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作者: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
一、教义前导
1、生命的意义 2、宗教与生活 3、中国人的宗教观 4、启示的宗教
5、圣经      
一、教义前导 1、生命的意义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卷首语

    生活在这太空时代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讲求效率,一定要快、要迅速。因为许多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故此要分秒必争地活下去。看来,我们这一代的人,愈来愈不知道什么叫做「休闲」,对「辛苦赚来自在吃」这一句话早就忘掉了。不是吗,只要看看许多人光顾快餐店的即食供应,既快又便宜,吃完了好应付下一个节目。可是,话得说回来,也不是每个人都喜爱这种紧张的生活,只是身不由己而已。要生活,有什么办法?于是,许多人都会反问自己一声「所为何事」?虽在百忙中也想找出答案来。就以这些年来,许多生活忙碌的人,愿意到教会研究教义就是个好例子。不过,我们相信尚有许多人仍然有心无力,完全抽不出时间来参与慕道班的。为了成全他们这追求真理的意向,我们尝试推出这套「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使寻求真理者,不必出门便可对天主教教义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他日,如真愿意皈依时,便可作进一步的行动。

    这课程包括两部分,共有六个单元。第一部是教义前导,阐述一些人生问题;第二部是教义内容,包括了五个单元,分别为:一、基督的祖先,二、基督的一生,三、基督徒的家,四、与基督相遇,五、基督徒的诚命。

    每一课内容均以圣经和教会文献为中心,以简易的方法来阐述该课的主题。课本后附有习作,以加深各学员对该课文的认识。故此,每次阅读后的反省和研究,亦是本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容忽略的。

    我们期望这套「即食快餐」,能够填填享用者灵性生命的饥肠,以助他日亲赴美好的佳销美宴。

    教义前导(1)——生命的意义

    生死之谜

    一班老朋友聊天,各自数说着家庭状况。忽然话题来到孩子身上时,其中一人诉苦,说教导现代的孩子真不容易。他说,有一次孩子不听话,便生气地责斥他:「早知你如此难教,我就不生你出来了。」岂料孩子反驳说:「谁叫你生我出来,我又没有要求要来到这世界的。」做爸爸的听了,也着实不知如何回答。

    真的,没有一个人是经其本人同意才生下来的;也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是,每个人都是如此的诞生了,并加入了一个家庭。然后,一天天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最后到年老时,又得准备死去。这个时候,人也许不想死,不过又无法不死,但又无人知道何时会死。无论人是否怕死,或设法逃避死亡也好,人终归要离开这个世界。

    欲望无穷

    人的生命,既不知为何而生,也不知何时死去,就只有短短的数十个寒暑。然而,在这有限的岁月中,人要做的和可做的事情可多着呢。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和理想,循这人生观而来的欲望,却是无穷尽地催迫着人。于是,有人觉得生命短暂,要及时行乐;他们将快乐的标准放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对金钱的渴求,便成了这些人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有人以毕生的时间、金钱,来钻研学问,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拥有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不惜牺牲睡眠,及其他的事情,冀能使自己的心愿早日完成。然而,这些人却永远不会停下来说自己已到达「完满的时刻」。

    有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希望个个人都能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然而,人间的友情,总是无法完满无缺的。

    有人一生奔波劳碌,致力于建设一个正义和平的社会。他们牺牲个人的享受,联结起来,集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理想、真理而奋门。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恶势力总没法消灭。不过,他们从不失望,再接再励地继续坚持这份理想,常常满怀希望。

    人的智慧

    人的智慧愈来愈伟大,可以制造万千种复杂而巧夺天工的仪器,使人遨游太空,甚至成功地移植心脏。人有如此高超、令人难以置信的智慧,却无法解答上面有关生老病死、感情、精神上的问题,更无法一一满全人类千变万化的欲望。

    人自小孩至成人,欲望的渴求总依着不同的年龄和时间而有不同的需要。总之,人追求欲望的心,是不会停下来的;亦因为有此无穷无尽的欲望,在推动人的智慧,于是才有一天比一天进步的社会和科学。

    可惜,这些进步的科学,只能解答生活中可见的物质层面,至于人生命中的许多超现实、超物质的事情,仍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像谜一般的问题,在平日忙碌的生活中,根本很少有时间去想它。然而这并不等于问题的不存在,况且,每当寂静独处之际,或在一般忙碌紧张生活后,停下来喘口气一刻,往往脑里会浮起这些平素不愿意想和面对的人生问题。

    从这事实看来,不难发现,人的内心深处,趋向于一个绝对的价值观。这个希望,常向着一个无限价值的事物,它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也非透过科学、智慧所能求証和解释清楚的。

    为什么?

    孩子们开始读幼儿班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每次见到他们缠着大人求答案,问这问那时,都会见到一幅很美的景象,就是大人们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不厌其烦地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述,学他们的生活实例,试图给予最完美的答案。当孩子们满意地点头,表示明白的时候,他们也发出会心的微笑。

    孩子们问问题时,是从身边四周的事物就地取材的,所以他们见到什么就问什么,全凭直觉,也不怕别人的取笑,要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们说孩子是最具纯的。

    成人的生活「世界」里所接触的事物,比孩子们要多出千百倍。千变万化的世界,加上无止境的欲望,真是数不尽的题材。可是,我们有如孩子般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提出疑问吗?我们有试图从身边事物中找出生命的意义来吗?

    要做责无旁贷、毫不掩饰、如同孩子般纯真地求解答的话,首先我们要有一颗敏锐、醒觉的心,并愿意对生命意义作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是一颗「谦虚」的心,这心要有充分的空间来聆听和接纳别人的意见;最后就是要从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出答案来。我们不知道要到何时何地,才能找到这些最终和绝对价值的答案。因着人心的不同和环境各异,于是在人生的过程中,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那么在抵达终点的时间,也各有不同。

    在以下的课程中,我们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经验,对生命的意义作一反省和探讨,从而找到世界的绝对价值观。希望有助于大家去实现这个对无限价值追求的理想,充实自己的生活,活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内容撮要

     每个人都必会经历死亡,但却不知何时会死?于是,人便把握现有的岁月,或行善、或作乐享受,各式其式的玩意,都在生活中出现。

     人类的智慧虽可以完成许多卓越大事,但却永远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

     人内心无穷尽的求知欲和欲望,可証明人内心深处趋向于一个绝对的价值观。

    反省、讨论

     我个人生命中的「无限价值」是指什么?

     我对「生老病死」的体验和感受如何?

    教义前导(1)——生命的意义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那些最接近你亲身经验的答案)

    (一)基于生命短暂,岁月可贵,在这有生的时日里,我会多花时间于:

    1.追求学问,充实自己。

    2.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上。

    3.努力赚钱,改善生活。

    4.关心家人的需要上。

    5.其他(请列明)

    (二)在我的生活经验中,较容易令我困扰的事是:

    1.情感问题。

    2.自己的工作能力。

    3.家庭问题。

    4.人际关系。

    5.经济问题。

    6.其他(请列明)

    (三)在我的一天生活中,较容易使我沉思反省的时刻是:

    1.清晨外出途中。

    2.晚上睡觉前。

    3.当一些重大事情发生之后。

    4.其他(请列明)

    (四)在我的人生中,较容易使我沉思的问题是:

    1.天灾人祸。

    2.意外伤亡。

    3.社会的黑暗。

    4.感情破裂。

    5.重病、年老、死亡。

    6.其他(请列明)

    乙、简答题

    试写下几点你对本文的感想,或在你读毕本文后所引起的共鸣。

    您对本课如有疑难,欢迎来信讨论。

    完成上述习作后,请寄交:香港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收,您将获得新的课程。
一、教义前导 2、宗教与生活
    教义前导(2)——宗教与生活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生命有什么意义?」或「生命是荒谬的吗?」每次当人问这类话的时候,其实人是在寻找有关「神」的问题。回答有关「神」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

    现实生活中的宗教现象

    源于内——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许从未想到神的问题,但是,当遇上了问题、身陷苦恼无法解决的困境时,内心便会想及神,希望有一个超现实的外在力量来「打救」自己。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现象,就是人对神的一种倾慕和渴求。这种自然的、诉诸心理的自发情操,是深藏于人心深处的,是人心最真切的流露,甚至在那些自以为「无神论者」的心内也会出现的。

    形于外——生活于二十世纪电脑时代的人们,享受着高度的实用科技,和超水准的繁荣生活。信仰宗教早被视为落后、无知的玩意,连早些日子有些人以星期日上教堂为象征时髦生活的特点,也派不上用途了。可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今天的香港人,愈来愈迷信于占卜问卦、看风水等玩意。说是潮流使然,又尽不是,因为如今看风水一事,不只是乡间俚民所信奉,连某某大机构、大集团的公司、写字楼也会请来风水先生指导迷津,甚至有些机构的老板也不少是外国人呢!还有另一实例是,常听闻电影、电视开镜之前,必集合全体职艺员烧香拜神,以求工作顺利,平安大吉。若果其中有人拒绝参拜的,想必会受到怪责,日后如工作上有任何差错意外发生时,这人的心理负担可大了。所以,人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来烧香拜神。当然,在其中亦有许多人是诚心笃信不疑的。

    另一流行的年青人时髦玩意,就是占卜看相,如今更流行一种叫紫微斗数的新式方法,以测知自己的未来运程。纵使有人只是带着「好好玩」的心情前往占卜,但是,对着占卜所带来的内容说法,或多或少必影响到自己做人的目标和处事的方法。这些都是发自心理的必然结果。

    总观以上的这些现象,是由于人本身没有「安全感」的缘故。其实,这是一种宗教现象,是基于人本身对自己有限度的能力,失去安全感,所以外求于其他力量的庇护。

    自古以来,有人类、有社会团体,便有「宗教现象」的出现。例如原始民族的精灵、庶物崇拜,是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将特别喜爱的物件,如兽骨、饰物等,视为降福消灾的灵符。这些现象,显示出人对超现实力量的恐惧,并寄予希望。世界上差不多每个民族、国家,都有神话故事,尽管描述过程及故事发展,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神仙有超于常人的力量,而且都是赏善罚恶,维护公正的。

    宗教是什么?

    当谈到「宗教是什么」时,很直接的马上便想到一些常见的宗教团体,如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现在我们试从这些不同的宗教中,找出它们的共通点,看看宗教是什么?

    首先,这些宗教团体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最初教会内有一些专责管理教内事务的人士,或称之为教长、道长、神职人员等;然后集合众多的信徒来组成一个教会。他们在教会内分工合作,彼此负责。只不过有些宗教团体的组织,较具系统性及严密,有些则较简化。

    其次,每个宗教都有自己一套教义(教理),从而更引申出一些规条,要教徒遵守,作为生活的法典。当信徒愿意皈依加入教会时,通常都会研习教会的教义,并表示愿意遵守,在生活中笃信力行。

    最后,每个宗教团体在信众聚会时,都会用一些「礼仪」来表达他们的宗教信仰,例如基督徒的上教堂守礼拜,参与弥撒,而佛教徒的诵经、拜神等,都是为了对其所信奉者表达的一种敬仰和爱慕的方式。

    宗教的内容

    我们看完各大宗教团体的一些共通点后,究竟宗教所谈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当然,在讨论宗教问题时,我们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是那么的广泛,包罗万有,所以,如从广义来说,宗教的论题真是大之又大。但是,无论它所涉及的事物何等广博,一定离不开两个主体:就是人与超越的存在者。换言之,宗教的内容就是讲论此二者间交往的关系和过程。

    这个所谓「超越的存在者」,在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回教称为「阿拉」;基督教称「上帝」;而天主教则称为「天主」,在一般人来说,这些都是对「神」的称呼。由此可知,宗教的内容,从人的角度来看,所研究的对象是神,所叙述的事迹是人神交往的过程。在这个人神交往的过程中,人透过对「教义」的理解,和对「神」的真诚信赖,逐渐推广其对神的了解、认知,继而发展加深神人间交往的关系。

    不同的宗教

    上文说过,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向人宣示一种超现世的境界,鼓励人着眼追求一个不灭的永恒生命。例如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无我和苦的,而这个苦不在于现实环境造成,而在于「我」的修炼,在于能否修善行,这些就成为生死轮回不息的后果。佛教修炼的最高境界叫「涅槃」,意即解脱。

    印度教亦相信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并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复活,而现在的生活,便成为人转世的准则。

    回教笃信唯一真神「阿拉」,信人死后复活,及末日的审判。人要承认自己的信仰,并行祈祷斋戒来敬拜真主。

    最后,基督教和天主教所信奉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神。

    启示的宗教

    翻开各宗教的史实,追本溯源,其中只有天主教有详实的历史记载。旧约圣经中记载天主首先告诉人祂是「自有者」,而历代的圣祖和先知们,做了这个信仰的传承人。我们从中东的历史资料中,可知道旧约时代的宗教,如何在众多的多神宗教中,保持了独一无二的真神信仰,独树一帜。后来,耶稣基督降生,来到人类当中,亲自告诉人有关这个独一无二的真神的事,和祂与人类的关系。这样,人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真神的面目,这个由「神」亲自向人展现祂自己的行动,我们称为「启示」;换言之,是说这位至高无上的神,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向人指示、披露祂自己的本性,这些超过人思想所能明白的事理,除非神自己给人讲明白,单凭人的理智是无法找到圆满答案的。

    天主教肯定承认自己保存了天主启示的全部真理,而自称为「启示的宗教」。

    面对宗教信仰

    自古以来,宗教信仰的现象,出现于人的社会团体中;纵使人在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脱离这种现象,但人不一定去接受和信奉某一个宗教。于是,在面对宗教信仰这件事上,持不同角度的人便有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科学进步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研究的目标,自然的,宗教早就成为一门科学,也出现无数的宗教家和神学家;不过,这些学者却不一定是信徒。反之,有些竟是宗教的反叛者,是无神主义的门徒。一般来说,他们面对宗教的态度,是将「宗教」视作一门科学、一样事物来研究。他们自己则置身于「人神」之外,做个旁观者,这样,他们自己与「信仰宗教」是扯不上关系的。

    至于另一些诚心要寻求信仰的人,面对信仰的态度又该如何呢?

    首先,要知道「信仰」不是一件东西,当需要时便取来用,说要便可马上到手,像买东西般银货两讫。所谓「人得不得到信仰」,不能说「我相信」便真的马上「相信」了。信仰是一个过程,是要藉着时间和透过生活体验:从学习知识开始,然后消化吸收,慢慢到了时候才成为自己的东西,那时候才可以说:得到了信仰。因此,为一个初与宗教信仰接触的人来说,首先要投入,寻找与神交往的经验,同时生活中要能懂得反省,从经验中去求証。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疑问或觉得矛盾的事情,这时候便应该提出问题来。或许,这是个宝贵的经验,是你个人与神的相会点。不过,在信仰生活中另一最重要的是,要常保持一个谦诚简朴的心,就是要做到对神的信靠,对事物的开放以及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任。

    内容撮要

     生活中可见的宗教现象及行为非常多,最常见的,是人在面对困境,求助于超现实的外力时,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反应,便是人对神的一种倾慕和渴求。

     宗教是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教义和组织,并举行宗教仪式,以示对神的崇拜。

     启示宗教是指神亲自向人类揭示他的奥秘和真面目。天主教是一个启示的宗教。

     信仰不是一件「东西」,不能转交。获得信仰的方法,是要透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神的接触与沟通,假以时日才能得到。

    讨论、反省

     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同宗教,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

     试就现今社会上的一些宗教行为(如占卜、祈祷、崇拜等),讨论其对生活影响的优劣。

     试说出你对宗教的观感。

    教义前导(2)——宗教与生活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各宗教的三大共通点,是有自己的 , 和 。

    (二)宗教所谈论和研究的内容,不外是关于 的交往和关系。

    (三)天主教自称为启示的宗教,旧约中记载:天主告诉人祂是 ,而历代的 做了这个信仰的传承人。后来, 来到人类中,亲自告诉人有关的事。

    乙、简答题

    生活中可否体验到神的存在?为什么?

    您对本课如有疑难,欢迎来信讨论。

    完成上述习作后,请寄交:香港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收,您将获得新的课程。
一、教义前导 3、中国人的宗教观
    教义前导(3)——中国人的宗教观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上一课课文中,我们看到今日社会一般人的「宗教现象」,是透过占卜、问卦、求神拜佛等宗教行为显示出来;这一课我们将循中国传统思想及生活,探求一下先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上,当谈及基督教时,国人都多认为这是洋教,而将彿教视为传统的宗教、地道的产品。另外,尚有儒教和道教,今天不大被人注目,但它们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故此,本课试就儒、道、佛三教去探讨它们对国人信仰的影响。

    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

    每一个民族、社会,自古都有崇拜、祭祀的宗教行为,我国民族亦不例外,从有「史」记载以来,便可见到这种宗教现象。最早记载下来的宗教史料,可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从甲骨文内容显示出来的「卜辞」,就是一种宗教的行为。然后,从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在商代对于「天」和「帝」的崇拜,这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宗教信仰。他们将神鬼的世界分为天神(上帝)、地祇(社稷)和人鬼(先祖)三部分,认为上帝能支配人间政事及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上帝是极其情绪化的,会视情绪而降祸福。从出土的卜辞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们信仰的中心为:

    (1)承认神鬼是存在的,人死后便进入鬼的世界;人鬼间是有关系,所以常用人的世界来推知鬼的世界。

    (2)人格化的神鬼,神鬼亦有意志、情感。他们有「希望人做什么」的思想,为人来说,这便成了「命令」,由此便产生了「天命不可违」的观念。

    (3)由于既有「天命」,人的祸福就在于是否违命,因此,上天监临四方,具有支配力和主宰权。

    故此,我们可以说「天」是至上神,因此产生敬天、祭天和守天命的行为。

    儒道佛的宗教思想

    上文曾提及我国的儒、道、佛三大宗教向被认同为我们自己的宗教,且相传下来也有好一段日子,其间虽然盛衰不一,但却都有他的渊源,他们的教义也演绎了我国的部分哲理,现在让我们作一个概括的探讨。

    儒家的宗教信仰

    说起儒家,大家都会想起孔孟两位圣者。事实,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经存在,孔子只是继承前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思想,将它发扬光大而已。在此,我们更不难明白,为什么儒家被尊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宗教信仰即殷商的「天」观,以天为至上的神明,天是赏善罚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永远长存的。在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另一点,是对祖先虽死犹生的信仰。儒家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并不产生很大的关系,因为儒家的人生观是一种现世的人生观,是日常生活之道,一种实践的伦理而不谈身后的生死问题的。所以,在孔子的学说中不讲宗教,其下的宋明理学也不谈宗教信仰之事。

    由此,可以见出,在中国的正统思想中虽有宗教的事实,甚至有人格化的上帝或天,和神鬼的观念,却未刻意的去研究,使「天道」成为一个宗教定义上的神;同时,也没有将求神意识化为祈祷的行为,而将重点落于人「如何」去体现天道上,视人生为一个成德的过程,最终是成为圣贤,这是一种以人体应天道而成圣的过程。体应天道的方法是尽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因此,人性问题成为儒家的中心,所以,在其内没有以神为中心的教义。因此,儒家不被列为宗教信仰。

    佛教的宗教信仰

    一般来说,今天民间信仰中所信奉的、拜祭的神明,间接上是渊源于佛教,最少,也是受其影响而成的。现时,许多人都以为佛教是我们自己土产的宗教信仰。事实上,佛教是在东汉(公元六十七年)自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了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传遍了中国。佛教之所以传遍中国,不在于佛经的内容,因为真正看懂佛经的人不多;主要的是它补偿了儒家思想中所欠缺的一面。上文已说过儒家不注重人身后的生死问题。但是,生死问题是人必经之路,是个切身的问题。佛教以因缘论而讲轮回,轮回而讲地狱,由地狱而讲超渡。可以说,提出了一个有系统的身后信仰。这种信仰刚好弥补了儒家的欠缺。因是之故,受到广大民间的接受和信奉。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都守儒家伦理,但对于已亡的先人,则加入佛教的宗教活动。

    佛教的宗教信仰很复杂,宗派奇多。教义中所信奉的不是一个「神」,而是主张人的修身,谓透过今世的人生修炼成佛,成了佛的便能达到一个常乐清净的境界。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除了轮回之说外,还有拜佛、拜菩萨,菩萨是佛教的得道人。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便是人所最敬拜的对象。

    道教的宗教信仰

    有些人以为「道教」是出自道家的学说,事实上,道教的信仰很复杂,其原始由汉末张道陵开始。到唐朝皇帝因奉老子为祖,而使道教正式成立。

    道教所信奉的人有三皇、五帝,有老子、有仙人,有长生不死之术,有灵符治病和捉鬼等等。然而,其中以长生不死为道教信仰的中心,也是较有系统的学说。道教中取自老庄思想的清静无为和心斋、坐忘,成为中国士大夫对道教起景仰的唯一论点。而道士们游山玩水、饮酒下棋的生活方式,也是士大夫们所喜爱的。一般民间所信奉的道教,却是因为他们的消灾散祸、捉鬼治病等把戏。

    老庄、孔孟的思想

    读完了三大宗教的概要,知道儒、道二教均取用了中国哲人的部分思想而形成儒教和道教。但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对「神」的观念又如何呢?翻开中国哲学史,虽然诸子的论着中从未正面讨论神的事情,但从其教诲、言论中均意味着宇宙间有一个超然的力量,影响着宇宙和人的内心世界。

     老庄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25章)。

    老子以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原理和来源,他称这先天地而存在的物体为「道」。其后,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在万物中,在蝼蚁中,甚至在屎溺中。从这一点更可推知这无所不在的道更在人心内,因为庄子主张寻求「道」的方法是静心,要人从忘我的境界悟道。所以老庄的哲学是:指出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就是「道」;而这道既存在宇宙之间,作为宇宙的根源,也存在于人心之内,作为人的根本,所以庄子又称这道为「大本大宗」(天道篇)。

     孔孟讲「仁」

    孔子论道,大抵是以「仁」为主:「富与责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

    仁是人的根本,是做人处事的原则,一切行为和判断的动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又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教人「尽心以知天性,知性而知天」,然后更进一步「存心养性以事天」o孟子先点出人的根本是「善」,也即是孔子所说的「仁」。如果人能按着自己的本心行事待人,他就能由他的善行追溯到他自己的本性,而这本性也就是天的本性,于是可知人和天的本性都是「善」o总括来说,是从人的善行来体验人的根源是善,天的根源也是善。

    中国宗教信仰实况

    总观,中国人生活上有宗教行为的色彩,但心目中却没有一个特定的宗教及所信仰的神明,在平素生活中以伦理为生活准绳;但在某些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便求助于外力,会投靠于一个超现实的力量。今天我们见到各大宗教信仰,能够被中国人接纳,自由发展,蔚成各派的现象,就可知道,中国人是抱着开放的精神来接纳宗教。今日,我们所见到的一般民间信仰,即保持着这种开放的宗教色彩。

    内容撮要

     有关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史料可远溯至殷商时代。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知当代已经有占卜一回事,综合其所得资料,知时人对鬼神的观念不外是:承认神鬼的存在,人格化的神鬼,以及天命不可违。

     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兴起已有一段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其生死轮回之说,最为民间接受。儒道二教均取国人的部分哲理为其信仰的中心,因此,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

     老庄、孔孟的思想言论中虽未有直接讨论神的事情,但从其学说中,可推知他们均主张宇宙和人内心世界存有一种超然的力量。

    讨论

     你对「天命不可违」的看法如何?

     探讨一下今日香港人对宗教的看法。又一般人对基督信仰所持的态度为何?

    教义前导(3)——中国人的宗教观习作

    甲、填完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中国传统宗教现象中显示,商代人将神鬼世界分为 、 和 三类。

    (二)儒家思想虽有「上帝」、「天」的神鬼观念,但从未将它 ,使「天道」成为一个 ;也未有将求神意识化为 。

    (三)佛教自印度传入后,能普及广传于民间,原因是它补偿了 中所欠缺的一面;它的生死轮回说法给人提出了一个 的 。

    (四)老庄思想中所说的 ,就是 的根源,既存在宇宙中,也存于 。

    乙、简答题

    请简述你对本文的感想。

    您对本课如有疑难,欢迎来信讨论。

    完成上述习作后,请寄交:香港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收,您将获得新的课程。
一、教义前导 4、启示的宗教
    教义前导(4)——启示的宗教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宗教与生活」的课文中,我们谈过一点点有关「启示宗教」的问题。现在为使我们对整个天主教的信仰,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课我们将集中研究有关「启示宗教」的问题。

    启示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字义上看看这个词的组成意义。「启」即打开,「示」即显露,引申为使原有遮蔽隐藏见不到的事物,除去障碍,显露其真正面目。在宗教上,当说「启示」时,是指天上神明以自己的旨意和智慧,自上而下指教提点人类,使他们理解、领悟一些超智慧所能理解的事情。

    天主教自称为「启示的宗教」,意指教会本身是建立在天主教的真理上。就是说,她所拥有的教义,全部是来自天主的启示。这点可以从历史上追溯,便能找到这启示的源头来。现今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当中有些根本不乞援于启示。他们的立教者是一位传说中或神话中的人物;有些则是一些伟人。

    为何要有启示?

    因为天主是神,神的本性超越了人的思想和言语何止千万倍。以人有限的智慧,一定无法了解神的事物,也不知道如何与神来往。这就好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面对一个幼稚园的学生,如果要他向这个小孩子解释他的工作和发明时,这位科学家一定要降低他的程度,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交谈。这样,或许可以使孩子略为明白自己的工作;如此看来,更何况是神人间的交往沟通呢!

    人的理智和生活经验,虽可推知「天主的存在」,但却无法完全明白到这位至上神明是谁?祂与人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触、认识祂。关于这一切,如果天主不告诉人,人是很难明白的。自古以来,天主有没有透过方法来与人交往呢?在天主教的信仰中,保存了这「启示」的全部内容,只要人愿意在信仰中去探索,便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天主、体验到祂的存在。

    启示的方法

    一直以来,天主透过许多方法,将自己启示给人类。祂的方法是超越时空的;祂在人类历史中所提供的讯息,历久弥新的在生活中重演,使在不同环境、时代中的人,都能得到启示的内容。事实上,现今天主仍然不停地将自己启示给人类。通常祂所用的方法,是在大自然中和人生活有关的事件里启示了自己。

    (一)在大自然中——当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谐的时候,我们便会想到这位大自然的主宰;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灾难性的残暴打击时,我们又会投奔于这位大自然的主宰,求祂的庇护。这不同的遭遇,会引发我们去思虑、反省天主的事情。

    (二)在个人生活经验中——人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时,因不同的遭遇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间接上影响到对「神」的形象。例如一个在极严厉家法管教下成长的孩子,对是非赏罚的事情极其敏感。在此情况下,他较容易接受天主是一个严厉的判官的形象。日后,当他长大,开始经验到爱的温暖和滋润时,如果有人向他解释天主爱人而非审判人的。这时候,他会较易于明白和接纳天主是爱的道理。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是在不断地提供着与天主接触的机会。时至今日,天主都在不断地给我们启示祂自己;祂的启示仍然进行着。不过人要有「眼」才可以看得见祂。常听一些人说:「为什么天主不给我显示祂自己呢?」天主不是不给他显示,只是这些像瞎子、聋子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不过,对于天主启示的事实和内容,我们人只能凭信仰自由地予以接受。若没有信仰作官能,我们是无法接受启示的内容;因为天主所启示的都是些非知识可理解的信理,人的接受与否,全在于「信仰」二字。这正如一封爱情的信,如果没有一颗含有爱情的心来接受,那封信只是一张白纸黑字的废纸而已,达不到爱情信本身完整的意义。为能接受天主所启示的真理,人要以理智和意志信赖全能的天主;天主自然会启发我们的理智,感动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启示。

    启示的内容

    天主启示的内容虽然包罗万有,不可胜数,但若一言以蔽之,则可用一个「爱」字来表达。首先,天主启示祂自己给人类,原因是由于爱:祂自己就是爱的记号。因为爱,使祂做了我们人类的一份子,将自己的爱与人分享。然后,祂一直保护照顾人类,使他们生活在祂爱的计划中。其间,人类虽然多次背叛祂、离开祂,但天主一直没有弃舍不顾,仍然以爱相助。而这个以「爱」来维系的天人交往,自始至终,都是天主主动地和人打交道,可惜人不一定愿意接受。

    这份爱曾经经历了千万年的岁月,在千万人当中实践显示出来;现在仍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所以,天主教会有责任保存这份启示的真理,将它传给万民,使人能接受它;至于那些获得了真理,体验到这份爱的人,也有责任将它保存、发扬并传递给其他的人。

    保存了启示的圣经

    我们说过,天主在千万年前已将自己启示给人类,为了保存这些启示内容的真确性,天主曾在古代的以色列人民和耶稣的门徒中,唤起了一些人,将启示的重要事实,录之于书。这部书就是我们的「圣经」。

    圣经中所记录的是昔日天主与以色列人民所订立的盟约,和耶稣为全人类所订立的新约,故圣经又称为「新旧约全书」。

    天主教信仰内的全部教义,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关于圣经这本书的资料,在下一课中我们会作较详细的讨论。

    内容撮要

     天主教的全部信仰建立在天主启示的真理上。天主是神,神的本性远超于人的思想和言语之上,单凭人的智慧、无法领悟天主的事,故此天主亲自将自己显示给人类。

     天主启示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藉着大自然美好的或灾祸的变化,可引发人对祂的思虑和反省;此外,人在个别的日常生活遭遇中,亦能发现天主的存在。

     天主启示的内容均与「爱」有关:就是天主对人类的爱,以及人类该如何回应这爱。这些事都记载在圣经里。

    分享、反省

     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找出一些能够使自己接触、认识天主的事例。

     试举出大自然如何使我们接近天主的例子来。

    教义前导(4)——启示的宗教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在宗教上,当说「启示」时,是指 以自己的 ,自上而下指点人类,使他们理解、领悟一些 的事情。

    (二)天主将自己启示给人类的方法是 的;并历久弥新的不断在 重演。

    (三)有责任保存这些启示的真理,然而那些已认识、接受了这真理的人,也 并 。

    乙、简答题

    简述一下你对「圣经」这书的认识。

    您对本课如有疑难,欢迎来信讨论。

    完成上述习作后,请寄交:香港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收,您将获得新的课程。
一、教义前导 5、圣经
    教义前导(5)——圣经

    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

    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上文我们谈到天主教是一个「启示的宗教」;也说过「圣经」记述了启示的内容。换言之,天主教的信仰基础都在圣经内。

    谈及「圣经」这部书,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在一八零零年已有七十二种语言译本,到今天相信已有超过二百五十三种的全部圣经翻译本;而新约翻译本则有三百五十一种;此外,尚有许多不同语言的圣经重要部分翻译,总数不下一千五百多种。

    「圣经」一词,在中文上有「天下之大经」的意思,所谓于事无不通之谓「圣」。「经」字本是织布用的纵线,横线称「纬」,经纬二字的引申义指事物的重要部分或基础。故我国人将一些重要的典籍称为「经」,如六经中的易、诗、书、礼、乐和春秋便是。当时人认为这些书是我们做人处世的根本大道,是生活中应遵从的典范。圣经的另一名称为新约和旧约。「约」是指人神间的「盟约」;至论有称新约为「福音」的,是指这是人类的喜讯,带给人的一个好消息。

    圣经的内容

    圣经的内容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四十六卷,新约二十七卷,合共七十三卷。

    所谓旧约,是指天主与以色列民族立约的记录。「约」是指「盟约」——即以爱情与忠诚立的盟约。整个旧约记录的中心是:天主是以色列民族唯一无二的天主,而以色列民则是天主的选民。

    新约是耶稣与全人类立约的记录。这个爱情的盟约,是新而永久的;是由耶稣为全人类所流的血(以祂的苦难死亡)而立的新盟约。耶稣基督是新约和旧约的分界点;凡在耶稣基督降生以前所写成的圣经,我们称之为「旧约」;在耶稣基督降生以后所写成的,则称为「新约」。圣经内容分类:

    旧约中包括梅瑟五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梅瑟五书是梅瑟给选民所宣布的法律,共分为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五部。历史书是继梅瑟五书后以民的历史事迹。先知书是天主透过祂的代言人——先知,来提醒及督导百姓好好地去生活。训诲文学的内容,教人寻求智慧,暸解智慧,行善避恶。

    新约中包括了四福音,宗徒大事录,书信和默示录。四福音记载耶稣生平的事迹。宗徒大事录记述耶稣死后,初期教会宗徒们的生活。书信是宗徒们写给各地教友的公函。默示录是一部先知性的作品,作者藉神视把启示用书写的方式传授给人。

    圣经的成书过程

    圣经的成书过程不是由一人执笔写出来的。无论旧约或新约,都是先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口传时期,然后才记录成书。

    旧约中的族长,如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均生活于公元前十八到十七世纪,他们度着一种半游牧式的生活。虽然那时候已经有文字和羊皮纸,但是书写技巧仍是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故事大半是藉着口传的方式传递下来。从口传至成书,其间经过初步写作、修改和编辑等阶段,为时超过一千余年,才写成旧约全书。

    至论新约中福音的成书,最初也是藉口传的方法。我们知道,耶稣自己没有写下一言半语。他传教时,常常凭口头宣讲,并辅以生活行动,福音中也记述了不少他所行的奇迹。在他传教峙,他收了十二个宗徒,这些人一直跟随着他,和他生活在一起。以后,这些人便成为耶稣生活的宣讲者和见証人,他们到处向人传述耶稣的事迹。由目击者去传述耶稣的福音,是最理想不过的事;可是,这些人年纪愈来愈大,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宣讲事迹一事便无法继续。当时便有人想到将耶稣事迹笔录下来,把口传的资料搜集一起,并加以整理,并有系统的编成福音。

    圣经的作者

    「用文字保存并陈示在圣经中天主的启示的事物,是藉着圣神的默启写的在完成圣经的工作中,天主拣选了人,使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及力量,以致于天主在他们内,并藉他们工作,他们就像真正的作者,书传仅仅天主所愿意的一切。」(启示宪章)

    从上述一段教会文宪的引文中,可见到天主教会视圣经为一本不寻常的书籍,因为它是在天主圣神的默感下写成的。所以,圣经有两个作者,一是天主,另一是人。天主是全部圣经的作者;同时,人也是全部圣经的作者,并非一半一半。原来在每位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天主的能力进入作者身上,启发他,推动他,使他写出天主要表达的救恩真理。可是,不要以为天主圣神进入作者身上,便破坏了他的自然本性,他只是被动的工具。若是如此,人便不能称为真正作者,只可称为「记录员」。

    教会的信仰,曾不断地肯定天主和人都是真正的作者。换言之,天主圣神并不改变或破坏人身上原有的条件;如果作者本身文学修养有素,则他写出来的东西,亦显得文词绮丽,思想畅达;倘若作者的知识水平较低,写出来的书,自然也显得平淡无奇。如此看来,因圣经作者的教育程度、天赋资质、社会背景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也形成圣经的着作有不同的风格、笔法和体裁。

    圣经的真理

    天主是全部圣经的真正作者,所以全部圣经是不能错的,但是这种「不能错」是什么意思呢?「不能错」并非指字面上的不能错,而是指「救恩真理的不能错」,以及「历史的不能错」。在圣经中,我们见到天主进入人类历史中,向人启示祂的爱和救人的意愿;所以,在旧约中,我们见到天主对以色列人的爱和照顾,并与他们立盟约;在新约中,我们见到耶稣亲临世界,以他的苦难、死亡,来显示天主的爱,并与全人类订立新盟约。在上述的这些事情上,圣经的启示是不能错的。

    至于历史的不能错,救恩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救恩是透过人类的历史事迹来完成。即是说,天主利用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成就祂的救恩计划。故此,在圣经中所记述的事迹,都是历史曾发生的事实,这件事的报导,是不能错的;可是,对于事件过程中的细节描写,则不必一定无误,因为圣经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无意详细记录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它主要是讲述天主在这事件中拯救人类的问题,和救恩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圣经是不能错的。

    圣经与生活

    圣经是整个教会的信仰根基,要认识这个宗教信仰,便要从圣经着手。透过圣经,天主不停的在与人交谈,表达祂对人的意愿。圣经中的事迹,看似是过去的旧事,但内里却满含了天主在此时此地要向人说的话,这些话是不会过去的。此外,圣经使我们更认识基督,他的言行都是在圣经内,如果要追随基督,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圣经。

    读经的态度:

    (1)圣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不能以一般求学问,求实証的心态去阅读;它是一本由圣神默感而成的书,人要领悟个中的真理,需要在上主的光照下诚心寻找,才能得到。

    (2)读经时不能执着文字,以词害意,也不能断章取义,应顾及上下文;并应从全部圣经的启示去了解其意义。

    (3)圣经的真理在其讯息,而不在其故事本身。例如创世纪中有关天主创造万物的事,主要告诉人「天主是万物的主宰」,而非创造故事中的描写。

    (4)最后,我们必须要透过圣经的文字,去体会引发此文字的精神,再将此精神融会贯通,实践于今日的生活中,这点是最重要的。

    内容撮要

     圣经内容包括旧约四十六卷,新约廿七卷,合共为七十三卷。整部圣经的中心思想是关于天主与以色列民族立约,以及耶稣与全人类立约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我们见到天主对人类的爱是如何的伟大

     旧约包括了梅瑟五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

     新约包括了四福音,宗徒大事录,书信和默示录。

     圣经成书过程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口传时期,并且在圣神的默感下,由许多人写成的,为时共费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才完成整本圣经。

     圣经的作者是天主和人。每一部书都是圣神默感推动人,使他写出天主要表达的真理来,所以,圣经内所载的救恩事迹是不能错的。

    生活实践

    每天抽出十五分钟来阅读圣经(可从福音开始)。

    教义前导(5)——圣经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圣经共有 卷,其中旧约有 卷,新约有 卷。

    (二)圣经的作者是 。天主拣选了某些人,默启他们,使他们仅仅写下 的一切。

    (三)读经时该注意的事:(1) ,以词害意;(2) ,应顾及 ,并应从全部圣经的启示去了解意义。

    乙、简答题

    (一) 你如何给亲友介绍「圣经」这部书。

    (二) 写下一段你最喜爱的圣经,并略述喜爱它的原因。

    您对本课如有疑难,欢迎来信讨论。

    完成上述习作后,请寄交:香港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义函授课程」收,您将获得新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