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会史
作者:宗可光神父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导言部分:罗马帝国的情形 第一章 救恩来自犹太人 第二章 外邦人的宗徒-保禄 第三章 教难和殉道者
第四章 地窟时期教会的生活 第五章 基督圣教文学的起源 第六章 此起彼落的两个社会 第七章 血的颂诗—大规模的迫害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导言部分:罗马帝国的情形
    一、帝国的地理位置:

    帝国在国王奥古斯都时达到鼎盛。地跨亚、非、欧。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西至大西洋,东包括整个小亚细亚,南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北部以莱因河为界。

    二、罗马帝国对教会的贡献:

    1、法律方面:当时的帝国比较民能够包容任何文化在其土地的发展。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物质方面:A、交通:水路与陆路都较发达、有通往各国的主要公路。

    B、 贸易:自由贸易促进了经济繁荣。便于福音的传播。

    C、统一货币与语言。(希腊语)三世纪以后才流行拉丁文。

    D、行政方面:以城市为中心,当时每个城市有一位主教。

    三、罗马帝国对教会不利的一面。

    1、文化方面:罗马以武力征服了整个希腊,文化方面却被希腊所征服。希腊的哲学在帝国内占有主导地位。

    2、生活方面:〈1〉、因战给他们带回许多黄金和奴隶。使得道德、伦理各方面的腐化。罗马城三分之一是奴隶;亚历山大里亚三分之二是奴隶。

    3、阶级对立:当时公民分四等。元老(27万法郎)、骑士(10万法郎)、平民和奴隶。

    4、罗马帝国的神话与教会发生冲突:例如皇帝被人当成神来丹之所崇拜。

    **天主一方面借罗马帝国给教会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又为教会提供了英豪行为的机会。

    四、十字架的革命:在最初的四个世纪,教会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彻底的革命,称之为十字架的革命。此革命与一般政治上的革命不同,基督教会的教义、伦理都不是社会与政治性的。

    革命包括三个方面因素:(一般的革命)

    1、革命的环境: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伦理败坏。

    2、革命的理论:教会所主张的博爱,平等、贞洁、和家庭工作观。

    3、革命的工作人员:献身的神职人员和教友。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一章 救恩来自犹太人
    一、巴勒斯坦的地理位置:

    东侧是阿拉伯,西侧是地中海,南是埃及,北是叙利亚,此地为重要地带。跨越亚、非、欧的必经之处,军事上是必争之地。当时,在此地区希腊文,拉丁文为人所熟悉。埃及,亚述、波斯、叙利亚先后攻打过此地,公元前60年大将庞培占领了以色列,使之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70年以色列被消灭,下到1948年在英国帮助下复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地一下没有和平,我们祈求天主使此地早日成为福地。

    二、默西亚的观念: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由来已久,下到今日以色列人仍在期待着。

    三、耶稣其人:建立了教会。他是“人而天主”。他为人类而死,并复活,并给人留下了圣事。

    1、圣体圣事:“我是生命之粮……”。葛法翁+最后晚餐+加尔瓦略山(祭献与牺牲)与人又一次订立了盟。、

    2、复活:

    3、圣神降临:改变门徒的状况,不惜为信仰牺牲性命。开始向耶京人群宣讲福音。

    四、耶路撒冷的教会:

    1、教会的团体生活:

    A、洗礼:犹太人的取洁礼(卫生),若翰的洗礼(忏悔),教会的洗礼,(给与人超性的生命)

    B、覆手:祝福、领受圣神(坚振圣事)洗礼的超性作用借傅手更趋完美。

    C、圣餐:圣体圣事。遵守主的教训,擘饼。体会到是一个在基督内生活的圣的团体,是一个教会而非简单的集会,这使他们与其它人分别开来。

    2、冲突的开端:

    A、信教犹太人和不信教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外部)关于梅瑟法律方面,信主的人以邪渎和破坏法律罪而被处死。

    B、希腊派和犹太派教徒之间的冲突。(内部)有关割损的问题。希腊派较开明,是散居的侨民,他们认识到宗教不能仅是外表,他们是大同主义,默西亚属于全人类。(大同主义)/(个人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

    3、建立执事制:七位执事—希腊派的犹太人。

    关于“七位”:A、当时议会中有七个议员。B、耶稣在十城区显七饼奇迹。这也表示门徒们意识到福音不应局限在民族中,七位希腊执事给教会注入了新的血,天主圣道借以发扬(参宗六、7作者特意加上此句)

    4、圣斯德望致命:斯德望主张:

    A、耶稣的教会应用精神和真实来信奉。

    B、梅瑟法律已经废除。

    C、精神的教会不可带迷信外表的仪式,如同犹太人过分迷恋圣殿和牛羊的牺牲。

    斯是外邦人信德之父,巴尔纳伯与保禄的先驱。他第一个宣布从犹太教完全脱离。教会向耶京以外发展:斐理伯执士离开耶京,去撒玛利亚传教,又到了凯撒肋亚。速度快且很成功。这消息传至耶京,就在伯多禄和若望去视察其间发生了“西满罪”(即买卖给圣事)。此时大同主义慢慢代替个体主义。

    5、黑落德阿格黎帕迫害教会:公元41年继位。  公元44年长雅各伯致命。

    6、安提约基雅——教会的新中心:叙利亚首府。     伯多禄的宗座公署从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安提约基雅(小亚细亚)——罗马(欧洲→整个世界)。

    7、耶路撒冷的末日:“个体主义”、“暗杀党”公元62年,杀害了主的兄弟次雅各伯(107——138年罗马哈德良皇帝)。70年圣殿被烧毁并在废墟上立了一尊神像(米彼忒)。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二章 外邦人的宗徒-保禄
    分二阶段:归化以前与归化以后:a、学习时期,b、传教时期。

    一、扫禄:希腊化的犹太人青年,他的家庭出身和思想发展过程。

    1、出生于公元5—10年,达尔斯城,地处于亚欧交接处,其父母属于本雅明支派。在公元前4年,迁移至达尔斯,在此保禄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对于判刑有权向皇帝上诉。学会了编织的手艺。因着希腊文化的熏陶,在十五、六岁时,其双亲让他从师戛玛里尔,(犹太经师)。精通犹太文化,历史、法律、道德。

    2、大玛士革的路上扫禄归化 。大玛士革位于耶京北225公里,是犹太人的侨民居住地。可参阅 宗20:24 公元32—36年的奇遇。

    3、保禄的学习时期:

    A、阿拉伯旷野静修;在公元32——36年归化。45—46年公开传教。(阿拉伯旷野3年)。研经、改造自我。

    B、大马士革传教受到阻隔,迫害而逃跑。

    C、耶路撒冷传教:教外,不信教的犹太人及信教的犹太人迫害他,因着巴尔纳伯而逃离耶京。

    D、安提约基雅传教:可参阅格后12:24此外欢迎他和巴尔纳伯,他们工作了两年时间,其间向巴尔纳伯学到了好多方法。通过“神视”与天主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二、扫禄对外的传教:公元45-46年,公元67-68年,共22年,有2万公里路程。

    此时期可分两个阶段:①地中海东北部,小亚细亚,希腊。②罗马帝国。

    第一次传教旅程:45——46年,

    第二次传教旅程:49——52年,

    第三次传教旅程:53——58年,59年被捕。

    A、扫禄改名—塞浦路斯,改名意为从前判若两人。表示完全接受天主所托的使命向外邦人传播福音。

    B、公元四十九年,耶京会议,为教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向所有人开放,脱离犹太主义,使教会真正成为公教会。      

    三、保禄与罗马教会。

    保录意识到,要想使世界信奉耶稣,必须要把十字架的大旗插在罗马,为此保录设法去罗马。保录曾二次被解送罗马,并最终为67年在罗马为主致命。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三章 教难和殉道者
    前言:路21:12——13。

    从尼禄皇帝开始,教难出现:

    教难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64-192年:教难为波浪式,地方性质,约130年时间。

    200-313年,有系统、有计划地迫害教会。

    一、产生教难的原因:

    1、原因(外在的):政治方面,罗马在1-3世纪期间为了巩固政权,对人的思想加以严格控制,排斥一切不相信国教的人。

    2、宗教的原因(内在的):

    A、教友的生活方式,不能与当时的人同流合污,表现出生活严谨,被人误解。

    B、教友的秘密聚会,而遭外人误解。

    C、入教者大都为平民而遭人轻视.

    D、教友增多,损害了外教人的物质利益,而遭仇视。

    E、对教会礼仪的不了解。

    二、尼禄教难:

    第一次教难 ,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陷入一片火海,共烧了6天6夜,14区化为灰烬,只盛下3个区幸存。震惊整个罗马城,而追求责任:有人认为是天灾人祸。亦有人认为是爆君尼禄故意放的。最终把这罪状加在基督徒身上。教难开始,在此教难中伯多禄与保禄二宗徒殉道。尼禄皇帝于公元68年去世。

    三、多米先教难:

    公元92——96年其出身贫穷,当皇帝不易,贵族们瞧不起他,他就发动暴政。①首先杀死许多罗马贵族。②杀戮哲学家,因主张思想自由。③杀犹太人因信仰默西。④再联结基督徒,讲求末世反对其独裁。在此教难中若望宗徒遭难,先遭油锅煮而未死,再发配巴特摩斯,在此他写了默示录。

    四、特拉让皇帝的诏书:

    111年,总督普理尼(PLINY)在位时接到许多控告基督徒的案例。他无法处理于是上书特拉让,因此皇帝颁布诏书:①政府不直接主动搜捕基督徒。②如果基督徒被人控告,核查属实,依法严办。③如果背教,向皇帝献祭应释放。此诏书一直影响着以后的皇帝对基督徒的政策。

    五、第二世纪的殉教圣人:

    1、安提约基亚第二任主教圣依纳爵:107年左右,有人反对耶稣的人性,写了七封书信,贬斥两异端。他也是第一个称教会为公教会,中心是罗马,强调圣统制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宗的首席权,以及为主致命的重要性。是教会第一个殉道的教父。

    2、圣女则济利亚:是教会第一个致命的女圣人,是教会的音乐主保。

    六、殉教意义:

    1、超越人性的行为,实践信、望、爱三德;

    2、致命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3、教会尊敬圣人遗骸与今天的礼仪有关。(提醒后继者)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四章 地窟时期教会的生活
    前言:一想到初期教会,人们就会把它和地窟联系起来。但教会并不与社会离群独居的,但它在地上不能公开 生活,于是就转入地下,这就是地窟的来历。

    一、基督徒的地窟:是初期基督徒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1世纪时未建立,412年罗马城被抢掠,地窟被堵塞。中古时代1570年,重新发现。约长1200公里。“地下罗马”建立坟墓:A、受古代人的影响;B、后来为复活的标记。

    二、成为基督徒的原因;

    1、心中空虚,渴望真理。

    2、圣教会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不分贫富等级。

    3、古代默西亚的预言在耶稣 身上应验。

    4、奇迹。基督信徒的善良,正义和爱德的精神。

    5、基督教徒的善表,视死如归的精神。

    6、圣宠发挥效力。

    三、基督徒的信仰生活:1、信经;2、弥撒:圣道,圣祭。3、祈祷。

    四、教会的伦理生活:

    1、婚姻:圣事是神圣的,且是不可拆散的。

    2、金钱、是天主的恩赐,人仅是钱财的管理者。

    3、博爱、提倡泛爱众人,所有的人在天主前一律平等。

    4、补赎、背教者要做来历的补赎。但奥利振和戴尔杜良则认为,背教、奸淫与杀人者不得赦。

    五、教会的组织:

    主教——长老(神父)——执事

    主教职责:主持礼仪,讲道(攻击异端,维护信仰)管理教会财产,监督教友的道德和宗教生活。

    长老:主教顾问及助手。

    执事:物质方面。

    六、教会的统一性和罗马教会的领导地位。

    95年格林多教会发生严重分裂,当时的教宗格莱孟罗马主教写了《致格林多》书,以权威性训导格林多教会:或格林多主动邀请罗马教宗;或罗马教宗主动干涉。

    七、新的民族:

    A、组织严密。地方与地方;地方与普世,不断完善。

    B、基础:以耶稣的福音,十字架的革命。

    C、成员:包罗万象接纳每一个人。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五章 基督圣教文学的起源
    前言;

    圣教文学的发展,使教会逐渐壮大。

    一、福音中口传到成书的过程:以色列人记忆特别强,不记录,只靠记忆。

    1、耶稣一生分四个阶段:

    A、隐居那匝肋,共30年。亦有许多传说,圣经未记载。

    B、加里肋亚传教。

    C、犹大传教。

    D、苦难、受死、复活。

    2、耶稣讲道内容:

    A、山中圣训 ;

    B、对门徒的教训;

    C、各种比喻;

    D、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

    3、笔之成书的原因:

    A、福音传布日广,辗转传述可能发生错误。

    B、福音传到希腊,希腊人不习惯记忆,所以……。

    二、圣经的数目问题:

    经过会议,把27卷定为“正经”。有两个标准:A、至公性——普通接受,公认圣神默感。B、由宗徒传下来:足够的证据,由宗徒或弟子写成。

    大概在公元二世纪末,公元397年迦太基公会议上宣布了圣经数目。1545―1563年脱利腾大公会议重新宣布圣经数目73卷。

    三、教父时代

    1、成为教父的条件:在教义上为信仰作辩护,积极地向邪恶宣战。具有圣德。生活在二到八世纪期间。

    著作内容分三部分:

    A、神学性;

    B、伦理性;

    C、神秘性(灵修生活)。

    写作目的:A圣经(解释圣经);B、教育。

    2、教父的划分:

    A、按地区划分可分为东方和西方教父:

    东方:安提约基亚的圣依纳爵、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肋孟、奥利振、*圣亚大纳削、*圣金日若望、*尼斯的额我略、*纳西盎的额我略。

    西方:致命者犹斯定、圣依肋略、戴尔杜良、*圣盎博罗削、*圣奥斯定、*圣热罗尼莫、*大圣额我略。 

    注:名字前有*号的同时是教会的圣师。

    B、按年代划分:

    -1-3世纪为教父初级阶段

    -300-430年为伟大教父时代

    -430-750年为结束时代

    3、教父对教会的贡献:致力于文化和传教工作,以文字并以鲜血为真理作证,使教会思想进入上层社会与知识分子中间,用基督思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以圣化世界。

    四、圣教文学

    1、宗徒时代、新约成书。

    2、宗徒时代的教父: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中期,圣依纳爵、圣格莱孟、保利加波与若望宗徒同时代,他们的著作介于圣经与教父辉煌时期之间,侯创造了教父形而上学,为以后圣教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护教文学的兴起:公元150年起。(对外)有三个任务:

    A、基督徒必须站在外教哲学家观察和批评圣教职工的角度,讲圣教教义的真像介绍给大家。

    B、讲外教哲学思想可能利用的部分加以吸收。

    C、驳斥反对者的理论。

    4、驳斥异端:教会把某些不符合教会信条的称为异端,为教会内部问题。为保全教会正统信仰,教会学者努力对各端教义详加阐述。

    A、千年说;相信耶稣很快第二次来临,与人共同统治世界一千年,然后就是审判。

    B、蒙丹异端;末日即将来临,殉教者得救,圣神将再次来临,主张克苦、禁欲、不能躲避教难等。(戴尔杜良晚年时陷于这种异端,他在150年的迦太基会议上用位格来解释天主圣三。)

    C、诺斯底士异端:“知”,“二元论”,精神好的,物质坏的,天主与物质无任何关系,世界不是来自天主,来自恶神,天主造了灵魂。结婚不好。 

    对此教父做出批判:

    ① 圣依莱纳:135年生于亚洲,其反对其上第三个异端。

    ②奥利振;185年生于埃及,18岁在亚历山大任教授。亚历山大是当时帝国的教育中心。他是用“本质”解释天主圣三的第一人。

    ② 戴尔都良:出生于迦太基,第一个用位格解释天主圣三。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六章 此起彼落的两个社会
    192年,是一个转折点,十字架的革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50年左右圣教文学兴起,教会进入了上层社会。安东南皇朝结束以后,进入第三世纪,对罗马帝国,基督教会都有重要意义。教会经过130年越来越建全,而罗马进入混乱状态,可说教会对帝国构成了威胁。因此罗马对教会的态度有两种:1、妥协;2、严密打击。而罗马选择了后者,从而教会开始了长达100年的严重教难,直至313年米兰诏书。获得转机成为国教。

    一、帝国衰败的几个征兆

    1、政治方面:安东尼南皇朝结束后,罗马帝位动荡不定,成为军权统治,军队中多是日尔曼人等外人,所以军队常发生暴乱。外间日尔曼人及法兰克人进攻罗马,因内忧外患,而导致政治极不稳定。

    2、经济危机;因政治不稳定,而导致经济危机,战争频繁而使得生产不稳定日用品短缺,货币澎胀。3、伦理道德危机:离婚,姘居。

    二、基督教扩展的几个标志:

    1、地域:教会超出罗马范围,往亚洲、非洲方面发展,

    超出3—400万。2、人:传教对象开始打入知识阶层,不再是工人。

    三、教会组织的发展:

    1、瞻礼仪式:未完全统一,但各地方制定了一定的原则;

    2、教会纪律:虽未有法典,但有一系列措施。

    3、教会等级纪律发展:A、信友数目增加,而需要重多的传教士,工作显然加重,因而职务得到划分;B、为了管理方便,划分等级。(主教、神父——六品——五品——四品——读经员——驱魔员——守门员)

    4、独身问题:由拉特朗大公会主义决定,公元300年,西班牙埃乐维拉会议规定,主教、神父六品,结婚不可与妻子同居,遭东方教会拒绝,在西方也未经教宗批准,只是鼓励。直至1215年第四拉特朗大公会议最终订下独身;

    5、教会的不动产:从公元三世纪开始购买土地;

    6、教区、堂区的划分:仿照罗马的行政区划分;

    7、教务会议制度:跨教区的及教区会议;
古代教会历史第一阶段 第七章 血的颂诗—大规模的迫害
    前言:死刑、苦役。

    1、塞普蒂姆:塞弗禄教难;约公元200年只要入教或劝人入教都要判刑。(1)、白尔伯都亚(PERPETUA);(2)、斐理西大。

    2、戴西乌教难:249年。恢复国教,传统的敬礼。250年下通谕每个公民都必须宣誓忠于皇帝。在指定的日子全国人民必须去庙宇行祭,或向邪神敬香。殉道圣人:为圣女亚加大与圣劳楞佐(ST.LAWRENCE)

    3、刁克先教难:刁克先于284年继位,把帝国分两个部分即东罗马与西罗马,西罗马由马克西来掌管。292年又把东部一分为二,即加莱及公斯当斯。刁克先、君士坦丁与代尔陶西三君王推迟了帝国的灭亡。

    诏书内容:○1、摧毁圣堂、书籍,剥夺教友的权利和尊严。○2发生火灾及阿美尼亚和叙利亚判乱和尊严。○3、向邪神献祭,否则处死。(被逮捕的人)○4、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向邪神献祭。殉道圣人:依搦斯、圣巴斯弟盎(SEBEASTION)乱箭穿身而死、圣露西。

    4、十字军的胜利和“米兰诏书”:公元305年5月1日,东西罗马两皇帝宣布退位,加莱更严厉的迫害教会,而终因其死亡结束教难。西部公斯当斯死后其儿子君士坦丁继位。公元312年,君士坦丁获得了整个欧洲的胜利。公元313年同李西尼(LICINIUS)签署了“米兰诏书”。

    包括良心自由的原则:“每个罗马公民有绝对的自由信奉自己喜欢的宗教,天主教友可自由实行他们的宗教,不再受任何干扰。外教人也有同样的自由”此外,为赔偿教会,“在最后一次教难中被没收的教友财产、聚会的地方、团体的共同财产,当一律归还”。

    “米兰诏书”成了历史上的里程碑。国家元首首次公开承认:良心的领域,超越一切人的权力之上,而单单属于天主。殉道的英豪赢得了基督那句话的实现“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