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论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门士正学。
一、人性本善
中士曰:先辱示以天主为兆民尊父,则知宜慕爱。次示人类灵魂身后不灭,则知本世暂寄,不可为重。复闻且有天堂为善者升焉,居彼已定心修德以事上帝,与神人为侣;况有地狱,居彼已定心不改恶,以受刑殃致万世不可脱也。兹欲询‘事天主正道’。夫吾儒之学,以率性为修道,设使性善,则率之无错;若或非尽善,性固不足恃也,奈何?
1、人性的含义
西士曰:吾观儒书,尝论性情,而未见定论之诀,故一门之中恒出异说。知事而不知己本,知之亦非知也。欲知人性本善耶,先论何谓‘性’、何谓‘善恶’。
⑴性与善恶的含义
①性是各物类之本体
夫“性”也者,非他,乃各物类之本体耳。曰各物类也,则同类同性,异类异性。曰“本”也,则凡在别类理中,即非兹类本性;曰“体”也,则凡不在其物之体界内,亦非性也。但物有自立者,而性亦为自立;有依赖者,而性兼为依赖。
②善是可爱可欲
可爱、可欲谓善,
③恶是可恶可疾
可恶可疾谓恶也。
通此义者,可以论人性之善否矣。
⑵人性与理
①人性是能推理
西儒说“人”云,是乃‘生觉者’、能推论理也。曰生,以别于金石;曰觉,以异于草木;曰能推论理,以殊乎鸟兽;曰推论不直曰明达,又以分之乎鬼神。鬼神者,彻尽物理如照如视,不待推论;人也者,以其前推明其后,以其显验其隐,以其既晓及其所未晓也。故曰能推论理者立人於本类,而别其体於他物,乃所谓人性也。仁义礼智,在推理之后也。
②人性不是理
“理”也,乃依赖之品,不得为人性也。古有歧‘人性之善’否,谁有疑“理”为有弗善者乎?孟子曰:“人性与牛犬性不同。”解者曰:“人得性之正,禽兽得性之偏也。”“理”则无二无偏,是古之贤者固不同“性”於“理”矣。释此,庶可答子所问人性善否欤?
2、人性本善的含义
⑴人性是天主所造
若论厥性之‘体’及‘情’,均为天主所化生。
⑵以理为主则俱善
而以‘理’为主,则俱可爱可欲,而本善无恶矣。
⑶以情为主则善恶无定
至论其用机,又由乎我,我或有可爱、或有可恶,所行异则用之善恶无定焉,所为情也。
⑷性无疾病则无有不善
夫性之所发,若无病疾必自听命于理,无有违节,即无不善。
⑸情有疾病则鲜合其真
然情也者,性之足也,时著偏疾者也,故不当壹随其欲,不察于理之所指也。身无病时,口之所啖,甜者甜之,苦者苦之;乍遇疾变,以甜为苦,以苦为甜者有焉。性情之已病,而接物之际误感而拂于理,其所爱恶,其所是非者,鲜得其正、鲜合其真者。
⑹人性本善不会变化
然本性自善,此亦无碍于称之为善。盖其能推论理,则良能常存;可以认本病,而复治疗之。
2、性与善恶
中士曰:贵邦定善之理曰:可爱;定恶之理曰:可恶。是一说固尽善恶之情。蔽国之士有曰:“出善乃善,出恶乃恶。”亦是一端之理。若吾性既善,此恶自何来乎?
⑴能行善恶之人性非恶
西士曰:吾以性为能行善恶,固不可谓性自本有恶矣。恶非实物,乃无善之谓,如死非他,乃无生之谓耳。如士师能死罪人,讵其有“死”在己乎?
⑵人自愿行善才是真善
苟世人者,生而不能不为善。从何处可称成善乎?天下无无意于为善而可以为善也。吾能无强我为善而自往为之,方可谓为善之君子。
⑶人能行善恶是天主祝福
天主赋人此性,能行二者,所以厚人类也,其能取舍此善,非但增为善之功,尤俾其功为我功焉. 故曰:“天主所以生我,非用我;所以善我,乃用我。”此之谓也。即如设正鹄,非使射者失之;亦犹恶情於世,非以使人为之。
⑷人行善才是善人
彼金石鸟兽之性不能为善恶,不如人性能之以建其功也。其功非功名之功,德行之真功也。人之性情虽本善,不可因而谓世人之悉善人也,惟有德之人乃为善人。德加于善,其用也,在本善性体之上焉。
3、良善与习善
中士曰:性本必有德,无德何为善?所谓君子,亦复其初也。
⑴原善非至善
西士曰:设谓善者惟复其初,则人皆生而圣人也,而何谓“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之别乎?如谓德非自我新知,而但返其所已有;已失之大犯罪,今复之不足以为大功。
⑵良善与习善的区别
则固须认二善之品矣:
①良善无功而习善有德
性之善,为‘良善’;德之善,为‘习善’。夫良善者,天主原化性命之德,而我无功焉;我所谓功,止在自习积德之善也。孩提之童爱亲,鸟兽亦爱之;常人不论仁与不仁,乍见孺子将入於井,即皆怵惕;此皆‘良善’耳,鸟兽与不仁者何德之有乎?见义而即行之,乃为德耳。彼或有所未能、或有所未暇视义,无以成德也。
②良善与习善的比喻
故谓‘人心者’,始生如素简无所书也,又如艳貌女人,其美则可爱,然皆其父母之遗德也,不足以见其本德之巧;若视其衣锦尚絅,而后其德可知也,兹乃女子本德矣。吾性质虽妍,如无德以饰,之何足誉乎?吾两国学者谓德乃神性之宝服,以久习义、念义行生也。谓“服”,则可著、可脱,而得之于忻然为善之念,所谓圣贤者也;不善者反是。但得与罪皆无形之服也,而惟无形之心——即吾所谓神者——衣之耳。
4、外形与内神
中士曰:论性与德,古今众矣,如阐其衷根,则兹始闻焉。夫为非义,犹以汙秽染本性;为义,犹以文锦彰之。故德修而性弥美焉,此诚君子修己之功。然又有勉于‘外事’,而不复反本者。
⑴世人不识内神以外物为务
西士曰:惜哉!世俗之尽日周望,殚心力以叠伪珍悦肉眼,而不肯略启心目以视千万世之文彩、内神之真宝也,宜其逐日操心困苦,而临终之候,哀痛惧栗如畜兽被牵於屠矣。
⑵内神所欲为无穷之福
天主生我世间,使我独勤事于德业,常自得无穷之福,不烦外借焉。而我自弃之,反以行万物之役,趋百危险,谁咎乎,谁咎乎?夫人非愿为尊富,惟愿恒得其所欲耳。得所欲之路,无他,惟勿重其所求得之不在我者焉。我固有真我也,我自害之心之害,乃真害也。
⑶外形为内神之器
人以形、神两端相结成人,然神之精超于形,故智者以神为真己,以形为藏己之器。古有贤臣亚那,为篡国者所伤,泰然曰:“尔伤亚那之器,非能伤‘亚那者’也。”此所谓达人者也。
5、知与行
中士曰:人亦谁不知违义之自殃,从德者之自有大吉盛福,而不须外具也。然而务德者世世更稀,其德之路,难晓乎?抑难进乎?
⑴知行俱难
西士曰:俱难也,进尤甚焉。
⑵知而不行其罪更大
知此道而不行,则倍其愆,且减其知。比于食者,而不能化其所食,则充而无养,反伤其身。
⑶力行益知
力行焉,践其所知,即增辟其才光,益厚其心力,以行其余。试之则觉其然焉。
二、天学正义
中士曰:吾中州士,古者学圣教而为圣。今久非见圣人,则窃疑今之学,非圣人之学。兹愿详示学术。
西士曰:尝窃视群书,论学各具己私。若已测悟公学,吾何不听命,而复有称述西庠学乎?顾取舍之在子耳。
1、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
夫学之谓,非但专效先觉行动语录谓之学,亦有自己领悟之学;有视察天地万物而推习人事之学。故曰智者不患乏书册、无传师,天地万物尽我师、尽我券[7]也。学之为字,其义广矣,正邪、大小、利钝均该焉。彼邪学固非子之所问,其势利及无益之习,君子不以营心焉。吾所论学惟内也,为己也,约之以一言,谓成己也。
2、学习是由内而外的修养
世之弊非无学也,是乃徒习夫宁无习之方,乃竟无补乎行。吾侪本体之神,非徒为精贵,又为形之本主,故神修即形修,神成即形无不成矣。是以君子之本业特在于神,贵邦所谓无形之心也。
3、学习分为形神两个方面
⑴有形之身交觉于物
有形之身得耳、口、目、鼻、四肢、五司,以交觉于物。
⑵无形之神接通于物
无形之神有三司,以接通之:曰司记含、司明悟、司爱欲焉。
①司记含者的作用
凡吾视闻啖觉,即其像由身之五门窍,以进达于神,而神以‘司记者’受之。如藏之仓库,不令忘矣。
②司明悟者的作用
后吾欲明通一物,即以‘司明者’取其物之在司记者像,而委屈折衷其体,协其性情之真,于理当否?
③司爱欲者的作用
其善也,吾以司爱者爱之、欲之;其恶也,吾以司爱者恶之、恨之。盖‘司明者’,达是又达非,‘司爱者’,司善善又司恶恶者也。三司已成,吾无事不成矣。
4、学习的动力在乎仁爱
又其司爱、司明者已成,其司记者自成矣,故讲学只论其二尔已。
⑴司爱者与司明者的本性
司明者尚真,司爱者尚好。是以吾所达愈真,其真愈广阔,则司明者愈成充;吾所爱益好,其好益深厚,则司爱益成就也。若司明不得真者,司爱不得好者,则二司者俱失其养,而神乃病馁。
⑵司爱与司明不可偏废
司明之大功在义,司爱之大本在仁,故君子以仁义为重焉。二者相须,一不可废。然惟司明者明仁之善,而后司爱者爱而存之;司爱者爱义之德,而后司明者察而求之。
⑶司明以司爱为始终
但仁也者,又为义之至精。仁盛,则司明者滋明,故君子之学,又以仁为主焉。仁,尊德也,德之为学,不以强夺,不以久藏毁而杀,施之与人而更长茂。在高益珍,所谓德在百姓为银,在牧者为金,在君者为贝也。尝闻智者为事,必先立一主意,而后图其善具以获之,如旅人先定所往之域,而后寻询去路也。终之意固在其始也。
5、学习的目的在于合天主圣旨
夫学道亦要识其向往者,吾果为何者而学乎?不然则贸贸而往,自不知其所求。或学特以知识,此乃徒学;或以售知,此乃贱利;或以使人知,此乃罔勤;或以诲人,乃所为慈;或以淑己,乃所为智。故吾曰学之上志惟此,成己以合天主之圣旨耳。所谓由此而归此者也。
6、爱天主就是成己之学
中士曰:如是,则其成己为天主也,非为己也,则母奈外学也。
西士曰:乌有成己而非为己者乎?其为天主也,正其所以成也。仲尼说仁惟曰爱人,而儒者不以为外学也。余曰仁也者,乃爱天主与夫爱人者,崇其宗原而不遗其枝派,何以谓外乎?人之中虽亲若父母,比于天主者,犹为外焉。况天主常在物内,自不当外。意益高者学益尊,如学者之意止於一己,何高之有?至于为天主,其尊乃不可加矣,孰以为贱乎?圣学在吾性内,天主铭之人心原不能坏,贵邦儒经所谓明德、明命是也。
7、学习以知为始以行为终
但是明为私欲蔽掩以致昏瞑,不以圣贤躬亲喻世人,岂能觉?恐以私欲误认明德,愈悖正学耳。然此学之贵,全在力行而近人。妄当之以讲论,岂知善学之验在行德,不在言德乎。然其讲亦不可遗也,讲学也者,温故而习新,达蕴而释疑,奋己而劝人,博学而笃信者也。善之道无穷,故学为善者与身同终焉,身在不可一日不学。凡曰已至,其必未起也;凡曰吾已不欲进於善,即是退复於恶也。
三、修养工夫
1、改恶迁善
中士曰:此皆真语,敢问下手工夫?
⑴修养须先去己恶
西士曰:吾素譬此工如圃然,先缮地,拔其野草,除其瓦石,注其泥水於沟壑,而后艺嘉种也。学者先去恶而后能致善,所谓有所不为方能有为焉。未学之始,习心横肆,其恶根固深透乎心,抽使去之,可不黾黾乎?勇者克己之谓也。童年者蚤即于学,其工如一,得工如十,无前习之累故也。古有一善教者,子弟从之,必问:曾从他师否,以从他师者,为其已蹈曩时之误,必倍其将诚之仪,一因改易其前误,一因教之以知新也。既已知学矣,尚迷乎色欲,则何以建於勇毅?尚骄傲自满欺人,则何以进乎谦德?尚惑非义之财物,不返其主,则何以秉廉?尚溺乎荣显功名,则何以超于道德?尚将怨天尤人,则何以立於仁义?卣盈以醯盐,不能斟之郁鬯矣。知己之恶者,见善之倪,而易入于德路者也。
⑵改恶迁善须日月省察
欲剪诸恶之根,而兴己於善,不若守敝会规例,逐日再次省察。凡己半日间,所思所言所行善恶:有善者,自劝继之;有恶者,自惩绝之。久用此功,虽无师保之责,亦不患有大过。然勤修之至,恒习见天主於心目,俨如对越。至尊不离于心,枉念自不萌起,不须他功,其外四肢莫之禁,而自不适於非义矣。
⑶改恶之要在于痛悔
故改恶之要,惟在深悔。悔其昔所已犯,自誓弗敢再蹈。心之既沐,德之宝服可衣焉。
2、爱天主
⑴爱天主是第一仁德
①仁为众德之要
夫德之品众矣,不能具论,吾今为子惟揭其纲,则仁其要焉。得其纲,则余者随之,故《易》云:“元者,善之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②仁即爱天主爱人
夫仁之说,可约而以二言穷之,日:“爱天主,为天主无以尚;而为天主者,爱人如己也。”行斯二者,百行全备矣。
③爱天主就会爱人
然二亦一而已,笃爱一人,则并爱其所爱者矣。天主爱人,吾真爱天主者,有不爱人者乎?
④人应当爱天主
此仁之德所以为尊,其尊非他,乃因上帝。借令天主所以成我者,由他外物,又或求得之而不能得,则尚有歉。然皆由我内关,特在一爱云耳。孰曰吾不能爱乎?天主诸善之聚,化育我,施生我,使我为人不为禽虫,且赐之以作德之性。吾爱天主,即天主亦宠答之,何适不详乎?
⑤人应当竭力爱天主
人心之司爱向于善,则其善弥大,司爱者亦弥充。天主之善无限界,则吾德可长无定界矣,则夫能充满我情性惟天主者也。然于善有未通,则必不能爱。故知寸贝之价当百,则爱之如百;知拱壁之价当千,则爱之如千。是故爱之机在明达,而欲致力以广仁,先须竭心以通天主之事理,乃识从其教也。
⑵天主真实可信可为仁德之基
中士曰:天主事理目不得见,所信者人所言所录耳,信人之知,惟恍惚之知,何能决所向往?
西士曰:人有形者也,交于人道者,非信人不可,况交乎无形者耶?今余不欲揭他远事也。子孝严亲无所不至,然子何以知孝?惟信人之言,知其乃生己之父也;非人言,自何以知之乎?子又忠於君,虽捐命无悔,其为君,亦只信经书所传耳,臣孰自知其为己君乎?则吾所信有实据,不可谓不真切明晓,足以为仁之基也。况夫天主事,非一夫之言,天主亲贻正经,诸国之圣贤传之,天下之英俊佥从之,信之固不为妄,何恍惚之有?
⑶天下万物皆由爱作
中士曰:如此则信之无容疑矣。但仁道之大,比诸天地无不覆载,今曰一爱已尔,似乎太隘。
西士曰:血气之爱尚为群情之主,矧神理之爱乎?试如逐财之人,以富为好,以贫为丑,则其爱财也。如未得,则欲之;如可得,则望之;如不可得,则弃志;既得之,则喜乐也。若更有夺其所取者,则恶之;虑为人之所夺,则避之。如可胜,则发勇争之;如不可胜,则惧之;一旦失其所爱,则哀之;如夺我爱者强而难敌,则又或思御之,或欲复之而忿怒也。此十一情者特自一爱财所发。总之,有所爱,则心摇,其身体岂能静漠无所为乎?故爱财者,必逝四极交易以殖货;爱色者,必朝暮动费以备嬖妾;爱功名者,终身经历百险,以逞其计谋;爱爵禄者,攻苦文武之业,以通其干才。天下万事皆由爱作,而天主之爱独可已乎?爱天主者,固奉敬之,必显其功德,扬其声教,传其圣道,辟彼异端者。
3、爱人
⑴爱人是爱天主的果效
然爱天主之效,莫诚乎爱人也。所谓仁者爱人,不爱人,何以验其诚敬上帝欤?爱人非虚爱,必将渠饥则食之,渴则饮之,无衣则衣之,无屋则舍之,忧患则恤之、慰之;愚蒙则诲之,罪过则谏之,侮我则恕之,既死则葬之,而为代祈上帝,且死生不敢忘之。故昔大西有问于圣人者曰:“行何事则可以至善与?”曰:“爱天主,而任汝行也。”圣人之意乃从哲引者固不差路矣。
⑵仁爱的真谛
中士曰:司爱者用于善人可耳;人不皆,善其恶者必不可爱,况厚爱乎?若论他人,其无大损;若论在五伦之间,虽不善者,我中国亦爱之,故父为瞽瞍,弟为象,舜犹爱友焉。
西士曰:俗言仁之为爱,但谓爱者可相答之物耳,故爱鸟兽金石非仁也。然或有爱之而反以仇,则我可不爱之乎?
①仁爱在爱其人之善
夫仁之理,惟在爱其人之得善之美,非爱得其善与美而为己有也。譬如爱醴酒,非爱其酒之有美,爱其酒之好味,可为我尝也,则非可谓仁于酒矣。爱己之子,则爱其有善,即有富贵、安逸、才学、德行,此乃谓仁爱其子;若尔爱尔子,惟为爱其奉己,此非爱子也,惟爱自己也,何谓之仁乎?
②恶人亦有可取之善
恶者固不可爱,但恶之中亦有可取之善,则无绝不可爱之人。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而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
③恶人可以改恶化善
故虽恶者亦可用吾之仁,非爱其恶,惟爱其恶者之或可以改恶而化善也。况双亲兄弟君长与我有恩、有伦之相系,吾宜报之;有天主诫令慕爱之,吾宜守之;又非他人等乎,则虽其不善,岂容断爱耶?人有爱父母不为天主者,兹乃善情非成仁之德也,虽虎之子为豹,均爱亲矣。故有志於天主之旨,则博爱于人以及天下万物,不须徒胶之为一体耳。
4、修养方法
中士曰:世之诵读经书者,徒视其文而暗其旨。某曩者尝诵《诗》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今闻仁之玄论归于天主,而始知诗人之旨也:志事上帝即德无缺矣。然仁既惟爱天主,则天主必眷爱仁人,何须焚香礼拜、诵经作功乎?吾检慎于日用,各合其义,斯已焉。
⑴兼用形神而事天主
西士曰:天主赐我形神两备,我宜兼用二者以事之。天主繁育鸟兽,昭布万像,而其竟莫有知所报者;独人类能建殿堂、设礼祭、祈拜诵经以申感谢,何者?天主之爱人甚矣。大父之慈,恐人以外物幻其内仁,则命圣人作此外仪,以启吾内德而常存省之,俾吾日日仰目祷祈其恩,既得之,则赞扬其盛而感之不忘,且以是明我本来了无毫发之非上赐,而因以增广吾仁,且令后世弥厚享赏也。
⑵诵经叩拜以闲邪情
天主之经无他,只是钦崇上帝恩德而赞美之,或祈恕宥昔者所犯罪恶,或乞恩佑以胜危难、以避咎愆、以进于至德,故数数诵之者,必益敦信此道,愈辟心明以达学术之隐也。又恐污邪忘想,侵滑人心,因而涣散,于是天主又教之以礼,不拘男女咸日诵经拜叩以闲其邪。
⑶循序渐进以合天主之旨
夫吾天主所授工夫,匪佛老空无寂寞之教,乃悉以诚实引心于仁道之妙。故初使扫去心恶,次乃光其暗惑,卒至合之于天主之旨,俾之化为一心,而与天神无异。用之必有其验,但今不暇详解耳。吾窃视贵邦儒者病正在此,第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帝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
四、佛道非正教
1、天主只有一位
中士曰:拜佛像,念其经,全无益乎?
西士曰:奚啻无益乎,大害正道。惟此异端,愈祭拜尊崇,罪愈重矣。一家止有一长,二之则罪;一国惟得一君,二之则罪;乾坤亦特由一主,二之岂非宇宙间重大罪犯乎?儒者欲罢二氏教于中国,而今乃建二宗之寺观,拜其像,比如欲枯槁恶树而厚培其本根,必反荣焉。
2、佛道非天主代理
中士曰:天主为宇内至尊无疑也,然天下万国九州之广,或天主委此等佛祖、神仙、菩萨保固各方,如天子宅中,而差官布政于九州百郡,或者贵方别有神祖耳。
西士曰:此语本失而似得,不细察则误信之矣。
⑴天主无须二氏代理
天主者非若地主但居一方,不遣人分任,即不能兼治他方者也。上帝知能无限,无外为而成,无所不在,所御九天万国,体用造化,比吾示掌犹易,奚待彼流人代司之哉?
⑵天主教与佛道不同
且理无二是,设上帝之教是,则他教非矣;设他教是,则上帝之教非矣。朝廷设官分职,咸奉一君,无异礼乐,无异法令。彼二氏教自不同,况可谓天主同乎?
⑶二氏非天主代理
彼教不尊上帝,惟尊一己耳,已昧于大原大本焉。所宣诲谕大非天主之制具,可谓自任,岂天主任之乎?
天主经曰:“妨之妨之:有着羊皮而内为豺狼极猛者;善树生善果,恶树生恶果;视其所行,即知何人。”谓此辈耳。
3、佛教非正教
⑴佛经荒诞不经
凡经半句不真,决非天主之经也。天主者,岂能欺人,传其伪理乎?异端伪经,虚词诞言难以胜数,悉非由天主出者,如曰“日轮夜藏须弥山之背”;曰“天下有四大部州,皆浮海中,半见半浸”;曰“阿凾以左右手掩日月,为日月之蚀”。此乃天文地理之事,身毒国原所未达,吾西儒笑之而不屑辩焉。
⑵佛教不合人伦
吾今试指释氏所论人道之事三四处,其失不可胜穷也。
①四生六道轮回
曰:四生六道,人魂轮回,
②人魂轮回
又曰:杀生者灵魂不升天堂,或归天堂亦复回生世界,以及地狱充满之际,复得再生于人间,
③禽兽得道
又曰禽兽听讲佛法亦成道果,此皆拂理之语,第四、五篇已明辩之。
④婚姻非正道
又言婚姻俱非正道,则天主何为生男女以传人类,岂不妄乎?无婚配,拂从何生乎?禁杀生复禁人娶,意惟灭人类而让天下於畜类耳。
⑶佛教修行不公正
①诵经得升天堂
又有一经,名曰《大乘妙法莲花经》,嘱其后曰:“能诵此经者,得到天堂受福。”今且以理论之,使有罪大恶极之徒,力能置经诵读,则得升天受福;若夫修德行道之人,贫穷困苦买经不便,亦将坠於地狱与?
②诵佛号免罪罚
又曰呼诵“南无阿弥陀佛”不知几声,则免前罪,而死后平吉了无凶祸。如此其易即可自地狱而登天堂乎?岂不亦无益於德,而反导世俗以为恶乎?小人闻而信之,孰不遂私欲,污本身、侮上帝、乱五伦,以为临终念佛者若干次,可变为仙佛也。天主刑赏,必无如是之失公失正者。夫“南无阿弥陀”一句有何深妙,即可逃重殃而著厚赏?不赞德,不祈佑,不悔己前罪,不述宜守规诫,则从何处立功修行哉?世人交友,或有一二语诳,终身不敢尽信其言。今二氏论大事,许多诳谬,人尚毕信其余,何也?
⑷神佛是偶像
中士曰:佛神诸像何从而起?
①神像是世人之像
西士曰:上古之时,人甚愚直,不识天主,或见世人略有威权,或自恋爱己亲,及其死而立之貌像,建之祠宇庙祢,以为思慕之迹。暨其久也,人或进香献纸以祈福佑。
②佛像是恶人自称
又有最恶之人以邪法制服妖怪,以此异事自称‘佛仙’,假布诫术,诈为福祉,以骇惑顽俗,而使之塑像祀奉,此其始耳。
⑸神佛灵异释疑
中士曰:非正神,何以天主容之,不灭之?且有焚祷像下,或致感应者。
①神佛感应的原因
西士曰:有应也,亦有不应也,则其应非由彼神邪像也。
a、‘人心自灵’
人心自灵,或有非理,常自惊诧已而规其隐者,不须外威也。
b、邪神魔鬼的作用
又缘人既为非,则天主弃之不佑,故邪神魔鬼潜附彼像之中,得以侵迷诳诱,以增其愚。夫人既奉邪神,至其已死,灵魂坠於地狱,卒为魔鬼所役使,此乃魔鬼之愿也。
②天主对神佛的辖制
幸得天主不甚许此等邪神发见於人间,见亦少以美像,常睹丑恶,或一身百臂,或三头六臂,或牛头,或龙尾等怪类,正欲人觉悟,知其非天上容貌,乃诸魔境恶相耳。
③人应当醒悟
而人犹迷惑,塑其像而置之金座,拜之,祀之。悲哉!
五、三凾教非正教
夫前世贵邦三教各撰其一,近世不知从何出一妖怪,一身三首,名曰‘三凾教’。庶氓所宜骇避,高士所宜疾击之,而乃倒拜师之,岂不愈伤坏人心乎?
中士曰:曾闻此语,然儒者不与也,愿相与直指其失。
西士曰:吾且具四五端实理,以证其诬,
1、一教不可能三函
一曰:三教者,或各真全,或各伪缺;或一真全,而其二伪缺也。苟各真全,则专从其一而足,何以其二为乎?苟各伪缺,则当竟为却屏,奚以三海蓄之哉?使一人习一伪教,其误已甚也,况兼三教之伪乎?苟惟一真全,其二伪缺,则惟宜从其一真,其伪者何用乎?
2、三凾教其谬更甚
一曰:舆论云:“善者以全成之,恶者以一耳。”一艳貌妇人,但乏鼻,人皆丑之。吾前明释二氏之教,俱各有病,若欲包含为一,不免恶谬矣。
3、三凾教使信心薄弱
一曰:正教门,令入者笃信,心一无二。若奉三凾之教,岂不俾心分于三路,信心弥薄乎?
4、不可强同三教
一曰:三门由三氏立也。孔子无取于老氏之道,则立儒门。释氏不足于道、儒之门,故又立佛门於中国。夫三宗自己意不相同,而二千年之后测度彼三心意,强为之同,不亦诬欤?
5、三教无法统一
一曰:三教者,一尚“无”,一尚“空”,一尚“诚”“有”焉。天下相离之事,莫远乎虚实有无也。借彼能合有与无、虚与实,则吾能合水与火、方与圆、东与西、天与地也,而天下无事不可也。胡不思每教本戒不同,若一戒杀生,一令用牲祭祀,则凾三者欲守此固违彼,守而违,违而守,讵不乱教之极哉?於以从三教,宁无一教可从。无教可从,必别寻正路,其从三者,自意教为有余,而实无一得焉。不学上帝正道,而殉人梦中说道乎?夫真维一耳,道契於其真,故能荣生。不得其一,则根透不深;根不深,则道不定;道不定,则信不笃。不一、不深、不笃,其学乌能成乎?
六、结语
中士曰:噫嘻!寇者残人,深夜而起;吾侪自救,犹弗醒也。闻先生之语,若霹雳焉,动吾眠,而使之觉。虽然,犹望卒以正道之宗援我。
西士曰:心既醒矣,眼既启矣,仰天而祈上佑,其时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