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人可先有些少时间,写下自己对这段圣经所领会的东西(或做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才分享。因为已有「数据」在手,这样分享起来会容易些,避免了「分享时不知说甚么」的情况。
2.组长应给予清楚的指示,例如:「请翻开某书某章某节」(待所有组员找到后才开始读经),「(在读经后,或发觉人们霎时未想到甚么东西时)现在我们静一、两分钟,想一想这篇圣经,然后才(分小组)分享」,「结束时的自发祈祷用那一句作答句」...。若没有清楚的指示,组员不知道静默要多久,便难安心默想圣经;静的时候又不知是在等人还是要做甚么,气氛便会沉闷;不知那一句作祷文答句,到时各有各的,便会引起小小混乱。
3.有时,当大家不知如何结束某个情况(或段落)时,组长可先说个「好」字,然后再用「我们继续分享下去」或类似的说话,转换话题。
4.小组分享时,组长的带领和干预(GUIDANCE)是多是少,主要视乎小组及组员的成熟程度而定,如果大家都未熟悉怎样进行圣经分享或经常离题,则组长需多给予些指示和带领,相反,若组员已驾轻就熟,组长则可让小组自由发挥。小组成立初期,大家未熟落,多数需要组长清楚的提示,但日子久了,组员互相认识,亦习惯一些分享方法和程序,提示和带领也就可以相应地减少。通常,最终的目标都是组长的角色渐渐淡出,让小组成为一个无需组长太多带领,仍能自动自发的团体。
5.如有同辈或资深者不被你(组长)带领,可事先问大家容不容许别人「引导」(意指GUIDE着大家,不是指「教导」),藉此重申「游戏规则」;亦可先一齐填写问题、问卷;或轮流做组长,轮流带组。
1.毛病--若某甲分享了一些东西,引起我共鸣或使我联想起另一些东西,我可以把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种响应是好的,但若是就着他所分享的,拿来讨论、纠正,这种响应则尽量避免!尤其是当人说了他的苦况或不开心事,大家切勿立即:
1.给他一堆忠告或建议,例如:「看开点啦!」「算了吧!不做都做了!」「放松点!」「别再多想了!」「想些开心的事吧!」「忘记它吧!」「我建议你先准备好,然后...」「下次小心点咯!」「迟些才做吧!」「还有甚么不高兴?生气有用吗?下次不跟他合作好了!」「多依赖主吧!祂会帮你的。」「为甚么你不这样、那样,...」,「其实你可以...」,「不用理睬他们!跟他说多两句都浪费气力。」「你手痛,涂点药油啦!」「你不如求天主帮帮你...。」
2.或给他解释事情,例如:「女人是这样的啊!」「他因为不懂,所以才这样做,结果就令你...」,「你不高兴也没用!事情是要这样做的,没法子!」「你知不知为甚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痛苦都好有意思的,天主容许这些事出现是因为...」,「噢,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你之所以觉得不舒服是因为太疲倦了,又多东西赶着要做。」
3.或支持他,安抚他,好能减低他的感觉,例如:「没所谓啦!个个人都俾人激过啦!」「今日许多人都失业,不是只有你一个才如此。」「某甲前阵子都死了爸爸啦,某乙最近都死了爸爸啦,某丙都死了爸爸啦...。」「其实你都算好啦,我比你还黑!...(接着说了2小时?)。」「你的困难,耶稣都经过...。」「放心好了,总会有出路的。」「啊仔,情况并非如此坏啊!」
4.或像打探消息似的问他一大堆问题(探索),即俗语所谓「八料」,例如:儿子告诉今天被单车撞得大腿很痛,我却只顾问他:「车有多快?谁驾驶的?是那款单车?他有响按吗?你为何不躱避他?...」;太太说她发现原来家姑与她煮豉油鸡的方法不同,我却只顾问她:「鸡是用新鲜鸡吗?在那里买?多少钱一只?...」一对公教夫妇,丈夫抱怨其妻在圣堂帮手太多,以致陪他的时间较少,我却只顾问他:「她入了那几个善会?在那房间开会?开会时说甚么?那些善会多久一次圣经分享?」
5.或批评、判断他的做法,例如:「为何你这么差呀!...」「你这样做当然不成啦!...」,「谁叫你(这样做)...」,「一早已告诉你不要这样做啦!」「你真傻!信他?!」「你都廿多岁了,还这么胆小,蟑螂都怕?!...」「你是个大男人,怎么如此软弱!」「这样不成的!...你别这么没信德!...」「你又小题大做了。」「这是正常的,...这样很有效哩!」「啊!你上了他的大当了!」
2.上述五种响应方式,都是没有「同理心」(或称为「同感心」,EMPATHY)的。「同理心」,简言之就是「改换说法」,即你以关怀、体贴别人的态度,聆听了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内心感受)之后,用自己的说话把它重新表达出来,或回答他的感受,如此(即你用同理心响应了对方之后),他就知道他真的被人「聆听」了,他会觉得你很明白他,觉得你好似感同身受般那么了解他,与他有所共鸣。
3.人家作出分享(不论是开心或不开心的),通常是希望有人「聆听」自己--有人了解、接纳、认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人加以判断(不论是对错、优劣、好坏...等判断),亦不是要人给予忠告、建议、解释、同情(「同情」并不等于「同感」)...,实在,人家给他的意见,多半他自己也晓,而且若不先以同理心响应他,即使别人好言相劝,通常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会弄巧反拙,因为若没有同理心地响应,他多数会(有点)不舒服,甚至很激气。乔布被他三位朋友如此「慰问」之后,就痛苦地说:「你们叫我的心悲伤,说话苦恼我,要到何时?」(约19:2)。
4.但若说话者觉得他(整个人--包括感受)已被人聆听,自己的感受已被人了解、接纳、认同(注意!认同的是「感受」,不是「事情」),那么,大多数人都能自行找到出路,而且即使聆听者跟他持不同见解,亦没甚么问题,例如:说话者觉得某甲欺负了他,他很愤怒,想报复,聆听者用同理心认同和响应了他的「感受」之余,聆听者仍可不认同「在事实上」某甲是欺负了他,也不赞成他报复的意欲和行为。
5.较有同理心的回应,例句如下(常是「你觉得...」):
1.「唔怪之得你咁开心啦!(或惊喜、轻松、满足、舒服、畅快、欣慰、兴奋、自在、自豪、愉快、快活、心旷神怡、满意、感到充实、平静、放心、释放、解脱、陶醉、欢喜、高兴、快乐、雀跃、悠然自得、得意洋洋、泰然自若、感到骄傲、有成功感、觉得被信任、觉得好安全、觉得受重视...)」
2.「哗!这样你份工不是做得没有意思!...」
3.「在这个情况中,的确不容易捱过去。(或的确不容易『做』、『面对』,或的确『很辛苦』...)」
4.「志成,我感受到你很挂心!(或矛盾、肉赤、焦虑、害怕、惊惧、怯、苦恼、烦恼、烦闷、烦、疲累、委屈、冤枉、激气、愤怒、不安、不岔、不舍得、不自在、不舒服、心酸、酸溜溜、狼狈、扫兴、惶恐、慌乱、慌张、紧张、震惊、呕心、刺激、激动、难过、难堪、灰心、失落、失望、绝望、痛苦、哀伤、悲伤、偒心、抑郁、郁闷、孤单、孤立、内疚、后悔、迷茫、混乱、彷徨、疑惑、困惑、麻木、遗憾、踌躇、厌恶、厌腻、厌倦、疲惫、担心、忧愁、尴尬、丢脸、愕然、沮丧、无奈、空虚、莫明奇妙、无所适从、患得患失、羞耻、惭愧、泄气、被打击、无聊、心情沉重、觉得左右为难、觉得不知所措、觉得被抛弃、觉得被忽略、觉得被拒绝、觉得被利用、觉得被威胁、觉得被出卖、觉得无助、觉得无辜、觉得无能为力...)」
5.「珍,见你这个样子,你一定很想念你妈,是不是呢?」
6.「看来你都赶得几急,亦觉得几困难,而且好像几羡慕我,因为看来我做得到。」
7.「你觉得爸爸妈妈偏心爱妹妹,不爱你,是吗?」
8.「志强,是的!我们遇到少许风浪就很容易惊怕起来,要全然信靠天主,的确不是一下子就学会。或许我们可以...」
9.「我知道(或我看得出来,)对你来说祈祷并不容易。说真的,有时我跟天主也没有话说。」
10.「欣欣,如果我身处在你的情况中(或如果我是系你),我都会好像你一样想死。...」(也许我不赞成人自寻短见,但这句说话没给对方作任何对与错、符不符合信仰等判断)
11.「你一定是觉得这碗中药很苦,不想喝了。(先接纳他的感受)但是,现在你有病,喝了它才会痊愈。你忍耐一点吧!」(这是认同感受,但不认同事情)
6.以同理心响应之后,如果仍想给他提供意见,便先要问他说:「我有些建议,不知可不可以跟你说呢?」或「我对你这件事,有一些看法,想跟你分享,不知现在适不适合说出来呢?」若当事人表示可以,那么,基本上无论你所分享的是忠告、建议、解释,都可以说出来,若他表示不可以,则(此刻)千万不要说。
7.同理心是好的,不过,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要用它,实在「每时每刻用同理心」是很难的,也未必需要这样做,所以,别要求学过同理心的朋友经常用它来回应你。一般来说,大家闲话家常时,你给了忠告、解释云云也没多大问题,有时,若搞笑地响应,虽然当中夹杂些忠告、解释等,人们都能接受;但是,若对方作出较深度的、或较有感受的分享时,你最好就用同理心了;亦有些人对别人的说话较为敏感,容易受伤,较需要别人的明白和接纳,你与他们相处时,也得多用同理心。
8.顺道一提,若在医治祈祷(或代祷)的场合里,当事人(被覆手者)都已经接受人们为他祈祷,我们用了同理心之后,可以问他想不想别人给他祈祷,或邀请他向主祈祷,例句:「国明,听你这么说,你都很辛苦呀!」(用了同理心,对方可能也点头同意)接着便说:「你想不想我们为你祈祷?」或「不如我们现在就为你祈祷,求主帮助你,好吗?」或「不如我们现在就将这一切交托给天主,求祂医治你,好吗?」
1.应问些与经文有关,能帮人走近天主、认识主道、体会主恩的问题,像「匝凯走上棵甚么树?」这类不太能够加深天人关系的问题,不用提出。
2.太简单的问题不适宜问,例如:是非题——耶稣是不是死在十字架上?因为若不是人家没兴趣答,便是转个弯以为这个问题另有甚么深意!
3.太深的也不适合,例如:「荣福直观」与「直接神视」有何分别?因为太难,答不出来。
4.问题要清楚,意思不含糊。
5.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OPENENDEDQUESTION),即不是答「是」或「否」便完了,而是能引发讨论和分享的,例如:你认为幸福是甚么?应怎样面对痛苦,才是较为积极的方法?
6.常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7个W及1个H(8个「何」),但最重要的是你先有主题——即你清楚今次想带大家去看甚么,这样才容易写出引导性问题。
1.WHO何人?——在这段圣经中,谁给人好榜样?我最喜欢那个圣经人物?
2.WHEN何时?——耶稣何时出外祈祷?自己何时最适合祈祷?
3.WHERE何处?——耶稣在那里行此神迹?何处容易接近天主?静的地方?
4.WHAT何事(或甚么)?——看了这段圣经之后,我对天主(或教会的使命,或祈祷...,甚至自己)有甚么新的认识?他这句说话的意思是甚么?从这几节圣经,我们得知甚么?耶稣受若翰的洗,有甚么意义?承行天主的旨意有甚么困难?有何障碍?
5.WHICH那一方面?——祈祷、圣经、教义、伦理、传教,那一方面我最弱?
6.WHY为何?——为甚么原祖父母想吃禁果?为甚么我们会这么懒看圣经?
7.WHEREFORE何果?——原祖父母吃禁果后,后果如何?耶稣这样做,有甚么效果?群众有何反应?
8.HOW如何?——怎样才可以(或才容易些)平息怒气?耶稣如何治好百夫长的仆人?耶稣如何处理这个难题?
7.另一些例句:
1.你最喜欢那一句(或那一段)圣经?那一个圣经故事?
2.那一句圣经(最)能够帮你、鼓励你宽恕别人(或使你对天主更加信赖...)?你有甚么困难?甚么情况下你容易宽恕他人(或信赖天主)?
3.这句圣经怎样帮到你(例如:帮你跨越某个难关)?在那一方面?
4.你有没有经历过主的爱(或祝福)?过程(或情形)是怎样的?请分享。
5.你(或他们)接触了主之后,有甚么转变?
6.在这篇圣经里(或在你近期所看的圣经中),你感受(或印象)最深的是甚么?为甚么呢?它对你的(基督徒)生活有甚么影响?
7.你觉得在这次聚会(或这篇圣经)中,天主对你说了甚么?你从中学到、领会到甚么?
8.在这一个星期(或这一个月),我会学习(或实践)那一句圣经的教导?
9.刚才大家所分享的圣经讯息,有那些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应改善甚么生活态度?要避免甚么毛病?怎样做?
10.若要实践这段圣经的教训,我们可做甚么?又有甚么困难呢?如何克服它?
11.忙碌过后,耶稣在何时及何地祈祷?(清晨及山上)祂为何要在「清晨」及在「山上」祈祷?
8.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问句,就是用「如果」(或「万一」)开始,例子如下:
1.如果那四项功能没有其中一项,那会怎样?如果只有信德而没有爱德,成吗?如果信与爱的先后次序倒转了,怎样?
2.如果耶稣今日来到你家里,你会像玛尔大般款待祂吗?
3.如果你有朋友像当年的伯多禄和安德肋宗徒那样,要放下一切,来跟随耶稣,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4.如果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仍像当年照顾那遭遇强盗者一样,照顾今日的露宿者,人们会有何反应?
5.如果你守斋40天之后,魔鬼叫你运用一切本来就是属于你的权利或能力,来饱餐一顿,你会照做吗?
6.如果天主不立即应允你的祈祷,在一段时间之后才按你所求的赐给你,如何?
7.如果全世界只得你一个人,你认为耶稣肯为你死在十架上吗?
8.如果我(或万一我不)照足圣经所说的去做,情况会如何?
9.万一天主不肯救赎世界,我们的命运将会如何?
9.参考图表:
1.《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http://www.sbofmhk.org/)于1975年编着,当你不明白圣经上某词语时,可在这部《圣经辞典》查到它的意思。
2.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40-60年代给整部圣经,编写了一套既详尽又易读的中文圣经注释,这套书旧约共有八册,分别是:《梅瑟五书》、《旧约史书》上册、《旧约史书》下册、《依撒意亚》先知书上册、《耶肋米亚.厄则克耳》先知书中册、《达内尔.十二小先知》先知书下册、《智慧书》及《圣咏集》,新约则有三册,分别是:《福音》、《宗徒经书》上册及《宗徒经书》下册。此外,该会韩承良神父于1980年代开始,陆续重新注释圣经各卷,并加入圣经学界的新资料,以单行本发行。
3.《信仰旅程——新旧约圣经自修课程》(全套共四十册),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80年代翻译及出版,它给圣经内差不多每一部书的主要经文,提供深入浅出的注释及有关的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资料,而每册结尾的部份还给读经小组建议不少分享题目。
4.《天道人语》(全套共廿四册),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80年代翻译及出版,这套书比《信仰旅程》较为精简,也是深入浅出地讲解圣经内新旧约各书的内容、重点及有关背景,有助读者了解经文的意义。
5.《救恩史──从耶稣到亚巴郎》,示编委会于1987年出版,此书分「旧约」、「耶稣基督」及「教会」三个阶段(或时代)来介绍圣经,「旧约」和「耶稣基督」的部份比《信仰旅程》及《天道人语》更精简概括地介绍整个旧约和四福音的内容及有关背景,「教会」的部分则从礼仪年弥撒读经的安排来讲论。
6.《清泉掬水》(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1995-1997年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福音经文释义。
7.《荒漠燃荆》(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1998-2000年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第一篇圣经经文释义。
8.《驼铃牧心》(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2001年起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第二篇圣经经文释义。
9.《圣经中的制度和习俗》,由思高圣经学会出版,是韩承良神父于1982年编着的佳作,书内介绍以民的各种制度和习俗,逐项讲解,详细清楚。
10.思高圣经光盘,除有全本中文圣经(思高版)和《圣经辞典》外,并具备「搜寻」和「串珠」功能。
11.以上介绍的,只是天主教内其中几套中文圣经注释而已,其余的可在香港的公教进行社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