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圣之旅外一章


准备

到圣地朝圣是很多基督徒一生的愿望,1995年我终于得尝此愿,到以色列跟随耶稣基督的足迹,走一趟朝圣之旅,由童贞女圣母玛利亚领报(领受天使报喜受孕)的地方,到耶稣诞生、长大、传道、受难、被钉、埋葬、复活至升天的过程,对耶稣的一生多了不少实在的认识,也增加了不少传扬福音与实践福音的力量。

一年前就开始准备这次旅程,首先与认识圣地很深的方济各会韩承良神父联络。他建议我一些可往的地方及先看看他所写的那本书,因此在到圣地之前就有了不少了解和安心。到以色列之前,在欧洲期间又遇到一些去过圣地的朋友,也得到不少资讯,于是到圣地朝圣就好像到一个很熟识的地方,圣经中耶稣走过的地方,好像都一一浮现在眼前了。

出发:

九月下旬是秋凉的天气,由巴黎坐上以色列航空的飞机,四个多钟头就到首都特拉维夫。以色列为防止暴力恐怖份子进入,在法国机场就派有很多安全人员,在验票之前进行非常详细的安全措施。我们三人同行,被三个安全人员分别问话,其中还有会中文的,以不太流利的中国话问有没有带“碰碰”,同行不太懂英文的女生愣了一下,安全人员再问,有没有手枪、刀子等,她才懂,安全人员经讨论后才让我们通过。到了登机前还问了几句,有没有人托带东西,手提行李厢有没有开过等等,就是怕有人放了炸弹。去过圣地的朋友也曾警告,到以色列占领区要特别小心,以免遇到冲突和爆炸;加上这安全问话,已感到那种紧张的气氛。此外他们对托运的行李、旅客在机场的行动,都有严密的监视,经过这些检查后就很顺利了,到以色列后也很快就能通关出来,那种紧张气氛才放松了下来。

到了机场我们即刻与耶路撒冷的方济各会院用电话联络,台湾的会长神父先前也替我们写了一封介绍信去革责玛尼园的会院,院长神父刚好不在,他们给了我另一个电话号码,方济各会在圣地有三、四十个会院,于是转来转去打了一张电话卡,花了两个小时,又转回原来革责玛尼园的秘书,他稍微知道一点我们曾写信要来的事,但他说,他们现在不接受非会士住宿了。我们本以为有了那封介绍信就一定可以有依靠,这一来,使我们感到好像掉进大海里,一时不知所措。那位秘书还是很好心,介绍我们到Casa Nova会院去,可是那里比我们预计的收费要贵很多,我们要节俭朝圣,就只好放弃住在方济各会地方的念头。今后在以色列的一个多月,就只好依靠天主了。

旅人得到归宿

真的,天无绝人之路!我们想起在法国时认识的“真福团”,他们在圣地也有一个“家”,于是我们打电话去,说明我们认识他们的团员,现在已到特拉维夫机场,他们一听就知道我们是求助的,他们很热心地说,马上到机场来接我们,这真是喜出望外,感激不已。不到半小时,一位长了胡子的男士就站在我的面前,我们相对会心一笑,因为我也有很长的胡子。他赶紧帮我们提行李,他的小儿子领路到停车的地方。真福团的家在机场往耶京都路上,叫La Trun,是在山丘上一幢古堡式的建筑物,山坡下有一个古罗马式圣堂的废墟。

那天晚上(9月24日),刚好是犹太历的除夕,真福团的人也按犹太风俗过节(真福团在以色列的这个家是特别为研究犹太文化礼仪的,所以他们的生活及礼仪大都遵照犹太的习俗)。我们放下行李就到他们的圣堂参加晚祷。这个圣堂就是古堡中的一个大客厅,布置得像东方教会,加上犹太宗教的色彩。他们二十多人都穿着白色长袍或白色衬衫,一片圣洁祥和的气氛,使我们的心也定了下来!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唱歌祈祷,感谢天主,使旅人被收容,有了落脚的地方。晚祷后才吃晚餐,已是八时多了,大家围坐成U字形,家长修女在中间,轻轻摇了一下小铃,大家安静下来,旁边一位弟兄用希伯来语读一段古经,大家一起唱一首歌,才开始用餐,简单而隆重。晚餐后已近十时了,我们一天的疲劳与不安才得到休息。
『犹太人的新年』

第二天就是犹太历的新年,正好有一位仁爱会修女带着一位神父来访,我们就搭他们的便车上耶路撒冷城去看看,顺道还参观了附近的一所隐修院,新年他们特别展出了自制的葡萄酒和农产品,很有犹太风味。

耶路撒冷位于以色列南北向的山脉高原上,离海平面有750公尺,而死海即在东边下面1150公尺深度山谷中,由西面地中海边的特拉维夫有高速公路一直上去,只有六十公里,约一小时车程,所以说上耶路撒冷有两种意思,一是网上行,一是它在宗教政治地位的高。

我们由西南面的雅法门(Jaffa)进城,这是观光游客必经之路,有观光局资讯中心,基督徒中心、达味城堡等,由此有一条往东的直街贯穿旧城至圣殿,即今之回教大清真寺,或叫奥玛尔寺。旧城东西或南北直径均约一公里左右,走路都不远。圣殿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可惜仅遗留一面西墙,现在成了“哭墙”。我们只大略了解一下耶路撒冷城,就走到西北角的新门外,法国人的圣母堂,在一高级旅馆内,与真福团的人会合,弥撒后一起回家,过新年的安息日。晚餐中吃犹太人新年的食物:石榴,是新年刚熟的水果;浸了蜂蜜的苹果和面包,表示甜蜜的一年;鱼头,代表一年的开始。

年初二真福团的人都要到旧城外地犹太大会堂(The Great Synagogue)去参加礼拜祭献。犹太人的雅威也就是天主上帝,其实也是回教党阿拉真神,认清这点,心理上就很自然了。生平第一次参加犹太人的聚会,实在非常难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带领,恐怕没有机会。我们都怀着兴奋的心情早上五时就起来了,到后山岗上,松林山径,漫步默想,到了岗顶,正好迎接以色列的日出,视线越过耶路撒冷城及约旦河,可以到对岸的山脉上。耶稣传教的时候常常到约旦河的对岸去,可惜那里山峦并不苍翠,尽是黄土沙漠。早餐后,七点半我们就出发,到达犹太会堂约八点钟。
会堂里已坐满了人,男士们由大厅进入,都要戴帽,他们给我一顶纸帽,戴起来有点滑稽。但入乡随俗吧。我在后面靠墙一排挤到一个位置;女士们都是盛装,要到楼上与男士们分开,楼上的座位有点像剧院,人数也不少。以犹太人的习惯算,男人约有二千。他们大多穿着全套黑色礼服,除了戴帽外(宽边圆帽或瓜皮帽),还有白披肩或长衣穗。有不少人长了大胡子,两鬓还绑了辫子;在念经时不停点头、鞠躬,也不觉得累。因为他们用希伯来语,我一点都不懂,只好静观过程,随众行仪。礼仪非常复杂多变,在祭台上有祭司、辅祭、读经员等很多人,读到经文冗长多样,有古经、先知书、圣咏等,祭台后方有几扇门藏着重要华丽的经卷与皇冠,不时展开拿出来展示、高举、巡礼、开合,又再关藏起来。比较特别的是读经祈祷的同时,他们都吹响一公羊号角,这位提醒人民要常遵守上主的诫命和传统。除读经文外,中间穿插咏唱,有歌唱团、男高音独唱员。很多时候可站可坐,也有不少人自由出入走动,尤其是小孩子,走上走下。几个钟头下来,实在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使我想起非教友参加天主教的弥撒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一种宗教如果有太多繁文缛节,实在不易吸引人,如果不是好奇心驱使,我大概不会来参加。

到中午十二时多,礼拜还没结束,我们已看得够了,也快受不了了。楼上楼下不约而同离开殿堂,在外面大厅参观他们犹太历史壁画,有火烧圣殿、高举经卷跳舞、抱着经卷哭泣等。我们在对面的独立公园午餐,吃一种犹太空心大饼。

下午再进城走走,由阿尔美尼亚人区走到犹太人区。耶京旧城内还有回教徒区和基督徒区,都是小街小巷,不能行车,只有徒步走路,这也好,比较容易认识地方。出到城外新城区我们也尽量步行,较远的地方才乘巴士。那天黄昏走了大约三公里才找到中央巴士站,乘车回真福团的家。

过了新年,活动少了,我们才得有时间与修女们讨论在圣地朝圣的计划与行程。她们给我们不少资讯与建议,在耶京雅法门外有一修女办的收容所也可以收容我们,但要等一周后才有空位,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北部纳匝肋和加里肋亚湖,先看耶稣的故乡、长大及传教的地方,回过头来再看他出生和死亡、复活的经过,这样也不错。

在真福团这一整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与他们一起生活、祈祷、帮忙厨房工作,参观周围环境、古迹、圣堂。他们有个很大的后山果园,种了不少无花果、石榴,正值果实成熟期,又大又甜。

晚上他们为庆祝圣文生瞻礼,表演了一幕厄玛乌剧。耶稣复活后,有两个门徒前往厄玛乌,在路上谈论耶路撒冷发生的事,耶稣走进他们,并向他们讲解先知论及他的话,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门徒们才认出耶稣来。演出滑稽有趣,原来这个古堡就叫厄玛乌之家。


『耶稣的家乡』

我们休息了一天,精神充沛,留下我们的感谢与奉献,第二天就背了背包上路。首先乘小巴到耶京,转巴士经海法(Haifa),再到纳匝肋(Nazareth),共约二百公里,四个半小时,下午三时半到达。一路上问路、乘车、转车,英语都通,没有困难。真福团修女介绍我们到纳匝肋修女的会院,其中有二间大房为朝圣者住宿的,并有厨房可用,每人每天二十元(美元比以元为 1:3),相当经济。地点就在圣母领报大殿旁,太好了。安顿好后已近黄昏,我们在附近找到市场,商店准备关门,赶快买些米、豆、杂粮;摊贩已收,买不到什么了。看,却可以捡到一些他们丢弃的果菜。捡菜是我们在盐舍多年来培养出来的看家本领,不是没有钱或省钱,而是惜物惜福,想不到这次朝圣也用得上。有米有菜,回会院煮一煮就是一顿丰富的晚餐。一天劳累,早点休息,大房间内有多张床铺,没有蚊帐,一夜就得与蚊子对抗,也使我学会蒙头而睡的新招,这一招以后还多次发挥作用呢!

修女很早就开门,五时多我们就出门散步,到对面圣母大殿参加弥撒。大殿内相当大,而且是一堂盖一堂的分好几层,庭院里有一回廊,画有各国圣母像,殿内另有一中国圣母态像,有点像妈祖,我们由这里开始正式朝圣,每到一处与耶稣有关的地方,先读一段相关的圣经,入内参观,找一合适的地点默想、祈祷,再重点浏览,然后离开。圣地每一处已有很多人描述,也有书可查,我就不多着墨,只点到为止;路上所见所闻所感,或偶遇或专访,我才会收纳在这《圣地之旅外一章》里。

在纳匝肋还有几处重要的朝圣地点,就是若瑟之家堂。圣若瑟养育耶稣、圣母和做木工的地方;古犹太会堂,耶稣曾朗读先知书中预言祂自己来临的地方,这会堂又小又老旧,特别感受到耶稣说:“没有一个先知在本乡受悦纳的”这句话时的心情。城郊的圣母泉就是圣家汲水的地方。离开纳匝肋即有耶稣将水变酒的加纳和显圣荣的大博尔山,去这两个地方,我们都有不同的奇遇。


『没有婚宴的加纳』

由纳匝肋到加纳(Kanna)只有七公里,因为我们下午才出发,恐怕时间不够,就与别人共乘汽车去,每人六元Shikel,约合二美元,相当便宜。到了加纳村就见一座教堂,堂门已关,院子里却好像刚办过宴会似的,有不少塑料杯、汽水瓶散落一地,有些酒瓶还剩半瓶酒,水果盘上尚有新鲜葡萄,尝一尝,蛮甜的,我们正感到可惜,来得太迟了,没赶上婚宴!

忽然听到街上鼓乐声,看见有长队人群往东方前进,男女老少,妇孺特别多。我们以为是婚礼游行,这次不可错过,希望将水变酒的奇迹再次出现,就跟着大家而去。不远到了一个大广场,周围有各式摊位,中间整齐的排着很多椅子,前方是一幢新的大楼,挂着彩带布条,询问才知道是加里肋亚加纳地方教会大厦落成典礼,这么多人都是凑热闹来的。我们参观各个摊位,有食物、手工艺品、书画等。大楼内另有文物展、摄影展,还有水果、点心招待;广场上管弦乐演奏、诗歌班唱歌,好多人演讲、证道……接近黄昏我们才离开,也没有人太注意我们几个外邦人。路上天已黑了,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回到纳匝肋会院。

『搭便车上大博尔山』

大博尔山(Tabor)在纳匝肋的东方十公里,没有路直接去,需要绕多一倍的路程。我们一大早吃过杂粮粥,带了水果、面包就出城去,到大路口搭便车,不多久就有一红色小汽车停下,愿意载我们,我们表明要去大博尔山,他说顺路,要回父亲家,在阿夫拉(Afula),正好是南边我们可以转车的镇上。我们一路交谈得很愉快,他是阿拉伯人,叫亚马,在纳匝肋工作,父亲务农。城里有一半是阿拉伯人,途中许多都是阿拉伯村庄,自从以色列占领以后,阿拉伯人就被赶走,或变成难民。这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恩怨,两个民族本是兄弟,现在却成了仇人,只有恢复兄弟互爱互恕的关系,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亚马告诉我们:在以色列只有犹太人才能当兵,甚至女孩子也能当兵,阿拉伯人是不准当兵的,他不说理由我们都能了解。阿拉伯人学校里小孩子学六小时阿文、五小时希伯来文、四小时英文;犹太人学校即有六小时希伯来文、五小时英文、二小时阿文。本来是一种歧视政策,单最近以色列希望与约旦等国建交,犹太小孩可能要多学二小时阿文,多学多了解,或者是一种好现象吧!

到了一岔路,本应直行,但他却带我们走一条较近的小路,经依克沙(Iksal),可直抵大博尔山下。他说反正回家还早,路上他问我们是否是父女关系,因同行两位女孩相当年轻,我们说只是朋友。我忽然想起创世纪十二章,亚巴辣罕带着妻子去埃及的故事(他称妻子为妹妹,以免被人夺取,而遭杀害),心里有点好笑。他又继续前进,到了山下的大布利亚村(Dabburiya),他说都已来到山下,干脆送我们上山吧,真是好人做到底!使我们受宠若惊,不好意思拒绝,也对阿拉伯人完全改观。上到山顶停车场,他还指点我们如何步行到前面圣堂,并约好明天早上会到我们住的地方,再带我们去看加里肋亚湖。他离去后,我真是嘴巴张大了好一阵,感动到说不出话来,但别人的好意,实在不应该怀疑的。

那天是星期六,显圣荣大殿关门休息,不得其门而入,既来之,则安之,就看看山上其他小堂及废墟。其实不只我们,也有其他一些人来此吃了闭门羹。我们在松树林中找到一处很好的地方,可以看见山下四周的平原。大博尔山就孤立在这平原之上,远处西边望见纳匝肋,东边即是加里肋亚湖。就在这里午餐,默想吧,这里真的不错,如果能看见耶稣显圣荣就更棒了,难怪当年伯多禄想在这里搭三个帐篷住下。

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走直线下去,而不必绕那之字路,到了山下经过一个家庭,我们上前问路,那家主人却好心的邀请我们入内喝咖啡,虽然我不喜欢喝咖啡,但盛情难却,他的儿女都出来见面。原来他们是犹太人,但不像在耶路撒冷所见的样子,穿黑衣戴黑帽,留长胡长鬓,他们即随和多了,我们离开时,他还送至路口呢!我们搭到一货车,父子二人正要回家;到阿夫拉又搭到一夫妇的便车,途中他们也载了一个老人、一个军人一程,这一路遇到的好人真多。

回到纳匝肋城外路口,我们下车步行,沿途看看圣母惊惶堂。耶稣因读先知书,指自己就是那预言中的默西亚,而激怒了本乡群众,他们把他赶到城外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圣母闻报跑出去看,惊惶不已,耶稣却从他们中间走开了。


『加里肋亚湖西岸』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到圣若瑟之家堂参与主日弥撒,是希伯来文弥撒,经文我们只好用猜的,唱歌即稍能跟随,光荣颂他们分边对念,很有意思。

十时半亚马真的很准时来到,载我们三人往加里肋亚湖(Galilee),只二十九公里,很快就到。亚马虽是回教徒,但不是狂热的那一种,他也认识耶稣是谁,知道五饼二鱼的奇迹,因此他知道带我们到哪些地方去看。我们先沿湖西岸北上,到葛法翁(Kefar Nahum)遗址。整座城只剩下一些基石和柱子,耶稣曾在这里召选多位门徒,并宣讲天国,行奇迹,把它当自己的城、自己的家,但人民却没有悔改、皈依,现在落到如此下场,实令人叹息。

遗址外我们看见两排高大的椰树,但果子却像槟榔,原来是以色列产的椰枣,我们捡起地上的一颗,肉红味甜,很不错。

废墟围墙后面有一座红圆顶白十字的教堂,我们叫开了门,入内参观,墙上都是希腊东正教的圣像ICON:耶稣增饼、总领天使、天父、圣人、圣母坟墓等。管理员会说德语,我就和他谈几句,他对我们由台湾来感到好奇,我即开始感到另一种奇怪:在圣地与耶稣有关的地方常分不同教派的教堂,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是相信耶稣、纪念耶稣的,不知道耶稣是高兴还是难过。在以色列每一个城市都有犹太教的会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基督宗教的教堂,如果大家相信的都是同一真神,我也不知道这位真神看见这现象是高兴还是难过,这一点保留到后面再想想吧!

中午亚马请我们到一处湖边野餐烤肉,他由车上搬出一箱吃的、一箱喝的,非常丰富。他的父亲有农场、叔父开超市,他是教师,家境富裕,让他颇费,我们也心安一些。在烤肉玩水中,我慢慢发觉他对我们同行的一位女伴有兴趣,我不知如何是好,听其自然吧!

离开湖边往山上爬,多是黑色火山岩,沙砾石头,干燥炎热,但是山坡上也看到很多绿地、树林,还有很多果园:香蕉、葡萄、芒果、柠檬,他说是奇布兹(Kibbutz)集体农场开发出来的。

上面有一处真福山,就是耶稣宣讲真福八段、山中圣训的地方,八角形圣堂的八面窗上写着八种真福:“神贫的人是有福的”……第一句就很适合我们。八角地上也镶着:仁爱、正义、和平等等愿望。我们不是都如此希望吗!

回头沿湖往南,在建诺沙(Ginnosar)有一奇布兹开办的旅馆,范围非常大,有住宿区、餐厅、会议厅、展览厅、游艇码头等设备,还有公社社员住宅区。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到奇布兹的地方。我们到以色列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认识他们的集体农场,可能的话在里面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今天这里不大适合停留,改天吧!

圣母领报堂每天早上都有弥撒,很多修女参与。弥撒后趁早区逛一逛那传统市场,相当大,包括服饰、日用品、食量、鱼肉、蔬果等,一区一区的,我们只对蔬果有兴趣,黄瓜、番茄、苹果、柳橙,都是他们平常的产品。

早餐我们又是杂粮粥,今天亚马再带我们区加里肋亚湖,看耶稣显增饼奇迹的山上,及叫伯多禄向右边撒网,网得一五三条鱼的湖边,朝圣的人潮一车一车的来,我们看不到奇迹,只有热闹。

沿湖往南到了提庇黎雅城(Teverya)。五十年前这里多是巴勒斯坦人,现在都搬走了,犹太人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巴人遗留下来的旧屋,多实用黑石,镶有白色的边,很易辨认。这一带不少小村落都像提城,以人占领后巴人撤走,对一个世代住在这里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可以感到他内心那点悲哀与无奈。

由提城再往南就到了加里肋亚湖流入约旦河的出口,在革乃勒特镇(Kinneret)外,我们要与亚马分手了,两天相处依依不舍!我对同行女伴说,虽然千里因缘,但总要分离,潇洒一点吧。
『偶访第一个奇布兹』

我们找到了一处幽静的河边午餐,并在一个小树丛下午睡。休息够了,我们沿加里肋亚湖东岸步行进发,路上看见“第一个奇布兹”的指标,我们想,如果是以色列最早的奇布兹,就很值得参观,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走不多久就到了,这真是误打误撞的收获。这里叫第甘亚A(Deganya A)。由大路有一很长的引道进入,大门敞开,路的两旁都种有树木,并有很多房舍,有些像是工厂、农场等,我们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有一圆环,在游泳池旁才遇到一中年人。我们自我介绍一番,并表明来意,想在此住一天,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奇布兹的内容。这是1910年最初成立的一个集体农场,可谓奇布兹之母,现有居民六百五十人,有牧场、鸡场及果园,另有一制刀厂。他从小来到这里,住了二十一年,非常喜欢。他告诉我们要住宿可以到隔壁的另一个奇布兹去。所谓隔壁要走路约十分钟,这个叫第甘亚B,除农作外,他们也以旅馆作为生财之道。我们觉得太贵,而折回第一个奇布兹。

正值收工时间,路上遇到一批年轻人,他们是世界各地归国的犹太裔青年,大部分是由俄国来的,其他有美国及东欧国家,他们一面工作,一面学希伯来文,其中一位还会中文,叫保艾莉。他们邀请我们一起晚餐,在那单身宿舍里有二十多人,一排平房木屋,两三人一间,就像学生宿舍,中间一间是交谊及餐厅,食物即由大餐厅取回来,存放在大冰柜中,各人自由取用,水果、蔬菜、牛奶、乳酪、面包等,大量供应,这些都很适合我们,饭后他们都各自回房休息,因为工作了一天,太累了。我们只参观了其中一间,就离开了。

当晚我们决定露宿游泳池,晚上没有人游泳,我们就趁机享受一番,也彻底地洗刷一天的尘累。躺在泳池旁,有花圃石凳,赏心悦意;仰观星空,与台湾好像没有很大差别,却是远离十万八千里,而且是在海面下二百公尺的谷地,这是在台湾无法想像的。


『约旦河畔的矢车菊』

天很早就亮了,六时我们起来,吃了自备的水果、饼干,背包暂放泳池一旁,就去参观他们的牧场。他们有六百头牛,一半为乳牛,都关在牛栏里,每天定时出外散步,每一头牛带有步行器,用来观察它们运动对健康及乳量的影响。挤奶也有定时,自动化电脑记录,据说一头牛最高可日产五十九公升的奶,年产一万五千公升,是全以色列之冠,我们对这产量没有概念,听来有点惊人。看看乳牛的乳房大到快要触及地面,有点可怕;为避免牛互相打闹,牛的角被截断了;为增加牛奶产量,小牛是用奶嘴吃冲泡奶的;这些都是不自然的现象,有点残忍。

再看养鸡场,有好几间,都是密闭式的,长方形的空间,密密麻麻的挤满了鸡,全自动的空气、温度调节,全天候灯光照射及水与饲料输送,鸡只在里面不知昼夜,只知道不停地吃和拉,粪便却不怎么臭,奇怪!鸡喙都被切掉,这样的鸡五十天就可以出售,比传统自然养的快很多,因为饲料中加了生长激素、镇静剂、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它们骄傲地说这是新技术、效率高、产量大。我们却感到这张违反自然的科技是不人道的,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物是不健康的,我想大概也不是圣经里所谓“流奶流蜜”的真正样子吧!

在农场里正收成橄榄、椰枣、香蕉、葡萄。橄榄树就在路旁园子里,他们把结实累累的枝条割下来,放在地上的大胶布上慢慢采收,我们两个女孩子兴趣来了,就和他们一起捡拾。昨天晚上遇到的青年早上三、四点就到果园去工作,现在才回来吃早饭,再工作几小时,下去他们就可以休息了。

八点钟大餐厅开始早餐,我们也跟着大家进去,自由取用。食物相当丰富,我们素食,也有很多选择。餐厅里越来越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少人看来是由田里或工厂里放下工作来吃饭的。饭后,遇到昨天见到的保艾莉和她的父亲,他愿意带我们去参观餐厅的厨房、仓库等地方,都很现代化,清洁卫生,每人吃完将餐盘餐具收进去,在输送带上自动高温清洁,食物残渣及纸巾等即分开收集处理,很注意环保。储藏室在地下室,真是叹为观止,各式蔬菜、水果、牛奶、肉类等,并有专人管理。保艾莉父亲是匈牙利人,住在这里四十多年,已成为资深社员。女儿会中文权充翻译,向我们介绍切刀生产工厂,这是高技术的产品,机器也有来自台湾的,机械切刀销售到世界各地。

经营工厂,甚至旅馆是奇布兹由农业转型的方向,目的是为维持他们这张共产公社继续生存的能力,亦能达到他们建设国家的初衷。参观后,我们走到前面一幢很古老的建筑物,是他们的秘书处,主任小姐让我们看他们最初成立时的一些照片及资料,并赠送我们一本很珍贵的书:《约旦河畔的聚落——第甘亚的故事1910-1960》。第甘亚原意是矢车菊,就是这地区生长的一种花,这本书真是值得好好读一读。


『在海法度赎罪日』

十一时我们离开第甘亚,在大路上向搭车,沿湖东岸北上,可是公车、私家车都很稀少,中午后车就更少了,等很久才看见一辆经过,我们招手也不停。我们才想到十月四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Yom Kippur),前一天的日落开始安息,大家都赶回家去。

因为我们约好五日要回到耶路撒冷,所以就没有很多时间慢慢北上,于是赶快往回路走。幸好等到最后一班巴士,到提庇黎雅,再转车会纳匝肋去。纳匝肋的阿拉伯人较多,路上还相当热闹,商店仍开着。我们到修女院取回一些行李,继续赶路,搭共乘的士往海法去,也不贵,每人才十三元。

约下午五时到达海法Haifa,可能也是最后一班车,乘客下车后,一下就走光了,车站静悄悄的,停满了车,旁边的火车站也是空荡荡的,商店都已关门熄灯,只剩一二位值班人员巡逻,他们说等明天晚上才有车开出。今天全城都要安息下来,不知道要去哪里好,好像进了一个荒城,我们的心也一阵慌。不管怎样,我们决定就在车站过夜,找好了一个安全角落,就地吃了晚餐:香蕉、面包、番茄酱,作为我们的斋戒补赎吧。

车站附近有一个住宅社区,中间是公园式的道路,有草坪、树木、老人、妇女、小孩都出来散步、聊天,像是休闲度日的样子。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赎罪日是安息日,什么事都不可以做,要到会堂、教堂祈祷、忏悔。如果真能做到忏悔,与别人和好,不伤害别人,不再战争,这的确是很有意义的,希望以色列的和平就从今日开始。

在车站的等待中,有一年轻人经过,知道我们因要等明天的车而打算在车站过夜,他大发慈悲的心,请我们到他家住一晚,另有一南斯拉夫妇人与我们有同样遭遇,也一并被邀请了。年轻人叫“好的”(Hody),二十五岁,是美籍犹太人,父母离异,单身在以国。他晚上要到餐厅打工,就留我们在他家里。

听说在海法这犹太人的城市,赎罪日要禁食、守斋、停工、休息,如果有开工或在路上开车会被禁止,有时还会遭到石头的攻击。耶稣的时代法利赛人就有很严格的法律,耶稣却向他们挑战说:安息日允许救人吗?不该行善吗?羊落进坑里可以拉起来吗?他甚至立刻治好一个枯手病的人,以表明他的态度,也因此激怒了他们。想到这里,觉得“好的”很勇敢,接待我们到家里,晚上还去打工,他大概是耶稣的门徒吧!

今日是正式的赎罪日,街上非常安静,人声车声都听不到,“好的”家里非常简单,锅子都没有一个,我们用他的烤箱烤杂粮粥,到社区公园早餐。后来散步到地中海边,路上遇见一位香港来的张先生,非常亲切,他正要爬上加尔默耳山,只有一百多公尺,我们就跟他一道上去,山上可以看见整个海法城的港口及地中海景。张先生来海法已二十年了,娶了犹太妻子,开中国餐馆,他说这城大多是由俄国移民回来的犹太人,以前治安很好,现在有很多非法假犹太移民,社会越来越乱。幸好我们遇到的都是好人。

山上有厄里亚古先知山洞,他曾在这里求火、求雨,隐居于此;天主也曾显现给他,但不是藉着暴雨、地震或烈火,而是一阵微风,厄里亚有非常敏锐的心,立刻体会得到天主的到来。加尔默罗隐修会就发源于此,学习这种潜藏、细察天主旨意的智慧;并度静心祈祷,谦卑、喜悦、慷慨、牺牲,矢志成圣的隐修生活。

海法城是建在加尔默耳山脉向东北的斜面上,坡度不大,山也不高,有很多很美的步道,可以走到山坡顶上去,俯瞰整个城市及海港。市中心上方有一很大的巴哈伊教(Bahai)庙堂世界中心,他们提倡世界大同,所以也叫大同教。在庙堂周围是一大片花园,可惜正在整修,不能进去观赏。它在这犹、回、基三教的圣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倒是很特别的。我曾到过印度新德里他们的大白莲寺中心,很远就可以看见一朵大的白莲花生长在一个很大的绿色公园中,使人很有好感。

今天走在街道上,真的轻松、愉快、舒适、自由,在马路中间散步不必怕车辆,小孩子都到街上玩耍游戏而不担心,感觉到人才是街道的主人。可是,下午六时,全城又恢复活动,车声人声再嘈杂起来。犹太会堂仍然聚集很多人,街上也越来越多穿传统黑帽黑衣服装的犹太人,他们悠闲地走路回家,这时我们才特别感觉到身在一个犹太国家里。

第二天一切活动恢复正常,我们很早四时多就起来,出外观察这个城市。海法是一个工商业、文化发达的海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从早到晚都有很多不同的活动。我们的早餐仍然是杂粮粥,加上以色列饼,为准备上路,到超市买了苹果和面包,相当便宜。南斯拉夫太太打了两天工,赚了一些回家的路费,但所得有限,“好的”先生给了她一些钱,我们也资助她一点,她才能乘船回去。

我们乘中午的巴士离开海法,沿地中海岸南下,高速公路两旁有不少工业区,不到两小时就回到耶京中央车站,人潮如流,我们再转车才到雅法门。圣文生贫穷之家就在附近,他们收容孤儿、智障、致残者及孤老,为短期需要的人也有一些地方。我们由后门进入,有一电话生交给我们房间的钥匙,经一很窄的螺旋梯才上到楼上,房间小小的,很适合我们,可是要到餐厅即要经过几条通道和长廊,高深的大厅,再下到厨房旁边,这时专为我们的小餐厅。这贫穷之家有几幢相连的古老大屋,及一座相当大的圣堂,一时我们尚无法知道每一个角落。院长修女不谙英语,我们只好用拼凑的方法来沟通。

『耶稣的苦路』

从今天开始我们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慢慢去实践耶稣的足迹,及体会耶稣的言行。他曾多次从加里肋亚上耶路撒冷过节,论道施教、讲天国的比喻、治病、显奇迹、预言、痛斥时弊;最后一次与门徒吃逾越节晚餐,被出卖、受审、被钉死、埋葬,到复活、显现、圣天,并派遣门徒传道、作证,可以说耶路撒冷每个角落都有耶稣的足迹。但是今日看见的耶路撒冷,我们能行走的路上没有几块石头是耶稣真正踏过的,因为耶稣到过的地方上面都盖了一层又一层的圣堂,加以保护留存。到这些地方都看不到当时的真实情景了,只能闭目默想而已。不过我们已习惯了看圣像祈祷默想的方式,现在有了立体的景象,就多了一分真实感。

到耶路撒冷的第一天是星期四,就是耶稣在最后晚餐建立圣体圣事的那一天,我们先到熙雍门(Zion)外耶稣与门徒吃逾越节晚餐的地方,在附近的山坡上,席地而坐,先读一段圣经,祝谢了食物,葡萄与面包,然后大家分享,借此纪念耶稣开始受苦的过程。

晚餐后,我们下到克德龙谷(Kidron),再上橄榄山的革责玛尼园(Gethsemane),苦难大殿已关闭,我们走到园子的后山坡上祈祷,并可以观看耶城的夜景,悲哀这座圣城的四分五裂,祈求天主感动各不同宗教、教派领导人的心,舍弃本位的成见,共同合作,为这圣城及世界和平而努力。

星期五是纪念耶稣苦难的日子,我们参加方济各会士带领的拜苦路游行。下午三时,信友群众齐集安东尼堡,即当年的比拉多总督府,耶稣被审与定罪的地方,由此出发,经过鞭刑堂、戴茨冠堂、“看这个人”拱门、判罪堂、石铺地……等,然后是耶稣扛着十字架走过的一段苦路,最后到了圣墓大殿内,耶稣被钉在加尔瓦略山丘上及被埋葬在石墓里,每一处都有一圣堂或祭台作为纪念。参加拜苦路的人很多,有一披红衣执权杖的人导引,穿越现在的窄街小巷,开始的一段是在回教徒区,有一点点感到紧张,恐怕随时会被回教徒攻击或搅乱。

这种拜苦路过程太快,念经、唱歌、步行,都很匆忙,而且沿途经过不少店铺、人家、过往行人、观光客,很容易使人分心。于是我们又回头从开始再走一次,每一处细细体味,静静默想,或者坐下来,多待一会儿。到圣墓大殿前有一大木十字架空着,就扛起来走一圈,以体验它的滋味。大殿内竖立十字架的地点,有一个深洞及埋葬耶稣的石墓都很窄小,人多的时候是无法看到,更是摸不到的,只有等人潮过后,才可以亲近,两个女生都特别探手去摸一摸,以体验与耶稣亲密的感觉。后来哦我们又选了一个星期五,自己走了一次苦路,印象更为深刻,希望对每个人都信仰都有帮助。

回到贫穷之家,他们特别设了素食晚餐,正合我们意。平时每餐都很简单,有汤有饭,有蔬菜水果,我们就很满意,也常有优酪乳,算是较丰富的。

今天早上一进入雅法门,就遇到一队东方礼教会的神职和学生在路上游行,我们好奇跟随他们去看看,到“新门”附近进入了一个会馆,原来是为了纪念葛利哥里亚正要举行一台弥撒。祭坛前站了很多人,大概有司祭,高冠红袍,由台后内室出来,背向信众;另有多名黑袍的辅祭,学生也穿了红色短袍;信众均挤到后面站着,只有最后墙边才有一排凳子,为老人妇女的。全程均用唱经,台前台后动作很多,我领洗几十年,看过梵二前的弥撒,但也看得不太懂。主祭举扬圣体圣血有二次,平安礼后又一穿紫袍圣职出来降福,大概是他们的宗主教吧。弥撒有二小时之久,站得很累,但见识一次东方礼弥撒,非常值得。


『橄榄山上哭耶京』

橄榄山是耶稣走苦路之前,山园祈祷的地方。我们由西向东,穿过旧城,经圣墓大殿、苦路的各个小堂后,即到狮门,在圣亚纳堂内传说是圣母玛利亚出生的地方;出了狮门,过了溪谷,又有圣母圣天堂,传说是圣母玛利亚之墓,及肉身升天的地方。由此开始就是橄榄山,直上至山顶,可俯览耶城全景,相传这里是耶稣升天处,因此曾有一小堂纪念,现在变成了一回教小寺,由回教徒管理,入内需付费。回教占领的地方多收费,我们就没有进去,我觉得看耶稣升天不应该在室内由洞里去看的。

下山不远处就是天主经堂,现已刻有四十多种文字的天主经文。再往下走就到主哭耶京堂,耶京真正应验了耶稣哀伤的预言而毁灭,经历一千九百年后犹太人才能回来复国。现在耶京仍然由四种不同信仰的人占领,常常处于紧张与不安中,这实在值得再哭一哭。下山的路经过大片犹太坟场,墓上碑文看不懂,阿拉伯数字与我们学到不大一样,用心才能看出出生和死亡年份。他们的白色石棺都是露在地面上,坐在上面看耶京日落,干旱、黄土、灰石,倒是一个很好反省的所在。

另一天我们由橄榄山再远行,到耶稣多次停留的伯达尼村(Bethany),“他所爱的”拉匝禄虽然复活了一次,但最后还是死了,留有坟墓,附近有一纪念复活拉匝禄的圣堂,我们坐了良久,人终归要死掉,但只要好好的依信仰去生活,将来就会有复活永生的希望。

回来的路上,经过贝特法革(Bet Fage),有一纪念耶稣骑驴进耶京的小堂,堂内有一骑驴垫脚用的大石。本堂神父是意大利人,来此已六十多年,会几句中文,后来听说他被暴徒所害,可能这是他上天的捷径吧。路上我们看见一家面包工厂,进去问路并参观,他们正制造以色列式圆圈面包,新鲜出炉,还送了我们几个,以色列的人情味,我们又尝到一次。

橄榄山我们去过多次,就像耶稣当时常路经橄榄山一样。从耶京旧城可以经由狮门出去,也可以由熙雍门或粪门(Dung)下到克德龙谷再上去,这也是耶稣走过的路,出熙雍门会先经圣母安眠堂(Dormition),传说圣母晚年长居于此;鸡鸣堂(Gallicantu)是伯多禄三次不认主动地方,清晨鸡叫了,他才痛悔不已,这也就是盖法司祭庭院的附近;往山谷下走即到史罗亚池(Shiloah)及基红泉(Gihon),泉水有隧道相通,但已有些污染。

耶京旧城外有两个山谷,一为东边的克德龙谷,一为南边的希农谷(Hinnon),这山谷两旁都是坟墓。相传不论犹太人、回教徒、基督徒都在这里等待世界末日时代审判与复活,所以这里已是人满为患。其实耶稣说过:时候到了,人不必在山上,也不必再耶路撒冷朝拜天父,而应以心神朝拜祂。人的复活也应该是如此,只要心神能和天主合一,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山谷底有三座大陵墓塔,我们好奇,爬上其中一座,虽是坟墓,但不可怕,由墓洞看出去,反倒有点身处另一世界的奇妙感觉。
由山谷底走上橄榄山,到革责玛尼园,可观看那几棵二千年的古老橄榄树,它们是和耶稣同时代的植物,大概受过耶稣的祝福而活到现在。今天终于能进入苦难大殿,在耶稣山园祈祷时的那块大石旁,就真有点像遇到耶稣的感觉。那天很多人围在大石旁祈祷,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像耶稣一样祈求免去人生的苦杯,我只觉得但照天主的意愿承行就好了。我们待了一阵,忽然想起这里就是我们初到圣地时联络住宿的地方,于是到大殿后院找到那位秘书神父,谢谢他一番,他却递给我们一封由台湾寄来的信,信里希望我们十一月初赶回去参加一位好友在盐舍净土的洗礼,真是巧,如果不来看看,就会收不到这封信而错过了时机。


『圣墓大殿一分六』

主日四时多,天刚刚亮,我们就出门,由雅法门经一条最快的路到圣墓大殿,参加五时在耶稣圣墓内的弥撒,一位印度方济各会神父主持。墓内地方很小,我们三人先进入,后来还有另二人也挤了进来,真是转身都不能了,再后来的人就只好等在墓外的小间。神父选读了路加福音关于耶稣复活的事迹:“一周的第一天,天还很早,妇女们揣带了香料来到坟墓那里,见大石头已滚开,她们就进去,耶稣的遗体不见了,她们正疑虑时,忽然有两个人,穿着耀目的衣裳,对她们说,你们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已复活了……”我们就站在这坟墓里,感觉是那么多逼真贴切,耶稣复活了,我们的信仰才是真实的。

圣墓外另有一台较大的弥撒,有大风琴伴奏,相当悦耳动人,五时半结束后,方济各会人员就将墓内的弥撒用品撤走,墓洞交给东正教会管理。进入圣墓朝拜、祈祷的人潮于是开始,但每人只能短暂停留,由外室往内室看一眼而已。东正教会派有人看守洞口,维持秩序,并收奉献金。墓口竖立六对巨型蜡烛,代表六个大小教会共管此大殿,大蜡烛代表大教会,小蜡烛代表小教会。我们转到墓洞背后,东方礼科普特教会(Coptes)的小小祭台,靠在耶稣圣墓后的石头旁,也算沾到一点光吧。他们也正在举行圣祭,不过仪式差异很大。

圣墓大殿是由很多部分组合而成的,其中还有不少于耶稣有关的地方都值得凭吊与瞻仰:加尔瓦略小山是耶稣被钉的地方;山丘下一石台是耶稣被卸下十字架后傅油的地方;此外还有二三十处小堂、祭台等,多数人都会走一圈看看、祈祷、默想。
『今日圣殿何在』

耶稣每次上耶路撒冷过节会到圣殿施教,在人群中大声讲道,但那座圣殿早已如耶稣预言的被毁灭了,现在却代之另一座伊斯兰教奥玛尔(Omar)清真寺,或称岩石圆顶大寺。我们多次想去都不合时间,终于找到星期一的早上进去了。进入圣殿园林广场的各个入口,都有以色列兵把守管制,其中也有女兵,开放的时间才准入内,我们好几个门都进出过,整个圣殿范围相当广大,南北长约五百公尺,东西阔约三百公尺,合十五公顷,有园林、绿地、广场、水池、拱门、柱廊等。奥玛尔寺在中央,该寺直径有六十公尺,寺内有一巨大岩石,传说是亚巴辣罕祭献天主的地方,也是穆罕默德骑马升天之处,是回教世界第三大圣殿。在广场南边另有一座面积更大的阿克沙清真寺及伊斯兰博物馆。早上人少、清静,找到一个角落,我们拿出读圣经耶稣在圣殿时对群众的教训言论,有一管理员来禁止我们,大概他们不喜欢人在伊斯兰寺范围内看别的书。


『历尽劫难的民族』

到了耶稣的故乡,除了追随他的足迹外,认识他的同胞与文化背景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到以色列的初期,正好遇到犹太的新年和赎罪祭,跟着十月九日至十五日是帐棚节,十月十六日是律法庆祝日,真是有那么大凑巧,都给我们遇上了。帐棚节(Sukkot)是犹太人第三大节日,仅次于逾越节和五旬节,是纪念他们的祖先逃出埃及后,在旷野沙漠度过艰苦的四十年。这一天他们都在户外,用树枝叶子搭建简单棚架以兹纪念,因为时值秋天,亦叫秋收节。这个星期到处都有歌舞音乐表演游行及各种活动。律法节(Simchat Torah)是庆祝上主给以色列民办颁布的法律,这一天在每个犹太会堂都朗诵法律经卷,并高举经卷游行,载歌载舞。

十月十日的早上,我们乘公车到新城西区的浩劫纪念馆(Yad Vashem),那里陈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党大屠杀的历史,被杀的六百万人中有一百万为儿童,惨绝人寰!以色列人面对这样的大悲剧,在建国后没有对德国人报仇的举动,其克制功夫实在难得。可是他们即屡次强烈的对阿拉伯国家以牙还牙,迭有报复行动,由此可见犹太人对阿拉伯人有另一种待遇,这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在旧城犹太人区中有一“最后一日展览馆”,展示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中,耶路撒冷旧城为约旦国占领,并杀害了不少犹太人。而在耶城的回教徒区中,即展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料,显示犹太人回来建国后,及在六日战争中,把原住在此地的阿拉伯人赶走,成为巴勒斯坦难民,共有三百万,分散到中东各国。这些虽然都是事实,希望这两个民族由历史得到教训,不再互相仇视,而改以和好相处。

以色列博物馆也是在新城区,新城区比旧城大几十倍,以色列国会、大学、市政厅等都在这一区。在博物馆里可以更彻底深入的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所谓“死海经卷”就珍藏在此。我们由圣文生之家出发,步行往西南,上坡不远就是独立公园,再上去就是犹太大会堂,约三公里就可到,国会山庄在右、博物馆在左,再过去就是希伯来大学区,它们各占地都非常大,比整个旧城还大,周围都是公园绿地,我们没有花太多时间详细参观,只大概浏览就会旧城。回程时绕道西南区的自由钟公园及花卉公园,为庆祝达味王建都耶路撒冷三千年,每个公园都有表演节目。由1995年9月起,也就是犹太历的一整年,他们都在庆祝。我们回到雅法门达味堡下,正好遇到耶城市长为“向耶路撒冷城致敬”庆典揭幕,举行酒会接待,在城墙外草棚下设有各式犹太点心食物、灯饰,我们也凑热闹,看看究竟。致辞歌颂是免不了的,达味城堡开放,可以上到城楼顶层看耶京日落及全景,入夜还有民谣、歌舞表演,在城墙上观看,真有点回到古代时期的感觉。以色列这小小的国家有一座三千年的古城,算是值得骄傲的。可是人类的救主就诞生在这个国家,而她的子女却没有完全认识他,这却是可惜的。


『哭墙成了今日的圣殿』

第二天为庆祝耶京建城另有环城大游行,这一天也是犹太司祭降福礼(Birkat Kohanim)。哭墙前人山人海,犹太人都穿上传统的黑色服装,从四面八方来。观光客游客也一样多,致使犹太人要排成一条黑阵,才能挤进哭墙的范围内。在附近的粪门设有守卫关卡作安全检查,以色列士兵即荷枪实弹,有些犹太人虽穿了黑色礼服,但身上也挂有枪支,面上表情严肃,使人感到好像随时会有恐怖事件发生的不安。小孩子即跟在大人后面,男跟男,女跟女,也是传统打扮,小男孩都戴了编花皮帽,两鬓留有长辫子,非常可爱,他们的神情即活泼多了。每个路口都搭有棚架,为远道而来的人休息吃饭。

我们坐在哭墙后面很远的坡上,可以看见整个大广场的情形。哭墙高约二十公尺,由一公尺高的巨大石块砌成。大广场分两部分,靠近哭墙的一半是犹太人祈祷的地方,地上平坦铺了大片的大理石,非常干净;这里有一围栏隔开左右,分别男女。祈祷区的背后有一石砌矮围墙,围墙之上还有另一半广场,斜斜的向后延伸,至后山坡,这一区是为游人及过路者的。

进入下面祈祷广场一定要戴帽(头顶不可直接指向天)很多人还加上白披肩或小经匣,及其他的装饰。一堆一堆的人围着一个个经卷台架,经卷可左右捲开,有一经师读经,其他人在恭听,或跳民族舞。有些人不时行“摇礼”,身体前后摇摆,表示向上主致敬,也像是骑骆驼的样子。有时他们也跑到哭墙脚下,面贴近墙石祈祷,或写一张祈祷词插入石缝中等上主接纳,同行的秀娟姐妹也学样写了张祷词,许了个愿。司祭降福礼是在一特别搭建的帐棚内,犹太人一个个都入内,外教人不得进入。我们在哭墙广场待了半天才离开。哭墙我们多次经过,虽然都常有人在祈祷念经,像今天这样的盛况实在少见,一年大概有几个大节日是如此的。


『耶稣诞生在白冷』

为基督徒,耶稣的出生地是特别神圣的,白冷(Beit Lahm)是在耶路撒冷之南十公里的山丘上。与耶城等高,步行不算太远,不过沿路已不复耶稣时代的乡村气氛,而是连绵的住宅与商业建筑,也变成了现代的交通大道。

一大清早,我们在圣墓内参加了小台弥撒后,到城北的大马士革(Damascus)乘车前往白冷。今天公交车不开,合乘小巴士也很便宜,只要两元。到了白冷,由大路上坡就是圣诞大殿前广场,停了不少大型巴士,朝圣人潮不断。进入大殿需要弯腰低头,因为只有一道矮小石门,谦卑一点吧!应该的。殿内黑暗,有点残破的感觉,是由东正教管理的。由祭台两旁有石级下去耶稣诞生的山洞,朝圣者可随意下去,但据说左边是方济各会士惯用,右边即为东正教会专用,听来令人奇怪又难过,同是耶稣的信徒,为何仍分你我?!

耶稣诞生的山洞里里外外挂满各式金质银质香炉,很有东方教会的气氛。这个小小的山洞里,竟然是人类的救主诞生的地方,实在不可思议,但看看圣经有关他的记载,又不得不相信。

这地下室还有其它小堂、小山洞:如纪念圣若瑟得梦堂,逃避黑落德想消灭犹太救世主而杀害了许多无辜婴儿的致命婴孩小堂;及热罗尼莫翻译圣经的山洞小堂……等。经过这些地下山洞后,可以通到圣诞大殿旁方济各会的加大利纳圣堂,每天下午二时亦可由这圣堂到地下山洞去参观。这圣堂虽不在圣诞山洞之上,但在旁边仍有其神圣性。我们正好能参与一台下午弥撒。

离开圣诞大殿顺道就去看看圣母乳洞,传说是圣家逃难时圣母给小耶稣喂奶的山洞,几滴奶掉落地上,使山洞全变成了乳白色。路旁商店多售卖橄榄木做的手工艺品、圣像等。由圣殿的另一方向往山坡下走,即可去牧童村,就是两千年前见证耶稣诞生的牧童放羊的地方。路程不远,但走不多久,我们就遇到二位好心男士的便车要载我们一程。原来他们是耶和华见证会的弟兄,往牧童村去访问一家庭,我们也一起去看看。他们非常亲切,传教意识很强,他们也很坚持自己的理念,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所以不要服兵役,却自愿坐牢,经过长期的抗争,后来他们获得免兵役的特别待遇,临走时他们邀请我们代问候在台湾的弟兄姊妹。不知台湾的弟兄有没有他们幸运可以免兵役呢?

我们到了牧童村“羊栈”的地方,没有看见几个牧童与羊群,山洞却有不少,小圣堂就盖在山洞之内或之上,显出些特别的风格,牧童小堂远看就像郊外的一个大帐篷。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位老方济各会神父,守着山洞已十七年了,默默坚持的精神实在值得敬佩。意外的,我们也遇到在纳匝肋修院同住过一天的意大利青年,异地相逢,喜出望外。我们步行回到白冷,又步行回耶城,但路上杂乱、空气污染,走了一半还是乘车而回。


『先驱若翰洗者』

在耶路撒冷西郊约九公里,有个小村恩卡林(En Kerem),相传是若翰洗者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圣母往见表姐依撒伯尔的山区。可以由雅法门乘公交车先到浩劫纪念馆,再转车或步行下山而至,路边遍植树林,环境幽静。那小村庄有纪念洗者若翰、圣母往见表姐及若翰在旷野隐修的圣堂,在圣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同文字“赞主曲”及圣母的“谢主曲”。

童贞女玛丽亚因天使报喜,接受圣神的降临而怀孕;在向表姐请安问候时,表姐腹中的胎儿因而欢喜踊跃,也充满了圣神,玛丽亚就颂扬感谢上主而作了此“赞主曲”(路一46-55):

“我的灵魂颂扬上主,
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
因为祂垂顾了祂婢女的卑微,今后万世万代都要称我有福;
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祂的名字是圣的,
祂的仁慈世世代代于无穷世,赐于敬畏他的人。
祂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驱散那些心高气傲的人。
祂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
祂曾使饥饿者饱飨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
祂曾回忆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祂的仆人以色列,
正如祂向我们的祖先所说过的恩许,
施恩于亚巴郎和他的子孙,直到永远。

这真道尽了人心的渴望,我们多么期待天主的正义与仁慈早日在世上实现。

依撒伯尔后来生了若翰,他的父亲匝加利亚也充满了圣神,也作了一首“赞主曲”(路一68-79):

“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应受赞美,
因祂眷顾救赎了自己的民族,
并在自己的仆人达味家中,
为我们兴起了大能的救主,
正如祂借历代诸圣先知的口所说过的,
拯救我们脱离敌人和仇恨我们者的手。
祂向我们的祖先施行仁慈,记忆起祂自己的神圣盟约,
就是祂向我们的祖宗亚巴郎所宣述的誓词,
恩赐我们从敌人手中被救出以后,无恐无惧,
一生一世在祂的面前,以圣善和正义事奉祂。
至于你,小孩,你要称为至高者的先知,
因你要走在上主前面,为祂预备道路,
为使祂的百姓认识救恩,以获得他们罪恶的宽宥:
这是出于我们天主的慈怀,使旭日由高天向我们照耀,
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
并引我们的脚步,走向和平的道路。”

今天的犹太人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

回城时正好遇到一个菲律宾小型朝圣团,就搭他们的便车到博物馆;又遇到一西班牙团体,再搭便车回到旧城,天主的安排,真是美妙。

『厄玛乌的路上』

耶稣复活后曾显示给两个门徒,陪伴他们走了一段路,解开了他们的困惑,激发了他们的信德,这一段路就是由耶京到厄玛乌。我们到圣地之初,在真福团体曾看过他们表演这一幕,印象深刻。厄玛乌现在叫古俾贝(Qubeibe),在耶京西北约十一公里,走一次两位门徒的路是很有意思的,但因路况不确定,我们改乘私营巴士去,回来时才步行。由大马士革门往北走一段,然后转向西再一段路才到,共约四十分钟,沿途都是回教徒阿拉伯人区,每村都有清真寺。

这个小村子有点偏僻,一条很窄的路上两旁的住家种满树木,车就停在圣堂前,这里显然朝圣的人较少,我们按铃才有一位老神父来开门。圣堂内因含括了门徒克罗帕的房屋,使得左边的堂廊低下去,且形状不规则,有点奇怪。在厄玛乌使人反省到,我们也常如那两位门徒,有耶稣的陪伴,有耶稣的见证,却仍胡涂疏忽而不知。我们在园子里停留至中午,吃了自备简单的午餐才离开。

回程时我们走在乡间的路上,经过一个山头,松林景色优美,掉下来的松果内还可以找到松子吃呢。过了松林,就可以看见远远的耶京在下午的阳光中闪耀,走山路回来比坐车省了一半的路程。


『往耶里哥去』

在去过耶路撒冷近郊大部分朝圣地后,我们就安排一次较远的出游。一早清理好我们住过的房间,早餐后参加贫穷之家的主日弥撒,三十多人,有老有幼,看见修女们对他们耐心的照顾,非常感动。离开前我们送一颗写了“平安”二字的石头给院长修女,她即送我们一些水果路上吃。(后来我才知道以色列也有所谓“食物银行”,他们收集一些剩余的食物,分送给孤儿院、安老院等慈善机构。)

由耶路撒冷到耶里哥(Yeriho)是耶稣多次上京走过的路,也是古代以色列的交通要道。耶里哥在耶京之东三十九公里,我们在大马士革门外共乘小巴士,每人只要五元,离开旧城不远就转入一号国家高速公路,约二十分钟就到,非常之快,真是想不到。一路是下坡,由耶京海拔七百五十公尺,降到海平下二百五十公尺的耶里哥,沿途就是所谓犹大旷野,黄沙一片,山丘重重,山头上一群群的羊由牧羊人带领着,去找那稀有的野草;山谷里有时也看见一个个都帐棚,就是那牧羊人的住处。

途中经过耶稣所说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救助被劫路人的地方,这里更是荒凉的山区。到了耶里哥就像荒漠中的一片绿洲,有很多农田、果园、绿树,真是奇妙。听说是因为厄里叟先知将那坏泉水变成了好泉水所致。现在此地生产椰枣及一种香料较为有名。

到了市中心,我们想找信息中心问路,有一人好心开车载我们去,西北约两公里外的郊区,那里就是厄里叟水泉附近,那位先生原来想做我们的导游,我们婉拒了,决定自己行动。那水泉仍在,可是只有破屋两间,可作凉亭用,我们就在此解决午餐。由水泉再向北走不远,就是耶里哥的古城遗迹,据考证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约有一万年的历史。耶里哥也是以色列人由埃及回来时占领的第一座城市,郊外另有一回民王朝宫殿的遗迹。耶稣时代,他曾在这里医治好一个瞎子,并住到税吏匝凯家里,且吃过饭,将就恩分施给他。


『旷野禁食试探山』

耶稣在出外传道前曾到旷野禁食守斋四十天,并受魔鬼的试探,这旷野就是在耶里哥西北的试探山上,阿拉伯文叫Qarantal,正是四十的意思。由古城遗迹步行还要一公里多,一路经过一些民家、果园、水道,到了山脚下,突然出现眼前的却是荒山一座,寸草不生,砾石嶙峋,我们走着之字路上去,正遇一批人下山,因为山上的隐修院已关门了。既然辛苦地上来了,就决定不马上下山。这是一东正教的隐修院,一位全身黑衣的修女出来,叫我们明天再来,我们即表示计划在这门外或附近山洞过夜,一尝旷野的滋味。她说这样太危险了,这里常有盗贼出没,朝圣者被劫被杀,或者有毒蛇出现;但她看我们意志坚决,就开了山门,让我们由后门到山顶上去。

天色渐暗,我们摸黑沿着小径上山,借着一枝小电筒看路,三人跌跌撞撞一个多钟头才上到山顶,回头向下一看,真不敢相信我们爬到这么高的悬崖上,远处有烟火的地方就是耶里哥城。山顶上尚有微弱的天光,隐约可见一个古堡,城墙内有三间空房,屋顶是平台,平台边就是山崖。当我们屏住呼吸,觉得真是万籁俱寂,空气凝住了,声音也凝住了,只有天上星星闪烁不停。我们静坐了一阵,欣赏这旷野的夜色。

入夜后天气渐凉,吹起风来更是寒意袭人。我决定裹着睡袋夜宿平台上,这样可免蛇虫侵扰,两个女生惧高,就到下面空房,空房虽空,但有不少干草、羊粪、灰土、石头,大概有羊群住过,只要清理一下就不错了。山上旷野夜深更冷,所有衣服都穿上,头也包了布巾才抵挡得住。一夜寂静,没有野兽也没有强盗,平安的度过。

天微微的亮,东方出现了暗红,我们已经醒来,没有一点杂音杂色杂念,心神像真空一样的静净,有天人合一的感觉。阳光渐渐增强,越过约旦山头,越过约旦河谷,旷野沙漠被赤裸裸的照耀,一片金黄,像进行晨浴的赞礼,寒意慢慢被暖意驱走。

我们披了一条毯子在这山头上的荒野散步,这里大概是与地中海平面一样的高度,但我们站立的地方,确是耶里哥城外的山顶,真是奇妙。我们登上更高一点的黄土山丘,一山又一山,光秃秃,干巴巴。偶尔可以看见远处有牧羊人赶着一群山羊翻山越岭,找寻山谷下难得见到的一点点野草,野草难得,更何况其它植物、动物呢。我们在这里只过了一夜,不算什么;两千年前耶稣禁食了四十天后,饥寒交迫,各种欲望诱惑一定非常之大,可他都能一一克服了,没有天主圣神的力量,实在难以办得到。

废城堡内有一些土堆,中间一处被挖掘过,好像是一个小圣堂的遗迹。太阳上升气温越来越热,我们照原路下山,昨晚就是经此小路上来的,真是难以想象。半山处有很多山洞,似曾有人迹,我们选了一个较宽敞的山洞静坐一会儿,感受一下耶稣当时的情景,此处可以看得很远,也能观察山边悬崖的动静,退进山洞内可以遮风挡雨,很安全。

早上十时,隐修院后门开了,我们进去参观,它建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神圣不可侵犯。外边一排小房间,可能是隐修者住的,里边有一些山洞,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其中一个洞内有一椅形石头,相传是耶稣坐卧度过四十昼夜的地方,这个山洞已成为一个小堂;其下一层的大洞内放有一些古老经本。这隐修院目前只有两三人管理,正好有旷野的清静。

山脚下遇到一个意大利朝圣团要回耶里哥城,我们就搭他们的便车,并且参加他们在天主教堂的弥撒。圣堂隔壁是一东正教堂,对街有一清真寺,中午他们开始广播叫大家祈祷。我们到市场买了一些面包、水果,在一小学校园内午餐、休息,小学生也正要放学回家用餐。

耶里哥以东几公里,约旦河边就是耶稣受洗的地方,今天是犹太人律法庆祝节,交通管制,道路封锁,由军人看守,所以我们就去不了。耶里哥一带是以色列占领区,由巴勒斯坦人自治,是敏感地带,有些紧张气氛,我们也曾被劝告,要小心,不去为妙。约旦河我们看过了,洗耶稣的河水早已流走了,耶稣受洗的地点就让它留在想象中吧!
『库姆兰的厄色尼人』

下一个目标是库姆兰(Qumran),发现死海古经卷的地方,由耶里哥沿死海往南二十多公里就到,今天是犹太人安息庆日,公交车不开,车辆也少。我们在耶里哥的路口等了一阵,就搭上一个黑人的便车。他会德文,兄弟俩在附近一个奇布兹农场工作。我们到卡利阿海滩下车,本想到死海泡一泡水,但海滨浴场五时就要关门,时间不多,我们只好再搭便车到库姆兰,这次是一位阿拉伯医生,和平医疗部队的一员。在以色列遇到阿拉伯平民总有一种和谐的感觉,但这感觉又好像很脆弱易破。
库姆兰古迹公园也只差十分钟就要关门了,守门人仁慈,看我们远道而来,就让我们免费入内参观。这里是犹太一个教派厄色尼人(Essenes)的隐修中心,公元前一、二世纪定居此处,建有很大的公共活动中心,其遗迹现今仍清楚可辨,其中包括引水系统、水塔、水池、取洁礼室、抄经房、会议厅、餐厅、厨房、陶工间、火窑、牛栏等,非常有系统。厄色尼人是禁欲主义的隐修团体,严守法律、重取洁礼、独身、苦修、人人平等、财务公有,成员散居附近的山洞或住帐棚。在峭壁山崖上的山洞是他们的藏经处,直至两千年后的1947年才被发现,就是世界闻名的“死海经卷”,包括犹太古经,伪经及厄色尼人的经典等,部分现存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经殿”中(Shrine of the Book)。

在天黑前我们匆匆走览了整个废址,也看到第一次发现陶罐内手抄经卷的山洞就在西边的山腰上,那座山很似一只巨象的脚,山洞就是象脚趾上的一个小洞,山壁陡峭,由上由下都非常不易到达。五时后公园关门了,工作人员陆续离开,独留下我们三人。我们在公厕洗了个澡,在树下凉亭唱歌,吃了干粮,感谢天主一天的照顾。晚风由山上吹下,吹向东边不远的死海,四处无人,寂静无声,沙漠的宁静的确是苦行修炼的好地方。厄色尼人的精神,现在某些隐修会中仍可找到,“人人平等,财务共享”仍然是今天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我们分享了一天的感受,就在凉亭露宿,风吹的时候凉快,风停的时候即有很多小蚊子来袭。入夜后较凉,我们躲进睡袋里蒙头而睡,但仍难逃蚊子的追击,一夜换了三次迎风的地方都无法安宁,防蚊术也不管用,它会钻进睡袋、衣服来叮人,今夜领教了沙漠中小蚊子的厉害,差不多到天亮,蚊子才收兵回去。

早上六时日出,死海因海水雾气蒸发灰蒙蒙一片,我们登上库姆兰背后的山上,很长的斜坡,经过一些天然山洞,都有人到过,被埋藏的经卷一定都被找光了。大约半小时,我们已爬到相当高的山岩上,山脚在朝阳照耀下,一片金黄,远处偶有一块一块的绿田,是以色列人的技术加上辛勤开垦出来的成果。北方不远有一个聚落,房舍、树林、田园,由地图得知是卡利阿(Qalya)奇布兹,就是昨天那位黑人工作的地方。

我们在山上享用了简单早餐,静坐休息了一会儿。忽然看见对面山坡有一群六只狐狸,一只跟一只走进一个洞穴,非常机警。这真是生平第一次。我马上想到耶稣形容他自己的话:“狐狸有穴,飞鸟有巢,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我们这次朝圣旅行感同身受,也能体验到一点点没有枕头的滋味。


『死海旁的绿洲』

卡利阿集体农场在库姆兰北方一公里多不远处,路上遇到两只骆驼,它们滑稽的表情轻快了我们在烈日下的脚程。这个集体农场因为在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区域内,他们仍有武装守卫,对我们即没有管制,不过还是感到一些紧张与不安。这里除了农场外,新开了观光旅馆,昨晚一夜难眠,于是享受了一下他们的游泳池。然后到餐厅再享受一顿中饭,不过是要付费的,而且不算便宜,以币二十元,虽有各式肉类,我们还是只吃水果、蔬菜、面、饭等。在农场周围我们发现一种很特别的透明箱子走进才知道是捕蝇器,上层是一个有倒漏斗的大网,下层空间有一些食物吸引苍蝇来,苍蝇习惯往上飞,就会自投罗网,构思设计非常简单而独到,这是此行的一大收获,这一站是顺路,因此没有久留。

死海水上公园离这里不远,搭便车几分钟就到。死海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它是在地中海平面下,海面每年下降,一九四八年测得负四百零三公尺。它周围是沙漠,非常炎热,但靠近海边即又凉快,可能是因水分蒸发,把热量带走的缘故。死海盐分很高,海边就可以看见水分蒸发而结晶的盐柱,水里没有鱼贝藻类任何生物;海水浮力大,人不单可以轻松的浮在水面上,更可以坐在海面上看书。这里有一警告牌:千万不要让海水碰到眼睛或伤口,会使你非常刺痛难过。“死海”是人对它的形容或诅咒?其实它本身是有生命的,约旦河的水流进去,在烈日下它的水分再蒸发出来,它可以生产丰富的盐分,提供含矿物质的泥巴,对人的健康都有益处。

这几天我们搭了不少便车,尤其在假日、偏僻的路上更容易搭上。我们先回到耶路撒冷。改住在苦路第三处对面一阿拉伯人的小旅馆,这两天要办理一些签证、机票的事。约旦、埃及我们都想去,但签证要到特拉维夫办。只去西奈半岛可在边境加签,回以的签证即在耶京就可办理。本来想参加旅行团的,但费用太贵,还是自己去比较省钱,自由又能体验更深。


『干旱地中建田园』

十月十九日清早在圣墓大殿参加一台“加尔瓦略山”上的弥撒,就是在耶稣被钉处举行的弥撒。旁边还有两个祭台,一是竖立十字架,耶稣断气而死的祭台;另一是卸下圣尸,痛苦之母祭台,每个祭台后各有弥撒,所以人来人往,参加弥撒的人很多。

回小旅馆煮了早面吃后,我们就到大马士革门外乘公车到巴士总站,再乘长途车往南去马沙冰(Mashabim)奇布兹,途经古城贝尔舍巴(Beer Sheva)及小城马沙伯沙(Mashabe Sade),这一区就是巴勒斯坦南方干旱之地乃革布(Negev),少雨缺水无河流,可是经奇布兹人员的努力,竟创造出一片绿色田园聚落社区。

马沙冰奇布兹相当大,公车直达社区中心,在一圆环下车,非常安静,可能大家都在工作,只偶尔看见一、二位妇女或小孩单车悠闲地经过,房屋都隐藏在大树林后面,我们就坐在一小亭内欣赏了一阵这宁静而停滞的气氛。

马沙冰奇布兹相当大,公车直达社区中心,在一圆环下车,非常安静,可能大家都在工作,只偶尔看见一、二妇女或小孩单车悠闲地经过,房屋都隐藏在大树林后面,我们就坐在一小亭内欣赏了一阵这宁静而停滞的气氛。后来有一位妇女前来招呼我们,原来她是义务的接待员,她告诉我们:这里有老少居民五百人,以青年及小孩为多,经营有广场、牧场、工厂、旅馆,牛只有五百,鸡约十万,其他还有火鸡,种植以蜜瓜为主。成年人每周工作六天,周六为安息日;有家庭的父亲工作八个半小时,母亲七小时,青少年一周工作三小时,小孩子不需工作,老年人退休后可自由参与工作;青年十八岁服国家兵役,退伍后回来工作。工作是每个人对公社的义务,可享受到照顾,即包括食、住、农、行、育、乐、医,每月还有二百四十元零用钱购物卡,可在社区福利商店购物记账,用不完可省下来作出外旅行的经费。他们也召一部分义工,义工也领零用钱。在工作休息时我们就遇到一位由厄瓜多尔来的,他领导零用钱回家后可是一笔大收入呢。可惜义工名额已满,我们本来还想做几天义工的。这里每个家庭均分配有房屋,生子女无限制,大多是四、五名,我们看见不少家庭有汽车、冷气、电视,不知道是分配的还是各自省钱买的?

奇布兹(Kibbutz)是由犹太人熙雍复国主义(Zionist)所创立,初期由俄国回来寻根,要重建美丽家园,开始以农业为主,后来增加了工业及观光,为求生存,慢慢有些偏向经济导向。在政治立场上现在可分为三类:中间派,维持原始精神;左派,支持政府政策;右派,反政府、激进、狂热,宗教性显著,大多是那些穿着传统服饰的犹太人。

这位义工接待主管很有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并带我们参观他们的社区、儿童教育中心、游戏区、商店、餐厅活动中心等等,小孩子天真活泼自在,看见外来人一点都不觉得陌生奇怪。最后她邀请我们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有乳酪饼、各色素菜,美味可口。这餐厅也是整个社区的中心,公布栏、信箱,存物箱都集中这里,每人每天都会来这里好多次,每周的检讨会也在这里举行。

午后我们就在他们的大树下草地休息,并观察小孩子的活动,学龄前的小孩白天有专人负责带领,游戏、吃饭、午睡等,晚上才回到各自的家里。小孩子也有时间到社区商店购物记账,有板有眼。

晚上七时半是挤牛奶的时间,牛群一只一只的排队进入一个转动的大轮盘里,一格一只牛,工人把挤奶器套上就能自动挤奶,奶挤完了,大轮盘就停下,牛自动出来,另一只进去,直到最后一只牛挤完;只有当牛使性子的时候才需要人催赶。

晚餐我们吃自备的干娘,晚上我们又睡在他们的游泳池旁,在空旷的山坡上,露天席地,自由自在,非常舒畅,可是到了深夜,空气湿冷,我们改迁到室内球场去,才一夜安眠。早上睡醒,由看台下来,一脚踏空,脑际闪过柔道招式,及时翻滚落地,不致受伤,感谢天主!想不到自己反应如此敏捷,而且有技巧。既然身子灵活,就多做做运动,打一下篮球。我们再上到游泳池上吃早餐、水果、面包,简单满足,这么早竟没遇见一个人。

我们由山坡上下到市区中心,一路观察他们早晨的动态,家长送小孩子出门,小孩子都快快乐乐的与遇见的其他小朋友有说有笑,他们都背了个小包,好像是上学的样子,慢慢集中到出口大路上,那里停了一部大巴士,有几个大人招呼小孩子上车,一问原来是要到邻近的一个奇布兹户外教学,我们征得同意,跟了他们去,只要十分钟车程就到达。

那奇布兹是五十年前成立的,现在是政府支持的文化中心,当天有附近几个社区的儿童来观看表演,有管乐演奏、小丑儿童剧等。这里因为历史悠久,花园茂盛,树木参天,真想不到这是在干旱的旷野地带开发出来的,实在赞叹佩服不已。

接近中午我们就回到马沙冰,再找到昨天那位接待辅导员,她说这个周末他们的公社大会要讨论一些入社、人事等问题,我们趁机告诉她,在餐厅有一位胖子对我们并不很友善。她说这些事都会提出来检讨的,不断向我们抱歉,中午再请我们吃了午餐才离开,并把奇布兹联络中心的地址给我们,要做义工需预先申请。这个奇布兹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
『最南端的红海出口』

我们三人找了部计程车到贝尔舍巴,算起来与巴士同价,是计程车便宜或者巴士太贵呢?贝尔舍巴是圣地南方大城,有长途巴士到最南端的厄拉特(Elath),车子先向东南一路下大斜坡至死海的南端,再转向南沿约旦河南段而下,大概都是奇布兹农庄,这真是一个奇景。

厄拉特是以色列对红海唯一的出海口,夏天炎热至摄氏四十度。我们在车站附近找到一个便宜旅馆,也算清洁,多人合住一房,有厨房可煮食。我们到此主要是为去西奈半岛的西奈山(Sinai),对此城完全陌生,得到一份简单说明才算了解。厄拉特是以色列通往埃及的一个边界城市。梅瑟带领以色列子民到预许之地时曾路过,撒罗满王也曾在此建造船只到南方取金。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度假休闲的观光胜地,因为海岸都是珊瑚礁,海里多热带鱼类。

第二天一早我们还有时间到街上海边走走,经过超市买些水果、面包,以备路上食用,也到观光局取一些资料。中午时分乘公车到边界塔巴(Taba),只需二十分钟,沿途所经海岸都是各种观光设施:有海底观光船、海豚表演场、游泳滩、旅馆饭店等,目不暇给。由地图我们还发现有两所自然保护荒野学校,后来从资料得知以色列有一自然保护社团,设立了二十六所荒野学校,分布全国偏远地区,研究自然生态环境,并有沙漠,山区活动。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注意,错失机会。


『西奈旷野』

到了以埃边界就觉得荒凉冷清许多了,只有一些简单房屋,离开以色列要交四十八元处境税,进埃及盖章只准到西奈地区。我们就在关口外等公车,这车站更简陋!我们已错过早上十时去西奈山脚东正教圣加大利纳隐修院(St. Catherine)的一班车,下一班要等到下午三时,中途还要转车。有计程车叫客,但较贵。终于时间到了,公车司机却说我们没有签证,我们急忙回头去办,要十七元埃币(汇率 以元:埃元=1:1.08),幸好公车等我们,因此延后了半小时才开车,车费十元。

一路是红海景色,红石黄沙,村落稀少,偶有骆驼行踪,两小时后到中途站马夫拉(Mafra),约走了一百公里。公车离去后我们才发现身处荒野,四处无人,除一间车站小屋外,没有任何建筑物,荒草乱石,四面环山,远处好像有一个帐棚。天色渐暗,只剩山顶天边的一些微光,山顶以下漆黑一片,半个钟头没有一辆车经过,真是万籁俱寂,只有耳朵的嗡嗡声。女孩子们渐感不安于恐惧,我们心想,如果等不到车子,今晚就要在此过夜!但一切都交给天主吧!梅瑟带着以色列子民大概也曾在此扎营过,天主一定就在附近,放心好了。

忽然一辆大游览车经过,我们拚命招手,可是它直往南驶,没有停下,我们要去的西奈山是在西边,不同方向。车过后又是一片死寂,气温很快下降,我们赶忙吃些水果面包,增加一点温暖体力。再过一阵,远处有车的灯光,我们三人马上跳到路上猛挥手,一辆小型车慢慢停了下来,原来是一计程车,回程到圣加大利纳,他愿意载我们,每人只收十五元,还算合理,真是喜出望外,即刻上车,感谢不已。由这岔路口到圣加大利纳还有八十公里,人烟稀少,路上看不到什么,只有车头灯照到一些山壁峡谷。晚上七时才到达目的地,司机介绍我们到一家简单便宜的旅舍,在一长长围墙内,一大片空地,边上是一排矮小的石屋,屋内通铺,并有铺盖,有两位以色列人于我们同住,都是要上西奈山的。


『徒步登上西奈山』

我们清早起来,看见这个小村是在山谷下,太阳照到背后山巅,山壁殷红,阳光慢慢从山顶流下,整个山村就染满了橘红,寒意随着消去。吃过早点,我们就背了背包出发,先到村子里,有几家旅馆,银行、邮局都齐备,只是人员稀少,我们买了粮食,寄了明信片,就向西奈山脚下的隐修院前进,不到一小时的教程,可惜周日关闭,只能在周围看看,等午后再登山,太阳偏西就不会太热。

绕过隐修院左边,仰头远远就看见西奈山,有很长的山坡之字路上去,修院已在海拔二千四百公尺,山顶大概超过三千公尺,想当年梅瑟上山领取十诫,以色列子民在山下扎营等候,从山下可以远眺山顶烽烟雲霞,大概就是这种情景吧,今天我们可以直接上到山顶,而没有限制了。

上山亦可租骆驼代步,不过只能走一小段,山石嶙峋,偶有洞穴,不见狐狸,有些坡道较缓即可取捷径而上,到山顶岩峡只需两小时,再上去另有石阶可登,据说共一千级,最顶上是一小教堂,下午已关闭了。山顶上没有多少平地,我们很快找到一间屋旁露台的一角,铺了三人的睡袋。入夜后陆续有不知多少人上来,越来越多,可以躺平的地方都睡满了人,连屋顶平台、围墙上、走道、岩石上都有。有两家小店出租睡袋、毛毯,生意兴隆。我们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短衫长衫外套,短裤长裤两条,袜子穿两双,手上也穿一双,所有的布巾围到颈上,包到头上,躲到睡袋里,仍然感觉到冷,北风一吹更是缩成一团,最后只要再租一条厚毛毯才勉强能支持,那时多么希望天主藉着火降临,温暖大家。

凌晨天边刚吐红,就见人头攒动,个个面向东方,凝神等待。天空万里无云,亮光渐渐增强,天色即由红变黄再转白,五时三刻太阳终于露出脸来,一阵欢呼,大家都满意的相继下山,本来有一两百人的山头,只剩下一二十人还在默想静坐。原来大多数人上山来只为观赏日出,而不是为领受十诫的。

我们仍在山顶的大岩石上静坐观看,这座山峰是西奈半岛最高的,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群山峰,及山下的沙漠旷野,这里真是旷野沙漠。差不多看不见树木青草,偶尔在山谷底下才会有一两棵树。天主在这最高的山峰上颁布十诫,也好像对世界颁布的意思。

接近中午,我们由另一条路下山,也可以到隐修院的背后,这条路径完全是由天然大石块一级级的砌成,石头上没有斧凿之痕,就像圣经里说:“因为在石头上动刀用凿,就把石头亵渎了。”(出二十)自然之美要比匠人之器好多了。算来这一路段石级才一千级呢。有些路段精致非常之美,大石拱门;有斜平巨岩,可躺可卧;在山谷之中,有回声荡漾;有些山石巨大无比,远看却像一层层蛋糕面包,很有意思。

隐修院外有一排小店,今天多了很多观光游客或朝圣者,我们没有多留,步行回村子里,吃了一份当地的晚餐冷盘;再回到第一天的那间旅舍,洗了个冰冷的澡,就寝休息。

第四天的早上我们照常早起,登上背后石山迎日出,太阳照到的地方马上就温暖,湿的衣服很快就干,我们在广场上体操运动,在大石盘上吃早餐,又走路到村子里坐车。还跑到隐修院那里找客人,最后无奈十时半才上路。来时黑夜,回程近午,可看到路旁景致,骆驼、牧羊女、帐篷,好一幅古代游牧民族画像。今天接驳得很顺利,只两个小时就到了埃以边界,过关便捷,也不收费。

『最后的耶路撒冷』

我们再到厄拉特市的长途车总站等车回耶路撒冷,五时启程,沿约旦河、死海北上,途经几个死海旁的古城,受上主义怒惩罚而被毁灭的索多玛(Sedom),反抗罗马人侵略的最后城堡玛撒达(Masada)及旷野中山羊之泉恩革狄(En-Gedi),因时间不够就没有停留。回到耶京已经很晚,车站外有一青年介绍我们到大马士革门内的便宜旅馆安顿。

这些天遇到好几个从东方来的青年学生,昨天在西奈山下遇到一日本历史系学生,停学一年,游历世界。今天同事一位韩国女生,来学希伯来语,是交换学生。在旅馆有一新加坡学生,独自旅行。隔一天再遇到一韩国考古学生到奇布兹工作,放假出来玩玩。他们都是基督徒,一个人独自旅行,独立性强,精神可嘉,希望他们体验圣地的生活后,能为主作证,传扬福音。

我们没能成功到奇布兹生活体验,预定的时间就多了出来,回到耶路撒冷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耶京已是很熟识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就好像过正常的生活,每天清早都到圣墓大殿参加第一台弥撒,有时在圣墓外堂多参加一台唱经弥撒,感觉与耶稣非常亲近,有时也伏在墓内那石板上默想祈祷,那石板已被摸到光滑发亮。我们也常在圣墓的外室静坐,如果不是 要进来参加一台弥撒,在那里静坐时非常感动而愉快的。秀娟不是教友,但也参加每天最早的弥撒,有时她甚至独自先到,神父都以为她是热心教友而送圣体给她,几天下来她面上好像发了光似的。

耶京旧城内及周围有公教圣堂十多座,其他还有东方礼、东正教、基督新教的教堂多座,偶尔我们有机会也去参与其他的礼仪,如在圣墓背后小堂有科普特教会的礼仪。主日我们参加了圣墓的唱经大弥撒后,又跟圣经学院的神父、修女去大马士革门外参加与叙利亚天主教堂的弥撒,他们是安提约叙利亚礼,以面包成圣体,另有祝圣的面包分送众人,其他教堂也去参访过,如方济各会圣救主堂、白衣会圣亚纳堂、熙雍修女会“看,这个人”圣殿、路德会救主堂、圣公会教堂、亚美尼亚教会的长雅各伯堂等,在参访时虽然知道是不同的教会,但仍有相信同一基督的兄弟感情。  

在大马士革门外有一叫“墓园”的地方,园子里遍植树木,也有一山洞墓穴,有些基督教徒相信是耶稣的墓,所以也有不少人去朝拜祈祷。其实这也无妨,只要他能得到耶稣的感动就好。

有时间我又再次流连于犹太人的哭墙前,及回教徒的奥玛尔清真寺园里,看见那些信徒虔诚而专心的祈祷、诵经,也为之感动,他们虽然不相信救世主默西亚就是耶稣基督,但他们对上主真主党信仰却是专一的,我们对他们应该尊重。

在耶京内除了各个圣殿教堂,接到巷弄广场都走遍了,而且不只一次,我们也穿梭进出过所有城门多次,有一天我们还爬到城墙上走了一段,以观察整个旧城,现在它非常拥挤稠密,已非耶稣时代的景象。

大马士革门是旧城门最雄伟而完整的古城门,可是无悬崖天险,每次战役就成了敌人攻击的弱点。城门内却是很热闹的回民街市商业区,我们每天经过都买些菜回旅馆煮食。旅馆位于一条很窄的街道上,也有很多摊贩,有时收市后路边就留下一些果菜,我们见了可惜,就大显市场捡菜的身手,只要另买一元以币的面条,就是丰富的一顿了。旅馆里大多是各国自助旅行年轻人,住一两天就离开,也留下一堆堆食物,我们为了惜物惜福,就代他们清理吃掉,所以这几天为了吃,我们没有花什么钱。

我们住的地方是穆斯林区,每天多次听见清真寺的广播,叫众人祈祷,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提醒,但在烦乱的市区中,有时就觉得嘈杂了些。这星期我们除了吃饭的时间在一起外,大多各自行动,止语静默,好整理一个多月来在圣地的感受与心得。
在耶京最后两天,我们又回到圣文生贫穷之家,敢拾心情,向修女们作最后的离别、感谢与奉献。这次除朝圣的体验外,有不少特别且意外的经验,信仰得到加深,福音传扬得到力量,为建立世界和平,在宗教的和解与合一上得到一个优先的定向。


『有惊无险的离别』

以色列航空有预先一天在耶京验收行李的制度,旅客第二天可以轻松的直接登机,我们前一天上午就到机场,准备验存行李后到特拉维夫市看看。可是经安全人员问话后,不准我们验存行李,我们会合讨论后,猜想可能是其中一人提到我们曾与一阿拉伯人同游,曾住过一本地人的家中,他们恐怕我们与恐怖分子有瓜葛吧。航空公司不收我们的行李,我们只好将它暂放在收费存箱中。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一九四八年建国时的首都,各国使领馆都社于此。后来以色列不管大家反对,私自将首都迁至耶京。我们由巴士总站走到观光资讯中心,并沿海边公园一直到南边的雅法旧城。这海岸都是沙滩,大道上观光饭店林立,非常热闹。接近黄昏,我们尽情欣赏了一次地中海的日落。晚上我们再回到机场,静坐等待明天十一月一日早晨的机场回家。

机场整夜人潮不断,清晨三时多就开始有大批旅客。我们吃了最后一些干粮,取回行李,再次接受安全问话检查,因为有昨天的经验,大家都小心翼翼回答,两个女生要飞法国,我经罗马回香港。安全人员又来找麻烦,指我们没说实话。原来静芬认为我们既然分道而回,就干脆说彼此不认识,比较简单,谁知这回又出漏子了,幸好这是出境,他们就放过我们了,天主保佑!真是捏一大把汗,这好似临离开前的一段紧张插曲。圣地之旅外一章,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事件可与大家分享呢!


『后记』
回台后第二天,十一月四日,以色列总理拉宾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我们还在圣地旅行的情绪中,听到这消息,真是百感交集,有幸有不幸,幸的是我们躲开了一场混乱的危机,不幸即使一个为圣地和平而努力的斗士牺牲了!


『圣地之旅后的感想与愿望』

这次三十八天地朝圣旅行中,曾经有六次露宿郊野户外,两次是在奇布兹公社农场,一次在试探山上,一次在库姆兰古迹废墟,一次在西奈山顶,还有一次在特拉维夫机场。多次露宿,使我特别体验到耶稣说过:“狐狸有穴,飞鸟有巢,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的滋味。这滋味不一定是辛酸,而是要跟随耶稣的脚印,做耶稣的门徒,就该有这样的锻炼,有过这样的锻炼就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并且产生出能饮耶稣的苦杯,能背耶稣的十字架的勇气与力量。

耶稣的时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人们大都是靠双脚走路,最多也只是以骡代步,过加里肋亚湖即坐船。今日交通便利,汽车、公车、渡船都舒适快捷。虽然如此,我们还是选择了几段徒步的旅程,如上耶路撒冷、由耶路撒冷去白冷、去厄玛乌、由纳匝肋去加纳、上试探山、登西奈山等。如果放慢脚步,不赶时间,抱着体验耶稣当年传道辛苦的心情,走一些不算远的路,仍然是不辛苦的,而且是难忘的。

耶稣周游以色列传道治病时,曾多次住到人的家里,而且说:“今天我要住在你家中。”这是救恩降临的好征象。耶稣也说过:“你们对那些最小的兄弟所做的,就是对我做了。”我们到以色列的第一天,人地生疏,投宿无门,可是只一通电话,就得到真福团的欢迎款待,住了几天。体验到他们的确是一个真福的团体,天国的乐园。我们两次拜访奇布兹,虽然没有被接纳留宿,但仍可露宿在他们的游泳池旁,也是一种接待吧。在海法我们以为要睡火车站了,却被一位好心的犹太青年请到家里作客,我们真是体验到旅人被接待、无家可归被收留的喜悦与感激。这样我们不也是耶稣的小东西吗?因为他们对我们做的,就是对耶稣做了。

在以色列圣地每一处于耶稣有关的地方都有不同教派的教堂,分有罗马公教会(即天主教会)、东方礼公教会、拉丁礼东方教会、东方礼东方教会(希腊东正教)。这些教会中有些又因礼仪上、地域上的一些差异再分成多个小教会,各个教会分占不同的地点,宣扬各自的信仰理念,举行各别的礼仪,尤其在耶稣下葬的圣墓大殿内,你占一角,我占一角,不单外教人觉得奇怪,信耶稣的人也应该汗颜。其实大家都是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我相信耶稣在地在天都会觉得难过。

又在以色列每一大城里都有犹太教会堂、基督新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其实大家相信的就是唯一的,相同的真神,雅威、天主、上帝、安拉。可是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仍然有这么多的宗教战争,这位真神不难过吗?为什么不下来干预?
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也已接受一种宗教信仰,但总是容易或者应该摆脱这些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的包袱,而希望各宗教、各教派及它们所影响的人民、民族、国家,能和谐、共融、合一,更可以一种超然的立场及角色来促进这和谐、共融、合一的达成。这才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想,我想这才是耶稣基督所喜悦,真神所愿见到世界,或者,祂就是要借我们的手,来达成这个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