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诞生是始于圣母大学的两年“学者访问”计划而成的。许多师生的隆情令我除尽作客的感觉,而能够全情投入正在急速发展中的校园生活。节奏急速的校园生活不单反映,也激化了现代社会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的急遽转变。
倘没有这许多学生们的支持和冲击,这书根本无法写成。我们特别致谢柯曼(FrankAllman)、路华高(RayNovaco)、乐活(DwightNorwood)、柏利(BobBradley)、艾恒(JoeAhearn)、麦卡西(MikeMcCarty)、米武(GregMilmoe)和温臣(JosephWissink),他们给我许多衷心的回应、批评和指正,帮助我一再思索、一再修正。
在论述奉献那一章,我藉着与圣母大学圣十字会的神父们的活泼讨论,获益甚多,我尤其是感激沛司(LouisPutz)、何夫曼(JoeHoffmann)、西门士(JoeSimons)、贝鲁(DavidBurrell)、谢巴(JohnGerber)、邓尔(RalphDunn)、毕卓尔(JimBurtchaell)、邓尼(JohnDunne)、庞马来(ClaudePomerlaeu)和麦理奥(DonMcNeill),靠赖他们热切的支持,我可以成为他们的群体和起居生活的一分子,因而让我有机会多方面接触神职人员在校园里的种种问题。
我还要对大学学系职员及他们的妻子致以万分感谢,他们鼓励我除去作为外人而有的踟蹰,鼓励我从事本书的创作。山度斯伉俪(JohnandMaryAliceSantos)、高士德罗伉俪(DonandChristineCostello)、博哥茨基伉俪(JohnandMarthaBorkowski),以及艾伦伉俪(CharlesandCarolAllen),藉着友情给我的许多洞见,都一一出现在本书的内容中。
我谨此致谢哥连斯(JoeCollins)为我的稿件仔细修订。
最后,我感谢柏巴诗(LindaPapas)和达美亚太太(Mrs.M.J.vanderMeer),感谢她们的秘书工作。
我谨以此书献呈班宝加(JohnEudesBamberger),他是一位教士和精神科专家,也是人们错综复杂的内在生命的出色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