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哲修神父同行
作者:李哲修
圣地之恋(一)
何等福份 机上点滴 有惊无险 白冷途中
主诞堂里 堂里堂外 惨绝人寰的悲剧 悲从中来
爱得多被爱得也多 他们往坟墓去了 什么是真理 圣母坟前的沉思
醒寤祈祷罢 看,祂多么爱他    
圣地之恋(一) 何等福份
    由于从小生长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的家庭里,从父母的囗中早就听到了不少有关耶稣的故事;在主日学里,在神父及修女的谆谆善诱之下,对耶稣的生平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进了修会之后,由于朝夕不断默思吾主一生的奥迹,使我对祂产生了非常深挚的爱慕之情。而当我们那样地爱慕另一个人的时候,很自然地对与他有关的一切,都会不期然地产生一种渴望去了解的心态。那怕只是与他有关的一草一木或片言只语,为我们来说,也都会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我们无法抗拒。

    「巴勒斯坦」,这块被天主称为「流奶流蜜」的「许地」,不但为每一位天主的选民所向往,也是许多人士愿意前去游历的地方。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充满了太多传奇与神秘的色彩;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印下了人类救主那无数爱情的足迹与芳踪;也许,更有一些对政治与历史有兴趣的人士,会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踏上这块土地,急欲揭开这被称为「福地」,但却又连年炮火弥漫、遍地血腥、哀鸿遍野的谜团。

    从小的时候,对这片遥远的土地,在小小的心田中,早就萌发着一份向往;年事稍长,对它的渴望之情更是有增无减。但是,当时连做梦也不会梦到,在今生今世我也会有这个福份,踏上这块土地。但是事实却摆在跟前,因为明天,当我结束了七天的巴黎之行,挥别花都之后,我即将展翅,飞向它的怀抱里去。怎能不令我感到欣喜万分呢!

    也许由于心中洋溢着那兴奋欣喜之情吧,竟使我一夜久久无法成眠。

    翌日清晨,传入耳里的远处教堂清脆的钟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梦境中唤醒。我立刻一跃而起,看一看手表,已经是六点钟了,离去飞机场只剩下一个钟头的时间而已。于是赶紧洗把脸、刮胡子,就直奔小圣堂去。因为我有一个习惯,每次有远行,都希望行前能做一台弥撒,祈求天主保佑一路平安;特别是领了「旅途的神粮」──圣体──之后,心情就会显得愈发平静。因为有主同行,心中就笃定多了。诚如圣咏第二十三篇第四节上说的:「纵使我应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与我同在。」今日科技已经非常发达,医疗也已经进步了许多,再加上物质生活的程度也提高了不少,因此人类的寿命也相对地延长了许多。例如在我们自由宝岛,平均的寿命已高达七十多岁。因此,有许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死亡的威胁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了。就某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死神离我们仍是很近。只不过它现在是借着不同的形式来夺去我们的生命罢了。例如污染的空气、刺耳的噪音、过多的营养、车祸、癌症、肝炎……。更何况天还有不测风云,人也有旦夕的祸福。我们对生命的安全实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也永远不会有绝对的保障。就在两个礼拜前,我参加了本堂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的殡葬弥撒。

    他的父亲于十七年前就撒手人寰了。留下寡母带着两位年幼的姊姊和他含辛茹苦地度日。高中毕业后他以第一志愿考取人人羡慕的台大经济系;今年暑假更以高分考取台大经济研究所。他除了功课好之外,更拥有一颗爱心和一股服务热忱。暑假期间,他到万里天主教中学生活动营地,担任六个星期的辅导工作。夏令营结束的次日,他们几位辅导员相邀再度前往万里,准备好好休息一天。但是他万万也没有料到,这趟去他已经是再也无法活着回来了,因为那是一次「死亡之旅」。他竟然死在万里的海中,结束了只不过二十三岁的生命,一个礼拜后变成了一坛骨灰。

    在殡葬礼仪中,眼见他那位命运多舛,白发苍苍,无语问苍天的老母时,此情此景,恐怕只能以「情何以堪」来形容了!

    不久前,在菲律宾引起了空前大震撼的反对党党魁艾奎诺被刺事件,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他返国前对记者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他这一次回国是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志与决心。因为他是一位早被政府判决死刑的囚犯。可是他那里会想到,死神来得比他所想象的时间还要早得多。因为当他刚一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剎那,性命也从此结束了。

    近日来在国际间掀起了反俄热潮的韩国七四七民航机,在库页岛上空被俄机击毁的事件中的二百六十九位乘客,那里会想到那也是一次「死亡之旅」呢?他们又怎能料到竟会被俄国的火箭击毁而丧生呢?

    但是,这一切没有人能料到的悲剧,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它们不是都在告诉我们:「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真实性么。

    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第十六节至第二十节,给我们记载了耶稣所讲的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富人,他的田地出产丰富。他心里想到:我可怎么办?因为我已没有地方收藏我的物产。他遂说:我要这样做:我要拆毁我的仓房,另建更大的,好在那里收藏我的一切谷类及财物。以后,我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财物,足够多年之用,你休息罢!吃喝宴乐罢!天主却给他说:胡涂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灵魂,你所备置的,将归谁呢?」

    在这个譬喻里,耶稣不是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身外之物原不可恃么?因为它们在我们生时并未带来,死后同样也无法带走。因此,我们不应仗恃身外之物,做为长寿百岁的凭借。因为死亡的来临,往往并不会事先通知我们的。这也是为什么,耶稣要再三再四地提醒我们说:「所以,你们要醒悟,因为你们不知道:在那一天你们的主人要来。」﹙玛廿四﹚

    因此,我们常常应该准备好自己的灵魂。一旦天主召唤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平安地去见祂而了无遗憾。

    圣类思.龚撒格幼年时,有一天正在玩皮球时,有人忽然间问他说:「类思啊!如果你知道,天主现在要收你的灵魂的话,你将做什么呢?」类思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回答他说:「没什么!我继续玩我的球啊!」圣人的回答从表面上看,好像对于自己的灵魂与身后漠不关心,但事实并不如此。他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他经常准备好自己的灵魂,随时随地可以去见那万军的上主。类思的榜样是多么值得我们效法啊!

    做完了弥撒,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平安与宁静。匆匆吃过早餐,就在沈神父和法籍黎神父的陪伴下,搭出租车到法航的候车站,然后转搭去机场的公车。在法国,车费相当贵。例如从候车场到机场,每人就得花十一个法郎。

    当日的巴黎只有两个机场:「戴高乐第一机场」及「欧丽机场」。前者是除了法航之外所有飞往法国的国外班机所使用的机场。当年在法国投奔自由的姜友陆,就是在那儿降落的;而后者则是由法国飞往南欧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短程班机所使用的机场。现在已多了一个机场,名为「戴高乐第二机场」,于去年三月二十八日才开始启用。是法航专用的新的国际机场;也是全世界最新的国际机场。据说只要十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通关了。所以享有世界通关速度最快的航空站的美誉。

    我当日去的是「戴高乐第一机场」。从市区乘车去,大约花了四十分钟。到了机场后,我马上办手续及排队接受行李检查。没想到检查竟是那样的严格。我随身携带了一架照相机,检查人员把它拿去检查还不够,还「喳」一声按下了快门,自白浪费了我一张底片,令人心疼。在每件行李的外面还都加上了封条。检查之严,可说是前所未有。当然,这为受检的旅客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但是想一想,毕竟这也是为了旅客的好处与安全,于是也就接受了。在劫机事件层出不穷的当日,这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机场扩音器传来提醒乘客登机的播报,于是我跟两位来送行的神父一一握别,也特别向沈神父致谢,感激他多日来的细心照顾,并相约不久之后在国内再见。就这样地,我登上法航的飞机,挥别了浪漫的花都,飞向另一段朝圣的旅程。
圣地之恋(一) 机上点滴
    飞机起飞之后,我由于早晨起得早,又要在一个小时内做弥撒、用早餐及赶往机场,所以根本找不到时间做默想,因此就利用起飞后这段时间,开始祈祷。

    由于从小就被灌输天主「住在天堂」及「天堂是在天上」的观念,所以祈祷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喜欢抬头望天,好像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天主似的。如今身悬高空,离苍天近多了,自然就有天主离我更近的感觉。

    而事实上,那只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如果要说得更正确一点儿的话,恐怕以「错觉」二字来形容,更为恰切。因为天主是一位无所不在、处处都在的天主。祂更在我们的心中。这也是为什么圣保禄宗徒在他写给格林多教会的书信中的第六章第十九节处要这样地告诉我们:「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圣神的宫殿,这圣神是你你们由天主而得的……」﹙格前六﹚教会史上闻名中外的圣师奥斯定,曾感慨地向天主诉说:「主啊!为什么在我内,而我却到外面去寻找呢?」此刻,心中虽然亟愿祈祷,与主神交密契,但是机舱内服务人员到处走动,再加上邻座闲聊及喧笑声,让人感到很分心,所以只好缩短祈祷时间。

    我原是闭着眼睛祈祷,现在既然无法继续下去,只好把眼睛张开。这个时候才发觉坐在旁边的乘客是一对中年的法籍夫妇。由于他们懂点英文,所以我就跟他俩聊开了。

    从他们口中,我得知他们这次圣地之旅是完全免费的,因为他们刚中了一次头彩,奖品就是两张免费去圣地游览的来回票。从他俩的语气与说话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骄傲,甚至把这次旅行视为来自上天特别的降福。

    见到他们那份喜不自禁之情,让我也被感染得欢愉起来。同时,我心里在想,今日社会上有很多摸彩和中奖的机会,如果也能有到天国游览的彩券的话,那该会是多么美好呢!

    当我们正交谈得兴高彩烈的时候,无意间见到在走道的那边座位上,坐着两位看似隐修院的修女。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试着用英文想跟她们聊聊。但是她们却「有听没有懂」。坐在她们旁边的一位女士,可能是见到我们指手划脚了老半天,还是无法沟通,而显得着急时,她遂自告奋勇地当起我们的翻译官。原来她是这两位老修女的护从。田为她懂英文,所以我才能够跟那两位修女聊聊。

    她告诉我说:「这两位修女是加尔默罗会的修女。这证明我对她们的第一个印象并没有错。她接着告诉我说:这两位修女都是法国人,其中较年长的一位正庆祝她进会五十周年金庆。这一趟到圣地朝圣,即是修会替她庆祝的另一项活动。

    听了这个消息,使我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感到意外的是,过去被目为一辈子足不出户的隐修院的修女,现在竟然能出来朝圣了;惊喜的是,在隐修院里也能有如此般富于人情味的安排。

    当那位年长的修女知道我是神父时,竟透过那位翻译,向我表明要以拉丁文和我沟通的意愿。但是我竟然无法接受她的挑战。那种场面绝非仅以「尴尬」两字就能形容的。当时的我,恨不得舱底下有个洞,好立刻钻下去,即使掉入海中喂鲨鱼也在所不惜。因为丢的不只是自己的脸而已,而更是丢尽了咱们中国人的脸。想当年在初学院及文学院时,可以用拉丁文跟教授聊天,并且在餐厅里讲道理,而如今却连开囗都不敢。真是惭愧至极。还好,那位修女很有爱德和包涵的功夫,没有再坚持下去。否则就会演变成「逼人太甚」了。不过,我们还是透过翻译,聊得相当的愉快。事隔九年了,未知当日在机上萍水相逢的那位老修女是否别来无恙?当日的圣地金庆之旅,是否玩得愉快而又获益良多?如果她还健在的话,恐怕已在进行筹备入会六十年的大庆了吧!祝福您,可敬的修女!

    飞行了两小时之后,飞机在罗马机场停留了四十分钟,我们继续飞行的人,一概不准离开机舱。当然又是为了旅客的安全了。这也难怪,因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是一个多事之地,严格一点更好,为的还是我们的好处。

    大约下午一点钟左右,飞机继续航行。机外艳阳高照,只见万道金光闪闪发亮,从窗外直射进来,让人不敢正视。此刻,服务人员开始侍餐。原是相当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归于沉静,只听见刀叉之声此起彼落,大家正在那里埋头,努力加餐饭。

    吃过中餐之后,旅客们开始或闭目养神,或梦周公去了。我由于仍无睡意,遂决定趁此安静片刻,把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给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执笔为文时的参考。

    出国之前,有一位喜欢爬格子的修士,特别送给我一本创意社编,由学海书局出版,名为「我的作品」的小日记本。由于事先知道将有这趟圣地之旅,所以一年多来一直把它珍藏着,准备到圣地之后才用。

    此刻,我伸手到旅行袋里去,在隐蔽的一角,摸到了存放了一年多的这本小册。拿在手里的剎那,双手竟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了起来。我心里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对此趟圣地之旅渴盼已久,而如今竟梦幻成真,怎能不令我感到莫名的心喜与兴奋呢?

    原子笔在纸上尽情地滑落着,时间也在不知不觉间飞逝而去,我竟跌入了「人物两忘」的境界,久久没有意识到周遭所发生的一切。舱内仍是一片沉寂。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直到邻座那对夫妇午觉醒来,才把我给拉回到现实。我看看表,时针正指着四点整。我看看窗外,照理说,此刻天空还应该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窗外竟已是晚霞满天,景色与先前的已截然不同。原来,此刻在以色列已是傍晚时分了。

    我被窗外的景观紧紧地吸引住。在陆地欣赏日落,由于有山水花草陪衬,所以景致显得艳丽多变;而在高空欣赏落日,脚别有一番情趣。在无垠的空际里,晚霞是惟一的主角,在那儿尽情地展颜,显示出她的千娇百媚。我们的飞机飞行在落日的余晖中,就像是一只蝴蝶,穿梭在竞艳的万花丛里,怡然自得。

    渐渐地,飞机下降了,我见到下面闪闪发亮的海面,像一位穿着一袭缀满了亮片的舞衣的少女,在那儿漫舞着,吸引着围观者的注目。偶尔见到几艘小船,在那儿慢慢地移动着。此情此景,真是一幅「渔舟晚唱」的好画!在大家提心吊胆的心情中,飞机平安地滑落在跑道上,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算平静了下来。我赶快在心中向上主唱出感恩及赞美之歌。感谢护佑我们一路顺风,平安无事;也赞美祂创造的奇妙神奇。
圣地之恋(一) 有惊无险
    到达机场之后,由于天色渐黑,所以乘客都想早点儿办完入境手续,好早些回家和亲人团聚,或找家旅馆投宿。

    为一位初次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旅客来说,夜里找地方并不方便,但是由于我事先已订好由方济会经营的客栈的房间,所以心里很笃定,并不急着想离开。所以就慢慢地排队等候。

    在特拉维夫机场办手续,真是奇慢无比。是我在其它国家所没遇到过的。这趟飞机的乘客并不算多,照理说很快大家郡可以过关了,只是机场工作人员那种漫不经心的处理事情的态度,耽搁了许多时间,让人感到不耐而又无奈。

    看到他们那副「职业面孔」,让我心里有不少感触与联想。在我们的社会里,不是也有许多跟他们一样的人吗?有多少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换句话说,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生活的费用或养家。这样的人容易产生一种心态,认为我只要做完分内事就好了,做得快些或慢些又有什么差别。

    谈到「职业面孔」,马上就联想到几年前在公路车上见过的一张车掌小姐的面孔来了。

    那是一天清晨的时光,我有事必须外出,所以就上了一部公路车。上车时,就直觉地感到那位车掌小姐的脸色有些不对劲。但是由于平时常见到这种脸色,也就见怪不怪了。

    车过数站之后,上来了一位中年男士。记得他上车时是一副「高高兴兴地出门」的神态,但是他万万也没想到,他今天会沾上霉气。因为那位车掌小姐打从他一上车开始,就没好脸色给他看。当时我坐在后座,冷眼旁观地注视着事情的发展。只见他向车掌买票时,车掌以凶巴巴的语气问他:「要买到那一站?」那位乘客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好像被浇了一头冷水,当时就楞在那儿了。只见他一脸不解的样子,责问车掌小姐到底是怎么回事,竟莫名其妙地对乘客这么恶形恶状起来。经他这么一问,车掌小姐的脸是拉得更长了。

    当然,工作的单调与负荷,容易造成不耐与烦燥。但是你既然吃这行饭,就得努力善尽职责,毕竟乘客花钱买票上车,不是为你那副晚娘面孔来的呀!

    写到这里,忽然间又忆起了一件往事来了。

    那是多年前一天日正当中的时分,我乘的公车路过信义路东门国小前的一站。只见当时在该站等车的,只有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童。由于我正坐在离司机不远的一个座位上,所以对于所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那位司机虽然明明看到那个在艳阳下候车的小孩,但是却理也不理地踩足油门飞驰而去。只见他是一副毫不在乎的神态;而车外的那位小学童,竟是一脸的不解。古人云:同情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时我心里在想:如果别的司机也这样对待他的孩子的话,他又将作何感想呢?孩子何辜啊!

    当时,在耳际响起的是耶稣的话语:「你们为最小兄弟做的,就是为我做。」正因为如此,所以为基督徒来说,我们服务的态度应当与一般人有所差别才是。因为在我们所服务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主。

    在队伍里等了老半天,终于轮到我了。好不容易办完手续,拾了行李就想往外跑。当我一脚正要跨出机场大门时,突然略有所悟地站住了。因为我心里在想:此刻所站的地方,不正是几年前被日本「赤军连」蹂躏过的那块血地么?

    于是,我放回手中的行李,回头再走进机场办事处去,为的是要在这块被无辜者的血所染过的地力作一次巡礼与追悼。

    墙上与地上的血迹,虽然早经洗去,但是却永远洗不掉那令人发指的罪行,与那些惨死的无辜者的亲人淌在心头的血滴呀!

    看到墙角仍隐约可见的血迹,冥冥中,我似乎听到「赤军连」疯狂的枪声,及那批无辜的波多黎各朝圣者的惊恐哀号声,在空中回荡着。是那样尖锐得让人不寒而栗。难道那批刽子手真的在干下这种滔天大罪之后,一辈子还能够心安么?虽然只是冥想,但是已令我无法消受。所以赶紧拎着行李,头也不回地径自冲到外面去。我只能说,那是一种很恐怖的感觉!

    出得门外,有出租车司机来兜生意说,只要一个人花三块美金,就可以和别人合搭一部车子去耶路撒冷。我想:坐出租车固然方便,但是我又不急着走;更何况屈指一算,三块美金也得一百多块新台币。还是老原则,能够不花的还是省点更好。于是只好等公车去了。

    在等车的时候,遇到一位看似西方人的中年男士,我就用英语试着与他聊天。他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当日到此地开会。我们一直聊下去,而且聊得很愉快。由于我曾在他的国家住过一年多,所以可以聊的东西不少,也感到相当亲切。

    此外,我又遇到一对年轻夫妇。先生名叫塞巴斯底盎,太太叫玛丽莲。想来他们该是来此度蜜月的吧?塞巴斯底盎是西班牙人,我正巧又曾到过西班牙好几个地方,所以跟他们也聊得很投机。真没有想到,旅游不但可以增广见闻,而且还可促进人际关系哩!真是好处多多。

    从特拉维夫搭公车去耶路撒冷城,需要七十分钟左右。公车虽然老旧,但是只要走得动就行了,管它那么多干什么。由于已经入暮,所以车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乘客。我平日喜欢挑坐前座,好欣赏一路的风光。今天既然是第一次来以色列,当然更应该坐前头,好欣赏个够。

    车子发动之后,一切看似没有问题。我则东张西望地眺望着窗外的黄昏景色。只见路旁树木苍郁,田里盛开着一朵朵的大花。由于天色已暗,无法辨出是什么花,一直到离开以色列的当天,才在归途中看出是向日葵来。

    可是,当我正努力地辨认窗外景物的时候,车身开始有点儿摇幌起来。敏感的我立刻下意识地认定,一定是司机在打盹了。我赶紧回头一看,果然不错,老司机正在那儿大打呵欠。这一下可把我给弄得心神不安起来,再也没有心情去观赏窗外的风景了。

    我睁大双眼,紧紧地盯着他,我心里在想:如果情况再恶化下去,那只好去摇一摇他了。如果有必要的话,揍他一拳也不为过。当然,一天开车下来,此刻必是疲劳不堪,但是不管怎样,还是以旅客安全第一为是,怎可掉以轻心。

    可幸,这位老司机大概老于此道了,所以赶紧把搁在他前面的那架老爷收音机打开,把音量调到最高。虽然声音非常刺耳,音乐又不优美,但是在生命安全与噪音两者权衡之下,也只好认了。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岂不哀哉!只是老先生在噪音刺激下,连连照打呵欠不误,令人不安。

    感谢天主!车终于抵达耶路撒冷了!那真是一趟有惊无险的旅程。我赶紧第一个跳下车来,这个时候才发觉自己的双手竟有点儿冷冰冰的。不知道刚才细胞死了多少呢!

    下得车来,四顾茫然。可能是由于刚才紧张过度,所以一下车就赶快钻进一部出租车去,大概下意识里认为只要赶快到客栈就心安了吧。而站在一旁的那对年轻夫妇却一副茫然的样子。原来他们根本没有订旅馆。在爱心的催迫下,我只好拉他们一把,把他们带到我要去的那家客栈去安顿了。

    到了客栈以后,负责的神父对我表示欢迎,并且也乐意地给了那对年轻夫妇一个大房间。顿时,我可以看到他们脸上浮现笑容。搁下了行李,我们一行三人相约去逛街,欣赏圣城的夜景。十时左右,返回客栈,洗个澡,就准备入寝了。可是整夜回教寺里钟楼上的钟声不辍,令入无法入眠。
圣地之恋(一) 白冷途中
    翌日清晨六点钟,迷迷糊糊中被嘈杂的人声给吵醒过来。原来是客栈里的其它旅客们起得早,正准备出门游览去了。我曾尝试着再跌入梦乡,但是在床上辗转很久,不晓得数了几千只羊,就是再也睡不着,所以干脆爬起来,洗把脸,好外出走走。昨晚因为一到达客栈,就丢下行李去逛街,回来后天色已晚,洗过澡就上床了,所以对客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根本没空去细看。今早,趁吃早点的时候,顺便到处浏览一番,才发现它盖得古趣盎然。看门的还是一位阿拉伯人。由于他不懂英文,我对阿拉伯文更是无宰羊,所以只好手脚并用带傻笑地跟他比划了一番,意思意思。

    吃过相当丰富的早餐之后,我就离开客栈独自径向「观光指导中心」去了。在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如果不愿意花大钱参加集体游览的话,要份地图,然后按图索骥是惟一的办法了。

    名作家殷颖牧师曾数次到过巴勒斯坦这块神圣的土地。他在「耶稣的脚印」一书中,用以下的几句话表达出他初临这块土地时的感受。他说:「当我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第一个冲动是想将鞋子脱下来,因为当初摩西在圣地看见异象的时候,上帝就曾吩咐他说:﹃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在上帝的威严与慈爱交识的感受中,好像有一种回归故土的感觉。」

    此刻,当我跨出客栈大门,一脚踩在坚硬的石版路的时候,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氛顿时向我涌来,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虽然我并没有像殷牧师想效法当日梅瑟脱去鞋子的冲动,但心灵此刻所遭受的震撼,相信并不亚于他才是。

    面对着这个矗立在犹太丘陵上的圣城,一时千情万绪涌上心头。我又一次地被投入了时光的隧道里去了。

    耶路撒冷,这个为昔日美索不达米亚、爱琴海、埃及,和小亚细亚四大文明区所围绕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各方亟想争取之地,因而战祸连绵,再加上希腊与罗马文明在该地区的蓬勃发展及基督宗教与回教的流风所及,在这里遗留下了无数古老的遗迹。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种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一种很特殊而又复杂的风貌。置身其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心情。

    耶路撒冷更是一个三重的圣地,对于犹太教徒来讲,她曾是历史上伟大君王达味的国都;也是撒罗满王建造圣殿的所在地;对基督徒来说,她是耶稣受难、死亡及复活的地方;对于回教徒来说,她是圣人的所在地,也是先知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

    一想到就在这块充满了神奇的土地上,我将度过我生命中十天宝贵的光阴时,那种兴奋与心喜之情,实在是无法用笔墨来加以形容的。

    没走多久,就来到了「观光指导中心」。在那儿,我遇到一位负责的修女,遂向她请教如何善度这短短而又宝贵的十天。

    修女不但提供给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同时还送给我一张印刷精美而又详细的圣地地图。当我打开这份地图一看,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因为以往读圣经时,常感到一些困扰。除了觉得旧约中的人名难记之外,就是一点儿地理概念也没有。只知道许多地名,但是到底在那里,就毫无所知了。现在既有这样一张地图,一目了然,心中真有一份欣喜之情。尔今尔后,读起圣经来,必会感到兴趣大增,获益良多了。

    也就在这高兴的当儿,心中未免也产生了一丝的贪念。一方面是由于这份地图的确印刷得太精美可爱了,让人有不忍释手之感;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想:如果别人也能有这样的一张地图的话,读圣经时不是也会得到很大的帮助么。

    于是,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向修女请求说:「修女啊!我是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可以向您多要几张,好回去赠送给亲友呢?」可能是被我的真情所感动,或是更由于看到我一脸近乎哀求的表情罢,修女竟慷慨地多给了我好几张。当我接到手中的那一霎那,真是又高兴,又感激!连连向她道谢,并求天主降福她的慷慨。

    离开了中心,从地图上发现白冷城离耶路撒冷竟是那般的近;而白冷,这救世主诞生之地,又正是我急欲前去拜谒的地方,于是在路人的指点下,花了拾元跟其它的旅客雇了一部出租车前去。

    由于与其它乘客语言不通,所以一上得车来,我就闭目养神。但是不知不觉间,思绪竟飘回到旧约米该亚先知的时代里去了。

    此刻,耳际响起的,是先知对默西亚将出于何处的预言:「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郡邑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出生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祂来历源于亘古,远自永远的时代。因此,上主必将遗弃他们,直到孕妇生产之时,那时祂兄中的遗民必将归来,与以色列子民团聚。祂卓然屹立,以上主的能力及上主祂天主之名的权威,牧放自己的羊群。祂将获得安居,因为祂必大有权势,直达地极。」﹙米五1-3﹚当人类的始祖抗命而未能立刻悔改之时,天人的关系已因着他们的罪而遭到严重的破坏。此后,旧约中的人民,犹如生活在死亡阴影之下,好像已见不到永生的曙光。可幸,仁慈的天主给了他们一线希望。那就是祂将派遣祂的惟一圣子来拯救沉沦的人类。为此古约时代的人民,就以久旱渴望甘霖的心情,千盼万盼救主早日的来临。而先知既然早已预言默西亚即将出于白冷,因此,白冷就变成了人类得救的「希望之地」。

    如今,我竟有幸,即将踏入这被称为「圣地中的圣地」,那份欣喜之情,读者当可想而知了。
圣地之恋(一) 主诞堂里
    途中,我曾张开眼睛,向窗外眺望,想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想象中,我们也许很容易以为犹大是块非常肥沃之地,而且物产丰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因为此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苍白的沙碛。原来,犹大竟是以色列最为荒凉贫瘠之地,土质很差,根本不宜耕种。如果以“寸草不生”四个字来形容它大部分的土地,也不为过。

    但是,说也奇怪,在这样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却能长出结实累累的葡萄美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因为在犹大,除了冬天有雨水之外,整年都是处在干旱的情况之下。因此,葡萄所能汲取的惟一水份,就是露水了。仅靠清晨露水的滋润而结出葡萄,实在有点儿叫人不敢相信。但是当你眼见那挂在葡萄枝上一串串美果的时候,你又不能不信那是真的了。

    平常我们所见到的葡萄树往往是爬在架子上的多,但是在这个地方,却多是在地上蔓生着的。据说葡萄还是犹大地唯一的农产品呢!

    看到葡萄就让人记起了旧约创世纪第四十九章,雅各布伯临死前所给予他那十二个儿子的祝福来了!其中对犹大的祝福是这样的:“犹大!你将受你弟兄的赞扬;你的手必压在你仇敌的颈上;你父亲的儿子要向你俯首致敬。犹大是只幼狮;谁敢惊动?令牌不离他脚间,直到那应得令牌者来到,万民都要归顺他。他将自己的驴系在葡萄树上,将自己的驴驹拴在优美的葡萄树上;在酒中洗自己的衣服,在葡萄汁中洗自己的外氅。他的双眼因酒而发红,他的牙齿因乳而变白。”﹙8-12﹚听圣祖雅各布伯昔日对犹大的祝福,再印证今日遍地结实累累的一串串葡萄美果,我的心中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据说圣祖对其他儿子的祝福,也都一一实现了。在这件事上,不但让我们看到天主在冥冥中的照顾,也更增加我们对上主的信心。

    在沉思中,车子已驶进白冷了。

    呈现在跟前的景象,与先前途中的截然不同。“主诞堂”,这么雄伟壮观的圣堂,好像突然间从地平线浮出来一样,让人感到惊奇赞叹,急欲前去一探究竟。

    付过车费,我几乎是“冲”出出租车。双脚在石板路上奔驰,双眼却不由自主地被矗立在堂顶上那两座高耸的钟楼所吸引着。霎时间,我似乎听到了钟声齐鸣。清脆的钟声在白冷的晴空里不断地回荡着、扩散开来……。每一声钟响,都给我唤回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也给我贫瘠如犹大地的心灵,注入了无限的温馨与希望。我默默地向上苍祈祷着:但愿这次的莅临,也能在我这荒芜的心灵里,生长出如葡萄般的累累果实。

    当我一步步奔近圣堂时,心情却突然间由轻松而变得紧张起来,固然一方面是由于圣堂那坚实如碉堡般的高大石墙所带来的一种压迫感所引起;但是我心里明白,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此刻,我已临近了两千年前救主诞生的地点。我的心跳继续在加剧着,它几乎要从我的胸中迸裂出来一般。

    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踏着微微抖颤的步伐,我终于来到圣堂地下的石穴中。

    要到救主诞生的岩穴,必须拾级而下。见到墙上有皮革裹着,令人心生好奇。据说该地从前曾经遭到火灾,所以用这种方法防火。当时听在耳里,真是信疑参半。

    我原计划先好好在救主诞生地作一长时间的默想与瞻仰,但是一到那里,正遇到两位外籍神父准备在马槽堂的祭台上举行圣祭。他们一知道我是神父,所以就热诚地邀请我与他们一齐共祭。在盛情难却之下,我欣然地参与了他们,向万军的上主献上最崇高的祭礼。只是这原应是一台极庄严、神圣而有意义的弥撒,结果却有点儿草草了事,更成了一台相当形式化的祭献。原来,这两位神父念弥撒经文,念得快极了,让我有点儿追赶不及的感觉。跟着“跑”就已够你累了,遑论什么祈祷呢!如果是我自己做的话,必然会以默观的方式,做做停停,让救主诞生的奥迹,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早知道他们会这么草率,干脆不参加共祭,改望弥撤算了。

    弥撒后,我心里虽有不满,但仍然表现大国风度,频频向他们点头致谢。经过寒喧之后,才弄清楚他们当中有一位是来自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的会士;另一位是来自纽约教区的美籍华特神父,他当日到以色列是为庆祝晋铎二十五周年纪念。往后我跟这位神父还继续交往过几次。

    辞别了他们之后,我重返马槽堂,准备一了在那儿长祷的心愿。

    可是,事与愿违。因为当时来来往往的游客多如过江之鲫。讲话声、喧闹声不绝于耳。特别是那些以纯观光为目的的游客们,更叫人感到难耐。向导只一味地像放录音带一样,背诵着圣经上所记载的有关救主诞生的事迹;只有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更缺少那份应有的虔敬。看在眼里,令人感到无比的难过。因为他似乎在讲述一位与他毫无相干的人物;而听众也只不过是在聆听一位历史上的人物罢了。他们又怎么能懂得耶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大道理呢?

    我默默无语地端坐在靠近马槽的石阶上,想着人类的无知与可怜。若望福音序言降生为人的话语悠然在耳边响起:“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祂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祂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祂。祂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祂。”﹙9-11﹚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嘘良久。

    也许是好天主为安慰我这位来自远方的游子罢。正当我感到难过的时候,有两个团体接踵而来。他们的领队都是神父。看到他们那么虔敬端庄地肃立在那儿祈祷的神态,真令人起敬起畏。从他们祈祷的样子,不难认出他们大概是来自美国的某些圣神同祷会的教友们。

    当时,在那儿参观的一位先生,问旁边的人说:“在这儿是不是应该把我的帽子脱掉呢?”然后他又自问自答地说:“当然啰!这表示对别人宗教的尊敬么!”从他的语气与表情,一眼可以看出他一定不是基督徒,不过他那种尊敬别的宗教的态度和精神,却不由得不让人感动。我心里在想,如果每个人也都有他这种态度的话,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谈一定比较容易多了。我们是多么容易把自己所信的宗教提高,而贬损他人的宗教啊!

    名演员,也是热心教友的郎雄先生,就曾向我提起他亲自遇到的一件令他感到不快的事情。他说:“有一次我被基督教邀请去拍一部短片。因为是社教片,所以我就欣然答应了。但是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所以要求邀我的人不要公开宣布我是一位天主教教友。可是后来还是被他们知道了。你说气不气人?当时有位基督教教友,一听说我是教友,竟当众大声对我说:天主教『也』能得救。当时真把我气坏了。结果还是跟他辩了起来!”

    在“合一运动”正大力推行的今日,宗教人士如果都能具有一颗谦卑之心、多一些的爱德,和尊重他人信仰的态度的话,相信前途一定会更美好的。

    当朝圣者及游客络绎散去之后,狭窄的地方只留下我独自一人。于是我重新收敛心神,好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二千年前救主降生的伟大奥迹里去。
圣地之恋(一) 堂里堂外
    由于一到主诞堂就马上参加两位神父的共祭与做个人默祷,所以还没看清楚岩穴中的一切。现在正好可以到处逛逛。

    主诞生的岩穴基本上分两部分:主诞生的祭台及马槽堂。在石阶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半圆形的大理石的壁龛,并不高。在这地面上,镶着一颗闪烁发亮的银星,共十四个角。在星的上面用拉丁文刻着“基督在此诞生”的字样。据说这是第二颗星,因为第一颗曾失踪过。不过这仅是传说呢?或真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星的中间是空的,不晓得里面藏的是什么玄机?在星的后面,常放着两只像酒杯的大玻璃杯,也许是长明灯吧!星的上方挂了十来个形式各异的吊壶。不晓得是作何用途?这个地方也是一个祭台,不过布置倒很简单。我们共祭并不在这个祭台上,而是在它右后方的马槽堂里。马槽堂虽以堂称之,但事实上它只能容纳三、五个人而已。非常的窄小。在岩穴的顶上也挂满了许许多多的吊壶,让整个地方看起来更显得神秘而古色古香。不过依我看,这些吊壶并不实用,恐怕只是用来装饰而已。地上还放着三只大而笨重的蜡台,上面燃着好几根蜡烛。墙上挂了好几幅圣像。我由于曾在美国一个东方礼的教堂内举行过弥撒,所以看到这里的布置,并不感到陌生。只是直接地感到不很喜欢而已。因为我觉得,祈祷的地方,特别是圣堂里,布置尽可能越简单越好,太多外在的装饰,容易引人分心,感到心情沉闷。单纯的美,更易激励人举心向上。

    走出岩穴,我独自跑去主诞堂参观。这是此地主要的大堂。当你一踏入堂门时,四排斑驳的石柱马上映入眼帘。让人顿时感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心中油然产生敬畏肃穆之情。可惜的是,这么有纪念性的圣堂,似乎保养得不好。也许,这是故意的也说不定,因为古老的外表,不是更显出它悠远的历史性吗?

    据说在圣堂的地下室中,有一间纪念堂,是纪念第四世纪的一位圣人。他的名字是热罗尼莫;也是第一位把圣经从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译经家。圣热罗尼莫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他说:“不读圣经,就不认识基督。”可以说把圣经与基督徒的关系一语道破。因为基督徒乃是追随效法基督的人。如果不认识祂,又怎能追随祂和效法祂呢?而要认识基督的最好方法,就是熟读圣经。因为旧约是预言基督;而新约则在宣扬基督。基督乃是整部圣经的中心人物。所以要认识基督,就非得熟读圣经,甚至精读圣经不为功。

    只可惜当日我没人作向导,所以根本不知道在圣堂里还有地下室;更有那么一间很值得去的纪念堂呢。否则一定不会错过。盼望来日再有机会旧地重游的话,我必定前往凭吊一番。因为就在这间屋子里,他完成了伟大的译经工作,造福所有的基督徒及许许多多非基督徒。

    在堂内逗留片刻之后,我就离开圣堂,到外面街上去逛。偶然见到有人在堂外兜售纪念邮票,我心想父亲一生喜欢集邮,除了向他所认识的外籍神父们要外,也常寄望我在国外旅游期间,也能替他搜购一些。由于在国内平时不易找到中东一带的邮票,所以我就赶快替他老人家拣选了几套精美的邮票,准备带回去赠送给他,好叫他高兴高兴。虽然买的是廉价货,但是深信父亲会谅解的,因为他所看的不是外表的贵重与否,而更是隐藏在这些廉价外表下的那颗孝子之心。

    买过了邮票,我曾独自继续乱闯。看到对街有一间回教寺,所以就怀着一颗好奇心,并鼓起勇气闯了进去。由于从未逛过任何回寺,所以免不了有些刘姥姥的感觉,一脚就踩进去了。只见那位管理员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向我逼视,示意要我脱去脚上的鞋。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站的地方,是一块圣地呢!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倒退了几步,赶紧脱掉鞋子,然后才进去。

    我对回教虽然仍是一知半解,不过多年前在辅大执教时,曾与已逝世的德籍圣言会会士闵明我神父,去外双溪东吴大学听过介绍回教教义的专题演讲。虽是平生惟一的一次,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想到他们的教义竟然与我们的教义那般的相似。一直到日后读旧约时,才知道,原来阿拉伯人的祖先依巿玛耳也有一半选民的血统呢。

    走笔至此,忽然忆起有一次参加婚宴的趣事来了。不久前,我去吃喜酒,在同桌上认识了一位马先生。他是一位回教徒,可是他说他现在不敢到回寺里去,原来他娶了一位不是回教徒的妻子,子女也没有随他成为回教徒,所以他自认罪恶深重,不配进寺祷告膜拜。

    回人是不吃猪肉的,可是你去吃喜酒,人家是不可能专门为你一个人做素菜的。所以那天喜宴中,只见他坐在那儿发呆,原来他能享用的菜少之又少。

    回教寺内简单得很,没什么好看。所以略为参观后,我就出来,再度溜达去了。这一次是去逛圣物店。

    在罗马时,我就曾采购了一些圣物,所以在此地只是选了一些小圣牌;并特别买了一串好看的念珠,准备带回去送给母亲。买完圣物之后,我忽然灵机一动,遂折回岩穴里去,把圣物放在救主诞生地的地面上,靠那颗银星的地方,亲自加以祝圣,希望吾主看在我这份心意,会特别降福佩带这些圣牌的祂的子民。
圣地之恋(一) 惨绝人寰的悲剧
    步出主诞堂,再次走在白冷的街道上,感到有点儿茫然不知所适。就在这个时候,耶肋米亚先知的话语突然间在耳际响起:“在辣玛听到了声音,痛哭哀号不止;辣黑耳痛哭她的子女,不愿接受人的安慰,因为他们不在了。”﹙玛二18﹚。这才蓦然记起,此刻所踏的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在两千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惨绝人寰的血案。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婴孩,竟因着一位暴虐而又好猜忌旳君王而被杀害了。

    于是,我赶紧再回到主诞堂外的空地上,找个比较僻静的角落坐下,翻开手边的圣经,慢慢地念着玛窦福音第二章:当黑落德为王时,耶稣诞生在犹大的白冷;看,有贤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那里?我们在东方见到了祂的星,将来朝拜祂。”黑落德王一听,就惊慌起来,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惊慌。他便召集了众司祭长和民间的经师,仔细考问他们:默西亚应当生在那里?他们对他说:“在犹大的白冷,因为先知曾这样记载:‘你犹大地白冷啊!你在犹大旳郡邑中,决不是最小的,因为将由你出来一位领袖,祂将牧养我的百姓以色列。’”于是黑落德暗暗把贤士叫来,仔细询问他们那星出现的时间;然后打发他们往白冷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婴孩,几时找到了,给我报信,好让我也去朝拜祂。”他们听了王的话,就走了。看,他们在东方所见的那星,走在他们前面直至来到婴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他们一见到那星,极其高兴欢喜。他们走进屋内,看见婴儿和祂的母亲玛利亚,遂俯伏朝拜了祂,打开自己的宝匣,给祂奉献了礼物,即黄金、乳香和没药。他们在梦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里,就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他们离去后,看,上主的天使托梦于若瑟说:“起来,带着婴孩和祂的母亲逃往埃及去,住在那里,直到我再通知你,因为黑落德即将寻找这婴孩,要把祂杀掉。”若瑟便起来,星夜带了婴孩和祂的母亲退避到埃及去了。

    黑落德见自己受了贤士的愚弄,就大发愤怒,依照他由贤士们所探得的时期,差人将白冷及其周围境内所有两岁及两岁以下的婴儿杀死。

    黑落德死后,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托梦显于若瑟,说:“起来,带着孩子和祂的母亲,往以色列地去,因为那些谋杀孩子性命的人死了。”他便起来,为了孩子和祂的母亲,进了以色列地域;但是一听说阿尔赫劳继他父亲黑落德作了犹太王,就害怕到那里去;梦中得了指示后,便退避到加里肋亚境内,去住在一座名叫纳匝肋的城中,如此应验了先知们所说的话:“祂将称为纳匝肋人。”

    我一边囗里念着圣经章节,注意力却再怎样努力,也无法集中。因为脑子里此刻不断涌现出电影“耶稣传”里那些无辜婴孩惨遭杀戮的情景:一批头戴盔甲、身穿战袍、手执利剑,骑着马匹,来势汹汹的罗马兵士们,在城中正追逐着如惊弓之鸟,到处逃窜的母亲们。突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嘈杂无比的响声,在这原是相当宁静的小城的空际里扩散开来。我尝试着去聆听和分辨,在这巨响里到底夹杂着一些什么声音。我听到了马匹的嘶叫声、兵士们粗暴的吆喝声、凄厉惊惶的母亲的哀鸣,还有无数微弱婴儿断断续续的啼哭声,在那里此起彼落,交织成一片混乱;谱成了一首最凄凉、最悲怆,和闻之最令人无法消受的交响曲。

    我原是闭着眼睛,在那儿沉思默祷着,可是由于受不了想象中这些让人不忍卒闻的声音的干扰,所以就张开眼睛,去仰观小城烈日照耀的长空。嘈杂声顿时消失了,只见几朵流云在湛蓝的天空里飘浮着。除了偶尔从远处飘来的几声小贩的叫卖声外,白冷显得有点儿静得出奇。

    此刻,我面对着眼前这座小小的圣城,不禁唏嘘良久。难道浩瀚的宇宙,竟容纳不了一位初生的婴儿么?不是的,容纳不了这位刚呱呱坠地婴儿的,并不是这个物质的世界,而更是那位暴君那颗太小的血肉之心。人类是多么的无知与不幸啊!他竟甘愿为了如浮云朝露般的名、利、权、势……等现世利益而放弃了永恒的价值!但更大的不幸,却是这样的悲剧在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在继续不断地重演着,甚至于更变本加厉。无知的人哪!你们要胡涂到几时,才能从无知与愚蠢中苏醒过来呢?

    当日被杀的那些纯洁的婴儿们又是何辜呢?在他们还不晓得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时候,就迷迷糊糊地死于非命!我心中狠狠地说:“黑落德,黑落德,你这个毫无人性的刽子手!你竟残害无辜到此地步!”

    可是,世界上类似这种践害无辜幼小生命的行动,并没有因黑落德的死去而停止过。因为在世界各地不是还在继续上演着这同一出丑陋的悲剧吗?例如在中国大陆,大批无辜女婴被杀害的事实,及在许多国家盛行的堕胎风气﹙有人甚至美其名“月经规则术”﹚,这些都是这一种残暴行为的延续。昔日在白冷为主致命的婴儿们虽然死于非命,但是至少他们在教会内还受到教友们的敬礼──“诸圣婴孩节”;可是今日被残杀的婴儿们,他们又获得些什么代价呢?如果这些小生命在地下有知的话,﹙他们当然有知,不要忘记:他们也是有灵魂的呀!﹚,他们不能不问:“为什么母亲怀孕了我,但是却又要杀害我?”

    不知不觉间,时光飞逝而去,坐在那儿冥想也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于是,我站立起来,用手拍拍屁股上的灰尘,向前走去。心里想着,吾主救赎世人的道路是一条多么漫长、艰辛,而又危机重重的荆棘之路啊!因为在救主诞生的开始,就已经历过旅途的颠簸、生命的威胁,及流放的痛苦。

    但是,我们又何必感到惊讶!因为在旧约里,不是早已给我们预言了,救主将以“受苦的默西亚”的身分,完成救赎的大业吗?

    趁着离正午还有片刻时间,我急忙赶往离那儿不远的牛奶岩穴参观。相传在圣家逃往埃及之前,圣母玛利亚曾在此地给小耶稣哺乳过。只可惜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过了时间,所以不得其门而入。只好怀着尽兴而去,败兴而归的心情折回原路。不过途中还是获得些微的补偿。因为路过一处看起来里面黑漆漆的房子,穿着一身黑的管理员一见到我,就热情地近乎强迫我进去参观。他说圣家当日曾在这儿居住过。我正感兴趣,准备向他细细盘问有关的事迹时,冷不防地他已替我燃好了一根蜡烛,插在蜡台上:还口口声声要我为世界和平祈祷。目这种情况,我的兴致早已减了一大半。因为祈祷又何必一定得花钱呢?即使要花,也得看人家愿意不愿意,怎可强迫中奖。怀着一肚子的气,我掉头就走。倒不是舍不得那区区之数,而是不满意这种商业性的污染,令人无法忍受。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那个地方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圣地。

    此刻,远处清真寺的高塔上正传来阵阵的诵经声,是那般的清脆、宏亮。原来,这是他们的“唤拜者”正在召唤教徒做礼拜呢。

    回教徒每天必须在清晨、中午、下午、日落及夜晚五个时辰里面向麦加礼拜。“唤拜者”的主要职务就是在上述的五个时刻来临时,站在高塔上诵念“唤拜辞”,其内容如下:四遍“真主至大”,两遍“我作证宇宙吾主唯有阿拉”,两遍“速来礼拜”,两遍“速获成功”,两遍“真主至大”,两遍“宇宙吾主唯有阿拉”。在清晨的那次礼拜前,念“速获成功”一句的后面还得加念两遍“礼拜强于睡眠”的辞句。

    据说担任此种神职的人,必须具有中等宗教教育的程度。除此之外,音量、音质与音色三方面都要好,这样念起唤拜辞的时候,才能把抑扬顿挫的音韵表达出来,也更能激励人祈祷的精神。

    在耶稣的诞生地,听回寺的诵经声,虽然感到不习惯,但也情趣别具,成为圣地的一大特色。

    日正当中时分,我结束了白冷的半日之旅,搭出租车赶回耶路撒冷城的客栈用餐和稍事休息。好准备下午再度出发。
圣地之恋(一) 悲从中来
    也许是由于旅途劳顿,所以午觉醒来,竟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听来自纽约的华特神父说,下午四点半钟在圣墓堂那里,将有礼仪,所以洗把脸就匆匆地赶过去。

    圣墓堂的外观跟白冷的主诞堂一样宏伟壮观,只是没有主诞堂的面积大而已。但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两者的屋顶构造相当不同。主诞堂屋顶有两座钟楼,是哥德式的建筑:而圣墓堂的屋顶却显得复杂多了,上面有好几个硕大无比的半圆形屋顶。乍看之下,会误以为那是一间回教的寺院。

    据说罗马皇帝哈德良为了毁灭犹太教与基督宗教所有的圣迹,曾于公元一三五年令人在这个地方兴建一座献给丘比特的罗马庙宇。但是这座庙宇却被君土坦丁大帝的母后圣海伦娜于三二六年给拆除了,恢复了加尔瓦略山及圣墓及原来面目,并且在原地建造了一座雄伟华丽的大堂,由母后亲自督工。但是不幸于六一四年被波斯人毁坏,然后由一位修院院长重建。不过这次重建的圣堂只是小型的而已,已没有昔日的壮观了。

    一○○九年,圣堂再度遭到厄运。这次是被回教的国王哈里发所拆,并且导致了历史上闻名的十字军东征的事件。一○四八年修复过,直到一一四九年十字军收复圣城之后,所建的圣堂一直保存到现在。圣墓堂就在这种建建拆折的情况下度着它的岁月,也真可以“历尽沧桑”四个字来形容它不幸的遭遇了。

    但是圣墓堂的屡毁屡建,只不过是它沧桑的一部分而已,如果你了解它内部管理问题之复杂的话,你大概也只有摇头叹息的分了。从一八五二年起,土耳其的统治者把圣堂让几个不同的教会分别管理。这些教会包括天主教、阿美尼亚教、希腊东正教、叙利亚教会及科普替教会。由于教派不同,所以不管在礼仪、语言要等方面都互异。在管理上也困难重重。仅为整修问题就很棘手,由于各教派意见不一,致圣堂有数世纪之久常处于破破烂烂的状态。见到这种情形,是多么容易让人兴起基督被分裂的感叹。

    瞻仰过宏伟的外观,我漫步进入堂内,急欲一窥里面的当奥。但是脚刚一踏入堂内,全身立刻感到一阵阴森之气。就好像从温暖的阳光底下,骤然进入一个阴暗的山洞一般,对比强烈了一些。

    这块突出地面约四十五呎的加尔瓦略山,由于外貌像髑髅,所以又称为“髑髅之地”。在山上建有两间圣堂,分别由天主教及希腊正教所管理。前者是建立在耶稣被钉之地;后者则是盖在当日十字架竖立的地方。不过这两间圣堂都是在圣墓堂内。我原想先到各处看看,以便凭吊昔日在这座山上所发生的种种感人的事迹,无奈时间已来不及,因为礼仪即将开始。于是,我信步走进人群裹去,选个最隐蔽的一角,好参与他们的祈祷。

    聚集在那儿的人,大约有四、五十人之多。有为几位身穿深咖啡色会衣,腰间束着一条纯白色腰带的方济各会会士,还有修女带领的一批女学生,看她们的年龄大概只有十三、四岁,我想可能是来自修女办的中学吧。此外,还有一些朝圣者。我们在一齐念经、唱歌,追悼救主的苦难圣死,也歌颂赞美祂对人类至大的爱情。礼仪所花的时间不多,不晓得是不是每天下午例行的祈祷。结束之后,我就单枪匹马在堂内到处走动。由于没有人向导,所以只好走到那儿,算到那儿。

    首先,我去圣海伦娜母后当日发现十字圣架的地方参观。那是在墙边的一块石版,围有铁栏杆围着。由于对这段事迹所知有限,所以只能打个照面就过去了。

    从那儿,我转往当日吾主被埋葬的地方。若望福音第十九章第三十八至四十二节的地方,给我们这样记载着:“这些事以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犹太人,暗中作了耶稣的门徒──来求比拉多,为领取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允许了。于是他来把耶稣的遗体领去了。那以前夜间来见耶稣的民众尼苛德摩也来了。带着没药及沈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他们取下了耶稣的遗体,照犹太人埋葬的习俗,用殓布和香料把祂裹好。

    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在那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里面还没有安葬过人。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坟墓又近,就在那里安葬了耶稣。”从四部福音里,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知道埋葬耶稣的若瑟是一位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富有的人,也是一位贵显的议员,同时又是一个善良公正的人。他一向期待天主的国;他没有赞同其它人的计谋和作为。而埋葬耶稣的墓穴,是他为自己于岩穴闻所凿的新墓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普通一个人一定不会把预备为自己将来埋葬的墓穴让别人先占用的,就如同没有人愿意用别人使用过的棺木一样,除非他爱那位先他而去的人比爱自己更多。我想,若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他知道耶稣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即将来临的默西亚。若瑟的墓穴是属于有钱的犹太人所惯用的式样,分内外两室。外面的一间面积比较大,是吊丧者聚集的处所。里面的一间较小,放着一个用白石凿成的子,以便停放尸体。

    我怀着极其虔敬而又悲戚的心情,踏着缓慢的步伐,走近耶稣的圣墓。在巨大石墙的中间,有一扇弓门,弓顶的形状看起来非常像一个美丽的贝壳。进入门内,就是外室,又称为“天使堂”,面积不大。地上铺着石版,上边刻有简单而大方的图纹。顶上挂了一些吊炉。室内的正中筑有一个子。再往前行,就来到了内室。内室的门虽比外室的门低,但是雕刻却要比第一道门来得美观而精致。而花朵,也有天使与圣人们的雕像。门正中央上方也雕有一座像,从底下看上去虽看不很清楚,但从像的形态,大概可以猜出是耶稣当日复活的情景。进入其内,就显得非常局促,因为里面顶多只能容纳二、三人而已。呈现在跟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大理石,底下据说即是安放耶稣尸体的地方。神父们就在这里做弥撒。上边摆了许多高脚的铜蜡台和几瓶鲜花。

    当我用手去触摸那块冰冷坚硬的石版时,不禁悲从中来,千情万绪直涌心头!
圣地之恋(一) 爱得多被爱得也多
    路加福音第二章有关耶稣诞生的情形是这样记载的:“那时西泽奥古斯都出了一道上谕,叫天下的人都要登记:这是在季黎诺作叙利亚总督时,初次行的登记。于是,众人各去本城登记。若瑟因为是达味家族的人,也从加里肋亚纳匝肋城,上犹大名叫白冷的达味城去,好同自己已怀孕的聘妻玛利亚去登记。他们在那里的时候,她分娩的日期满了,便生了她的头胎男儿,用襁褓裹起,放在马槽里,因为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路二1-7﹚

    “因为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万物之尊的天地主宰,竟然找不到一个舒适温暖的小床诞生,这是何等的讽刺!但不仅如此,祂连死后都几乎没有葬身之地,如果不是好心的若瑟把自己的墓穴借给祂使用,恐怕就有可能尸横荒野了!

    耶稣的一生,可以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表达。因为祂不但生于贫穷,也活于贫穷,最后甚至死于贫穷。祂生于贫穷,因为祂只能诞生在马槽中,与牛驴为伍;祂活于贫穷,因为祂一生都是靠善心人的施舍哀矜过活。但是祂活于贫穷,并非事不得已,而更是自愿的选择。因为祂曾有过改善物质生活,甚至致富的机会,可是祂却弃之如敝屣,让它白白地溜过。

    玛窦圣史给我们叙述了一件这样的事迹: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人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耶稣对他说:“你若愿意是成全的,去!变卖你所有的,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少年人一听这话,就忧闷地走了,因为他拥有许多产业。﹙玛十九16-24﹚

    普通我们常以这个故事来论财富之为害,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却看到了耶稣之活于贫穷,并非环境所逼,而更是祂自愿的抉择。祂可以要求那位富少年把所有的财产带来,这样祂的生活条件及传播福音的事业不是更容易获得改善及推展么?但是祂并没这样做,反而要求那位富少年去变卖一切,施舍穷人。

    耶稣不但活于贫穷,最后更死于贫穷,因为祂被赤裸裸地悬在十字架上而死,死后还被葬于别人的墓穴中。

    此刻,我记起了玛窦第八章上那位愿意追随祂的经师的故事来了:耶稣看见许多群众围着自己就吩咐往对岸去。有一位经师前来,对祂说:“师傅,不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耶稣给他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八18-20﹚

    耶稣是宇宙的造物主,但却甘愿选择贫穷,度着两袖清风的日子。祂这一选择,莫不是在告诉我们“食以维生,非生以为食”以及“物役于人,非人役于物”的大道理。祂昭示我们:人活着并不只是为吃喝玩乐罢了,而更在追求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在传福音之初,祂曾在旷野中受魔鬼的诱惑:“如果是天主子,就命这些石头变成饼罢!”祂回答说:“经上记载:‘人生活不只是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言语。’”﹙玛四3-4﹚祂在另一处也告诉我们:“纵然你赚得了普天下的一切荣华富贵,但是不幸赔上你的灵魂,那又何益之有呢?”﹙玛十六26﹚

    耶稣之选择贫穷,应当还具有另一种意义才对。因为祂知道,世上的穷人将永远比富人多得多。他们由于缺乏物质的享受,因此更须要有精神的慰藉。穷人们在人前虽然容易感到自卑﹙事实上他们不必如此﹚,但是他们对比富人们有更值得夸耀的地方,因为主耶稣曾经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穷人,他们中的一个。

    也不知道站在那儿有多久了。冥想中,我似乎听到了一些妇女们急促的脚步声,在清晨的薄雾中由远而近:也听到了她们在微风中徐徐飘过来的耳语:“谁给我们从坟墓口滚开那块石头呢?”她们每人手中还带着一瓶珍贵的香液。

    当她们抵达墓口的时候,忧戚的脸上顿时绽放微笑,因为不知那位好心人早已把那块堵坟的大石给挪开了。她们遂急急忙忙地冲进去,想一探究竟。她们虽然与我擦身而过,可是她们并无视于我这个外乡人的存在。因为此刻她们心中只有一个意念,那就是看一看她们所热爱的主的尸体是否无恙。

    这个时候,我才仔细看清,她们中有玛利亚玛达肋纳、雅各布伯的母亲玛利亚和撒罗默。她们个个全神贯注地在坟墓的四周搜寻,目光由诧异而变为惊惧。她们不晓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呈现在跟前的,是一座空坟和散落在坟石上的主的殓布。她们目目相嘘着,不知所措。突然间,她们注意到在墓旁有天使坐在那里,容貌发光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见到她们六神无主的样子,天使遂安慰她们说:“妳们不要害怕!我知道妳们寻找被钉死的耶稣。祂不在这里,因为祂已经照祂所说的复活了。妳们来看看那安放过祂的地方;并且快去对祂的门徒说:祂已经由死者中复活了。看!祂在妳们以先往加里肋亚去,在那里妳们要看着祂。看!我已经告诉了妳们。”她们赶快离开坟墓,又恐惧又异常喜乐地跑去报告祂的门徒。忽然,耶稣迎上她们说:“愿妳们平安!”她们遂上前抱住耶稣的脚,朝拜了祂。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妳们去,报告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里肋亚去,他们要在那里看见我。”﹙玛廿八1-10﹚

    目送着妇女们离去,忽然间,我听到了来自墓旁一个幽幽的哭泣声。我急忙趋前探望,只见一位秀发披肩,身穿白袍,手执一壶香液的女人,伏在墓石上饮泣不止。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一个低沉的男声在她的背后问她说:“女人,妳哭什么?妳找谁?”只见她头也懒得抬地回答说:“先生,若是你把祂搬走了,请告诉我,你把祂放在那里,我去取回祂来。”只听那声音向她说:“玛利亚。”她猛然从哀泣中抬起头来,用希伯来话对祂说:“辣步尼﹙师傅﹚。”这个时候我才看清,原来她就是那位耶稣曾从她身上逐出七个魔鬼的玛利亚达肋纳;而站在她背后的那位就是复活的耶稣。既然看清主真复活了,她就喜不自胜地用手去拥抱老师的脚,但耶稣却阻止她说:“别拉住我不放,因为我还没有升到父那里去;妳到我的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

    见到玛利亚玛达肋纳那载欣载奔,欢喜若狂的背影消失在薄雾的尽头时,此刻,我记起了宗徒之长伯多禄及宗徒们在耶稣受难前对耶稣所做的承诺来了。伯多禄一听说耶稣要进入耶路撤冷城过节的时候,曾百般地劝阻祂说:“主!不能这样做,难道不晓得他们已在城裹布下天罗地网吗?”从伯多禄方面来说,他这样劝阻绝对是出自爱心与好心的,可是他好心并没好报,因为他反而遭到耶稣的责斥:“撒旦!你给我滚开,因为你所想的跟父的计划不同。”伯多禄由于没能阻止成功,遂向耶稣许下要跟祂一齐去被钉,其它宗徒也做下同样的许诺。伯多禄还比别人更有自信地对耶稣说:“即使他们离而去,我还是会忠信至死的。”

    然而,言犹在耳,他们竟然像耶稣所预言的,或作鸟兽散,或是三次公开否认说:“我不认识这个人!”而这些外表看来柔弱的妇女们,她们并没有向耶稣许下任何承诺,可是她们却自始至终跟随在耶稣的身旁、在十字架下,甚至在祂死后还是那般痴情地爱着祂。怪不得耶稣复活后并没有先显现给宗徒们,反而先让这些热爱祂的妇女们瞻仰祂复活的荣光和分享祂复活的喜乐。因为她们爱的多,所以被爱的也多;付出的多,所承受的也多。

    不知不觉中,另一个脚步声从远而近,显得是那般的急促和匆忙。
圣地之恋(一) 他们往坟墓去了
    我顺着脚步声的方向一眼望过去,看到向前飞奔而来的是那位自称为耶稣“爱徒”的小若望宗徒。

    可是,让我感到诧异的是,他既来到了洞口,却并没有直冲进去,而只是焦急地站在那儿,不断回头向来的方向眺望,好像在等待着谁似的。若望原是耶稣的前驱若翰洗者的弟子,后来却投效在耶稣的门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耶稣在约旦河接受若翰洗礼的次日,又再度在那儿出现。若翰由于已知道祂是谁,所以一见到祂,就对自己身旁的两位爱徒若望及安德肋说:“看,天主的羔羊!”那两个门徒听见他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他们一路默默地跟在耶稣的后面,却似乎提不起勇气跟耶稣讲话。但耶稣早就注意到他们,于是在途中转过身来,问他们说:“你们找什历?”他们经这么一问,竟有点儿受宠若惊地怔在那儿半天。然后才羞怯地回答说:“老师!住在那儿?”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来看看吧!”他们于是去了,看了祂住的地方;并且那一天就在祂那住下了。﹙若一35-39﹚

    圣经上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所看到的耶稣的住处是怎么样子的,也没有告诉我们耶稣跟他们谈了些什么。但是从安德肋后来去找自己的弟弟西满﹙即后来的伯多禄﹚,并告诉他说:“我们找到了默西亚”的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一定被耶稣那简陋的住处所感动,更深深地为祂的一夕有关天国的话语而动心,换句话说,他们在与耶稣第一次的邂逅中,整个的心早已深深地被祂所吸引去了,以致决定投奔到祂的门下。

    在耶稣十二位弟子中,有三位是祂所宠爱的,那就是伯多禄、雅各布伯及他的弟弟若望,而其中以若望最获得耶稣的疼爱。他不但跟伯多禄及雅各布伯曾经一起在大博尔山上瞻仰过耶稣的圣容;在山园祈祷时,亲眼目睹耶稣人性的脆弱;更在最后晚餐厅中,得天独厚地把自己的头枕在耶稣的怀里。若望福音对这段动人的画面曾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描绘:耶稣向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要出卖我。”门徒便互相观望,猜疑祂说的是谁。他门徒中有一个是耶稣所爱的,他那时斜依在耶稣的怀里,西满伯多禄就像他示意说:“你问祂说的是谁?”那位就紧靠在耶稣的胸膛上,问祂说:“主!是谁?”

    据说若望在众弟子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惟一的独身者。他跟随耶稣的动机可能跟其它的人有所不同。臂如伯多禄就曾在那位富少年离耶稣而去之后,问耶稣说:“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跟随了;那么,将来我们可得到什么呢?”其它的宗徒们也曾经为了将来在耶稣的国中,谁要坐第一把交椅而争吵过。若望和他的哥哥雅各布伯虽然曾被他们的母亲撒罗默引领到耶稣面前,请求将来在祂的国中让他们坐在左右两旁,但这并不表示这是出自若望的本意。

    我们可以这样说,若望之跟随耶稣,不为名,更不为利,他只是为爱耶稣而爱祂和跟随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耶稣被捕,众弟子窜逃后,他与伯多禄还尾随耶稣到大司祭庭院的事实中看出来。不但如此,他甚至于是弟子中唯一有足够勇气跟随耶稣上加尔瓦略山上去的一位。由于他爱的比别人多,所以耶稣在临终前,才敢把奉养母亲的责任交托于他。

    但是,我们如果只以晚餐厅中,若望把头枕在耶稣怀中那幅画面来看若望的话,很可能会以为若望就像一只羔羊一样的温驯。但事实并不尽然,因为在福音上曾给我们记载了耶稣给他起的一个绰号叫“雷霆之子”,表示若望也有他粗犷的一面,甚至脾气有一些暴躁。有一次,耶稣跟他们兄弟俩到了一个小村去,由于没受到好的接待,若望竟大发雷霆,当场要求耶稣从天上降下一把火,把那个村子给烧掉。

    注视着站在墓门外若望那张稚嫩纯洁的脸庞,我好生羡慕,羡慕他年纪轻轻,但却在芸芸众生中蒙受吾主如此般的钟爱,也莫怪他所写的福音与其它三部福音很不同,不但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还蕴藏着极其深奥玄妙的神学,享有“神性福音”的雅号。

    想着,想着,突然间看到若望原是焦急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我看到另一位宗徒已气喘呼呼地走近了,定睛一看,原来就是伯多禄。

    当那些妇女们目睹耶稣复活之后,在耶稣的嘱咐下,就匆匆地跑去宗徒们躲藏的地方,把刚才所见所闻的都向他们及在场的人叙述了一遍。可是在他们看来,妇女们的话都显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只把它当做无稽之谈罢了,根本不肯相信。

    不过,在他们当中却有两位还是亲自前往一探究竟。那就是伯多禄和若望。

    只见伯多禄一到了墓口,就径自弯着身子进入墓穴里去。若望紧跟在后面。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若望为什么先到而不进去的理由了。原来,他心里明白,伯多禄毕竟是宗徒之长,所以任何事情都必须长幼有序啊!目睹此景,心里不能不赞佩他的心细。

    他们进去之后,并没有看到复活的主,只见到零落散在那里的殓布和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他们终于也相信了。只见若望欢欣若狂地夺门而出,直奔宗徒们的所在地而去。而伯多禄,却独自一个人留在空坟里。

    我看见他以粗糙而微颤的双手去抚摸包扎过耶稣圣尸的那些殓布和躺过的那块石版,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下,不但沾满了他的双颊,也沾湿了他的衣襟。他由饮泣而终于号啕大哭起来。像满怀委曲的婴儿,在母亲的怀里尽情地发泄个够。因为此刻,他记起了当日向他所爱的主所许的诺言来了:“主啊!当别人都离开的时候,此情永不移!”他更记得耶稣当时就毫不留情地给他来了一记当头棒喝:“伯多禄,我实在告诉你,当鸡啼之前,将三次否认我”可是对于主的警告,他却听而不闻,心中大不以为然。可是结果呢?他竟在卫兵与使女再三地逼迫下,终于背叛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一想到这里,他呜咽得更加厉害,泪水竟如泉涌。

    突然间,他感觉到一只强有力的手搭在肩膀上,耳边响起的是一声多么熟悉的呼唤:“伯多禄!”他回转过身来,羞愧但却热情地去拥抱耶稣的双脚,早已泣不成声!

    “不要难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最大的缺点,就是爱得鲁莽和过于自信。你曾要求我让你像我一样在水面上行走,可是后来不是因疑惑而下沉了么?当我给你洗脚的时候,你曾冲动地拒绝我:‘不,永远不可给我洗脚!’而当我回答你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的时候,你却又说:‘主!如果是这样,不但我的脚,而且连手带头,都给我洗罢!’这一切失败的教训,你都应该常常记取。这为你将是有益的。”

    没有责备,只有怜悯与鼓励。就像是一个犯错后被慈母宽恕的孩童,伯多禄以手揩去脸上的泪水,终于绽放了笑容。在失败中,他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痛苦中,他经历到成长的喜悦。此后,他会更热爱他的主,不再是鲁莽地,而是理智地;不再过于自信地,而是谦卑地。而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真的做到了,因为当他即将被钉的时候,他竟要求让他的头朝下地死去,因为他不配像他老师一样。面对着这幕感人的情景,我终于领悟了什么叫“爱”与“被爱”;但同时又不能不在心灵深处,反躬自问:“你对耶稣的爱又是怎样的呢?”
圣地之恋(一) 什么是真理
    目送伯多禄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我的默观也暂时告一段落。于是我站起来,走出圣墓,信步走向离那儿不远的一个小堂去。

    这个圣堂设计得相当别致。前面的祭台称之为“复活祭台”,顾名思义,一定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奥迹而命名的。祭台左后方的墙角里,放着一个尖顶的圣体柜;右后方的角落里则放着一大节断了的铁柱。据说这根铁柱,就是当日耶稣被缚受鞭苔五千余下的那根柱子,另一节听说是在意大利。

    见到跟前的这根柱子,不禁全身感到非常的不自在。

    根据玛窦福音第二十七章的记载,罗马总督比拉多在犹太人所施的压力之下,虽然明知耶稣是无辜的,但是却又不敢冒然加以释放。不过他曾尝试着要解救耶稣,只是没有成功而已。现在就让我们听听福音关于这段事迹的记载是怎样的:

    每逢节日,总督惯常给民众释放一个他们愿意释放的囚犯。那时,正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名叫巴辣巴。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比拉多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那一个?巴辣巴,或是那称为默西亚的耶稣?”,原来他知道,他们是由于嫉妒纔把祂解送来的。比拉多正坐堂时,他的妻子差人到他跟前说:“你千万不要干涉那义人的事,因为我为祂,今天在梦中受了许多苦。”但司祭长和长老却说服了民众,叫他们要求巴辣巴,而除掉耶稣。总督又向他们发言说:“这两个人中,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那一个?他们说:“巴辣巴。”比拉多对他们说:“那么,对于那称为默西亚的耶稣我该怎么办?”众人答说:“该钉祂在十字架上。”总督问说:“祂究竟作了什么恶事?”他们越发喊说:“该钉祂在十字架上。”比拉多见事毫无进展,反倒更为混乱,就拿水,当着民众洗手说:“对这义人的血,我是无罪的,你们自己负责罢!”全体百姓回答说:“祂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比拉多给他们释放了巴辣巴;至于耶稣,把祂鞭打了以后,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总督的兵士把耶稣带到总督府内,召集了全队围着祂,脱去了祂的衣服,给祂披上一件紫红色的外氅;又用荆棘茨冠,戴在祂的头上,拿一根芦苇放在祂右手里;然后跪在他前,戏弄祂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随后向祂吐唾沫,拿起芦苇来敲祂的头。戏弄玩了,就给祂脱去外氅,又给祂穿上祂自己的衣服,带祂去钉在十字架上。

    根据比拉多的观察,犹太人之所以要控告耶稣,乃是出于嫉妒。这一点可以从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中看出来。

    当耶稣在伯大尼复活了死去已有四天之久的好友拉匝禄之后,在场的许多人由于看到这么大的奇迹而相信了祂。他们当中也有人跑去法利塞人那里,把耶稣所行的,报告了他们。因此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召集了会议,说:“这人行了许多奇迹,我们怎么办呢?如果让祂这样,众人都会信从祂,罗马人必要来,连我们的圣殿和民族都要除掉。”他们中有一个名叫盖法的,正是那一年的大司祭,对他们说:“你们什么都不懂,也不想想: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么有利。”……从那一天起,他们就议决要杀害耶稣……司祭长还议决连拉匝禄也要杀掉,因为有许多犹太人为了他的缘故,离开他们,而信从了耶稣。﹙若十一45~十二11﹚

    犹太人虽然嫉妒耶稣的所言所行,但是他们并不明讲,却以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君王”做借口去控告祂。而事实上,耶稣的确是君王,只是祂所说的君王的意义与俗世的和政治性的君王截然不同而已。因为在比拉多总督府里,比拉多曾问祂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答复他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或是别人论我而对你说的?”比拉多答说:“莫非我是个犹太人?的民族和司祭长把交付给我,作了什么?”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假使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但是,我的国不是这世界的。”于是比拉多对祂说:“那么,就是君王了?”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我是君王。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给真理作证:凡属于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比拉多遂说:“什么是真理?”﹙若十八33-38﹚

    若望福音记载到这里,并没有记载耶稣有没有答复比拉多有关什么是真理的问题,只是接下去说比拉多问了话之后就出去见在外面等候的犹太群众去了。这样的记载,我们不难猜想得出,耶稣显然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因为耶稣心里明白,比拉多只不过有问“什么是真理”的好奇心,但压根儿却没有想知道的诚意,而且即使知道,也不会按着真理行事,所以,根本不必浪费唇舌去跟他解释。而后来也证明了比拉多的确没能按照真理行事,因为他虽然曾多次向犹太人说明他在耶稣身上找不出什么罪状,但是最后还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及私益而昧了良心,宣判了耶稣应受死刑。

    凝视着眼前的柱子,咀嚼着比拉多与耶稣的对话,内心的感慨实在良多!对于比拉多为私人的利益而牺牲真理的作为感到无比的痛心与不齿,同时也为世上还存在着太多类似比拉多这样的人而感到难过。在真理与现世的利益之间,我们不是常常宁可牺牲真理而不愿放弃如过眼烟云般的世俗利益吗?人类真是既可怜而又可悲啊!

    此刻,我对于罪的意义似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正好在堂里有方济各会的神父在那儿听告解,所以我就临时决定在那里办一次神工。于是,以一颗最虔敬而又真诚的忏悔之心,在代表天主与教会的司铎面前,承认自己是罪人,恳求天主的宽宥。当我在听告司铎前坦诚倾吐自己的种种过犯之后,那充满慈父般的声调与话语,抚慰着我受创的心灵,也带给我无比的希望与信心。我深信,上主的确借着祂在世上的代表,已经完全宽恕了我的罪过。我真的感觉得出来,我在和好圣事中“重生了!”

    平时虽然常接近告解圣事,也深信天主的慈爱与怜悯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往日的那些感觉却都比不上今天来得强烈与真实。我想,也许这也是朝圣的另一种效果罢!
圣地之恋(一) 圣母坟前的沉思
    离开了圣墓堂,看一看手表,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就趁此空档,跑去当地的圣经学院参观。

    这间座落在耶路撒冷的圣经学院,举世闻名,因为是许多圣经专家学者必去的地方。“圣经”跟“巴勒斯坦”似乎是分不开的两个名字,因为圣经上所记载的事迹,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也因此它才被称为“圣地”。

    我去的那天,除了看到一座正在整修中的房子外,什么都见不到。在那儿绕了老半天,才好不容易见到一位看上去有四十开外的外籍修士。我用英语试着跟他沟通,但是并不怎么成功,因为他是意大利人。最后只好以英语掺杂着拉丁语,再把在意大利时所学到的几个字汇全搬出来,比手划脚了老半天,总算摸清楚他是一位辅理修士,而且还是跟我一齐在美国做卒试的王秉钧神父初学时的同窗呢!也正因为托这个福,所以我们有点儿一见如故,只见他匆匆忙忙跑去餐厅,拿出一瓶美酒来,请我坐下,然后对酌起来。由于时间不多,所以只能随便聊聊,辞别之前,他还热诚地邀请我改日再来,好跟院长一起吃饭。

    拜别了修士,我赶回客栈,七时用餐,餐后跟来自澳洲的一位热心教友马克斯先生一起去教友服务中心,打听有关旅游的事情。

    由于一天内跑了不少地方,所以此刻也够累了。于是洗了一个痛快的热水澡,就倒头呼呼大睡起来。

    晚祷中,内心有说不出的感谢,因为在朝圣的第一天,我竟已经历了吾主耶稣的“生”与“死”。

    一夜酣睡,心如止水!

    翌日清晨,天刚破晓,远处回寺阵阵的钟声,把我唤醒。经过一夜好好的休息,精神觉得饱满许多。

    早餐时,遇到两位来自巴西的中年修女,言语虽然不通,但是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对方了解自己是什么人,在这儿干么。原来她们是到耶路撒冷来参加一个短期的神学讲习班。

    昨天晚上听说今天有一个小团体要以一整天的时间去死海。我心中虽然非常想参加他们的旅游团,无奈他们人数已满,我迟了一步,感到失望。既然无法强求,只好再按图索骥去了。

    今天,我挑选去“革责玛尼”。不过前往之前,特别又跑去教友服务中心,打听一下消息,盼望有人能告诉我如何善用这短短几天的圣地之旅。

    在那儿服务的一位方济外方传教会的修女,很客气而又极其耐心地为我解说,并且替我拨了几通电话,打听有没有什么旅游团体,可以让我参加。可是都徒劳无功。也许十一月不是旅游观光的旺季吧!但是不管怎样,对于她的一片好心与热心,我是既感动又感谢!

    离开中心后,我依照修女的指引,步行到老的耶路撒冷城去,原准备搭乘五十五路公车去革责玛尼。但是走了不远,我向当地一位老百姓打听车站在那儿,他答说就近在跟前,只要再走五分钟就到目的地了,根本不必坐车嘛。于是打消原意,按步当车了。心想这样更好,可以踪寻昔日吾生所走过的街道和土地;同时在步行中,还可以慢慢地默想耶稣昔日仆仆风尘的情景,这样获得的神益将会更多。

    但也就在这同时,我才恍然大悟,前天晚上的出租车司机载我不知兜了几个圈子才到客栈的,也不如花了我多少冤枉钱!出租车司机,在某一方面来说,可以说是站在一个国家的前端,因为外国人来到我们的国家,除了机场服务人员之外,他们就是第一批与外国人接触的人士了。所以他们对于一国的形象,实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司机,可以做好国民外交,而没有职业道德的司机,则容易让国家的名誉与形像受损。那晚载我的那位司机不知道已经骗了多少外国观光客与朝圣者的钱呢!想到这里,只好以“误上贼船”,认倒霉算了。

    走了没多久,真的已来到了革责玛尼。

    首先,我去童贞圣母玛利亚的坟墓。拾级而下,即可到达坟前。从外表看去,像是一个山洞,简单得很。进入门内,只见漆黑一片,再拾级而下时,见到一位穿黑袍、戴黑帽的长者。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看!又是一个会亲切向你说明此地的事迹,然后伸手要你捐款的人工!欧洲时,看到许多这样的人,让我倒尽胃口。固然圣地也须要维护,但应该出自个人的自由意愿才对,如果带有强迫的意味,就让人感到不悦了。还好,有了在欧洲的经验,这次我就故做镇定,装出一副老马识途的样子,径自走到坟前,果然没受到他的任何干扰。

    圣母的坟很像昨天所见的那个,只是坟的外边加了玻璃,可以清楚地看见她圣身当日曾躺过的石板。只是不如何故,石板上有着许多小洞。是否曾经遭到破坏,就不得而知了?

    我曾虔诚而又恭敬地跪在坟前祈祷片刻,默想着我们在天之母升天的事迹。

    根据一项教会的传说,当圣母玛利亚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当时散居在各地传播福音的宗徒们被召回耶路撒冷,好见她最后一面,并为她送终与料理后事。但是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圣母已不在了。于是大家咸认圣母的灵魂与肉体一起升天去了。

    辟于圣母逝世的地点、日期与逝世的情况,虽然都缺乏可靠的史料,但一般的教父与神学家们均认为她的逝世是事实。虽然她由于无染原罪和本罪,死亡对她来说并不是一种罪罚,但是她日渐衰老的肉躯也须按照死亡的自然律,以便肖似她的圣子耶稣基督。

    一九四六年五月一日,教宗比约十二世曾给全世界的主教们写信,问他们是否可以把圣母身体升天定为信理,并且也询问他们所属的神父与教友,是否希望教宗这样定夺。结果,教宗几乎获得全球主教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颁布了“广赐恩宠的天主”宗座典章,钦定了这条信理说:“无玷卒世童贞玛利亚、天主的母亲,结束了尘世生活之后,身体与灵魂一同被提升天到天国的荣耀去。”而事实上,教宗在一九四三年所颁的“奥体”通谕中,早已说明了“玛利亚的身体与灵魂,至今在天国享受永远的荣福,她与圣子一同统御为王。”

    对于圣母灵肉同时升天的信理,实在没有做太多争论的必要。我们只须看看她在救恩史中的地位及所担任的角色,再仔细分析她从天主手中所获得的种种奇恩异宠,也就可以了然了。

    跪在天上慈母的坟前,默想着她一生的事迹,心中感到无比的敬仰与欣喜。敬仰,因为她是多么的伟大;欣喜,因为她是耶稣之外第一个获得灵肉同时升天的鸿恩的人,给我们世人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啊!

    冥冥中,我似乎看到她穿着一袭纯洁的白衣,腰间束着一条天蓝色的长带,在天使们的簇拥下,冉冉上升,飘向天庭而去,是那般的神圣!是那么的美丽!

    此刻,我不禁喃喃自语,除了向天上母亲呈上祝贺之意外,更祈求她让我有朝一日,也能跟她一样,获得灵肉升天的恩惠!然后默默离去。偶然间,我发现在坟的右侧,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往革责玛尼山园。
圣地之恋(一) 醒寤祈祷罢
    于是,我就直接走了过去,想进去看一看里面是否别有洞天?

    在洞口的地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告示。大意是说,这是一块圣地,游客到此必须表示应有的尊敬。当时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曾游历过不少地方,也到过许多圣地去朝圣过,但就记忆所及,似乎还没见过类似的告示。如果有的话,不是禁止游客照相,就是请购票入场之类的话。所以能够见到这种提醒游客要表示尊敬的告示,不能不佩服写这个告示的人,真懂得如何机会教育了。

    进入山洞之前,原以为洞内又是黑漆漆的,没想到一进入其内,发现光线却要比圣母的坟地那边好很多。原来在洞顶开了一扇天窗,怪不得洞内会这般的明亮。

    当我把视线从天窗移向正前方的时候,发觉在祭台上的祭衣及一切弥撤用具都摆得好好的。于是灵机一动,跑去问在那儿负责管理的一位意大利老修士说:“可敬的修士:我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神父。我今天还没有做弥撒,不晓得可以不可以就在这里献祭?”只见老修士瞪着双眼,右手向我直指过来,用意大利语凶巴巴地近乎喝叱地说:“你是魔鬼!”当时我真的楞在那里,以为他在我后边见到了什么鬼了。可是回头一看,却不见其它人影,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他是指着我而来的。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身上看,这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见我没穿会衣,认为是恶表,罪大恶极,不可原谅。而事实上,我那天所穿的,要比平日规矩多了:整套黑西装和黑皮鞋,里面穿的是一件咖啡色的运动衫,只是没带白领罢了,当时由于天气太热,我又是在艳阳下步行前去的,热得全身冒汗,所以把外套挂在臂弯里。可能就是因为这副模样,让他看不顺眼,才会大惊小怪。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神职界在穿着方面要比以前自由多了。当然,这种改变会给一些严守传统的老修道人带来不少的不习惯和痛苦。所以我可以了解和谅解这个老人家当时的心情。

    不过,不高兴归不高兴,他最后还是让我做了弥撒。

    见到他一脸不高兴表情,但却又慷慨地答应让我在这儿献祭,所以我那台弥撒做得格外恭敬又热心,一举一动真是既中规又中矩。只见他老人家站得远远的,不知道是在那儿望弥撒呢?或更是在监视我,看我会不会做弥撒,是不是一位冒牌的神父?还好,一台弥撒做下来,总算相安无事。他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满脸凶相了。

    在圣地,不管你想在那里做弥撒,都必须事先到指定的处所去登记,说明几点钟和要在那一个祭台献祭,否则是不准临时上台的。今天我真幸运,没有事先登记,但仍被准许临时做弥撒,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心中不能不感谢天主。

    这座祭台是建在当日三位耶稣特别钟爱的弟子打瞌睡的地点。根据玛窦圣史的记载:随后,耶稣同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革责玛尼的庄园里,便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祈祷。”遂带了伯多禄和载伯德的两个儿子(雅各布伯和若望)同去,开始忧闷恐怖起来,对他们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你们留在这里同我一起醒寤罢!”祂稍微前行,就俯首至地祈祷说:“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罢!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祂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便对伯多禄说:“你们竟不能同我醒寤一个时辰吗?醒寤祈祷罢!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祂第二次再去祈祷说:“我父!如果这杯不能离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的意愿罢!”祂又回来,见他们仍然睡着,因为他们的眼睛很是沉重。祂再离开他们,第三次去祈祷,又说了同样的话。然后回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睡下去吧!休息罢!看,时候到了,人子就要被交于罪人手里。起来,我们去罢!看,那出卖我的已来近了。”(玛廿六36-46)

    耶稣在传播福音的开始,曾拣选了十二位宗徒。一方面固然是要世人在救赎事业的开始,即参与这与我们有绝对关系的工程;而另一方面也是在准备着将来教会的建立。但是耶稣的拣选宗徒,并不是从人群中随便挑选几个就算了,而是极其仔细谨慎的。路加福音第六章,就曾为我们详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在这几天,耶稣出去,上山祈祷;他彻夜向天主祈祷。天一亮,祂把门徒叫来,由他们中拣选了十二人,并称他们为宗徒。

    耶稣不但慎重地挑选了他们,而且还加以严格的训练。而他们也有三年之久,与师傅朝夕相处,不但每日亲耳聆听老师的圣训与教诲,也经常目睹祂让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哑巴说话、瘸行走、麻疯病人洁净、死人复活等奇迹。可是他们的表现却实在太让耶稣难过与失望了。

    在这受难的前夕,耶稣是多么清楚地把内心的恐惧告诉他们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你们留在这里同我一起醒寤吧!”耶稣不但让他们分担祂此刻的忧伤,也多么地希望他们能够与祂共度这个紧要关头,给予祂些许的支持与鼓励。可是,他们竟都睡着了!在这件事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信德的表现。

    诚如耶稣所说的,三位宗徒们并不是不关心老师的死活,而只是当诱惑来临的时刻,他们竟以睡觉来逃避当头的灾难而已。这种驼鸟作风,实在于事无补。而耶稣呢?此刻站在死亡最前线的是祂;受诱惑最强烈的也是祂,但是,当危险越大,诱惑越强烈的时刻,祂祈祷得更形热切与真诚。原该是宗徒们来安慰祂才是,但反过来,却是祂来安慰和鼓励他们。

    当我们看到这幅情景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指责宗徒们的软弱与看似漠不关心的表现。但是我们在生活里,不是有时候跟他们也只是半斤和八两的差别吗?当痛苦来临,十字架压身的时候,原该更热切地祈求天主的护佑,但是我们却表现得惊惶失措,甚至失去了信德。痛苦原可使人更亲近上主,依靠祂的仁慈,但是有多少人,却在痛苦中迷失了自己,反远离了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诚实的话,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比宗徒们又强多少呢?”

    莫怪耶稣目睹他们的软弱时,会抓住机会施于教育说:“醒寤祈祷罢!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而事实上,祂先前在教导他们祈祷的时候,早已要求他们要这样做了,只是他们没有照办罢了。祂不是在“天主经”里要我们常常祈求这样的恩惠吗:“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玛六-13)

    当我冷眼旁观着在这祭台旁所发生的这段往事时,默思三位宗徒令吾主失望的表现时,我突然间似乎也看到了自己挤身在他们当中,一副睡眼惺忪,眼皮沉重地张不开的神态。

    晋铎典礼上,我曾在代表天主与教会的主教及主内的兄弟姊妹们面前,以我整个的存在,以最庄严的态度,向万军的天主许下了最神圣的承诺:“我愿意!”但是,曾几何时,有多少次,我竟也在诱惑当头,打起瞌睡来了。

    那次弥撒中,我不仅为自己祈求天主赏赐时常醒寤祈祷之恩,也为世人祈求同样的圣宠。因为在这个是非善恶不明的时代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恩宠啊!
圣地之恋(一) 看,祂多么爱他
    伯达尼离耶路撒冷大约有两哩的路程,位于橄榄山东面的一个斜坡上。这是一个美丽而可爱的小村庄;同时由于在这儿发生过几件感人的事迹,益发令人向往;而其中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耶稣复活了拉匝禄的故事。

    耶稣除了有亲近的弟子外,也享有过一些亲密的友谊。拉匝禄的一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路加福音第十章第三十八节的地方,曾记载了一段这样的事迹: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名叫玛尔大的女人,把耶稣接到家中。她有一个妹妹,名叫玛利亚,当时坐在主的脚前听祂讲话。玛尔大为伺候耶稣,忙碌不已,眼见妹妹一味坐在那儿享清福,心中感到不满,于是便向耶稣抱怨说:“主啊!我的妹妹丢下我一个人伺候,不介意吗?请叫她来帮助我罢!”耶稣不但没照她的意思做,反而抓住机会教育她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俗务操心忙碌,其实重要的只有一件。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从她夺去的。”

    圣经里虽然找不到任何有关的记载,说明耶稣究竟是怎么认识这个家庭而成为挚友,但是我想这并不重要。从上面这段记载里,我们不难看出耶稣与她们认识一定有了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了。特别是从玛尔大与耶稣对话的语气里,就能够窥出他们的友情相当深厚,可以直言不讳。

    玛尔大似乎是一家之主,所以她才会为伺候耶稣而忙碌不已。也许,她天生就比较向外也说不定。而她的妹妹玛利亚似乎比较内向一些。如果套句神修上的术语,她是比姊姊更有灵性多了。因为她向耶稣表达爱的方式,似乎更能震撼人心。

    若望福音第十二章里有一段如诗般美丽而感人的故事:逾越节前六天,耶稣来到伯达尼。有人在那里请祂晚宴,玛尔大伺候。而玛利亚则拿了一斤极珍贵的纯“拿尔多”香液,敷抹了耶稣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屋里顿时香气四溢。那位要负卖耶稣的依斯加略犹达斯看在眼里,便假正经地说:“为什么不把香液拿去卖三百块银钱去施舍给穷人呢?”他说这话,并不是因为他关心穷人,只因为他是个贼,掌管钱囊,常偷取其中的钱罢了。耶稣知道他的用心,就对他说:“由她罢!这原是她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至于我,你们却不常有。”

    在玛尔谷福音第十四章的地方,对于这件事情,也有记载,只是对于玛利亚的行为感到不满的人,不只犹达斯一人而已,而是有好几位。当然,是否浪费,得看是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行为。如果玛利亚能够把这不算少的三百块银钱(几乎是当时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移作慈善用途,那是更好的安排无疑,也似乎更符合耶稣的意思。但是玛利亚可能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但自己没想到能有更有意义的方式表达对主的爱,也不会想去征求姊姊的意见,更不敢直接去问耶稣了。毕竟,她怕会遭到他们的阻止。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应该太强调理性的探讨,而更应该进入玛利亚的内心深处,去体会在这外在行为里所要表达的那份近乎痴情的深挚的爱。那是一种纯主观的意念,旁人是很难了解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耶稣不但没有阻止她这样做,反而当众大大地赞美她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福音无论传到全世界什么地方,必要述说她所作的事,来纪念她。”(谷十四9)

    在我们日常的经验里,不也是这样的吗?对不认识的人或不爱的人,我们往往连再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吝惜;可是对我们深爱的人,即使再珍贵的东西,我们也会毫不留恋地付出。爱原就是这样,不是吗?我想:玛利亚当时一定也是基于这种心态,而给耶稣倒了极其珍贵的香液。

    伯达尼以如此般的一个小村,而能名闻遐迩,主要的还是由于耶稣在那儿曾经显过一个神妙的奇迹之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个病人,名叫拉匝禄,住在伯达尼,即玛利亚和她姊姊玛尔大所住的村庄。玛利亚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过主,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过祂脚的妇人,患病的拉匝禄是她的兄弟。她们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稣那里说:“主啊!所爱的人病了!”耶稣素爱玛尔大和玛利亚及她们的弟弟拉匝禄,所以照理说,自己所爱的人病危应该立刻排除万难,前去探访才对。可是,耶稣却轻描淡写地回答主人说:“这病不至于死,只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也受到光荣。”,于是仍在原地逗留了两天。然后,才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罢!”门徒向祂说:“辣彼,近来犹太人图谋砸死,又要往那里去么?”耶稣回答:“白日不是有十二个时辰么?人若在白日行路,不会碰跌,因为看得见这世界的光;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为他没有光。”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又给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着了,我要去叫醒他。”门徒便对祂说:“主!若是他睡着了,必定好了。”耶稣原是指他的死而说的,他们却以为他是指安眠睡觉。于是耶稣只好明白地向他们说:“拉匝禄死了。为了你们,我喜欢我不在那里,好叫你们相信;我们到他那里去罢!”号称狄狄摩的多默便向其它的同伴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罢!”

    耶稣一到了伯达尼,获知拉匠禄在坟墓里已经有四天了。有许多犹太人来到玛尔大及玛利亚的家里安慰她们。玛尔大一听说耶稣也来了,便跑到村口去迎接祂;而玛利亚却仍呆在家里哭泣。当玛尔大一看到耶稣,就对祂说:“若是当日在这儿的话,我的兄弟绝对不致于死,我仍然相信,只要向天主求什么,他必会听的祈求的。”耶稣见她满面愁容,遂安慰她说:“玛尔大,的兄弟一定会活过来的。”玛尔大当时以为耶稣指的是世界末日的事情,所以就回答说:“是的,我知道世界末日的时候,他还会复活的。”耶稣看她并没有懂得祂所要说的,于是以更肯定的口吻对她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凡是信从我的人,即使是死了,仍然要活;而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将永远不会死亡。玛尔大,你相信我的话么?”玛尔大满怀信心地回答祂说:“是的,主啊!我信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上的那一位。”然后她跑去叫妹妹玛利亚,偷偷地告诉她说:“妹妹,师傅来了,祂正在找你呢!”玛利亚一听说老师来了,遂抹掉眼角的泪水,喜出望外地向村口飞奔而去。旁边的人原以为她是跑到拉匝禄的坟墓去哭吊,所以就紧跟着她,后来才发现她原是跑去见老师了。当她见到耶稣的时候,泪流满面地跪倒在耶稣脚前,带着些微抱怨的语气向祂哀诉说:“吾主!如果早来这儿,我的兄弟就不致于死了!”当耶稣见到玛利亚及在场的众人都哀伤地哭泣时,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感伤起来。遂问他们说:“告诉我,你们把他的尸体停放在那儿?”他们回答说:“主,自己来看看罢!”至此,耶稣再也无法强忍住眼泪,遂让它淌了下来。看在眼里的那些亲友们,窃窃私议地说:“你们看,耶稣多么爱他啊!”有人说:“祂既让瞎子看见,难道就无法使拉匝禄不死吗?”耶稣听了他们的话,心中再度悲伤了起来,遂走近坟墓,要人把堵在洞口的大石给挪开。玛尔大一见耶稣想进入坟内去,遂跑来阻止祂说:“主!不必进去了,因为他已死了四天,尸体开始腐臭了啊!”耶稣见玛尔大的信心还不够坚定,遂告诉她说:“玛尔大,我刚才不是告诉过你么: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当洞口的大石头被挪开之后,耶稣就站在洞口,举目向天说:“我的父啊!我感谢,因为你俯听了我。我本来知道常常俯听我,但是,我讲这些话,是为了站在这里的这些人,好让他们相信是派遣我来。”说完这话,便对着墓穴大声喊说:“拉匝禄!你出来罢!”原是裹着殓布躺在那里的拉匝禄遂应声而出。耶稣遂吩咐旁边的人说:“把他双手和双脚的布条给解开,让他行走罢。”在周围的许多人一见到这个奇迹,顿时感动异常,也相信了耶稣。(若十一1-45)

    我从橄榄山下来,一边走一边不断地默想着在伯达尼所发生的种种事迹。虽然时近晌午,头上顶着大太阳,脚下尘土飞扬,但是我的思绪却早已溶入了往事里去,不知不觉已来到伯达尼了。

    由于拉匝禄的墓是附近一家阿拉伯人在管理,墓门常常是锁住的,需要付钱才能进去参观;同时由于急着去赴中午的约,所以不能在此地久留,只能惊鸿一瞥地站在那儿眺望及凭吊一番。对于耶稣和这一家姊弟的那份深挚的友情,心中产生了无限的羡慕与向往。

    冥冥中,似乎听到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欢呼及歌声,是那么的热烈!是多么的雄壮!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