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勇敢地去接受被接纳的事实
神学家们基本上认为,信仰与圣经可以回答人心最深处的问题。信仰与生活是相关的,特别是与「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信仰好比X光能透视人性的存在。借着信仰,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更有人性、更圆满。同时借着信仰,我们觉察到一「绝对」的事实,即天主是我的存在根源。
每个人都渴望受到重视,而人心的一大渴求就是被欣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味需要他人来夸赞自己是多么的优越!诚然,这是每一个人的渴望,但却不是人最基本的渴求。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含糊,因为爱的种类就像花的种类一样繁多!有些人认为爱是热情的表现,有些人觉得它是浪漫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爱只是性欲的表现。然而天地间却确存在有一种更深遂的爱 ── 接纳的爱。
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 ── 接纳「我」这样的人。为此,人一旦遭受到一种完全被摈弃的经验,那么此经验在其人生的历程中将会造成一持久、致命的影响。易言之,当我不被接纳时,在我内心就已经有了被伤害的感觉。一个婴儿不受家人的欢迎,等于排除了他的存在;一个学生不受老师的喜爱,他就不会认真学习;一个成人不为同僚所接纳,他就会患胃溃疡,下班回家无故迁怒家人;修女若感觉到不为她的团体所接受,她也就无法得到幸福;许多罪犯的记录中显露一事实:在他们的一生中,由于没有人曾真正诚挚的接纳他们,以致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一个不曾被接纳的生命,是无法满足人性最基本的要求。
接纳的意义就是:感觉到被他人尊重,而使我获得价值;即使我是这样的人,别人也乐意接受、容纳我。因此在我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压迫,或被塑造成另外一个人。接纳不是使我封闭在过去或现在的经验中,而是给我一个自我发展的范围,在错误中成长。
每个人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除非别人接纳我,否则它们是不易发挥的。因此,被接纳使得我开放自己内在的一切,在被接纳的爱中,我才能成为我自己。这种被人接纳的爱使我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一个人因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欣赏时,并不表示他是独特的,因为别人可能比他有更优越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若因他「个人价值」被爱时,他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一种不能取代的人格。为了使我更成为「我」,故我需要真正的被接纳;否则我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能向完美的境界迈进。一个被接受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心灵开放并茁壮。
如何接纳别人
接受一个人并非否认他的过失,掩饰他的毛病,或把他的缺点强说成优点,更非歪曲事实的说法:这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完美无瑕的;但亦非一味抨击他的缺点,因为如此我便无法触摸到他的内心深处。而唯有坦诚接受他时,我才真正的面对他的缺点与优点。
接纳的消极面是不使他人感觉到不受重视。当我们对某一个人没有任何的期望或欣赏时,那就等于断绝此人的生机、阻碍他的发展,他会用各种方法去博取他人的接纳,如同患有软骨症的小孩迫切地从石灰墙上攫取他身上所缺乏的钙质一样。再者,不被接纳的人还有下面的一些现象:
夸大:以狡猾或明显的方法获得渴望的赞美。
倔强:不被接纳因而缺乏安全感;同时更缺乏勇气、冒险往前迈进。
自卑感:简言之,此现象与上述情况相同。
手淫与其它表面上的自慰:内心深处有着极大的缺憾,以致于以极容易的方法,来获得生活上的满足。
其它:渴望表现自己、极力勉强自己、过分引人注目,有威胁、夸张、饶舌、猜忌等倾向。
一个内心真正平衡的人是没有以上的现象。艾瑞克逊 (Erik Erikson) 在《青年路德》(Young Man Luther)书中提到:人在生活上所维持的平衡,通常可回溯到初次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心理学家、神学家及天才哲学家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这初次的关系,人生便有所缺失。这初次的宝藏被命名为「基本信赖」,它是社会心理的最初表现,也是其它一切的基础。「基本信赖」是假定有一位在那儿,没有他,我便无法过一个相互性关系的生活,无法获得一乐观态度的动源。如果一个小孩在幼年时,得不到母爱,他的基本信赖便无法发展,进而造成心理上毫无生气、没有反应、拒绝学习、消化不良、无抵抗力,通常不只是身体甚至心灵都灭亡了。
上述问题的解答
天主接纳的就是「我」这个人,而非接纳一个我该当是如何的人,因为接纳一个该当是如何的我,是无意义的。我并非生活在一条坦直的路上,在许多曲折及不当的抉择下,而导致目前的我,所以我永远不可能做到一个我该当是如何的人。圣经告诉我:「看,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 (依四九16) 天主一看手掌就看到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就是「我」。天主保证让我成为我自己。圣奥斯定说:「朋友虽洞察你的一切,但还是无条件接纳你」。
让我们分享下面的一个梦:「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知己,一位真正能接纳整个我的人,彼此能倾心相谈、互见真知,他甚至明白我那未言之言。」天主正是我们所渴求的知己;祂爱我,包括我的理想、失望、牺牲、快乐、成功和失败。祂接纳我的一切,祂是我存在的根源。然而体察到被接纳和真正意识到这是两回事。的确,人与天主的爱只经一次的碰触是不够的,人更渴求在天主的爱内生活,为此,相信天主接纳我这个人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
常有人叮咛我们:爱天主是重要的。这固然正确,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天主爱我们。天主爱我们是首先的,我们爱天主是其次的。「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若壹四10) 天主的爱是一切爱的基础。
拉内神父 (Karl Rahner) 曾提出:「这个时代非常关心教会的政策,如教廷的改革与神职人员的独身以及谈到避孕等问题。这种关怀或许是一种极深的信仰表现,但也可能是一种缺乏信仰的现象」。基督徒的基本信仰是知道天主接纳了我。「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壹四16) 这就是信仰的内容。诵念信经就是对「天主如此爱了我们」的信仰作十二次的声明。
耶稣受难前夕,向天父作如此祈求:「祢爱了他们,如爱了我一样……好使祢爱我的爱在他们内。」(若十七23,26)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事实,但我们却很难接受「天主爱我们,如同祂爱祂的圣子耶稣基督一样」的真理,这是由于人的生活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 时间:为人而言,分秒的时间如此真实地从我们眼前流逝;为天主而言,即非如此,天主永远存有于「现在」之中,不受时间的拘束。永恒的意义就是时间凝聚在恒久持续的这一刻中。(2) 空间:人的伸展受到诸多限制;为天主而言不是如此,天主是完全唯一性的天主。(3) 爱情:如此的分配感情,给某甲百分之九十的爱,给某乙百分之五十的爱,加注某丙身上是百分之廿的爱;天主不衡量爱,祂是百分之百完完全全的去爱。假如我们认为天主与人一样,将爱分等级,那么我们所想的天主就不是真天主而是我们自己。天主是恒真恒善恒美的一位,是完美合一者。我们「有」爱,但天主「是」爱,天主的爱不是一种活动,而是天主自己。如果我们确实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天主给予祂圣子是百分之百的爱,而不可能给我们只有百分之七十的爱。如果天主的爱确实有等级之分,天主就不再是天主了。圣女加大利纳谢纳的传记中,记述圣女与天主晤谈的一段,每使读者有一种感觉:天主除了为加大利纳忙碌外,似乎就无正事可作;天主对圣女的关怀无可分割,由此可知天主的关怀同样也加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田立克 (Tillich) 对信仰的定义是:勇敢的去接受被接纳的事实,即相信我是被天主所接纳的。我们可能认为这种信仰无须很大的勇气,因为它似乎是温和且容易的。诚然,勇气是信仰的必要条件,但人们常常缺乏它,当不如己意的事情横阻眼前时,我们每易抱怨「天主何以允许这事发生」,而对天主的爱画上个问号。但在不同的环境中,不管发生任何事,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天主还是接纳我。对我而言,信仰的动作超越个人的经验,信仰是对所认同生活的一种看法。天主的爱是无远弗届的,我们无法捕捉,更不能控制它,而唯有投身在祂的无限中。遗憾的是我们不喜欢一跃而入天主内,因为我们害怕这样作。
瑞典一位皈依者史托贝 (Sven Stolpe) 认为,信仰的意义正如爬上一高梯,而后听到一个声音说:「跳吧!我会安全的接住你。」听从此话采取行动者就是有信仰的人。我们为此一跃实在需要勇气,因此勇气是接受被天主接纳的最后一个理由。虽然此理由不甚显明,却与其它的理由一样实际。天主普遍的爱是容易相信的,但天主对我「个人」的爱却难以相信,因为天主何以会怜惜眷顾我这样的一个人呢?由于我们不常遇见一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权威者」,所以我们也就很难接受自己,更遑言接受被接纳的事实。
「接纳自己」不是建立在自我及自己的长处上,若依附在这基础上,它会崩溃。接纳自我是信仰的行动。因为天主爱了我,所以我也必须接受自己,我不能要求的比天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