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邦尼的圣召与决定前往非洲的动机,跟他成长的年代息息相关。这是大变动的时代。这是理性主义的时代:科学的进步使人疑问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金邦尼出生后不久,欧洲于一八四零年经验了「革命的一年」。德国与意大利力求独立。在英格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恩格斯与马克斯亦着手写作。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运动则如雨后春荀。这时,欧洲各国纷纷往非洲冒险,力图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是英格兰藉奴隶买卖而致富的时代。世界正处于莫大的动荡中。金邦尼既是这世界的一员,自然也得投身其中。
梦想
一八六五年,金邦尼写信给一位朋友,说:「要记住,除非为了非洲和与它有关的一切外,我不能活着。」这渴望从很多事物中衍生出来,但其背景就是金邦尼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从金邦尼的家乡利摩肋,能眺望加尔达湖和仰望山区。金邦尼时常凝望湖和山丘,仰观星晨,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渴望。金邦尼住在大自然美丽的怀抱里,他有时间沉静、默观和梦想。他阅读有关日本殉道者的著作时,感到非常满足,并梦想类似的事发在自己身上。这有助他决定将来想做的事情,也帮助他决定成为传教士。
重要的是,金邦尼的渴望并非出于冒险精神,而是出于一种独特的传教精神。金邦尼受到日本殉道者生平的影响,怀着年青人的热诚,感到自己也想成为殉道者。这渴望日渐清晰:金邦尼逐渐意识到,对他来说,实际的殉道不是重要的,而是成为传教士,因为度传教士的生活,也须奉献给天主,如同殉道一样。渐渐地,他的渴望在非洲得到实现。
从梦想到行动
金邦尼的渴望和梦想经历种种际遇,得以不断成长和澄清。其中,就是他在马扎学院,与重获自由的埃塞俄比亚奴隶、巴切特·卡安达之间所建立的友谊。跟这位朋友谈及奴隶制度、聆听文高的讲话、会晤文高带来维罗讷的其它非洲学生,这一切都有助金邦尼的渴望和梦想找到清晰的焦点。
金邦尼是一位梦想者,他发现了自已真正愿意做的事情,也使他成了当时的风云人物。十七岁那年,金邦尼认识到非洲人民所忍受的极大痛苦,觉得要把福音带给被奴役和压迫的人,直接投身消除这痛苦。他回顾当时的人事,细看自己梦想和渴望的生活,开始感到自身的幸福和满足,跟非洲的幸福和满足息息相关。
金邦尼能透过不同的途径寻找天主:在加尔达湖、山谷、星晨,尤其在自己的希望、渴望和梦想中找到祂。金邦尼做梦,也视梦境为一种真实。他部份的经验是直觉:部份是天主的恩赐。金邦尼意识到,天主在他生命中临现和行动,赐给他生命。他对自己的生活的直觉虽是一种短暂的感觉或意念,却没有把这感觉搁置一旁并想道:「这不是我的。」相反地,他持守这意念。希望、渴望、怀有前赴日本的梦想、聆听文高的说话,还想象自己可以为天主做甚么,这一切都激励年青金邦尼引发内心的创意和传教圣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