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会史
作者:宗可光神父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一章 誓反教的改革 第二章 英国国教—圣公会(安立甘) 附:从英国圣公会而来的两个教派 第三章 天主教在16世纪的革新(Catholic Reformation)
附:加尔莫罗会 附录:—伽利略事件 第四章 教会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纷乱情况 第五章 欧洲教会在十八世纪所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会 附录:美国教会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后天主教的复兴 第八章 自由主义与比约九世教宗
第九章 教宗良十三与社会主义 第十章:教宗比约十世与现代主义 第十一章 教宗本笃十五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二章 教宗比约十一世
第十三章 教宗比约十二世 第十四章 若望二十三世与梵二会议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一章 誓反教的改革
    一、背景:

    黑死病流行欧洲、教宗的充军和西方大分裂的不良影响、大公会议运动的影响、16世纪教会的堕落,许多教会人士世俗化。例如: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长拥有德三分之一的财产,且许多人不穿神职的服装,不理会独身的制度。科隆的主教根本不会拉丁文,一生只做过三台弥撒。这一切都促成了宗教的改革。

    &&&&&&&&&&&&&&&&

    奥斯定会:12、13世纪兴起的托钵修会之一。意大利许多人遵守奥斯定的规矩,但互不隶属,各自为政。1243年教宗意诺森三四世为便于管理,将他们联合成为一统一的团体。1256年教宗亚历山大四世正式认可奥斯定会的成立,他们仿多明我会特征一改过去的隐修生活,开始从事神学特别是圣经和奥斯定作品的研究,他们也从事福传的工作,专著于教育事业,他们的会士遍布大学之内。

    &&&&&&&&&&&&&&&&&&&&

    二、马丁•路德:

    1483年生于德国,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农妇,其非常聪明,父亲期望他成为一律师。1505年,在一风暴中许愿如平安则作神父,后来加入奥斯定修会,后成为副总会长,1507处晋铎,1510年到罗马开会,深受影响,他对教会感到极为不满。1512年获取圣经博士,在威登堡大学执教。他对人得救问题产生疑问,其良心提不到平安。之后他有“尖塔经验”罗马书三章28节触动了他,认为这是来自天主的直接启示,观点彻底改变。当时教宗为建造大堂而颁布大赦

    1517年马丁在威丁堡大学写了95条反对大赦。主要内容有1、大赦只能用于活人,只能免除活人的罪罚;2、否认功劳的宝库的存在;3、大赦能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在德国引起了极大轰动。1518年教宗良十世派耶稣会士迦耶坦前往德国调停,路德拒绝。1519年马公开否认教宗和大公会议的权力,教宗成立神学委员会审核。

    1520年6月15日颁布“主,请起”通谕遣现路德95条中的41条,让其在60天内到罗马答辩,否则开除教籍。

    从6月到12月期间路德发表三篇公开反对教会的文章:

    1、《告基督教国家的贵族们》因为教宗和大公会议没能很好地领导教会,建议由德国国王代之;呼吁禁止金钱流向罗马;废除神职独身制、亡者弥撒、朝圣和对异端的惩罚;否认教宗是解释圣经的唯一代表,否认教宗有召开大公会议的权力。

    2、《教会充军巴比伦》承认只有二件圣事,圣体和圣洗。否认教会的训导权主张“圣经唯一”谴责教宗不给教友送圣血;否认“质变形不变”

    3、《基督徒的自由》主张真正的自由是从过于依靠工作的态度下解放出来。反对善功。我们通过信仰从罪中获得自由,反对教会体制主张从圣统制中解救出来。

    1521年1月被开除教籍。

    德皇查尔斯五世为不让帝国分裂,于1月22日召开沃木斯会议。召路德答辩,但路德拒绝收回主张除非通过圣经和理性证明他是错的,他不信教宗和大公会议。路德的支持者将他带到瓦特堡,隐姓埋名。期间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为德文。1525年与还俗的修女凯瑟琳结婚。

    1529年皇帝查尔斯五世对已成立的路德派采取容忍态度。以后不准再次成立,要保持天主教传统。但是五个王公和14个城市的代表拒绝此决议,这便是誓反教名称的由来。

    马丁1546年去世。63岁。

    三、马丁路德的神学主张:

    1、 原罪:原罪使人性败坏,人没有自由意志,不能靠自己得救。

    2、因信成义:根据罗3:28,否认善功,大赦和圣事,如此主张人并不是真正的成义,人性因原罪彻底败坏,这只是天主看基督的功劳宣布的成义,给人披上成义的外衣一样。

    3、圣经唯一:任何与圣经相反的都否认,否认圣统制,权威,自由解释圣经。认为教宗的权利是来自人的并非来自天主。所以否认教会的训导权,以及大公会议,否认罗马高于一切其他教会的主张。

    4、关于圣休:不承认“质变形不变”(CON  SUBSTANCIATION)的论断。他承认饼酒祝圣后是基督的圣体圣血,但聚会后不再临在,为此不保留圣体,(他用TRAN             SUBSTANCIATION一词)并否认弥撒是祭献天主的大礼。

    5、圣事:保留两件圣事,圣洗及圣体。其认为圣事必须在圣经中找到根据。告解圣事在圣经中没有根据,但可以帮助人悔改,所以他主张私人告解,认为圣事的中心不在外在的标记,而在于天主宽恕人的话,所以他否认修会三愿,朝圣及善功。否认坚振,婚配,神品和傅油。圣事的有效性在于领受人的信仰

    6、反对独身制:反对神职人员独身制,鼓励神职人员结婚。

    7、政府教会:认为世俗首领有权召开大公会议。并有权决定属下的信仰。

    8、所有领洗者因圣洗圣事而不是因圣秩而成为司祭

    四、传播和影响:

    奥格斯堡条约,德皇为解决此分裂问题,帝国各诸侯有权决定本地的信仰,只选择其一,否则其余信仰者迁移,如此避免了天主教与路德宗的冲突,如此诸侯成了良心问题的主人。马丁路德改革也逐渐进入丹麦,荷兰,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马丁主张由政府发给神职人员生活费。从而鼓励将教会的财产充公,这样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革命,马丁本来想改革教会却给教会带来了巨大的分裂,直到今日。影响主要有以下二点:

    1、农民起义:1524-1525年野草暴发了农民起义,主张人人平等,废除农奴。引发社会动荡约有10万人死亡。1000多座隐修院被毁,路德后来又主张镇压农民,号召王子拿起武器,毫不客气,屠杀他们比祈祷更易进天堂。

    2、重洗派产生:由更彻底的改革者组成,他们主张:A、持续的天主启示,通过圣经天主不断地启示新的内容,否认权威、自由解经。B、用武力或和平方式建立人间天国。C、完全的政教分离,许多人受迫害清逃到美国。D、反对统一信条的教会。E反对教会的圣事性。F、反对婴儿洗礼。

    五、慈运理:1458——1531年瑞士神父。在瑞士进行改革,其观点比路德更激进,极端。(他遭到路德的反对,后被处死)主张:

    1、圣经唯一,与路德一样。

    2、原罪,与路德相反,认为这是恶的倾向,不认为原罪把人变坏。不能传给后代。

    3、圣事:圣洗,圣体圣事是一标记,纪念,不是真正的圣事。完全否认耶稣临在于面饼内,不能给人恩宠,只是一标记。

    3、 因信成义,只靠耶稣基督,基督是唯一中保。否认权威和圣统制。

    4、 主张废除独身。

    慈运理对礼仪的改革:

    1、教堂里的圣像,装饰品完全取消,圣髑要烧毁,祭台捣毁,用移动的桌子来代替,反对使用乐器,没有朝圣,游行。

    2、教会礼仪年只保留圣诞节,圣周五,复活节,圣神降临。主张拆散隐修院,让修士,修女结婚,把会院交于政府,废除弥撒。

    3、第一个团体都是独立的互不隶属。

    4、圣事是天主给予恩宠的标记而非方式。

    六、加尔文:1509——1564年,是法国教友。主张:

    1、原罪使人彻底变坏。人不能行善,得救靠耶稣基督的功劳。

    2、预定论:认为绝对无条件的,天主预定了有一部分人升天堂,一部分人下地狱,否定天主的救恩计划和普世救恩。

    3、不可抗拒的圣宠:人不能拒绝人的皈依,靠自己不行,通过圣神的力量,信德。(否认人的自由意志)。预选的被选者,不能犯罪,不能下地狱,没有被选者,不能升天堂。

    4、圣事:承认圣洗与圣体圣事,认为耶稣是一精神性的临在,介于路德和慈运理之间,圣体的功效不在于圣体本身,而在于领受人本身。如果领受人是预订的,则生效。

    5、主张两个教会:可见的(所有的信徒)与不可见的教会(被预定要升天堂的人)组成二个教会。

    此外,他也主张政治改革和教会制度改革,不设主教,由长老管理。后来传到法国、德国、荷兰和苏格兰。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二章 英国国教—圣公会(安立甘)
    背景:15、16世纪的英国教会较为黑暗,俗人授予圣职在各地依然盛行。许多主教为国王任命,他们看重政治利益而不注重神学和圣德的修养,而低级神职则较为贫穷。

    一、英国改教经过四个阶段:

    (一)、享利八世:1507——1574年,他曾用严历的措施阻止誓反教英发展,写了《七件圣事》保护教会。1521年教宗良十世封其为“信仰的保护者”。

    他与教会的冲突起源于他的婚姻。他想与其兄之妻加大利纳阿拉公离婚,另娶宫女亚纳波琳,要求教宗给予他解除婚约,他引用肋20章21节和肋18章16节为自己辩护。教宗格莱孟七世进行调查。亨利他嫂与其哥并未发生过性关系,且教宗朱利二世也解除了她第一次婚姻,故亨利的婚姻有效。于是派人调停。享利以分裂为借口威胁教宗并于1531年通过英国“最高以利法案”决定英国国王是教会的最高元首,并没收教会财产,解散隐修院,不允许向教宗纳税以及向教宗述职,当坎特布里的主教去世后,他任命其亲戚克兰麦为主教,克兰麦解除了享利的婚约,享利遂娶了亚纳波琳,并封为皇后。教宗无奈之下在1534年把他开除了教藉,解除属下效忠,英国与普世教会分裂。

    1539年享利表示自己追随教会的正统信仰,与誓反教势不量力,写《六条》声明:A、圣体圣血质变而形不变。B、不兼送圣血为教友足够。C、神职人员不可结婚。D、隐修的三愿保留。E、为亡者做弥撒。F私人告解。亨利也遭到许多人反对,殉道者中最有名的是费舍尔主教和教友多玛茂录。

    (二)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亨利共有六个妻子。爱德华是享利八世第三妻子的儿子,继位时爱德华才九岁,由其母亲摄政(实际上叔父掌权)。在其治下好多异端进入英国,如加尔文主义。国会废除了亨利的六条主张,1548年编了“公祷书”代替弥撒经书,1552年克兰麦又加上了“42条”主张,联合奠定了英国圣公会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A、神父称牧师,MINISTER。B、用普通桌子代替祭台。C、否认“质变形不变”圣体圣事是纪念性的,可仍承认基督神性临在。D、因信成义。E、圣经唯一。F、承认两件圣事:圣洗与圣餐。

    公祷书而取消了好多教会礼仪,如为亡者祈祷,用普通的面包代替面饼,废除了驱魔礼等。

    (三)、玛利亚都铎尔的复兴:她享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的女儿,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受其母亲的影响,从未改教,她当上女皇以后,决意复兴天主教。她废除爱德华的42条《公祷书》、召回被放逐的主教、驱除誓反教的牧师,把克兰麦烧死、进行了一系列皈依天主教的改革,烧死近300多人。她本人没有孩子,故而更残酷地对待誓反教,她的手段过于极端,人称她为沾满鲜血的玛利亚,“邪恶的依则贝尔”。她在位仅5年时间(1553——1558)。未能如愿。誓反教徒无奈之下只得逃往国外,被称为“玛利亚的充军者”。这也促使了他们思想的传播。

    (四)、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她是享利八世与亚纳波琳的女儿,爱好艺术和文学,她有极高的政治天赋。她的出身和教育使她成为地道的誓反教徒,特别憎恨天主教,她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恢复誓反教思想的工作。

    1、1559年,通过英国国会宣称自己是英国教会的“最高统治者”(GOVERNOR),由于天主教和誓反教都不接受其你“最高元首”的称号,实际上换汤不换药,但却少去了许多评论。

    2、信仰的三种来源:圣经、前四次大公会议的决议和议会的决定;伊一世经过议会的决定。废除了天主教的神职人员,重新任命誓反教主教,任帕克尔为坎特布里的主教。主教们 都拒绝祝圣他,他于1559年由瑞士主教(此人否认圣秩圣事,且他的祝圣礼是否有效值得怀疑,因为他们改变了经文)祝圣。良十三世经调查后1896年正式宣布1559年以后英国的圣职全部无效。实际上从1559年开始圣统制在英国解体。伊丽莎白的改革受到天主教的反对,认为太极端,另外彻底的改革派认为其不够彻底,故也反对她,可受到迫害而逃往美国。

    3、1563年通过议会颁布39条作为正式信仰的内容,英国圣公会正式定型,既不同于天主教,又与东正教、誓反教有别。称“安立甘教会”或“英国国教”。1570年比约五世将伊一世开除教籍,解除属下效忠。

    二、圣公会的组织:

    现有7000万信徒,凡英国的殖民地都有,有29个教省。英国本土有两个坎特布里,约克。有450个教区,6400座圣堂,分布于164个国家。

    1、教义:A、圣经:是信仰的宝库,是天主圣言。B、传统:相比之下保留较好《宗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前四次大公会议和早期教父著作,具体表现在公祷书中。C、圣事:圣洗,圣餐,为主要圣事,其余五件为次要圣事。但礼节也较隆重。

    2、制度:A、主教:保留初期教会就开始的三级神职制度,主教是教会的首牧,负责保护教会的信仰及传统,维持教会的纪律,祝圣其他主教,派立圣品行坚振礼。B、牧师:亦称会长,圣道及圣事的执行人,牧放信友。C、执士:协助牧师主持圣事,沟通,探访病人。

    3、关于女神职人员:1988年,兰柏会议通过了妇女可以晋升牧师神职的决议,可任何地方可以自由选择定夺,这是整个历史上第一次,这给圣公会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矛盾与挑战。许多人认为这是提高妇女地位,也是挽救圣召危机的良方。但内部有许多反对这决定,并有250个男性神职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会认为妇女按神律不得任圣职。1993年圣公会第一次圣女主教。

    4、合一运动:从1543年分裂直到1689年残酷迫害天主教。1778年才许可才教会合法存在。(1535-1681年间有600多位主教、神父、修女被杀)1896年,教宗良十三世经调查宣布英国从1559年,帕克尔开始圣秩全部无效,1992年,多方交谈之后,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开始承认英国圣公会圣秩有效。俄罗斯,莫斯科总主教坚决反对。

    &&小结: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欧洲大陆被分为南北二个战线,南为天主教,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法国南部、北为誓反教,德、法国北部、丹麦、挪威、瑞典和纷兰。这就是教会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裂。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分出东方教会(拒绝承认基督二性一位)、1054年分出东正教会。这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分裂,其中政治原因较多,个人利益扮重要角色。我们希望各教会能怀着谦逊之心,遵守吾主的教训,朝着合一的方向发展,共同服务人群,建立人间天国。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附:从英国圣公会而来的两个教派
    一、清教徒:PURITANISM,纯洁教派。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在英国国教内部改革分裂出来,认为英国国教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色彩尤其是礼仪方面,他们希望把天主教的色彩从国教中清除出去。彻底清除非圣经成分,完全的政教分离,想通过改革而建立新的教会,他们不承认英国国王为教会最高元首,而应是天主。1559年他们脱离圣公会组成清教派。他们在英国遭受迫害,于1620年,被迫离开英国迁至美国,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有部分人员留在英国,他们又分为两派:A、长老制清教徒:思想保守,他们有意与政府妥协,得以存留并得政府认可;B、独立派清教徒:坚决反对英国女王为教会的元首,反对政府干涉教会,而仍受政府迫害。

    移民美国的多属于第二派,他们激进,反对天主教,烧教堂,杀害神职人员。现在基本上能和平相处。现在说英语的国家,宗教、政治、经济、文艺和哲学方面,受到了清教派的影响。

    二、卫理公会:METHODIST成立于1744年。

    英国圣公会的牧师。约翰姨斯理1703——1791年,他在英国发动改革运动于1744年在伦敦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卫理会。主张:圣经唯一,他们的圣经66卷,因信得救、努力追求个人对天主救赎的经验以及圣神对个人救赎的见证。在理论上人不靠天主的圣宠能战胜诱惑,只承认圣洗和圣餐,坚持政教分离。他们反对圣公会,故而在英国也受到迫害,而迁移至美国。1893年正式在美国建立卫理公教会。

    附:摩门教(产生于美国)

    1、对圣经:圣经不完备,有许多错误,人应接受摩门经。2、对上帝:三位一体,圣父有血有肉,圣子小于圣父,圣神是一种能力。3、对教会:自从宗徒以后,真正的教会不复存在,现在的教会是假的是魔鬼的工具。直到1830年他们的先知约翰降生后,获得天主的特别启示,再传福音,建立圣徒教会。4、他们认为原罪根本不存在。5、一夫多妻制。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三章 天主教在16世纪的革新(Catholic Reformation)
    一、修会的兴起:

    1、神爱会:15、16世纪在意大利开始兴起许多修会。由神职和教友组成,他们强调个人灵修,关心孤儿、老人和重病者。1499年神爱会正式成立,发三愿并度团体生活,但也从事牧灵,隶属于当地主教管辖。现有500多会士,主要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

    2、提阿停修道会:1524年在罗马由圣加耶坦和加拉法共同成立。由教宗格莱孟七世批准。他们主要是改革神职界和提高教友伦理生活,主张贫穷,并响应传教的召唤。特别敬礼十字架。现有150位会士。1583年建立女会,但仅限于意大利。

    3、巴尔纳伯会:由圣安当匝加利亚(1509-1539)建立,巴尔纳伯是米兰的一个堂区 。主要从事教育,1952年传入美国,现有200多会士。

    4、索玛斯克会:1528年由圣热罗尼莫爱尔连所建,遵守奥斯定的规矩,从事慈善事业。1568年教宗比约五世认可。现有500多会士。

    5、加布遣会:(参考方济会的分裂)主张绝对贫穷、严历克苦,祈祷和宣讲福音。1524年时第二任总会长加入了加尔文派,修会解体,教宗为其任命一新会长。

    二、耶稣会:

    1、罗耀拉的依纳爵。1491年出生于西班牙,原是骑士,故而常参与战争。1521年法西之战中受伤,在休养期间看了圣人传记,被圣方济各亚西西所折服,故放下宝剑,为天主服务。伤愈后1522年,在蒙塞拉圣堂办告解并隐修一年,写下了“神操”的初稿。此书于1541年出版,作为其修会的神修书籍。1523年去圣地朝圣并想加入方济各会向阿拉伯人传福音,遭拒绝,无奈返回。他想到要传福音需要读书。1525年开始读拉丁文,以后入撒拉谩加大学读神哲学,在此期间讲神操引起轰动,受西班牙裁判年监禁一段时间。1528年法国巴黎攻读神学于1535年完成学业。期间结识包括方济沙勿略在内的六位弟兄,1534年8月15日与方济各沙勿略等六人建立一小团体,发“神贫愿”、“贞洁愿”。并希望到圣地去归化阿拉伯人,如不成就去罗马,服从教宗的安排。1537年准备从威尼斯乘船去巴勒斯坦,可未成。故于1539年到了罗马,也在此年正式成立了耶稣会(当时共有十人),并加上“服从”与“绝对服从教宗”的圣愿。1540年9月27日,正式得到教宗保录三世的认可。会规在1558年完成。(依已经去世二年)1541年,依纳爵任第一任总会长,直至去世。其于1556年7月31日去世。1609年被列为真福品。1622年同方济各沙勿略一起被列为圣品。

    2、修会的宗旨:A、教育:为对付誓反教、为培养表少年的宗教感情也为了培养社会人才。他们兴办教育。高中、大学,以教宗额我略十三世为名建立额我略大学;B、研究学问,圣经,法典,神学各领域占领先地位;C、保护信仰:三愿外发绝对服从教宗愿,维护教会的信仰和圣统制。1773年教宗格莱孟十四世在各方面压力下解散了耶稣会,1814年比约七世重新恢复耶稣会。D、培养避静神父;E、传教:亚、非、美、的开路先锋。耶稣会士在美洲非常成功,深得美洲人的信任。1541年方济各沙勿略进入印度,1546年入日本,1552年死于中国上川岛,同年利玛豆生人于1582年进入中国。

    3、入会:初学二年之前有40于的避静,二年之后为学术期在此期发三愿、然后实习期一年,做精神准备、第四期隆重发四愿。他们的总会长是终身制,有四个助手。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四人可废除总会长(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每省有省会长,他们没有固定的人服,没有固定的时间念日课。总会长被称为“黑衣教宗”。

    三、脱利腾大公会议:

    1、大会的酝酿时期:1521年良十世把路德开除教籍,也开始反思路德为什么会反教,分裂。教会意识到改革和召开会议的必要性。得当时法国,德国在交战,且地点也得不到一致,哈德良六世及格莱孟七世都未成功,直到25年后教宗保录三世,才于1545年选定意大利北部的脱利腾,但属于德王管辖范围。在此召开了第十九次大公会议。

    2、大公会议目的:澄清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教会内部的全面改革包括纪律和礼仪。1544年11月19日保录三世正式发布关于召开大公会议的诏书,明确指出了大会的三大任务。A、信仰分裂的愈合,B、神职界改革,C、建立和平。

    3、大会过程:会议共分三个阶段:A、1545——1549年,主要是教会信条的讨论,由于教宗与德皇冲突,德皇侵入罗马及欧洲瘟疫,加上教宗于1549年去世,大会无奈被中断。B、1551——1552年重点讨论教会的纪律,由于德内部战争,再次中止。C、1562——1563年。中断十年后又复召开,教宗比约四世将其闭幕,1564年1月26日以《天主降福》通谕肯定大会的决定。

    三阶段中产生五位教宗:保禄三世;儒略三世;玛塞尔三世(仅26天);保禄四世(不相信大公会议,想自行改革);比约四世。

    4、大会的各项规定:

    A、关于圣经和圣传:是天主启示的两种途径,应受到同样尊敬。并非圣经唯一,教会有权正确解释圣经,根据圣传,教父,大公会议的决定。还有权解释圣经中有关伦理和信仰的问题,且是唯一权威。同时确定圣经的数目,新旧约不同等地位,因为是同一圣神默启。拉丁版圣经是教会唯一的标准版圣经。

    B关于圣事:教会强调七件圣事皆为基督建立,能在圣经中找到根据,且为人得救是必要的,并不是为某个人,而是为整个教会。效力不在于本人。谁不承认则被绝罚。

    C、关于原罪:会议再次遣现柏拉奇主义也否定了路德的看法,宣布原罪通过圣洗圣事及耶稣的圣宠而得赦免,但后果依然存在。如痛苦,死亡。原罪减弱人的自由意志但不完全消灭,人靠天主的圣宠可得救。

    D、关于成义:反对路德因信成义的说法,肯定天主恩宠在人成义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不但包括罪的赦免,重要的是内在的更新与圣化,需要信德、望德和爱德。这需要外在的表现,外表则需要爱德工作来表达。

    E、关于圣体圣事:教会强调“质变形不变”,反对路德和慈运里,会议强调,无论领圣体或圣血,都完整的领受了耶稣基督,强调弥撒是救赎奥迹的中心,耶稣以一种不流血的方式重演加尔瓦略山的祭献。不单为生者也可为亡者献祭。

    F、告解及终傅:告解三要素,痛悔,告明,补赎。教会强调缺一不可,当人犯罪,不但得罪天主,也得罪教会。神职代表天主赦罪,只是天主的工具,并代表教会接纳忏悔之人。终傅,路德否认,他们认为是大亚伯尔的创作,教会认为雅5:14—15,是终傅圣事的根据。

    G、关于主教:强调红衣主教,枢机团是普世教会的代表,强调主教的责任,管理一个教区,并定居于教区内,且要定期视察整个教区,访问教友。不得教宗批准,不可离开教区半个月,需向教友定宣传福音,每年召开教区会议,教省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

    H、关于修道院:脱利腾大公会议规定,为提高神职素质,修院从大学中分离出来,培养人格修养、学问和灵修,三者缺一不可,鼓励每教区成立教区修院,这是会议最大的贡献。

    I、婚姻:天主结合的人不可拆散,并定立了许多婚姻阻碍的细节。私下和不公开的婚姻无效。

    此外还规定了:公共敬礼、大赦,不能接受金钱与敬礼和大赦相连;弥撒及圣事:必须用拉丁文,一直延用至梵二(1563——1965年);禁书:新教徒的书籍禁止出版及观看。

    5、对大会的评价:

    A、脱利腾大公会议积极的一面:并没有对教会的所有信仰进行阐述,只针对新教思想。反驳了路德、慈运里和加尔文等。清楚地划定了天主教的教义与新教的不同之处,开始了长久以来教会渴求的改革。从此教会以新的面貌向欧洲处传播福音。

    1566年出版罗马教理书;1568年罗马日课经书;1592年拉丁文通俗版圣经;

    B、不足方面:在天主教的新教之间筑起一道不可越过的墙。从此之后天主教过分强调圣事,而忽略了圣经,与新教相反,直到二十世纪后才意识到圣经的重要性。到比约十二世才开始,研究圣经,建立罗马圣经学院,梵二后开始读经运动;过分强调教宗的首席权,忽略了地方教会的自治权;过分强调拉丁语,使教友与神父对圣事,礼仪模糊不懂,直到1965年礼仪改革用本地语言。

    四、几位改革的人物:

    1、教宗额我略十三世:(1571——1585年)第一位实行大会决议的教宗

    建立大学,为能使大会的精神传到已经改教的英和德,建立英格兰学院与日尔曼学院,专职培育去英、德传教的神职。

    扩展宗座代表,为了与各国保持密切联系而增派了各国大使并把权利局限在灵修方面。

    修改日历:罗马一直沿用凯撒日历,教宗意识到此日历有许多错误,于是召集天文学家作出修改,1582年额我略日历在欧洲实行,到18世纪誓反教国家才接受其准确性。(1582年推行)

    2、教宗西笃五世:(1585-1590)方济会士。他将枢机团人数增到70位、重新调整罗马圣部,九个部管理教务,六个部管理行政,每部有一枢机主教管理,直接向教宗负责。这样,繁复的教廷事务变得简单。

    3、圣方济撒肋爵:(1567——1622年)

    法国人。本为出名的律师,后晋铎,1602年为日内瓦主教,品德出众,归化新教徒特别成功。著作《成圣捷径》虔指出成圣并非神职人员、修女的专利。所有的基督徒应度一种圣善的生活,按每人的生活环境和地位,遵守吾主的教训,能达到成圣的境界。

    1923年教宗比约十一世在沙雷逝世后300年,发表了一通谕,封他为天主教文化工作和出版业的主保,(天主教新闻界和天主教作家的主保)。

    4、圣女大德兰:

    1515年生于西班牙亚味拉,从小受到奥斯定会士的培育。1535年加入圣衣会,(加尔默罗修会)渡过近20年“无忧无虑”的生活,1555年她受天主感召,决意来改革纪律焕散的修会,于是她退出圣衣会,1563年经比约四世批准建立一新修会圣若瑟修院,此修院重祈祷、补赎、工作。她遭到多的反对,但努力不懈。在整个法国,西班牙建立修院改革教会。1582年去世。一生之中建立了30多座修院,重整了整个加尔莫罗会。1622年额我略十五世将她列入圣品,1970年教宗保禄六世将她封为圣师。大德兰是教会著名的神秘学家和灵修学家。

    著作:《七宝楼台》、《自传》、《全德之路》强调灵修需具备三个条件:A、须与人相亲相爱、和平共处;B、须脱离对世物的迷恋;C、须有真正的谦虚。

    5、圣十字若望:(1542-1591)西班牙人。与大德兰是挚友并一起改革加尔默罗修会,著作:《心灵的黑夜》可与《七宝楼台》比美,描述了成圣道路上所经历的努力与考验。分为主到与被动黑夜。

    A、主动黑夜:克己苦身,包括感官的净化(五官)和精神的净化(三思:理智、意志、记忆)。

    B、被动的黑夜(完全交托于天主,由他来引导)感官完全由天主引导,天主直接把自己启示给人,不需要任何媒介。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附:加尔莫罗会
    加尔默罗修会:加尔莫罗是巴勒斯坦的一座小山名。加尔默罗山是中世纪四大托钵修会之一。1154年由圣巴斯德创立,团体成员包括三个部分:十字军东征者,独修者,定居于此地的朝圣者。(其实1154年之前此地就住着独修者,他们声称由厄里亚而来)他们的纪律有三种,自我克苦,禁欲,神贫。1291年十字军失败后,土耳其人占领圣地,杀害了加尔默罗修会好多会士。故好多会士进入欧洲。1452年“女修会”成立。16世纪修会纪律松弛,大德兰和十字若望加以重整,恢复其原始精神。1593年修会发生了分裂,成两派。保守派与缓和派,(THE DISCALCED  AND  CALCED  CAMELOTE)。他们的主要任务:

    男修会:A、研究学问;B、传教;C、默观生活。

    女修会:A、祈祷;B、补赎;C、代祷。为神职人员。

    ************************

    6、圣味增爵(1518——1660年):脱利腾大会要求成立修院,可迟迟未能实现,直到60年后,才出现两位人物就是味增爵和薜利奥开始建立修院。

    味增爵是法国人(1581-1650)1600年晋铎,1625年建立遣使会(CONGVEGATION  OF  MISSIOM )[简称C。M]。在中国致命的董文学即是遣使会士。他们努力圣化自己,宣传福音,办修院培养优秀的神职人员。1632年,创立“仁爱修女会”以慈善事业为目的,医院、康复中心、育婴堂、收容所、学校等。让修女走出修院,服务社会。 圣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建立了许多以后命名的事业。如:1883年的圣味增爵救济会。

    7、薛里奥:

    法国人,1608——1657年,创立苏比斯修会,(SOCIETY  OF  ST  SULPICE )[ 简称S.S]。目的为培养更好的神职人员和会士。时在1641年,苏比斯是一堂区,利奥为本堂神父,在此建立第一个修院,故命名。1664年,得到亚历山大七世正式的认可。法国大革命期间受严重打击,被迫解散,1801年比约七世与拿破仑签约后恢复。1791年此会受到迫害后,有4个修士到了美国的巴特摩尔,建立了圣母修院,(是美国第一个修院,第一个主教产生地)。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附录:—伽利略事件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他在历史上多次被教会的敌人利用来攻击教会的训导。他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年轻时曾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隐修院接受教育。1581年在比萨大学攻读医学与数学。1585年,由于经济原因退学,未取到学位。1589——1592年被聘于比萨大学任教数学。此时期内开始攻击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后受到攻击而被迫离开,1592-1610任教帕度亚大学。开始研究物理。开始支持哥白尼学说“太阳中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转。1611——1613年他离开帕度亚大学,出版了《关于太阳的位置》一书,公开支持哥白尼学说,他的学说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引起极大争论,被认为是反对传统及圣经。他为此辨护:A、圣经作者无意教授自然科学;B、圣经只在(注重)关于人灵的得救问题上才可作标准。

    1615—1616其学说受到教会审查,两个主张被认为是错误的,A、太阳宇宙中心说违反圣经传统;B地球围绕太阳转。如此其书被立为禁书,同时命其对此保持缄默。加也同意。

    1632年发表《关于两个系统的对话》一书,打破沉默,公开传布白尼学说,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传讯,在酷刑与认罪中选一,伽利略迫于无奈选择后者,承认自己的这说是错误的,其书又列为禁书并且其又遭到监禁。1637年他在监禁中双目失明。

    1638年他发表第三本书《关于两个新科学的对话》,此书阐述动力学说,驳斥亚里斯多德的物理理论。1642年在与教会和好的环境中去世。

    加的审判和软禁,多年来一直被教会的敌人以借口证明教会反对科学的进步,和攻击教会训导当局的不可错误性。世俗攻击教会两点:

    关于第二点很容易说明:当时的教宗乌尔班八世,以及教会权威人士,从来没有公开宣布“地球中心说”教会的官方教导。这仅是当时多数科学家的意见,教会只是反映当时所相信的科学真理而已。因此,此问题与教会的不可错误性没有关系。

    关于第一点: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中的某些成员不公正的对待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确实不应对潜在的科学持反感的态度。但有两点要做声明:A当时社会潮流是拥护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说和“地球中心说”,哥白尼及加利略的学说只在婴儿阶段,并且加氏的许多学说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教会当局在许多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科学家的建议下,拒绝加的学说。B、教会认为他的学说具有深刻的神学性,认为他相反教会关于创造的神学观点,取消了天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其学说太新颖,极具争论性,教会当局感到有责任根据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方法来保护教会信仰,故而宗教裁判所将其列为异端。

    1741年教会公开承认伽利略学说的价值,1992年在其逝世350周年纪念日,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录公开承认教会在加事件中的错误并向全世界公开道歉,并且设立委员会对伽利略事件重新审查,后发表声明:

    “伽利略事件是新旧天文学知识的过渡阶段,并承认教会在关于宇宙论的释经学上发生混淆,因当时神学家继承当时的科学传统,在描述宇宙万物创造的物理结构上没有领会圣经深刻的非字面的意义。加的书被列为禁书的命令,而且被定为顽固不化的异端者,这是宗教裁判所所犯的非常遗憾的错误。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加利略的个性来解释。我们必须牢记,加利略的审判只是罗马宗教裁判所的行为和教会不能错的特恩无关”。当时的宗乌尔班八世,从来没有在他的判决书上签字。1835年加的著作从“禁书”上删去,获得自由。

    哥白尼:1473——1547年,波兰天文学家。1497年晋铎,是第一个反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人,创立天体运行论,称“哥白尼学说”学说一度被列为禁书,后解禁。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四章 教会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纷乱情况
    前言:

    十六世纪教会经过路、慈、加的分裂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内部的改。大公会议的召开、新修会的兴起和老修会的改革。可说十六世纪下半期和十七世纪初期是教会的迅速发展时期,内部平安。到十七世纪后半期,教会又出现了几个异端。下面分别论述

    一、杨森异端:

    杨森1585年——1638年。鲁汶大学的教授,后成为依普尔城主教,他是比利时人。他主张:天主的圣宠在人的灵魂上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足以使人的灵魂得救,但天主没有把这恩宠都给所有的人而只给了少数被选之人。因为天主不愿所有的人都得救。人的自由意志在原罪的影响下受到极大伤害,人只有带着恐惧和颤栗的心来到天主面前。故天主是判官的形象,强调领圣事前要做长时间的刻苦准备,只有经过和时间的克苦后才能领圣体,有部分人应排除在领圣体的行列之中。他们遭到耶稣会士的强烈反对。耶稣会主张:人是自由的有做善事的能力,在天主十诫及教会训导外,不应再加任何负担给教友,所以杨森异端攻击耶稣会士,要回到初期教会严格的纪律中去,如此有许多人不敢领圣事。这异端违反教会传统,故教宗乌尔班八世在1642年禁止人们阅读的著作,将之开除教籍。后死灰复燃。1653年伊诺森十世,把杨森定为异端,但这异端不但在法国,也进入了比利时及荷兰。1713年格来孟十一世“天主唯一圣子”通谕再次绝罚了此异端,声明如下“从此以后谁以杨森异端为友,则就是与教会为敌”。从此,杨森异端衰落,逐渐成了一分裂的小团体,至今仍在。1905年教宗比约十世颁布“关于领圣体”——领圣体并不是天主的赏报,而是天主给人的力量,去行善避恶,只要没有大罪。

    五种理论:如果没有天主的恩宠,即使是义人也不能遵守天主的诫命;由于陷入堕落的状态之中,我们不可能拒绝天主的恩宠;深处堕落中的人们,没有自由意志;人不能接受或拒绝恩宠;基督并不是为所有人而死。

    二、法兰西主义——是一种宗教和政治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

    它声明:法国教会完全独立于教宗的管辖范围之内。17-18世纪,由于受不断高涨的‘国家主义’的影响而产生,但其根源却中14世纪。倡导人是法国巴黎大学的神学家,1398年法国国王查尔斯六世声称根据法国教会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权力。当时法兰西的传统:是主教出缺到下任主教任职期间,这个教区的管理和收入归法国国王。查尔斯将此传统扩大为A、没有法王的同意,教宗的通谕不能在法国执行;B、法国教友免受宗教裁判所及罗马各圣部的管辖;C、法国教会在组织和选举方面完全独立于教宗和管辖之外。

    1438年,法国国王查尔斯七世把教宗的权力限制在法国国王的意志及大公会议的意规条之下。151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一通过一协约宣布自己是法国主教的提名人。1682年法王路易十四通过“法国神职人员大会”颁布了四条理论:A、教宗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国家事务;B、在精神方面,大公会议的权力高于教宗;C、法兰西传统神圣不可侵犯;D、即使在信仰方面,教宗也不是不可错的,除非得到普世教会的认可。当时教宗亚里山大八世立刻宣布以上四点全部无效,并称法国主教谁拥护此四条,不赋予神权及开除教籍。法王向教宗开战共11年时间,最终以法王认错而结束,1690年教宗与法国签约废除四条。可其影响并没结束。1868―1870年梵一会议,教宗以最高领袖的身份对信仰和伦理的训导不得全教会的同意,即是不可错的。如此,法兰西主义从此面消失了。

    三、寂静运动

    广义上讲,指人在达到成全过程中必须不断施行‘精神空虚法’。完全被天主的意志所同化。狭义上讲,指毛利诺神父(西班牙)、居庸太太、费乃隆主教三人的主张:人在和天主的对越之中,人的意志被天主的圣爱所吞噬。人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对于在肉体上所经历的一切便不必挂虑了,外表的行为哪怕是不纯洁的也无关紧要,因为此时人已不能犯罪。因为此时人没有自由意志了。只是寂静地同天主结合,对将来的事情不再关心,只要有天主就足够了。

    教会方面:既不赞成白拉奇主义又反对寂静主义。因此1687年教宗意诺森十一世将此运动绝罚了。主要是以下六点:人必须完全放弃自己的力量,完全交于天主手中;灵魂必须终止一切活动,才能把自己完全消灭,达到回归天主的目的;通过完全放弃自己的意愿,人灵才能达到对得救、天堂、地狱毫不关心的境界;外表的仁爱工作被看作是感官的无用的行为;诵经、祈祷、尊敬圣母和圣人是浪费时间;人在达到被天主圣爱所吞噬的境界后,就不能再犯罪了,因为他完全同天主所结合,既使外表上是犯罪行为,实际上并未犯罪,因为已没有自由意志,这种壮态称为“神秘的死亡”。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五章 欧洲教会在十八世纪所面临的挑战
    背景:

    到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独立,扩张殖民地。国家独裁、教会权利低落,国家观念代替宗教观念。1773年逼迫教宗将耶稣会解散。科学的进步使人们相信凭科学能建立人间天堂,故而宗教热忱下降。

    有人说:教会在16世纪,誓反教产生、反对天主教会。18世纪是唯理主义时期或科学主义时期,反对基督教本身。誓反教的特点是自由解释圣经,不需要教会的权威、传统、而是按各人的理解自由解释。故理性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唯理主义反对启示宗教(启示及奇迹)

    一、几种思潮:

    1、Rationalism(唯理主义)

    启源于英国Lord  Herbert  of  chambray。哈拜特创立了——自然宗教系统。认为每个宗教都接受的才是绝对真理。

    A、有一个绝对至高者的存在。

    B、人有义务去尊敬这个至高者。

    C、人应该藉好的伦理行为来敬畏这位至高者。(济利禄信德国—相信天主的道理。—好的伦理行为表现出来。)

    D当人得罪至高者时有悔罪的感觉。

    E、由于至高者是至公义的,所以善人与罪人在来世将得赏罚或惩罚。

    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根据启示或权威,与天主建立一种私人的关系。个人性的信仰。

    另一人Thomas  Hobbes多玛斯哈伯是英出名的唯物论者。他更为极端,认为大自然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机械式的。人是一个完美的机器,国家是个典型机器。

    洛克:每人应从外在的权威和教会的领导之下,解放出来,从传统的教育影响下解脱出来,唯一的依靠是理性。

    休漠:主张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绝对肯定的地步,从而成为现代怀疑论的鼻祖。

    2、共济会主义(Freemasonry):

    理性主义在英国得到一个密秘组织的协助,就是共济会。产生于英国。根源是撒罗满时期。工匠们为保护自己的基业,组织成工会,为不受剥削。到中世纪以洗者若翰为主保,再次兴起。开始致力于宗教指导,一度受到皇帝的废除。(1547年英国的爱德华六世将其驱逐出境)。到18世纪又死灰复燃。英国又公会牧师戴匝贵利耶于1717年以在伦敦建立的大会所为基地重建共济会,并逐渐向外扩展天欧美大陆。他们受自然宗教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旨有三:A、反宗教。B、反神职人员。C、坚持无神论。  

    有时候他们虽然提倡宗教容忍政策,但在拉丁美洲常公开或秘密地攻击教会。教宗格莱孟十二世在1738年在开除教籍的情况下,禁止神职、修女、教徒加入该组织。英、法国王也纷纷下令禁止此组织。1983年信理部再次重申共济会主义与教会的信仰格格不入,1985年美国主教团召开会议重新审查共济会。要求信友注意格莱孟十二世的通谕和信理部的忠告,勿加入此组织。

    3、百科全书派:

    唯理主义在英国兴起后,传至法国,特别在百科全书派中表现出来。1751年——1780年由当时60多位唯心史观唯理主义者编写成百科全书。如:卢梭、伏尔泰。此书是一部解释科学、艺术、职业的综合性书籍,共55卷。梗概:是那些支持理性主义、自然宗教、自然神教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否认启示、教宗的权威。如此就受到了传统机构,特别是世俗君王和教会的反对,从而受到法国耶稣会和法国政府的审查。此派的观点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欧洲文化的世俗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带有严重的反天主教思想并反对教宗。于是教宗格莱孟十三世在1760年下令谴责“百科全书派”他们否认基督的神性和教会对原罪的教导。他们提倡人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天主建立一种私人的关系。

    4、启蒙运动:

    源自德国,理性主义受到百科全书派的支持由法国传入德国,亦称“理性时代”。是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唯理主义和哲学主义等,是与教会思想相冲突的一种倾向。

    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科学的革命和进步,由牛顿、迪卡尔、罗克的理论指导而来。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知识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获得:观测、实验、思考。所以他们怀疑教会的传统。认为教会长期以来所拥护的,通过信仰与权威来认识真理的观念是陈旧的,限制了人的理智的自由和理性发展。所以启蒙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休谟、孟德斯鸠等他们推崇理性和社会的改善,他们中许多是教会的敌人。偏爱理性和宗教自由主义,拒绝教会的信仰,反对教会把信仰强加于人身上,故他们提倡自然神教,否认启示的可能性。

    他们用怀疑论来代替教会的信仰,用无神论或自然神教来代替启示和教会的训导。

    理性时代的核心就是把人们在自然科学界中所有的发现,完全应用到人的伦理生活中,这样就会导致世俗主义。因为启示缺少外在的可观性和核实性,从而导致人怀疑启示本身的可信性,所以当人们把理性放在超越宗教的位置上时,怀疑论代替了信仰、无神论代替了启示和教会训导。现代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教会在19、20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5、若瑟主义:

    1765年——1790年(奥地利若瑟二十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政策。称为“若瑟主义”来源于“法兰西主义”。

    A、政府对教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对主教和隐修院长的任命权。主张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皇帝有高于教宗的权力。

    B、通过部分主教的合作,重新划分教区,没收学校由国家的学校代之,规定每日举行弥撒的数目。修院也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将来的神职接受“若瑟主义”修会的人数也受到严格控制。隐修院被解散,修士修女的长时间祈祷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对社会毫无贡献。

    1781年若瑟下令教宗所有的公告、文告、法令都必须在政府批准下才能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公布和施行。比约六世(1775-1797)坚决反对,亲自到维也纳加以申明,收效甚微。“若瑟主义”在比利时和匈牙利遭到后对。直到19世纪才结束。

    6、自然神教:

    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天主确实存在并创造了整个宇宙和规律。可在创造后却不再干预历史,任其自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神教没有给启示和奇迹留下任何空间。即否认启示和奇迹。他们认为启示与奇迹,意味着天主创造的失败,由于他们拒绝启示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特别是超自然的宗教,故受到宗教领袖和学者的反对。

    二、耶稣会的解散:

    以上那些异端虽然彼此矛盾但他们共同的敌人是耶稣会。认识到要生存就要对付耶稣会士,他们就对国王施加压力。

    1750年葡萄牙第一个解散耶稣会,因为他们痛恨耶稣会士。把南美和北美的会士驱逐出境(南美洲的巴拉圭隔离)。1759年正式在葡境内驱逐所有会士。起因是有人刺杀国王,故诬陷会士。

    1764年法国路易十五及1767年西班牙开始驱逐耶稣会士、没收他们的学校等。他们虽遭打击,仍不遗余力地为教会和保护信仰而工作。反对者认为要彻底清除干净会士需要教宗出面。于是各国联合,给教宗施压。当时教宗格莱孟十三世意识到耶稣会的重要以及他们的忠心和对教会的贡献,拒不妥协,被折磨而死。

    1769年格莱孟十四世(方济各会士)继位,国王们继而以分裂威胁他,各国与他断绝关系,教宗在无奈之下颁布了“主及救世主”通谕。下令解散耶稣会,目的是为了清除问题的“根源”,恢复教会的和平,但俄罗斯(俄女皇喜爱耶稣会士,没有公开诏书)与普鲁士(誓反教)没有解散。还有英国,因为他们的国王均不理会教宗,故未宣布解散,然而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全都解散了。

    直到1814年比约七世重新恢复耶稣会。时隔41年。耶稣会的解散对传教事业的影响很大。当时耶稣会士有23000人,这是教会在18世纪受到的挑战。

    三、18世纪的宗教生活:

    教会在18世纪受到很多挑战,但不意味着教会的生活处于荒乱之中。因为上述这此观点只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流传,对老百姓影响不大,教会生活仍充满活力。主要表现在圣事、祈祷、慈善事业方面。同时教会也造就了一批圣人,针对时代的需要办了两个修会。

    1、苦难会——圣十字保禄(1694—1775)1725年创立苦难会,1741年取得教宗本笃十四世的批准(Congregation  of  the  Passion) (C、P)。此会发四愿:贞洁、神贫、听命、特别敬礼耶稣的苦难。修会的宗旨:传教与主持避静。教宗比约九世1867年将十字保禄列为圣品。其会在于20世纪中期到中国传教,主要在湖南。

    2、赎主会——圣雅尔丰索(1696——1787)意大利人,16岁取得法律博士学位,1726年晋铎,当时他看到教友信仰低落、盲从,故在1732年创立赎主会,主要向穷人宣传福音,1743年被选为总会长。1749年得到教宗本笃十四世的正式批准,(Congregation of the  Most  Holy  Redeemer)(C、R)。雅尔丰索是伦理专家,1748年著《伦理神学纲要》,观点在过严的杨森主义与过松的寂静主义之间,通过圣宠及人的努力,人能过一个中庸的比较好的伦理生活。雅尔丰索1762年被祝圣为主教。他对祈祷及教宗不能错的贡献也比较大,教宗额我略十六世在1839年将其列为圣品,教宗比约九世在1871年将其册封为教会的圣师,1950年教宗比约十二世将其封为听告及伦理学家的主保。其瞻礼在8月1日。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会
    前言:

    国家主义、理性主义、自然神教、启蒙运动等,虽然受教会谴责,但仍在欧洲盛行,最后在1789年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不仅是一次社会革命和宗教改革,而是从根本上、思想上消灭旧的制度。且不仅在法国也影响到普鲁士、意大利、荷兰等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决定性的事件,因此有人主张把中世纪延续至法国大革命,以法大革命为中古和现代的分界点。因为正当欧洲发生变革时整个美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开始从欧洲得到政治的自由,欧洲的历史扩大成为世界历史,原君主制成为民主制。

    政治与社会革命虽然不是针对教会,但教会作为社会团体,难免不受冲击,法大革命不单影响了法国教会,也给普世教会较大的冲击。

    一、法国大革命的原因:

    1、法国的三个阶级:当时的法国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人一出生就分等级。神职界、贵族和平民、平民受到上两级的压迫。神职也分两种:高级与低级,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国家主义(法兰西主义)的影响:国家主权高于一切,1776年美国成立民主(国会)制度影响法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3、哲学家们的唯理主义、自由思想和平等观念。

    二、特权的取消:

    由于英法战争,所以财政产生困难。路易十六在1789年5月5日召开“阶级大会”,低级的神职人员与平民认为大会不公平,遂联合起来要求召开“国民大会”每个国民都可参加选举。1789年8月召开“国民会议”在大会上发表《人权宣言》,人民至上。一律平等、言论自由、宗教宽容、取消自出生以来享有的一切特权。这是法国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

    1789年11月宣布没收教会所有不动产、教会和神职的费用由政府供给、停止向罗马纳税、减少或解散隐修院。1790年10月国民大会颁布了“对神职阶的律法”通过这律法,使得教会完全掌握在政府手里。共有以下八条:

    1、废除什一税。

    2、没收教会财产。

    3、终止世俗对修会独身的确认(意即取消独身的特权)。      

    4、推崇法兰西主义,使教会国家化。

    5、重新划分(134个)教区和堂区,为与国家行政区域保持一致。

    6、主教与神父由民主选举,剥夺主教的社会权利。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主教和神父,工资由国家支付为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仆人。

    7、承认教宗是教会的最高首领。教友在信仰方面服从教宗的领导,教宗不可干涉法国的内部行政事务,和主教的选举。

    8、所有的主教神父必须宣誓,遵守以上的法律,违反者须受到斥销职务、充军、死亡等处罚。

    要使“对神职界的立法”得以通过,有二个方法。一是教宗承认二是法国主教们同意。国民议会向教宗请示,教宗比约六世于1791年10月10日作出决定:谴责此规定,禁止神职人员宣誓,否则开除教籍。对已宣誓的神职处以停职、国王或权贵认命的主教圣职无效。当时法国134位主教只有4位主教宣誓、10万神父中有3万5千宣誓。故神职界分为两大派:宣誓的与不宣誓的。法国教会也一分为二:政府教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宣誓效忠“八个法令”的神职人员所领导;非政府教会由忠于罗马教宗的神职人员所领导。

    非政府教会的处境:神职首先被赶出教堂,被看作是反革命分子逮捕、充军。1792年5月26日国民议会颁布所有非政府神职人员如遭到20个公民的反对,就将其驱逐出境,先后共有4万多神父被迫离开了堂区,到处躲藏或流放。国民大会又对充军后又回来的神父、主教一旦发现就处以死刑,有120位之多被处死。

    政府教会的待遇:起初待遇不错,不久双方发生冲突革命党人认为神职人员革新不够彻底,因为他们仍忠于路易十六。故对他们进行打击。

    政府采取一系列企图联消灭基督宗教的措施。1793年10月7日取消额我略日历、取消教会的节日。把一周改为10天、规定1792年9月22日为纪元的开始以取代耶稣降生的日子;关闭所有的教堂,以理智宗教代替基督宗教;强迫神职人员结婚。先后有4000人结婚,但动机不一(权宜之计,暂且与佣人结婚以等待正常日子的来临;以动乱为借口而达到渴望已久的婚姻生活;以独身为纪律为自己辩护)不愿放弃圣愿的神职被迫逃亡。

    三、拿破仑与教会:

    拿破仑是一名革命党青年军官,在1799年掌握政权,他英勇善战,认为大革命对教会冲击太大,使国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紧张、并且消灭教会不可能,必须重整法国教会,恢复与罗马的关系,1801年与比约七世签订了“政教协约”。

    1、《政教协约》内容如下;给予教会信仰自由。A、保证天主教会是法国大部份人信仰的宗教。B、教会的教导不受国家的干涉。C、法国政府有提名或认命主教的权利,但由教宗赋予神权。D、教会放弃在大革命中被没收的财产,作为补偿,给予神职人员合理的工资。E、原134个教区重新划分为60个教区,所有教区主教无论是否发过誓都应向教宗辞职。F、所有神职人员宣誓遵守以上几条。教宗比约七世在此协议上签字,对此法国教会经过了12年的迫害后,恢复了自由。

    2、“组织条文”:拿破仑因对教会不能完全控制,不甘心为减少教宗对法国教的影响,故在原六条后又加上77 条条款规定:A、教宗的通告必须得到法国政府批准后才可生效实行。B、取消教会法庭以政府法庭代替。C、在修院里教授法兰西主义条文。教宗比约七世对此表示反对,但由于法国强大,又无可奈何。

    3、加冕:1084年拿破仑被拥立为法皇帝,他要仿效查理曼大帝和其它罗马皇帝们要求教宗为他加冕,可不同的是他不愿去罗马而要求教宗到巴黎为他加冕,许多枢机主教反对,但教宗为保持和平的状态,故在1804年在巴黎为其加冕。

    4、拿破仑同教会破裂

    由于英法交战,拿破仑为封锁英国禁止其他国家同英国来往,关闭所有港口,并要求教宗也同样如此,断绝与英国的来往,被教宗拒绝。拿破仑不高兴,故在1808年战领意大利罗马。将教宗掠到法国六年之久,到1814年俄国、普鲁士、西班牙、英联合起来向法国宣战,拿破仑被击败,宣布退位,教宗才被释放回国。拿破仑被充军至2000里以外的圣赫伦纳岛。于1821年5月去世。拿生前有一名言“世间只有二种权力,精神和武力,但最终精神将战胜武力”

    1814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结束了欧洲长达30年的战争。重新恢复了和平,此会议主要谴责了法国大革命,重新恢复了社会的秩序,再次肯定教宗和教宗国的地位。

    四、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历经25年。给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以后欧洲各国再也不能以宗教为基础而结成联盟了。它在法国教会和普世教会之间造成了极大的裂痕。它虽未实行使基督教世俗化的目的,但它造成的反神职思想,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标记,它使教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失去控制,世俗主义精神疯狂漫延。世俗婚姻、离婚、世俗教育便是其重要表现。它不但对法国也对德国、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造成很大影响。许多教会财产和隐修院被没收,教友被誓反教人所控制(尤其在荷兰和德国)、学校和神职人员因受到政府控制而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但大革命对教会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使教会变得贫穷。使神职人员能更好的传福音。由于对神职人员的迫害故使成千上万的神职跑到了美国,对美国教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附录:美国教会
    一、美国教会的发展: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许多耶稣会士进入美洲,但主要是南美,影响不大;

    1562年天主教在美国建立第一个教友团体即圣奥斯定堂区。之后耶稣会、方济会、多明我会纷纷到美洲传教;17世纪上半期大批英国清教徒及基督徒大量移民到美国。

    1776年美国独立,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绝对政教分离。

    1789年美国成立圣统制,第一位主教巴的摩尔——若望、贾劳。

    1791年法国大革命,神职逃到美国,苏比斯会士在巴的摩尔建立美国第一个修院——圣母修院。

    1808年在纽约、波斯顿、费城、巴特摩尔的教友发展很快,并先后成为总主教区。

    从1820年的25万到1890年的1000万,如今有6400万,归化的印第安人和英国人不多,主要都是移民: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波兰人。

    二、美国教会的挑战

    1、 外部:新教的挑战,他们对教会进行一系列攻击、反对罗马教宗运动、奴隶问题。

    2、 内部:种族歧视、不同国家的移民和不同国家神职的不和、委托机构主义。

    “委托机构主义”是完全由教友组成的机构,他们有独立的精神,不但要求管理堂区的行政和经济而且还要有选择和罢免本堂神父的权力,主教和宗座代牧无权过问此事。(中国的民管小组?)比约七纪严历遣责了此主义,50年之后这种思想消失。

    “波兰国家天主教会”是一裂教组织。1904年成立。拒绝接受教宗不能错误性,主张按各人的良心自由解释圣经。现有71个堂区。8万4千教徒。

    三、美国天主教的教育:

    1954年天主教有小学9279座、中学2296座、大学224座、修院294座。

    1884年美国主教团第三次会议,制定了关于建立堂区学校的规定:

    “从今后,每个堂区须在二年内建立学位。除非特殊情况经主教批准方可推迟。天主教的父母有责任将子女送到堂区学校读书,除非孩子在家受家教或在其它教会学校读书。以确保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有信徒应尽所能帮助天主教的堂区学校,否则严重失职。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后天主教的复兴
    一、耶稣会和传信部的恢复:

    比约七世从巴黎回到罗马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耶稣会。耶稣会1773年由格莱孟14世解散到1814年恢复,历经41年,从此许多关闭的大学再次开放,重添传教的生力军。

    1662年建立传信部,1628年建立传信大学。

    二、神圣联盟:

    拿破仑之后,俄罗斯、奥地利、法组成神圣联盟。声明以基督教精神来治理欧洲的事物,多数国王先后加入。从此教会所主张的“基督教原则”应用到报所有的政治生活中去的理想再次实现。但好景不长,本来以宗教这基础的联盟,很快被政治利益所代替。

    三、知识界:法国大革命之后,许多教会的知识分子开始著书立说,为教会辩护。

    1、夏多布利昂:1802年写《基督教的天才》一书,指出基督教最富诗意,最人道、最爱好自由、艺术和文学,因此人没有必要以信仰它为耻。

    2、若瑟·德·麦斯特:《论教宗》:强调罗马教宗是领导基督教,反对一切异端的开路先锋,同时他谴责法兰西主义。

    3、教宗良十三:1823-1829。他热爱科学和艺术。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加利略及其它科学家的著作,解除禁令。他扩大了梵蒂岗出版社,并把图书馆向全世界开放。

    四、英国的“天主教解放运动”

    英自从亨利八世以来,尤其在伊利莎白一世时,采取一系列压制天主教的措施。此时,英由于害怕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英国其它国家的敌人联合、同时也想从爱尔兰人中征收海军和陆军人员,再加上爱尔兰天主教友的呼吁。英逐渐放松了对爱尔兰的控制。

    在爱尔兰议员奥考乃的带领下,爱尔兰人游行请愿。迫使英王于1829年与教宗额我略四世签订《解放法案》从而使英国、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天主教徒获得自由。结束了长达三世纪的宗教迫害,但是尽管如此,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仍须交纳什一税,以及向新教的教堂奉献。直到1869年停止。奥考乃尔奋斗了18年,想使爱尔兰完全独立未成功。(1945年爱尔兰独立,但北方六县仍归英管辖。

    五、牛津运动(1833至1845年)

    由若望克勃发起,他本是圣公会的牧师,这是在英国教会内部,由知识分子所拥护的运动,因为发源于牛津大学,所以称“牛津运动”。运动的目的是重新恢复英国教会自1534年以来所丢失的某些宗教传统。例如:主教的宗徒继承职务、圣事和礼仪生活、圣传。他们的理想是希望重新回到基督教的宗徒根源。但同时不向罗马妥协,走一条中间道路。但是他们被人认为是伪装的罗马主义,主张应受到英教会的审查。许多人因此被撤职。

    当时在圣公会内部引发:

    高层教会:此派希望能保持天主教会的礼仪,能恢复英国教会自1534年独立以来所丧失的教会原则。用此三者来改革英国圣公会。他们对当时教会不满。

    低层教会:倾向于誓反教,希望能更进一步发展。主张缓和随便的圣事生活,赞同长老制的教会管理方式。

    纽曼(1801—1890)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生于伦敦。于1841年他被迫从牛津大学退出并开始深入研究。他和其它主要领导人,慢慢意识到改革英国圣公会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罗马教会内才能找到真正的信仰真理,故他在1845年宣布退出圣公会加入罗马天主教会。1847年晋升铎品(因为圣公会神职全部无效),由此英国许多学者、牧师归依了天主教会。教宗良十三为表彰他的功劳,于1879年祝圣其为红衣主教,他于1890年去世。

    尽管牛津运动没有完全改革圣公会,但也起到不少作用。它使圣公会再次对礼仪生活和圣事(敬神活动)加以重视。1850年教宗比约九世重恢复英国天主教圣统制,并任命西敏斯为英国总教区。天主教在英国又重新获得失已久的声望,并不断发展。但1896年良十三世宣布经细查,英圣统制仍属无效。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八章 自由主义与比约九世教宗
    一、自由主义:

    来自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得到中层人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目的是要建立以成文的宪法为保障,以议会系统为政府的领导基础,保证个人的权利、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和出版刊物不受国家限制。言论自由、教育自由完全不受教会的限制等。主张教会漠然主义或无差别主义。主张真理的主观性。在个别良心与教会的训导之间制造了错误的矛盾。

    自由主义的分类:1、政治的自由  ; 2、经济的自由  ; 3、思想的自由;

    1、自由主义第一阶段是由政治自由开始的。这在法国大革命中充分体现出来。革命党人试呼建立以宪法为根据的民主政府保障个人权力。包括不能随意增税,不能随便逮捕人,给人言论和集会的自由,反对外来国家的控制。政治自由包括两点:对内反对独裁专制,解放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对外摆脱外族的统治。

    2、经济自由: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另一种形式的自由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这便是经济自由。自由人士梦想建立一个纯粹的“物质主义世纪”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被给予完全的自由。创造一个完全自由的经济市场,其它组织的限制和约束,不管是雇主或工人,反对一切关税和商税,特别是工会组织。(工会是介于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组织,它保障工人的权力:包括不能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苛扣工人工资、随意解雇工人,以及工人的医疗保障等。)他们取消工人的一切协会,建立自由竞争制度。由于当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许多新发明,如纺织机、蒸气机等产生。但是只有大资本家才有能力装置先进设备。手工者根本不能同他们竞争,只好关闭,将劳力卖给大工厂主,这样便出现两大阶级,一方是拥有大量资产的资本家,另一方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

    自由经济过度发展,便产生二大敌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 社会主义:许多不同类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混合体。反对个人主义,强调人对别人的职责,拒绝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它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1815-1883)的著作引起了社会动荡,他的政治、经济理论以及无神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过去70年以来一直统治着半个世界,直到苏联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至1919年使无产主义在俄国立下根基。二战1939年至1945年,使无产主义在整个世界泛滥。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衰弱。他们认为人不过是物质产品轮轴中的一个梭子而矣。憎恨资本主义和个人财产。他的理论今天被大多数人看来带有严重的错误。

    B、共产主义:

    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由马克思发明的一种政治、哲学理论,主张国家对个人的生活有绝对的控制权。资源共享,一切财产属国家所有,经济是社会的根基,国家是社会所有因素的唯一领导者。强调国家至上、经济唯一、否定个人、拒绝天主及对天主的信仰。主张宗教是鸦片,应用武力消灭之。认为产业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引起阶级斗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1848年《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正式诞生。

    历代教宗(比约九世、良十三、比约十二、十一)采取严厉手段,比约十一于1937年发表“神圣救主”通谕,遣责共产主义,禁止天主教徒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与共产主义分子发生连系。若望二十三、保录六世、若望保录二世则采取宽容态度。

    3、思想自由:主张绝对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不受任何政府的控制和教会的审查,且主张绝对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漠然主义)

    二、天主教会内的自由主义者:

    法国神父拉莫乃——教会自由主义创始人。他们意识到了法大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冲击。因此认为教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应完全反对自由主义,而是以基督之光使之基督化。主张教会应从君主制度中解放出来,这样才可使教会自由地进行内部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会更忠于福音和了解当时人们的需要。他们更意识到君主制度必将废除,因而希望教会不要与它一同沉沦,而是应从坚强的教宗手中吸取力量。拉主张当接受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其它自由主义思想。

    1、教育自由:没有教育自由则宗教自由与思想自由就没有保障。

    2、出版自由:主张基督徒必须相信真理的力量,而不是仅依靠审核、检查来限制人的言论自由,况且这也不能成功地防止错误。

    3、民主:拉莫乃主张,通过全体国民的选举来建立新的政府体制,废除君主制度。

    拉的思想在法国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神职和教友知识分子的支持,主要有拉高尔代、蒙大都白尔。他们共同创办了一份报纸《前途》,标语是“天主和自由”。声称:“让我们不要在自由主义面前战惊,让我们使它天主化吧!”

    三、教会的官方反应:

    1、 法国的主教们:

    他们认为拉莫乃的思想是颠覆基督在世上建立的秩序。主教们认为政教分离的原则会使教会变得贫穷,从而导致教会的灭亡。于是禁止他们出版《前途》,他们无奈之下,决心上诉罗马,向教宗求助。组成“天主和自由的朝圣者”于1831年12月30日到达罗马,希望得到教宗的支持。

    2、 教宗额我略十六世:

    教宗本是一位隐修士,继位后对法大革命和自由主义持冷漠态度。拉莫乃等三人开始拥护教宗,认为教宗至上,教宗却不肯见他们。拖了八个月之久,于1832年的8月30日教宗颁布了通谕《警告你们》严厉谴责了天主教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拒绝接受政教分离的原则,谴责绝对的良心自由主义,拒绝豪无限制的出版自由,认为这是把真理与错误一视同仁,毫无区别,起初拉莫乃还表示服从但不久就反对,宣称教宗已经与耶稣基督-人类的救主分道扬镳了,拉莫乃与教会决裂。

    教会为什么对自由主义没有好感呢?这可从教会的悲惨痛苦经验中得到答案。在启蒙运动,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在。教会都因自由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进一步说,罗马教宗发现自由主义有两大错误:拒绝一切超自然的启示;宗教漠然主义(无区别主义)。在教宗眼中,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民主政府制度、出版自由和敬礼自由都来自以上错误。那么理所当然加以谴责。

    3、教宗比约九世(1846——1878年)上任教宗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认为是思想开放的教宗,他大赦政治囚犯,并给教宗国的人民建立宪法和议会,且第一次许可教友成为议员,从此教友参与教宗国的政治事务,取消了对出版物的审查。他的措施被自由主义者所拥护,人们称他为“天主派遣来使教会与自由主义相互协调的人”人们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可不久后就破灭了。

    A、与自由主义第一次交锋: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想利用教宗的权威集聚意国七小国对付奥地利(当进奥地利占领着意大利的领士),可遭到教宗的拒绝,因为教宗不愿意与任何天主教国家为敌。为此教宗大失人心,自由主义者转而攻击教宗并煽动罗马市民暴动。1848年他们刺杀了教宗的国务卿罗亚。想进一步攻击教宗,教宗连夜出逃,求助法国、西班牙。两国同时出兵。1850年4月台12日教宗重返意大利。故此教宗对他们失去了信心,随之而来的迫害教会的事件使教宗对其思想耿耿于怀。最终加以谴责。

    B、钦定圣母无染原罪为正式的信条

    在教会初期,圣母无染原罪的道理在东西方都未曾被提到,人们只是普遍相信圣母纯洁,圣善完全没有罪的玷染。431年的厄弗所大公会议只是钦定了圣母为“天主之母”的道理。到了公元7世纪。教会开始正式审查“圣母无染原罪”。东方教会在七世纪宣布“圣母无染原罪”但西方教会却在“圣母是受孕之初还是在受孕之后,才开始免受罪的玷染”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圣伯尔纳多反对圣母自受孕之初就无染原罪。他主张圣母受孕之后、出生以前无染原罪。他的观念得到了多玛斯和大亚伯尔的支持。他们的观点受到董思高都斯(方济各会)的挑战。董提出“预先救赎论”圣母因着耶稣的功劳预先得到救赎,这是唯一的。自始胎无染原罪。(创世纪三章15节、路加福音所记圣母领报“万福,充满恩宠者)

    1476年教宗西斯都四世建立了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定于12月8日举行。到1568年比约五世将此瞻礼推广到普世教会。19世纪法国主教们致信教宗要求给“圣母无染原罪”的道理一个最终的定论。1848年比约九世指定了一个由20位神学家们组成的神学委员会(以耶稣会神父为组长)开始对“圣母无染原罪”进行研究、调查并详细阐述。经历了六年到1854年教宗征求了普世教会大多数主教(98%同意)、神学家的意见之后,在伯多禄大殿当着200位枢机和主教的面公开宣布“‘圣母无染原罪’为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必须接受。圣母无原罪的特恩使她丝毫没有罪恶的倾向,终身不受罪的玷污。

    C、对自由主义的谴责

    由于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严重困扰了教会内部的团结。教宗比约九世遣责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在1864年12月8日颁布了“何等痛心”通谕以及发表《错误的目录》(也称《异教谬论》这一小册子中列举了当时流传的主要错误思想,共有80条)把它们加以绝罚。主要有:

    唯理主义:因为它否认超自然的启示;自然主义:认为社会的建立和治理不需要宗教,不需要天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认人的存在价值,强调家庭与人完全隶属于国家,否认私有财产;宗教莫然主义:视一切宗教皆平等无高低、真假之分;法兰西主义:绝视教会应在国家的控制之下;绝对的自由主义:认为无论任何主张,都应有言论、出版的绝对自由,不受国家和教会的控制;绝对自由的资本主义:他们唯利是图,以金钱为目的。

    四、梵一会议:

    教会自十六世纪脱利腾大公会议以来,三百多年的时间没有大公会议.在这三百年中,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会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例如:只唯理主义、法兰西主义、若瑟主义、自由主义、社会革命等。所有这些都对教会的信仰提出了很多难题。唯理主义者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对教会的信仰、信条和圣经进行一系列的批判,鼓吹宗教无判别主义,否认信仰的可能性,对教会在现代世界的地位提出疑问。19世纪教宗权力越来越低,教会的首长们为了应付外来的挑战,同时为了提高教宗的声望,意识到需要召开大公会议来提高教会的声誉。

    1864年比约九世向枢机团宣布要召开一次大公会议,1865年成立筹备委员会,经过四年的准备之后,于1869年12月8日在梵帝冈伯多录大殿揭开了梵一的序幕。会议有747人参加,有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主教和修院院长。此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向各国大使发出邀请的会议,此会议制定了52个议案,但由于当时的环境,会议开了一年之后便停止了,因此只完成了两个议案。

    会议的目的:为光荣赞美天主圣三,为提高和发扬天主教的信仰;纠正当时流行的一切错误;改革教会内部的神职和平信徒;为了和平与统一。

    会议的成就有二个:一是信仰方面、一是教会方面。

    信仰方面:信经;圣经和教会的训导;七件圣事;关于原罪和成义的教导;炼狱的存在和对圣人敬礼;教会的四大标记。会议详细阐述了启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会议宣布人即使没有天主的启示,只凭理智也可以认识万物的创造者天主,从而对他加以信仰。同时会议声明知识有二种来源:一是信仰、一是理智。会议再次谴责了无神主义、唯物主义、自由主义及泛神论。

    教会方面:会议主张基督为继续他的救赎工程,建立了教会。强调一牧一栈,因着同一的信仰与爱德教会是至一的。会议强调了教宗的首席权。“你是盘石,我要在你身上建立我的教会”主升天前也要伯多录牧放他的羊群。因此会议强调:谁如果认为基督的许诺是给一切宗徒或整个教会的,从而拒绝承认伯多录直接由主领受了管理整个教会的全权,或只承认是名誉上的尊荣,应受绝罚。会议规定如下:教宗是宗徒之长的继承人,是耶稣的在世代表,是教会的最高首领和所有信徒的导师。信友不单在信仰和伦理上,同时在纪律和行政管理上服从教宗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一牧一栈的愿望。服从教宗的领导并不减少当地主教的权力,而是使之更为坚强。教会也谴责那些认为教宗的训导只有在国家的认可下才发生效力的主张,并规定大公会议不高于教宗。

    为了教友能忠于信仰和维护信仰的完整性,也为了普世人类的得救,大会隆重宣布:“教宗以最高牧人的身份,坐在宗座的宝座上宣布信仰和伦理方面的训导,有来自天主的不能错的特恩。这种特恩基于教宗本身,不需经由教会的同意,并且是不可更改的,为此谁拒绝接受当受绝罚“。

    与会人员分为二派。一派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如果承认教宗不能错的特恩,会助长教会敌人的怒焰,影响外教人加入圣教会。1870年7月13日对此议题表决。747人中有451人赞成,62位保留,88位反对。这后有 55位主教请求教宗同意后回国(由于战争的原因)。7月18日进行第二次表决,553票赞成,2票反对(一德国主教和一美国主教)。大会隆重宣布“教宗不能错”

    但在瑞士、德国、奥地利的部分教友不服从梵一会议的“教宗不能错的特恩”的决定,于是他们组成“旧天主教会”从而形成一个分裂的教会团体,直到今日,大约有十万信徒。

    五、罗马问题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为全力对付德国人,于是把留守教宗国的军队撤离。意大利军队乘机进入,教宗为了不伤害平民宣布投降。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吞并整个罗马,从此标志着教宗国的解体。意大利为了不过份地激怒全世天主教友的感情,于1871年5月13日颁定了《保护法》:宣布保证教宗本人与梵帝岗神圣不可侵犯,教宗有梵蒂岗宫和梵蒂岗花园的权力,从此剥夺了教宗的世俗权利和一切领土。意大利政府每年给梵蒂岗3.25里拉作赔偿。教宗对此毫不让步拒绝在《保护法》上签字。比约九世自己封闭在梵帝岗内至死。自称为“梵蒂岗的俘虏”来抗议意大利政府。他于1878年颁布“不适宜”诏书,禁止一切教友参与意大的政治事物,从而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罗马问题”。

    经过58年的冲突(1871——1929年)之后,1929年2月11日,比约十一世与意大利领导者墨索里尼,经过九年的谈判,终于签订了《拉特朗条约》,正式解决了罗马问题。条约内容如下:A、承认教宗对梵帝岗包括伯多禄大殿、教宗宫殿、花园共0.4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主权,对罗马城中的几座建筑如冈道尔夫堡(别墅)、主教座堂、拉特朗大殿和圣母大殿有治外法权。B、意大利承认梵帝岗为完全独立的国家,不受任何政府的干涉,有自己的货币和警察。C、教宗是梵帝岗的最高元首,在国际事务上有绝对自由,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牵制。D、意大利政府承认天主教是国教,允许在学校里施行教会教育,保证天主教行动自由,承认天主教婚姻的合法性。E、为了赔偿教宗国的损失,意大利赔偿七点五亿里拉;(合325万人民币)和10亿里拉的国债券。F、教宗承认教宗国的结束,承认意大利政府,承认罗马是他们的首都。G、教宗也承认所有主教在上任前向国王、政府宣誓效忠。(80年代此条约略加改,据新的规定:神职不再由政府领薪金,强制的天主教教育也废除,教宗对梵蒂岗享有完全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是最高的首领。

    梵帝岗有公民约千人,大多为神职人员。它的重要性不在于他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他与教宗的关系,教宗的精神性完全独立不受侵犯。

    六、梵一的意义:

    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占领罗马,大会宣布无限期体会,预订定的52个议题只完成了两个,其它50个只能留到92年之后 的“梵二”去完成。“梵一”虽然未能圆满毕幕,但意义是重大的。它确定了教宗不能错的道理,从而提高了教会和宗座的威望。它宣布教宗具有对全体司牧和每位教友的统治权,粉碎了法兰西主义,以及英国教会所主张的“罗马、东正教和英国教会完全平等”的理论。当教宗比约十世重新修订教会法时,许多内容是根据“梵一”的议案编订的。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九章 教宗良十三与社会主义
    比约九世于1878年逝世后,良十三继位(1878-1903)他当时已经68岁,人们普遍认为他不过是一位渡的教宗,但他却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之外,他在位长达25年颁布许多通计分谕,是历史上的著名教宗之一。

    1870年梵一会议谴责自由主义、唯理主义、自然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但它们并未从人们的心目中消失,且在欧洲逐渐强大起来。无神主义主张应把宗从公共和社会生活中完全取消,建立一个无宗教的社会,为达到此目的他们对教会进行一系列打击。

    首先解散修会、关闭修道院,驱逐外国传教士,逐步使神职人员经济枯竭。

    没收教会的一切学校,剥夺教会的教育权利。禁止宗教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无神思想。

    取消教会内结婚的合法权利,保证离婚的权利,否认神职主持婚礼的有效性。

    完全的政教分离原则,建立一个世俗化的社会。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贫富的悬殊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正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教会信仰的纯正,同时又不与社会脱节,确是一极大的挑战,幸而天主兴起了良十三教宗,力挽狂澜,天辟了教会关心社会的先河。

    一、教宗良十三的作为:

    1、新事件通谕——1891年5月15日。教宗颁布了关于“资本主义与劳工”的通谕。它是教会在资本主义劳工之间,关于社会正义和伦理的教导。面对极端的贫穷和经济的不正义,通谕呼吁人们重新回到教会中关注教会的讯息,它声明教会在提醒人对他人的责任和正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良十三呼吁人有保留私有财产的权利,但不能以牺牲公共福利为代价,只有个人享有其它某些权益的情况下,才有能力保留个人财产。如由工会保证。个人应有合理的工资。通谕还进一步指出国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法律,以保障社会的正常发展,为国民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空间。反对社会主义,坚持私有财产是自然的权利,国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拒绝阶级斗争,反对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此要干涉,以保证工人的精神方面的利益,工人有适当的工资待遇。

    为解决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并提出了他们的解决办法:鼓励穷人对富人嫉妒;没收私人财产,将之变为公有,把掌握和管理财产的权力放在国家和领导国家的极少数人手中,然后由他们公平地将财产分给众人;

    教宗良三世指出这二点是错误的:此方法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和劳工问题,而且伤害了劳工本身;它严重地损害了合法拥有者的权力,歪曲了国家的权力,使政府陷入混乱之中;它抹杀了人工作的积极性,使财富的来源枯竭,从而造成人们生活单一、贫穷和可怜;它违反人的自然权力。

    教会称人与动物有别,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庭特别是孩子们的未来,应该享有保留和支配私有财产的权力。而且人先于国家而存在,任何国家没有权力剥夺人合法的私有财产。拥有私人财产是自然权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教会拒绝“阶级斗争是追求人类平等的必要措施”同时教会也反对“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和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提倡必要时国家应加以干涉以保障工人精神和物质的利益。声明工人应有合理的工资,有权建立组织来保护其利益,强调宗教在人们有关正义与爱德中的重要性。

    教会强调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就象人的身体应互相直协调。资本离不开劳动,劳动也离不开资本,没有工人或资本家都不行。教会从正义的原则指出了资本家和工人应遵守的原则:

    A、工人:应尽力做好自愿和在双方同意下答应的一切工作;不故意损害雇主和他的财产;不应采取暴力和暴动损害雇主的利益;避免和那些心怀恶意的人交往,他们往往夸大和许诺不能实现的人间天堂,最终会导致财富的毁灭且遗害无穷。B、资本家:不能把工人看作奴隶,更不能看为赚钱的工具,而应以基督徒的爱德来尊重工人的人格尊严;自然理智和基督教伦理原则告诉我们劳动并非耻辱而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值得我们尊敬的方式。因此把人当作赚钱的工具(除了肌肉和力量之外别无它用)是可耻的,也是不人道的;工人的宗教和精神生活也应受到重视,雇主应给工人提供足够时间,满全他们的需要;避免让工人受到罪恶的不良影响,不能疏远对他们家庭的照顾;雇主应避免强加给人不适合人体力、年龄、性别的工作,工作时间应根据工种和季节而定;应给工人合理的工资;鼓励他们和穷人分享财物(把别人的需要看成自己的需要,给最小弟兄所做的就是对主做的)。C、教会的职责是通过宣讲使人能遵守教会的教导和纪律,培养他们充满正义与怜悯之心。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牢记天主造人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今世而是在永生,现世的荣华富贵和贫穷凌辱如果和来世的永恒相比都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人拥有什么不是重要的,重要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财富,在最后的审判时,每个人都要向天主这位公正的法官,关于如何运用财富做一个彻底的交待。(雅5:4)如果雇主和工人都按教会训导去做则将会建立和平共处的关系,整个社会将繁荣发展;教会兴办慈善事业,努力减轻穷人的负担。D:政府的职责:制定合理的方案,成立组织来保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当工人的权力受到损害时,应加以介入干涉,但也应注意程度和分寸;为照顾工人的精神生活,星期天和其它宗教假日,应让工人恭敬天主;保护合法的民间组织,让他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帮助和调解劳工的问题上做出贡献。

    教宗在通谕最后总结说:为解决劳工和资本家之间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尽其所能,尽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防问题继续恶化,以至于不可救药。政府应利用一切法律和组织保护、富人和雇主应留意自己的职责、劳工应理智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宗也强调宗教的力量,特别是重新建立基督教伦理,它是削除罪恶和矛盾的根源。特别是基督教的爱德观是解决一系列问题、建立和平秩序唯一法宝(格前13:14-15)

    此通谕被称为“劳工大宪章”总结了教会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为教会对社会正义问题的观注,指出了方向。鼓励教友积极参与争取社会正义和改变社会秩序的运动,故教宗良十三世被称为“工人的教宗”。

    2、推动了教会的神学、哲学圣经的研究:

    教会面对科学的进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教宗意识到只有恢复天主教哲学才能巩固天主教神学。于是颁布通谕鼓励对这些科目的研究。1879年“永远圣父”通谕重新肯定了多玛斯的神、哲学的贡献及价值。同时也对大雅伯尔、文都辣、董思高都斯的著作加以研究,从而兴起了新士林哲学和新多玛斯主义的运动。

    1893年以“最眷顾者”通谕,下令对圣经加以研究,从而发现其中的真理,并向全世界学者开放了梵帝岗的档案室促进世界对教会的了解。

    二、若望鲍思高与慈幼会

    鲍1815-1888意大利人,二岁时丧父,九岁时离家外出打工,1814年晋铎。当时意大利政治动荡不安,大量教会财产许多隐修院和学校被没收。这样一来许多儿童流浪街头,不能上学,工业的发展也迫使儿童打工受资本家的剥削,鲍意识到儿童们心身遭到的危险,下定决心终生为青少年服务。他先后建立收容站,开办夜校,开办技术学校,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溶入社会。1859年正式成立慈幼会(Salesians  of  st  John Don  Bosco简称S.D.B)。1874年取得教宗比约九世正式认可。修会专门献身于青年教育,特别是穷人,以及附有教育他们选择司铎圣召的任务。修会现有17000多人,是世界第三大修会。1872年成立母幼会,教育青年女子。

    鲍思高在教育上主张仁爱与惩罚并重,无限制的忍耐和最低限度的约束和惩罚为教育原则。教宗比约十一于1934年将鲍列入圣品。“在他的生命中,超自然的变为自然的,极不寻常的变为寻常的”。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十章:教宗比约十世与现代主义
    一、现代主义:

    19世纪末期,在教会内部兴起的一种运动。部分学者为了使教会的教导和信仰能同不断发展的科学、历史、圣经和哲学的研究相协调。他们采用了通过重新研究来解释圣经和更改教会信条等一系列措施。极端主义的代表是法国的罗集(圣经学)、英国提莱尔(神学)、意大种穆利(哲学)和德国的筛肋(圣经)。他们怀疑基督的神性,声称教会是一具纯粹的社会组织,圣经只是一部文学作品,教会的信条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加以修改。

    由于现代主义者有许多错误,被教宗比约十世称为“所有异端的合成“他们起源于良十三世所所提倡的学术复兴运动,并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康德主张知识由经验而来)。现代主义者主张宗教是由个人和集体的经验而来,信仰来自人心内部是人本性的一部分。是“宗教的感觉和心灵的感动而已”。否认信仰圣经和教会的权威。

    二、教宗比约十世:

    1903——1914年在位。他被称为“牧灵的教宗”他的座右铭是“在基督内恢复一切”。主要贡献:

    1、重新编排教会的法典(1904年设立委员会编排法典,直到1916年才完成,历经12年的时间。教宗比约十世已逝世二年。1917年圣神降临节由教宗本笃十五世正式颁布。1918年5月19日宣布法典正式通用于整个拉丁礼教会,共2414条。是教会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比约十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社会最伟大的法者”。(今日教会所用的法典为教宗若望保录二世于1983年颁布,共1752条)。

    2、推动“每日领圣体”运动,因此他被称为“勤领圣体圣事教宗”。1905年12月20日颁布法令,号召所有信徒如可能则应天天领圣体,圣体是人心灵软弱的良药,故小孩子也应参与领圣体。

    3、颁布“牧者通谕”谴责“现代主义”。教宗面对现代主义的错误思想对教会的威胁和挑战。于1907年发表了此通谕。主要是分析现代主义的错误并对其加以谴责。现代主义主张天主的启示将随着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的理智不可能认识到天主的存在,信仰天主只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而矣。天主教百科全书列举了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错误如下:“天主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性、以及启示的存在都不是个人的经验,不能通过人的理性加以肯定,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圣经和圣传不包括天主对人的启示,而只是某些享有特恩的宗教人士的感觉和经验而矣,即所谓的‘康德主义’;基督并没有建立一个具有‘神性的宪法、不可更改的信条和伦理标准’的教会,这是渐渐演化的结果,且会不断地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位于其它组织”。

    4、重整教会音乐和重新组织教廷。圣经的研究,1909年在罗马成立圣经学院。

    比约十世1951年被教宗比约十二世列入真福品,1954年被列入圣品,他是继教宗比约五世(1572)以来唯一被列入圣品的教宗。

    “可悲痛的”法令。1907年7月3日发表,对现代主义的65条主张加以谴责与绝罚。

    “牧者通谕”1907年9月8日颁布,教宗强调;A、启示的永恒和不可更改性。B、圣经的无穷真理性。C、教会训导的价值和重要性。D、教会是由基督建立的神圣根源性是来自天主的。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十一章 教宗本笃十五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本笃十五

    本笃十五世1914——1922年在位,继位第一年“一战”全面爆发,他做为牧人深表痛心,通过报纸,电台通谕不断地呼吁和平。教宗以基督教和人性的名义,呼吁战争双方结束战争,他自己保持中立。他痛恨战争,称战争为“人类憎恨和疯狂的最为黑暗的悲剧”。他为了不使战争中的天主教友进退二难,故他从不公开谴责任何一方。1917年他致书于各国领袖,提出结束战争的三个方案:1、消除双方的敌视;2、有系统和有组织地削减武器;3、建立仲裁机构,包括国际间的制裁。同时他也提出要恢复真正的和平也须做到三个方面:1、交战国双方建立和平;2、教会内部的和平,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在教会内造成了分裂,教过呼吁要采取对话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现代主义;3、政府和教会要建立和平,他努力与德国、法国、英国等恢复外交关系。在其任间建交国家从15个增到27个。目的为使教会自由发展,为使教友按良心行事。只有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世界才会恢复和平。

    二、教会的传教事业:

    1919年教宗发表“夫至大”通谕。呼吁传教士在努力传播福音建立教区的同时,应注意培养本地圣召,以待时机成熟好把福传的重任交给他们。(1922年刚恒毅枢机来华,1924年于上海召开会议,全国成立14所大修院,1926年刚枢机亲自带领中国六位神父付罗马由教宗祝圣为主教)。

    同时教过在通谕中也命令在各国的传教士要严守中立,只为福音而努力,不应为其本国的政治利益而服务。

    1917年颁布法典。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十二章 教宗比约十一世
    比约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意大利人,特别聪明,在取得三个博士学位之后在米兰教书,后调任梵蒂岗博物馆馆长,1921年7月升为红衣主教,七个月之后当选为教宗,座右铭在“基督的王国内建立基督的和平”。主要贡献:

    一、建立基督君王节:

    为实现“在基督的王国内建立基督的和平”的目的,教宗在1925年建立此瞻礼,目的是把所有的人类领向天国,同时宣布基督不但是个人的君王,也是家庭、社会、政府、国家,乃至整个宇宙的君王。天主教友的责任是通过他们的祈祷、影响、行为,使世界早日回归天主的羊栈中,教友必须时时刻刻通过精神武器在天主的旗帜下勇敢地为了天主及教会的权力奋斗。

    召开“全球圣体大会”推动人们热爱圣体。每两年举行一次。

    二、公教进行会:

    是一教友组织,教友在教会开始就意识到向外传扬福音,见证信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世俗主义,现代主义对教会的挑战特别是无神共产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教友们认识到传福音的紧迫感。良十三教宗清楚明白这个教友团体的福传工作要达到园满的效果,必须在教会当局的统一领导之下才能实现。这个在教宗和主教领导之下的使徒工作团被圣教宗比约十世正式命名为“公教进行会”(Catholic Action)。教过比约十一世继位之后,看到教会内信友使徒工作的混乱和不统一现象,感到有重新组织和加以指导的必要。于是在1922年12月23日颁布一通谕“UBI  ARCANO”鼓励各种和教会权威及神职界保持密切联系,且在他们领导之下的传教工作。教宗本人给“公教进行会”下了一定义:“公教进行会是教友分享圣统制的使徒职”。所有的信友在本地服从主教,在国际间服从教宗的领导,推动或实现精神与文化的提升,特别是人灵的得救和社会的圣化。于是“公教进行会”在西欧特别在法国和比利进发展起来。到比约十二世继续获得支持,到若望二十三世,“公教进行会”由个别团体而扩展到以整个教会的名义进行的使徒工作。但此名逐渐消失,“梵二”时教友的使徒工作受到教会的承认和重视。但“公教进行会”之名称不再正式启用。尽管在《教友传教法令》第20条和《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第17条中被提及。(《教友传教法令》第20条,文献第480页)(《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文献第331页)。名称不用,但宗旨仍保持。1989年1月30日,教宗若望保录二世发表“基督信友”劝谕,虽未提出“公教进行会”之名,但影响着他的灵感。教宗指出教友使徒工作的本质:“与罗马教宗保持一致,且在其领导之下的信友,借圣洗圣事加入教会,组成天主子民,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君王的职务。他们被召完成天主交给教会拯救人灵的神圣使命。因此信友应度一种圣善的生活推动教会的长成和不断圣化,以及福音的传播。他们应遵从教会合法的权威,帮助教会的需要和推动社会正义”。

    三、推动教会传教事业;

    比约十一世继位后,响应前任本笃十五教宗“夫至大”通谕的号召继续传教事业,培养本地圣召,提高本地神职的地位。教宗于1926年10月28日,在圣伯多录大殿公开祝圣中国的六位主教,200多位枢机和各国大使参礼,以此提拔传教区的神职地位。(他们分别是:湖北蒲圻的成各德;浙江台州的胡若山;江苏海门的朱开敏;河北宣化的赵怀义;河北安国的孙德桢;山西纷阳的陈国砥)这是继1775年罗文澡主教以来第一次圣中国主教。

    四、“拉特朗条约”:1929年。(参考第八章之五“罗马问题”)

    五、“预许救主通谕”:1937年发表。针对当时苏联、墨西哥、西班牙和德国的教难而发。教宗悲痛于心,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谴责共产主义。

    六、“四十年”通谕:1931年5月15日发表

    一战对欧洲影响特别大,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盛行,对人们的思想影响较大,且一战使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发生经济危机,教宗在通谕出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那就是贪婪、嫉妒、狭隘的个人主义、夸张的国家主义和唯物主义。教宗谴责不受任何限制,与毫无原则的资本主义,同时也谴责社会主义国家所提倡的集体主义、政府主义与反天主教主义。教宗呼吁在尊重个人和雇主双方权力的前提下,重新建立一个和平正义的社会。为达到此目的,教宗提出两项建议:一是绝对废除以利润为经济活动的最高规律,当以公共利益取而代之。一是建立职业制度,如工会,国家和国际间机构,目的是要使经济活动公共福利的制衡和约束。教宗也指出财产的两个特性,即私有性和公共性。私有财产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但人也有责任救助穷人,与人分享财产,如果人不重视公共性方面,就变为狭隘的个人主义,但如果只强调公共性方面,就会变为集体主义。国家有责任维护又方面的平衡。

    七、“论基督徒婚姻”通谕:

    当时社会风气腐败家庭观念淡薄,故教宗针对此一情况阐明婚姻的神圣性、永久性。于1930年发表此通谕。详细阐明教会的训导,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论婚姻的神圣性和其目的。婚姻是天主所结合和所祝福的、目的有二个,一为无妻双方的幸福、一为生育子女。第二教会谴责现代主义对婚姻的错误看法,婚姻不是一个合同,而是一个盟约(Not  Contract  But   Covenent)他们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性,也破坏了家庭、国家和社会。一个国家没有家庭就没有希望(当今教宗语)。第三教宗从个人和社会方面指出了挽救婚姻神圣性的方法。天主是婚姻的稳固者。牢固、团结、统一的作者和根源。

    八、建立梵帝岗广播电台:

    为使更好的传播福音讯息、向全世界宣布教会的训导。教宗在1931年2月12日建立广播电台,教宗用拉丁语向全世界做了15分钟的宣讲。“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是其第一句话。1950年电台第一次用中文向华人广播。电台现由耶稣会管理。

    九、呼吁共融与合一。

    1931年圣诞节发表“真理之光”通谕,纪念厄弗所大公会议召开1500周年。强调基督两性一体的结合及玛利亚的天主之母的地位。教会的统一和罗马教宗在信仰伦理方面的至高和不可错误性。呼吁所有信仰耶稣的人应团结合一,实现基督一牧一栈的愿望,这一讲话受到一部份人的欣赏但也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东正教会方面的反应是,东西教会在基督位格的结合和圣母的天主之母地位上没有任何差异,但拒不承认教宗的首席地位。

    十、混合婚姻法令:

    “混合婚姻”法令于1932年2月5日发表,详细规定混合婚姻的条件。夫妻双方或任何其他人教不能干涉其孩子受到良好的天主教教育,只有这样才可得到教会的宽免。如果夫妻双方或国家法律妨碍这一许诺,在此情况之下:如双方都是领过洗之人,则婚姻是非法的、如有一方为未领洗之人,则婚姻是无效的。违反许诺的天主教徒,要受到拒绝给与圣事的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十三章 教宗比约十二世
    比约十二世1939——1958年在位。他继位不久之后二战就全面爆发了。他的座右铭是“正义的工作是和平”,表示他要终生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他1939年6月份上任,9月1日德国进入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一、呼吁和平:

    1939年9月德军战领波兰,教宗在10月20日发表“Summi  Pontificatus”通谕。教宗呼吁人类重新把天主放回他应有的位置,教宗对当时的罪恶表示悲痛,并且把罪恶的根源归于信仰的衰落。人反对不受任何限制的个人主义,呼吁人们通过祈祷和工作使世界重新恢复和平和秩序,但他同时出声明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必须在天主的法律之下才能生效。

    1939年圣诞节,教宗颁布圣诞节文告“恢复和平的五项原则”提出五项建议:

    1、在各国中复兴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2、承认每个国家的权利。

    3、裁军,削减武器装备。

    4、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

    5、建立国际法庭,以保证和平。

    但无人理睬,教宗既不能阻止战争的浩劫,便想法减轻其灾害,成立宗座救助委员会,帮助伤员和难民。他曾下令将极珍贵的祭器溶化,以便为犹太人向德国交纳赎金。(100万里拉和100万英磅)开放教堂,收容难民,例如仅冈道尔夫一处就收留15000犹太人。他也隐含地谴责德国纳粹的政策与暴行,但他同时相信,公开的富有挑战性的议论是十分危险的。希特勒曾扬言要将宗座赶出梵蒂冈。也正是由于教宗没有公开地谴责德国,给仇视教会的人留下了口舌。

    1944年罗马解放后,罗马城犹太人的首席经师、拉比 以色列.伊利亲自向教宗表示感谢,称赞教宗的勇敢,对他在极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拯救众多的犹太人致以崇高的谢意。其本人亦归依了教会。1956后去世。

    二、任命新枢机:

    教宗为重振战后传教区的传教事业,1946年2月任命了32位新枢机。其中许多来自南美洲和非洲。出人意料的是亚洲也出现一位枢机,他就是生于山东阳谷教区,时任青岛代牧的田耕辛主教。教宗此举不言而喻,他希望战乱之后,借新枢机的任命显示教会的大公性,推动传教区的传教事业。

    三、谴责共产主义:

    二战之后,从某种观点而言,教会所受的打击和考验比在大战期间更为沉重,其原因便是共产主义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欧、东欧和亚洲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铁幕之下。(如苏联、爱沙维亚、立陶宛、东德、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家利亚、中国、北朝鲜、越南、古巴等)教会在这些国家所受的打击和迫害极为严重。圣堂被毁或改为它用、学校和慈善事业被没收、神职人员和修女被充军或做牢,甚或杀死。由于共产党的种种倒行逆施,教宗由1949年发表相关通谕,教会谴责了共产主义,并将加入共产党的教徒以及所有助长共产主义势力的人都有开除了教籍。

    四、颁布“圣母荣召升天”信条

    1950年11月1日由教宗当着36位枢机和450位主教,隆重宣布“圣母升天”为当信之端。教宗同时规定1654年为“圣母年”以纪念“无原罪圣母”信条颁布百周年。

    五、礼仪改革:

    放宽圣体斋(今日关于圣体斋的规定仍为此);修改教会的礼仪年和司铎日课经规则;为使教友能参加并了解耶稣苦难的礼仪,规定圣周四、主受难日和复活前夕的礼仪改为下午或晚上举行。
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十四章 若望二十三世与梵二会议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在位。他出生于意大利农民家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选时已经78高龄,为此人们认为他不过是一位过渡教宗而矣,但出人意料,他上任之后第二天就宣布三个要完成的目标:召开罗马教区会议;召开大公会议;重新编排教会法典。(1962年开始重编教会法典,但直到1983年才由教宗若望保录二世颁布,称新法)。

    一、教宗若望二十三的通谕:

    (一)、“慈母与导师”通谕:发表于1961年(为纪念“新事件”70周年)

    通谕强调教会关于人权、正义、和平和社会发展的训导,指出人是社会活动的基础,社会是为人而存在和服务的,社会就满足人合法的各种需要。同时指出人的尊严来自天主,人是天主所造的,就受到保护。

    强调财产的公共性,教宗针对当时的贫富不均,提出财产的拥有和使用不能用同一的伦理标准,财产的使用就顾及公共性。

    教宗强调人就有合理的工资,并提出四个标准:个人的贡献;所在公司(工厂)的经济状况(但是公司主管不务正业不在此限);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公共的利益。

    教过在通谕中反对新的殖民主义,主要指经济统治。他鼓励国际间的人道 主义援助,但教宗指出这种援助不应有附加的条件。

    关于农业方面,教宗强调农业有很大的风险性,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为此教宗提出三点:为农民保险;价格管理;国家要投资农业技术的开发。

    教宗在通谕中特别呼吁,教会从一开始就积极关心社会正义,这是来自主的使命,教友参与社会正义是应有的责任,教会不是外在的指责,而是内在的参与。教会是慈母与导师。教宗重申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社会事物,这是不可剥夺的权力。

    (二)、“和平于地”通谕:

    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保障和维护人性尊严。发表于1963年。通谕教导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建立基督的神国,四种不同层次的和平必须首先建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人与政府之间的和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和平;政府和世界团体之间的和平。教宗同时指出世界的和平,必须建立在正理、正义、爱德与自由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宗一反前任比约十一和比约十二的做法,开始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对话,目的是为了改善其政府与教会的关系,为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教友争取些许的自由。教宗也指出,和平是人们自古以来的渴望,但建立真正的和平,必须遵守天主所定的秩序。

    1、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人类社会要想发展和有创造性,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的独立人格,人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因而享有来自本性的权力和义务,是神圣不可剥夺和侵犯的。从信仰角度上讲,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因为人是由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的,藉圣宠而成为天主的儿女和朋友,是永恒天国的继承人。

    人的权力包括:

    生存和度适当标准生活的权力:身体的完整性和不受侵犯性、以及生命发展的权力;衣食住行,休息、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权力;人也应该在丧失工作能力、疾病、守寡、老年、失业等情况下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力,所有这些都就给予那些不因自己的过失而需要的人。

    伦理和文化价值的权力:根据自然律,每人有权力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良好名誉、自由寻求真理和发表个人意见、追求艺术和了解公共事物的权力;自然律也给予人分享其所属国家的文化利益的权力,因此他享有受基本教育、技术和专业培训的权力。国家有责任让每个人享有尽可能的高等教育,以便根据每个的人天赋和技术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和负起应尽的责任。

    根据个人的良心钦崇天主的权力:每个人享有根据个人良心恭敬天主,在私下和公开表达宗教信仰的权力。这达到此目标,宗徒们曾大无畏地宣讲、护教学者们著书立说加以保障、殉道圣人圣女以鲜血加以作证。

    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每个人有权力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选择建立家庭,也可以选择走圣召之路,晋铎或献身。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婚姻应该是自由结合的、一夫一妻制的、和不可离散性的。它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和最基本的细胞。国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保护和巩固家庭,从经济、社会事物、文化、伦理等方面为家庭提供一系列的帮助。父母的首要职责和权力是支持教育自己的子女。

    经济的权力:人根据自然律不但有工作的权力,且有在不受压力下工作的权力。由此而来的是工作条件的问题。人应在身体健康不受威胁、伦理道德生活得到保障、青年人发育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工作,妇女应在其为妻子和母亲的前提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每个人也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参加经济活动的权力。且据正义享有合理的工资,这不但为个人也为其家庭的需要,从而享有私人财产。只有如此才能保护人性的尊严、巩固加强家庭生活、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和平。

    集会和结社的权力:事实告诉我们,人由其本性来说是社会性的,因此有集会和结社的权力,也有建立各种组织和协会的权力。它们可以实现和完成许多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在保护个人人格尊严和自由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它同时不妨碍个人应尽的责任。

    移民的权力:每个人有权力自由地在其本国内移民,当有正当的理由时也有移民国外的权力。事实上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的公民,这并不减损他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也不削弱他作为世界团体的公民身份。

    政治的权力:每人有参与政治事务如选举和为公民的公共福利尽其所能的权力。也有根据正义的原则,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力。

    人的义务:

    在人身上权力和义务是必然联系在一起和密不可分的。例如:人有生存的权力同时有保护生命的义务;人有权度舒适的生活,也有义务去生活的合宜与恰当。

    人与人之间权力和义务的互换:人类社会中一个人权力的实施,必然地给别人造成相关的义务。自然律赋与人权力的同时,也加给他相应的义务,因此如果一个人行使权力的同时忘记或忽略自己相应的义务,就等于是一个人用一只手建筑一座大厦,而用另一只手将之摧毁。

    互相合作:人按本性是社会性的,应与人住在一起,互相为对方的福利而工作。一个和谐有秩序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承认和遵守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且康慨大方地为建立文明社会尽自己的力量。

    负责任的态度:每人根据其人格尊严就享有自由的、负责任的行动的权力。而自由是负责任的基础,人在做事时应是自由自主的。任何人类社会如果建立在强制力的基础上,是不人道的,因为它成员的人格是受压制和约束的。社会的责任是为其成员提供适当的方法和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发展达到完美境界。

    社会秩序必须以伦理为基础:伦理应建基于真理、正义、仁爱和自由上,这种秩序的根源是天主。他是第一真理和最高美善,只有他是活力的泉源。

    2、人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和平:人类社会要想有秩序和健康地发展,必须有部分人拥有合法的权力,来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这种权力来自天主。

    社会权威人士,不能靠使用威胁、惩罚、奖赏的方式来促进公共利益而应以伦理的力量为主导。而伦理之根在良心,只有天主是良心的判官,没有人可强迫别人作违反其良心的事情,国家权威人士必须和天主的圣意保持一致,才有其约束力。当国家权威如此行事、公民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人在服从其合法长上时,不是服从人,是通过他们服从天主。

    由于一切合法权威均来自天主,因此当社会权威人士制定任何法律或命令相反伦理秩序,从而相反天主时,对公民没有任何约束力。因为“我们应服从天主,胜过服从人”。

    3、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

    这种和平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首先是取消各族歧视思想。每个国家按其本质说都是平等的,有生存权和自我发展权。尽管在教育、力量、财富和资源上各异,但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在欺压和剥削另一个国家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利益,而应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和平应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每个国家应承认尊重它国的权力,尽各自的义务。任何国家不得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发展。圣奥斯定说的好“一个国家没有正义,就是一群强盗”。

    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任何限制少数民族的数目(人口)和发展都是非正义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各族灭绝”政策。国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自然天赋、祖先传统和经济秩序方面的成就和做出的努力。

    关于政治避难者:由于政治原因,有些人不能在其本国内自由生活与发展,不得已而移民国外。国家有责任接纳、协助他们融入到其国家的生活之中。教会赞同和赞扬那些出于人类互助原则和基督教爱德观的原因,欣然接受移民的国家和团体。

    精简武器:大量武器的生产不仅给其本国人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不能再为它国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军备竞赛经使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给人民造成深深的负担。教会主张,从正义、理智、人类尊严的角度出发,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备竞赛、禁止核武器试验、公平地销毁武器。教宗比约十二说的好:“鉴于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社会、经济和伦理的损害,我们不能允许它再发生第三次了”。教会指出国家之间的真正和平,不是建立在武器均衡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真理、正义、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应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这样国与国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持久的、有效的和平。

    这种和平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任何国家,不能非正义地压迫、干涉它国的事务,而应协助它国发展其责任心,促进各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发达国家应以基督教爱德观为基础,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应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其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负责人。

    4、国家与世界团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贸易、交流、合作、访问使地球变成一个村落(Global  village)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平、进步与其它国家的发展、和平、进步是不可分的。

    联合国:为更好地解决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世界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公共福利的进展。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应运而生。其要目的是保障和巩固人类和平。在平等、互相尊重、和作的前提下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它的作用并不是限制或代替各国政府的权力,而是要建立一个国际代的环境,使各国领导机构、公民组织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国际人权宣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国际人权宣言》宣布每个人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每人有权力追求真理和选择正确和美善的伦理生活,有权力度一种合乎人性尊严的生活。

    5、《和平于地》通谕的小结:

    教宗指出在许多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中,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方面,很少受到基督教伦理的影响,原因在于宗教信仰和实际生活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又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督教教育所造成,许多国家只注重青少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宗教教育。因此教宗指出,在教育青少年时,应该给他们提供完整的、有关宗教价值和符合伦理的良心等方面的教育。

    教会也深深意识到把自己的伦理原则和主张应用到具体环境中的困难,因此呼吁人类要不断地为此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和其它基督教派及不信仰基督的人士合作的问题,对此教友们一方面在信仰和伦理上绝不能妥协,另一方面也要与他们在追求公共利益和美善方面共同合作。但教宗也提醒我们,不应混淆错误和犯错误的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应混淆错误和对宗教与伦理不完全认识之间的关系。一个犯错误的人永远是一个人,人任何情况下都保留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应受到符合人格尊严的对待,但这并不减少人改正错误与追求真理的责任,因此天主教徒在和非教徒合作交流时,应给他们提供回归真理的机会。

    “Error  has  not  right  but  the  person  in  error  always  has  right.”

    许多有正义感的人看到社会上的不公义现象或正义未被完全伸张,于是产生了用革命的方式达到正义的想法。教宗指出,事实上自然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转变都是逐步的,是从内部开始的。比约十二说的好“救恩和正义不是通过革命而得来,而是通过和平,演变而来”。在天主所定的秩序中建立真正的和平,对人类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达到此目标,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理、正义、仁爱与自由的基础之上。除非人内心存有和平,天主所愿看到和制定的和平,人与人之间是不会有和平的。奥斯定说“只有天主管制灵魂、灵魂管制肉体的秩序得以实现,和平才能达到”。要想在世上建立和平,通谕所提出的以上原则必须付诸实行,否则和平只是空洞的言辞。和平仅依靠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天主的帮助,基督是和平之王,他借死亡战胜了罪恶即一切纷争、悲伤、不公平的根源。使人类与天主父重归于好。

    让我们祈求耶稣基督,愿他光照人心,驱除人内心一切不和睦的思想,互相理解宽恕别人的过失,建立兄弟之爱,以达到人们长久渴望的和平。

    二、建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

    为实现基督一牧一栈的愿望,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0年成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专门负责与非天主教的基督信徒接触与对话。(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不仅与基督徒对话,且与犹太教和其它信仰的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三、梵二会议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教会历史上的第二十一次大会议,于1962-1965年召开,是教会最重要的会议之一,给教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二战之后,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各种通讯器材的发展、打字、影视、飞机等的出现,把人们领进了“地球村”的时代。教宗比约十二世在位时就意识到了教会在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曾有召开大公会议的意愿,但因身体状况欠佳而搁置。若望二十三世1958年继位第三个月便向枢机们透露了召开大公会议的意愿,虽然教宗预料到自己未必能看到大公会议的结束(教宗时78岁且身体欠佳),又有许多教延人士反对(他们认为世界和教会都处于和平时期,没有必要召开大公会议)但这些并减少教宗若望二十三更新教会的决心。用教宗自己的话讲“教会太沉闷了,要打开窗户透透气”。

    (二)、经过:1959年5月16日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了大公会议的筹备委员会。经过三年半的准备之后,会议终于于1962年10月11日在梵蒂冈揭开序幕,有2540位枢机主教、主教、修院院长、修会会长参加了会议,又有东正教和其它宗教的代表列席了会议。(中国的枢机主教田耕辛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分四个阶段:

    1962年10月11日至同年12月8日

    1963年9月29日至同年12月4日

    1964年9月14日至同年11月21日

    1965年9月14日至同年12月8日

    (三)、会议的成果:会议共发表了四个宪章、九个法令和三个宣言。

    《教会宪章》(教会)1964年11月21日公布

    《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启示)1965年11月18日公布

    《礼仪宪章》(礼仪)1963年12月4日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现代)1965年12月7日公布

    《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主教)1965年10月28日公布

    《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司铎)1965年12月7日公布

    《司铎之培养法令》(培养)1965年10月28日公布

    《修会生活革新法令》(修会)1965年10月28日公布

    《教友传教法令》(教友)1965年11月18日公布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传教)1965年12月7日公布

    《大公主义法令》(大公)1964年11月21日公布

    《东方公教会法令》(东方)1964年11月21日公布

    《大众传播工具法令》(大众)1963年12月4日公布

    《信仰自由宣言》(信仰)1965年12月7日公布

    《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非基)1965年10月28日公布

    《天主教教育宣言》(教育)1965年10月28日公布

    (四)、会议的意义:梵二会议给教会带来了五项重大的改革

    1、礼仪的革新:礼仪和弥撒所用的语言由拉丁文改为本地语言,为使教友更容易了解和参与礼仪。在礼仪革新的同时,教会强调,礼仪改革主要是人的改革。

    2、教会对自身理解的加深

    自从马丁路德改教与脱利腾大公会议以来,教会特别注重她的组织性、立法性和圣统性,这样就在神职界与平信徒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神职人员领导,教友服从。梵二会议改变了这种教会观念,把过去金字塔形式的教会重新理解为教会是所有天主子民所组成的团体。强调人最基本的圣召、尊严和使命的平等性,强调所有信徒的使徒职务和教会内职务的服务性,强调教宗与世界主教团联合起来,共同行使管理教会的权力,改变过去强调教宗与教会隔离且在教会之上的倾向。

    3、教会对其它基督教派团体的态度及措施的改变

    “梵二”意识到合一运动不再是个别的基督教派皈依到天主教的运动,而是所有分离的基督徒之间的合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天主教会鼓励信友和其它基督信徒对话、共同祈祷、一起为社会正义问题而共同努力。这也存在许多问题,教会一方面不放弃声称自己拥有完全的为得救所需的一切方法与恩宠,同时也意识到其它基督教派(尤其是东正教)所拥有的宝贵的传统。教会也承认是因自己的过失,而给教会造成了分裂,并对此表示歉意,同时许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改正不足(甚至过去一些信条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基督一牧一栈的愿望。

    4、 大公会议开始注意教会、信仰、生活的历史角度

    自从多玛斯以来,教会的神学多注重天主启示的不可更改性。梵二会议意识到教会的信仰传统与历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神学和人类历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她的礼仪生活、习惯和信条的表达方式等。

    5、 大公会议呼吁教会与现代世界对话

    教会放弃过去君士坦丁时代及脱利腾大公会议时期所表现出的胜利姿态,谦逊地承认自己是为人性服务的仆役,大公会议也指出教会和世界在维护人性尊严及建立充满人性的社会团体方面有许多共同点。

    以上简述了梵二公会议给教会带来的五大改革,但梵二会议对教会的贡献和影响远不止这些,梵二会议可说是教会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为教会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教会获得了新鲜的空气,但同时也给教会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教会还需要在基督的许诺和圣神的带领下不断奋斗,直到天主之国的圆满实现。

    最后,愿用纽曼枢机主教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讲义

    “现世的教会是一个永远战斗的教会,有时赢,有时输,有时在一个地方赢却在另一个地方输,我们有时怀疑她的命运,但她的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怀疑的。教会就象一条在大海中漂泊的小船,我们都是船上的船工,基督也在里面,有时仿佛是睡着了,所以有时候船被狂风巅簸的厉害,好像要翻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坚信基督与我们同在,并奋力地划浆,这样我们最终能到达永远的天乡”。

    注:本文根据宗可光神父的讲义整理打印

    2003年1月6日主显节

file:https://books.ziliaozhan.win/files/article/attachment/0/457/82060/90.zip(1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