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生——澄清基督教对天主教的误解
作者:Michael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1.不要盲从附和一些人说天主教是异端 I2.介绍一些基督新教的宗派 I3.基督新教的不同宗派怎样看洗礼 I4.我对天主教之认识
I5.天主教的「合一教理」 I6.天主教与基督教对歌白尼、加里略之态度 I7. 迟来的道歉 I8.再思封闭系统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1.不要盲从附和一些人说天主教是异端
(本文的作者大黄傻猫GARFIELD,自小返圣公会学校,信主后在浸信教会受浸,一直是浸信会会友,现在教主日学。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如果一路以来,有人不断告诉你天主教是「异端」,或者说天主教徒鼓励人拜圣母、教皇无误等,我以一个信了十多年福音派(浸信会)信徒的身份告诉大家,就算你不认同天主教,也不要参与这个用谎言和诬蔑说话攻击其他人的卑鄙污秽行动。


比如大家都知道摩门教是天主教和新教都公认的异端,大家会不会捏造谎言,说他们摩门教内部是「乱伦」、「杀人作献祭」(以上全部是假设)?不会的,无论我们如何看对方,诚实的基督徒对于他们的批评必须基于事实。


但是,我在不少批评天主教的网页里看到的所谓「天主教」,大部份的指控都是基于误解。比如,这个http://www.geocities.com/hk5760,对天主教的指控大部份资料不过是不加查究的转载。网页负责人的做法很不负责任,也把大部份新教徒陷于不义,也误导人以为所有新教徒都是如此看天主教。另外一个onchristianity.tripod.com的资料同样是偏见的。


我发现,新教徒里面的,极其量是承认和天主教在教义上有分歧,但是分歧不是大得如这些网页所宣称的。例如梁家麟博士、罗锡为牧师都不把天主教视为异端。就连更新资源出的《信徒疑惑四百问》,都不把天主教视为异端,说「我们无权将主内同一信仰的弟兄当成敌基督」。世界信义会联会(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www.lwf.org),圣公会、世界改革宗联会(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www.warc.ch)也积极和天主教对话。


我以上所说的网页,所达到的目的,不是宣扬福音,而是「丑化」了福音派、丑化了新教,也误导人。这类网页的立场完全不代表基督教。这个网页和一些和它类似的网页的效果,不过是告诉人,「基督教」(这个网页网主心里面的基督教)是个用谎言打击异见、反文化、对一切流行事物「疑神疑鬼」的怪胎。

一些新教(基督教)里面对天主教的评论:
梁家麟博士(宣道会):反对把天主教称为异端,认为只是教义上分歧多,以至未能和其他新教宗派合一《信仰答客问==基道书楼》(新教间宗派也是因为教义不同而继续分开)。同样在他的著作《基督教史略》(更新资源)也有相同说法。


梅智理博士(浸信会,香港浸神教授):在著作《丰盛的敬拜》,把天主教的弥撒和各宗派的敬拜(东正教、圣公会等)比较,列为六大崇拜瑰宝。


罗庆才博士(浸信会,香港浸神教授,现在美国进修):在《圣经无误的再思》出文(韩大辉编,Emmanual Community)和天主教神学家同等交流神学。Emmanuel Community是天主教出版团体。


信义宗(Lutheran):LWF(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和天主教签署「因信成义」联合声明,虽然信义宗内部不是所有人认为声明是理想的,但是愿意继续为和解努力。连最保守的美国密苏理州路德会(香港路德会的差会),Lutheran Church Missouri Synod(LCMS)也称呼天主教徒为Fellow Christians。


浸信会神学者刑伟林博士称呼天主教神职为「同工」(《浸信会的信仰根源和特色》的序言,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出版)。


Scott Hahn:改革宗Presbyterian牧师,在美国顶尖福音派基督教神学院Gordon-Conwell 的博士学位,和妻子双双由新教改投天主教。


罗锡为牧师的书,《剖析异端邪教》(道声出版,第四版) 也没有把天主教列为异端。


有位弟兄批评我,作为基督徒,何必要如此「卖力」的维护天主教?我做的不是维护天主教,而是维护新教(基督教)的名声。香港的基督徒,因为有个别的在网上恶意用谎言攻击天主教的行为,已经令其他基督徒名声败坏。


在新教、天主教和非基督徒中,这些人的言行已经使基督徒等同是用压制、欺骗、谎言、征讨手段、散布宗教仇恨来宣扬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分子」、「十字军」。


「使人和睦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五9)就算你不认同天主教,也请用诚实、和平的方法去做:do it with integrity and humility. How foolish I've been in attacking the faith of Roman Catholics with the same kind of blind arrogance exhibited by some Chinese pastors with family name吴。as Bible Christians, and admit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ake Catholics seriously as fellow-believers,mostly because we have never allowed ourselves to be exposed to a sustained presentation of the biblical basis for Catholic beliefs. Nor had we give Roman Catholics a fair chance to defend and explain for themselves.


我们选择相信抹黑天主教的说话,也害怕替他们讲句公道说话,因为就是害怕那些恶意攻击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者」的非理性压力、害怕一旦说了些对天主教和善的话,就被他们「原教旨主义者」攻击。


记住:「原教旨主义者」没有权利代表你,也没有权利代表你去攻击天主教。如果你们不赞同他们对天主教的攻击,just speak up。不要对他们的行为沉默,更加不要和他们同流合污,以免败坏了基督教的名声。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6月9日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2.介绍一些基督新教的宗派
(本文的作者大黄傻猫GARFIELD,自小返圣公会学校,信主后在浸信教会受浸,一直是浸信会会友,现在教主日学。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基督教,按香港通俗的说法,其实指新教或者更正教(Protestantism),而当中包括了一些十六世纪反抗罗马教廷的国家教会、后来的福音派和灵恩派,以及一些脱离传统宗派的独立教会(例如平安福音堂、追随中国著名信徒倪柝声路线的香港教会、香港神的教会等)。新统计,自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全球有二万个宗派。


大体来说,新教,Protestants,其实最早是只有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Reformation)运动产生的群体。他们又名抗议宗,或者名抗罗宗,天主教的书教「誓反教」。这个运动很快席卷欧洲。马丁路德其追随者发展的宗派,主要代表是「信义宗」(又叫路德会,Lutheran,虽然路德本人不想他们用这个称呼,「信义宗」是华人给的名字,很贴切)。香港有信义宗联会和香港路德会。另外礼贤会(Rheinish)、崇真会也是「信义宗」信仰。


后来,瑞士宗教改革家慈运理(UlrichZwengli)倡导。他原本也想和路德合作,但是路德不赞同慈运理更激进的改革,而且在圣餐理解上面分歧很大。结果两人分道扬镳。后来改革宗(ReformedChurch),是由加尔文(JohnCalvin)承继慈运理路线发展的。在香港比较少。他们以长老会为主(Presbyterians),或者称荷兰改革教会(Reformed Church of Netherlands)。今日他们的世界联合会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www.warc.ch)正和天主教、信义宗对话,寻求了解。


还有差不多时期的循道宗(Methodist),大家在湾仔看见的「红砖屋」就是他们香港一个大堂会。这个是英国的约翰卫斯理发展的。


安格拉甘(Anglican Church),或者Episcopal Church,又称圣公会,是英国国教,大致保留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路线比较接近信义宗、和天主教。


信义宗、圣公会和天主教因为礼仪多,属于礼仪教会(Liturgical Church),其他教会把崇拜礼仪简化,是非礼仪教会。


有些区分以他们作为「信条教会」(Confession),指那些以信经(Creeds)为信仰告白的教会,罗马天主教、信义宗、改革宗、圣公会、循道会都是「信条教会」。在美国发展的成为「宗派」,例如长老会、浸信会、宣道会。华人习惯不把两者区分,通称为「宗派」。


至于,浸信宗起源说法比较多,比较多人认同的说法,是他们起源自英国的分离派和清教徒。而他们对于浸礼的观念很受宗教改革时期的「重浸派」影响。


福音派(Evangelicals)是比较后来的发展,香港有宣道会、中华基督教会、播道会、中国布道会等。当然,灵恩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是更加后期。


浸信宗是笔者所属于的宗派,我比较熟识,和其他宗派很不同,主要因为她重视堂会独立自治,没有所谓宗派总会去决定所有浸信会的信仰观点路线,崇尚自由。而教会体制属于会友和教会领袖共治,民主体制。他们是自由教会,Free Church,不太注重教制,内分不同派别。例如美国(浸信宗发扬光大之的)美北代表是American Baptists,比较开明。美南(主要代表是Southern Baptists Convention)属于保守。


由于美国主张政教分离、宗教自由,所以很多其他的基督教会分出来。香港很多基督教(新教)都是北美州,特别是美国福音派宣教士建立的。


中华基督教会背景比较特殊,她是由巴陵会、公理会、伦敦会、长老会及宣道会等十一个宗派中国的差会组成。组成原因是因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因为五四运动掀起了反教运动,基督教被指为洋教,为了摆脱洋教的名字,而且支持中国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 「三自」并非共产党的发明),教会需要「本色化」,在一九二七年第一届中华基督教会总议会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举行,出席代表八十八人,其中中国代表六十六人,西国宣教士廿二人,正式代表十一个宗派,五十三个区会。便奠定了中华基督教会合一组织之基础。本会组织采四级制:即全国之「总议会」,省级行政区性之「大会」(或称协会),地区性之「区会」,及基层之「堂会」。(参考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网页)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6月9日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3.基督新教的不同宗派怎样看洗礼
(本文的作者大黄傻猫GARFIELD,自小返圣公会学校,信主后在浸信教会受浸,一直是浸信会会友,现在教主日学。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今次介绍的,是基督教(以香港通俗的说法,包括新教、改革教、福音派等)如何看一些宗教礼仪。
  
天主教朋友都听过,「基督教」只有两个圣礼或者礼仪,就是「洗礼」(或称圣洗,浸信派称为「浸礼」,Baptism)和「主餐」(Holy Communion,The Lord's Supper,圣餐礼,天主教和圣公会称Eucharist)。

A)浸礼/圣洗/洗礼(Baptism)

很多所谓「基督教」书(相信主要是福音派)普遍宣称「基督教」的 Baptism是指「信而受洗」,只有象征意义。
  
其实,信义宗和圣公会对「圣洗」保留了很多和罗马天主教相似的特色,甚至仪式也很相似。
  
「圣洗」方面,信义宗、荷兰改革宗、长老会、圣公会、循道宗都接受婴儿洗礼,认为除了象征意义,也包括神的工作。部份宗派如信义宗也信婴孩是有「信 」的。他们也认为在洗礼里面,神有特别的工作,具有恩典和拯救的功能,并且是旧约婴孩出生后行割礼归入神家而在新约的表记。篇幅所限,我不能多介绍。
  
福音派(主要浸信派)因为觉得婴孩是有「信 」的说法不合理,乃排拒之。他们认为,受浸/洗者要清楚信仰和得救,是需要一个清楚意志、能够理性的认识信仰,主动并且公开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称为决志)才可以受水礼,他们称为 believer's baptism,信而受浸(为什么不是叫「洗 」,以下解释)而称婴儿洗礼为 pedobaptist。
  
中世纪以来,很多婴儿洗礼者其实是一出生就受洗,却未必一定有好好的教会栽培和信仰成长,到长大后他们可能信得不真、不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信主。主张信而受浸这就觉得他们婴孩时的「洗 」不代表有效,而认为一个人要自己清楚信仰得救,才可以解释浸礼。在香港的浸信会,部份如果遇到有教徒加入而他/她是接
受婴儿洗礼的,就算行了坚信礼,也要求他们「重浸」。
  
「重浸」是个非常敏感的字眼,特别在改革教会运动时期,「重浸派」( Anabaptists)被各方目为异端。他们受所有其他宗派,包括信义宗、荷兰改革宗(加尔文派)、罗马天主教、圣公会等行婴儿洗礼的宗派所排挤和迫害,把他们赶走,甚至杀害。「重浸派」是诬蔑的字眼,其实他们要求是成年浸,认为圣经没有提婴儿洗礼。同时,他们主张和平抗战,不反抗(non-resistiance)。 但是,他们一些观点,特别关于浸礼的看法,对后来的浸礼宗有深远影响。后来的部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落脚,成为后来的门诺会(Mennonites)。

B)「重浸派」的一些领导人物



Michael Sattler-
最初他因为拥护路德的信仰路线,先逃离奥地利逃避拥护天主教的奥地利大 帝的迫害。他到了瑞士苏黎世,却因为他领导主持「重浸者」的聚会,不容于慈运理(Zwengli)又离开瑞士,到了德国,信义宗的大本营,在Rottenburg住。他为「主张重浸者」起草Schleitheim Confession,之后被德国当局拘捕。在1527年5月20 日,Sattler被人用最残忍的刑罚处决:先割了舌头,跟住用火红的铁钳把他身体的肉撕下来,最后用火烧成灰。
Sattler妻子八天后被处死,她被人给了她「第三次浸」:婴儿时候一次,重浸一次,而最后是她被绑在Neckar River 木柱上,等河水涨,把她活活「浸 」死。 (http://www.mainstreambaptists.org/sattler.htm
  

Balthasare Hubmaier-
--唯一可以(有命)完成博士学位的「主张重浸者」,他认为浸礼是一个表征和记号(sign and symbol),代表人决意终生持守对主的信和对复活的盼望。其实, 他主要是质疑婴儿洗礼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is sign and symbol (baptism), the pledge of faith until death, 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of life to come, is to be considered more than a sign. This mean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abes, therefore infant Baptism is without validity. In baptism one pledges himself to God, in the supper to his neighbor." (Vedder, Balthasar Hubmaier, p. 108.)
瑞士改教家慈运理(Ulrich Zwengli)仍然坚持婴儿洗礼,Balthasare Hubmaier为文力抗,他认为浸礼是代表信徒出自无亏的良知,主动接受基督去归信神,而且需要透过他对信仰的了解,确信一位恩慈的神透过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救赎他。
"Every devout Christian who permits himself to be baptized with water should beforehand have a good conscience toward God through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of God, that is, that knows and is sure that he has a gracious, kindly God, through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 . . Then afterwards follows water baptism; not that through it the soul is cleansed, but the "yes" [of] a good conscience toward God, previously given inwardly by faith." (Balthasar Hubmaier: Schriften, pp. 136-37).
Balthasar Hubmaier后来在March 10, 1528, 在维也纳被绑在木柱上面烧死,他妻 子就被淹死在多河。



C)浸信宗源起

英国剑桥毕业生史迈德(John Smyth)领导一群争取宗教改革的信徒从英国圣公会出来。史迈德受 阿姆斯特丹「重浸派」(门诺派)影响,接受了他们反对婴儿圣洗的观点。史迈德先给自己施浸,把水由头倒到全身。1609年,他在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间浸信会。
  
另外一位平信徒赫尔维(Thomas Helwys)没有跟随史迈德领导,他在1611回英国,在英格兰建立浸信教会。当 时,他们只是要求信徒「信而受浸」,却没有明确要求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
  
后来,十七世纪另外一群信徒在伦敦组织另外一个独立的浸信教会,他们接受全身没入水里面浸的形式,他们在1644年出版了「第一伦敦认信文」,表明几点:(一)浸礼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而且是重要的;(二)浸礼只是给公开认信的个人
  
而自1644年,差不多所有浸信会都引用罗马书六3-5 作为浸礼象征意义的圣经基础。
  
初期,因为浸信会坚持浸礼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曾经受到不少压力、误会,以敬虔闻名的牧师白李察(Richard Baxter)也曾经不公允的指责,毁谤他们要人在 英国的严冬下要人浸,违反圣经「不可杀人」的诫命,又毁谤伦敦浸信会要妇女脱衣服浸。这些指控都被反驳了。伦敦浸信会说「施浸者和受浸者都是穿上了便服的」。

D)浸信宗(Baptist)的「信而受浸」
  

要认识绍浸信宗「信而受浸」信仰,最好是参观我们的教会礼堂。香港的比较历史悠久的浸信会,如香港浸信教会(又名坚浸,因为在坚道,天主教香港区的座堂好像在不远)、尖沙嘴浸信会、浸信会神学院、九龙城浸信会的礼堂,设计是,在礼堂中央上方安置了十字架,代表我们相信「基督是主」,而行浸礼的浸池就正在十字架之下,代表浸信宗注重每一个会友必须是「信而受浸」,并尊照以弗所书/厄弗所书/Ephesians 四5的「一主、一信、一浸」的要义。
  
【基督教圣经和合本】-「浸/神版--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浸,」
  
【天主教圣经】--「因为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希望一样。 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 ,一个洗礼;」
  
浸信宗认为,Baptism原本的字Baptizo是解全身没入水里面,所以坚持要 用immersion,而不是洒水礼。甚至因为这个缘故,浸信宗在华语教会出版的圣经也把所有「洗 」字改为「浸」字。大家比较香港圣经公会和其他出版的【和合本】(Union Version)圣经和浸信会出版社的圣经,出来「洗 」字改为 「浸」字、「上帝」改为「神 」字外,和其他基督教圣经所有字一样。
  
浸信宗认为,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是生动和形象化的表达了浸礼的象征意义,浸信宗认为,浸礼的仪式反映出基督徒生命有份于基督的死和复活,是向旧生命死而向新生命活,其没入水代表和基督同死、同埋葬,而出水乃代表和将来复活的盼望。这个是根据罗马书六3-5 的说法。同时,我们相信施浸约翰(John the Baptist)为主耶稣施浸,是全身浸的。
  
【基督教圣经和合本】-浸/神版--「岂不知我们这受浸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浸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浸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天主教圣经】--「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 我们藉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祂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藉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 如果我们藉着同祂相似的死亡,已与祂结合,也要藉着同祂相似的复活与祂结合。」
  
同时,浸信宗坚信,唯有真心信主的人才应该受浸。这些人必须本身信主,并且在众人面前承认「基督是主」。把浸礼比喻和主耶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而复活的象征,使浸信宗相信,浸礼复活的象征只可以给曾经历基督在他们生命中彰显复活大能,而又愿意为这个经历作见证的人。我们相信,浸礼只能够行在和主基督一同复活的人身上(林前/格前三1)。
  
同时,浸信会也认为,个人决志、公开认信基督,是使他归入普世教会、归入基督无形的身体,而浸礼作为外在表记,是使受浸者归入地方教会、有形的基督身体里面,所有浸信会也把浸礼作为收纳信徒如地方信仰群体的仪式。

接受浸礼前有不少准备和做法
  

因为浸信宗坚持「信而受浸」,也坚持浸礼的方式乃全身没入水中,所以,受浸者接受浸礼前有不少准备和做法。
步骤一:未信的参加慕道班,听福音,学道。
步骤二:刚刚决志信主的参加初信栽培班,学习信仰知识,接受栽培,学习信徒生活,例如祈祷、灵修、读经,鼓励他们参加教会聚会、团契(Fellowship),崇拜。
步骤三:聚会了一定的日子,而经过观察,导师会鼓励人报名受浸,或者他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一个为期八到十个星期的受浸预备班,每课约一小时,一定是由教会牧者(pastor)、传道人(preacher)或者加执事(deacons)教,浸信会有标准的课程的,课程完成后要写一篇得救见证(不要太长,因为在浸礼那天要读出来)。
步骤四:学员完成受浸预备班,出席要有75%以上,个别教会或者有不同要求,但是肯定缺席太多就不可以「毕业」。完成学员会接受「查问信德」,由教会牧者(pastor)、传道人(preacher)或者加执事(deacons)一起个别面见预备受浸者,会仔细查问他是否真的清楚信仰、加入教会的会友责任等。
步骤五:成功通过「查问信德」后(即有可能不通过),便签一份「会友志愿书」,承诺愿意在受浸后靠主尽基督徒的义务(读经、祈祷、灵修、读属灵书)、经常参加教会聚会(如:主日学、团契、祈祷会)、尽力以祷告和奉献支持教会、见证基督的教导、实行基督的教导、参加事奉......。
步骤六:受浸加入教会,必须是由已经受按立的牧师施浸(Ordained pastor)。浸时,施浸者通常问受浸者:「XXX,你是否愿意公开承认你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受浸者答:「我愿意。」施浸者说:「我现在奉父、子、圣灵的名为你施浸归入基督,没入水代表和基督同死、同埋葬,而出水与基督同复活。」跟住施浸者就托住受浸者,受浸者向后躺,施浸者就放他入水,等他全身浸湿(全身,头也入水),再扶起来。会众在受浸者起来,出水时候唱诗。
有时受浸者因为健康理由,不可以用这个形式,今日的浸信会都有宽容的做法,就是给他们倒水在头,例如病危、临终的人,或者很老、有残疾的人。
部份参加受浸者可能有些情况可能特别处理。例如,某君原本在另外一间浸信会甲会堂受了浸,不过因为一些原因转去另外一间浸信会会堂乙聚会。某君想加入乙会堂,可以叫甲会堂写推荐信,证明某君确实是「信而受浸」的信徒,乙会堂就可以接纳。某君如果不是属于浸信宗,不过原本会堂是行「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那么某君只要在乙会堂会众面前宣读该会堂的信仰认信文,程序称为「宣读约章」,类似到香港的政务处宣誓,表示某君接纳、认同乙会堂的信仰,就可以加入乙会堂。
最后一点可能比较大争议,如果某君既非浸信会徒,原本会堂不是行「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而是例如「洒水礼」,就算行了坚振礼(Confirmation),是要「重浸」。
笔者对部份教会强要求人「重浸」的做法并不认同,主要是我们不应该拘泥形式,或者要人误以为自己以前所领的「洒水礼」是错误的而令他们良心无故地受到困扰。

如果那人已经是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接纳耶稣基督为救主,更加在坚信礼公开在神和人面前承认「基督是主」,那么勉强「重浸」是一种为难人的行为。更正教,特别福音派爱批评天主教教导人洗礼使人得救是一种教条主义、不合圣经,但是,他们勉强一个已经「父、子、圣灵的名」受了洗而且已经行了坚振礼又公开在神和人面前承认、心里相信接纳耶稣基督为救主,对他信心有帮助吗?

E)给天主教徒弟兄姊妹的意见

浸信宗在Baptism(洗礼、圣洗、浸礼)的教导上面,确实和天主教有明显分别,不独是形式,而且背后信仰思想、神学基础上都不同。但是其实圣公会、循道宗、信义宗、长老会在Baptism(洗礼、圣洗、浸礼)的差别也很大。但是,大家请汲取「重浸派」悲剧里面的教训,他们受所有坚持婴孩洗礼的宗派国家迫害(甚至不容于新教),早期浸信会也受到很大压力,我们发现,根本大家理解有分别,但是这个浸礼的教导并非最核心的教义。
只要大家都承认「基督是主」、「因信称义」、「唯独恩典」、「唯独信心(信德)」、「圣经最高权威」,大家就要互相谅解。因为,真正的见证、信是在心,由我们的主基督、圣灵作为见证的。
在核心教义,浸信宗完全认同「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尼西亚信经」 (Nicene Creed)、「亚他那修信经」 (Athanasian Creed)、「迦克敦信条」(Definition of Chalcedon)的内容,和 天主教 一样,虽然浸信会信徒不会用这些信经。
婴儿受洗受到批评的原因,在于以往教会在位婴儿施洗后,父母没有全心全意的把孩童按基督教训教导他,也可能不把他带返教会学道,因此大了对信仰不认识。这个危机在于过份依赖礼仪外在客观的意义而忽略个人需要的委身(commitment)和责任。天父不是要你在一群教友里面才可以和你亲近,祂更愿意在那么独自的时候和你亲近。
其实,浸信会有一个特别礼仪,是「婴儿奉献礼」,个礼仪其实是为父母而设立的,主要父母要在神和教会弟兄姊妹面前许愿,承诺要尽心在基督的爱里面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认识基督,愿意把孩子归入神的家,接受基督的教导。牧师是会按手和会众一起为婴儿祈祷。我认为这个精神也可以提醒天主教朋友,特别是要要自己婴儿受洗的,认识作为父母责任,是要教导孩子从小认识神。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6月9日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4.我对天主教之认识
(本文原载于香港大学基督徒团契刊物“榄榄”1983,作者是余创豪博士,Chong-ho (Alex) Yu, Ph.D., MCSE, CNE, CCNA, Academic Research Professional/Manager, Educational Data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Farmer 418,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0611。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引言

一般基督新教徒都视天主教为异端,而现今有不少更正教护教书籍亦是持此观点,但我认为这些书的资料许多都已过时,而且当中包含了不少误解。

救恩观的误解

首先是关于救恩问题,更正教批评天主教并非因信称义,而是信德加上行为、再加上圣礼。今年为天主教之救赎圣年,天主教在“救赎圣年”特刊上宣称:“自己﹝信徒﹞的卓越地位并非个人功劳所获,而应归功于基督的特殊恩宠。”(1)又脱利腾﹝天特Trent 1545-1563﹞大公会议之信条宣称:“基督藉着十字架上祭祀的死亡,救赎了我们使我们与天主和好。非有信心,成人之称义是不可能的。”(2)发行港台两地之‘圣经双月刊’,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号中有许多篇文章都论及“救赎、十字架、主之死亡与复活”,其论点与更正教完全相同。(3)

那么关于行为与圣礼又如何去解释呢?上面引用的“救赎圣年”还有下文:“如果不以思言行为去报效﹝恩典﹞,不惟不能得救,且要招致更严厉之审判。”(4)脱利腾信条亦补充说:“善工能邀至更丰富的恩宠。”(5)换言之,行为是得救之后的,而非得救之条件。我与天主教合一委员会的扬祖媛女士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认为信心与行为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因信主而罪得赦免,但人性仍是软弱的,所以教会才强调行为与圣礼,来扶持信友奔走天路。

脱利腾信条有云:“新约的圣事对人的得救是必要的。”(6)圣礼问题无疑是两教之分歧点,但我觉得并不是双方之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就圣礼问题,我请教过大角咀堂司铎恩宝德神甫,他认为圣事虽有圣化信友之能力,但圣事并非消炎片,一服便有效,要它产生效果,必须要有信友心灵上之应和。这与更正教强调圣餐前要悔罪并无两样。至于复和圣事﹝告解﹞,敷油圣事,杨祖媛认为教会是为体恤罪人及病人而立的,表示教会对罪人的接纳,对病人的支持。

对教皇问题的误解

第二个误解是关于教皇问题,首先谈谈教皇无误,我们不要以为教皇一人所宣告之一切东西都完全没有错误,其实“教皇所颁布之决议必须由公会会议所研讨通过及联名签署,否则无效。”(7)梵谛冈初次公教会议(Vatican I 1869-1870)宣布:“全主教或在举行大公会议时集合,或分散在全球各地,共同宣布一项有关信仰或道德应为一切信友所接受的教训时,不会错误。”(8)

换言之,“教皇无误”实在应是“教会无误”,但教会宣告的一切是否都在无误之列呢?恩宝德神甫表示非也,无误之范围,只限制在有关福音的教义上,并不包括教会组织、礼仪之类的事。事实上天主教的组织、礼仪是经常在变的。 教宗并非一个握有无上权力的独裁者,例如若望二十三世出任教宗后,马上觉察到弥漫于罗马教廷内一般自我封闭的气氛,而对这种情形,他只感叹无能为力而叹道:“在这里,我只不过是个教宗。”(9)

有关拜圣母问题

第三点误解是关于圣母玛利亚,更正教以为天主教拜圣母根本是大错特错。玛利亚之地位,最先在公元四三一年之厄弗所(以弗所)会议讨论,会中决定称她为“天主的母亲”,为什么神有母亲?不是这个意思!大会其实是为了肯定耶稣基督是神,所以才叫玛利亚为“天主的母亲”。天主教中不少神学家主张“淡出”圣母的地位,天主教现在只对圣母敬礼,而非敬拜。﹝当然会有部份教友不知情而拜圣母。﹞现在西方之合一运动,已不再太争论圣母问题了。 不过圣母教义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圣母卒世童贞、无原罪、带肉身升天、为人代求等,永援圣母九日敬礼之祷词,甚至直接向圣母求救!(10)

无可讳言,天主教在历史上犯有不少错误,即使至今亦不能完全改正过来,所以当提出一些尖锐的质询时,公教报总编辑夏其龙神甫说:“父亲错了,儿子要怎么办呢?”恩宝德说:“你可质问当时有没有宣布那些信条之必要,但事实上已经宣告了。”

梵谛岗二次公教会议前后的变化 要真正认识天主教,我想必须要留意一九六二至六五年的梵谛岗第二次公教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甚多天主教之改变,我尝试提及几点,但难免会挂一漏万:

梵二精神部份是受到神学家德日进(Chardin)影响的。在此之前,天主教相当出世、保守、和排他。德日进参考了达尔文进化论,着有‘人的现象’(The phenomenon of man﹞一书,他认为世界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世界向着亚美茄终点(Omega point)迈进。(11)他说自己的书是写给爱神所爱的世界的人看的。德氏曾被教廷视为异端,后来又对他追认接纳,德氏之论调,令天主教醒觉到人类之历史与救赎之历史的关切。 简言之,梵二使教会关怀世界,教宗保禄六世说:“大公会议之教会看这个世界有点像天主一般,﹝在创世后﹞说祂所造的一切都好。今日教会希望在世界各范畴中注意它:宇宙、人性、历史、文化及社会,以更大的爱心关怀它。”(12) 教宗在1965年曾亲赴联合国向全球代表呼喊“不要再有战争!”(13)在1967年又发表‘民族发展通论’,当中说:“天主创造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人类,所以人应当运用天赋之智慧,努力使这个世界完全属于每个人。”(14) “基督徒应该勇敢面对现实,铲除一切不正义之措施。”(15) 时代征兆(Sign of generation)在梵二后是天主教通行之名词,Leon Bedrune 有一篇文章被收录在‘时代征兆’一书,他在文中写道:“教会既不脱离世界亦不超越世界,她就处在世界之中,她的使命就在世界之内。”(16)我们讲福音,不是拿起圣经照字读字,而是看看时代之需要、世界之处境,而重新了解上主对吾人的要求,向人讲出他们在特别处境下最需要的福音。 而天主教之独断、排他精神亦随着世界的开放而消退,开始尊重其他社会文化、异教及更正教。 至于教会组织、礼仪等改革,此处暂且不提。

当然,梵二之改革并未得到所有人同意,高等批判学家华德(bruce Vauter)说:“梵二所带来的后果是,我们似乎完全被教会结构和行政组织问题所羁绊。”(17) 他认定梵二重视教会,而忽视了教会之创始者基督,以致基督(Christology)之研究受到压制,教会“从来不准人的思想自然发展……在权力之层次上反开放主义。”(18) 但据我所知,天主教已由罗马下放了许多权力至各区主教,而其自由精神亦有进步,如1981年‘示’编委出版之‘基督’,因内容问题引起了争论,但胡振中主教始终容?a href="mailto:讨论,没有以权力去压制任何一面。">讨论,没有以权力去压制任何一面。

新神学的污染 以我的观察,天主教现在面临之危机是“新神学”(Liberalism)之污染),一九 0七年与一九一0年教皇庇护十世(Pius X)曾下两道通谕禁制之,当时之新神学运动以法国教士劳瓦西(1857-1940)为着,他不接纳圣经无误论。但直至今天,新神学又再在天主教中复起,Fredrick S. Leathy说:“新神学派现在正扫荡着整个罗马天主教会,与这个新神学派运动作殊死战者,只不过有几个天主教保守派之学者而已。”(19)我接触过不少天主教人士及阅读过不少天主教书籍,都发现当中有相当重的新神学思想,当中有些可以接纳,有些则太惊人了! 这篇草草之作,实在不能算是澄清或启导什么,但愿两教能在日后有更多的对话与合作,一则消弭误会,二则联手对抗新神学,于愿足矣。

注释

‘救赎圣年’,圣年庆典小组编,1983年6月,P.6。
‘基督’,‘示’编委,1981年9月,P.244-245。
‘圣经双月刊’,思高圣经学会,1983年3月,三十八期。
同 (1) 。
同 (2) , P. 245 。
同 (2) ,P. 247 。
‘大公会议改变了教会吗?’,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78年,P.10。
同 (2) ,P. 247 。
同 (7) ,P. 17 。
‘祈祷手册’,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80年6月。
‘人的现象’,德日进着,郑圣冲译,先知出版社。
同 (7) ,P. 24 。
同 (7) ,P. 23 。
‘民族发展通论’,教宗保禄六世着,香港正义和平委员会,1967年下谕, 1978年6月出版,P.9 。
同 上 P. 14 。
‘时代征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P.6。
‘耶稣基督’,华德着,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77年,P.1。
同 上 ,P. 4 。
‘圣经在现代神学中的地位’,李海着,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1971年4月, P.3。

(原载于香港大学基督徒团契刊物“榄榄”1983)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5.天主教的「合一教理」
(本文从http://seamonkey.ed.asu.edu/~alex/education/essays/religion/dialog.html下载,作者是余创豪博士,Chong-ho (Alex) Yu, Ph.D., MCSE, CNE, CCNA, Academic Research Professional/Manager, Educational Data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Farmer 418,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0611。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天主教比较保守。”这是我以前对于天主教的印象。不是吗?天主教在一九六二至六五年梵蒂岗第二次公教会议之前,还是采用拉丁文进行弥撒,而且神父只是背着会众,真是一千年不变!但是有些观念、做法,我发觉似乎天主教比新教还要行得早,至少在华人天主教和华人基督教里面是如此。

原罪观念就是一个例子,最近看梁燕城等着的《会通与转化》,梁燕城先生质疑人性本恶、罪性遗传,认为原罪是人类集体所造成的“共业”,换句话说,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连累网”。我在天主教的书刊中,却发现天主教很早就有这种解释,例如天主教神学家温保禄、张春申等,曾发表此种原罪新论。

以人为主体是另一例,梁燕城先生亦说要摒弃西方神学的“实体范畴”,改用“关系范畴”为进路。梁先生在另一本书《慧境神游》中,又提出“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以我所知,天主教在一九六零、七零年代已经提出一种“不以神为客体,而在人的深处发现神的深处”(La profondeur de dieu)之“人学”,其进路是超验(transcendental)的。

又如一些新教神学家尝试采用民俗学、人类学来诠释旧约圣经,基要主义者当然无法接受,其实天主教在六零年代已经采用这种释经方法,例如《创世记》第十九章叙述罗特(罗得)与两个女儿乱伦,由乱伦而出的儿子,就是摩阿布(摩押)和阿孟(便亚米)两族的祖先,在一九六八年编纂的中文天主教圣经这样解释作者的动机:“作者为避免摩阿布人和阿孟人因罗特与亚巴郎(亚巴兰,亦即是亚伯拉罕)的亲属关系,而自夸为以色列人的亲属,遂插入此段乱伦的事,说明他们的祖宗既违背了伦常,与亚巴郎的亲戚关系,毫无荣誉可言。”在一九八一年由示编委出版的《基督》,其《圣经》概论部分,也接受了 JEDP 四底本说,天主教学者大胆地将史实与内容意义分开,但是天主教认为这与《圣经》为神启示和无误没有冲突。

似乎,华人天主教和华人基督教的神学思想都是独立发展,大家缺乏互相参考,更遑论对话。最近笔者看了由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及翻译的《合一教理(卷五)》(The common Catechism -- A Christian book of faith, 1982),我觉得介绍这本书其中一些内容,也许可以帮助基督徒认识天主教的观点。

《合一教理》一共有五卷,是由外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学者共同执笔的。前四卷都是讲及一些双方已经一致的共识,例如三位一体,卷五则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之问题:

一、圣经与传统:新教之信仰权威是唯独《圣经》,天主教则是《圣经》加上传统。本书论述由初期教会,经宗教改革时期、天特大会,至信仰与教制会议、梵蒂岗第二次公教会议,天主教会对《圣经》与传统相互关系的看法。大致上,天主教仍然认为教会圣传范围,比起《圣经》更为广泛,即使是《圣经》正典这权威,还是由公教会议的权威而奠定,没有教会,我们根本不能知道那些书才是在神启示下写成的。因此,信徒应该尊重和接受教会传统与《圣经》。所谓《圣经》权威,并非只是按照字面理解的死字句,而是需要由活生生的教会,赋予《圣经》时代意义。

笔者对于第一点有所保留,然而第二点也许有点道理,新正统主义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的弟子依百龄(Ebelling)也认为:宗教改革时尊崇的“唯独圣经”,是指《圣经》释放人的救恩能力,而不是今天某些教派的逐字逐句无误。

二、恩宠与工作(行为):一般人以为,天主教强调依靠好行为得救,而基督教讲求人的信心与神的恩典。《合一教理》说出宗教改革时期两教对恩宠与工作争论的原因,最后作出了乐观的看法,作者认为这些争论误解成份居多,将恩宠与工作“转化为基督徒对现代的共同见证,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想像的梦想。”(三十二页)

事实上,天主教对于恩宠与工作之见解,逐渐与基督教拉近,例如圣神修院出版的《神学年刊》,曾经刊登一篇刘赛眉修女讲述救恩观的文章,她首先说出了巴特对路德救恩观的批评,跟着引述龚汉斯(Hans Kung)神父对巴特之批评,最后是卡拉内(Karl Rahner)神父的总结,作者比较过四人之救恩观后,乐观地指出天主教与基督教在救恩问题上有会通之处。值得一提是,龚汉斯被正统天主教视为旁门左道,而巴特则被一些新教领袖视为异端(如王永信牧师),难得刘赛眉不以人废言。

三、圣母:天主教对马利亚的崇拜,成为两教和解的一大障碍,《合一教理》检讨了关于圣母的三项教理:第一、马利亚为天主之母。第二、圣母无原罪,第三,圣母带着肉身升天,最后作者作者提出了一点“修正”(原书之用语):“一旦以它(圣母敬礼)变成一条信理,教会训导部等于把自己置于圣经之上而奴役人的良心 …… 而把基督是天主与人之间唯一中保这观念弄模糊了。”初次读起来,我以为自己拿错书,这不是好像基督教批评天主教的语气吗?再看清楚一点,这的确是天主教出版社的书籍。作者又说:“现代天主教会有关玛利亚的教义,一般的趋势是较谨慎和尽量避免夸大 …… 教会当局也显示不大乐意以信理上为玛利亚敬礼的礼仪辩护 …… 天主教当局也没有规定信徒必须崇敬玛利亚,到底教会能否颁布一条没有圣经的教义为信理?”(九十一至九十二页)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跟来自意大利的恩宝德神父讨论圣母问题,他也表示天主教会已无意再强迫会友敬拜圣母。不过,笔者观察到的现象与《合一教理》、恩宝德神父所说的有出入,不少天主教徒仍然崇拜圣母、悬挂圣母像、唸玫瑰经。传统,又岂是一年半载可以改变?

《合一教理》还有触及其他敏感问题,例如教皇无误论,《合一教理》的检讨也十分坦白:“不能错误是无限崇拜教宗,现代天主教徒也难以接受。”(一一八页)除了《合一教理》外,还有不少天主教书籍也开放地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上述的《基督》,在教会历史部份竟然形容第五至第十五世纪是天主教会“全无光彩的黑暗时期”。(七十四页)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分歧仍然很多,我不会天真的以为合一是指日可待。但无论如何,假若双方继续互相攻击,对教会本身内部和对外见证都没有好处,庆幸《合一教理》打开对话之门和勇敢地、坦承地检讨问题,在此希望基督教也可以出版类似《合一教理》的书籍,继续扩阔对话之门。
  
  

一九八三年写于香港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6.天主教与基督教对歌白尼、加里略之态度
(本文从http://seamonkey.ed.asu.edu/~alex/education/essays/religion/helio.html下载,作者是余创豪博士,Chong-ho (Alex) Yu, Ph.D., MCSE, CNE, CCNA, Academic Research Professional/Manager, Educational Data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Farmer 418,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0611。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引言
有不少非基督徒以天主教反对歌白尼、加里略的学说,作为指控基督信仰是盲目、封闭、反科学的证据,不幸地,很多基督新教徒亦加入控方行列,认为这是新教比天主教更可信的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有两个要点,第一,虽然天主教以教权干涉学术是错误,可是当时天主教会并非如一般人想象那么盲目、愚昧,当时天主教曾经以科学方法检验「地球绕太阳」和「太阳绕地球」两套理论,以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觉得后者似乎比前者更有说服力。第二,当时基督新教也反对歌白尼、加里略的学说,,虽然相比天主教的学者,新教领袖所持之理由更缺乏科学证据,但是新教领袖的批评只是片言只字,后来学者以此来渲染新教反科学态度,未免是言过其实。无论如何,天主教与新教领袖皆受到时代局限,而今天非基督徒和新教徒对歌白尼、加里略事件的批判态度,却是


天主教之态度

首先,歌白尼在生时,其「地球绕太阳」学说并没有受到天主教压制,可是,当宗教改革在十六世纪爆发之后,天主教开始对任何可能挑战教会权威的东西十分敏感,于是在脱利剩(Trent基督新教翻译为天特)会议将歌白尼列为禁书,其后支持歌白尼学说的加里略亦受到冲击(Bebber, 1995; Henderson, 1999)。


当时「地球绕太阳」和「太阳绕地球」都有科学证据,而加里略学说的破绽之一,是科学家探测不到「斗转星移」(Stellar Parallax)的现像(Kuhn, 1957; Hempel, 1966)。什么是斗转星移呢?这名堂十分吓人,其实意思很简单。如图一显示,假设星星A和星星B悬浮在太空中,我在地球表面之观察点1仰望星星A和星星B时,它们的距离好象十分接近,如果地球自转,即使我站在原地不动,我将会随着地球移动而去了观察点2,由观察点2看同样两颗星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便会改变,由角度Y比角度X大就可以知道。换言之,如果发现有斗转星移的现像,那么地球转动就可以成立;假若没有斗转星移,地球应该是在固定地方。十六世纪时天文学家泰高.巴希(Tycho Brahe)以当时最精密的仪器,去探测是否有「斗转星移」,可是看来群星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好象没有改变,因此地球转动之说不被接纳(Brooke, 1991)。




Figure 1



问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即使在地球这宇宙微尘的表面移动了几百里,观察几百万里、甚至几千光年以外的星星,当然难以察觉它们的位置和相互距离有什么改变。最早以科学仪器探测到斗转星移的时间,是一八三八年(Sobel, 1999)。现在我们回头看往事,当然可以说加里略是先知。


其实,加里略学说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例如他以海洋的波浪和潮汐涨退来作为地球移动的证据,以一杯水来作为比喻,假若杯子在一个固定位置,杯中水便会纹风不动,当杯子移动时,杯中水就会左起右落(Sobel, 1999)。现在我们都知道,潮汐涨退是由于月球引力,而不是地球自转,如果我们对巴希扣上「愚昧无知」的帽子,那么加里略的错误又应该如何对待呢?


无论如何,当时双方都以有限的仪器、有限的科学知识,作出了最佳的猜测。天主教压制加里略无疑是不对,但至少那时双方的科学证据都受到衡量,著名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孔恩(Thomas Kuhn, 1957)指出:其时歌白尼的「地球绕日」系统是一个失败,一来它不能比旧有的「地球为中心」系统更能准确解释天体现象,二来它并不比「地球为中心」系统简单。这些历史事实向我们显示:当时天主教徒不是盲目地反对科学,相反他们相信科学,无奈却受制于原始的天文学仪器。


基督新教之态度

基督新教反对歌白尼、加里略,却是宗教理由多于科学理由。因为更正教高举「惟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故此更正教对表面上违背圣经的学说十分敏感。例如马丁路德曾经在跟学生讨论时批评说:「人们竟然听从那占星术士〔笔者按:可能指歌白尼〕的说话!……这笨蛋居然企图推翻整个天文科学体系,但是《圣经.约书亚记》第十章十三节告诉我们: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不动,而不是叫地球不动。」(cited in Kuhn, 1957)这就是著名的「桌上谈」(table talk)。


当代研究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权威 David Linberg(1987)为马丁路德辩护,他指出:「桌上谈」发生于一五三九年,而哥白尼在一五四三年才出版主张地球绕日的天文学著作,那所谓「占星术士」是否指哥白尼,未免有商榷余地。况且,马丁路德的言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批评新天文学的言论只在「桌上谈」一处地方出现。


精通德文、对马丁路德著作十分熟悉的Wilhelm Norland(1953)则认为:「占星术士」是针对哥白尼也不足为奇。一五三九年一位熟悉哥白尼学说的年轻教授George Joachim Rheticus,将地球绕日说传播到新教地区,大有可能马丁路德已经风闻哥白尼学说。但Norland又指出:「桌上谈」并不是马丁路德亲身著作,而是他的学生跟老师讨论时的笔记,这些笔记在一五六六年才出版,说话跟出版时间相隔了二十七年。关于马丁路德对地球绕日说的批评,可见于Aurifaber和Lauterbach两个学生的笔记,而两者的记录却有点出入,Aurifaber记录马丁路德出言不逊,责骂哥白尼是「笨蛋」;但Lauterbach记录马丁路德的措词比较温和,马丁路德只是说他相信圣经对于天文学的说法,而地球绕日


史丹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Brad Gregory(2001),精心研究改教运动的历史,他指出马丁路德的言论和著作,显示出他是一位感性的演说家(passionate speaker),很多时候他甚至采用鄙俗的言辞来攻击对方;再者,虽然马丁路德的神学十分前卫,但是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十分保守。基于Gregory以上两点分析,看来马丁路德作为一个感性的演说家,并不是没有可能以激烈的措辞批评哥白尼,甚至说他是笨蛋;因为马丁路德在神学以外的见解很保守,所以有理由相信:马丁路德在天文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地球中心理论。不过,以上无非推论。


无论如何,马丁路德对哥白尼的批评只有几句说话,看来马丁路德并没有对当时的新天文学作出深入研究,更遑论有系统、有根有据的批评,而Brooke(1991)认为马丁路德曾否批评哥白尼是笨蛋,还没有一致定论。可惜,这几句话后来被无数学者(e.g. Silver, 1998)引述来作为新教反科学的证据。其实,马丁路德并不反科学,正如上面所说,他继承了传统的科学思想,以现代化学的眼光来批评古代炼金术,我们当然可以知道炼金术不是严谨科学,但是马丁路德喜欢炼金术,炼金术就是当时的化学(Brooke, 1991)!


马丁路德的追随者梅兰克松﹙Melanchthon﹚亦曾经发表反对歌白尼的言论,他主张要接受「地球为中心」是「神启示的真理」,其圣经支持是《传道书》第一章四至五节:「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他认为这里清楚说明地是永远不动,相反是日头转动。他甚至主张要以极刑去对付「不敬虔」的歌白尼支持者(cited in Kuhn, 1957)。梅兰克松对地球绕日说之所以不能容忍,是因为这种理论打破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换言之,其它星体跟地球一样。梅兰克松反对这种多元世界观(a plurality of worlds),他认为:【创世纪】描述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后第七天休息,跟着没有继续创造其它世界(行星)(Brooke, 1991)。不过,Lindberg(1987)指出:后来梅兰克松渐渐软化先前反哥白尼的立场。


不少有名望的学者都先后指出加尔文排斥歌白尼,加尔文的证据是《诗篇》第九十三篇:「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他严词指责歌白尼支持者:「谁人那么大胆,竟然将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cited in Kuhn, 1957)


然而,这是一桩令人耐人寻味的历史县案。Rosen(1960)和McGrath(1994)分别指出:许多有著名学者,例如哲学家罗素(Russell)、历史学家杜兰(Durant),都引述上面加尔文那番话来作为加尔文派反科学的证据,那些学者的资料来源是Andrew White(1876),可是, White并没有明确指出那段加尔文反对哥白尼的说话,是出自何经何典。翻查所有加尔文的著作,都无法找出White的征引。本文引述三位改教领袖的言论,主要是参考科学哲学家孔恩,孔恩以「典范说」(Paradigm)扬名学术界,他的书籍是二十世纪受学者引用最多的哲学著作,其影响力非同凡响。可是,孔恩讨论加尔文时,其资料来源也无非是Andrew White!


Lindberg和Rosen认为:加尔文并没有对天文学作过系统性研究,天文学在加尔文心中没有地位,加尔文曾经说:「圣灵没有意图教导人天文学。」Rosen认为加尔文甚至可能没有听闻过地球绕日说,Rosen的结论是:加尔文并不是「反哥白尼」(anti-Copernicus),而是「前哥白尼」(pre-Copernicus)。McGrath甚至进而指出:加尔文不但没有反科学,而且他力图摆脱按字面解释圣经,十七世纪英国作家Edward Wright支持哥白尼学说,正是受了加尔文不照字面解经的影响。


Ratner(1961)的看法跟以上三位学者并不一样,第一,他认为当时哥白尼的学说已经广传四方,没有可能加尔文从未听闻过哥白尼理论;第二,虽然Andrew White的征引并不见于加尔文任何著作,但在其它地方加尔文明显地认为地球不会移动。第三,在加尔文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不按照字面解经的例子,但也可以找到照字面解经的例子,例如加尔文解释【约书亚记】叙述太阳停住不动,就是「狭窄的字面解经」(narrow literalism)。第四,加尔文思想的确含有一点儿反科学精神,例如他批评以光学来解释彩虹:「如果任何在哲学上一知半解的人,抱着嘲笑我们单纯信仰的见解,以为多种颜色是阳光在云的另一边折射出来的自然现象,那么我们一定马上承认它,但是我们会嘲笑他的愚蠢:他没有承认上帝是主、是自然的主宰,上帝按着其旨意,采用任何东西去宣扬其荣耀。」(cited in Ratner, 1961)十七世纪英国圣三一学院科学家牛顿,将光线分解为七色光谱,牛顿之科学成就被基督徒引用为宗教与科学并无冲突之证据,但是加尔文批评用光学解释彩虹的说话,却鲜为人知晓。


虽然众说纷纭,令人眼花撩乱,但大致上我们仍然可以归纳出一点共识:马丁路德、加尔文只说过几句反对新天文学的说话,天文学在新教领袖思想中并无重要地位,他们祇是沿袭传统的天文学理论。


如果想要在历史中找寻「宗教盲目反对科学」的证据,学者可以由那时代基督新教的档案中找出例证,但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的著作和言论集汗牛充栋,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是毫不足以为奇,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以偏概全。而且,我在上面分析天主教压制加里略时,考虑其历史条件限制,同样,我们也应该顾及当时基督新教发展的历史背景。当基督新教萌芽时,受天主教极力迫害,纵使新教领袖充满「战斗格」,如马丁路德感性地批评哥白尼是「笨蛋」,这是不难理解的。


总体来说,三位新教领袖都倾向于认为科学不能被置于圣经权威之上,这种倾向跟以圣经权威对抗天主教廷传统大有关系。然而,「唯独圣经」并不等于「字面解经」,宗教改革时代强调的圣经权威,是指圣经释放人心灵的力量,而不是强调所有圣经的字面意思。Brooke (1991)指出:在十六世纪后期,新教学院派(Protestant Scholasticism)抬头,人们对神的话的诠释才开始越来越缺乏弹性。比马丁路德晚一辈的梅兰克松,就是将圣经权威绝对化成一套僵硬的文字(Brooke, 1991)。「唯独圣经」的主张,在人为传统、教条、仪式泛滥的时代,无疑起了一个除障归真的作用,可是「唯独圣经」过了头,便会成为字面主义,甚至后来演变成「凡圣经没有说过的东西就是不对」这僵化逻辑,我希望基督徒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结语

由以上对歌白尼、加里略事件的历史分析,我们应该知道,这事件不能单纯地看作「天主教盲目反对科学」,基督新教亦不能以此支持「新教比天主教优胜」。我们以现代的科学、神学知识回顾四百年前的历史,当然十分容易指出前人很多错误,可是,四百年后,人们又会怎样批判我们呢?


2001.2.15

改写于2003.10.12


--------------------------------------------------------------------------------

参考书目
Bebber, M. V. (1995). What is the lesson that Christians should learn from Galileo?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www.christiananswers.net/q-eden/edn-c007.html


Brooke, J. H. (1991). Science and religion: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gory, B. (2001).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Reformation era Part I. Chantilly, VA: The Teaching Company.


Hempel, C. G. (1966).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nderson, T. H. (1999). What were Galileo's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conflicts with the Church?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www.christiananswers.net/q-eden/galileo.html


Kuhn, T. S. (1957).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planetary astr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ough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ndber, D. (1987). Beyond War and Peace: A Reappraisal of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Christian Faith 39, 140-149.


McGrath, A. E. (1994).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Norlind, W. (1953). Copernicus and Luther: A critical study. Isis, 44, 273-276.


Ratner, J. (1961). Some comments on Rosen’s “Calvin attitude toward Copernicu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2, 382-385.


Rosen, E. (1960). Calvin’s attitude toward Copernicu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1, 431-441.


Sobel, D. (1999). Galileo's daughter: a historical memoir of science, faith, and love. New York : Walker & Co.


Silver, B. (1998). The ascent of 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 A. (1876/1955). 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 New York: G. Braziller.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7. 迟来的道歉
(从http://seamonkey.ed.asu.edu/~alex/education/essays/on_special/apology.html下载此文,作者是余创豪博士,Chong-ho (Alex) Yu, Ph.D., MCSE, CNE, CCNA, Academic Research Professional/Manager, Educational Data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Farmer 418,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0611。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最近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准备发表声明,为由过去到现在天主教会曾经犯下的罪过道歉,包括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对其他基督徒的宗教战争、和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漠视……。

我虽然是基督教徒,但是对教宗的道德勇气却十分佩服,也希望他真诚的道歉,能够为千多年来的历史伤口缝上第一针。年少时,我的想法很不一样,基督教的英文是 Protestant ,直译是“抗议者”,正式的译名是“抗罗宗”,即是对抗罗马天主教的宗派。伽理略案、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都是用来证明天主教不可信的证据,天主教越坏,便显得基督教越好 *。

后来自己年行渐长,我开始发现,对很多未接受基督的人来说,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一样人,伽理略案、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并非有损天主教、有助基督教,而是对两者都有影响,甚至乎涂污基督的形像!当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在北爱尔兰互相火拚时,人家不会去分析那一方较为对,他们只是认为双方都是一丘之貉!

教宗公开悔罪并非首次,在一九九二年,教宗承认当年教会迫害科学家伽理略是一项错误,伽理略案发生在十六世纪,伽理略继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理论,认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太阳并非围绕地球转动,相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可是当时天主教会认为这是违背圣经的思想,强迫他放弃地球绕日说。科学界很早已经证明伽理略是对,天主教在几乎四百年后才为伽理略翻案,未免有点迟,然而,迟翻案总比永不悔改好。

这一次教宗的声明,虽然也是一个迟来的道歉,然而在规模和意义上,这一次比起为伽理略翻案还要大,上次只是为一个案件认错,现今却是为了由古至今的错误道歉;伽理略案代表了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但是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等代表了天主教徒与几乎所有非天主教徒的冲突。

以十字军东征为例,在名义上,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援助受到回教徒威胁的东正教大本营君士但丁堡,及从回教徒手上抢回圣城耶路撒冷。可是,在几次战争中十字军却屠杀犹太教徒,最荒谬的事情,是有一次十字军竟然抢掠君士但丁堡、屠杀东正教徒。由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种下了天主教徒与回教徒、犹太教徒、东正教徒的仇恨。

异端裁判所不但代表了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与其他持不同信仰者的冲突,也代表了天主教里面的矛盾,很多被异端裁判的受害者,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百几年至几百年后,不少“异端”被教廷封为圣人。

这一个迟来的道歉,似乎是天主教向基督教徒、回教徒、犹太教徒、东正教徒、被错判为“异端”的天主教徒……等的忏悔。

可是,那么深刻的历史伤口,要修补也不容易。以色列大拉比刘梅尔(Meir Lau)指出天主教对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态度,实在“令人失望”,在纳粹时代,当时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没有谴责希特拉政权,刘梅尔说:“(这一次声明)没有为过去低调的宣言加上什么新意,当年庇护十二世站在受害者的血上而不发一言,天主教却对此只字不提,那么更正过去的罪恶是没有可能。”

不错,公道需要追讨,正如中国人要求日本人承认南京大屠杀和其他侵华战争的罪行,才可以平息愤怒。但是,现在若望保禄二世并非否认或者隐瞒教会过去的罪恶,而只是承认得不够详细。如果现任教宗真的要谴责庇护十二世,才被犹太教视为真诚道歉,那么教宗可能需要同时谴责几十个过去的教宗,才有可能弥补与科学家、基督教徒、回教徒、犹太教徒、东正教徒、被错判的天主教徒…… 等的缝隙。

唉!难道“用爱心互相包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的理想真的那么遥远?难道“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只是空中楼阁?

2000.3.10

--------------------------------------------------------------------------------

* 一些基督教徒引用天主教对哥白尼、伽里略学说的禁制,去批评天主教的封闭与反科学态度,其实这样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哥白尼在生时并没有受天主教会逼害,天主教对其学说不置可否,最早反对哥白尼学说的人是更正教徒,例如加尔文质疑“凭什么将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马丁路德斥骂哥白尼是“蠢人”,他说在旧约中约书亚曾命令太阳停留在天空中,所以太阳一定是围着地球转动。因为更正教高举“惟独圣经”(Sola Scripture)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故此更正教对表面上违背圣经的学说十分敏感。
  
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8.再思封闭系统
再思封闭系统
余创豪  
年少时,曾经在香港大学基督徒团契的刊物【橄榄】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把封闭系统放进抽水马桶裡」,十多年之后,「封闭系统」这批评仍然不绝于耳。非基督徒批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是反科学的封闭系统,一些基督新教徒则批评天主教是抱残守缺的封闭系统,而在基督新教裡面,一些普世派人士会认为福音派是封闭系统,一些福音派人士则认为基要派是封闭系统。
我并不否认,不同的基督教派有不同性质与程度的封闭问题,可是,有时「封闭系统」会被滥用,彷彿人家意见跟自己不同,就可以大有理由为对方扣上「封闭系统」、「保守固执」等帽子。
除了「绝对」的相对主义者外,任何人都会有底线、立场,只要我通过深入研究、思考,而我的底线立场有充分理由,那麽我的坚持并不算是「封闭系统」。
在这裡我略谈所谓「反科学的封闭系统」。非基督徒常引用的历史例子,就是天主教对歌白尼、伽里略的逼害,和拥护错误的宇宙观。在一些互联网站和报刊文章裡面,我常读到「天主教将歌白尼、伽里略烧死」之类的说话。
事实上,天主教并没有将歌白尼(Copernicus)、伽里略(Galileo)烧死,歌白尼得享天年而逝,伽里略只受到软禁。歌白尼在生时,其学术一直受到天主教廷重视,天主教改良的大贵格利曆法(Gregorian calendar),正是基于歌白尼的天文学研究。歌白尼构思「地球绕日说」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将其理论有系统地写下来,反而是天主教的Schonberg主教,在一五三六年极力鼓励哥白尼将学说出版。歌白尼的地球绕日说出版时,表示以此书献给教宗保禄三世,虽然在编辑过程中,序言加上了「这学说无非是假设」等说话,但是内容没有删改。天主教反对歌白尼学说,是在歌白尼身故七十几年后。
对于伽里略桉,现今的学者如 Norbert Samuelson(宗教学者)、Richard Creath(科学哲学家)、David Lindberg(科学历史学家)等,都已经作出重新评估。第一,当时天主教并非只是盲目地、非理性地单以教条来反对伽里略学说,相反,天主教会向当时顶尖的科学家谘询,那时大部分科学家都赞成地球为宇宙中心,Creath说:「根据当时的科学証据,接受地球为宇宙中心是理性,不接受才是非理性。」第二,伽里略自己对桉件的扩大要负上部分责任,跟对待哥白尼学说一样,起初天主教没有完全禁止伽里略发表其着作,只是要求在作品中强调地球绕日说是一个假设,可是,后来伽里略不但继续推崇地球绕日说,并且在书中侮辱教宗。第二次伽利略受到审讯,焦点不是其着作内容,而是态度问题。
与歌白尼、伽里略事件有密切关係的另一个天主教神话,就是从前天主教相信地球是平坦的,所以教会不鼓励航海探险,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打破了天主教的「谎言」。一九九二年是哥伦布登陆美洲五百周年,荷李活推出了两部关于哥伦布的电影,其中一部重複着「地平说」的神话,在电影中,哥伦布要求出海探险,天主教人士反对,说地球是平坦的,当船舰驶至海洋的尽头时,船隻会堕入深渊。经过电影这强而有力的媒介渲染,这神话已深入人心。笔者读中学时,地理科老师也曾说过同样的故事,但这是否真实历史呢?
当代美国科学家Stephen J. Gould一直宣扬进化论,但作为一个公正的学者,他指出以上神话全无根据,在一八七零年代,美国一位教科书作者为了凸显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在其编撰的教科书中加插了上述哥伦布与天主教人士对地球形状的争论,事实上,当时主要天主教神学家都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按照Stephen J. Gould所说,只有两个次要天主教学者相信地平说,那段所谓争论全属子鸟虚有。不幸地,这神话却不胫而走,后来重複出现在不同教科书中。
以我所知,远在哥伦布之前,奥古斯丁(Augustine)已清楚地指明世界是一个球状体,圣经说神「铺张苍天」(约伯记九章八节),「铺天」好像说天是一个平面,铺一片东西上去不会摺曲,但奥古斯丁提醒我们不要按字面解释,基于希腊哲学知识,奥古斯丁知道实际上天并非一个平面,「铺张苍天」只是修辞。
限于篇幅,现代的例子,我留在其他文章讨论。请恕我说几句冒犯的话:我恐怕先行下了结论,然后以道听途说的方式来搜集「証据」,这是更加反科学精神、更加是封闭系统。
2002.6.23
后记:天文物理学家Jeff Hester反对David Lindberg的看法,他指出伽里略已有足够科学証据推翻太阳环绕地球理论,例如他发现水星有阴晴圆缺,而天主教会确实是基于教条视伽里略为异端,例如伽里略对物质与本质不能分割的看法,与「圣餐变质说」有矛盾。
伽里略桉的複杂性,仍然受到不同学者争论。请读者参考我其他有关伽利略的网上文章:
http://www.creative-wisdom.com/education/essays/religion/helio.shtml
http://www.creative-wisdom.com/education/hps/galileo.shtml
http://www.creative-wisdom.com/education/hps/idealizatio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