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1992-93年) 编写《创世论》神学教材的背后
作者:汤汉 Tong, John

当我从罗马毕业返回香港教学后,我曾给我的导师写信,告诉他我将要在香港修院教授的第一项神学科目是「教会学」。他回信敦促我,不但要教导学生瞭解教会,还要热爱教会。因此,两年前,当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校董会成立「神学教材编写委员会」,及分派我负责编写《创世论》时,我再次记起我的导师那番话,并立定宗旨,希望编写这样一本《创世论》,不但使读念它的人瞭解创造主,还要热爱创造主;不但瞭解生命,也热爱生命。

天主教有关创世的教义中文书籍,近二十多年已出版了数册,比如:奥脱着《天主教信理神学》上册;薛迈思着《信理神学》卷二;谷寒松着《神学中的人学》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科书,但由于作者都是西方人,表达方面比较偏重西方思维,未合乎中国人口味,因此,我觉得有重新编写的必要。我编写本书时,希望能突出下列三个特点:

1. 文化中有信仰,信仰中有文化

世上所有人都蒙召信仰天主,我中华文化亦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过程中,透过古老神话,为天主创世的圆满启示铺路。本书引用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独力造人等中国神话,生动地反映出神、人、世界之间的美妙密切关系。本书亦扼要地点出这些神话后来演变出儒家和道家的宇宙观。由于道家老子的自然之道艰深玄妙,不易知,不易为,故此至东汉末年,张角的地下革命运动,以老子化身为大贤良师作为号召,而公元六一七年在隋朝出现的《老子变化经》,更进而把老子神圣化,形容他是化身降世救主,正好反映出默西亚意识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可见我中华文化中实有信仰因素。

本书根据圣经学家的阐释指出,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二章第四节a是一首圣咏,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它是一班以色列司祭神学家作的。他们先被掳去巴比伦,后被释返回以色列;由于在巴比伦看到波斯帝国的伟大,百花齐放,因而产生豁达开朗的胸襟,写出了这首以浩瀚天空、广大宇宙为题材的赞主诗歌,供群众在圣殿颂唱。这篇司祭典的描述完整而有秩序。从整个故事看,不难发现其中所含的巴比伦神话因素。比如:第一章第一至第二节的「深渊」一词,即与巴比伦神话的混沌龙Tiamat有关。此外,旧约在描述天主时,亦采取了东方神话中的共同特点,屡次将天主描绘成一位东方君主(列上22:19;依6:1f,而宫廷的臣仆就是天使(约4:18)。可见基督信仰中确有文化处境。
2.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本书提及我们常诵念的信经,是从宗徒时代至四世纪教会公开宣誓信理的经文逐步形成的,它的第一段是:「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祂所创造的。」这段经文虽在宣示信理,却含意丰富。比如:「我信」二字的英文(I believe in),在中文却漏译了一个「于」字(in);「于」字甚传神,有如中文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有投入的意味,充份表现出「倚赖」之情,要求神人交接的经验。至于「天主圣父」亦说明天主与人的关系;人得不到父,就没有幸福,终有无家可归之感。这是理中有情的实例。

很多人提到天主的仁慈照顾,以及所谓的天意天命,便以为天主安坐天庭,眼巴巴地看着预早编排妥当的历史一页页在祂的面前展开。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天主在仁慈照顾我们、提携我们向善的同时,赋予我们自主权,容许我们反抗祂的恩宠。天主既不愿以罪恶为目的,也不愿以它为达到目的之手段。但是,天主具有从罪恶中产生善的智慧和能力;伦理上的恶最后必须为宇宙的至高目标--天主的光荣--而服务,即天主的仁慈在罪恶的宽恕中得以彰显,天主的公义在犯罪者自绝于神及自食其果中得以表露。这是情中有理的实例。

3. 微观中有宏观,宏观中有微观

本书特别指出创世与救赎的密切关系,因为降生成人的基督乃宇宙与人类的唯一中心,藉此我们可领悟出救赎乃创世的目标,而创世的观念方可彰显救赎的普及性。因此,基督信仰从救恩史整体去瞭解创世,直指新天新地的出现。我们对创世的解释不只是关心世界「开始」时所发生的事件,而是更重视「时间」内所发生的新实现。创造是上主不断的行动,人与世界若在基督里,新创造便发生了(格后5:17),这就是基督徒信仰经验的高峰。这是「微观中有宏观」的神学处理方法。

虽然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一八七O年) 申明「天主创造了第一个人」,并定为天主教信理,但本书却进一步指出梵一的宣布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属于最核心且最深入的是圣经层次,即肯定人来自天主,也是天主照自己的肖像所「创造」的,他兼具精神与物质要素;涉及「如何创造」的问题,则属较浅层次,所针对的是进一步的问题,包括:究竟原祖父母的身体从动物界演变出来,抑或由天主直接造化而来?原祖父母是一对(单偶),抑或是多对(多偶)?所以我们对教会有关创世的训导既要坚持又不必囫囵吞枣地全部接受。这是「宏观中有微观」的神学处理方法。

总括来说,虽然全书共分四章,而第一及第四两章占的篇幅最多,但我个人则觉得第二章却是全书的核心,也最能赋予我们生活的鼓舞。特别是第二章中所提到的天主照顾与人的祈求,为生活烦忙和焦虑「九七」的香港人最为实用有益。的确,我们烦恼焦虑时,为甚么不尝试仰赖上主?祈祷能帮助我们把烦恼说出来,并非指我们要告知天主我们有何需要,而是开放自己给天主源源不绝的恩惠(从心理学角度看,祈祷为我们也是有益的,因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是不可能处理的)。此外,祈祷也让我们感到上主分担着我们的痛苦,更是真正行动的能源。

最后,我衷心感谢胡枢机写序,澳门林家骏主教多番鼓励,很多神学先进的着作为本书提供宝贵资料,韩大辉神父和刘赛眉修女进行评审工作,以及陈爱洁小姐负责排版事宜。

本书为中国神学初探者而编写。希望拋砖引玉,亦望各方贤达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