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玛16:21-27
释经
21节:耶稣必须上耶路撒冷去
21从那时起,耶稣就开绐向门徒说明: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
「从那时起,耶稣就开绐。」这句话跟4:17,即玛窦用来标志耶稣受完试探后的转变。当时,耶稣开始宣讲:「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现在,他开始向门徒说明:他要受苦和死亡。
伯多禄刚宣认耶稣为默西亚,耶稣也因他的信德宣认而祝福他。然而,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因为他们仍未明白默西亚身份的意义。他们依然以为默西亚是战士-君王,好像达味一样。在21节,耶稣给他们概述应对默西亚有什么期望,而这正好是相反他们的期望。
「耶稣就开绐向门徒说明。」他将再三告诉门徒,因为他们不能掌握到他的话。直至他们看到复活的基督,这个真理才开始突破他们先前的理解。
「他必须(希腊文:dei)上耶路撒冷去。」Dei一字使人想到天主的旨意。耶稣必须上耶路撒冷,完成天主赋予的使命。他来是为拯救世界,而耶路撒冷对于他的使命是重要的。不去耶路撒冷,就是损害他要来做的一切。「在较早前先知们面临死亡的地点(参阅23:37),圣城将再次成为不神圣的城」(Gardner)。
耶稣要「受到许多痛苦」(21节)。依53:4-6提出受苦仆人的概念,所以,对于门徒来说,这概念不应是完全陌生的──但它看来又似是这样。他们好像发现这个理想的政治候选人突然宣布,为达成他的目标,他必须先被刺杀(Long,189)。这概念不只是令人震惊,甚至是荒谬的。一个死人怎能救人?如果默西亚不能救自己,他怎能救人?如果死亡在某程度上是必要的,那么,为什么默西亚要接受十字架这不光彩的死亡,而不是光荣地战死沙场?
耶稣「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苦。这三类人组成公议会,即犹太人的最高法院。这样,不是最坏的人要杀害耶稣,而是最好的精英要杀害他。他们没有法律权威来判处某人死刑,但会代表整个民族来决定耶稣必须死亡。他们将说服人民支持向耶稣施行死刑,也说服罗马人执行。
「但第三天要复活。」耶稣预言自己的死亡,这是如此令人惊讶,以致好像一块磁石,吸住了我们的一切注意力。当耶稣预言他的复活时,门徒们可能已没有听到。他们仍集中于「被杀」这句话。「这也可以完全理解的。犹太著作很多时谈及死者的最终复活,但没有提到单一个殉道者的复活」(Hare,194)。
22节:主,千万不可!
22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说:「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
「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伯多禄刚才如此肯定地相信耶稣是默西亚,但不能明白这戏剧性的消息。他已顾及体面,把耶稣拉到一边来谏责,而不是公开谏责。伯多禄的谏责是友善的,但毕竟是谏责。
尽管伯多禄称耶稣为主,但他待耶稣如一位需要帮助的主。他谏责耶稣,正如耶稣叱责风和海(8:26),和叱责魔鬼(17:18)一样,三处地方都采用同一个希腊字(epitimao)。伯多禄以最强烈的语言来驳斥耶稣的话。刚才把主奉为天主(16:16)的门徒,现在却违抗他。
「当伯多禄谏责耶稣,他越过了作为门徒应有的界限。纠正老师是罕见的……而有些智者相信,即使在老师面前教授法律,也会遭到天谴……门徒『跟随』(玛8;22;9:9-10;10:38;19:21)老师,按字面的意思,他们在走路时因出于尊敬而保持在老师背后」(Keener,274)。
我们不应因伯多禄未能明了而感到惊讶。「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在十字架上的德能和智慧(格前1:24),要待伯多禄见过复活的基督后才看得到。
23节:撒殚,退到我后面去!
23耶稣转身对伯多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稣转过来与伯多禄面对面,这听来伯多禄一直在他后面。「撒殚,退到我后面去!」现在,耶稣要求伯多禄在精神上和在身体上退到他后面。
耶稣的说话相似他结束在旷野受试探时,给撒旦的回应:「去罢!撒殚!」其中的分别是,耶稣命令撒殚离开,却便令伯多退到应有的位置,即在耶稣后面。这是门徒的位置──在师傅后面──跟随师傅。当伯多禄把耶稣拉到一边,谏责他,他就是走到耶稣前面,先发制人,企图带领耶稣走另一条路。站在耶稣面前,磐石顿时变成了绊脚石(希腊文:skandalon)。更糟糕的是,他变成了撒殚。「撒殚就是引领我们离开上主道路的力量」(Barclay,164),这正是伯多禄所做的──企图使耶稣偏离天主所给予的、要接受十字架的道路。
「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在这次事件中,伯多禄变成了撒殚──试探者。正如撒殚企图说服耶稣走容易的路(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以壮观的场面来表现自已──你俯伏朝拜我,我必把这一切交给你),现在,伯多禄呼吁耶稣放弃那导向十字架的狭路,而走上那导向……的大路。但是,耶稣经已教训我们,大路导入丧亡,但狭路则导向生命(7:13-14)。
「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那不是伯多禄的看法。伯多禄明白耶稣是默西亚,只不过企图阻止他在软弱的时刻破坏一切。伯多禄想默西亚成功。伯多禄对于使命的构想是曲解的,而他企图把自己的构想叠加在天主的构想之上。
24-26节:谁若愿意跟随我
24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25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26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24节)。耶稣不再向伯多禄讲话。在马尔谷福音,他是向群众讲话。这个转变虽是微细却是重要的。玛窦描述耶稣的辣彼的角色,教导门徒认识门徒职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十字架就在前面,不仅为他,也是为他们的。
耶稣叫门徒度受过训练的生活。「谁若愿意跟随我」(希腊文:theleiopisomouelthein)(24节)。这些门徒在较早前舍弃了一切,跟随耶稣。现在,耶稣邀请他们根据新的资料而重新评估自己的抉择。他们以为跟随耶稣,就是迈向光荣的道路,但他现在告诉他们,这是自我弃绝和十字架的路。
「该弃绝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24节)。耶稣所提到的弃绝自己并不于掌握。他首先提及弃绝自己,但这不过是开始。「只是舍弃东西并不使人成为基督徒;它只会使人空虚」(Boring,352)。耶稣也期望门徒背负十字架。十字架是一个人死亡的地方。故事的结局?
这不是故事的结局!「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希腊文:psuchen),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25节)。在本福音,耶稣自起初已教导大逆转。他在山中圣训的首句话就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现世的价值观并不适用于天国。在这里,天主赏报弃绝自己和背负十字架的人。天主的目的,不是要拒绝给我们生命,而是赐予生命。「耶稣不是反对我们的性命,而是反对过分关注自己的性命」(Bruner,593)。
做门徒的意义是逐渐呈现。门徒在开始跟随耶稣时,并不完全理解做门徒的意义。现在,即使耶稣清楚指出有什么摆在前面,他们仍未能明白。耶稣已告诉他们,有什么展现在他们眼前,但他们仍未明白。耶稣已告诉他们,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21节)。无论如何,门徒不明了,而且在它发生时会感到惊讶。
背负十字架的赏报,就是生命。耶稣说生命是什么意义?当我们首先开始背起十字架和跟随耶稣,基督徒生命就此开始,连带代价和赏报:
──谁愿意为基督的原故而丧失生命的,不会害怕死亡。
──谁认为基督比财富更加重要的,不会受物质主义的奴役。
──谁抗拒诱惑,会发觉自己在下一次诱惑出现时更加坚强。
──谁在诱惑前仍保持完整的,可以从容面对自己。
──谁愿意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而牺牲自己的娱乐,将肯定自我的价值。
但是,耶稣进一步警告我们,自私的人要度不圆满的生活。这里也有审判──天堂与地狱──的议题。耶稣给我们描述,这些人最终只会发觉已失去所拥有的一切,又得不到所需要的一切。我们想起拉匝禄与富翁的比喻(路16:19-31)──他们各自所经验的大逆转──分隔他们之间的鸿沟──富翁的绝望。
27节:人子要同他的天使降来
27因为将来人子要在他父的光荣中同他的天使降来,那时,他要按照每人的行为予以赏报。
「因为将来人子要在他父的光荣中同他的天使降来」(27节)。在本福音里,人子是耶稣最普通的称号。他「要按照每人的行为予以赏报」(希腊文:tenpraxinautou)。这既是警告,也是应许。为那些企图保存生命和中饱私囊的人,这是警告。为那些愿意为了耶稣的原故事丧失性命的,这便是应许。玛25:31-46让我们知道,天主将按照我们给有需要的人的善行来审判我们。耶稣在这两段经文中清楚指出,我们的信德必须展现在善行之上。我们的救恩要视乎所作的善行。这概念重复在新约中出现(罗2:6;格后11:15;弟后4:14;伯前1:17;默2:23;18:6;20:12-23;22:12)。
问题是:耶稣是否谈及第二次来临,抑或是其他事件。事实上,本福音可能是在耶稣复活几十年后成书的。这意味著玛窦知道,第二次降临不会在耶稣升天后不久发生的。经文所提出人子的来临,可能是指耶稣显圣容;因为显圣容就是紧接著本福音课的(17:1-8),因此,所指的也可能是耶稣复活,或五旬节,或耶路撒冷被毁。「耶稣所讲的来临,不大可能是第二次降来;他一直拒绝订下日子,而他也明确表示,他不知道末日在什么时候来到(24:36)」(Morris,434)。玛24:14也有启发性的,因为耶稣说,「天国的福音必先在全世界宣讲,给万民作证;然后结局才会来到。」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ue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Martin,ClariceJ.,Proclamation6:Pentecost2,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