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修会生活
    在教会的具体生活中常有不同的「神恩」团体。修会(ReligiousOrderorCongregation)就是圣神在教会内兴起的特殊神恩团体——它们针对时代的特殊需求,给予具体的答复,目的是使基督的身体——教会不断成长,同时也使修会自身成员们的生活更符合福音劝谕,达到成己达人的目标。

    教会初期一些愿意修成圣德的人,往往潜居深山僻野,专务默祷克己,即所谓的独修者。后来圣德昭著的修行者,结集志同道合的信徒同居共处,这样便形成了隐修院。奉行同一生活方式的隐修团体间,渐渐形成系统,便成隐修会。中世纪以后产生的修会,因着传教工作的需要,内部组织更趋完善,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修会。在修会中,全体会士属一位最高上司(总会长)管理;总会长以下又有省会长和各地的区会长(院长)。

    初期独修者的目标,是通过默观和苦行,专务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们的生活自然间接地影响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也有其社会意义。后来的隠修士们除了专务自己的圣德修养外,还手抄了无数古籍,对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贡献最大。假如没有本笃会隠修士把古代希腊和拉丁文的许多珍本保存下来,或许便永远没有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了;不过隠修士们的这类工作祇是次要任务。十世纪以后开始兴起的传教修会(ApostolicOrdersorCongregations)常把传扬福音、服务人灵和修养自身,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目标,如方济会(FrancisanOrder)和道明会(DominicanOrder)就分别以贫穷与宣讲答复了当时「牧灵」方面的需要。

    十六世纪时,教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急需改革,许多使徒工作修会团体在此时应运而生,协助教会响应「黑暗时代」的挑战,「耶稣会」便是其中之一。

    因着工作方针的转变,古代修会的许多成规,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于许多近代的传教修会。譬如,传教修会不能像隐修会一样,蛰居隐修院垣墙以内;也无法把一天的大部份光阴花在歌咏圣诗上;同时他们的服装也需要略为简化以适应更机动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耶稣会大胆地对修会的生活与使徒工作方式进行了很多革新,为修会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