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会史
作者:宗可光神父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前言 第一阶段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048年 第一章:大圣额我略教宗(公元540——604年) 第二章 传教士的工作
第三章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第四章 教宗国的建立 第五章 查理曼大帝 第六章 加洛林皇朝和教宗权力的衰弱
第七章 教会在此欧和东欧的传播 第八章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附录:前七次大公会议(为东西方教会所共同接受) 中世纪教会第二阶段 1048—1294年,欧洲基督徒联盟从希尔德勃兰到波尼法爵八世。
第一章 希尔德勃兰时代 (1020——1085年)改革的开始 第二章 骑士和隐修士对教会的贡献 第三章 教宗同霍汉斯脱芬王朝的斗争 第四章 中世纪的异端和宗教裁判所
第五章 托钵修会的兴起 第六章、士林学派和神秘主义 第七章:宗教艺术 中世纪教会第三阶段 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
第一章 欧洲基督教联盟的解体 第二章 教宗充军“巴比伦”(1329—1377年) 第三章 西方大分裂(1378—1417年) 第四章 文艺复兴和教会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前言
    “中世纪”介于古代和现代之间长达1000年的历史。准确说从第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5世纪罗马文艺复兴。(一般认为)亦有人认为从公元330年开始。公元496年,克洛维领洗。公元590年从大圣额我略教宗开。所以中世纪没有准确说法,大致从公元590年开始,东西文化分开。教会开始漫长地向蛮族传播福音。直到16世纪誓反教打破了欧洲的统一,为结束。教会则由欧洲向亚、非、美传播。

    中世纪分三个阶段:

    早期中世纪教会:公元590——1048年,教会展开了大规模向日尔曼,斯拉夫民族传播福音,伊斯兰教兴起,教会在北非,南欧受迫害,教宗为维护首席权地位同君士坦丁主教的斗争,罗马为维护它的独立完整,抵抗伦巴人的侵略,求法兰克人援助。10世纪教宗失去了加洛林皇朝的协助而陷入了封建皇朝的桎梏之中。

    中期中世纪教会:公元1048——1294年,教宗和罗马皇帝的斗争、教宗君主制与十字军东征,东西方教会分裂,基督教学校和学者涌现。托钵修会(MEDDICANT  ORDER)罗马式与哥特式堂的建立,教会进入中世纪强盛时期。

    后期中世纪教会:公元1274——1517年,分离与过渡时期,政治与宗教统一的瓦解,罗马帝国政治权力的下降和国家独立意识形态的发展。教宗同法国国王的斗争,教宗不光彩的充军(公元1378——1417年)亚味浓。西方教会大分裂,产生三个教宗。基督教神哲学的衰弱,古典艺术与文学的复兴,誓反教的产生,这是一个政治与宗教动荡不安的时代。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一阶段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048年
    第一阶段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048年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一章:大圣额我略教宗(公元540——604年)
    一、国家之父:

    生于公元540年,罗马贵族家庭,公元573年,成为罗马总督,在其父亲去世后,变卖所有财产,进入本笃会,圣执士后为教宗柏拉奇二世派为???公元585年返回罗马隐修。公元590年,大众推选他为教宗,第一个隐修士当教宗。教宗以“伯多禄遗产”来维护神职人员及照顾穷人,建立学院,也代表整个罗马与伦巴人签约,赎回俘虏,修建城郭,东罗马君王禁止军人进入隐修院,教宗坚决反对,所以东方对教宗非常讨厌,然而在西方教宗的威望很高。

    二、宗徒的牧人:

    教会历史上最完美的教会管理权代表。特别关心教会的需要,身体不佳,可经常祈祷,写作,讲道,其一生写了840多封信件。可看出他对教会及世界的爱护,谴责当时的主教,神父,修女,隐修士,国王的过失,毫不犹豫,但他怀着宽容,慈爱的心肠。君士坦丁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ORLD)其自称“普世总管”。教宗花费大量时间,写大量信件,表明罗马主教在普世教会的首席权与圣统地位,但教宗称自己为“SERVENT  OF  THE  SERVENTS  OF  GOD”意为“天主的众仆之仆”。

    当教宗不久后,他写了一书《司牧训话》(1591年)因他不愿当教宗,而一位主教斥责他,此书就回答了这位主教的言辞,分四部分:

    1、司铎的人选问题:司铎需有才学,知道人灵是艺术,艺术中的第一个艺术,而没能力接受,那真是太冒昧了,德行,斥责那些不上为了谦虚而是胆小逃避神贫的人,指责那些不是救人灵的人为了贪心追求私爱而当神职的人;

    2、司铎的生活方式:司铎在生活举止上谨慎行事,与善人来往应温和,与弱者来往应坚决,要人们不要在讨好人上用上心,使他们更好的坚持真理,对自己产生好感;

    3、应付各种牧灵问题的种种方法:教宗指出劝告男子是用一种方法,女子是一种方法,青年,儿童用不同的方法,指出人们有不同的个性,沉默与多话的,懒惰的与活泼的,罪人们应多加注意。总之,用智慧 和节制来处理问题;

    4、神父应避免自私与雄心勃勃:此书为神职界的生活影响极大,他既使没有写其他书,仅此书就可成为教会圣师,教父,是一本仅次于圣经的书。

    三、重整教会礼仪:对于礼仪,他重整并收集了古代礼仪歌曲,使之成为天主教专用的礼仪歌调,即“额我略歌调”。

    四、英国的宗徒:

    在公元2世纪末,已有传教士进入英国。到5世纪中期,许多民族如: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犹特人,闯入了大不列颠,捣毁了艺术、宗教、法律与语言,许多主教、神父被迫流亡到教友中,圣堂毁坏,遭到亵渎。他们在英国建立了七个王国,从此大不列颠几乎被盎格鲁人失去其名字,ANGLOS  OR  ENGLAND 。为了向蛮族传福音,教宗大圣额我略派遣主教圣奥斯定带了四十位传教士前往英国,受到热烈欢迎,且肯特国王在公元597年领洗。(CANTERBURY)

    教宗在病中写信指导圣奥斯定传教方法:

    1、好的庙宇不要拆毁,祝圣改为圣殿;

    2、在民族庆祝偶像的节日,准许他们用教会真理的节日;

    3、如有节日欢宴庆祝,可以以此方法来庆祝教会致命圣人;

    4、循序渐进。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二章 传教士的工作
    一、圣高隆邦——苏格兰的宗徒:

    ST。COLUMBAN在公元521年生于爱尔兰,公元563年去了苏格兰,在爱尔那IONA建立了隐修院,许多人到此隐修,人们称这为高隆邦,他于公元597年去世。

    1、圣高隆邦:

    公元542年在欧洲大陆,对德、法、意、瑞的归化功劳很大。公元589年去了欧洲大陆,第一个去了法国,在路克善依建立了隐修院,并定下了会规。包括两部分:

    A、伦理法则,服从至死,绝对贫穷,每日斋戒,思想和行为的纯洁,意志和判断的克苦,不间断的祈祷;

    B、惩罚,公开祈祷时咳嗽,在工作时忘了祈祷,受到斥责时辩护都会受到鞭打(6、10、12、15)。尽管此修会纪律严厉,可吸引的人却多。

    2、对告解圣事进行改革:他称为告解之父,根据爱尔兰的规定作适当的修改,用于法国人身上,守斋吃面包和清水,不吃肉和酒,犯罪离家,释放奴隶,进隐修院作补赎,杀人必须流放三年,并照顾其家人。他写了《告解圣事》这本书。

    二、波尼法爵——德国的开教宗徒:

    1、波尼法爵公元675年生于英国,在30岁晋升铎品,在公元719年,被教宗额我略二世任命为爱尔兰传教士,建立许多隐修院,公元738年,封为总主教。于公元754年去世。

    2、他改革了法兰克教会,当时法兰克教会特别腐败,致信于教宗,教会的纪律已60年未执行了,许多人把主教位子看成了世俗的财产,权位。

    A、纪律方面:公元742年,他作下规定,所有教会的财产应立刻规还教会,每年必须召开一次全体主教会议,为教会的神职人制定严格的法律,每年四旬期堂区神父必须向主教作彻底的交待,特别是他做弥撒的礼仪、祈祷、讲道和圣洗圣事的执行情况,每年当主教来实行坚振圣事时,堂区神父应作好一切准备,在圣周四,每位堂区神父必须亲自去主教坐堂领受圣油。同时,宣发信仰,生活,训道方面保持纯洁,不合格的神父,执士应当废逐降级或处罚,神父和执事不应该与世俗人一样的穿戴,除了神父的母亲,姐妹,任何女人不应与神父住在一起,一切神职人员禁止打猎做买空卖空,携带武器,参加战争。

    B、强调教会共融:法兰克的国王与教宗尽量达成一致,他主张法国主教们只有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教会才会发展,为了整个教会表明其信仰,于公元747年召开了另一次主教会议,并作了许多规定,至死服从罗马教会的权威,保持信仰的完整性。讲服从圣伯多禄和他的继承人,主教必须从教宗那里得到他的PALLIUM。我们只有服从圣伯多禄的教导才能成为圣伯多禄羊群中的一员。

    3、救援来自家乡(第一个传教女修会):法国教会还不能自立,因此他写信于家乡申请派遣传教士及资助钱财,其表妹圣理奥巴LIOBA与其保持高尚的友谊。她被称为女宗徒,她是第一个创立女传教女修会的人,其后无人步其芳踪,直至15世纪。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三章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公元6、7世纪,教会在蛮族中树立十字架,准备把罗马文化与教会传于蛮族,可突然冲出疯狂的骑士,使教会的城市与土地变成废墟。他们的领导人是穆罕默德,从中东兴起,向东方发展,并至非洲及整个世界,成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仅次于基督教,人口有9亿多。

    一、穆罕默德的生活:

    公元570年,其生于麦加,是阿拉伯半岛西部一重要城市,城中有一至圣所“卡巴”是一方形的石屋,内有360个民族的偶像和一块“黑石”,是世界伊斯兰教朝圣中心。其父亲去世早,而家庭贫穷,由其叔父抚养,其在一富孀家中打工,并与其结婚(KADIDA)。公元6世纪末,阿拉伯人受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一神论影响,开始吸收两教的一部分,成立一新的宗教,他们宣称直接来自祖先亚巴拉郎和依市玛耳。穆氏也受这宗教影响,在其40岁时,离家在一山洞中隐修,他宣称得伽俾厄尔启示,作为天主的先知,去捣毁阿拉伯人的所有偶像,成为真神阿拉的纯真信仰。他们相信审派了许多先知,如耶稣。伊斯兰教本意:承行天主的旨意,他把追随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完全托付于天主者。他想在麦加成为伊斯兰教中心。他回来时受到许多人的对,而不提不离开麦加。于622年,到了麦地那,HIGIRA(黑蚩拉)他组装武力,用武力夺回麦加。他于公元622年去世。

    二、伊斯兰教的信条和义务:

    伊斯兰教是唯一神教,穆是继梅瑟和耶稣之后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先知。他未写东西,只口传,其著作由其继承人整理成书,《可兰经》共114章,详细记载了信条与伦理规定:

    1、义务:包括四个方面 

    A、祈祷:每天祈祷五次,星期五沐浴;

    B、施舍:每位信徒必须施行爱德的功夫,特别是与自己不好的人,孤儿、奴隶、乞丐。

    C、禁食:年满十四岁者,第年须禁食一个月。

    D、朝圣:每年满14岁的穆斯林应去麦加朝圣,至少一生一次。伊斯兰教三大朝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另外穆斯林崇尚圣战:向不信教的人宣战,反对所有非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可以娶四个妻子,可有许多妾,对妻子特严,可随时休妻,妻子不忠可由丈夫处死,女子不得参与公共活动。

    2、信条:

    除了真神拉外别无真神。穆罕默擂是继梅瑟、耶稣以后最后伟大的先知,否认天主圣三,救赎论。认出世界不属神的控制,他们认为在天主面前有许多天使,是阿拉用火造成的,带有翅膀,可以死亡。他们认为造了天使后,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朝拜亚当,许多因不愿而堕落。书中有关许多复活、审判等教义取自《圣经》,可加以歪曲,他们的天堂是感性的,有花园,家具,水果,美酒,金银,壁画,美女。地狱中火烧,吃荆棘……

    三、伊斯兰教的扩展与影响:

    穆氏死后,继承者继承穆以剑传教的遗命,继续向东扩展,战领叙利亚,埃及,波斯。公元638年战领耶京,在圣殿遗址上建清真寺,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西班牙,战领法国。查理玛特尔(法国贵族)抵抗,战败穆斯林军队,这是关键性战役。他挽救了欧洲免陷于阿拉伯之手,穆斯林失败后,又转于非洲,战领安提约基亚,亚历山大里亚,迦太基,对教会影响非常大。五大宗主教区其中三个被伊斯兰占领,东方就剩下君士坦丁堡,落入伊斯兰教之手的教会国家受到许多严厉的考验。公元8世纪,非洲教友如不改教就被放逐,更糟的是他们切断了非洲亚洲到欧洲间的道路,阻止了教会向东的发展,直至航海的开始,16世纪。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四章 教宗国的建立
    教会在东方受到打击,在西方确有较大的发展,法兰克王国逐渐强大,对教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宗的土地也逐渐扩大,拥有世俗地位的权力,教宗国的建立,对教会供献良多,也造成了诸多不便。

    教宗国的来源与编年史:

    1、—公元67年,伯多禄作为第一位教宗和罗马主教在罗马去世;

    2、—公元313年,米兰诏书教会获得自由,君士坦丁授权教会可以通过奉献和遗产的方法接受财产,他和他的继承者不断向教会捐款,即所谓的“伯多禄的遗产”;

    3、—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罗马城属教会的管辖;

    4、—公元395年,戴奥陶西皇帝去世,东西罗马正式分裂,东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拉文那城为首都,罗马仍属教宗;

    5、—公元452年,大圣良教宗与阿提拉谈判,挽救了与罗马,奠定了教宗在罗马的地位;

    6、—公元590年,大圣额我略教宗挽救罗马于伦巴人手中。

    7、—公元751年,培平废除了“黑洛温朝”,并取而代之,取得当时教宗匝加利亚的同意为其加冕,并由圣波尼瓦爵为其付油。培许诺保护教宗。

    8、-公元754年,伦巴王AISTULF艾斯托尔夫侵占了拉文那城,并威胁罗马城,教宗斯德望二世向法王求援,培平派兵跨国进入意大利击败伦巴王,丕平被称为“罗马的保护者”;

    9、—公元756年,伦巴王AISTULF再次进攻罗马,通过教宗呼吁,培平再次击败伦巴王,为了教宗的安全,培平把拉文那城及伦巴人所战领的土地赠给了教宗,教宗国从而建立。

    10、—公元1870年,意大利统一,战领罗马,当时教宗比约九世无法,抗议退居梵蒂冈 ,自称“梵蒂冈的俘虏”;

    11、—公元1929年,教宗比约十一世与意大利默索里尼谈判签订了《拉脱朗条约》教宗承认罗马为意大利的首都。规定梵蒂冈伯多禄大殿、教宗花园、宫殿等0。44平方公里属于教宗,教宗有永远而决对的主权,另有“冈道尔夫别墅”,从此梵蒂冈是完全的独立主权国家。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五章 查理曼大帝
    一、查理曼与教宗哈德良一世:

    公元768年,培平去世,其两个儿子查理曼与卡尔曼平分帝国,因兄弟不合内战频繁。公元771年,卡尔曼去世,查理曼统一帝国。伦巴王狄弟亚又攻占罗马,把当时培平赠与的土地全部占领。教宗向查理曼求救,他打败了狄弟亚,收复失地还于教宗,并扩大领土,他被称为“罗马的监护人”。

    二、查理曼与撒克逊人:

    撒克逊人是最野蛮的一支,他们占领英国后袭击法兰克,772-803年之间法英战争不断。查理曼意识到要想彻底征服他们需使他们基督化。于是他制定了一些使撒克逊人接受信仰的强硬措施。但教会反对,教会认为人可以强迫人接受洗礼,但没法使人接受信仰。信仰靠吸引。天人之间的关系,外在的力量是不能介入的。

    三、查理曼接受加冕:

    公元795年,教宗哈德良LEO三世继位,教宗亚德良一世的侄儿想继承叔父的地位。将教宗LEO三世击昏在圣堂之中。教宗求救于查理曼,查杀死了良一世的侄儿。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来参加弥撒,教宗为查加冕。罗马为他欢呼。查理曼在位46年,出征55次,他统一了整个西罗马帝国,并加以扩张。历史学家BRYCE称查理曼的加冕是中世纪的中心,此时整个罗马帝国成了一个社会的两个方面:世俗方面是查理曼为首,精神方面是教宗为首。他们同时为天主祝圣,在各自的范围内代表天主的权威。皇帝有权保护教宗,教宗有权加冕皇帝,表示其合法。这想法在基督教国家是理想的构思,可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

    四、加洛林皇朝的复兴:(查理曼皇朝)

    查理曼不但是征服者,统治者,也是很好的教育者。当时他在AIS(爱斯)建立了一个大的学校,请来了著名的老师普及教育。当时在国家内设有三种学校:

    1、 乡村学校:由本堂神父来负责本堂区的基本教育;

    2、 教会音乐学校:专为培育神职人员设立的;

    3、隐修院和主教座堂附近的学校:开设七种课程,语法,算术,几何,雄辩学,逻辑,天文和音乐,另外再加上神学。

    这样教育的对象变为所有的人,而非再是贵族专例,查理曼亲自给隐修院长和主教写信。建议学校中不分等级,没有农奴和自由人的区别,一视同仁。但他的计划并未很好地实行,特别在他死后,内战开始暴发。

    五、查理曼之死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公元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去世,皇位让与其儿子路易斯。查理曼把整个西欧的日尔曼民族都团结在以法兰克之下。通过不断拓展基督宗教及基督教文化,通过把教会与政府点点融合在一起,通过把北方的英勇善战和南方的文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新时代的开始,许多历史学家把它称为现代史的开始。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六章 加洛林皇朝和教宗权力的衰弱
    (铁幕时期,光明与黑暗)

    一、帝国的瓦解:

    查理曼于公元814年去世,其儿子路易斯继位于公元840年。法兰克王同分三个部分:东、西、中。公元887年,中部又分裂了,德国与法国,意大利也开始独立。此时外部也开始侵略入,丹麦、挪威、瑞典开始南下,还有匈牙利。因内忧外患而使加洛林皇朝衰弱。逐渐瓦解。

    二、封建社会的兴起:

    由于外部侵略而使法兰克王国无法保护自己的居民,农民又为地主服务,所以一种新的制度在欧洲逐渐兴起。农民隶属于领主,领主又隶属于大的领主。领主的权利逐渐强大,取代了中央政府,成为各独立小王国的局势。

    三、封建社会与教会的关系:

    教会陷入其中,主教和隐修院院长们拥有很多财富,因而出现弊端,主要是 “锡封权”和“俗人授与圣职”。封建制度使教会变得富有与有权利,且也使教会成为奴隶。选举主教、院长并不在于神学、圣经、德行的优越,而在于对国王是否效忠,或是否有足够的钱。从此早已被废除的西满罪又死灰复燃了。中世纪神职界道德低下。(900——1048年)这段时期称为教会黑暗时期。其间产生的“骑士制度”,有宗教热忱,保护教会。

    四、教宗权利的衰落与束缚:

    由于世俗权利对教会的干扰,所以教宗权利首先受阻。从公元900—1048年间出现了36位教宗。许多人都滥竽充数,玷污了教宗宝座,教宗成了国王之间权利的争夺。若望十世因反对德菲拉的婚姻而被杀,其儿子继位;教宗若望十一世JOHN11世(931——934年)是女王玛拉色亚与前任教宗SERGIUS三世(904——911年)的儿子(传记)。JOHN 12世是ALBERIC二世的儿子,在其死后,由其遗嘱而封其为教宗,据说有26个儿子。教宗十二世与鄂图大帝订立了一和约,国王有权保护教宗,国王也有权任命或罢免教宗,教宗要效忠国王,而不是教会,此时可谓政教合一。

    但此时期的教会在北欧,东欧和中欧获得了较大发展。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七章 教会在此欧和东欧的传播
    前言:

    即使教会处在最黑暗的时期,也没有忘记耶稣所赋予的向外教人传福音的使命,教会向北欧、东欧传播福音。

    一、斯堪的那维亚民族基督化:

    1、丹麦:福音传入于公元826年,国王哈罗德因其反抗者的追杀而逃至法国,得到皇帝的支持,其要求法王帮他恢复王国,但法王要求其领洗入教,法王派安斯卡隐修士去丹麦传教,成绩有效,并被祝圣为丹麦总主教,且被教宗认命宗座驻北欧代表。他深受北欧人爱戴被称为“北欧宗徒”。公元826——1035年,丹麦基本全部基督化。

    2、瑞典:公元829年,安斯卡试图入瑞典被海盗所掳,逃到法国后,以大使身份去瑞典。福音开始在瑞典传播。安斯卡隐修士去世后,瑞典的福音事业陷入瘫痪状态,直到奥拉夫三世继位。约1000年,福音才开始在瑞典广为流传,教会再次复兴。

    3、挪威:福音传入于公元938年,比丹麦、瑞典要晚。国王哈肯曾在英国读书并领洗入教,毕业后邀请传教士入本国传教,其去世以后他的继承人奥拉夫二世(995——1000)在位期间建立好多医院,消除异端,使福音传遍整个挪威及附近岛屿。天主教成为国教,他也被称为挪威主保。

    4、冰岛:公元985年,福音由盎格鲁人传入。公元997年,国王从挪威引入教义1000条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不可行异端,所以教会传播非常快,教堂有220多座,隐修院有19所。

    5、格陵兰:公元1000年左右传入福音,1055年格陵兰教会有自己的主教,并有隐修院和修女院。大约有一万教友,并有教堂16座。但到1448年,教会基本消失,其原因在于:没有移民;发生瘟疫;被爱斯基莫人同化。

    二、斯拉夫民族的皈依:

    此民族分四个部分,占据中欧与东欧大部分地区。第一部分,中部现今德国一部分;第二部分,东部俄罗斯;第三部分西北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第四部分,南部斯洛维亚与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属于游牧民族,英勇善战,伦理生活腐化,一夫多妻,多神论,丈夫死后妻子殉葬。

    1、斯拉夫民族的宗徒。

    济利禄(AJRIL)与美多弟(METHODIUS),福音第一次传入是在公元850年左右,在莫拉维亚(捷克境内)。东欧大都是东方礼,是由于大多数神父是从东方派过去的,摩洛维亚皇帝要求拜占庭皇帝弥额尔三世派传教士去传教。济利禄与美多弟精通本地语言,用本地语言做弥撒,行圣事,诸事较顺。后来德国神父去之后,彼此间发生矛盾。他俩被称为行异端,被教宗哈德良召回罗马。两人被祝圣为主教,并被派往原地,由于济利禄逝,而未能成行。美多弟前往继续传教事业。他俩把福音传遍了整个东欧,两人在东正教的地位中很高。

    2、捷克的皈依:二位圣人从拜占庭帝国首先到达的是捷克。于是捷克接受福音。

    3、波兰的归化:

    福音从捷克传入波兰,但速度不快。鄂图于公元962年占领波兰,并迅速传播了福音。1000年左右,波兰教会从德国独立出来,建立总主教区,有了自己的圣统制。

    4、俄罗斯的归化:

    公元九世纪中期才建立国家,地处东欧,与东罗马帝国来往频繁,所以福音也从拜占庭,君士坦丁进入俄罗斯。在公元十世纪已有很多教徒,当女王奥肋戛在位时福音传播非常快。公元1015年时,另一国王乌来德米在位时整个俄罗斯基本已是基督化了有了自己的总主教,但俄总主教大部分是从东罗马去的,受君城管辖,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时,俄罗斯也与西方分裂,成立俄罗斯东正教会。

    5、匈牙利的归化:

    公元四世纪他们进入欧洲在多瑙河一带定居,是亚洲人的后裔。公元995年,被鄂图征服。直到斯德望一世在位时,福音传得非常快,他们请许多本笃会士。斯德望一世娶德国奉教的公主为妻。1038年把匈牙利奉献给圣母。1000年斯德望一世被教宗加冕,并被封为“圣王”。其去世后,国内发生了几次教难,1038年全国基本基督化。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八章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第九、十、十一世纪当教会努力在西方传教时,在东方却受开严重打击。1054年,东正教从教会分离出去。

    一、东西教会双方疏远的根源:

    1、公元332年,君士坦丁迁都,从那时起为教会分裂埋下了种子。增加了教会的隔阂,DUCHESNEL称:“东西方教会分裂不在于佛西亚及弥额尔而是欧瑟比主教为首的反抗西方教会。其原因在于: A、在初期希腊教会就因为基督的身份而出现了异端; B、希腊教会同异端作斗争的结果同时取决于皇帝。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义方面的争论结束,可皇帝控制教会的局面仍存在。

    2、皇帝教宗合一制:“国家高于教会说”

    它是教会东西大分裂和西方大分裂的重要原因。在异教人眼中皇帝是世俗的统治者,同时也是精神方面的统治者,。这观念在基督教成为国教时也没有消除,皇帝们想把基督教变为顺从他们的宗教,想做伯多录继位人的任命人。干涉教会的事务,领导大公会议,成为物质和精神的最高领袖。且许多皇帝信奉亚略异端,基督一性论异端。

    3、君士坦丁堡的朝廷主教们:(COULT  BISHOP)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们的温顺服从和个人野心造成了皇帝对教会内部事务干涉的胜利。他们因皇帝的权利并非是依靠自己的德行、学识、福音精神成为主教。他们成了皇帝的傀儡,或利用软弱的皇帝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无论怎样最终受害的是教会。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城大公会议,皇帝提高主教地位,把君士坦丁提升为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公元451年,大公会议又提高了主教们的地位,管辖很多地方。六世纪时随着其它三个宗主教区陷入回民之手,君城焊然宣称,自己是普世的宗主教与罗马抗衡。

    4、特拉劳会议(TNTRYLLI):

    东西方教会的隔阂加剧。在公元692年,东方主教在特拉劳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教会的纪律如西方不服从则开除教籍。这次会议第五十五条规定:“罗马教会在四旬期、星期六守斋是违背教会传统的,如神父这样做要被废逐,是主教,则开除教藉;教宗如在此时间守斋则开除教藉。”教宗拒不签字,皇帝出兵干扰。

    5、敬礼圣像的争论:

    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东西方的联系被切断。东方逐渐从西方分离,他们对教会的信条、情感、敬礼持保守态度,对新的敬礼持怀疑态度。如果他们只是自己坚持还说得过去,但他们要把他们认为对的强加给西方教会,只要与他们不同,就认为西方教会不符合传统,应该废除。

    A、公元726年,东罗马皇帝良三世身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称为“破坏圣像者运动”这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遭到君城主教圣日尔曼的强烈反对。皇帝将圣日尔曼宗主教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绝罚了皇帝和他的跟随者。良三世报复教宗,派兵攻打意大利,扬言拆毁伯多录大殿,未能成功。良三世死后,他的继承人继承他的作法,逮捕、放逐敬礼圣像之人,许多隐修士为此而致命。

    B、公元780年,女王依莱纳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恢复国内和平,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她得到当时宗主教圣特拉乌斯的支持,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公元787年,在教宗代表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也是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圣。天使、圣母或圣人。

    “十字架的形象和圣像,不管是由石头或其它材料所造成,都应予以保留。它们不是我们崇拜的本身,而是因为它们能唤起我们对它们所代表的神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它们面前致敬,尊重、是符合教会传统的。”

    敬礼圣像之争到九世纪时死灰复燃,皇帝良五世和德非路斯在此之后迫害遵守尼西亚大会决议的人,一直到女皇德道拉(843年继位)重新恢复了对圣像的敬礼,恢复了国内和平。敬礼圣像之争历时117年。

    6、查理曼的加冕:

    经过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东西方教会未能更好地恢复关系。更恶劣的事是公元800年良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圣诞节),使东方教会对西方教会更加仇恨,这不但是宗教问题而且也是国家的尊严问题。罗马本是罗马人的城市,而查理曼是蛮族。东方不能接受。东罗马皇帝就开始报复。武力占领伊利贡、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使之归于君城宗主教权下,并剥夺宗座财产。因为他们认为教宗已完全被掌握在蛮人手中了。由于教宗过于依附于西方的世俗权利,因而丧失了其在教会中的首席权。从此以后东方人不再服从“野蛮人教宗”的领导。分裂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矣。

    7、佛西要分裂:

    公元847年,圣像敬礼结束后东方教会又发生冲突。君士坦丁堡总主教依纳爵因皇帝叔叔品行不端而拒绝给其送圣体,因而引起皇帝的愤怒,把他充军废逐,另立佛西要(当时是教友)为君城总主教(这在东方也引起了不满)。教宗尼格老一世下令对依纳爵的废除无效,并将佛西要开除教籍,可佛西要不服,并攻击教宗及教会的独身制度。焊然在876年召开会议声称教宗为异端份子,罢免教宗。西方教会为裂教,因为西方在尼西亚信经上加上了“子句”。这样东西方分裂了。同年支持佛西要的皇帝弥额尔三世去世,巴西略一世继位后将佛西要废逐,恢复了依纳爵的职位。并召开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这是教会第八次大公会议(公元896年)再次谴责佛西要并与罗马教会言归于好。佛西要于公元886年去世。佛西要的分裂虽然时间短暂,可后果却影响深远,东方对教宗的首席权产生了疑问。

    二、东西方的正式分裂:1054年东正教产生。

    从佛西要的分裂到现在的180多年中,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有着表面的联系,可并未有真正的和平。尤其900-1048年期间是西方教会的黑暗时期,期间共有36位教宗。不乏生活堕落之人,这深深影响了他在东方的地位。

    公元1053年,君城宗主教弥格尔•塞鲁来给教宗写信,指出拉丁教会的无酵饼成圣体是由犹太教而来,视为无效。四旬期不唱“阿肋路亚”星期六守斋,准许教友吃未出血的肉不符合宗徒传承。他还下令关闭了在东方的所有拉丁礼教堂。

    为避免分裂良九世教宗派享拜枢机为首的调节团去君士坦丁堡。弥格尔拒绝接见,并鼓动民众反对,不准使节团举行弥撒,再加上枢机性情暴燥,双方发生冲突。公元1054年7月14日,在圣莎斐亚大殿里,枢机把开除弥格尔教籍的判书置于祭台上,跺脚而去。可塞鲁来不服,烧毁此信并鼓动东方教会反对西方教会,将西方开除教籍。从此东西方教会分裂。

    公元1274年,里昂大公会议及1439年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双方曾努力合一可惜没有结果。分裂状态一直到今天。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附录:前七次大公会议(为东西方教会所共同接受)
    第一次:325年尼西亚(小亚细亚)大公会议

    背景:亚略异端宣称圣子是由圣父从无中所造生的,被收为义子。故与圣父没有同一的性体,由此否定耶稣的天主性,引发争议。

    发起人:君士坦丁

    与会人员:教宗圣西尔物斯德肋(St .Sylvester)的两位代表、帝国内外(如波斯、亚美尼亚、哥德)的主教381人。

    主要成果:会议谴责亚略异端、制定《尼西亚信经》“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由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是同性同体的”、并将亚略和两位拒绝签字的主教放逐。

    第二次: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尼西亚会议后,亚略异端并未消失,许多.人包括主教暗中还是亚略信徒。君士坦丁的继位者公斯当斯二世与瓦伦斯,都是亚略信徒。在他们的支持之下,异端蔓延日日夜广。直皇帝戴奥陶西毅然自任为尼西亚信仰的保护者时。

    发起人:戴奥陶西

    与会人员:教宗没有参加、共有186位主教

    主要成果:会议再次谴责亚略异端,重申《尼西亚信经》。强调信徒必须接受天主圣三的道理,否认者不但受到天主之罚,也将受到法律之罚。会议同时谴责马采道尼异端(他们否认圣神是天主)在《尼西亚信经》中加上“我信圣神……由圣父所发”。到第六世纪时,西方教会开始加上“和子共发”。

    第三次:431年厄弗所(小亚细亚)大公会议

    背景:聂斯多略异端,主张耶稣基督是两性两位(two nature, twoperson)由此而不定圣母为“天主之母”的道理。

    发起人:皇帝戴奥陶西二世与圣济利禄

    与会人员:教宗的代表圣济利禄(亚历山大里亚的主教)和其它160多位主教

    主要成果:会议将聂斯多略订为异端,并开除教籍。断定耶稣基督虽有两性,但只有一位,那就是天主第二位。玛利来即是这一位的母亲,就应得“天主之母”的尊号。

    第四次: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

    背景: 欧迪克(君城一隐修院的院长)反对聂斯多略异端走向了另一极端“一性论”主张耶稣的人性已被天主性吸收了。这一学说遭君城主教维翁的强烈谴责,但却得到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迪奥扫禄的支持发。在其劝说下,皇帝戴奥陶西二世于449年召开厄弗所会议(不是大公会议),130位主教参加,支持一性论,放逐佛雷维翁,教宗代表也受到迫害。教宗良一世称这次会议为“强盗会议”。

    发起人:教宗良一世与皇帝玛森五世

    与会人员:共六百位主教其中有西方主教四位

    主要成果:强调耶稣基督“两性一位”即是真天主又是真人,二性结合于一位,但二性没有改变、混淆。会议肯定前三次大公会议的决定。强调教宗的首席权,可悲的是非希腊礼的东方教会没有接受,造成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称“东方教会”。

    第五次:553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三章”(写于431-451年之间)引发的争议。有人怀疑“三章”有聂斯多略思想,造成教会人士的争议与分裂。皇帝犹第安为了保持合一,遂将“三章”订为异端,东方主教表示同意。但教宗认为皇帝没有这个权力,这应教会内部决定。皇帝将教宗骗到君城并软禁了教宗,教宗被迫同意,回到罗马后遭到整个西方教会的反对,教宗收回了自己的同意,为解决此事,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

    与会人员:东方主教、教宗没有参加

    主要成果:会议为了维护合一,而谴责了“三章”但事实上并未起到作用,合一后不久又复分裂。

    第六次:680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基督“一意论”。610年君城主教主张耶稣基督有二性但在他之内只有一个意志。

    发起人:

    与会人员:

    主要成果:会议谴责“一意论”称这是“一性论”的另一种说法。宣称耶稣基督有两个意志,他的人性意志常服从他天主圣子的意志,但是二者并不混淆,也不冲突。

    第七次:787年尼西亚大公会议

    背景:“圣像敬礼”之争

    发起人:女皇依莱娜与教宗哈德良一世

    与会人员: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代表

    主要成果:阐明敬礼圣像的意义。我们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和人,而非敬礼圣像本身。

    注:第二次(381)与第四次(451)大公会议,在教会纪律方面强调君城主教的地位仅次于罗马而高于其它宗主教区,始终遭到教宗的强烈反对。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中世纪教会第二阶段 1048—1294年,欧洲基督徒联盟从希尔德勃兰到波尼法爵八世。
    中世纪教会第二阶段 1048—1294年,欧洲基督徒联盟从希尔德勃兰到波尼法爵八世。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一章 希尔德勃兰时代 (1020——1085年)改革的开始
    从公元第十世纪开始,西方教方陷入黑暗时期,急需改革,必须彻底去除西满罪和俗人授与圣职,重新整顿充满世俗精神和生活放荡的神职界,教会必须从世俗社会中独立出来,必有站在欧洲国家的领导地位上,指导他们生活的目标。改革大潮由教宗额我略九世希尔德勃兰开始,到依诺森三世达到高潮。十四世纪教宗权利再次下降,欧洲各民族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增强,逐渐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国家。

    一、克吕尼(CLUNNY)团体和改革教会开始:

    1,克吕尼团体:克吕尼位于法国里昂以北80公里处。有人说中世纪的历史是隐修院的历史,是他们改革了教会。克吕尼隐修院于公元910年,由阿基丹的威廉公爵建立,采取本笃会会规。最大特点是:直接隶属于教宗,不隶属于当地主教及世俗权利,修会非常严格,受其影响。到11世纪许多修院都隶属于它管辖,出现了“隐修院的第二个春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知名圣人。

    圣休格 ST•HUGH为院长,创立会规,建立圣殿。此会重祈祷,特别为亡者。公元998年,院长奥迪格发动了追思已亡节。教会受其影响,于1030年订立每年11月2日为追思已亡节。

    克里尼的成长与影响:在于修院的祈祷及院长的德行,(250年共8位院长有7位是圣人),同时期教宗却出现52位,他们为教会树立了光辉形象。

    2、克吕尼的联盟者:

    十、十一世纪,修会兴起后,不光此修会改革,其他修会也逐渐改革起来。              

    A、圣罗慕亚:

    ROMULD,意大利人,受克吕尼影响,宣讲悔改。于1012年在加马尔道里建立一隐修院团体。每人都独居,但共同参与弥撒圣事,守静默,守贞,刻苦为标准。影响了周围好多人,以圣人看待,

    B、圣若望·古奥伯特:

    他是罗慕亚的弟子,宽恕了杀其弟的凶手,进入罗慕亚的隐修院,后自创一隐修院,独居,其德性甚至超过了ROMULD。

    C、圣伯多禄·达弥盎:

    与前两位是同时代的人,1007年生于意大利,1043年被选为修院院长,一生目标为攻击“西满罪”,“神职人员堕落”。所以许多主教及教宗愿意与他联盟,治理教会。

    二、革新的几位教宗:

    如果罗马不悔过自新,世界将继续留在错误之中。教会的改革必有从教会的基石-罗马开始,而教会是罗马的主教所以改革的重任就落在了有能力和有德行的教宗身上。

    1、教宗圣良九世

    教宗良九世:1049——1054年,第一位改革教会者。他用5年时间,走遍了整个欧洲,召开会议,反对西满罪和锡封权,下令将通过金钱买来的枢机,主教和隐修院院长加以废逐,如果是神父则做长时间的补赎。教友从他们手中领受的圣事无效

    2、教宗尼各老二世

    教宗尼阁老二世与“教宗选举法令”:1058年继位,向教会改革更迈进了一步。他指出“西满罪”未杜绝是因为神职不合格,在于政府干涉教会内部事务。他于1059年召开了罗马会议。 A、规定教宗必须由枢机团中选举产生,不能再由皇帝贵族提名或任命; B、除有特殊情况外,教宗选举必须在罗马举行。C、如果有合适的话,教宗后选人必须是罗马神职人员,如没有也可别处选出;D、教宗候选人必须由罗马城附近的红衣主教中选出,然后其他枢机开始选举,其余神职人员及公民们则以欢呼表达赞同; E、皇帝和国王从宗座那里得到他们的特权,他们对教宗的选举给予认同。F、每一次选举之后,由枢机院通知皇帝以表尊敬,但是即使皇帝不赞成也不产生效力。

    枢机院——CARDINAL,教会的中枢机构。起初教宗把罗马城附近七个主教封为枢机主教。后又把罗马城内每个本堂封为枢机,后又把六品封为枢机。因此枢机分为三个部分:枢机主教、神父、六品。到11世纪,教宗又把全世界许多有名的神职人员封为枢机,并赐与一座圣堂。直到1961年,若望JOHN二十三世,规定枢机必须是主教,如不是立即祝圣。规定枢机数目为70人。到PAUL六世时,规定枢机不能超过120位。教宗若望保录二世时没有具体规定。

    三、希尔德勃兰―大兴改革者

    希尔德勃兰,即额我略七世:生于1020年,1048年协助前任教宗改革教会,是其得力助手,长达23年之久;当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后,于1073年,被选举为教宗,取名额我略七世。在位12年时间,继承了前任教宗的改革,继续同“西满罪”、“神职生活堕落”、“锡封权”三大罪恶做斗争。他的反对者是国王、公爵、主教、隐修院院长等所有违反以上罪恶的人,他的支持者是克吕尼修院的修士和善良的平民信徒。

    1、1074年,在罗马召开LENTER会议。此会议主要针对西满罪,神职人员堕落。宣布任何结过婚的神父都不能举行弥撒圣祭,或施行任何圣事,教友也不得参与任何结过婚的神父所举行的圣事。任何参与西满罪的人都开除教籍,这一点在欧洲遭到严重抵抗,但教宗决心改革,他得到了教友尤其是米兰和佛罗伦萨的教友的支持。

    2、1075年因禁止俗人授予圣秩与享利四世的冲突:1075年,一,再次召开“罗马会议”禁止俗人授予圣秩,遭到德国皇帝享利四世的反对。教宗说:“俗人授予圣秩完全无效。任何神职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俗人手中接受堂区,无论贿买或赠与,均属非法,违者开除教籍。”这条法律使教宗遭到神职人员、皇帝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的反对。享利非常精明,对教宗所作规定视而不见,仍任命神职人员。教宗忍无可忍故于1075年12月致信于他,要其去罗马做出答辩,悔改,补赎,否则开除教籍。可享利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于1076年1月份,在“伏姆斯”召开会议,有?主教参加,声称教宗选举不合法,他扰乱和平,声称他有罢免教宗的权力,而要废除教宗。教宗无法就宣布把享利四世开除教籍,解除了属下对他的效忠。于是许多人背弃了享利四世,德国的诸侯在脱列布召开会议,要求享利隐退。如在一年之内不能获得宽怒,他就不能再做皇帝,诸侯们并要求教宗去德国亲自审定享利。这也是教会第一次神权与世俗权力斗争的胜利,得到欧洲人们的支持。欧洲基督徒联盟受教宗的领导而开始。教宗宣布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3、嘉诺沙事件:享利此时已认识到于己不利。故于1077年,带上妻儿去教宗的行宫嘉诺沙。请求教宗宽恕,其身穿苦衣,冒着严寒,手持腊烛,教宗不能拒绝一名悔改的罪人,他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没有办法,就以牧人的身份宽恕了对享利的绝罚,享利也保证,决不干涉教会内部事务,并且教宗可以自由出入德国及世界任何地方,这样也就缓和了教宗与皇帝之间的冲突。

    4、教宗额我略之死:教宗的宽恕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在享利还未离开嘉诺沙时,德国人已选出新的皇帝,鲁道尔夫,享利就出兵将他杀死。亨利重新统一后,违反他的承诺并出兵攻打罗马,擅立拉瓦纳城主教为伪教宗。教宗无法再次将他开除教籍,并出走沙勒诺。1085年5月25日,教宗去世。“我爱好正义主,憎恨罪恶,因此死于流亡之中” 1606年,教宗保禄五世将其列入圣品。

    额我略七世是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教宗之一,是天主改革教会的得力工具,也是欧洲社会的救主。他申明神权高于俗权,有效地制止了目无法律的封建领主的野心。如果不是他的影响,欧洲会被他们再次拖入野蛮之中。他的传统被继承下去,十二世纪教会的光荣是他的功劳,他用伦理而武力征服了欧洲,他比拿破仑、亚历山大更伟大。

    四、锡封权的结束:

    “伏姆斯政教协约”:教宗去世后,其继承人继续反对俗人授予圣职。教宗先后使法、英的国王放弃了此权力,但德国享利五世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仍坚持原状。教宗将其开除教籍,皇帝将教宗废逐,双方就这样僵持着。1119年,教宗嘉里多二世继位,其眼光远大,有气概,他努力改善与享利的关系。因此于1122年,与享利五世在伏姆斯签立协约。

    协约规定:享利五世尽可能赔偿自战争以来教宗所受的一切损失,并且答应放弃授予圣秩的权利。从此在日尔曼境内主教及隐修院长是按教会的规定而产生。教宗同时声明,教宗承认在日尔曼境内,皇帝或其代表可出席主教及隐修院院长的选举,如双方产生争执,皇帝与教会共同解决处理,选举完毕后,由皇帝向新圣神职人员授予教会财产。从此神权俗权分开举行。1123年,第九次大公会议“拉特朗大公会议”对此决定表示认可,也就彻底解决了锡封权的严重问题。

    锡封权的结束是野蛮的中古时代结束的标记。整个欧洲人民意识到法律比武力更为有用,但并不是说这是理想时代的开始-人类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理想时代。一个为基督思想所浸透的时代了,这将会对教会和社会产生不朽的价值。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二章 骑士和隐修士对教会的贡献
    一、十字军东征及军人修会:

    1、骑士: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分三个等级。神职人员、贵族或战斗者和农民。战斗者与贵族连在一起。每一个阶层有自己的理想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当时没有中央集权,他们以武力来决定命运。贵族们拿起刀以此来保护自己,使自己有一席之地,军阀分据,社会混乱。骑马便于打仗,骑士集团因此而产生。此时教会也无法完全改变他们的战争,但为了在战争中伤害神职人员及农民,无辜者。呼吁“天主的和平”饶恕无抵抗能力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天主的休战”在某些时如星期五、六和主日以及将临期、四旬期不能打仗。教会虽不能使他们停止战争,但慢慢地使他们圣化,圣洁自己,不取不义之财,信仰坚定,服从教会、尊重神长听从基督代表罗马教宗的命令。更赋与骑士神圣的责任,通过祈祷和庄严的礼仪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发誓保卫孤儿和寡妇以及保护教会免受异教徒的骚扰。骑士制度仅是一种理想,虽然很难实现但骑士在欧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十字军东征: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兴起,占领耶路撒冷,但此时对教会来还比较宽仁,教友还可以去朝圣。但到1070年,土耳其的塞尔格人打败阿拉伯人占领耶京。(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他们破坏圣殿,教友朝圣也遭到禁止。于是在1074年,教宗额我略七世产生了圣战的构思,但当时教会内部事务繁多于是搁置此事,至死未能实现……就把这使命留给了下任教宗乌尔班二世。

    至1095年,土耳其人征服中东后向西一举占领君士坦丁堡,并威胁到了西欧的安全。君士坦丁堡城的皇帝亚来克孟·龚南向教宗求救,是否能联合御敌,教宗接受皇帝邀请后在克勒蒙召开会议。希望西欧国家能起来收复失地及圣地,也原工借此改善和东正教会的关系。为此颁布很多大赦。1095年,在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倡导下,发起了十字军东征。

    3、十字军东征的目的:

    A、收复失地,使教友能自由朝圣;

    B、防止土耳其对欧洲的进一步侵略(如中国抗美援朝);

    C、希望能团结整个欧洲,削除偏见和不睦,一致对外;

    D、援救整个东方教会,实现教会的统一。

    4、东征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1095年在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发动下,开始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一次十字军收复了圣地,并在圣地建立了许多拉丁王国。由西方人作领袖。

    1147-1149年是第一次东征,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1189-1192年法、英、德联合出兵,与伊斯兰将军签订合约,保证教友自由到耶路撒冷朝圣。

    第四次:1202-1204年,他们在攻打阿拉伯人时转道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建立君士丁坦拉丁王国。把西方礼仪强加给东方,从此他们对西方更加憎恨。但精神还存如1212年孩子们组织起来,面向耶京。

    第五次:1218-1221年本欲夺回埃及,但由于尼罗河泛滥而失败。这一次由教宗哈诺里发动。

    第六次:1228-1229年德中皇帝腓特烈二世东征,基督教得到了耶京、白冷和纳匝肋的控制权,建立耶路撒冷王国。随后返回欧洲。1244年耶城再次失陷。

    第七次:1248-1252年法王路易九世发动1250年法王被俘,后被赎回。

    1270年和1291年的第八次、第九次均失败。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东征失败的原因:A、缺乏战略;B、长途跋涉;C、政治、经济缺乏配合。D、动机不纯。

    5、十字军东征的意义:虽然东征并未收复圣地,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A、防止了土耳其人对欧洲的进一步侵略,挽救了基督教文化;

    B、让欧洲人意识到自身的一致是建立在信仰上而是建立在政治上。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传教方面引起了西方教会的传教热忱。

    消极方面:A、加剧了东西方教会的分裂(第四次东征的不良后果1203年,抢掠东方财物;)

    B、加剧了人们伦理的堕落,烧杀抢掠,杀死许多回民;

    C、教宗权力下降,东方教会把东征失败归罪于教宗。认为这是天主对教会的惩罚。

    6、军人修会:为了保护拉丁国王及朝圣人员的自由,大批十字军涌向圣地,形成了三个伟大的军人修会。

    A、招待骑士会:产生于第一次东征,他们收留朝圣人员、患病者 、招待旅客。

    B、圣殿骑士会:总部建立在撒罗满大殿附近,保护穷人与圣殿在法国特别出名,从事战争及看顾病人;

    C、条顿骑士会:德国人建立,开始为保护德国的朝圣人员,后来为普鲁士及芬兰人传播福音,由骑士、神父、修士组成,发三愿。

    十字军另外还产生了二个拯救俘虏的修会,它们分别是:

    A、圣三骑士会,于1198年由圣若望玛达,法国人建立,发三愿,还发第四愿,用各种方式挽救俘虏;

    B、 圣母慈善会:于1223年,由圣伯多禄·诺拉斯高及圣雷梦纳福建立。

    从13世纪到18世纪共救了100万奴隶。

    二、修会与神职界的改革

    1、圣布鲁诺与嘉布遣修会:布鲁诺是德国人生于1030年,1084年在嘉布遣建立修会,会规严格,衣服粗厉,生活非常刻苦,历史上从未改革过的修会,不允许转会。

    2、熙笃会:十二世纪克吕尼团体中许多人开始腐败,熙笃会应运而生。1098年某克吕尼院长罗伯特因看不惯克吕尼修会的堕落,故而带了20名弟子往熙笃重建修会,(这一为本笃纪念日)为恢复圣本笃的修院精神。第二任院长圣阿尔伯里克,此时修会不是很兴盛,直至第三任院长圣斯德望哈定写了熙笃会会规,在1119年被教宗CALLISTUS  II 世所承认,他被称为熙笃会的第二创始人。

    会规强调手工、简单的礼仪和严格的苦修。他们穿白色的会服,称白色修士以区别本笃会。13世纪修会会院达500所,代替了克吕尼修会。到了14、15世纪,开始衰落,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中受到严重打击,逐渐丧失了重要性。直至17世纪,开始改革(内部)出现“严格遵守会规者”与“普通遵守会规者”二派,前者聚于法国LA—TRAPPE。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被赶出法国。现有会士25000人。

    3、伯尔纳多:1091年生于法国贵族家庭,学业完成不听父母劝告,进入熙笃会,对熙笃会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被称为修会的第三会祖。他的成就:

    A、建立修院,在明谷建立一出名的明谷修院;

    B、和平使者。国王、教宗有冲突时都请他作调停者,为大使。如1130年,意诺二世对抗阿纳克来二世,故请他来调停。

    C、第一次十字架东征的宣讲者,1114年,撒格森人占领叙利亚;

    D、神修著作:提倡爱的神秘神学,在《爱慕天主》一书中把爱分四个等级。对自己之爱;对天主唯利是图的爱;出于职责的要求,对天主的孝爱之情;和为天主的缘故而爱天主,对天主的婚约之爱。

    E、同异端作斗争:伯氏为了维护教会努力和以下的异端作斗争。

    路斯乃的享利:贪婪、伦理堕落,认识伯多禄阿伯拉德之后,比之更甚,拒绝有形可见的权威,认为教会是无形精神性的,神职人员行圣事是多余的。

    伯多禄·阿伯拉德;他主张每人应对自己的救恩负责,所以神职人员、婴儿领洗、弥撒,为亡者祈祷等都是多余的,反对教会礼仪,只要宣讲,悔改就行了。

    勃拉斯阿的阿诺德:主张圣事的有效性在于施行人本身,并反对教会的圣统制。

    F、教会圣师:1553年去世,1173年列圣品,1830年教宗比约八世将其封为圣师,每年8月20日日其节日。

    4、神职界的改革:(9——11世纪)

    由于锡封权的影响,神职人员的素质较低、修养不高、并且无学问。当时神职分为二部分:

    A、世俗司铎:secular  priest。指那些特别在乡下管理教堂的神父,尤指农村;

    B、咏礼司铎:regular  priest。指住在主教座堂或大城市公开诵经的司铎,他们度集体生活,定时咏唱日课。

    由于他们行为不检点,人们对之不感兴趣,而对修会神父感兴趣,教会于1059年,召开“拉特朗”会议主要针对神职界。规定:大教堂,主教座堂,必须建立神职修院,但还不是正式修院。(1545——1563年的脱利腾大公会议之后才正式建立修院。)神父必须住在一起,不允许有私人财产,并成立了“咏礼司铎修会”也称为“奥斯定咏礼司铎会”。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三章 教宗同霍汉斯脱芬王朝的斗争
    背景:

    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教宗一直是西方教会和国家的领袖,锡封权的斗争也以教宗胜利而告终。教宗权利越来越高,所以好多事情都要教宗裁断。在教宗的批准下骑士、隐修士拓展基督教文化,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是教宗将教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到12世纪元中期,教宗权利达到顶峰,直到德皇腓特列一世,他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东征(1152——1190年)。他向教宗挑战,教宗与国王的斗争,延续了100年之久。

    一、冲突                                

    腓特烈一世与教宗哈德良四世。腓特烈当上德国皇帝以后想重建神圣的罗马帝国,自己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教会意识到腓特烈的野心,于是准备组织人马反抗腓特烈,并且教宗准备将其开降教籍,教宗在1159年9月1日去世。

    腓特烈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的争斗和十七年的分裂(1159——1176)哈德良四世教宗去世后,红衣主教选举了罗兰德枢机为亚历山大三世为教宗,发生了争执,腓特烈宣布教宗的选举无效,另立一立教宗取名维克多四世。提议召开大公会议审判教宗,教宗声称,除了天主之外没有人能审判我。并把腓特烈开除教籍。腓特烈声称要攻下罗马,教宗避难法国。欧洲各国分为一派,法、英、西班牙支持教宗。德国、苏格兰、意大利则支持皇帝。1176年,在战役中,腓特烈被击败,逃到威尼斯,请求教宗宽免,跪伏在地。经历了17年,终于确认了教宗国与教宗的地位,腓向教宗道歉并承认教宗的合法性。“威尼斯会议”——《威尼斯和平》。1177年后,他参加了十字军东征,死于战争中。

    1179年,教会召开了第三次拉特朗会议,前后召开了15次,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从此以后教宗的选举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枢机通过才算是合法教宗,无需国王和罗马公民的认可。(1059年的罗马会议重申了此规定)并严格规定了神职的独身制度。

    二、教宗意诺森三世:教宗权利的高峰。

    意诺森三世1161年出生于罗马,37岁时,获两个博士学位,(社会与教会法律)后当选教宗,时年才38岁。他是第一个用“基督的在世代表来称呼自己”的教宗,说明他是天主与人世间的桥梁,在天主之下,众人之上,他所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权威,不愿意过问俗事,不问政事。

    1、教宗国的独立:巧妙地利用意大利、德国之间的冲突,保护教宗国的独立性。

    2、保护婚姻的神圣性: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抛弃妻子Inseborg而另娶Agnes。教宗对法国行使禁令,禁止神职人员行圣事。(这是中世纪教宗对某些国家和地区颁的一种法律制裁主要针对神职,包括禁止教会礼仪及关闭圣堂。)

    3、英国若望国王在1205年任命他的亲戚为坎特布里的大主教,神职界反对他的作法,于是选出了另外一位,双方争执不下。良十三世把二人均废除,教宗把斯德望•郎顿任命为坎特布里的大主教,国王不允拒绝他进入英国。1208年,教宗对英国发布禁令,国王反抗教宗强迫神职举行圣事,教宗开除英国王教藉。委任菲利普二世代管,若望承认错误,承认教宗为英国领主。

    4、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发起人:“抢劫君城”之后,教宗任命了Thomas  Morasini为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的总主教。希望东西合一,但事与愿违。

    5、召开了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215年召开,有1300多人参加,有红衣主教,总主教,主教,国王等,这是继尼西亚会议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有很多规定:A、每年必须办告解,领圣体一次;B、确定圣体圣事的奥迹。(质变形不变)。C提议为东征募捐;D、批判亚尔比异端和华尔图异端。

    6、修会的批准者。他在位期间,批准了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的成立。

    教宗于1216年7月16日去世。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四章 中世纪的异端和宗教裁判所
    背景:第十、十一世纪、社会与教会混乱、伦理生活堕落为异端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世纪出现两个异端,它们带反社会反教会及无政府主义的倾向。由于教会内部堕落开始,他们首先攻击神职人员。

    一、亚尔比异端ALBIGENSES:

    又称新摩尼异端。摩尼异端在教会初期对教会带来很多麻烦。虽被教会批判,但并没有来绝,到九世纪摩尼异端在亚美尼亚重新开始发展,又传遍整个东罗马帝国,十世纪传到保加利亚、法国、西班牙及意大利。此时被称为新摩尼教,他们称自己为“纯洁者”(CATHARI)根据地在法国ALBI。

    相信二元论:善神与恶神,善神控制精神,恶神控制物质界,两神永远作斗争,整个有形可见的世界是恶神的工作,因此这世界本性是恶的,故而“婚姻,生育,家庭”都被认为是不伦理的,吃肉不能得救,所以过苦修生活,鸡蛋、肉、牛奶等玷污人,不能享用。认为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是预示性的,认为耶稣是天使,不是人,认为教会降生的信仰会增加世界的罪恶,是不可信的。

    他们分两种:完人及信者。完人度神贫,刻苦的生活,到处宣讲福音道理,信者为普通者,认为一般不能得救,需在死前经过完人的覆手。“精神怀的洗礼”。这样信进才可免除罪过的罚,如果病好又活过来则要饿死或窒息而死,因覆手一生才一次。

    此异湍对教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人,因为他们刻苦的生活,不似神职人员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教会召开会议批判他们,不听则绝罚。当时教宗意诺森三世,派遣许多会士为他们讲福音,可未成,后来他们用武力攻击教会,杀死了教宗的代表(1209年)PETER  OF  CASTELNAU。于是教宗号召所有基督教国家,发动“亚尔比十字军”开始东征。从法国,西班牙开始,后来教宗额我略九世又定了宗教裁判所,委任多明我会士审判。最后到13世纪末,摩尼异端逐渐消失了。

    二、华尔图异端:

    WALDENSIANS,产生于公元12世纪。主要从教会外部来的。创始人为法国里昂的商人WALOLO。后来领洗皈依并加入了托钵修会。1176年,开始按耶稣的话做,变卖自己的一切财富,到处讲道,攻击神职人员的财富及堕落。他们热心可嘉,身穿破衣,到处宣讲,然而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故而也宣讲错误。在1179年,在第三次拉特朗会议上,他们的刻苦生活受到教宗亚历山大的表扬,同时也禁止他们讲道,可他们不听。教宗卢西斯三世在1184年沃罗那会议上把WALOLO开除教籍,因他们不服从教宗的劝解,WALOLO仍我行我素。他们主要坚决反对为亡者祈祷,献弥撒及不承认炼狱的存在并主张圣事的有效性在于施行人本身。这是他们主要的错误,他们反对圣事,弥撒,神职,教会的大赦,对圣人的敬礼,婚姻的不可拆散性。

    三、教会和国家对异端的斗争、

    从异端的信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不但反对教会的正统信仰、也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制止,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必须要采取严历的措施使之改邪归正。这是当时欧洲的普遍看法,如果用武力的方式把圣城从异教人手中夺回来是圣战的话,那么采取武力措施以保护神职界、圣事、天主十诫、社会秩序不也是一种圣善行为吗?

    四、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

    中世纪初期,异端刚刚开始,教会对此也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处罚他们,国王就采取用刑甚至是死刑,往往遭到教会高级神职的反对。当时教会的最高当局对异端的调查还没有系统化,仅是把任务交给当地主教和教会法庭处理。后来异端泛滥,当地的主教和法庭已经无能为力,教宗不得已而开始干涉。意诺森三把调查异端集中化、系统化。他派代表去巡视捕捉异端并进行审判。1231年,额我略九世正式成立宗教裁判所,开始压制异端,于1233年,把裁判所的权利委托给多明我和方济各会,权利非常大,直属于教宗,不受当地主教管辖,故而众说纷纭。

    (一)、宗教裁判所的历史演变过程:

    1、初期教会:弟前一章廿节:保禄把依默纳约与亚历山大交于撒殚,这是开除教藉的来源,这是教会在前300年中,对异端的唯一惩罚,当时圣西彼廉与奥利振都坚决反对刑罚。

    2、公元3世纪——6世纪:随着教会获得自由,异端突起。罗马皇帝认为自己除了是世俗国王之外也是精神领袖,(最高的司祭)。382年,戴尔陶西开始颁布法律,应该对异端人治裁,因为对国家有害,方式有充军,没收财产,剥夺其继承权,后来变本加厉。

    3、382年帝国正式颁法律对异端人处以死刑:如对摩尼教,多那芯等,这死刑由国王来下令的,奥斯定和玛尔定主张打击但反对死刑。金口若望说把异端者处死是不可弥补的罪行。主张剥夺他们的议论权和解散他们的集会。

    4、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帝国政教合一,教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因同一机构混在一起很难分清。教会开除教籍,皇帝则会对异端处死刑。

    5、6——10世纪,此阶段的教会虽然混乱,但基本上没有异端出现,教会也很少对异端加以惩罚,只是鞭打或监禁。

    6、11世纪开始,在西方出现了把异端人烧死的记载。第一次是1022年,法王罗伯特把13个亚尔比异端人烧死,但教会一直没有参与。在11世纪只有一位主教赞成此举。地方长官应独自为此事负责。后来在意大利也出现处死异端的现象。

    “信仰应通过劝说获得,不是借武力强加于人”―伯尔纳多

    7、1197年,西班牙的国王伯多禄二世第一次明文规定对异端人处以死刑,教会并不赞成。1215年,在拉特朗召开会议,规定没收异端人财产,放逐,剥夺其在教会墓地埋葬的权利,反对死刑。同时当时的教宗意诺森三世是第一个与世俗力量合作对付异端人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一旦许可世俗权力对付异端人,其暴力程度是多么残忍和不可控制。

    8、德皇腓特烈二世于1229年正式宣布应该对这些顽固不化的异端人处以死刑,当时教宗额我略九世认可了这一作法,不过加了一条件:把审判谁是顽固不化,该处以死刑的权利保留于教会。从此以后,教会与政府联合在一起了。

    1231年额我略九世正式成立宗教裁判所,交由多明我会管理。1252年教宗意诺森四世正式批准了可以用各种惩罚加以审讯。1259年亚历山大四世对此更加肯定。

    9、从宗教裁判所到信理部、裁判所在13世纪达到高峰。14世纪开始衰落。其衰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异端人减少; B、负责裁判所的人滥用权力,有时甚至不服教宗的领导; C、由于国王的干涉,裁判所丧失了原来的目的; D、负责裁判所的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彼此不合,最后教宗出面才得以解决;

    1254年教宗保录三世改裁判所为宗教裁判部,做为教会最后的审判机构,由6位枢机负责。 1587年西道五世,扩大裁判部组织,由13位枢机负责。 1908年比约十世改其为圣秩部。 1965年保录六世正式命名为“信理部”保证教会在信理和伦理方面的正确性。

    (二)宗教裁判所的程序:

    1、恩宠期(TIME  OF  GRACE):会士到各地去寻异端人,对于承认错误,悔改的人处轻微处罚,禁食或朝圣。

    2、审判期:开始调查被揭发为异端之人,被调查者可为自己辩护,不时在调查时也用各种刑罚。但事后,当事人必须再次肯定在压力下所说的话。

    3、判刑期:A、证据不足者无罪释放;B、判罪——经审察,法律专家确定,确为异端者,由当地主教审批处以刑罚。刑罚有两种:承认错误表示悔改者处以禁食,祈祷,朝圣,公开鞭打,身带十字架,没收财产,充军,终身监禁。如死不悔改者,开除教籍,交于国王处理。通常为死刑。

    五、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和威尼斯的“宗教裁判所”不能与教会内部的相提并论。教会是为了人灵的益处。他们的裁判所是混合法庭,裁判人多为皇帝亲信,世俗君王的权利占主导地位。他们利用宗教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他们主要对付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及犹太人。他们的行为不能归罪于教会。

    1481年,西班牙皇帝斐尔弟南及皇后依丽莎白为对付伊斯兰教、迫使犹太人加入教会,展开了一系列的审判。还为了针对当时社会上的谋杀,放高利贷,走私和伦理堕落,为了预防外来的危险错误思想,建立宗教裁判所。(这也是新教在其它国家盛行,却未能进入西班牙本土的原因)。进入16世纪,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西班牙向外扩展,他们把裁判所也带到了新大陆,美洲及非洲。他们的残暴令人毛骨悚然。(历任教宗屡次反对西班牙的做法但收效甚微)1808年,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并要废除宗教裁判所,可遭到反对。1814年,重新恢复,直至1834年,取消了宗教裁判所。

    六、现代人对宗教裁判所的评估

    宗教裁判所为对付异端人而采取的严历措施对于今天的人看上去是极不人道的,但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必须设法了解中世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信仰具有永恒的价值,这远远高于世俗特别是身体的价值。此外,他们认为应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信仰的纯洁和完整。如果一个人攻击政府就应被判死刑,那么更何况他攻击的是天主和他的教会昵?另一方面,人领洗之后,就属于教会的儿女,因此教会有责任和权利来监督自己儿女的行为防止他们陷入大罪之中,异端不但自己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且对其它成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慈母教会有绝对的责任来纠正这种错误的倾向。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五章 托钵修会的兴起
    背景:由于十字军东征及宗教裁判所,使教会意识到仅靠武力是不能基督教欧洲的,异端之所以盛行和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教会内部神职界的堕落,过多参与世俗事务而忽视精神职务。人们明显感到异端中的神职界与教会内部的神职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友一方面想到贫穷的耶稣,另一方面看到充满世俗精神的耶稣的代表。社会要得到治愈,教会本身应得到治愈,教会必须从内部进行改革,使贫穷的耶稣再一次在他的代表身上显示出来。教会改革的工具就是托钵修会。

    托钵修会主要有四个: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斯定会和加尔默罗会。

    一、多明我及其修会:ORDER OF FRIARS PREACHER

    1、多明我:1170年,生于西班牙,1221年去世。1196年晋升铎品。1206年在法国传教开始归化异端,深受异端神职生活方面的影响,度着贫穷的生活。由于其名声外扬,而有许多人跟随他,因此他于1215年创立了多明我会,得到了里昂主教的认可。1216年,正式获得教宗哈诺森三世的批准,命名为:“Ord of preacher”后继续宣讲福音。多明我认识到要想更好的宣讲福音必须要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因此他派遣会士去巴黎大学学习,许多人取得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1234年,被教宗额我略九世列入圣品。

    2、多明我修会:简称O。P。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像其他修会隐修,而是到处宣讲,读书学习,也不像其他修会一样注重手工劳动,而是特别注重人的理智和教育。所以多明我会往往和大学联系到一起,以博学多才和忠于教会著称,被称为“THE  WATCHING  DOG  OF  LORD”:

    A、神贫:起初严格守神贫,放弃一切土财产。后来慢慢发生改变,他们意识到宣讲应放在第一位,神贫放第二位,读书需要有财产;1417年为牧灵的需要经教宗批准修会可以保留财产。

    B、学习:多明我修会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用学习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博学是宣讲的先决条件。

    C、服从:会士要决对地服从总会长。

    1206年建立女修会,主要拜圣体、从事教育和医疗工作;1285年,建立第三修会,为教友所立。现有6500会士。

    二、圣方济各及其修会:

    1、方济各:1182——1226年(44岁),1182年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家境富裕,年轻时为骑士,后被捕,关押一年后释放。于1205年皈依。1208年与弟兄步行去罗马,1210年,教宗意诺森三世口头批准了他的修会“小兄弟会”但他们未成立会规,他又返回了亚西西城讲道,得到了教友们的拥护。1212年,方济各第二会加辣修会成立,1219年,方济各去圣地朝圣,想皈化异教人,虽未成功但阿拉伯国王被其感动,故而将圣地的监护权交于方济各。1221年,方济各第三修会产生,为平信徒设立。后来修会产生分歧,一派主张绝对的神贫,认为什么都不能有,另外一派较为适中,认为修会要有财产,个人可以不要财产。1223年教宗哈诺里三世批准其会规,并批准可以保留财产。方济对此不满意于是离开修会的一世事务专务隐修。1224年,他在亚味诺山上祈祷,守斋四十天四十夜,之后身上印上了耶稣的五伤,他于1226年去世。1228年,教宗额我略九世列其为圣品,每年10月4日为其瞻礼。他是意大利生态学和公教进行会的主保。

    方济各神修精神:A、完全服从基督;B、时刻祈祷;C、渴望同基督一同受苦;D、热爱大自然。

    2、修会:小兄弟会ORDER  OF  FRIARS  OF  MINOR

    1210年,被教宗口头批准,1223年,哈诺森三世正式批准。少数主张决对贫穷者离开修会,后来修会逐步分裂,到第三任会长圣文都拉后彻底分裂。1230年教宗俄我略九世赞成较为缓和的一派。但也尊重另一派的意见,于是出现了两个总会长。1528年又从严格派中分出第三派。

    严格派ORDER  OF  FRIARS  OF  MINOR  REGULAR  OBESERVANCE简称OFM。

    另一派服从教宗1323年的建议的为ORDER  OF  FRIARS  OF  MINOR  CONVERTUAL 简称OFM. COM。

    第三派ORD  OF  FRIERS  MINOR CAPUCHIN

    第一派现有18000会士(第二大修会)、第二派现有11000人、第三派现有4000人。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六章、士林学派和神秘主义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文化被毁,因隐修院基督教文化才得以兴起并取代罗马文化。5-8世纪教育主要在隐修院中进行。查理曼大帝时教育有所发展但好景不长,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给教育带来了冲击。12世纪随城市的民展,人口增长,有许多学生涌入主教座堂,但不能满足需要,故而许多地方开始设立学校,教会也开始办其它的学校,科目也开始增多。这是大学的兴起。12世纪产生了许多大学。如意大利撒列诺(医学)、保罗湿(法律)、与法国的巴黎(以神哲学为名)。他们的特权较多,如他们在受到控告时可以选择不受世俗长官的审判,而直接讼诉当地的主教。到12世纪末,好多大学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许多科目联合起来,称为UNIVERSITY(大学),在欧洲兴许多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萨加蔓加等。

    1230年,大学必须包括四个学院:1、神学,含哲学、圣经、除法典以外的教会所有学科;2、法律,社会及教会;3、医学;4、文学,含拉丁、语法、修辞、逻辑学、美术、几何、天文学、音乐。

    二、士林学派:SCHOLASTICISM—SCOEMCE  OF  SCHOOL

    五至十世纪教会在第一个一千年基本上没有好好地研究神学,满足于把以前教父神学思想消化后而传给人,并没有加以学习与研究。有少数人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加以解释又纷纷陷入异端。这种现象到12世纪随着大学的兴起而有年改善,人们开始用亚历斯多德的哲学,还有自然哲学来解释天主启示给教会的正统信仰,使之更明朗化,条理化,使人更容易接受,由于这种倾向是在大学中兴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称为士林学派。

    学派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天主的启示增加什么内容或教导什么新的信理,是显示信仰和理智的和谐关系,把圣经和教会的传承所蕰含的真理加以系统明朗化,使人更易了解和接受。

    士林学派的著名人物有圣安瑟尔莫、大雅伯尔、多玛斯。下面分别介绍。

    (一)圣安色尔莫:

    士林学派创始人,1033——1109年,出生于意大利,1059年,加入本笃会,1078年,成为本笃会院长,由于圣德出众1093年,成为英国坎特布里总主教。第一任务保护教会利益。他由于反对俗人授与圣职先后被放逐两次(1097年与1103年),其名言“信仰寻求理解”,“BELIEVE  IN  ORDER  TO  UNDERSTAND”。他认为人生的价值有一个等级:信仰、对信仰的理解、荣光。把人对天主的认识分为此三个阶段。1720年,被教宗格莱孟十一世列为圣品,且为圣师。

    (二)圣大亚伯尔:

    1200——1280年,德国人,1223年,加入多明我会,1245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巴黎大学任教,从而和多玛斯相遇并成为好友。1248年回德国任教于科隆大学。1260年,被教宗任命为主教,1262年辞职,1280年去世。1931年,被教宗比约十一世列为圣品,封为圣师。比约十二世将其封为“自然科学的主保”。亚氏学问广博:他用一生的时间从事写作对自然科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哲学,神学等都有极深的造诣。每年11月15日为其庆日。

    (三) 多玛斯:

    1、生平:1227——1274年,意大利人,1239年,其12岁时,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卡西诺本笃修会。后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深造,学习哲学、雄辩学、逻辑学和拉丁语法。1244年,加入多明我会,1245——1248年,在巴黎大学读书,从师大亚伯尔。1257年,获得博士学位;1261——1264年,被委派服务于教宗法庭。1274年,赴里昂大公会议途中去世。1323年,被教宗JOHN二十二世列入圣品,1567年,教宗比约五世封其为圣师。1879年,良十三世将其封为“天主教学校和天主教学者”的主保,誉称为“天神博士”DOCTOR  OF  ANGEL。

    2、著作和影响:

    在神学院因肥胖被称为“哑牛”,但他因惊的的著作和思想震动了同时代的人和整个基督教世界,影响至今。他的著作目的是为了“理性和信仰”协调起来。把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化,因此有人说奥斯定授洗了柏拉图,多玛斯授洗了亚里士多德,教宗若望保录二世授洗了现代科学。同时多玛斯也指出其间的区别,认为:理性有助于人发现天主的存在,特性即唯一和永恒性,但仅靠理性是不能足够指挥人类行动,必须依靠天主的启示,只有靠信仰才能获得,理性与信仰不相矛盾,前者服务于后者,后可以防止前者陷于错误,所以士林学派在多玛斯身上达到顶峰。(但在当时他的思想并未被人们所接受,他的部分著作在巴黎和牛津大学曾受到批判)

    他的神学大全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全面解释,《神学大全》分为三部分,在其晚年完成:

    A、论天主,讲关于天主的特性、位格的区别和创造工程;

    B、论人,教会的伦理神学及基督徒的伦理道德,以“天主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来评断人的善恶;

    C、论基督,从三个方面:a、在降生成人的奥迹;b、圣事中;c、永生中。第三部分未完成。1273年12月6日,他有一神视的经验之后说:“我不能再写了,我以前所写的都是些稻草而已”。

    多氏是天主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他最奇妙的神学论述是关于圣体圣事的,以至吾主不能控制对他的爱情,从十字架上对他说:“托玛斯,你把我写的太好了,你要什么赏报”?托回答说:“吾主有你我就足够了”。

    (四)、圣文都拉:他不是士林学派的代表,但与士林学派有密切的关系,故介绍之。

    1221——1274年,意大利人。1243年加入方济各会,1248年,在巴黎大学执教,125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任第三任总会长(被称为第二会祖),1263年,完成了方济各传记,1273年,被任命为红衣主教,1274年,参加里昂大公会议期间去世。他是忠实的奥斯定派的跟随者,他拒绝接受许多多玛斯的著作,文都拉认为哲学的最高峰是形而上学,在没有信仰和超自然的光照下是不可能达到的。古代的哲学家在没有接受信仰的情况下,学习形而上方面是不可依赖的。他接受了许多柏拉图的思想并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适合学习形上学。因此,他同多玛斯发生了冲突,但二人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文都拉1482年,被教宗西道四世列入圣品,1588年,西道五世将其列为圣师。他集红衣主教、神学家、教会圣师于一身。

    三、神秘主义:

    12、13世纪,随着士林学派的兴起,人们全心贯注于对希腊哲学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充满了危险,许多人在牺牲意志条件下唯独信仰理智,牺牲信仰,唯独信奉理性,圣伯尔纳多曾对此做出警告,“哲学对我有什么用处?我的老师是宗徒们,他没有教导我学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教导我怎样生活,你们认为懂得生活是小事吗?其实它是最重要的”但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士林哲学派。

    伯尔纳多认为认识天主有二种方法,一是通过理智和哲学研究(士林学派的做法)、一是通过度圣善的生活,而达到和天主结合,从此获得对天主的认识。(这被称为神秘主义)

    神秘主义:是有些人通过长时间的、有纪律的默观生活,获得天主特别的圣宠,赏给人对天主的认识和经验。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默观生活有三个条件:抛弃世俗、静化自己和培养平静的心态。神秘主义者认为人往往利用想象和观念来认识天主,但没有理由排除天主利用其它方法使人认识他。

    天主教的神秘主义与佛教和印度教不同:人与天主的结合仍保持人的身份。

    神秘主义与士林学派的对象是一样的但方法各异,二者是不矛盾的,如把神学看作纯理性的学问,就缺乏生活及给予生命的活力,神学缺乏清楚和准确的概念、逻辑分类、定义、区分则神学会陷入情感主义和异端。没有很好信仰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神学家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文都拉、多玛斯既是出名的神学家,又是神秘主义者。因为信仰并非只是理智的产物,更是天主的恩赐,只有通过度虔敬的生活方能获得天主的相帮,获得对信仰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七章:宗教艺术
    一、宗教诗歌:

    教会初期宗教诗歌在礼仪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基督徒开始仿效基督和门徒在晚餐中所唱赞美诗的形式,开始在集会中唱赞美诗和圣咏。第一个把歌曲改为赞美诗的是亚历山大的格莱孟,光荣颂及大感谢由盎博罗削所写,(于公元4世纪)。五世纪以后东西方教父们努力创作许多赞美诗,直至第六世纪,教会正式认可在礼仪中使用赞美诗,13世纪,罗马教会在日课中使用赞美诗。12、13世纪,赞美诗也不断发展。VENI  SANCTE  SPIRITUS,  SALVE  REGINE。

    二、但丁和他的《神曲》: 12、13世纪教会不但造就了神学家,也造就了许多诗人,但丁便是其中之一。

    但丁是意大利诗歌的创始人,他1265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诗人也是革命者,当时分白派与黑派,教宗支持后者,故而但丁去见教宗要求教宗放弃后者,可遭到教宗扣押,他一生是流浪的,《神曲》是他晚年的作品。1321年去世。

    《神曲》用意文写成,是中世纪精神的概括,共用了15年的时间。(1306-1321)神学方面受多玛斯的影响,分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人物包罗万象,有诗人、哲学家、国王、贵族、教宗、枢机、神父、修士修女、天使、魔鬼等。主要目的:为说明不论谁,所有人的行动都将遭受天主的审判,天主的正义将昭显于普世。

    他在此书中揭露教会的黑暗,但他从未在根本上反对教会及宗教,把信仰和神学放在理性与哲学之上,自始自终保持着这一信念,“理性与哲学可以帮助人辨别善恶,但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必须依靠信仰和神学”。有人称其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三、宗教戏剧:

    教会初期,以福音为主体的活生生的画面被纳入到礼仪中,让人易于理解且具有吸引力。九世纪开始在光荣颂后,有唱经班的对唱伴随某些动作加入弥撒中,从这些行动中形成“礼仪的奥迹”这是戏剧的最初形式。到13世纪许多地方用本地语言,新的情节和特征出现于戏剧中。于是礼仪在圣体栏外举行,后又转至圣堂外走廊,后人越来越多就转至剧场。如此,宗戏剧就失去了其礼仪本质,但并未失去宗教特色,此后他们又加上所谓“奇迹戏剧”,由圣人传记所改编,“伦理戏剧”是关于基督徒的善行与邪恶也搬上戏剧。

    四、中世纪的建筑艺术:12-14世纪教会建了大量的教堂,中世纪教会最伟大的光荣之一,便是建筑艺术。

    教会从476年直到11世纪很少有建筑能被称之为艺术。查理曼在位期间有短暂的复兴,但由于帝国的瓦解没有进一步发展,公元1000年后西欧许多国家开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教堂,这样一来所有圣堂的建筑风格焕然一新。

    1、罗马哥特式的教堂:用石头作圆拱顶,墙壁非常厚,既坚固又美观。窗不是太大,为防止火灾,至1200年,占主导地位,其特色是雄伟。

    2、哥特式教堂:尖拱作顶,墙又高又细,美观,有高耸入云的感觉。引人归向天主。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中世纪教会第三阶段 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
    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

    从教宗玻尼法爵八世到誓反教的产生1294—1517年。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一章 欧洲基督教联盟的解体
    “漂流的斐理”同教宗玻尼法爵的冲突

    一、背景:

    1294年,德霍汉斯王朝结束后,法国势力在欧洲逐渐强盛起来,通过继承加上战争的胜利财富增加,所以在欧洲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强大并取代了德国与意大利。巴黎是士林学派的发源地,又是著名大学的故乡。13世纪时成为欧洲的首都。教宗为保护教会的利益,抵抗欧洲其它国家的入侵,遂与法国结成联盟,以寻求帮助和保护并将意大利的亚西西从德皇手中夺回赠与法国,如此法国渐渐取代了德国在教会中的地位。法国人是枢机、法国人成为教宗。这种关系给教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当国王为一位良好的基督徒时会和教宗合作为教会的原则和理想而奋斗,这对教会来说是一种祝福。这种现象在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身上完美体现出来。反之就成为诅咒,尤其当国王不惜一切代价一心贪求世俗权力而把教会当作奴隶来奴役时。漂亮的斐理(1285-1314)就是这样一位。他声称自己是欧洲第一位绝对的君王。教宗曾成功地战胜了德中的皇帝而成为精神和世俗的最高领袖,但在和法王的冲突中,却连连败北。

    二、教宗玻尼法爵同斐理的冲突:

    1、玻尼法爵八世:出生于1235年,1294年当选为教宗,其学识渊博、精力旺盛、办事能力强、爱好艺术,吸收了许多艺术家到罗马为教会服务。在位期间建立罗马大学,他想使欧洲恢复和平,重组十字军,收复圣地。但其缺乏圣人的谦虚和温顺,缺乏外交手段和政治家自我控制的品质,以致于他处处受敌,他先后与英国王爱德华一世及法国漂亮的斐理发生冲突,主要是因神职人员纳税问题,根据当时的传统教会的财产是属于穷人的,所以不纳税,但并不意味着教会不帮助公共需要,而是自由捐献,通常是十分之一捐给国家。从1247-1300年教会给国王捐献达39次之多。教会免税只是名誉特权。

    2、1296年与斐理的冲突:1296年因斐理与英国打仗,未经教宗同意下令征税于法国教会,教会财产、神职人员都必须纳税,打破一千年的传统,教宗玻尼法爵看到免税权受到伤害,同时也希望不正义的战争能早日结束,故而向法国王发表了一份通谕,《CHERICIS LAICOS》“神职界、平信徒”指出未经教宗同意下任何神职不得向世俗交税,绝罚那些未经批准向教会征税和纳税之人,法国国王立刻禁止法国向教宗捐款,并禁止外国人进入法国经商,这样等于切断了教宗的经济来源,并变本加厉,宣布玻尼法爵的选举不合法,教宗无奈只得暂时撤消了此通谕,取得了暂时的和平。

    3、第二次冲突:五年以后,1301年,爆发了第二次冲突,原因在于法国王斐理对法国各层人士采取高压政策,为使他们效忠自己。严格控制教会,规定未经国王同意不得为教宗服务。教宗对此派遣伯尔纳多•撒塞特去调解,可斐理立刻逮捕伯氏并以叛国罪加以惩罚,如此教宗无法又发表了一个通谕《吾子,请起》要求法王无条件释放大使,并要法国主教及国王到罗马答辩,可国王与教宗针锋相对,召开“法国大会”,包括神职、贵族和政府官员等,他们支持法国国王,并派人去罗马威胁教宗,教宗无奈之下发表了中世纪最出名的一个通谕《至一,至圣》,声明:“神权”高于“俗权”,教宗本人只受天主审判,根据多玛斯:“任何人只有服从罗马教宗的领导才可得救。”斐理毫不示弱,又召开了另一次会议,宣布教宗犯了荒廖之罪,包括异端和伦理堕落。号召召开大公会议审判教宗,并派亲信诺格莱前往意大利与教宗的敌人勾结。1303年教宗忍无可忍正准备开除斐理教籍时,斐理突然出兵阿南宜(教宗行宫)将教宗囚禁于此。受尽折磨,可教宗未屈服,后被群众救出,不久就去世。教宗玻尼法爵八世的去世,(1303、10、11)史称“阿南宜事件”

    此事件是教宗权力的转折点,教宗在国家中的地位日落千丈,“神权高于俗权”的思想随之消失,欧洲基督教联盟宣告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独立观念。

    三、喜年:

    玻尼法爵八世在位十年是在冲突中度过的,只有一年教宗享受了胜利与宁静,这便是13世纪的最后一年1299年。此年圣诞节许多基督徒从四方来到罗马伯多录大殿朝圣。当时的传统每个世纪的开始朝圣可获得全大赦,但在罗马档案中并未发现资料。玻尼法爵认可了这一传统。故而教宗于1300年2月22日颁布通谕:在这年当中痛悔、告解并到罗马伯多禄大殿朝圣之人,可获大赦。非罗马人需朝圣15次,罗马人30次,直延续至今。当年有200万人到了罗马。1300年圣诞节,教宗在红衣主教的陪同下,在拉特朗大殿向罗马和全世界颁布“宗座降福”结束喜年的庆祝。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二章 教宗充军“巴比伦”(1329—1377年)
    背景:

    阿南宜城事件,引起许多的不满,可没有人敢站出来为教宗打抱不平,法国在欧洲占主导地位,斐理仍是最高的统治者,由于法国在教会中的地位,致使宗座由罗马迁至法国“亚味浓”有70年时间,期间都为法国人,,且受法国王影响,有七位教宗。由于这段时期与犹太人充军巴比伦时间相仿,故又称为“教宗充军巴比伦”

    一、教宗格莱孟五世在位时教会的灾难性打击

    1305——1314年,教宗玻尼法爵于1303年去世后,选本笃十一世继位,可只有11个月的时间便去世了,其间法国王要求让(法国人当选教宗)BARTRAD当选教宗,格莱孟五世。他在法国加冕,在位期间并未涉足罗马,由法国主教辅佐。1309年,正式定居亚味浓,建造教宗行宫。他对贪得无厌的法国国王的无理要求连连让步做了许多不利教会的事,所以与斐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废除了玻尼法爵八世教宗的“CHERICIS LAICOS”通谕并把“至一至圣”通谕加以精神性解释,这也就表示他牺牲了神权高于俗权的声明;

    2、帮助斐理迫害圣殿骑士团且认可1311年维也纳会议对圣殿骑士团的惩罚;

    3、帮助英国对苏格兰发动战争;

    4、他也是向基督教国家征收繁重税收的教宗,故而引起了德国与英国人的不满。

    二、西艾纳的加大利纳和教宗额我略十一世,巴比伦充军的结束:

    加大利纳1347年生于意大利西艾纳(SIENA)兄妹25人。其7岁发贞洁愿,1365年加入“多明我第三会”,1380年去世,其生活可分三个阶段:

    1368——1374年,热心克苦,在家乡度过,主要从事写作,许多人跟随她,她就为他们创立了一团体,写了许多书信;

    1374——1378年,开始加入公共的生活,涉入政治生活,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抵抗土耳其人,要解决教宗与佛罗伦萨之间的冲突,可没有成功。在其劝说下,教宗额我略十一世于1377年1月17日返回罗马;

    1378——1380年,回到罗马后,额我略十一世随即去世,意大利人表示下一任教宗必须是罗马人,于是枢机选举了乌尔班六世,为意大利人,此人性情暴燥,致使法国枢机重回亚味浓。另选教宗格莱孟七世,以致产生欧洲大分裂,所以加大利纳周游列国想恢复教会统一,她于1380年去世于罗马。1461年,比约二世将其列入圣品,1970年,保禄六世将其封为圣师。是教会第二位女圣师。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三章 西方大分裂(1378—1417年)
    一、教会分裂的过程:

    教宗的充军与教会分裂严重影响教会的统一与形象。教宗额我略十一世去世后,在罗马公民的胁迫下,枢机们选举了意大利米兰的主教为教宗,即乌尔班六世。由于教宗长期定居法国,故罗马处于混乱状态。枢机团的16位枢机有11位是法国国籍的他们不愿意留在罗马,要求教宗重回法国。乌尔班六世严辞拒绝了他们,彼此之间也伤了感情,以致于11位枢机逃回法国,在那不勒斯宣称“此教宗选举无效”。另选教宗格莱孟七世,定居于亚味浓,并得西班牙,苏格兰,法国的支持。德国,英国,意大利支持乌尔班六世,如此出现了两位教宗,两个枢机团,分裂就此造成了1389年乌尔班六世去世。

    两位教宗之间相互绝罚,各自拥有枢机团,并各自立教区主教及修会院长。各自吸收年薪,给教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此教友们要求希望统一,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教授要求召开大公会议来解决此事,但遭到许多人反对,因为教宗是最高的元首,没有人能审判他。所以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终于双方同意召开会议解决。

    1409年比萨会议、宣布有审判教宗的权利。并传讯他们,可两教宗拒绝并称此会议无效,大会无法同时把他们开除废逐,并选出新教宗亚历山大五世,希望藉此能恢复教会的统一局面,可事与愿为,成了“三教宗鼎立的局面”,如此出现三个枢机团,教区内有三个主教,修会有三个院长,教会内产生一片混乱。

    罗马:           亚味浓:        皮撒会议:

    乌尔班六世:1378-1389   格莱孟七世:1378-1394  亚力山大五世:1409-1410

    玻尼法爵九世:1389-1404  本笃十三:1394-1415   若望二十三:1410-1417

    意诺森七世:1404-1406                 

    额我略十二:1406-1415 (教宗排位以罗马为标准,当今为第264位,召开梵二的是若望二十三世)

    二、公斯当斯会议,教会分裂结束。

    因教会混乱,德国皇帝西日斯猛为了早日解决教会分裂状态,联合若望二十三世能召开会议解决此问题。于是在1414年在公斯当斯召开大公会议,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唯一教宗,可遭到枢机们的反对,故而逃跑,被抓回并被废除,同时也把本笃十三世废除,罗马额我略十二世自动辞职,大会重新选了玛尔定五世为教宗,新教宗批准了公会议关于信仰的一些规定,但他拒绝接受“大公会议有直接来自天主的权力,因此教宗也在其权力之下”的观点。

    经过39年之后,在玛尔定五世下教会重新恢复了和平与统一。但经过这次分裂,教宗在基督教国家中的地位大受影响。不但在“神权高于俗权”方面,而且人们对教宗在教会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产生了怀疑。到底是教宗还是大公会议高。事实上是,只有教宗本人或其代表主持或参加,并由教宗本人亲自认可或批准其决议的大公会议,才被普世教会所接受,所以教宗高于大公会议。教宗自己可以以自己不能错的特恩,宣布某端当信的道理,而大公会议没有教宗的认可不能规定某端道理。

    三、异端:祸不单行,充军、分裂严重影响了教会的形象,此时又出现了两个异端。

    1、英国的若望威克里夫(1325—1384),神父,牛津大学教授,出名的哲学家,演讲者。主张天主是一切财物的拥有者,世俗君王和教会领袖只是财物的管理员,只有忠心侍奉天主之人才有资格管理天主的财物。因此伦理堕落的神职丧失了拥有财物的权力,理所当然应由世俗权力取而代之。教会只管理精神事物。

    西方大分裂之后,他变得更为极端,拒绝教会的一切组织。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准和人类完美的最高权威。(但他不否认教父和圣师的教导)教会是所有预选者的总合是纯精神性的,基督是身体的头,教宗不是由基督所立,而是君士坦丁所为应废除。他还否认圣体圣事的本质变化,他认为本质变化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圣经和传统,认为基督的体血临在于面饼中,是象征性的临在和圣事性的临在,面饼和酒是一有效性标记;

    其著作及教导起初受到国王、贵族和某些教授的拥护,但随着他的教导在社会上造成混乱,慢慢遭到人们的反对。在1382年的“伦敦会议”上他受到谴责,且取消其在牛津教学的资格,其1384年去世。

    2、若望胡斯:(1369-1415)波希米亚人,是神父及布拉克大学教授。因着王室的通婚,所以英国威克里夫的观点传到波希米亚,胡斯除圣体圣事外,其余观点都接受。其主张“每个教友都享有同样的司祭职”反对神职制度,认为教友要兼领圣体圣血,光领受圣体无效。强调基督是教会的唯一元首。他在1415年被处以火刑,他的死亡激起了波希米亚人的民族感情,故而与教会决裂,后加入东正教,他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后来誓反教的改革,他们也是因着教会黑暗而造成的。

    四、大公会议运动:

    产生的原因:在西方的大分裂中,教宗没有起到带头改革教会的作用,致使人们感觉到只有召开大公会议来改革教会的弊端,集体领导才能保证不能错的特恩。故而产生大公会议运动。认为大公会议在教会中具有最高的立法权,认为主教,教宗是教会意志的工具,因此应服从大公会议的一切决定,故而大公会议高于教宗。他们的根据是1409年比萨会议产生了若望二十三与1414—1418年的公斯当斯会议选出了玛尔定五世。1460年大公会议运动被教宗比约二世所谴责,绝罚持此匝观点之人。故而大公会议运动逐渐衰退,直至消失。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第四章 文艺复兴和教会
    一、人文主义:

    14世纪意大利首先开始理智运动(REASONAL  MOREMENT)人们对希腊,拉丁古典文学及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通过研究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性之美,可以造就完美的人性,所以这运动叫文艺复兴,持这种思想的人自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思想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第一阶段,所谓文艺复兴是指1300-1500,200年间,人们为复兴古典文学和艺术所发起的运动。是中世纪到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

    二、人文主义与士林学派

    “人文主义”的中心是“人”,“士林学派”的中心是“神”。

    人文主义分异教人文主义者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它与文艺复兴本身无坏处,只是一些异教人文主义者否定了超性价值的存在,过于强调人性的价值,过于偏激。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艺术、文艺的同时,也没有牺牲基督教的信仰,用古典文学、艺术来为信仰服务。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达芬奇:《最后晚餐》的作者;米开朗基罗:雕刻画家、建筑师,1507年教宗朱叶二世时伯多禄大殿的设计者;拉斐尔:画家,《西斯廷圣母》。

    四、文艺复兴对教会的影响:

    1、积极方面:保护艺术,提倡对人性的尊重;

    2、消极方面:当时教宗及主教过于沉迷于艺术,从而忽略了教会的内部事务,许多教宗、枢机主教生活腐败与堕落,这一切对誓反教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

    **中世纪教会历史转折点:

    596年大圣额我略教宗担负起保护罗马人生命财产的职责,第一次向外派遣传教士,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

    622年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兴起及扩张,东方教会受到迫害,北非和西班牙也受其控制。在进一步西侵时被查理玛特所击败,而放弃。

    754年教宗与法兰克人联盟,教宗成为世俗与精神领袖,查理曼大帝统一西方,后被教宗加冕。时在公元800年,这一事件也成为日后东正教分裂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地教宗过于依赖西方,因而丧失了首席权。

    888年,查理曼去世,加洛林皇朝的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兴起,教会也是进入黑暗时期,同时教会也开始向斯堪的纳维亚、斯拉夫民族传福音。

    1054年,诸多原因如政治、礼仪、语言等促成了东西教会的正式分裂。双方相互绝罚。

    1073年,教宗额我略七世继位开始改革教会(反对三大罪恶),1077年“嘉诺沙事件”,战胜德皇亨利四世,“神权高于俗权”。教宗是世俗和精神的最高权威,标志着欧洲革故基督教联盟的开始。

    1095年,伊斯兰教威胁君士坦丁堡,教宗乌尔班二世应东罗马皇帝亚来孟邀请,联合西方发动十字军东征。1095-1291年发动大小十次,目的为夺回圣地并阻止伊进一步西侵、保护基督教文化和促进东西方合一。

    1198年,意诺森三世继位,教宗的权力达到高峰。他以“基督的在世代表”称呼自己,1215年召开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论断圣体圣事“质变形不变”、规定每人每年最少领圣体办告解一次。他批准了托钵修会的成立为教会的改革和发展,少入新的活力。

    1303年,“阿南宜城”事件,波尼瓦爵八世被法王斐理囚禁,从此教宗权利下降,1309

    1377年,教宗定居亚味浓。教宗声望蒙上阴影。

    1378-1414年,西方大分裂,出现三位教宗,1417年,召开公斯当斯大公会议,选举玛尔定五世教宗,教会恢复和平,可随之产生大公会议运动,1460年教宗比约二世颁布通谕解决。

    1439年佛罗伦萨大公会议,成果有二:一东西方教会签订和好协议,表示愿意合一。二明文规定教宗高于大公会议,只有教宗亲自主持或派代表参加并认可的情况下,大公会议的各项决议才有效力。从此教宗的首席权在东西方都获承认。

    1447年尼各老五世继位,成为第一个文艺复兴的教宗。之后大约百年之久,教宗忙于文艺复兴,没有留意时代的征召,忽略了教会内部的事务和精神的职责,导致了宗教改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