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鼓励与赞美
    八月间,刚离开了主持八年之久的教堂。离职前夕,有位属下特地前来见我,满脸委屈地抱怨说:

  “神父,跟你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虽然我一直在埋头苦干,有时甚至自动加班,但是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得不到你的鼓励与赞赏,给我带来很大的挫折感!”

  她的这一番话令我感到汗颜,同时也让我沉思良久。

  其实,说没得到我的赞赏也不尽属实,因为我曾多次在他人面前夸赞过她的能干,只是没想到也该当面向她表示罢了。虽然这可算是无心之过,但却也早已对她造成了一些伤害,让我感到内疚与不安。

  我之所以很少当面赞美别人,可能多少跟我身为神职人员有关。因为从小就常听圣经上耶稣所说:“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宝贵教训。后来步入神职生涯之后,这一观念也就愈来愈强。

  打从修道之初,就常常被一再地提醒:“不管个人行了多少善事或有什么成就,不可夸耀,更不能存有期待别人赞美之心。”久而久之,这种处处隐藏自己的神修观念就在心中根深柢固,觉得做好一件事乃是理所当然。

  神职人员有这种看法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那是一种谦德。但如果因而也以同样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的话,就多少会有苛求之嫌,同时也容易造成无视于别人的感觉与需要的缺点。

  记得是一九七二年,我重返辅大教书。有一天,我们神父和修士们正在开团体会议。当会议正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位身材高大的美国修士突然站了起来,以一种近乎抗议的语气抱怨说:

  “为什么我们修道人竟那么吝啬去赞美别人呢?”

  由于事情来得突然,让大家都给愣住了。

  原来,这位修士的主要职务是负责园艺,而且也实在尽心尽力地在做。就以当日商学院前那一大片绿草如茵,令人赏心悦目的草坪为例,就是他的一天杰作。

  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位仁兄开车不小心,前轮辗过他那心爱宝贝的草坪,竟然换来了他的一顿臭骂。

  可能是因为多年的努力与贡献,一直都没能引起别人的重视与鼓励,所以他才会不平则鸣吧!

  这虽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但在我记忆深处,至今印象却仍然鲜明。

  当然,如果一个人经常渴望别人的赞美,除了可能是虚荣心作祟外,恐怕还意味着不够自我肯定,甚至可能是人格不够成熟和自卑的表现。多年前我就曾辅导过这样的一个个案。有位已快到不惑之年的男士,常常喜欢在大众面前炫耀自己如何的所作所为,以博取别人的赞美。时间久了,就令人对他起了相当大的反感。

  但是,话虽如此,我们也不能因而否定赞美的力量。因为一句适时适地而又真心的赞美,不但常能给对方带来鼓舞,同时也有激发的作用。因为,赞美不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接受赞美者的一份更大的期许与一种鞭策的力量。

  今年教师节那天,昔日所教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前来向我贺节,也顺便跟我分享她最近的一些感受。其中一点是有关主管对她有不够谅解之处。她一脸无奈地说:

  “我们每天上午九点钟上班,由于我跟父母住在景美,我又没买车,我深怕上班会迟到,所以每天七点钟不到就赶紧出门挤公共,但是由于交通常常严重阻塞,以致往往到达重庆南路办公室的时候,免不了还是有时候会迟到。但是我们的主管不但未能体谅我的苦衷,反而常常打官腔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六点半就出门呢?’”

  在一个处处讲求效率的工业化的社会里,这位主管的不满是容易了解的。但是我想,如果在了解实情之后,能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劝勉代替不满的话,一定会比打官腔来得更好。而且据我的学生说,在机关里,她虽然由于不肯跟同事们一起玩股票,也不会像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而被视为“怪物”,但是她却是一位人人皆知,负责、努力且表现优异的幕僚人员。

  环顾我们今日的社会,在人与人相处之间,往往是批评与责骂要比鼓励和赞美来得多。如果我们都能学习对别人少一点儿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为融洽和温馨,而社会也必然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和谐、安详而又充满朝气。

(自由时报7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