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包约翰
    他派遣我向贫苦的人传报喜讯,治疗破碎了的心灵。(依六一1)

    序

    弗兰克(VktorFrankl)有一次指出,心理学花费了近五十年的时光全神贯注在一个过分狭窄的项日上,几乎专门集中在人身心

    (mindandbody)的项目上。他希望未来五十年花费同样时间来注意被忽视的人灵(spirit)。我们都知道,被剥夺了营养的身或

    心会发生什么后果,而奇怪的是,我们却忽略了人饥饿的心灵。人的心灵不断地在问些问题,我们对之选择性地保持了缄默。这些问

    题包括: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正走向何处。身心当然重要,但心灵也很重要,何况在人类的本质上它们是彼此相关,

    彼此互动的。

    我们是人,不只是彼此不相干的精神体,不只是些需要救赎的灵魂。我们也是身和心。而且,如果我们只设法做个灵修人,而不

    也设法做个有人性的人的话,我们的生命的行程会碰碰撞撞地终其一生。神学必须多少包括些人性的考虑,真正的心理学也必须注意

    人类这个复合体的心灵层面。

    因此,碰到一本类似你手上拿的这本书,是令人非常舒畅的。作者巴杜法尼(MartinPadovani)用书中这些篇章帮助我们从三

    方面认识我们自己,这三个层面是:身、心、灵。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和信仰必须共存。他谈到一种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宗教信仰,

    一种把感觉与信仰整合在全然和谐之人性中的信仰。也提醒我们抗拒可能有害的宗教信仰。

    书中有很多东西会滋养我们的思想。这本书应该在团体中实地操练、讨论,也可用做个人灵修旅程的根基。我和作者一样,看到

    很多“人类不必要的”痛苦。我了解未表现出来的感觉积压起来会如何地囚禁受尽折磨的人类,也看到有人设法做个修道人,而不努

    力于人性的修养。当然,我也看到有人只注重人性的修养,好像单单心理学就足够拯救他们一样。这两种谬见都能造成悲哀和失望。

    书中有两个主题写得很漂亮。这两个主题就像是人的两条腿,我们用来走过地上人生的旅程,走向上主的家。第一个主题是“个

    人的价值感”,这是支持人本身的主要力量,人类幸福的主要基础。第二个主题是“个人的责任感”。在这方面我常想,我们不是“

    拥有者”就是“怪罪者”。我们不是接纳对生命的责任,承认我们的行为和反应是自己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行为和反应怪罪别人。

    拥有者会接触他们自己的内在空间。怪罪别人的人终其一生竖立些“稻草人”,然后把它们打倒。怪罪者在他们持久不衰的逃避

    责任中忍受着身心疲惫之苦,严重地限制了他们潜在的自我意识:他们永远不认识自己。

    不要错过这本书的丰富内含,要以某种方式实行它的教导。作者为我们有烦恼的人类投资在心理辅导上的岁月,为他是人生的实

    验室。他宝贵的结论,只有在我们消化之后,使那些结论成为自己的,并与我们的生命整合,才对我们有帮助。我欣赏这本书的智慧。

    包约翰JohnPowell,S.J.)LOyolaUniversityChicago,1llinois,U.S.A.

    译者的话

    灵修书籍都是教导人修习德行的。和巴杜法尼神父这本《治愈受伤的情绪》(HealingWoundedEmotions)相比,大都显得偏向理

    论。要治疗,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巴杜法尼神父集二十多年灵修及心理辅导的经验,写成了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理论,更是实施的

    方法,读来弥足珍贵。

    这是一本字无虚用,以密集手法写的书,虽然只有一百多页,翻译起来却也不无难处。最困难的是一些今天在学界仍然争执的词

    汇:Mind就是其中之—。这个词在哲学界、心理学界及神学界的争执点集中在mind是否和cerebrum(或brain)、soul甚至body是同

    义词。对这些争执,我们无置喙的立场,但翻译起来却必须给它一个名称。综观mind的定义,它大体是指人心理的活动,包括思、意

    、智、记忆、情绪等等的活动。

    人的灵魂一离开肉身,这些活动都立刻停止,可能因而有mind等于soul之说。在解剖学上,掌管这些活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

    cerebrum执行的。Cerebrum和heart都是解剖名词,指的都是物质。一个在脑壳里,一个在胸腔中。我们由解剖学知道后者是掌管血

    液循环的枢纽,和智力等无关。而soul灵魂)是神学名词,由其活动而言,说mind即Soul似无不可。关键在于许多作者使用这些辞时

    ,意义往往界线不明。如何译法?

    以英文来说,mind多次译为[心]如bearinmind(记在心里),keepone’smindonsomething(专心于某事),ah-senceof

    mind(心不在焉)等等,都把mind译作心了。中文在这些地方看似不科学,然而中国文化是整体观的,凡事从整体出发也终止于整

    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思、意、记忆等等是一个人整体的活动,并非指那一个部位的活动,也未分物理的或精神的。这给了我们方

    便。在mind和emotion及spirit并列时,笔者就大胆地将之译为心,emotion当然是情绪,而spirit指心灵(灵魂的活动主体)。有

    的作者把mind和heart并列,heart是心脏的心,和我们上面所说泛指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心”就不同,笔者只得将之译为’脑’,

    毕竟mind在许多方面都和脑是同义词。

    与作者访谈

    问:是什么动机使你写《治愈受伤的情绪》这本书?巴杜法尼:这本书一部分是我廿七年来司铎牧职服务的结果,但不止于此,它来

    自我十九年的心理谘商服务。

    问:这「双重职务」。对你有独一无二的帮助吗?

    巴:是的,司铎和心理治疗师的双重身分,使我对寻求谘商者情感和灵性的关联性有所体验。我因能和这两方面的人士来往,给了我

    机会,使我在自己身上、在我的讲道中,尤其在我的案主身上,整合、解决以及协调这两个层面。

    问:人们为这两种问题寻求谘商吗?

    巴:人们会自由地利用他们生命中这两个层面。荣格(Jung)说过,在每一个心理问题之下,都有个宗教问题。经验使我对这点深

    信不疑。一般临床辅导上许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因疏于处理宗教问题。查出往往埋藏在每一个宗教问题内的心理问题,也同样重要。

    问:这如何更影响你施行[司铎性]职务?

    巴:主日讲道综合讲述福音信息中的心理和心灵层面,我认为也是团体谘商的大好机会。人们需要把福音信息贴切地应用到他们的人

    性世界中。我又想到,一本这样的书对任何基督徒也是种有价值的数据,尤其对那正在向一位不提供这种宗教讯息者寻求辅导的人。

    问:你这本书也综合叙述这两个层面吗?

    巴:是的,面对着当前社会上人们所经验到的可怕恐怖问题,我越来越发现,要处理这些问题,人们需要心灵层面的帮助。要获得完

    全的治愈,所有的问题都需触及心灵层面。我全面地接近人们,尤其在辅导上,为我提供了本书内所分享的见解。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籍想证明人类心理和心灵层面互补相依的本质。这两个层面不是分离各不相干的,而是在人内交织在一起。

    每一个人都是心理和心灵的存有,即使人们屡屡认不出心灵层面或者没发展出来。强调其一,忽略其它,就是限制了对这两个层面的

    了解。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治愈,我们的能力的确完全以人的方式运作,但却在两部分相互影响中发生。在今天伦理道德混乱的气氛下

    ,很多人性问题都有深度的心灵层面,而很多心理上的失序,只有在心灵的脉络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治愈。

    例如,不管那种癖好,最后只能用心灵管道来控制。不论那种灵修都是投奔一个“较高的权力”,或一位比较说成是有位格的上

    主;戒瘾成功的人证明,「灵性的那位」是他们生存下去唯一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戒酒无名会(Alcoho-licesAnonymous)的(

    十二步)(Twelvesteps)灵性计书,那么受欢迎那么成功的原因。

    另一方面,很多心灵宗教的问题,只能靠心理知识的帮助,才能解决,心理知识能够处理心灵的不成熟并增进其成长。例如,了

    解在祈祷中让自己的情绪自由流动的重要性是有益的;意思是人需要接触自己的感觉,即使在祈祷中,也不因有负面的感觉而感到罪

    过,这也是说,即使没有任何积极的感觉,尤其忧郁的人总觉沮丧,祈祷仍是有价值的。有了适当的心理常识和了解,人才能避免不

    必要的心灵障碍,在灵性生活上成长。

    协调灵性的和心理的问题往往是件难事,有一种解释认为,因为很多受过行为科学训练的临床治疗师缺少心灵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而精于灵性的人又缺少足够的心理知识和了解。有时这两方面的人都天真地认论他们自己的方法是一切问题的万灵丹。不碰情绪层

    面,可能就没有心灵治愈;而不触及心灵层面,也可能没有圆满的情绪治愈。我们必须对人有全面性的(Holistically)认知,即

    情感、心灵、身体的认知。

    心理治疗师帕克(ScottPeck)的畅销书《心灵地图》(TheRoadLessTra。lied)在综合心理和心灵上有很大的贡献。今天

    也有许多伦理神学家整合心灵和心理层面,有助于了解很多伦理的两难题,而有进一步的贡献。

    这两个层面可以视为人类心理和心灵的两只眼睛,彼此互补。在生命的整体观中,一者为另一者服务。但如果一只眼睛闭上或不

    正常地运作,人就很难对生命有真实的看法,对人也难以了解。如果是健康的,两只眼睛都帮助我们对人有更全面的看法。然而,由

    于偶然的失明,我们会经验到不必要的人性痛苦。心理盲的结果使人不认识个中人;心灵盲则助长对宗教领域深度的无知。人缺乏常

    识是很不幸的,但当宗教的胡闹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那就是瞎子领瞎子了。

    我在廿七年司铎兼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中,听到了太多不必要的痛苦故事,不必要是因为那些痛苦是对当事人基本的情绪和心灵层

    面错误的了解所造成的。有时看到这类误解是如此之广如此之深,而且在各阶层人士中又如此普遍,我在震惊之余,写了这本书。

    书中各章节就是处理这些误解的直接结果,书中论述那些被广大群众一再误解的基本观念:即愤怒、自我宽恕、同情、沮丧、改

    变、罪恶等等。这些观念在人性运作上看似非常普通,也正因这个原因,我们会认为理所当然。在我们的经验中,那些似乎也是非常

    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讽刺地发现,解释它们不易,理解它们更难。

    我们发现圣经上(我认为比福音上的耶稣更恰当)融合了人性和灵性。事实上,这两者常是如此独一无二地交织着,以致觉察不

    出它们的融合。我们发现人性的软弱和失足可以灵性的力量来克服。失足的达味就是一例。他跌倒后又站起来,因为他投奔宽恕的上

    主。我们看看耶稣,他是真实的人,因此具有感情;他哭泣、悲伤、同情、愤怒、伤痛、失望、赞美、感动、肯定、挚爱。他的感觉

    全是他(灵修)教导的一部分。他的教导是:信、望、爱、宽恕、向天父祈祷、治愈以及超越物质,认取单纯、仁慈、贞洁、服从、

    爱仇、缔造和平之价值。

    耶稣是教导灵修的老师,也是人类行为的医生,他说:[跟随我吧!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我是光]。他召叫我们在情感上在心

    灵上跟随他,我们却屡屡认不出他的灵性就是他人性的一部分。

    这本《治愈受伤的情绪》日的是说明:克服生命中的创伤在于培养一种更完整的了解,更深地领悟人性及灵性的动力应该互补,

    并在不完美的人性所允许的范围内彼此和谐。我们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人性的财富及灵性的潜能。它们往往因层层误解使之黝暗不明,

    而未能开发运用。如果这本书能够指出这两个层面的相关性,因而除掉由于误解而来的不必要痛苦(不仅未受教育的人有所误解,受

    过教育的人也同样有这类误解),我就非常满足了。

    上主在人性条件下工作。但上主期望我们,以了解并使用我们生命中的心理和心灵层面来设法和她合作。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彻

    头彻尾的人性方式来帮助自己找出上主对我们每个人的旨意,完成自己的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