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周四排队吃中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站在琼的后面,她是一位中年妇女,在一所学校教书,还没有结婚,是个老姑娘。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说起了圣周五堂区想为大家提供一顿金枪鱼盒饭。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哇,太好了!我可以有两天与其他人坐在一起吃饭了!"有很多像琼一样的人,他们差不多每天都得一个人独自吃饭,但我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情况。我们家弟兄姐妹有九个,而现在我每天又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吃饭,所以我很少有单独吃饭的时候。于是我想到,像我们这样的人往往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独处。我们挂上耳机,为了把自己与世界隔开;我们在每一间房间放上一台电视机,这样就可以独自欣赏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在火车上或在剧院里,最好旁边的座位空着,以便留有归自己享用的空间。我们走得远远的,为了避免与其他人接触。我们警觉地留意自己所渴慕的东西,或许,正当我们独处时得到了它。
(帕普罗茨基)
当我们"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像一个"孤独的巡逻兵"那样独立行动,而是作为团队中的一份子走出去;我们怀着归属感走出去;我们带着无私与好客之情走出去。我们张大眼睛走出去,意识到他人是我们的弟兄姐妹,而不是陌生人或对手。但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高度?事实是,从我们走进圣堂去参与感恩祭宴起,我们就蒙受邀请,或更好说,我们就接受挑战,把自我扔到脑后。
"自我"本身,或者,在"自我"内,本来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自我"往往会使得一个人不知约束自己,而演变为"自恋"。孤独是宝贵的必需品。但自恋却使人衰弱,心里只有自己。自恋既是一种个人的失控,也是一种社会处境。久而久之,我们受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的炮轰,激励我们去追求自我满足。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有一种自我陶醉的倾向,容易把他人排挤在外。
人的自恋态度使得亚当厄娃堕落了。蛇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强制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诱惑。实际上,它对亚当厄娃说的就是:"别把天主和其他任何人放在心上,只要想想你自己。"耶稣在旷野中也受到魔鬼的诱惑,要祂想想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思考他人的需要。同样,在革责玛尼山园中,耶稣也受到诱惑要祂按照"让我的愿望实现",而不要按照"愿祢的旨意承行"来生活。自恋的姿态,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形式,它诱惑我们效忠于各色各样的事情——那些自以为能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事。
针对那遍及我们社会的自恋倾向,感恩祭宴是治愈它的一帖良药。
感恩祭宴以进堂式开始,它挑战我们,要我们进入到团体之中。我们注意到,我们在进进出出火车站、飞机场、超市,或百货公司时,与陌生人只是擦肩而过;但当我们进入圣堂时,即使大家只是第一次见面,也会彼此点头致意。我们是以一种好客之情在彼此相待,以此传达一个信息:"每一个进入这儿的人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热情好客告诉大家,人的尊严不是出于个人,而是由于彼此之间都是弟兄姐妹。
有时,感恩祭宴中的进堂仪式,宁可被称为问候仪式。不管怎样,这个礼节具有双重幅度。一方面,这是个人聚集到团体之中,如2003年出版的《弥撒经书总论》(修订版)(The General Instruction of the Roman Missal,2003)所教导的:"在主的圣筵——弥撒中,天主的子民共聚一堂"(27)。《总论》进一步说:"在弥撒圣祭中,……基督实在亲临于因祂的名而聚会的团体内"(27)。弥撒是"团体"祈祷,而不是私人敬礼。我们参与在歌咏中、在神父和信众的对答中、在福音前的欢呼中,以及我们的手势、回答、身体的姿态,甚至我们的静默等举止,都不是仅仅给出"团体庆典的外在标记,而且能培养并促成主祭与会众间的交流合一"(34) 。总之,弥撒的进堂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准备参与感恩祭宴时,不能意识到耶稣正临在于周围的弟兄姐妹们中间,那么,也就不能指望他(她)会意识到耶稣临在于麦面饼和葡萄酒中。
布鲁斯(Bruce)是芝加哥圣阿尔伯(St.ailbe)堂区的一位执事,该堂区居多的是美籍非裔中产阶级。当布鲁斯和圣阿尔伯堂中的另一些教友传道员来我们学院学习信仰和教理讲授培育课程时,我正好担任他们的老师。一天课后,我不期然遇见了布鲁斯,他邀请我带着自己的家人到他们堂区去参与感恩祭宴。几个月后,我说服了妻子和孩子与我同去了圣阿尔伯堂。他们要到一个自己一点不熟悉的堂区去,确实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们一走进圣阿尔伯圣堂,布鲁斯马上走过来,张开手臂拥抱我,热烈地欢迎我到他的堂区去参与感恩祭宴;他也以同样的姿态欢迎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他们呢! 一个"陌生人"受到这样的接待,我的妻儿感到既惊讶又高兴。本堂神父若望在接待大厅里活跃地来来去去,他在我们面前站住,以同样的方式问候并拥抱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接下来的短短时间内,我遇见了我们教理培育班的好几位教友传道员,我们接受了更多的拥抱。当我们被引领到圣堂内的座位上时,我妻子的一位学生——和平之后高级中学的学生——走来问候并拥抱了她。我坐到位子上之前,至少与"一打"人行了拥抱问候礼。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不由自主地谈到了今天的感受。实在太具有讽刺意义了,我们在一个偶尔去参与感恩祭宴的圣堂里所获得的热情问候与关注,大大超过了自己经常进出的堂区!
(帕普罗茨基)
就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进堂式具有双重幅度。一方面,大家相聚一堂,形成一个团体。有些堂区就像圣阿尔伯堂一样,进堂式不单只是安排得很好而已,它还有一种门徒的服务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集中于自身;就是说,当我们到达圣堂后,需要花一点时间集中自己的思想、心智,以面对天主。正是为了这理由,我们到圣堂参与感恩祭宴时,应该早一点到,在对邻人作了简短问候后,先坐着或跪下,在静默中作一个祈祷。这样就能使我们集中心智和思想,并渐渐让思想从自身离开,而进人对天主和弟兄姐妹的关注中。进堂式的目的,不仅是把个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共融团体;且还让我们集中思想以便聆听天主圣言,怀着崇敬的心情参与感恩祭宴。除非我们花些时间这样做,不然我们仍只会专注在自身;除非我们花些时间集中思想,不然我们仍只会处于自恋的风险中:被自己所困扰而排除他人。
进堂式的每一部分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当我们找到位置,在静默中收敛自己的心神后,接受正式的问候,受邀把自己的思想转到节日的奥迹中,或转到所庆祝的礼仪季节之中。通常,这一切是由颂唱进堂咏,或主礼对今天的读经作一个简短的解说来完成的。较典型的做法就是选择一些"合适的礼仪歌曲"来作进堂咏。不幸的是,许多人在感恩祭宴时,"克制" 自己不咏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歌唱家的歌喉,因此,就应该紧闭双唇。其结果就是把自己与整个大团体隔离开了。他们错误地认为,歌唱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上去。但请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向往着去参加一场生日宴会,却拒绝与大家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这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唱歌可以帮助我们把弟兄姐妹聚集在一起。通过声音的汇聚,我们进入到心灵结合的进程中。正是圣歌中的歌词在邀请我们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上主的工程中,团聚一堂,向上主献上自己的感恩。
进堂式还帮助我们以团体的身份聚集在一起。辅祭者高高地举着十字架,后面跟着礼仪队伍,这是邀请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耶稣基督无私的爱的行动。辅祭高高举着的蜡烛照亮了我们的道路,因此我们能认出耶稣基督临于我们中间,也临于与我们共聚的人中间。读经员或执事高高举起的福音书,旨在提醒我们清洁自己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接纳天主的圣言。主礼是聚会的领导者,他象征着以基督名义相聚一堂的整个团体之合一。整个礼仪队伍慢慢地朝着祭台走去,旨在提醒大家,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行走在追随天主的朝圣旅途中。当主礼和辅祭在祭台前鞠躬,以及当司铎和执事亲吻祭台时,旨在提醒我们,我们应邀聚集在上主的唯一餐桌周围。这与在饭馆里吃饭不一样,在饭馆里,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私人桌子,但是这台"酒席"召叫我们共聚一堂,围着一张祭台。当礼仪队伍已各就各位,进堂咏也颂唱完毕后,主礼带领我们全体用右手划十字;从前额(因父)到心口(及子),再从左肩到右肩(及圣神之名。阿们)。这一古代基督徒的礼仪手势提醒我们,受洗意味着我们打上了基督的印记——我们已属于祂——并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天主的名义在做。
主礼: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信众:阿们。
主礼:愿天父的慈爱,基督的圣宠,圣神的共融,与你们同在。
信众: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我们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我们是"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相聚一堂。然后,主礼可以对参与弥撒者说几句问候的话。在弥撒之前,我们与团体中的一些人已经相互打了招呼、开了小小的玩笑,现在我们使用礼仪语言互相致意,我们采用保禄宗徒在给格林多教会团体的信徒致意时所用的语言(参阅格后13:13)。这些礼仪语言并不是乏味、生硬的,相反地,它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属于超越自己的更大团体。我们是同一信仰团体中的一份子,这一信仰团体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家相聚一堂,采用相同的词语互相致意,这些词语是我们祖先传递下来的。这些词语也告诉我们,主礼所说的问候语,并不是纯粹代表他本人在对我们说"你好",他所说的是天主的意愿,也就是天主的慈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宠、天主圣神的共融,永远与我们同在!
主礼在进堂式中采用普世性的礼仪词汇问候大家,也避免了主礼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诱惑,那种诱惑往往是每一个站在麦克风前演讲的人都会经受的!但主礼在用这些普世性的礼仪词汇问候大家时,是在邀请每个人前来参与感恩祭宴,其目的是让我们大家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这团体中进行转变。
当我们猛然一瞥,或许会认为主礼刻意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为他穿的祭服是那么特別。但是,礼仪中所穿的祭服,是为了掩盖主礼原本的身份,只强调他所承担的角色——献祭者。穿祭服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起主礼的个性,而让整个团体把注意力集中到基督身上,主礼正是以祂的名义为大众服务。主礼作为此集会的领导者,正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受洗之后,穿上白衣,象征"穿上了基督"。尽管我们平时参与感恩祭宴的时候,并不穿上白衣,但是每次当我们进堂,用手指蘸了圣水划十字圣号时,就在提醒自己,我们必须缩小,基督必须壮大。
感恩祭宴的进堂式是一个皈依的过程,通过我们接受他人的热情好客并把这份好客之情向外传递;通过花些时间集中心思;通过团体齐唱进堂咏;通过目睹象征着我们信仰之旅的主礼和辅祭队伍徐徐进堂;通过意识到我们团聚在同一张祭台前;通过以至圣圣三的名义而不是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开始礼仪;通过我们采用礼仪词汇来接受主礼的问候并给予回应,我们已经打开了心灵之门,准备转变自己。我们蒙召来参与这一星期一次的皈依,它邀请我们把注意力从自身转开,而更多地去关注他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是单独在此,而是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一时空。当这进程渐渐展开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自恋行为或许伤害了他人;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于自身,那么,我们正在走向危险的境地,不可能认识到天主临于他人身上。当我们互相问候之后,感恩祭宴立刻邀请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我们需要求得宽恕;但这两件事不是同步进行的。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的进堂式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每天花一些时间让自己静心祈祷;
*对在工作单位、在马路上、在家庭和团体中所遇见的人,展示我们的热情款待;
*我们既要维护个人独处的需要,但也要保持警惕,不受个人主义的诱惑;
*承认他人的尊严,因每个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
*邀请他人在我们上下班的途中与我们同行,并且主动与他人同行;
*克服自恋情绪,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
*寻找那些孤独的人,主动邀约那些经常孤独进餐的人共同进餐。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有许多肢体,但身体只有一个,肢体虽多, 只组成一个身体——基督也如此。我们无论犹太人或希腊人,当奴隶的或自由人,都在同一位圣神内领洗进入一个身体,而且共同享受同一位圣神。
身体不是由一个肢体,而是由许多肢体构成的。如果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于身体",它并不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如果耳朵说:"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属于身体",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如果全身都是眼睛,它怎么能听呢?如果全身都是耳朵,它怎么能嗅呢?
天主按照自己的选择,把不同的肢体安置在人的身上。如果都是同样的肢体,怎么能成为身体呢?其实,肢体虽多,身体却是一个。眼睛不能对手说:"我不需要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不需要你。"
致格林多人前书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