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国辉 年份:1977
引言
创世纪首三章的信仰,即万物之来源,人类的遭遇及命运等问题,经过了时代的演进,信仰生活的反省,在神学发展上,已形成了教义神学的一部份,统称为「创造论」。
然而,此篇短文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圣经问题与教会训导,只看重于介绍各种不同型态的「创造论」,试图看出它的不同趋势。
依笔者管见,创造论的不向趋势可分为四大类型,即:经院哲学推理型,科学宗教协调型,存在主义感悟型,救恩历史实践型。现在简略地把它们介绍如下:
(甲)经院哲学推理型
1.历史背景
基督信仰早期从中东向西方发展,经历教难而成为公开的信仰后,接触了当日盛行的希腊文化,因而亦吸引了希腊文化的特点,着重理性的推敲。
2.问题探讨
当代「创造论」所探讨的,主要是有关天主的实有,创世的时间及目的,善恶的存在等问题。
3.发展
这些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不少时间 ,也引起了种种意见和争论。
当时神学论及世界是由天主造成时 ,指出世界从无中被造成。「无」不是一种生存的材料,也非已经存在材料的变化。故从无中被造成的真正意思,是不经任何东西而来,只凭天主全能的意愿而成就。
至于天主创造世后,并非让它独立存在,却不断支持照顾,故有限的受造物对其造主,应不断地有着存在的从属关系。
天主创世的目的是分施衪的美善;但这个分施并不限制天主的自由,却是祂自由选择的结果。
至于「恶」,无论是物质上,或是伦理上的,都是「缺陷」,就是「善的缺乏」。天主容许物质的恶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完美。至于伦理的恶,则不是天主所积极愿意的,不过,祂容许了,是为了使人具有自由,能够以有限的程度去分享祂的自由和创造的能力。故此,人有选择善或离弃善的自由。(1)
然而,这种哲学推理式的神学探讨,在「世界是否可能没有一个开始」这个问题上,起码就有以下不同的理论了!
第一种是圣文笃与其他神学家的意见 ,认为世界「永远存在」(即没有一个时间上的开始),这概念本身就有内在矛盾。因为正如上述的「从‘无’中创造」的意义,就是由「非存在」而到「存在」。
第二种是奥力振的意见,奥氏受了拍拉图哲学的影向,竟也说有几个没有时间上开始的世界,不过其中最早的一个是由天主创造的。
第三种却是圣多玛斯与其学派的意见 ,认为世界的「暂存性」既不能从它的本质,也不能以它与天主的关系来证明,因为这与时间及空间无关。他们以为「创造」的概念本身可以没有持续及开端;故此,说天主可以。自由地选择「从永远」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实在是不会有矛盾的。
从上述的种种争论上见到神学问题如何变成理性争论 ;不过,当问题争辩得白热化时,多玛斯却从这种理性神学的争持中醒觉过来,他指出理性无法证明世界是否可能没有时间上的开始,因为世界在时间中开始是信仰的真理,而非理智的真理,而且这项真理也不是理智所能够探获的,而祇能靠天主的启示。可惜当时却没有人以此作为起点来追寻神学的问题。
无疑,这种哲学式的神学为教会的道理奠下了基础,导致梵一大公会议下列的宣布:「谁不相信,世界与在世界的一切,无论精神或物质的一切,是由天主从无中造成;或说天主在意志方面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去创造,也是被迫去爱慕自己;或否认世界之被造,是为天主的光荣,皆应予以施罚。」(2)不过,这套神学有它的限度,它只给与善用思维者一个信仰的起点而已,故仍需另一套创世论去圆满补充。
(乙)科学宗教协调型
1.历史背景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十九世纪对天文,考古,生物等的研究,为宇宙来源,人类的起始等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使依附在信仰上的传统解释受到冲激和挑战;加以共产主义及无神主义者也以这些理论作为攻击信仰的证据,故导致了科学宗教调协型的创造论的诞生。
2.问题探讨
当时,对宇宙的伟大和历史的悠远,有着不同的估计。有说地球已有45亿年历史,而人类的出现也有百万多年了。于是,问题就针对看圣经的纪载及其解释的可靠性。更甚的是「进化论」的出现,它直接动摇了天主创造人类的解释,也涉及了原祖一元或多元,及原罪流传等信仰问题。
3.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首要的要研究圣经上的注释。于是解决的办法就是放宽了圣经字面的解释,例如创世纪第一章的「一天」解成一段时间。继而是申明圣经是一部宗教书籍,而非严格的历史书或是科学书;又信仰的对象并非是圣经的文字,而是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也就是说这个有形可见的世界,不是自有的,永远的,而是天主所自由创造的;宇宙的变化,生命的产生,生物的进化,这一切的最后原因,不可能不是天主所创造与牵制的。从此圣经的注释渐渐走上其本身的范围,而不再与科学互较长短了。(3)。
在这种趋势下,科学宗教协调型的创造论仍可分为「消极护教式」的,和「入世积极式」两类。
「消极护教式」的基础,仍是哲学推理,它的方法是以哲学批判的眼光来看科学,如果发现有「护教」作用的理论,则尽量用之来解决教会「创造论」的问题;如果有「相反教理」的话,则尽量以哲学来攻击 ,或以其他的科学理论来质疑 ,找出其漏洞。此举屡见于当时,甚至是廿世纪上半年的书籍和教宗的谈话里。例如:当「宇宙恒定说」和「宇宙膨胀说」被提出后,神学家们便沾沾自喜,常以这两种学说来协调圣经和教会的训导;对于「宇宙恒定说」,他们认为这是天主创造了「原始原子」;而对于「宇宙膨胀说」,他们就以为是天主不断用创造来补充物质的逐渐疏薄。甚至教宗庇护十二世,也在一九五一年在科学院说:「科学真好像一跃回到千百万年之前,能对那个太初的「有光」作印证。那时,一片光海和物质自「无」中一跃而出,同时,化学元素的微粒散而复合,结成千百万的银河系。至今所确定的事实,对造世的时间并未给予绝对证明,一如形上学和启示对造世所能给予的,或启示对造世之有时间性所能证明一样。我们所涉及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事实,尚待较深的探讨和证实,而建基其上的学说,亦需有新发展和证明,才能供给原属自然科学领域之外的论证。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自然科学家,以为宇宙被创造的观念和他们的科学观念可以完全调合,甚至由于科学研究,他们会自然地被导向创造观念上去。」(4)。
「消极护教式」的科学宗教协调型创造论,当然不能接受「唯物进化论」。因为唯物进化论认为有一个非创造而来的永恒物质,而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的身体灵魂都是从这个永恒物质,以纯机械方法演化而来的;故此否定了物质是天主在时间中所造化的信念。然而,此类型的创造论,却接受了以有神进化论,就是承认天主是物质和生命的原因;承认生物是按天主的计划从被造的胚种,或从原始的类型发展而来的。不过,有关人的起源,则必须承认有天主的特殊创造,而这特殊创造至少该包括精神的灵魂。(5)
至于人的起源是多元或一元的问题、则仍坚持一元论,因为当时还未能了解原罪流传的信理与多元论如何能够协调。此种论调可见于庇护十二的「人类通谕」中,这可说是「消极护教式」科学宗教协调型造世论的具体表现了。(6)
「积极入世式」的科学宗教协调型的创造论的基础是科学与信仰;它把科学的探讨化成超越经验的信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日进神父。他本身是位考古家,一面忠于人类进化的研究,一面也忠于自己的信仰经验。他的内心世界与他的科学研究都构成了他对创造的看法。
他尝试假设一个配合进化宇宙观的创造论;他认为创造不是立刻完成,而是一个逐渐组合的过程。创造是结合;进化是天主不断创造组合这世界的表现,一直要到最终,在基督再临而达成完满。基督是这个过程的基石和中心,是「开始」,也是「终结」。而宇宙的进化本质不外是基督化(CHRISTO-GENESIS),不断的组合演进,直至基督再临时的「最终完满」。因此,这世界为天主绝不是多余的,因为基督参与其中。除了罪恶,我们体验的一切,均有神圣的意义,帮助我们完成宇宙基督化的过程。(7)
痛苦、死亡和罪恶是人类的矛盾。人的知识越高,便越体会到罪恶,没有乐观的前途,又会因此反叛而拒绝前进。但是德氏却强调进化的积极一面,因为基督的复活已经战胜了死亡。藉痛苦失败我们获得进步,最后藉着完全归向上主,进入最美好的境界。(8)
德氏从信仰角度假设了一个最终转捩点,整个进化的过程经逐级的组合而最后被吸引归于上主。宇宙化(COSMOS GENESIS)实在就是基督化(CHRISTO GENESIS),基督是进化的转捩点及终点。人类参与基督化,直到宇宙达于成熟,届时将是人类脱出时空,跃向另一中心,而进入天人合一的永恒境界,也是基督再临的时分。
由此可见「积极入世式」的科学宗教协调型创造论对信仰满怀希望,对科学探讨充满乐观,它有着科学与宗教情操,发挥创造的期望和了解。
(丙)存在主义感悟型
1.历史背景
在理性与科学发展得灿烂无比时 ,神学也随之着重抽象思维,与人的日常生活脱节。虽然,世界一方面好像是在进步中,充满乐观的景象。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受的破坏是如此惨酷,所受的痛苦又是如此的深重,于是人开始怀疑:人是在进步中抑或是在自我毁灭中?因而导致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存在主义深入人的心灵问题,发出了绝望、有限、自由、抉择等的怒吼,也引起了基督信仰的回应,使神学反省从抽象和协调的趋势回归到人的内心。
2.问题探讨
这些问题的探讨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体的。故此,焦点不再是宇宙存在及人类被造等客观问题,而是宇宙和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神创造世界与我的命运有何关系。可以说是追求信仰内容与个人存在的探讨。
3.发展
存在主义感悟型的神学是建于「我信」的经验,「我信」就是那信仰是我的,是我的经验及行为,即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巴特说:「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与人交接的恩赐,在这交接中,人可以自由转取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说的恩典之道,他们不顾生活上与这道相反的一切,仍然一次即足地排除一切完全信赖祂的应许与指导......基督信仰也是一种决心,在这决心中,人们得到自由在教会式的言语上,处世态度上,尤其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言行相符上,信赖上帝,及对耶稣的真理,公开认识和负上责任......基督徒的信仰更是理性的启发,在这启发中,人们得自由地生活于主耶稣基督的真理里,同时由此认定自己生存的意义,及其一切遭遇的原因和目的」。(9)
关于创造论中所了解的神,巴特认为;祂是一位存在 ,生活,活动及向我们显示其自已于自动的爱情工作中的上主,而这自动的爱情工作乃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决定和完成,也是唯一的上主的内容。而那唯一的上主,在本性及在永恒中乃是「父」,祂是「子」的源头,也是和「子」联合一起为「圣灵」的源头。由于祂的本体,那种「父」的性格,祂是全人类的「恩父」,祂在历史,透过祂的儿子及透过圣灵而叫人们为祂的儿女」。(10)这样,基督信仰的创造主是「父」,是生活的「父」,是走向人类的「父」,是今日「我」和「你」生命的「父」。
依据圣经信仰的奥秘,存在主义感悟型的创造论文指出:「在上主成为人身这一点看来,我们清楚知道上主不愿意单独地存在;祂并不嫌恶这个与自己不同,而具有它自己的本体、性格和自由的世界,祂的言语本身就是这创造世界的力量。祂创造、支持及管理世界,把世界视为表现祂的光荣的舞台----而在其中的「人」,就是祂的光荣的见证。」(11)。于是创造者上主是「人生」的经验,这项经验在历史的耶稣身上,也在今日的「我」的身上。这创造是一项恩典,给人自由去抉择,也要求人立即作抉择。
从以上所引述说巴特的论调,存在主义感悟型的创造论可见一斑。此类型的「创造论」的重点是在于人神的关系,是神向人的召请,也是人抉择神的回应;而创造论就是这些关系历程及交往经验的一个「导言」或「引子」。
(丁)救恩历史实践型
1.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感悟型的创造论强调了此时此刻的神人关系,而未曾注重信仰历史的一面。但在圣经注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经研究所得的资料,发现了启示的历史性的一面。某些神学家如田立克等,更研究「历史」在信仰上的意义,于是发觉整个基督信仰都产生于历史之中,可以说是历史中呈现的救恩;而这历史也就是所谓的「救恩史」了。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影向下,大战后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发奋图强,要摆脱殖民主义的控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经验,更促成有心改革社会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神学家们的反省,造成了救恩历史实践型的神学。
2.问题探讨
救恩历史实践型的创造论,关心的是如何在历史中践行和表达「救恩」这事实。它在此时此地的具体人民生活里,看到了罪的经验,而询问原罪的信仰基础,再反省「救恩」的意义。它不是回顾过去的救恩,而是着重「今日」和「将来」救恩的实现,也就是问及现今此地的具体命运和其中的信仰。
3.发展
救恩历史实践型的神学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仍是方兴未艾。一般来说,对原罪的了解已扩展为社会性及结构上的罪,即指不正义、压迫和剥削等现象。今日的救恩就是把人从这些现象中解放出来,救恩史就是此项解放的过程和基础,藉着此项救恩史的实践,天主的国度必要临现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救恩历史实践型的神学家,要算南美洲的赛贡度(J.L.Segundo S.J.)神父。他说在圣经中,罪的观念并非只是个人自由上的具体选择;且也是结构上的,社会性的一项事实演进。(12)。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被拯救的具体史实。而拯救就是「解放」,即从罪的权役中---不能避免的犯罪中,转变到爱的可能。基督为使人完全解放所作的工程就是「创世」的工程,它要继续「人化」,直至得到「天主子女的完全自由与光荣 。」(罗:8.I9-2I)(13)。
全部宇宙历史就是解放的伟大戏剧,目的是「自由」,而这目的,也只有不惧怕人为的毁灭与挫折,才能获得的。「创世」并非完结;创世的工程要从「创造者」的手移到人的手,这样,「自由」、「创造力」、与「天主子女」的光荣,才能显示出来。(14)于是创造的信念,就是要人加入「解放」的行列里,成为救恩历史实践的一股力量。
可见救恩历史实践型的创造论是对 「创造」的一项动态了解,它从神介入人类历史的交往中,得到实现救恩的力量,而成为此时此地救恩行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反省及建议
1.反省
上述各类型的创造论,对当代问题提供了解答,也为「主创造宇宙人类」的信仰,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产生不同的影向。当然,每一类型,都不能是全面的,同时也有它自己的不足;因此,各类型不但不互相排斥,且互相补充,每一类型都为将来的探讨典下一些基础。
「经院哲学推理型的创造论」以人的理性去解释和讨论创造论的问题,澄清了许多观念,也给人理智的基础去接受启示的信仰,在多次大公会议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它占据了大部份的神学历史,多至十多个世纪。可惜其缺点是流于抽象推理,与生活脱节,所有概念只能留在学者的思想中,成为有识之士的论题,而不是普遍地影向人生,使人人都得到救恩活讯息。更甚的,是此类型的「创造论」与其他救恩的过程孤立起来,使人看不到救恩的连贯与创世的计划,缺乏历史与内心层面的表现。消极护教式的「科学宗教协调型创造论」,在唯物无神论的泛滥中,发挥了卫道的作用,可惜消极护教式的创造论在信仰内容的了解上,并没有多大进展,仍然欠缺创造与救恩的全面反省,而只是把「天主」看成「隙缝中之天主」,用祂来解释任何不明白的事理,把「创造」放于科学无能的慈悲之下,关心理论,而忽异人类的实际命运。
至于积极入世式的 「科学宗教协调型创造论」,打破了以往以理性为主的创造论,更能以信仰的心灵来看人类之肇始和命运,使人了解天主创造天地并非一下子即大功告成,而是与救恩相连地不断进化,要求人不断努力参与,使宇宙达致基督化。可惜,这积极入世观未能充份具体地使科学与宗教两者得到沟通与汇合,使科学的研究和对「无限存在」的崇拜化成一体。
「存在主义感悟型的创造论」突破了满足理性的神学局限,而直指信仰中神的存在性关系,成功地把创造论带入一个主体化的事件,把人生创造与救恩在内心层面连贯起来,使「创造」成为生活的信仰讯息,而不是客观的思想概念。可惜这类型的创造论强调了人神关系的纵面,而未发挥出神人关系的历史性横面,未能具体地探问整个人类的经历。它重视了个人,但忽略了全人类的命运。
「救恩历史实践型的创世论」,一反以往理论的弊端,而直接的反省信仰生活;它的灵感与基础也非推理,而是从圣经的注释发展而来。同时,它也不再断章取义的孤立了创造的问题,却对人类的处境命运作整体的反省,因而领悟救恩的介入人类历史中。救恩与创造也并非概念 ,而是今日的现实 ,成为一股行动的力量。它关心的不是理论,而是行动,是解决人类恶劣命运的一种实践。但是,这观念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太重着横面历史解放的一面,而忽略神人关系的纵面,欠缺内心修养,易走入暴力革命的危险,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不过,救恩历史实践型的创造论是一个还需开拓的神学领域,其动向及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从以上的反省中,可以见到人对救恩的了解,是随着人类历史而成长的;事实上,天主圣神是不断的在信者的生活上拓展力量;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效果。从基督徒自我保卫式的姿态(反映在第一和第二类型的创造论)发展到对神对世界的开放(反映在第三和第四类型的创造论),信仰再不是 「我」的保有,而是朝向「信者」与「不信者」一起的「解放」;「创造化成天地万物」的信念要成为事实 ,历史也成为有意义的得救过程。基督的信仰就是人生活和命运的转捩点;而神学之表达信仰也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生活动力的基础。
既然如此,在回顾今日香港教会的神学现况,笔者愿意用以下本色化创造论的探讨,作为建议另一项问题的开始,并希望藉此引起同道们的共同探索。
2.本色化创造论的探讨之建议
创世纪既是以色列民族信仰经验的产物,而教会在千多年的历史里,也曾不断设法去了解创世纪首三章的意义;但此时此地的人怎样去了解宇宙人生秩序的终向,人类存在的命运,人的有限性及罪的经验,继而建立人神的关系呢?这是本地人信仰所要走的道路。
故此,笔者试用以下列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探讨:
一、与当地文和的交谈
与本地文化交谈是建立本色化神学的过程,然而中华基督信仰神学学者们专论此题的仍未要于文字,偶然有关此问题的也只有在探索中华人仕对「天」、「神」、「上帝」等观念时略然提及。故现试从数篇中国神学家之作品中,把散布各处有关创造论问题的国人思想,整理一下:
(一)国人基本思想中对「神的问题」,往往信而不问,至于天地之来源问题亦是如此,思想界中关心的是 「人事」而非「鬼神」,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而一般通俗百姓也抱着「有事有神,无事无神」的态度,至于从哲理来解释天命人事的,也着意伦理之修养,或与天地化合之内心境界的祥和及仁心而矣。
(二)国人在历史中,在世事变迁里亦尝体味一位掌管了人生命和国家诈运的「上帝」,如商书汤誓「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维此文正,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夏王灭德作威,只敷虐于万方百姓……天道福善祸谣,降灾于夏。」又如「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于是从世事变迁中亦将宇宙人生秩序之终向归之于天。「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诗大雅),好像有一位有原则,有意志的「天」。而其中所以个人存在的命运亦是如此,故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故此在纲常之中,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又「天讨有罪」(尚书皋汉篇)解决了人性上罪之问题,以示人要顺天命而生,不违天意。
(三)也有从宇宙的观察,而达至吾心之体认,去了解我们所谓创造论的问题,如老子本义廿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致,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用 ,吾不知其名,名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瞭章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后宋明理学更倡理气之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于是天地人事也如此包括其中,而至张横渠更扩之于人心的体悟 ,人存在的命运 ,西铭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加上易传系辞上第一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遂以天地宇宙大道之原则放于人事伦理。于是在处理人不仁之问题也就以存天理,去人欲,以达致与天地同德亡,「天人合一」为理想。(14)
上述对创造论的了解,在向国人讲解信仰时是适合的,因为某些观念是可以互为表里的,如「仁」比「爱心」,「生」比「永生」,「人欲」比「罪恶」,「天人合一」比「神人复和」,然而难道这就是我们基督信仰的涵意吗?这关乎中华文化在启示中所扮演的角色。信仰与文化,何者为器?何者为道?如何以本色神学来作「体」和「用」呢?大致而言,国人在探讨人生宇宙终向,人类存在命运,以及罪恶问题中,皆是以人的努力作主的,故以似于位格的「天」,「上帝」,或以像没有意志的「理」去解释神,这些比起基督信仰中的了解相距很远。有云中国文化对上帝了解的终点,恰是圣经讲及上帝的起点,因为基督徒的信仰是神主动的启示,祂进入人类的历史,由创造主而成为救主,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不是冲突,而是融为一整体的,这当然是本色神学的工作。然而上述所谈「创造」的问题,多是取自中国古代哲理的书籍,此等观念和理论,对现代人的影向究竟还有多少,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一套「已往」的哲学理论与观念去解释「现今」生活的信仰,我们相信这不是本色化神学所要追寻的。
其次,在没有探索本色化创造论之前,也许我们要研究一下对象这问题,中华文化在此时此地到底是指那些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的「中华文化」呢?这三个地域表面上的政治体系、经济与社会结构皆不太相同,(当然在同一地域的人的心态、思想及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我们决不能含糊地祇用「中华文化」这个名词去探讨本色化创造论。
如果本色化的过程是要与实际生活作交谈的话,那么,首要的工作是要明瞭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现代人不是要知道宇宙的源始,而是要知道人类往何处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人类世界发展的目标等,上述所用中国哲理去了解创造论的做法,能否解答现代人的问题,确是一个疑问。再者,神的观念(对神的认识往往跟着社会组织而改变,(在古经中,游牧民族所认识的上主跟立国后都市化所认识的上主便有分别),古代的中国社会组织结构跟现代大有差异,以往对「天」的认识能否适应现代此时此地的人呢?
二、与实际生活交谈
既然本色化创造论是本地人以信仰的眼光反省自己的生活与历史,现在就试以香港人的概略生活经验去反省创造论的意义。「出谷」,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上,在他们的宗教经验上,并且在对创造的了解上,都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从那时候开始,他们由不同的小支派,共组成为一个民族,确定了他们在列邦中,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和身份。从这事件中,以民体会到天主愿意衪的子民获得自由,冲破奴役制度的枷锁,抗拒压迫的暴行,在天主恩宠的光照下,人民可为自己的命运作出决定和努力,开创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于是,历尽 黑暗到光明,从过去的怀念和懊悔,投向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的经验后,以民在创世纪首三章中,为人生秩序终向,人类存在的命运和罪恶等问题,提供了明确的内容与意义。
但香港人便缺乏如此的「出谷」经验;(也许某些个人或团体会在有限的程度下争取「出谷」的经验。)这个涉及香港何处去这问题。(要独立,还是永远做殖民地,抑是回归台湾或中国大陆政权的怀抱?)因看政治微妙的关系,使到香港人不能确定自身的身份,更谈不到有希望的未来。加上因此而产生的机会主义,钱银至上,今朝有酒今朝醉,少做事,多叹世界的「哲学」,或是「命裹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宿命论」,创造论决不能在这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
结语
由于万物都渴求看天主子女的自由,故深信来日的创造论仍要承先启后,向着更深的「救思」历程迈进;随时随地为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作出指引。创造论既是救恩的起点,植根于天主的爱情之中,故希望所有为改造世界及人类命运而献出努力的人,都能接触到创造万物的主宰及其爱情 ,俾创世的目的早日完满实现。
(1)胡安德译,柯布登著,多玛斯思想简介。闻道出版社。(I974)I5I一I69页
(2)施安堂译,邓辛疾,萧默治著,天主教会训导文献选集。(I974)742页
(3)王昌祉主篇,现代问题的解答,光启出版社(I964)I82页
(4)晨辉译,马僖,亚力山底合着,科学、哲学与宗教,光启出版社。(I962)71页
(5)王维贤译,奥脱著,天主教信理神学,征祥及光启出版社。(I967)I960一I6I页.
(6)同上I64页
(7)王秀谷等著 ,德日进与人类远景 ,现代学苑月刊社(1969)88页
(8)同上89页
(9)卡尔.巴特著,胡簪云译,教义学纲要,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3)10,22,30页
(10)同上40,51页
(11)同上66页
(12)Juan Luis Segundo S.J., EVOLUTION AND GUILT, ORBIS N.Y. 1974, 77页
(13)同上83页
(14)同上140页
(15)罗光:生生之理,神学论集14期。
房志荣:从申命记的写作过程谈到教会的本地化。‘神学论集’21期。
房志荣:儒家思想的天与历经中的上帝之比较。‘神学论集’31期。
中华基督教神学论集,申华基督徒送书会(1974)
周联华著:如此我信,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