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1995年) 孔格的《我信圣神》
作者:黄淑珍

书评一--孔格的《我信圣神》


1. 引言

在《我信圣神》一书(三册)中,作者孔格(Yves Congar)透过阐释启示及教会生活使人认识圣神。在启示,特别在圣经中包含了不少揭示圣神的内容,由于圣经是受到默感的,所以能作为对天主的经验的一个判断标准。至于教会生活是指信友在圣神引导下的生活,我们可从这生活经验,认识圣神。

2. 问题

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对一些现象的不满,目的是为整本书铺路,以后的发展或多或少是对这些问题的答覆或回应。

作者察觉到神恩复兴运动(Charismatic renewal),又称圣神同祷会,是当今的一股信仰热潮,这复兴运动的澎湃不是孔格着书的主要原因,然而他却承认这运动催迫他出版一本有系统地论述圣神的作品。

作者也注意到人们对于认出圣神为圣三中的一位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对于圣神我们缺乏一如圣父及圣子那般清晰和达意的概念。父子的概念自然地使我们明白父生(begetting)子,而父子是表示关系的名词,显示了两位互相联系的特征,但是对于圣神我们无法作出类似的联想。「圣神」一词不一定有位格的内涵,「神」可以指父和子都是神,「圣」同时可用于父及子,至于「发圣神」的「发」(procession)同样适合用于子源于父的关系上。

启示从来没有很明确地指出圣神是三位一体的天主中的一位,一如人能从启示中的耶稣身上认出圣言、子为一位,并透过子而领略到父是另一位。圣神没有如雅威在旧约及耶稣在新约中以「我」来自称,祂没有以自己作为「我」,启示给人,而是透过祂在我们内所赋予的一切,来让我们认识祂。既然在这方面有某些透明度的认识和领会,我们就可以从这些经验作分析。因此,作者认为基督徒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圣神是必要的。孔格清楚地说明这里的经验是指那些能给予我们有关圣神的客观知识的方法或渠道,而不是纯粹的主观个人经验。

3. 范畴

3.1 第一册

孔格称《我信圣神》的第一册为《救恩史中的圣神:关于圣神的启示和对于圣神的经验》(The Holy Spirit in the Economy : Revel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Spirit)正如其名,这第一册分为两部份:正典圣经及基督宗教历史。

第一部份的重要范畴包括:

1. 旧约中雅威气息的行动(the action of the breath of Yahweh)

2. 新约中不同圣经作者的圣神观

a) 保禄对于圣神的经验完全系于耶稣的复活及其受光荣为基督和为主的这个事实,因此保禄认为圣神与光荣基督的行动有着一定密切的结合。

b) 路加在宗徒大事录中,趋向将圣神看成有位格的,并在某些方面有别于雅威的一位,强调圣神在救恩史中的干预。

c) 若望的着作重点放于:(i) 耶稣赋予神,(ii) 已许诺的护慰者及(iii) 神在门徒们及教会的时代。

第二部份是历史的回顾,孔格回顾基督徒在历史不同时期中,所吸取及表达过有关圣神某些特别有意义的知识。其中包括:初期教会的经验,教父的着作,古典神学--例如:圣神是父和子的相互的爱,宗教改革及至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人们则着重圣神所产生的效果。

3.2 第二册

第二册命名为《主及赋予生命者》(Lord and Giver of Life)。其中分为四部份。

第一部份:圣神活化教会,指出圣神合作建立教会,圣神是教会唯一、至圣、至公及由宗徒传下来的根源。

第二部份:天主的气息存在于我们个人的生活中,其中主要的范畴包括:

1. 天主派遣了自己儿子的圣神到我们心中 (迦4:6)

2. 在圣神内及随从圣神而生活

3. 圣神与自由

4. 圣神的恩赐及果实

第三部份是有关「神恩复兴运动」:其潜质及问题,其中主要的范畴有

1. 「神恩复兴」在教会内所产生的积极贡献

2. 「神恩复兴」的关键性问题

a) 应否称为「神恩」性的运动

b) 运动的危机:太强调即时效应及减弱对公共事务的委身

c) 引人入胜的神恩

d) 在圣神内受洗

e) 复兴与合一

第四部份是结论:「在圣神的团结中,一切崇敬和荣耀」结论道出天主之神的宇宙性、普遍性及永恒性。

3.3 第三册

第三册的题目是《生命的河流在东方及西方流动着》 (The River of Life Flows in the East and in the West)。在这一册中孔格尝试以合一的角度看天主第三位。

在第一部份,作者介绍了天主第三位在不同时期的神学发展,并列举了东、西方有关圣神的神学思想,犹其着重西方教会的「和圣子」(filioque)的内涵-- 圣神是由圣父「和圣子」所「共」发的,及其为东、西方教会争论的原因。

在阐释了东、西方的圣神论之后,孔格继而作了一综合的神学反省,有创见地提出了四个神学课题:

1. 父是作为天主性的绝对根源

2. 有关天主第三位的神学默想

3. 在天主内的母性及圣神的女性特质

4. 迈向建立一个倚重圣神论的基督论

在结束第一部份之前,孔格更提出了一些有助于东、西方教会和解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份是论述圣神与圣事,包括了以下的范畴:

1. 圣神恩赐的「印记」,即有关坚振圣事的意义

2. 感恩经中的呼求圣神颂

3. 圣神存在于我们与基督的身体及宝血的共融之中

4. 教会生活就是一篇长的呼求圣神颂

4. 神学方法

4.1 信仰要求明暸

孔格采用了古典的神学探讨方法作为他做神学的出发点 -- 信仰要求明暸(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作者认为信仰要求明暸它所持守及所经验过的,而信仰所持守的又要吻合受默感的圣经。天主透过圣经跟我们说话,并传达给我们为回应祂爱情计划所需要知道的,圣经中有圣神的揭示。我们不是独自寻求信仰的明暸,在我们之前有很多基督徒曾经反思过他们的信仰,他们也曾经验过圣神,而当代的基督徒也有为他们的经验作见证。

在《我信圣神》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到作者运用了圣经和历史的探讨方式作为他做神学的方法。整本第一册完全采用了这两个探讨方式。第三册的第一部份,天主第三位在不同时期的神学发展是采用了历史探讨方式。以圣经作为信仰经验的判断标准在三册书中随处可见。

孔格也有从现象出发作探讨(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他察觉到一个真实的现象,就是基督徒有困难认识到圣神为圣三中的一位,而整套书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信徒克服这个困难。圣神能够被认出是因为祂的效果,加深了对圣神的认识能使我们更开放于圣神,好让祂随意地在我们之内运作。孔格也注意到另一个现象,就是神恩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及在这运动中所产生的问题。他从这现象出发,作深入亲身的探讨和了解,继而再作反省及提出一些指引。

作者同时应用了基督学作为探讨的方式(Christological approach)。这个探讨方式曾多次被应用,在第二册的「圣神活化教会」部份,孔格强调教会的产生是源自两个使命(派遣),子的使命和圣神的使命。有关这两个使命,他更引用了宜仁(Irenaeus)极具诗意的图像 --犹如天主的两只手。他更指出,根据保禄的神学观点,受到光荣的主与圣神在天主内虽有分别,但两位的功用却是如此的结合,以至我们可以同时一起经验两位,且能够接受其中一位犹如另一位一样。因此,孔格认为完美的圣神论必定指向基督及天主圣言的工作。在解决神恩复兴运动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孔格再次强调任何健全的圣神论一定要以基督为参照,圣神论的真切性(authenticity)要以基督为判断的标准,即那些源于圣神的行动或果实必定要与降生的圣言、主耶稣基督的工作是一致的,或最低限度是协调的。在综合神学的反省中,作者更尝试迈向建立 --倚重圣神论的基督论(Pneumatological Christology)。

4.2 爱与祈祷

孔格深切地相信神学的钻研须融汇于生活的颂赞中 --圣三的颂赞(doxology)、礼仪的参与。惟有透过庆祝礼仪我们才能共融于奥迹之中。作者明认他一直虔敬地以爱及祈祷伴随着他的写作。

4.3 语文的运用

孔格认为语文的运用与写作人的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自觉身为神学家,生活于圣经、教父及大公会议的教会之内,他又是一位教师,他的工作就是教学。他所用的语文 --教诲式的,就自然地反映出他的工作及身份。

曾经有人质疑孔格用的语文不是今日时下人们所能够明白的,他以教父为例,讥讽地反驳这种说法。他指出教父们与天主及祂的奥秘有亲密的关系,要迁移到教父所定居的地方,即要明白教父所说的话,人不单需要在智力上用功,人甚至要有宗教上的皈依。言下之意,孔格认为人能否明白他所用的语文,实在有赖于读者本身与天主所建立的关系的亲密程度。

5. 资料

孔格在《我信圣神》一书中引用了很多(或许太多)第一手资料。在这里当然不能一一尽列,而只想点出作者为建立他的神学观点,特别在有关东、西方的圣神论所引用过的一些较为有决定性的资料。

5.1 若15:26及16:14-15

当护慰者,就是从父那里要给你们派遣的,那发于父的真理之神来到时,他必要为我作证。(若15:26)

东方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是证明圣神只是发自父的最佳证据。然而,在经文中并没有「只」这个字眼。孔格指出经文所牵涉的是即时及明确的途径,属护慰者、真理之神在现世的使命,而不是关于父自永恒中「发」圣神的事实。

他(真理之神)要光荣我,因为他要把由我所领受的,传告给你们。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为此我说:他要由我领带而传告给你们。(若16:14-15)

拉丁教会乐于引用这段圣经来阐明神是发自父和子的。孔格却认为这经文的背景是指出传递真理的一种方式,属于救恩工程中恩宠赋予的层面,而不是先于救恩工程的那先存境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决不能单从第四部褔音中的这两段经文作出有关圣三教义的直接结论。新约圣经中所显示子与神的关系大多是属于救恩工程的层面。东方教会一直以来都坚持执着用若15:26及16:14-15中的专有名词,虽然在诠释中有其局限,但为促进东、西方教会的合一交谈,这些名词有其一定的中立作用,值得重新厘定。

5.2 第一届君士坦丁会议 (381)

在信经中有关圣神的条文就是在这一届会议中所决定及完成的,主要是为驳斥「圣神被造论」:我信圣神,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所发,祂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祂曾藉先知们发言。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肯定圣神与父、子是同性同体的,实在有其天主性。因此会议所定的条文仍然适用于若15:26的救恩工程背景。会议完全没有意思要准确地分析神是以什么方式而发的,「发圣神」为与会的神长是一奥秘,应受尊崇(而不是被分析),「和圣子论」(filioquism)及「唯一父论」(monopatirism)等概念为当时与会的神长是完全陌生的。

虽然这一次会议是没有拉丁教会神长的参与,但其中的决定是为拉丁教会所接受的,而条文内容绝对能够成为判断的标准,因为它表达出基督徒的信仰,我们就是这样信的。

5.3 翡冷翠大公会议 (1439)

自第八世纪拉丁教会在不合符常规的情况下将「和圣子」(filioque)加进信经之内,东方教会对此一直表示不满,而东、西方教会又在「发圣神」的教义上争论不休。东、西方教会终于在1054年正式宣告分裂。

翡冷翠大公会议曾为东、西方教会的合一带来一线的曙光。这次大公会议最关注的是词汇的问题,与会者尝试寻找「发」(procession)的真正意义。

希腊教会着力于维护天主性根源的统一性,一切都是发自父的。

拉丁教会对此立场有以下的回应:

1. 承认子呼出(spiration)神完全是源于父

2. 圣神发自二(有两个呼出者 duo spirantes)犹如出自单独一个根源(single principle)

拉丁教会不愿意接受子与父在发圣神方面有不同的功能。

在会议中曾经公开了一封由玛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于655年写给塞蒲路斯的一位司铎,玛连奴(Marinus)的信。在信中,玛西姆声称拉丁教会承认父是子及神的唯一因。在会议中一些拉丁教父的着作原文也显示「和圣子」(filioque,西方教会立场)与「通过子」(per filium,东方教会的立场)有相同的意思。

玛西姆的这封信就成了合一的基础,与会者于1439年6月6日宣布合一。合一的宣言被当时的君主及东方教会的39位基督徒所接受,他们当中有主教、代理人、执事及修院的长上。宣言明认「和圣子」(filioque),是合法及合理地被加进信经之内。拉丁教会,特别是教宗,在这次的会议中似乎获得很大的胜利,因为这实在是一次达至圆满合一的大公会议。可惜的是东正教会完全否定了这次会议的成果。

翡冷翠大公会议的重要性在于

1. 「和圣子」及「通过子」是可以互用或互补不足的,

2. 在圣神的领导下,与会的神长表现出有合一的意愿,

3. 这会议的成果可以作为日后东、西方合一交谈的出发点。

5.4 拉丁教会的代表人物

5.4.1 波西迪艾的依拉利 (Hiliary of Poitiers +367)

根据依拉利,神发自父,从子那里接受父给予子的一切,那就是具天主性的性体, 神完成及彰显圣三同性同体的统一性。

5.4.2 奥斯定 (Augustine +430)

在信仰表达方面,若果奥斯定的理论「自起初」、「在一开始」(principaliter)能放进到拉丁教会源用的「发」的字句中,即变成:「自起初的发」;拉丁教会就与东方教会所用的「根源性的发」(ekporeuesthai)有相同的入手点。「自起初」其实是包括在「和圣子」(filioque)的意义中。「和圣子」的内涵:发自圣父和圣子犹如来自一个源头。因为唯一的源头是父,而只有子接受了父的一切。如果奥斯定的理论能够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就不会引致东正教会认为西方教会企图肯定圣神是发自两个源头。可惜的是,这理论刚好没有被清楚地表达出来。

5.4.3 多玛斯亚奎纳 (Thomas Aquinas +1274)

多玛斯的方程式:两个呼出者,犹如出自一个源头(duo spirantes, unus spirator)。

5.5 东方教会的代表人物

1. 亚理山大的济利禄 (Cyril of Alexandria)

2. 塞蒲路斯的额我略 (Gregory of Cyprus)

3. 额我略巴拉玛 (Gregory Palamas)

在「发神圣」方面他们的理论大概可以归纳如下:

神所拥有的「自立存在」(hypostatic existence)唯独是来自父,但根据祂在天主性的同性同体中作为第三位的存在方式而言,祂的「性体存在」(substantial existence)是来自父及子。

6. 独到之处

《我信圣神》是一套很全面性地论及圣神的神学教科书、神学参考书,而其中的大部份内容能够供一些很好的灵修默想资料,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作品。从书的丰富内容可以看到孔格在圣神论方面的钻研是既深且远,他不但博览有关方面的着作,和掌握它们其中的精粹,而且能够在这些之上建立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很具创意。

无可否认,圣神论是一颇为艰深的科目,然而作者在整套书的铺陈上,很有步骤,层次分明地将不同的课题遂一演绎,让读者按步就班地投入这项艰巨的研究。然而,读者不时也要停下来,细嚼其中的内容,然后再加思索,方可能领会字里行间的真正意义。

配合适当的时段,作者会放进一些珍贵的综合片段,帮助读者作一整合,使他们更清楚地掌握先前所读过的。第二册的结论是圣神论的宇宙观,综合了这一册的全部内容--圣神的工程。第三册的「有关天主第三位的神学默想」可以说是整套书的浓缩精华,其中不乏具启发性的默想材料。至于「迈向建立一个倚重神圣论的基督论」点出了圣神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有前瞻的宏愿。

孔格拥有敏锐的时代触觉,神恩复兴运动的研究可以说是回应这个时代的需要而作的。新的课题如「在天主内的母性及圣神的女性特质」是极具时代气息的课题,反映出作者洞悉现今神学潮流的走势。在「圣神活化教会」的部份,孔格致力发展在教会学中圣神论的原素,且很有新见地。这课题也是当今基督徒十分关注的。

孔格在《我信圣神》一书中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他在神恩复兴运动及在东、西方合一的问题上所作的具体、实际可行的建议。

孔格除了看到神恩复兴运动的积极面之外,他更一针见地点出运动潜在危机,就是太强调即时的效应和疏忽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孔格建议运动的支持者不应独立存在于教会之外,他们必要是天主教教会(普世及地方教会)的一部份,他们必须积极参与圣事庆典、与教会的牧者合作、参与教会的活动、传教的使命及服务。孔格也指出任何「神恩」的效果必须与降生圣言,主耶稣基督的工作协调,以辨其真伪。

作者分析东、西方教会不和的原困,他认为这并不是信仰层面的问题,而是信仰表达不同的问题。基本上东、西方教会有不同的心态。在教义上,西方教会依据圣经,但同时强调推理的重要;东方教会尊重圣经和理性资源,但同时认为天主是奥秘,不能完全被认识。

在「和圣子」(filioque)的问题上,孔格眼光独到地看出问题的症结。在用词方面,拉丁教会的「发」(procedere)不及希腊教会「根源性的发」(ekporeuesthai)的内涵丰富。为迈向合一,发展父为「单一源头」的主题是可行的路。奥斯定的「自起初」(principaliter)的理论可以作为主题发展的依据。

7. 不足之处

读了孔格的名着《我信圣神》,笔者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套书差不多可谓无懈可击。若果必要从中发掘一些暇疵,笔者只认为孔格在精确地分析了东、西方教会在圣神论上的分歧后,竟然建议西方教会将「和圣子」的字句在信经中删除,实在是美中不足。

试想,已经背诵了多年的信经,拉丁礼的基督徒要突然删除其中的一些字眼,而换上别的程式,实在是不可行的。况且这种做法会引起信仰上的混淆,可能带来严重的恶果。

孔格认为既然「和圣子」是在不合法的情况下被拉丁教会加进信经之内,理应按合一精神,和基督徒该有的谦卑态度,删除这字句。可是,孔格在他所提众多具体实际可行的建议中,竟然提出这项难以实现的建议,实在令人费解。

8. 结语

孔格成书的目的是要让人认识圣神,这认识当然不是纯粹地指理智上的认识,而是包含了信仰上的皈依。这书《我信圣神》,相信或多或少令使读者加深对圣神的认识。天主将圣神作为「礼物」赏赐给我们,同样祂也将祂的儿子赏赐给我们,然而在这些赏赐之中,只有圣神被称为「礼物」。但愿基督徒不单要认识,且要珍惜这「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