于恐惧而推拥、因共同的愤怒而催赶成群的人;却是一能自由地在这世界之中、见证天主同在的群体。

    在天主之前倒空

    当我们视独处为伟大接触发生之地,是我们认识天主为慈爱天父之处;是认识我们乃可全然辉映祂的爱,而没有恐惧愤怒的人之处,我们便真知道独处是祈祷之地,祈祷是基督徒群体的呼吸气息。由于对天主虚谬的观念和自我身份的误解,祈祷因而变得不可能,群体的生活就会窒息。

    在这最后一节,我希望强调代祷的重要价值。若独处果真把我们从恐惧和愤怒中转回,并向天主倒空自己,那么,就于独处之中,一个我们得以迎接世上所有人的伟大空间要被打开,也是真的了。在神贫与代祷之间,有一份强而有力的联系。当我们舍去那使我们与别人分隔的——不单是财务,还有意见、偏见、判断和心灵的执着——我们便能让朋友、以及敌人和我们一同进入独处,并在伟大的接触之中把他们呈向上主。在真正的独处内,有着无穷尽的空间,因为在那里我们是空明通透的,在那里我们委实能够看到没有人站在我们之上或跟我们对立。一个敌人只在我们有着需要自卫的事上,才是敌人。但当我们再没有一物需要把持、保卫,或视某些事物为已所专有时,那就再没有人会成为敌人,而我们才能在我们独处核心之点,真真正正体认到所有男女,皆是我们兄弟姐妹了。在独处之中,我们在天主面前是这样赤裸、这样易受陶造伤损,以致我们深切经验到我们全然依赖祂的爱,不仅是我们的朋友,就是那些杀戮的、撒谎的、暴虐的、蹂躏人的或从事战争的日呢,也可以成为我们血和肉的部分。在独处之中,我们是那样全然的贫乏,以致我们能与全人类进入团结一致里,让我们的心不仅是跟天主,也是透过天主与全人类发生接触的地方。故此代求的祈祷是自我倒空的祈祷,因为它要求我们放弃所有导致我们跟别人割裂的一切,以致我们可以成为我们为之代求的人,并让天主在我们之内接触他们。

    我们从而看到藉着祈祷,尤其是代祷,信仰群体可如何张开怀抱,迎接整个世界。透过他们的祈祷,信仰群体的成员要组成一个仿如圣伯多禄广场般的圈子。在那里,有足够空间容纳所有人,容纳每一个人。我们不时痛苦地察觉到,于这世代人群的巨大索求之中,我们所作的是杯水车薪。但假如我们能把有限的行动活现为无限的祈祷的表彰,我们或许会少一点悲观叹气。假使我们以计算有多少人因我们的行动而深受感染,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我们将失去勇气和信心。但若我们仍留心那无数可被我们以祈祷拥抱的人,我们便能喜悦地、感恩地过日子。

    信仰群体的祈祷乃是其见证的核心,故此当众人不仅对说“看他们如何彼此相爱“看他们如何服侍邻舍”,并且说“看他们如何向他们的主祈祷”时,这就是一个希望的标记了。

    ËËË

    结语

    这带引我进入反省独处与群体关系的总结,让我在此扼述一下。

    首先,我已曾尝试展示出我们的世界自觉到的紧急状态,如何深入地影响我们信仰群体的生活。我们的人际关系被恐惧和愤怒所沾染;我们共同的事工受割裂和个别化的趋向所威胁;我们的祈祷不时从我们日常的共同生活中失去其主导位置。其次,我指出独处并非这些问题的特效药,却是一处让我们能向时代紧迫事故发出回应的地方。我已描述独处是人与人之间发展成熟的亲密关系之处,是我们可发掘或重新发现共同召叫使命之处,同时亦是我们体验与天主之间伟大接触之处。因此,我已努力表明独处是我们在群体的生活的基石。最后,我试图帮助你看到在探索独处在我们共同生活中的角色时,它提供一个新的背景,让我们对忠贞、顺服和神贫的现代意义有着新的透视点。独处令我们经验到天主的爱乃一切人间的爱的源头,也因而让我们洞悉到忠贞是我们彼此间亲密关系的导引。独处领我们顺服天主的召叫,进入群体的生活。独处也要求我们成为贫乏,致领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在那里,整个世界受苦的人都在不止息的祈祷中得以被接纳和提升。故此,独处是贞洁、顺服和神贫得以萌芽,茁壮成信仰群体的恩典之地。

    我希望我已能说服你,独处在信仰群体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当我们迎向我们这二千年的终结时,让我们加深对独处的委诺,以致在被许许多多末世事件围绕之时,我们得彰显天主的信实,并引领多人发现那充满希望的观察:“看他们如何彼此相爱;看他们如何服侍邻舍;看他们如何向他们的主祈祷。”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第二章 独身与圣洁
    引言

    当你鸟瞰罗马城,在它的街头步行,或乘公共汽车穿插,你很快体会这是一座拥挤的城市,充满房屋、充满人群、充满汽车,对!甚至充满猫只。你看见男男女女向着不同的方向急速移动;你听见欢悦和愤怒的人声,其中夹杂着各种由街角传来的响声;你嗅到许多的气味——特别是香浓的咖啡;你也会感到那令你结交朋友或损失金钱的意大利式拥抱。那是一座繁忙、挤逼的城市,生命在其中尽情地显示着它的喧嚷色彩。

    但在这由房屋、人群、汽车交织成的、活泼和缤纷色彩的组合之内,却有罗马的圆屋顶把分别归向那圣者的地方点出来。罗马的教堂就像美丽相框镶嵌着的空间,藉以见证那宁谧的、人生命的核心的一位。教堂并不管用,也不实际,更不要求立时的行动或迅速的反应。教堂是没有喧嚷、不餍足的行动,或不安的举止的空间。教堂是祥和的空间,很奇怪地大部分时间均是空荡荡的。教堂说着一种跟周遭的世界不同的言语。教堂并不希望成为博物馆,教堂希望邀请我们安静下来,坐下或跪下,专心细意地聆听,或带同我们整个人休止下来。

    一个城市,若没有妥为看守的虚空地域,以致没有人能从中感应那缄默,让一切说话萌生而出;或在那让所有行动涌流而生的安静中休息,这样的一个城市,已濒临失去其真正核心的危机了。

    我猜想在这包含许多静处的繁盛城市,是否已不能为我们提供独身在这当代的社会中的形象和意义。无论如何,那活跃的街头生活岂非我们的部分——希望与别人共处、行动和生产?而那圆屋顶岂不正在呵护着一些未被占据的地域,就是我们另外的部分所要看顾,甚或维护的,以致我们的生命不会失去其中心呢?我们内里的圣所,就是那内里的、圣洁之地,那生命中神圣之处,是只有天主才能进入的地方。那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跟圆屋顶之于罗马城一样重要。有关独身的事可算说之不尽,但我希望只从一个观点去反省。我希望以独身作为我们个人生活,并于别人的生活中的内在圣所的见证,来探视独身这事宜。因着赋予这在人类生活中的内在圣所,这神圣、未被占据的空间的独有表彰形式,那些守独身的男女希望重申及宣告,所有人类经验的亲密关系,假若是以参与天主自身的亲密关系的形态活现出来,将找到它最深的意义和成就。

    为了探索独身生活见证的意义,我将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于其上活出独身生活的世界;第二,独身者向这世界所提供的见证的本质;最后,靠赖这见证所推动,加强的生活模式。

    ËËË

    世界

    人际的极限

    这个世界,独身希望见证——神圣、未被占据的领域,是一个极之侧重人际关系的世界。我们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在过往数十年的西方文化之中,走到一起、聚集一起、生活一起和相爱于一起的价值,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更受注视。那眼目接触、专心倾听和关怀抚摸的治疗能力,已被许多心理学家、敏感度培训者和沟通专家所探索发掘。事实上,你在每一年均会听闻一种新的治疗法,新一类的意识拓展,或一沟通的新方法。许多许多遭受隔离、疏离和孤寂感觉所折磨的人,在这些共处一起的实验中发现新希望和力量。单单观察一下重新评估治疗法(reevaluationtherapy)的受欢迎程度,和不停增长的影响力,便足以说服有共鸣的观察者,一项深厚的需要正受到适当的回应。

    我们委实需要对方,也能给予对方远超我们平日所想像的。我们被恐惧和罪疚所重压已经太久了;我们推却否定我们理应得到的爱护和亲切也太久了。故此,我们从那些尝试揭开更多、更新的人际关系的人身上,实在有太多地方需要学习了。

    但尖锐性的问题仍需要提出。在没有一份对我们之内及之间的神圣地方的深深敬意下,就是在失却应该保持不被人手接触的空间的情况下,能否达致真正的亲密关系呢?当我们之间、之内的所有空间都被充满时,人亲密的关系是否真能叫人得满足呢?侧重对人群共处的治疗可能性,岂不常常是我们对人性困境片面观察的结果呢?这些问题在现今人性潜能运动时尚中,有着新的迫切性。我经常猜想,我们是否不感到或认为我们那些孤单的痛苦经验,主要源自人际亲切感的缺失。我们似在想:“只要我们能冲破内心的恐惧,勇于表达我爱和恨的真感受;只要我能放松对朋友的把持;;只要我能坦诚开放地跟我的朋友说话;只要我能跟那些真正关心我的人一起生活……那么我便会再一次获得内里的平安,再一次经验内在的整存合一了。”当任何这些经历果真成为我们的实况时,我们确实会感到一点快慰,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得医治和整存合一的真源头,是否可以在那里找到呢?在这个传统人际沟通模式分崩离析的世界里,家庭、职业或乡村再没法提供它们以往所有的亲密联系,而人性孤单的本质已深入我们情感的意识范围,以致我们恒常地被诱惑于要求从人类友侪身上,得取过于他们可付出的。假使我们与邻舍交接,心中怀着他们能够满足我们最深层需要的假设,我们将发现自己的沮丧不断加深。因为当我们希冀一位朋友或爱人可以挪去我们至深的苦痛,我们所要求他或她的,是非人可以给予的。没有人可以完完全全地明白我们;没有人给我们无条件的爱;没有人可以给予恒切的关怀;没有人可以进入我们整个人的核心,医治我们至深的破碎。当我们遗忘这一切,却希冀别人过于他们能付出的,我们将很快从幻想破灭中惊醒。因为当我们不曾接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我们很容易变得充满恨意、苦涩、报复心,甚至暴戾。

    我们在最近已对亲密关系与暴戾之间的脆弱界线,变得极为警觉。我们看见或听闻夫妻间、父母子女间、兄弟姐妹间的残暴行径。我们开始明了,那些拼命要求被爱的人,往往发现自身纠缠于暴戾的关系之中。每日报章上,有关性侵扰、肢解和谋杀的事件,唤起一幅可怕的图像:人群拼命抓紧对方,依附对方,呼喊寻找爱,却除暴戾之外,再得不到什么。

    斯宾诺莎(Spinoza)留下这句话:“自然界恨恶真空。”这对我们似乎甚为适切。而逃遁到没有留下一丝空隙的亲密和紧密关系中的诱惑,确实是极具吸引力的。不少的苦楚却源于这份令人喘不过气的紧密关系。

    合上祈祷的手

    我在纽约精神病专家荷纳托玛斯(ThomasHora)所著的《存在的形上精神病治疗法》(ExistentialMetap-sychiatry)一书中,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去描绘我们的困境。荷氏指出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及治疗个体主义(Personalism)的途径。他拿双手的手指互相扣结来比喻个体主义,双手的手指可互相口锁,只可到相持不下的地步。在这以后,唯一可能的移动是倒退,引致冲突甚或痛楚。而过大的阻力则导致分离。当我们与别人的交接,与双手手指扣结的情况相仿时,我们便进入令人喘不过气的紧密状态,甚至不留下半点自由的空隙。当极力要求亲密关系的寂寞人互相逐渐走近,希冀接触到归属感和整存合一的经验时,他们却只不断发现自己被困锁于僵局之内,其中的紧密引致冲突,冲突引致痛楚,而痛楚引致分离。

    不少婚姻无法持久,正因为内中有一份渴望紧密和尽量减少空隙的强烈要求,不让当中出现自由活动的空间。因为他们带着高度的情感冀望踏进婚姻关系,故此当他们不能经验他们以往所希冀的内在满足感时,已婚的伴侣便感到惊惶失措。他们通常竭力透过探索共同生活的细节去舒缓他们的张力,但结果却往往是僵持、疲惫、力竭、最后被逼分开,以避免相互的伤害。

    荷氏提议月份真正的人际关系,其形象仿如平行并置于一起的、祈祷姿态的一双手。它们指向自身以外,并自由地在相互间移动。我认为这是极有益助的图像,正由于它澄清成熟的人际亲密关系,确实需要对存于伙伴之间及之中所需的自由、不被占据的空间怀有深厚、渊深的尊重,并且要求我们一时无间的互相保守和呵护。只有这样,一份关系才能长久,那是因为这相互的爱是被经验为它所指向的,那更深、更早的爱的一份参与。如此,亲密关系便可变得更丰富和满有效果。这是由于它被赋予小心保护的空间,在其中自由成长。这份关系不再是恐惧地互相依附,而是自由的舞蹈踊跃。在当中,我们容许有足够的空间前进后退,不停组成新形态,并看对方为常新的。

    我们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许许多多满是惧意、孤寂、焦虑的人的世界。他们互相依附,希望从中找到一点慰藉、满足和欢悦。我们这世界的悲剧却是这对爱心、接纳和归属感的炽热期望,被残酷地转变成嫉妒、敌意和暴戾。这对被无所求,只希望生活在和平和爱中的人而言,无疑是一苦涩的意外经验。

    在这世界中,许多人正焦躁地彼此依附,希望的标记的确需要显现出来。在这世界,独身作为这过挤的世界中,那神圣空间的表彰,确能为成熟的人际关系作出有力的见证。

    ËËË

    见证

    为天主存留的空间

    我想阿奎那(ThomasAquinas)的阐释,是对独身的最佳定义,阿奎那称独身为天主存留的空间。成为独身者就意味着为天主倒空自己;因祂的同在而自由、开放,并随时为服侍祂而作好准备。这对独身的观点,却往往导致错误的观念,以为为天主倒空自己专属独身者的一项特权。作为牵涉各项人际关系的人,不是倒空的,而是充盈的,他们被占有和迷住了。假使我们视独身为在我们生活中,拱持天主同在的重要性的生活形态,并以之对比其他导向缠缚世务中的生活形态,我们很快便滑入危险的精英主义中,以为独身者旧如圆顶大楼矗立于满布平房小筑的城市之上。

    我认为独身绝不可视为天主子民中少数成员的特别权益。独身在其为天主创造及保守倒空状态的深层意义上,乃是所有基督徒生活模式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婚姻、友谊、独身生活和群体生活。我们将无法全然明白作为独身的含义,除非我们首先确认,独身是所有基督徒的生活的元素,甚而是极重要的元素。让我们举例说明这在婚姻和友谊之中,为何是真确无误的。

    婚姻并非两个人一生彼此的倾慕吸引,而是向两个人要求共同见证天主大爱的呼召。婚姻的基础并不是我们那些跟爱联想在一起的互相恋慕、感受、情感或激情。婚姻的基础却是一项职份,那是被选上为天主在这世界共同建造的一处居所;就是两名革鲁宾要展开双翅荫庇约柜,制造一处空间让天主得以显现同在的(出二十五17-20,列上八6-7)。婚姻是一种关系,一男一女在其中保守及看顾他们之内和之间的圣所,并藉着他们彼此相爱见证它。故此,婚姻也是一项属于天主的空间(VacareDeo)。独身是婚姻的一部分,并不单是因已婚的夫妇可能要因着长期的分隔,而要藉此生活下去;或因为他们由于身体、心智或属灵的原因而暂停性关系;也同时因为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本身,是基于共同参与一份比他们二人能互相付出的更大的爱。婚姻的真正奥秘不在夫妻间彼此相爱,从而在彼此的生命中找到天主,而是在于天主对他们的爱是如此深厚,以致他们能不断加深地发现对方实在是祂神圣同在的提醒。他们被牵引到一起,真的像一双祈祷的手,伸向上主,并藉此为祂在世上制造居所。

    这对友谊而言也同样真确。深入和成熟的友谊并不等同于我们四眼对望,恒常地因对方的美貌、才能及恩赐而着迷或狂喜,却意味着我们一同注目那呼召我们去服侍祂的。

    我深深铭记着卓沙特维依市(Trastevere)圣艾狄哥社团的成员,描述他们之间关系的情况。他们清晰地向我表明由于于他们十分重要,但他们却要在其门徒职份中,学习单从他们共同呼召的背景角度下,却体察他们的关系。关系本身一旦成为中心点,他们便移离了他们的职份。他们须甘愿因其门徒职务的新发展,彼此分离一段时间;他们也须甘愿把这分离看作和经验作加深他们与天主的关系、并透过祂加深彼此关系的邀请。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对每周的弥撒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而他们每日的晚间聚集则可成为互爱之源。在那里,他们以对方为朋友;在那里,他们加强了向对方的委诺;在那里,他们找到跟随上主的勇气,即使祂要求他们走向不同的方向。所以,他们的关系就真的是围绕祭坛共同侍立,或围绕着由圣像指示的神圣而未被占据的空间侍立。他们一同渴望保护在他们之内的,彼此之间的空间。

    因此,婚姻和友谊在其中心点带有一处神圣的空间,一个为天主、并且是单独为天主存留的空间。失去这神圣的中心,婚姻以及友谊就变成没有圆顶大楼的城市,一座遗忘了她活动的意义和方向的城市。

    活着的提醒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独身生活在我们这世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独身者把他的生活转化成有形见证,表明天主在我们生活中的优先次序。独身也成了提醒众人的记号,说明失去内在的圣所,我们的生活便会脱离其源头和目标。我们属于天主,所有人也是如此。独身者是那些不把自身连于任何人的人。他们藉此提醒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乃是一切人类关系的起点、源头和目标。

    因着他或她没有依紧的生命,独身者高抬基督徒生命的一个层面,是我们均需要被提醒的。独身者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他们在训兽师惊人的表演与空中飞人的演出之间碰撞,提醒我们一切人类的活动,至终并不如演艺名家企图令我们相信的那般重要。独身者于他们的生命中,活出那份神圣的空间:藉着不娶不嫁,不为自己建立居所或财富,不试图操控权力至极致,不以事件、人物或创作填满生活,叫人因而缅怀他们。他们希望透过其他虚空的生命,天主会被确认为人类一切思想、行动的根源。特别藉着不娶不嫁,和远离人间的爱所能展示的至深关系,独身者成为活着的记号;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界线范围,也标志着那不容人类侵扰的内在圣所的主导性。

    那么,这见证是向谁发出的呢?我敢说独身首先是向已婚的作出见证。我怀疑我们是否已详细探究过婚姻与独身的关系。我们最近逐渐在非常惨痛的情况下体认到这份关联。独身的危机跟婚姻的危机同时出现。在许多修士和虔敬人士转离独身生活之际,我们看见不少夫妇质疑着他们互相委身的价值。这两个现象虽然彼此不是因果关系,却是紧密地相互关连的。因为婚姻和独身是在基督徒群体中,两种互相支持的生活形式。就已婚人士互相委身这一点上,独身对他们是一个支持,独身者提醒那些在婚姻中共同生活的人士,他们自己的独身中心。这独身中心是需要他们保守、培养的,以致他们能活出一份独有的生命。那生命不单依靠情绪和情感的稳定程度,也靠赖他们对天主共同的爱。这天主原是呼召他们共同生活的那一位。另一方面,已婚者也向选取了独身生活的人作出见证,已婚者提醒他们,乃是天主的爱令人间丰富和富创造性的关系变得可能,也是天主的爱使独身生活的价值,得以在慷慨、充满爱意及真诚的关怀中,向有需要的人显明出来。已婚者提醒独身人士,独身的也活在盟约之内,并且也是新郎和新娘。故此,独身生活和婚姻是彼此需要对方的。

    独身者确能对已婚生活有着非常精确深入的了解,已婚的对独身生活亦然。一些评论,如:“你不知道你说着什么,因为你不是已婚的(或独身的)。”可能是非常误导的。正因为婚姻和独身是为对方而服务,并因着他们对天主的爱,就是为那衍生一切人间关系的爱所作的共同见证而连在一起。独身的和已婚的均藉着支持其不同的生活模式,向对方给予不可估量的帮助。

    独身生活不仅向已婚人士见证那内在的圣所,也与婚姻一起向每一位在聆听的人,讲述天主于这世界中的临在。在这个充斥着和缠缚着各样矛盾苦痛的世界中,独身者透过在单身生活模式向天主的献身,已婚者透过共同生活模式向天主的献身,均成了天主于这世界中临在的标记。他们一同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归向那位作为一切人间关系源头的天主。他们一同说话,却以不同的方式说明,若不在这城市给予天主该有的位置,我们全都会在自行凑合和平爱心的徒然尝试中死去。独身者讲述那不惜代价,也要敬重内里圣所的需要;已婚的信徒阐明一切人间的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与天主的亲密关系之上。但他们都替天主和其在世上的主权代言,他们并且一同为基督徒群体赋予规模,也一同竖立出希望的标记。

    故此,在这个被孤寂和冲突所撕碎、又竭力创造较佳人类关系的世界中,独身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它鼓励我们制造空间,给差祂独生子来的那一位。藉此,独身向我们表明,我们能彼此相爱是因为祂先爱我们。

    ËËË

    生活模式

    无用的……

    当我们把独身看为属于天主的空间(VacareDeo)——因着天主而成为一倒空状态,以此作为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内里圣所的有形见证时,那么我们便清楚看到禁欲决不是独身生活最主要的部分。没有嫁娶,或没有进入两性关系并不构成独身生活。独身是对天主的开放,而禁欲只不过是其中许多的表彰之一。独身是一种生活模式,我们在其中见证天主在所有关系中的优先次序。这涵括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我们的饮食、工作消闲、睡眠休息、言谈静默。这份对天主的开放,由于它表现出如此独特的形态,以致它必然会在所遇上的人心内引发出问题。这仿如某一类长远一生的街头剧,不停地试图在人脑际挑起问题,要求他们反省自身才能在的更深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把独身视为一种生活模式。我们在这模式内,除了藉着禁欲外,还透过其他许多不同的途径,彰显天主在这世界的位置。我希望讨论独身的两个层面,它们对今日着重把生命作为为天主存留空间的生活模式,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它们是默观式祈祷和自发式贫穷。

    默观式祈祷是独身生活的主要元素,首要的是因为这乃为天主成为倒空的一种态度。默观式祈祷并不是另一种营营役役的存在形式,把平日面对的人改为天主而已。默观式祈祷是一种心态取向,于这态度中,我们透过在祂的同在中成为没有用处;透过不在祂面前炫耀、证明或争论什么;透过容让祂进入我们的倒空的状态来体认天主超然的优先位置。所以,在独身与默观式祈祷之间存在一份极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为天主倒空的表达方式,在我们功利的文化里,我们饱受群体压力,被逼去干那些实际、有助益、有作用的事,和作出一些能供给我们一点自我价值的贡献。默观式祈祷于此便成了一项严峻的批评。它并不使用,没有益助作用,却是一种为天主浪费时间的途径。它在我们的营役中剪出一个洞来,提醒我们和其他人,不是我们,而是天主创造及支撑着整个世界。故此,默观式祈祷便如在天主之前赤身而立,毫无能力,又易受模造创伤,也因而正是独身生活模式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在这无用的祈祷当中,天主能够向我们展示祂的爱。当我们倒空、自由,又放开怀抱时,我们便能与祂一起,看着祂、聆听祂,并慢慢开始体会到祂是以深切、亲密的爱意去爱我们的慈爱天父。对一个独身者来说,发展一非常温暖、充满爱意、关系亲密的祈祷生活,并从中享受天主温柔、呵护入微的爱,实在极其重要。在这默观式祈祷中,我们真的成为自由的,我们感到自己已被接纳,有所归依,也不再是全然的孤单,因为我们活于祂的拥抱之中。祂的父性还包括母爱,和兄弟姐妹的爱。我们一旦在祈祷中真正认识祂,我们在这世间存活,便再不用依附某人,以冀求获得自我肯定;我们也可以让天主沛然的爱成为我们侍奉的源头。

    和贫穷……

    除默观祈祷外,独身的生活方式模式还要求自发式贫穷。一个富裕的独身者就像一名肥胖的短跑手。每一个对自己独身生活认真的人,都应要自问:“我是否贫穷呢?”假如答案是:“才不呢,我比大部分人还要安舒,我所购买的比我的会友为多,膳食饮料比我牧养的还要好。”那么,我们便没有认真严谨地处理我们的独身生活了。自发式贫穷可能是独身生活模式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事实上,不少已婚人士都没有看重独身,因为他们把自己每天挣扎于缴付食物、住宿和教育等帐单与独身者无忧无虑的生活作出对比时,便不禁猜疑谁才真活出对福音的见证。假使今天的职事有某一方面需要予以强调的话,那便是自发式贫穷了。处身于这极其察觉到资本主义的罪恶的时代,我们每日听到百万计的人正因食物、栖身之所和其他基本需要短缺而身陷绝境时;而你的个人生活却充塞着物质财富、肚满肠肥,思想中只忧虑着如何处理所拥有的话,你决不能妄想自己是天主同在的见证。在我们今天,自发式贫穷或许是我们最需要为天主而存留空间的形式。它是我们在现今所知的方法中,表明我们跟世界团结一致的最有力的标记;也是对禁欲生活的最大支持。教会在那一处充满生命力,她便是贫困的。在罗马的情况也是一样——试看看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工作,并看看小兄弟与小姊妹会。在拉丁美洲也是一样——看看墨西哥、巴拉圭和巴西的新类型圣工。在美国,这情况也是同样真确的——请看看《公教工人报》(TheCatholicWorker)和寄居者社团(SojournersCommunity)。

    教会在何处更新自己,她便会包含自发式贫穷,以此为对这世界处境的自发性回应。这回应表达出她对少数人囤积财富的批评,及她和群众在与日俱增的困苦上的团结。

    我们难以说明这贫穷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实质意义为何,因为这需要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厘定的。但我敢说任何有纪律地操练默观式祈祷的人,或迟或早,会受到基督向那年轻的财主所说的话的冲击。因为假使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确定的话,那就是我们同是年轻的财主,发出相同的问题:“拉比,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呢?”我们是否准备好听取那答案,还不是那么清楚的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默观祈祷和自发式贫穷,是支持独身生活的两大支柱。

    ËËË

    结语

    在试图撮述和总结有关独身的思想时,我苦痛地察觉到你们在独身上可能有的许多问题,也都没有触及。我没有探讨我们的本能要求(Sexualdrives)、渴望和需要如何可能有创意地融合于独身的生活模式中。我没有谈论到独身与群体生活的重要关系,我没有谈及独身在现今实际职事中的价值。我有意识地极力避免强调独身的益助作用。把独身讨论为一种生活模式,以致我们更能把自己交给身边的各人,鼓励我们与所有人分享我们的恩赐,也令我们更能自由地进入不同的地方,那里人类的需要迫切地索求牧者的回应……这样谈论独身,我或许令它变得太具效益作用,也太快剔除了为天国自阉的愚昧(参玛十九12)。耶稣没有把独身当作为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益和成效的生活模式。透过论及独身的话,“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祂表明独身并非人生命中最可接受、最可理解或最明确的选择。因此,把独身变成有效益的事,只会向美国人实用主义精神作出致敬,而并非对福音的精神献上敬意。为天主在这希望提供自我现实的世界中,保守及培育一份空间绝不可能是实用或有效益的。于天主的同在中空手侍立没有什么益助;摒除自身拥有的并不实际,而度过没有亲密伴侣、没有孩子的一生也绝不是聪明的。

    只不过默观式祈祷、自发式贫穷和禁欲却仍是独身者生活模式的三项元素。它们一同见证必须创造一份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当中聆听天主的声音,颂赞祂在我们中间的同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接受这生活模式中,没有益助、不切实际和愚昧的特性后,独身方能至终被证明为有效益的。但这种效益并不属乎世界的,它是属于天主的国度的。而这种效益只在我们全然体会我们倒空的痛苦后,才能明了的。

    在人生的马戏团中,我们确实是一群小丑。让我们好好训练自己,以致那些观看我们的人可以展露笑容;并在我们这拥挤的城市中,体验到我们需要为祂保留一处地方,就是替那位以无比的温柔和关怀,坚定爱我们这些顽固又执拗的儿女的天主。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第三章 祈祷与思考
    引言

    当我们思想祈祷时,我们通常把它当作许多不同事项的其中之一,是我们赖以活出完满及成熟的基督徒生活的。我们向自己,或彼此对说:“我们切不可忘记祈祷,因为祈祷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祈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肤浅。我们不仅要将我们的时间交付人群,也要献给上主。”假使我们热切确信祈祷着实重要,我们或会愿意每天用一小时、或每月用一整天、或每年用一整个星期祈祷。这样,祈祷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极重要的部分。

    但当保禄宗徒谈及祈祷之时,他用上一钟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他说及祈祷时,并不以为此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命的整体。他没有提出祈祷是我们不可忘记的事,却宣称它是我们不断要关注的。他没有劝勉他的读者间中祈祷一下,或是有规律地、不时地祈祷;他毫不犹疑地劝戒他们恒常祈祷,不住地、没有间断地祈祷,保禄并没有要求我们每天花部分时间在祈祷上。不!保禄是更彻底的,他要求我们不分昼夜、在喜乐或忧伤之中,于工作或玩乐之时、没有间歇或小息的祈祷。在保禄看来,祈祷一如呼吸,打断它必然导致有死亡的危险。

    保禄写给在得撒罗尼的信徒:“应常欢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对你们所有的旨意。”(得前五17-18)保禄不仅吩咐要不住的祈祷,也亲自实行。他向在希腊所属群体如此说:“为此,我们不断感谢天主”(得前二13);“我们常该为你们感谢天主”(得后一3);“我们也为你们祈祷,求我们的天主使你们相称祂的召叫”(得后一11)。他写给罗马人道:“不断在祈祷中时常纪念你们。”(罗一9)他又以下面的说话安慰他大批眼弟茂德:“我在黑夜白日的祈祷中,不断地怀念你。”(弟后一3)

    两个不断在保禄的书信中重复出现的希腊字是:pantote(常常)和adialeiptos(没有间断)。这些用词表明祈祷于保禄而言,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乃是整个生活;并非他思想的一部分,而是思想的整体;不是他情绪或感受的“部分”,却是它们所有。保禄的热诚绝不容许局部的委身、零碎的交上或犹豫的慷慨。他交上一切所有,也要求一切所有。

    这样激进明显地引起一些难题。不断的祈祷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怎能连同许多要求,义务、以没有止息的祈祷来活出我们的生命?那一日复一日地侵扰我们的无尽干扰又如何呢?此外,我们的睡眠、我们所需要的短暂娱乐,和我们试图逃避生活中的拉力和冲突的数小时,有如何能提升至不断的祈祷的境界呢?这些问题是真实的,也令许多希望认真面对保禄这样劝告和要求的信徒感到疑惑。

    渴望不住祈祷著名例子之一,是那位十九世纪的俄国农夫。他极希望遵守保禄的吩咐,深愿能不断地祈祷。他因而追随一位又一位的属灵导师寻找答案,直至他找到一位圣人,教导他“主耶稣祷文”。这圣人告诉农夫每天颂念千遍以上:“主耶稣,怜悯我。”如此,主耶稣祷文便逐渐与他的心跳呼吸连成一起,以致他能背上行囊,带着一本圣经、一本四五世纪教父选集(Philokalia)、一点面包和监游俄国,过着没有止息祈祷的一生。我们虽然不是十九世纪的俄国农夫,有着近似的“流浪欲”,但我们仍与这平凡的农夫持有共同的问题:“我们怎样不断地祈祷?”

    我不会试图以十九世纪、广阔宁谧的俄国草原的背景回应这问题,却愿意按现今西方社会营役不安的景况回答。我建议把不止息的祈祷看作我们不止息的思考过程的转化。我的中心问题因而是:“我们如何可以把我们持续不息的精神活动变成持续不息的祈祷呢?”或者,更简单的说:“思考怎能成为祈祷呢?”

    首先,我希望讨论一下,我们不止息的思考怎样同时是我们快乐和痛苦的源头。接着,我希望阐明这不止息的思考怎能转化与天主不受干扰的对话。最后,我愿意探讨一下,我们如何能发展一种操练,推动这不断由思考转化为祈祷的过程。我希望不止息的祈祷能从虚幻的伤感领域中抽脱,进如我们在二十世纪要求频繁的生活中切实的可能范围内。

    ËËË

    不止息的思考

    思想的芦苇

    我最近不时忖想,我们可有不思考的时候。对我来说,我们似乎老是介入某些思维,没有思考的存在形态根本不是人类宝贵可能的选择。当巴斯葛(BlaisePascal)称人类为思想的芦苇(roseaupensant)时,他指出我们的人性乃是我们思想的能力构成的;也由于我们的思想,令我们与别的受造物分别出来,我们所有的情绪、爱恶和感受至终与我们思想紧紧关联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说,思想成为一个摇篮,孕育着我们的喜和哀。“思考”和“思想”这两个词在这里的运用是较为广义的,它们涵括各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当我们观察这不同的思维过程时,不管我喜欢与否,我们似乎都介入或受制于不止息的思考之中。

    反省性思维是我们最熟悉的思想形态之一,却仅为我们思维过程中的极少部分。反省是对事件或与事件有关的意念、形象、情绪作出有意识的回溯重拾。它要求我专注地运用意志力;它需要纪律、坚毅、忍耐和许多的心力。那些不断钻研的人,自会明白系统的反省是何等困难,它是如何叫人疲乏甚或力竭的。反省是一项切实的工作,并不是随随便便开始的。

    但不在反省并不等于不在思想。事实上,我们也不时发现即或在不在意时,自己也正在思想。

    你可能正在罗马的街道之间踱步时,发现自己正想及自己的家乡、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接着你察觉到自己全然没有计划要想及他们。或者,你会突然发觉自己正想着面团美酒;或拥有一大笔金钱可使用;或假如美国总统致电给你,你会说些什么;或假使他们选你为教宗,你会如何改名;或假使你饱受电击的酷刑时会否仍为基督作见证;或当你从五楼跳下时,你会呼喊谁人的名字;或在你晋铎后,你将会怎样谦逊地生活……诸如此类的事情你都从没计划考虑。你甚至不希望想及这些事情,但当你在思想的流转中抓住当中的思绪,便明了自己正移进一个复杂的意念、形象和感受的网络之中。

    这被动、先于反省的(prereflective)思想往往是令人感到困扰的,也会使我们焦躁甚或忧虑。我们明白到我们的思维不时想及的事,乃是我们没法约束,但会潜据我们之上,并扰乱我们的最佳意图的。在最庄严的时刻,我们发现自己正考虑至平凡陈腐的意念。在聆听一课有关天主的爱的讲道时,我们发现自己着意于讲者的发型。在阅读一本属灵书籍之际,我们突然惊觉于自己的注意力正忙于考虑在下一份三明治上,应涂上多少果酱及花生酱。在观看于圣伯多禄大教堂举行的动人礼仪时,我们察觉到自己正试图估计他们在仪式后,如何清洗那数以千计的白祭袍,我们无可质疑地,发现自己并非偶然的非常高尚的时刻,想着非常低下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不想,我们一定要思想,我们也不时感到被自身所不能控制或不受控制的思念所背叛。

    我们的思维过程甚至比我们反省的时刻,和不能自控的心灵游荡更为深入。它们也深入我们睡眠的时间。我们活会在夜半苏醒,发现自己身处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赛车、一顿叫人垂涎的盛宴,或一队美妙卓越的唱诗班之中。我们时或可以详细述说所有在梦中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所听的或所说的。有些时候我们只记忆到梦境最后的刹那;有些时候,只有一份莫名的惊恐或难以描述的喜悦聚在心头。我们深知在睡梦之中,很多事情不断发生,但我们只间或在其中抓住点点残象碎片。根据精密的脑电波-研究显示,我们的脑在睡梦中仍然活跃;我们不时地发梦,尽管我们没法回忆所发生的梦和内容。而我们虽然会认为睡梦中的思维过程,对比我们的反省或不受驱控的心灵游荡,是毫不重要的,但我们切不可忘记,对许多人而言,梦境会证明为知识的主要来源。族长雅各伯在他看见天使于梯子上去下来时听闻天主的召命;旧约的若瑟被逐至埃及,因为他以其禾捆、日、月、星辰向他跪拜的异梦,困扰他的众兄长;新约的若瑟,在他看见天使向他发出提防黑落德的警告后,逃遁到埃及。在我们这世纪,明显地距离圣经时代久远,我们则发现有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和杨格(CarlJung)向我们说明,我们的梦境会告知我们真相。

    喜悦和痛苦之源

    故此,不管那是日或夜,愿意或不愿意,在我们最清醒的时刻或深沉的睡眠中,在工作或歇息的时候,我们确实介入不止息的思考之中。这是我们人类的困境,一个为我们带来极大喜悦及无比痛苦的困境。我们不止息的思考既是我们的累赘,也是我们的礼物。我们渴望能停止思想一刻钟。或者那时我们便不再被失去挚友的回忆、过往罪疚的觉醒、对这世界陷入饥荒压制的认识所萦绕。这些思念会在最不受欢迎的时刻强临我们之上,或在我们亟需休歇之时,叫我们无法入睡。我们因此极度渴望自己可以没有思想;渴望我们从脑袋中一下子就擦去那些令人厌烦的心灵涂鸦。只不过,没有思想就没有微笑、没有狂欢、也没有宁谧的喜悦。若我们不能思念朋友,我们又怎能因与他们重逢而欢欣呢?假使我们不察觉事件蕴含的意义,我们又怎能庆祝生日、国家节日或伟大的宗教节期呢?当我们没法记忆起曾接受的礼物,我们又怎能满新感谢呢?如果失去了那恒常地培育我们心灵的千万思绪,我们又怎能使心怀踊跃、载歌载舞呢?

    我们的思想的确是孕育苦痛和喜悦的摇篮。在空洞的脑袋之中,我们的心不能哀号和宴乐;我们的眼睛不能流泪或欢笑;我们的手不能紧握或拍掌;我们的舌头也不能诅咒或颂扬。所以,作为“思想的芦苇”,我们真能深切地感受,完满地经验生命的所有苦痛和喜悦。这寸于我们人性核心的不止息思想,需要被慢慢地,却又坚毅不移地转化成不止息的祈祷。

    ËËË

    不止息的祈祷

    在对话之中

    假如保禄宗徒要求我们去实践不止息的祈祷,其含义是恒常地思想天主,那将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不仅对脑际盘踞着许多需要关注不同事项的人不可行,就是那些每天用很多小时祈祷的修士,要求他们无时无刻不思想天主,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这要求若推至极限,甚至会引致精神崩溃。

    我想祈祷并不是在对比于别的事物下,去想及天主;或宁可花时间在天主之上,也不花时间跟其他人一起。相反,祈祷是在天主的同在之中思想和生活。我们一旦把我们的思想切割为有关天主的思想,和有关人及事的思想时,我便将天主从日常生活中分割开来,把祂放置入一虔敬的小壁龛之内,只在这神龛中思考虔诚的意念和体验虔诚的感受。虽然于灵命生活中,把一段时间为天主、单单为天主分别出来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只有当我们所有思想的意念——美或丑、高尚或平凡、自豪的或羞愧的、苦楚的或悦乐的——能在天主的同在时,祈祷才能成为不止息的祈祷。所以,把我们不止息的思想转化为不止息的祈祷,也就把我们从自我中心的独白移至以天主为中心的对话。这需要我们把所有思念改转为谈话。故此,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想什么,而是我们陈明心中思念的对象。

    当我们找到那勇气,不再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心中,而敢说出来,坦白承认、分享,把这些思想带进谈话之中,我们便不难发现转变如何真实地在我们日常生活内发生。那些令人尴尬或使人振奋的意念,一旦从孤立独存中提拔出来,与某些人联系起来后,一些全新的事物便会出现。这明显地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任,而那正因为我们不能常常肯定别人会怎样接收我们的思想。但当我们一旦承担起这风险,并经验别人的认同接纳,我们的思想本身便获得一份新的素质。

    要不止息地祈祷,就要把我们所有的思想带离它们满有惧意的孤立存在的状态,达至与天主无所畏惧的谈话之中。耶稣的生命是活于其天父的同在的生命,耶稣没有保留、没有保留丝毫什么不放的天主面前。耶稣的喜乐、惶恐、希望和沮丧总是与祂天父一同分尝的。故此,耶稣真能向门徒说:“……你们袄被驱散……撇下我独自一个,其实我并不是独自一个,因为有父与我同在。”(若十六32)因此祈祷要求我们中断只向自己陈说的独白,却要效法耶稣,把我们的生活转化成与我们天父不止息的对话。

    所以,祈祷并不是内省。内省所意指的是向内望,进入我们思维过程复杂的网络,寻找某些内在的逻辑或阐释性的关联。内省源自我们希望更清楚地了解自我,和我们对内在世界更熟识的渴求。虽然内省在我们的思想过程中担当正面的角色,但潜伏的危机在于它能把我们捆缚于自己的意见、感受和情绪的迷阵之内,导致我们陷入不断膨胀的自我专注之中。内省也会引致令人瘫痪的忧虑,或毫无成果的自我满足。内省更能产生“情绪作用”。这“情绪作用”是我们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泄露我们极度注视自己,甚而是我们对自己所思所感的过敏反应。它令我们把生活经验为不停往返于“心情好”与“心情坏”、“倒霉日子”与“走运日子”之间的起伏波动,因而形成一份自怜心态。

    祈祷不是内省,它并不是对我们拥有的思想感觉所作出的审慎、内向的分析,它是向那邀请我们介入不止息对话的祂的细意专注。祈祷是把一切思想向慈爱天父表白——既包括反省性思考,也包括白日梦和夜间的睡梦——从而祂能细察这些思想,并以祂神性的怜悯来回应。祈祷是充满喜悦地确认,天主深知我们的心思意念,也没有何物向天主隐藏。这与圣咏一三九篇彼此和应:

    上主,祢鉴察了我,也认清了我;

    我或坐或立,祢全然认清了我,

    祢由远处已明彻我的思考。

    我或行走或躺卧,祢已先知,

    我的一切行动,祢完全熟悉。(1-3节)

    天主,求祢检查我,洞知我的心曲;

    天主,求祢考验我,明悉我的思虑。

    求祢查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

    求祢引导我迈上永生的道路。(23-24节)

    祈祷是我们一切思维过程的断然转化,因为在祈祷之中,我们转移离开我们自己——我们的思虑、执着和自我满足——并将我们宣称属于我们所有的交付天父,凭着单纯的信心,知道透过祂的爱,一切都会更新。

    估计之外的偶像崇拜

    但这从不止息思考到不止息祈祷的转化并非一件易事。内中有一份深沉的阻力,力图阻止我们变得如此易受损伤、如此赤裸、如此毫无保障。我们的确希望爱天主和敬拜祂,但我们也希望为自己在内在生命中存留一个小角落,让我们可以在当中躲藏和思想我们自己秘密的意念,造我们自己的梦,和把玩我们自己思维的虚构组合。我们老是受试探,要小心选择我们带往与天主交谈的意念。

    什么令我们这样吝啬和小心眼呢?或许我们怀疑天主能容纳一切在我们头脑及心底所涌现的思念。祂能否接受我们仇恨的思想、残酷的幻想和我们可耻的梦呢?祂能否处理我们原始的形象、膨胀的假象,和我们奇特的心灵堡垒呢?抑或是否我们希望保留我们那些可供悦乐的假象,和充满刺激的幻想,却恐怕向我们的主呈明后,我们可能要将之弃掉呢?我们因而不断被引诱,再次陷进由于恐惧,或由于贪婪而引致的内省,并且把那通常是最需要天主医治抚摩的,跟祂保持距离。

    这份把我们大部分思想和天主保持阻隔的保留心态,导引我们步进一条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永不愿意选取的路。那是一条偶像崇拜的路。偶像崇拜是向虚假形象的膜拜;那正是我们在紧搂着自己的狂想、焦虑和悦乐在身上,不愿把它们交给作为我们的主时所表现的。因着拒绝分享这些思念,我们局限祂的主权,并为我们不愿提脚于神圣对话下的心灵形象,矗立小小的祭坛。

    我印象鲜明地记起我怎样在一次见面精神科医生时,提起我在控制自己的狂想生活中的困难。我告诉他那些令人困扰的形象持续地涌现,我同时感到难以把自己从其中脱身。在聆听完我的故事后,他微笑着对我说:“神父啊,作为一名教士,你该知道这是偶像崇拜,因为你的天主说你不可敬拜虚假的形象。”直到那一刻,我方完全觉醒到,承认自己不仅在言语、行为上,甚至在思考上犯罪的真正含意。它的含意是承认偶像崇拜的罪,最古老又蔓延最广的试探之一。

    不止息的祈祷是极端困难的,那正因为我们希望为自己保留部分的自我,因而在呈献我们所有于天主的主权下时,经验到真正的顽抗阻力。不止息的祈祷确实是一场不断对抗偶像崇拜的斗争。当我们将一切的思想——那些在日间和夜间的——全引入与天主可爱美妙的对话时,我们才能完满地讲述顺服之道。既然这明显不是一件已经完成的工作,我们就需要提出有关操练的问题。这里可有些操练帮助我们成为基督的门徒,顺服于我们的天父前而生活呢?

    ËËË

    属灵操练

    默想基督

    既然由我们不止息的思考转化至不止息的祈祷中,有许多的障碍阻力,我们就需要操练了。没有操练,不止息的祈祷仍是一含混的理想,是于我们现今世界拥有某些浪漫吸引力,却不大实际的东西。操练的意思是需要完成一些非常明确和具体的东西,用以创造一个环境,让不受干扰的祈祷生活能在其中滋长发展。不止息的祈祷需要祈祷练习的操练。那些没有每天拨出一段时间在一定的地点单单祈祷,不作别事的人,休想他们不止息的思考可以成为不止息的祈祷。为什么这在计划下的祈祷练习会这么重要呢?它重要是由于透过这种练习,天主可以作为我们谈话中的真实伙伴,向我们完全的呈现。

    这祈祷的操练涵括各类型的祈祷——群体公祷及个人私祷,发声祈祷或心灵祈祷。首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祈祷乃是与天主在一起的外显形态,并连同这份理解奋力争取祈祷的机会。我们不时会说:“须存感恩的心去活出生命的一切。”但只有当我们在特定的时刻以一非常实质、可见的途径送上感谢时,这才会成为可能的。我们不时会说:“我们所有的日子须为天主的荣耀而活。”但只有当某一天是有规律地被分别出来、将荣耀归给天主时,这才会成为可能的。我们不时会说:“我们应该常常彼此相爱”。但只有当我们有规律地实践具体、清晰的爱心行动时,这才会成为可能的。同一道理,只有在我们不时以天主为我们惟一的思念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我们所有的思想都应该是祈祷。”

    不管是礼仪祈祷、诵祷或默观祈祷,一切有纪律操练的祈祷均有一共通点:就是那份把我们所有注意力集中向天主、单单指向天主的努力。在铭记在一点之后,我愿意较仔细地讨论一下,默观的操练作为其中一条通向不止息祈祷的路径的重要性。虽然有关默观或默观式祈祷的精湛文章已写过不少,但许多人仍持有另一份印象,认为默观或祈祷是非常独特、“高超”或非常困难的,更不是有着平凡工作、平凡问题的平凡人可以拥有的。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默观式祈祷的操练,对那些思想满被零碎紊乱所折磨的人,尤有特别的价值。假使所有基督徒怎的是被呼召,要他们把一切的思念转化为与主持续不断的对话,那么,默观式祈祷对那些深深牵涉入世界种种事务的人来说,便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操练了。

    默观式祈祷是我们于其中专注仰望天主的祈祷。但既然从没有人看见天主而仍然活着,这又如何可能呢?道成肉身的奥秘让我们得以藉着耶稣基督,在耶稣基督里面看见天主。基督是天主的形象,在基督里面并藉着祂,我们知道透过仰望祂的儿子,天主乃是我们所能看见的慈爱天父。当耶稣向祂的门徒论及祂的天父时,斐理伯急不可待地说:“主!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接着耶稣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呢?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若十四8-10)谷地,默观式祈祷的含意把基督看作为上主天主的形象。一切由我们思维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构作的形象,都要服于祂——天主惟一的形象之下。我们可以把默观式祈祷形容为对基督的一份想像,一项让祂完全进入我们意识之内的经验,致使祂成为常常存在我们内室中的圣像。我们以爱心专注去仰望基督,也凭藉这一点,我们在心间、在脑际明白到祂是通往天父那里去的道路的真正意义。耶稣是惟一看见过父的。耶稣说:“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只有那从天主来的,才看见过父。”(若六6)耶稣的整个人(being)是向天父的持久仰望。耶稣的一生和工作均是对祂天父的没有间断的默观。因此默观于我们,是永远持续加增地对耶稣的想像,以致藉着祂,也在祂里面,我看见天父,并活在祂的同在之中。

    一个简单的例子

    那么,我们怎样想像基督,才能真的与祂进入对话,使我们不止息的思考转化成不止息的祈祷呢?这问题并没有单一的解答方法,因为每一名基督徒必须按照他或她在生活、作息时间、文化传统及个人品性发展个别的操练。故此操练的本质在于适应切合个别希望活出与基督一起生活的男女的需要。所以与其讲述默观式祈祷的粗略概况,我倒不如描绘一个默观式祈祷的例子,希望藉此向不同的人提供祈祷的不同方法。

    默观式祈祷的一个非常简易的例子是于每晚就寝前,阅读翌日弥撒礼仪的经文,并特别留意福音书的经文。我们更可以选取一些带来特别安慰的经节或字词,反复念诵,以致由这一经节或字词开始,整段内文可被引进脑海,并将它慢慢由脑海进深至心灵之内,这做法往往带来极大的益助。

    我发觉这练习在危急时刻可以成为一有力的支援。特别在夜深之际,当焦虑和烦扰令我无法入睡,引诱我进入偶像崇拜时,这练习的帮助尤为显著。透过记忆福音书的故事,或任何新旧约作者的说话,我能够创造个亿心灵的安稳处,使我得以把所有的专注引进其中,并让它们被转化成安静的祈祷。

    在翌日之内,必须分别一段时间出来,作为明确的默观之用。在这段时间内,仰望耶稣一如祂在经文中出现的情景。达至这境界的最佳途径是再次细阅当日的福音书,想像我们的主,就如当日祂与其群众说话行动一样。在这时刻中,我们便能看见祂、听到祂、触摸祂,并使祂向我们整个人展现。我们可看基督为我们的治疗者、师傅和导引。在祂的义怒之中、在祂怜悯之中、在祂受苦之中、在祂荣光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祂。我们可以注视祂、倾听祂,与祂谈话。新旧约中其他的经文不时帮助我们加强对基督的形象,因为正如梵高(VincentvanGogh)所说的话:“福音书是山岭之颠,而其他圣经文献乃起伏的丘陵。

    于我而言,这拥有一段“腾空的时刻”,单独与基督相会,聆听当日祂透过经文向我说话的操练,已证实是大有能力的。我发现在那天其余的时刻,无论身处何地、手作何事,我在那段“腾空的时刻”中默观的基督形象,成了一幅美丽的圣像,时刻伴随着我。有些时候,它是所有思念的意识中心,但它通常只作宁谧的呈现,而我只能在间接中察觉得的。在起初,我没法察觉当中的差别。但逐渐地,我明白到我可以携着基督——天主的形象——与我一起,不仅让祂改变我的反省性思考,也让祂改造我的白日梦。我深信这每日简单的默观方式,最终甚至可以使我的梦境成为天主向我不断启示的路径。

    最后,这操练将弥撒的庆典放进一个全新的角度。特别当它是在晚上庆祝时,便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潮了。与我们共度过一整天的主,在当中再一次在整个群体的背景下向我们说话,邀请我们联同我们朋友一起进至祂桌前的亲密交往。一切其他形象变为基督形象的转化过程,在那里都找到其最完满的实现。通过默观所体验与基督的合一,在那里达至其完美境界。每日的默观令每日的弥撒成为一转化改造的庆典。当我们以思想心灵与基督一同活过一整天时,弥撒就绝不可能仅仅成为一项惯例或义务。它反过来成为了每日生活的中心,一切的事物所指向的中心。

    于我其中一项最喜悦的发现是,每天的默观或祈祷令我重新发现圣体中的更新力量。圣体再次成为我由此而活,朝此而活的地方;它令我明白到即使是最私人隐密的默观,至终仍是对整个群体的服侍。

    这简易的祈祷操练可以协助提供一个巩固的架构,让我们不止息的思考在当中转化为不止息的祈祷。在默观式祈祷之中,基督不可能继续成为一个活于远古异域中的陌生人。相反,祂成了一常存的同在,让我们与祂在此时此地进入对话之中。

    我刚才描述的默观式祈祷只是众多可能的例子中的一个,我只把它提供为指向一个有操练的祈祷的建议。重要的并不是我们采用这种或那种祈祷技巧,而是我们明白到除非我们愿每日直接地、有意识的、明确地藉着祂儿子耶稣基督,进入我们慈爱天父的同在中,以此每日操练我们的身、心、意志;不然的话,那努力致使我们一生变成一个祈祷的美丽基督徒的理想,就不是别的,只是一个理想而已。

    ËËË

    结语

    我已努力阐明不止息的祈祷并非仅是一名俄国农夫的超凡伟绩,却是所有基督徒的实际职份。这生活的模式自然不会是单靠渴望它就自动出现,或只偶尔祈祷一会便轻易达成的。但当我们慎重地注视,并建立合宜的操练后,我们将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真正的更新,把我们一步一步的带近天主。不止息的祈祷作为一恒久不变的思维状态,自然永不会结束达成的。它永远要求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操练。无论如何,我们将发现许多似乎曾分散我们心神、令人受干扰的思想,将被转化改造为对天主不停的赞美。当我们透过祂儿子,便渐渐清晰地看见天主的美善,我们将发现一切受造之物都再不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相反地,它们会以种种的方式讲述祂。我们因而便会明白到祈祷正是随时随地地恒常地实践与主同在。

    保禄宗徒对于得撒洛尼信徒所说有关不止息祈祷的话,骤眼看来似乎要求苛刻,不切实际。现在我们却看到它们将会是不断加增的喜乐之源。毕竟不单保禄、便是天主自己也邀请我们让自己的一生被转化更新。故此保禄可以写道:“不断祈祷,事事感谢: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对你们所有的旨意。”(得前五17-18)
罗马城的小丑戏 对独处、独身、祈祷及默观之反省 第四章 默观与职事
    引言

    雕像之城该是罗马配得之名。你不可能在罗马街道上步行一段路程后,仍未遇上一些大理石人像,提醒你只是历史学院的新生。这些雕像有些顽皮活泼,另一些则狰狞凶狠;有些美丽动人,另一些则丑恶恐怖;有些满是肉欲,另一些则是脱俗的。某一次散步中,我遇见一头石造的小象,背上有一柱方尖的纪念碑。看着这安详的动物,勾起我的一个短故事。

    从前在某一处,有一个雕匠。他辛勤地用他的槌和凿,在一块巨大的大理石上雕琢。一名小孩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只看见大块小块的石碎四处跌落。他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当这小孩在数周后再回到这工作间,他大吃一惊,看到在大理石原先的位置上,蹲伏着一只高大威猛的狮子。那小孩兴高采烈地跑到雕匠前,对他说:“先生,请告诉我,你怎会晓得在大理石内有一头狮子的呢?”(故事源自荷拿托玛斯ThomasHora的《存在的形上精神病治疗法》)

    雕刻的艺术首要是观感的艺术。在这一块大理石中,米开朗基罗看见一名慈爱的母亲以大腿承着已死的儿子;在另一块之中,他看见充满信心的达味,正准备向迎上来的哥肋雅扔掷手中的石头;在第三块中,他看见怒火中烧的梅瑟,在刹那之间便要从座位上勃然而起。视觉艺术确实是观感的艺术。而属灵操练是把已洞察所得的变车工有形可见的。故此,技巧精湛的艺术家实为一位解放者。他把隐藏在大理石内亿万年而无法揭示真身的造型,从其桎梏中释放出来。

    雕匠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默观与职事的美妙解脱。默观就是要洞察,牧养事奉是使之成形可见;默观的生命是带有异象的生命,职事中的生命是令这异象揭示于别人眼前的生命。

    我是透过潘提卡斯(EvagriusPonticus)的作品,而得到这定义。他是沙漠教父中的一位,对东西方修院灵修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潘提卡斯称默观为theoriaphysike,意思是事物本质(physike)的洞悉(theoria)。默观者是以事物本身所是来看事物的热,是看到真正关联所在的人,是那知晓——就如梅顿(ThomasMerton)的惯用说法——“第一手独家资料”的人。要达到这样的洞悉,属灵操练是必须的。潘提卡斯称这操练为praktike,用以揭除妨碍我们清楚观察事物的眼罩。非常熟悉潘氏思想的梅顿,在与一群革则玛尼修院的修士举行的研讨会中,发表过同一的意见。他指称默观生活是一种不断从看不透的生活,进入看得透的生活中;由那处充满暧昧不明、不合情理、不能理解、密封的事物的境地,进入另一境地,那里同样的事物都变成没有隐藏和看得见的,甚至带给我们超乎这些事物的远象。

    在这反省之中,我希望首先看看这看不透转为看得透的过程发生所在的不同层次,藉此表明一切的生命皆可成为对事物本质的洞悉(theoriaphysike)。我接着希望探讨一下默观的具体操练(praktike),就是那必须紧结于这由晦暗化为通透的过程的操练。不然的话,这进程便无法维持下去。我渴望这能帮助我们看到,默观与职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正如雕匠的洞察力和技术操练同样密切。

    ËËË

    默观的生活

    默观的生活,一如潘提卡斯所描述的,是我们于其中把自己的世界看为一明晰世界的生活。这世界所指向这世界以外,故能把其本质向我们揭示。就如一扇窗,假如我们不能看透它,它对我们而言,就不是一扇真正的窗。所以,假如我们的世界至终晦暗不明,不能指向本身以外的,它便无法向我们表明其本相了。我希望显示出在三项主要的关系上,持续地由看不透转至看得透的需要:我们与大自然、时间和与人群的关系。

    大自然

    在最近数十年,我们逐渐特别留意到我们与大自然关系的重大价值。我们一日把树木、河流、山岭、田野、海洋视为资产,我们便仍一日会按自己真正或虚构的需要去操纵它们,大自然也就依然是晦暗不明,不将自己的真实存有向我们展现了。当一棵树不是别的,只是一张潜在的椅子时,它再不会向我们透露生命成长的奥秘;当一条河只不过是工业废料的倾泻区时,它便不再能向我们讲述变化和流动;当一朵花纯粹是塑胶装饰的模仿对象,它也绝不会述说生命中单纯的美。当我们把大自然只视为可供利用的资源时,它就变得晦暗不明——在我们社会中,这份晦暗以污染的形态将自己呈现出来。混浊的河流、毒雾弥漫的天空、满目疮痍的山野、饱受蹂躏的树林,均是我们与大自然错谬关系的哀伤记号。

    我们既困难又非常紧迫的任务,是明白大自然基本上不是被占用的资源,而是应该以赞赏和感恩的心来领受的礼物。只有当我们向为我们提供美好家园的山川、河流、海洋、丘陵鞠躬致谢时,它们才会于这一刻成为通透澄明,并向我们揭示它们的真实含意。

    一位朋友曾经送给我一帧睡莲的优美照片。我问他怎么能够拍摄到如此出色的照片,他笑着回答我:“噢,我得非常忍耐和专注,只有在数小时的赞誉后,那睡莲才愿意让我为她拍照。”

    大自然蕴藏的极大隐秘是不能向我们揭示的,除非我们小心忍耐地聆听。若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看大自然为不可见的世界的一幅面纱,藉以暗示自己。他留下一段文字:

    可见的世界……是不可见的世界的面纱……一切存在或发生的可见事物,隐含着,也暗示着,兼且有助一组超乎已身的人物、事件和事实的系统。

    假使我们能恒常地察觉到这面纱,并在我们整个人之中感受到大自然不停指向,又渴望我们可以听闻察看到天主爱心的伟大故事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截然不同呢。与我们一同存活的动植物要教导我们有关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一切,告诉我们细心呵护的需要,更要说明忍耐和盼望的重要性。而更深远的是水、油、饼和葡萄酒皆超越指向它们本身以外,我们被重新创造的伟大事件。

    令人悲欢的是,今天,我们已不再相信大自然在我们身上的职事。我们极容易把职事限于由人而来、为人而作的事工。但假若我们让大自然再次负起医治、辅导和教诲的职份,我们将为我们的世界承担一份不可估量的事奉。我不十忖想,围绕着众人的、百分百的人工虚构和丑陋的事物,会不会跟他们的人际问题一样的糟糕,甚至比之更严重呢?

    我发现这也发生在对老年人的职事之上,情况令人更感悲痛。许多老年人饱受他们环境的丑陋所煎熬。其实只要帮助他们把家居房间修饰美丽一点,便能为老年人提供不少的护理。植物会如常生长死亡,如常需要照料和关注,但有了它们,老年人的生活却会少了一点寂寞。在植物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种种,远比我们所理解的为多。后者可以被我们谈及的真花,我们也可以向之说话,比我们在生命及死亡意义上精挑细选的字句,拥有更大的治疗能力。

    那些敏锐地察觉我们时代中庞大生态问题、努力消除大自然中晦暗不明的人,正实践着一项真正的职事。因为他们不仅让人类,也让植物和动物教授生命的循环、医治那孤单的、并且讲述天主的大爱。故此,在我们与大自然关系中,由晦暗到透明的进展过程,不单引导我们向围绕着我们的世界有深一层的默观,也阔宽我们在教导、医治和敬拜上的职事。

    时间

    默观生活需要在其中不断进行由看不透至看得透的进展过程的第二种关系,是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时间不停地威吓,已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在我们当代的社会中,不时要奴役我们的,似乎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我们说:“我多渴望我能够完成所有我需要干的事,但我就是没有时间。单单考虑一下我要在今天完成的事——写五封信、探访一位朋友、练习我的音乐、打一个电话、上课、完成一篇论文、灵修——只想及这一切已叫我疲乏不堪了。”真的,于许多人而言,他们似乎不再拥有时间,而是时间拥有他们。他们持续不断地承受着在限期前完成、准时预备妥当,或及时完工等的压力,并自觉是受害人。我们时常听到的借口是:“对不起,我实在没有时间。”今天最常见的请求则是:“我知道你非常忙碌,但你可否抽一分钟时间出来呢?”而最重要的决定往往在一顿急速的午饭内,或者套用一句更易上口的术语——“在争食之际”达成。被催赶的怪异感觉已进入许多人的生活之中。时间似乎在我们面前已迅速地被填满了,以致我们不禁怀疑:“是谁,抑或是什么在催逼着我?我看来是这么忙碌,甚至连活下去的时间也没有。”

    这一切均表示时间以变得看不透、暧昧不明和不能理解的。时间给人的感觉变成了时序(chronos)。生命只不过是一个年代表,一系列随机搜集的事件及我们没法掌握的事故。如此体验生命很快便会把我们导引至宿命论的意识之中。这宿命论通常以苦闷乏味掩饰,把自己表现出来。苦闷乏味并不代表我们没事可干,或没有足够事情去娱乐我们。苦闷乏味是不论我们作什么、说什么仍自觉没有分别,我们就是被这感觉所吞噬。它使我们觉得自身的一切说话、行动,对那些真正的决定都是无关痛痒的。

    故此,苦闷乏味是生活以时序来过日子的一项征状。时序的吊诡处是正当我们处身紧迫状态、过分忙碌,或拼命在限期前完工知时,我们却最容易惹上苦闷乏味的感觉,这显明时间与我们已变成多么晦暗不明了。

    默观的生活是时间于其中逐渐去掉它的晦暗,变成透明的生活。这通常是一异常困难和缓慢的过程,但它却充满重新创造的力量。开始洞察到我们每天、每周或每年中的事情并非阻塞着我们寻找完满生命的道路,这些事情是通往这生命的道路,这份觉醒才是转变的真正经验。若我们开始发现到写信、上课、探访亲友、煮食并非一连串随机发生的事情,妨碍着我们认识最深层的本我;而是在其中包含着我们所寻觅的更新力量时,我们便踏出第一步,从把时间活成时序,变为把时间活成契机(karios)。契机意指着那机会。它乃是我们生命中的那合适时间、那真正的时刻和那无比的机会。当我们的时间成为了时机,它要打开无尽、新的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永久的机会去改造心灵。

    在耶稣的生命中,每一个事件都成了契机。祂以下面的说话开启其公开传道工作:“那契机已到了。”(谷一15,重译)。祂把生命的每一秒活成为一个机会。最后,祂宣布自己的时候到了(玛二十六45),并且踏进了成为那契机的最后时刻。因祂这样的作为,祂把历史从其宿命的年代表中解放出来。

    这确实是好消息,因为现在我们知道,生命中的所有事件,即使像战争、饥荒、洪水泛滥、暴力及凶杀等黑暗事件,均不是无法逆转的命数,却在当中带着成为那转变时刻的可能性。自此,过往看来像满天纷飞的大理石碎,开始向我们揭示它自己,表明它乃是清除妨碍我们洞察上主真象时,却又不惜痛楚地剔除的工作。自此,我们不必逃避现在,追寻我们自以为生命真正出现的地方。我们可以于现在的中心瞥见天国的初显。自此,苦闷乏味不再存在,因为每一刻都已充满着无限和深远的意义。自此,时间真的成为看得透了。

    所以,默观的生活并不是在许许多多恶劣的时刻,提供点点美好时光的生活。它是那把我们所有的时间转化成一扇窗户,让不可见的世界变成可见的天地。

    一切职事的核心在于令时间变成透明,以致我们在生命里最具体的情况下,体察到我们的光阴是属主的光阴,而一切的时间也就是契机了。一切受苦的——特别是老年人、穷乏人和那些在身体、心智和灵性上被拘禁约束的人——都受着宿命论的引诱。当我能砍断这宿命的枷锁,帮忙别人洞察到发生在他们生命中事物的本质时,我们才真正把福音传给贫穷的人,让瞎眼的重见光明,叫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四18)

    人群

    邀请默观者由晦暗移向透明的第三项关系,是我们与人群的关系。较之前两项关系,默观于此作为事物本质的洞悉——洞察真正关连的重要性显得更为清晰了。我们其中一个最大的试探在于把人群视作饶有趣味的角色,当为由于其特制而叫我们眼前一亮、大加垂注的个体。我们老是被有趣的角色挑起心中的好奇,不管他是电影明星或罪犯、运动英雄或杀手、诺贝尔得奖者或怪异狂人。有些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按本能被拉到这些异常的个体之上。我们希望结识他们、与他们握手、搜集他们的亲笔签名,或只注视着他们。如《人群》杂志为人类好奇心包办供应人类的种种,而赚取千万美元;大部分报章的封面愈来愈少刊登新闻,却愈来愈多人类反常行径的报道,也不管它们要褒或贬。

    罗马最可能是其中一个最能观察到这一点的城市——在台伯河两岸都可察觉到这令人瞩目的情况。不仅像《使者》和《追日者》等报章制造了假象,叫人以为这土地已被绑架者占领、天空已被劫机者操控,连神职人士的世界也富有各色各样、非比寻常的角色。

    假若人群于我们仍不过是有趣的人物,他们便依然是看不透的。我们可以颇为肯定,当人以一名有趣角色的身份迎向我们,他或她就绝不可能将其秘密向我们揭露。相反地,角色化往往是把一切变得狭隘和局促的,致使各人封闭自己、掩藏自我。在助人的专业内,这情况尤其如此。把人贴上简明的角色标签的引诱是极强的,因为它给予我们自以为理解的假象。不仅“神经官能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精神病标签,就是宗教的标签如“未信者”、“异教徒”、“罪人”、“进程神学派”、“保守派”、“新派”或“正统的”,也能给予我们一份自以为理解的假象。当中所揭露我们的不安感,比我们邻舍的真正本质更多。

    我们的重要工作是防止我们的恐惧把我们同属的人类友好套入角色化的模之中,并要把他们视作一个个的有个性的人。“人”(person)一词源自per-sonare,意思是“透露”。我们的生命的职份是成为、并不断增强成为有个性的人,从中“透露”给别人知道那远较我们所能透彻了解的真象。作为人,我们透露出一份远比我们可以掌握到的爱,一份深邃至我们无法表达的真理和一份丰满得叫我们不能包藏的美。作为人,我们被呼召,要互相透明;要指向那远超我们角色的祂,就是为我们付上祂的爱、真理和美的那一位。

    当有人向你说“我爱你”或“我深深被你感动”又或“我十分感谢你”之时,你很容易变得充满戒心和防范,并怀疑你自己有何出众之处。你会说或想:“不是要许许多多的人,比我更可爱、更聪明么?”那么你已遗忘你是一个有个性的热,正向别人透露一些比你自己所能听到更伟大、更深邃的事物的一个人。

    默观作为事物本质的洞悉、作为对真实存在之事物的洞察,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中有着极大的意义。虽然我们聆听不到自己所透露的,我们却总可以互相透露。这以为着我们的真正恩赐只有在接收者多体认、肯定之时,才会向我们自己显明出来。

    于此,我们开始可以洞见默观和职事之间的密切关联。默观使我们能够看见我们所服侍的人身上的恩赐,而职事首要的是接受并确定他们向我们所透露的,从而让他们认明自己所受的恩赐。有什么职事比从中让我们所帮助的人察觉到他们向我们揭示的爱、真理和美的职事更美丽呢?在我们的时代里,许多人正质疑其自我价值,时常踏在自责的边缘,随时引发出自毁的行动。藉着在那有需要的人身上,发掘那些需待分享的恩赐,我们便真能拯救生命。

    无数的人正因无法付出任何东西而饱受痛楚,年轻人时常感到自己一无所知或知道太少;成年人时常质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所贡献;在这世界的城市、小镇和乡村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怀疑自己对其他人还有什么价值。所以,那能让我们引发出别人隐藏的恩赐,与他们一同庆贺他们给予我们爱、真理和美的职事是何其美善呢。因此,职事和默观能互相充实,导引出一份不断加增的喜乐,因为天主在人们不停变化的生命中不断向我们揭示祂自己。

    我们因而看到默观需要无间地由晦暗转到透明的活动变化。在这活动变化中,大自然将由被占有支配的资产,改转为一份以赞歌和感恩的心来领受的礼物。在这活动变化中,时间将由一随机切合而成的事件和意外,转化为无时或间的心意更新机会。最后在这活动变化中,人们要由饶有趣味的角色转化为有个性的人,透露过于他们所能包含的。这并非表示大自然不再是资产,时间再不是时序,人群再不是有趣的角色。它所表示的是,假使这一切成为我们与世界连接的主要形态时,我们的世界就会维持晦暗不明,我们也将永没机会看清楚事物究竟是怎样构成一个整体的。但当我们能慢慢除去我们的眼罩,看大自然为礼物、时间为契机、人群为有个性的人时,我们也会察觉到我们的整个世界是一项圣事。它要不止息地向我们揭示天主的大爱,这就是潘提卡斯所曾说对事物本质的洞悉。

    ËËË

    默观式祈祷

    心中的雄师

    我们现在要谈一谈默观式祈祷的实践练习。假使我们研究对事物本质的洞悉,却忽略了对具体操练作出探讨,我们就很容易在默观、并与职事的关系上产生不切实际的观点。默观的确是一种生活模式,让一切事物——大自然、时间和人群,在其中成为看得透的,并向我们说及天主,和祂向我们所施的大爱。但这涵括一切的默观见解,似乎暗示职事跟默观是二为一的。但这可能是过分简化的说法。若我们说:“我的工作乃是祈祷”。我们便忘记了洞察的行动需要饱经训练的眼睛。

    那小孩子向雕匠提出的,是一条非常真实的问题,甚或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先生,告诉我,你怎晓得在大理石内有一头狮子的呢?”我们怎么知道透过大自然的面纱,天主会变得有形可见呢?我们怎能达到这份领悟,明白到我们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成为扭转心意的良机呢?我们怎会晓得各人所透露的比自己所能聆听到的更多呢?这确实不甚明显。对大部分人而言,世界是非常晦暗不明的,他们不能在大理石之内看见什么,只望到一大块厚甸甸,不可穿透的石头。不管怎样,若我们不愿意察看生命中不可争辩的事实,却单单注视我们乐意看见的,我们岂不是浪漫不切实际的人吗?

    我们于此触及我们属灵生命和职事上的中心问题。在大理石中可有一头狮子呢?这世界真有一位天主吗?抑或,我们的属灵生命纯粹是一相情愿的空想,我们的职事也只不过在制造集体幻觉,使所有人在当中只看到天主,却没有一个人看清我们每日存在的状态的苦痛实况呢?我们是否只看到大理石中的雄师,却忽视了它的确妨碍着我们的前路呢?

    这里现有一个回复那孩子问题的答案,却是一个激怒多数人,令少数人满意的答案。这答案是:“我知道大理石中有一头狮子,因为在我未在大理石中看到那头狮子前,它已在我心中。秘密在于那察觉到大理石中狮子的,不是别的,乃是我心中的狮子。”

    默观或祈祷的实践练习是一项操练。我们凭藉这操练,开始在心中看到天主。这是对居住在我们整个人中心的祂的一份细意专注,以致藉着对祂同在的体认,我们让祂掌管我们一切的心智官能。透过祈祷的操练,我们唤醒自己,面向在我们里面的天主,并让祂进如我们的脉搏和呼吸、思想及情感、聆听、观察、接触并味觉之中。因着对住在我们里面的天主保持醒觉,我们得以在环绕我们四周的世界中看见祂。默观的生命的巨大奥秘并不在于我们能在世界中看见天主,而是在我们之内的天主体认出在世界之中的天主。天主向天主说话,圣神向圣神说话,心灵向心灵说话。故此,默观是在这神圣的自我体认中的一份参与行动,令我们的世界通透明亮,张开我们眼睛看到在圣神在一切围绕我们的事物中与我们同在的,乃是在我们之内祈祷的圣神。我们得以看到世界的心,乃凭借我们那颗众之心。这便阐释了默观与职事的密切关切关系。

    圣方济各跟日月和动物交谈,并非因为他是天真无知的浪漫主义者,却只因他刻苦的操练已唤醒了他,叫他面向心中的天主,也使他能够在围绕他的一切事物之中看到上主。耶稣的“小兄弟与小姊妹会”享受不受注目,甚或单调的工作,并非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到他们工作的实际环境,而只是因为他们在人类挣扎当中认出天主,其爱心关顾正是他们在敬拜的时刻中所瞥见的。仁爱传教会在赤贫人中经验天主的同在,是因为他们在默观的亲密关系中经验到祂的同在。因此,所有真正的职事均从一颗饱经锻炼的心找到源头。在那里,天主的同在已被揭示明白。

    要在世界中认识天主必须以心灵去认识祂,要以心灵去认识天主是默观操练的目标。这是一非常艰辛的操练,对我们这些“惯用头脑的”人尤其困难。但假如我们对职事是认真的话,我们就必须愿意介入那艰苦,甚至令人痛楚的挣扎,以致我们能突破我们一切心智的防卫,以心灵去认识天主。

    纯朴和顺服

    我们切切不可低估这挣扎的剧烈程度。我们置身于书刊、论文和教授之中,淹没在讲学、座谈会、演说和闲聊之内,因而经常徘徊在危险边缘,误把天主的话语囚禁在我们那些聪慧的区别、精细的论点及纯粹胡言的复杂网络之中。作为天主话语的使者,我们急需默观式祈祷的操练。默观式祈祷在这情况下,尤为重要的两项主要特征是纯朴和顺服。

    我们的默观应以纯朴为首,以极度的纯朴为要。默观式祈祷帮助我们让天主的话语,从我们的头脑深入我们的心灵内,使在其中开花结果。因此,避免一切冗长的内心思索和内在的说话,却静心专注于一句话或一个词上,是极其重要的。继而,我们必须反复思索、低声颂念、咀嚼、吸收,以致我们能在最深层的本我中感受到它的能力。

    其次,我们的祈祷应该是顺服的。顺从(obedience)一词源于audire,意为聆听。默观式祈祷要求我们聆听,要求我们让天主在祂愿意的时间、希望的方式向我们说话。这对我们而言是极困难的,因为这表示容让天主讲述一些我们不大愿意听取的话语。但假使我们深入又耐心得当去听,天主将会以一阵轻风,或一把平静、细微的声音向我们显现祂自己,祂更以温柔怜悯的心肠将自己呈现给我们。没有这份顺服,没有对我们心中的主那份聆听,我们将永远失聪,生命也会逐渐变得荒谬。“荒谬”(absurd)一词包含surdus,即聋的意思。荒谬的生命正与顺服的生命相反。

    纯朴和顺服的默观祈祷就是我们心灵认识天主的途径。当我们以心灵认识祂之后,我们也就会在我们的世界,并它的自然界、历史和人群中认出祂来。

    默观式祈祷的操练,乃是默观生命的基础。现在我们也会更清楚明白到,这同一的操练也连系着各项职事。

    结语

    在这些反思中,我已试图为事物本质的洞悉(theoriaphysike)和祈祷的操练(praktike)赋予现代的意义。我把事物本质的洞悉称作默观的生命,祈祷操练为默观式祈祷。在这结语里面,我希望指出,根据潘提卡斯的见解,本质的洞悉和祈祷操练可在直观神学(theologia)之内达到它们的顶峰。这直观神学是有关天主的直接知识,并能引至对神圣的三位一体中的默观。于此,我们越过了默观祈祷的实践练习,也超过了事物本质的洞悉,进入了与天主自己最紧密的合一之中,这直观神学是比一切更大的礼物,是完全统合、安歇及和平的恩惠。这是属灵生命的最高境界;在这境界中,整个受造世界都被超越,我们直接经验到自己整个人被高举至天主的内在生命之中。在这经验中,职事与默观的界线已不再需要了,因为在那里再没眼罩需要除去,一切都成为了洞察。

    这直观神学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登山变容的经验。这经验只赐给少数的人,他们也必须回到山谷下边,并受告诫,不可将他们所见的告诉别人。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并非活在山顶之上,而是在山谷下面。在这山谷之下,我们被呼召担负默观的职事。

    我以小孩和雕匠的故事开始,那是一个作为可以帮助你瞥见职事与默观间密切关系的比喻。我以一份盼望作结,希望我们不仅发现除掉眼罩,和在这流泪之谷揭示天主同在的勇气,更在别人兴奋地询问我们“先生,告诉,你怎么晓得在大理石内有一头狮子?”时,发现到体认出天主的恩惠的那份喜悦。每一次这问题被提问,我们就再一次知道我们的职事要在那里开始。

    ËËË

    后记

    我们脸上的粉彩

    本书的四章内容是作为回应居住在罗马、说英语的男女的实质问题而写成的。然而,当我重看这些反思,并试图以整体的角度来看时,它们的价值似乎不再限于发出问题的人。我想是否每一个人都在某时某处察觉到他们对独处、对内在的空缺、对祈祷和对默观的渴求。所有男女岂不经验到急迫的需求,要单独与天主共处,要在他们生命的中心为祂创造空间、要把世界一切的需要呈上给祂,和要在祂向我们显现祂自己的地方更清晰地观察么?这些渴求和急迫大部分维持隐伏,或迅速地被我们一波一波的投身在过往数十年,不少人开始更加察觉到他们的“另一面”,并已表现出寻找引领的期盼,希望更能把这一面带进他们意识的前台。

    独处、独身、祈祷和默观对所有人都有其价值意义,但某些男女却拥有独特的职份把这些价值表彰出来,并以细意的关注来守护它们。每当这些价值被真实地和慷慨地活现出来时,所彰显的就不仅是一份为少数被拣选的人而设的属灵精湛技艺,而是一种向多数人传述的生活模式了。

    间隔于这世界的英雄的惊人表现之中的,是一份对小丑的恒常渴求。那些小丑以他们祈祷和默观中虚空及宁谧的生命,向我们揭示我们的“另一面”,也从而呈现上慰藉、鼓舞、希望和一个笑容。罗马是一个美好的城市,让人从中察觉到对小丑的那份需要。这庞大、繁忙、充满娱乐和干扰的城市,不停引诱我们加入驯兽师和空中飞人的行列,因为他们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但每当小丑出现时,我们便被提醒过来,知道真正举足轻重的并非那壮观的或轰动的场面。发生在大场面之间的才真正重要。小丑以他们“无用”的举动向我们证明,不仅我们许多的专注、忧虑、紧张和焦躁需要一点微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脸上也涂有粉彩,我们都被呼召作一些小丑戏。

    我在罗马层发现一些非常美丽的小丑。他们是在泪水中永远藏着一份笑意,在欢笑中永远隐伏一点泪光的虔敬男女。他们鼓励我不要抹去脸上的粉彩,并要多加一些。我希望你在阅毕这本小书后,也受到激励,涂上多些小丑的粉彩,并在你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独处、独身、祈祷和默观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