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摩西时期
第一节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
  
  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共历三十一个王朝的统治。古王国时期始于公元前三千年,亦称为金字塔时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与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于此时期。中王国时期始于公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续约六百年。新王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1580年,亦称帝国时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这三位强有力的法老进行统治。
  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00~1580)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统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断”(Hyksos)一词,埃及语意为“外来的统治者”,喜克索斯人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包括以闪族人为主和其它复杂种族成份的人。这一大股人从公元前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由埃及东北部侵入尼罗河流域,占领埃及北部并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统治势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喜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年间,统治的控制范围几达全部埃及,是为极盛时期。《创世记》记述约瑟在埃及法老宫中为相,主持储粮备荒的工作,有人认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的时候,那时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约瑟基本上同属亚洲的闪族人种,擢用约瑟为相,赋予他最高权力是易于理解的。
  公元前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统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领导埃及人造行驱逐喜克索斯统治者的战争,公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击到巴勒斯坦南部,从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统治宣告结束。从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进入帝国时期,即新王国时期。
  
  第二节 摩西的出身和工作
  
  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壮大之后,在经济上与埃及人的利益发生矛盾。由于政治、经济与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统治者逐渐采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发展,矛盾日益加深。《出埃及记》第2章记说:在这个民族利未支派中诞生了一个后来成为民族解放领袖的摩西。“摩西”名字的含义是“拉出来”,说的是婴儿摩西是从置于河边芦苇丛中的箱子里被埃及法老女儿发现并收养下来的,因这婴孩是“从水里拉出来”,所以起名为“摩西”(《出埃及记》2:10)。摩西在埃及宫庭中长大,并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为希伯来人,他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难犹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负了领导这个受奴役的民族脱离埃及的神圣责任。《出埃及记》第3章至14章记述摩西和兄弟亚伦带领群众与埃及法老进行反复不懈的斗争。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经受长期的奴役与迫害,迫害最甚的时期被认为是埃及新王国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公元前1292~1225)当政的年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时期颇长,在位时动用民力大兴土木,在尼罗河三角洲建设皇城,在卡纳克(Karnak)大殿建宏伟的圆柱大厅,在孟菲斯(Memphis)树立巨大雕象与纪念碑等。拉美西斯兴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记》1章中所记的积货城比东与兰塞(Raamses),“兰塞”一名实际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记》2:23记“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叹息哀求……”很符合这位强迫劳役大兴建筑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继位,这时他也是一个年迈老人,国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属地不断发生起义。公元前1223年,他还一度出兵镇压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乱。在他只维持十年的统治期间,他努力要稳定动摇的帝国局势,但是已经力不从心,这时出现了被压迫的以色列人争取脱离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时机,摩西和亚伦就在这大好的时机中,经过艰巨的斗争而率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离埃及。
  如果摩西、亚伦面对面的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一般认为出埃及的年代是在这位法老统治的中期,即相当于公元前1220年。正当这个年代里,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兰塞起行,向巴勒斯坦进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线,按照地理位置,从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线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据说当时这条路线虽短,但沿线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过,所以出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宁可绕道南行,沿现在的西奈半岛南下。以色列人在进入圣经所记的西奈半岛之前曾渡过红海,《出埃及记》第14章记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后,全部被淹死于海中。《出埃及记》中的“红海”一词,希伯来文读作Yam Suph,直译为“芦苇海”(sea of reeds),由于《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将Yam Suph译为“红海”,于是被沿用了下来(马丁路德重译的德文圣经,改译为“芦苇海”)。今日地理上的红海全长达1932公里,最宽处402公里,最窄处209公里,而红海北端,从西奈半岛南端处分为两汉,东为亚喀巴湾(长145公里,宽24公里)西为苏伊士湾(长200公里,宽29公里)。原来“芦苇海”指的地段即红海西北段的苏伊士湾以北的湖海地区。今日的芦苇海地区,地理上可能已有变化,并且在公元1869年开凿、修通了著名的苏伊士运河,所以已无法寻索当年渡海之处。以色列人渡海后进入今日的西奈半岛,《出埃及记》上记载有经过的各站路程,从名称上看今日亦已无法确定其精确的地点。
  
  二、摩西在西乃山传十诫
  《出埃及记》后半部(第19~40章)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在西乃半岛上的经历,重要的事件是摩西在西乃山传律法,作为律法核心的十条诫(Decalogue)首次在《出埃及记》第20章中出现。这十条诫的中心内容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雕刻偶象;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 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别人的一切。这十条诫命在《申命记》第五章再次复述,除若干解释的词句略有区别外,内容相同。
  此后,以色列人由西乃旷野北移到巴兰旷野(《民数记》10:11~13),继又移驻寻的旷野(《民数记》20:14~21),靠近迦南南部。但由于以东人的阻拦,不能顺利北进(《民数记》20:14~21),所以转向东面,然后北进通过摩押地,击败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最后抵达约但河东,与耶利哥隔河相望,准备进入迪南(《民数记》21:21~35)。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约但河东岸为止,他受命选立约书亚做他的接班人,来继承他进占迦南全地的未竟事业(《民数记》27:15~23)。摩西从摩押地登约但河东的尼波山,眺望了迦南全地,“眼睛看见了,却不得过到那里去”,于是摩西死在摩押地(《申命记》34:4~5)。
  
  第三节 约书亚与迦南的征服
  
  约书亚属以法莲支派,他曾是摩西选派窥探迦南的十二侦察员之一(《民数记》13:l~15)。摩西死后,约书亚担负起领导以色列人渡约但河进占迦南的重大使命。以色列人渡过约但河后,首当其冲的是耶利哥要塞。耶利哥是一坚固的设防城邑,战略地位很重要,它掌握着进入西部约但高地的门户。从耶利哥城分出三支要道:西北一条进入中巴勒斯坦;正西偏南一条通至耶路撒冷,南路则引向犹太高原地区,所以耶利哥城是打开全迦南的钥匙,它的占领标志逐步控制整个迦南的首要步骤。《约书亚记》第2~4章和第6章详细记述以色列人渡约但河和胜利占领耶利哥城的经过。
  耶利哥城占领之后,以色列人遭到一次挫折后,终于又取得攻占伯特利东边的艾城的重大胜利。之后,约书亚在迦南中部的示剑召开群众大会,庆祝取得进占全迦南的初步胜利(《约书亚记》8:30~35)。
  示剑地耶路撒冷以北65公里,南靠基利心山,北倚以巴路山,在耶路撒冷建都前,是以色列人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示剑南面的示罗,则为宗教的中心,从约书亚到撒母耳先知时代,以色列人的约柜和会幕就安设于示罗。
  以色列人占领艾城,北至示罗、示剑等地,说明最早控制的是巴勒斯坦的中部地区。接着约书亚领导以色列人击败迦南南部地区的五王(《约书亚记》10:1~27),完成南部地区的占领。最后在米伦湖一役中击败夏琐王,完成了北部地区的占领(《约书亚记》第11章)。
  约书亚完成对迦南全地的占领之后,在他的主持下,进行十二个支派的分地事业。十二支派中利未支派不分土地,约瑟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作为两个独立支派参加分配。土地段落分配的大致情况是: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派早在渡过约但河以前,已预定河东之地为业,即约但河东从南到北分别划归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派。其它九个半支派则分配约但河西岸的土地,由南到北的顺序分别为西缅、犹大、便雅悯(东半)、但(西半)、以法莲、玛拿西、以萨迦、西布伦、拿弗他利(东半)、亚设(西半)。
  约书亚的工作完成后,居住于故乡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城(位于示剑西南、示罗西北)。约在分配土地之后十二年左右,约书亚体衰老迈,最后一次在示剑召集以色列的族长、长老、审判官和官长们立下他的遗命,并与众百姓立约要永远事奉耶和华,“要分外谨慎,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约书亚死时年110岁(《约书亚记》23~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