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的圣地

在上面的文字里,我们曾把圣地的主要地点,按着耶稣的生活,给各位读者作了个简单的介绍,使读者们能具体地了解和默想福音一切有关耶稣的生活和教训的记载。但是,“耶稣的圣地”,也是“圣母的”,因为圣母是耶稣的母亲,她大部分的岁月是同耶稣一齐过了的;而且,她也是我们的母亲,因为在那太阳失光,遍地昏黑的下午(路二十三:44—45)快要离开这苦世时,耶稣指着自己的母亲对若望宗徒说:“看!你的母亲”(若十五:27)。
这位耶稣特爱且又是童贞的青年圣若望,正好代表耶稣以童贞的宝血所孕育而以天主的爱心所爱慕的“新生的教针”。因此,就从那时开始,宗徒们和门徒们都明白:圣母不是圣若望个人的母亲,而是“圣教会的母亲”。因此,就从初创时代起,圣教会对圣母都有特别的敬礼和赤子的孺慕:特别的敬礼,因为圣母是救世主——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的母亲;赤子的孺慕,因为圣母也是圣教会——即我们——的母亲。在这“孺慕”的推使之下,我信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耶稣的圣地”也是“圣母的圣地”,因为子女对母亲的一切,无不珍惜爱慕;圣教会对圣母在世居住或经过的地方,也不能不油然加以尊重和记念。
因此,在巴勒斯坦那弹丸之地,也有不少“圣母的圣地”:这些圣地,有此我们已给记者们介绍了,如:纳匝肋是圣母领报(路一:26—38)和圣家生活(玛二:22—23;路二:39—40)的地方;白冷是圣母诞生耶稣的地方(路二:1—20);而圣殿是圣母取洁(路二:21—38)和献堂的地方;加纳是圣母的转求得第一个圣迹的地方(若二:1—11);加尔瓦略山是圣母同耶稣一齐为我们受苦并成为“圣教会的母亲”的地方(若十八:25—27)。
这里,我们要把几个还没有说及的主要地点,给读者们来素描,好加强热爱圣母的读者们对这位天上慈亲的敬礼和孺慕。
圣母圣诞堂
对圣母出生地点,圣经上没有明文的记载。按传统来说,从互九世纪开始,通常都说纳匝肋是圣母家乡,因为天神来报时,圣母住在纳匝肋(路二:26),而耶稣三十年隐居的生活,都是同圣母在那里过的(路二:39—40、51)。但是,按另一个源自第一世纪的传统,圣母原来的籍贯,即是耶路撒冷,因为她的双亲——圣若亚敬和圣妇亚纳——都居住在耶路撒冷。那么,无疑圣母的家乡也该在那里(至于圣母在什么时候及为了什么缘故还居到纳匝肋去,那已无从查考)。
因此,远自第五世纪,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东北,恰巧在“有五个走廊”的“贝特匝达”水池附近,即在耶稣医好了那患病三十八年的人的水池(若五:1—9)旁边,筑有一所圣堂,名为“圣母圣诞堂”;第九世纪时,又重建了那圣堂,改名为“圣亚纳堂”,今日犹存。在圣堂下层有一间小堂,纪念圣母圣诞的事迹;在祭台下,有圣母婴儿躺在摇篮上的刻像。传说这小堂就是圣若亚敬和圣妇亚纳的住宅。按笔者所知,这是圣地唯一的圣母圣诞堂。
圣母往见堂
圣母往见表姐依撒伯尔的地方,按圣路加的记载,是在“山区”,是“犹大的一座城”(路一:39),但没有提出该城的名字。按第七世纪文献的指示,这座城就是耶路撒冷西南约七公里的“艾殷卡陵”,那里有圣若韩的父亲“匝加利亚的家”(路一:40),这家今日仍留存在那里小城的“圣若韩洗者堂”的一角,那是耶稣前驱诞生的地方;在那角的小堂圆穹上,用拉丁文写下了匝加利亚赞美天主的第一句话:“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应受赞美,因为他眷顾救赎了自己的民族”(路一:68),而祭台下则写着:“主之前驱诞生于此”。
离开这“圣若韩洗者堂”约十分钟的路程,在绿阴下的便是“圣母往见堂”,为纪念圣母往见她的表姐的事迹(路一:39—56),这圣堂是这世纪的建筑物,筑在中世纪的圣堂遗址上。圣堂有两层,上层是正式的圣堂,下层是一个岩穴改建的小堂,其间有一口井,传说这是圣母到达匝加利亚家以前,途中与依撒伯尔相遇的地方。
在圣堂正面对着的一幅围墙上,用很多国的文字把圣母的(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歌(路一:46—55),全首写上,是用瓦片烧成的,与椰榄山上“天主经”堂的天主经一样,只是面积较小罢了!今日圣教会通用“我的灵魂颂扬上主”一曲,就是在那里初次唱起的。果然,圣母的预言全应验了:“今后万代都有要称我有福”(路一:48)。凡是耶稣的真信徒,今日在世界各处,都口不绝声地引用加俾额尔天神和圣依撒伯尔的话,反复地赞美圣母说:“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你同在(路一:28),女中尔为赞美,尔胎子耶稣,并为赞美”(路一:42)。
圣母安眠堂
按照前两任教宗碧约十二世在1950年11月1日钦定的信德道理,圣母完结了今世的生命以后,灵魂肉身一同被提升天享福。俣是,圣母是否好像耶稣一样死了以后才复活升天,抑或是一完结了今世的生命峭经过死亡便立即升天呢?对这问题,神学家的意见不一。这里放开神学家讨论的问题不谈,只就圣地的历史,给读者们介绍圣母安眠大殿。、
自从垂死的救主耶稣在苦架上把圣母交托给他的爱徒以后,圣若望就加上一句说:“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若十九:27)。无疑的,这个“家”字,按字意来说,可以指圣若望宗徒的家,由于圣若望在耶稣死后不久便到了小亚细亚的厄弗所传教,直到逝世为止,且还安葬在那里,因此远自第五世纪便有人说:圣母一直到生命的末时也跟圣若望居住在厄弗所。
但是,按我们上面说了的,圣若望不外是“新生的教会”的代表。那么,那个“家”字,或许正是指圣教会的摇篮——晚餐厅。
因此,另一个源自第七世纪的传统却说:对母在耶稣升天后,常住在晚餐厅,并且也死在地里。
果然,自第七世纪开始,晚餐厅除了纪念圣瞻礼五晚和圣神降临的事迹外,还纪念圣母的“安眠”于主怀。中世纪十字军重建的晚餐厅大殿北面一部分,称为“圣母安眠堂”。今日的对母安眠大殿,则建在晚餐厅附近,是今年内世纪初年的建筑物,由德国本笃会士接官。大殿外观,宛如中世纪的堡垒典有两层:上层是普通的圣堂,下层中央有一具祭台,祭台前面有人巨大的对母安眠像,为纪念圣母逝世的事迹。母亲离开世升天了,作子女的,跪在这安眠像前,内心该有怎样的感触啊!她在天堂上等待着我们哩!
圣母圣墓堂
按古代民间习惯,尸体是安葬在城墙或住宅区外附近的地方的,犹太人也不例外。因此,耶路撒冷城的坟场,远自基督前几个世纪,常是在城外东面的克德龙谷(列下:二十三:6);今日的坟场还是在那里:按初世纪的传统,圣母死后也安葬在那里。圣母的圣墓 ,恰巧在革责玛尼山洞附近。第五世纪时,已在那里筑有八角形的圣堂,圣墓就在圣堂的下层,。
这圣堂被回教徒毁坏以后,中世纪时又重建一座圣堂;可惜这圣堂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是圣堂的下层——圣墓——得以保存。这圣墓,从十四至十七世纪,由方济会会士接管;但是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却落在东正教手中。
圣母的圣墓也与耶稣的相同,是在山边岩石上凿成;但是为了能把圣墓列入圣堂的内部,工程师便把圣墓四周原有的山石除掉了,像耶稣圣墓一般,只留下最主要的部分。今日的圣母圣墓堂,是一个黑暗无光的地方。进了圣堂门口,该走下三十多级宽大的石级,圣墓就在石级尽头的右边。
走完了那些石级以后,该先点上蜡烛方可慢步走向圣墓,不然,只是一片漆黑。圣墓是一个狭小的房子,没有前院,左右有两扇矮小墓门;圣墓内没有什么,只有一块大石板,传说那是停葬圣母圣尸的地方。但是这不过是否片刻的停葬吧了!圣若望达玛瑟(公元后第七世纪末)说:“从古代和很可靠的传统,我们知道……圣母的尸体放革责玛尼的一个坟墓中……三天过后,宗徒们打开坟墓,再也找不着圣母的圣尸……天主愿意光荣圣母无瑕无玷的肉身,不但使她不致于腐烂,且还提前赏赐她复活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