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景勋
从《论语》和《圣经》的启发中说「会友辅仁」及其整合
**********
摘要
本文指出古代的中国和犹太传统都以智慧着称。很多人以此智慧而找到成长之路。作者特别以交友之道为题,分别在论语和圣经的德训篇和箴言篇中找到不少共同之处。真正的友情能使人彼此的精神生命和仁爱得以相通和提升。
**********
1. 楔子
偶尔中,翻阅了吴经熊所写的《中国哲学之悦乐精神》一文,使我感悟到内心安宁而能参与天地化育的和谐喜悦,然要达到这境界,必须从自我内在的真诚修养做起。于是,我默观地作生命的体验和反省,由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加上自我的宗教信仰力量,希望在「天人相应」和「心物共融」中获得灵性上的启示;由是,我便在日记中写了这一篇散文诗:
昙花一现
尽心地将生命的灿烂和美丽
赤裸裸地开显出来
毫无保留的发挥了造物者的光荣
在短短的一个夜晚
启示万有 ──
当尽善尽美地活出自己最真的一面
蛂@ 蛂@ ?
生命掌握在自我的手里
真善美蕴藏在生命中
人 ── 在短短的人生历程内走着
当尽心尽力尽意尽灵地
创造生命的光辉
将内在于自我的真善美开显出来
发挥创造者「圣」的美德
活出创造者在我身上所赐予的「成全」
── 爱的生命
以爱包容短暂的生命
── 自我的生命以及万有的生命
好能换取在基督爱的救赎中
复活重生的永恒生命
夜的宁静,使我望着窗外的黑漆,却感到内心的光明;虽然我独个儿静静地反思观过(《论语里仁》),藉以明心见性,体味万物的妙缘及宇宙间处处尽是禅机,因为万有皆伴我旁,也在我心底;人性上有孤独的现象,但心灵却是有着万物与我同在,声音与我同在,宁静与我同在……正如禅宗的一个公案:
春天月夜一声蛙
撞破干坤共一家
我就在「物我共融」中放下一切,不执着,学习「忘」的心境。我深信只要能做到:「物我两忘」,那便能够悟出:「万物尽是禅机」。而自我便永远不会孤立于宇宙间。
由「万物尽是禅机」中,告诉我人,在「物我两忘」之前,人必须与万物产生相连的关系,即人不能抽空自我,脱离这相连的关系,亦即没有物我,我人的关系,人永远不能从其关系中感悟:「物我两忘万物尽是禅机」。故生命的修练不在于离世、遯世、超世的生活方式,而是自然地在人世间生活,但不执物我,即不被物我所束缚,自由的将人内在的真善美,真诚地、赤裸裸地活现出来,若以宗教思想言之,就是:「成圣自己、圣化他人。」孔子则说:「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中庸篇》更言: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在成圣中感悟天人合一,在修养德性中悟道,在尽性中参赞天地化育。相反的,人不成圣便不可能有所感悟,没有感悟,怎能达「天人合一」之境呢?人不修养德性,怎能在德性中悟道呢?人不尽性,便无法率性而顺天命,也就不能参赞天地化育了。
2. 悦乎 ── 朋友兮!
既然生命的修练是在人世间进展的,加上人的存在不能自我孤立和封闭起来,故人必然与宇宙间的万有发生互相维系的关系,而以自然律作为关系的保证。另一方面,人是群居的: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的,便产生了伦常的关系,而以道德律作为关系的保证。儒家的伍伦思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伦的关系,乃中国道统思想中人生活的一个指标,使人在其内体味生活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发扬伦常的德性,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朋友有信,骨子里在于发挥「仁德」,以扩充人的生命和谐与协调,发挥生活的互助精神,更能达到止于至善。《大学篇》中释止于至善有这样的肯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止于至善」实在乃人内在的灵明德性的目标,故人必须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明明德和扩展灵明德性,使能达至亲民,即人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表达一个社会性:由爱己而爱人,由爱人而达到社会的理想:天下大同。
人在自我的修养德性上找到自我生命内在的和谐,因而体验生命的乐趣;由自我生命内在的和谐进而发展到生命外在的和谐,人与人生活的互助,而发展到群居的乐趣:如家庭天伦之乐、朋友同居共处的美哉与乐趣等。另一方面,人可以从群居的乐趣中,激励自我修养内在生命的和谐,培育自我内心的悦乐精神,实在是相辅相承的力量。这使我记起:「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韩非子说林》)又《明心宝鉴》言:「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友之于人的生命有着互相扶持的关系,由相亲相爱的友谊所带给人的悦乐与和谐,铭刻心中,所以当朋友远行而返时,大家因同心相连的友谊所产生的喜悦,更显得可贵。
吴经熊在谈《儒家的悦乐》时,也强调了友谊的乐趣说:
《论语》一开显便洋溢着悦乐的气氛,而谱出孔子人生哲学的全音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这句说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友谊的乐趣以及修养自己的人格而不求人知的乐趣。……
真挚的友谊可以启发心灵的明德,也可以辅助自我德行的感悟,增益智慧和新知,真可谓是生命中的乐事。难怪古语有言:「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在今日道德走下坡的社会中,群居生活促使人认识很多的朋友。原则上,我当如何交结朋友?我当以何种态度面对朋友呢?在我生命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对人一定要「真诚」,要「用心」,但这纯情的流露常常是吃亏的,使自己心烦心忧而不安,然在一本书画册中看到郑板桥那笔峰锐实神妙的四个大字:「吃亏是福」,启迪了我返回内心的明德,寻找自己本有的真善美的天性,诚如老子《道德经》(十六章)中所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必须返朴归真,在自然中把握真理。而交友之道乃指示吾人面对生活在群居中的真理。使我们以无伪忠信真诚的心去面对朋友,也可以在生命的和谐中找到真朋友知己,以帮助吾人在德智上有所增益,共同维护社会家国的安宁。吾人深信《论语》中所提到的交友之道,以及《圣经》中所言的朋友之道,实在可以作为今人的借镜。
3. 释意
究竟何谓朋友?《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的注释:
(1)
甲文
金文(1)
遽伯景彝
金文(2)
曹鼎
小篆
说文
甲文朋:王国维氏以为『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大者车渠之大,以为宗器;圭壁之属,以为瑞信;皆不为货币。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珏朋本是一字。』金文朋第一字与甲文朋略同。金文朋第二字:林义光氏以为『从人,朋声,即倗之古文,凡倗友字经传以朋为之;』按象人持朋,义仍与甲文朋同。小篆朋:为凤字古文,略象凤首及羽翼形,其本义作『神鸟』解(见说文许着),即凤凰鸟;许慎氏谓『凤飞群鸟从以数万,故以为朋党字;』朋即朋党朋友之朋。惟徐灏氏以为『朋党之名,起于汉世,固非造字时所有;且经传朋字甚多,与凤了不相涉,亦绝无通用者,盖朋字隶书作朋,与古文()形近,后世儒误朋即()之变体,遂牵合傅会而为是说,非其义也。……两贝为朋,此朋之本义;』按徐王二氏之说甚为明确;惟王氏谓『五贝一系,二系一朋;』徐氏谓:『二贝为朋,』一主郑康成说,一主苏林说,或谓二贝为朋与五贝为朋,古无定数,初为颈饰,即賏之同字,后成为货币,则以十贝为朋友成定制;说可互通,并引参证。
可见朋乃由聚、合、群,同之意而成,故在文化的演化上,以相交好者之同门、同好、同党为朋: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诗小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朋党论)
朋心合力。(后汉书李固杜乔传)
同门曰朋。(郑玄注论语公冶长篇「与朋友共」)
同师曰朋。(郑玄注周礼司徒「联朋友」)
(2)
甲文
金文
毛公鼎
小篆
说文
甲文友;金文友;与小篆友略同。小篆友:从二( ),()即手,二手示二人,二人彼此携手,足见相善相助之意;一说二人相善互助如左右二手,故其本义作『同志为友』解(见说文许着),乃指同心合力者之称。
因此,「友」有同心合力、互助、相善、情谊互通、结交的意思。
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晋书.周顗传)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书.君陈)
兄弟友睦。(南史.傅昭传)
同志为友。(郑玄注论语公冶长篇「与朋友共」)
(3) 中国道德文化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在五伦的生活指标下,人是伦理人,儒家的伦理中心是:「仁」。而仁总摄诸德,包括了人之「对天、对己、对人」,都必须以仁。朱熹《仁说》中清楚地说: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故《大学篇》中所说的「明明德」乃成就仁的开显,而《中庸篇》中所言:「成己,仁也。」就是对己之仁的一个明德的肯定。至于对人方面,也就是《大学篇》中的「亲民」,与孟子所说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是互相相应的,故「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
「对天」方面,乃在于「法天」,效法「天地之大德」而生,即《中庸》所说的参赞天地之化育,亦如《易干文言》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的力量,吾人当如圣人之法天,即守位以仁:「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易系辞下》)能法天就能成仁,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明道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仁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哉!(二程遗书卷十一)
王阳明更以「一体之仁」合「天地之仁与人心之仁」,即人可以明明德体验「天地一体之仁」,在《大学问篇》中,王阳明说:
大学者,昔人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一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是之谓尽性。
吾人在此提出「仁」的思想,实因「仁」能总摄五伦中之诸德,而朋友之信,亦为仁之表达,而使同门同志朋友能在「仁」德中抱有崇德的态度,能同心合力,同气相亲,相善相交,同好相结,使能德配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给人与人生命的交往带来和谐的悦乐;人与物的融会得以协调;人与天的感应得以契合。
4. 《论语》中谈朋友之道在德
在儒家的道德思域中,「朋友有信」乃人伦的和谐表现,亦是人自我修持的反省: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生命的反省在于对人对己的一个敬重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德的方法,故朱熹注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又说:
忠信只是一字,但是发于心而自尽则为忠,验于理而不违则为信。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用。(《朱子语类》)
忠信只是一事,而相为内外始络本末。有于己为忠,见于物为信。做一事说也得,做两字说也得。(《朱子语类》)
罗光主教在谈「信」时说:「信的德,在孔孟的思想里,为一种很重要的善德……孔子讲五伦,五伦中的一伦为朋友,朋友相处之道为信。……朱熹以『学而』篇数章,皆以忠信为本,则信在孔子的伦理论里,占有相当的重要位置。因此,汉朝儒者讲五行五常时,以信配仁义礼智,而成五德。朱熹的解释,以诚为根基,诚于心中的理为忠,发于事为信。」(《中国哲学史宋代篇》朱熹的哲学思想)
忠信之德的反省在《论语》中,孔子无时或息地以身教言教的方法启迪他的弟子,孔子更以德智并重以谈交友之道,吾人可以孔子所言之文行忠信四教,崇德及知人知己来谈述《论语》中的朋友。
4.1 文行忠信四教
孔子在教导弟子时,莫不注重人伦之道的教化,还注重智艺的训练,故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然这四句教实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是互相配合的。按邢昺疏讲其义曰:
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故可举以教也。
而朱熹集注引程伊川之言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有忠、信;忠信,本也。」然则,学文,修行之目的在于「德」,德行之端始于人伦,因此论语学而篇记: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可见孔子所言的「学」在于德育的教化,而「学」的内容以「文」为基础,如孔子所言的:「博学于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学文」的目的在于德行,以开显人生命内在的灵明德性。所以交友之道,乃以「文」相会而成就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朱熹注曰: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何晏集解言:友以文德合,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邢昺疏曰:君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德也。
吾人观之,实能肯定孔子言以文会友意不在于「文」的内容:即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而在于「学文」的目的,即「德行」也。故何晏及邢昺皆言:「以文德会合」。而朱熹则言「讲学」,实乃从方法上言之,但「讲学以会友」的方法所欲达成的结果是「道益明」,吾人认为此乃言交友之道的彰显,目的在于「取善」,取善就能与德合而成为朋友,故「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以表达君子之交可增进自己的德行,以辅成自己的仁德。因此孔子勉励人人修德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强调交友之道在「德」,而德之极乃仁德,可以总摄诸德,然仁德在交友之道的实践上 ── 即「行」的工夫上,莫过于忠信了。
《论语》记孔子以忠处友待人如下: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朱熹注: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朱熹引苏轼之言注曰: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
《论语》记孔子言信以待友: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论语》中记孔子言交友必以忠信为基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朱熹注曰:人不忠信,则是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郑玄注曰:主,亲也。(何晏乃引郑玄注)
邢昺疏曰: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
《论语》《子罕》篇重覆记载孔子之言:「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实在证明孔子对交友之道在「德」的重视,无怪乎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因为友以德合,且能共进于仁,故交友不可以不慎,对待朋友不可以不忠信。要知;人不忠信,便不真不诚也不实,且行恶易,为善难,不慎交了不好的朋友,不但无益,更损己德而去仁,故孔子警戒人当小心择友,而将朋友分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能结交益友便能日于德,而辅己之仁,成就崇尚的德性以及崇尚的道德,不但能彰显自我内在昭灵的明德,更能建立人与人交往的相亲相爱,亲民而朋友有信。
4.2 崇德
「崇」字按《说文段氏》解:「崇:从山,宗声,本义作『山大而高』解。」故崇德乃指高大的品德,更好说是崇尚的品德或德性。这种崇尚的品德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乃以仁德为代表,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臻于完美是由「仁」,在五伦中则使人伦的关系达至和谐而成就伦常之乐,如君礼、臣忠,则礼与忠使君臣的关系能互相协调而和谐有乐;父慈、子孝,则慈与孝将父子的关系引进爱的和谐中;兄友、弟恭,则友与恭令兄弟的关系达至和睦共融。夫唱妻随则使夫妇恩爱而相敬如宾;朋友有信则使朋友能同心合力、情谊互通于善,故能互助互爱。
由于这种崇尚的品德的重要,故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曾提及二次: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邢昺疏曰:「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者。主,亲也;徙,迁也;言人有忠信者,则亲友之。见义事则迁意而从之,此所以充盛其德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邢昺疏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者,言先劳于事,然后得报,是崇德也。
何晏集解:「孔(颖达)曰:先劳于事然后得报。」
亲近忠信者,与忠信者为友;以及迁改自己的私意而从应该做的事,且处之合宜忘,都是崇尚的品德。有崇德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和谅解,在人际的关系上便能得到和谐的协调,且能日进于德。欲达这和谐的协调,人必实践仁德于生活中;实言之,也就是「崇德」的推使:「先事后得」,即先求耕耘,再问收获;倘若为「义」而行之,则更做到:「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说,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只要爱之、忠之、信之、……也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故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所以,崇德者,必能「文行忠信」而友以德立,共进于仁,成为人人之益友,人恒敬之。
在《论语》中,有几个实例,表达了崇德之交友之道、交友之态度、交友之义及其结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
晏平仲与人交友,而人能敬之乃其德之化人也,也就是孔子所讲之益友也。相反的,只是虚伪待人,口是心非,花言巧语和口蜜腹剑的人,吾人当小心谨慎之,故孔子耻与之交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虚伪假诚的朋友,言而无信,非孔子所言之益友,而是损友也,这些人非但无信,同时「习于威仪而不直,工于媚说而不谅,习于口语无闻见之实。」
其正的朋友实当能同舟共济,生死与共而有信。子路着重物质生活上的互相分享,乃出于诚心,实吾人之榜样;然若有孔子的大志,相互以信实交往,且扩充至安老怀少就更好了: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至于颜渊,孔子赞其德,曾子视之为好友,亦赞颂其为人谦厚虚心,不自骄亦不卑视轻忽他人,更能容人之过,且不斤斤计较,这种朋友真难得;而颜渊对待朋友就是以这种态度也: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因此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能够诚恳相待,互相和悦地勉励切磋做人之道,而不执拗己之功劳者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于真挚的情谊精神,才能美好;情谊的真挚乃「诚于中,形于外」的灵明德性,也就是曾子所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且在各方面上都能显出朋友间的道义精神,即「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论语》《乡党》篇记载的「孔子的生活」,他面对朋友之大义大德能做到: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4.3 知人知己
结交朋友的另一个须知的条件在于知人知己。因为人与人的相处若不相知,便会有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发生,连自己也会固执偏私之见,而与人有所磿擦,甚至会充满仇恨,这不但蒙蔽自我的灵明德性,还不能亲爱人人,故孔子在谈爱人时,强调了必须知人:
樊迟同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爱人与知人乃生活「仁」的方法。这里所言的「知」,不是知识的知,乃是知察明辨善恶的德性的知,也就是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这种知人的法则是由人的实际生活表现来作衡量的,因「诚于中,形于外」的真诚流露,不是可以虚伪造作的。在《论语》《卫灵公》篇也记载: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人之好恶,群众的眼光是最清楚的;吾人交朋友,常有私心,而未能清楚知人心,故会交得损友,倘若人以「知人」之方法,明察之,以爱人之心行仁,就能诚意以行《大学篇》释诚意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知人」可使自己不盲目的顺从别人的好恶,而常执善为之,能如是者,便可以「德润身」,而知道自己德性之所需,故知人知己是相辅相承的,所以孔子教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也教人对朋友必须:「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颜渊》)而不可「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因此,交友之事乃见人见智为之,然当择乎中庸,不当过激或过缓,且必须择善固执之,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而》)的原则行之;那么,知人知己的工夫才不浪费,且能做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为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篇》)
故在子夏的门人问交友之道于子张时,子夏的话太过狭隘,而子张的话又太过高不可及,做成无所适从,这不但不得友于人,也因不知人知己而失去朋友。
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然孔子则在此教导人当严于要求自己,而宽容要求人,这便是以德性作为朋友间和谐的调协,藉以互相共勉和互相提携,而不要过于狭隘、或过于高妄。如此,朋友之交便能有所谅解、诚直、忠信,而可以辅仁见明德而亲民,以止于至善。孔子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吾人从文行忠信四教,崇德及知人知己三方来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实在乃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的德性观念立论,因「朋友有信」乃五伦之一,其所启示吾人者乃生活的指标,故孔子殷然着重在「仁」德的教化,说出了文行忠信在于崇德,而崇德在于知人知己、成己成人,「以合内外之德,时措之宜也」(《中庸篇》)。
5. 《圣经》的训示
关于《圣经》中谈朋友之处并不多,而且多集中在《德训篇》和《箴言篇》中。这两篇的内容重点放在「知慧」的训诲中,故都是以色列子民的智慧文学的作品。《箴言》的目的在于教训人,尤其青年人,应学习「智慧」,躲避「愚昧」。所谓「智慧」,并非指人的知识、学历或智力,即指教导人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聪明者,「智慧」是在道德生活上立论的,教人怎样敦品励行,成为一个完人。
《德训篇》的内容与写作目的很相似《箴言篇》,其主题也是「智慧」,就是人在处世和宗教生活上应具有和应表现的美德。
这两篇都强调着「智慧」是出于人对天主的敬畏,即以敬畏上主为生活的准则,且「智慧」是属于天主本性的一种德能,天主将这德能赋予人,使人藉「智慧」,即将天所赋予的德能开显出来,而得获幸福的生命;「愚昧」是将天所赋的德能蒙蔽,使人失去智慧,而陷入罪恶中,因而违背天理,其结果就是灭亡。
因此,在谈交友中,人是不能离开信仰中的天主,而以「敬畏上主」作为准则,以能在智慧中开显天所赋予人的德能,使之不被罪恶所蒙蔽。而朋友间亦必须在敬畏上主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亲相爱,忠信以待,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使天主所赋予人的德性彰显出来。然而人是软弱,不但不敬畏天主,而且有人甘愿做罪恶的奴隶,故朋友间有真朋友与假朋友,好朋友与坏朋友之分。
今将《德训篇》及《箴言篇》中有关朋友的记载列于下:
5.1 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
亲切温柔的言语,能使友人增多,并能感化仇人;同情的话,能使友好的往来敦厚。与你要好的人应多,然而作你参谋的,只千中取一。如要交友,先要考验,不要立刻信任他。因为有的人,只是一时的朋友;在你困难的日子,就不见了。有的朋友,一旦变成仇人,就把你争执的事和仇恨,泄漏出来,为凌辱你。有的人是酒肉朋友,在你困难的日子,就不见了。你幸福的时候,他和你同心,对你的仆婢,也任意使唤;若你遭了难,他就翻脸攻击你,回避你。但对于良好的友谊,你应恒一不变。你当远离你的仇人,慎重对待你的朋友。忠实的朋友,是稳固的保障,谁寻得了他,就是寻得了宝藏。忠实的朋友,是无价之宝,他的高贵无法衡量:金银也比不上他忠实的美好。忠实的朋友,是生命和不死的妙药;惟有敬畏上主的人,才能寻得。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因为他怎样,他的朋友也怎样。(德6:5-17)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无价之宝,他的忠实是人生命的保障,也是德性的成长的力量,因为忠实的人必定是敬畏上主者,而敬畏上主者也必定是忠实的。因为忠实者必怜悯人、爱护人、帮助人:「谁不怜悯自己的友人,就是放弃了敬畏上主。」(约伯传6:14)凡在生命中经得起考验而乃是忠实的,正义的,他便成为天主的朋友,天主也因他的正义与忠贞不贰祝福他:
请回忆我们祖先亚巴郎如何受了试探,他历尽了磿难和和困苦,成了天主的朋友。依撒格、雅各伯和梅瑟都这样博得了天主的欢心,面对各种磿难,对天主忠贞不贰。(友弟德传8:22-23)
经上说:「亚巴郎相信了天主,因而这事为他便算是正义」,得被称为「天主朋友」。(雅2:23)
我们的天主!不是你……将这地方永远赐给你的友人亚巴郎的后代吗?(编下20:7)
5.2 真正的朋友是忠信不欺的,且能互相爱护
谁泄漏朋友的秘密,就失了信任,他不会找到一个知心朋友,你应爱你的朋友,对他要忠信,但若你泄漏了他的秘密,就不必再追随他了。谁失掉近人的友谊,就如丧失了自己的产业。你拋弃了的朋友,正如从你手中放走的飞鸟,莫想他再回来。不要追赶他,因为他己远去,他已逃走,像一只脱了罗网的羚羊一样,因为他的心己受了创伤,你再不能和他交接。有了伤痕还可以包扎,辱骂之后,还可以言归于好。但是,若泄漏了朋友的秘密,不幸的心灵就没有希望。(德27:17-24)
告密的人离间友情。(箴16:28)
出卖朋友者是最伤朋友心的,因他的行为是:「连我素来信赖的知心友好,吃过我饭的人,也举脚踢我。」(咏41:10)忘恩负义,只将朋友当作自己手上的玩物,商品,有价值便利用之,无价值便弃之,只为自己的利益:「以你们的朋友作商品」(约伯传6:27),所以米该亚先知在他的时代,看到社会的不正义,人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出卖朋友,且用一对鞋的钱就可以买一个人的生命,所以他警愓当时的忠信诚实的人说:「你们不要信赖邻里,不要依靠朋友。」(米7:5)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情况,正如《箴言篇》中有提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你的知心朋友,你父亲的至交,你切不可离弃;在你忧患的时日,不要进兄弟的家,靠近的邻舍,胜于远地的兄弟。」(箴27:10)另外在耶肋米亚先知时代,因为是乱世,巴比伦攻打犹太国,使犹太国陷于灭亡(公元前587年犹太国灭亡),其情形一如米该亚先知时代,北国以色列国的灭亡(公元前722年),人与人都失去了信用,故先知规劝人要小心择友:「你们应各自提防自己的近人,不要信赖任何弟兄,因为所有的弟兄都爱好欺诈,一般的近人都好说谗言,人都欺骗自己的近人,不讲实话,使自己的舌头惯于说慌,竭力行恶。」(耶9:3-4)但另一方面说,真正的友谊除了忠信不欺,互相爱护之外,还能够甘苦与共,真情互劝,抚慰人灵的。
5.3 名实相符,甘苦与共的朋友才有真情
刺激人眼,会引出眼泪;刺激人心,会显出真情。拋石打鸟,会使鸟惊飞。责骂友人会断绝友情。若你已向友人拔出利剑,不要失望,因为还可以恢复旧交;若你已对友人开口攻击,不要害怕,因为还能和好如初,惟有辱骂、责斥、骄傲、泄漏秘密、暗中伤害,能使朋友疏远。
你的朋友穷困的时候,你要对他忠诚,到他富裕时,你便可以与他共享福利。他遭难的时候,你要待他始终如一;这样,你就可以分享他的产业。火生起以前,炉中冒气冒烟;同样,流血以前,也有咒骂、凌辱和威吓。我不害羞保护一个朋友,也不躲藏而不与他见面,虽然为了他,我要遭遇什么不幸,我也忍受。虽然如此,若他还不知恩,凡听见这事的人,必对他加以防范。(德22:24-32)
朋友平时相爱,唯在难中见兄弟(见真情之意也)。(箴17:17)
凡是朋友都说:我结交了朋友;但有的朋友,却是有名无实的朋友。如果同伴或朋友,变成了仇人,岂不是一件悲伤至死的事?噢!这邪恶的偏向!你是从那里闯进来的,你想用凶恶和欺诈笼罩大地么?有的同伴,在朋友幸福时,就与他同乐;在患难时,却变成了仇人。有的同伴,为了口腹之欲,与朋友分忧,共同执剑反抗敌人。你心里总不要忘记你真正的朋友,分派胜利品时,更不可勿略他。(德37:1-6)
人真的太现实,也太实际了;在世界上真能找到多少有真情而共患难的朋友!所谓:「患难见真情」,「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真是难能可贵的,可谓胜过得到宝藏。(如上面曾说过)所以《箴言篇》中也指出,人为了金钱财富才结识朋友,这种现实的人实在太多了:「贫穷的人,为亲朋所厌;富贵的人,则高朋满座。」(箴14:20)又「财富招来许多朋友,穷人却为亲朋所弃。」(箴19:4)虽有许多朋友,但不一定都是好的,且在滥交之下,必有所害:「交朋友过多,必会有损害。」(箴18:24)唯有那些在患难中付出真挚友情,而能同舟共济的朋友才是有名有实的真朋友,他的劝勉,能抚慰人灵(箴20:9),这些朋友远胜亲兄弟(箴18:24)。
5.4 最大的爱情:完全地接纳、宽恕、为朋友牺牲
《德训篇》及《箴言篇》等旧约经书,乃以敬畏上主的智慧观念来衡量朋友之道,要求对朋友要忠贞不贰、诚信以待、爱护勉励备至,且能共患忧,而强调泄漏秘密、欺诈朋友等出卖的行为是最可恶的。人能获得真情不变的朋友胜过获得宝藏。
新约时代,基督来了,祂不但将旧约中的朋友之道保存下来,更将其优点发挥,使之更成全完美,且将朋友的重要性提高,使人在天主内成为朋友。耶稣说:
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称你们为朋友,因为凡由我父听来的一切,我都显示给你们了……。(若15:14-17)
耶稣的命令究竟是什么?耶稣说:
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被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2-13)
耶稣将人提升成为天主 ── 自己的朋友,然后为了立榜样,更为了救赎人脱离罪恶的奴役,自己甘愿牺牲性命,以实践最大爱情的诺言,还将自己的生命 ── 天主性复活的永恒生命留在「圣体圣事」中,以滋润人灵,养育人的神性生命,正如若望福音所说:「他殷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于是将永恒生命的食粮留下,也以他的苦难,圣死表示这一份至大无我,完全接纳,完全宽恕的爱情;因此,他不因为当时的法利塞人,经师等的反对与排斥、辱骂,他也成为税吏和罪人的忠信而尊敬的朋友(玛11:19,路7:34),因为祂要以爱来感化众人,使人回归正路,而离开罪恶,所以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你们去研究一下:『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2-13)
耶稣曾很痛心的说了这一句话:「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玛20:13)这句话虽然不是向着出卖祂的门徒所说,但也是一次的反映吧!祂只轻描淡写的对出卖祂者说:「朋友,你来做的事,就做吧!」(玛26:50)耶稣的心就是那么的广、阔、高、深。祂对待人如朋友,不论是忠信的人,抑或是出卖祂的人,都一视同仁。这也就是祂爱的流露,以及深切的救赎,这一份爱情真具有特别的韵味,当我们品尝之后,也懂得互相勉励、学习,以彰显这份无我的爱情,千万勿令耶稣基督向我们说:「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而是向我们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吧!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吧!因为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玛25:34-36)
6. 信仰的整合
「吃亏是福」这一句 表面上看来是很矛盾的,但深深体悟之,总觉得是一句生活的座右铭。生命本是一无所有的,连生命本身也是天赐的,《圣经》记载:「我赤身脱离母胎,也要赤身归去;上主赐的,上主收回。愿上主的名受到赞美。」(约1:21)倘若我什么都不执着,我有什么可以吃亏的呢?别人认为我吃亏了,我反觉得是一份祝福,因为能无所执着,而能为别人着想,给与人平安、喜乐,以及生命的和谐;且能做到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那便可以达至物我两忘,万物皆备于我,以及能尽性而参赞天地之化育了。
至论朋友也便是我生命的一部份,爱人如己的精神便能早日实现。吾人深信,不论做人处事面世交友等,都必须由自已做出发,不要问别人怎样,事情、世局怎样,而先问自己要怎样去面对?自己的态度如何?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连自己也在变化中,故若自己没有积极、忠爱、诚信的心态,我们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好坏,连自己内在的灵明德性也不能彰显出来。尤其在今日复杂的科学时代,人心所面对的物质的进步,使心灵也物质化了,因而容易产生心灵的空虚渺茫,把握不到生命的终向和价值。交友之道也鲜于注重德性的交往;其实这也是人性软弱的一面,无怪乎孔子就已经有这种忧患意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如果今日的人都能够有生命的信仰,心灵自然能找到一个终向 ── 非物质的目标,而是永恒的真善美,那人便有一个悦乐的心接受生命中,形形式式的考验、磿难和挑战,不论成功或失败,总有着希望;因为信仰给与人希望,而不是寄托;信仰给与人生命的更新改变,使人参与天地生生的大德,在生生不息中创造新的未来,新的境域、新的生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亲切,即人人皆我的朋友,我的兄弟姊妹……所以我认为:
信仰乃人心灵内在意念的投向,开显心底灵明德性的善,这善乃天赋予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使人分沾创造者好生之德的「仁」,以开创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新的境域、新的生命。在基督的宗教上,更将这「仁」的流露化作「有限生命」的救赎,这救赎是爱的喜讯,将人从有限中提升,进入无限的境域中,这提升是人在救赎中的超越,是离开罪恶的一个新的出谷,好能进入新生命的复活;这新生命的复活是人生存的终向 ── 在一体之「仁」内生生不息,享有永远的生命:享见天主,与天主共融合一。
享见天主而与天主共融合一便是至善之境,朋友就是在生命历程中 ── 充满荆棘,崎岖不平的历程中,是我的忠实、真情之爱、诚信、无伪、甘苦与共、无执、不怕吃亏的同心同伴,大家在爱中携手走向生命的终点:至善之境。吾人深信人性的软弱会使我们跌倒,不和谐,然而只要大家有悔改归正,积极怡悦的态度,共同的目标,互相在错误中,困难中齐心学习,便是一个好的开始,能坚持到底的,便是一个好的结局。
为使我们在生活中成就好的开始与结局,我们需要从德性生命的落实作反思,务使信仰与生活,德性与生命能有具体而调协的整合,为「会友辅仁」的推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文行忠信」和「爱」的学习里,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务使人的生命;更透过「会友辅仁」发掘人与人之间的崇高的精神生活,寻找那更高超的精神体验,这体验可说是「宗教人」在信仰中所表达的生命投向无限者的内心途径,诚如方东美教授所说:
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方式,宗教乃是人类虔敬之心的表达,人藉宗教可以发展三方面的关系 ── 首先是与神明之「内在融通」的关系;其次是与人类之「互爱互助」的关系;第三是与世界之「参赞化育」的关系。(《生生之德》 黎明文化事业 323页)
这种虔敬心的表达正是发挥人内生命与神、与人类、与世界的密契关系,提升人的生命在仁爱中的生命整合,使能与之有融通和参赞化育的交往;可见,「会友辅仁」也是在这三层的关系中得以推广,使之能在「有信」中认真的实践,藉以发挥中国的道德文化;在这同时,人与人亦需要有宗教信仰的情操,不怕为朋友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以完成最大的爱(若15:13);以及「爱你的仇人」的「化敌为朋」的精神(玛5:44)。人可因着「道德文化」与「宗教情操」的整合表达「爱」的行动,在社会中消除仇恨纷争,便能创造和平之世。
为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反省的思路,帮助我们作信仰与生活的整合。
6.1 反躬自省
生命的自省实在是一种内发的力量,帮助人看清自我的生命目标和意义,藉以改善自己生活的态度,《论语》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可见,生命的自省在于认识自己,由自己再扩展到人际关系的「爱」中,为表达这一份「爱」,人必须面对自己是否做到:「忠、信、习」的要求。这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作为自我人格成全的方法是相应的,因为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包括了「知」和「德」的内容,必须透过实践才能达到「善」。所谓「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32》)就证明了「善于自省,方能自明」道理。否则,人若不肯反躬自省,不但不能「明善诚身」,还陷自己于无知无明的悲况,如俗谚所说:
乌鸦笑猪黑,自己黑了不觉得;
看别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
长了一身白毛,反说人家是妖。
6.2 跳出物质的束缚
人的生活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质的一面,而且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生命的优次排列下,人要有生命的抉择,而抉择必须在「自省、自知、自明」下作出取舍。孔子教人:「杀身成仁」;孟子则言:「舍生取义」;就是肯定了人的道德性抉择在于人格修养的精神面,以展示人生命在德善中的不朽价值,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所言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至于「物质」只是暂短而会灭亡的,因为物质不是不朽的;反之人若陷于物质的执着时,物欲会蒙蔽人心,使人失去生命的平衡,甚至束缚人心而陷于失善失德,孟子称之为「非人也」,即与禽无异,故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篇》)。其实,庄子也提出:「其尝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篇》)的思想,希望人做到无欲无念以知「道」之在万物中,更可以引导人体悟生命的逍遥无执。由此,我们也可明白耶稣为唤醒人心,具体地说出了:「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精神),为他有什么益处呢?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精神)的代价?」(玛16:26)这种精神的呼吁在于整合人的生命意识,使人不做物质的奴隶,而要做物质的主人,也要做自己的主人;故庄子在山木篇中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在于规劝人在使用外在物质时不要被外在物质奴役自己的精神生命,不然的话就会受到物质的累患,且不能顺任自然而无容私或无伤了。为在今日物质膨涨的社会中,人心也物质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以物质的衡量作为判准,做成亲情友情的浅薄,人与人的「疏离」愈来愈大,如何能使社会做到「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和「会友辅仁」呢?这实在是当今的人和社会要深深反省和关注的急务。
6.3 生命的密契
我相信「仁爱」是人生命的心,更是人心的本质。
我也相信宗教信仰的智慧是在于统一和整合人的生命,使人不断地逾越自己走向人与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世界的合一;而在追求合一的力量下,人可以发展成为爱的合一。爱的合一使人的生命力更活跃,也使人的生命更趋向与神与人与世界的密契。基督徒的密契主义提出三个阶段以发展合一的精神:涤净、光明与合一三个途径导引人寻获心灵的安宁、和谐与平安,且在信仰的光照下,在基督的启迪下获得真理,使人的心灵有自由,在自由的爱中与神相合为一。
在中国文化的架构中,人的生命在修养中所追求的成全就是要能「德配天地」和「参赞天地的化育」,更提升人进入「天人和合」的合一境界。而「会友辅仁」的最终目的也是带动人与人的生命在「互爱互助」中发挥与天地之大生命的和谐合一精神,而「宽和而信」、「无私而爱」、「尽心而诚」便是三个导引生命相通的途径。
所谓「宽和而信」就是自我生命的涤净,希望人能收敛自己的生命、炼净自己烦躁的欲念,不致伤己伤人。故「宽」包容了「恕」,「和」则与人的相处能融能合,古语有言:「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和以处众」。至于「信」就是信实无伪以致中和,以建立心灵的祥和,生活自然「不怨天,不尤人」,且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安身立命。
「无私而爱」乃展示人生命的光明德性在于分享天地日月无私之仁德,即能成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传、干文言》),实在与光明之路相配合;藉以肯定人的生命乃分享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好生之德也是人生命本有的「明德」之仁心,不断地在人的生命中扩充,且照亮人的生命,更照亮生命的目标。由是,无私之爱使人的心能「大、虚、平、潜、定」,就是:「心大能容、心虚能受、心平能论、心潜能观、心定能应」,自然能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而诚」乃出于中庸「明善诚身」之「尽性」到可以参赞天地化育的思想,配合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的思想,藉以说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断追求达到至善至诚之境,即「穷神知化」地与「天」交会契合。因此,人在「明善诚身」和「尽心」中可与人类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的生命互相共融交会而合德,达至上下与天地同流和参赞天地化育的完满合一。在这合一之境,强调了「天道」与「人」与「万物」是没有疏离的,特别是人的生命在生生大化中得到生命的满全而为圣 ── 「大而化之之谓圣」;这正好与基督徒灵修之合一思想相应 ── 万物由于神明的临在而得到圣化,上主是活在一切受造物之中。
6.4 服务薪传
中国文化中所谈论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就是指出人在不同地位、身份、角色下的伦常关系,也说出了人与人的位际关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相通的表达,这份「相通」基本上有着一份责任或使命的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义,以及「朋友有信」,都是在「关系」上作出其不同的规范和联系。
因此,人不能自我封闭的单独生存在社会上,必须主动地关注在自我生命以外的人,赋予「宽和而信、无私而爱、尽心而诚」的「仁」,因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生命相通为今日的人来说就是「服务」,而「服务」的正确观念在于生命与生命的互相协助和连系,使自己的本性之善与别人本性之善得以相通,以满全生命中「仁爱」的施予和接受。
所谓「服务薪传」就是希望现代人能明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建立生命的相通,而不是疏离;为了使人与人能破除疏离,人必须先立己达己之「仁」,然后不怕自我牺牲地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 将「仁爱」之心无私地施予,如薪火无穷无尽的传下去,让人人都能因着「爱」而得以相通契合;不但使人人自我的生命在爱的契合中得到提升,更使每一个人在自己生命的历程里,可以由物质世界 → 生命境界 → 心灵境界 → 艺术境界 → 道德境界 → 宗教境界,一层一层的向上提升,使生命变成喜悦的礼赞,一直要将生命汇归到「真、善、美」价值的一统理想,甚至将社会和世界引进和平的大同里。
最后,引用孔子之言作为本文的结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http://www.shanxixiuyuan.com/sxnk/annaul/A016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