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景勋
为香港宗教历史
注下结谊与交谈的光辉史实-- 六宗教的脉膊互动
一. 导言:香港六宗教的共识与认同
在「香港六宗教袖座谈会十周年纪念特刊」中,六宗教领袖都强调了:「当明乎时代精神和需要,打破宗教间限止的框框,相互尊重,彼此交谈合作,建立友谊,和谐共融,和衷共济地为社会谋求幸福,推动文化交流,重整和提升人的生命道德等」。转瞬间,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于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庆祝二十周年纪念,这证实了不同宗教在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接纳中,保持坦诚开放的胸襟,是可以和衷共济,携手合作,为社会谋福利。
同样地,在面对着新纪元的来临,香港六宗教领袖们本着二十年来一直关心着教内外的转变,也有一份新的期望,以配合时代的转变和挑战,且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作出适当的回应;更将宗教所关注的「心灵提升」和「道德理念」融化在社会文化中,希望人人能在宽容中走向相亲相爱,让社会享有安宁,世界能实现和平。因此,宗教应该同心迈向二十一世纪,使人人认清生命的价值与生存的意义;宗教间的交谈当以真与善的实践作共鸣;如此,各宗教要自我改变,以智慧和勇气回应社会民生的需求,保障人权和致力社会正义,更要「自觉」地本着信仰自由,以「仁爱」、「慈悲」、「民主」、「平等」等信念,齐心发挥合作与友爱的精神,弘扬「宽容精神」为共识,促进社会的整合与济世渡人的服务。
二十年来,六宗教为巩固互相间的共融和友谊,自然而然地已找到了交谈的共识和认同:
共同以维护与追求「真、善、美、圣」为目的。
发扬「自由、平等、博爱」的宽容精神。
大家要有坦诚、开放和豁达的胸襟。
态度上保持:谦卑、明智、慎思的智慧。
互相爱慕和尊重,互让和互谅。
互相欣赏和接纳,信任和保密。
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怕有净化、改进和革新。
不排斥异己者(包括人与思想),尽在异中求同。
彼此交换经验和学习,好能互相贡献和补充。
同心维护社会的和谐、民主与繁荣。
我们相信:宗教交谈在不同的时代中都有「觉醒」的启迪,不单是使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距离缩短,建立共融的友谊,更可以为社会提供令人信服的确证,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一颗充满希望的历史心,帮助他们在社会的转变中,切实地配合生活的改变,追求生命的终极以显示宗教的「真」。在「真」中,宗教具体地指出一个方向,要求人作自我的空虚,实践「仁爱」、「慈悲」与「宽恕」,活出生命的「善」,给社会带来「和平」,藉以提升人的生命,使人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下就不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反而整合与调和人的生命,使人格升华以达到至善的圣境,即在修德中展露生命的光明,活出生命之「美」。
二. 香港六宗教结谊与交谈的缘起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或每一个组织的形成,必有其前因缘起,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在二十年来能有卓着的成就和真诚的交往,亦有其因缘的。
1.天主教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启发
香港天主教在六十年代的末期,已深深感到有随着时代变迁的需要,加上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更新指示,便落实地执行《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的内容 --
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识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时竟可体认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此种意识与体认,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贯澈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是,与文化进步有关联的宗教,更以较精确的概念和较文明的言词,设法解答同样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规诫,以及敬神礼仪,作为方法,从各方面努力弥补人心之不平。天主公教绝不摒弃这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着诚恳的敬意,考虑他们的作事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因此,教会劝告其子女们,应以明智与爱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为基督的信仰生活作见证,同时承认、维护并倡导那些宗教徒所拥有的精神与道德,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宣言》2)
大公会议鼓励也劝告所有天主教徒,应以明智、了解和接纳的态度与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因此,凡因种族、肤色、生活方式或宗教不同而产生任何歧视与虐待的,都视作是违反基督精神,而当予以谴责;教会剀切吁请全体基督信徒要真挚地与所有的人和平相处。(《宣言》5)
2. 天主教香港教区会议的强调和落实
一九六九年一月,徐诚斌主教发表召开教区会议的原因说:
召开教区会议的目的,乃根据第二届梵蒂岗大公会议的精神,检讨本教区的工作,并拟订将来的发展方针。……(《香港天主教掌故》58)
于是,香港教区会议在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一年两年间召开,在〈福音传播〉的条目中之「教会和其他宗教」的内容里,强调教会当尊重其他宗教所有的教训、生活规律和礼仪:
教会实在很殷切地希望能从这些(不同)宗教的精神宝库中,学习并丰富她自己,以更清楚地明白她自己的使命……。由此,基督信徒的生活,始能与不同文化的优秀部份和对立部份,尤其是那些能接受福音之光启示的文化传统,取得调协和适从。同时在这个协调中,教会与非基督宗教的关系,亦可作为一项为对方的服务。(《香港教区会议文宪》之一、参)
在会议中,大家肯定了对不同宗教的尊重,和积极地作出彼此的联络与交谈是必须的,藉以帮助我们欣赏生命的价值;因此,在神学的新观点下,教会相信天主亦会将自己显示给其他的宗教团体;于是,为落实与不同宗教的交谈,会议的结果便作出两项具体的建议:
i. 我们提议当地的教会,尽力与这些(不同)宗教人士,在社会福利方面合作,共同研究,寻找东方社会神学的表达方式,希望藉着本地人民的文化传统,而将基督的喜讯清楚和简易地表露无遗。
ii. 我们建议香港的教会能与非基督徒的团体共同商讨、策划、厘定一些在信仰表达上所通用的礼仪,为使所有崇拜上主的人能合而为一。(《香港教区会议文宪》之一、建议)
为能实现梵二精神和教区会议的建议,香港教区主教(已故徐诚斌主教)便在一九七二年初成立了「天主教教区非基督宗教联络委员会」(现称「天主教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委员们随即「拜访」香港其他的宗教团体,更邀请各宗教来访及参加天主教的重要庆典;各宗教的反应都很积极和主动,就在「拜访 -- 回拜」的互相联系中组织了「教际」的不同活动和聚会交谈;渐渐地,六宗教团体便交上了朋友,互相推动了「宗教思想交谈会」,也组织了「六宗教领袖座谈会」。
三. 宗教思想交谈会
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四年间,香港的六宗教团体透过「拜访 -- 回拜」的交往,互相的接触逐渐频密,互相间的开放亦较宽大,便有相同的感觉和意见:倘若六宗教只着重在社交的接触,便会流于表面的交谈,不能有深入的对话和认识;如要深入交谈,非从教理与心灵持修的思想上开始不可。因此,在一九七七年初,六宗教选派代表:天主教的杜逸文神父和冼梓林先生、佛教的源慧法师和永惺法师、道教的梁省松道长、基督教的李景雄牧师、回教的脱维善先生和羽智云先生,以及孔教的梁隐盦先生。天主教还邀请了田英杰神父和周景勋修士等在中环公教进行社的会议室开会,着手筹备宗教思想交谈会,商讨「思想交谈」的可能性及推行方法;期间合共举行了四次会议,确定了宗教思想交谈会的组织、目的和举办方法。
组织:
由六宗教选派一至二位代表组成「宗教思想交谈会」筹备委员会,商讨思想交谈会的主题,举办地点和日期。至于讲者,则由各宗教各自安排或邀请。
目的:
为不同信仰的六宗教教友善信,提供更广博的知识交流,藉以增加大家对各宗教的教义、始创、演变及其文化背景等的认识和了解为首要和终极的目的;因此,交谈会更以促进参与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瞭解、共同欣赏和接纳为基本的目的。
举办方去:
由六宗教(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回教博爱社、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香港天主教教会及香港道教联合会)派代表组成的筹备委员策划、议定主题、交谈会之日期、时间、地点及有关详细应办的事项。在意见交换下,大家都认为每年举办交谈会三次至四次,由六宗教派代表轮流担任交谈会主席,每次交谈会则由另二教敦请教内德高望重或学者为主讲作演说,其后由听众自由发言作交流;至于会场及茶点便由另一宗教提供。周而复始地举办思想交谈会。及至一九八六年,由于每年举办三次思想交谈会,在安排上有些困难,故经商议后,改为每年举办一次思想交谈会,每次皆由六宗教敦请教内人士为主讲,由六位讲者就不同的思想角度发表演说;此外,每次讲座都由宗教思想交谈会筹备委员会邀请一位会内的委员出任主席;这期间,筹备委员会成员皆由六宗教领袖座谈会的秘书处成员担任。近年来,由于其他事务之故,宗教思想交谈会乃每隔一年至二年才举办一次。
历年举办思想交谈会的主题如下:
一九七七年 「祈祷」、「修持」与「祷告」
一九七八年 「礼拜」
一九七九年 「七件圣事」、「三位一体」、「成道三法」、「佛之三身」、「伊斯兰教之五功」与「三达德五达道」
一九八○年 「教育」
一九八一年 「灵修与修身之道」
一九八二年 「教会办福利事业 -- 其原则及哲学或教理背景」
一九八三年 「成圣之道」
一九八四年 「宗教自由」
一九八五年 「鬼神」
一九八六年 「来生」
一九八七年 「命运」
一九八八年 「苦与乐」
一九八九年 「神与偶像」
一九九○年 「心灵的环保」
一九九三年 「生命何价」
一九九五年 「宽容」
一九九八年 「宗教同步迈向二十一世纪」
四. 宗教领袖座谈会的成立及其发展
香港六宗教团体的接触交往,已经在一九七七年间成立的「宗教思想交谈会」中跨进了一步。然而,六宗教团体在接触交往上的希望不是作形式上的交谈,也不愿意只停滞在基层的思想交流,或一些有心于宗教交谈的人士的趣致表达;大家更希望透过宗教团体间的团结,可以落实地为香港社会作出一些贡献,以发挥宗教间的推动力,而最能够代表六宗教,且给予支持、鼓励和发挥实效的就是六宗教领袖的携手合作、齐心关注社会的精神需要,为香港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共融的见证。于是,六宗教代表在思想交谈会中更呼吁各宗教团体的首长组成「宗教领袖座谈会」。其实,这呼吁已在一九七三年的「互访」中提出,但未能有六宗教的代表作整体而全面的探讨。在一九七七年间获六宗教团体首长的支持和赞同,组织了「六宗教领袖座谈会」的筹划小组,且派代表作策划与筹备;六宗教代表如下:
天主教 李亮神父、冼梓林先生
基督教协进会 郭乃弘牧师
佛教及孔教 区洁名先生
道教 梁省松道长
伊斯兰教 羽智云先生
代表们经过数月的细心筹划与考虑,把握了「友谊第一」的共识,打开了宗教领袖间的沟通结谊渠道,且意识到真诚的友谊可将隔膜消解于无形中。为了使小组能更有效力作出维系,小组便推举天主教冼梓林先生为召集人,负责联络和召集等工作。
筹划小组为使领袖们在座谈会中顺利进行和交谈讨论,便预先提供六个可能讨论的主题,其内容大致着重于宗教间的互相合作、为社会服务和思想交谈等:
(1)传播媒介之道德水准问题。
(2)青少年问题。
(3)宗教团体目前面临的困难。
(4)宗教之发展在本港面临的问题。
(5)西方文化对宗教的冲击。
(6)宗教思想交流。
除了提供座谈会的会议内容主题外,必须关注的就是在举行时之「主席权」和座位安排的问题;因此,筹划小组经过详细的商议后,决定第一次的「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不设主席权,以自由发言方式进行。至于座位安排,则决意根据各教团体的英文名称之字母次序排列:
香港佛教联合会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香港孔教团体联会 (Hong Kong Confucian Association) (现为:香港孔教学院)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 (Hong Kong Chinese Cultural Fraternal Association)
香港天主教教会 (Roman Catholic Church of Hong Kong)
香港道教联合会 (Hong Kong Taoist Association)
另一个问题就是探讨有关首次座谈会会议的日期和举行地点。于是,在筹划小组精细的安排下,第一次的「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便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六日在香港会议中心召开,为香港的宗教历史创造了不同宗教合作的首页,亦为香港历史打开了中西方宗教领袖对话的新一页。
其后,「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每年举办二次会议,由不同宗教的领袖轮流担任「座谈会」主席,会议记录则由该委任秘书负责;会议后的半年(至下次会议)期间所要署理的事务及联络都由该教负责。至于开会地点亦以轮流的方式,到各宗教所安排的场地举行。会议内容的安排则由六宗教领袖各派代表组成的「六宗教联合秘书处」,将各宗教的意愿和期望,在「联合秘书处」的会议中策划与商议,制订会议内容的讨论和程序,再由各宗教领袖核定,方能在「座谈会」作讨论;过去曾讨论过的问题很广泛,如:宗教、社会公义、道德、教育、青年、老人福利、家庭、环保等问题。每年为针对社会的种种需要,更向全香港市民发表一年一度的新年文告。在实践宗教共融的交往上,更举办有益世道的活动,计有宗教青年营、家庭营、慈善步行、植树等活动。同时为了保存宗教间的情谊和尊重,互相参与个别宗教团体的特殊庆典,也支持各宗教的持别庆日,如支持佛诞成为公众假日、孔诞为学校的教师日等。其他还有参与香港回归庆典、致函恭贺香港首任特区首长的当选、庆祝国庆、以及赤立角新机场祈祷室的设计等。
在每次的座谈会和活动中,大家都能保持着互相礼让、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精神,使不同的宗教朋友能共融相聚和交谈,正显示了宗教求真求善求美求圣求和谐的本质。
六宗教领袖座谈会自一九七八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所建立的「友谊」已经根深蒂固,且扎根于真诚的尊重与信任的精神上,更确定了共同目标-- 为社会的安定和福利作出贡献,更为了消除教与教之间的障碍作出了努力的改善。香港六宗教领袖能跳出自己宗教的框框,以宽容与开放的心与其他宗教领袖交谈结谊,实是历史上罕有的事实。
五. 结语:六宗教同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
面对着新纪元的来临,人人都有着新的期望。香港六宗教领袖们二十年来一直关心着教内教外的转变,亦面对着香港的回归祖国和特区的新政策,好能配合时代的挑战给宗教及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作出适当而有益于社会的回应,希望将宗教所关注的「心灵环保」、「人格提升」和「道德的正确理念」融化在社会文化中,希望人人能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在工作中不要存着侥幸心理,贪求不劳而获的利益;在生活中能以宽容走向相亲相爱,使社会享有安宁,世界能呈现和平,人心光明伟大。
倘若香港六宗教领袖欲为新纪元打开幸福之门,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的,必定要继续保持「有容乃大」及「和为贵」的精神,唤醒人的「自觉」性,在教育上帮助人认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怕正视社会的种种问题,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文明进步不能提高人的生活质素、人与人之疏离、道德伦理的分歧与崩溃、宗教的言行不一等作出剖释与落实地面对,以宗教智慧和勇气回应社会民生的需求,不流于形式上依时依节内部的联谊。既然宗教的精神可以作为社会的良心,唤醒人的生存意识和道德意识,助人发扬人性的精神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六宗教领袖当从过去历史上的纷争得到启迪和觉悟,为香港市民的益处,为香港社会的人权与正义等,作出有具体表现与实质贡献的事,使香港这块土地化作人间净土。