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中玉
书评二--韩大辉的《与基督有约:从庆典到奥迹》
1.导言
经过初步的空中浏览,《与基督有约》一书给予笔者一个充实的感觉--活像一间微形的圣事图书馆。相信《与基督有约》一书给予读者的初步印像是文字上的革新。 从前不单非天主教徒,就连天主教徒自己闻「圣事」也「色变」;相信读者读过《与基督有约》一书后,将来读者闻「圣事」同样也「识变」,是知识上的蜕变。这蜕变基本是源于我们教会一直对「圣事」一词过份地留于历史上某种僵硬的解释所至。
作者就他在圣事神学上多年钻研的心得和圣事神学在牧民层面上的反省在本书的题目上作了一个崭新的点题--与基督有约。 我特别被这个「约」所吸引,亦被副题中的「庆典」所掀动。《与基督有约》一书开宗名义指出其内容不单停留在圣事总论的范围内,而且更会扩大其课题,重看基督就是所有圣事的共同渊源。所有圣事源于基督,基督对人的爱和救恩计划本身就是奥迹。人在高兴的时侯会办喜事;基督徒面对基督这奥迹时更会惊叹,继而要庆祝。这一点就是我们的主题 --与基督有约。基督徒怎样庆祝呢?综观历史,我们庆祝的高峰在于透过圣事庆典步入奥迹,与主相遇。就是这个「相遇」正正走进我们的主题 --与基督有约。这个「约」有盟约和约会的意义。
2.特色和架构
《与基督有约》一书的对象是神学生,其目标是作为一份精简的神学反思材料。此书的特色是在圣事的课题上同时达到「博」和「精」两环。此外,书中所缉录的资料大都附以原文而在征引外文时,皆以不同字体作识别。例如拉丁文用斜体字、英文用正楷、圣经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则采用罗马拼音法,字体亦有所不同,务能帮助不谙原文的读者。
《与基督有约》一书的架构共分十五章,除了首、末章分别为导言和结论外,其余十六章分成五篇,分别是圣经篇(二至五章)、教父篇(六、七章)、释义篇(八、九章)、总论篇(十至十五章)和庆典篇(十六、十七章)。每篇既可独立地成为一个单元,亦彼此相辅相承。这点也正是此书的一个特色。
3.方法论
总观而论,《与基督有约》一书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方法作整体的支撑。分别是「溯源法」和「推理法」。前者顾名思义是走回历史中去探讨前人为何要庆祝、怎样庆祝等等的问题。当中又分作有「贯时法」和「同时法」分别作为横轴和纵轴作研究。「贯时法」针对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圣事之传统和观念;「同时法」则以时间作单元列出历史上有关基督的庆典。方法二「推理法」,是以关键性的范畴或模式,通过神学的反省成为普遍的原理,加强神学的圣事庆典的解释力。此二方法基本上被用于《与基督有约》一书内每一章。另外作者在行文时,经常有一问题--圣事怎样才能跟基督徒的关系更密切--存留在脑海中 。此被关注的问题显着地出现在第一章的导言中,作者指出我们若误解圣事,那么圣事的举行,可以成为「撕裂」我们生活的因素。他指出七件圣事会有「撕裂」成长、「撕裂」天主、「撕裂」共融、「撕裂」公义、「撕裂」情谊和「撕裂」健康的可能性。
在《与基督有约》一书的内容上,三个神学原理或可称之为预设会相继出现在神学家的探讨中。它们分别是「心物同向律」、「生活希望律」和「天人交换律」。现在让我们走进每一章中看看其中的神学方法。
4.内容
4.1 圣经篇 (二至五章)
圣经篇以四章连贯的主题紧扣着,分别是「许诺与基督」、「基督与奥迹」、「奥迹与庆典」和「庆典与圣事」。
在第二章「许诺与基督」中,以色列民对雅威天主的体验系于祂的许诺。天主按自己的忠信和慈爱实践其许诺,祂透过语言和行动将许诺逐渐实现在以民的历史中。而以民则透过许诺的实现,渐渐体会天主各项工程 --指向将要来临的默西亚、基督的工程。他们将天主的许诺活在日常的生活和敬礼中而与这些敬礼有关连的神圣标记,就是日后所谓「旧约的圣事」。
在第三章「基督与奥迹」一章中指出基督的事件是指祂在世的生活体验,包括祂的宣讲和行动。基督来宣讲天国,祂自己本身就是天国;基督的行动包括接触罪人、行奇迹、更新敬礼、选立宗徒、死亡和复活。基督的事件披露了整个救恩计划,而宗徒们也意识到这就是奥迹。
在第四章「奥迹与庆典」中重点指出基督在世留下了一个纪念(anamnesis)叫我们日后跟从举行此事。初期教会也针对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制定庆典仪式,而所有的庆典都是环绕逾越奥迹。在庆典中,圣父是一切的起点和终向,圣子是爱的彰显和实现,圣神是万物在基督内的共融和转化。
在第五章「庆典与圣事」中指出在早期教会的庆典中,有些我们今天称之为圣事,是浓缩了教恩事件的特色。虽然圣经中没明显地说出圣事有七件,但在早期教会的礼仪庆典中我们可以找到七件。其中以圣洗圣事和圣体圣事为最重要。人透过洗礼领受了基督的新生命;藉着傅油和覆手得到生命的坚固;藉着圣体圣事和教会合而为一,此乃入门圣事。由于人生命的软弱,当人病倒和因罪过而跌倒,我们可透过忏悔圣事和病傅圣事得到治疗,此乃治愈圣事。至于最后一类的圣事名为服务共融的圣事:基督赋予教会内一些人个人特殊使命,就是授予圣秩的覆手和男婚女嫁祝圣他们,并通过他们对其他人的服务和见证,使这新生命的共融得以延续和普及。
4.2 教父篇 (六至七章)
第六章「希腊和拉丁教父的反省」一章中,作者点出了拉丁教父以sacramentum 翻译了希腊教父的mysterion,基本上这仍是将奥迹礼仪化的现象。在教义方面,有关圣事的礼仪意义已渐被纳入一个有架构和综合性的体系里。
在第七章「庆祝奥迹的意义」一章里,作者说得好。他指出与其说庆祝奥迹是某一个行动,倒不如说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凝聚点、综合天主与人类、许诺与实现、召叫与回应、此生与来生、纵面与横面、今天与明天、信德与行动等等。事实上当时庆典的用语不断提醒人们这个事实。此外,作者更带出在教父们的奥迹礼仪化的过程中,有三个庆典的核心。它们分别是现世历史、基督奥体和圣三事件。现世历史成为天国的幼芽和开端,原因是基于圣言成血肉的事件,天主更进一步参与人类的历史。礼仪庆典是为应付现世历史的需要,因为以后在天主之城就无须藉标记行事。基督奥体是万民之光,教会将这光分映出来,照耀到每一个人心中。祂就是新子民,一个父、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而圣三事件就是我们庆祝奥迹的信仰核心:藉圣事行动,我们以虔敬、温顺、活泼的信德,仗赖圣神的力量,在圣子内,将荣耀归于天父。
综合以上教父篇所言,教父给教会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让后世的神学家计续寻求对圣事、奥迹的了解。
4.3 释义篇 (八至九章)
释义篇跨越了十多个世纪,其中的神学家和讨论的课题相当复杂繁多。作者将此篇分作两章作介绍。
第八章「圣事庆典的形上演绎」一章探讨由七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圣事观。首先奥思定的圣事观透过依希道普遍地影响了七至十一世纪。当中的定义指出圣事就是神圣事物的标记,而此标记是指举行圣事庆典时,人们所采用的经文、物品和仪式。随后便有不少学者于标记和神圣事物两者作了不同的强调而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到了十二世纪的神学丰收期。当时的隐修院神学(奥思定思想)着重了圣事在教恩史中的一体性,并用寓意法解释圣经和礼仪。当中的代表人物是卢柏(Rupert of Deutz +1129)。另一批学者,学院神学家则重视理性和逻辑,强调圣事的多元性及每件圣事的独特性。此段时期圣事的定义是:有形的标记内酝藏着无形的圣宠。作者举出的代表有亚培拉(Peter Abelard +1142)和隆巴(Peter Lombard)。走进十四世纪,圣事神学渐趋成熟,代表人物是多玛斯。他引用形上原理将圣事既是标记又是产生因的两个意念相互整合起来,形成有系统的圣事神学。
第九章「圣事庆典的危机与现代思潮」一章探讨由晚期士林神学到特伦多大公会议后人们对圣事的诠释。首先晚期士林神学的圣事观以基督论为主,说明圣事源于基督元首及其恩宠,但欠缺教会学和圣神论的支援。加上当事过份地走进固定的哲学框框里,而流于分化,未能顾及奥迹的全面性。当中的道明会、方济会和唯名派仍未能再将神学反省推到更高的层次。在宗教改革前,教会的训导受着多玛斯的影响, 只针对具体圣事问题给予答案。到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人仕从成义的角度开始去论圣事,因此双方的见解不同,因此而有特伦多大公会议的出现。会上重新肯定圣事有七件,由基督所建立,都蕴藏和通传恩宠。此外圣事施行人需有权柄、意向和采用规定的「形」和「质」。自此,圣事神学开始着重历史、实证、推理、判断而从圣经、圣传和推理中找证据,予以证明。我们可得知圣事的反省亦离不开这种手册式的框框。
十八至十九世纪是一个批判的年代。由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众人对传统渐不信赖而相继以各种方式作批判。继有十八世纪的杜平根大学的史宾(M.J. Scheeben +1888)、开国元老梅肋、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的风云人物纽曼枢机(J.H.Newman +1890)、新士林主义(Neo-scholasticism)的学者以及十九世纪初震撼天主教神学的现代主义(Modernism)。至于今日的神学,作者刻意地放在庆典篇作讨论。
4.4 总论篇 (十至十五章)
总论篇将有关所有圣事的课题分六章讨论。每章的铺陈都有着相同的基本架构,分别是圣经的基础、教父的确认、释义的发展、教会的训导和神学的反省。
第十章「圣事的形质论」指出在传统中圣事已被肯定为神圣事物的标记和庆典。就圣事有形可见的仪式而论,圣事庆典由言(verbum)和事物(res)组成,是后期的神学分别称之为「形式」(form)和「质料」(matter)。前者具限定功能、后者具被定功能。此方法可容易地鉴定圣事庆典中的不能改变的「必要」部分(essentia)和那些可以改变的部分。在七件圣事中,圣洗圣事的「形」是因圣三的名或基督的名,「质」是水。坚振圣事的「形」是祈祷文,「质」是覆手和圣神的傅油。圣体圣事的「形」是耶稣建立此圣事的话(格前11:24;玛26:26-28;谷14:22-24;路22:19-20),「质」是饼酒。忏悔圣事的「形」是教会的赦罪祷文,「质」是当事人的认罪和补赎。病傅圣事的「形」是祈祷文,「质」是傅油。圣秩圣事的「形」是覆手祷文,「质」是覆手。婚姻圣事的「形」是按基督和教会密切关系,男女所缔结的婚约,即二人成为一体,「质」是夫妇彼此奉献的爱。
第十一章「圣事的建立」一文中指出此建立(institution)是指有形可见的标记赋予超性的能力,足以意指(signify)和产生(produce)恩宠。文中也列出了七件圣事在「基础」、「建立」和「实践」上的圣经基础。于教会训导中,特伦多大公会议声明:「谁若说新约的圣事,不是全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建立的……都该受绝罚」。(DS1601)无论如何,基督建立圣事,并不只是说祂在某个时空的场所表达了需要某某圣事的心愿,更重要的是祂愿意透过一些神圣的标记,在信徒重要的生命时刻里,再一次作出奇妙的化工。
第十二章「圣事的数目和优次」于这个影响教会合一的课题下,谈到了基督徒的共识、圣事的优次、圣事和圣仪等的课题。
第十三章「圣事的效能」谈到圣事仪式本身所发挥其效力的问题。首先圣经和教父皆肯定圣事仪式本身具有超性的圣化恩宠,他们用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恩宠充盈论、客观实在论和天主德能论。到了宗教改革时期,作者列出了三个新教学者的学说:分别是马丁路得、加尔文和慈运理。纵使三位都否认圣事直接的效能,但他们都没有否定圣事具有通传恩宠的效能。随后的中世纪则以圣事因果律(sacramental causality)为主解释圣事客观的效能,但偏向「物质化」。到了今日,神学再强调圣事中「象征」和「人位」的幅度。因此,「相遇」的理念经常出现在今天的圣事神学的研究中,其中的表表者有拉内(K. Rahner)、史勒拜克斯(E. Schillebeeckx)、海德格(H. Heidegger)、布柏(M. Buber)和麦各利(J. Macquarrie)等学者。
在第十四章「圣事的效果」中,作者从三方面谈圣事的效果:分别是圣化恩宠、圣事恩宠和神印。首先,作者从人神的位际关系看圣化恩宠而指出奥迹就是恩宠 --恩宠是在圣神内生活。因此这是一份释放、分享天主的生命和共融(koinonia),是天主绝对自由的施惠。鉴于不是每件圣事都给予同样的恩宠,故此圣事恩宠(gratia sacramentalis)就是每件圣事所赋予的特殊恩宠。其特色就是一种习性(habitus)、一种权利、一个内在的力量(intrinsic vigor)、有其统一性和连续性。反观圣化恩宠就是共同的天主的生命。至于「神印」一词,是源自希腊文charasso, charakter,有「刻上去」、「印号」(sphraghis)的意思。此词可说是来自希1:3论及天主本体的真象(charaketer tes hypostaseos)。这神印是属神的、不可磨灭的,跟圣化恩宠不同,可给予那些没有圣化恩宠的人。在七件圣事中,只有圣洗、坚振、圣秩三件圣事赋予人神印。
第十五章「圣事的施行人和领受人」首先谈到施行人的合宜性、意向和信德的问题。综合来说,无人可为自己施行圣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施行所有的圣事而有些圣事要求先有教会赋予的权柄。在意向方面,文章也提到意向的必要、性内在性、外在性和意向的程度,内里又分为现在意向、潜在意向、习性意向、限定意向和不定意向。在施行人的信德问题上,特伦多大公会议从施行人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怀有「行教会要行之事」的意向即可,他们在信德上的软弱和罪过并不影响圣事的圣化效能。 领受人方面,他们要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分别是有效地领受圣事、有益地领受圣事和合法地领受圣事。此外领受也要有秩序,例如在领受婚姻和圣秩圣事之前须先领受入门圣事。
4.5 庆典篇 (十六至十七章)
于此章的开首,作者又带出他在文章内经常伴着的问题。他指出生命只能源于生命,真正的智慧不停留在学术上的纸上谈兵,而是在奥迹的氛围里,活生生地投入基督生命的时辰。本篇分作两大部份:第一部份继续承接释义篇谈及有关圣事观念的历史沿革,简介礼仪运动的过程和同期的神学思想;第二部份则陈述圣事庆典的意义。
第十六章「从礼仪运动看庆典神学」共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作者简述了礼仪运动的来龙去脉,说明人不仅需要礼仪,更渴望得到满足。作者首先从礼仪运动的前奏开始谈起,再带出当时本笃会隐修院的贡献,跟着用教会官方的训导和梵二的礼仪改革作结束。礼仪运动的发动并不是一朝一夕,由于特伦多大公会议后教会过份着重士林学派对圣事作形而上的解释,以致人们感到礼仪冰冷,并设法寻找新的出路。这正是教会中礼仪运动的引发点。的确,教会在圣神的引领下渐渐省觉到礼仪不是将人生局限,而是将人生提升。作者在第二部份介绍了几个强化庆典神学的酵素:它们分别为「信仰和圣言」、「基督、教会、圣神」和「救恩史、纪念和庆典」。作为纪念仪式,圣事庆典导人进入逾越奥迹;作为推动力,可使庆祝的团体产生新的变化;作为典范,可使人寄望将来的荣耀。在最后一部份,作者综合了云云的神学家的意见,提出了五个论据。首先是「奥迹临现论」--代表人物是贾西尔(Odo Casel)。他从保禄的「奥迹」引申到基督的救赎工程就是救恩史的高峰。今日教会延续基督的救赎工程,就在于举行圣事庆典的时侯。「真实象征论」-- 代表人物是拉内(Karl Rahner)。他以真实象征和人学的观点出发,指出每个存有都是象征,因为存有既能表达又可实现。象征在人生中有着多层次的作用,而基督在世成为活生生的标记。圣事就标记来说是人间的象征,就效果来说是天上的事。「天主荣耀论」-- 代表人物是方巴达沙(Hans Urs von Balthasar)。他的思想建基于天主的光荣(Herrlichkeit - Theodramatik)。在解释圣事庆典上,他用了人学起点的另一端,即从天主那边看过来。因此,圣事须从圣言的降生、空虚以及荣耀的提升去明瞭。「位际相遇论」-- 代表人物是史拜克斯(Edward Schillebeeckx)。他指出基督是天人相遇的圣事,相遇是一真切的位际关系,而圣事是构成这些关系的标记。近期,女性神学对此课题亦有独特的贡献。「救援解放论」--其思想源自德国,在拉丁美州盛行。其主要思想指出礼仪不仅在精神上将人从「恶魔」中释放出来,也从地上的「恶魔」--各种不公义 -- 将人释放出来。因此,圣事恩宠正好与人类的历史任务有密切的关系。
第十七章「圣事庆典的意义」里,作者首先从字源学看「庆典」。他分别以古典拉丁文、基督徒的拉丁文学、拉丁教父的礼仪庆典和中文的庆祝和庆典作一阐释。跟着他从经验看庆典与人生。作者在第三部份从中国民族信仰,即儒、道、佛看庆典。随后,作者分别从圣经和神学史上进入基督徒的传统看「庆典」。最后作者从三个时空来综合出今日庆典神学的意义,而这三个时空分别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纪念(anamnesis)是指我们庆典的核心 -- 基督的逾越奥迹。现在的恩临,作者分别在信德、盟约、恩宠、提升、共融、生命和天道七个角度去看教会在圣事庆典中要走的路。过去指向现在,现在指向未来,因此基督徒所期望的是一个伟大的许诺 --基督第二次的再来。
4.6 结论 (第十八章)
《与基督有约》一书的结论篇首先以庆典与神学的关系作一前后的呼应,道出整部书的方法论,即于导言中所提到的「心物同向律」、「生活希望律」和「天人交换律」。跟着作者步进庆典与本位化的问题,简略地谈到时下热门的话题 --「礼仪本位化」的一些原则和范围。如前所述,圣事庆典不单是一些理论,而是跟我们的生命、灵修有密切的关系。故此,作者在结论篇有精彩的一页-- 庆典与灵修。他归纳出第一种灵修是「以基督为挚友的灵修」。耶稣曾为门徒洗脚,他给予我们的新诫命是要我们彼此相爱,并称他们为朋友(若15:14)。祂并不以主仆跟我们相称却愿做我们的朋友。因此,我们要步入基督的奥迹、迈向真切的相遇。这个相遇正酝含《与基督有约》一书的「盟约」和「约会」的深意。
第二种灵修是「与教会共同庆祝的灵修」。教会是基督所建立,而追随基督不是个人的事,却是个人和众兄弟姊妹一起在共融中同步。因此我们务要忠于教会的宣讲、迈向庆典的教理、建立团体的共融、发挥圣事的效能和依赖圣母的助佑。第三种灵修是「以每天为庆典的灵修」。这里的每天是指我们生活的每一小节。让我们身为基督徒都能在每一刻都懂得去祈求天国的来临、培养深切的信仰、参与社会的建设、关心中国的发展以及寄望永恒的生命。从而,体会基督的爱。
第四种灵修是「以喜乐为心态的灵修」。喜乐是天主的福份和恩赐,我们有了这份恩赐就可尽心尽性地生活,去超越自己。因此我们要得保持快乐的圣德、发展亲切的友谊和持守成长的本份。第五种灵修是「以生活为赞颂的灵修」。灵修不但注重祈祷,而且还将整个生活转化成祈祷,因此我们要彰显天主的荣耀,做个有朝气的人。作者在末篇的最后一部份从庆典的角度看礼仪牧民的意义,带出牧者心和天地心的相偕。
5.评论
《与基督有约》一书是一本资料精简的圣事参考书,是同类书中的表表者。笔者尝试列出对此书数点的评论。首先在庆典篇第十七章「圣事庆典」的意义中,作者从字源学看庆典的字义而分别用了拉丁字典Lexicon totius latinitatis及Thesaurus Linguae Latinae作阐释。相反,于中文的庆典和庆祝上,作者则只用了商务印书局第四册的《辞源》作阐释。由于前者是拉丁字典中的出色之作而后者则是众中文字典中其中一本,故此有相迎见绌之感。
此外,在同一章里从「中国民俗信仰看庆典」的一个环节里,作者所用的参考资料均来自:1)《中国民间宗教史》(两次)、2)《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十二次)、3)《中国社会与宗教》(两次)和4)《中国的神话世界》下册、(两次)。单看资料是充足的,但一跟「基督徒庆典的传统」相比便再一次显出其悬殊。其原因明显是因为作者的意向是以圣事神学为主而非中国文化。尽管如此,「中国民俗信仰看庆典」一节可助长教会加深庆祝的意义。
6.综合
笔者尝试以简单的数十字去形容《与基督有约》一书如下:
人与基督有约,是基督用血建立的天人新「盟约」,基督是基元圣事;是人在教会内以圣事庆典,促进天人相遇的『约会』, 教会是基本圣事。
基督徒凭信德以喜庆的心,透过礼仪去聆听圣言、纪念基督的奥迹,并且让基督圣神的德能提升自己的生命,敬礼天主。与此同时,人的生命得从平淡走进永恒,获得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