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意义
    最近应邀参加「精神健康基金会」主办的座谈会。会上专家所说的,以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为对象,于是所谓的精神健康就是要设法治疗心理疾病患者,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对于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仍有商榷的余地。我经常引用作为依据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的说法。荣格在欧洲为上层社会人士治疗心理疾病,累积数十年的经验,最后归结于一句简单的话:「许多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

    他的意思是:身心状态都良好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在社会上生活的大多数人,未必活得快乐。那么,试问: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的因素是什么?若非身与心,则应该还有另一个因素,我们姑且称之为「灵」。我说「姑且称之」,因为这个部分无形可见,在各个传统中所用的名称未必相同。

    但是,谈起「灵」这个概念,在座的专家们立即皱起眉头,表示难以接受。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说:「我不相信灵魂的存在。」既然表明了立场,我只好把话说清楚。我说:「人死之后,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虚无,二是还有灵魂的存在。如果是完全虚无,那么很抱歉,我们人类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无意义的。既然无意义,我们谈不谈精神健康又有什么差别?反正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是空的。反之,如果人生有任何意义,那么人死之后就应该还有灵魂的存在。」

    这位学者说:「我认为人死之后没有灵魂存在,我也不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现场气氛有些尴尬,主席赶快按铃休息。我想类似的座谈会很容易变成像电视「扣应」节目一样,最后流于口舌之争,反而模糊了真相。

    我为什么这样说?理由并非我从小就接受了信仰。许多人问过我「信仰与哲学之间,会不会有冲突?」我的答案都是「不会,因为这两者都是为了追求真理,只是所循的途径不同而已。」现在且让我来说说哲学的途径。

    哲学是理性的学问,首先第一步就是界说每一个语词的含意。譬如,当我说,「如果没有灵魂,那么人生就没有意义,」这时我必须先界说「灵魂」与「意义」。灵魂是真正的自我,是人的一生所思所为的发动者与承载者;人死之后,身与心同归于土,唯独灵魂带着一生的善恶「继续存在」,至于下一步的发展则不是理性所能探讨的。宗教从这里接手,于是有所谓「死后审判」或「死后轮回」的不同教义。这些暂且不论。

    那么,为什么非要有灵魂,人生才有意义呢?在此,必须界说「意义」一词。所谓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一个行为如果无法被人理解,就没有意义可言。譬如,中学生天天努力念书,这个行为有意义吗?有的,因为将来可以通过考试上大学。有了大学这个目的或结局,就可以「理解」中学生的努力念书。换言之,如果大学并不存在,那么中学生何必如此用功?当然,你可以说,他们可以进入社会工作。很好,这表示「进入社会工作」是「理解」此一行为的关键所在。因此,无目的则无法理解。

    现在试问:如果人死如灯灭,最后的结局是一片虚无,最后的目的只是幻影,那么人的一生可以理解吗?因此,真正诚恳的无神论者,如吴稚晖先生,就会坦白承认他的人生观是「漆黑一团」。所谓漆黑一团,就是毫无意义可言,因为根本无法被理解。

    以吴稚晖先生为例,他认为人生只有三件事可做,就是:吃饭、生孩子、交朋友。这三件事,前两者是一切动物共有的「食与色」,至于交朋友,则在人间形成林林总总十分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并且光是这一件事,就让大多数人流连忘返,沈迷其中直至死亡。譬如,我们常听说:人生所求的不是名就是利。名与利正是人群所设定的价值,由于人群看起来代代相传,「好像」是永恒的、不朽的实体,而事实上,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群人的生命同样是有限的,并且整个地球上的人的生命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寄希望于人群之间的名与利,依然是一种幻觉。说到最后,还是彻彻底底的虚无主义。

    若是接受这种「漆黑一团」的人生观,活着就只有一个目的:想尽办法活下去。因此,要我为任何理想或理由而牺牲「生命」,根本不可能;若是牺牲些时间与力气,就要斤斤计较利益是否值得。然后,什么人格尊严、人性情操、道德责任、自我实现、个人形象等,全都是空谈或口号,完全没有实质的意义。试问,我们能够想象或接受这样的人生吗?

    如果人生「真的」是如此,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作奸犯科、杀人放火,只为了让自己活得好一些,活得久一些?如果真的痛苦,我又为什么不能以自杀来结束一生,因为反正迟早都是一死?如果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就表示相信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存在。由于灵魂存在,人生就可以被理解,也因而有了意义。若是忽视这个问题,又怎能奢言什么精神健康呢?

file:https://books.ziliaozhan.org/files/article/attachment/0/451/81864/86.zip(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