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静第三天:诱惑
回应了圣召,不等于一步到位了。相反,诱惑会紧随而来,并且比不修道以前的诱惑可能更大、更多,也更强烈,而且可能长时间地伴随着我们。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以路加福音四章一至十三节的经文来进行对这一主题的反省。
一、诱惑是必然的
对耶稣基督来说,约旦河受洗的经验(路三章二十一至二十二),也可以说是他蒙召的经验。当他站在约旦河中接受洗礼的时候,“天开了”,这是一个何等奇异的景象。父在他的生命中把他那份天主子的内在自我意识强烈而又明确地召唤出来,庄严而神圣地,使命感产生了。但紧接而来的是灵与肉的交战与试炼。耶稣的经历也该是我们的经历,因为“徒弟不能胜过师傅”。主在教给我们的祈祷文中,也没有让我们乞求免了诱惑,他要我们求父不要让我们陷在诱惑里(路十一章四节)。这与他在山园祈祷中的意向是一致的:“父啊!我不求你把他们带出这个世界,但求你保护他们脱离险恶。”(若十七章十五节)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哪里诱惑越多,恩宠在哪里也格外丰富。因为面对各种诱惑时,我们会更加恳切地祈祷,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热切地盼望。这样,对信仰的了解会越来越丰富,理解会越来越深刻,对圣召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明确。保禄宗徒说:“磨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罗五章三至五节)这段话是在饱经诱惑的灵程中体验出来的。雅各伯宗徒对此也有同样的领悟,因此他在雅一章三至四节中这样说:“因为你们知道,信心经过考验,就能坚忍不拔,坚忍不拔就能完成工程,达到纯全无缺的地步。”
二、诱惑产生的根源
传统的灵修认为诱惑的的根源来自魔鬼、肉身与世俗。这是非常精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圣经上记载耶稣的诱惑只来自魔鬼,这是启示我们,主耶稣的内心是平衡的、和谐的,没有丝毫的私欲偏情,他对身外的世俗也没有痴迷与贪恋,他爱这世界及其众生,但对这世界和众生来说,他又是完全自由自主的,所以世俗不能诱惑他,他自身也不产生诱惑的根源。
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受原罪污染的心灵,潜伏着许多私俗偏情;与外界现象交合后,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心力感应,这样,诱惑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了,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被一种邪恶的氛围笼罩着、包围着,赶也赶不走,躲也躲不掉。这些东西交织成一种生命里的烦恼网,缠扰着我们。但正是这些烦恼,在天主旨意的奇妙安排下,若我们顺服天意,就能成为使我们灵命成长并成熟的生命课。古人说:“烦恼即觉悟。”此言诚不虚也。
我们的心灵是来自天主,故虽受污染,但本质上仍是好的。所以要做去污除垢的工作,还其本来面目。所谓去污除垢,就是要净心。心灵若一蒙尘埃,诱惑就得逞了。因为看不清了天主的圣意,心灵出现了许多盲点,妄念纷飞,行动也就盲从了,不知不觉坏习惯就积起来了,心灵就污垢满面了,于是就陷入诱惑不能自拔了。故修道其实就是修心啊!要常常注意在起心动念的地方去修,让自己的心灵状态不断地返朴归真,恢复到天主最初造从的隐姓埋名个真我境界中去。古人有感于此,故提出了“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当代一位有名的修行者净空法师,他是我们天主教界的好朋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修道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常常保持在那种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状态,这就是真修真悟。主耶稣在真福八端里说:“心灵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何谓看见天主?即明白天主旨意,亦即孔子所说“知天命”也。
三、主为我们受诱惑主是在什么时候受诱惑的呢?是在出去传道之前。故使命越大,诱惑也越大。主所受诱惑又是长久而猛烈的。经上说是“四十天的功夫受魔鬼的试探。”我们知道主的诱惑是为我们而受的,他所受的三次大诱惑,正揭示我们人性中三方面的大弱点。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三方面来进行自我反省:
(一)饥饿感
经文记述说:“过了那日期,耶稣就饿了。”这是提醒我们人性的限度,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人的承受力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如果不让天主来加强我们,魔鬼就会乘虚而入。“命令这些石头变成饼吧。”生命中的饥渴感,是人性里挡不住的一种本能需求。面对这种需求背景之下的诱惑,主耶稣教给我们的处理方法,就是回到天主的圣言里去:“经上说,人不是单靠饼而生活,也靠从天主口里发出的每一句话。”的确,唯有圣言是我们的力量、武器;又是我们的铠甲、坚城和堡垒。正如希伯来书所说的,“天主的话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
主耶稣对付诱惑,并不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下圣经语句而已。他的这句回答,是从他的内在生命意识里发出来的。从天主性的角度而言,他本身就是道,就是天主圣言;但从人性的角度看,他已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命活动跟天主的道、天主的旨意融会成一体了。所以,在若望福音中,他这样阐说他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不知道的。”(若四章三十二节)“我的食物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事业。”(若四章三十四节)这与我们中国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此,我们的古人说得好:“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
所以,作为基督徒,尤其作为修道者,我们的饥渴感,应该表现在对道、对灵性生命的渴求,而不能滞留在对物质、本性方面的需求上。随着修道的深入,生命的境界也要提升,生命中的需求,尤其是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也要不断地自我超越;若跨不过,则容易扭曲变态,若跨越了,就能产生气质上的变化。
性、情、爱不能从生命里被取消,只能在生命里进行整合与升华。在这过程中,我们当然会因克制与奉献而产生一度的紧张与压力,但如果有足够的恒心与毅力,加上行之有效的灵修方法,那么,不久之后,就会被内心洋溢的愉悦所充满。因为这种舍己与奉献只能使生命更充实,而不会使生命更空虚。如果一个修道人没有那种对道的体验而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愉悦,那么,解释只有一种,他还有罪的障碍。
生命的境界提升了之后,不知不觉间,我们会比常人更加了解爱情的奥秘。我们看看旧约雅歌的作者、圣保禄及十字若望和圣女小德兰的一些关于爱的作品,就知道这话不假了。无独有偶,在中国传统宗教的灵修中,也有相似的体验。有这么一首禅诗,以男女欢爱的描写来表达对悟道体道的感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金屋玉妆暖香衾,笙箫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是一种对属灵的爱情的了解与体悟,与本性的爱情不同。男女本性之爱情的结晶是肉体的子女的诞生,而属灵的爱情,则会为天国产生精神的子女。
(二)占有欲
“这一切权势及荣华,我都要给你——所以,你若是朝弄我,这一切都是你的。”(六至七节)
魔鬼的给予是一种彻底的欺骗,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和占有我们的灵魂。而天主的给予则是一种自我奉献,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爱。所以魔鬼要挑起我们的占有欲,而天主则提醒我们舍弃自己。
占有欲包括对事物的贪恋,对他人的占有,对自我的把持不舍。具体表现在对权势、名利的贪恋,或对别人的感情、友情的独占,或对自己主观愿望的执着。人天生有种种竞争的心理,由此则易产生攀比、嫉妒、仇恨、阴谋等。名利、地位、权势,这些都是令人趋之若骛的东西,人很难真正舍掉,而舍不掉的结果,当然会造成很多心理的不平衡。其实,这就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一位老神父说的好:灵修灵修,说完了只有八个字:死于自己,活于基督。可是,这个道理却是“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啊!做不到的结果,就会导致圣召的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痛苦,越走越矛盾,最终心力交瘁,全面崩溃,修道人要学习过三愿生活,三愿都是要求我们放弃自己、交托自己,以无我的心态顺服天主旨意。人若真悟道了,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可以放弃,更何况那些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呢?为救他人甘以身替罪,接受纳粹饿死之刑的国柏神父,已为我们作了有力的见证。得着基督,得着万有。真正在耶稣基督内生活着的人,其他的一切对他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重要。古人说:修道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面对魔鬼的诱惑,主耶稣的回答是大义凛然、毫不含糊的:“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奉侍他。'”这里启示我们,修道要想成功,就必须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气概和精神:要么让自己得着基督,要么让自己丧亡。如果不冷不热,终必遭到唾弃。
(三)成就感
在第三次的诱惑中,魔鬼企图让耶稣产生虚荣的成就感。试想,当一个人高高地立在众人的头顶之上,让人仰视,已经够危险了,如果不谦抑自牧,还想跳来跳去,他不把自己摔死才怪呢。魔鬼的伎俩无非是让我们走死路。我们知道,适当的成就感会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的热情与活力。但无节制的个人成就的追求,而不把这种追求放到自己的内修生活中加以调节与整合,是很危险的。会导致情绪的狂乱和不明智的冒险行动,会走到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态中。
修道人要有一种自知之明,要正确看待自己拥有的神恩,努力认清天主在我们身上的计划,谦卑配合天主旨意,不要好高骛远。保禄宗徒曾经非常恳切地提醒我们:“我因所赐给我的圣宠,告诉你们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而过了分;但应按照天主所分与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计得适中。”(罗十二章三节)
圣经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帮助我们来了解这一道理。出谷记告诉我们,当梅瑟四十岁时,血气正旺,正义感很强,然而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也很浓,那时候他想有所作为,而天主却偏不用他。当他颠沛流离,饱经生活的磨难,直到八十岁的时候,锐气减少了,心境平淡了,天主却偏偏召叫他去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
如果我们很深地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不是我们个人的事业,而是天主的事业。那我们就不会太执意自己的成败得失,而能尽人事听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也说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凡事不要过于执意、认真,不要太在乎自己。这样,人生就能达到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我们古人深深理解这一道理,所以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古人凡事顺应天意,不勉强干扰天道规律,不以个人的成就来扰乱天主的计划,所以处事为人能进退自如,气度恢宏。不对个人的成就斤斤计较,就不会再有求而不得的烦恼忧愁。“不要试探上主,你的天主”这句劝谕的背后,有一种很大的信心与深度的安详。只有进入耶稣基督内心境界之中,我们才能品味这淡泊与甘饴的人生至味。这真是:
为谁辛苦为谁忙,心中有主心即安。
道内自体真消息,至味原来是平淡。而过了分;但应按照天主所分与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计得适中。”(罗十二章三节)
圣经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帮助我们来了解这一道理。出谷记告诉我们,当梅瑟四十岁时,血气正旺,正义感很强,然而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也很浓,那时候他想有所作为,而天主却偏不用他。当他颠沛流离,饱经生活的磨难,直到八十岁的时候,锐气减少了,心境平淡了,天主却偏偏召叫他去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
如果我们很深地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不是我们个人的事业,而是天主的事业。那我们就不会太执意自己的成败得失,而能尽人事听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也说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凡事不要过于执意、认真,不要太在乎自己。这样,人生就能达到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我们古人深深理解这一道理,所以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古人凡事顺应天意,不勉强干扰天道规律,不以个人的成就来扰乱天主的计划,所以处事为人能进退自如,气度恢宏。不对个人的成就斤斤计较,就不会再有求而不得的烦恼忧愁。“不要试探上主,你的天主”这句劝谕的背后,有一种很大的信心与深度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