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表示在「在圣经中找不到有关天主教这种‘宗教交谈’的教导!反而看到主吩咐我们离开异族所拜的神,单单事奉祂!」使我想起在「宗教交谈」一项的多篇拙作中,的确是缺少了一篇以圣经为主的讨论。现试从圣经经文作少少补充,或者这也是多篇拙作的一个撮要、总结。
新旧约圣经写成的时候,有其背景,那时天主要教导人们认识祂才是唯一真神,当然会像那位朋友所说的:「吩咐人离开异族所拜的神,单单事奉祂!」但从圣经不少经文,也可结论出那些本意是诚心寻求世上唯一真神,却因认错对象而不识雅威/耶和华的宗教,天主是不会不向他们施恩的。
洪水灭世之后,全世界只剩下诺厄/挪亚一家,天主对诺厄/挪亚和他的儿子们立盟约(创9:9-17),这盟约对他们「未来的后裔」都有效(创9:9),这表现出天主向各民族展开救恩计画。后来,在众多民族中,天主只拣选了年老无子的亚巴郎/亚伯拉罕(创12:1-4),赐他后裔,形成以色列民族,并由这个与天主缔结了旧约的民族中诞生救主耶稣。
那么,亚巴郎/亚伯拉罕以外的其他民族如何?天主与诺厄/挪亚所立的盟约对他们还是有效的!在小弟印象中,圣经并没说过因为祂与以色列子民立了旧约,而将与诺厄/挪亚所立的废除,「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的天主(弟/提前2:4)并不拒绝向以色列以外的民族施恩。这些也蒙主恩的非以色列民族,因没有天主的拣选和启示,他们不像以色列人一样,能清楚认识世上唯一的真天主/真神。他们固然有些是存心并且故意地将一些受造物当作真神/真天主来信奉,但不能否认他们不乏诚心寻求真理(包括正视人生及认真地关注终极问题)的,例如「正信的」佛教。小弟不排除在佛教内会有夹杂着迷信或民间信仰的成份的可能性,却也不能否认在佛教内也有诚心寻求真理的元素(虽然它们与基督宗教所持守的不同),这就是小弟所指的「正信」。
人可以凭理智从万物认识有一真神的「存在」(参阅罗1:19-20),但即使在旧约时代的以色列有上主的启示,仍不能明白这位真神的本性(例如:不知祂是三位一体,不知祂原来就是爱,还以为祂只会公义地报复人),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亦未必能够完全洞悉天主及其启示(保禄/保罗在格/林前13:12就说:「我们现在是藉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另参格/林后5:7)何况是其他没被天主拣选,没被祂赐予启示,结果只凭自己诚心对真理和这唯一真神的领会,而形成不同宗教的民族哩!在这些民族中的不同宗教,对天主的认识当然会较以色列民族和基督宗教不清楚及不完整,甚至在表面上能认错对象(例如误以为佛才是真神),但在他们心内,其实也可以是诚心追求着这位对他们来说是「未识之神」(参阅宗/使17:23)的真神--三位一体的天主,所以,在其内心而言,他们仍是追寻并跟随着真神--三位一体的天主,因为世上只有三位一体的天主是唯一真神嘛(参阅罗3:29-30)!
明知三位一体的天主是真神而坚拒不接受的,当然是远离了祂,并且自我排除于天主的救恩之外(即不得救),但那些诚心追寻这位真神却只因没蒙主拣选和启示,以致对天主的认识不完整,并认错对象的其他宗教,他们的情况是不同的。他们没有这位天主藉梅瑟/摩西所赐的「法律」(梅瑟/摩西法律不仅是诫命,还包含着对天主一部分的认识),「但自己对自己就是法律。如此证明了法律的精华已刻在他们的心上」(罗2:14-15),「认识众人的心」的天主(参阅宗/使1:24,撒上16:7)既按不同的人的情况作出相称的要求和审断(参阅路12:47-48),按理祂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因为对天主的认识不清楚不完整,以致在表面上认错了对象,但内心却追寻这个三位一体的真神」的宗教(简称为「不完整」的宗教),跟那些「明知祂是真神而故意拒绝」的宗教,同一看待。
当然,这些「不完整」的宗教也需要基督的救恩,他们始终需要基督直接的光照,因为基督是唯一的救主(参阅弟/提前2:5及4:10),如果其他宗教能给人「传送」救恩(他们自身产生不到救恩,不能使人享受天国),这救恩也必从基督而来,他们帮人「准备」去接受基督的救恩,但若时候未到--他们未能认清基督是真天主,天主也不会对他们不施恩的。
耶稣对那因承袭祖先「不完整」信仰,而被以色列人视为异端、异教徒的撒玛黎雅妇人,也都相当接纳哩!祂怀着尊重的态度跟她分享、(作宗教)「交谈」(包括「永生的水泉」、「该在那里朝拜天主」等宗教课题),最后引渡她认识了真天主(若/约4)。撒玛黎雅人的「不完整」信仰「准备」了他们,使他们容易「去到」基督那里,同样,发扬友爱善意的宗教也「准备」了人跃进基督「彼此相爱、爱仇」的真理。
小弟写这篇文章并非要说服别人转入天主教,读者不同意亦无所谓。作为分享、讨论,如果读者认为所有非基督宗教都是要一律加以排斥的,那么,你不妨想想:在耶稣降生救世以前的佛教徒,能否得救,又如何得救?(他们无缘认识天主,并非他们的责任)如果他们能够得救的话,那么,他们的宗教(佛教)有没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呢?那又是甚么价值和意义?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