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灵修之山的姿态,不是征服,而是对山的敬仰。
一、灵修生活不能免除挑战
灵修之意,是指人借着身心的修持,以期达到信仰中所向往的终极圆满境界。灵修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活出天主子女的生命,且丰盛的活出。灵修生活的目标,是与天主结合,且达致亲密的结合。故此,基督徒的灵修生活,不仅是天主的期待,更是基督徒本有的责任。
可惜不少天主教徒的信仰生活,并不积极,仅是尽量不犯大罪(小罪就不管它),按节日公式化的办告解及参加主日弥撒,这样就算是尽了天主子女的义务。其实这样的信仰生活,并不算度灵修生活,也不了解受洗成为天主子女的意义。
愿意善度灵修生活的基督徒,至少应该拥有这些标记:一、渴慕天主。二、愿意不断加深和天主的关系。三、愿意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四、愿意建立稳定的个人静默祈祷时间。五、愿意连小罪也努力克服。六、愿意每天反省、每天悔改。七、愿意善用和好圣事及圣体圣事。八、愿意虚心研究教会的传统灵修法。
有了这些方向,就不会茫茫然,可以开始踏上灵修之路。当然,这会是漫长、艰辛的灵修之旅。天主不会许诺一路上无诱惑、无考验、无危险、无困苦、无代价,但许诺赐予足够的恩宠,以战胜一切的挑战,人只需要有信德,全心全力地与天主的恩宠合作。
借用司马迁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灵修的话语来解释,即是说:“崇高的灵修之山是可以仰望的,灵性的光明之路可以踏上的,虽然这崇高境界,为吾辈是不太可能,然而只要心灵向往之,那向往之心,自会带领我们踏上正确的灵修之路。”
灵修生活不可能免除挑战,若想要逃避挑战,不会因此更安全。想要逃避,更容易落入魔鬼的陷阱。魔鬼就是希望所有的基督徒,浑浑噩噩的过信仰生活,不断唱催眠曲:“宝宝继续睡罢,你还有很多时间,灵修是明天的事(永远的明天)。”——若要开始灵修生活,现在就开始罢。灵修的字典里,是没有“明天才开始”。
信徒如果能被圣神之风吹醒,醒觉永火的可怕,认识永生的可贵,知晓灵魂的尊贵,不存侥幸的心,就能开始积极的度灵修生活,不等“明天”才开始。
二、灵修赛程的图像
基督徒一旦受洗,天使就吹哨子,灵修赛程就开始了。大家都得跑,竞赛对手不是其他基督徒,而是世俗、肉身和魔鬼。
我们跑输给“世俗”,将被世俗迷惑心智;跑输给“肉身”,将被私欲偏情麻痹灵性;跑输给“魔鬼”,将成为魔鬼的奴隶。因此,不努力战胜这三仇,无法获得胜利的花冠。
时间考验一切,灵修旅程中,每到一阶段,总有人停滞不前;或迷失了方向;或被激流冲回原处;或被溺毙…,最终能走完全程的,实在不多。这也应验主耶稣所说的:“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玛二十二14)
我们来看灵修赛程的百态:
有些基督徒在灵修上从不失败,因为他们从不开始,停留在“起跑点”等待领奖。这些人滥用天主的仁慈,奖品将是熊熊的义怒之火。
有些不急着跑,等待“明天之后”(永远的明天),似乎拥有用不完的时间。这类基督徒若落入炼狱里,也许天主会对他说:“放心,明天你就可以离开炼狱。”(永远的明天)
有些是慢慢地跑,在赛程中欣赏美丽的风景(眷恋世俗)。但是逆流将他不断推回原处。这类基督徒似乎有在追求天主,但是世俗的诱惑让他在原地踏步,灵修完全没有进展。
有些人认为“有跑”就算有交待了,他们轻视了奖品。这是对天主的不敬。
有些人背负沉重的名利包袱来追求天主,最后弄得人疲马乏,两边不讨好。
有些人怕输,所以不跑。但他会输得更惨。
有些人因为害怕,所以不敢跑。怕些什么?自己却不清楚!
有些人罪恶缠身,却不愿悔改及善用和好圣事,所以迟迟跑不动。
有些人则留在观众席,对参赛者评头论足,忘了自己是参赛者之一。
有些人不断与别人赛跑,他忘记了,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不是别人。
有些人善于装备自己,套上谦虚、热诚、耐心和恒心的服装,所以跑得较流畅。
有些不断用“天线”和天主对话(保持祈祷),聆听天主的指引。
有些人准备了地图,所以没有迷失方向。
有些人跑到伤痕累累,但这些伤口实在像极了基督的伤口,所以得了极大的奖品。
这就是灵修赛程的图像。您呢?是属于那一类的参赛者?
三、现代信友的灵修挑战
对现代的信友而言,他们灵修的挑战到底是什么,这也许需要从现代社会结构来看。现代社会结构对许多基督徒的影响是:一、信仰生活逐渐俗化而不自觉。二、感官世界使心智昏愚,致使灵性生活无法成长。三、生活很忙,忙些什么,连自己也看不清。四、静不下心来作静默祈祷。五、知识爆发时代以及个人主义抬头,不重视教会传统灵修经验。
虽然一些信友愿意关注自己的灵修生活,但不少人都有这些问题:一、忙交际、忙事业、忙家庭、忙得没有时间作个人祈祷。二、即便有时间,却收敛不了心神作祈祷。三、有做祈祷,但一曝十寒,后来更不了了之。四、参加了一些信仰课程,激发了热情,但仅是一时的热情,有始无终。五、处于渴望中,却缺乏实际行动。六、对灵修有些兴趣,但这是以后再说的事。
file:https://books.ziliaozhan.org/files/article/attachment/0/440/19280/78.doc(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